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紧迫的1941年·第八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内外形势激烈动荡的1940年即将结束的12月23日,我国签订日泰友好亲善条约,建立日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迎来了1941年。
国家总动员法的条款几乎已全部付诸实施,国民生活日益严格控制。国民在忍受中坚持,不能如实反映国内外真实情况的苦恼在不断增加。
日中战争处于僵持状态毫无进展。就围绕南进与北进确定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国策而言,那种苦恼一直有增无减。列强中最贫穷的国家日本正面临着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富国交战的厄运。
日本于1941年1月提出调停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争端,为在日本和泰国及日本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建立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合作关系,于3月11日解决了边界争端,但日本与美、英的关系终于急剧恶化,成为走向对美、英作战的转折点。
作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日本和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签订协定,其核心是继续维持对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的控制权,必要时对法属印度支那使用武力。日本决定在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设置军事基地,粉碎美、英反对日本建立军事基地的图谋。与此同时,确定了日本南进政策的具体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确保大米和盐
关于我国的主食大米和必不可少的盐,1931年至1947年的供应情况如下图所示。
日本对美、英开战以后,大米和盐的供应迅速呈现困难,1940年日本西部和朝鲜严重干旱,稻谷收成大减,因此我国为编制当年的物资动员计划而苦恼。
大米和盐是日本人必不可少的主食和必需品。
大米必须保证平均每人每日最低定量350克,即平均每人每年126公斤。其中,从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进口的大米占我国需要量的10%。战前日本平均每人的大米年消费为165公斤,最低定量仅为战前消费量的75%。
盐也是日本人的生活必需品,用于家庭消耗、制作酱油、豆酱、咸菜及渔业腌制。日本始终为确保此项用盐作出了努力。但是,工业用盐的供应在对美、英战争以后急剧下降,立即影响了肥料和火药的生产。
食盐是日本人的生活必需品,1940年平均每人消费15公斤,以后逐年下降,至战败时降为1940年消费量的80%,1946年更降至45%,减少了一大半。工业用盐情况更为严重,1945年仅及战时最高消费量的15%。因此,铃木战时末届内阁于1945年4月组阁时,在估算我国的国力后认为,“盐在1945年中期以后将难以获得,确保火药生产困难重重。”从而将盐列为当时制定国策的前提之一。
大米与盐也和战争休戚相关,其供应量在1945年底迅速降为战前供应量的一半以下,在战败以后的第二年仍继续下降,依靠占领军的供应才勉强度过饥荒。
农林水产的生产指数演变如下图所示。该图显示了大东亚战争期间包括大米、盐、肉和鱼在内的全部主副食品的供应情况,与上述钢铁、石油的变动情况一样,自日中战争的第二、三年起,其供应每况愈下,在对美、英战争以后更急剧下降,至战败时约降为1939年的一半。
战后的吉田茂首相(1946年5月首次组阁至第五次组阁,任首相8年)为对付这次粮荒,强烈要求美国占领军提供350万吨粮食,但美国仅提供所要求的1/5,即70万吨粮食,说这些粮食足以度荒。
吉田先生曾流着眼泪说,“如果事先能作准确计算,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了。”当时我们这些有关人员听后受到很大震动。这说明战争计划和国力估算也应如此。
伺机南进论偃旗息鼓
根据1940年7月27日的时局处理纲要,企划院就南方作战的帝国物质国力作了研究,结果估计国力将下降一半。1941年1月中旬,陆军有关人员再次单独进行细致研究,其结论与企划院估计雷同。由于有这些干扰,1940年夏虽开始出现南进良机,但南进论噤然无声,1940年7月的时局处理纲要也就成为一纸空文,不久伺机南进论就偃旗息鼓了。
1941年3月,美国执行对华武器租借法,英中军事协定签署,重庆也参加同盟,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对日本的包围圈已基本形成。
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
1941年3月12日,外相松冈洋右出访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在盛大的欢送仪式后从东京站出发,24日途经莫斯科会见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26日抵柏林,31日抵罗马,4月4日返柏林,4月7日重返莫斯科停留1周,于13日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后归国。
松冈在柏林和德国达成的协议为,德国在英国本土登陆,日本攻占新加坡,德苏开战,以及日苏调整邦交等。
1941年4月16日,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发回判断德苏即将开战的第一份电报。早在4月3日,希特勒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在伯希特斯加登别墅召见大岛,通报德苏战争不可避免,大岛立即电告日军参谋本部。接着,大岛于4月28日电告参谋总长,判断德苏即将开战,苏联在数月之内崩溃,英国随之屈服,在美国不参战的情况下结束战争。
此外,大岛还建议:德苏一旦开战,日本应立即南进,间接支援德国,尔后乘苏联混乱之时,出兵与德国呼应,从而肢解苏联。
日美开始和解谈判
1941年4月15日,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歌山县人,海军大将,曾任军令部次长、横须贺镇守府长官,1940年1月任外务大臣,于11月任驻美大使)报告说,美国已着手动员,工业出现繁荣,开始进行长期战争的准备,到1942年秋战备动员将充分发挥作用。接着,在第2天收到关于日美和解的两国谅解方案,日美开始和解谈判。野村大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驻美武官、后任出席巴黎和会的随员和华盛顿会议的随员。
经近卫首相同意,井川忠雄(最初在大藏省供职,大正时代曾任驻美财务官7年,当时为产业公会中央金库理事)于1941年2月13日赴美谈判,接着岩畔豪雄大佐(自1939年3月任陆军省军务局军事课长)于3月6日以军务局官员的身份奉命赴美协助谈判。他们与美方的天主教神甫唐拉福特和天主教主教乌尔歇一起,通过幕后协商达成了谅解。
神甫唐拉福特具备罕有的政治才能,主教乌尔歇人格高尚,都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所景慕。他们于1940年11月抵达日本,与井川忠雄先生就调整日美邦交进行了合作。
随后,我驻美使馆武官矶田三郎陆军中将报告说:美国充满战争气氛,船舶实施护航,正朝着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向迈进。认为日本如使用武力南进,日美战争将不可避免。同时判断美国的国防计划在1942年秋季以后将扎扎实实地付诸实施。
各国相继同日本断绝经济关系
1941年5月14日,美国宣布全国无限期进入紧急状态,接着美国等国相继与日本断绝经济关系。
其他国家的经济断交也从此开始,5月16日,英国禁止从马来亚向日本出口橡胶。如前所述,马来亚和婆罗洲 [ 译者注:即加里曼丹全岛 ] 所产的生胶占世界生胶产量的85%,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所产的锡占世界锡产量的60%。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德苏关系日趋恶化。
德苏突然开战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与苏联交战。
外电报导的德苏战况全是德军快速进攻,大岛大使也于6月29日敦促我国下决心参加对苏作战。
大岛大使于1921年5月在参谋本部供职,后任驻德使馆副武官,军衔晋至少将、中将,1938年10月转入预备役后出任驻德大使,1939年12月去职回国,1940年12月再次出任驻德大使,直至1945年12月。大岛从年轻的少佐时期在德国任职算起,前后共在德任职13年。战后,大岛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无期徒刑,但于1955年获得释放。随着德苏开战,政府与军部认真确定新国策。
远东地区苏军截至1940年底,拥有30个狙击师、2个骑兵师、2?700辆坦克、2?800架飞机和103艘潜艇 [ 译者注:应为主要作战舰艇 ] ,计70万人。相反,关东军仅有11个步兵师和13个国境守备队,计35万人。苏、日的兵力兵器对比为:兵力2比1,坦克5比1,飞机约2比1。
苏联的国力从1940年以后的石油、钢铁、煤炭和铝的年产量看,如表所示,石油为我国的6倍,钢铁为我国的4倍。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召开会议日夜研究对苏采取什么态度。
1941年7月2日,日本召开第5次御前会议,决定了下述国策。
关东军和远东地区苏军的兵力对比 | |||||||||||||||||||||||||||||||||||
|
|||||||||||||||||||||||||||||||||||
苏联的国力(单位:万吨) | |||||||||||||||||||||||||||||||||||
|
(一)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发展,日本应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这有助于确保世界和平。
(二)为加速解决日中战争并建立自存自卫的基础,应加快南进步伐,并根据形势发展解决北方问题。
也就是说,帝国为达到上述目的,再次确认排除一切障碍也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不惜对美、英作战和对苏联作战。这样,1940年7月决定的“伺机南进”的国策在当年年底就处于停止执行状态。当时在伺机南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伺机北进,从而形成了“伺机南北并进”的国策。
正如野村吉三郎大使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美国开始执行大规模扩充国力和作战能力计划以后,工业出现繁荣,日、美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条件越来越差,而日本却作出了“南北并进”的决定。这是因为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日本的包围已基本形成;中日战争旷日持久,日本陷入泥潭;加之,德苏开战,德国的进攻取得了进展。
企划院负责拟制的1941年度物资动员计划推迟了3个月,至7月才确定。陆、海军作战所需的船舶征用量增加,对物资分配的要求与日俱增。美国施加的经济压力不断增加,供应不得不减少。所以国力加速下降,物资动员计划无法拟制。
东条陆军大臣在9月以后的1941年度后期,指示军需动员部队以现有的原材料使军用品的生产较已下达的指标增加一倍。
关东军特种演习
所谓“关特演”系关东军特种演习的简称,为隐蔽我方企图而使用的代号,又是陆军部队进行的一次动员。其目的在于充实满洲和朝鲜的军备,以秘密地完成北方的对苏军事准备。
随着德苏开战,许多人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首先应讨伐假想敌,解决多年悬而未决的北方问题,从而消除北方边患。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该静观,作战能力和国力能同时满足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作战需要吗?双方因此争论不休。研究结果,对北方采取所谓瓜熟蒂落的等待主义。遂于日中战争4周年的1941年7月7日下达正式动员令,以16个师为骨干加强关东军。
远东地区苏军的兵力,由于德苏开战,将西调欧洲战场。所以,只有在远东地区苏军兵力减少一半时,我国方可发动武力进攻。
通过这次代号为“关特演”的动员,关东军的兵力从35万人增至85万人。与此同时,陆军于6月29日征用船舶10万吨,于7月5日又征用船舶80万吨,合计征用船舶90万吨,加上原有船舶,共拥有船舶150万吨(占全国船舶总量的1/4)。
为保密起见,加强关东军兵力的行动被称为100号动员,分两次实施,101号动员于7月24日结束,正式输送从下旬开始实施。102号动员于7月16日下达命令,8月9日结束。为严守秘密,禁止为应征人员举行欢送会等。
在中国打破战争僵局大有希望,但现在应给中国一次打击,同时实现3号军备计划 [ 译者注:削减在华兵力,增强对苏作战兵力 ] 的前提是逐步削减驻华兵力,即1941年度减为65万人,后定为72万人。考虑在关东军特种演习中对苏联发动进攻时从中国抽调5个师,于1941年8月26日批准了中国派遣军的长沙作战。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收到预期的重大效果。加之,大本营强烈要求节约物资消耗,进一步实现就地自给,大幅度削减物资补给量。
关东军和参谋本部第2部 [ 译者注:情报部 ] 虽努力寻找我方发动武力进攻的良机,但我所希望的苏军向欧洲西调、远东苏军大大削弱及苏联发生军事政治危机等均未出现。1941年8月1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后,大大增加了对我国力的担忧,遂于8月9日放弃了在1941年对苏使用武力的企图。苏军可能在张鼓峰和诺蒙坎事件中了解了日军的战斗力,当时已将远东苏军的半数装备调往欧洲,仅留下指战员。
当然据报导得悉,德国进攻英国受挫;在对苏进攻作战中,占领高加索,严重削弱了苏联国力。其实,苏联的损失并不大,而且苏联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迅速得到了恢复,这方面的情况在“1940年度以后的苏联国力”中再作阐述。
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1914年战争爆发以来一直保持中立,至第4年的1917年1月为对抗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终于参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1939年9月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一方面以间接参战的姿态向对日、德作战的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另一方面则致力于加强本国的作战能力和国力。后由于德苏在1941年6月22日开战,大战爆发以后的第3年,即1941年7月7日出兵冰岛,事实上已决心参战。美国的作战能力和国力得到了加强,所以满怀信心地参加了欧洲战争。
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日军于1940年9月26日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1941年7月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这两次进驻都是日、法协商的和平进驻,第1次进驻作为解决中国战争的一种手段,旨在切断美、英等对华物资援助,第2次进驻是为了将我方军事基地推进至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日、美的和解谈判自1941年4月15日开始,我国每天都真诚地希望谈判成功。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攻入苏联,德苏战争爆发了。日本为配合德国的闪击战,举行关东军特种演习,从而使关东军增加了一倍多。1941年7月7日,美国终于在欧洲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日本虽意识到日、美和解谈判必然困难重重,仍希望最后能取得妥协,但另一方面考虑到万一谈判失败,则不惜对美、英使用武力,下定这样决心以后,开始了对美、英作战的研究和准备。
为了实施南方作战,从我陆军飞机的续航距离来看,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修建航空兵基地,是绝对必要的。日军应在台湾和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西贡等地修建机场。
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问题作为对美、英作战的重大转机,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为此,日本与法属印度支那政府之间建立军事合作关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作好派遣军队的准备,迅速采取外交行动,必要时使用武力防止第三国干涉。为达到此目的,于6月25日决定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当时,日、美谈判正处于最紧张阶段。日本估计美国对日可能实行导致日、美战争的石油禁运。但日本不知道美国在什么时候对日实行全面禁运。如果实行这一禁运,日本和美国都认为日美将爆发战争,所以日本为对付全面禁运必须在法属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
外相松冈洋右在德苏战争爆发时,曾表示决心参加对苏作战,强烈要求停止或推迟南进。
陆、海军经周密考虑,为避免再次出现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时那种耽搁和混乱,于1941年7月3日下达了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预令。
当时,日、美正在谈判。松冈外相于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以后回国,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了抨击松冈外相的声明。日本正在争论日美和解谈判是否应该继续的时候,又增加一个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问题。松冈外相遂于7月16日宣布辞职。
关东军特种演习也从1941年7月7日开始。这就在外交和其他重要问题交织的日美和解谈判的紧要时刻导致日本重新组织内阁。
1941年7月18日,第3次近卫内阁成立,商工大臣丰田贞次郎(海军大将)出任外相。
我国和法国维希政府已举行的谈判及我驻法属印度支那的澄田机关(由法属印度支那派遣团团长澄田陆军中将负责)和当地政府的细节谈判均于7月23日达成了协议。第25集团军于7月24日开始进驻,30日中午在西贡登陆,和平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宣告完成。
第3天即8月1日,美国禁止石油出口。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美国在7月7日进驻冰岛,事实上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禁止石油出口应看作美国终于实现扩军计划目的,决心对日作战。日本事先虽估计到美国的这一行动,但禁止石油出口确使日本陷入了困境。
驻美大使野村来电报告,美国“已作出最大忍耐。不少人认为,如果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谈判,不另外采取政治手段,那么战争就难以避免。舆论一般是强硬的。”
美、中、英、荷四国完成对日本的包围
我国一开始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美国和其他国家相继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甚至宣布断绝经济关系。我进驻第二天——7月25日,美国冻结日本资产,英国和菲律宾也冻结日本资产,日英、日缅和日印的通商航海条约被废除,新西兰和荷兰也废除通商航海条约。8月1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同日本完全断绝经济关系,决心不惜对日作战,企图通过经济封锁追使日本屈服。
1941年7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演说,指出“如果我们早对日本停止供应石油,日本可能在一年以前就进入荷属东印度。各位可能已经在打仗了。”美国早已看透了日本的作战能力和石油的弱点,争取时间是为了加强本国的军备和国力。当时,美国还谋求英国和荷兰在对日禁运方面协调一致,交换条件是美国承担保卫英、荷远东领上的义务。
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提供美军驾驶的飞机500架,另一方面又向中国派出军事代表团,磋商提供武器。
1941年8月2日,美国又同苏联签订军事、经济援助协定,因而乌克兰和高加索的1/2的钢材生产设施和3/4的炼油设施(据报道因德国的进攻而遭到破坏)得以逐步恢复,苏联能在坚持作战中迅速恢复国力。
美国对苏联和英国的援助款额如下表所示。当时,美国还没有挖掘潜在作战能力,避免使用武力,专门向各国提供物资援助,对日本则以1941年4月以后的日美和解谈判作为争取时间的手段。8月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加拿大海面的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举行了会谈。罗斯福在会谈刚结束的8月14日发出战争警告:日本如继续南进,势必导致战争等。这意味着对日本的最后通牒。
美国对苏联、英国的援助数额 | |||||||||
|
日本已完全处于美、英、中、荷的包围之中,今后战略物资无法从国外获得。大米和盐通过1941年2月对泰国、法属印度支那的调停,有希望获得我需要量的10%,即使掺用杂粮,维持作战能力的大米等物资不但没有增加,其宝贵的有限储备反而日复一日地减少。不得不令人焦虑。现在,日本国力与其最高水平的1938年度相比,已经下降了20%左右。
苦恼的问题接踵而来。诸如,日本如何对美、英采取对策呢?应该下决心同美、英作战吗?应向美、英屈服吗?以及在不战不降中找不到一条出路吗?真是不胜其苦。日本还苦思冥想:难道不能放弃南方,暂时妥协,采取尽量推迟日美战争的策略吗?又难道德国在德英战争中进一步对英国采取战争行动时,日本无法抑制美国而获得石油吗?
日本建议举行日、美首脑会谈
我国推行积极国策,并不是为同美国开战,而是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时才同美国开战。日本一向避免战争,专心积蓄国力,只有在经济断交时,才不惜一战以求生路。
陆军针对美国的强硬态度和德苏战况,在1941年便逐渐放弃了北进的主张。近卫首相在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以后,于1941年8月4日召集陆、海军大臣会谈,面临投入大战的重大转机。近卫建议亲自与美国总统进行会谈,以免后悔。陆军大臣于8月5日提交书面意见表示同意。近卫于8月6日呈奏天皇,天皇于7日召见近卫,令其立即付诸实施。
日本处于对美国的和战关头,停止向苏联使用武力,但在判断德苏战争的演变和美国全面禁运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
国力判断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成了日中战争以后第3次重大转机。
大国之间的最高首脑会谈一旦破裂,影响很大,没有确实把握就不应举行,这是外交常识。在这种情况下,近卫首相就不得不更加慎重行事。
1941年8月17日,罗斯福总统召见驻美大使野村,亲手提交两份备忘录。一份备忘录认为,美国原则上赞成日美首脑会谈,但只有在日本表示改变其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以后的态度时才愿意会谈。当时,近卫首相深知问题棘手,更加慎重行事。另一份备忘录是罗斯福总统对日本的警告,其要点如下:
“虽然美国为维持太平洋的秩序、正义与和平作出了努力,但是日本政府仍在各地用兵,甚至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如果日本政府依然使用武力,继续采取武力控制政策,那么美国为保护美国和美国公民的正当权益,并为确保美国的安全,将不得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这是罗斯福总统参加美、英首脑会议后回到华盛顿第三天的事情,我方一致认为不应将美国的行动看作纯属恫吓。日美即使举行两国首脑会谈,破裂大概占七、八成,而妥协只有二、三成。
结果,日、美首脑会谈没有举行,决定和战的时机越来越近了。
美国的“胜利计划”
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完成日本最头痛的经济封锁,然后坐待日本国力下降。另一方面,美国还向同日本交战的国家和可能同日本交战的国家提供军事、经济援助,以增强它们的武力和国力,并于1941年9月制定本国的胜利计划(即国防工业计划)。
美国的胜利计划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计划,陆军于1942年达到80个师,于1943年中期达到215个师,而我国当时只有69个师。此外,美陆军师的装备以师炮兵为例,其火炮为日军的4倍,由于装备大量中口径火炮,火炮的威力为日军师炮兵的5倍,其综合火力为日军师炮兵的20倍。因此,胜利计划是一个惊人的军事工业计划,其产量大约是日本的20多倍。
德军进攻苏联的失败
1941年6月22日,德苏开战。不久传来了德国的赫赫战果——德军已破坏了高加索3/4的石油设施和乌克兰1/2的炼钢设施。但是,苏联的石油生产如图所示,在1942年和1943年仅下降15%,1944年又恢复并超过了战前。同时,钢铁虽一度减产40%,但后三年又得到了恢复。
美国在1941年和1942年向苏联提供了约14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所以苏联恢复很快。
德国在高加索、乌克兰两地使用庞大兵力,当年冬季又较常年提前1个月,在进攻莫斯科战役中重蹈130年以前世界史
上著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复辙而失败。日本的希望也告破灭。
拿破仑于1804年4月登上法国皇位,为统一欧洲,至1815年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其中1812年对俄国发动战争。拿破仑在对帝俄宣战后,于5月率领30万大军从巴黎出发,远征途中汇合盟国军队,共70万大军于9月14日攻入莫斯科。
俄军避其锋芒,待机决战,彻底烧毁拿破仑军队进军路上的宿营设施和粮食,诱使拿破仑军队进入严寒不毛之地。占领莫斯科的拿破仑军队等待俄国皇帝提出媾和,但莫斯科自被占领那天晚上熊熊大火烧了5天,大半城市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至9、10月份,莫斯科已进入冬季,冬将军光临。拿破仑军队缺乏宿营设施和粮食,严寒逼人,陷于严重困境。70万大军减员2/3。
10月19日,拿破仑决定从莫斯科撤退,但苦于严寒、饥饿和极差的道路,情况确实狼狈。沿途丢盔弃甲、逃回法国的不过2万人,仅为总兵力的3%。
由于这次著名的拿破仑的惨败,法国首都巴黎于二年后的1814年4月遭到英国、荷兰、俄国、瑞典和普鲁士等国联军的进攻,并被攻占。拿破仑于4月11日宣布退位,被放逐到了厄尔巴岛。
我国随着1941年6月22日德苏开战,通过7月7日关东军特种大演习的秘密动员,使关东军从35万人增至85万人,以备北部有变。但后来从国内外各方面形势出发,至8月9日终于放弃了对苏联使用武力的念头。这是日本考虑了世界史上重大历史事实以后作出的结论。
苏联因德国入侵而减产的石油和钢铁已得到意外迅速的恢复,其恢复情况如上图所示。对苏联作战能力的影响,在飞机生产方面,如下表所示。1941年度苏联由于抗击德国入侵而进行大规模防御作战,未公布飞机的产量,到1942年,经过2年时间,飞机产量有所增长,达到了我国水平的12?000架,以后增产顺利,军工生产设施未遭到重大破坏。
苏联的钢铁生产虽一度下降40%,但很快得到恢复。当然这是因为苏联的铁矿石、煤炭等原料都能自给自足。相反,我国设备虽未受任何破坏,但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铁,铁矿石又90%依靠进口,所以钢铁产量以1938年最高,以后每年约下降10%以上,逐步趋向贫困。因此,自从1939年7月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以后,日本为不用废钢而将生铁炼成钢,努力发展本国生产的铁矿石。开始,铁矿石的自给率约为10%,由于国产铁矿石自1940年急剧增长,1943年达到42.5%,1944年上升为68.3%,1945年更达到了87%。但国产铁矿石含铁量低,含硫量高,多呈粉状,除釜石(岩手县)和俱知安(北海道)两座矿山以外,矿山都非常小,全部仅五、六座,钢铁厂的工效不高。通过这种努力,1944年国产铁矿石就达到了最高产量350万吨(自给率约70%)。
日本、美国、苏联飞机生产情况(单位: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