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决定命运的一年(1939-1940)
作者: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中将·德国
出自————《命运攸关的决定》
出自————《战争通史》
韦斯特法尔中将是1944-1945年西线总司令的参谋长。 [ 注:西格弗里德·韦斯特法尔,1902年出生,1943年成为德国最年轻的将军之一。北非战役时为隆美尔的作战参谋军官;后曾相继出任凯塞林、隆德斯泰特的参谋长。 ]
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引起现在称为第 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爆发的第一颗火星。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兰和德国在走廊问题(因为凡尔赛条约规定将东普鲁士与德国割开)上的紧张关系,以及德国要求将但泽自由市重新并入德意志帝国。1939年4月德国政府废除了五年前同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这条导火线就开始嗞嗞地燃烧起来。随着夏季慢慢过去,导火线越烧离炸药包越近。显然,希特勒对任何妥协解决都不感兴趣了。现在我们知道,波兰的不妥协态度也促使了8月下半月波德关系的严重恶化。
从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到1939年春天这段时间里,德军仅为准备战争爆发制定了一项作战计划。这项计划是根据法国发动进攻这一假设制定的,计划考虑在西线和波兰边界都采取完全防守的措施:大批野战军整装待发,但暂时仍留在动员地区。可是,1939年初,希特勒却下令要三军火速拟定一项对波兰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因为德波争端可能无法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个计划称为白色作战计划——早先那个防御性的计划代号为红色作战计划——实施白色计划需要动用我们大批地面部队和空军对波兰作战,而西部边界则由极少量的部队来驻守。因为希特勒估计到,尽管法国和英国对波兰信誓旦旦作了保证,但实际上不会介入战争。由于他8月23日与斯大林谈判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他就更加相信自己的如意算盘。德苏条约的签订导致了第四次瓜分波兰。
进攻波兰的军事准备工作是1939年春季开始的。一些正规师被调到东部边境地区挖掘战壕和构筑战地防御工事。进攻的日期原定于8月25日。可是,在前一天晚上,希特勒在最后一刻动摇了。费了好大的劲才使正在向边界挺进的纵队停下来。大家普遍感到如释重负,德国军事领导人也有这样一种情绪,因为我们似乎好不容易又一次避免了战争。不幸的是,这种松口气的感觉为时过早了,以为和平尚能保持的希望化为泡影。8月31日,再次发出前进的命令,这次没有收回成命。9月1日凌晨5时45分,四十五个德国师,包括我们全部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越过了德波边界,以图摧毁波兰的武装力量。
德意志民族以严肃沉重的心情对待战争的爆发。这次丝毫没有象1914年那样十分明显的兴高采烈的情绪。适龄服役的男子默默地服从动员令,到兵站报到。仿佛全国的男男女女,军人和平民都意识到现在开始的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希特勒和戈林显然也感到他们是破釜沉舟,作出了第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9月1日,希特勒在国会发表演说时,发誓要胜利凯旋,不成功便成仁。9月3日,当戈林获悉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时,他说:“愿上帝保佑我们这场战争别打输了!”
然而,波兰战争一开始就频频告捷。波兰军队虽然作战勇敢,但是他们不论武器、训练,还是指挥方面都不是德军的对手,因而在三周之内就被彻底打败。那些未被德军俘虏的波兰军队却当了苏联占领军的俘虏。苏军挺进到里宾特洛甫与俄国人在莫斯科划定的分界线。波兰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又一次不复存在,它被德国和苏联瓜分了。德国控制的波兰西部地区被正式称为“总督辖区”。德国总督将总督府设在克拉科夫城堡的韦佛尔宫——波兰人将这个地方视为自己民族的圣地。
一俟波兰被征服,德国军队就开始向西调迁。虽然当时对“西壁”——国外称为“西格弗里德防线”宣传得很多,但是,这时这条防线尚未竣工,距离“攻不破”的程度还差得很远。在波兰战争期间,这条防线仅由三十五个德军师驻守,而且其中大部分是训练很差的后备部队或是本土防御部队。法国野战军当时由六十五个现役师和四十五个后备师组成。要是法国野战军在广阔的战线上对德国驻守边界的保安部队(因为很难用更好听的名词来称呼他们)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特别是在九月上旬。如果法军在较大数量的德军从波兰调回之前发动这样一次进攻,他们几乎可以肯定毫无困难地推进到莱茵河,还很可能越过莱茵河。那么,以后战争的进程就会很不一样了。
然而,使许多德国军官感到惊讶的是,虽然法国人一定十分清楚我们暂时的弱点,他们却按兵不动。只有在萨尔布吕肯防区和特里尔南部的佩尔地区,即德国、法国和卢森堡三国的交界处发生了前哨战。沿着前线的其他地方,尤其是沿着莱茵河上游,都是处在“奇怪的战争”时期。连续好几个星期,任何一方都未开枪,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双方的民工都可以在紧靠边界的地方构筑工事。甚至到德国野战部队几乎全部都在西线集结时,这种状况还在继续。希特勒断言,法国人将坐失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他说对了;由于他们没有利用德国这种虚弱的处境立即发动进攻,从而失去了重创希特勒德国的机会。对希特勒来说,下一步就是在尽早的适当时机打败法国。整个德军的战斗序列也就作了相应的改变,在西部集结的部队从三个集团军增加到八个,素质差的本土防御部队由在波兰战场上完成了自身训练的现役部队所代替。
自8月下旬以来,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德国所有被统一宣布为“本土战区”的各省。对一切房屋和交通工具实行灯火管制。1939年至1940年的冬季偶尔有飞机轰炸。食品完全定量供应,所有的原料也一样,只有凭供应卡或某种其他形式的许可证才能得到供应。征兵动员在继续。被征入伍的新兵使西线的德军进一步扩大,到1940年春,总数已达一百三十六个师。
希特勒早在1939年11月12日就想发动进攻。由于气候原因加上陆军还未具备充分的进攻能力,陆军总司令不同意这个计划。经过激烈的争吵,布劳希奇说服了希特勒收回发动进攻的命令。原计划比1914年所采用的作战计划要更加厉害,它把主攻点放在德军的右翼,要求德军穿过荷兰和比利时向前推进。1940年2月,这个计划被放弃,改为采用所谓曼施泰因计划,将重点放在中央地区。
冬季,进攻日期确定了不下十几次,皆因气候异常寒冷,在最后一刻被取消。5月10日凌晨5时45分,在西线,训练有素、水平很高的德军部队终于沿着埃姆登到卡尔斯鲁厄的整条战线发起了进攻。所执行的是曼施泰因计划。
战事发展比预期要迅速得多、顺利得多。5月14日,荷兰军队就被迫放下武器。仅仅两周之后,比利时的武装力量投降了,被迫跟随自己的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当了俘虏。比利时军队的背叛迫使英国远征军撤到海边,处境岌岌可危,只是由于希特勒作出的决定才救了他们,希特勒命令为弥合对英国远征军包围正从南北两翼向前挺进的德军停止前进,同时根据戈林的建议将这一地区的战斗进一步局限于德国空军的轰炸。可是,德国空军是完全没有能力阻止英军撤退的,由于气候条件进一步恶化,他们就更没有办法了。到6月4日,英勇战斗的英军大部分和大大削弱了的法国以及比利时部队一起撤回到英格兰。
当时德国的宣传机器大肆诬蔑敦刻尔克的撤退,把它说成是英国的失败。诚然,英军丧失了自己的全部装备,但挽救了部队,这支部队为后来在非洲、意大利和西线打败德军提供了干部。
在这段时间里,战斗在继续进行。6月5日,德军渡过了塞纳河。6月14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的城市,并为德军所占领,德军先头部队接近卢瓦尔河。6月17日,法国总理贝当元帅被迫要求停战。当德军推进到濒临大西洋的波尔多时,才同意停战。6月10日,意大利参战。停战协定最后在贡比涅森林里签字,1918年的停战协定也是在同一个地方签字的。
战争持续了四十四天,此间德军打败了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军队,占领了法国的大部分城市。我们只有一个敌人未被击败,就是英国。我已经谈到过这个错误,它使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在西线开战前不久,我们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十分大胆的军事行动——占领丹麦和挪威。长期以来,德国工业所需要的大部分铁矿石是从瑞典经过挪威进口的,保持这条路线的畅通对于德国的战争活动是至关重要的;而封锁这条路线对于英国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知道双方几乎是同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不论是哪一方的决定都会导致破坏斯堪的纳维亚的中立。从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即苏联进攻芬兰,芬兰英勇抵抗的时候,双方都在做准备工作。
但是,希特勒比他的对手们行动快,4月9日,他的部队在从奥斯陆到纳尔维克所有挪威的重要港口登陆。五天之后,英法联军才在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登陆。丹麦没有作无谓的抵抗,一滴血也没有流就被占领了。可是,挪威人却在他们年迈的国王领导下艰苦奋战。德国海军损失惨重,特别是巡洋舰和驱逐舰。到五月份,纳尔维克的局势变得如此危急,以至使希特勒考虑放弃挪威北部的战斗。但是,在那里作战的德国山地部队勇敢地坚持了下来,直到6月8日,挪威最后停止战斗,同盟国撤走了自己的两栖部队。
这时,从纳尔维克到法国-西班牙边界的整个大西洋海岸都在德国人手中。希特勒帝国的版图西起布雷斯特,东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的郊区。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以前所有的敌人,除英国外,都已被打败并被赶出战场。
清除这块“四周环海的岩石”的斗争现在开始了。这场斗争的序幕就是不列颠战役,即构成下一章主题的大规模的空战。德国空军现在要完成的是一项德国潜艇部队(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战果)由于数量上的劣势,所无法完成的任务。有关进攻不列颠诸岛的意图和导致放弃这一计划的原因将在下一章里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