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死前的阵痛·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纳粹德国死前的阵痛·第三

纳粹德国死前的阵痛·第三

作者: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卷·德国战败》《第二部·德国投降

出自————《战争通史

   到1945年初,希特勒号称全国人口中还有男子一千万人,其中七百五十万是军队,编为二百九十个师,即为1940年5月时部队的二倍。但是这些数字是虚假的,师的编制不满员,装甲师的坦克少了,军队的士气和体质都衰竭了。

        因为盟军的轰炸,尽管调动的距离已经缩短,德军还是实际上丧失了在此以前能够沿国内交通线从这个战线调到那个战线的极有利条件。由于汽油的缺乏,公路也弃而不用,铁路则因为设备和器材的损坏,运输量只及正常情况的三分之一。

   由于各个战场上德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越来越居于劣势,使德国陷入了巨大的危险中。可是元首对秘密新武器的盲目信心,却使他过于小看了这种危险。有好几次,他顽固地坚持那种指导方针,即使一再犯下大错,也不肯丝毫加以改变。他不让古德里安撤出挪威、巴尔干和意大利这些次要的战区以减少损失。为了保护建造新潜艇的波罗的海造船厂,他把三十个师陷在库尔兰,背向着大海,实际上是陷于被包围状态,不能发挥作用。

   特别是,希特勒顽固地拒绝承认红军的巨大威力,这种威力已经在战场上得到证明,因而揭穿了纳粹的一切宣传口号只不过是信口开河。他宣称红军只是虚张声势,是“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虚张声势者”。正当俄国就要发动巨大的冬季攻势时,他却把军队从东线抽到阿登去对英美发动反攻。

   一、1945年1-2月的苏军攻势

   红军拥有压倒优势,它仗着自己雄厚的后备力量,从德拉瓦河起远达北面的库尔兰,投入了五百万人,对面的德军只有一百八十万,而且既没有指望得到增援,又没有坚固工事能够坚守。希特勒认为,哪怕只修建一个坚固的工事,也会使士气低落。俄国用七千辆坦克来对付德军的三千五百辆,据鲍尔说,四十六吨的约瑟夫·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其活动距离可达一百五十英里,是“交战国中威力最可怕的履带式战车”。红军有五万多门大炮对着德军的四千门炮轰击。在德军的这四千门炮中,还有一部分是从高射炮兵中调来的;而德国的高射炮本来就已经越来越无力保护德国城市免受盟国的空袭了。最后,天空已经几乎看不见德国的飞机,因为全部战斗机实际上都用来保护德国本土。

   红军稍稍停顿了一下,年初甚至在布达佩斯市外吃了一个败仗,可是接着就毫不中断地采取和保持了主动,展开了一连串规模巨大、使人晕头转向的攻势。统帅部放弃了同时在全线推进的压路机式战术,集中兵力打击敌方防线的心脏,而以柏林为目标。因此主要任务就落在朱可夫指挥下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以及它的南端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这两个地区中,统帅部集中了两百万人,四千五百辆坦克,四万门大炮,包括二千五百门自动推进炮。这种战术是为了保证在突破点上有压倒的优势,兵力集中的密度有时达到每一千一百码地段有一个步兵师,二百四十门炮和一百辆坦克。而对面的德军有时一个师要据守整整十二英里长的地段。俄国人指望迅速成功,他们希望第一个跃进为期十四天,推进一百五十五到一百九十英里,直抵布罗姆堡-波兹南-布雷斯劳-维也纳一线。第二阶段以柏林为目标,为期三十天。因此也就是要在四十五天之内最后粉碎德国的抵抗。在盟国之间展开的这场占领德国重要中心的竞赛中,英美方面因在阿登遭到的挫败而耽搁了,多半要远远落在后面。

   在一阵炮轰之后,苏军攻势于1月12日在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开始在履带式炮车后面,出动了两批坦克。到夜幕降临时,他们已经推进了十到十五英里,而且在夜里也没有停止推进。到第三天,红军已经前进了二十八英里,在完全打垮了敌军防御之后,继续进行追击。两天之后,又跃进了六十多英里,科涅夫的坦克已经越过琴斯托霍瓦,接着占领了克拉科夫,威胁布雷斯劳。

   在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这边,进攻于1月14日开始,先是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后来斯大林在1月20日任命由朱可夫指挥。任命朱可夫,说明了斯大林对这个战线极其重视。两天之后,俄国人已经推进三十八英里,抵达拉多姆,势将陷于包围之中的华沙被攻克了。1月21日,红军抵达华沙以西一百四十五英里处,波兹南已经在望,并陷入了包围之中。因此,对这两个方面军来说,这次攻势的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了。

   希特勒回到柏林来亲自掌握作战。他关心的头一件事就是惩办擅自决定后撤的将领。冯·博宁上校只有四个营的薄弱兵力在防守着已成废墟的华沙,可是希特勒竟因为他放弃了这个毫无希望的防守任务而将他逮捕。他严禁撤退居民的任何企图,他最关心的是任命一些死硬的纳粹分子担任特别紧要地方的将领,例如任命舍尔纳为西里西亚的指挥官。他把省长改为专员,授以大权,来保卫第三帝国。德国这时已经穷途末路,只有以纳粹的疯狂性来作为它的最后武器了。

   苏军在中央的突破,使德军的防御崩溃。在北面,苏军的进展比较慢。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已经抵达东普鲁士边境,切尔尼亚科夫斯基进抵波罗的海。只有在斯洛伐克中部山区的南面,德军防线连同这个防线在布达佩斯的突出部分才没有被突破,甚至没有受到严重削弱。

   1月底统帅部对战局作了一番研究,发现了这样一些情况:德军在波美拉尼亚集结了援军;红军的进展因地区的不同而参差不齐:在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之间有一个很宽的缺口;此外,由于苏军没有完全摩托化,步兵跟不上来;最后,在前面的部队开始出现弹药和燃料短缺的现象,因为补给品的仓库还远在华沙地区。

   最后经决定必须给朱可夫指挥的军队有一个喘息时间,然后再攻打柏林。斯大林这时下令科涅夫朝西北方向推进。他的计划是由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支军队形成钳形,然后从北方和南方合拢,以便从西边完成对柏林的包围,再拿下这个城市。因此2月份就用在扫荡作战上了。东普鲁士被完全与德国其他部分切断。剩下的只有一个柯尼斯堡“堡垒”了。朱可夫的右翼有了保障,于是推进到奥得河,在河左岸建立了桥头堡,准备发动另一次攻势。科涅夫占领了整个上西里西亚,德军的最后残余就据守在这里的布雷斯劳。

   在这样的形势下,希特勒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的德国最后一个大工业区就不得不放弃了。俄国甚至占领了三个生产人造汽油的新工厂。希特勒终于只好撤出库尔兰,但泽省长福尔斯特为时过晚地组织了一百多万难民撤退。元首授权希姆莱统率奥得河上的军队,而希姆莱这个人除了盲目忠于希特勒统治之外是一无所长的。希特勒希望(戈林和约德尔也作如是想)英美会被苏军的推进以及这种推进所包含的革命威胁所吓坏,情愿以有利的条件同德国妥协。但是,英美两国在应当采取何种战略的问题上象往常那样争吵了一通之后,都同样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发动最后攻势,想使这个攻势不可抵挡。

   二、英美会商——马耳他会议

   阿登败战引起了群情激愤,这一危机好容易才过去,英美两国又因一个老问题而使争论火上加油,这就是怎样才能最迅速地打败德国。英国人坚持要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即北部太平原上打击敌军。他们害怕分散兵力,从而使敌军比较易于防守,所以要求把大批援军调到英美两军联合战线以北。由于那个地区由蒙哥马利指挥,因此援军当然也就归他统率。既然这个攻势必须协同作战,那末为什么不把整个战线全部地面部队的指挥权交给负责这场决定性大战的那个人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交给蒙哥马利呢?

   但是美国人却不这样看问题。英国人把他们的计划和英国的指挥权交织在一起,这引起了美国的疑心。自从把美军划归蒙哥马利统率以来,他那副上级长官的神气使美方极其反感,因而美方的疑心就更大了。艾森豪威尔认为,由于鲁尔的重要性,敌军将把兵力集中在北部作殊死战。在他看来,紧要的第一阶段是要摧毁敌军的主力,这一着成功,以后就什么事都好办了。第二阶段是渡过莱茵河,但是最好是在数个地点渡,当然是在莱茵河的下游,不过也要在法兰克福地区。盟军一占领整个莱茵河,就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各种机会,决定打进德国的上策。或许是在北部平原,但是也不一定,这肯定不是事先能作出定论的事。因此,在开头的时候,得费去一些时间(但又不可浪费),立即进攻莱茵河左岸的全部敌军,以便消灭他们。艾森豪威尔如果把全部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可以发生不可弥补的失败,他不希望去冒这种风险。他想要保持这个战役的主动权,并且把足够的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便在任何地方一出现突破口,就把军队投进去。

   这个问题在马耳他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军事领导人在前往雅尔塔途中,从1945年1月30日到2月2日在这里进行了商谈。双方都非常激动,最后只好移到一个小小的委员会里去秘密地辩论。丘吉尔狡猾地说服了罗斯福,使他同意让亚历山大来接替特德。特德是艾森豪威尔的副手,是一个空军人员,接替他的亚历山大也是英国人,却是一个陆军人员。这样一来,在艾森豪威尔的最高统率下,英国人就独揽了他们垂涎已久的对地面部队的指挥权,蒙哥马利脾气暴躁,人们可能要反对他;但是亚历山大既聪明伶俐又通情达理,要反对他就没有根据或理由了。不过这个花招被美国人看穿了,马歇尔用了全副力量来力争。最后,没有来马耳他开会的艾森豪威尔依旧身任总司令,又掌握地面作战。他也保持着决定作战方针的权力,只是答应决不错过在北部战线出现的任何机会,即使这会损害他原订的方案,他同意把从意大利撤出来的五个师立即交给蒙哥马利。在对英国作了这个正式让步之后,结果美国的方案又一次占了上风。

   三、科尔马袋形阵地——莱茵兰之战

   艾森豪威尔有九十个师——六十个步兵师,二十五个装甲师和五个空运师——和六千辆坦克。对方冯·龙德施泰特只有六十五个师,其中装甲师号称八个,有坦克共约一千辆,要防守一条四百七十英里长的防线。英美两国军队装备十分雄厚,几乎完全摩托化。在整个战争中,只有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这样优越的装备。但是,更替谢尔曼式的潘兴式坦克并不比德国坦克好,如果同德国兵工厂再也没有时间去大量生产的巨型坦克相比,那就更差得多了。另一方面,盟国空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德国的每一寸国土都在它的航程之内。盟国轰炸机无轮袭击什么地方,都有战斗机护航;而且由于航程短,盟国轰炸机在作战中起的作用也更大了。盟军有一个所有联盟军队都难免的无形弱点:他们是一个松散的联合,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六十个师是美军,十四个师是英军,五个师是加拿大军,四个旅分别属于比利时、荷兰、波兰和捷克,十四个师是法军,其中四个驻守着敦刻尔克、洛里昂、鲁瓦扬和阿尔卑斯。龙德施泰特在武器和兵员方面本来就有比较严重的弱点,希特勒却还强令他在莱茵河左岸作战,而不让他在许宁根和韦塞尔一线的敌我之间挖一条九十到三百码宽的壕沟,从而把他的战线缩短六十英里左右,并使他的阵地得到加强。这样一来,他的弱点就更加严重了。因此,德军也就是接受了艾森豪威尔要他们打的消耗战,他们势将在莱茵河背水一战了。

   盟军的部署如下:在北面,蒙哥马利麾下有:加拿大第一集团军(由克里勒将军指挥),英国第二集团军(由邓普西将军指挥),美国第九集团军(由辛普森将军指挥)和空运第一集团军(由布里尔顿将军指挥)。在中部,布莱德雷麾下有:霍奇将军和巴顿将军的美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在南面,德弗斯将军麾下有:帕奇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和德拉特尔·德·塔西尼的法国第一集团军,从这种情况看来,在人力和物力的调拨上,蒙哥马利都得到了很大的照顾。艾森豪威尔这时有步骤地相继展开四次钳形攻势,以扫清德军在莱茵河左岸的抵抗,使全部盟军能占领莱茵河从卡尔斯鲁厄到韦塞尔之间的一段,抓住第一个机会渡河。

   法军在一个美国军的支援下去缩小“科尔马袋形阵地”,从而开始了行动。1月20日,阿登战役刚结束,贝图阿尔的第一军就进攻米卢兹与唐恩之间的地段。由于地形多山,森林中埋了地雷,河流众多,气候寒冷,使敌军的防守大为有利。但是由于敌军被上述进攻引向了南面,蒙萨贝尔的第二军就自西向东发动了主攻,以莱茵河为主要目标。1月27日,科尔马被攻克。同时,在中段,贝图阿尔于2月4日解放了盖布威勒。2月5日,纳布里扎克被攻克。第五装甲师从科尔马出发,穿过孚日山脉,直指蒙斯特,并扫荡了哈尔特森林。2月9日,科尔马袋形阵地终于被扫请。

   加拿大部队已经在艾弗尔以北打响了莱茵兰之战。但是由于齐格菲防线上一些小堡垒的阻截,由于冰雪溶化而发生洪水,加上艾森豪威尔早已料到的德军的集结,使拿加大军的推进受到阻滞,十一天只前进了约十五英里。美国第九集团军从南向北推进,走在加拿大部队前面,3月2日进抵杜塞尔多夫对岸的莱茵河。英国第二集团军已没有必要出动支援。但是德国空降第一集团军算是撤到了莱茵河的右岸。

   尽管蒙哥马利再次要求推迟进攻以待援军,但是第三次钳形攻势还是在2月23日发动了。德军堵住鲁尔河水闸,提高了水位,但美国第一集团军仍然强行渡过,自北面下。3月7日,攻克科隆。在第一集团军右翼的巴顿第三集团军,逐个肃清了隐藏在丛林和溪谷中的齐格菲防线堡垒。3月11日,两军会师,全部德军被俘。

   希特勒依然盲目而顽固地坚持着,以为只要更换演员,就可以扭转命运。冯·龙德施泰特第三次被撤,换上了凯塞林。凯塞林也无力阻止盟军第四次钳形攻势在巴拉提奈特合围。由于巴顿的功劳,这次合围行动十分迅速,巴顿的部队以两天的时间就出现在美因兹平原,3月13日进抵莱茵河,然后包抄齐格菲防线,帕奇的第七集团军也同时推进到这个防线附近。这是此次战役中最不含糊的成就。德军被俘七万人。

   艾森豪威尔就这样赢得了他下的赌注。他以六个星期的时间占领了整个莱茵河。他按照自己的决定,以一个接一个的连锁行动指挥了这次战役。英国人心甘情愿地认输,向艾森豪威尔表示了祝贺。第一个向他发出贺电的就是攻击他最厉害的阿伦勃洛克,德国人陷入艾森豪威尔所说的那种“征服者心理”中而不能自拔。所谓“征服者心理”,用艾森豪威尔的话来说,就是害怕“被征服的领土哪怕丢掉最小的一块,也会使条顿民族无敌于天下的那种神话的腐朽基础陷于崩溃。”

   轰炸机起到了俄国人在东线使用炮兵的那种作用。在地面部队还没有推进到的地方,轰炸机先造成一片废墟,以至有时使部队都无法通过。例如在克利夫斯,部队不得不等待推土机来为他们扫清道路。尤其是2月22日发动的“竖笛”行动,成了整个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在一个星期内,出动了飞机一万架,投弹五万五千吨(有的炸弹重达十吨),轰炸了德国的铁路。盟军轰炸了二百个大目标,几千个小目标——重要的高架铁路、车辆编组站、车辆集中地、转辙站、信号站和桥梁。盟国希望以此迫使德国人牺牲经济上的需要而把铁路运输留作军用,从而增加公路运输,以耗尽他们的最后一点存油。他们的这个目的事实上是达到了,但是他们原来期望的附带心理效果却没有得到。德国人民的士气虽然受到了影响,但却没有发生罢工和骚乱。不过德国再也没有一个畅通无阻的铁路系统了。

   艾森豪威尔在整个战线都是福星高照的胜利者,天降奇迹又使他完好无损地攻占了雷马根桥,这个好运后来对盟军推进的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

   四、横渡莱茵河——鲁尔之战

   美军在到达莱茵河左岸时,常常发现桥梁已被炸毁。但是一名俘虏透露,雷马根的鲁登道夫桥将在2月7日午后四时炸毁。美军获悉这一情报后,在三点五十分赶到了现场。由于一根电线断了,使德方不能从莱茵河对岸通过电线引爆炸药。于是美国工兵剪断了电线,将炸药扔入河中。布莱德雷与艾森豪威尔商量后,立即抓住这个好机会采取行动。第二天,八千人渡过了桥。德国人用了一切想到的办法宋摧毁这座桥,炮击,空袭,人体鱼雷,甚至用上了V-2,但都没有成功。等到他们把桥炸毁时已经无补于事了。美军已经把三个师送过了桥,占领了一块宽三十英里、纵深十英里的袋形阵地,在这里集结了各种各样的大炮,使之坚不可摧。

   巴顿在3月12-16日取得辉煌胜利之后,布莱德雷命令他迅速渡过莱茵河。巴顿在扫清左岸科布伦茨到曼海姆一段地区之后,于3月22日在奥彭海姆渡河。他宣告:“全世界一定要知道,他在蒙哥马利之前渡过了莱茵河”。

   蒙哥马利前面的确还隔着一段五百五十码宽的河道。而且,他想要以充分的兵力渡河,以便能在渡河之后迅速在对岸扩大战果。因此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积蓄能够同时建几座桥的重型装备。到3月23日,蒙哥马利终于准备停当。在施放了一阵浓浓的烟幕之后,两千多门大炮向一块十五平方英里的地方轰击。同时,还投入了两个空降师,不是投在敌军阵地后面,而是投在敌人炮兵阵地上。这是一个果敢而危险的行动,出敌不意,使敌军陷于混乱,不过,两栖坦克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渡过河去的。到24日晚,桥头阵地的纵深已达三十英里。26日,莱茵河上架起了七座桥,在伊塞尔的几座桥也完好无损地被攻占了。到3月28日,六个装甲师已准备好打过蒙斯特平原。

   同一天,美国第七集团军也在靠近沃尔姆斯的格恩希艾姆渡过莱茵河。接着,法国第一集团军于3月21日在卡尔斯鲁厄以西渡河。1945年4月1日,莱茵河战役结束,艾森豪威尔大获全胜。

   4月2日,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在利普施塔特会师,对鲁尔袋形阵地实行合围。莫德尔指挥下的十八个德国师,在这里被围在由城镇和工厂组成的环形圈中。莫德尔甚至根本没有尝试要摆脱他的敌手——他又能往哪儿逃呢?一场包围战开始了,艾森豪威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新成立的美国第十五集团军,由格罗指挥。

   艾森豪威尔这时有计划地着手增建和加固莱茵河上的桥梁。美国工程师作出了奇迹,在攻克韦塞尔仅十一天之后,就建成了一座铁路桥。河的右岸补给品堆积如山,只要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盟军就可以开始向任何方向追击。地形再也不成其为大的障碍了。德国的快速公路任随坦克长驱直入,无法防守,因为这些公路绕开了敌军能够凭以进行抵抗的军事集结区。公路笔直的地段,甚至可以当作飞机跑道使用。

   德国实际上已完全战败。英美之间的意见分歧这时已成为过去。现在的问题是要同红军配合和会师。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艾森豪威尔只从军事角度考虑,而丘吉尔关心的则首先是政治方面。

   五、布达佩斯之战——苏联和东南欧

   苏军在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推进的时候,曾经在喀尔巴阡山脉以南迁延了相当的时日。不过他们在红军开进的所有国家中政治上都很得手,足以充分地补偿军队所遭受的部分失利。

   1944年12月初,俄国人经过了一些困难终于推进到布达佩斯和巴拉顿湖岸。在12月期间,马利诺夫斯基在北,托尔布欣在南发动了协同进攻,突破了德军在布达佩斯周围仓促建立的防线。这年年底,甚至在佩斯已开始了巷战。

   匈牙利的“箭十字团”法西斯政府动员居民修建工事,着手对布达佩斯设防。由于临阵脱逃的事情很多,公开枪决人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希特勒非常关心这个战区,派有党卫队将领在那儿指挥。他命令他们逐屋据守这个城市;不得撤离,谁要是试图同西面的德军会合,就按逃兵实行枪决。俄国人因此不得不包围佩斯和有七万人据守的布达制高点。

   1945年1月,吉尔将军的党卫队装甲军曾企图要解救这个被围城市,但是没有成功,守军后来开始缺少给养,因为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向一块很小的地方空投,并不比在斯大林格勒收效更大。他们缺乏汽油,以致坦克手不得不将七十辆不能开动的坦克炸毁。

   1月15日,俄军进抵佩斯的主要街道,他们沿地下铁道向前推进,德军后撤,并随着后撤而将多瑙河上的桥梁炸毁。1月19日,吉尔重新发动进攻,企图解布达之围,但没有得逞。这个要塞处于苏军炮兵轰击之下。匈牙利一部分部队完全丧失斗志,投降了红军。2月11日,守军投降,只有两万人逃脱。这次包围布达佩斯是原来没有料到的,它使马利诺夫斯基按照统帅部命令向布拉迪斯拉发和维也纳的推进延迟了五十多天。

   同时,德军继续进攻多瑙河两岸。希特勒不听古德里安的劝告,决定从阿登派军队驰援泽普·迪特里希将军,因为这个从前当过屠夫的家伙是个老资格的纳粹分子。3月6日,德军开始三路同时向一个中心发动进攻,主攻从巴拉顿湖与韦海奈齐湖之间的地峡出发,指向布达佩斯以南的多瑙河。在进攻的第一天,曾经造成一处突破,但是德国的新兵没有经验,不会紧紧跟上坦克。坦克很快就耗尽了汽油,甚至弹药也光了。于是前进了约十八英里就停下来了。

   3月16日,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同时发动攻势,目标是维也纳。3月27日,德军阵地崩溃。3月29日,俄军进抵奥地利边境。

   随着红军的前进,被他们解放的国家无不迅速地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在红军快到时,共产党控制的游击队就起来为红军铺平道路。俄国人给游击队空投武器、军官和教官。早在2月间,斯洛伐克就再度发生了小规模战斗。在匈牙利,有共产党参加的民族团结委员会刚刚举行了一次没有成功的暴动,而如果这次暴动成功,或者就不需要围困布达佩斯,至少在时间上可能大大缩短。不过游击队还是在红军战线的前后方都展开了作战活动。

   与此同时,在罗马尼亚招募了三十五万人的军队,在保加利亚也建立了军队,这些军队都并入红军去对德作战。但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被解放的各国政府都同苏联结成了联盟,并按照苏联的意愿进行了改组。在南斯拉夫,1945年3月7日,在贝尔格莱德成立了全国联合政府,由铁托任总统,在二十八个政府成员中有二十三个是共产党人,所有重要职位都掌握在铁托派手中。丘吉尔在给南斯拉夫国王彼得的信中承认,“形势的发展使他的心愿落了空,他已无力阻止南斯拉夫的事态发展。”

   贝奈斯总统既同流亡莫斯科的捷克共产党,也同苏联举行了谈判,结果产生了“科希策纲领”和1945年3月21日协定。按照这个协定,捷克斯洛伐克人将进行动员并由苏联武装起来,成立有共产党参加的联合政府。贝奈斯没有忘记在慕尼黑被出卖,在他领导下的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着在西方国家和苏联之间作一抉择的局面,他坚决选择了苏联。

   但是,在罗马尼亚发生的事是最重要的,对英美来说,也是最使它们担忧的。2月底,雅尔塔会议结束刚十六天,莫斯科的前检察官、这时任副外长的维辛斯基来到布达佩斯。共产党的剥夺、没收和国有化政策已经使民族民主阵线陷于分裂,布拉迪阿努和马尼乌退出了这个阵线。腊德斯库政府的权力逐渐被剥夺,它无力阻止乡村土地和房屋被自发地瓜分和重新分配,也无力防止行政权力的崩溃和大片地区被红军直接控制。维辛斯基跑来就是为了搞掉这个政府的。他立即前往王宫。在王宫外面,苏联的装甲车正在演习,苏联的其他部队正在解除罗马尼亚治安部队的武装。米哈伊尔国王装模作样地进行抵抗,维辛斯基限他二十四小时内将腊德斯库解职,由佩德鲁·格罗扎接任。格罗扎出身确是富有的资产阶级,但他却急急忙忙地把内务部交给了共产党人,因此引起了大举捕人的浪潮。

   伦敦和华盛顿提出照会也无济于事。罗斯福向斯大林建议成立三边委员会,以便在罗马尼亚实施雅尔塔会议上一致作出的决议,即让每一个被解放的国家的人民得以自由地选择其制度。3月17日,斯大林以军事需要为由,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建议。

   六、丘吉尔的忧虑和建议

   丘吉尔在希腊实行了他的政策,起用了他亲自选定的人。1945年3月31日的选举,是在英美派来的观察员监督下举行的,保皇派得选票百分之五十四。这次选举产生的以查尔达利斯为首的保皇派政府举行了公民投票,在一百五十万票中有一百一十六万二千票拥护君主制。但是民族解放阵线拒绝接受这个公民表决,反对乔治国王复位,并决意必要时以武力阻止。

   对于苏联的所作所为,丘吉尔甚至在雅尔塔会议以前就表示了忧虑。他原以为一旦苏联国土获得解放,红军就会精疲力竭而停止下来,可是他们却在向柏林、维也纳和布拉格推进。这位英国首相继承了在欧洲搞均势的老外交传统,在他看来,战争的面貌已经开始不同了,苏联正在变成一个潜在的敌人。在军事方面,红军的向西推进必须加以制止,由英美两国尽可能远地向东来一个反推进。他催促艾森豪威尔采取行动来达到这个目的。在政治方面,他写信给罗斯福说,“一切引起西欧和东欧分裂的重大问题,都必须在民主国家的军队解散之前加以解决。如果在西面由于德军的大规模投降而使我们抵达易北河,甚至易北河以远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为此而悲切忏悔呢。”对于丘吉尔来说,前景是如此暗淡,必须马上恢复英国所一向主张的方案,即尽可能地向北推进,首先是为了防止北海沿岸、丹麦和挪威被俄国占领,其次特别是为了使英美两国能够第一个进入柏林,以便——用丘吉尔4月5日给罗斯福信上的话来说——“让俄国人看到,我们能忍受的侮辱是有限度的”。在南面,俄国人在斯洛伐克多森林的山脉中前进得比较缓慢,因而必须赶在他们前头到达布拉格,“使捷克斯洛伐克不致追随南斯拉夫的榜样”,也使得在奥地利能够同俄国旗鼓相当,因为现在已无法阻止俄国人抢先到达维也纳了。

   丘吉尔并不绝对相信苏联的政策会变得完全与英美敌对,但是他认为防止俄国这样转变的唯一办法,在于英美要立场坚定。保持三强在平等基础上的联盟关系,其最好办法就是盟军尽可能向东欧推进。他说:“如果红军在同一时候进入维也纳和柏林,苏联就会确信自己在联合取得的胜利中起了压倒一切的作用,这会给将来造成很大的困难。”

   丘吉尔再次向罗斯福呼吁:“我们的友谊是世界前途的基石。”但是美国总统这时慢性病已经到了晚期,白宫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但霍普金斯生命垂危,杜鲁门又缺乏经验,他们都填补不了这个空白。总之,罗斯福再也不行了,杜鲁门又不知如何是好。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所着急的头一件事就是避免同俄国摊牌。结果,对政治建议和丘吉尔的焦虑作出回答出,却是从军事角度看问题的军人。也就是说,是由马歇尔庇护下的艾森豪威尔来代表总统说话。

   艾森豪威尔承认柏林是“德国残存权力的象征”。他也承认,在英美同俄国达成的协议中没有任何东西妨碍英美军队第一个赶到柏林,可是他依然回答丘吉尔说,“柏林本身已不再是头等重要的目标”。布莱德雷认为,从易北河向柏林推进,会使他付出十万伤亡的代价,他的战线已经拉得太长,向柏林推进就不能不冒风险。马歇尔代表罗斯福非常决断地表达了美国的观点:“我们的唯一目标必须是取得迅速而完全的胜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艾森豪威尔认为,必须尽速同俄国会师,以便阻止德军的重新集结。另外,还必须占领那些由于冬季的来临而可能使战争延长的地区,这就是挪威,特别是奥地利。在这两个地方有某些迹象表明,希特勒正在准备使之成为德国顽抗的最后堡垒。英美的主攻方向因此不是指向柏林,而是更向南面的莱比锡和德累斯顿。而俄军得益于河道较窄,距离这两个地方是更近的。在这以后,再互相配合地分两路挺进,北面指向波罗的海,南面指向蒂罗尔。到3月底,艾森豪威尔没有多加考虑,就以总司令对总司令的身份,把他的计划通知了斯大林,好象斯大林并不同时也是苏联的政治领导人似的。

   英美之间交换意见变成了一连串的独白。丘吉尔认识到了现实,又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显然只好屈服于他如今已无力控制的局面。他很明白,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光凭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出多大的名堂来的。而且,在进入德国的部队中,英联邦只占四分之一。罗斯福的去世永远结束了英美之间的友好和信赖关系。过去尽管两国的力量悬殊,这种关系仍使英国能随时把自己的观点向美国提出,甚至强加给美国。4月19日,丘吉尔放弃了占领柏林的主意,因为“俄国人在这个战区的兵力达二百五十万人,而美国在这样长的战线上只有二十五个师”。不过他仍然认为,在北面的吕贝克和南面的布拉格与林茨方面,还是有可能赶在苏军前面。但是艾森豪威尔从这时起实际上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而他的意见又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七、柏林之战

   很可能是丘吉尔所采取的种种步骤,或者至少是俄国人所知道的情况,使他们担心英美要抢在前面到达柏林。苏联研究“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学家们甚至断言,德国人已准备向英美军队敞开自己的防线,使他们能够抢在俄国人之前占领德国首都,尽管这时英美军队离柏林还有一百九十英里左右,而红军只有约四十五英里。在这种情况下,十分明显,俄国人就把拿下柏林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并且加速了自己的行动,以便在同他们的盟国的竞赛中取胜。但是取胜的首要条件是,朱可夫的右翼要加以保护,使其不受德军从波美拉尼亚来的反攻威胁。3月初,罗科索夫斯基(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进抵波罗的海岸的科兹林。3月19日,朱可夫(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部队也到达波罗的海岸的科尔贝格。德军不得不从海路把一部分军队撤到奥得河左岸。俄军于是准备攻下维斯杜拉河口。3月28日,格丁尼亚被攻克,并在该港俘获了格奈斯瑙号战列舰。3月30日,但泽被攻克。在更北面一点,华西列夫斯基(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紧缩了对德军在勃兰登堡袋形阵地的包围。4月10日,柯尼斯堡被攻克。

   被苏军压制住的所有被包围的阵地,如波兹南、格罗登兹和格格哥,都一个个地拿下来了。只有布雷斯劳一直顽抗到5月7日。同时,朱可夫军扩大了奥得河左岸的库斯特林桥头堡,以此作为发动这个关键性攻势的跳板。

   3月底,对柏林的攻击终于准备就绪,就要开始发动。朱可夫奉命指挥这个战役。在柏林南面,科涅夫所部即将在德累斯顿方向抵达易北河。在北面,罗科索夫斯基所部的任务是掩护朱可夫,然后猛扑什切青,并向前推进。总攻的日子定在4月16日。

   在二百五十英里的战线上,红军总共部署了二百万人,四万一千门炮,六千三百辆坦克和五千架飞机。但是柏林这个大本营,其面积达三百五十平方英里;地下铁道连同其他地下桥梁和涵洞,使守军有非常大的机动能力;建筑群、桥梁和运河,又组成了天然的抵抗袋形阵地。从3月12日到4月10日,战事相对沉寂,实际上是大战的前夕。希特勒这期间在奥得河集结了两个集团军,由海因里希将军指挥,并在法兰克福和柏林之间集结了相当大的后备部队。古德里安再次被撤,由克雷布斯接替。希特勒又一次命令不得后退。他的命令是:拯救柏林,敌人就将被粉碎。元首早在1939年11月就表示过:“我决不投降。”他实行这个决定的时刻已经来到了。但是希特勒这时只剩下了一副形骸。他的右臂残废,平衡感丧失,整个身体在垮台,全仗药丸和一天六次注射士的宁和激素来维持。古德里安的副官格哈特·博尔1945年4月看见过希特勒,说他行动蹒跚,弯腰驼背,握手无力,表情痛苦,老态龙钟。德国元首把他本国的人民弄得精疲力尽,他自己也落到了这步田地。

   苏军的优势是不容争辩的。他们计划发动猛攻的两个战线,分别有二十七英里与二十二英里长。朱可夫和科涅夫在这里分别集中了七千零八十门与七千一百七十门大炮。进攻于4月12日在库斯特林和尼斯开始,被挡住了一天,于4月13日再度开始。4月16日,强击机在柏林上空遮天蔽日。4月19日,柏林开始被围。22日,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队在柏林东西两面会师,柏林已完全被包围。沃罗诺夫在周围架起了二万五千门大炮,平均每一英里近一千门,向柏林倾注了二万五千吨炮弹。德军野蛮地拼死作战,几度突破包图,但又被俄军合拢。4月29日,巷战开始。俄国人制造了一整套特殊的武器装备,如带梯子的坦克,用以进攻街垒路障,市内建筑群一个个地被拿下了。苏军的红星旗升上了勃兰登堡门。

   希特勒信守了他的誓言:“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在我的人民战败后还活下去。”4月30日,他所统治的地方只剩下那几平方码的地堡了,这位元首朝脑袋开了一枪,同埃娃·布劳恩一起自杀了。埃娃·布劳思是他的忠实伴侣,最后同他结了婚。按照希特勒的愿望,他们两人的尸体焚化了。这时俄军仅在五百码之外。戈培尔在把自己的妻子和六个孩子毒死之后也自杀了!希特勒死的时候,实际上已是一个孤家寡人,凯特尔,约德尔、希姆莱、里宾特洛甫和施佩尔这些希特勒昔日荣华富贵时的亲信统统抛弃了他。

   5月2日,威德林将军把柏林的最后守军七万人交给了斯大林格勒保卫者崔可夫。德国所有战线至此全部崩溃。

   八、意大利境内战事终结

   1945年1月中旬,德国曾向英美进行试探,企图离间它们与俄国的关系。里宾特洛甫曾为此派人到伯尔尼和斯德哥尔摩,但没有成功。1945年2月,又作了一次尝试,党卫队将军沃尔夫同美国在瑞士的情报机关进行了接触,然后又同威尔逊在意大利的继任者亚历山大的总部接洽。英美两国并没有拒绝这些商洽,因为这有可能使意大利的战事早点结束。但是它们在3月12日把这件事告诉了俄国,说他们要求的是无条件投降。斯大林的反应很激烈;莫洛托夫要求立即停止这种谈判,并要求英国保证决不再这样做。最后,大概是由于希姆莱否认沃尔夫的行动与自己有关,而且比较赞成这种谈判的凯塞林又为冯·菲廷霍夫所接替,所以接触就中断了。

   尽管如此,斯大林仍继续表示不高兴。他最怕的显然是德国在西面的局部投降,因为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德苏条约的再版。他责备他的伙伴们同凯塞林谈判,以在和平实现时向德国作出让步相交换,而让他们迅速地向东推进。他说他对这一切都很清楚。

   罗斯福对于把这样阴险的计划归罪于他一度很生气。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语气异乎寻常地尖锐,抱怨他“受到了卑鄙的诬陷”。他说,他认为,俄美之间在这个时刻破裂,将成为“历史性悲剧”。斯大林这才平静下来,这一事件也才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相反地,罗斯福在他给丘吉尔的最后几封信中,4月12日的一信曾经重申美国总统的希望,说“要把整个苏联问题化小和化无,因为日常的纠纷大都是能解决的”。他的继任人杜鲁门甚至还更进了一步,认为英美方面必须信守对俄国的诺言,哪怕俄国方面并不信守自己的诺言。

   这个事件唯一的后果是推迟了盟国在意大利的攻势。在意大利这个次要的战场上,盟国只摆了二十三个师,而且是可以想象得出的大杂烩——美国、英国和英联邦的部队,波兰人、巴西人、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对面是实力几乎相等的德军(包括从萨洛来的意大利人),但是他们缺汽油,而且背靠着波河作战。亚历山大和克拉克决定沿亚德里亚海在两个泛滥区之间向着弗拉拉进行突破。

   攻势在4月9日发动。4月14日,第五集团军向着波洛尼亚展开进攻。20日,德军开始撤退。23日,盟军渡过波河。与此同时,意大利游击队举行了总起义,在城市中收到特别大的效果。游击队控制了米兰和威尼斯。在热那亚,他们俘虏了四千守军。南斯拉夫游击队则占领了克拉根福、萨格勒布、斯普利特和扎达尔,向的里雅斯特推进——这个地方铁托想要,但英美已经答应给意大利了。

   4月24日,沃尔夫在瑞士再度出现,这一次他负有谈判的全权。丘吉尔通知了斯大林,要他派代表来,并说明亚历山大将接受敌方纯属军事性质的无条件投降。4月29日,当希特勒还活着的时候,投降就签字了。凯塞林和冯·菲廷霍夫之间不是没有发生某些争吵,两人都互相威胁着要逮捕对方。这个投降包括卡林西亚,福拉尔贝格,蒂罗尔,萨尔茨堡和一直到伊松索为止的意大利全境。

   九、德国境内战事的终结

   违反一切常理,德军并没有撤出鲁尔。3月21日,艾森豪威尔向莫德尔送出一份通牒,要德军“停止这场层杀”。由于莫德尔没有答复,盟国空军就把鲁尔封锁起来,并进行了有计划的轰炸。莫德尔曾想突出火力包围圈,但没有成功。4月14日,被包围地带被分割为二。4月18日,全部守军投降,三十二万人被俘,其中将级军官三十人,莫德尔自杀。

   到了这时,英美军队已经有十天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他们前进得比俄军快,但德军却继续在对俄军顽强作战。由于罗斯福去世而在白宫产生的空缺状态,使美国军事当局能够独行其事。于是艾森豪威尔在马歇尔的完全庇护下,一心一意地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同俄军的会师。艾森豪威尔继续把他的计划通知斯大林,而斯大林却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他。艾森豪威尔建议军队在易北河中游会合。他因此准许布莱德雷优先横贯德国中部向前推进,理由是这里河流比较窄,渡河更为容易。这样一来,从蒙哥马利统率下调出来的第九集团军,以及鲁尔投降后腾出来的第十五集团军,就归布莱德雷指挥了。在德国北部和南部的推进,被放在次于与红军会师的地位上。

   然而,英国第二集团军却正在向吕内堡、汉堡和不来梅猛进。4月5日它渡过威悉河,19日进抵易北河,26日到达不来梅,同一天在易北河建立了一个桥头堡。5月1日,汉堡投降。5月2日,吕贝克投降。5月3日,第二集团军渡过基尔运河。

   在此期间,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威悉河与荷兰之间推进。4月16日,攻克格罗宁根。但是德军炸毁了须德海上的堤坝,荷兰被隔绝了,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饥荒,成千上万的人因而死去。盟国于是同德国高级专员塞斯-英夸特进行谈判。4月28日,达成了停战协议,使供应物资的船队能够开去。

   在德国中部,布莱德雷和他率领下的美军沿着快速公路前进,速度甚至更快。他们搜索俘掳,把少数还有敌军抵抗的袋形阵地抛在后面,特别是在哈尔茨。4月10日,辛普森占领了汉诺威。13日,他进抵易北河,但无法渡河。18日,他夺下了马格德堡,与五天之中前进七十五英里的霍奇斯将军会师。4月14日,巴顿进入莱比锡。

   4月25日,发生了战争中最动人的事情。在穆尔德河旁的托尔高,美国第三集团军的人员同一些俄军会面了。双方都拿出照相机来,给后代记录下了十分真诚地流露出来的快活和友谊场面。由于语言不同,无法使用广播,因而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来防止发生意外——已经发生了飞机互相射击的事情。划定了航空路线,规定了一系列的标志,并清清楚楚地划出了两军在战场上的分界线。对于美国士兵来说,这次会面就意味着战争已成过去,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家了。俄军煞费心思地想要明确规定,把扫荡易北河右岸和沃尔塔瓦河两岸的责任交给他们,这就是说,他们在盘算着解放布拉格。4月30日,艾森豪威尔答复他们说,他已注意到了这件事。

   在南面,帕奇所部在美因河与内卡河之间推进。4月19日攻克了纽伦堡,25日渡过多瑙河,5月2日攻占慕尼黑。到5月4日,勒克莱尔将军已经在贝希特斯加登的希特勒鹰巢上升起了从库弗拉带来的旗子。同时,德拉特尔所部已进入黑森林,四万武装党卫队陷入包围。贝图阿尔所部进抵瑞士边境上的沙夫豪森,并进入福拉尔贝格。蒙萨贝尔交出了斯图加特,这在法美之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斯图加特属于美国的作战地区。艾森豪威尔要求法国撤出这个城市,戴高乐粗率而坚决地拒绝了。与此同时,在阿尔卑斯山脉,法军已经进入奥斯塔山谷,而且不顾亚历山大的命令和意大利的抗议,拒绝退出。艾森豪威尔写道:“在一些我们看来是小事情的问题上,戴高乐显得太敏感和异常的顽固。”为了迫使法国退让,他们只好以切断粮食供应来威胁。

   但是,最包藏着后患的事件发生在波希米亚。5月4日,美国第三集团军已经准备好进攻比尔森,这时俄军还在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发和布尔诺。美军已到达距布拉格约六十英里处,俄军则还在一百英里以外。俄国人要求他们的盟国不要越过比尔森。艾森豪威尔又一次在马歇尔的支持下主动地同意了这个要求,因为马歇尔是不想“为了政治动机而流血的”。杜鲁门本人对此也表示了赞同。丘吉尔向美国总统提出了抗议,后来在5月7日又向艾森豪威尔提了抗议,但是都没有用。美军停了下来,然后就向后转了。

   在这前几天,捷克人成立了由阿尔贝尔特·普拉扎克任主席的全国委员会,得到了占领当局的半承认。5月5日,爆发了起义,共产党取得了对起义的控制权。布拉格到处筑起了路障。德方准备镇压这次暴动,5日至8日,起义军孤军奋战,德方对付他们是很容易的。直到全面停战后的5月8日,仍想困斗的最后一名纳粹将领舍尔纳才在安排他的军队撤走的文件上签字。红军到5月9日才开进布拉格。俄军就这样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这是美国让给他们的。直到这个时候,德国的投降才在一切地方成为事实。

   十、德国投降

   在3月和4月这两个月,德国人通过他们驻斯德哥尔摩的大使,后来又出人意料之外地由希姆莱亲自出面,再次开始同西方国家接头。4月24日,这个坏家伙通知伯尔纳多特伯爵说,他准备在西线投降,但又补充说,他完全无意在东线投降,因为“他仍然是共产主义的死敌”。被关在集中营的人的命运成了这个谈判的基础,因为希姆莱曾经考虑,甚至也许下了命令,要把这些人全部消灭。英美两国政府回答说,他们只接受在所有战线上的无条件投降。丘吉尔把这通知了斯大林,斯大林这下算是满意了。

   在北欧,驻挪威的司令官冯·布施元帅已经明白表示,驻丹麦的司令官林德曼将军和他愿意在盟军到达波罗的海时投降。这时,瑞典总参谋部正在考虑是否可以对这两个国家进行干预。5月3日,冯·弗里德贝格海军上将向蒙哥马利建议,接受正在对俄军作战的三个集团军的投降,蒙哥马利拒绝了。这样一来,德军就得分别向有关各方投降,不过只要有可能,他们总是向英美方面投降。但是,由于希特勒己任命邓尼茨海军上将为他的继承人,所以德国仍有一个中央权力存在。邓尼茨在得知他的任命之后,很快对局势作了一番研究,认识到已经走投无路了,虽然一直到5月7日,有些德军部队还在喊着“希特勒万岁”进行冲锋。

   德国各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们敦促邓尼茨准许他们投降,这时这位海军上将的唯一目标,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德国士兵和平民能够逃离红军而成为英美两国的俘虏。艾森豪威尔只准许他的下属接受与他们交战的德军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在丹麦、荷兰和弗里西安群岛的德军在5月4日向蒙哥马利投降。5月5日,凯塞林所部在慕尼黑附近向德弗斯将军投降,布兰登贝格尔所部在因斯布鲁克向美军和法军投降,洛尔所部向亚历山大投降。

   同一天,凯特尔元帅下令西线停止抵抗,同时,邓尼茨解散了名义上负责游击队活动的“狼人”,并禁止破坏行动。仅在几天之内,在意大利被俘的德军达一百多万,在德国被英、法、美三国俘虏的德军达二百五十万人。这里面有许多人是在俄国前线打过仗的。

   5月5日,邓尼茨派了冯·弗里德贝格海军上将到设在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总部,希望能争取到一点时间。艾森豪威尔当即告诉他,他只接受在所有战线的全面投降,并且把这件事通报了俄国。俄国方面回答说,即便情况并非如此,邓尼茨的建议仍应加以拒绝。

   邓尼茨于是又派了约德尔去向艾森豪威尔进行解释,说明在所有战线投降并不可取。艾森豪威尔威胁说,要把逃避红军的德国平民和士兵赶回东边去。约德尔屈服了,邓尼茨也勉强退让。约德尔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和草拟了投降书文本(它事实上在4月底就准备好了),然后于5月7日清晨2时在兰斯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签署了所有战线的投降书。

   艾森豪威尔把情况都通告了苏方,并询问苏方是否需要作什么特别的安排。苏方说,朱可夫将于次日在柏林接受德国投降。艾森豪威尔经过考虑,觉得没有必要再重头来一次签字仪式,于是就派了他的副手特德作代表。盟国之间作了几小时的商讨,决定斯帕茨与德拉特尔以何种身份和方式代表美方与法方签字。到午夜前后,凯特尔代表德国在文件上签了字,德国的战败就这样定下来了。

   由于有些军队距离很远,或者断绝了联系,它们是过了一些时日才分别投降的。在挪威,特波文和若干纳粹头领自杀,在整个战争中实际上没有打过仗的三十万到四十万人于5月8日投降。在库尔兰,自由德意志全国委员会派来的代表于5月9日乘汽艇到达。希尔佩特将军借这个喘息的空隙,撤走了二万五千人,他遇到的困难比原来预料的要大,因为瑞典没有履行供应煤的诺言。赫尔戈兰守军到5月11日才投降。

   在西线,敦刻尔克这块被大洪水切断和被法军抛在后面的袋形阵地,直到停战签字后才投降。另一方面,在鲁瓦扬,拉米纳将军指挥下的法国内地军扫荡干净了这个地方被包围的敌人,并占领了奥列龙岛,5月9日,拉帕利斯、拉罗歇尔和罗什福尔三个港口由守军交了出来。格里昂和圣纳泽尔也在次日交出。在一些岛屿上,德国守军是向被他们俘虏的法军投降的。海峡群岛上的二万二千名士兵,也是在5月9日由占领军变成俘虏的。

   这个“奇怪的联盟”是在客观情况的压力下形成的,又由于希特勒的行为而加强起来。虽然它从来不曾真正表现出协调一致的行动,但是由于德国人的顽固,却得以一直维持到最后,尽管自雅尔塔会议之后曾不断出现了一些裂痕。战争的起伏,意见的分歧,敌人的活动,都没有能使这个联盟分裂。使这个联盟得以成立的主要人物罗斯福已经去世,在和平到临以后,这个联盟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德国会不会变成引起它的成员之间争吵的根由呢?的确,最后一个敌人还有待打倒——那就是日本。为了设法解决有争论的问题,为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作好准备,三大国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即波茨坦会议。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