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第二

帆船时代的战术演进:1650-1815年·第二

作者:韦恩·休斯·美

出自————《舰队战术与海岸战斗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概述

  在被称为帆船作战时代的二个半世纪期间,亦是海军将士们将战场做为战术实验场的年代。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检视英军近百年的战术僵化怪象;然后探讨当时各类教令、准则、指挥与管制、一成不变的作战指导等,对于海军作战人员所造成的束缚;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海军将领因战术、教令及通信各方面的僵化,而遭致挫败的情形。

  在十八世纪的海战中,舰艇系以直线序列发扬、集中火力,而前后编队是火力协调合作最实用的队形。如同许多海军作家所言,帆船本以舷侧火力接战,所以编成纵队是符合战术逻辑的。编成纵队时,后方舰艇甚难对旗舰发出的旗号进行识别与通信,所以将旗舰置于纵队中心可以便于作战管制。虽然这样不能移动大型舰队,但却能使指挥混淆的机率及通信数量降低。此外,风向、风速、敌人的方位与距离等,皆系指挥官决定舰队运动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他在敌人眼睁睁的注视下进行部署,有时在战斗前甚至还先供应早餐,其目的在使全军上下一心,能够同时完成序列并且紧密编队 [ 原注:The felicitous words of Crcswell, p. 178. ] ,不保留预备队,全军奋勇歼敌。藉训练及精湛船艺,舰队司令可将纵队紧密地沿着敌军残破的阵线部署,以集中的火力使敌军散落、重叠、相互遮蔽射界,或者将敌军逼出射程外使其脱离编队,而获致胜利。

  舰艇直线序列:火力集中方法

  即使两艘友舰同时对单一敌舰作战,亦需要精湛船艺方能集中发扬火力。火炮有效射程约300码左右,最大射程约800或900码;在此距离外火炮要命中敌舰和贯穿舰体机率相当渺茫。舰艇舷侧射击弧角受限于正横前、后各约25度,必须利用舰艇运动来协助火炮瞄准目标,而不采用费时而笨拙地移动火炮瞄准目标。于是,鲜有两艘接连成纵队的友舰对单一敌舰作战时,能同时且充分有效地进行射击。图2-1所示,系在最大有效射程——约500码处,仅可供两艘紧密编成纵队的友舰同时攻击一艘在松散纵队中的敌舰。

  另一增加火力密度的方式系在垂直面上增加火炮数量,因此衍生出双层与三层炮舰,这也是海战中集中火力的最有效方法。十七世纪末期,常见的三层炮舰是海军领导者认为具有相当实用性的发明。1697年,备受推崇的法国人保罗·侯斯特(Paul Hoste)指出大型舰艇对舰队战力具重大贡献的两个理由:其一系大型舰艇可装配数量更多且口径更大的火炮,其二则为相同长度的纵队,大型舰艇舰队(小型舰艇编队则更为密集)拥有更多且更大的火炮 [ 原注:Robison and Robison,p. 220. ] 。单层甚至双层炮舰,在直线序列中的火力密度太低,所以十八世纪末期仅能勉强将其纳入编队序列。

图2-1 纵队舰艇的有效及平射射距

  1、舰艇紧密编队,前后距离200码。

  2、在300码的平射射距,纵队各舰恰可形成一连续的舷侧火线,用以反击欲阻挠纵队编队的舰艇。

  3、在500码合理有效的射距内,前后相邻舰艇仍可进行少许集火射击(如阴影区)。

  我们可以假设某些时候,双层炮舰对单层炮舰的作战胜算比大于2,这是因为双层炮舰在火力上较单层炮舰享有较大优势。侯斯特提到了大型舰的木料具防御力,但他了解这只是次要的优势。在海上作战的两艘舰艇就如同两组有轮子的围栏一样,以木墙来保护火炮及炮手。除非幸运地直接命中弹药库,否则炮战后立即沉船的例子不多(虽然炮战后可能因舰体受损沉没)。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系火炮损坏、炮手伤亡及士气、战斗意志遭敌击溃所致,这些原因将使舰艇不是被俘就是沉没。英国舰队有许多被俘后修复的法国舰艇,原因系英军以作战见长,法国则以船艺优良著称。

  若两舰配备有相同数量的火炮与人力,其有相同射速与射击精度,穿透力将决定双方的胜负。另一方面,拥有74门(每舷36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拥有38门(每舷18门)火炮的巡防舰作战,依「平方定律效应」,巡防舰在炮舰的优势火力攻击下,将逐渐损毁,即使有通天的本领,亦无法挽救巡防舰的颓败命运。经估算后,在双方交火且无船体强度优势下,双层炮舰可能损失5门火炮,但巡防舰接战舷侧的18门火炮将悉数遭到摧毁。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在巡防舰接战舷侧火炮遭到彻底摧毁前,巡防舰舰长可能早已投降。一艘双层五门、或更少炮的船舰在火炮受损不大、遭受些许伤亡及结构小幅损坏的情况下,就可造成一艘配有38门火炮及300名水手的巡防舰毁损。

  若要探讨一艘配备74门火炮的双层炮舰与配备100门火炮的三层炮舰交战,我们可依前例采用相同的假设与模式进行估算。在三层炮舰损失20门火炮前,双层炮舰可能已高举白旗。在北海及英吉利海峡海战中,可发现这种累积优势的效应。这个想法与假设系由军事法庭中吹毛求疵的双层炮舰舰长和没有加官封侯的三层炮舰舰长透露出来的。

  纵队:管制方法

  当时,舰队司令很自然地将纵队视为管制部队的主要方法,其次才是把纵队当成火力集中的方法,这是舰队司合在十七世纪后半期的普遍认知。事实上,纵队指挥的概念在十七世纪前半期建立后,当时已有为数不少的双层炮舰在役。舰队司今明了即使仅有三个船身距离,紧邻舰艇间的相互支援,甚至作战指令传达都很困难。 [ 原注:编队距离系以绳索标记(长240码)。英荷战争期间,舰艇长度约50码,在作战指令中即明定编队距离为半条绳索长度。稍后,使用绳索长度描述编队距离成为常事。Robison and Robison,pp. 153,361. ] 数十艘舰艇以近距离编成纵队需要相当高超的船艺,尤其必须避免部位超前以及阻挡他舰射击。保持部位相当困难,单独使用「作战帆」-中帆(顶帆),可以每分钟约300呎的缓慢速度前进,这将使部位保持变得简单容易。作战行动中,凝聚向心、作战管制及火力发扬的价值是远高于速度要求的。

  保持紧密编队的第二个理由是防止敌舰突穿纵队,然后利用任一舷侧由舱至娓的全部舰炮对我进行攻击。此外,有种可能就是部分敌舰自上风处突穿纵队后半部,被突穿部分的舰艇即会遭到敌舰围攻,这个过程称为夹击(图2-2)。

  夹击是为了取得下列态势:

图2-2 夹击

  两个舰队均在稳当的操纵与同速前进的情况下。夹击舰队必须短暂分散,冒着敌舰队反制舰艇集结并接近其中一部的危险。因此,编成夹击队形是很困难的。英国名将纳尔逊于尼罗河之役时,在某些状况配合下,成功而幸运地夹击法国锚泊中的舰队。

  敌舰队后半部的夹击由以下描述可知其困难处。图中,舰队B迎风向右航行接近舰队A,而夹击舰队A在上风处火炮射程外严阵以待。

  下图中,当舰队A前半部舰艇航行落后至与舰队B后半部舰艇成正横位置时,舰队A前半部舰艇驶近进行交战,舰队A后半部舰艇则顺风成梯队航行至舰队B的纵队后方。

  当舰队A前半部舰艇与舰队B后半部舰艇近战时,舰队A后半部舰艇处于下风处并迎风向上风方向接近。交战中的舰队B后半部舰艇可设想其航速趋缓,以利下风处舰队A的舰艇迎风航近就夹击位置。舰队B前半部未接战的舰艇必须回转,如果回转太久、太慢,其将无法致胜。

  即使迟钝的舰队B都可能具有「迅速回转舰艇、破坏夹击计谋或顺风疾驶、脱离舰队A在上风处的交战舰艇并使舰队A企图绕到下风处的舰艇行动受挫」的能耐,此点就算不是十八世纪的水手也可以看得出来。在敌舰队前半部实施夹击是不适合的,因为舰队B后半部未接战的舰艇,即使未获命令亦很自然地冲向前方应战。

  最后,编成紧密纵队乃是对抗敌人的有效方法。因为即使敌军计划或意外地突穿纵队,我方需以整个舰队对抗纵队中部分舰艇时,通常在纵队前半部下风处未交战的舰艇必须尽快地迎风反击,此时,距离的远近决定就位时间的快慢。

  在火炮有效射程少于500码的年代中,无论指挥军舰或纵队舰艇,如何集中火力是近三个世纪的主要战术课题。形成阵线、在不超前部位的前提下,紧密编队与在垂直面上增强火力,系指挥及管制作为上的解决之道。我们可以简单回顾帆船作战的战术发展,便于了解英国海军将领如何质疑纵队作战战力。

  创建阶段

  我们首先探讨纵队指挥协同作战如何融入英军舰队司合的作战指令。十七世纪后半期,英荷两国除了贸易竞争外,尚发生了三次血腥的战争。在第一次为期两年战争期间(1652-53年),英荷两国发生了不下六次的大型海战。原因之一系许多战役具有战略意涵,此部份稍后会加以说明。原因之二则是工艺。战争初期,战舰兼做商船,因此可迅速建造与修护。由于舰队巡弋队形成群、作战行动常因战术迟疑不决而结束,诸多战争诠释通常系以战术因素进行考量。船舰大小、外型、航行性能以及舰长指挥皆系考量因素。由于初期船只数目过多,缺乏足够管制作为,兼做商人的舰长常不遵守编队的纪律。击退敌人系在争取战争胜利,非在计较击沉或掳获敌舰数目。战争例证显示,当发现敌舰在旗舰指挥下编成松散纵队时,一旦接战仍会出现混乱景象。在靠近波特兰(Portland)附近所发生的第三次浑沌不明的战役后,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遂派遣麾下三位大将:布雷克(Robert Blake)、狄恩(Richard Deane)和蒙克(George Monck)出海作战。依据指令,他们将纵队当成基本队形,并且在各自的旗舰下分开编成数个纵队。

  除非作战管制需要,否则并无证据显示集中火力是初始阶段的行动方案。我们必须知道战争刚开始时,并不是由专业的海军在作战,而是一群武装商船及具爱国心和海盗心态的舰长们在作战。由于旗号官未在海上执勤,编成纵队可能是当时最易执行的作战管制方式。当时的情形和现在一样,将未经训练的部队编成紧密纵队的作战计画极其愚蠢,而且要在航行中的短纵队内保持间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就某种程度言,只要能维持这样的队形,战术就可以获得成功。此种队形的优点有四:

  将领使用少量信号指挥部队,每个信号皆代表指挥官的一项命令,并能与其下属的技能与训练水平相结合。

  避免因火炮烟硝的混淆而导致部队陷入混战或是误击友舰的危险。此一危险的排除,如同无人愿意耗费时间等到烟消云散方才发现敌人,两者同等重要。

  排除避战者。作战指令第七章中警告,意图违反舰队队型的舰长将接受严厉的惩处。吾人应使下属相信这项指令绝非戏言。

  至少有三组指挥得当的纵队,并且保证所有舰艇均能接受指挥,可在最短时间加入战斗。不保留支援的备用舰艇;一艘距离战场遥远的舰艇并不是危急时刻或海域作战的支援兵力,因其只会被视为系火力的浪费。

  作战指令成熟阶段

  在帆船作战的早期年代中,舰队司令深切了解紧密纵队可以集中火力。英国皇家海军将航行、演练及战斗融入日常训练之中,成为一支海上作战专业武力。火力可藉提高发射率、发扬高超船艺与保持紧密编队等方式予以强化。在英荷第一次战争的第六场战役,亦是最后一场海战中,荷军被迫编成纵队。由于荷军的加入战斗,使得谢文宁根之役(Battle of Scheveningen)极其血腥且具决定性;这场战役致使英荷的第一次战争结束。

  第二、三次英荷战争期间,单纵队变成了舰队的标准编队队形,但舰队运动则视状况而定。由于双方均具侵略性且熟练编队技巧,占领上风位置可以顺风而下进行接敌作战,亦可藉由风势之助脱离战场,因此,英国舰队惯常编成军列纵队,期能藉由运动技巧占取上风优势位置。虽然,英国越来越喜欢单纵队作战,但上风处聚集更多敌人的可能性,则是不争事实。

  但不久后英国人就认为单一纵队,或称舰队,是种太过份的队行,是为初学者所设计的。在新一代海军专家发展完整指管战斗指令前,单纵队成为一种僵化的准则。无可置疑的,舰队司令指挥舰队运动完成紧密纵队,可达成局部的兵力集中。但当舰队总数达数百艘舰艇,要求如军舰运动时,结果形成一个薄弱的火力线,绵延达数哩长,但任一般侧深度通常不及500码。若后半部舰艇欲到达纵队的最前部位,可能要花上一个小时。更糟的是,因为风向缘故,纵队前半部舰艇可能无法支援后半部舰艇作战。

  英军战术僵化时期

  十八世纪初期,由于舰队规模过大,一个单纵队的火力如同丝带般的薄弱,要以头对头、中间对中间、尾对尾方式对付顽强的敌人,几乎是不可能。十八世纪初期,对英军而言,法军系一个顽强的对手。法军的行动方案就是避免与英国决战。换言之,法军的成功系强调射击精准而非火力大小。此外,法军配备了更多长射程的火炮,便于在下风处作战。他们攻击英军战舰帆索,瘫痪英军行动,迫使其脱离战场并削弱其战力。但是,法军避战的成功因素,系因1740年英海军部以制式作战指令取代舰队司令自订指令,指挥官仅允许对制式指令进行微幅补充,指挥官会不顾伤亡地遵循部颁作战指令,而不愿对其有些许违背。

  如同海军战争学院哈登道夫(John Hattendorf)教授指称,克瑞斯威尔(John Creswell)提出最新资料证实,在1799年以前,此一作战指令并非英国海军部的指令,此点与马汉(Mahan)和柯白(Sir Julian Corbett)归纳出的共同认知相反。克瑞斯威尔强调皇家海军的战术基本上没有什么错误。就某种程度而言,此亦强化了作者认为需要协调一致、具实用性准则的论点。姑且不论《英国皇家海军的航行暨战斗指令》(Sailing and Fighting In Structions for His Maiesty’s Fleet)文件是否已发布、背书或未获得海军部的注意,线性列队与尽可能占取上风位置的概念已深植舰队指挥官心中。皇家海军延伸阵线的作战方式,使其在近一个世纪的战役中未获致决定性结果,反而造成了相当大的挫折。

  一成不变的作战指令,不仅系准则亦是教条。如同改良管制舰队的方式一样,他们规定了各种信号,俾利管制舰队运动。舰队几乎不曾想到创造性的战术,更不要说有符合创造性战术的各项做法。未经训练的各项作为,在作战中即不可能执行。在敌舰队后半部集结、突穿敌阵线或在敌之一部进行夹击都是致胜契机,舰队司令却不运用。更确切地说,在作战指令这本宝典中,由于未将这些作为排除在外,所以他们可能根本未曾想到,随着十八世纪走入历史,此种指挥与管制作为不仅扼杀了战术,同样地亦阻扼了研发战术的创造力。

  海军战术再生阶段

  我们尊敬纳尔逊未打破作战指令的僵化形式主义一事;罗德尼(George Rodney,1782)、贺威(Richard Howe,1794)与邓肯(Adam Duncan,1797)则打破了此一指令的僵化形式主义。杰维斯(John Jervis)在1797年的圣文森角战役(Batte of Cape St. Vincent)中,分享了纳尔逊的战术才华及其带来的荣耀。就纳尔逊的成就而言,可将其视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战术家,因为他知道如何运用皇家海军新近才有的战术自由。柯白向海军少将康本斐尔特(Rjchard Kempenfelt)保证,制颁新的命令及信号可使舰队运动如同1780年早期般的灵活与弹性。罗比森(Robison, p. 346)指出,过度讲求形式主义已被广泛讨论,相关解决方案已在酝酿当中。一般而言,法国在战术理论上的成就远远超过英国,其战略家的著作公认较英国人的作品更具散发性。印度洋海战结束迄今历经了两个世纪,我们仍对法军舰队司令萨弗兰(Pierre Suffren)在海战中的战术作为钦佩不已。这位在军旅生涯中表现杰出的法国人,奋发进取并实践新战术,他是一位少见的创造者。我们推崇先贤,因为他们独具慧眼、智勇双全,并能剑及履及地使战术发展日益茁壮。

  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加(Trafalgar)海战使得英国将领纳尔逊名留青史。特拉法加海战是十八世纪最大规模的舰队作战,纳尔逊的功绩非靠历史偶然事件有以致之,他为人所不能为,而且消灭了敌人舰队。由于他的丰功伟业,此后舰队作战不再,确立了英国海军长达百年的海上霸权。众人皆知,特拉法加海战不是幸运获胜的,纳尔逊运用其在尼罗河及哥本哈根的作战经验,掌握集中和速决原则。托人可于其在作战前对舰长们颁布的作战指令中发现上述各项原则。有关这场战役及对纳尔逊的分析,法人鲍德利(Ambroise Baudry)所为的透彻分析无人能及 [ 原注:Baudry, pp. 218-36. ] 。鲍德利直接点出时间与运动要素以及纳尔逊的应变计画,系这场战役的成功要素。他亦指出,虽然法军舰队司今维尔纳夫(Villeneuve)几乎完全掌握了纳尔逊的行动,但仍不知如何去阻挡纳尔逊的行动。维尔纳夫完全无法反制纳尔逊的作为。

  即使纳尔逊以27艘舰艇的劣势兵力,对抗法将维尔纳夫所统领的33艘舰艇优势兵力,纳尔逊仍有信心赢得胜利。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摧毁法国及西班牙的舰队达成了英国十年来的战略目标,他亦完成了百年来任何将军无法企及的目标。

  纳尔逊采取近战并紧咬敌军不放。敌舰进入致命的300码射程时,他的舰长将会给予法军迎头痛击。纳尔逊选择正确的战术,击败特定敌人以达成国家特定战略目标。当纳尔逊有所计划时,即使已在执行中,他会沟通、说明,结果证实正确可行。他的舰队在近距离内快速开火,他的计画符合训练需求。他善用每一机会向舰长们说明所采取的战术作为,舰长知道为所当为,且不会误解计画本身内容。在几乎没有任何信号提示情况下,计画仍贯彻地执行。1805年,航海命今即战斗指令的概念系一个惊人创举,亦系说明现代化舰队的贴切标题。

  我们可能从特拉法加海战中学到错误的教训,纳尔逊用来对付川普(Marten Tromp)、卢义德(Michielde Ruyter)与萨弗兰等人的战术可能会造成灾难。纳尔逊的舰队在10月份的微风中每一艘军舰都曾曝露在敌人眩侧火力射程内三至四次,假如敌人有一流的战技,纳尔逊必败无疑。纳尔逊的舰艇在到达有效射击范围前,可能近半数已瘫痪无法战斗;纳尔逊本人或许亦明了此点。我们提出此等警语或许是肤浅的。或许纳尔逊的胜利是因为他遂行了大胆攻击,能力不如他的指挥官若未谨慎的观察、评估敌人,贸然模仿纳尔逊向敌人火力冲进作为,将会造成整个舰队溃败。我们不知道纳尔逊若在1688年对荷兰作战及在1916年对德国的作战中,会采用什么战法。然而,我们确信纳尔逊的战术对于战略目标的达成、武器火力发扬以及兵力集结运用而言是正确的。

  战略的影响

  为能明了英国、荷兰,特别是法国等国的战术发展,必须对这些国家采取的政策与战略进行简要地说明。战术及战略会相互影响。战术指挥官务必了解战斗目的,战斗目的常堂不仅于击溃敌人舰队而已。

  在三次的英荷战争中,双方的战争目标是夺取海洋控制权,因此发生了多次海战。这些战役的战略目的,可以蒙克(Monck)被询及引发二次英荷战争原因的答复词做为说明。他指出:荷兰的贸易过盛……英国下定决心自其手中夺回贸易 [ 原注:Quoted in Lewis(1948),P. 89. ] 。这是一场贸易战争,祇在海上争战,没有侵略问题。对荷兰而言,英吉利海峡的交易就是其生存的问题。能生存国家就可以兴盛,无法生存国家就会雕零。双方为达各自目的,战争系无可避免的。因此,筹建海军或追求和平,就是其必须进行的选项。由于战争目标的局限性,赢家可得到财政上的净利益,输家将蒙受财政损失与国家动荡。因此,双方都为胜利而战。彼此都知道,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可以终结一场战争;一直到新的舰队筹建完成后,才会再发起另一场新的战争。

  法国的战略目标则是避免决定性战役。然而,英军的优势即是赢得决定性战役并掌控海洋。英国与骠悍的荷兰作战时,学到了不少战术教训,但这些战术用来对付顽强的法军时就失灵了。对法国而言,虽然决定进行海洋作战,他们认为海洋仅是侧翼,战场在陆上出现后,法国通常会自两个战略中采取当中的一个予以实践。他们会保有一支强大的舰队,牵制英国海军(不常成功)并且寻求作战机会,或是采行游击战以低成本获致适当利益。

  在此,我们无意讨论法国海军战略是否明智,就其战术而言,可对下列事项进行必要观察:

  • 总体而论,在纳尔逊完成英国战略目标前,法国战略的实践较英国战术的发展来得成功。
  • 即使入侵英国或决定性战役可使法国获得极大利益,但是法军根本上做不到,因其战略上的积习已深。
  • 当英国皇家海军习得如何近接及打一场决定性战役时,避战的法军在战术上已被摧毁,战略上亦遭受严厉打击。

  结语

  帆船作战年代,由于武器射程有限,所以系以舰对舰战术进行交战。到了这个时代末期,藉由增加舷侧火力、提高射击率或加强射击精度来有效地集中火力,英国系以提高射击率来强化火力,法国则藉加强射击精确度来达成这个目标。

  1650年,发明了线性指挥序列作战,此种战术便于协调(队形中以最少的通信达成舰队迅速的运动)与合作(近接编队中避免误射友舰及防止避战者)。很快地,指挥官发现了多路纵队亦可集中火力:各舰间藉相互支援,可将整个舰队火力予以集中。

  舰队编成军列纵队比较简单,故较其吸引力。十八世纪初期,英国海军的教令变成了不可侵犯的教条。除了偶有例外,指挥官必须保持僵化的纵队作战,此举扼杀了战术奇袭以及集中舰队形成局部优势俾对敌之一部进行夹击的可能性。不幸的,作战指令局限了指挥官与顽强对手对抗时的近战及击败敌人能力,此见于敌人火力较弱或为满足战略要求而冒战术危险进行交战时。十八世纪中期,帆船作战时期的最后五十年间,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司令致力于摆脱教今束缚,并在近战中击败劣势敌人而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当舰队指挥官摆脱单纵队作战栓桔后,他们发现了其他使舰队兵力集中的方式,以防止敌舰窜逃;纳尔逊就曾如此做。在特拉法加海战的最后一击中,他消灭了敌人,其战术运用的成功包含下列几点:

  • 纵队间及纵队各舰间相互支援,直至战斗及无法避免的混战开始。
  • 简单而明确的计画作为,保有执行上的弹性。
  • 少量的通信指挥。舰长们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知道纳尔逊的意图。
  • 占取上风位置时主动攻击,但也注意接敌时处于下风位置的可能性。
  • 充分掌握舰队海上运动与距离间的关系期能达成对敌全军进行战术奇袭或集结舰队优势兵力。
  • 为战而训,训以备战。
  • 遇强敌有高风险存在,但如已知敌手的炮术及队形管制能力较弱,其风险性较低。

  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术目标,通常系在摧毁敌人舰队,这亦符合大英帝国战略目标。法国系英国的主要对手,其对英国海军形成相当制约,法国舰队规模不大,亦未接受与敌正面对决的训练。法国的战术作为皆系依据战略目标与其相对弱势的兵力来进行调整,此种做法经常获得成功。然而,就长期而言,此一方式使得法国本身的舰队战术、能力与作战意志,越来越禁不起考验。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