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之战·第三
作者: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斯大林格勒是一座拥有六十万人口的城市,座落在伏尔加河右岸,延伸近四十英里。它是一个大的工业和交通中心。这条俄罗斯大河的宽度,自半英里至一又四分之一英里。当时,河面上还没有桥梁,渡河只能靠渡轮和小船。希特勒下令德军占领并摧毁该城。战略目的是切断这一由伏尔加河形成的南北交通的巨大枢纽。但是,斯大林格勒就其名称本身及其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中的作用,就似乎使元首感到烦恼,以致他把征服该城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性的和几乎是神秘的意义。而在俄国人方面,他们也决心守住该城,因此通往城市的要道以及后来的城市中心就成了持续将近五个月的鏖战战场,随后并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惊心动魄的转折点。
一、德军的攻势
德国人(如哈德尔)说,德国1942年夏季攻势的目标已经为俄国人所知;而俄国人却宣称,他们原以为德国人会向莫斯科进军。按照俄国人的说法,正是由于这一判断上的错误,使德军获得了最初的胜利,但苏军总参谋长立即纠正了这一错误。早在1942年7月,他便把两个后备军调至斯大林格勒前线,由叶廖缅科将军统率,尼基塔·赫鲁晓夫担任党代表和军事委员会委员。
7月中旬,当进攻者要占领该城的意图日趋明显时,斯大林格勒郊外已修建起一条防线,使用了劳动大军约两万人。同时,一些城市居民已学会了操纵高射炮,数以千计的工人则加入民兵来保卫工厂。由于伏尔加河左岸仅有的一条铁路已在敌人炮火之下,又由于德国空军已使伏尔加河运输不再安全,因此斯大林格勒的工业已经转而为守卫者制造武器。拖拉机厂改为装配坦克。坦克一经装好,便从检验台直接送往前线。但斯大林格勒仍没有成为一个堑壕纵横的阵地,也没有成为一个真正设防的城市。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德军表现得几乎是无法抗拒的,虽然第四装甲军已从防区撤出,准备用来进攻南方的罗斯托夫。第六集团军在保卢斯的率领下,有两个装甲军和两个步兵军。它们的任务是占领斯大林格勒,然后再向阿斯特拉罕挺进,以便使伏尔加河的运输全部瘫痪。8月初,德军已到达城市防御圈的外围,它们的某些进展是十分惊人的。第十四师在三天之内便从顿河河曲向斯大林格勒北面推进了三十英里。8月23日接近了伏尔加河。
德军司令部没有攻打战线两端以便从后面夺取城市,而是选择正面进攻,这就使自己陷入了一场巷战中。8月25日,斯大林格勒前线的苏联军方宣布了戒严令,但这并没有妨碍一些苏军在9月2日撤回到防御圈内。保卢斯有十一个师,其中三个是装甲师,而叶廖缅科只能以五个步兵师和两个坦克旅来同他们对抗。苏军司令部派来了五个师增援。为了使斯大林格勒解围,苏军在北面发动进攻,打击已经到达伏尔加河的敌军部队。这一攻势没有取得很大成功,但使城市得到了一点喘息的时间。
苏联的增援部队是用武装舰队送到伏尔加河右岸的。六万五千人和二万四千吨军火,在装甲摩托艇以及水上炮台和高射炮的掩护下被运过了河;三万五千名伤员和对防御工作不起作用的二十万公民则被运出。
但是,到9月12日,苏军前线距市区仍有一至六英更不等。9/i13日,德军开始攻城。直到26日,战斗主要在城市的中心和南区进行。城市北部的大部分工业区仍未受到直接的威胁。但是,一些工厂处于德军火力之下,不得不停工并撤出。由于伏尔加河已经不能再作为南北的运输线而使用了,因此希特勒在1942年4月5日命令中所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这样,继续占领全城的企图,现在只不过是为了争取声誉罢了。
然而,根据元首的命令,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要把据守在城内最后部分的敌人肃清以后,才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希特勒看来是被斯大林所发公报对于世界舆论的影响激怒了,这份公报表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英勇保卫战。这样,出于虚荣心和宣传的动机,就胜过了严格的军事目的。德国人也很可能认为,这座城市的保卫者已被赶回伏尔加河,从而陷入了绝境。他们没有估计到,在这座已被摧毁的城市里,为要赢得每一平方码的土地,他们将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失多少人和设备。
9月27日,战斗在“红十月”和“街垒”这些大型工厂的中心部分展开,每所房屋都变成无情战斗的场所,人们用手榴弹和刺刀在每层楼、每间屋和电梯井里作战。墙壁的裂孔使守卫者能够从一个街口转到另一个街口而不被故人截获。俄国人用这种方法抵御敌人,感到自己是在家里为保卫自己的财物而战斗,表现了无可比拟的士气。
事实上,德国十二个师在这场消耗战中已经精疲力尽了,而还有三十个师被迫去掩护它们的侧翼。及至10月,俄国人仍然控制着斯大林格勒的大部分。德军没有能够阻止俄军渡河增援。他们的供应线大大延长,而俄国的却有利地缩短了。然而,到11月初,由于德国空军的误报(德国空军的无能已逐渐惊人地显露出来了),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还以为俄国人已经无力反攻。希特勒在10月14日发布的命令中说:“俄国人在今年冬季战役中将不能象去年那样地组织起那么多军队。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今冬不会比去年更艰难了。”这是一个多么轻率的预言!
二、苏联反攻的准备工作
叶廖缅科元帅写道:俄国人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把他们的挫折变成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他们学会了部署纵深防御,完善了攻击敌军前卫尖兵侧翼的战术,同时加速了把后备军从前线没有战事的地区转移到受威胁的地区。坦克同炮兵及步兵的协同作战大大改善了;由于减去了中间层次,对大部队的指挥更简化和合理了;用密集的炮火(所谓的“拳头”)去制止敌方连续的进攻,每一千码左右的地段,竟集中了多至二百门的大炮。最重要的是,苏联总参谋部确定,不把自己局限于一种被动的防御,而是对敌军的任何进攻都通过立即的反击而加以遏止。
自从1942年9月以来,斯大林曾同朱可夫、沃罗诺夫、叶廖缅科及华西列夫斯基多次开会,制订出一个庞大的反攻计划。10月,苏军侦察到当时业已固定下来的德军陆地中的一些弱点。德军多半沿着顿河而不是伏尔加河构筑阵地,他们只在少数几个地方抵达伏尔加河。但是,即使在顿河,他们的形势也不见佳。事实上,俄国人已经保持或取得了河右岸的一些桥头堡,尤其在绥拉菲莫维奇地区。他们还控制着一连串湖泊的出入口,从据守的一些高地上威胁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尤其是,由于德军坦克在两河之间推进所建立的走廊,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地峡,不能进行纵深的防御。总而言之,苏联军队正在包围第四装甲军,甚而至于第六集团军,而后者的侧翼,仅由不太得力的仆从国军队保护着。“斯大林格勒”军事行动是建立在不稳固的基础上的。
苏联的反攻计划规定,首先是摧毁贸然进犯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反攻由在顿河卡拉奇方向的集团军从北面开始,同时由斯大林格勒前线的集团军在阿勃加奈罗沃方向向南进军,从两面包围,象一把钳子向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夹紧。这一包围战预计四天完成。在加里宁和维阿兹马方面,则用小规模的牵制性进攻来加以配合。因此,目标是既严格限制而又明确规定了的。
苏联军队发觉自己所面临的有意大利军队、两个罗马尼亚军以及德国的第六和第四集团军,也就是说共有五十个师,其中有五个装甲师和四个摩托化师。但他们的后备军却是分散的,而且数量也不足。从整个前线来看,俄国人并没有任何真正的优势,无论是在人员方面还是在武器方面。他们空军方面的质量,甚至明显地处于劣势。但是,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他们却集结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庞大步兵部队以及百分之六十的装甲军和摩托化部队,因此,他们在这一局部地区,在人员上占二比一的优势,在坦克上占八比一的优势。在突破线上,他们的优势则更显著,并确实压倒了对方。例如第五装甲军的进攻,在兵力上就占七比二的优势。
根据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统计,从1942年6月到12月,双方兵力变化的情况如下: | |||||||||||||||||||||||||||||||||||||||
|
秋雨使伏尔加河的水位比正常情况升高了六点五英尺,不久河水又开始封冻,给苏联调动增援的工作更增加了困难。俄国工兵不得不修建了十个渡河点。
德军的空袭,三次破坏了左岸承系三座供行人渡河的小桥的缆绳。苏军所据地形是光秃无树的大草原,而且建筑物多的地区既少又远,这便使苏军的集结很难隐蔽。因此部队的运动只能在夜间进行;天气晴朗时,一切行动都得停止二十四小时。白天人们躲在村落里,如果没有村落,便躲进峡谷。苏军所作的巨大努力,似乎没有被德国总参谋部正确地估计到,虽然罗马尼亚的迪米特雷斯库将军曾多次表示担忧。保卢斯对此没怎么介意,因此当苏联军队用相当大的力量进行反攻时,它对德军就是一个难于应付的打击。
三、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围
11月19日,罗科索夫斯基统率下的苏军在顿河前线发动了进攻,接着在20日,叶廖缅科统率下的苏军又在斯大林格勒前线发动了进攻。
苏军的行动沿着总长超过一百八十五英里的战线展开,但突破是在不到一百二十五英里的战线上实现的。为了摧毁纵深的敌人,俄国人把他们的进攻部队排成四个接连的梯队。大约经过八十分钟短暂而迅猛的炮火轰击以后,在空军的掩护下,他们出动了突击部队、扫雷部队、重型坦克和自动火炮。这样便为中、轻型坦克及摩托化步兵的快速部队扫清了道路。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尽快扩大战果,乘胜出击敌军运输线,使其防御阵势完全解体,与此同时,配有迫击炮和喷火器的各部队便摧毁一切可能形成当地敌军反攻基地的抵抗中心。最后,轻步兵、工程兵和反坦克小组扩大侧翼的突破口,并在有利据点组织起防御阵地,以阻击敌军的任何反攻。俄国人在各个战区都从防御转为进攻,取得了出敌不意的丰硕战果。他们的成功具有压倒之势。
到19日晚上为止,在北面,顿河前线的装甲军已推进了二十二英里。苏军在击溃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后,于11月22日到达卡拉奇地区,进而渡过顿河,到达左岸。同时,他们在河的右岸占据了敌军在卡拉奇的最重要的作战基地。11月23日,被包围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区的罗马尼亚部队二万七千人全部被俘。
至于苏方在斯大林格勒南线的军队,四天内便打垮了敌军的抵抗,并且在11月23日与来自顿河前线的部队于苏维埃茨基会师。
因此,在规定时间内苏军便结束了11月攻势,其结果是在斯大林格勒以西八十七英里处,包围了德国第六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的一部分,也就是一共二十二个师,三十多万人。此外,罗马尼亚第三军被击溃,第四军伤亡惨重。从11月24日以后,对被围军队便开始进行攻击。
11月19日,希特勒正在贝希特斯加登。他从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新总参谋长蔡茨勒那里得知被围情况。蔡茨勒是哈尔德的继任者,他本人就在波美拉尼亚的腊斯登堡总部。虽然元首所得到的消息并不详尽,因而也不能估计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他的反映却是既快而又具有特点的。他毫不迟疑地立即插手制订详细的作战方案。他命令保卢斯不惜一切地守住阵地的西端和南端。与此同时,希特勒又命令冯·曼施坦因去统率顿河方面的军队,而他却远在几百英里以外的维切布斯克。由于天气不好,冯·曼施坦因耽搁了几天才去接管新的任务。当时,凯特尔、约德尔和戈林同元首的意见还是完全一致的,即斯大林格勒阵地非常重要,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
至于苏联总参谋部,他们的胃口更大。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制订了一个规模十分巨大的作战计划。在沃罗涅什南线戈利科夫的各个军和西南线瓦杜丁的所有军队,都将向罗斯托夫方向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以便摧毁德军防线的整个南翼。
但是,到了12月,苏军因疲劳而暂时停顿。就在那时,冯·曼施坦因又取得主动,把被包围的德军解救了出来。
四、冯·曼施坦因的反攻
冯·曼施坦因手下的军队有第四装甲军的残余部分,两个罗马尼亚军,四个新编的罗马尼亚师和一个摩托化师。他把这些部队分作两个密集队形,通过一条铁路,分别同顿河两岸的奥尔莫辛和科捷尔尼科沃后方相连。但是他没能及时抓住俄军疲惫的有利时机。据萨姆索诺夫说,12月3日,他的坦克有四比一的优势。但是,他却决定等待当时在高加索的第五十七装甲军。及至12月12日,他决定发动进攻时,俄国人已经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增援,双方的力量已恢复平衡。
冯·曼施坦因的顿河部队,其最北端离划归他统率的保卢斯第六集团军还有三十英里。但是,他知道俄军就在这一带牢牢地隐蔽着,便决定向南面离斯大林格勒七十五英里的科捷尔尼科夫进攻。他想利用一个更远的跳板,以获得更大的冲力。
12月19日以前,德国的顿河集团军群步步逼近,最初远达阿克萨兹河,继而到达伏尔加河的支流米奇托夫河,但越过河之后,就停顿下来了。
这时,严重的危险便开始威胁德军后方。苏联总参谋却发动了它的庞大作战行动,德国仆从军再次受到了压力。12月16日,西南前线在数处被切断,意大利第八集团军被迫撤退,苏军八天之内进军六十至一百二十五英里。德国最高统帅部发觉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从其他战区调遣军队,并从法国把刚刚完成占领南部的突击队调来。但是,苏军新攻势的第一个结果,便是使冯·曼施坦因不能再前进一步,甚而至于使已经进入高加索的德军受到了威胁。
就这样,到12月22日,指挥冯·曼施坦因的坦克军的霍特将军认识到,他已不能向前推进了。更坏的是,12月24日,叶廖缅科命令波波夫率领苏联第五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进军。霍特不得不撤至他的起点科捷尔尼科夫。12月31日,科捷尔尼科夫失陷。冯·曼施坦因的反攻计划就此失败。
五、德国失败的原因
被围困的保卢斯当时又在干什么呢?大战以后,在参与战争的德国人之间以及德国和苏联历史学家之间,对斯大林格勒一役的惨败,发生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一些德国将军,包括蔡茨勒在内,都徒劳地自诩曾精明地警告过希特勒,指出他不惜一切地抓住斯大林格勒是危险的。他们反对元首的那种远见和勇气,似乎在事过之后要比当时为大。苏联历史学家猛烈地抨击了德国人的这种论点;如果希特勒在适当的时刻下令“逐步撤退”,就能使德军免受斯大林格勒的惨败。这些历史学家们指出,苏联的攻势是强大的,其规模足以在德军撤退后所造成的新情况下既快而又成功地在其他地区(如沃罗涅什)推进。此外,假使贸然进犯伏尔加的德军撤退,那么已经深入高加索的部队将被暴露,并被迫作仓促而更为危险的撤退。至于冯·曼施坦因和保卢斯,他们在各自的《回忆录》中都互相指责对方应负战败的责任。从这些相互矛盾的陈述中,我们能否确定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归根到底,一切都应归咎于希特勒的愚蠢,因为他把任何撤退都看成是失败主义的行动。可以肯定地说,这位元首曾越过保卢斯的上司冯·曼施坦因而同保卢斯联系,他下令这位第六集团军司令官,在他所谓的“斯大林格勒堡垒”中,不放弃任何正在占领的阵地。但是看来同样肯定的是,甚至在1942年秋季,德军总参谋部可能被夏季取得的巨大胜利冲昏了头脑,还认为红军无力发动任何大的冬季军事行动。不然,第六集团军为什么不在已占领的斯大林格勒部分地区中建立起一个能长期抵抗苏军进攻的坚强据点呢?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能否得到充分的补给,以经受严冬的考验,并在抗击敌人时坚守住自己的阵地。既然从陆上不能提供补给,就只能靠空军来完成这项任务了。这里就涉及到戈林个人的责任了。这位元帅以惯于吹牛的方式,答应每天空运三百吨各类物品。经过仔细计算后表明,为了使第六集团军继续固守,这个数字是最起码需要的。正如罗登所写的,戈林究竟有没有把这一意见提请专家及空军指挥官们考虑过呢?这些人曾争辩说,他们当时拥有的飞机数量减少了,机器也已经太旧,而俄国的冬天又出乎意料的严酷。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清楚的,希特勒一味地信赖戈林,尽管有不列颠之战失败的不幸先例和这位德国空军总司令好吹牛的盛名,也可能是,戈林象一个老练的宫廷侍臣那样,能够敏锐地预知他的元首的心愿。
既然如此,保卢斯除了服从之外又能做什么呢?这位第六集团军的首领并不是缺乏性格的人。在他的战区内,他曾自作主张地取消判处红军政委死刑和有计划地消灭犹太人的命令。他还是一位有经验的战略家,谨慎小心地不犯错误。但这位优秀的德国将军受传统和天性的影响,一向遵守纪律。此外,他对局势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使他不能谨慎而周到地采取主动步骤,因为这无论如何是同他的天性不相符的。
因此,12月19日,当霍特的坦克军来到距他三十英里之内时,保卢斯却没有采取行动。他拒不允许突围,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前进阵地,而这是元首及最高统帅部(即德国首脑和他的上司)下令他不惜一切代价要坚守住的。保卢斯提出了心理上和技术上的种种理由,来解释没有采取行动的原因。他说,尽管各军的将军们都赞成突围,但所有第六集团军的军官和士兵却宁愿设法固守他们的阵地。而且,汽油也只够使坦克开到离霍特坦克军五分之二多一点的路程。总之,即使保卢斯想要进攻,他也无能为力,因为士兵不愿意,而且由于汽油也不足,会使任何进军都成为非常冒险的事。冯·曼施坦因反驳了这些论点。他写道,只要向前推进二十英里左右(这一点保卢斯也曾承认是可行的),便可以使霍特经过巨大的努力而与他们会师。这样形成的走廊,尽管狭窄,也可以使第六集团军或者脱身,或者因此得到补给而使它能够坚持下去。
曼施坦因曾在12月23日用电话把这一切告诉了保卢斯,因此这位第六集团军的首领很清楚他将何以自处;而他所以还是那样做,那是经过一番内心斗争的。不管多么同情士兵们的困苦,也不管他对他们未来的命运如何担心,保卢斯仍认为他不能不服从命令。因为他被告知,对于防止德军前线南翼的崩溃以及对于日后建立一条新的战线,这些命令都是必须遵守的。他写道,“一个有责任心的领导人,当他面临自身死亡或其军队毁灭或被俘的前景时,难道能因此解除自己服从命令的义务吗?”在保卢斯内心深处,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能”。既然如此,冯·曼施坦因就很难有权利因为保卢斯服从命令而批评他。作为上级军官,他本人也从未要求过保卢斯不服从命令,因为那样就会牵涉到他自己不服从命令的问题了。事实上,保卢斯的悲剧在当时也是整个德军的悲剧,因为他们认为德军有义务服从德国人民的元首这具僵尸,尽管每个人内心都开始有所反感,但很少人有勇气把它表示出来。
六、保卢斯部队的垂死挣扎
保卢斯提出每天需要补给品的数量,起先是五百吨,后来是三百吨,但他从未如数收到过。开始时,飞机日夜飞行,而且由于起飞地区距斯大林格勒不太远(约一百二十五英里),运载量达到每天一百三十七吨,在霍特试图同第六集团军会师时一直保持了这个数字。但随着霍特部队后撤,空中桥梁越来越长,飞行条件日益困难。驾驶员一方面受大雾和暴风雪的阻挠,另一方面又常遭到俄国高射炮的轰击,越接近目标,火力越猛。俄国人也对起飞基地和着陆跑道进行空袭。他们还升起了同保卢斯用来标明其降落场一样的火箭,使得德军运载救济物资的飞机偏离航线而被击落。第六集团军本身也缺乏称职的参谋部,而且由于俄国人钳形攻势的收紧,它的接收区也越来越有限和越来越危险了。
1月初,寒冷、战斗和疾病已经夺去保卢斯部队八万人的生命。部队的口粮降到每人每天仅五盎司多一点的面包和一盎司的脂肪。伤员们不能再撤出,而且保卢斯1月28日下令不再供给他们食物,以便维持那些参战士兵的体力。1月下半月,空运的数量继续减少,从每天七十吨、六十吨甚至降到四十吨。由于飞机再也经受不住这种极端的风险,就必须越来越多地利用空投。但是许多货箱或者在地面上撞毁,或者落到接收区外而遭到损失。
当生存斗争日愈艰巨时,第六集团军中士气普遍低落,德国阵营中纷争不已。从最高统帅部下令扣留的那些德国官兵在圣诞节后写的家信中可以看出,百分之五十七的人已对胜利失去信心,百分之三十三的人对现政权表示冷漠,百分之三十四则怀有敌意。一个将军的儿子,当他的父亲出于责任感而拒绝让他撤离斯大林格勒时,强烈地责怪他的父亲,并威胁说要逃跑。一个钢琴家陷于绝望,因为他的双手已被冻坏。一个军官写道,这个地狱已经使他失去了信念。那些有妻室儿女的人都立下了遗嘱。或许由于害怕信件受到审查,只有一名士兵敢于公开表示他的反抗。其余的人都陷于绝望,即使听天由命也无法减轻自身的痛苦。第六集团军的参谋部和保卢斯本人都认为,他们的同僚们(尤其是德国空军)已经抛弃了他们。德国空军指责德国陆军,而希特勒又大骂两者。
在这期间,俄国人并没有静止不动。沃罗诺夫负责这次军事行动。1月8日,他发出了最后通牒,但被保卢斯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拒绝了。1月10日,七千多门大炮(正好一平方英里摊四百多门)开始了大规模的猛烈轰击,接着又由轰炸机完成了这项任务。晚上,德军第一条防线被突破,俄军推进了三至四英里,但苏联两个集团军用了三天功夫才把德军从第二条防线击退。
1月17日,保卢斯的部队涌入斯大林格勒,有些部队秩序大乱。1月24日,希特勒为了刺激防御者做出更大努力,大肆封官许愿和颁发勋章。保卢斯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戈培尔的宣传机器歌颂着德军的英雄事迹:“赤匪在他们坚如磐石的抵抗面前遭到粉碎。”虽然如此,也没能防止保卢斯的副手冯·赛德利茨建议接受俄国最新提出的最后通牒。坚守纪律的保卢斯虽然拒绝了这项最后通牒,但他向曼施坦因汇报说:“战斗再拖延下去已没有什么意义。悲惨的结局已无法避免,为广拯救尚在活着的人们,我清求立即准许投降。”他的请求也被拒绝了,希特勒斩钉截铁地说:面对赤色分子,不胜利就勿宁死。
1月25日,巷战开始。保卢斯批准组织突击队,并允许他们自行突围,但他们大都失败了。抵抗区(即“斯大林格勒大釜”)逐渐缩小。1月31日,南线的最后一部分投降。2月1日,德国空军第八军的一个报告说:“五架飞机刚刚执行任务归来,三架没有找到我们的部队,第四架认为它看见了什么东西,第五架则看见一些火光。”几小时后,另一则消息说:“我们第战线已分辨不清。敌人已占领我们以前的着陆场。”这一天,德国的第六集团军便不复存在了。
2月2日,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北线最后部份投降了。九万一千人,其中有二千五百名军官和二十四名将军,连同数以百计的大炮和坦克全部被俘。两万名伤员从地窖里出来。从1月10日起,被包围的部队损失了十万人。
德国宣布全国致哀三天。希特勒在葬礼演讲中对保卢斯仍作了最后一次挖苦。他说:“他还是没有能够跨进永垂不朽的门槛。”
七、苏军1942-1943年的冬季攻势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是苏联1943年初攻势中的一环。事实上,攻势遍及整个战线,各个战区都同时或相继发动了攻势。德军处处失利。
受命占领高加索的德国集团军面临被切断的危险,不得不在四十天内紧急后撤三百七十五英里。俄国人在夺得斯大林格勒并从该城起恢复铁路运输以前,无法阻止德军的撤退。因此德军顺利地撤至罗斯托夫,那些不能从陆上撤退的则从海上撤离了。在这个战区,德军及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所以能够避免第二次被围,并使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不致成为不可收拾的灾难。这次撤离正好赶上了时间,因为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集团军已向南推进了一百二十五英里,在2月14日重又收复了罗斯托夫。
统率西南集团军的瓦杜丁在较远的北面跨过了封冻的顿河,进军到顿涅茨河。
在沃罗涅什前线,戈利科夫的集团军已经把装备不足、军心涣散的匈牙利部队截成数段。几天功夫便歼灭了一个师,使另外两个师不得不从前线撤退。苏军的第一个目标——在德国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在1943年1月的两周内便达到了。匈牙利第二军损失了十四万人和百分之八十的装备,残余部队被送回匈牙利。2月,苏军在西面推进到了库尔斯克,在南面推进到了哈尔科夫,然后沿第聂伯河直逼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2月底,德国的反攻又把战线推回顿涅茨河,但没有能够渡过河去。
在莫斯科前线,苏联的首都最后获得解围;敌人在尔热夫和维亚兹马的袋形阵地已被排除。虽然北部战区较为平静,但列宁格勒前线的施卢森贝格也被收复了。
这样,红军便给希特勒的希望、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估计和戈培尔的宣传以毁灭性的打击。尽管红军受到一些损失,但它不仅没有被迫在冬季保持守势或仅限于小规模出击,而且还发动了一场比前一年更有力的几乎是全面的攻势。一个优良的德国集团军被俘,四个卫星国的集团军被歼灭;相当大的一部份德军炮兵、工程兵和后备队被消灭。尽管天气严寒,平均总进程为一百二十五英里,有时甚至达到三百七十五英里。解放了七千五百平方英里的大片领土(几乎相当于法国的面积) [ 译者注:原文如此。 ] ,其中包括北高加索、斯大林格勒、罗斯托夫、沃罗涅什以及克拉斯诺达尔、伏罗希洛夫格勒、斯摩棱斯克和奥廖尔的大部地区。
八、斯大林格勒胜利的意义
斯大林格勒的名字响彻整个世界,苏联历史学家正确地把红军的辉煌战绩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关键的胜利,并认为它是这次大战的一个转折点。
诚然,这还不是最后的胜利。冯·曼施坦因强调指出,德军的南翼并没被摧毁,而他的看法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对于这一点,叶廖缅科回答说,俄国原没有希望达到那么远。德军已经显示出,它的剩余部队仍然是不可轻视的。比如当苏军推进过急并由于缺乏后备而立足不稳时,德军乘机又在哈尔科夫转为进攻。跟纳粹打交道,不能过早地乐观。谁也不能预言,当夏天来临时,两军之间的斗争将如何发展,也不知道哪一方将占据主动地位。
不过事实证明,德军并不是无敌的,而希特勒则是德军第一次大失败的原因。他的一切决定都是同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蔡茨勒私下作出的。他看来还没有充分理解到挫败的严重性。在1943年1月23日的一次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当每个人都预料保卢斯随时会投降时,希特勒却对斯大林格勒闭口不谈。他似乎只关心将在纽伦堡召开的党的会议,以及为此需要而建造一座新会堂的问题。这种缺乏现实感的情况,并没有因为这位元首直接插手战斗细节而有所缓和。事情恰恰相反,因为他既没有技术上的经验,也没有获得必需的情报,就贸然地作出了决定。总之,虽然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还未发生不和,但这些军事领导人对他的信心已开始蒙受几次沉重的打击。
德国的盟国尤其受到影响。正当意大利失去它的殖民帝国的最后一部份时,它也把最好的装备和精锐的部队都扔在苏联了。匈牙利已经没有剩什么陆军了,而且对自己的失败还无望得到任何补偿。安东奈斯库将军写信给希特勒说,罗马尼亚军队在1942年11月时人数达二十三万,到了1943年1月已经减员到七万五千。齐亚诺伯爵和罗马尼亚外交部长米哈伊尔·安东奈斯库两人都开始不太认真地考虑从德国枷锁中挣脱出去。土耳其曾被德国夏季的巨大战功所吸引和震惊,差一点就想冲出去助其获得全胜,如今却缩回到它的中立外壳里去了。
当然,双方力量达到均势并从而开创一个新时期的,还不仅仅是斯大林格勒一地。但是,在大西洋护航队的战斗中,这种均势是很容易被交战任何一方的技术新发明所破坏的。而且未来形势虽然充满希望,但其结局却尚未明显得可以使人感到。英国在阿拉曼的胜利再次表明,意大利人是不可救药的软弱;或许它也表明,德国没有派遣足够的兵力到非洲去。然而,在斯大林格勒被打败的却是德军的主力。红军虽然在战术上犯了一些错误,但并没有影响它非凡的恢复力。它知道如何充分利用苏联广袤的空间,如何撤退以便更有力地打回来,以及如何抓住或创造有利时机。它的胜利不能仅仅归功于“冬季将军”,也不能只归功于俄国士兵的顽强性格和吃苦能力,这是由于它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优于敌人的人力和装备。这是由于一个新的战略家班子制订出了最切合实际的计划,并在战场上实现了这个计划。苏联的胜利是红军的胜利,但也是苏联经济和布尔什维克政权的胜利。
因为共产党已经同俄罗斯国家溶为一体,以便领导国家并训练它去作战。同侵略者的意愿相反,苏联最初遭受挫败以后,无论在非俄罗斯人中还是农民中部没有发生叛乱。胜利正在把俄罗斯人民及其领袖们更加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领袖们不再被看作是通过一场国内战争失败而产生的革命运动而取得政权的,而被看作是建立伟大俄罗斯的那些人们、社会组织和社会阶级的合法继承者。
最后,这一胜利是斯大林的胜利。无论是同第三帝国妥协政策的失败,还是战争最初几个月中的挫败,都没有动摇他的权威或削弱他的决心。他独揽政治和军事大权,并证实自己能担此重任。他沉着的自信、钢铁般的意志、对待事物的现实态度以及根源蒂固的犬儒主义——不为原则或顾忌所左右,使他能够把决心和效率结合起来。
经过这次依靠自己力量而取得的胜利,苏联在全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德苏条约的暧昧时代象一段往事一样地被人们淡忘了。在几大盟国中,唯独它把被压迫人民的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坚定不移的榜样,而且它通过对占领者的抗击,指出了通向胜利的道路。在每个国家里,它已成为共产党这支地下斗争先锋队的力量源泉和骄傲所在。1943年3月意大利北部工人的罢工和同年春天法国抵抗力量的统一,这同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不无关系的。
总之,苏联看来准备乘德国失败之机,来填补由此而在欧洲造成的巨大真空。诚然,这一失败在当时还看不出来;纳粹帝国甚至还想以反布尔什维主义威胁复活的战士自居,来加强自己的地位。
但是,就苏联方面来说,在它同盎格鲁-撒克逊盟国的关系中,已经赢得了提出更多要求的权利。因面临纳粹危险而产生的这个“奇怪的联盟”又将怎样进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