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废除·第六
作者:中原茂敏·日本
出自————《大东亚补给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7月27日,美国通知我国废除自1895年持续44年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6个月后的1940年生效。
如上所述,美国自大正时期已完全持援华反日态度。在诺蒙坎事件中,日苏连续激战。在中国战场,日军攻入中国的内地。但日本经济完全依赖美国,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就是在援华反日的基础上增强抗日武装力量,甚至企图给我国以最有效的沉重打击。
机床的低劣是我国军事工业的不治之症
机床是武器之母,也是产业之母。自从1889年池贝铁工厂首次生产机床以来,机床生产每经一次战争或事变都有发展。1939年3月30日,我国颁布机床制造事业法,机床工业才牢固建立,但每年仍有半数机床依靠进口。
1939年7月27日美国废除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半年后生效。我国必须在生效之前最大限度地进口机床。1938年10月5日下达的军需动员训令规定了武器生产指标,为采购火炮、坦克和光学器材(陆、海军都非常缺乏光学器材的生产设备,苦心经营才建立的电予器材生产被排在光学器材生产之后,于是就更落后于各列强)的生产设备,继1937年秋第一次向美国派遣机床采购团之后,我国又第二次(1939年9月到1940年3月底)派出机床采购团,与美国签定了大型压机(当时陆军只有1台万吨压机)等生产大型火炮的各种机床合同,总金额为3,600万日元,规定1940年到货。但部分生产大型火炮的机床合同,因美国自己需要而被撤销了。
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的第一号通知规定,1940年6月3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机床。没有机床就不能制造武器,在生产力扩充计划中,唯独机床生产通过巨大努力,在计划的最后一年1941年完成了计划指标的171%。
当时,我国拥有22.3万台机床,其中,5.5万台机床属于陆、海军兵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另17万台机床属于民间工厂。我国机床约相当于美国170万台机床的1/8,高效能、高精度的机床几乎全靠进口,所以机床的低劣是军事工业的不治之症。从事武器、舰艇和飞机生产的有关人员一向苦于材料不足,对机床低劣则更加伤透了脑筋。
战后,美国调查团考察我国武器生产设备以后,认为我国武器多属精良,但其生产设备落后于先进工业国家15年到20年,对我国这样善于奋斗感到震惊和钦佩。这里是指日本的武器工业能力、整个工业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落后15年到20年。
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相当偏袒的评价。如前所述,陆军作战能力已处于最低水平,在1/4世纪的25年内,陆军在现代化建设方面玩忽职守,武器装备几乎没有改进,又没有考虑改进武器装备的生产设备,所以不少武器生产部门较上述判断还要落后25年。
战后35年的今天。我国已拥有世界超级水平的工业能力。汽车的年产量达1,060万辆(相当于当时年产量的400倍),超过了美国的年产量1,040万辆。我国工业除航空工业外,的确已经达到了超级水平。令人深有感触。
随着我国入侵中国,美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逐步加强经济封锁。“九·一八”事变以后,美国担心经济封锁引起战争,没有立即实施。美国一方面加强本国武装力量,与日本的武装力量抗衡;另一方面针对日本的最大弱点,企图以经济封锁挫我锐气,迫使我国改变对华态度或从中国退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年8月23日,组阁仅半年多的平治内阁宣布总辞职。8月30日,阿部信行陆军大将组成新内阁。阿部首相石川县人,在滨口内阁期间宇垣一成任陆相时曾任陆军次官和约半年代理陆相,其后任台湾军司令官,大将,后转为预备役。陆相为畑俊六中将(福岛县人,后任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升大将、元帅),海相为吉田善吾中将(佐贺县人,后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升大将)。
1939年初,陆军判断1939年将是国际出现大转折的一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阿部首相向国内外宣布:“值此欧洲爆发战争之际,帝国不介入欧洲战争,一心致力于解决日中战争。”
此外,阿部首相为对付7月27日美国宣布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提出以外务省通商局为核心成立贸易省的新提案,但屈服于外务省的强烈反对而撤消。于是,国会就对阿部的能力表示怀疑,通过了要求阿部内阁辞职的决议案。
首相考虑解散国会,但战时这样做有困难,还遭到海军和陆军的共同反对,终于决心总辞职。阿部内阁是个当权仅5个月的短命内阁。1940年1月16日米内光政海军大将(岩手县人,海军大臣)组阁。陆相和海相继续留任。
2号军备计划
我国在诺蒙坎事件中领略了苏联的强大。关东军仅11个师,而远东苏军的兵力为30个师,火炮、坦克和飞机也都超过关东军多倍。我国虽想尽快解决日中战争,但战线却越来越长。鉴于这两种情况,陆军继续执行一号军备,兵力将严重不足。幸而军用物资生产在1939年底达到了能保障在华日军作战需要的目标,所以我国想双管齐下,一面进行日中战争,一面加强时刻不容忽视的对苏战备。我国自1939年夏开始研究这一设想,但是美国于7月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从而使企划院好容易在7月制定的生产力扩充四年计划变得渺茫了。9月3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内外情况使上述设想实在难以实现。
削减在华兵力是从现有的80万人逐年削减,其指标为第一年度(1939年度)减至70万人、第二年度(1940年度)减至50万人、第三年度(1941年度)减至40万人,并在这一前提下加强对苏作战兵力。陆军为统一指挥华北、华中、华南的派遣军,于1939年10月1日成立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那么我国如何保障中国派遣军为完成使命所需的装备物资呢?在国力限度之内加以调拨是非常困难的。
陆军于1939年12月修改一号军备,即将现行一号军备规定的总兵力1941年编41个师和142个航空中队,改为1944年底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称修改后的军备计划为修正军备充实计划(即二号军备)。根据二号军备,陆军决定于1939年底,编41个师(中国24个师、满州9个师、朝鲜3个师、本土5个师),1941年底编48个师,1944年底编65个师和160个航空中队。但是,1939年9月4日成立的中国派遣军的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大将(鸟取县人,曾任参谋次长、教育总监;后于1944年7月任第一任东京都长官)和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岩手县人,曾在第一次近卫内阁和其后的平沼内阁任陆相,后升大将,战后被国际法庭判处死刑),在削减在华兵力问题上始终与陆军中央持不同意见,成了悬而未决的最难协商的问题。
中国派遣军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不断实施袭击,即进攻敌基地给以重创,尔后立即返回。但这种作战却被敌人用于宣传,说击退了我军进攻,给我以重创。
中国派遣军于11月发动南宁战役,切断了来自法属印度支那的援蒋物资的通道。国民政府的军队自12月至翌年1月发动了冬季大反攻。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发布训示指出:“日军固然是精锐部队,对方也是精锐之师。我们必须放弃过去那种轻敌态度。”
不断颁布国家总动员法令
政府继1938年之后,又于1939年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总动员法令,对各方面的统一控制和调整都无一遗漏地作出了法律规定。国民征用令自1939年7月15日起施行,按军事动员征用,征用的人员到军需动员部队或工厂工作,终于形成全民总动员。
政府于1939年底,通过总动员物资使用收用令;为推动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深入开展,规定每月一天为兴亚服务日;并自1942年起,将每月8日(8日为开战日)定为诏书奉行日。
政府又于1940年10月12日举行大政翼赞会成立大会,11月23日举行大日本产业报国会成立大会,企图依靠这种组织,通过中央和道、府、县的报国会,团结全体国民加强生产。
1941年9月金属回收令施行。国家总动员法有关条款均已付诸实施。政府动员全体国民,将一丝一忽都用于增强作战能力和国力。
国家总动员范围很广,包括劳务动员、国民动员、交通动员、电力动员和生产力扩充计划所需物资的动员,也是一次重要的科学技术动员。
政府于1941年5月27日通过科学技术新体制实施纲要后,设立技术院,以求科学的划时代振兴和技术的飞跃发展。的确,我国依靠日本的技术和占领地区的资源,生产工业所需材料,使军事工业面目一新。其强大的制造补给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日中和平丧失良机
日中和平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时提出的。石原作战部长主张不扩大事态,力求早期解决,于7月中旬建议近卫文麿首相或广田弘毅外相直接访问南京谋求日中和平。
1937年10月1日,近卫首相、广田外相、杉山陆相和米内海相,就和平条件统一了思想,决定请当时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从中斡旋,争取实现和平。
陶德曼于12月2日在南京会见蒋介石总统,探讨能否促进和平的问题。
可是,上海派遣军(松井石根大将指挥)自8月15日对上海发起进攻,进而柳川兵团于11月5日在杭州登陆突破敌防线,12月13日攻占首都南京。我国在攻占敌都南京后充满胜利气氛,改变原提给陶德曼的和谈条件,以胜利者自居,增加更为苛刻的条件,使和谈归于失败。
产业界根据10月5日下达的军需动员令,在加强设备上扩大投资,正在拼命提高产量。不少人自然厌恶和平,希望战争扩大。长期打下去。
1937年12月14日,华北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王克敏任行政委员长),华中即将成立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3月29日成立,梁鸿志任行政委员长)。这样,日本就放弃了自己原来的立场。
汪精卫于1938年底亲自发表声明,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新政府。在第一次近卫内阁和平沼内阁中任陆相的板垣征四郎中将,自1939年9月就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通过中国要人提出日本与重庆进行和平谈判的方案,想在承认汪政权之前(1940年11月30日日本承认汪政府)实现板蒋会谈(板垣总参谋长与蒋介石总统),达成停战协定,这种似成非成的谈判一直持续到1940年9月。
日本如放宽停战条件,谈判也许成功,但出现下述急骤变化的情况后,认为谈判已无成功希望,决定于10月8日停止谈判。这次谈判称为“桐工作”,是多次和平工作中最可能达成协议的一次,但也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1940年1月8日成立的米内内阁曾通过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博士(曾两次任美国驻华大使)积极推动华北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长王克敏同蒋介石总统举行会谈,但这次和谈于同年夏季也自然停止。
在我国与重庆政府热心进行和谈时,陆、海军却于1940年5月至8月联合对重庆进行4个月大规模轰炸,计5月12次,6月21次、7月13次、8月10次(陆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497架次,海军航空兵共出动飞机2,573架次)。陆军还发动宜昌战役(汉口与重庆之间的长江沿岸地区)。
蒋介石在日军占领北京、华北地区、南京、上海、广东和汉口等地的情况下仍不投降。美国就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强对华援助。和平工作终于失败了。
3号军备计划
1940年新年,陆军省军务局长武藤章少将(1944年在菲律宾任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第14方面军参谋长,为战后唯一中将衔甲级战犯,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向全局人员表示今年一定要解决日中战争的坚定决心。
1940年1月16日,米内组阁接替阿部内阁,根据8日决定的成立中国新中央政府的基本方针,于3月30日成立原国民政府的汪兆铭(汪精卫)新政权。
当时的一大难题是解决日中战争还是加强对苏军备。齐头并进,国力不容。陆军尚未消除诺蒙坎事件(1939年5月至9月)沉痛教训形成的军备方面的恐苏感,亟须加强对苏军备。
但是,我国即使在1940年解决日中战争问题,也不能迅速削减在华兵力。陆军中央和中国派遣军就削减在华兵力存在很大分歧。1940年秋,实际兵力为:华北25万人、华中33万人、华南15万人,计73万人。
加强对苏军备很重要,但必须减少在华兵力。解决日中战争也很重要,但削减在华兵力有困难。结果,我国于1940年6月10日通过更改军备充实计划(即三号军备),使二号军备计划推迟二、三年完成。
从当时我国国力看,三号军备是能够实现的最大军备计划。
德国闪击战
德国于1940年4月占领丹麦、挪威,5月席卷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以二天时间占领挪威。当时、欧洲大陆的英军达40万人,却不能顶住德国陆、空军联合向英法海峡进攻,于5月底至6月5日勉强从法国海岸撤回英国本土。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在5月10日德国进攻后,仅抵抗短短40天,于6月17日投降。欧洲战场正处激战之中。
为阻止船舶从挪威向德国运输铁矿石,英国侵犯挪威中立,封锁其港口。德国则以保护丹麦、挪威中立为名,对英、法的不法行为采取自卫行动,在二天之内占领这两个国家。德国对国防资源当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拼命夺取。
以色列的希伯莱大学历史学副教授马丁·万·克列威尔德博士,在其1977年著的《补给战》中,引用历史资料,对从拿破仑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争的后勤保障作了论述。
我借用其日译本中关于英德敦刻尔克攻防战的分析:德军将英军追至敦刻尔克但未能予以最后的致命打击。实际上是橡胶不足没有实现摩托化,坦克师高速追击,步兵师无法伴随,两者之间形成很大空隙。希特勒感到德军左翼危险,在逼近敦刻尔克时下令坦克师停止追击。
日本轰炸重庆与德国在敦刻尔克一样,也未能予以最后的致命打击。穷伙伴日、德两军由于国力限制,令人惋惜地错过了获胜机会。
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影响
当时,美国必须兼顾中国大陆和欧洲大陆两个方面,但其兵力严重不足,只有35个师和战术航空兵200个中队。美陆军师由29个步兵师、4个装甲师和2个骑兵师组成;兵力不过140万人,其中正规军50万人,国民警卫队30万人,预备队5万人,以及征集新兵。加之,作战物资不足,难以迅速展开训练,美军的战斗力很差。我国仅看到这一点,错误地估计了美国的潜力。
日本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美国。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底细了如指掌,所以采取如下对策。
1939年7月美国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于1940年生效,继第一号禁令禁止机床出口之后,第二号禁令又于1940年9月26日禁止废钢铁出口。接着,美国向同日本交战的国家提供物资援助,自己不参战,以此削弱日本,争取时间,迅速完成大规模扩充军备的任务,以备将来对付日本和德国。
美国扩充军备的第一阶段是在1939年9月发表有限非常事态宣言以后,根据10月制定的横渡太平洋进攻作战计划即彩虹(Rainbow)计划着手扩大军工生产。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和工业能力能够迅速扩大军工生产,但手段实在可恶。美国首先必须争取时间扩充自己不完备的武装力量,因为日本武装力量已进入战争状态,现在不能立即与之对抗,鲁莽与日本断绝经济关系,就可能立即引起战争。
因此,美国逐步采取措施,首先制止日本国力增长,并使日本的作战能力停止增强以争取时间。唯独作战能力的重要因素石油是美国在完成其作战准备以后,最后于1941年8月1日才禁止向日本出口的,因为此举可能立即导致战争。
罗斯福总统把石油作为最后一张王牌留在自己的手里。他针对国务卿关于美国东部石油相当紧缺,不宜向日本出售的意见指出,美国一旦停售石油,战争就会立即爆发,所以在完成战争准备以前,必须继续向日本出口石油。
由于美国采取上述对日政策,日本的国力以1938年最强,以后则处于逐年下降的渐衰状态。例如,我国陆军的兵器生产通过日中战争以后的军需动员,如图所示,是迅速扩大的。但是,以日本整个工业生产指数衡量的国力,则以1938年最强,以后就逐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