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用法的形成·第二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潜艇用法的形成·第二

潜艇用法的形成·第二

作者:坂本金美 ·日本

出自————《日本潜艇史》《潜艇作战的发展变化·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一、海军对美作战的基本战略

   日本海军战略的基础,是国防方针以及据此产生的用兵纲要。1907年(明治40年)4月,第一次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国防所需兵力》以及《用兵纲要》等文件。后于1918年(大正7年)、1923年(大正12年)和1936年(昭和11年),先后进行修改。

   军令部则依据用兵纲要,每年预先拟制“年度作战计划”(4月1日至第二年3月底)、“年度帝国海军战时编制”,及其附件“年度作战计划纲目”,以便对付万一与假想敌国开战的非常情况。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形势需要,对国防方针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与补充,为了适应华盛顿条约(1922年2月签订)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外形势,于1923年2月28日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其内容如下:

   “假想敌国: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国之中美国居首位。

   所需兵力:

   海军——战列舰9艘(13艘),航空母舰3艘(10艘),包括12艘重巡洋舰在内的巡洋舰40艘(28艘),驱逐舰战队及潜艇战队用作旗舰的巡洋舰16艘,驱逐舰144艘,潜艇70艘,另有航空队若干个(岸基航空队65个)。”

   括号内的数字是第三次修改所确定的。

   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诸如1930年的伦敦条约,1931年的“满洲”事变,1932年的上海事变,退出国际联盟以及废除华盛顿条约等,日本便于1936年6月2日第三次修改了国防方针,并在假想敌国中增加了英国,而所需兵力不变。

   第三次修改后的用兵纲要,其一般方针及对美作战要点如下(主要内容与第二次修改后的用兵纲要大致相同):

   “一般方针

   基本作战方针是陆海军协同作战,先机制敌,实施攻势作战,以期达成速战速决之目的。为此,陆海军部队必须迅速消灭敌之野战部队和主力舰队,并夺占重要地域。”

   “对美作战要点

   战争初期,要以歼灭西太平洋之敌及其赖以作战的根据地,并消灭其本土来袭之舰队主力为目的。因此,海军必须在战争之初迅速歼灭西太平洋之敌舰队,在对这一地区之敌进行压制的同时,协同陆军部队攻占吕宋岛及其附近之要地,以及敌在关岛的海军基地。一旦发现敌舰队主力驰援时,要不失时机地予以歼灭……(有关陆军作战事宜,从略)敌舰队被歼后,陆海军的作战行动可视情而定。”

   如上所述,日本海军把美国视为假想敌国,其作战方针是,采取守势,近海待机,通过舰队作战,消灭来犯之敌舰队主力,以期创造一个胜利的开端。这同当年东乡平八郎率领联合舰队截击波罗的海舰队,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法是一样的。

   美国海军这时所坚持的基本战略仍然是舰队主力进至西太平洋,寻求日本舰队决战并消灭之,以掌握制海权。

   二、几次裁军会议对潜艇问题的讨论

   1922年2月签订的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日本与美、英在战列舰方面的比例为6:10:10。这次会议讨论潜艇问题时,美国代表提出美、英各为90000吨,日本为54000吨,英国则主张全部废除潜艇;接着,美国又提出美、英各为60000吨,日、意、法保持原有兵力(日本当时的潜艇总吨位为31400余吨)。最后,在潜艇数量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

   1927年召开的日内瓦海军军备限制会议,因法、意两国拒不参加而流产,但经协商决定,军舰的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18000吨,替换舰龄为13年。

   1930年举行的裁军会议,于5月22日签定一项条约。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辅助舰艇、重巡洋舰和潜艇的拥有数量问题。日本主张应拥有潜艇78000吨,最后决定日、美、英各拥有52700吨。日本海军对此极为不满,因为它在这时已有潜艇约70000吨。此外,这次会议还规定,潜艇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2千吨。

   此后召开的裁军会议,均未达成什么协议。后来由于日本宣布退出华盛顿条约,从1937年1月1日起,在军备方面就进入了无条约时期。

   三、潜艇用法的沿革

   (一)德国潜艇战的影响

   前面已经说过,日本海军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在日本近海截击并歼灭来犯的美国舰队。在舰队决战中,潜艇的作用是什么呢?从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日本潜艇的用法没有什么变化,很可能是德国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活动对它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4年(大正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潜艇就被用于袭击敌人的军舰。战列舰处于劣势的德国海军,企图在削弱英国海军战斗力之后,再实施舰队决战。

   9月31日,开战后还不到2个月,“U-9”号潜艇(500吨)就击沉英国旧式装甲巡洋舰3艘,给英国海军以严重威胁,德国海军试图大量建造潜艇。

   然而,德国潜艇能够用其所长和发挥威力,并使英国濒临崩溃的作战样式,还是破交作战。1915年2月,德国开始不预先警告就袭击武装商船,但于同年9月,因美国提出抗议而中止;后于1916年2月,德国潜艇一度恢复这种袭击,2个月后又因美国抗议而停止。此后,德国潜艇全力以赴协同舰队作战。到1917年3月,再次开始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直至战争结束。开展第3次无限制的潜艇战以来,德国潜艇大显神威,截至战争结束,共击沉商船3612艘(8401974吨)。但是,英国海军利用上述近10个月的空隙时间,加强了反潜措施,给德国潜艇造成严重损失,从而未遭到决定性的打击。

   战争初期,潜艇对水面舰艇的袭击都是单艇进行的,但在第2次停止实施无警告的袭击之后,潜艇改为以艇群协同舰队作战。

   在1916年5月至6月的日德兰海战(德国称为斯卡拉格克海战)中,德国潜艇对北海北部进行侦察,并对英国海军基地的附近海域进行监视和巡逻。8月,为配合舰队出海作战,德国海军将24艘潜艇分别部署在5个海域,以袭击英国舰队。有6艘潜艇共发射20条鱼雷,其中7条命中目标,击沉英舰2艘。

   德国潜艇的战斗活动对日本潜艇的使用方法所产生的影响,虽然还不能具体地加以说明,但是,它确实促使日本海军更加积极地去研究这个问题。后来为日本潜艇的使用方法奠定了基础的末次信正中校(后为上将),在驻英期间,曾以观察员的身份跟随德国潜艇出海作战,深受德国潜艇的战法,尤其是潜艇协同舰队作战的影响。他在一份报告中曾对潜艇战作过以下阐述。

   “潜艇对战略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可主动地封锁敌人港口,这使一贯把敌国海岸作为国防第一线的英国战略彻底破产;使它在敌人进攻面前不得不采取守势,退守本土;并使它的海上运输也无法确保安全。至于对战术产生影响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尽管如此,斯科特中将曾提出的潜艇万能,战列舰无用的观点,似乎仍然值得商榷。目前,英国的大舰队经常甩开德国潜艇的监视,驰骋在北海海区。”

   末次中校的报告很长,他的基本观点是既承认潜艇给海军战略战术带来的巨大影响,又要坚持战列舰中心论,并指出潜艇的弱点在于水面航速低。这些观点对后来日本潜艇及其使用方法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末次司令及其潜艇训练

   末次回国后,于1919年(大正8年)担任军令部第1科(负责国防、用兵与拟制作战计划等事宜)科长。在任职期间,曾以全权代表随员身份出席了华盛顿会议。1922年12月出任军令部第1处处长(后为第1部部长)。

   当时,从潜艇的活动能力看,还难以远航到敌基地附近去遂行作战任务。至于军令部如何计划在战略上使用潜艇,还不大清楚,它所研究的战略使用,恐怕就是根据德国潜艇战的经验,将潜艇用于截击作战之中。这从末次上校出任军令部第1科科长一事也可看得出来。

   1923年(大正12年)12月1日,末次晋升少将,并亲自担任第1潜艇战队司令。1936年,末次少将(当时为军事参议官)在对海军大学甲种计划学员所作的一次演讲中,曾对他担任第1潜艇战队司令一事作过如下说明:

   “当时,潜艇沉没、碰撞等事故不断发生,从1921年到1923年,严重事故26起,沉没事故2起,水下碰撞事故2起,水面碰撞事故4起,进水事故6起,氧气爆炸事故1起,主要武备毁坏事故11起。因此,潜艇官兵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情绪相当消沉。当时,我这个外行如果也是这种情绪的话,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看着潜艇官兵日益沮丧下去而束手无策。因此下定决心,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那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总之,人们往往有种保守情绪,越是专家,这种倾向越严重,囿于以往的习惯和做法,积重难返,所以改革也难以推行。

   “一旦作点新的尝试,有人就反对说,‘外行还是不行!’然而与其所谓的专家,倒不如有胆有识的外行人干得出色。这种外行懂得作战,能够根据作战方面的要求,抱着坚定的信念去充分说服部属。敢于机断行事,这正是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上述演讲可以看出,末次司令想使潜艇部队具有一种进取精神,从战略使用出发,考虑如何建设潜艇部队的问题,并为此打下一个基础。

   末次司令指挥潜艇训练异常果敢。把突破舰队警戒幕作为基础训练科目,潜艇保持规定航速从目标舰的前方或后方进入,看到目标舰(相距700米)的红旗降下时下潜,通过目标舰的下方,尔后浮起,那情景相当惊险。1924年海军大演习中,参加演习的第1、第2潜艇战队,由末次统一指挥,从而在日本潜艇部队的作战使用方面开创了新局面。

   (三)监视、跟踪和保持接触

   日本海军为了截击来犯的美国舰队,并在舰队决战中以劣胜优,想了许多办法。潜艇的战略使用方法,就是监视、跟踪和与目标保持接触。研制远射程的氧气鱼雷,制造“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的主炮,以及后面将要介绍的袖珍潜艇,都是为了在舰队决战中取得先机之利。至于决战海区,起初定为琉球群岛附近,即小笠原群岛以西的日本近海海域;后来鉴于航空兵,特别是陆军航空兵的发展,则于1940年开战之前,将决战海域推进到马绍尔群岛一带。

   实施截击作战,关键在于及时查明美国舰队从其基地出发的问题。得此情报,联合舰队才能不失时机地到达预定的决战海域,因而就需派出潜艇对敌进行监视。联合舰队出航后,还要不断地得知美舰队的动向,以使处于有利的决战态势,这也要靠潜艇对目标进行跟踪,并保持接触。

   如美舰队进入日岸基航空兵的侦察范围之内,则由侦察机查明敌人的动向,并由部署在决战海区的潜艇和航空兵首先进行突击,以削弱敌人。这就是日本海军在决战中截击敌舰队的作战设想。如此使用潜艇的设想,大概是军令部提出来的,但其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从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的大、小演习,或从舰队主要演练科目的变化中就可看出。各个年度的主要演练科目如下(末次少将是1924至1925年任潜艇战队司令的):

   1922年(大正11年),演练潜艇攻击运输舰队的方法。

   1923年无记录可查。

   1924年演练下列各项:(1)使用方法;(2)潜艇的战略战术;(3)潜艇如何通过雷障;(4)潜艇对设防港湾实施昼夜侦察的方法……(中略)。

   1925年演练下列各项:(1)(略);(2)潜艇在封锁作战中的运用;(3)L型潜艇在封锁作战中的作战能力;(4)以潜艇监视敌人港湾;(5)对有潜艇和航空兵协同行动之敌实施局部地区的封锁;(6)航空兵与潜艇的协同作战,尤其是协同行动中进行通信联络的方法。

   1926年演练下列各项:(1)潜艇对敌基地进行监视,以及对出海之敌进行搜索、跟踪和袭击;(2)舰队作战中潜艇的运用。

   1927年演练下列各项:(1)潜艇的运用以及潜艇战队旗舰的任务;(2)大型潜艇的使用方法;(3)用潜艇搜索敌人;(4)以潜艇和航空兵对敌舰队泊地进行较长时间的监视和侦察;(5)以潜艇跟踪敌人并与之保持接触;(6)截击作战中潜艇在双方主力决战前后的使用方法。

   1925年,在大型潜艇的演练任务中,开始有在监视敌港湾的科目。1927年,就已使用“跟踪目标”和“保持接触”这两个军语,以后每年的演练任务中都有上述科目,可见使用潜艇进行监视、跟踪和保持接触这套方法,这时已经形成。

   此后,随着潜艇的发展,在上述用法中,又增加了逐渐削弱敌舰队的任务,即在跟踪和保持接触过程中,伺机前出到敌舰队的前方去袭击敌人。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种用法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另一方面,对潜艇在舰队决战前后的使用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和演练。由于先后竣工的巡潜型及海大型潜艇参加了舰队训练,海上演练更加积极活跃。演练时,由巡潜型潜艇担任监视、跟踪和保持接触的任务,而由海大型及中型潜艇在舰队决战前实施截击。

   演练的内容是潜艇在舰队决战之前的截击行动中,疏散配置,以便捕捉目标。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拟在后面叙述。

   至于使用潜艇破坏海上交通线的作战,由于认为对付美国舰队是个难题,加之对破坏美国这个大陆国家的海上交通线是否有效持怀疑态度,所以不够重视。而且认为,如果在演练中潜艇对警戒严密的航进舰队都能进行袭击,那么破坏海上交通线也就不难了。

   四、潜艇用法的训练

   在舰队训练中,潜艇部队年复一年、日以继夜地进行甲种战斗攻击和乙种战斗攻击的训练,并反复演练突破严密警戒,袭击航进舰队的科目。参加演练的各潜艇战队司令部都说,对严密警戒的敌舰队难以隐蔽接近和实施突击,并强调指出,解决的办法是,实施水下攻击(不在水面观测),因而必须改进水下的探测器材。演练战斗攻击,主要在于提高单舰的作战能力。下面介绍一下战略使用方法的演练情况。

   (一)1939年的海军小演习

   1938年第1潜艇战队和第2潜艇战队分别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潜航训练(前者1次,后者4次),以便练习对目标进行较长时间的监视。此外,还对其他科目进行了出海时间较长的训练,以研讨潜艇的作战能力。然而真正演练潜艇在截击作战中的战略使用方法,还是从1939年的海军小演习开始的。

   这次演习1939年8月7日开始,8月29日结束。第1、第2潜艇战队(各辖8艘潜艇)组成先遣部队,从7日至11日在纪伊水道附近遂行监视任务。乙军(由“山城”号战列舰等组成)出动后,先遣部队一直跟踪到乌利西群岛附近,并演练了保持接触和逐渐削弱敌人的行动。

   潜艇部队进行了严密的监视部署,这与后述的珍珠港作战时的潜艇部署相同。但是8月7日和9日未能发现部分乙军出动的情况,从而使2艘潜艇因遭到驱逐舰的攻击而“沉没”。上述情况说明,密集的监视部署也难以有效地完成监视任务。跟踪与保持接触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潜艇难以前出到目标前方实施攻击,因而实际上未能取得战果。各潜艇艇长认为,在跟踪和保持接触过程中,实施逐渐削弱敌人的作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二)1940年的特别大演习

   潜艇部队首次特别大演习的目的,是演练和研究潜艇长时间出海活动,对目标进行监视、跟踪、保持接触、并实施逐渐削弱敌人的作战;同时演练与岸基航空兵(岸基攻击机和水上飞机)的协同行动,为给水上飞机加油,布雷潜艇装上输送航空燃料的设备,可装载10-15吨燃油。

   拟制的想定是,乙军为推进其前进基地,企图攻占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岛,甲军防守特鲁克岛。甲军配属有第3潜艇战队(潜艇9艘)和第4潜艇战队(潜艇10艘);乙军辖有第5潜艇战队(“伊-16”号及布雷潜艇4艘)。

   9月8日开始演习,乙军占领布朗岛;甲军除派部分潜艇对布朗岛进行监视外,将其大部分潜艇疏散配置在敌可能来袭的航线上。甲军出动岸基航空兵和潜艇部队进行截击,乙军12日在特鲁克岛上陆,演习到此结束。通过这次演习,日军认识到,潜艇和航空兵对岛屿(环礁)防御十分重要,而潜艇对登陆作战的使用价值也是很大的。

   潜艇部队的第2次特别演习,主要是演练和研究使用潜艇和航空兵对敌舰队进行监视、对敌军事设施进行攻击以及对敌海上交通线进行破坏等项问题。有关这次演习的经过等情况从略。

   (三)1941年的远程特别行动

   1940年11月,由第1潜艇战队(甲、乙、丙型潜艇)、第2潜艇战队(巡潜型潜艇)和第3潜艇战队(海大6型潜艇)组成第6舰队,而第4潜艇战队(海大3型及海中6型潜艇)和第5潜艇战队(海大3、4、5型潜艇)直属于联合舰队。1941年5月,第6潜艇战队(布雷潜艇)编入第3舰队,第7潜艇战队(L4型潜艇)编入第4舰队。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潜艇部队的编制就是这样的。各潜艇战队的训练,结合各自的作战任务实施。在各战队的训练中,有代表性的是第2潜艇战队(缺第8潜艇队)及第20潜艇队的长时间海上行动。

   在这次海上特别行动中,各艇的航程较远,“伊-7”号和第7潜艇队(“伊-1”号、“伊-2”号、“伊-3”号)为10917-12578海里(23294公里),第20潜艇队(“伊-71”号、“伊-72”号)约为6900海里(12779公里)。

   各潜艇在出航之前,都要检修艇体和轮机,补充各种军需品,卸下不必要的物品。远航结束后,还要进行检修和补给,以便作好下一次出航准备。

   现将参加这次特别行动的第2潜艇战队司令部等所总结的收获,摘引几段:

   “这次行动已经证明,布雷型、巡潜型和海大型潜艇的艇体、动力装置和武备等,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大大增强了信心。同时也发现上述几种潜艇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巡潜型潜艇航速低,结构坚固,适于长期在海上活动,可在敌海域长时间遂行监视、突袭和破坏海上交通线上任务,但因航速较低,对敌航进舰队不易跟踪,难以与目标保持接触。海大型潜艇航速高,比巡潜型适于跟踪敌舰队,能够与目标保持接触,但其续航力小,仅“伊-15”、“伊-34”号和“伊-16”、“伊-20”号等潜艇可编入先遣部队,像巡潜级潜艇那样去远海遂行突击任务。

   “在敌舰队航渡过程中,要尽力消耗其兵力,但潜艇在己方航空兵掩护范围之外,无味地进行攻击,将会得不偿失。因此,这时主要是跟踪敌人并与其保持接触,待敌舰队进入我航空兵的作战半径之内,再举全力予以攻击”。

   “仅以潜艇隐蔽地监视敌人,难以取得圆满效果,还需灵活运用艇载机来完成这项任务。

   “在破坏敌人海上交通线方面:第一,破坏敌前进基地的后勤补给线,或者袭扰敌国的海上交通线,对赢得战争的胜利是极为必要的。先遣部队在不影响完成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应当进行海上破袭战。第二,担任监视任务的潜艇,如还兼有破交任务的话,则以完成监视任务为主,破交任务应由第二线潜艇负责,两项任务统筹安排实施。”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