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决战的准备·第二十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驻菲律宾我军自1944年10月起,在日美决战中进行着极其壮烈的殊死战斗。1945年1月中旬,陆海军确定了本土决战的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
当时,驻本土的兵力为:陆军有10个师、6个独立混成旅、1个坦克师,海军有第2舰队(司令官伊藤整一大将,在冲绳特攻战中阵亡)的28艘舰艇,第6舰队(司令官醍醐忠重中将,战犯,被判死刑)的52艘潜艇,共有舰艇80艘,泊于濑户内海。航空兵陆海军合计仅676架飞机。
2月26日确定的本土决战实施基本纲要推动了陆、海军的联合,但是一个月后的3月26日又化为泡影。
因此,陆、海军各自加紧完成本土决战的准备,但是当时菲律宾决战处于战斗最激烈阶段,妨碍了这项工作的进行。
这时,日本对盟军的态势作了如下判断。
今年,东、西线战场都进入决战阶段,盟军的进攻将达到最高潮。在东线,美国将攻占吕宋岛,切断日本本土与南方的海上交通,并加强对我本土的空袭,企图破坏我军工生产,削弱我作战能力和国力,凭借其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一举决定战争胜负。
苏军开始兵力东运
苏联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向美英保证参加对日作战,并就日本和满洲的处理达成了秘密协定。
根据协定,苏联利用西伯利亚铁路把驻欧部队和武器装备运往远东,如图所示,其数量是庞大的。尤其是5月德国投降以后,东运的兵力兵器急剧增加。8月份的苏远东最高兵力,与1944年底相比,兵员为2倍多,飞机为4倍,坦克达4.5倍,即4,500辆。我陆军自昭和元年(1926年)以来共生产坦克6,500辆,由此可见苏坦克是如何之多。而且,我驻满洲的飞机仅300架,苏机实际上是我方的30倍。
1939年诺蒙坎事件爆发,1941年德苏开战,到1945年,远东苏军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东军紧急扩充军备
关东军于1941年7月进行关东军特种大演习,紧急扩充军备。当时关东军总兵力达到16个师,85万人。以后为了补充南线兵力,加强绝对国防圈的部署,以及保卫本土,陆续向外抽调兵力,至1944年底,关东军已减至10个师。而且1941年关东军特种大演习以后留下的精锐部队只剩下第39师(1939年在广岛组建)。到1945年,关东军紧急填补兵力缺额,于1月组建7个师,2月组建4个师,3月和5月各组建1个师,最后又组建7个师,共组建20个师,达到了30个师,为原来的3倍。其中,21个师部署在满洲,9个师部署在朝鲜。在其总兵力30个师中,2/3即20个师是1945年组建的,在满洲组建10个师,在朝鲜组建2个师。因此,组建部队装备(飞机、坦克、火炮等)很差,训练不足,编制不健全,这都是难免的。
相反,苏军在粉碎德国后东调远东。远东苏军的作战能力,无论士气,还是装备,都有很大提高。双方在综合作战能力对比上相差悬殊。
1945年4月3日,美国宣布太平洋战场的指挥官,陆军为麦克阿瑟上将,海军为尼米兹上将,航空兵为阿诺将军,并制定了对日本本土的早期进攻计划,作为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战略。
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猝亡,副总统杜鲁门继任总统。当晚,杜鲁门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可以相信:我们决心竭尽全力,在东西两条战线上进行作战,并夺取胜利。”
日、美冲绳决战
3月25日,美军在冲绳以西20公里的庆良间群岛登陆,接着于4月1日在冲绳本岛登陆。
牛岛满陆军中将(鹿儿岛人,1944年8月从陆军士官学校校长调任现职)指挥的第32集团军以3个师为骨干,共86,400人;大田实海军少将指挥的海军部队约1万人。这支守军奋勇抗击3倍于己的敌人,即抗击美军7个师(3个陆战师、4个步兵师),共238,000人。最后寡不敌众,大田实海军中将于6月13日自尽,集团军司令官牛岛满陆军大将,集团军参谋长长勇中将,以及1945年1月31日就任县知事后带领居民协助军队作战的岛田睿知事,同于6月23日凌晨4时自尽。
6月17日,登陆冲绳的敌第10集团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在距我军最后阵地摩文仁山冈一箭之遥的系满市真荣里村的小山上阵亡。
我海军第2舰队于4月5日接到“冲绳特攻命令”后由司令官伊藤整一海军大将率大和号战列舰(舰长有贺幸作中将),仅带单程燃料,于6日从德山海面启碇南下,7日在九州以南海面与优势的敌机交火。下午2时17分,大和号终于葬身海底。第2舰队司令长官伊藤大将与大和号舰长有贺中将在此次冲绳特攻作战中阵亡。伊藤整一大将系静冈县人,1944年12月从军令部次长调任第2舰队司令官。著名超弩级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中之武藏号,已在1944年10月菲律宾海战中被击沉。
此外,1945年2月新编第5航空舰队的司令官宇垣缠中将也于8月15日在冲绳海域实施特攻时阵亡。在日美冲绳攻防作战中,我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和县知事全部阵亡,美军指挥官也以身殉国。我方阵亡89,400人,美方战后宣布阵亡12,280人。
本土决战的紧急部署
铃木首相与阿南陆军大臣商定的陆、海军的协同,仅落实在部分海运上,其余终未实现。
陆军将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合并压缩,人员削减了1/2(指标削减2/3),奔赴本土防卫作战的第一线。
本土部队的主要指挥系统分别在1月、2月、3月建立,第1线指挥系统和上述中央机构的合并压缩于6、7月完成。
1941年12月8日对美、英开战时,陆军总兵力为51个师,即关东军13个师、中国派遣军21个师、南方军10个师、本土5个师和朝鲜2个师。由于战局不断恶化,要求自1944年度迅速增加兵力,1944年动员组建了32个师,1945年初至7月组建了70个师。部队的编成惊人迅速,装备当然严重缺编,师长中有9人还是少将。动员状况如图所示。
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我陆、海军实力如下表所示。负责本土防卫的59个师中,1944年组建的10个师,1945年组建的45个师,两年组建的部队占总兵力的90%以上。
陆军常备兵力中引以自豪的精锐师,最多时有21个,至1945年8月15日战败时,仅留下3个精锐师担负本土防御,即东京的近卫师,四国的第11师和北海道的第7师。其余精锐师有2/3在南方战场战斗最激烈的地区。
所谓“彻底动员”扩编的部队装备极差。这一点已经意识到了。因为3号军备计划原定在1946年、1947年组建65个师,这当然是在100个师的基础上按此计划在短时期内增加的师数。
1945年2月下旬,最后确定了本土军备计划,即在本土增加40个师,朝鲜增加4个师。本土的40个师是在2月组建9个,4月13个,5月9个,6月5个,7月4个,最迟在7月10日组建完毕,离战争结束不过一个月。而且,这种临时组建的师占本土总兵力的70%。
这些师都是1945年动员编成的,装备很差,训练不足也是难免的。
我军还从满洲和库页岛把山炮以上的野战火炮运回本土,以弥补装备之不足。
本土汽车极少,只有铁路才是运输骨干。当时敌机对地面、铁路均实施轰炸,铁路寸断。因此,铁路的年运输量迅速下降,1943年为16,500万吨;1944年减少10%,为15,000万吨;到1945年已不能实施统一运行,运输量减少了一半,降为7,500万吨。
各年组建师数 | ||||||||||||||||||||||||||||||||||||||||||||||||||||||||||||||||||||||||||||||||||||||||||||||||||||||||||||||||||||||||||||||||||||||||||||||||||||||||||||||||||||||||||||||||||||||||||||||||||||||||||||||||||||||||||||||||||||||||||||||||||||||||||||||||||||||||||||||||||||||||||||||||||||||||||||||||||||||||
|
英国的铁路运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持续增长,最后较战前增加了40%。海上运输则相反,由于德国潜艇的破坏,初期连续下降,最坏时降到战前的20%。从1943年起,海运得助于先进的电子器材的发展,才逐渐回升,制止了英国国力的衰竭。
作为岛国的日本和英国,这种海运量和地面运输量可以反映国力的一个侧面,英国飞机装备电子器材(由丘吉尔首相亲自挂帅研制)后,扼制了德国潜艇的活动,海运量以1942年最低,以后逐步回升。同时,高炮装备电子器材后,使德国难以空袭英国本土,地面运输量不断增加。
我国则任凭美国潜艇活动,1944年底起又任美自由空袭,陆、海运输量迅速下降,国力趋向崩溃。
加之,我国的最大弱点是工厂过于集中。以陆军兵器生产为例,以6个陆军兵工厂为中心,陆军管理监督的大工厂约有700家,其中关东地区占50%,近畿地区占22%,东海地区占16%,这3个地区共集中工厂88%。美国了解这种情况,对这些地区实施大规模空袭。
铁路无法统一运行后,汽车和油料本来就绝无仅有,所以原材料和承包工厂加工的部件、半成品都不能顺利运到总厂,武器无法组装。
其次是军官不足,陆军需要34万人,占陆军兵力的5%(每20人1名军官),但是只有25万人,占陆军兵力的4%。其中,现役军官约占1/5,预备役军官占4/5。现役军官中,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在第1线指挥作战的兵种军官,截至1945年夏约为18,000人,占陆军兵力的0.3%弱,即每1,000人不到3名。
现役军官48,000人,其中兵种军官29,000人(约占60%),技术部6,700人,经理部4,100人,军医部1,700人,兽医部1,000人,宪兵军官900人。
武器装备很差,指挥官也质量不高。而且,不满30岁的年轻军官占2/3。
日本以处于困境的177个师作最后抵抗,准备最后决一胜负。
据说美国把动员的庞大兵力,7成投入欧洲战场,3成投入太平洋战场。现在,德国已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只剩下日本。今后,盟军加上苏军,可以用全部兵力对付我国了。
1945年飞机、武器的生产也趋向崩溃
陆、海军的飞机生产以1944年6月的产量最高,以后逐月下降。其他武器的生产,1945年也急转直下。(如图所示)
从武器的生产情况看,已不再是可以进行战争的景象了。尤其是飞机生产,从1944年中期起,航空器材生产工厂原料告罄,已呈现国力崩溃景象。而且,这些工厂都集中在东京(关东地方)、名古屋、大阪和神户,由于空袭加剧,器材运输困难,从业人员缺勤严重,生产一落千丈。一般武器的生产,1945年直线下降,以3月产量为100,8月就降到30。
飞机和其他武器当然都需要宝贵的钢材,而直接大量使用的物资则是铝和特种钢,因此陆、海军全面合作生产同样的武器。到1945年,生产已力不从心,如特种钢,1945年度仅生产7万吨,为1944年度产量的1/14。
铝由于七、八月间原料铝矾土不能从南方运回,精炼厂原料告罄,加工厂停工待料。铝的供应不久就陷入了中断的境地。这就是说,飞机生产只靠工厂的库存原材料,不久也就寿终正寝了。
主要交战国的铝产量 | |||||||||||||||||||||
|
1944年交战国的铝产量为:美国的产量最高,约占全世界的一半;我国的产量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德国,居世界第4位,约为苏联的2倍。
但是,铝的原料铝矾土来自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和帛琉岛等地,以1943年最高,运回925,000吨,以后由于敌潜艇加剧击沉我船舶,1944年减到1/3,约运回350,000吨,1945年仅运回1,900吨。因此,铝的供应终于中断。
至7月,工人的出勤率因空袭而降为50%,即使出勤,也要躲避空袭或善后清理,加之原材料枯竭,所以开工率极低。
看到生产一落千丈,不妨说武器生产即将寿终正寝。没有武器的生产供应,战争就无法继续进行。
由于难以制止飞机减产,1945年春,陆、海军当局和军需省商讨将飞机工厂改为军事性组织,必要时收为国营,最后决定采用民有国营的特殊形式。1945年4月,将大量生产陆军飞机的中岛飞机工厂改为第1军需工厂;7月又将生产海军飞机的川西飞机工厂改为第2军需工厂。
从1944年中期开始,拼命确保的南方石油,也象铝的原料铝矾土的运输一样,已无法运回日本本土。没有至关重要的石油就无法发挥航空兵的战斗力。
国力(经济活动)先于兵器工业,早在1944年中期就已处于崩溃状态。关于代表国力的船舶保有量、钢材供应量和制造业生产指数,如下图所示。
1937年日中战争以前,国力处于上升时期;从第二年起,国力开始逐步衰退,在逐步衰退的过程中对美、英开战;从第三年即1943年起,国力迅速衰退;1944年中期,日本陷入经济崩溃状态。
从制造业生产指数看,以1931至1933年的平均值为100%,1945年7月为10.8%,8月实为7.5%,下降到1/13。以棉布为例,1945年与日中战争前的1936年相比,降为1/90,国力确已崩溃。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我国力上升的转机。但是,在1937年的日中战争中,日本由于缺乏先见之明而扩大战争,并陷入泥潭,从第二年起国力就逐步衰退。1941年对美英战争,适逢国力衰退最严重之时,初战的赫赫战果历时不足半年,接着国力逐步衰退,第二年以后就急剧衰退。从1944年中期起,国力处于崩溃状态;半年之后,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崩溃;至1945年夏,国力和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全部崩溃。
陆、海军在这种国力和作战能力的基础已全部崩溃的情况下,计划本土决战,用什么来谋取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