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第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第一

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第一

作者: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卷·欧洲的战争》《第一部·在波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序曲

出自————《战争通史

   一、希特勒的“总体战争”

   波兰战役使纳粹德国得以在它初试锋芒的阶段中显示出它是精于战争之道的;突然袭击和无情猛攻使敌武装部队溃不成军;恐怖统治使老百姓陷于瘫痪,“第五纵队”造成敌人内部的分崩离析。这些方法在后来作战中一直沿用,没有多大改变。

   装甲部队是地面胜利的缔造者,德国陆军成功地解决了有关使用装甲部队的最棘手的难题:如几千辆摩托化车辆连绵排列许多英里的困难问题,全面指挥同各组成部分独立作战相结合的问题,同在战斗过程中分散开的部队保持直接通讯联系的问题等。装甲师,凭其自身的资格,再加以速度和力量,已经自成一支小的军队了。这种装甲师的侦察部队,配有带架机枪、反坦克炮和架桥小队,本身就完全有力量可以把敌人设置在路上的任何较小障碍排除掉。这种师主要由两个旅组成,一个是坦克旅(每师有坦克二百五十到三百二十辆),另一个是摩托化轻步兵旅。重型坦克的任务乃是一旦发现敌军,弄清情况及地点后,立刻把它歼灭,它们的作用就是要突破战线。中型坦克的任务是在两侧打开一定的突破口,保护前进的部队,尤其是要向纵深发展,扩大敌人防线的突破口。正如鲍尔所写的:“它们象钢铁护手的手指那样,向守军的肉体猛插进去。”步兵旅运用自己配备的炮兵、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可以肃清坦克部队放过的那些被孤立的抵抗中心。同样是全部摩托化了的后勤部队,能够尽快地提供汽油并从事修理工作。

   装甲师是在空军掩护下前进的,空军出动在先,根据需要轰炸敌人的阵地。空军还在敌防线后面投下伞兵,占领并把守一切重要的据点。在进行攻击时,它用飞机袭击敌坦克,迫使前来增援的任何敌军离去,同时还连续轰炸守敌的坚固据点。装甲师司令官有机动的指挥所,它配备收发两用无线电设备,在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候,能够按照作战的进程随时发出命令。

   坦克和飞机的这种联合行动,保证了德国陆军获得胜利。不过,空军还有其他任务。在战争爆发时,空军通过对敌机场进行突然袭击,把它的飞机消灭在地面上,从而就能夺取制空权。空军能够使那些有可能让敌人重新集结部队的一切交通中心点陷入瘫痪状态。空军还能够在没有防御的城市造成破坏,引起恐慌,如华沙虽然宣布是一个不设防城市,但早在9月1日就遭到轰炸,而且在那一周内被轰炸三十七次。

   “第五纵队”是纳粹在战争中使用的第三种武器。早在1939年5月,波兹南和上西里西亚地区就有数以千计的德国血统波兰青年到德国去接受专门训练;另有数以百计的这种青年,当他们在波兰被征入伍时,成批地逃跑了。在这期间,德国开动宣传机器,大肆谴责德意志少数民族在波兰遭受的所谓“种种迫害”。甚至在8月底之前就已开始了决定性的阶段,这是德国人自己搞的行动,却被说成是“波兰人的挑衅”。这就是党卫队冒充波兰士兵,纵火焚烧了德国人社团所在的建筑物。9月1日以后,波兰的“德意志爱国者”突击队员袭击了电台、工业设施,甚至个别的波兰军队。

   9月2日,波兰人在比得哥什(布罗姆堡)作出反应,枪毙了一百五十个德意志人,以便把一次实际的暴动镇压下去。在该城被德军占领后,党卫队立即实行报复,大批处决了波兰平民这几千人。由于最初的这次大肆杀戮和随之而来的恐怖统治,结果加剧了老百姓的惊恐和沮丧——而他们已经遭到的苦难是那末深重和突然,本来就够悲惨的了。不仅如此,这还预示着党卫队在德军占领的一切土地上将要扮演怎样重要的角色,党卫队显然是独立行事的,不过它同德军相配合,必要时还取得后者的帮助。

   二、德国军队和波兰军队的部署

   希特勒一向认为(如他在《我的奋斗》中所写的那样),一个竟然敢于割去并吞并了德国领土的波兰国家是不可饶恕地冒犯了德意志民族的。早在1939年4月,他就下定决心要粉碎波兰。说实在的,当时他确信,西方民主国家会象它们在波希米亚以及后来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所表现的那样,在波兰问题上也不会作出什么反应来的。

   随后,当法国和英国保证要向波兰提供援助时,希特勒对于应采取什么方针,即究竟是先进攻东方,还是先进攻西方,曾经犹豫过一阵。无论如何,就象1939年5月他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明确谈到的那样,他对波兰作战的目的绝不只限于取消《凡尔赛和约》中的最后条款 [ 译者注:指割地、赔款,莱茵兰非军事化及对德国武装加以限制等条款。 ] 。他强调说,“但泽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对我们说来,关键在于向东开辟我们的生存空间,保证我们可以获得食品供应。”波兰的死刑肯定无法暂缓了;“它不会抗拒苏联的建议”;它作为“防俄的屏障是靠不住的”。

   到头来,倒是希特勒自己没有能够抵挡住斯大林悄悄做出的亲善表示。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的会谈决定了苏联要在波兰采取的“具体行动”。德苏条约的签署等于是波兰的死刑判决书。同时,这个条约也终于决定了希特勒进攻的方向:波兰将成为德国军队头一个受害者。当然,如果西方民主国家出兵援助波兰,那末最后的决定就必然要针对西方,而希特勒是向他周围的亲信说出了真心话的:如果那样,就将是“一场殊死的战争”,而“要迅速在西线取胜就是难以逆料的事了”。

   在东线,情形有所不同。希特勒在西线留下刚够守住齐格菲防线的兵力之后,就成功地冒了一次险,他估计英法两国军队会动作迟缓、拖拖拉拉地进入阵地,就集中主力去进攻波兰。他一共派出六十三个师,其中有五个机动兵团——配以六个装甲师,由两千架飞机从空中给以支持。

   德国计划从 [ cdhyy注:东 ] 普鲁士和西里西亚两边向波兰的波兹南突出部分的两侧同时发动进攻;在打垮波兰军队后,冯·龙德施泰特将军的部队和冯·包克将军的部队大体上在维斯杜拉河-纳雷夫河 [ 译者注:原文为Nareth,疑为Narew(纳雷夫河)之误。 ] 一线会师。

   波兰军队按说应有约四十个师,但由于应法英两国大使的请求,波兰政府把动员推迟了二十四个小时。利昂·诺尔曾写道,他的英国同事和他本人原来建议推迟几小时,而波兰总参谋部自己却决定延后一整天。安德斯将军说波兰的失败因此加快了两个星期,这无疑是夸大了推迟动员一举的重要性。其实,是由于这一推迟所造成的混乱,使得德国便于火速进军,结果把波兰可使用的军队减到二十个师。波军有十二个骑兵旅,但其中只有一个是机械化的,在六百架飞机中,只有半数是新式的;正在使用的五百门高射炮大都是老式的,而据尚未制订好的陆军现代化计划规定,应当配备两千门。军械工厂因集中在华沙,就特别容易遭受袭击。即使再征募几万名装备不良的士兵,也弥补不了这些固有的弱点。

   波兰的防御还受到本国地理条件的不利影响:辽阔的平原不利于构筑工事,却为摩托化部队的运动提供很大方便;维斯杜拉河的各条支流为任何入侵者开辟了通往华沙的方便之路。尤其重要的是,在德国人占领了斯洛伐克之后,波兰就势必要防守长达约一千英里的边境。

   波兰最高司令官斯密格莱-利兹元帅拒绝向内地中心地带后撤,以缩短自己的防线,因为在战争刚开始时,这种故意的后撤,除了会产生很坏的心理影响外,还意味着把波兰大部分肥沃的土地和西里西亚工业区拱手让给敌人。因此,他决定在本国边境乃至在“波兰走廊”进行抵抗,这样就造成把他指挥之下本来就不足的兵力又分散开来的危险局面。

   三、在波兰的闪击战

   德国无情而突然的进攻,使得波兰军队完全无法集中起来,除了停在保密机场上伪装起来的少数空军中队以外,波兰大多数的飞机都在地面上被摧毁了。开战不久,通讯联络系统很快也都中断了。由于波兰军队在其最高司令官和他所属的将领之间没有中间一层的联系,所以从战争一开始,就无法从上面来掌握战斗情况。波兰军队在各个防区虽然都被分割开来,但并没有溃不成军。南线德国第十军进展最快,于9月8日就已进抵华沙郊区,一度曾被击退了。波兰军队总退却的命令直到6日才下达,但为时已经太晚了。较好的消息是,9月9日波军在中央区向布祖拉河上的罗兹发动了反攻。尽管开始取得胜利,并展开了可怕的大厮杀(波兰枪骑兵竟然去攻击坦克),但反攻还是被打垮了。

   战斗在十分混乱中继续进行,被围在库特诺和拉多姆两地的波军的许多孤立部队,经过几天抵抗之后才投降。在作战地区,波兰这个国家已经全部解体,官员放弃自己的职守,老百姓慌乱地四处逃命。9月5日,连政府都决定撤离华沙。首都被中央区的德军所包围,同时德军由该市的南部和北部发起的钳形运动也向东面迂回过来。到9月14日,华沙同全国其他地方的联系已完全断绝。

   9月17日,苏联军队跟着也侵入波兰,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看来俄国人没有来得及为他们的武装干涉进行准备。他们在9月9日向德国人宣告自己的意图,可是说还需要两三个星期来组织这次入侵。他们所担心的是,德国军队可能占领根据德苏条约划归苏联,而由里宾特洛甫向他们作过充分保证的那个地带。俄国人急于为他们的干涉找出非常简单而又确切的借口,因而在措辞上同德国人意见也不一致。现在波兰已被打垮,为了不以侵略者的姿态出现,俄国人希望“由于需要对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提供援助”作为他们出兵的理由。里宾特洛甫表示反对,因为那样一来,两个伙伴就要冒似乎成为敌对双方的危险了。俄国人坚持原有意见,要求德国人体谅他们尴尬的处境,“迄今为止,他们对自己在波兰的少数民族还没有表示过什么关注”。在那一天终了时,俄国发表的公报是一个联合产物:德国人保证不接受波兰人停战的要求,因为那样会使俄国人的干涉变成无的放矢,德国人也很想让俄国人出兵,那样会使他们自己不必过远和过久地去追击波兰军队的残部。为了避免发生事故或意外,双方采取了一切预防措施。

   波特金部长召见波兰大使时,以尴尬的或冷酷的语调向他讲明红军入侵的道理,他说,“波兰国家及其政府已不复存在。这种形势构成对苏联的威胁,迫使它无法再继续保持中立。”按照安德斯将军的说法,俄国出兵干涉(波兰政府似乎事先没有料到这一着)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阻止了大批波兰官兵逃往匈牙利和罗马尼亚。

   从这时起,战斗只是在少数孤立地点进行,存亡所系主要(如果不是唯一)在于华沙。幸亏波军在布祖拉河上进行反攻,华沙才得到短暂喘息机会,于是赶紧修筑了工事。因缺乏人力物力,郊区已不打算防守,只在有历史意义的市中心设置了街垒,挖掘了防坦克壕,而且在德军接近时,又点燃了成桶成桶的松油。希特勒本来希望在9月21日以前占领华沙,因为这一天是美国国会预定开会的日子;结果他大失所望。为了不使部队的行动受到阻碍,他命令严禁任何老百姓离开。从9月24日起,华沙已经断了煤气和水电,因空袭造成的大火无法扑灭,食品供应已维持不了一周,弹药也只能再用上两天了。9月26日,德国坦克和步兵发动进攻。当天下午,波兰人要求停战,直到第二天德国人才同意。但在这期间,德国人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波兰的罗梅尔将军及其全部官兵都成为俘虏,受到了军人的礼遇。10月1日,德军第十师开进华沙。几天之后,希特勒去华沙主持了祝捷阅兵典礼。

   波兰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在10月2日停止了抵抗。德军俘获的波兰人共四十五万,俄军俘获的是二十万。1940年3月8日,希特勒宣布,德国有八千四百人阵亡,二万八千人受伤和被俘,三千人失踪。德国人大获全胜。

   四、法国的无所作为。萨尔攻势

   在德国人节节取胜的时候,法国几乎完全无所作为,虽然德国人在西线只不过留下四十三个师,其中又只有十一个师是正规的,这些部队主要都集中在法国边境上。然而法国却曾庄严地保证过要援助自己的波兰盟友。英国也作了同样保证,尽管9月间欧洲大陆上还不见英国部队的踪影。

   1939年5月,波兰陆军部长克拉斯普辛斯基和甘末林将军共同签署的议定书规定,一旦波兰遭到德军猛烈攻击,法国空军应立即行动,然后由首批可调用的军队毫不迟延地发起有限的攻击;无论如何这种攻击不得迟于开战后的第十六天。事实上,7月24日,法国东北集团军群司令乔治将军的命令中已经提到,为对付哈尔特和摩泽尔之间德国的防御工事系统,应采取渐进的行动。

   结果,法国第四集团军于9月8日从萨盖明出发,略有推进;9日同齐格菲防线前沿掩体有了接触。这条防线有的地方纵深好几公里,更重要的是,它还星罗棋布地筑有不少小型混凝上防御工事。法国军队并没有对它发动进攻,而只是有条不紊地穿越过瓦伦特森林而已。第三集团军计划向萨尔路易发起攻击,但听到波兰的坏消息后,便于9月22日放弃了这个打算。10月1日,德国人开始从东线调回增援部队,于是法国也就停止进军。10月16日,德军首次出击,法军撤过了他们原先出发的地点,并且放弃了福巴克。

   法国军队为什么公然破坏庄严的保证而只是如此徒然地向敌人示威一番就了事呢?利德尔-哈特 [ 译者注:巴兹尔·亨利·利德尔-哈特(1895-1970),英国军事理论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书。 ] [ cdhyy注:见本站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 把它归咎于法国动员方法迟缓,称这种方法是“陈旧不堪的”。可是,法国军方领导人既然根据正式军事协定保证支援波兰人,他们当然很了解动员要用多少时间。或许他们本来指望波兰人抵抗的时间会长一些。假如他们这么估计过,那就说明法国总参谋部对德国军队战斗能力和作战方法的了解是怎样大错特错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显然难以信守诺言的情况下,法国出兵的日期何以又要定在动员后的第十六天上呢?我们因此有理由怀疑,法国总参谋部之所以保证援助波军,与其说是出于军事上的原因,不如说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即实际上担心如果波兰人不知道他们的盟国是在支持他们,就会不战而屈服于德国人的要求。 [ 注:关于这个问题,战后在甘末林将军和伦敦西科尔斯基学会之间有过争论。甘末林将军宣称,由于没有订立约束法国和波兰的政治协定,法国可以拒绝履行军事议定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签订议定书呢?政治协定确实是在军事协定之后,而不是在它之前。M.G.邦纳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承认,他是在宣战之后才完成了政治协定的!但为什么不在这之前呢? ]

   不管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希特勒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后果从地图上一看就能了然。只要德苏条约生效一天,希特勒就无须担心东线,无须担心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在听凭奥地利被并吞、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之后,事实证明法国没有能力使它的勇敢的波兰盟友不遭到覆灭,哪怕是把覆灭的时间推迟一些也没能办到;而且更糟糕的是,它竟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好一个软弱和胆小的自供状!在全世界的心目中,希特勒因为胜利而威信大大提高,中欧和东欧都得听凭他来摆布了。如今主动权掌握在他手里——宣布要和平也罢,全力进攻西方敌国也罢,他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在这最初的危机阶段,严酷的事实已经证明,法国军队是不能胜任它所担负的政治义务的。在敌人把注意力转向法国军队之前,它能否有充分的改进呢?而如果还容许有些喘息时机,它能否很好地加以利用呢?

   五、瓜分波兰

   波兰既然已被毗邻的两个大国所征服并全部占领,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德苏两国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谨慎地把它们各自占领的地区界限划分清楚,这是一件棘手的工作,因为在作战过程中双方军队占据的土地犬牙交错;同时由于斯大林在谈判初期所采取的诡诈多疑的态度,问题变得更加不易解决。里宾特洛甫不得不再一次前往莫斯科。

   意见的分歧在于应瓜分的土地该有多大的范围。德国人倾向于这样的意见:在双方获得各自的一份土地后,还应该留下一个人口一千二百万到一千五百万的波兰国家——全是波兰人,也即类似华沙大公国那样的国家。按照德国大使毛奇的想法,这样一个国家有可能提供同法英两国谈判的基础,并且便于恢复和平。这样的一个波兰国家,如果只为了取得德国的帮助,以便有朝一日收复被俄国人并吞的土地的话,那么它除了置身于德国保护之下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毛奇已经提出肖申科夫斯基将军作为这个残余国家的元首,众所周知,此人对苏联是冷漠的。

   看起来,关于自己在波兰的目的,希特勒虽然有着十分坚定的想法,但是当胜利使它们有实现的可能时,对于如何去实现,他在思想上却不是那样明确了。在首次取得辉煌胜利后,难道他没有在9月7日告诉过冯·布劳希奇说,他乐于同波兰人缔结和约,从而承认波兰要继续存留下来吗?

   斯大林开始表示赞同,但是很快就看出建立残余波兰国的计划中包藏着反苏的内容。他极力强调“避免任何易于在苏德之间造成冲突的事情”的极端重要性,在谈判划分明确的领土界限时,斯大林提出必须考虑到乌克兰人民的意志(但他从未征询过他们的意见),激烈地反对由德国人占领据说是乌克兰人居住的一小块地方的意见。斯大林的主要论据是,把波兰人分开在两个国家是不合理的。他建议作这样的交换:立陶宛划归俄国范围,而卢布林省和华沙省的一部分划入德国范围。他毫不掩饰这样的事实,如果达成协议,“苏联将毫不迟延地去处理波罗的海国家的问题”。

   希特勒当时多半十分想要同斯大林取得充分的谅解。从短期来看,他认为那样做立即可能对法英两国施加强大压力,诱使它们讲和。如果它们拒绝,战争继续打下去的话,苏联在经济方面的合作则是不可缺少的。可是,到9月17日为止,还没有开始履行条约中的经济条款,而德国专家们注意到俄国人并不急于践约。看来还是不去惹恼斯大林为好。

   正因为如此,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才终于完全接受了苏联的条件。根据9月28日德苏“定界和友好”条约,按照斯大林的意见把波兰明确地瓜分了。条约中规定,居住在俄国占领区内的德意志人 [ 注:指住在波罗的海各国的那些德意志人。 ] ,以及居住在德国占领区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同样都可以自由地从一地移居到另一地。德苏双方为了急于建立“友好关系的牢固基础”,共同保证“在双方领土上,不容许出现可能损害对方领土治安的波兰人的一切骚动”——这种委婉的提法,也就是宣告那些在俄国区域避难的波兰共产党人如果不想被抓起来,就得闭上嘴巴。双方制订了一项使德国人感到满意的贸易往来计划。里宾特洛甫个人得到一点小收获:在德国领土上留下一块地方,专供他打猎之用!10月4日,签署一项附加协议,同意了由德苏混合委员会极其准确地划定的领土分界线。

   六、波兰苦难的开始

   希特勒很看不起波兰人。他用一个词来解释波兰人所以战败的原因,即他们组织战争的方法是波兰式的。他在说明他对波兰和“波兰人厄运”的“极坏看法”时,曾举出维斯杜拉河的淤塞为例,来证明波兰人的无能!不过,就在同斯大林达成协议之后,有段时期中,他在心里仍然执意要让一个残余的波兰国家继续存在下去。10月2日他对齐亚诺伯爵解释过,“至于(这个国家的)形式,那将取决于政治上获得和解的方式”。他还不能说波兰将是一个独立国还是一个保护国。

   但是,当法英两国不愿意上圈套时,波兰的命运就按照这位元首在这个问题上的真正感情来决定了。根据10月8日的命令,希特勒决定由德国直截了当地把1918年以前原属德国的波兰领土兼并过来,这就是东普鲁士 [ 注:c东普鲁士在一战后仍为德国领土,否则也不会存在“但泽走廊”问题。 ] 、波兹南省和西里西亚,它们现在就成了“并入的东方领土”。四天以后,他又把德国占领区的其他地方变成被占领的波兰领土的“总督辖区”,由第三帝国的法律专家弗朗克博士管辖——这可能是作为日后事态发展的一种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当前则是一个不定形的国家,得胜的德国人可以在这里任意行使十分专横的权力。在1940年3月8日致墨索里尼的一封信中,希特勒违背他自己五个月以前对齐亚诺说过的话,对这位意大利领袖解释说,如果他没有担负起“总督辖区”管理的责任,那末波兰就已经陷入“可怕的混乱”之中了。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饿饭,“教士们就会被砍掉了脑袋”——大概是被主要为天主教徒的波兰人砍掉的吧?“波兰人能够同温厚的德国人打交道,他们应该认为自己是走运的!”

   这种“温厚”在10月2日的一次会议上以直率的词句表达了出来,当时希特勒接见了鲍曼、弗朗克以及几名下级助手。希特勒对波兰人下了一两句断然的评语:波兰人是真正适合于干苦活的。……斯拉夫人的天性已定,你无法使他改变。波兰人生来懒惰,不强迫就不干活。结果,就绝不能把德意志血统和波兰血统混合起来;波兰人应该处于低级地位:“一切提升的机会都应该给予德国工人,不应该给予波兰人;确实,必须使他们的生活保持低水平,不能提高。”

   这样,“总督辖区”就会成为德国的劳动力储备地,完全受“一个严格的德国政府”的管辖,本身不得组成一种拥有工业设施的“非常纯一的”经济区。它要向德国提供“廉价劳动力”,这些人随着季节的需要被召到德国去干活,干完活后立即送回波兰居住。总之,“总督辖区”是“一个大劳动营”。波兰人是会得到好处的,“因为有德国人照顾他们的健康,保证他们不挨饿”,然而“他们在世界上不得被提升”,天主教神甫的工作,就是为了德国人的利益而“使他们处在愚昧无知的状态中”。

   对奴隶劳动的剥削,恐怕从来也不曾这么精心地策划过和刻薄地阐述过。但除这种剥削之外,还隐约可以看到另一种更为残酷的计划。根据波兰人天生低劣这个假定,就得出他们只能受德国人管辖这样一个结论。因此,希特勒说:“必须绝对保证不让波兰人居于负责职位;只要在哪里出现这种情况,就必须把他们处死,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残酷。”不久,希特勒又说:“波兰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处死。”

   这方面的专家已经到达现场。紧跟在德国军队之后,并且得到它的同意,德国治安警察的特别行动组已经开进波兰。这些特别行动组的任务就是“对付占领区内任何敌视德国的分子”。他们先从“照顾”犹太人做起。犹太人被驱出德国并吞的地区,强行送回“总督辖区”,而这里从10月初起,已经开始把他们集中在犹太人区了。10月2日还举行会议,作出安排,即维也纳的犹太人都应被送往“总督辖区”,从而这里就注定成为欧洲的“犹太人居留地”了。

   波兰的苦难已经开始,犹太人的大灾难也已经是人所共见的了。种族主义无疑已经变成希特勒政策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