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东征与日军在华北战备·第二
作者:王辅·中国
出自————《日军侵华战争1931-1945》《中日两国之动向·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红军主力到达陕北不久,在劳山、榆树桥、直罗镇的几次作战中歼灭了剿共的东北军两个师又两个团和一个营,打死其师长两名,团长数名,俘虏了营、团长数名。
东北军开赴大别山区与红军作战,以及又被调到陕西继续执行“剿共”任务,这在东北军中已引起很大的反感。当时国内各界人民群众参加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蓬勃发展。许多救亡团体相继成立。广大热血青年有的去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有的赴长城一带入伍杀敌。
这些抗日救亡活动在东北军中引起深切同情。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打回老家去”“拯救其受苦受难的父老兄弟姐妹”等等壮烈口号,每当社会上各抗日团体对东北军部队进行慰问,在演出“打回老家去”或歌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时,台上、台下部情不自禁地流泪或暗泣。
(一)工农红军与东北军达成抗日谅解
处于这种心情下的部分东北军官兵,对国民党反动集团的不抗日专事剿共打内战而丧失国家元气的反动政策早已心怀不满,部分中高级指挥官对国民党反动集团排除异己,利用非嫡系的东北军,连年同工农红军作战,企图消灭红军和削弱东北军的阴险手段已十分气愤和警觉。与此同时又受到在东北军内工作的共产党人的教育与影响,东北军内开始提出了联共抗日的主张,并得到了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将军的赞同。
在榆林桥战斗中被俘的107师619团团长高福原也在此时回到了东北军。他曾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被俘到苏区后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学习和了解深受感动并愿为实现工农红军与东北军共同抗日救国的主张而出力。高与王以哲、张学良等有着较密切的个人关系。
经高福源与王以哲、张学良之间的多次联系和疏通,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之间终于达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第一步互不侵犯的谅解。随之,红军又释放了一大批东北军官兵。此时东北军的进驻态势为:
(一)张学良的“西北剿匪总司令部”,位于西安;
(二)王以哲的第67军位于陕西洛川;
(三)董英斌的第57军位于甘肃庆阳;
(四)何柱国的骑兵军位于宁夏固原;
(五)于学忠的第51军位于兰州;
(六)刘多荃的第105师位于西安附近及潼关、渭南一带。
东北军将其四个军部署于西(安)兰(州)公路的以北地区,使各军之距离大致处于相等的各要点上,以监视以北地区的红军。而西北军则位于西兰公路的以南地区。
(二)工农红军渡过黄河进入山西
1935年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处于高潮的一年。日本在这一年逼迫南京政府签定“何梅协定”;阴谋策动“华北五省自治”;10月25日国民党冀东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受敌策动而叛变投降,在通县城立伪“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12月,在天津和北平爆发了波及全国的大规模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
根据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党不抗日反而继续扩大内战,日本加紧侵华活动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抗日运动,扩大红军以增强抗日的力量,中共中央决定陕北红军的主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打通在华北地区的抗日道路。
依此,在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以其主力第1军团、第15军团约13000人,在黄河以西的延川、延长地区,作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的各项作战准备,其中主要是建造了100多艘大型渡船。
当时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为了阻止红军,对其7个师、26个旅的作战部署是:以101师师长孙楚率5个旅由离石县的军渡西渡黄河,进至陕北的吴堡及其以西的刘家沔、后王家山、田家岔、满堂川、绥德、清涧一线的南北地区;以71师师长杨耀芳率3个旅又1个团在黄河东岸各要点构筑点式工事,企图阻止红军渡过黄河,其沿岸筑垒地点,从晋西北兴县黄河东岸的黑峪口向南直至河津县的禹门口,长度达300公里;以王靖国的第70师率4个旅防守太原;李服膺68师率5个旅为预备队;李生达的72师、杨效欧的66师、杨澄源的69师(均各率3个旅)为机动部队,分驻于大同、临汾、绥远的铁路沿线地区和晋东南的长治一带。
红一方面军进攻山西时,组成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其部队的编成为: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总司令 彭德怀
总政委 毛泽东(兼)
参谋长 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 杨尚昆
第1军团 军团长 林彪 政委 聂荣臻
参谋长 左权
政治部主任 朱瑞
第1师 师长 陈赓 政委 杨成武
第2师 师长 刘亚楼 政委 肖华
第4师 师长 陈光 政委 彭雪枫
第81师 师长 贺晋年(原属15军团) 政委 张明先
第15军团 军团长 徐海东 政委 程子华
参谋长 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 郭述申
第75师 师长 张绍东 政委 赵凌波
第78师 师长 田守尧 政委 崔田民
其作战计划为:
(一)第1军团之第1、2、4师及配属之第81师为左纵队,从吴堡以南的井口,东渡黄河,迅速向前推进,占领中阳东南的留誉地区,并向南发展,打通与15军团的联系。
(二)第15军团之第75、第78师为右纵队,从清涧县的无定河口渡过黄河,迅速占领义牒镇,并相机攻占石楼城。
(三)方面军直属部队随15军团之后渡河。
(四)预定渡河时间为2月20日。
由于大部队渡河作战,对各渡河点、上陆点的选择、火力掩护、上陆战斗、巩固渡口与向纵深发展、后续部队的渡河跟进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红15军团以第75师的223团,担任渡河的突击任务。该团选调了四十多名作战勇敢、身体健壮、水性良好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编成渡河突击队,由团参谋长韦杰率领,先进行十多天的强渡训练和渡河后的作战训练。
2月20日晚10时,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作战开始。右纵队15军团75师223团的突击队,由团参谋长率领登船,利用黑夜,船由无定河的河口进入黄河并急速划向对岸,约1小时,在石楼县正西的贺家窳西北上岸,随即发起进攻。当攻克贺家窳路口一座碉堡后,继续向前推进而摧毁了敌人纵深火力点,歼灭守敌71师207旅413团的一个连,从而巩固住了黄河东岸的渡河点。至2月21日拂晓,红15军团的先头第223团已全部到达黄河对岸并投入了战斗。接着由毛泽东所率领的15军团的军团部和第78师也相继渡至黄河以东。
全部到达黄河对岸的先头第75师乘胜向东追击晋军至义牒镇,守该镇的敌一个营不支,即东逃至石楼城。跟踪追击的223团于2月22日拂晓前亦到达石楼。由于该城地形险要,军团确定:由224团包围石楼城,而军团主力则乘胜向石楼东南约40公里的隰县前进。
彭德怀司令员随红1军团,从沟口渡过黄河后,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占据了渡河点。随之,即向东前进,攻占了中阳县西南的留誉镇,并继续前推至中阳以南的关上村,全歼晋军68师所指挥的独立第2旅一个团。晋军即以72师的217旅向关上村增援。为策应红1军团在关上村的作战,红15军团即由隰县北上至石口、水头一带。
红一方面军这次渡河作战,由于准备充分,特别是船只准备的较充足,和强渡的组织及训练搞得好,因而较顺利完成了渡河作战任务。在这次作战中,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毕士悌不幸牺牲。毕士悌朝鲜人,曾在云南讲武堂毕业、担任过黄埔军校区队长、192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叶挺独立团第3营营长、参加过“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后任中共满洲军委书记、1932年调至中央苏区工作,长征时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
(三)晋军与国民党军的行动
当红一方面军渡过黄河向吕梁山地区前进时,阎锡山当即作了如下部署:
(一)急调在黄河以西的吴堡、绥德、清涧地区的孙楚101师指挥的五个旅回黄河以东,阻止红军北上。
(二)急调在晋中的杨效欧第66师等部队共12个团,至孝义县西南的兑九峪、阳泉曲地区,呈南北一线展开,以阻止红军东进至同蒲铁路沿线地区。
(三)集中14个旅,即杨澄源、杨效欧、李生达、孙楚所率各师,依次编为第1、2、3、4纵队,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对红军进行反击。
(四)要求蒋介石派兵入晋。
晋军将其4个纵队中的第1、4纵队部署于隰县以北的石口、中杨东南的关上村,其第2、3纵队则位于孝义县的兑九峪、阳泉曲。
当孙楚的五个旅从陕北吴堡等地撤回黄河以东之后,以刘志丹为军长、宋任穷为政委的陕北红28军收复了上述地区,并尾随该敌进入山西。3月31日红28军与到达临县作战的红15军团在临县以南约40公里的白文镇会师。
接到要求派兵入晋报告的蒋介石,即令位于潼关的陈诚率两个军8个师又3个旅编为第5、6、7纵队与东北军、第17路军向陕、甘的红军根据地进攻,以进行牵制。此时晋军与国民党军入晋部队之编成序列为:
太原绥靖公署 主任 阎锡山
第一路军 总指挥 陈诚
第五纵队 司令 关麟征(25师师长)
第六纵队 司令 吕济(32军军长)
第141师 师长 宋肯堂
第142师 师长 吕济(兼)
第七纵队 司令 汤恩伯(13军军长)
第4师 师长 王万龄
第89师 师长 王仲廉
第21师 师长 李仙洲
第94师 师长 朱怀冰
第95师 师长 唐俊德
第1师第1旅
第2师第6旅
第6师第18旅
第二路军 总指挥 杨爱源
第一纵队 司令 杨澄源(69师师长)
第二纵队 司令 杨效欧(66师师长)
第三纵队 司令 李生达(72师师长)
第四纵队 司令 孙楚(101师师长)
河防部队 师长 杨耀芳(71师)
预备师 师长 李服膺(73师)
太原城防部队 司令 王靖国(70师师长)
此时红军已控制了黄河两岸的陕北与晋西地区,并向太原以南至临汾的同蒲铁路沿线推进。陈诚惟恐其部队从风陵渡过黄河的铁路受阻,乃改变部队调动的行进路线,即由潼关乘火车东进,经郑州、石家庄进入山西。
工农红军进至山西时,日军在华北等地的特务机关,即从各方面加紧侦察活动,以图弄清红军的今后作战方向。
(四)孝义地区的激战和向晋西北、晋西南的迂回
为歼灭集结于孝义以西地区阳泉曲之晋军,根据红1方面军的命令,红15军团于3月7日,在杨泉曲东南约15公里的大麦郊与红1军团会合,然后红1军团即进至阳泉曲以北的眼头村一带,红15军团进至阳泉曲以南的仲家山地区,进行攻击准备。红1方面军的指挥所,则位于大麦郊。
红军对阳泉曲的进攻,于3月10日拂晓开始,经一天的激烈战斗,未能攻破敌军的外围防御阵地,双方的伤亡很大。未能歼灭阳泉曲之敌,其原因是情况判断不准,误认为敌人只有4到5个团,实际多于此数一倍以上。
根据以上情况,红1方面军决定于晚间撤出战斗进行休整。红15军团即撤至阳泉曲以南约20公里的双池一带。
红1方面军在阳泉曲撤出战斗后,敌即集中十多个团由该地西进,经大麦郊、交口、石口、罗村,向石楼进攻,企图压迫红军撤回陕西。
为争取主动,红1方面军决定:
(一)红15军团75师的第224团和山西游击队为中路,继续包围石楼,控制黄河渡口,维持后方交通,并吸引牵制敌人。
(二)红1军团和81师为右路军,南下洪洞、临汾、襄陵,并向曲沃、闻喜、运城前进。
(三)红15军团主力为左路军,乘虚北上文水、交城,威胁太原,尔后挺进晋西北,调动与分散敌人。
向晋西北挺进之红15军团,于3月17日进至灵石城西北约10公里之文殊原,佯作进攻灵石之态势,以掩护红1军团沿铁路附近南下。18日凌晨2时由文殊原北上,下午4时75师在介休西南铁路线上的义棠集歼敌1个连。19日冒着雪后的严寒和敌机的轰炸而继续前进,第223团袭击文水县城时,因敌已加强了防守而未攻占。随军团部行动的第75师,经文水至其东北的开栅。红15军团的骑兵连,于3月25日进至距太原仅25公里的晋祠,使太原开始紧张。
阎锡山为防止红军接近太原,以10多个团的兵力进行尾追。此时红15军团奉命转向晋西北。3月26日75师的223团进攻静乐,27日准备进攻岚县时,因追击之敌已至岚县东南约30公里的娄烦,乃放弃进攻计划转向西北的兴县,并派手枪团单独进至苛岚、保德一带活动。3月31日,敌河防部队71师之207旅旅长温玉如率第414团6个连,由中阳北上援助兴县。行至该县西南约15公里的曹家坡时与红75师223团遭遇,被歼灭2个步兵营及1个炮兵连,缴获了温的乘骑、地图及无线电台一部。温玉如仅率100多人向南逃回临县。之后,红15军团即转而南下,经中阳县以西向暖泉前进。4月12日上午在师庄以东的大石头村,以223、225团歼灭由汾阳向中阳增援的敌66师196旅之392团,生俘其团长郭登瀛以下400余人。但红军第225团团长徐行德等壮烈牺牲。4月15日15军团又返回到了孝义县的大麦郊暂行休整。
红28军于3月31日和红15军团在临县以北的白文镇会师后即与15军团一齐南进。军长刘志丹,在4月1日于中阳县以西的三交镇作战时不幸牺牲。
(五)回师陕北
红1军团和81师于3月19日,由孝义地区沿铁路南下,占领了霍县以南至侯马地区的广大乡村并破坏了这段地区的铁路100多公里。然后右转向北移动,准备与从晋西北地区南返的红15军团在大宁县以北地区集中,相机歼敌,4月4日,红1军团开始从晋西南的侯马等地右转,15日攻占了黄河东岸的吉县,俘其县长璩象咸及守军300余人。接着在黄河东岸占领了大宁县的平渡关至永和县以西的清水关各渡口,按预定计划集中于大宁县的以北地区,控制住山西与陕西的联系通道。
在大麦郊整训一个星期的红15军团,将75师的223团扩编为73师。这样,军团则仍辖3个师。其编成为:
红73师 师长 张绍东 政委 赵凌波
辖第217、218、219团
红75师 师长 陈锦秀 政委 常玉清
辖第223、224、225团
红78师 师长 田守尧 政委 张达志
副师长 韩先楚
辖第232、233、234团
以上所编部队,每团为4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排,这对情况多变和进行机动作战十分有利,在指挥上可以做到机动灵活。
4月初,陈诚增调的国民党军8个师又3个旅相继入晋,拟合围红军于黄河以东地区,其部署为:国民党军以3个师集结于同蒲路南端及晋东南地区,以阻止红军向晋东南进攻;以5个师编成3个纵队,与晋军的4个纵队,对黄河以东的红军进行合围,此时,黄河东岸的主要渡口,仍为晋军所占据。
4月下旬,国民党军与晋军的7个纵队从北、东、南3个方向发动进攻。北面由三交镇、孝义;东面从铁路线上的灵石、临汾;南面从新绛、河津一线向前推进。
为避免与优势之敌决战,保存抗日力量,巩固和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促成抗日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渡河东征的红军部队撤回陕北。
此时,红15军团担负着掩护全军西渡的任务,4月29日,在隰县以北的蓬门、路家峪、罗镇堡一线,阻止了敌第5纵队关麟征第25师的追击,5月2日由军团政委程子华率75、78师,从隰县以西的铁罗关渡过黄河。由军团长徐海东所率之73师,在抗击关麟征的追击时,歼灭敌一个营。在完成掩护全军西渡黄河的任务后,于5月5日率73师最后渡过黄河回到陕北。
5月5日,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并于5月25日礼送晋军392团团长郭登瀛回山西。
红军在山西的75天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和晋军约7个团,生俘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火炮20多门。红军扩大了约8000人,并在20多个县开展了群众工作。
回到陕北的红1方面军,为策应红第2、第4方面军北上,于5月19日又从陕北出发西进,至10月10日3个方面军在甘肃省东部的会宁会师。
(六)日军在华北的战备
当工农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时,日本非常注意这一事态的发展,生恐红军继续东进至河北,将直接发动对日作战,而且国民党军,将有可能随之再进入河北等地;日本所扶植的华北地方反动势力,也将因红军和国民党军的进入而解体,这样日本在华北将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
日本驻天津的“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少将,根据其政府的命令与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进行多次磋商后,于3月31日共同签定了秘密防共协定。即:准备支持阎锡山、互通防共情报、必要时与山东和绥远签定防共协定、日本支持和援助冀察方面的反共行动。
3月9日组成的以广田弘毅为首相的日本新内阁,根据红军东征之情况,在4月17日举行内阁会议时,经陆军大臣寺内寿一元帅的说明后,决定增强驻天津的“中国驻屯军”的兵力,以图阻止工农红军继续东进,第2天即4月18日,正式公布了这项决定。使“中国驻屯军”原来仅有少数的护侨部队,一变而成为有力的作战兵团,编有旅团、步兵联队、炮兵联队、战车队、骑兵队,以及工兵等等。兵力从1771人、军马174匹扩大为5774人、军马648匹并配有战车的野战兵团。5月1日任命熟悉我国情况的田代皖一郎中将继多田骏为驻屯军司令官,8月1日又任命桥本群少将继永见俊德为驻屯军参谋长。其部队的编成情况为:
中国驻屯军 司令官 田代皖一郎 中将 驻天津
参谋长 桥本群 少将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 旅团长 河边正三 少将 驻北平
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 联队长 牟田口廉也 大佐 驻北平
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二联队 联队长 萱岛高 大佐 驻天津
中国驻屯军炮兵联队 联队长 铃木率道 大佐 驻天津
中国驻屯军战车队 队长 福田峰雄 大佐 驻天津
中国驻屯军骑兵队 队长野口钦一 少佐 驻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