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途岛会战评述·第二十二
作者: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出自————《战争通史》
日军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接着其攻势遂如狂风骤雨,扫遍西太平洋,几乎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到1942年6月6日,中途岛会战(The Battle of Midway)结束时,日本海军才遭遇第一次惨重的失败,于是日本攻势从此结束,而走向败亡的途径。
照历史学家的评定,这次会战为“决定性会战”(Decisive Battle)实绝无疑义。换言之,也就是历史旅程中的一个转向点。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这次会战,其决定作为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曲折,其主要动机为何,日本人是怎样输掉了这次会战,其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虽然已经事隔50多年,但对于研究战史和战略的人来说这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趣味的课题。本文将根据西方和日本双方的史料来作一个综合的概述和分析,不过重点是放在战略层面上,至于战术细节则不拟详述。
日本的战略计划
日本人在发动太平洋战争时,似乎是雄心万里,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其所计划的却是一个只有有限目标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希望能建立他们所想象的“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人的首要目的为夺占荷兰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此即所谓“南进”,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却对其构成严重的侧面威胁,因此日本人必须首先设法解除此项威胁,然后始能放心南进。一旦美国的威胁暂时解除,而南方要地也已陆续占领,日本就准备把整个亚太地区变成一个坚强的堡垒,于是也就进可以攻而退可以守。照日本人当时的想法,如果德国战胜,则日本就可以坐地分赃,享受胜利成果;如果德国不幸战败(在1941年此种可能似乎不大),则日本已经占领了这样坚强的防御阵地,仍可以用长期的消耗战来迫使筋疲力尽的美英两国知难而退,并最终同意用谈判的方式来结束战争,允许日本保留其已征服的领土(至少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日本人准备征服的地区构成一个大三角形:东边北起千岛群岛,通过威克岛,以达马绍尔群岛;南边横越太平洋,从马绍尔通过东印度群岛(印尼)达东南亚;西边从马来亚始,通过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沿着中国海岸再回到日本。在此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可供日本利用,于是日本人可以不怕西方国家的反攻,也可以进一步击败正在苦战不屈的中国。
从偷袭珍珠港算起,4个月之内,这个计划的目标几乎可以说是已经完全达到。因此日本人就必须考虑其第二阶段的计划。1942年3月7日,日本大本营与政府的联席会议对于情势所作的研究判断指出:“在初期作战中,陆海军均获超过预期的大战果,已使美英陷于守势,对我国土防卫与主要交通线之确保均属有利。如果运用现有形势,可一改过去采取守势战略之苦衷,而开创攻势战略的机遇。”这表示日本因胜而骄,遂不愿再株守其原有的构想。从战略的观点来看,这也无可厚非。攻击本来就是最好的防御,而且日本人也忧虑守势会导致士气的衰退,并给予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诚如其海军军务局长所云:“我若采取守势,则将反受敌军之扰乱,故应迫使敌军采取守势。”
虽然“以攻为守”的原则已经决定,但对于执行问题日本陆海两军还是有很大的歧见,几经折中之后,其战争指导大纲始作了下述空泛的记载:“(1)为使英国屈服及美国丧失战志,须继续扩张既得战果,整备长期不败之政略战略态势,相机讲求积极方法;(2)须努力确保占领地区及主要交通线,促进重要资源之开发利用,确立自给自足态势,以增强国家战力。”
日本海军的态度远较积极,他们主张应立即消灭美国在太平洋所剩的两大基地——夏威夷与澳洲。而陆军却不表赞同,其原因有三:(1)日本陆军是以中国内地为主要目标,不愿意抽调更多的兵力来从事海上战争;(2)澳洲乃一庞然大物,想要征服它并不容易;(3)开战以来海军出尽风头,陆军不免吃醋,所以也就不希望海军再获大胜。
海军内部对于作战计划也有争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和他的幕僚主张集中全力攻击中途岛,以引诱美国太平洋舰队出战,如能将其歼灭即可顺利攻占夏威夷并确保制海权。这代表传统的海军战略观念。东京的海军军令部则主张通过所罗门群岛,进攻南太平洋若干岛屿以切断美澳交通线,其目的是孤立澳洲并作为进攻澳洲的准备。结果是东京的意见成为定案,其原因有二:(1)当时日军在南方已有相当进展,3月底他们已从拉包尔(Rabaul)进入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北岸;(2)陆军支持这个计划,因为在这方面风险较少,而且也使陆军有用武之地。
杜立德空袭日本
1942年4月18日,美国飞机空袭日本。此举的目的是振奋美国的民心士气,并且有报复和警告的意义。这在整个战争中只能算是一段插曲,但意想不到的是居然产生了极重大的战略后果。
美国人在屡败之余急需有一点胜利来振奋人心,于是产生空袭日本的观念。当时美国在太平洋所剩的基地距离日本都太远,所以必须使用航空母舰;但日本人已在其本国800公里以外的海上建立警戒线,所以飞机必须在880公里以外的海上起飞,来往航程至少应为1700公里,对于海军飞机而言是距离太远。而且美国现在只剩下几艘航空母舰,可以说是“国宝”,要母舰在原地等候飞机返航,那也是一种不敢尝试的冒险。结果美国计划人员想到一条妙计,就是在母舰上使用陆军的轰炸机,但也仍有重大的困难需要克服。
准备使用的B-25型轰炸机,加上油箱之后可以携带2000磅炸弹,飞行3870公里,所以航程不成问题,但陆军驾驶员必须学会在母舰上起飞和长程水面飞行的技术。在杜立德(James H. Doolittle)中校领导之下,经过一个月的苦练,总算是熟练了此种技术。其次,陆军飞机虽可勉强从母舰上起飞,却不能在母舰上降落,而且母舰也不能等待。于是惟一的办法就是飞往中国浙东降落。由于中国当局同意提供衢州机场,问题也就顺利地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这些飞机不能在衢州降落,则只能作自杀式的攻击,根据美国人重视生命的传统,这样的作战计划也就绝对不可能付之执行。 [ 注:当时美国尚无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力分属于陆海军。 ]
4月2日,选定执行此项任务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Hornet)由旧金山启程,由于B-25体型较大,只能放在甲板上,而且还要留出足够起飞的空间,所以一共只能载运16架。该航母中途与从珍珠港出发、由哈尔西(William F. Halsey)中将指挥的第十六特遣舰队(Task Force 16)会合,后者为护航兵力,以“企业”号(Enterprise)航空母舰为核心。4月18日清晨,距离东京尚在650海里以外的海面上美舰即已为日本巡逻艇发现。哈尔西立即与杜立德商量,他们一致主张轰炸机立即起飞,而不考虑所需要增多的飞行距离。这是一明智而果断的决定,也是成功的关键。
美国轰炸机于上午8时15分到9时24分之间,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起飞,极为困难惊险,但无一架失事,在空中编队后即向日本飞去,至下午1时(东京时间)开始攻击东京、横滨、川崎、横须贺、名古屋、神户等地,投下炸弹及燃烧弹。日本方面在美机投弹后才发警报,其迅速起飞之战斗机尚在爬高时,美机即已安全离去,借着顺风的帮助加速飞向我国浙江。但不幸由于美机来得太快,衢州机场尚未完成接受他们的准备,结果所有机员只好迫降或跳伞,在中方紧急抢救之下,82人有70人生还,包括杜立德在内,可谓不幸中之大幸。(按美军原定计划为在夜间实施空袭,于翌晨降落浙江基地。)
日本人虽然已获警告,但还是受到奇袭,因为他们认为航空母舰必须驶到够近的位置始能发动攻击,所以准备次日前去拦截,并将来袭的美国舰队歼灭于海上。他们想不到美国人会在母舰上使用陆军轰炸机,所以不仅措手不及,而且还眼睁睁看着美国航空母舰安全离去。
杜立德奇袭的成功在日本上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荡,日本人对此事件反应之强烈超过任何人的想象,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打胜仗,所以对于挫折是毫无心理准备。虽然空袭的损失极为轻微,但日本当局立即采取多种措施以防美机再次袭击。其中第一项措施就是把四个大队的陆军战斗机留在国内供防空之用,其次为4月30日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尽快击溃浙江方面之敌军,毁灭其主要航空基地,借以制止美军利用该地区再度空袭帝国本土。”
在华日军总部接奉命令后,即派第十三军(共五师一旅)展开对浙东的攻击,同时又用第十一军(共两个师)在江西发动助攻,此项作战持续数月之久,到8月下旬始告结束,我国浙赣两省饱受蹂躏,损失重大,而人民所受痛苦则更难以形容。
不过,更重大的战略结果却是日本人因此而改变其战略计划,并导致中途岛会战的发生。
自从大本营决定以切断美澳交通线为优先目标之后,山本五十六虽勉强服从,但未放弃他个人的主张,仍尽量寻机说服海军当局同意接受进攻中途岛的观念。正在议论未定之际,杜立德空袭东京的消息传来,遂使山本的地位获得了意外的增强。于是他强硬地表示:“如不迅速占领中途岛,加强东面的戒备,即无法防止帝都之空袭。”在当时的心理压力之下,东京当局遂终于作成在6月间进攻中途岛的决定。
珊瑚海之战
此时日本人的战略计划遂开始发生了极大的混乱,而且也违反了一切传统的战争原则。日本人在第一个追求目标尚未到手之前,就开始追求第二个目标,而在追求第二个目标时,又未放弃第一个目标,结果是两头落空,一无所获。他们的计划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继续向所罗门群岛深入,攻占图拉吉岛(Tulagi),以及新几内亚南岸的摩斯比港(Port Morseby),以使澳洲进入日军轰炸机作战半径之内。
2、接着,山本的联合舰队就去执行攻占中途岛及西阿留申群岛的作战。
3、如能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日军将再集中全力向东南方推进,以切断美澳交通线。
山本正在准备“乾坤一掷”的大会战时,1942年5月3日,日军进占图拉吉岛,接着即拟进攻摩斯比港。此时,以“莱克星顿”(Lexington)号和“约克郡”(Yorktown)号两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一支美国舰队从萨摩亚地区北上企图拦截日军的入侵部队,而一支日本舰队,也是以两艘母舰(“瑞鹤”及“翔鹤”)为核心,则从加罗林群岛南驶,企图对抗美国兵力。双方在珊瑚海(Coral Sea)相遇,于是就发生了所谓“珊瑚海会战”。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航空母舰为主力的海上会战,双方舰队都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相互攻击。过去的以战舰(battle ship)为主力的海战中,双方距离最大限度为10海里,现在却延伸到100余海里。这次海战的结果似乎是不分胜负。美国两艘母舰一沉一伤,日本两艘母舰均负重伤,但日军损失飞机较多,并另有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号也被击沉。不过美国却达到了其战略目标,迫使日军暂时放弃攻占摩斯比港的意图。
珊瑚海之战相对中途岛之战好像是一个前奏,并且也对后者产生相当的影响作用:(1)美国人凭其优越技术和赶工的天才,迅速修复负伤的“约克郡”号母舰,使其能参加第二阶段的大会战。而日本方面的两艘负伤母舰则未能即时修复,这对于数量居于劣势的美军是一项有利因素。(2)珊瑚海会战之前,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曾命令参加空袭东京作战的两艘航空母舰迅速南驶,但未赶上会战。根据此项情报,山本遂大胆地假定,由于美国母舰两艘已沉(实际上仅一艘),两艘正在南太平洋,所以在中途岛作战时将不会受到美国航空母舰的对抗。
中途岛会战
日本海军对于这次大会战是寄予极大希望的,也几乎准备投入其全部兵力。一共包括大小军舰200艘左右,其战斗序列大致有如下述:
1、前卫兵力共潜艇16艘。
2、航空母舰部队,由南云中将指挥,主力为4艘重航空母舰(赤城、加贺、飞龙、苍龙)。
3、中途岛登陆兵力(约5000人)及掩护运输船团。
4、山本亲率的主力舰队,以巨无霸“大和”号为旗舰。
5、进攻阿留申的分遣兵力。
美国方面只能勉强出动军舰76艘,不过其中也有3艘航空母舰,由于情报单位译出日本无线电密码,所以尼米兹能迅速从南太平洋召回“企业”和“大黄蜂”二舰,而“约克郡”也已修复。尼米兹虽曾分遣若干兵力去保护阿拉斯加,其主力则始终集中在一起。他也计划在中途岛附近会战,以便利用该岛已有的飞机(约百余架)。5月底,太平洋舰队(约50艘)已集中在中途岛之北,但未被日本潜艇发现。尼米兹打破海军惯例,并未登上旗舰而坐镇珍珠港,海上兵力则由费勒齐(Frank J. Fletcher)中将 [ cdhyy注:一般译为弗莱彻。 ] 指挥。
日军的作战计划是定于6月3日开始空袭美国在阿拉斯加的荷兰港(Dutch Harbor),接着在6月6日分别在阿图(Attu)和吉斯卡(Kiska)两个小岛上登陆,其目的为引诱美国舰队向北驰援,使其远离中途岛。同时,6月4日南云的航空母舰应空袭中途岛,6月6日,日军即准备在中途岛登陆。照此计划分析,可以获得两点结论:(1)日本人似乎低估了美军的意志和能力,认为美军即令不远离中途岛也不敢向日军挑战;(2)他们现在似乎是以攻占中途岛而不是歼灭美国舰队为主要目标。
日军首先照计划发动阿留申方面的攻击,并且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但对全局而言,却毫无价值。日本人只是徒然地分散兵力,并进一步激起美国人的怒火。美国舰队并未受到任何影响而改变其集中计划。
6月4日清晨,惊天动地的中途岛会战揭开序幕,这场大海战的经过详情不仅非常复杂而且有许多不同的记载(其中也不无矛盾),在这里不可能也不需要细述。现在依照美国《军事史百科全书》的记载将其浓缩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4日:3时~7时)
日本的航空母舰照计划向中途岛发动攻击。在日本炸弹落下之前,岛上所有美机已奉尼米兹之命,全部起飞迎敌。他们一部分拦截日机,一部分攻击母舰,由于机型陈旧,速度性能太差,所以损失惨重,但还是能够减弱日机的攻击效力,并促使日方指挥官决定要求再作第二次攻击。
第二阶段(6月4日:7时~17时)
这是整个会战的决定性阶段。南云接到要求再作第二次攻击的无线电报。即命令母舰上的预备机卸下攻击船只的穿甲炸弹和水雷 [ cdhyy注:鱼雷 ] ,换装燃烧和破片炸弹——这至少需要一小时。此时日军侦察机才报告在东北面发现美国舰队,于是南云大吃一惊,遂命令那些飞机再换装适用于海战的武器,同时又收回攻击中途岛的飞机。上午7时,美国“企业”和“大黄蜂”两艘母舰首先发动攻击,而“约克郡”号也在7时30分跟进。第一批俯冲轰炸机没有找到日本舰队,但第二波的鱼雷机却找到了。这些飞机奋勇进攻,但因速度较慢又无战斗机保护,遂几全部被日本战斗机击落。此时约为9时30分,南云似乎感到胜利在望,催促其自己的飞机加速加油装弹,准备大举反攻,痛击美国的母舰,所以日本母舰甲板上挤满了飞机。突然,美国俯冲轰炸机来了(分别来自3艘美国母舰),日本战斗机由于攻击那些先来的鱼雷机,正在低空飞行,无法加以拦截(日本也缺乏雷达指挥)。到10时25分,日本3艘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都已被炸沉。剩下的“飞龙”号拼命地向“约克郡”号反攻,到下午3时,后者重伤,但前者在下午5时又被“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击沉。到此,主力战斗结束,日本4艘重母舰全部沉没,美国则还有两艘安然无恙。
第三阶段(6月4日~6月5日)
山本得知南云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大感震惊,但仍企图挽救残局,亲率其主力舰队向东挺进,希望打一次旧式的海战来击败美军(他的巨炮可以发挥威力)。但美军却机警地乘黑夜向东撤退。午夜后,山本知道他无法找到美军,因为自身缺乏空中掩护,只要天一亮就凶多吉少,所以遂命令向西全面撤退。
第四阶段(6月5日~6月6日)
美军在这两天内白天继续追击日军,夜间则避免接触。最后由于燃料消耗已多,遂停止追击,返回珍珠港。此时,重伤尚未沉没的“约克郡”号方为一艘日本潜艇所击沉,成为美国在此战中丧失的惟一船只。总结:美国丧失飞机132架,阵亡307人;日本丧失航空母舰4艘,重巡洋舰1艘,飞机275架,阵亡3500人。
结论
诚如当年美国海军军令部长金氏(Ernest J. King)所云:“中途岛之战为350年来日本海军所遭受的第一次决定性失败的战例。”在战史上这也是一种少见的情形:一支数量处于劣势的舰队击败一支数量远占优势的舰队。若检讨其原因,当然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现在只准备择其最显著而为人所公认者略述如下:
1、美国方面的第一优点就是情报工作远较出色,他们能破译日本的密码,空中侦察也远较精确。而日本方面则相形见绌,当美国舰队已达中途岛附近时,日本还完全不知道。
2、美军在所谓“三C”(指挥、控制、通信)方面也比较有弹性和灵活。尼米兹坐镇珍珠港,能够控制全局,山本则孤立在他的旗舰上,根本不曾指挥。
3、在技术方面,美国人也处于领先。“约克郡”号能迅速修复,而日本两艘母舰(瑞鹤、翔鹤)则未能参加会战,实为胜负之关键。日本母舰没有雷达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4、山本的作战计划太复杂,其兵力虽多但分配不适当,严格说来,他违反了“目标”、“集中”、“简单”等原则。进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画蛇添足。对于中途岛的攻击可以使用其威力颇大的舰炮,而不必动用母舰上的飞机。
5、日本在战前秘密赶造两艘超级战舰(大和、武藏),排水量7万吨,装18英寸(约45.7厘米)炮9门,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这种努力完全是浪费,如能改建4或5艘航空母舰(约3万吨),则其效果将大不相同——这是思想赶不上时代的悲剧。
6、美国军人的斗志非常高昂,远出日本意料(他们一向看不起美国军人)。诚如美国海军史学家莫里逊(Samuel E. Morison)所指出的:那些驾驶老式鱼雷机的青年人,不惜牺牲生命拼命地纠缠着敌人不放手,才使俯冲轰炸机有了毁灭敌军母舰的机会。
7、既已决定进攻中途岛,则珊瑚海之战对于日本人而言,也就大不该打,否则可以多出两艘航空母舰,而使其优势从4:3升高到6:4。
8、本来进攻中途岛的目的是为了引诱美国舰队接受会战,后来却把登陆该岛当作主题,实乃本末倒置。山本在日本应算是一个比较有战略头脑的将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实在很难解释。他至少在发现美国航空母舰正确位置之前,对于自己的母舰兵力必须严密控制而不可轻易动用。
9、山本最初建议进攻中途岛以诱美国舰队出战,就战略而言,实比日本军令部的意见更较合理,但未被采纳。以后日本当局又匆匆再作决定,几乎完全是受到杜立德空袭东京的心理影响,所以才会造成战略思想上的大混乱,并终于两头落空,惨遭败北。
10、所以从逻辑上来分析,导致中途岛会战的主因即为杜立德的空袭东京,进一步说,如果当时中国当局不允许美机降落衢州机场,杜立德的计划就根本不可能付之实行,于是中途岛会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历史也就可能要重写。中国为了协助同盟国作战,对于这一承诺曾付出极大的成本,尤其是浙赣二省人民的牺牲更是惨重。近来在美国有若干无知之徒,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就和贡献妄肆鄙薄,其幼稚浅陋诚不值识者一笑。我因有感于此,所以才写了这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