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胜利。大德国卫星国的瓦解·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苏联的胜利。大德国卫星国的瓦解·第三

苏联的胜利。大德国卫星国的瓦解·第三

作者: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卷·德国战败》《第一部·盟国的攻势

出自————《战争通史

   (1944年6月-12月)

   红军1943年6月攻势的目的,象德国军队上一年的那些攻势一样,是经济上的;争夺目标再次是乌克兰的产粮区和顿巴斯煤田。

        而在1944年6月,苏联的进攻则出于政治目的;他们在战线的南端向着多瑙河国家推进。这并不是打到柏林的最短路线。

        斯大林是否因为丘吉尔在德黑兰曾对这条战线表现过十分巨大的兴趣因而想抢在盟国之前呢?还是他认为可以象从一棵病树上弄下枯死的树枝那样不费吹灰之力地把德国的卫星国砍掉?还是因为在更北面的波兰问题造成的困难(它最终发展成为华沙起义)而使他把注意力转到这个方向上来呢?

   反正,与德国结盟的几个国家,将一个接一个地受到进攻、占领,并迅速地转而反对德国。同时,在战前一般无足轻重的共产党,在红军来到时以很大的实力出现并掌握了政权。在仍然被占领着的地区里,其他共产党人用在苏联的游击活动中已臻于完善的方法同红军合作,设法使尽可能多的爱国者参加到反对占领者的斗争中来。

   一、卫星国中的惊慌情绪

   罗马尼亚是第一个试图结束其从属于德国地位的国家。年轻的米哈伊尔国王的母亲海伦母后,是全部密谋活动的推动者。外交大臣米哈伊尔·安东奈斯库曾同罗马教廷使节和瑞士、葡萄牙、瑞典以及土耳其的公使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并未能使他同盟国有所接触。接着在1943年5月,他同意大利驻布加勒斯特公使博瓦·斯科帕(他也确信轴心国正在打输这场战争)拟定了一项完整的行动计划。齐亚诺的继任者巴斯蒂安尼尼已经表示同意,但还必须使墨索里尼对此有所领悟。结果这位领袖却拒绝“在非洲遭到失效的阴影下”谈判。他也确实考虑过要召集一次全体会议,但要在两个月以后。他甚至大胆地提出,不管希特勒是否参加,径行召开这个会议。结果,7月19日他在费尔特雷却只字未向希特勒谈到这个计划,到这个月的25日,他就被剥夺了全部权力。

   罗马尼亚政府当时承认意大利法西斯共和国,虽然同轴心国保持着距离的米哈伊尔国王拒绝接见其代表。1944年3月,他派斯蒂尔比亲王去安卡拉,然后去开罗执行一项使命,但是毫无结果。两个月后,盟国号召轴心国的卫星国“无条件”投降。米哈伊尔·安东奈斯库吁请“体面的和解”,并指出罗马尼亚并不同英国或美国交战,它也不是在进行一场意识形态战争,而只是企图收复自己的失地而已。但是这项吁请毫无结果,盟国以轰炸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作为回答。

   在保加利亚,鲍里斯国王的突然去世,使得年轻的锡麦昂二世继位,由一个摄政委员会辅佐。由此开始了一个政治不稳定的时期,保加利亚报纸也开始谈论起保加利亚人和俄国人之间的“历史友谊”,说保加利亚同俄国并未交战。至于索菲亚政府,它已在1944年1月向伦敦和华盛顿求和。

   在匈牙利,卡拉伊首相也在伊斯坦布尔同英美两国接触。1943年9月,他考虑了匈牙利无条件投降的可能性,投降日期由英美两国在俄国人的知情和同意之下确定。他许诺说,匈牙利将不允许德国人占领。卡拉伊承认巴多利奥政府的代表,并把黄金存入一家瑞士银行。俄军的推进会促使德国人及早占领匈牙利,同时还存在着匈牙利传统的敌人——罗马尼亚也进入匈牙利领土的危险。为了防止这种迫在眉睫的危险,兹肖姆鲍莱蒂将军要求凯特尔把喀尔巴阡山脉的防务完全交给匈牙利军队,凯特尔觉得可疑,并拒绝了这个要求,反而要求让德军通过匈牙利。

   事实上,希特勒已经看穿了匈牙利人的把戏。1944年3月18日,他把霍尔蒂海军上将叫去,要求他解除卡拉伊的职务,对匈牙利人实行总动员,让德国控制匈牙利的经济和交通,并让德军自由进入和通过匈牙利。

   霍尔蒂屈服,卡拉伊就下了台,由斯托姚伊将军接替。新政府禁止政党活动,封闭了若干家报纸,逮捕了一些被怀疑反对政府的著名人士,把工会置于政府代表的监督之下,并撤换了不一定忠贞的高级文官。德国人还进一步要求制定一项“联合军备计划”,派五万名工人到德国去,由匈牙利承担德军的占领费用,在结算银行里给德国增加信贷额。缴纳七十万吨粮食和同样数量的石油和铝矾土。这些要求全都得到了满足。

   匈牙利还实行了大概会使德国人高兴的反犹太人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推延了——到1944年3月29日才强迫犹太人佩戴黄星,但是这些决定一经实施,就执行得非常迅速。到4月初,艾希曼和费森迈尔就开始强迫犹太人进入犹太人集中区。5月15日,十五万名犹太人被递解出境;按计划还有二十万人要步他们的后尘。在一段短时间里,霍尔蒂反对驱逐布达佩斯的犹太人,但后来却屈服了。匈牙利在作了这一获取自由的尝试后,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地被拴在德国的事业上了。

   芬兰也已开始同苏联谈判,这一次是通过瑞典进行的。但是看来苏联的条件太苛刻,谈判已告失败。

   因此,到1944年春季,在外交方面,德国已尽自己所能,挽回了意大利垮台和它自己在苏联遭受失败的影响。它已弥合了反共联盟的裂痕。截至那时为止,还没有发生背离的情况。但是那些卫星国的忍耐已到了尽头,随时都可能背离。盟国在德黑兰作出的决定,以及英美两国坚持主张这些卫星国必须同苏联讨论它们退出战争的方法,使得它们犹豫不前。它们对德国逆来顺受还会持续多久呢?比较独立的土耳其不是已经表明,它认为停止向德国供应铬就已经使事情定局了吗?

   二、自由德国委员会

   至于斯大林,他认为,纳粹德国本身的稳定已经受到很大动摇,足以通过巧妙地煽动混乱来更进一步削弱它。他可以依靠自1933年以来一直流亡在苏联的德国人的忠实效劳,这些人中包括瓦尔特·乌布利希和皮克。但是,这些流亡者并不能掌握他们的同胞。1943年7月,在莫斯科成立了一个“自由德国全国委员会”,由作家埃里希·魏纳特担任有名无实的主席,并由诸如冯·艾因:希德尔中尉这样的若干名被俘军官予以协助。冯·艾因希德尔是俾斯麦的后裔,他在1943年5月曾写了一项致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二十名将领和三百名军官的呼吁书,鼓动他们参加反希特勒的斗争。他不过是徒然浪费时间而已,结果倒落个被他的同僚们视为德奸的下场。

   这个新成立的委员会的组织者们召开了一次大会,有三四百名从战俘营来的“代表”参加。他们不是由战俘选举的,而是挑选出来的。他们要向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士兵以及住在德国的老百姓发出呼吁。他们的纲领很简单:“反对希特勒,赞成立即实现和平和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的德国”。领导人用口头通过的办法产生,名单是事先仔细编定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共产党人,三分之一是军官,三分之一是士兵。在每一个被占领国内,共产党人这时都用德文书写的、专门给德国官兵看的小册子,向德国官兵发出呼吁。但是,他们的活动并不象在苏联那样的有用,这是因为苏联有着几十万由于打败仗和被俘而士气沮丧的俘虏。“西方自由德国委员会”成立的日期要晚得多,而且影响也很有限,虽然它的告谕是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广播的。

   在苏联,自由德国委员会出版名叫《自由德国》的报纸,散发给德国战俘并在德军战线上空投下。它得到允许派遣有代表性的代表到苏联各集团军去。在前线,他们通过无线电和扩音器向他们的德国伙伴发出呼吁,但没有多大结果,因为在德国军队里,纪律仍然十分严格,同时对“赤色分子”的害怕心理也十分强烈。

   苏联当局鉴于这种办法效果不大,于是不听自由德国委员会的劝告,直接向迄今仍持超然态度的德国被俘将领呼吁。1943年9月,苏联当局让冯·赛德利茨将军负责“德国军官同盟”的工作。冯·赛德利茨在斯大林格勒时曾主张拒绝服从希特勒的命令,同时约尔克在陶罗根的做法 [ 译者注:约尔克(YarckvonWartenburg,1759-1830),普鲁士陆军元帅,1812年拿破仑侵俄大军中普鲁士部队的指挥官。面临拿破仑在俄国的失败,他未经普鲁士国王同意,就同俄国将军迪毕赤在1812年12月30日签订了陶罗根协定,规定普鲁士部队对俄国保持中立。 ] 显然也萦回在他的脑际。他希望能抵消共产党人在自由德国委员会里的影响,并鼓励德国将领们造希特勒的反。可能俄国人对冯·赛德利茨作过某些许诺。据博多·朔伊里希说,麦尔尼科夫将军曾向他保证,如果德国国防军将领们起来造希特勒的反,那么德国将恢复它在1938年前的疆界,包括奥地利在内。如果当时曾作过这样一项许诺,那么这个许诺大概是在德黑兰会议召开以前作出的,因为它同该会议的结论是矛盾的。

   保卢斯将军对这个同盟——在理论上它是“自由德国委员会”的一个分支机构——持非常保留的态度,虽然冯·赛德利茨曾坚决地声称,他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囊中物。然而,保卢斯在得悉1944年7月20日有人企图谋刺希特勒的消息后,终于同另外五十名将领一起参加了同盟。这次谋刺尝试是他的那些当任侍从军官的同僚策动的。但是,尽管同盟的队伍中增加了这样一批名声赫赫的将领,却没有取得多大成就。其原因也许如艾因希德尔所指出的,在于红军对它先是怀疑,后来又变为敌视。或者,也许由于7月20日谋刺希特勒未遂,以及随后反纳粹主义者,包括该同盟一些成员的家属受到野蛮的镇压,因而同盟的基础遭到了损害。

   不过,看来可能性更大的是:随着红军向德国推进而德军仍继续进行激烈抗击,苏联领导人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靠的、逐渐变得无甚意义的团体失去了兴趣。他们专门支持自由德国委员会中有斗争精神的那一派,这一派以共产党人为代表,有少数要求接受政治训练的将领参加。最后,俄国当局脱下了面具,于1945年11月把自由德国委员会和德国军官同盟都撤销,只剩下共产党。他们把被红军占领的德国那些部分的行政权交给了德共,让它在其他或多或少地改组过的“反法西斯”政党的帮助下进行管理。

   三、红军1944年的夏季攻势——芬兰

   1944年上半年,苏联各工厂为红军生产了一万六千架飞机和一万四千辆坦克。第二战场的开辟,使他们在兵力上占了巨大优势——七百万人对四百万人。据苏联历史学家说,这种优势在装备上更为巨大:坦克超过对方百分之五十,作战飞机为对方的四倍。此外,新的“约瑟夫·斯大林”式重型坦克性能比德国相应的坦克优越。

   因此,俄国人有着发动比以前更加强大的攻势的手段。6月23日,正如斯大林在德黑兰许诺的那样,在一条七百五十英里长的战线上开始了进攻。在卡累利阿地峡,二十九个师同芬兰八个师(得到德国一个师的增援)展开激战。芬兰共和国总统赖蒂致函希特勒,保证他不单独议和。

   但是,俄国人虽然放松了他们在卡累利阿的压力,却在爱沙尼亚朝纳尔瓦推进,接着进入拉脱维亚、芬兰的右侧受到了威胁,没有办法予以保卫。8月1日,赖蒂总统辞职,曼纳海姆元帅被一致选举来接替他。8月17日,曼纳海姆通知希特勒说,芬兰认为自己有独立行动的自由,9月2日,他接受了俄国人的条件:芬兰交出整个卡累利阿,放弃佩萨莫,并通知德国说,凡是在9月15日以后仍留在芬兰的德国军人将遭拘留。

   俄国人表现了很大的克制。诚然,他们有着更重要的目的;但也许是他们巴望不触怒在德黑兰会议上曾经热烈支持芬兰人的罗斯福吧?他们没有占领芬兰,只满足于设立一个管制委员会和坚持成立一个他们可以信赖的政府。这个政府的领导人是巴锡基维,因为他们发现他是最能顺从他们要求的谈判对手。

   尚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苔原地带的德国第二十集团军的命运问题了,希特勒已再次命令他们不得退却。俄军于10月间在其后方登陆,向他们进攻;接着芬军追击德国残部直至芬兰-挪威边界。

   与此同时,巴格拉米扬已攻下维切布斯克,另一个农家子弟戈沃罗夫攻占了纳尔瓦。红军渡过德维纳河,于8月13日解放塔林;梅梅尔于10月10日遭到进攻,里加于13日陷落。到此时为止,仅仅拥有三十个师的舍尔纳将军不能有任何作为,只好退却。但是当俄国军队进入东普鲁士时,希特勒却命令他进行反攻。元首希望防止德国的土地为“赤党所玷污”;他还希望坚守住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因为那里正在生产秘密武器,而这种武器是把胜利之神招回到德国阵营中来的具有魔力的符咒。因此,他把八个师的兵力留在库兰地区,这些部队虽然依靠海路取得补给,并且渐渐受到包围,却一直坚持打到战争结束。这些师要是放在别处,会发挥更大作用的。到11月1日,俄军已占领了所有的波罗的海国家,包括立陶宛在内。

   四、波兰

   可是,红军从一开始发动攻势时起,便把进攻的主要力量用在白俄罗斯,无疑这是为了完全解放全部苏联国土,包括1939年9月从波兰夺得的地区在内。四个“方面军’的兵力为二百五十万人,有四万五千门大炮、六千辆坦克和七千架飞机。抵抗他们的是冯·布施指挥下的德军,兵力为一百五十万人,只有一万七千门大炮,一千五百辆坦克和二千架飞机。

   苏联方面的优势十分巨大,因此尽管有许多条宽阔的河流要渡过,俄军还是以每天平均十二到十五英里的速度向前挺进,直到明斯克,此后仍以每天八到十英里的速度挺进。战线绵延将近四百五十英里;俄军几乎毫无困难地突破敌方的防御阵地,他们的机动部队绕过孤立的袋形抵抗地区,从后方攻击德军,使德军完全没有办法稳住自己的防线。

   在这一挺进中,游击队起了有效的战略作用。德军陆总曾错误地估计了苏军大本营的意图。1944年春季,他们曾使用战略铁路——当时存在的唯一铁路线——把后备部队从北方调到南方。游击队按照红军的指示,不予阻碍地让他们通过。但是当陆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设法把这些部队经同一线路调回来时,游击队破坏了路轨,其破坏程度之严重,据集团军中心运输部主任特斯克上校说,“使得德军的调动陷于瘫痪”。

   因此,俄军得以于6月29日进抵博雷希纳河,7月5日打到明斯克,13日达到维尔纳,27日达到比亚韦斯托克;8月1日,他们已进抵科弗诺,到14日,已达到纳雷夫河。罗科索夫斯基在向华沙挺进时,于7月26日攻下卢布林,31日攻克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8月1日,他进抵普拉加——位于维斯杜拉河右岸的华沙市郊。他在一个月零一点的时间里推进了三百七十五英里,而他的补给却仍然依靠位于第聂伯河畔的铁路终点站。所攻占的地区里的少数几条铁路线不仅遭到了破坏,而且还必须改成俄国的铁路轨距。此时德军得到了增援,其中有从意大利抽调来的戈林师。罗科索夫斯基遭到反攻,不得不退却。他把这看作是一种警告,因此在华抄的大门口就停止了前进。这一停顿后来造成了这次战争中最富戏剧性和最激烈的事件之一。

   当时的情况是:承认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的各抵抗运动已逐渐地把自己组织成“国民军”,而由于在莫斯科建立“波兰爱国者联盟”的结果,在波兰已出现了一个共产党的抵抗运动。波兰共产党在波兰的德占区中曾受到袭扰,而在俄占区则于1941年6月前还遭到取缔,因此它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后发现非常难于再度振兴起来。首先,它是以小组织的形式——“锤子和镰刀”社,“苏联之友协会”——出现的,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并且互相戒备。由于1942年初莫斯科用降落伞投下了强有力的组织工作者,团结才逐渐恢复起来。

   共产党人所组织的“人民近卫军”,由于出现得比“国民军”晚,在募集支持者和获得武器方面有些困难。直到1943年年中,俄国人才开始用降落伞给他们空投武器。在同一时期里,在莫斯科的“波兰爱国者联盟”搞起了一个军,旨在与接受伦敦波兰政府命令的安德斯的军队抗争。第一个师叫做科斯久什科师,是1943年年中组成的,1944年1月增强为一个军,由贝尔林将军指挥,并在斯摩棱斯克附近受到训练。到3月间,它已有了四万人。

   为了协调游击战,1944年5月在乌克兰的罗夫诺成立了一个波兰游击队参谋总部。当苏联发动攻势时,红军对待波兰共产党游击队就如同它对待苏联游击队一样,给他们提供武器,配备军官。教官都是从贝尔林的军里调来的波兰人。

   “人民近卫军”这时成了“人民军”。1944年6月,它已相当强大,足以让它的地下战士在靠近苏联的扎莫希奇地区抵抗数千德军,历时数天。他们遭受了沉重损失。

   伦敦的波兰政府对这种不受它控制的地下活动感到不安,它指摘人民军的行为极不负责任。但是它也并不过分担心,因为波兰的抵抗活动大多数都在国民军的领导下,而且在某些地区,人民军的部队甚至同它联合作战。

   但是,1944年7月21日,在红军解放的卢布林,由“左翼社会党人”奥苏布斯卡-莫拉夫斯基领导下,成立了一个“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作为“波兰爱国者联盟”的扩大形式。它号召波兰人民起来反对德国人,并要求把“以前波兰的领土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归还祖国。它明确说,这两块地方一直延伸到“奥得-尼斯线”,由此,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奥得-尼斯线”这个名称。该委员会同意依据“白俄罗斯人民和乌克兰人民自决”的原则,把波兰东部领土划归苏联。同时,它发挥一个政府的作用,下令动员所有的波兰人组成一支全国性军队,贝尔林统率的军和人民军都并入这支军队。这样一来,波兰抵抗运动的力量对比突然改变了——这个设在卢布林的委员会希望从征兵中得到二十万人。由于它把流亡在伦敦的政府称作“篡权分子”,显然,它是凭借着苏联的支持和红军的驻扎,确立自己作为现政府的地位。它决定立即实施土地改革,无偿地没收大宗地产,把每个农场(不分新老)的土地定为十二又八分之七英亩,就使事情变得很明显了。它正是依靠这一措施,去争取农民支持它的事业。

   五、华沙起义

   红军进入这些有争议的领土,使在伦敦的波兰政府面临一种严重的困境。它同苏联己不再有任何外交关系,而卢布林委员会又构成了一个业已在波兰境内成立的对立政府。国民军首脑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将军建议,波兰抵抗政府领导人作为波兰合法政府的代表,同俄国人洽商,他的这个建议被接受了。他又提出,这些领导人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去反对占领者,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应同意并入到贝尔林的军队中去。与此同时,所有的非共产党抵抗组织已告知伦敦:“波兰全国人民要求抵抗苏联的新侵略,以维护波兰的自由和欧洲的自由”,他们反对交出任何领土。因此,波兰政府在其与苏联的关系中,远远没有受其游击队的限制。

   红军领导人,或则是由于未得到明确的指示,或则是本着任何小事都有用的原则行事,所以在最初进行联系时,他们对于给与波兰抵抗组织以正规部队地位的问题上,似乎没有制造什么困难。事实上,双方还互相祝贺和授予勋章。但是随后所有的波兰抵抗战士都统统被并入贝尔林的部队,凡是拒绝者都遭到扣押。现在,红军只对卢布林委员会感兴趣了。

   在这个关头,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向在伦敦的政府指出,一面指摘秘密军无所作为,一面又让共产党人率先在华沙发动起义,这是危险的。7月25日,在伦敦的政府授予他便宜行事的充分权力。7月29日,莫斯科电台和卢布林电台广播了一个举行起义的号召,要求“华沙人民,拿起武器……百万波兰人必须成为百万士兵”。博尔-科莫罗夫斯基认为时机已到,他决不能听任别人抢在前头。于是他把发动起义的日期定在8月1日。

   这位国民军司令确信国内的波兰当局会表示赞同,同时他已得到自己政府授予的行动全权。他的决定只是一项广泛的全国性起义计划的一部分而已,这项计划叫做“暴风雨”行动。尽管如此,他的行动是在有点不明情况和不完全了解国际形势的情况下采取的;既没有同英美两国磋商,也没有同苏联方面磋商,甚至都没有通报他们一下;他们全都面对着一种既成事实。这时,波兰政府首脑米科拉伊齐克刚好乘飞机去莫斯科同斯大林讨论“解放”波兰的问题,如果他以为华沙起义会使他在同可畏的斯大林谈判时拥有一种实力地位,那么他就是犯了严重的错误。

   然而,事情开头还显得颇有希望。斯大林是不是认为罗科索夫斯基将迅速攻下华沙呢?他仅仅对米科拉伊齐克说,这次起义“时机不成熟”。他让米科拉伊齐克同贝鲁特接触,贝鲁特是波兰共产党人,自1927年以来一直住在苏联,是卢布林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人。贝鲁特向米科拉伊齐克提出建立一个联合国民政府,大部分席位——十四席——归卢布林委员会,而给在伦敦的流亡政府仅四个席位。8月9日,斯大林再次向他的客人许诺说,对华沙的进攻将尽快再度开始。上述情况我们是从米科拉伊齐克本人那里获知的,而人们是很难指摘米科拉伊齐克对斯大林怀有好感的。

   但是后来事情突然恶化。斯大林不打任何招呼,便拒绝给起义者提供援助,同时莫斯科电台开始大肆污蔑和辱骂他们,特别是指摘他们“挑衅”。看来起义规模之大已使斯大林感到意外,因为不仅华沙全体居民完全卷入了起义,甚至共产党人也参加了进来,接受博尔-科莫罗夫斯基的领导。另一方面,起义象块磁铁,把德国的增援部队吸引了来。简言之,现在不仅罗科索夫斯基要攻下华沙将冒更大的危险,而且如果他攻下了,也将难以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得意洋洋的和获胜的国民军手中。而国民军的权力机构在国内是反对共产党人,在国外是反对苏联的。

   斯大林由于未能预先阻止他的对手们的行动,而且拒绝加强他们的地位,他就残忍地让德国人把这场起义镇压了下去。他声明说,“他同一场轻率而可怕的冒险行动毫无关系”,这场冒险是由“罪犯们”策动起来的。他不仅拒绝向反对共同敌人的同盟者提供任何援助,而且就象对同他对抗的布尔什维克进行大审讯时一样,甚至对他们加以谩骂和诽谤。

   丘吉尔想帮助波兰人的心情比罗斯福迫切,因为“罗斯福害怕妨碍战局的全盘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害怕得罪斯大林。但是,只有美国人手里拥有能达到华沙的重轰炸机,不过这些轰炸机不重新加油就飞不回来。艾登建议让这些飞机飞到苏联加油,这个建议遭到斯大林的拒绝。其结果是:由于盟国或则是不肯给予援助,或则是没有能力这样做,起义者就被它们抛弃了。

   8月底,斯大林又改变了调子。因为这时候,罗科索夫斯基事实上已作好了进攻的准备,起义者也不再强大到足以使人难办,但是还有足够的力量可资利用。9月14日,俄军攻占了普拉加;16日,贝尔林企图渡过维斯杜拉河,但被击退了。直到9月18日,才有一百零四架飞行堡垒空投了武器和弹药,可是很大一部分未能到达受援者的手里。但为时太晚了。10月2日,博尔-科莫罗夫斯基投降,华沙居民死伤和被俘共五万人,三十五万人被押解到德国,华抄成了一片废墟,得胜的德军有计划地摧毁了残存的一切。

   波兰共产党历史学家——特别是基希迈耶——指摘流亡在伦敦的波兰政府采取“雅格隆王朝的做法”,这就是说,指摘它想向东扩张和敌视俄国。要是伦敦的波兰政府接受了寇松线,那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要是那样,斯大林对波兰是否就会象对芬兰那样温和,这是很难说的。因为他希望波兰仅仅作为一个附庸国存在,以便成为防御德国的一道屏障,而对芬兰,他是丝毫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一则因为芬兰远离中心地区,二则它也没有力量。但是假如伦敦的波兰政府接受了寇松线的话,至少会赢得时间,从而有可能避免这场悲剧。就英国人和美国人(首先是罗斯福)面言,他们在同斯大林打交道时就不会那么感到为难,而且会更加感到必须支持波兰人。但是波兰政府能放弃波兰领土吗?

   斯大林对华沙英勇的起义者采取两面派的做法,遭到全世界公众的谴责。他对此是不大可能感到很大不安的。可怜的波兰第二次争取独立的战斗又失败了。

   尽管如此,米科拉伊齐克在丘吉尔和艾登的压力下,仍同意于1944年10月再次去莫斯科。到了莫斯科,斯大林和丘吉尔(他也在那里)对他说,波兰必须接受寇松线。于是,卢布林委员会便立即要求,甚至是坚持主张把从来不属于俄国的利沃夫交给苏联。波兰的全都石油都在这个地区。此外,米科拉伊齐克在全国团结政府的组成问题上也不得不接受一项妥协方案,让卢布林委员会占多数,虽然政府首脑将由他自己担任。丘吉尔给这片苦药裹上一层糖衣,说在战争结束以后将举行民主选举。米科拉伊齐克回到伦敦后,未能说服他的同事们。他辞了职,由极端反共的社会党人阿尔齐谢夫斯基接替。但是,除非是盟国之间发生争执,打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伦敦的波兰政府有什么希望呢?为了恢复波兰1919年的版图,付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高昂了。

   1944年12月27日,斯大林写信给罗斯福说,“由在伦敦的波兰人控制的分子犯下了滔天罪行”。他暗示,卢布林委员会是忠贞而正直的波兰人所在的唯一组织,它将成为临时政府。

   六、捷克斯洛伐克

   7月15日,科涅夫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发起进攻。7月30日,他攻下了利沃夫,8月间渡过了维斯杜拉河,在桑多米尔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尽管莫德尔发动反攻,他还是设法守住了这个桥头堡,但是在喀尔巴阡山脉停顿了下来。

   捷克共产党主要集中在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活动。在1943年8月和1944年1月,一些党员遭到逮捕,由此捷共受到严重的削弱。尽管如此,它仍在贝斯基迪山区和奥洛莫乌茨地区继续展开活动。

   捷共同流亡在伦敦的贝奈斯领导下的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这一政治上的成功弥补了它在战场上的失败。与铁托不同,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继续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甚至在它解散之后仍然如此。他们当中有些人是伦敦的贝奈斯政府的成员。1943年12月,贝奈斯在莫斯科同共产党领导人哥特瓦尔德和斯兰斯基签署了一项协定,他把解放称之为“民族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他讲到“有必要把某些部门国有化”。他同意在战后由一名共产党人担任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届统一政府的首脑。贝奈斯真诚地相信,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只能同苏联友好,并由苏联来加以保证。

   红军的迫近,使斯洛伐克成了人们瞩目的地方。这个林木密茂的多山地区非常适合展开游击战。然而早期的一些游击队组织搞得并不成功,广大农民持冷淡态度,而且斯洛伐克共产党的中央委员会于1943年遭到了逮捕。斯洛伐克还是一个教权主义的、反捷克的国家,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政治传统和社会结构都不适合于组织起义。

   但是,这个由纳粹扶植起来的国家当时正在瓦解中。1943年,在苏联作战的斯洛伐克部队大批地开小差——有二千人之众的整整一个团在其军官领导下投向了红军,另有八百人参加了乌克兰游击队。俄国人开始把武器和在基辅培训的特务送到斯洛伐克去;他们还在红军中成立了一支捷克斯洛伐克部队,同样地,苏联游击队员有时也跨越边界,参加斯洛伐克的游击队。

   共产党的问题是要给农民们以必要的组织,以鼓励他们起义。但是在伦敦的政府也渴望控制起义,它打算使起义成为纯军事行动,因而派了两名将军去领导。斯洛伐克军队中的一些军官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只要斯洛伐克的独立得到保证,他们就准备倒戈。斯洛伐克共产党人毫不犹豫地同这些军官建立了联系。他们声明,即令捷克斯洛伐克确实存在,它也是由两个绝对平等的民族,即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组成的。在这一点上,看来他们走在贝奈斯的前面。

   7月间,斯洛伐克起义发生了,规模很大,一股股逃出来的战俘,包括一些法国人,参加了进来。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了“全国委员会”,就象哥特瓦尔德和贝奈斯之间达成的协定中决定的那样。人数不多的德国驻军以及公路车队和铁路车辆遭到了袭击。一个“斯洛伐克全国委员会”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建立,看来它实现了非常广泛的团结,——甚至斯洛伐克共产党人也稍稍有点民族主义情绪。

   斯洛伐克政府对起义者发动了好几次进攻,毫无结果。但是接着德国人开来了,起义者被赶出了平原,进入山区。德国人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没有得到它曾预期从红军得到的帮助。事实上,一直到11月月中,彼得罗夫才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地区,然后他就斜着向匈牙利推进了。

   斯洛伐克起义的动机和进程并不是始终清楚的。斯洛伐克境内的共产党人和由俄国空投下来的人之间先是彼此因争功而不和,接着又因为失败而互相指责。人们能隐约地察觉出,斯洛伐克人渴望显示自己居于多数的分量,对于捷克人是存有戒心的。从伦敦派去的将领们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悲惨的命运,也是不很清楚的。然而,情况看来是这样的:共产党人(比如在法国)坚持认为游击战的要旨是机动性,然而在这里(如在维科尔山区),他们却犯了设立“中央动员据点”的错误。在俄国广阔的土地上行得通的战术,运用到比较有限的地区便成了陷阱了。但是,自此以后,德国人就难以再对斯洛伐克人保持丝毫的信任了。

   七、罗马尼亚

   斯洛伐克的山地不适合俄国的坦克作战,因此红军决定向罗马尼亚发动最猛烈的进攻。当战线在喀尔巴阡山脉停止推进时,它继续在南方推进。

   1944年春,乌克兰南部的德国集团军群已开始从第聂伯河撤到德涅斯特河,在那里建立了一道防线。但是,它却只能拿出德国两个集团军和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来防守这条约四百英里长的战线。罗马尼亚军队的斗志是可疑的,因而他们被夹在德国军队中间。据认为,这样做可以防止战线上的大块地区崩溃,如在顿河沿线那样。另一方面,安东奈斯库元帅虽然在军事上隶属于德军指挥,却小心翼翼地卫护他作为罗马尼亚政府首脑的特权,因此这两个盟国之间常常发生龃龉,特别是在撤出克里米亚问题上。

   为了应付苏联在北面的进攻,希特勒已从这个战区抽走了十一个师,包括六个装甲师中的四个,而并没有派部队来补充。此外,熟悉这个战区的部队和地形的舍尔纳将军已把指挥权交给了弗里斯纳将军,而后者对这两个方面都毫不了解。弗里斯纳已经注意到,他的阵地的右翼有着一块极大的凸出地区,非常容易遭到由北向南的进攻。他请求允许他从德涅斯特河撤到多瑙河,以缩短战线,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绝。

   俄国人于8月20日从雅西和蒂拉斯波进攻,他们又一次猛打敌人的薄弱点,即罗马尼亚的两个集团军,以便包围夹着这两个集团军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到20日晚,俄军已渡过了德涅斯特河,到22日,他们的策略已获成功,虽然弗里斯纳在安东奈斯库的赞同下,未得希特勒的允许前便已下令后撤。于是元首坚持要求守住福克沙尼-加拉茨-多瑙河三角洲一线,以保住保加利亚,因为保加利亚局势不稳,已使他感到不安了。

   但是,到8月23日,布加勒斯特发生了一次宫廷革命。米哈伊尔国王必定一直在考虑维克托·埃曼努埃尔的榜样,他下令逮捕安东奈斯库,组成一个以扎纳泰斯库将军为首、包括共产党人的全国团结政府。在此以前,元老政治家马尼乌和布拉迪阿努曾又一次向英国人和美国人呼吁,而英美人却叫他们去向俄国人呼吁。

   希特勒轰炸了布加勒斯特,从而使米哈伊尔国王能于8月24日向德国宣战。罗马尼亚人立即进兵特兰西瓦尼亚,从匈牙利人手里收复这个地方。8月28日,红军进入布加勒斯特。他们最初象敌人那样的行事,接着在9月12日,俄国人同意按温和的条件缔结停战协定(战争尚未结束),因而罗马尼亚人从及时转变中得到了好处。俄国人从罗马尼亚人手中收回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而牺牲匈牙利人的利益,把特兰西瓦尼亚还给罗马尼亚。莫洛托夫来到布加勒斯特,答应罗马尼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保持不动,但是却在罗马尼亚设立了一个由俄国人管理的“盟国管制委员会”。

   德国军队的处境已经变得很危险了;他们这时只有经过喀尔巴阡山脉的隘口才能逃脱。弗里斯纳写道:“已经不再有什么参谋部了,有的只是一片混乱。从将军到文书,每人都发了一支步枪,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其结果是将近二十万人投降和丧失对于德国空军至关紧要的油井。马利诺夫斯基和托尔布欣在雅西进行的战役,是二次大战中最成功的战役之一。

   八、保加利亚

   1944年夏天,保加利亚亲俄情绪高涨。“祖国阵线”中有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人民土地协会”的代表,该阵线通过好几百个地下委员会展开活动。早在1942年,就有一些游击队组织在皮林、里拉和罗多皮地区以及巴尔干进行破坏活动。从1943年以后,一些部队开小差脱离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地下抵抗战士的行列。到1944年时,抵抗战士达一万八千人。索菲亚和普罗夫迪夫频繁地发生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

   巴格里亚诺夫政府从希腊和南斯拉夫撤回了军队,同时还寻求英美两国给予保护。在红军准备进兵保加利亚时,它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开罗。它得到的回答同罗马尼亚人得到的一样:保加利亚人应当同俄国人求得一项解决办法。反正俄国人没有等待就发出了最后通牒,保加利亚不得不接受这项最后通牒。

   9月5日,穆拉维耶夫组织了新政府。新政府要求同俄国人订立停战协定,虽然保加利亚并没有同他们交战。但是“祖国阵线”已于8月26日决定举行全国性起义。起义于9月9日在索菲亚开始。保军中爆发兵变;索菲亚发生巷战,“祖国阵线”在那儿夺取了政权。红军于9月8日停止了作战,于18日开进索菲亚。保加利亚随即实行动员,向德国宣战,并派了十五万人去同他们的红军同志并肩作战。

   九、南斯拉夫

   因此英美两国的方针是明确而一贯的:他们认为,在红军自己的战区内,他们不应做任何使苏联感到为难的事情。此外,除了对波兰以外,俄国人显然是温和行事的。他们只限于把局势扭转得对自己有利,建立起全国团结政府。对这些政府,他们通过其中的共产党成员从内部、同时通过停战委员会从外部加以控制。停战委员会理论上是由盟国联合控制的,但实际上是在俄国的控制之下。俄国人由于仅仅全神贯注于结束同德国的战争上,所以看来他们还没有把共产主义革命也装在辎重车里带进去。

   俄国人也不过问希腊,因为根据同英国人达成的协议,希腊不属于俄国的势力圈。但是,9月6日,俄国人却在异常热烈的气氛中同铁托的游击队会师了。铁托虽然过去不服从斯大林,但是他和他的追随者们却始终把苏联视为老大哥,认为俄国人不仅是共产党人,而且还是斯拉夫人,认为红军是他们的天然盟友。这时候,希特勒所能做的,仅仅是命令冯·魏希的E集团军群撤出希腊和南斯拉夫南部地区。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因为他们被希腊和南斯拉夫地下战士团团包围,而这些地下战士由于胜利在望,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采取进攻态势。

   红军可以通过罗马尼亚各港口和铁路系统取得补给了,因为这些港口和铁路系统全都没有遭到破坏。要是红军由华沙向柏林推进,它就不可能利用这些设施。波兰存在的问题再加上战略上的需要,使得多瑙河流域国家和巴尔干国家成了俄国禁脔,其实欧洲这两个地区的各国政府原是反苏的。

   在此以前,一直只有英国支持和武装铁托。而且当彼得国王显露出迹象想利用他希望搞到手的两架英国飞机返回本国的时候,英国人制止了他。他们迫使他撤销米哈伊洛维奇的职务,用苏巴西奇取代了他的首相普里奇。苏巴西奇是克罗地亚农民党党员,曾于1944年6月前往维斯岛会见铁托。在英国人的倡导下,双方签署了一项协定。铁托保证在战争进行期间不提出任何有关政权的问题,虽然事实上他业已在他所控制的地区里采取了某些难以扭转的措施。铁托游击队中的两名人员参加了伦敦的政府;作为交换,苏巴西奇则力促南斯拉夫所有各抵抗运动的成员参加游击队。

   8月,丘吉尔在那不勒斯会晤了铁托。如果说丘吉尔曾希望看到铁托温顺和感激,那么他很快就不得不改变了这种态度。铁托对英国有权势的首相虽然没有采取傲慢态度,也是平起平坐的。那时候,他在托普利察和亚布拉尼察周围地区打败了敌人的联合力量——约为三万人,有保加利亚人,奈迪奇和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分子,乌斯塔施分子和德国人——之后,他攻占了塞尔维亚全境。他显然已经忘记了盟国曾出动了将近一千架次飞机,在波斯尼亚的德尔瓦尔使他免遭德国大量伞兵部队的歼灭,尽管这件事就发生在不太久以前的1944年5月。英国在作战装备方面所提供的巨大援助,似乎是不足轻重的,虽然做到这一点是靠了在意大利成立的巴尔干航空队,并靠了英国优先向南斯拉夫运送军火,把它放在先于欧洲其他抵抗运动的位置上。南斯拉夫正是靠了这种援助才获得大量装备,才得以把它的游击部队转变成一支正式军队,甚至拥有由英国人在意大利培训的人员驾驶的坦克和飞机。

   铁托断然地拒绝彼得国王返回南斯拉夫。他宣称的里雅斯特和伊斯特拉半岛应归属南斯拉夫,他直截了当地拒绝英国或美国在南斯拉夫作战的任何想法,甚至于说要以武力抗击他们。这样,丘吉尔旨在夺取“欧洲柔软的下腹部”的计划就成了泡影。铁托也不肯保证不在南斯拉夫建立共产主义政权。

   红军的成功同铁托态度的这种强硬化显然不无关系。铁托同米哈伊尔国王和霍尔蒂摄政王不一样,对红军的逼近毫不害怕。9月初,他不通报丘吉尔便乘坐飞机去莫斯科见斯大林,尽管俄国人是最后一个向他派去使团而且尚未向他提供过任何物质上援助。铁托给了红军“进入南斯拉夫的允准”;红军保证一俟完成任务之后便立即撤出。

   丘吉尔这时极其后悔曾给了忘恩负义的铁托以很大支持。他并不知道,铁托和斯大林在会晤中争论得很激烈。斯大林要铁托恢复彼得国王的王位;当铁托作出激烈反应时,斯大林就更明白地说了:“不是长此下去,只是暂时这样。如果他挡你的路,一有机会就可以轻轻地从他背上戳上一刀。”

   与此同时,托尔布欣于10月4日进抵摩拉瓦河。他在游击队的协助下,于19日进入贝尔格莱德。游击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放了南斯拉夫其余的国土,并威逼的里雅斯特。组成勒尔集团军的德军部队大约有三十五万人,他们在十分艰难地退却着,夜间受到游击队的袭扰,白天遭到盟国轰炸机的轰炸——一场袭击南斯拉夫全部交通线的大规模联合作战已经展开了。

   但是托尔布欣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又重新挥军北上,渡过多瑙河,同马利诺夫斯基会合。为了保卫通向维也纳的道路,希特勒已决定在匈牙利进行抗击。

   十、匈牙利

   匈牙利人和罗马尼亚人双方都曾以在特兰西瓦尼亚确立自己的“权利”作为他们全部政策的基点;他们双方都曾同样地渴望在这个问题上使德国人信服自己的观点。此时既然德军已经靠不住了,他们双方便都着手争取盟国的好感。匈牙利人输了,红军到达罗马尼亚,使罗马尼亚占了便宜。罗马尼亚军队既已开进了特兰西瓦尼亚,匈牙利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同它战斗,但是它这么一打,就被吸进了德国的阵营——正在打输的一方去了。

   匈牙利人还犯了另一个估计上的错误:他们认为,他们能够在喀尔巴阡山山脊上挡住俄国人相当一段时间,足以使从意大利过来的英美军队能首先到达匈牙利。但是,罗马尼亚的突然投向另一方,使匈牙利在东面和南面容易受到攻击。

   于是霍尔蒂海军上将设法重新拿出他的7月方案:匈牙利再次向德国人申明自己有自主权,并要求同英美两国订立停战协定。8月29日,他用以盖佐·洛考托什将军为首的军人内阁取代斯托姚伊的政府。但是他的反共态度,使他难以适时地同俄国人接触,虽然与他保持着联系的美国驻瑞士大使哈里森已把美国政府的见解告诉了他,说他应当这样做。当他最后无可奈何地于9月底派一个代表团去莫斯科时,德国人已经有了足够的时间来理出头绪,拟定了一项作战计划,在这项计划中,匈牙利是一个主要的马前卒。

   10月11日、在莫斯科的匈牙利代表团最后签署了一个停战协定的初步安排,它的条款得到丘吉尔的赞同(丘吉尔此时也在莫斯科)。这项协定规定,匈牙利应当同德国决裂,并向德国宣战。霍尔蒂仅仅执行了这一条的一半。10月15日,他向德国驻在布达佩斯的外交官拉恩和费森迈尔透露了他请求停战的事,但是他保证不向德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害怕国内的政治反响,他还拒不同匈牙利的反德集团达成协议。他完全依靠军队。

   但是这位摄政者显然优柔寡断的第一个结果,便是使军队陷于不能动弹的境地。德国人手里掌握着绍拉希和箭十字团,随时准备作为应急之用。这支小分队在其军队中的同情者的帮助和怂恿下,使敌视他们的军官不能发挥作用,从而控制了军队,于是绍拉希夺取了政权。德军占领了市内的战略要地和各广播电台,但没有惊动霍尔蒂,仍让他留在布达的城堡里,并保有他的警卫员。他犹豫了一阵,最后决定不使用这最后一道防线。他辞了职,被逮捕起来,并被押送到德国去。

   在这段时间里,马利诺夫斯基已经进抵蒂萨河,于10月7日攻下了塞格德,接着在经过十天围攻后,攻占了德布勒森。但是俄国人没有发现他们的朋友们在执政,并准备好向他们打开布达佩斯的大门,就象在布加勒斯特那样,于是不得不着手围攻它。俄国人为了削弱匈牙利的反对,鼓励成立一个临时政府。12月24日该政府在德布勒森成立,由道尔诺基·米克洛什将军担任首脑。米克洛什号召举行全国性起义,推翻德国人和箭十字团政府,1945年1月25日,他同红军签订了停战协定。

   十一、丘吉尔和斯大林在1944年10月的协定

   红军的这些胜利,看来多半会造成俄国主宰多瑙河流域的局面,对此,丘吉尔比罗斯福更感到惊慌不安。他曾向他的盟国建议,把欧洲划分为几个势力范围。对这个主张,科德尔·赫尔作为一个原则问题曾当即予以拒绝,但是比较从实际出发的罗斯福不顾他的国务卿的意见,同意在暂定的三个月期内实行这一建议,以便本着有来有往的老制度,英国让俄国在罗马尼亚自由行动,换取自己在希腊自由行动。

   这一协议从未写成文字,是根据艾登和苏联大使古谢夫之间交谈的几句话而来的。反正协议预定到9月份就期满作废了。铁托出人意外的亲苏态度,增加了丘吉尔的惊恐心情。丘吉尔建议再举行一次三巨头会晤,罗斯福因为马上就要举行总统选举而拒绝出席;他所能做的仅仅是派哈里曼作为他的代表,但哈里曼纯粹是一个观察员,无权作出任何对美国有约束力的决定。

   因此,丘吉尔和斯大林1944年10月在莫斯科会面,举行一次他们两人都十分喜爱的那种密谈。他们很容易地就在强制匈牙利接受的停战协定条款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至于波兰,斯大林坚持己见,丘吉尔只好满足于把他伙伴的原望转达给米科拉伊齐克。但另一方面,斯大林对于以牺牲德国人的利益来向波兰作补偿性让步——什切青和“奥得-尼斯线”——没有提出什么异议。这就是说,波兰将在西部获得将近四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而在东部丧失七万平方英里,虽然东部这块土地较为贫瘠。

   至于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国家的命运,丘吉尔和斯大林达成了一项非常奇异的协议,颇象盗贼分赃。关于这段情节,丘吉尔是这样叙述的:

  当时的时机适宜于商谈问题,所以我便说:

  我们来解决我们在巴尔干国家的事情吧。你们的军队现在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我们在那里有利益,有使团和代理机构。我们不要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龃龉。就英国和俄国来说,你们在罗马尼亚占有百分之九十的支配权,我们在希腊拥有百分之九十的发言权,而在南斯拉夫则各占一半,行不行?趁着这段话翻译过去的时间,我在半张纸上写出:

    罗马尼亚        (百分比)

      俄国          90

      其他国家        10

    希腊

      英国          90

      (与美国取得一致)

      俄国          10

    南斯拉夫          50-50

    匈牙利           50-50

    保加利亚

      俄国          75

      其他国家        25

  我把这张纸片递给斯大林,他那时已经听过了我那段话的译语。这中间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他拿起他的蓝铅笔,在上面划了一个对号、然后把它递回给我们。事情就这样全部定了下来,比把它写在纸上所用的时间还短。……在这以后,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那片用铅笔书写的纸放在桌子的中央。最终我开口说:“如果事情显得我们这样随随便便地就处理了这些对千百万人如此生死攸关的问题,人们不会认为这是相当玩世不恭吗?我们把这张纸烧了吧。”斯大林说“不,你保存着吧。”

苏联在各次反攻中所运用的兵力
战场 战线长度(单位:英里) 兵员(单位:千人) 大炮和迫击炮 坦克和自行火炮 作战飞机
1、1941-42年冬季战役 3,600 4,200 32,000 2,000 3,700
莫斯科攻势 625(24%) 1,000(25%) 8,000(25%) 720(35%) 1,170(32%)
纵深 60-160
2、1942-43年冬季战役 3,860 7,000 3,250 6,120 77,800
斯大林格勒攻势 500(13%) 1,000(18%) 14,000(18%) 1,325(19%) 1,115(34%)
纵深 60-100
3、1943年夏季战役 2,700 6,400 103,000 10,000 8,400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奥廖尔作战 375(12%) 2,300(38%) 34,000(34%) 5,000(50%) 3,700(44%)
纵深 160-190
4、1944年上半年战役 2,759 6,160 92,600 5,350 8,500
乌克兰攻势 750(27%) 2,370(39%) 28,900(31%) 2,040(38%) 2,400(28%)
5、1944年夏季战役 2,780 6,420 92,600 7,750 13,450
白俄罗斯的作战 750(26%) 2,500(40%) 45,000(48%) 6,000(70%) 7,000(53%)
纵深 350-375
6、1945年春季战役 1,500 6,530 108,000 12,900 15,000
维斯杜拉-奥得河作战 315(21%) 2,200(33%) 39,000(36%) 4,500(36%) 5,050(33%)
纵深 362

   [ 注:来源:巴甫连科将军1966年3月发表于《苏联军事史评论》的一篇文章,此文由康斯坦蒂尼上校译成法文。 ]

   次日,艾登和莫洛托夫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修改”这些百分比,俄国外长终于把苏联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两国的利益提高到百分之八十。由于这些数字本身既没有对领土条款,也没有对这些国家战后政府中亲英派或亲俄派占多少比例作出任何确切的解释,所以这种行为就更加异乎寻常了。

   此外,这项协议还违背了原先在德黑兰作出的决定。根据该项决定,盟国曾一致同意,成立一个“欧洲协商委员会”,研究需要在战争结束时(事实上只能是在战争结束后)解决的一切领土问题,并在所有三大国的代表一致同意下向盟国提出建议。美国人,首先是罗斯福,十分重视这个办法。但由于美国人在战争进行途中不合时宜地举行总统选举,造成了临时的权力真空,未能对此作出反应,因而便使两个不肯改悔的帝国主义者任意地瓜分欧洲,就象其他帝国主义者十九世纪在非洲所做的那样。然而,对这两个合谋者来说,这是一桩直截了当的交易。因为它意味着,英国完全放弃它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利益,对于铁托突然转向所造成的结果听其自然,决心在罗马尼亚保持一份利益,并打算把希腊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保加利亚将不再极力要求希腊给予一个通向爱琴海的出口了。

   斯大林和丘吉尔还讨论了德国的命运。在此以前不久,丘吉尔在魁北克曾同意了摩根索计划,要拆毁德国的重工业,以使那些曾因希特勒的野心而遭殃的国家受益。这个计划也得到斯大林的赞同;任何很可能阻碍德国复兴的计划,都能立即对他产生吸引力。于是就再次产生了把鲁尔区和萨尔区置于“国际管制”下的问题,而对于“国际管制”一词,又没有提出更明确的解释。丘吉尔再次提出了他关于使德国南部省份同奥地利组成联邦的主张,他说,这是对普鲁士影响的历史上的天然抗衡力量。斯大林对于这个方案所以不象以前那样反对,也许是因为他已得到了在东南欧自由行动的酬报。但是他也不作任何保证:反正在所有这些并不需要立即解决的事情上,不等着听取罗斯福的见解是不行的。因此,便决定把这个问题留待“欧洲协商委员会”去研究。

   十二、希腊

   希腊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力量要比他们的伙伴和敌手都强得多,因为他们设法弄到了意大利人投降时留下的武器储备。1944年3月,“埃拉斯”成立了一个民族解放委员会,预示着它希望希腊在解放后组成什么样的政府。这个组织甚至已使流亡在开罗的希腊政府的武装力量受到影响。1944年4月,亚历山德里斯海军大将指挥的希腊舰队发生了兵变,这支舰队占盟国地中海海军力量的三分之一。兵变者要求楚德罗斯的保守流亡政府吸收“埃拉斯”代表参加。这场叛乱不得不用武力解决,参与者被解除武装并囚禁起来。

   这一事件不无重大意义。它使丘吉尔感到相当惊恐,因此这件事有可能是他前往莫斯科并与斯大林达成协议的一个原因。首先的措施就是劝说乔治国王扩大他的政府基础。开明派领袖帕潘德里欧也被从雅典请出来,1944年9月,由他在贝鲁特召集了一次希腊抵抗运动各派别的会议。不管这是不是当时英俄两国达成默契的结果,反正希腊共产党人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要比波兰共产党人远为温和。他们同意解散全国解放委员会,同意在全国团结政府中只占五名成员而处于少数地位。

   德国军队于10月18日撤出希腊,于是在雅典成立了帕潘德里欧政府。根据盟国间在卡塞塔签署的一项协议,希腊全部军队归盟国指挥,因而希腊政府试图解散各个武装抵抗集团。但是“埃拉斯”拒绝交出武器,并在雅典宣布举行总罢工。这两件事大概不是苏联命令干的,甚至不是它鼓励的,而且它派驻“埃拉斯”的代表可能曾设法予以阻止。这两件事很可能是由于托尔布欣部队的推进而引起的,同时,铁托在南斯拉夫树立的榜样大概也起了作用。

   不管其原因如何,帕潘德里欧政府无力把这一反叛镇压下去。结果是丘吉尔把反叛镇压下去了,就如同他曾镇压亚历山大港希腊水兵的兵变那样。英国军队在希腊登陆,在雅典“恢复了法律和秩序”。丘吉尔和亚历山大都曾认为局势非常严重,需要到希腊首都去一次。对这一显示武力的行动,罗斯福和斯大林都未提出抗议。

   尽管如此,这却是局势显著逆转中的最后一幕了。在一些共产党人战前曾是薄弱少数的国家里,苏联这时却几乎毫无困难地确立一种看来很可能持续一段长时间的主宰地位。其原因或者是它们国内的抵抗运动,或者是红军的节节胜利,而多半是这两个因素的互相结合。另一方面,英国人则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失利:它已不得不抛弃波兰,任其听天由命,虽然它曾经是为了波兰人而参战的;而在希腊,曾力倡进行抵抗的丘吉尔,只是由于动用了英国军队去镇压希腊抵抗力量,才得以保持住英国的地位。就美国而言,它对领土问题已经表现出极其漠不关心的态度了,而领土问题如何解决却将决定将来战后欧洲的面貌。英国人难道不是在为他们拖延开辟第二战线并让红军长久独占对德军的胜利而付出代价吗?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