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的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十
作者:阿彻·琼斯·美
出自————《西方战争艺术》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首先进攻法国、英国和波兰。德国人重演了1914年的战略,所不同的是首先运用内线兵力,集中力量打击较弱的波兰军队,以便实现速战速决,而与此同时法国则正在进行战争动员。德国拥有48个现役师,波兰陆军则有30个现役师和组建起来的10个后备师。德军装备了比波兰多得多的坦克,而波兰则几乎没有反坦克火炮。由于德波边境线长达1,750英里,所以波兰没有足够的兵力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那样,建立起一条哪怕是脆弱的稳定防线,更不能像同一场战争中的西方战线那样筑壕对峙。
作战略图10.1 德军多方向同时进攻波兰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且配有能参善谋的参谋部的德军于1939年9月1日秘密集结,由西北两个方向同时发起了进攻。由于波兰军队将很多部队控制在后方准备反击,使得首次突击就全力投入的德军得以快速突进。在南方德军集中起来的军队所面对是波兰最薄弱的部队,因此德军仅用9天时间就推进了140英里,抵达华沙以南的维斯图拉河,因而使德军能调头北上,沿该河西岸发展,与其横扫南方的军队会合,抵达大批波兰军队集团的后方。通过两翼包抄,德军完成了对波军的战略包围。在波兰军队的后方,德军迅速粉碎了波兰为恢复后方交通线而进行的组织不力的攻击,到达华沙。此次战役按预先计划于9月17日结束,与此同时,俄国军队从东方发起了进攻,与德国瓜分了波兰。
9月17日,法国军队完成了动员、集结,准备以由反坦克障碍物加强的筑垒地域迎战德军大规模后备役类型师的部队。波兰的失败和俄国人的入侵,使法国放弃了任何以进攻行动支援波兰的企图,取而代之采取了防御的战法。虽然双方军队面对面地对峙,但是他们并没有在几百码范围内挖掘战壕,实施小规模的战斗和相互炮击。不仅如此,正如数千年来不主动实施战役的军队的传统作法一样,双方都保持着较大的距离。法国充分利用了这一机会训练了军队。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报纸把这一缺乏主动性和没有接触的时期称为“假战争”。
在波兰战役中,德军的坦克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展示了比1918年盟国坦克在对付德军大纵深筑垒防御和集中的大密度野战炮兵方面大得多的效能。规模更大、训练更为有素的德国空军很好地履行了传统上由轻骑兵执行的战略职能,不仅在侦察,而且在瘫痪波兰铁路和有效攻击公路交通线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德国使用摩托化车辆输送补给和部队,对快速取得胜利做出了贡献。同时德军的14个装甲或全摩托化师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其重要作用是当时许多观察家所没有意识到的。
法国和德国军队
德国在东线取得胜利之后,所要面对的将是法国。但是,这一战役直到1940年5月之前都没开始。因为1919年的和平条约把德国陆军限制在10万人以内,因此德国与法国相比,缺少武器储备和训练有素的兵员储备。但是,德国利用这一段战争间隙训练和组建了新的作战师。到战役爆发时,德国已经拥有了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用于对法国作战。而法国由于受到意大利怀有敌意的中立的牵制,仅将其110个师中的94个师用于对德作战。不过,从许多本质方面来说,德军所面临的还是比他强大得多的军队。
由于信赖防御的战术力量,英法联盟依据长期战争的判断制定战略,企图发挥基于封锁作战的后勤战略的作用,一旦英国有效地扩大了空军力量,便用以轰炸德国的工业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英国以与此相同的程序组建大规模陆军之前,法国决不计划进攻,而这一过程持续了战争的前一年半时间;而且,法国本身要使其军队达到理想的标准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914年,德国仅占领了法国北部的一小片领土就剥夺了法国很大的钢铁工业生产能力。为防止此类意外的后勤战略发生作用,法国特别强调保护其领土。由于保存人力资源与此战略是一致的,所以法国在与德国接壤的边境上构筑了新的防线,而这条防线是普法战争以来从未据守过的边境线。既然如此,他们就不仅计划将用于增加防御边界部队人力的资金用于构筑要塞,而且打算以此减少因缺少永备工事而造成的戍边法国人的牺牲。
事实证明,加强东部的对德防御比较容易,因为孚日山脉位于莱茵河这道天然屏障的西岸,但从莱茵河至卢森堡之间就没有多少易守难攻的防御屏障了。于是法国工兵在这条边境线上构筑了绵亘的坚固要塞,而要塞的构筑则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经验。这样法国将其与德国接壤的全部边境要塞化,而且越是薄弱的地区工事越坚固。由于在1914年重型榴弹炮的火力便已经能够击穿比利时要塞的炮台,所以新型炮台装有厚达15英寸的装甲。为防止炮塔被落在附近的重型炮弹炸毁,法国工兵还在其周围砌了块石、混凝土,并在外面用每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铸铁块包起来。由于采用机械装置输送和装填炮弹,所以要塞火炮的射速比野战火炮快得多。
为守备部队精心构筑的防毒气掩蔽部的前方布设了铁丝网和反坦克障碍物,并由从机枪到135毫米火炮各种武器构成的交叉火力掩护。这些防御仅仅为部队提供了第一、第二道防线,防御部队还必须挖掘两道防线之间以及通向后方的堑壕。由于现存炮兵均无法对这些钢铁和混凝土构筑的防御设施造成严重破坏,所以法国人能够有效地坚守第一道防线,并能安全抵御以猛烈突然轰炸为特点的“胡蒂尔”进攻系统。任何企图突破这条以国防部长安德鲁·马其诺名字命名的防线的进攻,都必将陷入持久的作战。在这种作战中,防御者所占有的防御优势和在炮兵上的优势将决定作战结局。
法国倚重其拥有11,000门野战火炮的炮兵,每个师的火炮几乎比德军多50%。双方陆军主要使用的仍是在某些方面经过改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炮,并保留了野炮和榴炮。法国除了拥有5,600门75毫米野炮外,还装备了6,000门2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的初速为3,000英尺/秒,能击穿任何类型的德国坦克。此外,法国还装备有1,000门新型的47毫米反坦克炮,其弹丸不仅能击穿任何德军坦克的装甲,而且如果在其继续飞行的弹道上有坦克的话,还能再次击穿。
坦克是法国依赖的另一种优势。针对德国的2,600辆坦克,法国部署了大约3,000辆。此外,法国还修复了500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雷诺型坦克和一些装有机枪的小坦克。双方都装备有装甲车,德国稍微比法国多一些。法国坦克外形比德国大,加厚了装甲,加强了火炮,但牺牲了一些速度。表10.1列出了法国R-35轻型坦克与德国轻型坦克的性能。较小口径的德国坦克炮比大口径的法国坦克炮初速快得多,但几乎没有可能击穿法国坦克的厚装甲,而法国的坦克炮虽然初速较慢,却能击穿德国坦克的防护装甲。双方坦克在停止生产前,都进行了改进,并加大了重量。法国还装备了另一种比R-35型坦克速度更快、装甲稍薄的轻型坦克,但其中有一些比R-35型坦克的火炮射速更快,且装甲厚度相当。
中型坦克的区别不大。当时德国的III型坦克与法国的S-35型坦克有过性能比较(见表10.2)。1939年德国开始装备这种新型坦克,它装有1门身管较短的50毫米火炮,其性能类似于法国的47毫米火炮,装甲加厚到30毫米,时速达25英里。
。 | ||||||||||||||||||
|
||||||||||||||||||
|
法国还有重32吨的夏尔-B重型坦克,其时速为17英里,装甲厚度60毫米,在炮塔上装有1门47毫米火炮,在坦克车身上装有1门75毫米榴弹炮。德国坦克在重量上无法与法国坦克匹敌,虽然德国也有一种重18吨、在炮塔上装有1门75毫米榴弹炮的坦克。
插图10.1 夏尔-B型坦克
这些都是很概略的比较,有许多性能没有进行对比。比如法国坦克的装甲有较大的倾角,因此法国的坦克比德国的坦克有较大的抗毁能力。但是法国决定节约兵力,减少了坦克乘员的数量,这对法国坦克的战斗力影响重大。德国坦克的炮塔较大,易受攻击,却给炮手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而在法国坦克的炮塔中,只有车长能够操炮,作业困难,特别是在又要指挥引导坦克又要射击时更是如此。
尽管德国和法国的军事理论就像它们的武器一样,相同点远多于不同点,但这些区别却是重大的。有鉴于此,德国人坚信并力图完善其1918年的分散渗透战术,而法国则偏爱集中指挥和控制,包括对炮兵射击目标的选择。例如,法国式的渗透战术要求下级部队在遇到支撑点的时候,使用攻击分队包围和攻击之,而不是迂回到敌人后方,以此对上级负责。法国人之所以喜欢反映其信念的严密控制和按部就班的作战,是基于他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即进攻的一方不能对敌人的防线实施战略突破,因为守方总是能够使用机动能力更强的预备队重新建立堑壕式防御。而另一方,德国人则继续强调1918年他们所实施的突破作战,突破之后的目的是达成“连续的包围作战”。 [ 注:罗伯特·阿伦·道蒂《灾难之源:法国陆军理论的发展(1919-1939)》(康涅狄格州,哈姆登出版社,1985年),第109页。 ]
因此,法国的进攻作战理论虽然体现了霞飞元帅有关包围作战的探讨,却明显缺乏实质性进步。虽然法国并未放弃进攻,但他们显然认为防御是主要作战形式,并将其进攻理论与火力优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的经验。当然德国人既不相信防御能力的优势,也不相信法国军队所倚重的火力令人生畏,因为他们自己的补给非常充足。
除了法国外,德国还必须与英国职业军队的9个师作战。这些英国师拥有600多辆坦克。由于这支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因此就像比他们规模小得多的前辈在1914年那样,能够做出与其规模极不相称的重大贡献。当1940年5月法国和德国开战之时,双方都与其前辈在1918年作战那样,大多数的师都是徒步行军,马拉火炮。双方陆军都编有7个全摩托化步兵师,这种师的士兵均可乘车行军。德国还有10个装甲师,每师装备200至300辆坦克。法国有3个由骑兵发展起来的轻机械化师,3个由步兵改建的装甲师,在这两类部队中,都还有至少1个以上的师正在组建之中。这两种师各有坦克约200辆。另外,法国还有5个骑兵师,每个师都有一些坦克、小坦克、装甲汽车、摩托化步兵和骑兵。总体上看,德国有17个全摩托化师,而法国有18个。由于法国军队规模略小,因此比例稍显高一点。除此之外,法国的每个集团军还有一些用于配属步兵师作战或作为独立分队使用的坦克;而德国则不同,他们将数量有限的坦克集中组建了装甲师。
德国与法国关于坦克使用理论上的差异比坦克数质量上的差别更重要。许多法国领导人仍抱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观点,把坦克看作步兵和炮兵实施突破的助手。确有法国人曾计划使用装甲师进攻堑壕式防御体系,他们也确曾设想赋予轻型机械化骑兵师以多种作战任务,包括突破后迅速发展胜利;但是,惜用拥有1,000多辆坦克的这两种类型师,反映了在按部就班的进攻中把坦克作为步兵和炮兵随伴兵器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德国将其所有坦克都集中在10个强大的装甲师中。虽然德国高层指挥官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把坦克集中起来的思想,但其下级指挥官却早有想法。同时这些师的存在,并且集中在军里,使德军坦克部队具有了与法国坦克完全不同作战潜力。
在空军方面,德国具有物质上的优势。法国不重视空军的历史同德国重视空军历史一样长,而这种滞后又由于他们在重建航空工业时不愿放弃正在生产的飞机型号而更加严重了。他们以为只要等待,就一定会有更好的飞机。这就意味着法国的作战飞机不仅数量少,而且性能落后。例如,法国只有200轰炸机,而德国却有1,700架轰炸机。法国侦察机和战斗机的数量仅及德国的70%。法国大多数战斗机时速仅300英里,而德军战斗机时速却达到350英里。直至1940年春季战役爆发时,法国的飞行中队才开始接到大规模战时生产的现代化飞机。
英国部署在法国的轰炸机数量是其盟国的两倍,战斗机数量则是其盟国的1.2倍,飞机质量也比盟国的好一些。到1940年春天,英国飞机生产量超过了德国,但盟军要以这种生产优势创造出与德国空军相匹敌的均势,还需要一年的时间。制空权理论的宣传和怀疑者的嘲笑使人们对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半信半疑。但空中劣势却使许多盟国指挥官极为不安,尽管他们对这种力量失衡的结果尚没有明确的概念。
法国不希望德国沿边境进攻,而希望德国像1914年那样,通过比利时实施迂回运动。但与此同时,法国在比利时边境却没有精心构筑防御工事,甚至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业区靠近比利时边界。为了不使这一重要地区成为战场,法国计划快速向比利时机动部队,在距法国边界尽可能远的地方与德国交战。这一战略不仅可以保护法国的工业区,而且还可以对比利时工业及其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建立的强大陆军(20多个师)提供最大的支援。德国如果像法国设想的那样作战,还必须通过荷兰,那么它将面临荷兰的10个师。除此之外,盟国还在安特卫普至险峻的阿登山区之间地区,每2公里就部署了1个师的兵力。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如果不采取突然袭击的话,如此密度的防御,即使进攻一方炮兵拥有3:1的优势也不可能突破。何况盟国的炮兵还比德国强大,几乎是德国的两倍,而且还没有把比利时的要塞炮兵计算在内。
德国将军们的计划确实与法国所期望的相同——仍按1914年的计划,经比利时实施大迂回。由于考虑到盟军的火力和防御的战术密度,德国选择这一作战计划并非出于狂热,而是因为若向马其诺防线进攻,希望更加渺茫。经比利时、荷兰进攻,使盟国在该方向的力量至少增至136个师,与德国实施进攻的136个师相当,但盟国在炮兵和坦克方面则力量更强,而且比利时和荷兰拥有筑垒据守的防御优势。
但是,德国拥有一个被人们低估了的优势,那就是与对手相比,其军队士气高昂、战术技能娴熟。德国拥有这种优势,部分原因应归咎于法国军队的变化。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法国停止了动员预备役补充现役部队的制度,而采用由正规部队训练新兵,另外组建正规的部队架子,当需要扩编新部队时,即在此基础上组建。这一制度与陆军各部队训练自己的预备役人员的制度相比,在组织上远不能令人满意,如由各部队训练自己的预备役人员,那么当预备役人员被征召时,就能立即找到早已熟悉的领导和战友。
为了动员,法国现役师(其中一半稍多的师未用于占领筑垒地域固守)失去了2/3的现役军官,而以预备役军官取而代之。但是各师保留了2/3的士官和55%的士兵,缺额由预备役补充。如果这些师在动员后有机会进行共同训练的话,那么尽管其中预备役军官占了很大比例,其效能就会很快接近1914年现役师的水平。除这些师外,法国还组建了1/4的野战师,其中23%的军官和17%的士官是从现役部队中抽调的,剩余部分则由预备役人员补充;而所有士兵则都是预备役人员。法国陆军1/5机动师是一种很像旧时德国战时后备军的二级预备役师。这些部队的军官除5%左右是正规军官外,其余全部是预备役人员,其中最老的预备役军人只在很久以前接受过最简单的军事训练。这些临时组建的部队缺乏共同服役的经验和训练有素的领导。
此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率较低,在1935-1938年期间法国军队训练并退役到预备役的人员仅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相应年份的一半。早年退役官兵中的较大部分仅受过1年训练,而不是1934年和1905- 1913年间所采用的两年训练制。某些正在陆军服役的预备役人员原先接受的是水兵或飞行人员的训练。因此,1939年的法国军队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在训练上,均比1914年的状况差得多。与此相反,德国虽然仅编组了50个现役师,但它们以正规军为骨干,按传统的方式征兵、训练和编成,人员也是从同一地理区域抽调的。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曾参加过波兰战役。
由此不难看出,在法国众多部队乃至现役师中没有一个师达到德国常备师的水平。虽然法国士兵都曾接受1年的训练,但其技能不熟练,在1939年以前没有受过更多的训练,不具备服役经历,而且对他们的指挥官也不熟悉。同时,现役部队中由预备役人员补充的2/3的军官既没有正规军官的技能,也不熟悉其下属军官和士官。
法国的现役师尽管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但自17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着缺乏实战经验的不足。依靠军事契约虽能集中起由老兵组成的部队,但他们互不相识,也不熟悉他们的指挥官,而且法国军队非常缺乏地区性征兵所带来的凝聚力。这种兵员所具有的勇敢精神曾为一位法国革命的战士赞美过:“我们愿意一同当兵,因为当一个士兵被他人所熟悉、所热爱时,失败便不那么可怕,胜利则更加辉煌。” [ 注:约翰·林恩《共和国的刺刀:革命的法兰西的陆军战术和动力》(伊利诺伊州,厄本纳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
除此之外,一级预备役师几乎全部都是预备役人员,现役军官和士官的数量不足1/4,有经验的军官则更少,但或许更为重要的是,缺少职业士兵,预备役军人从未在同一部队服过役。缺乏共同服役的经历,妨碍了军官之间及其与其他级别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除上述问题之外,二级预备役部队几乎完全没有训练有素又有经验的军官。
由于这一制度把训练和作战编成分离开来,所以在动员时就失去了那种由共同服役或来自同一村庄、地区所产生的团队意识。就活力来说:法军部队没有士气和凝聚力;战友之间互不熟悉;外行充斥着重要的指挥领导岗位。
法国高层司令部意识到了这支被其参谋长称为“由极易激动的预备役军人组成”的军队的弱点,他们认为克服这些弱点的办法就是仅局限于防御行动,直至指挥官和士兵在服役中获得了足够的能力,部队培养起了团队精神。法军的进攻理论忽视了军队成员的缺陷所起的作用,因为他们把进攻作战看做按部就班、深思熟虑实施的行动,认为部队行动完全由师以上司令部控制,依赖炮兵从后方打击看不见的目标,更多的是依靠步兵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能,对战术经验和部队士气则依赖较少。当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使他们认识到防御的重要性,并需要计划周密且以炮兵为依靠的进攻,但是法军兵员系统在作战初期也未给法国高层司令部多少选择余地,因而更加强了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决策,几乎从一开始就摆出了防御的态势。 [ 注:道蒂《灾难之源》,第32页。 ]
这段“假战争”为法国军队提供了无价的准备时间。由于在一起服役和训练,士兵及其指挥官在提高作战技能、协同工作能力和部队凝聚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法军与德军相比,时间还是太短暂了。德军已经准备了很长时间,其后备役军人的基本训练就进行了两年。
德国也有效地利用了这段时间。参加春季战役部队中几乎一半的师都完成了1939年10月至1940年4月训练计划的大部分内容。新组建的部队都从参加过波兰战役的部队中抽调了一批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士官。德军不仅运用波兰战役的经验教训来训练新部队,而且根据与波兰军队作战的经验充实和修正了老部队的训练计划,并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但是,这些额外的训练都不能与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价值相比,那就是在波兰的作战。那次战役完成了在任何最精心计划的训练中都无法比拟的机动训练。前线士兵、指挥官和参谋人员除了学到作战知识外,还学到了在实战条件下大部队运动和作战的经验。机动能够充分检验通信状况和某些补给计划,但与实力几乎与自己相当的坚决抗击的对手作战,并实施250英里的对进进攻,却检验和教育了德军的每一支部队。
与波兰军队作战,德军付出了伤亡3万人的代价,但它却给德国军队提供了一次提高模拟难度的训练机会。炮兵发现平时训练的高度价值,因为他们射击的是看不见的目标,确实就像作战中一样。但是对于以班、排、连为单位进行机动的步兵来说,平时训练就不可能逼真模拟战斗情况了。在线式作战的全盛时期,腓特烈大帝经过周密全面战前训练的步兵虽然没有打过仗,却能在奥地利老兵面前显示出优势。但是与需要在进攻中运用渗透战术和防御中必须依靠某些运动等非典型反应相比,在队列中射击、列队和行军,训练与作战并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与波兰人的作战,提供了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提供的训练机会。担负法国战役指挥的两个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都曾在波兰战役中统率过德国集团军群,主要集团军4/5的指挥官同样也在波兰指挥过作战。所有法国指挥官都没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一根本区别对所有曾在波兰作战过的军和师都产生了影响。当德国进攻时,德军显示了比法军高得多的作战技能,就主要得益于参加了波兰战役。
然而,德军在实战中所获得的训练不会是永久的财富,因为当他们进攻比利时时,盟军也将获得同样的有利条件,这是一个利用其力量和火力确保阻止德军推进的机会,因为这些都是明显可见的确定性因素。
法国和德国的计划
德国击败波兰之后,令将军们惊恐不已的阿道夫·希特勒下达了立即经比利时和荷兰进攻法国的命令。由于许多部队在波兰战役役后尚未进行足够的训练,而且摩托化装备也正在检修维护之中,所以德军将领认为进攻法国的时机还不成熟。通过推诿、阻止、拖延以及恶劣天气的帮助,他们把进攻一直推迟到1940年5月。前个秋季制定的战役计划仅仅确定了有限目标,即使用主力进入比利时,向西部的根特和海岸推进。与1914年计划所预想的一样,此次战役计划并没有表现出德军参谋部企图进行决定性战役。在以施利芬流产的决定性战役开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4年期间,关于防御优势的理解和对法国军队战斗力的畏惧,使德国参谋部始终不敢考虑任何比推进到海岸和占领比利时大部更大胆的进取性目标。
由法军参谋长莫里斯·甘末林最后确定的法国作战计划,把法国第一集团军装备精良的10个师和英国远征军的9个师部署在那慕尔北部前线20英里的正面上,比利时军队的14个师则负责掩护其余到安特卫普40多英里的正面。其他比利时师从前沿阵地后撤,准备用于增强前沿部队。此外,法国第七集团军(编有7个师)打算沿海岸向安特卫普推进,那里是与荷兰接合部,并有位于德军进军部队翼侧的阵地。由于甘末林将军1914年曾在霞飞元帅的司令部任职,第七集团军可能具有霞飞缔造的第六集团军的某些相同的作用,1914年该集团军被部署在德军进攻队形的翼侧。该计划希望法国部队快速运动,以便在东部尽可能远的地方与德军交战,因此要求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军队控制安特卫普与那慕尔之间的戴尔河一线。
作战略图10.2 法国和德国的初期计划
在那慕尔以南,甘末林计划以其第九集团军向前运动,占领从法国边境以北到那慕尔的默兹河段这道难以克服的屏障。他推测德军通过阿登山区进攻到达默兹河一线至少要用一周多的时间,而且到达的部队不多,因为阿登山区山高林密,道路稀少。由于第九集团军面临的是相对软弱的对手,并有充分的时间增强默兹河防线,所以其每英里部署的兵力还不到其他地区的一半。德军和法军早就知道,阿登山区的地形对于大部队来说,即使不是完全不能通行,也是严重障碍。已经占领阵地的法国第二集团军控制着法(国)-比(利时)边界,组成了一道连接第九集团军和位于法(国)-卢(森堡)边界的马其诺防线。所有这些集团军组成法国第1集团军群,由比劳特将军指挥。
法国其余绝大部分部队部署在与德国接壤的边界上,同时监视德军可能通过瑞士所进行的机动。这一兵力区分方案并没有得到甘末林的副手阿尔方斯·乔治斯将军(负责指挥德国当面的部队)的赞同。
甘末林(68岁)、乔治斯(65岁,不同意甘末林的兵力区分)这两位法国将军互不对眼,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差别。甘末林离开霞飞的司令部后曾成功地指挥了一个师,并当过一个短时期的军长。乔治斯1914年在法国指挥一个营作战时负伤,其余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谋岗位上度过的。在甘末林因学者气质和待人冷淡而使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的同时,乔治斯却形成了广泛的交际圈,并有许多赞赏者。尽管1934年在马赛,乔治斯与法国外交部长欢迎南斯拉夫国王时发生了几乎致命的事故,但认识他的人仍认为,他精力充沛、直言不讳,适于担任指挥官。当时,他们在码头迎接国王,此后3人同乘敞篷汽车缓慢通过街道接受人们的欢迎;突然,一名刺客跳上汽车向国王和外交部部长开枪。在汽车停止的同时,乔治斯勇敢地冲出汽车与刺客搏斗,身体数处受伤。医生只救活了乔治斯,从此以后,将军似乎从来就没有完全康复。
乔治斯认为,掩护马其诺防线和莱茵河的集团军群的师太多,但当他未能劝说该集团军群司令官分出一些之后,并未命令该司令官放弃任何一个师。不过,乔治斯的不安扩展到整个作战计划,因为投入了如此众多的兵力,本来就小的预备队所剩的兵力更寥寥无几了。
这样部署的结果,使甘末林只有3个师可以机动使用到任何地方,乔治斯仅有21个师作为不大的预备队。其中还有5个师,包括另外1个正在组建中的装甲师尚未完全做好战斗准备。21个师中的6个师部署在比利时正面作为预备队,5个师靠近瑞士部署,以防德国经由该国绕过筑垒地域。其余的10个师(包括1个摩托化师和2个装甲师)则部署在瑞士到海岸的漫长防线的中央。
甘末林并未感到不安,因为整个兵力区分,包括指定这么多的预备队都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先例,1914年甘末林曾在霞飞的司令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经验告诉他,所有未完全投入作战的是士兵都能组成预备队,霞飞就运用过这一思想。当时从洛林和阿尔萨斯前线抽调兵力组建了第六集团军去打击正在实施迂回的德军。由于他知道只要4天时间就可以把1个师的兵力通过铁路输送到法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并曾在1914年协助对这些战略进攻部队的运用,所以甘末林显然没有考虑那位1914年担任营长的人的担心。
而且,甘末林的计划适合当时的条件。实践证明在长期战争中,保护比利时的领土、劳动力和资源将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快速的行动和强大的陆军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莱茵河到卢森堡之间适合大部队行动的地形上,有马其诺防线的坚固筑垒地域作为屏障,并有机动部队支援。对于那些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的地区:莱茵河边境、南部的孚日山脉,以及马其诺防线与平原之间的阿登地区(比利时预期战场),都有足够的部队守卫这些工事比较薄弱的地区。
德国最初的计划确实正如甘末林所期望的那样,并同法国人一样,也相信法国人具有实施成功防御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甘末林的计划得以批准。如果不是德国人完全改变了他们进行战役的整个路线,那么乔治斯的疑虑就会被人彻底误解。
德国新的进攻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两个最有能力的军人对于改变德国的计划发挥了重要作用。波兰战役时的南方集群司令官格鲁德·冯·伦德斯泰特将军,接任了阿登山区当面的A集团军群司令官,其参谋长是埃里克·冯·曼斯坦因将军。他们两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生涯中,因其卓越的指挥才能获得了极高声誉。贵族出身的伦德斯泰特在其退休后63岁时被召回,在波兰指挥一个集团军群时,就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挥才能。由于和平时期的职业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作为军参谋长在俄罗斯作战,使其成为成熟的指挥官。曼斯坦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一名参谋军官。他比伦德斯泰特小10岁,曾在陆军总参谋部任职,并在波兰战役中担任伦德斯泰特的参谋长。在这次战役中,他们的集团军群取得了与众不同的战绩。
当伦德斯泰特和曼斯坦因了解了向比利时进攻的计划后,由曼斯坦因起草,伦德斯泰特签发了一系列表示反对的备忘录,并建议把主要力量转换到A集团军群方向,设想由此突破后从南部和西部割裂比利时的盟军部队。
11月,曼斯坦因与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进行了商讨。古德里安是20年代由学校分配来的中尉参谋,那时他就在研究坦克的作用,并在坦克的使用方面有很深的造诣。30年代他晋升很快,1937年出版了一本关于坦克战的专著,并且成为德国豹式坦克师作用的带头鼓吹者。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曾负责一支无线电特遣队,使古德里安具备了给德国坦克装备优秀的通信系统的条件和能力。这些鲜明的理论和保障,使各豹式坦克师理解了古德里安对他们的热切希望。
开始讨论的问题是装甲师能否通过阿登山区。步兵出身的曼斯坦因受到从古德里安关于坦克师一旦突破就应向纵深突贯的观点的极大影响。曼斯坦因新的备忘录反映了他从古德里安那里所受的影响,并导致这位心情急切的参谋长被任命担任一支远征军的指挥官。
一件看似不幸的事件帮了曼斯坦因和德国的忙。一位携带进攻比利时战役部分进攻计划的德国军官去一个空军基地的军官俱乐部。在酒吧欢快的气氛中,他受命乘飞机而不是坐火车去参加会议。第二天早上,飞行中碰上了恶劣天气,这位军官的轻型飞机被迫在比利时着陆。由于打火机打不着火,因而在被比利时军队抓住之前,他未能将全部计划毁掉。比利时把所获得的情报通报了法国。
这一事件和德国计划本身的不足,使希特勒不得不推迟了进攻时间。这既给德军参谋部赢得了时间,但也迫使他们重新研究作战方案。在重新审查中,曼斯坦因的建议受到了重视。与此同时,希特勒也获悉了曼斯坦因的计划,并立即召见了他。希特勒意识到这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曾有过的一个念头,但当时他只是下士,还不能清晰、系统地表述这一思想。希特勒接受了曼斯坦因的思想,立即命令参谋部制定相应计划。
现在,受命制定新计划的德军司令部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集中45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中的7个)组成A集团军群,配置在阿登山区当面;B集团军群只编29个师,仍按原计划行动,以制造假相,使法国人深信德国是在那慕尔以北实施主要进攻。新的计划对沿默兹河的突破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在那里德军的坦克师会遇到掘壕防御的法国部队的抵抗。许多德国将领不相信他们能在无援助的情况下突破默兹河,仍然认为他们必须一直等待,待步兵完成其为时9天的行军后,才能在炮兵的的支援下实施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传统突破。但是当许多德国将领持与甘末林相同想法的同时,另外一些像古德里安那样的德国将领则认为,面对掘壕防御之敌的抵抗,坦克师能够突破默兹河。
作战略图10.3 法国和德国的最终计划
事实上,德军参谋部对突然集中兵力和解决突破问题所给予的关注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追求胜利的行动之外,什么也不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突破层层设防的阵地是如此困难,成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以致变成了谁对这种防御进攻,谁就等于自取灭亡。执行突破任务的部队突破后可以转而向南,打击沿马其诺防线部署的法国军队;也可以向西,直指英吉利海峡,甚至可以直接进攻巴黎。但是在缺乏明确方向的情况下,坦克师的指挥官们都希望达成曼斯坦因的目标,向海岸推进。
1940年德国的突破
1940年5月10日晨,德国发动了进攻。根据自波兰战役以来煞费苦心制定的战略,德军首先进攻荷兰和比利时,由于没有得到德军在阿登地区当面集中了绝大多数坦克师和步兵师的情报,甘末林将军命令其部队向比利时增援。与忧郁的乔治斯将军不同,满面笑容而又自信的甘末林嘴里还哼唱着军乐,下达了反击德军进攻的命令。法国第7和第1集团军的摩托化部队第一天就到达了目的地,徒步部队仍在后面缓慢前进,部分坦克还在铁路平板车上输送。
德国以空袭法国50个机场的行动揭开了战役序幕,共摧毁了4个机场和60架法国飞机,以及一些英国、荷兰和比利时的飞机。第二天,此类空袭又摧毁了3架法国飞机和少量其他国家的飞机。在这些空袭中,德国也损失惨重,一个航次的21架中程轰炸机就被法国战斗机击落7架,被防空炮火击落1架。德军空军似乎把主要方向集中在荷兰,盟军向比利时的推进未受干扰。
德国计划避开对设有筑垒地域的法国边境进攻,开始只与荷兰军队作战,并克服比利时边境的筑垒地域。双方主力部队在到达戴尔防线前,不应在比利时境内遭遇。在阿登地区几乎没有战斗,比利时的大多数部队都向北撤退,从比利时边境到默兹河之间的65英里,德军行动只能叫做开进。于是德军在崎岖多林,地形非常不适于大量坦克行驶的阿登地区没有遇到任何坚决的抵抗。
由于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35个步兵师必须通过一个道路稀少的地区,所以德军参谋部制定了异常周密的行动计划,各部队的准备是如此充分,实施是如此精确,以致数千台车辆根据其雄心勃勃的计划推进时几乎没有碰到任何困难。
德国进入比利时的纵队是为了引诱盟国轰炸机,英国立即用其过时的费尔雷战斗攻击轰炸机低空攻击。5月10日英军被德军防空火力和战斗机击落了13架轰炸机。第二天,英军又损失了攻击同一目标的全部8架飞机。与此同时,英军和比利时军队空军在突击更靠北面的德军纵队时遭受了惨重损失。
5月12日,法国6架布雷盖式轻型轰炸机的遭遇说明了进攻者的困难。这些现代化高速飞机以树顶高度进入,突击德军的一支行军纵队。但是,装有炮塔的德军20毫米和37毫米自动高炮击落了6架中的5架,而剩下的1架也丧失了返回基地的能力。其中一架飞机空投了数枚炸弹击中装载德国士兵的卡车,另一架法国轰炸机撞进了德军纵队。德军非常重视防空,实际上使盟国空军无懈可击,甚至在没有战斗机掩护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地保护庞大的集中起来的军队进入阿登地区。后来法国空军为了安全,从较高的高度袭击德军,但是对德军的毁伤效果甚微。
战斗机使轰炸机的问题更加复杂化了,这种局面在德国12架过时的J-87俯冲式轰炸机的悲惨命运中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飞机尽管是固定起落架,速度也比较慢,但作为轰炸机还是有效的。当时这些飞机刚完成了一次空袭正在返航,突然遇到了法国的5架低速战斗机。这些具有时速100英里优势的战斗机配备1门20毫米航炮和2挺机枪,把比它们更过时的德国轰炸机全部击落,并立即以空中格斗将一群正在出动的德国俯冲轰炸机驱散,而自己却无一损失。
虽然这些事件凸显了空中进攻者的困境,但展示了充足的由训练有素人员操纵的防空飞机上的火炮的威力;同时也证明,这种现像与轻型步兵与轻型骑兵的对抗的情景类似。这些空战也再次肯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充分显示了轰炸机和侦察机面临战斗机攻击时的脆弱性。战斗机是设计用于专门与其他飞机作战的飞机。
同时,敌对双方的部队根据其计划展开运动,除德国针对比利时和荷兰防御的机动取得成功外,法国投入部队的时机也比他们曾经希望的更早。为了在法国第1集团军全部抵达戴尔防线之前迟滞德军行动,法国的2个装甲师向戴尔防线以东推进,与正向戴尔防线推进的2个更强的装甲师之一发生交战。这场第一次以坦克为主的交战结果虽然对作战胜负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对德军的机动却起到了阻止作用。这次交战再一次说明,在同类武器系统的交战中,防御的一方具有优势。在更北方,当法国第7集团军抵达荷兰领土时,发现荷兰军队已经后撤,向安特卫普撤去,从而使甘末林对保留一支部队在翼侧阵地,威胁德军进攻的希望破灭了。
但是5月13日和14日,比利时根据甘末林计划与法国装甲师共同作战,在比他们强大的德军对手之前后撤,不过他们还是守住了戴尔防线,直至法国第一集团军于14日全部到达。由于强大的盟军在安特卫普至那慕尔一线构筑了工事,德军进攻受阻。他们最初的尝试性进攻被击退。态势相对稳定下来。
作战略图10.4 德国进军比利时
但是在阿登地区,战事的发展一如德军计划。由于对盟军航空兵空袭进行了有效的防御,德军在通过阿登山区的进军中,只遇到了被派来迟滞德军的法国5个骑兵师的有限抵抗。法军希望且不幸的是他们也深信,德军在这一地区的进攻主要使用步兵,而且兵力有限。由于法军骑兵师基本上是侦察部队,所以只编有炮兵、车载步兵、装有机枪的小坦克和少量轻型坦克及乘马骑兵。这种脆弱的部队对德军的迟滞只能是短暂的,其主要原因是德军庞大的坦克师集群几乎都自动迂回或包围法军占领的任何阵地。坦克部队展示了他们战术进攻的性质。例如,当坦克遭到法军105毫米榴弹炮的拦阻时,它们就向翼侧迂回,攻击这些炮兵阵地的后方。即使在不便行动的国家,坦克部队也证明它们适于采用德军步兵所擅长的渗透战术。
作战略图10.5 坦克师抵达默兹河
到5月12日傍晚,进军3天之后,德军已经抵达默兹河。5月12-13日夜间,德军坦克师的车辆打开前灯快速接近该河,并计划于第二天发起进攻。2个装甲师将抵达默兹河北部的迪南,2个师位于中部的蒙泰米,3个位于南部的色当。虽然乔治斯和甘末林都意识到他们在阿登山区所面临的德军比原来预想的更多,但仍未察觉德军企图。5月11日,乔治斯虽然命令其预备队按最初计划向前运动,但基于早先对其军队部署中部薄弱区的担心,所派的5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都给了第二集团军。他之所以加强第二集团军,是因为他毫不怀疑,德军将实施迂回,并会把主要方向指向第二集团军的翼侧,其目的是到达面向德国的筑垒地域部队的后方。这种机动企图早在1914年德军就曾尝试过。
乔治斯以投入预备队的方式开始增强默兹河的南部防线,这是战线的一部分。尽管乔治斯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在该地区他所拥有的部队比计划的更少。法军以2个二级预备役师占领了色当周围地区,而向其进攻的却是德军的3个坦克师。法军的预备役师不仅只有20名正规军官,而且部队士气低落、训练缺乏。两个师的兵员都仅在十多年前受过一年半的训练,现实战斗效能完全得益于自9月动员以来所进行的训练科目。这些科目的训练质量因单位而异,而部署在色当的两个师的下属单位在5月10日前的7个月中,却几乎没有从这些科目的训练中取得任何效果。此外,这些部队还没有完成反坦克和防空武器的补充。就算这些部队受过良好训练,开战以来它们的任务也只是警戒毫无战事的防区。
再往北的迪南附近,一个现役摩托化师连接着第九集团军和配置在那慕尔以北的第一集团军的右翼,并有2个一级预备役师正在开进,准备占领该师右翼的阵地。这2个预备役师有23%的正规军官和17%的正规土官。虽然两个师距离目的地都很远,但他们计算了充足的时间,因为法国既没有想到德军会在5月16日前抵达默兹河,更没有想到此后不久就会发起进攻。但是德军到达得比法国人预料的更早,尽管到达的只有1个师所属的乘卡车行军的2个营。而在德军到达默兹河时,所有法国部队均未到达。5月13日晨,第9集团军3个师的27个营中只有19个到达默兹河。此时,法军在默兹河战线上平均每6英里正面只有不足1个师的兵力,其中还算上了1个很弱的骑兵师。这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最小的兵力密度。除骑兵师外,有一个师据守15英里正面,而另一个师则据守21英里。在法军作战条令中,每个师的防御正面不得大于5-6英里。
德军2个坦克师对位于迪南的尚未完全占领阵地且未做好准备的法军部队发起进攻,并立即取得重要胜利。甚至在5月13日发起攻击的前夜,能征善战的欧文·隆美尔将军麾下的德军就已经渡过了默兹河。5月13日全天,领导有方、作战经验丰富的德军士兵不断涌过默兹河,炮兵和坦克火炮则在岸边给予火力支援。胆量、能力和坚韧使德军在对岸站稳了脚跟;工兵开始架设浮桥,反坦克炮和坦克也开始输送过河。
5月13日日终时分,尽管不得不对付周边法军小股部队的抵抗,但德军已由默兹河向内陆推进了2英里,并控制了3英里宽的河岸。法军实施了2次缺乏组织的反冲击,其中一次是骑兵师的坦克部队实施的,但均被德军击败。第二天,正当扩大登陆场,并使用刚建成的舟桥通过坦克之时,德军又击退了法军一次无力的反冲击。接着,德军3个步兵师加入战斗,会同2个装甲师把登陆场向纵深扩展了10-12英里。尽管法军又调上来另一个师,但德军滩头阵地的扩展,使其防线上各个师的正面几乎达到10英里。
作战略图10.6 法军从迪南溃退
由于放弃了迪南沿河防线,兵力薄弱、战线绵长的法军防线面临着被拥有2个坦克师(装备有500多辆坦克)的德军突破的危险。法军惟一的预备队第一装甲师行动迟缓,最初是因为铁路输送时遭到德军空袭的迟滞,后来又因为等待上级关于支援迪南方向还是支援戴尔防线的决定,最后则是因为司令部工作效率低下,燃料补给安排极差。直到5月14日黄昏,它才到达第二天实施反击的出发阵地,但此时它所面临的是一个更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在波兰作战的背景上又增加了勇敢而又顺利地渡过默兹河的战绩。
与此相反,南部的蒙泰米周围,战事的发展基本符合法军的计划。在这里,5月13日德军2个坦克师中的1个试图渡河,但没成功;14日,2个刚刚在南部渡河未成的步兵师与之会合。法国守备师是一支扼守默兹河中部防区的现役部队,自战争开始时就已占领了阵地。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占有熟悉其整个阵地的优势,沿河岸筑有坚固工事,并有极好的炮兵观察点。当德军士兵企图用橡皮船渡河时,法军的机枪和准确的炮火击退了他们,乘船的士兵尚未被击毙或击伤,火力就击穿了他们的橡皮艇。两天来,只有很少的德军士兵到达对岸,但是在法军的炮火和反击面前,只能勉强守在原地。
由于缺乏突然性和炮兵优势,德军没有取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条件下对预有准备防御之敌进攻相同的成功。由于构筑了良好的工事,这里为数不多的法国人(法军现役师的代表)以行动表明,在熟悉地形的筑垒防御中,经过充分训练但缺乏作战经验的士兵也能有良好表现。这些在默兹河防御的法军,在炮兵按照观察员指示准确射击,机枪射手从混凝土工事、隐蔽良好且构筑有堑壕的支撑点向河面扫射等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德军得益于波兰战役的战术技能上的优势,在这里却无用武之地;而其大量坦克在默兹河天然障碍面前也无能为力。
但是在南部的色当附近,德军的进攻甚至比北部迪南附近取得的进展更大。在那里,德军计划用3个坦克师渡河粉碎法国2个缺乏训练的二级预备役师的抵抗。每个坦克师都对进攻作了周密计划,中央的第1坦克师在其原有3个步兵营的基础上又加强了1个工兵营和4个步兵营,并得到其他两个师炮兵火力的支援。法军只有1个师,也就是第五十五师,收到了德军军长兼坦克专家古德里安麾下3个坦克师将于5月13日下午3时发起进攻的情报。
但是,法军军长不相信德军能于13日发起进攻,因为他认为德军要等到重型炮兵到达后才能发起进攻。然而,古德里安是战术航空兵和坦克师的鼓吹者,他有高空水平轰炸机300架、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各200架的支援。由于他能够以这些飞机替代重型炮兵实施火力支援,所以他计划立即发起一次典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式的进攻。紧接着,德军发动了强大空中突击,而法军在第9和第2集团军的整个战线,只出动了250多架次飞机。据悉,他们击落了21架德军飞机,而自己损失了12架。
在德军步兵试图乘橡皮艇强渡60码宽的默兹河之前,德军中型轰炸机就于上午7时从高空开始了袭击。中午120架俯冲式轰炸机每架投放了2枚500磅重的炸弹。由于一枚500磅的炸弹与10英寸炮弹的重量差不多,而且薄壳的炸弹装药比炮弹装的多得多,所以飞机对法军部队的突击效果相当于许多超重型火炮。虽然轰炸机没有炮兵精度高,但是他们的巨型炸弹确实具有破坏力,它掀起的烟云,使许多法军师的后备役老兵惊惶失措,也驱使许多炮兵士兵急于寻找掩蔽部而不是向集中在默兹河东岸的德军射击。这种高强度的空袭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而后向法军阵地的后方延伸。
下午3时,德军第1装甲师发起攻击,并立即取得了成功。进攻中它们只遭到少量零星炮火和微弱的机枪射击,训练有素、技术熟练的德军毫不费力地渡过默兹河,并完全制服了意志消沉的防御者。到下午4点,德军工兵已开设了一个渡口,半小时之后开始架桥。其他两个装甲师由于没有得到空军的支援,面对据壕防御的步兵和强大的炮兵火力,突击多次失利,只有少量人员渡过了河。但是第1坦克师在夜间取得显著进展,使德军的登陆场扩展到宽4英里,纵深6英里。
德军进攻的成功部分地归于法军第五十五师的自行瓦解。这些首次参战的法军士兵,士气低落、凝聚力缺乏、训练不足,在夜间面临强大空袭和德军第1坦克师进攻的快速胜利时便惊慌逃窜。第五十五师逃跑的士兵错把己方的坦克当作德军的坦克,将失败的情绪扩散到后方和右翼的第七十一师,而当时七十一师既没有遭到轰炸,防御也没有失利,甚至还以加强它的炮兵支援了五十五师。
当军心涣散的法国士兵于当夜和5月13-14日凌晨溃退的时候,乔治斯就认识到了这场灾难的后果。14日凌晨3时,到其司令部的访问者发现他在为前线崩溃以及德军在阿登地区、比利时和荷兰以料想不到的速度推进的现实而伤心落泪。尽管他刚命令2个师增援第九集团军的右翼,并命令装甲师加速运动,但是他明白这些部队以及先前命令增援第二集团军的预备队在5月14日是不可能赶到的。虽然14日这天乔治斯看起来身体不适,并显露出紧张情绪,但他和他的司令部还在继续发挥作用。然而,极力效仿霞飞元帅虚伪沉着风度的甘末林将军却没有认为事态已发展到有必要进行干预的程度。5月14日,乔治斯已耗尽了他的预备队,便命令从驻守在法德边境的部队撤出1个军又1个师。
在5月14日的色当登陆场,虽然法军军长很快就使用1个由坦克营支援的步兵团实施反击,但事态的发展还是充分证明了乔治斯在凌晨的担心是正确的。法军对德军步兵和坦克的反击一开始取得了成功,但德军的坦克立即实施反冲击,并以巨大代价击退了法军的步兵和坦克。这次反冲击是第七十一师崩溃的序幕,该师有病的师长带头逃窜,全师随即土崩瓦解。
抓住了法军的弱点,强悍精明的古德里安将军命令其3个坦克师中的2个向西发起进攻,留下步兵团和1个坦克师防守登陆场,以免遭到当地法军预备队的微弱反击,以及早被德军空军发现的正沿铁路和公路向色当运动的法军新锐部队的突击。这些部队在德国空军的突击下,已经损伤过半。虽然德军向西进攻的坦克师面对法军推进到突破口的1个二级预备役师、1个旅的殖民地职业部队和1个骑兵师,但德军还是成功地向西推进了6英里,而且在当夜2个装甲师均完成了前出运动,做好了15日晨再次发起进攻的准备。古德里安的下级指挥官们担心法军会从南侧实施反击,反对如此冒险的进攻,但是古德里安成功地坚持了自己的企图。
德军指挥官之所以担心,很可能是因为当天盟军空军的行动已显示出对在色当渡过默兹河的德军极大的关注。5月14日,盟军对色当的桥梁实施了5次独立的袭击。其中一次,共出动了67架英国老式单引擎轰炸机,并有比此数量更多的战斗机护航。但是德军高炮和战斗机给予迎头痛击,击落32架英国、7架法国轰炸机,可能还有40架战斗机遭到毁伤。要击中桥梁是很困难的,它们只受到了极小的破坏。实际上,当日白天盟军的轰炸机部队受到重创。由于盟国战斗机的生产能力大,足以抵消其损失量,所以其空中力量成为对付德军飞机的一种基本防御力量。尽管战斗机,特别是法国装有加农炮的战斗机,只能装载小型炸弹,但仍能对道路上的车辆和部队实施对地攻击。
5月15日是德军进攻的第6天,法国面临一个全新的态势:德军在色当、迪南周围已经站稳了脚根。德军登陆场的扩大削弱了法军防线,降低了防御法军的兵力密度,而德军的坦克师已全部渡河,其中800辆位于色当方向,500辆位于迪南方向。如此大量集中的坦克面对仓促掘壕据守、反坦克炮和地雷极少,而且没有天然障碍可资凭借的薄弱防御,是根本不可能失败的。再者,士气旺盛而又拥有优势的德军,在每个登陆场均处于内线,因此他们能够在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实施进攻敌人时,而在其余两个方向实施防御。
作战略图10.7 德军坦克师在色当的突破
5月15日,古德里安将军在色当方向利用已有阵地继续向西进攻,粉碎了法军的坚决抵抗。其当面的法国殖民地旅一直抵抗至兵力损失30%,德军击毙了该旅的2名上校,并俘虏了另一名上校。在稍远的南线,法军两天前派出的预备队中的1个现役团,由于指挥得力,训练有素,坚守了整整一个白天,只是在兵力损失达1/3,击毁20辆德军坦克而自己损失了所有反坦克火炮之后才撤退。在该团的防御战斗中,他们得到了3辆作为固定火力发射点的32吨夏尔-B型坦克的火力支援。这种坦克几乎是德军最大型坦克的2倍。在此次战役中,夏尔-B型坦克多次显示了它的威力。这一方面显示了法军坦克装甲政策的明智之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的弱点。击败了法军的这些部队,使德军能够调头向北,攻击法军1个二级预备役师防守的防线。在拥有500辆坦克和富有战斗经验的德军老兵进攻面前,法军薄弱的防线一触即溃。古德里安的坦克师于5月15日完成了向西进攻的突破。
在古德里安集中兵力突贯法军仓促准备的防线的同时,他的其余部队阻止了乔治斯将军前一天所坚持的向其登陆场南翼实施的反击。法军预备队1个摩托化师和1个装甲师根据乔治斯5月11日命令所实施的反击是如此拖遢,即使没有发生军长临阵撤换先头装甲师师长的错误,该部队面对1个半师的德国老兵,也毫无取胜的希望。学究式的准备、按部就班的攻击已成习惯,使法军难以随机应变。5月16日,德军摩托化师到达,接替防御任务,使执行防御任务的坦克师得以加入其他两个师,增强了向西进攻的力量。
5月15日,在迪南附近,当德军2个坦克师向西进攻的同时,3个步兵师也控制了登陆场,从而也分享了类似于色当的胜利。这些由精明强干的隆美尔将军从前线一直带过来的坦克师,向正从默兹河西撤,企图在后方15英里处建立新防线的法军发起了进攻。但是,德军先头师的进攻迅雷不及掩耳,抓住了歼敌的最佳时机——法军第一装甲师正在加油。德军先头坦克师在重创法军这支现役部队的坦克后继续推进,而将法军装甲师的剩余部队交给后续坦克师做最后的歼灭。法军150辆坦克确实令人生畏,但更有作战经验的德国人运用其2个师的500辆坦克,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损失坦克不到20%,而法军则损失达80%。尽管从正面基本无法击穿法军重型坦克的前装甲,但是德军用超常的技能打破了这种神话,而且损失率近似于根据兰切斯特N平方律计算的预期结果。
与此同时,法军从默兹河的撤退让开了德军2个坦克师的进军道路。这两个师企图在蒙泰米附近渡过默兹河中段的进攻已被阻滞了两天。法军撤回其部队是为了保护其翼侧,但其撤退中的步兵在进攻的德军坦克面前不堪一击。正像古代重骑兵能够赶上并战胜轻步兵一样,德军的坦克沿公路扫荡了正在行军的法国步兵,摧毁了他们的火炮和运输车辆。德军坦克及伴随的机械化步兵高速推进,其炮兵不断对法军实施突然的火力打击,而且也像迪南方向坦克部队进攻时一样,正好抓住了法军坦克加油的机会予以攻击。仅用1天,德军就在默兹河中部方向向前推进了37英里。
作战略图10.8 德军突破
像德军飞机突击向前线增援的法军开进部队一样,德军的空中轻骑兵积极突击后撤的法军人员和车辆,其效果很像1918年老式英国飞机对退却的土耳其部队的突击。由于在突击交战后退却部队和在色当轰炸缺少防空力量的法军中所显示出战术价值,从战役开始以来,德空军就扮演了历史上战略轻骑兵的角色,深入法国后方纵深袭击铁路以及公路上的士兵和车辆。
德军突破的原因
德军通过集中兵力于阿登山区当面盟军的薄弱部位,实施战略上的突然进攻,如果还不能突破,则猛烈地攻击荷兰和比利时,因此德军得以强渡默兹河。当然,双方的高级司令部最初都认为阿登山区没有适合进攻的道路,正因为如此,才使此次机动具有了出其不意的特点。
但是,德军计划是基于使用步兵,在防御仍具有优势这种第一次世界大战传统条件下,对默兹河实施进攻的。他们并没有占压倒优势的炮兵和战术上的突然性,其成功是因为法军部队部署在较长的战线上,兵力密度相对较低,防御纵深较浅,以及对法军支撑点采取了渗透战术原则。在这里,德军部队的杰出训练,及许多人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也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虽然以飞机取代炮兵实施火力支援,使德军在色当迅速取胜成为可能,但是在迪南德军的胜利中却未看到轰炸机的明显作用。德军惟一的失败是在默兹河防线的中部,其原因是这里的法军筑有良好的防御阵地,而且是一个现役师。该师1/3的军官和大多数士兵平时就在一起服现役,经过了6个月的共同训练,并且对他们坚固的阵地非常熟悉。
当德军成功的进攻把法军赶回数英里时,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看,这是一次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进攻。但是,进攻者并未像他们父辈那样,在内线机动中遇到比防御者更大的障碍。因为防御者并未破坏道路,而且为准备实施铁路输送也没有破坏铁路;守方既没有盘根错节的堑壕,也没有以高强度轰炸严重削弱攻方沿道路机动的能力;而且,德军拥有足够的履带和轮式车辆,用于实施机动和为坦克师提供补给。因此,德军的机动性相当或高于法军,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景象没有再现。那时,攻方突破后就会立即发现,防御者机动得比自己更快,而且能够迅速建立起新的防线。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不同之处还不止于此。当步兵一登上默兹河对岸,工兵便在这个天然的反坦克障碍物上架起了桥梁,而后集中令人生畏的大量坦克于这一地区,戏剧性地改变了战术态势。将如此众多的坦克用于如此狭窄的正面,使德军能够迅速压倒法军的反坦克炮兵和野战炮兵,更何况法军根本没有反坦克障碍或反坦克地雷的帮助。此外,坦克在集中兵力,打击弱点的渗透战术运用上,在实施纵深战术突贯、为步兵打开通路以及从翼侧和后方夺取支撑点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能力。由于坦克拥有极强的机动能力、机枪、火炮和360度旋转的炮塔,以及以相同队形机动和作战的能力,所以坦克成为完美的战术进攻部队。坦克间的无线电通信,赋予它们迄今为止在战争中尚不被人们了解的协同作战能力。
由于德军坦克师渡过默兹河,赋予德军的战术优势是如此强大,使他们在三处突破了法军防线。第二天,德军开始扩大突破口。1918年3月他们也曾实现了这一点,当时德军虽然已经突贯了40英里,却并没有取得战略上的胜利。因为同盟国运用其更强的战略机动性阻止了德国的进攻。在那里,法国和英国用火车运来的预备队构筑了一条新的防线,抵抗德军进攻。
在1940年5月,形势彻底发生了变化。到这时,德军已经建立起2个可以实施快速进攻的登陆场,而法国不仅从未命令任何预备队利用四通八达的铁路去对付德军形成的战略威胁,甚至也未指示那些位于德军装甲军向西进攻路线上的预备队实施抵抗。
此外,德军包括步兵的反坦克炮和高炮在内的所有部队均具有乘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机动能力,因此与位于其东方,驻守德法边境尚未投入战斗的法国大多数部队相比,具有战略态势上的优势。因为法军预备队位于向西进攻的德军的东方,因此他们所在的方向迫使他们必须超过德军,才能在其前方阻止德军。当敌人已在法国公路上乘车进军时,要想通过铁路输送士兵赶到德军之前,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因此法国师不能赶到德军之前,只能赶到他们的翼侧。尽管从德国人的角度看,翼侧的敌人构成了威胁,但法军只有发起进攻才能发挥实际作用。1918年时,法军只需横挡在突破口上进行防御就行了,而此时,法军指挥官根本不相信他们能够实施按部就班的进攻,就更不要说实施仓促进攻了。
因此,进攻者较强的机动能力以及防御者对预备队的部署,注定了法国必需使用预备队实施进攻,而不能像1918年那样获得防御的优势。当然,这种局面也是进攻者实施战略迂回给防御者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德国的迂回运动
随着5月15日德军向纵深推进,法国高级指挥官才意识到他们已被敌人突破。为了重建防线,法军需要知道德军计划发展的方向。乔治斯和甘末林将军回想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便判断德军的矛头会指向法德边境上法国军队的后方。出于这种考虑,在部署预备队的时候,乔治斯派出8个师到色当以南的第2集团军,而没给默兹河边向东防御的第9集团军1个师。但是这些预备队能否及时到位令人怀疑,所以当5月16日德军坦克师继续向西进攻时,除遇到第9集团军正在撤退的零星部队的抵抗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乔治斯下令从法德边境抽调另外3个师增援,但这些部队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赶到作战地区。
5月16日,德军实施战略扩张的第一天,其1个坦克军推进了40英里,而另1个则推进了将近50英里。而且,乘胜进攻的坦克师在推进中缴获或摧毁了法军的炮兵和运输车辆。当时,有1个坦克师就俘虏了法军1万人,摧毁或缴获了200辆坦克。那种场景就像17世纪以前的会战中,乘胜追击的骑兵如秋风扫落叶似的屠杀败退的步兵。5月16日的大纵深推进,使德军坦克师以及紧随其后的摩托化和徒步步兵具备了向部署在比利时戴尔防线的盟军迂回的有利位置。刚在戴尔防线阻止了当面德军进攻的盟军,面对这一威胁不得不开始向西撤退,以一个师且战且退,迟滞紧随其后的德军。在撤退中,并不是盟军放弃了荷兰,而是它已经在5月14日就屈服了。
作战略图10.9 战略迂回运动
17日,德军暂停进攻,进行休整、补给和装备维修。这种暂停也反映出他们对暴露的机动部队南翼的担心,需要徒步步兵跟上来,保护坦克师和摩托化师进军的后方。
德军面临着法军持续不断的局部性反击。他们再一次碰到法国重型坦克的麻烦,有一辆坦克顶住了德军25发反坦克炮弹的射击,直至第26发击断其履带才使它不能动弹。德军最后把88毫米高速高炮当作反坦克炮使用,才打退了法军的一次反击。但是实践证明,法国其他坦克的装甲也不好对付,一种还不到重型坦克的一半大的坦克,竟然抗御了42发德军反坦克炮弹。然而,法军试图将德军赶回去的反冲击均归于失败,因为法军在突破口周边分散使用预备队,在各个攻击点上,没有一个攻击点兵力超过1个装甲师。如果法军等到把其装甲师集中起来,并在步兵师的支援下实施反击,那么德军的进军几乎就如人无人之境。但是,如果预备队的反冲击采取谁到谁打的方法,事实证明也很难奏效,因为德军粉碎这种局部的无力反击毫无困难。
在此后的3天中(5月18-20日),得到进入荷兰和比利时集团军群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加强的德军,通过一个40英里宽,仅部署了少量法国部队的缺口,抵达了海边。18、19日,德军在缓慢的进攻中击败了法军2个装甲师,并俘虏11万人,其中包括1名集团军军长和他的参谋部。5月20日德军加速进攻,一天推进60英里,坦克师抵达海边,完成了他们的迂回运动,并将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部队包围在海峡边。
5月19日,法国政府用马克西姆·魏刚将军取代了甘末林将军。虽然已有73岁高龄,但他看上去及其行动却像50多岁的人。他更喜欢百米短跑而不喜欢慢跑,这就是他接替对德作战指挥,完成任务的精神的写照,他的精力和进攻性得益于他的良师益友福煦元帅,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福煦的参谋长。
魏刚所面对的是溃军指挥官所面临的典型处境,就像马伦戈战役之前或乌尔姆战役中的奥地利人,或像梅斯城内的巴赞。但是魏刚面临情况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还有未被德军包围在海边的剩余部队,因此可从南北两翼威胁迂回的德军部队。魏刚企图对德军迂回的装甲部队发起反击,运用两翼包抄的原理,对从海岸到默兹河的薄弱走廊实施攻击。在德军徒步步兵到达这里,并对其进行保护之前,这条交通线似乎是相当脆弱的。但是盟军缺乏利用敌人弱点的力量,因为大多数部队正向东抵抗德军向比利时的进攻。第一次从北部实施的反击只能集中法军1个师和英军2个师,而在5月21日实际实施反击时,只有英军2个步兵营和不足100辆坦克。没过多久,法军从北部实施的反击就没有后劲了。这点部队的反击对德军来说还不如被蚊子叮一下。法军从南部实施的反击更晚,这些从东部乘火车而来的部队需要经过下车、编组和部署才能发起进攻。最终,从南部实施的无力攻击比北部的结果好不了多少。
因此,并不像实施迂回运动通常所遇到的情况那样,德军不必为对付盟军向南突围而组织必要的防御。大批比利时部队投降,进一步削弱了盟军部队向德军后方实施反击的能力。盟军与入侵比利时的德军交战时,几乎抽不出足够的兵力保护其后方免遭迂回的德军坦克师的攻击,而德军坦克师则又不得不保护自己的后方,以免法军集结沿索姆河部署的部队由南方向其攻击。虽然南方的法军部队赶到并占领了阵地,但其速度太慢了,使德军坦克师能够抽调部分兵力对由比利时撤退的盟军部队的后方实施了成功的攻击,同时德军还从战斗中抽出许多坦克师进行休整和装备维修,做好迎战法军主力(首先是乔治斯,接着又是正向北运动,在默兹河和英吉利海峡之间展开的魏刚)的战役准备。
这次迂回运动与乌尔姆战役所不同的,是盟军得以从海上撤退。天气恶劣、烟雾弥漫,再加上英国战斗机飞跃英吉利海峡阻止了德国空军突击从敦刻尔克撤出部队的舰船,使得盟军能够撤出22.7万英军、11万法军,其代价是6艘英国驱逐舰、3艘法国驱逐舰和一些非作战舰船沉没,同时甩下了许多不得不在海湾抵挡德军的法军士兵。但是这些撤出的部队丢弃了他们的火炮和运输车辆,不能立即重新投入作战。
一俟盟军剩下的士兵或由海上撤走或缴械投降,德军便立即开始向法军进攻。法军大都部署在默兹河到英吉利海峡一线。由于兵力对比仅为2:1,而且仅有的50个师部署在225英里仓促构筑的防线上,因此法军无法阻止德军坦克师集中兵力突破防御,并迂回法国守军的后方。尽管德国并未明确具体的政治目的,但由于站在德国一边的意大利亦已参战,正以32个师实施进攻,所以法国只得请求停战。
作战略图10.10 德军在法国的最后进攻
法国人被驱赶至巴黎以南与1870年的失败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因为在普法战争中,当普鲁士军队迂回至梅斯和色当时,法军只有一少部分军事潜力遭受失败。而在1940年,由于法国进行了总动员,所以德国不仅瓦解了法国的全部潜力,而且解决了法国所有的现役部队。并且,德军兵力是1870年的数倍,有充足的兵力占领整个法国。以拥有强大军队、筑垒地域和丰富防御经验为荣的法国,被他们的迅速失败严重地挫伤了元气,以致他们没有立即效法西班牙抵抗拿破仑的做法,也没有组织游击队进行抵抗。相反,就像普鲁士人也曾在1806-1807年认为其军队不可能战胜拿破仑一样,法国人不仅同样认为德军不可战胜,甚至其屈从于德国占领者比1807年普鲁士向法国投降还快。
德国的胜利:使用四种武器系统的拿破仑式战争
法国能避免失败吗?如果第一集团军群司令比尔罗特将军在第七集团军从荷兰撤退后,立即迅速而积极地把它作为预备队,与他的装甲师会合一处,甚至如果把部分兵力编入英国和比利时军队的预备队,那么他就会拥有一支难以对付的力量,实施反击或阻断德军坦克部队迂回的路线。但是,即使由东方进攻的德国生力军没有预防到这一手,或者说德军也确实没有预防,比尔罗特将军认为这样做也是愚蠢的,因为这种有力的行动并不会改变结果。比尔罗特不可避免地低估了德军的进攻速度,未能赶到德军坦克师的前头,要组织反击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反而实施防御要容易得多。德军集中了如此强大的部队,拥有如此高超的战术技巧,以致很难设想他们在以2个坦克师完成直插海岸任务的同时,会抵挡不住这样的进攻。
甘末林和魏刚两位将军之间的谈话暗示了另外的一种可能性。甘末林曾在报告中提到,在魏刚接替他担任最高指挥官时进行的简短交接中,魏刚说他已掌握了福煦元帅成功的秘诀。甘末林想回答他,自己也掌握了霞飞元帅的那些秘诀,但在现实中他们并没有证明能与福煦和霞飞同日而语。如果甘末林这位1914年霞飞司令部中的得力成员,能像机敏、富有远见和主动性的元帅那样作出反应,那么战役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在5月14日德军开始巩固色当和迪南登陆场之前,甘末林几乎没有掌握德军的作战企图。1914年,霞飞限定用一周时间组建第六集团军并完成其部署,而且事实上在11天之内并没有开始他的反攻。这样的时间表在1914年或许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在1940年它就太慢了:德军在6天之内就到达了海岸。
由于甘末林把战役的实施交给了乔治斯,所以他认为5月14日早间默兹河防线崩溃后,法军应该有时间迅速重新集中兵力。但是,当时战略态势的不确定性迷惑了法军。因为德军突破后可以向法军的任何一翼迂回。乔治斯一直坚信德军会向部署在法德边界上的法军,而不是部署在比利时的盟军背后迂回,于是指示其大部分新到的部队增援配置在色当担负向北防御任务的第二集团军。假如他在5月14日正确地判明了德军目的,命令从边界筑垒地域抽出部分部队,并且给已经派到色当地区充当预备队的部队重新下达任务(他确实这样做了),那么他可以有15乃至20个师用于阻止德军发展,但是即便如此,这些部队能够及时赶到吗?
由于允许法国有4天时间利用铁路输送部队,至少可以假定,这15个或20个师能够阻截住德军坦克师向海边突进的势头,因为德国空军还从未在遮断铁路输送的法军部队方面取得过真正重大的成功。几个师沿前线横向运动,实际上对提高铁路输送速度有利,1个师把1个团投入战斗,从出发算起最快需用2天。但是,由铁路向西输送兵力,法国统帅部命令这些部队要在距敌一定距离的地方下车,以便在输送之后组织和投入战斗。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显然,法军不可能插到德军坦克师与英吉利海峡之间,对付这些迅猛前出、完全展开的全摩托化德军部队。
但是,如果德军空中侦察发现了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调动,其敏感的统帅部可能会停止向英吉利海峡的推进,以避免广泛暴露翼侧,遭到集中起来的兵力可观的法军进攻。即便如此,德军统帅部仍可能为了显示古德里安将军和其他坦克师指挥官的必胜信心,继续完成迂回运动,而由其原来实施突破的7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控制南部漫长的暴露翼侧。从北方集团军群新调来的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足以保护其迂回走廊免受位于比利时的盟军部队的攻击。原先配置在比利时的盟军9个师几乎无暇顾及德军迂回部队的翼侧,因为他们无法从东部正在遭受德军攻击的部队中抽出足够的兵力,去威胁负责掩护坦克部队进攻走廊北翼的德军3个师。在防御方面,德军面向南方的2个机动师能够轻而易举地对付20个步兵师的进攻,守住长达100英里的翼侧,因为索姆河占据了南线的大部分,形成了天然屏障。
因此,即使假定一位有先见之明的乔治斯将军在5月14日就果断做出反应,法军也几乎不可能阻止德军向海边的进攻并完成迂回运动。1914年,霞飞元帅使用铁路输送对没有充分后勤基地的战略突袭做出反应,但到了1940年,铁路同摩托化车辆竞争,在输送和补充人员、火炮方面不会获胜,而坦克则提供了一种战胜轻型步兵(其防御力量曾在1914年主宰战场)的武器系统。
于是,德军将其胜利建立在坦克师卓越的战略机动能力之上。不过,这种机动能力远远超过了曾作为战略进攻部队的骑兵的传统作用。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骑兵曾促使指挥官们确信,以作战队形行进就必须采用缓慢而麻烦的方法,而在16世纪后期,帕尔马公爵就是用这种方法战胜亨利四世国王的骑兵的。
以坦克师为代表的大部队及其分散作战能力,使德军具备了实施战略迂回的能力。这种战役最近的生动先例,是埃伦比在梅基多战役中运用机动能力较强的大量骑兵迂回土耳其人。正像埃伦比曾经使用马匹令其部队进行了一次战略运动一样,德军使用卡车和履带车辆运送其步兵、炮兵、反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也进行了一次战略运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国早在6年之前,就在摩洛哥使用摩托化部队实施了这样的迂回运动。德军坦克师装备精良,在迂回运动中通常会在战术防御方面具有绝对战术优势。这些坦克师很好地运用了编成内的步兵、炮兵和反坦克炮兵的防御能力,从德军渡过默兹河到抵达海岸期间,这些部队击退了法军发动的多次小规模反击。
尽管坦克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特别是在最初的突破阶段,但在一定意义上,坦克对这次战役的战略性结局的作用要小于卡车和履带车辆。这些车辆不仅能输送步兵、反坦克武器和高射炮,而且能为坦克师补充所需弹药和油料。如果没有后勤系统的“卡车革命”,坦克独自也不能使其战术性能发挥战略作用。
毫无疑问,1940年的坦克已经具有了战略机动能力,这是1918年的行程近且机械性能不可靠的坦克所没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卡车提供补给,坦克仍然不能进行深远的战略突贯;而且即使有卡车实施后勤补给,这种突贯可能也只是一种破坏性袭击,正如亨利四世希望对帕尔马所做的那样。只有同卡车及其运载的具有防御优势的步兵、炮兵、反坦克和高射炮兵协同作战,坦克才具有必要的防御能力和实施战略迂回的兵力密度。而且只有装备了卡车,步兵以及其他机动武器系统才能具备抢在铁路输送的法国预备队的前头所需要的机动能力。
德军的胜利也依赖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因素。强大甚至虚张声势的对荷兰、比利时的进攻,使德国达成对法国的战略突然性,而法国人认为阿登地区不利于德军进攻,也给德军突袭成功帮了大忙。德军的战术技巧有助于战略机动的组织,也有助于果断实施分散与集中打击敌人的弱点。强渡默兹河的德军由装甲步兵和大量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组成,而与之相对的缺乏类似经验、训练和领导的法军不能不畏之如虎。但在色当地区,当他们的轰炸机突击缺乏足够防空武器的法国步兵时,确实是使用了性能上占优势的武器系统。躲避轰炸的法国预备役人员也同样毫无斗志,就像过去重型步兵受到骑兵弓箭手或手枪手攻击时不能作出反应一样。
当德军坦克师渡过默兹河障碍后,一次又一次地在发挥武器系统的优势上大做文章。如果法军师有足够的反坦克火炮,他们就能在广阔的战线上挡住德军坦克支持下的步兵进攻,这种进攻的特点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盟军成功突击一样。但是法军缺乏大量反坦克武器,而这正是在默兹河3个登陆场抵抗德军大量集中的坦克所必需的,也是阻止德军向海边推进所常常需要的。
德军在这方面的战术成功,类似于运用重型骑兵的巨大躯体冲击轻型步兵集团(这些轻型步兵也能得到少数长矛兵的支援,偶尔还能得到少量重型骑兵的支援)。毫无疑问,轻步兵在战斗中和后退时,均会遭到重型骑兵的屠杀。亚历山大的无镫重型骑兵曾沉浸在攻击重型步兵翼侧和后方的胜利之中,当然装有无线电台、密切协同的理想进攻部队——坦克部队压倒轻型步兵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当他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时,渗透战术原则使他们能够利用机动性迂回至对方炮兵和反坦克火炮的翼侧和后方。当他们不能绕过反坦克火炮组成的支撑点时,便集中步兵和炮兵去占领敌人阵地,实施一次类似于轻型步兵战胜重型步兵的作战行动。德国人对最大限度发挥新型武器系统能力的关注,使他们自己装备的反坦克火炮甚至比法军还多。这样德军就在对于成功防御法军强大装甲部队至关重要的武器系统上,占有数量上的压倒优势。
德军飞机——空中轻骑兵发挥了重要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他们在对付徒步开进的法军部队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战略性作用,但并不能延缓,更不能阻止法军部队利用铁路和公路实施战略机动。迪南方向的德军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就突破了法军一类预备役师防线,渡过了默兹河。这一事实表明,德军步兵师可以不必像在色当突破法军二类预备役师防线那样,要求飞机实施战术支援。
显然,德军取胜还有许多人们熟悉的其他原因。不管必要还是不必要,在突破色当防线时对飞机的使用显示了德军用兵的集中程度,这不仅表现在默兹河突破作战中德军集中了7个坦克师的兵力,而且表现在集中坦克师本身所代表的作战能力上。德军熟练地将坦克作为战术进攻武器系统使用,并运用无线电台使坦克部队建立起密切的协同。通过把坦克师中的坦克与其他摩托化武器系统紧密合成,再加上飞机支援,德军创造了一支战略性进攻部队。它在战区内拥有足够的兵力密度,用于实施战略迂回机动。这样,德军聪明地把飞机、坦克与其他新的非乘骑随伴武器系统、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结合起来,从而以新的形式实现了新的后勤能力与乘骑武器系统相结合的活力。当与拿破仑战争理论结合起来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包围战几乎过时,由此导致新老战争因素的融合,从而引发了相对于拿破仑战争理论的变革。于是,德国人打破了1914-1918年在该地区占统治地位的过分注重兵力密度的作战思想。
因此与其说法军失败了,不如说德军综合地运用新老战争因素使战役取得了戏剧性的胜利。在1个多月的战役中,法军伤亡29万人,德国伤亡约13.8万人。这个数字对比说明,德国人为了获得这次战役非凡的胜利,做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尽管乔治斯将军在压力下显露出崩溃的苗头,但是他的表现与70年前的巴扎因有明显不同,他和他的参谋部继续发挥职能。法国人并不把失败归咎于乔治斯将军,或归咎于甘末林的计划及其干预的失败,因为即使更早地做出强有力的反应,也几乎难以改变这次战役的结局。德军将分散与集中的传统因素巧妙结合起来打击敌人的弱点,并渡过了默兹河之后,法国人所面对的是将大量坦克集中在狭窄正面上的战术变革;是将坦克机动力与强大火力在战术进攻和防御中结合起来的战略方针;是摩托化车辆带来的后勤革命;是大量强有力飞机辅助下的极有价值的战术和战略;是集中坦克和摩托化师所形成的一支如此强大以致能够实施重大战略迂回运动的战略进攻力量所带来的战略变革。
由于传统的重要因素加上了德国人如此重大的战术战略变革,所以肯定没有任何法国指挥官能够预见并应付1940年5月的战役。这次战役的全部思想及其内涵就连德军许多战役组织者和执行者也难以完全把握。
空军起决定作用:不列颠战役
由于英国渺小陆军的武器装备大多留在了法国,因此在陆地上抵抗乘胜前进的德军的手段缺乏。英国防御主要依靠海军封锁德国地面部队通过英吉利海峡的能力。仅就海军力量而言,完成这一任务没有问题,因为英国海军拥有便利的基地,并有为数众多的装备着6至8英寸火炮和4英寸高射炮的巡洋舰。所有这些武器以及大多数驱逐舰的4.7英寸火炮,均能击沉敌人的大型运兵船。能发射2磅高爆炮弹的自动高射炮在对付小型舰船方面,也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面对此类巡洋舰的频繁巡逻,德国人根本没有入侵不列颠群岛的机会。
拿破仑同他以前的数次战争中的法国人一样,都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但是他有一点与其他人不同,那就是如果他能在英吉利海峡集中比英国人更多的舰船的话,那么他是有潜力获得海上霸权的。但是德国的海军力量同英国相比微不足道,即使意大利的舰队拥有相当于过去法国地中海舰队,并愿意进入英吉利海峡,德国和意大利的联合舰队也无望战胜英国舰队,因为他们的8艘战列舰根本无法与英国海军的14艘战列舰和众多巡洋舰较量。
但是德国有较强的空军,可以赶走英国舰队,为陆军打开前进的道路。海上作战就像陆地作战一样,德国轰炸机可以像轻骑兵那样行动,有可能击败英国的军舰。尽管军舰和陆军一样拥有防空能力,但只要有更多数量的飞机就有希望取胜。1940年夏,德国拥有1,300架轰炸机可用于英吉利海峡作战,其中约300架俯冲式轰炸机使用重型炸弹,具有命中轻装甲巡洋舰和非装甲驱遂舰的精度。由于德军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新飞机并培训出新的飞行员,用以补充他们的飞机损失,而英国人却不具备相应的舰船生产能力,所以这种飞机对战船的数量优势能够确保德军在空海对抗中的优势。
毫无疑问,这场对抗将是长期的,而且还要不断与影响飞机飞行的恶劣天气进行艰苦的斗争。英国也希望在港口内能保留很多舰船,以便当德军派兵入侵时实施突围。但这样,他们就等于为飞机提供了一些容易攻击的静止目标,必须依靠陆基高射炮的支援和更大的由战斗机掩护的空域。德军即使战胜了皇家海军,进攻的德军舰船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渡过英吉利海峡。他们登陆上岸后,还要面临后续登陆和补充足够人员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才不至于被英军地面部队阻挡在狭窄的登陆场上,并将被包围在没有补给港口的登陆场附近的海滩上。
但是在英德开始这些战役之前,德军首先不得不对付英国的空军。只要英国那支能从基地飞过英吉利海峡的强大战斗机部队尚存,德国空军要攻击英国海军就不那么容易。德军在试图用自己的空军阻挡法国海岸上的英法军队从敦刻尔克撤退时,就已发现了这一点。英军战斗机从英格兰的基地起飞参战,对敦刻尔克大撤退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在同英国海军决斗之前,德国空军必须首先打败英国空军。在这场斗争中,战斗机将扮演关键性角色。德军拥有800架性能优越的梅瑟施米特109型单发单翼战斗机,其对手英军拥有600架现代单发单翼战斗机。在英军战斗机中,性能与梅瑟施米特相当的“喷火式”战斗机还不到一半;其余战斗机均为“飓风式”,它的火力虽与梅瑟施米特和“喷火式”飞机相当,但其速度却比这两种飞机慢10%,这就使它同德军飞机相比处于严重劣势。两国的空军都身经百战,经验丰富。
德军计划用战斗机为轰炸机严密护航,以轰炸机场的方法迫使英国空军战斗。尽管英军在德军飞机航程之外隐蔽着很多飞机,但是这种战略要求英军飞机迎战德军飞机,而不能让其飞机在地面遭到攻击,也不能让其机场设施受到轰炸。为对抗德军飞机的突然袭击和防止在地面上损失飞机,英军拥有雷达和地面观察哨,并从地面上发出命令,指挥空中的战斗机拦截德军轰炸机。此外,英军还能通过破译密码获得德军企图的情报。这样除非确实受到战斗威胁,英国战斗机可以留在地面。
在这次较量中,英国空军拥有一些优势。尽管英国在战斗机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但它有将近300架飞机储备,而且拥有每月475架的生产能力,而德国每月只能生产200架。补充损失的飞行员是一个严重问题,但英军能解决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在自己领空作战,很多飞行员能平安跳伞着陆,而后重新飞行。此外,他们还可从海军抽调飞行员,使用这些飞行员驾驶他们少量过时的战斗机;并开始对轰炸机飞行员进行再培训,使其成为战斗机飞行员。实施战略防御除了节约飞行员外,还有另一个优越性:那就是德军飞行员远离基地同靠近基地的英军飞机交战,不得不像远离基地的军舰一样消耗很多燃料。在英国本土的某些空域,德军飞机只有20分钟的作战时间。对德军来说,在作战空域留空时间越短,就等于作战飞机越少。
在战术上,英军不得不采取进攻行动。但是他们攻击的目标是德军的轰炸机,其飞行速度慢,易受攻击,在很多方面如同海上航行的商船一样,这就使英国能以其性能优越的战斗机武器系统,同性能较差的轰炸机对阵。德国的轰炸机仅装备了1-2挺防御性的机枪,用以对抗英军机身较小、飞行快速的“喷火式”和“飓风式”战斗机的8门前射机关炮。
为了控制作战,英国开设了性能卓越的地面观测和雷达站系统,能对德国飞机及其航线做出预报。这种情报,使得英军能够根据预警系统报告的敌军队形和位置,把分散配置在各个不同机场上的战斗机集中起来拦击敌机。战术进攻也使英军战斗机在与德军战斗机对抗时拥有某些主动权的优势,因为德军战斗机必须靠近轰炸机以保护它们。英国人力图用其速度较慢的“飓风式”战斗机与轰炸机作战,而使用“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军的“梅瑟施米特”式战斗机作战。“飓风式”战斗机对付轰炸机在高度和火力上是绰绰有余了。
在经过了一段试探性进攻之后,德军于1940年8月12日以袭击英军雷达站揭开了大规模空中战役的序幕。有些雷达站遭到破坏,但只有一个雷达站丧失了作战能力。第二天,德军动用了近1,500架次飞机,发动了总攻。英军飞机起飞迎战,击落了45架敌机,自己仅损失13架飞机。双方都过高地估计了对方的损失。例如,德国人确信在1周内就击落了300架英国飞机,而实际上只击落了99架。8月14日只有一些小规模战斗,次日德军又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共出动了轰炸机520架次和1,270架战斗机。英、德飞机损失比为34:75。第二天,德军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共出动飞机1,700架次,损失45架,英军也损失21架飞机。但是德国人再一次过高地估计了英军的损失,他们认为,已经把英国的战斗机削减到了300架,事实上正如8月18日战斗所表明的那样,英军仍然有600架以上的战斗机参战。这一天,英军共击落了71架敌机,自己损失了27架。从8月8日到8月18日,德军共损失了365架飞机,英军在空战中损失了181架,在地面被击毁30架。
尽管已无望速胜,德军还是继续轰炸英国的机场,其中包括指挥英国战斗机作战的地面控制中心。从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共发动了33次大规模攻击,出动的大多是战斗机,仅有少量易受攻击的俯冲式轰炸机,共损失了380架。与其相比,英军损失了286架飞机。双方空军损失惨重,均难以保持这种令人精疲力竭的战役速度。
为了报复英军袭击柏林,德军于9月5日开始轰炸伦敦。但是不良的气象条件制约了德国人的进攻,直至9月15日气象好转,才出动了1,000架次飞机轰炸伦敦。战斗中,德军损失了60架飞机,英国空军损失了26架,但其被击落的飞行员半数得以生还。这时,德军已意识到他们不可能打败英国空军,便放弃了立即入侵英国的计划,但空中进攻仍在继续。从8月11日到9月30日这段时间里,双方作战损失惨重,但是每一方都认为对方的损失比自己更大。从8月5日到9月20日这段时间里,德军共损失了1,155架飞机,英军损失了666架。尽管英军伤亡和失踪了422名飞行员,但在这场被称作“不列颠之战”的战役中,英国空军力量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水平上。8月5日,他们投入了373架“飓风式”战斗机和257架“喷火式”战斗机。到9月20日,他们仍拥有391架“飓风式”战斗机和237架“喷火式”战斗机。飞机的制造和新飞行员的补充与损失的数量相当。看到英国人在战斗和战役中技能熟练,人力和物力资源充足,德国人很清楚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在“不列颠之战”中获胜。
虽然进攻一方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损失也更为惨重。因为他们不得不把轰炸机暴露给配备武器系统更好的战斗机。假若以战斗机对战斗机,作战空域又距各自的基地距离相同,那么德国人也许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取胜。因为他们的战斗机数量稍占优势,而且“梅瑟施米特”式战斗机的性能明显优于“飓风式”战斗机。在没有防御优势的情况下,战斗机作战是按照兰切斯特N平方定律的条件实施的。但是英国人没有理由接受这种条件下的挑战。正像古希腊人通常用使敌国领土成为废墟的办法迫使对手出战或损失谷物一样,德军必须攻击英国的机场、港口或伦敦,从而迫使英国空军参战,但这样做就会暴露其易受攻击的轰炸机,并需动用战斗机远离机场到敌国上空护航。
假如英国缺乏“喷火式”战斗机,德国人或许会取得优势。在设计上较“喷火式”陈旧,但安装有相同发动机、机体较大的“飓风式”战斗机,在性能方面远未达到性能优良的德国战斗机的标准,这就使“飓风式”飞行员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地位。英军在这次战争中不再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而性能与“梅瑟施米特”相似的“喷火式”则一直在军中服役,直到这次战争结束。但是其性能不断改进,时速最终增加了100英里。法国空军深受主战飞机设计陈旧之苦,俄国人和意大利人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俄国人采用新型设计恢复了空军的实力,而意大利却没有这样做。
正如海军上将斯特迪及其战列巡洋舰1914年在福克兰群岛外很容易地击沉德国装甲巡洋舰一样,驾驶性能优良飞机的飞行员同样可以如此。因为把飞行速度、爬升速度、武器配备和机动能力等各种性能中的一些或全部优长结合起来,就能具有战列巡洋舰同样的优势。飞行员还有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像战列巡洋舰对装甲巡洋舰所具有的那种类型的优势,而是更现代化的设计所带来的优势。当武器系统日趋成熟时,便会延长使用时间而降低其开发速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经过两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就会过时,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某些飞机型号却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军舰也存在同样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现代化战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如果德国人打败了英国空军的战斗机,他们将会使用自己疲惫不堪、几乎消耗殆尽的空军转而攻击英国的海军,去发展新的胜利。德国人一直以为,在打败敌人的飞机之后,就能立即进攻英国本土。但是,德军轰炸机即使没有英军战斗机的麻烦,是否具有阻止英国舰队拦截其入侵舰队的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运送部队的运输船和驳船将是英军巡洋舰和驱逐舰队强大火力的极好目标。
如果面对英国更高的战斗机生产量,德国人仍能保持其假定的空中优势,那么他们就得发挥更大的聪明才智去利用这种优势,对英军舰队发动持久战役,同时增大入侵舰船的数量、入侵军队的规模和进攻正面的宽度。这样,战役无疑会拖至第二年春天才能进行,因为那时参加入侵的舰队和飞机才能在良好的气象条件下作战。但是,在此期间,德国人进攻正面宽度、参战兵力以及英国战舰损失的增加,都会被春季时英军防御部队数量的增多而抵消。
不过,德国人或许会发现,发挥其空中优势的最好方法是攻击英国船队和港口,保持入侵威胁,继续转移英军的注意力,使其不能完成为防止德国潜艇攻击而进行的护航任务,从而对英国实施封锁后勤战略。
俄德战争的战略战术条件
德国人使用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比利时迂回盟军,为此后战争中使用摩托化车辆和新式武器系统提供了一种战略模式。1941年,他们在与俄国的战争中就再次使用了这种模式。为实施这一战略,德国将摩托化师增至14个,并通过减少各师坦克的数量,使其坦克师的数量增至19个。这就显著降低了重型骑兵坦克与步兵、炮兵、反坦克炮兵和高射炮兵的比例,更加注重坦克师的战略机动性,而降低了对其战术进攻性、重型骑兵部队、坦克的偏重。正像亚历山大的禁卫军骑兵在其军队占的分量很小一样,德军的坦克也仅占德军的一小部分,现在,摩托化和装甲部队的比例更小了。德国人有了一支与中世纪以重型骑兵为中心的模式完全不同的陆军。
为了完成业已完全理解的迂回运动战略,德国计划在两个方向突破,而不是仅在法国一个方向,在那里大海是一个天然屏障。德军拟以两个由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组成的集群突入敌深远纵深并在敌后会师,同时以步兵师沿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开辟的道路徒步开进,以提供足够兵力封闭被两侧迂回运动部队所包围的敌军的退路。这种行动通常被称为战略合围。
在俄国,德国人遇到的有利条件比在法国交战时少。他们的兵力密度相对较低,仅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施突破的兵力密度,但面临的后勤问题却非常严重,要像1940年5月合围那样多的敌军,就更困难了。而且,兵力密度低,将会增大封闭和兜住被包围之敌的困难。气象条件也很不利:俄国大部分地区比法国更靠北,而且整个俄国远离大西洋的暖气流。此外,俄国有众多流量丰富的大江河。国家贫穷且人口密度低,意味着德军将难以得到充足的食物和饲料补充。道路、桥梁稀少,未铺装路面、未干涸沼泽地和未砍伐的森林众多。这些地形条件虽能制约,但还无法阻止德国人成功地发动这场建立在决定性战略胜利基础上的战争。
另一方面,同进攻法国的战役相比较,德军战术水平已有所提高。在法国作战之后,德军明显地加强了原本很高的战术运用水平,指挥官和参谋部成员的经验和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同法国人相比,俄国人的缺陷拉大了双方的差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兵力次于法军的俄军在战争中几乎全军覆灭,随后又发生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末,俄国重建和重新武装了陆军,重组了高级指挥机关,清洗了被怀疑政治上不可靠的一些高级指挥官,从而也损失了很大比例的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指挥官。
德国人必须依靠其战术运用的技巧来抵消俄国人在火炮和坦克上所占的优势。俄国人以爱国热情鼓舞其强大的炮兵和装甲部队,尽管很多履带车辆设计陈旧,而且早已不能用于作战,需要修理,但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进攻俄国的德国陆军拥有3,500辆坦克,俄军的坦克则是其3倍。众多俄国轻型坦克中的一种是BT7型,它与德国II型轻型坦克性能比较如表10.3所示:
但是德国人这样的轻型坦克极少,其2/3的坦克是两种型号类似重约20吨的中型坦克。俄国人正生产一种性能优良的T-34型中型坦克,但其数量明显少于德国。1940年可用于战争的俄德两国中型坦克性能比较见表 10.4。俄国坦克上的装甲倾斜角比德国坦克大,而其火炮的穿甲能力却是炮身较短的75毫米火炮的两倍,比德国坦克上装备的长炮身50毫米火炮的穿甲能力也要强一些。俄国坦克上的柴油发动机使其作战半径是德国汽油发动机坦克的两倍,同时也减少了因燃料着火所造成的危险。就作战性能而言,俄国的T-34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最好的坦克。
。 | ||||||||||||||||||
|
||||||||||||||||||
|
此外,俄国人还制造了一种KV型坦克,1941年生产的此型坦克重47吨,装甲厚110毫米,装备有火力强大的76毫米火炮,但时速仅21英里。不过与法国同类坦克相比,其速度、作战半径和装甲防护等均略胜一筹。法国人的坦克曾使德国人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并使他们认识到应当增加自己坦克装甲的厚度并增强坦克炮的火力。但是,俄国的T-34中型坦克和KV型重型坦克大约总共才有1,500辆。
俄德两国的陆军兵力大体相等。德国人用法国武器装备了88个师,扩充了陆军实力。德国留下了将近15个师用于留驻被征服国家、非洲战役和对英警戒,在东方则部署了145个师。经过全国动员的俄国在西部地区也有相当兵力。俄国飞机较多,而且生产能力较强,但其战斗机型号陈旧,空军和地面部队都缺乏德军所具有的丰富战役战斗经验。
在作战理论方面,两国军队差别不大。俄国人像德国人一样知道不能把坦克当作帮助步兵战胜机枪的主要武器。但是,众多高级指挥官被清洗引起俄军装甲部队的重组;战争爆发时,俄军再次开始调整,企图恢复类似德军装甲部队的运用。但这种转变尚未完成,战争就爆发了,这时他们发现其装甲部队还没有做好准备。
以300万兵力入侵俄国的德国人没有重复拿破仑1812年的突袭。他们的处境与1870-1871年针对法国的普鲁士战役相似,缺乏征服整个俄国所需的兵力。当时,他们的兵力虽有较大优势,但不能控制整个法国。俄国欧洲部分的面积大约是法国陆地面积的8倍,而德国和它的巴尔干同盟国只有普鲁士及其盟友70年前所有兵力的5-6倍。如果他们能够打败俄国军队,就有望征服欧洲的俄罗斯,打退准备不周的军队的反击,强制实现和平。
但他们的处境与1870年比,有许多不祥的变化。德国有意大利做盟国,俄国则有其盟友英国、美国的帮助。俄国的人口是德国的两倍以上,而1870年普鲁士及其德国盟友的总人口与法国人口相同。此外,俄国有很多适龄男青年可以应征入伍,还有相当多受过训练的预备役人员尚未补充进抗击德军的部队;同时,远东部署的军队也没有用于对德作战,他们曾经在哈尔欣科击败过相当现代化的日本军队。而且,俄国的亚洲部分还有一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和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如果比较一下包括俄国亚洲部分在内的兵力密度的话,俄国国土是法国的40倍,这对于任何没有强大政治基础,实施土耳其-蒙古式屠杀和恐怖战略的征服者来说,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尽管很多俄国人对约瑟夫·斯大林的统治心怀不满,但德国人没有拿出一个对俄国人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纲领。不过,阿道夫·希特勒的目标就是彻底推翻斯大林政府,吞并拥有许多物产丰富的农业区、工业区和矿山的俄国欧洲部分的大部分地区。
德国人的目标野心太大,是其1870-1871年的有限军事行动所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而且这不仅因为他们未提出具有吸引力的政治纲领,也因为他们以一种有助于引起俄国人仇恨的方式对待被征服地区的全体居民。令人奇怪的是,希特勒不能依靠恐怖的政治战略或者灭绝军事力量的后勤战略。尽管希特勒认为俄国人是劣等人种,但他并没有因厌恶而屠杀俄国人。因为他希望保留俄国农产品作为德国的资源,如果该地区人口减少,那么维持粮食产量将是不可能的。进攻俄国的手段和方法同其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比较起来,真是值得怀疑。
事实上,德国人毫无节制的政治目标,在伦理和意识形态上对俄国人及其政治制度的敌意,及其在初期所暴露出来的残忍,以及在德国铁蹄下苟且偷安的法国人的先例,都激发起俄国领导人、人民和士兵奋不顾身进行抵抗的决心。德国统帅们既知道其对手仇恨的深度和力量的强大,也清楚他们自己同样要在一场无限的战争中为自身的最后生存而战。后来,当英美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时,只是使德国人早已理解的东西变成了现实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双方的士兵不仅为理想和爱国热情而战,而且都知道是为了生存而战。
1941年俄国战役中的战略性包围
德俄双方都把自己的军队编成3个集团军群。在北线,贵族出身的野战元帅李勃面对的是伏罗希洛夫元帅,两人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不过伏罗希洛夫的背景是与作战部联系在一起的,并参与政治;而李勃却在法国战役中成功地指挥了一个集团军群。在中部,瘦而顽强的陆军元帅包克也曾在法国统帅1个集团军群,其对手是俄国最优秀的元帅铁木辛格。南线是德国最出色的指挥官伦德斯泰特陆军元帅,他遇到了俄国最弱的,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骑兵布琼尼元帅。后者的小胡子比起领导一个集团军群的能力来更为引人注意。德军从高级司令部到班排,在训练、作战经验以及在胜任指挥官的数量方面都占优势。在最高层,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人都在优秀的参谋部成员的协助下行使最高的指挥权力,尽管俄国参谋部的准备不太充分。协助斯大林的是具有果断性格、观察力和革新精神的朱可夫总参谋长。朱可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名骑兵,后来成为装甲兵专家,在1939年哈尔欣科河对日作战中取得了非凡战果而一举成名。他信守早期的诺言,成为斯大林不可缺少的顾问和关键位置上的指挥官。但是,考虑到德国人在法国所表现出的战略能力,从拥有广阔回旋空间的角度看,如果斯大林更明智的话,就不应将军队集中在德国边境附近。
德国人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进攻,3个集团军群中最弱的一个向东北方的列宁格勒突进,最强的集团军群则向东方的莫斯科进攻,第三个集团军群向东南方向的平原进攻,那里是肥沃的乌克兰农业区,再向东则是克里米亚北部的工业区。德军将其33个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分成4个集群,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各辖1个集群,中央集团军群辖2个集群,两翼各1个。
面对尚未展开的敌军,达成战术突然性的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机械化集群5天向俄国境内推进了近200英里,在明斯克会师,与跟进的步兵一起,包围了大量俄军。尽管有一半俄军突破了必然很弱的包围圈逃了出去,德国人还是俘虏了30万俄国人,缴获了2,500辆坦克和1,400门火炮。他们像一年前战胜英法联军一样战胜了俄国人。他们的胜利没有类似的战略突然性,也没有一年前在比利时攻击盟军的翼侧阵地。他们的胜利是利用坦克战术进攻的质量以及坦克师与机械化师的战略进攻能力取得的。
完成这次作战行动之后,德军又迅速重复了一次类似的进攻,向更远的东方突进了100英里以上,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并于7月26日前包围了俄国的另一支大部队。此时,由于后勤原因,他们不得不停止前进。尽管德军从俄国乡村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大部分粮食,但他们还得依靠机动车辆提供大量弹药和燃料。由于德军的卡车最远只能向斯摩棱斯克的部队提供补给,抵抗俄军反击时的燃料和弹药消耗使形势严峻起来。
在德军具备继续进攻的能力之前,他们必须恢复铁路运输。由于需要重建一些桥梁,还要把俄国铁路变为窄轨铁路,所以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这项工作是困难的,而且事实证明,要使已被占领的俄国国土上的铁路运行起来,比预期的还要困难。其铁道兵无论如何都不够用,在诸如确定储水池位置和改变铁路主线、辅线轨距等一些琐碎小事上,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障碍。除俄国士兵和武装人员外,平民也制造麻烦。整个夏天和秋天,铁路运输也没能满足需要,从而妨碍和延误了德军的进军。
在中央集团军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战略性胜利的同时,北方集团军群最初也取得了快速进展,到7月中旬为止推进了400英里。但向列宁格勒的进攻后来停止了,这不仅是因为后勤保障问题,也因为在俄国北部茂密的森林中遇到了困难。事实证明,坦克在那里根本无法行动,致使德军统帅部在9月不得不撤出机械化集群。损失了坦克,北方的战争就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面对俄国人所拥有的防御力量、决心以及毫不含糊的战略目标,德军即使有超常的战术技能,也未能占领列宁格勒。
在南方,德军面对数量更多的俄军,尽管有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盟军的协助,地形也适宜坦克机动,但进展仍然缓慢。不过到8月上旬,他们包围了俄军的大部队集群,并抵达第聂伯河。这一进攻与中央集团军群在北部向斯摩棱斯克的进攻,使俄国的战线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外点的向东突出部。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一个机械化集群向南突击,南方集团军群向北对进,到8月底,德军成功地包围了大量俄军。尽管俄军进行了反击,并努力突围,但还是损失了5个集团军中的一部分。到9月底,德国人共俘虏了俄军60多万人。
德国人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成功地改善了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状况。其兵力增加到70个师,4个机械化集群有3个并入了中央集团军群。9月底,中央集团军群开始向莫斯科进攻。德军再一次突破了俄军防线,向前方派出两个机械化集群,于10月8日进抵维亚济马。他们再次包围了大量俄军,并肃清了顽强抵抗的俄军部队,截至10月底又俘虏了60万人。
作战略图10.11 德国在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和维亚济马的胜利
不过,向莫斯科推进就意味着延长公路运输线。俄国道路大多数是未铺装公路,路上的泥浆使运输异常困难。同富裕、人口稠密的德国不同,俄国铺装公路极少。这些道路被德军使用不久,就变得毫无用处,因而在未上冻之前,机动车辆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11月初,冰冻期到来,温度骤然下降到华氏零下4度,2/3的火车头水管被冻坏,使本来就不能很好运行的铁路运输雪上加霜。铁路运输量的明显减少,则抵消了刚刚改善的公路运输形势。
但是,德军仍然急速向莫斯科进攻,并在南方渡过了第聂伯河。12月初,他们遇到俄国人的猛烈反攻。在朱可夫直接指挥下,俄军对接近莫斯科德军部队的两翼实施进攻。这些反攻,再加上整个前线部队实施的反击,迫使德军在整个冬天只得实施防御,从而使一些地方又被俄军夺回。这些俄军通过未损坏的铁路输送回来,并且拥有充足补给和较好的战略机动能力。而德军部队缺少足够的冬季战役所需的供给,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足够的运输能力提供御寒服装和装备造成的。
1941年,当德军包围了俄军几支主力时,他们运用的战斗性战略取得了辉煌的战术和战略胜利。其实,在平均6英里正面一个师的战线上实现突破是一项相对容易的任务。这些突破不可避免地给俄国人带来了战略上的灾难,他们徒步后退的速度不可能像以坦克为先导的向俄国后方挺进的德军机械化部队一样快。俄军只有使用由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庞大预备队才能阻止德国机械化部队的推进,或攻击其薄弱的翼侧。俄国统帅部既不懂得也无能力组建和合理使用这样的预备队。
德军展示了卓越的战术和战役技能,完全打败了毫无经验并经常铸成大错的俄军领导。但是,像在法国一样,德军也遇到了一些敌军武器装备所造成的意外麻烦。在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初期,俄军一辆停止不动的重达47吨的KV式坦克控制了德国补给车辆正在使用的公路。为了排除这一障碍,德军先后调来12门新型50毫米反坦克炮,其穿甲力是那种无法对付法国坦克的37毫米火炮的3倍。但是,这些反坦克炮不仅未能击穿KV式坦克的厚装甲,反而被俄坦克的76毫米加农炮全部击毁,而且德军一种火力强、但防护力弱的88毫米的高射炮未发一弹便也被击毁。最后,还是另一门高射炮用穿甲弹从后面射击,才摧毁了这辆坦克。
然而,德国人早已磨练出来的作战技能常常被俄军在装备数量或质量上的优势所抵消。这一点也被空军所证明。德国空军运用战术突然袭击将俄军飞机大量击毁于地面。不过,尽管飞机损失多,但俄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损失并不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俄国生产高性能战斗机和轰炸机的速度比德国快得多。截至1941年底,双方损失惨重,各剩下1500架飞机尚能投入战斗。但俄国空军恢复其空军作战能力的速度非常之快,并稳固地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他们不仅增加了大量性能改进的飞机,而且作战经验也丰富起来了。
在1941年的战役中,俄军伤亡了300万人,而德军大约伤亡了80万人。毫无疑问,仅损失80万人是因为德军具有比俄军更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它却给生存下来的俄国人上了有价值的一课,使他们取得了实际作战经验,并掌握了德国人的战略战术。当德国开始进攻时,德军已具有了很高的作战水平,而俄国人却相对缺乏经验,其结果自然是俄国人学到的比德国人学到的要多。
尽管严密组织的军工生产弥补了因部分工厂被德军占领而降低的火炮和坦克产量,而且在俄国人控制区还有大量人口,使斯大林能够组织新的部队补充被歼灭的军队,但是,新组建部队的大部分指战员缺乏经验和足够训练,而且那些取代因失败而被解职军官的高级指挥官,对德军在法国完善的作战形式及其在俄国的优势有了深刻的理解。
随着俄军指挥官指挥能力的改善,德国人开始丧失指挥官方面的优势。事实上,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部队之中,在作战中保存下来的部队取得了战斗经验和技能。到1941年夏季和秋季,俄国人已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广阔的战区使俄军有后撤的空间,并使用新组建的部队加强新的防线,打败因受到后勤保障限制的德军。若在100年前,像这样一支大军,在像俄国一样大、人口一样多的国家进行军事行动,也许能靠这个国家的资源生存,找到足够的粮草。但今天,德军机械化部队所需的燃料和弹药则意味着德军最大限度地依靠铁路进行补给。在冬季作战的继续,不仅使德军不能不分散过冬,而且使补给问题更加严峻。整个夏季和秋季,德国人需要重修铁路给卡车运送补给品,而卡车再向离铁路300英里范围的机械化集群提供支援。即使泥泞粗糙的俄国公路未能阻止德军的推进,但这也意味着德军不得不在一系列狭长地带内前进,正如从前用马车输送军队一样。这样的后勤不仅限制了1941年德军向俄国腹地突贯的纵深,而且限制了德军实施战略合围的次数。
德军1942年后勤战略的失败和俄德战争的结局
战斗战略未能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1942年德军转而采用后勤战略。它们计划利用其战役优势实施一次纵深进攻,目标是占领黑海和里海之间的产油区。没有燃料和润滑油,俄军将不得不回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部队的补给和作战能力,从而使德军在1943年占据空军、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的垄断性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增加德军自己不充足的油料储备,对于德国统帅部来说,是一个比占领俄国油田的影响更为压倒一切的目标。
德军直到1942年6月才开始其作战行动。因为他们必须完成人力物力的补充,使前一年战争中的损耗得以恢复,并对经受了俄军冬季和春季攻击的部队进行补充。由于掌握了被占俄国领土上大部分谷物,所以开始进攻时他们居于有利地位。他们未运用连续战线的理论完成这次作战行动,因为太低兵力密度将使作战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方法是用巨大而坚固甚至实际上坚不可摧的支撑点阻断俄军交通线,从这些支撑点它们还可以反击插入其支撑点之间的俄国部队的翼侧。对那些被俄军包围的支撑点,德军便用空军进行补给。这种防御体系与16、17世纪荷兰筑垒城市的防御体系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筑垒城市曾在阻止诸如阿尔巴、帕尔马、拉克萨母伯格等指挥官进攻的作战中取得了成功。
6月,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向前推进到伏龙芝地区的顿河,并转向南方挺进,同时另一支部队从更远的南方向东进攻,然后也转向南方。这些部队的进攻虽然也包围了一些俄军部队,但不如1941年包围得多。而后,机械化部队向南方油田进攻,而另一支徒步行进的部队沿顿河向东南前进,保护主攻部队的翼侧。到8月初,机械化部队越过光秃秃的平原地形,前进了400多英里,并且达到了在为其使用的铁路重新开通之前德军所能进攻的极限。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向油田区进攻的德军部队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遇到了俄军的强大抵抗。俄军在强大的轰炸机部队战术和战略突击的支援下,制止了德军的攻势。地形也帮助了俄国人,高加索地区的多山地形限制了坦克的攻击能力,森林覆盖的山区为格罗兹尼油田提供了有效的掩护。
与此同时,掩护翼侧的德军越过了顿河,抵达伏尔加河,接近了斯大林格勒。这时,对德军作战控制越来越多的希特勒决心攻占位于宽阔伏尔加河西岸的斯大林格勒,而俄军统帅部也定下了要守住斯大林格勒的决心。希特勒的决定导致投入大量预备队进攻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是一座天然要塞,因为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在受到地面炮兵和飞机的轰炸后,仍可起到防御工事和障碍物的作用。该市位于伏尔加河西岸,在这条流入里海的2,500英里河流的入海口附近。该河成为德军不可逾越的障碍,掩护了斯大林格勒的翼侧。
德军抽调预备队徒劳地进攻斯大林格勒,使德国整个计划的弱点更加突出:拉长了战线,并暴露了从伏龙芝到斯大林格勒长达300英里的翼侧。战线拉长迫使德军使用匈牙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盟军的部队控制翼侧。这些盟军的作战能力不及德军,而且其数量也不足以完成任务,每一个师必须控制40英里正面。
俄国统帅部注意到了这些弱点,并发现了德军非常明显的兵力集中点,于是将其预备队机动到顿河沿线和斯大林格勒南部。由于希特勒忽视了这些再明白不过的动机,因此俄军预备队在精明而经验丰富的朱可夫指挥下,于11月19日和20日发起了进攻,击败了斯大林格勒以北的罗马尼亚军队,并突破了薄弱的德军南部防线。23日,执行合围任务的机械化部队在围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背后会师。这些俄军部队立即组织防御,阻止德军后撤,并向西派出第2个集群,开设了一条新的战线,阻止德军救援。俄国人建立了对内、对外战略防线,与德军前一年在法国向海边挺进和对付被包围俄军部队时所做的一样。
正像德军在12月中旬发动的增援性进攻一样,俄军在伏龙芝以东顿河地区的进攻也未能达到目的。这次进攻虽然突破了薄弱的意大利军队的防线,但没有抵达黑海,因而未能击退靠近油田和意欲打开通往斯大林格勒通路的德军。尽管俄军再次发起进攻,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失败了。这是因为他们距己方的铁路太远,而油田附近的德军则能设法自救。但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未能逃出包围圈,并于1943年1月末投降。德军曾试图从空中向陷入重围的军队进行补给,但其结果只能是让俄国战斗机击落了许多运输机。
俄国人首次反攻就歼灭德军30万人。这次反攻利用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弱点,并利用德军愚蠢地深入俄国南部那么远距离而给自己带来的有利条件,在而后的进攻中俘虏了更多的战俘。即使顿河沿线漫长的翼侧未给德军带来战略灾难,德军战线的过度拉长,也会削弱他们在漫长战线上的兵力密度,失去运用连续战线所具有的防御能力。他们薄弱力量控制的战线几乎没有抵抗力,俄军的任何进攻都会突破其脆弱部位。
面对俄军的攻势,1942-1943年的冬季,德军被迫退至1942年进攻起始线之后,并于1943年9月企图攻击俄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但是针对这次显而易见的行动,俄军精心构筑了防御阵地、布设了雷场,而且集结了大量随时可用的预备队。德军的行动最终以付出沉重代价而告失败。在一次战役中,反攻的俄国装甲部队与进攻的德军坦克部队遭遇,发生了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会战。
自此以后,德俄作战一直是以俄军的一系列进攻为主要形式。在进攻中俄军机械化部队实施纵深突贯,直至距铁路补给站太远时才被迫停止。每次向前的推进都伴随有长时间的停顿,以便重建交通补给线。尽管德军的力量在减弱,俄军的力量在增强,而且还有美国人提供的大量卡车相助,但俄军从来也未像德军在1941年对俄军所做的那样,对德军实现战略合围。不过,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还是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战争从表面上看,还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的方式突破,集中大量炮兵和步兵,在突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机械化部队利用战术胜利能向前推进400英里。如果没有轮式和履带车辆的机动性,那么很多次进攻即便能成功,但其推进的距离也不会超过前次战争。实施进攻的俄军机械化部队的强大火力和机动力迫使德军后退,直至与其预备队会合进行防御、反攻,或者俄军摩托化部队因运输线拉得太长而被迫停止前进,德国人的后撤才会停止。
分散、集中和再次迂回:登陆与诺曼底战役
当1944年英军与美军部队一起,在美国将军统率下返回法国时,英美联军的编成形式和战略与德国人1940年开创、被德俄两军所应用的模式完全一致。英美联军必须乘船从英国出发,在设防的法国海岸登陆。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包括提供5,000多艘舰船、大量的登陆工具和登陆后在法国海岸建立人工港口的材料。盟军有45个师可用于作战,当面德军有58个师,其大部分战斗力较弱,半数是不能机动的要塞守备师和10个兵力不足的坦克师。
尽管制海权使英美联军拥有先发制人的战略优势(这种先发制人的优势波斯人在马拉松战役中曾拥有,日本人也曾在围攻旅顺港的登陆作战中拥有过),但英美联军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其统帅们不希望在得到以英国本土为基地的作战飞机所提供的保护之前开始行动。不过,由于拥有登陆舰艇和预制港口,所以他们能够仿效波斯人,在法国的海滩登陆。
通过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盟军保住了计划和部署的秘密。他们使用无线电网造成在法国加来附近海岸对面的英国东南部集结大部队的假象,有效地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这些措施成功地欺骗了德军高级司令部,有助于英美联军在更靠西的海岸登陆。
德军统帅部既不同意以重兵防守海岸,也不同意后撤大量的预备队集中在一个便于反登陆的地域。在北非战役中一举成名的陆军元帅隆美尔对防守海岸负直接责任。他确信大量性能优越的敌空军飞机确实能使他的预备队失去机动能力,因此决定集中力量防守海岸。但是当1944年6月6日登陆开始时,证明德军要在勒阿弗尔港和瑟堡之间40英里的海岸阻止盟军登陆,其兵力是不够的。而且德军预备队到达后,也缺乏将盟军赶回大海所必须的力量。但是,德军在建立了从卡昂附近海岸向西延伸到大海的长达100英里的防线(包含瑟堡半岛和瑟堡港)之后,确实牵制了入侵的盟军。6月底,这条防线被盟军攻陷,英军和加拿大军队控制了防线的东端,美国人控制了西端。
7月上旬,英、美、加军队共有34个师;德军兵力大约是盟军的1/3,分布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师中。因此,德军战线的兵力只能维持低密度。尽管强大的英美空军轰炸了塞纳河和其他河流上的桥梁,有效地阻止了德军预备队的调动,但德军仍可通过公路调动部队,并拥有充足的尚未投入作战的新锐力量。这些部队退缩到加来海峡的岸边,准备抵抗可怕的第二次登陆。因为德国人认为,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同波斯人在马拉松的登陆一样,是为了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在加来当面的英国开通的无线电通信网以及其他欺骗措施,再加上德国人先入为主的错觉,使盟军成功地掩盖了行动,造成德军行动的错乱。
德军在防线的东端集中了大量兵力,因为盟军若在那里突破,就可以在德军与其祖国之间插入一支部队,从而扭转整个战局。经验丰富的盟军地面部队司令,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极力主张通过对卡昂实施不间断威胁的方法集中兵力。此次战役中,这位有争议的傲慢而又才华横溢的蒙哥马利再次取得了胜利,其战绩可与在北非同德军和意大利军队作战取得的胜利相媲美。7月18日,在英美两军开始分别向顽强抵抗的敌人慢慢推进之后,蒙哥马利一次就使用了3个英军装甲师向卡昂两翼发起了进攻。同德军1940年在色当强渡默兹河一样,蒙哥马利用飞机轰炸代替炮兵支援地面作战。他集中了2,000架重型和中型轰炸机对一个狭小地域狂轰滥炸。爆炸声震耳欲聋,以致幸存下来的德军战俘有些人在24小时之内都无法接受审讯。
但是德军防御纵深很大,尽管进攻取得成功,但毕竟受到了迟滞。蒙哥马利派出3个装甲师和英加军队的主力进入德军后方占领阵地,切断德军向东的退路。这一行动还实现了其他目的,那就是吸引前线的两支预备队向东运动,并分散德军高级司令部的注意力。正像埃伦比1918年在美吉多进攻战役中发现很容易使土耳其-德国统帅部相信最薄弱的翼侧会遭到攻击一样,蒙哥马利在1944年7月中旬也取得了同样成功。
作战略图10.12 蒙哥马利的诱敌行动
7月25日,美军开始攻击他们当面力量薄弱的德军阵地,同样也是依靠飞机的轰炸。盟军飞机在不足5平方英里的面积上投下了4,200吨炸弹。这些炸弹相当于17,000发10英寸炮弹或500,000发75毫米炮弹的重量,但其杀伤力超过了这两种炮弹,因为薄壳炸弹具有更远更强的爆炸力。美军3个步兵师完成了对德军阵地的突破,接着1个摩托化师和2个装甲师通过了突破口。
而后,美军预备队也穿过了突破口。3个师(包括2个装甲师)向西方的布雷斯特突击,其他部队则向南向东发展。这种分散兵力的做法,主要是想占领相对没有设防的地区,包围重兵设防但有潜在重要战略意义的港口。这种战法同德军不同,德军通常集中兵力迂回敌人。尽管受到向其后方运动的美军部队的威胁,德军还是发动了的反击,企图抵达海岸,割裂已经突破的盟军。他们成功地从加来地区调来了增援部队。当时,有大量经验丰富的英美空军不断空袭,因此他们的增援部队只能利用夜间行军。这种方法法国人在1940年也曾用过,用以保护其调动中的部队免遭德国空军的袭击。
但是,控制突破口两翼的美军防御力量太强。在美军挫败德军反攻的同时,英国和加拿大军队一直对向北防御的德军保持强大的压力。8月13日,实施反击的德军到达阿让腾,恰好被美国的几个师包围了未设防的翼侧。德军奋力从美军迂回运动所形成的包围圈中突围,但有5,000人被俘。尽管后有重兵追击,渡过塞纳河面临困难,头上又有空军袭击,但很多德国人还是逃到了法国边界。不过,虽然德军损失惨重,达到了1个坦克集团军,但其对外报道只损失了24辆坦克、1,300人。从盟军登陆到这次战役结束,德军伤亡超过50万人。实际上,盟军成功地全歼了德军部署在边境的部队,但是,推进300英里的距离使供应线拉长,即使对于美军重型摩托化部队和英加军队来说也显得太长,以致德军有时间调动兵力,重建防线。
作战略图10.13 突破和迂回行动
这样,就像以往一样,后勤供应对军事行动行使了永恒的制约权。与其说在诺曼底取得巨大胜利的盟军发现自己受到需要通过机动去寻找补给品,或避开已经一无所有或物产不丰的地区的限制,不如说是发现自己被限制在补给基地的范围内。事实上,盟军需要打开港口,增加卸载能力,缩短陆上交通线。这些需求不仅对这次战役本身,而且对后续作战的战略决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英军在北非的首次乘车作战和击败意大利军队
北非为略有不同的类型的作战样式提供了战场。作战样式的共同之处是继承了中世纪骑马作战的特点和在筑垒的支撑点使用徒步步兵,而不同之处在于作战双方都广泛运用了空中轻骑兵。广阔的作战空间和较低的兵力密度也是与欧洲作战样式的不同之处。
来自殖民地利比亚的意大利人同控制埃及的英国人作战。在镇压利比亚起义者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显示出毫无同情心的格拉兹尼元帅指挥着比较精锐的意大利部队,英军的指挥官则是一位成熟而具有学者风度的战将韦维尔。韦维尔熟悉怎样以较少的兵力去战胜强大的敌人。
作战开始于1940年9月,意大利8万兵力向埃及进攻,推进80英里到达西迪拜拉尼,途中仅遇到集结起来准备东进的英军警戒部队。一到西迪拜拉尼,意军便停止了进攻,将自己的优势步兵投进了6个严密设防的要塞。由于没有制海权,所在国贫瘠,而且缺少机动的运输能力,所以意大利面临补给困难,其中包括没有足够的水。交战双方都没有一流的武器系统,因为两国都把陈旧的武器投到非洲这个第二战场。英军的装甲车只装备机枪。双方都使用相似的小坦克,空中力量也都依靠基本上相似的完全过时的双翼战斗机。这种飞机速度慢,火力有限。
西迪拜拉尼的意军在最东端构筑了一系列严密设防的哨所,一直向后延伸到本哈兹,深入利比亚境内300英里以上。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决定进攻西迪拜拉尼。尽管他们兵力只有3万人,而要打败的意军却有8万人,但英军拥有新型单翼战斗机的支援,从而使他们掌握了空中优势,并得到50辆马蒂尔达坦克的支援。这种坦克重26吨,是意大利最好坦克重量的两倍,速度每小时15英里,装有难以击穿的3英寸装甲和1门40毫米火力强大的反坦克炮。更为重要的是,英军没有徒步步兵师,其部队仅有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韦维尔将军向他的部下、求胜心切但又慎重的奥康纳将军授予全权。
1940年12月上旬,奥康纳的两个师利用月夜穿越沙漠,绕过意军筑垒阵地,通过这些阵地最远端的正北。装甲师在清晨轻易地抵达海边,攻克了位于西迪拜拉尼后方20英里处意军严密设防的一个兵营。同时,步兵师在马蒂尔达坦克和野战炮兵的支援下,从后方攻击了意军西迪拜拉尼的支撑点。由于后方突然遭到攻击,使得意军晕头转向、莫名其妙、士气沮丧,再加上缺乏反坦克炮,结果4万人被俘,400门火炮被缴获。
由于对这次轻而易举的胜利感到意外,而且准备不足,所以英军直到1月上旬才发动新的攻势。奥康纳再一次重复了他的迂回运动,绕过防御沿海通道意军的南翼,共缴获坦克129辆、火炮462门,俘敌4.5万人。1月下旬,英军采取类似的机动又攻克另一个要塞,俘虏意军3万人,缴获坦克87辆。至此,英军由于机械装备的破损和作战消耗而使战斗力下降很多,剩余的装甲部队被派向西去切断残留在利比亚东部的意军的退路。
奥康纳派出的这支由一些装甲车和少量乘车步兵、牵引野战火炮、反坦克火炮组成的非履带式快速先遣队,赶在意军之前到达了沿海岸的公路。由于意军很自然地将其兵力作集中在其撤退纵队的后部,所以英军这支小部队阻止了意军,直至意军坦克到达。尽管马蒂尔达式坦克在前几次作战中已全部损耗,但英军还有少量薄装甲高速坦克。这些坦克也装备着火力强大的40毫米火炮。这些坦克占领了高地顶部后侧的阵地,从这些阵地上向沿海岸公路撤退的意军坦克射击,而不会暴露自己的车身。此次作战,3,000人组成的英军机械化部队俘虏了2万名意军并缴获了120辆坦克。
战略图10.14 英军迂回西迪拜拉尼
在这次战役中,乘车步兵、牵引火炮和反坦克炮起到了中世纪长矛兵的作用。长矛兵骑马是为了战略机动,打起仗来却步行。坦克占领发射阵地后仅暴露其炮塔,其作战方式与下马作为重型步兵作战的中世纪骑兵相似。在这次作战中,坦克是作为占领阵地的反坦克炮使用的。在阻击企图沿海滨公路撤退的意军时,英军迫使他们背靠大海,切断其退路,与中世纪迂回运动的特点极为相似。这次作战,不仅与埃伦比战役和法军在摩洛哥的摩托化机动类似,而且与格兰特成功地将李追击到阿波马托克斯过程中骑兵的作用相似。
对意军实施的一系列打击取得了惊人的胜利,英军以3万兵力打败了比自己兵力兵器多几倍的对手。整个战役英军伤亡不足2,000人,而意军却有13万人被俘,并损失了400辆坦克和800多门火炮。意军损失的大部分是装备步枪、机枪和火炮的步兵,此类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能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但在英国人发动的乘车作战中仅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尽管意军的坦克比英军多,但从未像英军那样集中使用,或脱离步兵独立行动,以便发挥其机动性的作用。意军也没有集中反坦克炮去有效地打击英军占多数的薄装甲坦克。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方式武装起来的步兵在欧洲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阻止了与自己装备相似的敌军步兵占领己方的领土。而在北非,虽能利用大海保护一翼,但在那样一个幅圆辽阔的国家,另一翼必然无法设防,因此这类步兵除了使后勤补给复杂化和在战场上更多伤亡以外,毫无用处。
乘车英军与乘车德军之战
英军打退意军,并将部分兵力转移到另一战场不久,德军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队就赶来援助意军,同时意军非洲军团又得到1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的增援。因在法国指挥坦克师作战而一举成名的隆美尔将军成为德军非洲战场的主将。他们将遭到突然袭击、尚未准备就绪的英军赶回到埃及边界附近,其速度之快出乎奥康纳将军意料之外,并使之做了德军的俘虏。当双方都增强了兵力之后,作战进入相持阶段。在作战中显示出锐气、胆略及战术能力的隆美尔将军统一指挥意大利、德国军队的作战行动。其对手是取代了韦维尔的,1941年被英国政府任命为驻印度最高指挥官,能力颇强、招人喜爱但又是极易动怒的奥金莱克将军。1942年,奥金莱克被具有魅力且很自信的亚历山大将军接替。
这些英军司令官并未给英军带来好运,几乎无人能与奥康纳相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2年夏,蒙哥马利接替指挥权才得以改观。
隆美尔上任和德军取得最初的胜利之后,接下来的18个月,作战双方虽交替占据优势,但德国和意大利主要由装甲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军队,通常在与更强一点的英军部队作战时取胜。英军不仅有较多的坦克,而且从整体上讲装备也比较好。其新型高速坦克有40毫米装甲,而德军坦克装甲厚度只有30毫米,而且这种有40毫米装甲、性能优越的坦克及其反坦克炮的穿甲力与德国50毫米的火炮相似。继续把高速坦克和随伴步兵坦克区别运用的英国人还拥有装甲厚达75毫米的马蒂尔达式坦克和一种形体稍小,装甲厚度为65毫米的步兵坦克。这两种坦克都装有性能优良的40毫米火炮。比英军和德军坦克都小的意军坦克,不仅速度比英军步兵坦克慢,而且装甲也不厚。正当德军为其坦克改装较厚装甲,并引进少量装甲为50毫米的坦克之时,英军也得到了一种美国制造的28吨的坦克。这种坦克装甲厚达57毫米,并有一定的倾角。该坦克配备的75毫米火炮可与德军少数新型坦克上改装的50毫米火炮匹敌。此外,德军还装备有更多的火炮威力不大的轻型坦克。
德军的反坦克火炮也处于劣势。战争初期,其2/3的反坦克炮是37毫米火炮。实战证明,它不能对付法军坦克,只能在近距离上击穿英军高速坦克的薄装甲,与低速步兵坦克对抗则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当德军有了一些性能优越的50毫米反坦克炮时,英军很多部队则换装了火力更强的新式57毫米反坦克炮。
德军以88毫米高射炮作为反坦克炮与英军对抗。尽管这种高射炮体积大,但德军通过精心设置阵地使其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火力强、射速快,炮膛同德国海军驱逐舰上装备的一种火炮炮膛相同,发射20磅重的炮弹,虽然比50毫米反坦克炮4.5磅重的炮弹重得多,但发射速度却非常接近。这种高炮并非德国所独有,俄国85毫米高炮,法国、美国和意大利90毫米高炮以及英国94毫米高炮都与德国高炮的特点相似。但是,非洲的德军需要将其作为反坦克火炮只是权宜之计,而且德军对此道也非常娴熟。
尽管德军和意军在作战人员数量和某些物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但他们还是坚持住了。他们具备很多德国所有的一流战术技巧,特别是对集中运用坦克的重要性有深刻理解,并具有防御优势。攻击和消灭敌人的陈腐思想在英军作战理论中有重要影响,英军将装甲部队仅用于进攻,而德军却懂得把反坦克炮同坦克结合起来,引诱英军对自己的防御阵地进攻,并在防御中将其坦克和反坦克炮击毁。
例如,1942年6月,隆美尔的军队通过迂回绕过了英军阵地靠近沙漠一侧,这是作战双方几乎所有进攻都采用的典型机动样式。当发现英军坦克的抵抗太强以致德军无法抵达海边时,隆美尔便占领了一处能够威胁英军交通线的位置进行防御。英军企图用坦克攻击将他们赶走,而德国人则使用坦克和反坦克炮将其击退。经过一个时期,英军损耗惊人,德军便重新发动进攻,完成了他们的迂回运动,将英军全部赶回了埃及。德军就是这样利用迂回运动的传统优势诱使被迂回军队实施居于劣势的战术进攻,然后使用其坦克,在反坦克炮的支援下消灭进攻之敌。这一战例充分证明,迂回运动的威胁足以迫使英军实施进攻。
防御的坦克比进攻的坦克更有优势。防御者了解其火力杀伤范围,车组人员都能全神贯注地进行射击。此外,防御坦克总是配置在高地和小丘顶部,使其暴露部分比较小,并以有良好装甲防护的炮塔火力给暴露无遗的进攻坦克以杀伤。这样,防御坦克就具有了下马重型骑兵抵御乘马重型骑兵进攻时所占有的优势。是德国人而不是英国人(英国人曾在克雷西会战中熟练运用此种战法对抗法国人,并在最近的作战中迂回意大利军队),最广泛地运用了坦克防御战术,并以掩体中的牵引反坦克炮和难以对付的88毫米高射炮作为补充。英国人不久便对进攻甚至追击变得谨慎起来,认识到自己也应有效地运用克雷西战术。例如,有一次德军虽然打败了防御的英军,歼灭其3,000人,但德军自己则损失了一半的坦克。正像皮洛士一样,德国人打不起这样的胜仗。
步兵在堑壕防御作战中发挥了作用,他们通常配置在支撑点周围的堑壕中,进行全方位防御,使用反坦克炮和野战火炮,并毫不吝惜使用地雷,抗击敌人坦克攻击。例如,为了防守一条战线,英军共埋设了50万枚地雷。实践证明,这种防御对德军和意军的坦克是致命的。特别是,充足的反坦克炮对英军和德军的坦克而言都是克星。4门88毫米高炮能摧毁进攻中的13辆英军马蒂尔达式坦克中的12辆,尽管它们的装甲较厚。
就像中世纪完全乘马的战争一样,由雷场保护的城堡式筑垒阵地阻断了轮式车辆穿越崎岖不平的荒漠地区的最好路线,作战双方不得不围绕着它进行坦克对坦克的对抗。这种作战与那些在战场上持矛作战的重型骑兵有某些传统上的联系,只是在白天空军起了轻骑兵的作用。空军用炸弹和机枪攻击敌方地面部队和脆弱的补给车队。
延伸到沙漠腹地几百英里的暴露翼侧,为部队作战提供了如此广阔的空间,以至于军队(很少达到5万人和500辆坦克)难以控制所占领的地区。这些作战与遥远过去的作战有很多因素是相同的。那时,军队通过在与其规模相对来说广阔的战争区域内来回机动的方法,能够避免作战行动,而且后勤补给不局限于已知范围,可让马匹从一地到另一地去寻找草料。现代军队对于燃料、弹药、食品和水的需要使作战对交通问题非常敏感,不能像古代骑兵那样自由行动。不过,当一支运动中的部队向另一支运动中的部队机动时,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速度使作战区域缩小了;而前进速度较快与交火距离增大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非预期遭遇更可能发生,迫使驻止以企图避战的敌人进行交战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对于沿海道路及与其连接的港口的控制,支配着机械化部队的战略,部队依靠这些道路和港口补充燃料。这样的战争就具有了低兵力密度的特征,但是交通使防御受到限制。这种限制可以大到使迂回运动和保护交通成为主要的战略变化形式。
迂回运动传统上要依靠交通线或其他等同要素,因为交通线引导迂回部队到达对手后方,这样也使对手向迂回者发起进攻,重新夺回交通线。迂回运动还依靠战术防御的有利地位,以获得战术优势。这就是在北非遇到的一种情况,因为防御坦克像反坦克炮一样,在抗击进攻坦克时占有优势。但迂回运动仍然要靠适度的兵力密度,用以阻止被迂回部队后撤,就像拿破仑在马伦戈战役中所经历的那样。在那次战役中,他以刚好够用的兵力击败了奥地利人并阻止其撤退。
这样在北非战役中,迂回运动并未套住乘车部队。由于坦克部队之间用无线电通讯保持密切协同,从而成为理想的进攻部队。因为实践证明,在相对广阔的北非战场上,坦克部队特别难以捕捉和牵制。遇到拦阻时,由于作战双方为了避免犯下把进攻坦克展开为防御队形的错误,所以机械化部队一般先后撤,而后利用其机动性绕过企图封锁他们的敌人的侧翼,或使用其快速集中能力打败在其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薄弱之敌。
虽然德军、意军和英军都试图依靠战术防御的优势,但坦克部队之间的遭遇战却常常具有间歇性和激烈性的特点。作战双方都损失了大量坦克,例如,两个主要参战国的各方都损失了80%的坦克乘员。在一次持久的消耗战中,德军损失了260辆坦克中的230辆;而在将他们带入埃及的胜利之战中,德军和意军在战斗开始时拥560辆坦克,但当越过埃及边界时,只剩下58辆了。在双方交战中,英军损失坦克的数量也大体相当。
这些交战的战术结果,也就是使敌方与己方的消耗,对战略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尽管损失是灾难性的,但军队仍能保持士气继续作战,因为坦克的损失并不反映人员的伤亡。车组人员常常未受伤害地从损毁的坦克中逃出来。而且高强度的使用和高低不平的地形也意味着更多的机械故障,这也是造成坦克损失的主要原因。因为控制战场,胜利者能够占有那些失去作战能力的坦克,其中许多能够修好,这样就明显地减少了自己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占有很多敌人遗弃的卡车。
新式和改进的武器
在这场战争中,飞机的改进相对地较小。很多从战争一开始就在军中服役的飞机,经过一些改进后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发动机功率、速度和携带能力的增加是改进的主要标志。美国使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大型4个发动机的轰炸机。这种型号的飞机以前就有。他们的这种飞机主要用于执行战略轰炸任务。
随着除俯冲轰炸以外的交战方法的改进,低空对地攻击飞机有了相当大的改进。低空单发和双发飞机投弹轰炸卡车、铁路和桥梁,用航炮、机枪乃至火箭袭击地面部队和车辆。战斗机机体和功率也增大了,不仅装有航炮,也能携带炸弹或火箭,使其很容易地变成了战斗轰炸机,其装备可以很好地执行空中格斗和对地轰炸两种任务。俄军使用的这类飞机以及一些专用对地攻击飞机,装有37毫米航炮,其火力甚至能击穿大型坦克的薄水平装甲。使用这类航炮、炸弹和火箭的飞机,对没有防护的坦克是极具杀伤力的。于是,这类飞机复活了轻骑兵的优势。当年,土耳其骑兵弓箭手所具有的这种优势,在曼齐克尔特对抗拜占庭重型骑兵的战斗中明显地表现出来。
这场战争使坦克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争开始阶段,在欧洲军队中有代表性的主要类型的坦克重10到15吨,装有37毫米口径、射速适中的火炮。到1945年,这种坦克已几乎没有用处。替代的坦克重25到35吨,装有 3英寸高射速火炮,在所有参战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德国和俄国人拥有重量超过40吨的坦克,其中一些装有大于3英寸的高速炮。坦克装甲也越来越厚,4英寸厚的装甲像战争爆发时1.5英寸的装甲一样普通。坦克的速度几乎没有变化,每小时20-30英里仍是典型的速度。
坦克的这些改进,特别是装上了较大口径的高射速火炮,并不是为了满足坦克原来的目的——攻击步兵和机枪;相反,攻击步兵的能力逐步演变为同坦克战斗。随着用于反击甚至防御成为主要目的,使军队装备能够击败敌人坦克的坦克成为必需。德军和俄军还都采用了一种自行火炮。这是一种将火力强大的火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无炮塔坦克,虽然其炮口旋转角度不大,但它的底盘较小且性能良好,并拥有对付较大反坦克炮的装甲。
装甲卡车继续使用,装甲运兵车数量有所增加。这种车辆常常是前有车轮后有履带,具有较强越野机动能力,用于运载装甲师中伴随坦克的部分步兵。由于很多这样的装甲车两边装有装甲,并装有机枪,因此能够执行攻击仅配备步枪和机枪的步兵这些原来由坦克执行的任务。
坦克的发展很像中世纪装甲重型骑兵。由于重型骑兵相互交战,骑兵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战马和铠甲,而对于践踏使用弓箭的轻型步兵或成功地攻击重型步兵队形的侧翼或后方来说,其花费较多的改进当然也是值得的。坦克的改进也是如此,其获得火力更强火炮的需求远比进攻机枪阵地的需求要大得多。因此,坦克体积之所以越来越大,不仅因为坦克要安装较大的火炮,也因为要安装更厚的装甲,这是抵抗对方坦克火力更强的火炮和步兵反坦克武器的攻击所必需的。
坦克装甲向越来越厚的方向发展,使现役反坦克火炮很快过时。实战证明,3英寸口径的野战炮作为反坦克炮和重高射炮都是有用的。英国反坦克炮的进步可以作为火炮增大威力,以发挥反坦克作用的设计的例子。战争开始时,英军使用的是一种有效的高初速的火炮,其弹丸重2.5磅,而到战争结束时,英军使用的是一种在发射7磅重炮弹火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发射17磅重炮弹的大炮。由于在炮弹重量增长的同时,其炮弹初速的提高较小,所以其发射药量增大了7倍多;而缩小火炮体积的初衷则意味着火炮的重量仅增加了2.5倍多一点。不过,反坦克火炮发展的结果是,比同口径的野战火炮重,炮弹重量相当于标准榴弹炮炮弹的两倍。为了对付大型坦克的厚装甲,反坦克火炮变得像传统火炮一样笨重和难以机动。
但是,另一个变化也是重要的,就是使反坦克武器恢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肩射反坦克枪的灵活性。这种反坦克枪与很久以前用来抵抗重型骑兵进攻的长矛所具有的便携性差不多。战争中出现了一种由一名士兵携带,1-2名士兵就能发射的反坦克火箭筒,美军给它的绰号是“巴祖卡”。这种武器在战争中期开始使用,并证明能有效地穿透坦克钢板。由于火箭初速低,火箭弹依靠动能不能穿透坦克钢板,所以火箭弹要靠炮弹中的锥形装药。这种装药成很深的锥形凹形,火药爆炸时,爆炸力集中在空的圆锥形的空间,由此而产生的定向热流能熔化坦克钢板,在上面穿透一个小洞,爆炸的冲击波同熔化钢板所产生的某些物质就通过这个小洞进入坦克。由于坦克里空间有限,因此能对坦克乘员和坦克部件造成灾难性影响。
火箭筒和专用火箭弹的便携性,使技能熟练、作战勇敢的士兵能够从两侧伏击敌人坦克。只是这种火箭筒的威力较小,若从正面射击,就难以穿透很厚的坦克前装甲。于是到战争结束时,步兵虽然又获得了一种反坦克武器,但对于反坦克防御来说,它仍不足以弥补火力猛、初速大的反坦克火炮以及隐蔽于防御掩体、像中世纪下马骑兵那样作战的机动坦克之火力的不足。
无后坐力炮兵分队获得了一种弹道低伸的便携武器,用以补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装备部队的轻型迫击炮。火炮的设计者推出了这种新型火炮。这种火炮允许推进弹丸的一部分火药气体从炮尾释放出去,正好抵消了推进弹丸时火药气体所产生的力,因此这种炮发射时没有后坐力。由于这种炮不必将发射药的全部爆炸力控制在炮膛内,所以其重量较轻,以致炮手从肩上就能发射57毫米炮弹,而炮尾喷出的气流消除了任何后坐力。
这样,步兵获得了一种灵活的便携式火炮,其直射火力对步兵的轻型迫击炮的间瞄火力起到了补充作用。不过,无后坐力炮也有几个缺陷。由于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向后喷火,因此不但存在士兵被烧伤的危险,而且向敌人暴露了射击位置;初速低和射程有限使它们只能作为步兵武器;最主要的是其穿甲力较差,尽管有些无后坐力武器的口径超过了4英寸。于是为了用于反坦克,无后坐力炮不得不依靠锥形装药,以弥补炮弹不旋转而造成的穿甲力差的弱点。火箭弹飞行时靠尾翼起稳定作用,而不是像普通炮弹那样靠旋转。实战证明,无后坐力炮是一种不错的反坦克武器。步兵由此得到了一种多用途武器,增强了反坦克能力。
插图10.2 75毫米无后坐力炮
火箭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作为区域压制的支援火炮。火箭在飞机上也有用处,战斗机可以使用火箭攻击轰炸机队形,而低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也可以使用火箭攻击地面目标。德国人也使用一种叫做V2的弹道火箭攻击英国目标。这种重8吨的火箭能携带1,000磅炸药,射程为200英里,先升至高达8英里的空中,而后以截击机和高射炮难以拦截的速度下降。但它准确性较差,其最小的攻击目标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这样它才能瞄准并捕获目标。
插图10.3 火箭炮
小型雷达装置的发展,使其能够被安装在炮弹里,当炮弹接近目标时,雷达引爆炮弹。这种改进了炮弹性能的引信虽然费用最为昂贵,但对付高空飞行的飞机却有较大价值,因为它无需精确计算飞机的高度。只要装有雷达引信的炮弹接近敌机,引信就能在恰当的时间和高度引爆炮弹。
大部分武器变化都引起作战方法的改进。例如,高炮的火控雷达取替了听觉侦察、视觉观察、距离修正,也取代了探照灯。而便携式反坦克武器,特别是火箭,对步兵作战所产生的重大改变在于解放了步兵,使其不再依赖牵引反坦克火炮。改进了的火箭筒,使从中世纪后期直到刺刀出现以前,一直由重型步兵的长矛兵对抗骑兵的任务还给了轻型步兵。
德国人的V2弹道导弹是武器革新的一个代表,其射程可达200英里,远远超过了火炮射程,而且像炮弹一样不易受到拦击。但是,由于其精度较差,装药量较小(弹头仅重1,000磅重),所以在这次战争中还显得不够重要。不过,作为一种初生的武器,与用于战争的其他火箭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炮兵的一项变革。古代发明的大炮,基本是一种支援进攻和防御筑垒据点的固定武器,其他用处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像弹射器和古炮(尚有相当的机动性)的火炮不能伴随装备效能虽不如炮但便于携带的同类武器系统的轻型步兵行动。即使在30年战争中引入重量较轻和比较便于机动的火炮后,炮兵仍只能在进攻中发挥有限作用,而几乎不能在轻型步兵的小规模交战中使用。
18世纪对于大炮在火力、精度和机动性方面的改进,使其对进攻做出较大的贡献。架设稳妥的火炮发射的炮弹斜向穿过步兵防线,为进攻进行火力准备。其增强了的机动性使进攻型的炮手能将其较轻的火炮推向前进,支援步兵冲锋,或者有的军队甚至有用人将火炮推到步兵前面占领阵地,而使对方步兵处于炮兵霰弹的火力之下。留在原地的防御步兵抵抗骑兵的攻击,并准备给其火炮快速装填炮弹。攻方炮兵的霰弹使防守者遭受损失严重。实践证明,这些霰弹即使在防御者滑膛枪射程之外发射也是有效的。
但是,19世纪的技术发展再一次使炮兵进攻能力贬值。步枪技术的发展使其射程远远超过炮兵的滑膛炮,以致过时的滑膛炮失去了进攻的潜力,再一次成为步兵射击的对象。后膛枪使步兵采用卧姿时也能以较快的速度射击,从而使火炮彻底贬值,因为炮手在射击时必须保持立姿,因而增大了目标,更容易遭到步枪火力的射击。
新式的远程线膛炮也未能恢复炮兵与步兵的均势,因为它仍须发射榴霰弹。这种炮弹内部装满了小的飞弹,并装有强力炸药,以便炸开弹壳并将霰弹从空中打向敌人部队。这种炮弹若能具有足够精确的导火线,保证炮弹在敌部队上空爆炸,那它将证明是有效的。这个问题导致法国人在19世纪60年代开发了一种每分钟发射125发的多管机关枪以取代霰弹。为此,法国人将这种机关枪与不能有效压制步枪步兵的线膛炮兵一起使用。但是实践证明,多管机关枪也不能提供预期的进攻火力。
19世纪末对导火线的改进使线膛炮终于真正实现了榴霰弹全部威力,而优异的驻退系统则使火炮得以安装防护板。这种射速较快的新式火炮终于恢复了打击步兵的威力,在法国的拿破仑时代着实风光了一阵。
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种新式火炮未能充分发挥其已经恢复的进攻潜力。不仅步枪的子弹和炮兵的射击驱使步兵构筑地下工事以免受伤,而且在缺少机动性的战争中,新式野炮还不能发挥其机动能力。火炮在战争中主要起进攻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它最古老、最传统的特性,在典型的最主要的攻城战中,火炮是必备武器。不过,火炮造成的伤亡的比例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战争。
攻城战使重型火炮增加,并使步兵配备了小型直射火炮、榴弹发射器和迫击炮,步兵所拥有的爆炸子弹以及直瞄、间瞄火炮,使其结束了黑火药子弹武器的步兵装备的时代。这些武器中的大多数都是便携式的,能携带机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成为火炮的竞争对手,或者说是对火炮的补充。随着飞行速度和载弹量的增加,其作用肯定会不断扩大。炸弹装药量与其重量要比炮弹高得多,因为炸弹不需承受火炮开炮时所产生的力量。但从另一方面来讲,炸弹缺乏火炮的准确性。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炮兵和飞机的分析是一个分水岭,它意味着陆军在地面部队缺少炮兵时,便依靠飞机的炸弹。轰炸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重型炮兵和远程炮兵。因此,轰炸常常在战术态势中发挥主要作用,飞机通常保留其轰炸的战术运用,以便攻击敌人后方的坦克和步兵,并执行袭击交通线和补给仓库等过去由战略轻骑兵执行的任务。
在两次战争之间的那些年代里,摩托化牵引炮兵的广泛应用,增强的是炮兵的战略机动能力而非其战术作用。当坦克的底盘为榴弹炮提供了能自行的炮架时,炮兵的巨大变化到来了。因为榴弹炮在跟上步兵的战术移动的同时,还能提供间瞄火力支援。这些能自己开动的榴弹炮有足够厚的装甲保护自身和炮组成员免受轻武器火力的伤害。自行火炮除炮以外通常还配备一挺机枪。自行火炮的型号不太好定义:例如,俄国人在坦克底盘上装配了一门射速相当高的76.2毫米炮,其装甲钢板的厚度抵御轻武器射击绰绰有余。自行反坦克炮和用于反坦克的自行野炮中,有一些装甲的厚度不逊于坦克,从而进一步模糊了自行火炮与坦克的差别。到战争结束时,某些坦克装上了比大多数自行火炮更大的火炮。例如,有一种俄国坦克装的是高速122毫米火炮。法国、英国和美国制造了一种性能可靠的混合式武器——一种车身上装有榴弹炮或机枪,炮塔上装反坦克炮的坦克。这种坦克能像自行火炮一样发挥作用,特别是在近距离内实施直瞄射击。
所有这些自行火炮中,一些可以进行间瞄射击,而一些只能实施直瞄射击。由于它们比步兵拥有更强的战术机动能力,并具有更强的独立战略机动能力,所以它们并不纯粹属于几个世纪以来的火炮类武器。
如果有人把重型骑兵的主要任务定义为攻击轻型步兵,那么所有自行火炮都可以看作是重型骑兵。但是,如果重型骑兵也必须同其他重型骑兵作战,那么只有那些装有高速火炮的自行火炮才能称为重型骑兵,而自行榴弹炮仍旧仅相当于步兵。不过,正如必然要发生的那样,如果重型骑兵有时也必须对付重型步兵的话,那么事实证明,自行榴弹炮在对付敌人反坦克炮方面是很有价值的。在战场上,既无反坦克武器又无防空武器的步兵是没有地位的,自行榴弹炮可以有效对付装备反坦克武器的重型步兵,而对于仅装备防空武器的轻型步兵,其效能甚至更大。
显然,通常的武器分类,不再适合于自行火炮,它们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在不同战斗编组中发挥作用。当榴弹炮运用间瞄火力打击反坦克火炮时,就像持弓箭或火绳枪的轻型步兵进攻长矛兵。当它们打击高射炮时,其行动又有点像重型骑兵骑马撞倒轻步兵。自行火炮的上述两种作用是难以将该兵种划入哪一种传统兵种的原因。因此,这种武器的多种适用性使人们难以对其进行精确分类,并且打破了现代武器系统关系中的对称性。不过,这也很容易地解释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目前普遍使用的原因,尽管它的价格比传统的牵引火炮昂贵。
技术与战略的相互作用
重要的是不要仅以新武器的质和量为基础来解释战役的结果。请看1940年5月和6月德国人发动的战役。当时德军与敌人相比,人数相等,火炮性能相当但数量却比敌人少得多,然而他们打赢了。在新武器方面,法国、比利时和英国拥有足够的反坦克炮,其数量与德军坦克相比完全占有优势,并且拥有大量坦克,其平均重量和作战性能均优于德军的坦克。
只有在飞机和高炮方面,德军数量较多而且技高一筹。不过,飞机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尽管在战术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削弱法军战略机动性方面没有多大作为。飞机曾在德军于色当附近强渡默兹河的过程中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但即使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德军在此强渡失败,从其北方迪南强渡默兹河的德军也能迂回位于色当和蒙泰米默兹河边的两个法军阵地。因此,德国空军技术上的优势在决定这次战役的结果方面起的作用一点也不比其数量较多的高炮和反坦克炮大。
技术的重要影响经历了重建长期制约战术的4种基本武器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得以完成。坦克获得了重型骑兵战略机动能力的特性,装备航炮和火箭的飞机仿效古代的轻骑兵攻击坦克这种重型骑兵。卡车扩大了战争的空间,给步兵及其枪炮以及非乘骑新式武器系统,如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赋予了战略机动能力。此外,卡车还解决了流动性很强、兵力密度很高的战争中的军火、燃料和食物的供应问题。
4种武器系统的回归并非再现遥远过去的战争。以前将军们通常的共识是,在1英里或更宽一点的战场上部署其武器系统,以使其阵形能够相互支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大兵力密度与拿破仑式疏散——不可能再现古代、中世纪或30年战争的战术和战略环境。
这些拿破仑式的条件增加了保持对各武器系统进行恰当合成编组的问题。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尽管当时的军队只有步兵和重骑兵,而且步兵比骑兵在防御上占优势,但兵力疏散问题就已出现了。1940年的战争形势明显不同,兵力疏散意味着乘车部队集中在一条狭窄的战线上攻击防御者,就像一支人数众多的重型骑兵部队击溃少量长矛兵,或像一大批土耳其乘马弓箭手战胜一小群弩箭手。兰切斯特关于当部队拥有投射武器时,数量较大的部队就拥有优势的观点,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较大数量的坦克能战胜数量较少的反坦克火炮,尽管后者拥有固定不动进行防御的有利条件。
由于将军们已不能再依靠与敌武器系统编成相似的部队作战,所以各类乘车和徒步部队的战略区分就具有了过去所没有的重要性。因为过去的军队,各兵种的编成形式都是相似的。当德国人集中其全部坦克和全部摩托化步兵武器组建成坦克师,并与空军建立起协同时,就建立起了一支由配属牵引反坦克火炮和高射炮的乘车部队组成的、具有战略机动能力的强大的战略性联合作战部队。法国人也这样做了,但德国人运用这种多兵种合成部队实施拿破仑最重要的机动。
当战略机动能力与敌相同时,将军们实施迂回运动总会遇到困难。这意味着具有洞察力并保持警惕的敌人总能避免被对方迂回。但将坦克师和摩托化师集中在一起,使德军将领拥有了迂回机警之敌所需要的战略机动能力的优势。德军先在法国小试牛刀,而后在俄国一次又一次运用这种优势,实施战略钳形合围。坦克师由于拥有那样多的坦克而具有充足的战略机动能力,再现了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亚历山大大帝重型骑兵部队战术进攻的风采。而且像亚历山大的军队一样,德军坦克师也具有所有4种武器系统的合适比例。德国人知道怎样将4种武器系统的战术结合起来,而且做的同亚历山大一样出色。另外,他还应用了拿破仑会战的疏散方式,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表现出高水平的协同,而这种协同因无线电通信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这些拿破仑式的胜利,主要是因为其对手虽然拥有大量士兵,但缺乏坦克师和摩托化师所具有的战略机动能力。在北非沙漠战役的初期,英军曾再次对意大利步兵实施了迂回运动。但是当德军抵达,意大利军队也向北非派遣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之后,4种武器系统以最纯粹的形式再现生机。高射炮或反坦克火炮负责防御敌人的坦克和飞机,步兵只要离开高射炮及其火力范围,就无所作为。此外,除了守卫要塞和城市的部队以外,所有的师都有乘车实施战略机动的能力。
当然,在双方战略机动能力都不强时,也会出现迂回运动,正如过去那样,在不具备机动能力优势的情况下,将军们也曾抵达其对手的后方。但是,在兵力密度较低的情况下,尽管敌军特别依赖交通线,用以补充因沙漠地形而造成的燃料和军火的大量消耗,但这些断敌退路的迂回运动也不能产生决定性作用。造成这种低兵力密度现象的原因,一是战场的广阔,二是双方都把非洲战场视为次要地位。但是,车载武器系统以及为反坦克火炮、高射炮及其炮手提供战略机动能力的卡车、履带车辆,费用相对高昂,因而就提高了军队的费用,也意味着部队的数量较少。北非车载军队同拜占庭军队有很多相同之处。拜占庭军队与早期主要依靠步兵作战的罗马帝国军队相比,在规模上就要小得多。
当然,这种在沙漠地形和在1940年的法国都取得成功的新战争样式,并不总是成功的。例如,在俄国北部的森林地区,地形使坦克和飞机处于辅助地位,因而在那里进行的战争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多大区别。
战略轰炸
英国和美国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创建重型轰炸机部队,企图用这支部队削弱敌人经济,以后勤战略打赢这场战争。但两国在卷入战争时都没有准备好足够的飞机,英国仅有少量双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其载弹能力有限。
1939年英国人使用小型远程轰炸机进行轰炸,到1940年,在实施空袭完成后勤战略任务时出现了未预见到的问题。实践证明,要准确投弹确实很难,有时甚至连寻找目标城市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此外,没有护航的轰炸机尽管有机载防御机枪,但在战斗机的攻击下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灾难性的脆弱性。比如,在早期的一次空袭中,起飞的22架英国轰炸机有15架没有返回基地。这样,英国轰炸机有了同德国1940年夏攻击英国时相同的遭遇战斗机的经历。由于战斗机不具有为轰炸机护航所需要的航程,所以英国人不久便采取了夜间轰炸的作战计划。因为在夜间,截击机性能大为降低,防空炮火也需要依赖靠不住甚至常常无效的探照灯的帮助。
但是,夜间轰炸也增加了搜寻目标的困难性和轰炸目标的盲目性。对夜间轰炸所进行的航空侦察发现,只有1/10的炸弹落在目标周围1英里的范围内。同法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夜间轰炸布里盆地相比,英国人的轰炸只是有了些许改进而已。这些问题导致英国人修改轰炸敌人工业的目标。他们不再试图攻击敌人特定的工厂或铁路调车场,而是轰炸整个敌占区,攻击的目标则是生产力要素——建筑物、机器和生产工具,而不是首都。城市、士气、工人的生命就这样变成了夜间空袭的后勤性目标。
后勤性轰炸目标的变化改变了轰炸的性质。进行夜间区域性轰炸,必须考虑战略轰炸理论——通过袭击的恐怖迫使敌人放弃战争——的政治影响。很多空军理论的阐述者认为,空袭通过破坏财产和杀死市民,像土耳其人在小亚西亚、蒙古人在花刺子模所做的那样,能迫使敌人投降。但是德国1940年对英国城市的空袭并没产生这样的效果,英国公民的士气和决心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就是变得更坚强了。这样,英国人就没有理由期待德国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
到1943年,英国人有了继续其破坏敌人城市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其四发动机飞机的生产规模扩大,直到生产出700-800架可用于作战的飞机。通过使用雷达和无线电信号发射机,改善了投弹的准确性,由1941年只有20%的炸弹落在瞄准点5英里之内,上升至1943年60%的炸弹落在瞄准点3英里之内。这样的精度对于轰炸大城市是足够了。在轰炸的实施过程中,英国人也增加了4磅燃烧弹的比重,结合使用某些高爆炸弹,用以破坏建筑物,使城市成为对消防人员来说也是不安全的场所。
英国人还进一步完善了轰炸方法,集中兵力夜袭一座城市。轰炸时,整个空袭兵力可达400-500架轰炸机,在1-3个小时内相继飞临目标城市的上空。这样,保证了兵力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的集中。此外,他们还使用金属化的纸箔,当这些纸箔从飞机上投下时,通过反射雷达波干扰敌人的雷达,使其失去作用。这项技术在两个方面严重影响了德军,即影响了对防空火力的控制和对起飞飞机的指挥。
1943年夏,英国人将其全部最新技术应用到对德国第二大城市、港口和工业城市汉堡的轰炸之中。24日夜到25日凌晨,791架几乎全是4发动机的轰炸机空袭了这座城市。这次,英国人仅损失20架飞机。在此后的 3个夜间,共有787架飞机投掷了1,200吨燃烧弹和炸弹,引起一场大火,大火产生的风又助长了火势。这场大火引起的大风足以将大树连根拔起,并将很多树和人刮进大火之中。
温度达华氏1,400度以上的热浪闷死或烧死了很多市民,位于地下掩蔽部内的市民未受损伤。这次空袭及其引起的大火彻底摧毁了城市的消防能力,也摧毁了民间防御能力。轰炸使超过9平方英里的市区成为废墟,300,000所房子遭到破坏或损伤。第3次空袭由于受到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没有造成更进一步的破坏。在轰炸汉堡中,对于城市、市民和士气的攻击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空袭中遭殃的人数超过40,000,这几乎是整个城市的市民。
不过,这次恐怖政治战略的惩戒性应用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小规模空袭并未带来和平。毫无疑问,德国人对空袭所作的准备比较充分,以及其城市的建筑物更加现代化,有助于解释使汉堡出现很高伤亡率的空袭为什么再没有重演的原因。空袭的恐怖未能使德国民众精神屈服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德国政府,在于政府对无线电广播和报纸等舆论的控制,以及他们影响公众观点的能力。空袭者不明确的战争目标无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空袭的结果与土耳其人和蒙古人恐怖战略所产生的结果完全不同,这是令人费解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超出了本书讨论的范围。
在1942年美国轰炸机参战后,单纯后勤战略又发生了第二次变化。因为有了更精确的轰炸瞄准具,而且轰炸机装备了防卫能力更强的机枪,美国人想坚持原来的主张,采取白天准确轰炸的方法,破坏敌人重要的后勤供应目标,削弱敌人的经济力。于是在1943年初,美国轰炸机开始了小规模无战斗机护航的对德国的昼间空袭。这样的空袭使轰炸机损失惨重。在一次空袭中,出动轰炸机14架,损失4架。尽管损失惨重,美国轰炸机仍坚持出动。他们相信当兵力增大时,众多轰炸机上装备的机枪能提供足够的防卫。
1943年8月1日,147架飞机轰炸了罗马尼亚油田,共损失54架飞机。8月17日,315架飞机轰炸了两个在后勤上更加重要的目标:梅瑟施米特飞机制造厂和一个滚珠轴承厂。空袭中,美国轰炸机群遇到了高射炮和 300架战斗机的抵抗,自己损失60架飞机,击落德国飞机27架。美国人相信他们击落了288架德国战斗机,但他们所得到的仅仅是士气的鼓舞而已。这次空袭尽管投下了724吨炸弹,但对目标的破坏甚小。若照这样损失下去,美国轰炸机部队不久就会消耗殆尽。
10月29日,291架美国轰炸机对滚珠轴承厂又进行了一次高强度轰炸,共损失了60架飞机,但对该工厂的生产没有造成明显破坏。这次空袭是一周轰炸的顶峰,一周来共损失了88架飞机。显然,无护航白天轰炸的原则再一次失败了。而且,虽然美国的轰炸机群增加了,但德国的战斗机群照样增加了,从1943年初的1,100架战斗机,增加到到1944年初的1,600架。
英国人也未能使其在汉堡的胜利重演。德国人学会了对付金属箔片干扰的方法,使防空炮火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有效性,对战斗机夜战的地面指挥能力也同样恢复了。这些战斗机根据指示接近由地面雷达定位的轰炸机,使用机载雷达接近并击落英国轰炸机。至1943年秋,英国每次空袭损失的飞机平均数超过了5%,几乎接近了英国空军相信的可能会阻止其继续轰炸的7%的损失率。而且英国也不能像在汉堡那样使更多德国城市沦为焦土。对柏林的空袭失败了,其原因是柏林市布局不紧,现代化建筑较多,难以引起像汉堡那样大的火灾。
1944年,英美空军将其大部分作战力量转移到支持即将到来的登陆行动上。他们减少了深入德国上空的活动,因而减少了飞机特别是美军飞机的损失。但是,英国人的困难仍在继续。例如,1944年3月,英国一次空袭出动飞机791架,损失了94架,还有一些飞机损坏到需要大修的程度。根据英国轰炸机司令部证实的消息,在这次战争中,夜间轰炸付出了沉重代价,共死亡55,000人。
但是到1944年春季,美国通过为轰炸机护航,取得了对德国昼间防空的决定性胜利。他们为战斗机加装了另外的油箱,即副油箱,其燃料可以使战斗机飞至目标上空。接着,战斗机扔掉副油箱,同德国战斗机格斗,保护自己的轰炸机,并重创德机。战斗机所带的主油箱足够空战和返回基地之用。
到1944年夏季,盟军增加了大量4发动机轰炸机实施定期空袭。到那时为止,英美轰炸机在德国领土上共投下了大约750,000吨炸弹。但是,在1942年到1944年期间,德国的军工生产翻了一番。德国经济更加彻底的动员,以及战俘和外国劳工的劳动,不仅补偿了空袭造成的有限损失,甚至还有余。
1944年9月,盟军在法国战役中的胜利使英美空军能够全力对德国实施有增无减的连续轰炸。尽管美国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英国人关于利用雷达指示轰炸城市的观点,但他们仍在寻找重要的后勤目标实施轰炸。运输设施和合成油生产工厂是注意的重点,因为德国经济和军队若没有这些重要的后勤支柱便运转失灵。
盟军空军为这次战役动用了前所未有的资源。英国用1000架重型轰炸机,美国在联合王国驻有2000架,还有1200架以意大利为基地。他们拥有足够的战斗机为美国轰炸机护航,而英国则有机载电子设备,可干扰德国的雷达和无线电信号,破坏敌人的夜间防空能力。
这次战役取得了重大效果。例如,在1944年的最后几个月,英机投弹总量是上一年同期的4倍。从1944年中期到第二年春天战争结束,英、美又投下了将近2百万吨炸弹。实践证明,美国曾努力实施的昼间轰炸的后勤战略原则,除了破坏房屋和杀死平民以外,并无更大意义。他们也曾试图轰炸德国的飞机制造厂,但由于这些工厂比较分散,没取得很大成功。德国飞机的产量在1944年9月达到了高峰。那时,德国飞机制造业已经生产了3,538架飞机,而1944年秋季与往年同期相比,飞机的产量达到最高峰。
对铁路、汽油合成工厂等新目标的轰炸产生了重要成果。比如,从鲁尔运出的煤减少了75%,煤的减少又使包括钢铁在内的工业生产减少了。轰炸及罗马尼亚油田的损失,导致了石油产量的灾难性下降,以至于飞行员训练飞行的时间不得不缩短,最终发现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事实证明,单纯后勤战略,即扩大了战斗机护航的航程,用轻型轰炸机对敌人的后勤目标进行适当而又精确的轰炸是有效的。但效果的出现是在这样一个时刻,即盟军已经在海上打败了德国人,并即将在陆地上打败他们。即使是此时,也很难看出轰炸机部队能够很快完成这一雄心勃勃的后勤战略任务。只有白天精确的轰炸才能确保击中并摧毁敌人石油和运输目标。而且,实践证明,工厂和铁路的抗空袭能力是如此之强,而其修复又是如此容易,以致只有连续实施大规模白天空袭才能有效地摧毁它们。这样的袭击若在早些时候进行,必会受到尚未受损失的德国防空力量的抵抗,而若集中打击这些目标,德国人的防空力量也必然会在这里做相应的集中。
英美战略轰炸机部队若按原来的编成,可能缺乏实施1943年战役所需要的资源。只有一支结构不同的部队,也就是一支由较少轰炸机、大量航程增大的护航战斗机编成的部队,才能实施1943年这样的后勤轰炸战役。若如此,战争时间可能会适当缩短。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轰炸与海上封锁有点类似:没有海军优势,就不能封锁,只能实施袭击并造成一定损害,但难以封死海上运输线。
分析的最终结论是,战略轰炸计划对于打赢这场战争没有做出多大贡献。英国投入战略轰炸的兵力接近其总兵力的1/3,而且运用得还不错。美国投入战略轰炸的兵力所占比重可能同英国差不多。这些用于战略轰炸的投入无疑超过了德国人用于防空和重建被毁工厂、铁路资源的费用,尽管这些任务使用了200万人和近一半的德国空军力量。
英国在1944年共制造了40,000架飞机,其中包括很多双发动机和4发动机飞机。德国和俄国也制造了同样数量的飞机,尽管其中小型单发动机飞机所占比重较大。即使不算这一年美国生产的100,000架飞机中用于欧洲战场的数量,仅英国和俄国就已经占据了飞机数量上的战术优势。
对飞机的比较可以说明战略轰炸所需要的巨大投入。1944年,英、美共投入了4200架4发动机飞机进行战略轰炸,德军投入1600架战斗机防御。由于轰炸机的重量是战斗机的6倍,两种部队财力投入的比率同其重量的比率相似,即252:16,或近似16:1。这是真的,轰炸机只有4个发动机和7个以上人员组成的机组,但轰炸机组人员的平均素质不如战斗机的飞行员。不过,由于3200架轰炸机都有两个机组,所以16:1的资源消耗比例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当然,若再考虑到德国人复杂的防空体系、英美投入战斗机对轰炸机护航,16:1的比率尚不能完全反映总资源消耗的比例,但这已足以说明战略轰炸计划的巨大代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结束时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仅仅完成了在日本和德国已经进行的普通轰炸任务。一颗原子弹虽然至多相当于20000吨普通炸弹的爆炸力,但一次空袭,由一架飞机完成了早些时候需要1000架飞机几次才能完成的轰炸任务。当然,原子弹的意义不仅是轰炸效率的提高,它带来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武器。战后核弹能力的迅速增长及其体积的减小,突出了新旧两种炸弹的区别。
以两类主力战舰进行的海战
从主要轮廓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与25年前差别不大。面对英军在战舰方面的较大优势,德国人没有努力保持一支作战舰队。相反,德国海军把舰队当作劫掠商船的武装快船使用。这些袭击造成了严重威胁,因为战列舰的强大的火力会很快击沉相当数量被战舰护航的商船。对于这些武装快船的搜寻不仅显示出蒸气推进船和无线电如何增大了兵力密度,同时也显示了以陆地和海上为基地的飞机,使从帆船取代划船时就已开始的这种倾向加强到了何种程度。
最壮观的袭击发生在1941年,当时德国1艘大型新式战列舰“俾斯麦”号驶入了大西洋。由于英国有13艘战列舰、3艘战斗巡洋舰,所以仅一艘德国战列舰应该不会对英国舰船构成严重威胁。但是,英国战列舰中有11艘是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舰,航速低于24节。两艘新式战列舰具有与“俾斯麦”号相似的速度(30节),但是造船厂将它们建造得如此现代化,以致于全舰人员不能充分使用火炮,或者无法满载弹药,以保证全速射击。事实上,英军打算依靠两艘速度快的现代化法国战列舰去对付“俾斯麦号”,可是由于法国战败,因而也就失去了法国的这部分战斗力。英军只能依靠自己的新式战列舰和战斗巡洋舰。这是仅有的航速足以同“俾斯麦”号交战的军舰。
1941年5月,英军得知“俾斯麦”号去了挪威,并准备进行一次袭击,于是派出两个舰艇编队去拦截它,并保护11艘正在北大西洋护航的军舰。英军将“乔治国王五世”号(舰载10门14英寸火炮,装甲厚度为14英寸)和战斗巡洋舰“击退”号(舰载6门15英寸火炮,装甲厚度9英寸)编为一队;将“威尔士王子”号同战斗巡洋舰“胡德”号编为一队。“威尔士王子”号是一艘新建的船,下海时还有工人在甲板上干活。“胡德”号舰载8门15英寸火炮,甲板厚度为12英寸,其体积和航速与“俾斯麦”号相当,但其侧甲板代表了起源于一战时期的设计,其厚度缺乏足够防护能力,特别是难以抵抗“俾斯麦”号的8门15英寸火炮的轰击。“击退”号的薄弱甲板根本抗不住“俾斯麦”号的轰击,但英军的假设是德军将集中“俾斯麦”号的火力打击“乔治五世国王”号,这样“击退”号就可以其舰载的6门15英寸火炮和其它两艘较小的军舰一起,形成对“俾斯麦”号的火力优势。尽管英国海军司令知道“胡德”号的不足,但他们就是不相信“胡德”号根本没资格同“俾斯麦”号交战。
当“俾斯麦”号同一艘巡洋舰正向挪威海岸航行之时,英军飞机发现了它们的航线,后来又在它离开挪威海岸时得到了确认。英国上将托维是位天才的司令官,在日德兰半岛战斗中赢得了荣誉。他自己的旗舰“乔治五世国王”号由“击退”号和“胜利”号航空母舰伴随,正在冰岛东部水域航行。他派出两艘巡洋舰去观察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通路,以“胡德”号和“威尔士王子”号跟随支援。派出的巡洋舰发现了“俾斯麦”号,尾随其后并用雷达测定了它的位置。1941年5月24日下午,“胡德”号和“威尔士王子”号拦截“俾斯麦”号,并以近乎垂直的接近方式快速缩短与德国军舰的距离。“俾斯麦”号向英军首舰“胡德”号开炮,该舰中弹爆炸,几乎来不及采取任何行动,正像3艘巡洋舰在日德兰半岛海战中所经历的那样。可能是由于“胡德”号采取端点接近方式,“俾斯麦”号在打击“胡德”号薄弱的后甲板之前,一发15英寸炮弹不必穿透厚厚的侧甲板,就击中了“胡德”号的弹药库。
由于下水时几乎还没完工,所以“威尔士王子”号缓慢地发射了10发14英寸的炮弹之后,就迅速撤离了战场。不过,它在撤离前又给了“俾斯麦”号最后一击,击中了一个油箱。由于油箱漏油,德舰队司令放弃巡航,决定在绕向德军占领的法国海岸之前向南行驶。由于英军巡洋舰仍在追踪追击,所以“胜利”号的飞机驾驶员知道“俾斯麦”号的位置,并用鱼雷攻击它。他们确保至少有一枚鱼雷击中,但这种老式航空母舰飞机携带的小鱼雷对“俾斯麦”号的影响很小。
然后“俾斯麦”号巧妙地甩掉跟踪的英国巡洋舰,向法国海岸驶去。英国人继续搜索,直到5月26日早晨,一架从陆上基地起飞的侦察机才找到它。此时,海军上将托维的旗舰“乔治五世国王”号位于“俾斯麦”号的西方,正在速度慢但火力强大、装甲坚固的老式战列舰“罗德尼”号的伴随下航行。不过,英国已从直布罗陀向西北方向派出了现代化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和老式战斗巡洋舰“声望”号。这艘战斗巡洋舰与“击退”号一样甲板很薄。尽管海面波涛汹涌,使航空母舰飞机甲板升降落差达50多英尺,但飞机还是实施了二次攻击,有两枚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击毁了它的舵,使它不能继续向法国海岸航行,也不能以10节以上的速度航行。
海军上将托维追上了“俾斯麦”号。事实证明,“罗德尼”号是“俾斯麦”号最可怕的克星,它始终保持高射速用其16英寸火炮向“俾斯麦”号射击。英舰很快就摧毁了“俾斯麦”号的露天炮塔。当“罗德尼”号向前靠拢,射程缩小到5,000码时,一些16英寸炮弹甚至穿过“俾斯麦”号未装甲部分,落在很远的水里。另一些炮弹击中了装甲部分,彻底地摧毁了它的进攻能力。老式的“罗德尼”号甚至还携带着鱼雷,并确实用一枚特大号鱼雷击中了“俾斯麦”号。然而,像在福克兰群岛之战中的德国装甲巡洋舰一样,“俾斯麦”号虽然被打败了,但想用炮火击沉它却是困难的。英国巡洋舰上的一枚鱼雷最终完成了击沉它的任务。
击沉“俾斯麦”号战役显示了飞机和航空母舰的重要性及其局限性。以巨浪和低能见度为特征的北大西洋天气限制了飞机和航空母舰的使用。若海面平静、万里无云,各舰载60多架飞机的航空母舰“胜利”号和“皇家方舟”号,就有能力在“俾斯麦”号的大炮射程之外将其发现并击沉。不过,以陆地为基地的侦察机和“皇家方舟”号舰载鱼雷攻击机在击沉“俾斯麦”号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皇家方舟”号有“声望”号战斗巡洋舰护航,也显示了飞机与炮舰的互相依存性质。如果伴随“俾斯麦”号的火力强大的巡洋舰向“皇家方舟”攻击,这艘航空母舰就需要战斗巡洋舰提供保护。
在地中海,海洋和气候条件均适于航空母舰作战,但紧靠意大利国土的作战行动很多,以陆地为基地的飞机对航空母舰也是严重威胁。与装甲战列舰不同,非装甲航空母舰除了船体上的防鱼雷和水雷的密封仓外,并无被动防卫设施。英国新型航空母舰有较薄的装甲,但在关键的1940-1942年期间,只有极少数使用。此外,英国地中海舰队很少保持一艘以上的航空母舰。但是英国人充分使用了速度慢的老式战列舰,使这些装有8门15英寸大炮的战列舰比意大利体积较小、速度很快,装有320毫米大炮的老式战列舰表现更好,而且比意军两艘装有9门15英寸大炮的高速新式战列舰也不差。这样意大利在分舰队的速度上占优势,英国则在舰队的火力和航空母舰上占优势(意大利人尚无航空母舰)。
意大利对处于英国直布罗陀舰队和较大的埃及舰队之间的中心地带颇为得意。由于较弱的英国舰队不在港口停留,所以意大利舰队就有机会使用其位处内线、兵力较大、速度较快的有利条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英国舰队,使其遭受决定性失败。但是,飞机和雷达使观察的改善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速度较慢的英国舰队能对意大利舰队的接近适时报警,并以后撤的方法(像陆军一样)避免战斗,而英国的舰载飞机则使这项任务变得更容易了。然而,海战没有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相反双方舰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保护陆军非洲作战部队的补给线和攻击敌人的补给线上。
因此,双方均未控制地中海,都在威胁对方的主要运输线。双方的运输线是交叉的:英国穿越地中海向他们在埃及的部队进行补给,正好同意大利向驻利比亚部队提供补给的运输线交叉。于是舰队经常遭遇,相互攻击,以保卫自己的运输船队。一开始,英国拥有老式航空母舰“鹰”号及其以埃及为基地的编队。该舰首战击沉了一艘意大利驱逐舰和在北非港口的货船,接着又支援与意大利舰队遭遇的英国舰队作战。当时双方舰队都正在为运输船队护航。从“鹰”号航空母舰起飞的飞机发起攻击,但未对意大利舰船造成任何损失。从陆上起飞的意大利轰炸机在高空袭击了英国船只,但也只有一枚炸弹命中了英国一艘巡洋舰,其他舰船只受到轻微破坏,“鹰”号航空母舰未被击中。对意大利人来说,这还算幸运,事实证明高空轰炸基本无效;不仅如此,他们的轰炸机不仅攻击了英国人,也错误地攻击了己方舰队。
后来,“鹰”号航空母舰共击沉了4艘意大利驱逐舰。在此之后,它又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本次战争中最伟大的打击。战争期间英国首任海军司令,精于算计而又富于冒险精神的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决定进攻比自己更强大的对手。为了使较强的意大利空军失去作战能力,他计划在夜间使用舰载飞机实施攻击。于是,在11月11日夜间,在从陆地上起飞的飞机配合下,用一艘航空母舰攻击了驻扎在工事坚固的塔兰托港的意大利舰队。在两波攻击之间,英军使用照明弹照亮港口,鱼雷攻击机实施攻击,意军一艘大型新式战列舰被命中3枚,而另外两艘虽然较老但进行了彻底现代化改造的战列舰各被命中一枚。两艘意舰被击沉,另一艘也丧失了作战能力。这次攻击,使意大利海军战舰的作战能力损失一半,而英军仅损失了2架飞机。
插图10.4 鱼雷攻击机
对塔兰托港意军舰队的成功空袭,达到了运用海军进行轰炸而又不使自己的战列舰暴露在岸炮强大火力之下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岸防炮兵保持着长期以来建立起的对海作战的优势。因为岸防炮仍具有发射平台稳固的优势。在雷达运用之前,由于岸防炮位于陆地,所以不仅能较好地确定射程,而且能得到坚固防护掩体的保护,使自己免受敌人炮火的攻击,同时火炮重量也不会像海上舰船那样受到限制。
虽然几个世纪以来海军一直能够成功地执行了对设防港口的夜袭任务,但英国鱼雷攻击机所取得的胜利不同于水面舰艇利用夜暗躲过岸防炮火所取得的那些胜利。更确切地说,这次胜利是鱼雷攻击机向一个完全不同的防御体系,即防守港口的高射炮和战斗机的挑战。即使不具有突然性和夜暗条件,英国这次攻击也改变了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作战方式。他们不是像日本人在亚速港所做的那样,以主力战舰冒着岸防炮火去攻击锚地的敌人军舰,而是冒险仅以容易补充的飞机实施攻击,从而使意大利舰队的一半主力战舰失去了作战能力。
当然,意大利也可对英国航空母舰及其护卫舰发起反攻,但反攻不仅需要有足够的俯冲和鱼雷攻击机兵力,而且需要足够的侦察机去发现岸防炮台观察不到的英国舰队。
因此,航空母舰作为主力舰种战列舰的陪伴,突破了确实坚不可摧的港口防御,然而既没有完全改变充分准备的防御的优势,也没有消除港口附近负责保卫港口的飞机可能给进攻者造成主力舰损失的危险性。航空母舰的出现还将明显增加保卫海军基地的费用,同时降低了海军基地的安全系数。另一方向,对于进攻的预警,能使防御者快速集结岸上飞机,加强港口的防空能力,并打击敌人的航空母舰。
但是,英国只有在海上发现强大的意大利舰队时,才主要用航空母舰与其作战。塔兰托胜利之后不到一周,英国直布罗陀舰队在护航中,其飞机发现了意大利舰队,当这艘惟一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对其进行攻击时,意舰未受损失地撤退了。1941年3月,英国海军护航一支部队增援希腊,意大利海军出动攻击这支护航部队。他们出动了14艘驱逐舰,8艘巡洋舰以及他们惟一的现代化战列舰“维托里奥·维那托”号(时速30节,装有9门15英寸大炮。)若从英国巡洋舰来看,意大利的这支海军力量似乎是足够了。意大利海军坚信:英国只有一艘战列舰能够投入海战。
知道意大利海军将攻击护航部队这样有价值的目标之后,海军上将坎宁安命令4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从希腊出航,与其从埃及之南克里特岛出发的舰队会合。坎宁安海军上将麾下共有9艘驱逐舰和3艘(而不是1艘)航速24节的老式战列舰(各装有8门15英寸火炮)。深受英勇无敌、无往不胜海军上将鼓舞的英国舰长和水兵们,以高涨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迎战意大利舰队。从英国航空母舰起飞的一架飞机发现了意大利巡洋舰队的一支小分队,而此时正好意大利战列舰上的一架海上飞机也发现了英国巡洋舰。双方都只看到了对方舰队的一部分。
英国巡洋舰看到了意大利巡洋舰,由于后者在数量和火炮的口径上都占优势,英国巡洋舰便向其前进中的舰队退去。意大利军舰在后面追赶,一直到他们担心受到英军克里特岛飞机的攻击才返回;英国巡洋舰又尾随其后,直至遇到“维托里奥·维那托”号战列舰。正当英国巡洋舰在烟幕掩蔽下撤退时,英国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开始了第一波次攻击。尽管这次攻击未给“维托里奥·维那托”号造成损伤,但确实使意大利舰队司令相信,返回意大利是明智的。于是,他们开足马力返航,英国巡洋舰则紧随其后,后面相当距离上还有3艘航速较慢的英国战列舰跟随。
意大利舰队虽然避开了火力较强的英海军分遣舰队的打击,却未能躲过航空母舰上鱼雷攻击机对“维托里奥·维那托”号的第二波次攻击,使其航速降到了19节;傍晚时分所进行的第3波次攻击则确实使1万吨级的“波拉”号巡洋舰瘫痪了。意大利舰队司令命令部队继续撤退,同时命令两艘与“波拉”号类似的巡洋舰在黑夜中回去帮助那艘被击中的巡洋舰。由于没有雷达,3艘装有8门8英寸火炮的意大利巡洋舰未发现装备有8门15英寸火炮、装甲厚度足以抵抗8英寸炮弹轰击的3艘英舰正在靠近。直至英舰探照灯照亮意军一艘巡洋舰,其两侧同时被仅4000码外发射的15英寸炮弹击中时,意大利人才知道英军的到来。就在2艘战列舰这样迅速地摧毁意大利1艘巡洋舰之后,第3艘英国战列舰与其他2艘战列舰一起向意大利的另一艘巡洋舰同时开火,至少有15发重型炮弹命中。在这次击沉3艘意大利巡洋舰的夜间作战中,英国也沉没了2艘驱逐舰。
在马塔潘角外进行的灾难性海战之后,意大利人放弃了攻击英海军护航舰队的一切努力,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意大利和德国的空军。在以后的作战中,证实了德国以陆地为基地的俯冲轰炸机的有效性。它们严重击伤了4艘航空母舰、击沉了3艘巡洋舰和一些驱逐舰,还造成了一些其他舰艇的损坏。
因此,德国和意大利陆基航空兵、英国老式战列舰的有效运用,以及英国航空母舰太少等因素的存在,便意味着地中海海战只能遵循“俾斯麦”号巡航那样的模式。由于战列舰和航空母舰都没有绝对优势,所以停止了单艘大型战舰的孤军作战。如果舰船或主力舰种仅指火力最强的军舰,那么航空母舰和战列舰都可看作主力舰种。易受攻击的航空母舰能够提供侦察和远远大于最大火炮射程的打击能力,成为坚固而防护严密的战列舰的补充,增强了战列舰在强大火炮射程之内打败任何舰种的能力。
英国海军之所以在与意大利舰队的作战中连续取胜,是因为他们在两种主力舰上都占优势。虽然英国从来没有超过三、四艘老式战列舰,但他们还是保持了对意大利4艘较快但火力较弱的老式战列舰的优势,对于意大利的两艘新式军舰,除速度外,在其他方面也近于均势。英国甘愿让老式军舰冒险,对取得胜利也起到了作用。英国虽然只有一艘航空母舰,但在对手没有一艘,并得不到陆基航空兵有效支援的情况下,也拥有了航空母舰方面的相对优势。
然而在太平洋,航空母舰几乎用不着与战列舰分享主力战舰的殊荣。大洋空间广阔,气候宜于空战,而且舰载飞机比任何舰载火炮的射程都远,因而航空母舰理所当然地成为主力战舰。由于在太平洋航空母舰与战列舰只有两次遭遇交战,而且在战斗中,双方都有航空母舰的飞机助战,因此航空母舰的交战决定了太平洋制海权的归属和海战的结果。
同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一样,鱼雷攻击飞机被证明是攻击太平洋上装甲舰的关键武器。鱼雷最初是为水面鱼雷艇设计的,其原始作用已令人生畏,但若是从水下鱼雷艇(潜艇)和空中鱼雷艇(鱼雷攻击机)发射,对海战的影响要大得多。
航空母舰还改变了主力舰种的防护性质。英国的航空母舰尽管装有装甲飞行甲板,也同美国非装甲航空母舰一样主要靠高炮实施主动防御,而不像战列舰那样靠装甲板,或像早期战船那样靠厚厚的侧甲板。由于缺少装甲的被动防护,航空母舰还是很脆弱,必须依靠其他战舰的支援而获得防御能力。驱逐舰上的防空武器,原是打算用于同水面鱼雷艇作战的,但它同巡洋舰载防空武器一样,都能为航空母舰提供对空掩护。英国和美国的海军甚至还有高射炮巡洋舰。此外,航空母舰载有战斗机,也能对航空母舰和其他舰艇提供防卫,使其免受来自对方舰载飞机的攻击。
德国潜艇战役
飞机在对抗潜艇的作战行动中也起主要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也曾参加海战,但那时潜艇的作用确实值得怀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潜艇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战的继续,除了潜艇探测仪或声纳等探测设备外,实践证明在发现敌人潜艇方面要比1918年的水听器好得多。德国人克服早期鱼雷性能较差所造成的困难之后,从无尾波的电子鱼雷 [ 松鼠注:应为电动力鱼雷 ] 和使用电磁、声学设备的寻的鱼雷方面得到了好处。典型的德国潜艇排水量约500吨,下潜深度将近500英尺,水面航速16节,巡航距离超过8,000英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只有56艘潜艇,并非全部都能适于大西洋海战,缺少彻底扼死英国国际贸易航线的能力,但同时,英国也需要更多的护航舰只,以阻止德国潜艇的攻击。不过,在战争的头6个月,德国平均每月击沉英国船舶的总吨数超过了14万吨。这个数字相当于1918年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月损失量的一半。大多数潜艇之所以成功是由于攻击单独航行的船只。英国未对这些船只护航,是因为要么航速很快,不必护航;要么因为航速太慢,从运输效益角度出发,英国海军部决定不对其护航。
1940年3-5月,由于德国派了很多潜艇增援入侵挪威,所以英国船只损失下降了60%;但在这年6月,德国投入战斗的潜艇又达到57艘,而且大部齐装满员,同时出海作战,所以造成的英国船舶损失总吨位达到了35万吨。其他武器系统,如水面武装快船、飞机和水雷的使用,使损失的总吨位接近60万吨。德国潜艇战役的成功部分应归功于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兹引进的一种新战略。
插图10.5 德国潜艇
邓尼兹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潜艇指挥官,于1935年掌握了德国潜艇的指挥权。作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有先见之明的策划者和战略家,他很早就决定用集中潜艇的办法对付集中护航。为此,当一艘潜艇发现了一支护航舰队时,它不是进行攻击,而是用无线电向司令部报告护航舰队的位置;其他潜艇则根据来自位于岸上的邓尼兹本人的命令集结起来一起向其攻击。这种战略一次特别成功的应用,是以7艘潜艇击沉了被护航的34艘船中的17艘。这支护航舰队力量不足,仅有4艘战舰。
德军的成功还由于他们运用了夜间袭击水面船舶的新的有效战术。夜间袭击使潜艇有更好的观察机会,并利于发挥其水面航速快的优势。潜艇水面航速大约是普通护航舰船的两倍。潜艇在水面作战,不仅由于潜艇的驾驶指挥塔很小而难以被发现,而且还能使敌舰上的潜艇观测器材失去作用。较好的战术与较好的战略相得益彰,使盟军在1940年6-10月这段时间内共损失了150万吨船舶。在此期间,德国人也从占领的挪威和法国海岸得到了重要的长期利益,那就是由这些海岸出发,缩短了潜艇出入商船航线的时间,增加了潜艇攻击商船的数量。
由于德国6月派出的潜艇不得不返回基地补充和修理,而且英国面对德国潜艇的威胁增强了护航力量,因而受攻击而沉没的船只减少。英国还加强了空中巡逻。呼啸而过的水上飞机即使速度慢,对潜艇也能构成严重威胁。因为飞机携带深水炸弹,而潜艇防空武器很弱。此外,哪怕是轻微损伤也会使潜艇不能安全下潜,并使其追踪护航船舰队的任务难以完成。
1941年潜艇攻击商船的战争仍遵循1940年末建立起来的模式。每月船舶的损失将近20万吨。从战争开始,德国仅损失了31艘潜艇,但他们是忽视了加速建造潜艇的工作,以致制造的潜艇数量仅能补充损失。但是英国建造了更多的护航舰船,并从美国得到了50艘老式驱逐舰,而且美国海军有时直接支援护航,从而抵消了意大利舰队的扩大和德国潜艇的增加。这样就使他们有能力加强护航兵力,将护航线延长到大西洋航线全程护航,而不是仅限于出发和到达前一段航程的护航。
1942年,盟军因潜艇攻击而遭受的船舶损失吨位猛增到1941年月平均数的2.5倍,不过这个数字比德国人预期的70万吨还少20万吨。德国海军的胜利部分地归功于潜艇数量的增加。1942年初,德国共有249艘潜艇,可用于作战的为91艘;此年年末,其潜艇总数达到393艘,能用于作战的潜艇增至212艘。潜艇制造计划和乘员的培训急剧增强了德国海军的实力。
海军上将邓尼兹集中优势潜艇对付较弱护航舰队的战略是其击沉船舶数量增加的另一个因素。美国一宣布参战,邓尼兹就派潜艇开赴北美海岸,把那里变成了自由攻击无护航船只的狩猎场。美国海军组织起护航舰队之后,邓尼兹又把他的潜艇转移到了加勒比海,接着再一次将潜艇集中在北大西洋一条减弱了护航的新航线上。这一年的后期,他派一支力量很大的潜艇部队去南大西洋,并使用了一些新型远程潜艇和大型补给潜艇。这种补给潜艇集合在海上的指定地点,向小型作战潜艇提供燃料和补给品。
为了对付德国潜艇强有力的进攻,英国使用了一种改进型雷达。这种雷达能够发现像潜艇驾驶指挥塔那样的小目标。英国还制造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机载雷达,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夜间在水面航行的潜艇。发现潜艇后,飞机便打开亮度达8千万烛光的探照灯,照亮被雷达发现的潜艇,而后对它进行攻击。德国为了对付英国的雷达,在潜艇上安上了一种能发现雷达的接受器,一旦发现装有雷达的飞机或舰船,便立即下潜。对此,英国在秋天又制造出一种能够使德国雷达探测器失效的,具有不同波长的雷达。这样水上飞机仍对潜艇构成威胁,特别是当英国继续增加空中巡逻次数和范围以后,更是如此。
1943年对德国人来说,有希望成为1942年的战事的继续。尽管他们在1942年损失了87艘潜艇,但潜艇总数仍从249艘增加到393艘。这种增长意味着,尽管潜艇部队扩大如此之快,需要大批经过训练的新人加入进来,但也有足够的潜艇官兵生存下来,更精通了潜艇作战。但是,稳步增长的盟军护航舰队官兵的技战术熟练程度提高更快。因为与潜艇和运输舰船相比,护航舰船的损失是很小的,因此防御者技战术熟练程度的提高相对比进攻者快。
1943年开始时,德国有理由期待更大的胜利,因为他们现在每月能生产30艘潜艇。3月中旬,两支盟军护航舰队受到总数超过40艘的潜艇集群采用“群狼战术”的协同攻击。在15天的战斗中,潜艇共击沉了21艘盟军舰船,总吨位达14.1万吨。整个3月份,德国潜艇仅在北大西洋就击沉了总吨位达49万吨的盟军舰船。不过,这也是德国潜艇部队的顶点。英美海军改善了作战技能和方法,增和了护航力量,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其从此开始胜过德国人。
英国已经给护航舰队加强了少量飞机。它们利用谷物船或油船无障碍的长甲板,放飞和回收三四架速度慢的老式单发动机“箭鱼”式舰载飞机。不过,早在1941年12月,英国人就开始了用货船改装航空母舰的行动。这些改装后的航空母舰只能携带12架飞机,必须使用弹射器才能使飞机起飞。尽管功能比较原始,但确能为护航舰队提供空中支援。第一架改装的航空母舰是“大胆”号,护航12次之后,在带领一支由32艘舰艇组成的护航舰队从直布罗陀向英国航行时,遭到9艘德国潜艇的攻击,不幸沉没,同时还有一艘驱逐舰也被击沉。不过,护航舰队仅损失了两艘船,而德国则损失了5艘潜艇。
到了1943年4月,英国和美国已经有了几艘护航航空母舰,使很多护航舰队有了空中保护,甚至在陆基飞机巡逻不到的大西洋中部水域,也有了空中保护。此外,他们还组建了6到8支护航支援集群,为任何受到德国潜艇群狼战术攻击的护航舰队提供支援,而不是为特定护航舰队提供支援。这些护航支援集群使英美海军能够应用防御者集中兵力的天然优势,反击邓尼兹以进攻性群狼战术攻击单个护航舰队的行动。
1943年5月上旬,德国20多艘潜艇攻击了一支得到一个护航支援集群支援的护航舰队。此战,德国潜艇成功地击沉了12艘舰船,但付出了7艘潜艇的代价。当德国潜艇后来集中起来攻击另一支护航舰队时,击沉了3艘舰船,但其1艘潜艇被护航航空母舰“咬人的动物”号上的飞机击沉,另一艘被陆基飞机击沉,第3艘则是被护航舰队和陆基飞机联合击沉的。德国潜艇集中攻击第3支护航舰队时,又遇上被派去支援的“咬人的动物”号。德国潜艇仅击沉了两艘舰船,而德国潜艇2艘被击沉,1艘被击伤。还有一支护航舰队受到4支不同的“群狼”号的攻击,护航舰队无一损伤,而攻击者损却失了5艘潜艇。在5月的一段时间内,12支护航舰队穿越北大西洋,仅损失5艘船,但德国却损失了13艘潜艇。
这些作战结果象征着战争未来的格局,那就是随着英美海军战术水平的提高,在陆基飞机和护航航空母舰飞机的支援下,以足够数量的护航舰队完全能够打败德国潜艇的进攻。在英国,随着护航舰队的增加,护航部队的比例也相应扩大,它们再一次证明,加强防御力量就可以改变战争的结果。虽然易受攻击的船只数量增加了,但并未相应增大防御者的任务,或者说进攻者的机会并未增多。
5月份,德国击沉盟军船舶的总吨位不到25万吨,却损失了31艘潜艇。此后,随着防御越来越明显成功,商船的损失率不断下降。整个1943年,德国仅击沉了盟国250万吨船舶;而在这一年里,盟国的造船速度超过了1,400万吨。正像法国人在两个世纪前遇到的情况一样,德国袭击商船的战争遭到了失败。新的技术,像英国破译德国密码的能力,对这场斗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是这场海战,还是在其他地方的战争中都是如此。
事实上,德国潜艇确实对装有雷达的陆基和舰载飞机的巡逻进行了防御。盟军陆基飞机无情地搔扰驻在法国海岸比斯开湾的德军潜艇,一经发现便用炸弹和深水炸弹攻击。所以,德国潜艇除充电时间外,一般都潜入水下。如果在水面上被发现,那么它们不是下潜就是以加强的防空武器还击。这两种防卫方法都未能证明其足够有效。在1943年7月和8月的5个星期中,德国共损失15艘潜艇。
事实证明,飞机这支空中轻骑兵,在对付缺少防空武器和装甲保护的水面船舶方面是有潜力的。但飞机不能把它的成功仅归功于接近目标的速度,机载雷达对那些雷达探测器频率不符的舰艇占有特殊的优势。
德国为对付雷达侦察,研制成功了一种通气管,可在水面留有空气出入口,其体积很小,足以避开雷达的探测。这项技术可使潜艇下潜时开动其柴油发动机。不过这只是一种防卫措施,而且持续下潜降低了潜艇成员观察的有限辨别力。战争将要结束时,德国人引进了一种水下速度为16节的大型战斗潜艇。这仍然未能改变潜艇和护航舰队之间的力量对比,德国人开发出不用通气管的过氧化氢发动机无疑也未能达到这个目的。
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了失败。究其原因,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一样:护航舰队的打击。德国的敌人在这次战争中共损失了2775艘舰船,但其中只有27%的舰船是在护航条件下被击沉驶的。潜艇破坏的船舶总吨位为1457.3万吨,其代价是德国损失781艘、意大利损失85艘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损失了178艘潜艇,而其对手损失了几乎同样吨位的商船。德国人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结果与付出相比却显得较小。德国的敌人也把较多的资源投入防御。防御性武器较进攻性武器有更多的改进。潜艇探测器比水听器更有效,而飞机和雷达极大地增强了防御者的力量,以致防御部队能够向潜艇发起进攻,即使较好的鱼雷和潜艇也不能抵消这些防御武器的优势。
德国人曾运用过一种有效的战略,那就是在一些无护航地区成功地集中优势潜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无护航地区包括大西洋中部、北美洲沿岸、加勒比海、南美洲和非洲沿岸,甚至还有印度洋。使用群狼战术攻击护航舰队证明是一种好的战略,但面对获得飞机和雷达支援的力量较强的护航舰队,以及后来集中使用的护航集群的防御火力,德国潜艇无能为力。
作战技能在击败潜艇的过程也起到一定作用。德国损失了那么多潜艇,仅1943年就有237艘,结果他们不得不继续派遣新的潜艇和缺乏实战经验的人员参战。但是,由于它们的目标是击沉商船而不是护航舰船,所以敌方的护航舰船和飞机损失微不足道。结果德国潜艇所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曾成功击沉潜艇的士兵、指挥官、水兵和飞行员。
在潜艇战役期间,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而新武器、战术和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水面海战中,舰队的最初力量和造船速度决定了战争的结局,而潜艇战则与其不同,必须经过严酷的交战才能决定战争的结果。
德国未能一以贯之地应用后勤战略。实践证明,这种战略不仅对英国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可以建立起一条封锁线,有效地阻止美国支援欧洲盟军。与此相反,英国却熟练地应用了后勤封锁战略,只是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未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德国占领了包括罗马尼亚油田在内的欧洲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可以依赖替代资源,所以尽管有海上封锁,仍能维持其战争努力。
但是在亚洲,后勤封锁战略取得了多重胜利。不仅美国潜艇打击日本商船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而且在战争临近结束,日本已经损失大批商船的情况下,美国对日本列岛建立起了一条相当有效的封锁线。这条封锁线如果实施全面封锁的话,将使日本的钢铁生产减少为涓涓细流,在农业不增产的情况下,日本的食物消耗量将减少到每人1200卡。对于一个岛国应用这样一种强有力的后勤封锁战略,美国仍不满足,又使用空军进行战略轰炸,加强海上封锁。不过,尽管海军的后勤封锁和空军的战略轰炸都取得了成功,但美国也还是计划以入侵日本列岛的战斗战略夺取胜利。只是入侵战役尚未开始,日本就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