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1941年12月8日日本终于对美英开战·第十四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祈祷偷袭夏威夷成功。美国如何不冒太大危险而驱使日本打第一枪的呢?

   这次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后,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即于1941年12月1日向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发布圣命如下:

   (一)帝国决定对美、英、荷三国开战;

   (二)南方军    总司令官于12月×日发动进攻作战。

   1941年12月8日上午6时,大本营陆、海军部宣布:“帝国陆、海军于8日拂晓在西太平洋与美、英军进入战斗状态”。

   12月10日下午4时半,情报局宣布:“此次对美、英战争和今后随着形势发展而可能发生的战争,包括日中战争在内,称为大东亚战争。

   各方向的作战十分顺利:

   (一)12月8日在马来半岛登陆的陆军部队,于1942年1月11日占领吉隆坡,2月15日攻占新加坡。

   (二)海军特混舰队于12月8日袭击夏威夷,重创敌军。

   (三)进攻菲律宾的部队于12月10日登陆,1942年1月2日进入马尼拉,4月11日攻克巴丹半岛,5月7日攻占科雷吉多尔要塞。

   (四)12月10日占领关岛。

   (五)12月16日占领婆罗洲重镇。

   (六)12月25日攻占香港。

   (七)进入1942年后,1月23日占领新不列颠的腊包尔。

   (八)2月14日11时30分,陆军伞兵部队实施首次伞降,占领了苏门答腊的巨港(巴邻旁)油田,油田完整无损。

   (九)3月1日进攻爪哇的部队突击登陆,9日荷属东印度军队投降。

   (十)3月1日占领缅甸首都仰光,切断了缅甸援蒋公路。

   1941年12月11日,德、意对美国宣战。

   初战战果辉煌,国民扬扬得意,2月19日和3月12日相继举行了两次祝捷大会。

   此外,陆、海军省和参谋本部(大本营陆军部)于12月14日从三宅坂迁至市谷原陆军士官学校院内(现自卫队市谷驻地),航空本部也同时迁入。

   甲臼炮的威力

   1942年1月5日,我身负与南方军总司令部联系的任务从羽田机场出发。我搭乘军队征用的日本航空公司飞往南方的首班双引擎螺旋桨客机,于第3天抵达目的地西贡。

   我在西贡的南方军总司令部拜会了寺内总司令官,住了3天立即追赶正在进攻马来半岛的山下奉文中将率领的第25集团军(山下奉文系高知县人,后任航空总监,晋升大将,曾任第14方面军司令官,1946年2月23日在马尼拉处决)。马来亚首都吉隆坡是1月11日攻占的,但是我军的一线机场早在12月28日就已攻占。我飞抵弹坑已填平的怡保机场立即前往吉隆坡的集团军司令部,12日拜会了山下司令官。山下很精神,比我早3届的前辈辻政信首席作战参谋在前线指挥作战,13日回司令部联系工作时才见了面。

   这支马来作战的军队中编有装备所谓甲臼炮的独立臼炮营。

   甲臼炮浑名“无弹”(无炮弹)炮,弹头具有陆军最大的300毫米重炮弹的同样破坏力,由50名士兵分解扛运,可在敌前30分钟内组装发射,是重炮级袭击武器。

   在满洲东部的苏满边境,苏军和我军在近距离内面对面修筑碉堡,严阵以待。甲臼炮计划用于一举摧毁苏军碉堡,是技术本部的桑田小四郎少将倾注4年心血于1938年制成珍藏的武器。

   因此,在这次战争中,关东军编有了3个臼炮营,进攻香港的第23集团军、进攻菲律宾的第14集团军及进攻马来的第25集团军各编有1个臼炮营。后来,在冲绳战役中有1个臼炮团参战,初期曾建大功;在硫黄岛和塞班岛抗登陆作战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进攻马来亚的第25集团军,登陆后70天之内快速推进700公里,于2月15日攻占新加坡。但当2月10日新加坡就在面前,我军与武吉智马高地之敌隔柔佛海峡对峙,原计划在第二天的纪元节(2月11日)攻占新加坡,但只有野战重炮营,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所属独立臼炮营的甲臼炮大显身手,用30分钟时间在敌阵前构筑火炮阵地,以200公斤的巨弹从千米之外实施齐射,敌人仓皇撤退,部分阵地被摧毁,为我军夺取武吉智马高地打开缺口立了大功。

   进攻菲律宾的第14集团军臼炮营也在进攻巴丹半岛的战斗中同样建立了大功。

   我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详述,是因为我在担任大阪陆军兵工厂弹药分厂厂长时承担了臼炮的试制,在制造方面提过改进意见,参加过实弹试射,其威力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得悉如此起作用暗中感到可笑。发明人桑田少将当然是第一个获得1941年颁发的陆军技术功勋章了。

   由于臼炮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完成发射准备,而且其威力相当于陆军最大的火炮,因此应容忍其某些缺陷,诸如射程不过1,200米;虽可一分钟发射一发,但只能持续发射10发等。

   在这里再介绍一下有关重型火炮。陆军的重型火炮,加农炮为150毫米以上加农炮,榴弹炮为240毫米以上榴弹炮。

我国陆军重型火炮的性能诸元
区分 保有数(门) 射程(米) 弹重(公斤) 说明
150毫米加农炮 170 18,000至26,000 50
240毫米榴弹炮 55 16,000 200 280毫米榴弹炮的射程为7,900米
300毫米榴弹炮 35 400
410毫米榴弹炮 1 20,000 1,000 在满洲与苏军作战到最后
240毫米列车炮 1 50,000 同上;从法购入
海军的460毫米加农炮 9 42,000 1,400 装备超级战列舰-“大和”、“武藏”

   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进攻旅顺要塞的战斗中,乃木希典大将指挥的第3集团军在8月19日实施第1次总攻时,遭受重大损失而告失败;在10月1日实施第2次总攻时,把配置在我国海岸要塞的、1884年开始制造的280毫米铸铁榴弹炮调来24门,配置在可射击旅顺要塞203高地的阵地上,参加了战斗。重200公斤的炮弹全部命中目标,并摧毁了旅顺港内敌舰,从而使旅顺俄军于翌年元旦献城投降。于是,第3集团军立即挥师北上,赶上了1905年3月10日的奉天总攻击。

   在此次战争中,我军在进攻香港、新加坡、科雷吉多尔战斗中,150毫米加农炮、240毫米榴弹炮和“无弹炮”(甲臼炮)都立了大功。但是,此种火炮最后未能参加瓜达尔卡纳尔岛、马利亚纳群岛等地的抗登陆作战,实在令人遗憾。这是因为运输困难,大部分留在满洲了。

   根据我国当时的工业能力,重型火炮仅在大阪兵工厂和日本制钢所(室兰)制造,如表所示,数量有限,总共不过270余门,410毫米榴炮和列车炮仅各有1门。到1945年5月,我军仅2门150毫米高炮参加了防空作战。我国的机械工业特别薄弱。

   初战赫赫战果昙花一现

   初期作战取得成功,我军提前控制了占领地区的资源,切断了当地重要物资对美、英的供应,并超过预定计划确保了石油设备的完好,海上运输能力也大体与预计一致。物资供应大体超过了预期目标,仅粮食供应稍差。

   军用物资的作战损耗,航空兵方面大体接近估算,其它方面则大大低于估算,而且大部分是在海上损失的。也就是说,船舶总吨位在12月8日开战时为553.7万总吨,在开战后两个月内运输船共被沉没13万总吨。

   遂行战争的当务之急是开发并获得南方石油,当然要付出努力以求万全。

   本来考虑南方的石油设施会在攻占前遭到破坏,也准备从国内调拨人员和器材,但陆军首次使用的伞兵部队成功地保住了巨港的油田与炼油厂。为庆祝这次胜利,给渔船和零散海运船舶发放了50万千公升石油(仅相当于今天的半天用量,但在当时则是4个多月的用量),作为特别配给。

   今天,渔业用油每年600万千公升,农业用油每年500万千公升,发电用油每年6000万千公升,石油才是能源的基础。

   回想在长达4年的对美战争中我国石油的全部消耗量不过2,000万千公升,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在初战胜利的鼓舞下,1942年2月前后,在赤坂山王旅馆召集陆、海军10课长会议,连日讨论今后的战争指导问题。

   所谓10课长即陆、海军省和大本营陆、海军部各5位主要课长,但后期两位军务局长(武藤章中将、冈敬纯少将)和两位作战部长(田中新一中将、福留繁少将)也参加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海军主张:极其要紧的是充分扩大初期作战的战果,不给敌人以喘息反攻的时间,要求连续实施澳洲战役,夏威夷战役和印度洋战役。对此,意见分歧,未能做出决定,于是就提交3月7日的御前会议。

   印度洋战役、夏威夷战役和澳洲战役的设想,确实气魄很大,作战当局受到初战战果的鼓舞,决心实施,企图给美国以致命打击。

   统帅部的部分人士即陆、海军的实权阶层认为有这样的强大的军备——陆军的4号军备计划和海军的10年军备扩充计划,就不会败于美国。

   政府(企划院)也于1942年2月28日提出了大东亚资源图设想。

   可是,会议和设想都成了沉醉于胜利的不足一月的短暂梦幻

   陆军的4号军备计划和海军的第1、2次军备扩充计划

   所谓4号军备计划即至1949年扩编129个师(以16个轻装师、22个普通师、27个摩托化师和14个坦克师为基干)和至1946年建成500个航空中队;海军的第1次扩军计划是1941年至1943年,第2次扩军计划是1942年至1947年。

   陆军正在执行3号军备计划,计划至1947年度扩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

   4号军备计划与3号军备计划相比,师的指标是1947年3号军备计划完成时的2倍,航空兵到1946年实际扩大到3号军备计划的3倍。

   例如,飞机在1944年度计划生产31,000架,实际生产13,000架。坦克在4号军备计划期间,计划1941年度生产2,500辆,1944年度生产8,000辆;实际产量1941年度为1,200辆,1944年度仅300辆,1944年度的产量不过是计划数的1/27。

   海军在开战时与美国相比,舰艇是美国的68%,飞机是66%;当美国执行庞大造舰计划之后,到1945年,日本舰艇则降为40%,飞机的比例则更低。因此,日本需要执行上述第1、第2次扩军计划。计划所需钢材的配额,1941年度至1947年度每年应为138万吨,所需铝的配额为每年74,000吨。

   然而,陆、海军的实际钢材配额如下表所示,海军所需钢材配额超过了供应计划的30%;此外生产飞机所需的铝,即使提供1941年度的全部产量也不能满足海军的要求。陆、海军的计划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的。

陆、海军的钢材配额(单位:万吨)
年度 陆军 海军
1941 97 105
1942 87 106
1943 102 108
1944 99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陆、海军的数量不大的配额,在国力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民用需要,比如削减了上述提到的煤炭和化肥工业的钢材配额。因此,重要的生产力扩充计划终于成了画饼。

   陆、海军虽深知这个计划是欠斟酌的,如果实现这个计划是对美作战的需要,那么国家应将计划列为开战的条件,加以研究。可是没有正式研究的时间。既然各种条件与环境不假之以时日,我国就不得不一开始就进行一场强以不能而为之的战争。所以谁也不清楚两三年后的情况。事已至此,当时就不得不下达开战的决心。

   占领南方后的大东亚资源圈的设想

   1942年2月28日,企划院总裁铃木贞一提出资源圈的设想,认为,由于日、美开战,日本占领了南方要地,在战略上对美、英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上由于控制了南方资源,应大力发展以日、满、华为核心的大东亚经济。这是以今后15年为期限的大东亚生产力扩充计划。15年后,日本建立以日、满、华为核心,包括南方在内的大东亚资源圈,钢材将达3,000万吨,石油2,000万千公升,铝60万吨,船舶保有量2,000万总吨,哪一项在15年后都是当时最高产量的几倍。

   这个大东亚资源圈设想的指标,钢材到第15年达到3,000万吨,是订计划时的7倍,石油是4倍,船舶保有量也是4倍,铝近5倍。这是设想第1个生产力扩充计划(1938~1941年)的增长按计划完成,1942年度以后仍按这一速度发展,方可达到第15年即1957年度的指标。可是,钢材在1941年度实际完成450万吨,是第1个生产力扩充计划规定指标726万吨的62%,低于4年前开始执行计划的1938年度。看到这点,就只好说这个计划是异想天开的了。既要从事大规模战争,又要扩充庞大的军备,计划规定的年平均增长率应是:造船6-7%,钢材8-9%,石油10%。我国国力以1938年最高,以后开始下降,逐渐贫弱。战后,军备只有自卫队,专心致志地以经济大国为目标,截至大东亚生产力扩充计划的最后一年即1957年,——虽然在此之前鸠山一郎首相曾于1955年宣布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战后时期业已结束”。——钢材才达到975万吨,石油1560万吨,造船196万总吨。造船姑且不谈,钢铁和石油都不过是大东亚生产力扩充计划指标的60~70%。由此可见,这一15年发展计划与军备的大发展相结合,是模仿美国的“我国胜利计划”,但是象梦幻一般,仅以设想而告终。

   初战的战果确实辉煌,激动人心。但是,不能因为战果如何辉煌,就误以为开战前那次极深刻的国力分析过时了,就可以把陆、海军征用的船舶归还政府的庄严协议(一再重申)一笔勾销。

   但是,强迫履行这一协议也行不通,不,已经不可能了。这就是导致后来我国作战能力和国力陷入困境的最大的原因。

   当时企划院运输计划负责人曾责问兼管此事的我,几乎要吵架了。战后见面时还是那副老样子,总之此事已成千古恨。

   1960年7月,从第3次吉田茂内阁开始曾两次担任大藏大臣和通产大臣的池田勇入首相,制定了经济倍增计划。我国从此以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持续了十几年,成为今天的经济大国。但是,要实现这个“今后15年的大东亚资源圈的设想”,每年得有10%的实际增长率,因而成了黄粱一梦,这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个设想发表一周后,1942年3月7日确定国策时,陆军的4号军备计划、海军的扩军计划,以及大东亚资源圈设想,统统消失了,真是做了一周美梦。

   归还军队征用船舶的协议,2月没兑现,3月也没兑现,最后大本营的答复是不能归还。战前达成的重要协议成了一纸空文,我国国力前途暗淡。

   1942年3月7日的御前会议及优先发展航空兵力

   初战战果确实辉煌,但是在这次会议确定的今后战争指导大纲却非常严峻。

   首先是船舶问题,即不能根据战前政府和军部之间的协议处理船舶。也就是说,民用船舶在开战的12月仅174万吨,这是协议规定的。但是民用船舶在1942年1月至3月平均每月只有159万吨,陆、海军征用船舶则占全部船舶的3/4,仅1/4船舶用于发展国力。这是个大问题,因为战前的协议规定军民用各占一半。

   时至3月,必须确定新年度的物资动员计划。由于这种状况,国力大大下降。据计算,在对美英战争的第二年,如果必须分配给陆、海军军需物资的最低限度的份额,那么给发展生产力和民用的分配额只有1941年上半年的43%,决定进一步牺牲民用物资,大幅度削减其配额,以渡过眼前难关。所以自1942年度开始的第2次生产力扩充计划不得不采取突出重点的方针,陆军也只得把生产飞机和加强防空列为首位。

   进入对美英作战第2年,海上运力减少到1940年度的一半,与日中战争刚爆发时相比,仅及当时的1/3。运力即国力的问题已非同小可了。

   在战前11月12日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对企划院总裁提出的为实施对美、英、荷作战的战争经济基本方针作了如下决定:

   (一)我方控制大东亚共荣圈地区的国防资源,以期迅速扩充和发展遂行战争的能力,同时切断对敌方的供应。

   (二)1943年底的目标是有计划地实现所需战略物资的自给自足,尤应促进并加强以石油(含人造石油)、煤、钢铁和造船为中心的自给自足生产。

   战前特地制定的这项重要方针,到开战第4个月的1942年3月,不得不再次作出决定,作大幅度调整。辉煌的初战战果已一笔勾销,艰难的道路很快展现在眼前。

   老话重提,军队撕毁开战前对政府的协议——把军队征用的船舶归还政府,是面临艰难道路的最大原因。在总体战中,国力的使用不能完全跟着作战计划转。

   其次在作战上应重新考虑的是痛感空中战斗力的薄弱,日美飞机生产能力的对比为1比5。

   陆军在对美、英战争开始时,总兵力为212万人(满洲73万人,中国62万人,南方39万人,本土、朝鲜和台湾计38万人),其中,派往南方的兵力仅占20%,为10个师,而航空兵85,000人中,约50%的45,000人参加了作战。这就充分暴露了航空兵力之不足,划时代地扩充航空兵力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海军也一样,勉强从巨舰大炮方针转向优先发展航空兵力。

   陆军航空兵仅占总兵力的4%。海军总兵力为23万人,陆、海军飞机大致相等,海军航空兵占海军总兵力的40%,陆、海军合计,航空兵占总兵力的7%。

   美国在1943年前后完成扩军时,总兵力为880万人,航空兵为200万人,占总兵力的22%强。日、美两国对航空兵投入的力量竟如此悬殊。

   美国的大规模扩军计划与日、美国力对比

   美国对日本的政略和战略是自己不打而禁止向日本出口战略物资,通过向日、德交战的国家提供美元、物资、武器和军事指导等帮助这些国家加强作战能力。美国尚未完成的军备处于勉强过得去的状态,自信在军备方面足以对抗日本或德国。因此,美国在日、美谈判中一直采取强硬态度。

   美国大规模扩充军备的过程是:首先从1939年10月的“彩虹计划”开始,继之是1940年6月的海军航空兵扩军计划,其次是1941年9月的国防工业计划(“胜利计划”)。美国不像日本那样分别搞陆军的军需动员计划、海军的造舰计划和政府的生产力扩充计划,而是国防工业计划一本帐。这确实使当时我有关人士感到羡慕。

   美国的这项军工生产计划同日本相比,有以下很大差别。

   飞机生产在开战时日本是美国的1/5,但到1944年,由于我执行航空兵绝对优先的方针,差距已缩小到近美国的1/3。然而,装备陆军师的坦克却因此仅生产美国的1/85。

   较直接军事物资更为重要的造船则停留在美国的十几分之一的低水平上。
产量接近美国1/3的飞机以1944年夏最多,当国力开始崩溃时,飞机生产也随之每况愈下,1945年降为美国的1/5,同年夏又锐减为美国的1/10。航空燃料则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

   再从工矿业生产指数来看日、美国力的变化。1927年至1945年的日、美国力变化如下图所示。

日、美军工生产对比
区分\国别 美国 日本 日本:美国(1944年)
1942年 1943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飞机 47,800架 85,800 10,000 20,000 26,775 1:3.2
坦克 23,800辆 29,500 1,300 800 300 1:85
造船 800万吨 1,930 66.1 106.7 173.5 1:11
军费 301亿美元 517亿美元 187亿日元 298亿日元 735亿日元

   美国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先是发展国防工业,接着充实军备,其指数急剧上升;而我国正如前面多次指出,随着1937年日中战争爆发,仓促实施军事动员,陆、海军盲目抓军工生产,极为贫弱的国力因此发展受到影响,至1938年则停止增长,工矿业生产指数开始下降。1941年对美、英开战以后,如前所述,注意力都集中在作战,对国力考虑不够,工矿业指数急速下降,就是说日本陷入了急剧贫困的深渊。美国的工矿业指数则不断急剧上升,到1941年,日、美的国力对比为1比10,1943年为1比15,1944年为1比22,差距迅速拉开。

   以钢材生产为例,日、美的产量对比在昭和初期是1比33,1937年是1比7,1941年是1比10,1945年又回到了昭和初期的1比33。

   此外,1940年6月执行的3号军备计划,规定在1946和1947年建成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由于绝对优先发展航空兵,尔后国力又不断下降,军备计划完成的指标当然有减无增。优先发展航空兵力越彻底,地面武器的生产就越下降,实际增长的装备,仅能满足1942年以后师的编制装备的30%。就师的数量而言,1944年美国有215个,而日本只有105个,日本是美国的1/2。若从装备来看,这方面对比就更加严重。

   最后,我国虽也达到177个师(普通师169个,坦克师4个,高炮师4个),但从装备来看,战斗力的对比若把这177个师看成是其1/3即60个师,那么师的数量就约是美国的1/4;师的火炮,我国以小口径火炮为主,美国则以中口径火炮为主,因此炮弹的威力对比是我国的5倍,结果师的火力对比达到我国的20倍。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