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第四
作者:Z·K·布热津斯基·美
出自————《大棋局》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1991年末的解体,在欧亚大陆正中心造成了一个“黑洞”。这 就如同地缘政治学家所描述的“心脏地带”突然从世界地图上被挖走了一样。
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新形势给美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可以理解,美国的紧迫任务当然是 减小这个正在分崩离析却仍拥有强大核武库的国家陷入政治混乱或重新成为敌对的专制政权 的可能性。然而美国的长期任务则依然是:如何促进俄国的民主改革和经济复兴;同时避免 重新出现一个欧亚帝国,阻碍美国实现建立一个能把俄国稳定安全地联在一起的更大的欧洲 -大西洋体系这一地缘战略目标。
俄国的新地缘政治环境
苏联的垮台是庞大的中苏共产主义集团逐步分裂过程的最后阶段。这个集团曾在短时间 内与成吉思汗帝国的地域相当,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后者。但这个存在年代较近的横跨欧 亚大陆的集团,寿命却很短。铁托的南斯拉夫反对和毛的中国不听号令,早就显示出共产主 义阵营在比意识形态的约束更有力的民族主义的企盼面前的脆弱性。中苏集团持续了大约 10年,苏联持续了大约70年。
但更具地缘政治意义的是长达几个世纪的莫斯科统治下的大俄罗斯帝国的灭亡。这个帝 国的解体缘于苏联体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总失败,虽然由于其一贯的保密制度和自我 孤立,其中许多弊端几乎到最后垮台时才得以暴露。因此,世界被苏联看起来十分迅速的自 我灭亡惊呆了。1991年12月短短的两个星期内,苏联先是由俄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共和 国的首脑们公然宣布解散,然后正式被一个除波罗的海各共和国以外包括原苏联的所有共和 国在内的称作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的含糊不清的实体所取代。苏联总统无可奈何地辞 职引退,苏联国旗最后一次从克里姆林宫降落。最后,一个主要由俄罗斯人组成的有1.5 亿人口的俄罗斯联邦成为前苏联事实上的继承者,而共有另外的1.5亿人口的其他共和国 则不同程度地取得了独立的主权。
前苏联的解体在地缘政治上造成了巨大的混乱。仅仅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俄国人民突然 发现他们不再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的主人,总体说来他们对苏联的解体比外界更无思 想准备。俄国在高加索地区的边界退回到了19世纪;在中亚则是退回到了19世纪中叶。更 有戏剧性和令人痛苦的是在西部,俄的边界退回到了1600年左右即“雷帝”伊凡四世统治 之后不久。高加索的丢失重新唤起了对土耳其影响卷土重来在战略上的担心。失去了中亚, 使人感到丢掉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对伊斯兰的潜在挑战忧心仲仲。乌克兰 的独立则动摇了俄国是泛斯拉夫共同特性的天授旗手这一说法的根本。
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由沙皇帝国占据、四分之三世纪以来则由俄罗斯主导的苏联占据的 地盘上,现在出现了12个国家。除俄国外,大多数国家对真正的主权毫无准备。这些国家 从有5290万人口的乌克兰到仅有350万人口的亚美尼亚,大小不等。它们是否能生存下去 不能确定,莫斯科是否愿意永远接受这一新的现实同样不可预测。2000万左右说俄语的人 现在成了外国居民,更加重了俄国人受到的历史震撼。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受民族主义越来越 强的精英们统治。在经受了几十年来或多或少带有强制性的“俄罗斯化”后,他们决心要表 现出它们各自的特性。
俄罗斯帝国的垮台使欧亚大陆的中心出现了一个力量真空。不仅新独立国家虚弱不堪, 十分混乱,俄国本身也因为动荡,特别是因为在政治动荡的同时企图抛弃旧的苏联社会经济 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全面危机。俄国因担心穆斯林在新独立的塔吉克斯坦上台而进行了军事 介入,使民族问题更趋严重。对车臣政治经济上付出高昂代价的可悲的残酷干预,更使问题 雪上加霜。最令人痛苦的是俄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虽然仍拥有庞大但越来越陈旧的核武 库,曾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俄国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只不过是第三世界的一个地区 性大国而已。
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扩大了地缘政治真空。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集权统治给俄国人民带来 了伤害。大批最有才能和干劲最足的人被杀害或死于古拉格劳动营,人数达数百万。另外, 在本世纪内,俄国还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蹂躏、一场长期内战中的死难和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暴行和破坏。俄国政权推行压制性的教条主义的正统思想,断绝了俄国与世界的联系。 俄国经济政策对生态问题完全漠然视之,环境和人民身心健康深受其害。据俄国官方的统计 数字,至90年代中,仅约40%的新生儿是健康的;约五分之一的俄国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不 同形式的智力低下问题。男子平均寿命下降至57.3岁。俄国的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俄国的 社会状况实际上是典型的中等第三世界国家水平。
对本世纪俄国人民遭受的恐惧和苦难,无论描述得如何严重也不为过。由于以下一系列 事件的社会影响,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未曾有机会过正常的文明生活:
——1905年的俄日战争,以俄国战败蒙辱而告终;
——1905年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引发大规模城市暴力活动;
——1914-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死伤几百万人,经济陷入极度混乱;
——1918-1921年内战,再次造成几百万人丧生,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1919-1920年,俄波战争,以俄战败而终;
——20年代早期建立古拉格劳动营,革命前的精英遭到杀戮和大规模逃离俄国;
——3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工业化和集体化运动,造成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大规模饥 荒和几百万人死亡;
——30年代中期和晚期的“大清洗和大恐怖”,几百万人被关进劳改营,100多万人被 枪决,几百万人死于虐待;
——194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平民和军人伤亡人数达数百万,经济破坏惨重;
——40年代晚期再次实施斯大林主义的恐怖,从而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逮捕和频繁的处决;
——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长达40年的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造成社会贫困;
——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为把苏联的力量扩展到加勒比、中东和非洲地区而耗尽财力;
——1979-1989年劳民伤财的阿富汗战争;
——苏联的突然解体,社会动荡,痛苦的经济危机,血腥而又耻辱的车臣战争。
俄国的内部危机和国际地位的丧失令人苦恼和不安,对俄国的政治精英来说尤其如此。 俄国地缘政治形势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西部,由于苏联的解体,俄国国界被十分令人 痛苦地更改,地缘政治影响的范围大大缩小(图16)。自18世纪以来,俄国一直控制着波罗的海诸 国。现在失去了里加和塔林港,使俄国进出波罗的海更受限制,且受失去冬天的不冻港之 苦。虽然俄国总算对在形式上新获独立但高度俄罗斯化的白俄罗斯保住了政治主导地位,但 也难保蔓延的民族主义最终不会在那儿占上风。在原苏联疆域之外,华抄条约组织的崩溃意 味着以波兰为代表的前中欧卫星国正迅速倒向北约和欧盟。
图16
最麻烦的是丢掉了乌克兰。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出现不仅迫使所有俄国人重新思考 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是俄国在地缘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乌克兰从 300多年的俄罗斯帝国历史脱离出去,意味着俄国失去了一大块潜在富裕的工农业经济和在 种族与宗教上同俄国人极为接近的5200万人口。而这些本足以使俄国成为一个真正庞大而 自信的帝国。乌克兰的独立也使俄国失去了它在黑海的主导地位,因为黑海的奥德萨是俄国 与地中海地区以及与距离更远的国家贸易的重要通道。
从地缘政治上看,丢掉乌克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为这使俄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 大限制。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诸国和波兰,一个依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可争取充当一 个自信的欧亚帝国的领袖,主宰前苏联境内南部和东南部的非斯拉夫人。但丢掉了乌克兰及 其5200多万斯拉夫人,莫斯科任何重建欧亚帝国的图谋,均有可能使俄国陷入与在民族和 宗教方面已经觉醒的非斯拉夫人的持久冲突中。与车臣的战争也许仅是第一个例子而已。另 外,由于俄国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人口急剧增加,任何没有乌克兰而仅建立在俄国力量之 上的新欧亚帝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欧洲化色彩将不可避免地减弱,而更加日趋亚洲化。
丢掉了乌克兰,在地缘政治上不仅是重要的,而且起了催化作用。正是乌克兰1991年 12月宣布独立以及在贝拉维扎的关键性谈判中坚持由一个松散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取代苏 联,尤其是乌克兰采取政变式的突然行动,强行夺取驻乌的苏军部队的指挥权,才使独联体 没有成为仅是一个更加邦联化的苏联的新名称。乌克兰的政治自决使莫斯科目瞪口呆,并成 为一个榜样,原苏联的其他共和国虽然开始时仍较胆怯,然后均纷纷仿效。
俄国失掉其在波罗的海的主导地位的一幕在黑海重演,不仅由于乌克兰独立,也是因为 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这些新独立的高加索国家,为土耳其恢复其一度失去的在本 地区的影响增加了机会。1991年以前,黑海是俄国海军力量进入地中海的出发点;到90年 代中,俄国在黑海仅剩一小条狭长的沿岸地带。为苏联黑海舰队的残余部分使用在克里米亚 的基地,俄国同乌克兰仍争执不休。俄国眼睁睁地恼怒地看着北约-乌克兰联合进行海军和 登陆演习,土耳其在黑海地区影响不断扩大。俄国还怀疑土耳其向车臣抵抗分子提供了有效 的援助。
在更远的东南部,地缘政治的动荡同样极大改变了里海盆地乃至中亚地区的总的地位。 苏联解体之前,里海实际上是一个俄国的湖,仅南部一小部分属于伊朗。一个独立和民族主 义十分强烈的阿塞拜疆出现了,蜂拥而至的急切的西方石油投资者又加强了阿塞拜疆的力 量。加上同样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出现了。这一切使俄国现在仅是里海盆地财 富的五个争夺者之一。俄国再也不能心安理得地认为它能够自行处理这些财富。
中亚国家的独立意味着俄国东南部边境在有些地方向北退了1000多英里。这些新独立 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储藏,必然会引起外国的兴趣。几乎可以肯定,不仅那些国家的 精英,而且不久以后它们的老百姓,民族主义情绪也将越来越强烈,可能会在对世界的看法 上更趋伊斯兰化。哈萨克斯坦土地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在其近2000万人口中,哈萨克 人和斯拉夫人的人数基本相当,语言和民族纠纷极易激化。乌兹别克斯坦人口约2500万, 民族要单一得多,领导人喜欢强调历史上的辉煌岁月。乌兹别克斯坦现在日益自信地强调本 地区在后殖民地时代的新地位。土库曼斯坦在地理上因隔着哈萨克斯坦而与俄国没有直接联 系。为减少以前为进入世界市场在通讯方面对俄国的依赖,土库曼斯坦正积极开拓与伊朗的 新联系。
由于受到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的外来支持,中亚各国并不像许多俄 罗斯人继续希望的那样,愿意用它们的新政治主权来换取能带来实惠的与俄国的经济一体 化。至少它们与俄国之间的某种紧张和敌对是不可避免的,而车臣和塔吉克斯坦令人痛苦的 先例说明,不能完全排除比这更糟糕的情况。对俄国人来说,与在其整个南翼(再加上土耳 其、伊朗和巴基斯坦,总共有3亿多人口)的各伊斯兰国家发生冲突的潜在可能性,不能不 使他们感到严重的不安。
最后,俄罗斯帝国解体之时,虽然远东地区并未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化,俄国在该地区也 面临不祥的地缘政治新形势。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至少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一直比俄国弱,也 比俄国落后。每个关注俄国国家前途和对十年来急剧变化感到困惑的俄国人,都无法忽视中 国正逐步变得比俄国更先进,更具活力,更成功这个事实。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其12亿人民 活跃的精力结合在一起,正从根本上逆转着两国之间的历史方程式,而西伯利亚的空旷空间 几乎在召唤着中国去殖民。
这个令人惊诧的新现实定将影响俄国在远东地区的安全感和在中亚的利益。不要很久, 其地缘政治意义甚至可能会超过丧失乌克兰对俄国的影响。俄国后共产主义的首任驻联合国 大使、后来又担任俄国杜马外事委员会主席的弗拉季米尔·卢金充分阐述了其中的战略意义:
过去俄国虽然落后于欧洲,但却自认为比亚洲先进。但从那以来,亚洲发 展的速度要快得多,……我们发现自己不再处于“现代化的欧洲”和“落后的 亚洲”之间,而是处于“两个欧洲”之间的一个奇怪的中间地带 [ 注:《我们的安全困境》,美国《外交政策》季刊,(1992年秋季)88卷,第60页。 ] 。
总之,俄国直到最近仍是一个领土辽阔的大帝国的缔造者,并领导着一个从欧洲中心一 度延伸到南中国海的一批卫星国组成的意识形态集团,现在却成了一个麻烦甚多的民族国 家,在地理上没有便捷的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通道,在东、西、南三面都面临着与邻国爆发会 削弱自己的冲突的潜在危险。似乎只有北部无人居住和难以通行的、几乎永久冰冻的地区, 才是它地缘政治的安全地区。
地缘战略的种种幻景
后帝国的俄国出现一段历史和战略上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令人吃惊的苏联垮台,特别 是大俄罗斯帝国出乎一般人意料和令人目瞪口呆的解体,在俄国引起了深刻的反思。人们就 俄国在当前历史中应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展开了范围广泛的讨论。人们公开和私下激烈地争 论多数大国从未想到过的一些问题:什么是俄国?俄国在哪里?做一个俄国人是什么意思?
这些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对问题的任何答复均蕴含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含义。俄国是一个 纯粹由俄罗斯种族组成的民族国家,还是俄国从定义上讲范围要更广(就如同不列颠比英格 兰要广一样),因此注定要成为一个帝国?从历史、战略、种族的角度看,俄国恰当的边界 在哪儿?如果从这样的历史、战略和种族角度看,乌克兰的独立是否仅是暂时出了偏差(许 多俄国人都愿这样想)?俄国人是否必须在种族上是俄罗斯人(Russkyi),抑或他可以在 政治上是俄国人,但在种族上不是俄罗斯人(也就是说是“Russyanin”,相当于“英国 人”却不是“英格兰人”)?例如,叶利钦和一些俄国人认为,车臣人确实也可以和应该被 认为是俄国人(这种说法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
苏联垮台前一年,在已看到俄国末日来临的为数不多的人中,有一名俄国民族主义者曾 绝望地断言:
倘若这个对俄国人民来说不可想象的可怕灾难真的来临,国家四分五裂, 在其千年历史中深受贫困和欺骗的人民突然最后变得孤独无援,他们不久前的 “兄弟”收拾起行李,登上“民族救生艇”,驶离正在倾覆的航船,——那么 ,我们是无处可去的……
体现着政治、经济、精神的“俄罗斯思想”的俄罗斯国家将要重建。它将 汇集已一下子突然化为乌有的1000年王国史和70年苏联史的全部精华 [ 注:亚历山大·普罗哈诺夫:《中央集权主义的悲剧》,载于《俄罗斯文学月刊》, 1990年1月号,第4-5页。 ] 。
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找到一个能为俄国人民接受又切合现实的答案很难。俄国国家自 身的历史性危机更使其难上加难。几乎贯穿俄国整个历史的是,国家既是领土扩张又是经济 发展的工具。这个国家也从未刻意地按西欧传统把自己看作纯粹的民族工具,而是把自己定 位为特殊的超民族使命的实施者,用宗教、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等术语赋予“俄罗斯思想” 以不同的解释。现在这个使命突然遭到摒弃,因为国家的疆域已缩小到主要限于一个民族的 范畴。
此外,俄罗斯国家(可以说是其“本质”意义上的国家)的后苏联危机的加重,不仅由 于俄罗斯面对其帝国传教士使命突然被剥夺的挑战,而且由于:为了缩小俄国社会发展的落 后状态与欧亚大陆较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俄国国内的现代化派(及其西方顾问们)正逼迫 国家不再扮演社会财富的指导者、所有者和安排者这一传统的经济角色。这要求对俄罗斯国 家的国际和国内作用进行政治上不折不扣的革命性的限制。这严重破坏了俄国国内生活已牢 固地确立起来的模式,给俄国政治精英带来了因在地缘政治上失去方向而造成的四分五裂的 感觉。
在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背景下,如人们可以预料到的,“俄国何去何从和什么是俄国” 的问题立即引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俄国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早就预先决定了其精英从地 缘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后帝国和后共产主义俄国首任外长安德列·科济列夫在他任期之初 试图确定新俄国在国际舞台应如何为人处世时,有一次就重新确认了这种思维模式。在苏联 解体还不到一个月时他就说:“在放弃乌托邦思想后,我们开始推行实用主义,……我们很 快就认识到,地缘政治正取代意识形态”。 [ 注:1992年1月12日《俄罗斯报》刊登的专访。 ]
总的说来,苏联解体后,可以说有三大派地缘战略设想在俄国应运而生。三种设想相互 有部分重复,但最终每种都与俄国最关心的相对于美国的俄国地位问题有关,每种也都包含 着一些内部的变异。对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可以归纳如下:
1、优先考虑与美国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对赞成这一主张的一些人来说,这实 际上是共同统治全球的代名词。
2、强调“近邻外国”是俄国的中心问题,其中一些人主张建立某种莫斯科主导的经济 联合,但也另有一些人希望最终恢复某种程度的帝国控制,并以此建立一个能与美欧抗衡的 大国。
3、反联盟,即建立某种反美的欧亚联盟来削弱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优势地位。
虽然第一种设想开始时在叶利钦的新执政班子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第二种设想不久就在 政治上占了上风,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叶利钦的地缘政治的政策重点。第三种设想出现得 稍晚一些,大约在90年代中期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是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苏联以后的俄国地 缘战略模糊不清和屡屡失败之后作出的反应。从历史角度看,这三派想法均不成熟,是从对 俄国当前国力、国际潜力和国外利益看法的种种幻景中派生出来的。
前苏联刚解体时,叶利钦起初的立场是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全成功的“西方化”老 观念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主张俄国本来就属于西方,应该成为西方的一部分,并应尽可 能地在国内政治中与西方亲近。叶利钦本人及其外长均持这一观点。叶利钦十分明确地谴责 俄帝国的历史。1990年11月19日,叶利钦在基辅以乌克兰人和车臣人可随后用来反对他 的言辞雄辩地宣称:
俄国并不想成为某种新帝国的中心。……由于俄国曾长时间充当这种角色 ,俄国比其他国家更懂得这种角色的可恶。俄国从中得到了什么?结果是俄国 更自由了吗?更富有了吗?更幸福了吗?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统治别的民族的 民族不可能幸福。
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国新领导有意作出的友好姿态,鼓励着俄国外交政策部门中的后苏 联的“西化派”。这既加强了俄国新领导的亲美倾向,也诱使俄国新领导要求直接成为西方 的一员。俄国因为新领导人同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最高决策者相互直呼其名而感到高兴。 他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地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当美国人提出在华盛顿与莫 斯科之间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时,在俄国人看来,似乎这就认可了由一种新的美俄 民主共同统治来取代原来的美苏争夺。
这种共同统治的范围将是全球性的。俄国因此将不仅是前苏联的合法继承者,而且是在 真正平等基础上全球和解的事实上的伙伴。正如俄国新领导人不厌其烦地宣称的,这不仅意 味着全世界应承认俄国是美国的平等伙伴,而且没有俄国的参与或同意,任何全球性问题都 不能得到处理和解决。虽然没有公开说出来,这种幻想明显地包含着这样的想法:中欧将仍 然是甚至将自愿地成为在政治上对俄国有特殊亲近感的地区。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的解散 将不会导致其前成员国倒向北约,甚至也不会仅仅倒向欧盟。
与此同时,西方援助将使俄国政府有能力进行国内改革,让国家退出经济生活并使民主 机构得以巩固。然后,俄国的经济复兴、作为美国平等伙伴的特殊地位和俄国巨大的吸引 力,会鼓励最近才独立的新独联体国家,与俄国实现更加紧密的经济和政治的一体化,因而 也会扩大俄国的范围,增强俄国的实力。独联体国家因为俄国不再对它们构成威胁而谢天谢 地,并会逐步意识到,与俄国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会收到实惠。
问题是这种主张既不符合国际现实,也不符合国内实际。“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观念 虽然好听但却靠不住。美国既不愿意也不能够与俄国分享全球性力量,甚至即使它愿意也做 不到。新俄国的国力虚弱不堪,社会极其落后,已不能充当美国真正的全球性伙伴。在华盛 顿看来,德国、日本和中国至少也与俄国同等重要和有影响。而且,在欧洲、中东、远东等 有关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地缘战略问题上,美俄两国的目标大相径庭。一旦不可避免地发生 分歧,政治实力、财政力量、技术创新和文化魅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将使“成熟的战略伙伴关 系”成为一句空话,越来越多的俄国人感到这个说法只是故意造出来欺骗俄国的。
如果美国在早些时候,在美俄蜜月时期就开始着手北约的扩大,并同时向俄国提出一项 “难以拒绝的交易”,即在俄国与北约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俄国的失望感或许可 以消除。如果美国明确和坚决地奉行北约扩大的设想,并保证俄国将被包括在这一进程之 中,也许俄国后来对“成熟的伙伴关系”的失望也可消除,克里姆林宫内西化派的政治地位 也不会逐步削弱了。
1993年下半年,在叶利钦8月间公开赞同波兰加入跨大西洋联盟的意向并称这与“俄 国的利益”相一致之后,正是美国那样做的太好时机。但克林顿政府当时仍奉行“俄国第 一”的政策,于是又折腾了两年多。在此期间克里姆林宫的调子变了,对于在美国已经出现 但飘忽不定的有意扩大北约的迹象越来越敌视。到1996年,美国决定把扩大北约作为建立 更大、更安全的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政策中心目标时,俄国人对此已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了。因此,可以说1993年是失掉历史机遇的一年。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俄国关于北约扩大的担忧都毫无道理,或出于恶意。的确有些反对 派,特别是俄国军方人士带着冷战思维,认为北约的扩大并非欧洲自身成长的必要组成部 分,而是美国领导的一个仍然敌视俄国的联盟对俄国的进逼。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些精英,其 中大部分实际上是前苏联官员,坚持他们长期形成的地缘战略观点,认为美国无权插足欧亚 大陆,而北约扩大主要的动因就是美国企图扩大其势力范围。还有一些反对者怀有这样的期 望,即一个游离于任何集团之外的中欧,在俄国一旦恢复元气之后,将再一次回归俄国地缘 政治的势力范围。
但俄国许多民主派也担心北约扩大将意味着俄国被排斥在欧洲之外,政治上遭放逐,被 认为没有资格参与欧洲文明的机制化框架。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加上政治上的担忧,使俄国感 到北约扩大似乎是西方蓄谋已久的孤立俄国政策的顶峰,使俄国在世界上孤立无援,十分易 受其多种敌人的攻击。此外,俄国民主派既不知道中欧人对莫斯科半个多世纪的统治怨恨有 多深,也不了解他们对加入一个更大的欧洲-大西洋体系的期望有多高。
总的说来,俄国西化派的失望和削弱可能都难以避免。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是,新的 俄国精英内部分歧严重,而总统和外长又都不能在地缘战略方面提供始终一贯的领导,他们 没有能力清楚地说明新俄国在欧洲究竟要得到什么,也不能现实地评估俄国的虚弱所带来的 实际局限。莫斯科政治上准备战斗的民主派无力使自己勇敢地申明一个民主的俄国不反对这 个跨大西洋的民主大家庭的扩大,而且俄国愿意与之结交。与美国共享全球性大国地位的幻 想,使莫斯科的政治精英也很难放弃在前苏联地区,甚至在前中欧卫星国家中,建立俄国特 殊的地缘政治地位的思想。
这些情况对民族主义者来说正中下怀。到1994年,他们已在重新开始发表意见。军国 主义分子也利用这些情况,此时他们已成为叶利钦在国内非常重要的支持者了。他们对中欧 国家的抱负作出越来越强烈和不时带有威胁性的反应,只是增强了那些前苏联卫星国寻求北 约安全保护的决心,因为他们珍惜刚刚从俄国统治下争取到的解放。
克里姆林宫不愿否定所有斯大林进行过的对外征服,进一步加深了美俄两国的分歧。西 方舆论,特别是北欧和美国的舆论,对俄国关于波罗的海各共和国的模棱两可的态度感到不 安。俄国虽然承认它们的独立,也不强迫它们加入独联体,但为了使在斯大林时代有目的地 移居到波罗的海各国的大批俄罗斯人群体得到优惠待遇,甚至俄国民主派领导人也不时使用 威胁手段。克里姆林宫明显地不愿意谴责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导致波罗的海各共和国 被强行并入苏联的秘密协定,更使气氛笼罩上了阴影。甚至在前苏联垮台五年以后,克里姆 林宫的发言人在1996年9月10日的正式声明中还坚持说波罗的海各国是在1940年自愿 “加入”苏联的。
后苏联的俄国精英显然也曾期望西方会帮助,或至少不阻止俄国在后苏联空间重新发挥 主要作用。因此,他们对西方愿意帮助新独立的后苏联各国巩固其独立的政治存在感到愤 懑。俄国一些资深的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家尽管警告说“与美国对抗……是应该避免的一种选 择”,但他们也不无道理地指出,美国正力图“在整个欧亚大陆重组国家间的关系,……从 而使这个大陆上不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大国,而是有许多中等、较稳定、相当强大的国 家,……但这些国家无论是单个的还是整体的实力均不能超过美国。” [ 注:A·博加图罗夫和V·克列缅尤克(两人均为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的资深学者)所 著《美国人自己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的》,载1996年6月28日《独立报》。 ]
在这方面,乌克兰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1994年,美国越来越重视美乌关系并帮助乌 克兰保持其新的民族自由的倾向,使许多俄国人甚至俄国的“西化派”都感到,这是一项针 对俄国把乌克兰最终重新纳入自己的范围这一重大利益的政策。乌克兰最终将以某种形式与 俄国“重新一体化”是许多俄国政治精英的一个坚定信念 [ 注:例如,据国际文传(1996年11月20日)报道,连叶利钦的首席顾问德米特 里·留里科夫都把乌克兰视为一种“临时现象”。《大众报》(1996年12月10日)指 出:“在可预见的未来,俄国可能在乌克兰东部遇到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民众的普遍 不满……将导致提出由俄罗斯来接管该地区的请求甚至要求。在莫斯科有不少人会支持这种 计划。”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的领土要求,以及1996年末俄罗斯公共电视台 在晚间天气预报节目中故意把塞瓦斯托波尔列为俄罗斯城市的那种挑衅性做法,当然无助于 减少西方对俄罗斯意图的担忧。 ] 。结果,俄国从地缘政治和 历史的角度对乌克兰的分离地位的疑问,正好与美国关于一个帝国型的俄国不可能是一个民 主的俄国的观点迎头相撞。
此外,纯粹的国内原因也证明两个“民主国家”间“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不现实 的。俄国太落后,被集权统治破坏得太严重,不可能成为美国切实的民主伙伴。这个重要现 实是关于伙伴关系的动听言辞掩盖不了的。而且后苏联俄国只是部分地清算了过去的历史。 几乎所有的“民主派”领袖人物,即使对苏联的过去已真正幻灭者也不仅仅是苏联体制的产 物,而且是原先统治集团精英中的高级成员。他们不像波兰、捷克的领导人那样是原来的持 不同政见者。前苏联的重要权力机构,虽然已被削弱,士气低落,腐败不堪,却依然存在。
新的民主精英因俄国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在政治上更脆弱。俄国经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 革,使俄罗斯国家不再干预经济。俄国因此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援助寄予厚望。这些援 助,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援助数量确实逐渐增大,不过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能使俄国经 济很快恢复。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满更使那些失望的批评家的鼓噪之声越来越大。他们声 称,与美国的伙伴关系是假的,有利于美国,而损害了俄国。
总之,在苏联刚刚解体后的几年内,建立一种有效的全球性伙伴关系的主观和客观先决 条件均不具备。那些民主的“西化派”要价实在太高,而自己能做的又太少。他们想与美国 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或者叫共同统治,在独联体内比较随心所欲地行事,并在中欧建立 一个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但他们对前苏联的历史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他们对充当全 球性大国的想法不切合实际,俄国国内经济危机深重,他们又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这一切 使他们不可能捧出一个作为平等伙伴关系概念中应有之义的稳定而真正民主的俄国。俄国必 须先经历漫长的政治改革过程、同样漫长的民主稳定过程和更加漫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过 程,然后,不仅在中欧,而且特别在前俄罗斯帝国范围内就新的地缘政治现实进行一场从帝 国心态到民族心态的深刻变革。只有在这以后,与美国的真正伙伴关系才能成为可行的地缘 政治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近邻外国”优先的主张成为对亲西方政策选择的主要批评和初步成为 外交政策的另一选择就不足为怪了。该主张认为“伙伴关系”这一概念忽略了对俄国最重要 的东西,即俄国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近邻外国”成为重点强调需要在前苏联曾 占据的地缘政治地区内重新建立一个以莫斯科为决策中心的有效框架的主张的略称。在此情 况下,人们普遍认为,重点倾向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政策成果太少,代价太大。那种政策只会 使西方更易于利用苏联解体造成的机会。
但是,“近邻外国”学派之下又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地缘政治观念。它不仅包括认为独联 体会转变为由莫斯科领导的欧盟式组织的那些经济机能主义者和经济决定论者(其中也包括 一些“西化派分子”),也包括那些把经济一体化看成仅是恢复帝国的工具之一的人。这样 的经济一体化既可在独联体框架下进行,也可通过俄罗斯-白俄罗斯或俄罗斯、白俄罗斯、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在1996年作出的)特殊安排进行。它还包括主张成立由 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的斯拉夫联盟的斯拉夫浪漫主义者,以及那些支持把欧亚主 义这种有点玄妙的概念定为俄国的长期历史使命的人。
“近邻外国”优先的主张最狭义的表达形式所涉及的只是一个理由十分充分的立场,那 就是俄国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搞好与新独立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因为在苏联有意加强它们相互 间经济依存关系的政策下,事实上它们仍与俄国联系在一起。这在经济和地缘政治上都是有 意义的。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不能忽视俄国新一代领导人经常提到的“共同经济空间”这一 现实。合作,甚至某种一体化是经济发展所必要的。因此,为扭转前苏联政治上的解体带来 的经济混乱和四分五裂状态,加强独联体的联合机构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对一些俄国人来说,推动经济一体化是对已发生的一切的行之有效和政治上负责的反 应。人们经常把后苏联俄国的形势与欧盟作类比是有道理的。主张经济一体化的温和派明确 反对恢复俄罗斯帝国。例如,早在1992年8月由一些著名人士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外交和 国防政策委员会”发表的一份题为《俄国战略》的有影响的报告中,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把 建立“后帝国开明的一体化”作为建立后苏联“共同经济空间”的恰当计划。
但是强调“近邻外国”并不仅仅是主张地区经济合作的政治上仁慈的学说。其地缘政治 内容带有帝国味道。甚至较为温和的1992年报告也谈到恢复了元气的俄国将最终与西方建 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并宣称在这一关系中俄国应起“调控东欧、中亚和远东形势”的作 用。其他支持“近邻外国”优先的人则更直言不讳。他们明确谈到俄国在后苏联空间的“独 特作用”,指责西方向乌克兰及其他新独立的国家提供援助是奉行反俄政策。
俄议会外事委员会1993年的主席依·阿姆巴祖莫夫的论调虽并不极端却很典型。阿是 “伙伴关系”优先政策的前支持者,他公开宣称前苏联空间是俄国独家的地缘政治势力范 围。1994年1月,阿的论调得到了此前积极主张亲西方政策的外长安德列·科济列夫的响 应。科称俄国“必须在几个世纪来一直是俄国利益范围的地区内保持军事存在。”事实上, 1994年4月8日《消息报》称,俄国成功地在新独立的各共和国领土上保留了至少28个军 事基地。如果在地图上把俄国在加里宁格勒、摩尔多瓦、克里米亚、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 和千岛群岛的军事存在用线联起来,实际上大体与前苏联的外部边界相当。(图17)
图17
1995年9月,叶利钦总统发表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正式文件,把俄国的目标概括为:
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适当位置的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国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 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的地位。
人们应注意到该文件侧重于政治领域的努力,强调地提到一个单一实体及“它”在世界 体系中的地位,并强调俄国在这个新实体中的主导作用。在强调这些时,莫斯科还坚持俄国 必须加强与新成立的独联体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系;必须建立一个共同的军事指挥体系;独 联体各国的武装部队必须通过一项正式的条约联结在一起;独联体的“外部”边界必须由中 央(即莫斯科)控制;俄国军队必须在独联体内的任何维和行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必须 在独联体内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其主要机构必须设在莫斯科(而不是原先在1991年商定 的明斯克),并由俄国总统主持独联体首脑会议。
而且还远不止这些。1995年9月的文件也宣称:
应保证俄国电视台和电台在近邻外国的广播,俄国新闻在这一地区的传播 应得到支持,俄应为独联体各国培训民族干部。
考虑到有必要以与俄国友好关系的精神来教育独联体各国的年轻一代,应 特别注意恢复俄国作为苏联以后的地盘内的主要教育中心的地位。
在这样的气氛下,1996年初,俄国杜马竟宣布苏联的解散是无效的。同年春天,俄国 与独联体中较随和的成员国签署了两个协议,密切相互间的经济和政治一体化关系。其中一 个大张旗鼓地签署的协议实际上是规定要在新的“主权国家共同体”(俄语缩写为SSR,是 对前苏联缩写USSR的十足怀旧)范围内建立俄国与白俄罗斯的联盟。另一个由俄国、哈萨 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签署的协议要求在远期创建“一体化国家共同体 (CommunityofInt egratedStates)”。两个协定均表明俄国对独联体内部一体化进展的缓 慢已不耐烦,并决心坚持推动这一进程。
“近邻外国”政策强调加强独联体的中央机制,因此把客观的经济决定论思想中的一些 成份与很强的建立帝国的主观决心结合了起来,但却并没有从更高的哲学高度或地缘政治角 度回答仍然令人烦恼的问题:“什么是俄国?”“俄国真正的使命和恰当的范围是什么?”
同样强调“近邻外国”且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欧亚主义思想,要填补的正是这个空白。这 个以颇有文化意味甚至玄妙的术语阐明的主义,所指方向的出发点有这样一个前提:从地缘 政治和文化的角度看,俄国既不完全是欧洲的,也不完全是亚洲的,因此,俄国具有自己与 众不同的欧亚特性。这种特性是俄国对从中亚到太平洋海岸辽阔土地的独特控制所遗留下来 的,是莫斯科四个多世纪向东扩张所建立的帝国的遗产。俄国通过扩张,把一大批非俄罗斯 人和非欧洲人纳入俄罗斯,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欧亚政治文化特点。
作为一种学说,欧亚主义并非在后苏联时期才出现。它始于19世纪。但作为前苏联共 产主义明确的替代物和对所谓西方堕落的反应,兴盛于20世纪。俄国流亡者积极宣传这一 学说以取代苏维埃主义,因为他们认识到前苏联内部非俄罗斯人的民族觉醒需要一种起支配 作用的超民族的学说。他们担心共产主义的最终失败也会导致古老的大俄罗斯帝国的瓦解。
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欧亚主义的倡导者恩·思·特鲁别茨科伊王子便 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这一点。他写道:
共产主义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欧洲主义,旨在破坏俄罗斯生活的精神基础 和民族独特性,宣扬实际统治欧美的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的任务是当俄国不再是欧洲文明的扭曲反映时,当俄国再次回归自我 成为俄罗斯-欧亚,自觉地继承和维护成吉思汗的伟大遗产时,创造一种崭新 的文化,不同于欧洲文明的我们自己的文化 [ 注:恩·思·特鲁别茨科伊:《成吉思汗的遗产》,《逆流》1990年第9期第68页。 ] 。
在后苏联的混乱情况下,这种观点大有市场。一方面,共产主义被指责为背叛了俄国正 统思想,也背叛了特殊的玄妙的“俄罗斯思想”;另一方面,西方主义也受到了批判,因为 西方尤其是美国被认为是腐败的。文化上反俄罗斯的,意在剥夺俄国在历史和地理上对欧亚 大陆独有的、渊源很深的控制权。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人种史学家列夫·古米勒夫的被广泛引用的文章给欧亚主义作了 学术上解释。他的《中世纪的俄罗斯和大草原》、《欧亚节奏》以及《历史上的人种地理》 等书,有力地阐述了欧亚大陆是俄罗斯人民的独特“人种”的自然地理背景,是俄罗斯人和 大草原上非俄罗斯居民之间的历史上共生的结果,从此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欧亚文化和精神特 性。古米勒夫告诫说,适应西方,对俄国人民来说只能意味着失掉自己的“人种和灵魂”。
这些观点得到俄国各种民族主义政治家更为直觉的响应。例如,叶利钦的前副总统亚历 山大·鲁茨科伊曾宣称,“从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看,很显然,俄国代表着连接亚洲和欧洲 的唯一桥梁。谁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谁就将成为世界的主人” [ 注:罗马《咖啡店报》的专访,1994年7月15日。 ] 。1996年大选中叶利 钦的共产党竞争者根纳季·久加诺夫尽管是搞马列主义的,但也推崇欧亚主义对俄国人民在 欧亚大陆广褒土地上特殊的传教士精神作用的玄妙强调。久加诺夫争辩说,俄国有独特的文 化使命,也有特殊的地理优势来充当全球的领导。
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努苏尔丹·纳扎尔巴耶夫也提出一种更稳重实用的欧亚主义思想。纳 在国内面临着人数几乎相等的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和俄罗斯移民之间的种族矛盾,同时也为 了寻找减轻莫斯科要求政治一体化压力的方式,他提出了“欧亚联盟”这一概念,以取代面 目不清和效率低下的独联体。虽然他的想法没有更为传统的欧亚主义的玄妙内容,当然也并 不赋予俄国人充当欧亚领导人的特殊使命,但其思想起源于这样一种观念:地理范围与前苏 联相当的欧亚大陆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必须有政治的含义。
在某种程度上,俄国地缘政治思想把“近邻外国”放在最重要位置上是理所当然的。因 为从安全和经济角度看,在后帝国的俄国和新独立的国家间实现某种秩序和妥协十分必要。 但使大部分讨论具有一种超现实色彩的是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观念:从某些方面来看,不管 前帝国的政治“一体化”是(因为经济原因而)自动实现,还是作为俄国最终恢复所丧失的 力量的结果而实现(且不用说是作为俄国特殊的欧亚或斯拉夫使命而实现),这种“一体 化”既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在这一方面,人们经常与欧盟作比较,但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同点:欧盟,即使 考虑到德国的特殊影响,也不是由一个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领土面积方面都超过其他所 有国家总和的国家主导的;欧盟也不是一个民族帝国的继承者,其获得解放的成员也不深深 怀疑“一体化”就是重新被统治的代名词。即使如此,若德国像前面提到的俄国于1995年 9月那样正式宣布其目的就是加强和扩大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人们也不难想象欧洲国家 会作出什么反应。
与欧盟作比较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开放的和较发达的西欧国家已为民主的一体化作好 了准备,而且大多数西欧人看到了这种一体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西欧的 那些相对贫穷的国家也能从中得到大量的补贴。相反,新独立的国家则把俄国看作政治上不 稳定却仍然盛气凌人、野心勃勃,并且在经济上是它们参与世界经济、获得急需的外资的障 碍。
乌克兰特别强烈地反对莫斯科的“一体化”思想。乌克兰领导人很快就认识到这样的 “一体化”,特别是在俄国对乌克兰独立的合法性持保留态度的情况下,最终将会导致乌的 民族主权的丧失。而且俄国对新独立的乌克兰国家采取的高压政策——不愿承认乌克兰的边 界,对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权利提出疑问并坚持俄国对塞瓦斯托波尔港独享治外法权的控 制,使乌克兰已经觉醒的民族主义有了明确的反俄倾向。在一个新国家历史成形的关键阶 段,乌克兰民族国家的自我定位因此从传统的反波兰或反罗马尼亚的方向,转为集中反对俄 国提出的任何建立一个更为“一体化”的独联体或斯拉夫共同体(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或 欧亚联盟等建议,把这些建议都看成是俄罗斯为重建帝国的策略。
外部的支持鼓励了乌克兰维护其独立的决心。虽然开始时西方特别是美国迟迟不承认分 立的乌克兰国家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到90年代中期,美国和德国均已成为基辅分立特性 的有力支持者。1996年7月,美国防部长宣称,“我无论怎么说都不会夸大乌克兰作为一 个独立国家对整个欧洲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9月,德国总理虽然坚定地支持叶利钦总 统,却也进一步宣称“乌克兰在欧洲的牢固地位再也不能受到任何人的挑战,谁也不能再对 乌克兰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提出争议”。美国的决策者们也把美乌关系称为“战略伙伴关 系”,故意用与描述美俄关系同样的词语来描述美乌关系。
正如前面所述,没有乌克兰,以独联体或以欧亚主义为基础重建帝国都是不可行的。一 个没有乌克兰的帝国最终只能是更“亚洲化”的离欧洲更遥远的俄国。而且,欧亚主义对新 独立的中亚各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很少有中亚人热心于与莫斯科结成新的联盟。乌 兹别克斯坦特别坚决地支持乌克兰反对俄国把独联体提升为超国家实体,反对俄国意在加强 独联体的倡议。
其他独联体国家也警惕莫斯科的意图,倾向于团结在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周围反对 或躲避莫斯科要求更紧密的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压力。同时,几乎所有新独立国家的民族意 识正逐步加深,更加有意识地谴责过去对莫斯科的顺从是殖民主义,努力消除其各种影响。 因此,甚至在民族问题十分脆弱的哈萨克斯坦,也与其他中亚国家一道废除了西里尔字母, 而用土耳其早些时候改造过的拉丁字母取而代之。实际上,到90年代中,为阻止俄国用独 联体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由乌克兰悄悄挑头,已非正式地形成了由乌兹别克斯坦、土库 曼斯坦、阿塞拜疆,有时也包括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组成的集团。
乌克兰坚持有限的、以经济为主的一体化,进一步使“斯拉夫联盟”这一概念失去了实 际意义。这个由一些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培育起来的,在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支持下名噪 一时的主张,一旦被乌克兰拒绝就自动失去了其地缘政治含义。“斯拉夫联盟”仅剩白俄罗 斯一国与俄国在一起。由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俄罗斯人聚居区也可能成为该联盟的一部分, “斯拉夫联盟”还有可能使哈萨克斯坦分裂。这种可能性当然不会使哈萨克斯坦的新统治者 感到放心,而只会激化反俄的民族主义倾向。在白俄罗斯,一个没有乌克兰的斯拉夫联盟只 能意味着白俄罗斯被俄国兼并。这也将激起更强烈的民族不满情绪。
“近邻外国”政策的这些外部障碍,因俄国人民的情绪这个重要的内部制约而大大增 强。尽管政治精英之间就俄罗斯在前帝国范围内的特殊使命大作文章,在政治上鼓噪不止, 可能是由于厌倦了,也可能仅仅出于常识,俄国人对恢复帝国的任何宏伟计划几乎都没有什 么热情。他们赞成开放边界,开放贸易,人员自由流动以及俄语的特殊地位,但对政治一体 化,特别是这个一体化牵涉到经济代价和流血牺牲时并不热心。“联盟”的解体令人遗憾, 恢复令人高兴。但公众对车臣战争的反应表明,任何超出运用经济影响或政治压力的政策均 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总之,“近邻外国”优先的政策在地缘政治上最大的不足,就是俄国在政治上还不够强 大,还无力把其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也无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新的国家。俄国的压力只 会使它们更多地寻求与外部的联系,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与西方的联系,但有时也会寻求发 展与中国和南部重要的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当俄国针对北约的扩大扬言要组建自己的军事集 团时,它回避了“与谁’’的问题,而且它还回避了更令人痛苦的回答:最多也只可能与白 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
新独立的国家,因为担心潜在的政治后果,对即使是最合理和急需的与俄国实行经济一 体化的形式也越来越不信任。与此同时,关于俄国所称的欧亚使命和斯拉夫不可言传的性质 的思想,也只是进一步使俄国远离欧洲和整个西方而孤立起来,加深后苏联时期的危机,并 延缓俄国社会按照基马尔·阿塔托克在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在土耳其所做的那样实现急待进行 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因此,“近邻外国”政策没有给俄国提供地缘政治的解决方法,相反只 带来了一种地缘政治的幻想。
如果与美国共同统治行不通,“近邻外国”政策又不灵,那么俄国还有什么地缘战略可 选择呢?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未能实现建立一个在全球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民主俄国”的理 想,这使民主派大为沮丧。“民主俄国”只成了一个口号,而与现实无缘。在不得不承认老 帝国的“重新一体化”最多也仅是个遥远可能性的情况下,又使一些俄国的地缘政治家玩弄 起某种针对美国在欧亚大陆霸主地位的反联盟主张。
1996年初,叶利钦总统解除了亲西方的外长科济列夫的职务,以更有经验但正统的前 共产党国际问题专家,长期来一直对伊朗和中国感兴趣的叶甫根尼·普里马科夫代之。一些 俄国评论家猜测,普里马科夫的倾向可能会促成一个以三个在削弱美国在欧亚大陆首要地位 问题上有最大地缘政治利益的大国为核心的新的“反霸”联盟。普里马科夫上台伊始的几次 出访及讲话加深了这一印象。而且现有的中国与伊朗的武器贸易关系,以及俄国愿与伊朗合 作加快其获得核能源的倾向,与更紧密的政治对话和最终的结盟是完全符合的。这一结果至 少在理论上可以把世界上最主要的斯拉夫大国、世界上最好战的伊斯兰大国及世界上人口最 多力量最强的亚洲大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
要搞这种反联盟,首先必须恢复中俄双边关系,并利用两国政治精英对美国成为世界唯 一超级大国的不满。1996年初,叶利钦去了北京,签署了一项宣言,明确批评了全球性 “霸权主义”倾向。这也就暗示两国将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同年12月,中国总理李鹏回 访,两国不仅重申反对“由一个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而且同意加强现有的关系。俄国评 论家们欢迎这一发展,并把这视为全球大国间相互关系的一个积极变化和对美国推动的北约 扩大的恰当反应。有些人甚至高兴地说中俄联盟将对美国实施它应得的惩罚。
但是,只有在美国十分短视地同时对中国和伊朗采取敌视政策时,把俄国与中国及伊朗 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才能搞得起来。这样的结局当然不能排除。1995-1996年,美国的所作 所为看来几乎就在贯彻要同时与德黑兰和北京敌对的思想。但伊朗和中国却都不准备把战略 赌注下在既不稳定又虚弱的俄国身上。两国都意识到这种联盟一旦超出了某种偶尔为之的策 略协调范围,就会危及它们各自与较为先进的世界的关系,而只有这个先进世界才有能力向 它们投资和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先进技术。俄国却没有什么可向它们提供,不能成为一个真正 有价值的反霸联盟的伙伴。
实际上,并无共同的意识形态而仅是在“反霸”情绪下结成的任何联盟基本上将只是第 三世界的一部分反对第一世界的最先进部分的联盟。它的各个成员都不会有多少收获,中国 尤其有失掉大量外资流入的危险。正如一位持批评态度的俄国地缘政治学者指出的,对俄国 来说也是如此,“俄中联盟的幽灵……将大大增加俄国再次被西方的技术和资金拒之于门外 的可能性”。 [ 注:阿列克赛·博加图罗夫:《俄美当前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前景》,载《独立报》 1996年6月18日。 ] 不管它是由三国还是两国组成,这种联盟最终会使所有的参加者长期地 孤立,共同落后。
另外,中国将在任何俄国认真努力拼凑的这类“反霸”联盟中成为老大。中国人口众 多,人民勤劳,勇于开拓,生气勃勃,对俄国还有某些潜在的领土要求,将必然使俄国沦为 一个小伙计。而同时中国也缺乏手段(可能也缺乏真正的意愿)去帮助俄国克服其落后状 态。俄国因此将成为不断扩大的欧洲和扩张主义的中国之间的缓冲区。
最后,俄国一些外交问题专家仍然企盼欧洲一体化停滞不前,包括西方内部对北约未来 前景发生分歧,认为这至少也许最终会给俄国创造一些策略性机会与德国或法国拉拉关系, 来破坏欧洲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联系。这种观点其实毫无新意。整个冷战时期,莫斯科都在过 一段时间就试图打德国牌或法国牌。不过某些莫斯科的地缘政治学家也不无理由地认定,欧 洲事务的停滞会提供可资利用的策略机会,而对美国造成不利。
但是能够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了,最多也就是一些纯属策略上的机会而已。无论是法国还 是德国都不可能放弃与美国的关系。虽然不能排除特别是俄国有时在一些小问题上会拉拢法 国,但只有欧洲事务中出现大的动乱,欧洲统一事业和跨大西洋联系的垮台,联盟在地缘政 治上才会逆转。即使到了那个时候,欧洲国家也不会谋求与迷失了方向的俄国发展真正全面 的地缘政治联盟。
因此,说到底,没有一种反联盟政策是可行的选择。摆脱俄国新的地缘政治困境的出路 不在于反联盟,也不在于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幻想,更不在于在前苏联范围 内建立某种政治经济上的“一体化”体系。所有的政策都回避了对俄国来说实际上唯一可行 的选择。
一个抉择的两难困境
俄国唯一真正的地缘战略选择,亦即能使其发挥符合实际的国际作用和能使俄国得到改 造自身并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最佳机会的选择就是欧洲。这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个欧洲,而是一 个横跨大西洋的、扩大的欧盟和北约的欧洲。正如本书第三章已阐述的那样,这样一个欧洲 正在形成,而且这个欧洲也可能仍然与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俄国要避免在地缘政治 上被危险地孤立,这就是俄国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欧洲。
对美国来说,俄国实在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但如只是作为美国的病人,俄国又太 强壮了。如果美国不培育出一种环境使俄国人相信与跨大西洋的欧洲越来越结成有机的联系 是俄国的最好选择,俄国就更可能成为一个问题。虽然俄中、俄伊(朗)长期战略联盟尚不 可能形成,但明显重要的是,美国的政策应避免使俄国偏离其所需的地缘政治抉择。因此, 美国在制定与中国和伊朗关系的政策时,应尽可能把它们对俄国地缘政治分析的影响考虑在 内。坚持庞大的地缘战略选择的幻想,只会延误俄国为结束其深刻危机所必须作出的历史挟择。
只有一个愿意从经济和地缘政治上接受欧洲新现实的俄国,才能从横跨大陆的商业、通 讯、投资、教育等广大领域的欧洲合作中获益。因此,俄国加入欧洲委员会是方向十分正确 的步骤。这是新俄国与正在扩大的欧洲间进一步建立机制性联系的尝试。这也意味着俄国若 要走这条路,除了最后仿效奥斯曼帝国以后的土耳其,决定放弃其帝国野心,决意走现代 化、欧洲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外,别无其他选择。
一个现代化的、富有的、民主的又与美国联系在一起的欧洲能给俄国带来的实惠,是任 何其他选择都无法比拟的。如果俄国是一个不搞扩张的、民族的、民主的国家,欧洲和美国 就不对俄国构成威胁;它们与俄国之间也不存在不稳定的具有潜在冲突危险的边界,而俄国 与其以南的穆斯林国家却无论在种族上还是在领土上都界线不清,因而肯定有潜在冲突的危 险。相反,对欧美来说,一个民族的和民主的俄国正是它们地缘政治上所期望的实体,是动 荡复杂的欧亚大陆稳定的一个源泉。
俄国因此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处境。如果为了得到实惠,作倾向欧、美的抉择,那么首先 就要明确、公开地抛弃俄帝国的过去;第二要对扩大的欧洲与美国的政治和安全关系不表示 异议。第一个要求意昧着俄国应接受在前苏联范围内已形成气候的地缘政治多元性。接受这 一点,并不是排斥以过去的欧洲自由贸易区模式进行的经济合作,但不能对新独立国家的政 治主权进行限制。原因很简单:它们不愿意受这种限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俄国明确地、 毫不含糊地承认乌克兰的独立存在,承认乌克兰的边界和独特的民族特性。
第二个要求可能更难接受。不能把与跨大西洋共同体的真正合作关系建立在这样的观念 之上,即仅仅因为俄国不愿意就可以把那些想加入的欧洲民主国家排斥在跨大西洋共同体之 外。这个共同体的扩大无需匆忙,当然也不应以反俄为主题来促其扩大。但这一扩大不能, 也不应被一纸只能反映一种过时的欧洲安全关系概念的政治宣言阻挡不前。一个扩大的和民 主的欧洲必须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历史进程,不应受在政治上任意涂抹的地理的限制。
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这个抉择的两难困境可能在开头并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解决。这需 要用政治意志采取一个大动作,可能还需要一个杰出的领袖有能力作出抉择,并表现出建立 一个民主的、民族的、真正现代的、欧洲的俄国的远见。这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发生。 克服共产主义和后帝国的困难不仅需要比后共产主义中欧的转变更长的时间,而且也需要一 个有远见的、稳定的政治领导。目前俄国的基马尔·阿塔托克尚未出现。但俄国人最终将认 识到俄国民族的重新定位不是投降,而是得到了解放 [ 注:1996年初,亚历山大·列别德将军出版了一篇出色的文章《帝国的消亡抑或俄国 的重生》,载1996年4月26日《今日报》,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 。他们必须承认叶利钦1990年在 基辅关于俄国将来不应成为一个帝国的讲话是完全切中要害的,而且一个真正非帝国的俄国 仍将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迄今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强大国家。
不管怎么说,对“什么是俄国和俄国在哪里”的问题重新作出回答也许只能分阶段进 行,而且还需要西方作出明智和坚决的姿态。美国和欧洲必须提供帮助。他们不仅应让俄国 与北约签订一个特殊的条约或宪章,而且也应着手与俄国一起探索建立一个远远超过松散的 欧洲安全和合作组织(OSCE)的最终横跨大陆的安全和合作体系。如果俄国国内民主体制得 到巩固,并且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就不应排除俄国与北约和欧盟 发展更紧密关系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同样重要的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应实行使俄国这一抉择的两难困境一直持续 下去的政策。后苏联的新国家保持政治经济稳定,是使俄国有必要进行历史性自我重新定位 的重要因素。因此,支持后苏联的新国家,在前苏联地区内实现地缘政治的多元化,必须是 吸引俄国毫不含糊地作出欧洲抉择的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些国家中,阿塞拜疆、乌 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在地缘政治上尤其重要。
独立的阿塞拜疆可以成为西方进入能源丰富的里海盆地和中亚地区的通道。相反,阿塞 拜疆被征服就意味着中亚将可能与外部世界隔绝,阿塞拜疆也就在政治上易受制于俄国要求 重新实现一体化的压力。从民族的角度看,乌兹别克斯坦是人口最多、最有活力的中亚国 家,也是俄国重新控制该地区的主要障碍。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对中亚其他国家的生存至关 重要。乌兹别克斯坦也最不容易受制于俄国的压力。
但最重要的是乌克兰。随着欧盟和北约扩大,乌克兰最终将有资格选择它是否愿意加入 这两个组织。乌克兰为加强其独立地位,一旦这两个组织与其边界接壤而其内部变革又使它 开始达到加入的标准,乌克兰很可能会愿意加入这两个组织。虽然这还要一段时间,但西方 在进一步加强与基辅的经济和安全联系的同时,现在就开始把2005-2015年定为乌克兰逐 步加入两组织的合理的时间表,以减少它担心欧洲扩大会在波乌边界上止步的担忧,为时已 并不太早了。
俄国尽管抗议北约扩大,但可能到1999年会默认北约吸收几个中欧国家,因为俄国与 中欧的文化和社会差距在共产主义垮台以来已扩大了许多。倒是俄国要默认乌克兰加入北约 会困难得多,因为这样做,就意味着承认乌克兰的命运不再与俄国的命运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但乌克兰要以独立的国家生存,就必须成为中欧而不是欧亚的一部分;如果乌克兰要成 为中欧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必须充分参与中欧与北约和欧盟的联系。俄国接受了这些联系将 说明俄国自身也决定真正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俄国拒绝这样做,就等于拒绝欧洲而要保持自 己孤零零的“欧亚”身份和存在。
必须记住的关键问题是:若乌克兰不属于欧洲,俄国就不能属于欧洲,但若俄国不属于 欧洲,乌克兰却仍可属于欧洲。假如俄国决定把赌注押在欧洲,那么乌克兰被纳入扩大的欧 洲体系最终将符合俄国自身的利益。的确,乌克兰与欧洲的关系可以成为俄国自身发展的转 折点。但这也意味着确定俄国与欧洲的关系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乌克兰决定倒向欧洲将使 俄国在对它下一阶段历史作出决策时陷入危机——或者也成为欧洲的一部分,或者成为欧亚 的一个弃儿,既不真正属于欧洲,又不真正属于亚洲,在同它的“近邻外国”的冲突中一筹 莫展。
人们希望,扩大的欧洲和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会从正式的双边关系发展到更有机的和更 有凝聚力的经济、政治、安全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在下个世纪头二十年中,俄国会逐步成 为包括乌克兰并延伸到乌拉尔山脉甚至更远地区的欧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国与欧洲和跨 大西洋体系发生联系,甚或形成某种形式的成员关系,又将为迫切希望发展与欧洲关系的三 个高加索国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敞开大门。
无法预料这个进程会有多快,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如果推动俄国走向这一方向的地缘 政治环境已经形成,同时排除了其他诱惑,那么这个进程会发展得更快。俄国同欧洲靠拢的 速度越快,欧亚大陆的黑洞就会越早由一个越来越现代化和民主的社会填补。实际上,对俄 国来说,这一个抉择的两难困境已不再是作出地缘政治抉择的问题,而是面对自己继续生存 的必要条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