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第一
作者:汉斯·阿道夫·雅各布森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出自————《战争通史》
准备
希特勒阐明其西线进攻的决策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德国武装部队的将领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聚集在德国总理府。希特勒要向他们阐明他对今后事态发展的某些主要想法,并将他的政治决策告知他们。
希特勒开始说道,他们,作为德国武装部队的代表,应当始终记住:如果不是先有纳粹党的兴起,德国武装部队的重建根本是不可思议的。自从他一九一九年开始政治生涯以来,他曾不得不独自去克服许多难以置信的障碍,并在作出困难的决定时进行反复斟酌。这时,唯有他德国的坚定信心支持着他。只要他的决定对于促进实现他的目标是必要的,他在采取那些“蛮横”的决定时也从不曾有过丝毫的犹豫。一九三三年,当德国处于百废待举之际,他就已经着手改组、巩固和加强这个国家。同时,他已开始将德国从国际羁绊中解放出来,并恢复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尽管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他还是成功了;尽管怀疑他的人总比信任他的人要多,但他的兼并政策还是成功地得到贯彻。希特勒现在坦率地承认,他一开始就决定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不过,他又指出,他不得不分阶段进行。至于说到他与西方列强算总帐的最终目标,他还没有彻底弄清的唯一问题是,究竟应当先从东面还是先从西面下手。那些经常提出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希特勒的计划意味着斗争,除了斗争别无其他。希特勒却反驳道,对他来说,斗争实际上就是各民族的命运。顺便他还提醒他们: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有责任使德国的领土与人口相适应,而不是相反。万物都必须把为生存空间而斗争作为天职。否则,就只有放弃生存的权利。
不过,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能说明为什么同西方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自从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对抗就不断加剧;西方各国总在努力使帝国得不到巩固。在十九世纪末,毛奇就已经相当清醒地认识到,迟早总会有一场决战,为此,他曾一度主张过发动一场预防性战争。但由于俾斯麦的后任缺乏果断,帝国白白放过了最有利的时机。当决战最终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到来时,帝国却发现自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灾难。今天是六七十年来第一次,德国无需两线作战。但谁也无法预见这种有利的形式将能维持多久,当下采取行动已刻不容缓。无论如何,他决不会毫无目的地重建德国武装部队。
谈到取得波兰战役胜利后的整个政治形势,希特勒指出,目前法国和英国实际上仍呆在他们自己的防线后面按兵不动。而德国能够容忍这种情况多久呢?
纵观态势可以看到,俄国的确已经被削弱了,作为一个军事因素,不必对它作过高的估计。而且,还有一项条约将俄国与德国栓在一起——当然,大家必须记住,这种条约只有在它仍然有用时才要保持有效。必要时,德国必须表明能够挫败俄国在波罗的海、巴尔干半岛和波斯湾的长远的政治意图。在意大利,对德国唯一有利的因素是墨索里尼本人。这位领袖正急于实现帝国的雄图,但他还必须认真对付自己在国内的反对势力,德国只有在西线取得胜利才能使墨索里尼站在德国一方参战。不可否认,德、意两国的领导人如有一个突然去世,将使形势不利于德国。而他,希特勒,则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因此,德国一定不能再放过这个机会了。谁也说不清目前在东欧、东南欧和北欧的力量组合能否继续这样有利于德国。美国人至今仍采取中立态度。目前的时机很有利于实施进攻,六个月后也许就为时太晚了。因此,他决定要压垮敌人以尽快结束战争。希特勒接着宣称:“谁不同意,谁就是毫无责任感。”现在德国在军事上显然居于有利地位,他接着说。德国拥有的正规师数量较多,德国的空军、坦克部队、防空部队和其他炮兵部队都优于敌人,而首要的是,德国军队的战斗素质比盟军的好。
听说德国陆军在波兰打得并不理想,希特勒为此深感羞辱。当然,他也不赞同那种不予批评、只讲好话的狂热,但德国陆军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也没有理由认为德国陆军缺乏勇敢精神,或在训练中存在什么缺点。此外,一九三九年的德国陆军已比一九一四年时装备得更好。“我还必须向德国军队的现任指挥官们致意,今天德国陆军的领导已优于一九一四年。”希特勒接着严厉谴责了那种认为德国陆军并非都尽如人意的看法。”现在任何事情都取决于指挥官。我能用德国士兵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只要他们有很好的领导。”以德国的小型海军为例,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它们就成功地在北海肃清了英国的海军力量。海军及其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值得特别尊敬。同时,德国空军和陆军在波兰的功绩也决不容忽视。
德国军队目前拥有军事优势,并得到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工业的支援;现在一切都取决于如何充分利用这种形势,现今在德国爆发革命的可能性已被完全排除。
希特勒特别感到忧虑的是英国军队的活动日益频繁;在六至八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已大大加强了在法国的兵力。
而且,一旦盟军占领荷兰和比利时,德国的薄弱部位——鲁尔区就会处在严重危险之中。任何妥协思想都应清除。这是一个关系到胜败的问题。归根结蒂,关键的问题是:谁将统治欧洲?
使用潜艇和水雷,可能迫使英国屈服。但在此之前,德国还必须夺取较有利的作战基地。因此,必须尽快占领比利时和荷兰。希特勒并不考虑他自己必须付出的代价,已经定下一个大胆、果断的决心:有利时机一出现,即进攻法国和英国,并将两国一并摧毁。这个决心只有腓特烈大帝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之前定下的决心可以与之媲美。在这个背景下,所谓破坏荷兰和比利时的中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德国胜利,也就不会有人提出什么责难了。“不在西线发动进攻,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因此,德国领导人必须给德国人民树立一个充满狂热决心的榜样。“如果总指挥官们都象一九一四年的某些将领们那样心灰意冷,神经失常,那对普通的士兵还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呢?”必须使用一切手段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将采取强硬措施对付任何试图动摇这种精神的人,并将毫不犹豫地消灭一切反对他的人。
希特勒在结束他的演说时,呼吁人们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如果我们经过这场苦战成为胜利者——我们也一定会是胜利者!——那么,这一天和这个时代将会载入我国人民的史册。至于我个人,不成功便成仁,誓与民族共存亡。不许向外国投降!不许在国内发生革命!”
希特勒在这篇演说中相当清楚地表明,他已下了最大决心要打赢这场九月三日爆发的对西方各国的战争。他之所以在此时召集德国军事将领,是因为某些军事领导人显得缺乏热情,使他感到烦恼。在进行波兰战争的过程中,他已下决心要同西方列强决一死战,但是当他将这个决定告知三军总司令时,他很快发现他们对他的计划表示怀疑。一方面,他们认为手头还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装备,另一方面,他们仍希望在交战国之间缔结某种政治协定。然而,一九三九年九月底,希特勒终于强迫陆军总司令部放弃其在西线的防御战略,转而为进攻作准备。
驻在措森的陆军总司令部的头头们最初反对希特勒的主意,但在希特勒坚持己见的情况下,他们匆忙地拟订了一份作战计划初案,这份计划再清楚不过地暴露出其敷衍塞责的性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陆军总司令部用来对付希特勒的一种灵活机动的手段。而希特勒于十月六日在国会提出的“和平建议”,只不过是为了在德国人民的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正确形象而已,希特勒在西线发动进攻以后对意大利大使就直言不讳地承认了这一点。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他们两位都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一九三九年秋季在西线强行寻求决战的可能性。他们很明确地告诉希特勒,德国陆军既未经过充分的训练又没有足够的装备在此时去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自然,这两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作出自己的判断的,因此——不同于希特勒——他们过高估计了盟军、特别是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同时,自十月以来就集中在西线的各集团军群的司令,也认为冬季攻势的前景显然很不妙。他们都很担心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面僵持的局面。但是希特勒仍继续催促进攻,而他的将军们并未能形成坚固的阵线来反对他的计划。
当时的C集团军群司令里特尔·冯·李勃将军尤其抱有怀疑态度,他起草的几份备忘录都强调指出,从事这样的军事进攻是不可能迫使英国和法国求和的。十月间,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给勃劳希契,直截了当地说:“全德国人民的命运可能就要由你在数天之内决定,”并指出,人民深深渴望和平,而无打仗的热情。德国人民希望元首现在采取和平政策,他们本能地感觉到不可能摧毁英国和法国。如果元首在多少可以令人接受的条件下结束目前的困境。不会有人看作是虚弱或投降,而只会认为元首对当前力量对比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元首这样做了,他一定不仅会被全德国人民而且会被全世界人民看作是一位真正的和平王子。
但到了一九三九年十月中旬,希特勒就已宣布了他的“不可更改的决定”:在西线发起进攻。进攻日期暂定为十一月十二日。十一月五日是必须下达预令开始进攻前准备的日子,这一天,勃劳希契试图说服希特勒至少推迟进攻,但他的话未能对希特勒产生影响。实际上,希特勒将他的意见看作是对自己作为纳粹党领袖所做的工作的批评。他命令进攻仍将按原定计划进行。然而,恶劣的天气,不能令人满意的作战计划,当然,还有许多高级军官持不同意见的表示,使作战行动一再推迟〔一九三九年~一九四○年冬季,进攻至少推迟了二十九次〕。结果,希特勒最后才命令他的将军们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集中到德国总理府。希特勒急切地想要扑灭这些高级军官中酝酿着的危机,决心尽一切可能改变他们的看法,一劳永逸地除掉某些不满分子,驳倒他们反对在西线发动进攻的论点。希特勒的这次演说无疑表明,他甚至连他最亲信的军事顾问们的意见也没有征询,就采取了一项关系到整个战争命运的极为重大的决定:将这场德国人称为“静坐战争”、法国人称为“滑稽战争”、英国人称为“假战争”等各种名目的战争,转变为一场名副其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天十八时,希特勒召见了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责备他们对他下令实施的进攻采取犹豫态度。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作了如下简短的记载:“陆军总司令和我本人——措森的幽灵〔危机日〕。”勃劳希契当时鉴于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那种令人不能容忍的状态,提出了他的辞呈,但是希特勒告诉他,他必须象其他人一样克尽职责,并继续担任陆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在元首和勃劳希契之间曾发生过很严重的冲突,但后者仍然是总司令,很显然,他现在愿意为预期的作战行动负责了。”
作战计划
在希特勒命令勃劳希契制定西线攻势计划之后数周,十月十九日,陆军总部提出了第一份部署计划。由于双方都沿战线南段构筑了坚固的防线——马其诺防线和西壁防线,成功地实施正面突贯的可能性不大。陆军总部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下述作战计划:与拥有从梅斯到韦塞尔的强大右翼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不同,现在的计划则只有一个从普吕姆延伸到韦塞尔的较强大的北翼〔B集团军群〕。这表明只准备向西进攻,其翼侧由南翼〔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掩护。进攻重点放在列日以北地区,大致进攻方向朝着加来海峡的比利时海岸;作战目的是向根特实施包围运动,可能时割断英军与法军的联系,此外,还要夺取空军和海军基地,以便对不列颠群岛作战。
当时,柏林的军界认为,这个作战行动最多只能取得最初的成功。从根本上说,这份计划缺乏远大的战略意图。假定它最初的作战目标〔海岸〕能够达到,那么,如何继续进行这场战争、彻底击败英法两国的问题就会完全暴露出来。此外,这份计划还在组织实施方面不够严谨,并且也没有保留足够的预备队。
这份部署计划——密码代号为“黄色”——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从最高统帅部的代表同各集团军群司令部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争论中,可以越加清楚地看出意见分歧很大。特别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是,将装甲师和机械化师都集中在B集团军群内的建议是否真有成功的希望。
由于最高统帅部已经把作战准备的进度报告了希特勒,他本人也就密切注意这个重大问题。十月二十五日,他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报告作战准备情况,然后,他又召见了集团军群司令和将担任进攻先头部队的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和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趁机提醒希特勒注意气候普遍很恶劣。他们建议,无论如何都要稍许推迟进攻,以便陆军有机会加强训练;尔后,预定的作战行动可在来年春季进行。但是这些意见没有为希特勒采纳,他害怕推迟进攻会使敌人有机会加强兵力。
在讨论过程中,希特勒突然转向勃劳希契,询问是否没有可能将主攻方向仅放在马斯河以南——也许同时对列日实施一次助攻——并穿过阿登森林,向西尔后向西北进军,以便从南面包围比利时要塞,切断并消灭敌人已投入到那里的全部兵力。这无疑是个大胆的建议,很有讨论的价值。但希特勒本人又立即表示了他自己对这个建议的怀疑,反问道:“我们能成功地穿过阿登森林吗?”接着,他指示陆军总部重新研究这个建议,并向他报告审议的结果。这是第一次提到打一场包围战的可能性,但当时遭到了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和陆军总部的反对,主要原因是还不清楚敌人的意图。而且陆军情报部〔西线外军处〕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对敌人的意图有个全面的了解。但是除非有充分的材料能说明,一旦在德国进攻的情况下,盟军会自动攻入比利时,否则这样的作战建议是不值得认真探讨的。反言之,如果敌人仍留在法国与比利时西北边界的阵地内不动,那么,建议中的进攻楔子就会直接插入敌军部署。因此,希特勒十月二十五日的建议被否决了。于是他现在又坐立不安地在考虑一些新建议,而且始终鬼迷心窍地要将主攻方向放在列日以南。十一月初,他命令一支装甲部队〔由两个装甲师和三分之二个机械化师组成〕部署在色当对面A集团军群的地段内。
希特勒确实应当受到称赞——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在指导制定德军作战计划时,确定准备攻击的正是法国筑垒防线最薄弱的一个地段;这一情况对于此后西线攻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不过,他接着又于十一月二十口下令再派遣一些部队去支援这支装甲部队,这完全是浪费兵力,而且纯属权宜之计。因为他本人保留着调动这些部队的权力,并计划将这些部队投入取得最大初战成果的正面地段上。希特勒并没有准备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一张牌上;直至一九四○年二月,“三路作战计划”仍然是受欢迎的。希特勒不敢采取果敢的步骤以寻求军事决战,并在一开始就将作战主力放在迪南特和色当之间向西面进攻。这与他制订外交政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事实清楚表明,在这些日子里,希特勒仍然依赖专家们的协助,即参谋总部和他自己的军事顾问们。只是在后来几周中,由于某些战术上的原因和一九四○年一月十日发生的事件〔两名迷失方向的德国空军军官在梅克林附近迫降,他们携带的重要作战计划落入敌人手中〕,他才越来越想到,也许还是在色当方向上集中较多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更为有利,因为敌人肯定不会料到德军会把进攻主力放在那里。
在此期间,当时的A集团军群参谋长冯·曼施泰因中将仔细研究了陆军总部制定的第一份作战部署计划,他同其他许多德军高级军官一样,对建议实施的作战行动很不满意。他自己得出的结论是,鉴于敌人毫不妥协的态度,希特勒提出的通过进攻寻求军事决战的建议很值得考虑。在他看来,当时的形势要求制定这样一份作战计划,即既能压垮敌人、又能使战争的结局有利于德国。因此,在快到十月底时,他向陆军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连同一份实施西线作战的详细建议。从那时起至一九四○年一月止,曼施泰因至少提交了六份备忘录!在第一份备忘录的结尾,他要求进攻必须寻求迫使敌人在地面决战。这可以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德国应在那慕尔以南展开主力,以便突破索姆河防线,切断并消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部队。实施这次作战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南翼必须通过进攻得到掩护。第二步,德军应转向南方,并通过包围夺取胜利。曼施泰因设想敌人将认为德军再次采用施利芬计划,因而会尽可能向东集中强大的兵力,以对付德军在那里的进攻,同时力求对德军进攻的南翼发动反攻,以卷击德军的整个正面。因此,他建议从一开始就把攻击的重点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A集团军群的部队应按照如下方式来进行作战〔这在以后被称作曼施泰因计划〕:一个集团军以步兵师在迪南特和富梅之间大致向西进攻,其目标是,在B集团军群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协同下切断并消灭向比利时前进的敌军。同时,另一个集团军则渡过马斯河,尔后在色当两侧转向西南方向,以便击溃敌人很可能部署在那里的进攻部队,从而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曼施泰因认为,如果要想对正在调往比利时南部的敌军取得初步胜利,只有两个机动军的兵力太少了。他赞成毛奇的观点,即认为作战计划只应考虑到与敌军主力进行第一次战斗为止,所以,他建议将来使用多少机动部队应根据敌人的反应而定。一旦消除了敌军向翼侧进攻的危险,所有可动用的兵力均应转向北方,以协助消灭包围在那里的敌军。但是,曼施泰因计划却规定各装甲师的主力应放在B集团军群之内!第三个集团军则必须在马斯河畔的卡里格南和摩泽尔河畔的梅特拉赫建立一道防线。
陆军总部多少有些犹豫不决地讨论了曼施泰因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但并没有真正地交换意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干曼施泰因、勃劳希契以及哈尔德之间在个性和专业上有所不同。关于A集团军群在西线实施作战的这些建议只在陆军内部议论过,并没有象曼施泰因所希望的那样呈送希特勒。只是由于一月发生的“梅克林事件”和A集团军群在二月进行的两次图上演练,才使陆军总部稍许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对于敌人的意图也有了较清楚的了解。现在一切迹象表明,一旦德军进攻,盟军西北翼的机械化部队将会自动进入比利时。
希特勒最终还是了解到曼施泰因的那些备忘录,但并非通过正常的渠道。一九四○年一月底,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上校访问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他从高级参谋口中得知,曼施泰因曾经事先向陆军总部提交过一份关于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建议。施蒙特在返回柏林后,似乎将这件事报告了希特勒。事实上,可能正是由于施蒙特的坚决要求,希特勒于二月中旬在柏林召见了曼施泰因——他在这段时间里已提升为军长,也许是对拒不采纳他的计划的一种安抚。在这次会见中,曼施泰因详细阐述了他的建议,希特勒当即感到十分满意,这当然是因为他本人在去年十月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在此期间,陆军总部也最终改变初衷,同意采纳这个雄伟的设想。二月十八日,在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之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最后的决定。但是,使德军能有一个对于取得战役胜利具有决定作用的作战部署,无论如何还要归功于陆军总部。
一九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的新的作战部署计划,就是以曼施泰因卓越的作战建议和希特勒本身的设想为基础重新制定的。但使用德军的战术方案最终还是由陆军总部来完成的,并以“大镰刀”计划载入现代军事史册。德国一九四○年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份计划。
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荷兰,阻止英国利用荷兰的领土。同时,穿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攻部队也可消灭尽可能多的法国和英国军队,为最后摧毁盟军的军事力量作好准备。在三月十三日举行的司令官会议上,勃劳希契强调,西线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先将英军与法军的联系切断,尔后全歼英军。
与一九三九年最初提出的作战建议不同,现在将进攻主力放在各进攻部队的南翼。基本作战思想是通过暴露南翼来摧毁敌人在列日至色当之间的防线。为达此目的,A集团军群〔冯·伦斯德将军〕将使用强大的机械化和装甲部队——首次独立作战。A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南面进攻,切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兵力,尔后在与向列日北部进攻的B集团军群〔冯·包克〕协同消灭这些部队。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机降和伞降部队的支持下尽可能迅速地占领荷兰,并尽量牵制在比利时的敌军,越多越好。通过发起猛攻,这支部队应尽可能长时间地使敌人弄不清主攻方向,并阻止敌军攻击实施包围的一翼的内侧。事实上,这份大胆的作战计划取得的全部胜利即有赖于此。与此同时,坚守西壁防线和莱茵河正面的C集团军群,也应用佯攻牵制那里的敌军。
盟军的计划
希特勒在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九年战前几年中推行的政策,逐渐使英国和法国认识到,它们在未来战争中必须再次并肩作战。一九三六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区后不久,两国的总参谋部就开始交换技术情报。不过,直至那时为止,英国官方的“绥靖”政策却一直禁止任何较密切的军事接触。这个最后的障碍直到德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才清除了。这两个西方国家终于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有力地对抗它们现在所认清的希特勒的无限政治野心。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两国在巴黎召开了首次总参谋部联席会议。讨论中,考虑到在西北欧进行战争的可能性。法国代表明确提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保卫本国的领土。一旦战争爆发,应首先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直到盟军准备就绪能发起进攻为止。两国总参谋部都很明白,在一九四○年底以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还承认,敌人在地面和空中都拥有优势兵力,只有海上力量比较薄弱,毫无疑问,它会夺取主动权。因此,从一开始,盟军制定的所有计划,都以准备对付德军进攻为目的。
在讨论中很快明确的问题是,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法国陆军将要承担防御的主要任务。英国担心它开始派往法国的部队不可能多于两个师。其他部队将尽快派遣,甚至包括一些装甲师,但是这些部队在一九四零年春季以前很难作好战斗准备。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几天之后,英国开始派遣它的第一批部队到法国北部。到九月十七日,根据W-4计划,英国远征军的较大部分已抵达法国。至九日底,在法国的英军已有约十六万人。到一九四○年四月底,英国陆军在法国的全部兵力已增加到十个师〔五个正规师和五个地方师〕,约四十万人。
在战前联合制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法国总参谋部最初采纳了“埃计划”。其目标是沿着西北法比边界保卫法国领土。只有在法军左翼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团军,负责抵抗进入比利时领土的敌军,而且也只有有限的作战目标。第一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守从北海至圣康坦-特雷隆全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计划要求占领斯凯尔特河——法文称为埃斯科河的中段,因此定名为“埃计划”。然而,在盟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底保证波兰的安全后,这个计划又被放弃了。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和波兰作战部长克拉斯卜齐沙将军一九三九年四月在讨论中同意,在德军进攻波兰的情况下,法国大多数可以使用的师都应用来进攻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西壁防线,以救援波兰。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甘东林将军签署了一些命令,大意是,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开始实施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以封锁在哈尔特和摩泽尔河之间德军的防御配系。但是,由于只有很不充足的部队可供使用,“并且缺乏炮弹的问题更加严重”,法军最高统帅部只能考虑有限的作战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地突破西壁防线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法国人希望他们的作战行动足以迫使德军从东线撤回许多师,以对付面临的威胁。
实际发生的事情与所计划中的很不相同。九月七日法国军队的确向前推进了,但不久作战行动就在西壁防线居高临下的高地前面中止了。接着,法军最高统帅部马上就将部队撤回到出发地点。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救援东方战线的波兰的问题;当然,也必须指出,德军取得波兰战役的胜利远比盟军最高统帅部所预料的要迅速。不过,一切迹象表明,法国既无决心也无实力对德国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以决一胜负。说到底,还是法国的武装力量——连同其英国盟友的武装力量,对于达到这个目的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很不充足的。英国和法国都曾鼓励波兰抗拒德国的要求,并且都答应在必要时予以军事援助。但当战争真正爆发时,两国都不能实践诺言并有效地帮助自己的东方盟国。实际上,当它们的盟国在数天内被从军事上消灭时,它们都在袖手旁观。
德国军队在波兰取得的全胜,迫使西方同盟国——大约从一九三九年九月中开始——重新考虑它们的整个作战计划,并确定不同的作战目标。显然它们现在不得不看到德军即将对西线发动进攻,而一切都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使用当时现有的手段来击败进攻。并且也有理由假设,德国在发起进攻时会再次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很可能也会破坏荷兰的中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说服这两个国家立即与同盟国结成军事同盟。然而,尽管同盟国再三请求——最后几乎以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荷兰和比利时却都拒绝更改它们公开宣布过的独立和中立政策。这两个国家都不准备接受同盟国的军事合作,除非德军真的入侵它们的领土。比利时人相信如果他们受到侵犯。他们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守在比利时东部沿马斯河和艾伯特运河构筑的现代防御工事,以便使同盟国还来得及增援。基于上述事实,希特勒宣称他是被迫发起一场对西方的预防性战争,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在宣传上惯用的谎言。
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是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最高负责人。他仍摆脱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些旧思想,他认为德军非常可能会再次使用一支强大的右翼部队穿过比利时北部和中部进攻,以便至少能进占在加来海峡沿岸和伊尔松之间的法比领土。看来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如果德军不照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去做,而相反地突破法军在马斯河上的阵地,并包围已进入比利时的盟军,那时他们该采取何种步骤。
这种灾难性的疏忽最为令人吃惊,这是因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英国的一些军事作家〔例如,利德尔·哈特上尉〕早已提请人们注意德军穿过阿登山区进攻的可能性。法军最高统帅部似乎故意夸大了使用大部队在阿登山区实施进攻的困难,而抹杀了这种可能性。现在,盟军最高统帅部讨论了三种防御方案。一种方案是,盟军主力应在斯凯尔特河后面占领阵地、并在那里掘凝固守,持久防御,同时,还可派遣一些部队去增援根特运河一带的比军。第二个方案,也可派遣机动部队〔包括法英两军在内〕到艾伯特运河去增援比军在那里的防御,并防止敌军进一步深入比利时领土。最后一个方案是中央防线的防御,即北起安特卫普、中间经过瓦弗和那慕尔、延伸到纪韦附近的马斯河上。实施第二个方案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比利时人本身的态度。如果他们足够地明智,在德军实际进攻之前就要求同盟国的援助,无疑这个方案还有某些成功的希望。然而,考虑到比利时政府的固执态度,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所能认真考虑的只有另外两案。
一九三九年十月,德国将立即发起进攻的迹象越加明显,比利时的军事首领开始重新集结部队,这时法国总参谋部再次采纳了“埃计划”。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四日,东北战线总司令乔治将军向下属各集团军颁发了适当的命令〔第七号命令〕。通过占领斯凯尔特河中游地区,盟军可能得到以下一些好处:比军在盟军增援下能将德军牵制在本国领土内;德军将无法接近比利时沿加来海峡的各个港口;英国的防空设施可向纵深延伸;最后,法国北部的法军预备队也能得到充分的掩护。有利于这份计划的另一因素是,该计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付诸实施。而主要的不利条件是盟军必须坚守一条很长的战线,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这个第一份防御计划曾受到法军最高统帅部的激烈批评。首先,它要求不经一战就放弃比利时的大片领土,这必然会对比军的士气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其次,要避开德军强大右翼的进攻分明也是很困难的。在后来几周中,出于上述考虑又起草了第二份计划,通常称作“代尔计划”,而比利时人则称作“高-瓦计划”,因为它所包括的范围从安特卫普东南面的高宁苏克特至布鲁塞尔东南面的瓦弗。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增援在布鲁塞尔东而代尔河一带的比军防御部队,以便能够坚守那里的既设阵地。作为对这份计划的补充,还作了如下安排:从盟军左翼法国第七集团军抽调几个师去增援位于“荷兰要塞”南面的荷兰陆军。
这份“代尔计划”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零年的冬季详细制定出来,并于一九四○年三月下达了最后的命令。同盟国的意图仍是让第一集团军群从马斯河上的梅齐埃尔开始,大致从东北方向向右旋转,以抗击敌军对那慕尔-瓦弗一卢万和安特卫普附近一线〔代尔防线〕的攻击。较大部分的比利时军队——正如他们的指挥官们后来所安排的那样——将防卫从卢万北部至荷兰边界的地段。同盟国预计,比利时的前方掩护部队,包括骑兵部队,至少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阻止德军向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前进〔通过炸毁桥梁、设置路障等手段〕,以便盟军部队能够进入代尔防线阵地,并有机会在尽可能靠东的地区接受决战。法国第七〔机械化〕集团军的任务是增援在安特卫普一特恩霍特地区的比军,并在接到特殊指示后应向荷兰运动,以便加强荷兰南部诸岛屿的防御并增援“荷兰要塞”。鉴于敌人在装备和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比军将会被迫逐步将其部队从前方阵地后撤到有坦克障碍物和泛滥地区掩护的预备防御阵地,在那里盟军部队就可和他们会合,共同对付德军的进攻。比利时的整个防御配系,在北方是以安特卫普周围的筑垒阵地和所谓“国家内堡”为基础;接着沿艾伯特运河一直远伸到马斯特里赫特和列日,在那里以埃本-埃马尔现代要塞为防御重点。防线从列日沿马斯河向西南方向延伸至那慕尔。比军主力就集中在这条防线后面,以击退德军的进攻。另一支部队部署在比利时南部,以便尽可能长时间地阻击德军在那里的进攻;并奉命在敌军压力太大时撤退到那慕尔附近的马斯河防线后面。
荷兰的防御计划是以从东到西逐步增加兵力的梯次防御阵地为基础。荷军只有较少的边防和海岸部队守卫着伊塞尔-马斯防线直至马斯布拉赫特一线,主力却都部署在所谓“彼尔-拉姆”防线后面和更靠北一些的格雷贝防线后面。第三条防线则由“荷兰要塞”组成,该要塞在南面有许多河口掩护,并驻有一些强大的边防营和一个陆军军。比军是以撤退到“国家内堡”里进行持久防御作为最后手段,而荷军则是将“荷兰要塞”作为决定性基地,希望从这里能阻止德军的进攻,直至同盟国派遣充足的部队来援助他们。荷军尤其依赖将在“要塞”南面制造的洪水泛滥,指望洪水能严重阻碍敌军运动。
德军进攻
突向加来海峡沿岸港口
德军的进攻是在最有利于德军的时机发起的。进攻开始于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凌晨,德国空军对中立国和敌国的机场、交通枢纽、军事设施、行政中心和工业目标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这时德国武装部队不仅充分地进行了训练,充分地装备了装甲车辆和坦克,而且也完成了各项作战准备,包括在荷兰和比利时领土实施空降作战和其他奇袭手段在内。进攻——由五个集团军从北海向摩泽尔河发起——现在可以说成功的希望很大。
没有正式宣战,德军部队就侵入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目标是消灭同盟国的军事实力。从一开始,一切必要的作战行动都是在士气非常旺盛的情况下实施的,而且很多因素都有利于德军。
首先,一九四○年一月所采取的新的动员程序取得了很大成功;德军因完全达成突然性而非常有利。大部分前线师都在二十四小时内作好了战斗准备;同时,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与负责对战场提供近距离支援的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相互取得了密切协同。严格的保密规定和巧妙的伪装,掩饰了装甲部队的行动,从而使敌人难以确定德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德国空军在战役的最初几天内就建立了空中优势,继而夺取了制空权,使地面部队、特别是A集团军群作战地段内机动部队的作战行动的实施更为容易。德军部队为完成其在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年冬季的作战任务曾进行过出色的训练,其杰出的战斗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尽管如此,鉴于盟军可以使用的兵力,其中包括装甲部队,同盟国只要实行集中而坚定的领导,部队有高昂士气,那也应当能够抵抗这个进攻。
进攻北翼的第十八集团军〔屈希勒尔将军〕的作战目标是击败荷兰军队和尽快占领荷兰,以便消除来自北翼的威胁,并阻止盟军部队利用该国作为作战基地。五月十日凌晨,德军使用了伞降部队;与此同时机降部队也在莫尔狄克、鹿特丹和海牙等地附近着陆,以支援此次作战行动;给空降部队的命令是完整地夺取马斯河和瓦尔河上最重要的桥梁,并坚守到机动部队从陆路到达。尽管伞降部队对海牙的进攻失败了,但他们还是成功地把莫尔狄克和鹿特丹的桥梁完整地夺到手,并坚守在那里,击退了敌军的各次进攻,直至第九装甲师到达。在这一作战阶段,德军地面部队最艰巨的任务是及时增援这些机降和伞降部队。为此,B集团军群司令和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选定并驱使第九装甲师以最快速度前往支援。可以预料,盟军很可能会派遣部队穿过比利时进入“荷兰要塞”以增援荷兰,而且事实上德军的空中侦察部队也报告说,五月十一日上午,盟军的第一批部队正沿安特卫普——罗森达尔公路运动。这批增援部队隶属于法国第七集团军,由于遭到普特齐尔指挥下一些德国空军中队猛烈的空中攻击而停止前进。接着,第十八集团军的南翼部队又把他们全部逐退。这时,第十八集团军已成功地沿彼尔防线实施了决定性的突贯,使第九装甲师能按计划迅速前进。事实上,第九装甲师只遇到很少的抵抗或者根本没有遇到抵抗,其先头部队于五月十二日下午在莫尔狄克桥上与机降和伞降部队取得了联系。当天傍晚,第十八集团军迅速推进到贝斯特和默勒,包围了“荷兰要塞”的荷兰部队。然而,直至那时为止,突贯格雷贝坚固筑垒防线的一切努力都没有成功。
五月十三日,德军从南面和东面对“荷兰要塞”发起了向心攻击。十八时,德军穿过多德雷赫特,并进抵已由空降部队控制的鹿特丹南面。然而德军所作的各种尝试,甚至加上空军的强大支援,都还不能突破格雷贝防线。只是到了五月十四日凌晨,才发现敌人在夜暗和凌晨的浓雾掩蔽下撤走了,只留下组织得十分严密的后卫部队仍坚守着阵地。下午,较强大的德军部队冲了上去,迫使乌得勒支的荷军投了降。
与此同时,悲剧性的不幸在鹿特丹发生了。由于情报混乱——其中包括英军在“荷兰要塞”登陆的消息,后来又证实是弄错了——第十八集团军司令下令给通往“荷兰要塞”的必经门户鹿特丹市一份最后通碟,并补充说,该市如不投降就将遭到摧毁。尽管事实上谈判于五月十四日上午开始了,但由于通信联络上的问题,已不可能撤销德国空军为支援地面作战行动原定于十五时对该市实施的攻击。结果,为执行这次任务出动的轰炸机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将炸弹恰好扔在鹿特丹的旧城,几乎将该城全部摧毁。
荷兰野战部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考虑到毫无希望的作战形势、鹿特丹所遭受的轰炸和签署的投降书,认识到盟军不会给予足够的援助,于是通过广播电台提出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的建议。当时是五月十四日二十点三十分,到了次日十一点四十五分,荷兰和德国的代表已经签署了投降议定书。事实证明,仅仅五天苦战就足以结束这次荷兰战役。
此时,第六集团军在比利时中部的作战行动和A集团军群在列日至那慕尔的马斯河战线以南的作战行动也都取得了成功。
第六集团军能否迅速推进,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及时克服那许多江河障碍,以便机动部队向前推进。尽管许多别动队和空降部队的作战行动取得了成功,荷军和比军还是炸毁了一些桥梁,但这又未能实际阻止德军前进。在这方面,决定性的作战行动是第七空军师和一个步兵团的部队迅速夺取了埃本-埃马尔现代比利时要塞。
五月十一日,德军在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斯河上建造了第一座急造桥,使赫普纳将军指挥的第十六装甲军能够攻击格姆布劳克斯附近敌军的翼侧,赶到正在紧急奔赴代尔防线阵地的法军前面,并切断正在从列日撤退的比军后路。这次进攻行动还企图欺骗敌人,使它认为这就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五月十二日,德军同法军第二和第三机械化师的先头部队发生了首次战斗,这些先头部队的任务是争取足够的时间使法军能在代尔防线建立阵地。由于敌人正在进行顽强抵抗,特别是在汉努特-佩韦茨地段内,德军第八空军军必须连续实施攻击,支援第十六装甲军的作战行动。这时,第六集团军各步兵师已到达莫尔-迪斯特-圣特隆德一线。
五月十三日,陆军总部综述了如下战况:盟军正在不断地从里尔-莫伯日地区和巴黎东北部通过铁路和公路向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调动。这暗示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正在向比利时运动,自五月十日以来一直在盟军西北翼作战的第七集团军负责掩护其翼侧。总计这批敌军大约有四十至四十五个师,其中二十一个师面对着B集团军群。比利时战役就这样正在接近高潮。敌人已经进入圈套:如德军所希望的,它已经完成了将其西北翼以梅齐埃尔或其附近地区为轴心所进行的向前运动,从而为德军大胆的“大镰刀”计划取得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先决条件。然而,直至五月十五日,第六集团军突入代尔防线的一切尝试都未能成功。敌军的抵抗迫使指挥这次作战行动的冯·赖歇瑙将军放弃了进攻,直至五月十七日集中了所有可使用的部队时为止。
德军最初几天的进攻迫使盟军统帅们采取了一些十分严重的决定。而他们的算计大部分被证明是错误的。尤其是盟军部队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进人代尔防线阵地。在格姆布劳克斯附近也未能阻止德国装甲部队的推进。比军放弃自己的前方阵地比原先预料的要快得多,并被德军的重点攻击打回到代尔防线。盟军西北战线总司令乔治将军本来已在考虑撤退他的部队,但在最后时刻他又决心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德军前进。这时,盟军最高统帅部还没有弄清德军进攻的真正重点在哪里。直至五月十五日,当德国A集团军群的机动部队在色当和迪南特强行渡河并迅速向索姆河口湾方向运动时,盟军才认识到致命的危险正在开始向马斯河防线西部发展。
A集团军群的作战行动——整个战役成败之所在——几乎完全是按计划进行的。五月十三日,第四集团军和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部队成功地在乌克斯和色当两处的马斯河上建立了桥头堡,没有遭到任何顽强的抵抗,这个令人吃惊的和出乎意料的成功使冯·包克将军不禁感叹地说:“法国人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否则他们应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德国的将军们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敌人没有迅速用重兵占领那慕尔-色当防线。他们还吃惊地发现敌人的野战工事构筑得极其草率。
确实,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并没有看清这种大规模装甲和机械化部队进攻所构成的威胁的充分含义。而且,他们部署在马斯河地段的部队〔法国第二和第九集团军〕主要是些A类和B类师,这些师没有优良装备,许多军官都是预备役人员。因此,马斯河没有得到足够顽强有力的防御。法军未能摧毁德军的桥头堡,甚至未能加以封锁。同时,为支援盟军地面部队而实施的空中攻击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没有得到战斗机充分掩护,盟军的飞机损失严重。此外,进攻中的德军使用坦克和飞机发起密切协调的攻击,也使许多盟军部队的士气大为沮丧。盟军调到第九集团军地段上实施反冲击的一个装甲师因准备得太慢,使用得又不恰当,结果在几小时内就无谓地损失掉了。
同日,A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在克服了一两个局部困难之后又继续前进。冯·伦斯德将军不断地向他的指挥官强调尽快地向西朝加来海峡沿岸推进的重要性。五月十四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为加强这一目的性又下达了新的指示:各作战目标基本不变,但现在指示,要尽可能迅速地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机动部队加强A集团军群的进攻。
德军在马斯河战线突贯的战果越大,装甲部队向加来海峡沿岸推进得越远,在A集团军群看来,其日益拉长的南翼也就越加危险。伦斯德担心盟军会对其翼侧发起反冲击。为此,他的司令部也经常注意保障在第十六集团军战线后面的各步兵师从色当不断运动。五月十五日,伦斯德甚至考虑让机械化部队在瓦兹河暂时停止进攻。他十分急切地期望不让敌军在埃纳河上和拉昂地区取得任何胜利,哪怕是局部的胜利。
五月十六日,盟军最高统帅部越来越看清楚,德军对比利时中部的第一集团军群、英国远征军和比利时陆军可能实施包围的威胁。盟军第九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的主力部队遭到严重损失,因此,比的特将军决定放弃代尔防线,并将他的部队撤到斯凯尔特河战线。撤退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先撤到塞内河上,再撤到登德河防线。但是,盟军统帅们在这几天采取的一切措施,几乎都表现出犹豫不定。法军最高统帅部根本无意集中任何战略预备队并使用它们发起猛烈的反攻。五月十六日,温斯顿·丘吉尔〔他在几天前刚任英国首相〕到达了巴黎。在那里,他很惊愕地发现,法国不再拥有任何有价值的预备队可能对付德军在马斯河上成功的突贯行动。这样,英国对其法国盟友的信心就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甚至在这个最初阶段,丘吉尔已开始考虑到,法国会有被打败并退出战争的可能,从而使他处于十分严重的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他在道义上有责任尽快向受到沉重压力的盟国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削弱英国本身的抵抗力量和损害不列颠群岛的防御。
德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欣喜若狂地写道:“突破正在按照标准的典型方式实施。整个战线在马斯河以西迅速向前推进。敌人的坦克进攻被粉碎了。我们的步兵表现出有杰出的行军能力,”现在,所有可使用的装甲和机械化部队都急调前线,支援进攻中的先头部队。很明显,法国正在从第戎和贝尔福地区抽调预备队来对付德军先头部队的左翼,但是那些来自沙勒罗瓦地区、准备攻击德军右翼的预备队已经遭到惨败。不过,敌人迄今尚未动用主要的预备队,并且也不清楚它将在哪里使用。总之,如果放人准备决战,它也许能集中大约三十个师来对付德军的突破。对此,哈尔德在一九四○年五月十六日的日记中曾写道:“我们可以从C集团军群地段内抽调更多的预备队,在必要时用以加强左翼。总的态势和现有兵力对比都对我们有利。”
当敌人因德军装甲部队在马斯河上成功地实施了威胁性的突破而开始全面撤退时,赫普纳将军——他与冯·包克和冯·赖歇瑙的意见一致——就于五月十六日在瓦弗地区跟踪追击敌人。他使用两个装甲师朝西南方向进攻,并一直推进到蒂伊。起初,第六集团军的北翼在前进中有些犹豫,因为在最初几小时,英军在卢万两侧发起的反冲击曾暂时迫使这个军在那里进行防御作战。到了五月十六日傍晚,第六集团军的中路和南翼进抵尼维尔防线。现在面对第六集团军北翼部队的英军正在边打边向布鲁塞尔撤退,但是他们仍然坚守着卢万两侧的代尔防线阵地。在北面,第六集团军抵达安特卫普战线上的布勒克姆和高宁苏克特。敌人的意图仍不清楚。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在日记中写道:“每个人都试图猜测敌人的意图。也许我的当面之敌将试图坚守安特卫普,在根特和布鲁日附近的‘国家内堡’以及登德河防线。但最新的空中侦察报告却使这个猜测看起来仍有疑问。”
A集团军群司令部现在越来越将注意力转向处于危险中的南翼,不过那里的紧张情况已经缓和。在第十六集团军后面跟进的第一线步兵师已于五月十六日傍晚抵达色当地区,同时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部队已夺取了在拉费尔和雷代尔之间的地区。伦斯德决定让冯·克莱斯特集群强大的前方部队向康布雷-圣康坦地段进攻,以便使索姆河和斯凯尔特运河上的重要渡口能在五月十八日通行无阻。但是,冯·克莱斯特集群的主力应在瓦兹河集中,同时第十二集团军的步兵跟进支援。从五月十六日的战况报告上看,现在整个战况还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不过,德军最高统帅部,特别是希特勒本人,对作战过程并非那么充满信心。五月十七日中午在最高统帅部举行的情况分析会议上,希特勒强调主要危险来自南面,并下令应尽可能迅速地派遣一些步兵师去掩护南翼,因为他感到仅依靠机动部队是不足以向西北方向推进的。哈尔德将军在他的笔记中评论道:“真是十分令人不快的一天!元首极度地神经质。他不相信他自己的成功;他害怕冒险;他真希望我们现在就停下来。他的借口是担心左翼。至于凯特尔在他对A集团军群的指示中以及在他本人访问集团军群司令部时所说的话,只不过造成了混乱和怀疑。”五月十七日,希特勒第一次访问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以便亲自全面地了解情况。访问时,冯·伦斯德将军指出南翼是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接着说明已经采取的加强南翼的措施和那些正要付诸实施的措施。希特勒完全同意伦斯德的看法,并批准那些措施。希特勒在他自己的评论中特别强调,南翼不仅具有作战上的重要性,而且还具有政治上和心理上的重要意义。现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允许在任何地方遭到任何挫折,因为这不仅会从军事上而且还会从政治上极大地鼓舞敌人。目前,尽快加强埃纳河和拉昂地区的防御,尔后再加强索姆河的防御,这比起迅速地向加来海峡沿岸推进更为重要。
五月十八日,希特勒又露出一种“对南翼的莫名其妙的焦虑”。据参谋长所记载,希特勒大发雷霆,并断言“他们简直是在断送整个作战行动,甚至是在冒失败的风险”。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将军,却能在夏尔维尔有把握地安慰希特勒说,陆军总部和A集团军群已采取了一切必要的措施来掩护南翼,并且部分早已付诸实施。此外,在A集团军群司令部举行的一次讨论会再次证明了伦斯德和最高统帅部对情况的判断完全一致。这样,凯特尔就能在返回元首的大本营后回电话给A集团军群说,希特勒现在对南翼感到比较放心了,并且对A集团军群采取的措施相当满意。于是,原先被制止进攻的机动部队现在又得到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并将根据命令消灭索姆河以北地区和比利时境内的敌军。
伦斯德现在决定将机动部队归第四集团军指挥,以便对西北方向实施一次决定性的进攻。这支部队包括新组建的霍特集群〔第三、第四、第五和第七装甲师,第二十机械化步兵师,党卫军“骷髅”师和第十一“机动”旅〕和冯·克莱斯特集群〔第一、第六、第八和第十装甲师,第二、第十三和第二十九机械化步兵师〕。五月二十日,B集团军群到达根特东北面的地域,其前方部队抵达斯凯尔特河,而这一天最突出的事情是装甲部队的先头部队抵达海滨。二十一时整,第二装甲师的先头部队进入阿布维尔。午夜,第八装甲师抵达蒙特勒伊近郊。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在日记中写道,元首欣喜若狂,“并盛赞德国陆军及其领导”。他似乎已经在考虑签订和约的问题了。他将提出的主要条款是:“将过去四百年间从德国人民手中窃取的一切领土归还德国。”他决定象在一九一八年时那样在贡比涅进行首次谈判。至于英国,“只要他们归还德国的殖民地”,就可以“在他们愿意的任何时候”得到和平。约德尔五月二十日的日记是这样结束的:“在最高统帅部的档案中,关于元首在接到夺取阿布维尔的消息时所说的动人的话有着专门的记载。”
这时,德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昼夜飞行执行任务,而且已经完成了原定任务的较大部分。首先,他们打乱了敌人的地面部署,粉碎了敌人边境筑垒工事的抵抗。其次,他们对陆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直接支援。五月十四日,他们成功地夺取了空中优势,并在几天之后又夺取了绝对制空权。在德军成功地突贯马斯河后,第二航空队掩护向加来海峡沿岸进攻的北翼,同时对敌海运船只进行轰炸。与此同时,第三航空队掩护南翼作战,特别是攻击敌集结地域和运动中的预备队。此外,它还使法国空军实际上不能起飞。 [ 注:供研究德国空军作战的资料仍很贫乏,迄今所发现的那些文件仅能提供一般性的评论。 ]
阿拉斯危机
五月二十一日,在第四集团军地段内出现了一些十分明显的困难情况;尤其是在莫伯日地区和莫马尔森林,而首先是在阿拉斯附近。当天上午,第十六军〔霍特集群〕抵达阿拉斯以南地区,而阿拉斯仍由强大的法军和英军占领着。这个军必须或者向西北面的拍尼斯进攻,或者向北面的贝顿进攻。为此目的,必须夺取斯卡佩河的一些渡口。而进一步向北进攻则是第四集团军的任务。
十四时四十五分,军长命令下属各师在阿克和奥比尼一萨维渡过斯卡佩河。第七装甲师和党卫军“骷髅”师必须先绕过阿拉斯向南和向西进攻,尔后再转向北面。不过,此时第三和第五装甲师却未能根据原定计划同时向阿拉斯东部进攻。这样,第七装甲师的右翼就完全暴露在该城镇内强大的敌军面前。当第七装甲师〔隆美尔少将〕的先头部队向北经过博芒特东部时,十五时整,该师的主力意外地遭到来自蒂洛伊公路-阿拉斯-博梅斯地区的强大的英国装甲部队的攻击,并被迫转入防御。来自阿希库尔、向西南方向进攻的另一部分英国坦克部队,从第七装甲师的一个步兵团中突贯而过,并在韦利以西攻击党卫军“骷髅”师。情况很快严重起来,第十六军停止了前进。在刚刚赶到的第十一步兵旅能够抵达受威胁地区之前,英国坦克部队又在阿拉斯东南面的哈宁-布罗伊里附近突破,并攻击正在运动的纵队和党卫军“骷髅”师师部。第七装甲师的一个装甲团本来已经在阿克西南抵达斯卡佩河岸,现在却不得不后撤了。不过,德军从十八时三十分至二十时三十分使用斯图卡式轰炸机连续发起的攻击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迫使敌军再次退入阿拉斯。傍晚时分,情况多少有所缓和。同时,第五装甲师已击退英军从阿拉斯发起的数次强攻。
隆美尔〔第七装甲师〕的战斗报告说:“在十五时三十分至十九时整这段时间内,我们同数百辆敌军坦克以及不断跟进的步兵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我们的反坦克炮对付英国的重型坦克根本无效,哪怕是在近距离内。敌军突破了反坦克炮组成的防线,这些炮不是被摧毁就是被敌军甩在后而,而炮手则大多数战死。”
下午,第四集团军司令向陆军总部作了如下报告:在右翼,莫伯日附近的形势正在明朗化。敌人显然奉命坚守,并正在顽强地战斗。在莫马尔森林中的扫荡战斗进展良好,敌军正在被消灭。第三和第四装甲师仍在战斗,但他们已得到指示,要在第二天清晨到达阿拉斯以西地区。在这个地区的所有装甲师都应于第二天在阿拉斯和海滨之间集中。蒙特勒伊已落入德军手中。计划次日派遣第八军进入瓦朗西安-德南-布钦地区。第二军则将进入康布雷西南面。当天傍晚,第四集团军向集团军群司令部报告说,敌军在阿拉斯附近的突贯已被阻止,莫马尔森林北部的残敌已被肃清。南方战线没有什么消息可供报告。德军仍占领着桥头堡。没有下达任何补充命令让他们越过阿拉斯-圣波尔-埃丹-埃塔普勒一线前进。现在首先需要组建一支强大的装甲先头部队去搞清阿拉斯附近的情况。报告在结束时承认,这是“敌军取得真正成功的第一天”。
这次盟军的反击比以往的行动都来得更加有力,因此必须从英法领导集团作战计划的总结构中进行通盘考虑。五月十九日,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亲自下达了第十二号秘密指令,旨在发起一次向心进攻,切断德军装甲师与后方的联系。在北面被切断的第一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打开通往索姆河的道路。但实际上,盟军只完成了一些互不联系的、没有成效的单独的作战行动,因为在这关键的几天内,盟军在作战指挥上存在着缺乏协调的主要弱点。英军第五师师长富兰克林将军以为他的任务是向南支援阿拉斯的守军,并通过封锁阿拉斯南面的公路切断德军的交通线,他既不知道各法军师也将参加向南进军,也不知道他所发起的反攻将是一次大规模南方进攻作战的开端。结果,虽然英军部队奋勇作战,但这些行动却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力量。
毫无疑问,在阿拉斯出现严重情况的消息曾对德国人产生某种心理影响。五月二十二日凌晨,希特勒要施蒙特上校打电话给A集团军群,询问作战的发展情况。高级作战军官布卢门特里特上校告诉他:尽管五月二十一日实施突贯的敌军曾在一两处地方击退了第七装甲师,但总的形势现在已经恢复。于是,希特勒命令所有可使用的机动部队都投入阿拉斯两侧和通往海滨的西部地区作战,同时各步兵师应投入阿拉斯以东,肃清在莫伯日和瓦朗西安之间的敌军。此外,第十二、第二和第十六集团军的所有步兵师则应西调。
五月二十二日,凯特尔将军飞抵A集团军群,以加速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并再次强调其特殊重要性。但他尤其急切的是要形成自己对这条战线的形势的看法。在与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讨论中,他再次强调了希特勒的要求,即在索姆河战线上的机械化师都应尽快由步兵师代替,冯·克莱斯特集群的装甲师应解除掩护翼侧和在亚眠和阿布维尔之间进行防御作战的任务,而应派往前方。在希特勒看来,只有机械化部队才能以必要的速度作为先头部队迅速向北进攻。为此,这些部队一定要解除掩护后方翼侧的任务。它们的任务应是增援和接替前方装甲部队。为使这种调动成为可能,各步兵师,至少是它们的先头单位要以强行军向西运动。上述指示无疑符合集团军群的看法,它便立即下达了必要的命令。凯特尔将军在返回元首的大本营后,当天就打电话给在夏尔维尔的人集团军群参谋部说,希特勒完全同意伦斯德采取的措施,并补充说,元首对A集团军群司令特别信任。
五月二十二日,德军的步兵和空中攻击阻止了敌军在康布雷附近的局部突破,接着在第四集团军地段内的整个攻势都按计划推进。当天傍晚,陆军总部便能通知A集团军群司令部,部队正在成功地包围强大的敌军。所有步兵师仍在向西运动。霍特和冯·克莱斯特指挥下的装甲集群正在向加来方向进攻,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布洛涅和圣奥梅尔之间的地区。莱克吕兹-弗希地段已被封锁。虽然敌军仍在继续进攻,但并不能看作是他们有组织地使用大部队向南突围。在索姆河战线没有发现敌军的活动。
与此同时,在德军进攻的北翼,B集团军群虽然遇到英军顽强的抵抗,但仍成功地在大约四英里的正面上渡过了斯凯尔特河。现在,第六集团军已在佩特洛姆-吉塞尔布雷赫特格姆公路-克尔克霍芬-阿维尔格姆一线占领了一个桥头堡。同时,第十八集团军进入德甘德运河附近的进攻阵地。这一天在那里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战斗。
在此期间,德空军第二和第三航空队攻击了鲁贝-圣波尔-贝顿-康布雷-阿拉斯等地的敌军集结部队,以及停泊在从泽布勒赫到布洛涅沿海一些港口的船只。他们还攻击了阿拉斯以东的一些火车站,如维特里勒弗朗索瓦、费尔、尚普诺伊兹-诺让和特鲁瓦,并轰炸了阿拉斯附近的铁道。但第八空军军却第一次被迫承认,由于意外地出现了大量英国战斗机,他们的斯图卡式轰炸机遭到了严重损失。显然,一直担任保卫联合王国任务的许多皇家空军飞机已从英国东南部的基地起飞,来参加在欧洲大陆的空战。这样,空中形势便突然严重起来了。
停止德国装甲部队前进的决定
德军在佛兰德一带的作战行动已经按计划实施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在阿拉斯和康布雷附近遭到的两次暂时挫折已令人满意地得到克服。陆军总部在五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夜间下达了指示,阐明了实施今后作战行动的指导原则。要缩小敌军的包围圈,同时必须保持下索姆河各渡口的畅通。B集团军群接到命令,要将其左翼推进到塞克兰附近,尔后转向北进,以从南面卷击法国边界的筑垒工事,将敌军推回到里尔以东和以南地区。其余地方,B集团军群必须实施全线攻击来牵制敌人,同时尽可能节约兵力,并将多余的兵力尽快提供给陆军总部使用在其他地方。德国政治当局并不想看到这些佛兰芒人的大城镇遭到破坏,因此军事行动都尽可能远地避开它们。
A集团军群得到的命令是,一旦他们抵达贝顿-圣奥梅尔-加来一线,即应使其机动部队转向进攻阿尔芒蒂埃尔-伊普雷-奥斯坦德战线,同时使用步兵师尽快夺取朗斯-圣奥梅尔高原,尔后派遣这些步兵师跟在机动部队后面向东北方向进攻。在南面,必须保持下索姆河各渡口的畅通,在有足够的部队到达时还要扩大那些桥头堡。在亚眠以东地区,一旦有足够的兵力可供使用,就将索姆河各渡口组成的防线推移到亚眠-尼翁一线。陆军总部的这个指示相当清楚地说明,“大镰刀”计划的思想仍保留不变,并且也相信进攻的最初几个阶段将迅速而圆满地结束。
但在五月二十三日,北翼的B集团军群发现它只能缓慢地向前运动。它的一些部队正沿梅嫩公路向鲁贝和里尔以东的法军筑垒线前进。在根特以北,敌军也在坚守中,德军只夺取了一些不重要的桥头堡。这个地段的战斗表明,南北两翼都不可能取得重要进展。只有在中央部分有可能取得优势,因此,冯·包克决定将他的作战重点转向内翼。他可能还想实施一次钳形运动,封住在奥斯坦德一敦刻尔克以南的罗网,从而切断英军的退路。然而,按照陆军总部的指示,他现在也使用左翼兵力,在里尔东南方实施进攻,支援第四集团军。
同时,冯·克莱斯特将军用电话通知第四集团军司令说,他〔冯·克莱斯特〕的集群在装备上损失惨重,他的部队奉命保卫索姆河战线并建立一些强大的桥头堡;此外,他还要夺取布洛涅和加来以及这两地之间的地区;最后,他还必须向东转折,在三十五英里的正面上展开兵力,以便向伊普雷-敦刻尔克方向实施猛烈的进攻。克莱斯特指出,在这次战役的头十四天内,他指挥下的这些师在装备上遭到很大损失,以致有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已不能使用。因此,他的集群不准备在得到增援之前就进攻强大的敌军。克莱斯特还通过他的联络官将他对这方面的忧虑通知陆军总部。然而,参谋总长哈尔德却认为,危机可能在四十八小时内得到解决。必须要求人们作出最大的努力。
第四集团军司令冯·克卢格将军在下午与冯·伦斯德将军进行电话交谈时总结了作战情况:加来以南地区的战斗仍在进行;在圣奥梅尔以南进攻已有进展;德军几乎完全控制了洛雷托高地,并在阿拉斯以东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桥头堡。至于他们应该向阿拉斯的北面还是东面进攻的问题,必须在第二天即五月二十四日作出决定。在他看来,如果作出停止前进的决定,部队是会很高兴接受的。因此,他建议最后肃清阿拉斯地区的敌人,左翼的机械化部队停止前进,可能时,让索姆河的第二机械化步兵师得到替换。伦斯德将军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下令让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和中路部队向前推进,其他部队则停止前进。
在这段时间内有迹象表明,下属指挥官们认为这些指示相当令人费解,其中有些人甚至表示反对。两个装甲军的指挥官古德里安将军和莱茵哈特将军都认为,当务之急显然是迅速前进并与敌军保持密切接触。
五月二十三日,陆军总部面临着另一个重大决定。“大镰刀”计划中实施大包围战的最后阶段,即彻底消灭敌军的阶段,现在似乎到时候了。进攻的最高战略目标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坚强的领导,特别是A集团军群机动的左翼〔第四集团军〕很快将与B集团军群的左翼进行接触。在组织方面发生的所有问题都应事先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是很重要的。陆军总部总司令勃劳希契是完全不能承担消灭敌军的任务呢?还是他出于对不够灵活的伦斯德的某种不满,也许还是因为对较为冲动的包克的同情,他才作出了让B集团军群指挥第四集团军的惊人决定呢?哈尔德将军在日记中写道:“总司令让B集团军群去完成包围战的最后作战行动的决定,将会由于B集团军群司令及其参谋人员的性格而带来很多困难……总司令坚持采取这个决定,在我看来,是一种规避责任的行为。他坚持说,要么他自己从不同侧面去协调向被围敌军进攻的两支部队,要么他就将它们都交给冯·包克指挥。在我看来,前一种方法更为自然也更有魄力,但是他却又充满疑虑。他似乎非常急于推脱责任。当然他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荣誉。”午夜时分,陆军总部的新命令下达到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司令部。参谋总长有意没有照老习惯在命令上签字,以便能使他的反对意见得到证明。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二十时整,从这时起,B集团军群就将负责第四集团军以及在于伊-迪南特-菲利普维尔-阿韦纳-勒卡都-巴包姆-阿尔贝-亚眠一线以北所有部队的战术指挥。应当指出,这是符合五月二十二日的指示精神的。
尽管A集团军群司令冯·伦斯德很自然地没有将新命令看作是“这个时候的一种特别幸运”,并且没有忘记让参谋总部的作战部门了解他的看法,而B集团军群司令冯·包克却很自然地欢迎这个命令,他在日记上写道:“最终还是将结束此一会战的责任交给了一个人手中。遗憾的是没有早些这样做,否则将会节约大量的时间。”
在此期间,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已于五月二十日开始了战役〔“红色”方案〕第二阶段的准备工作。而希特勒在接到夺取阿布维尔的报告时表现出的冲动的兴奋,似乎也已转变为对形势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毕竟,敌人在阿拉斯已经证明,如果他们决心有力地采取行动,他们仍能进行抵抗。很凑巧,当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元帅于五月二十一日向希特勒报告战况时,希特勒曾告诉他还得准备打一场长期战争。他表示一旦法国战役成功地结束,武器装备的发展重点应转向建造潜艇和“容”-88型飞机。而一向根据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作出判断的凯特尔将军,可能还有约德尔,增强了希特勒这样一个观点,即在佛兰德一带的地形确实不适于实施大规模装甲作战。同时,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却抱着个人目的,试图通过延长作战过程来扩大他自己的影响。
戈林在波尔赫〔艾弗尔〕附近的铁路上有他的机动的司令部。他显然认为“他的”空军没有在即将来临的伟大胜利中得到足够大的一份荣誉;而这个胜利,终究“将决定日耳曼民族在今后一千年中的命运”。当然,他还对传统而保守的陆军怀着几乎是病态的仇恨。无论如何,他在五月二十三日从明斯特赖费尔他的司令部打电话给元首,试图说服元首相信,现在是德国空军完成它的最高使命的时候了。这个使命就是消灭在法国北部的英国陆军。在空军完成任务后,陆军只要“占领领土”就行了。为了使自己的要求具有说服力,戈林说应当将最后消灭敌军的任务交给“国社党”空军。如果不这样做,那么他,元首希特勒就可能因陆军将领们功劳过大而失去威望。戈林也许就是用这条理由触到了希特勒的最痛处。因此,不难理解希特勒为什么那样热衷于戈林的想法。最高统帅部对此并不十分满意,约德尔怀疑地观望着,并在谈到戈林时说:“他又在信口开河!”
五月二十四已上午,哈尔德满意地记录道;“形势正在继续有利地发展,虽然我们的步兵部队要在阿拉斯方向上取得进展仍需要时间。但至少就目前来说,在索姆河以南已不存在危险,因此,我并不认为步兵进展慢会有什么麻烦。除了局部战斗外,我们不必把敌人的抵抗力量估计过高。做什么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必须有耐心,听其自然发展。冯·克莱斯特的集群报告说,敌人第一次取得了空中优势。”哈尔德将军现在让他的副手米特将军去询问第四集团军,陆军总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速包围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他自己的看法是:“一旦我们牢固地占领了高地〔在阿拉斯以北〕,我们就应考虑使用装甲部队越过埃斯泰尔-卡塞尔战线进一步实施进攻,以便与在利斯河向鲁莱尔斯方向进攻的第六集团军先头部队会合。”
十一时三十分,希特勒来到在夏尔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听取了一次战况报告,并征询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图。伦斯德强调,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很显然,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担心冯·克莱斯特战斗力薄弱的装甲集群挡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国部队。希特勒高兴地发现无论是伦斯德已经做的还是他建议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团军群司令的意见。希特勒一再强调他表示同意,并说为了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现在尤有必要节约地使用装甲部队。同时,如果在敦刻尔克周围的包围圈收得太紧,空军的活动反而会受到妨碍。
但是,伦斯德正是要在这一天交出第四集团军的指挥权,而在这种情况下他是否说出自己的观点或他所知道的元首的观点,这是很值得怀疑的。不过,无论如何,事实上希特勒和伦斯德对形势的断判是一致的,正如他们在前几天中也确实多次取得一致意见那样。
在进一步会谈过程中,希特勒因得知从五月二十四日二十时起,第四集团军连同所有机动部队都将由B集团军群指挥而大吃一惊。无论是他还是最高统帅部都不知道有关陆军总部这个命令的任何情况。后来希特勒告诉约德尔说,他认为这个命令在军事上和心理上都是错误的。同时,他对于勃劳希契和哈尔德这样根本改变指挥权却不通知他而感到极为愤慨。他们这样做,也许使他更加怀疑他们对他是否忠诚;所以他立即取消了他们的命令。
因此,在五月二十四日,领导集团中出现过一次危机。真正的原因也许是,首先,希特勒同意伦斯德对形势的判断;其次,戈林在前一天允诺德国空军能够完成的任务。这种情况便导致下达了人们乐于接受的十二时三十一分电话指示:“根据元首的指令,第八军和第十军在B集团军群左翼的协同下向阿拉斯东部的进攻应继续向西北发展。另一方面,向阿拉斯西北面进军的部队不应越过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运河防线〕。在西翼,所有的机动部队都停止前进,让敌军去碰撞上述有利的防线。”就这样,希特勒批准了伦斯德的建议,同时显示出他现在已定下决心强行贯彻他自己的思想和行使他自己的军事指挥权。希特勒急于在战场上显示自己,以证明他作为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决非徒有虚名。
陆军总部对元首的新指令吃了一惊,不得不作出新的部署。下午,希特勒还亲自提请陆军总司令注意他的命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都对这种直接干涉作战实施的行为极为愤慨,但他们又能怎么办?五月二十四日傍晚,勃劳希契既不能也不愿意作出新的决定。
参谋总长却不这样。意想不到的元首指令对他来说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因为他最终要对作战行动负责,而且他已感到由于希特勒的干涉,能否成功地结束第一阶段的作战行动已有危险,“使用反正面进行歼灭战”的伟大作战思想也受到了危害。他自己反问是否可能通过下达一些补充指示来抵销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同时将勃劳希契和A集团军群拉到他这方面来。哈尔德及其亲信冯·格赖芬贝格上校也许将这看作是他们不顾希特勒的旨意而贯彻他们自己的作战意图的唯一机会。因此,他们在当天夜间用无线电向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下达了如下命令:“补充五月二十四日陆军总部的指示:批准继续进攻到敦刻尔克-卡塞尔-埃斯泰尔-阿尔芒蒂埃尔-伊普雷-奥斯坦德一线为止。因此,保留给德国空军的作战空间也相对缩小。”
B集团军群欢迎这个指示,因为它希望这至少能给第四集团军一个向敦刻尔克港口推进的机会,以便阻止盟军仍在那里进行着的海运撤退活动。毫无疑问,它对于没有将最后包围敌军的行动指挥权交给它也深感遗憾。
这样,陆军总部并没有明确地下达继续向敦刻尔克进攻的指示。也许它认为,在这种微妙的情况下不需要走那么远,不过它至少又已允许部队采取这一作战行动。无论如何,陆辛总部的指示使A集团军群有机会恢复根据陆军总部的精神来取行动的自由,假使A集团军群并不同意希特勒的决定——爆发战争以来,A集团军群的所有代表都多次强调了这一点。然而,当新的指令于五月二十五日零时四十五分到达夏尔维尔时,高级作战部长立即报告了冯·伦斯德将军和参谋长冯·佐登施特恩中将,他们却一致决定不将这个指令传达给第四集团军,因为希特勒已经把作战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本身。伦斯德认为,现在急需的是首先将机械化集群集中起来,然后才谈得上它是否向前推进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现在根本没有时间来得及与德国空军作出这些新的安排,即使在越过运河防线时可能需要这样做。假如伦斯德在五月二十四日上午的看法代表他自己的意见,那么因为第四集团军无论如何还得交给B集团军群指挥,所以他现在的意图已很明显:由于他同陆军总部对形势的看法有分歧,他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已无视他的直接上级下达的命令。要说伦斯德的态度不同寻常,那只是一种婉转的说法;也许这在德国的现代军事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要理解这一点,可能只有参照当天战争日志中所作的记载:“在法国北部的战斗正接近结束。除了可能会发生纯局部性的问题外,不可能再有任何危机。因此,总的来说,A集团军群的任务可以认为业已完成。”
伦斯德同其他许多人一样显然认为迟早都会由B集团军群肃清佛兰德地区内的残敌。除此而外,他还将他目前日益关切的战役第二阶段的困难看得很大。因此,他似乎认为最好节约装甲部队以待后用。在这个问题上——正如在制定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冬季的作战计划时那样——德国将领们在判断敌情和自己的意图时,他们的思想和感觉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观念和经验束缚之深,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人们经常提到,希特勒下达停止部队前进的命令,是“有意给英国提供一条退路”,故意让英国陆军的大部分部队逃走,并且说这是由于相信这样一种“高尚的”行为将使他尔后较容易同英国达成某种和平协议。这种说法只能算作是战后奇谈之一。首先,德国陆军和空军都得到过明确的指示去消灭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 [ 注:请参看《西方战局文献集》第一二一页:“下一个目标是以向心突击来歼灭被围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的军队。” ] 这从希特勒于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傍晚签署的第十三号元首指令中可以得到明证。
而且,这种提法也不符合希特勒的一般政治观点。各方面曾正确地指出,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国并没有制定一个很明确的战争计划;而且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如此,关于在战争中如何挫败英国的问题,希特勒却已经有了某种相当明确的想法。在他看来,有一件事是相当清楚的:如果战争爆发,德国是不可能“占便宜”的。希特勒也完全明白,恰恰相反,这将是一场生死搏斗,在这场斗争中,德国只有一拼到底。他对敌人并不存在幻想;他知道英国是骄傲、勇敢、坚韧、固执的,并且——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善于随机应变。希特勒不止一次地对他的亲信谈过。他还知道英国人具有“使每一种新情况都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的天才。他从不怀疑英国确有实力,并且他知道这种力量是建立在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有战斗力的空军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认为这支强大的力量也有它唯一致命的弱点——补给。只要切断它的补给来源,就可能迫使它投降。因此,如果德国陆军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德国海军和空军夺取了较好的作战基地,它也就为最后挫败英国铺平了道路。所以希特勒从一开始就认为粉碎英国的抵抗的唯一方法是实行封锁,这个看法反映在最高统帅部第九号补充指令中。这个指令规定了如何对敌实施经济战的新方针。德国海军作战局发表评论说,德国的战争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挫败主要敌人——英国。为了取得这个胜利,首先要粉碎其在欧洲大陆上的一把利剑——法国,尔后要不列颠群岛为饥饿所困并使其经济力量从根本上受到破坏。德国只有通过“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战”才有可能挫败英国。
根据现有的可靠材料来分析,直至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希特勒仍可使用两种手段迫使英国求和:或者消灭敌方在欧洲大陆上的军事力量〔他在一九四○年五月和六月强调了实现这种可能的重要性〕,或者对英国发起致命的经济战。但是,入侵英国的可能性一直到击败法国之后才得到认真的探讨。
五月二十五日上午,勃劳希契再一次试图说服希特勒允许装甲部队前进,但是希特勒拒绝改变他的决心。希特勒指出,他已经将决定权交给A集团军群,而A集团军群司令部也不同意让装甲部队前进,认为装甲部队应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随时投入尔后在南方的作战。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对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见评论道:“今天,在勃劳希契和元首之间就包围战的下一步行动问题又发生了一次令人痛心的争吵。我的计划是让A集团军群对在它前面有步骤地进行退却的敌军发起一次猛烈的正面进攻;这样插入败退之敌的后方就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要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使用机动部队。但现在我们的政治当局认为,最后的决战必须在法国北部而不应在佛兰德一带进行。为了掩饰这个政治目的,却告诉我们说,佛兰德一带的地形由于水道众多,不适于装甲作战。因此,装甲部队在抵达圣奥梅尔-贝顿一线后必须停止前进。我本想让A集团军群当铁锤,B集团军群当铁砧;但现在情况正相反,B集团军群成了铁锤,而A集团军群成了铁砧。B集团军群却面临着敌人有组织的防线,因此,这样做必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和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现在寄予很大希望的德国空军的作战行动却完全要看气象条件如何。由于这种种意见分歧,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结果这比战役的整个组织工作本身还更使人伤脑筋。”
一旦德国进攻部队进行内线包围的左翼接到上级命令转入防御,对佛兰德地区的作战行动能否取得成功,就要看北翼的B集团军群各师和第四集团军的右翼能否首先通过向心钳形运动包围并消灭布鲁日以南的敌军,尔后向阿拉斯东部推进。最后,德国空军能否充分有效地使用兵力对付佛兰德地区内的被围敌军,仍是值得怀疑的。
实际上,无论在进攻中的B集团军群的北翼或是南翼,作战行动都没有按计划向前推进;只是在战线的中间地段,德军进攻部队于傍晚穿过鲁莱尔斯-梅嫩公路,并派遣先头部队进入格卢威。此次作战的结果现在使B集团军群司令部认识到,应将进攻重点转到第六集团军和第十八集团军的内翼。
但是,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力图切断瓦朗西安-帕吕-杜埃-卡尔万-里尔地区内之敌的作战行动并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在瓦朗西安西南面的德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只能缓慢地前进。事实上,法国第一集团军的部队甚至已经开始在那里反攻了。
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在当天傍晚的战况报告中不得不承认,由于敌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右翼未能越过自布夏安以西沿拉巴塞以东运河至圣韦南特西南面的菲埃里尔一线。冯·克莱斯特集群在菲埃里尔-格拉夫林的运河地段以东各桥头堡停止了前进。第八军的当面之敌在筑垒野战阵地顽强地抵抗着,并且得到强大的炮兵火力的支援。只有第二军的当面之敌在缓慢地退却,但随即又一路战斗着。霍特集群和冯·克莱斯特集群当面的敌人几乎毫无活动。
空中侦察报告说,敌军正从库尔特累-里尔地区向北运动。敌军显然并不试图向西突围。第四集团军还认为,在南方战线上,敌军也没有计划实施重要的作战行动来对付德军。
五月二十五日这一天,德国空军使用了比以往多得多的兵力对付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以粉碎敌人的最后抵抗,并阻止它们逃往不列颠群岛。所有可使用的德国空军部队都用来一波一波地连续轰炸泽布勒赫、布兰肯伯奇、奥斯坦德、纽波特和敦刻尔克各港口,直接命中港口设施,造成了很大的损伤。
在此期间,战况的迅速发展迫使新上任的法军总司令魏刚将军不得不推迟了原计划于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实施的进攻,以便能够在现已分割为南北两面的盟军之间重建联系。无论如何,鉴于缺乏协调和佛兰德地区内的混乱,实施进攻能否取得成功是很可疑的。五月二十四日,新上任的法军第一集团军群司令布朗夏尔将军〔前任司令比约特将军遭到不测〕会见了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勋爵,讨论了即将采取的攻势中的细节。就在第二天,比利时战线的形势已如此恶化,以致不得不完全放弃进攻计划。德军在库尔特累达成的突贯,迫使戈特勋爵动用了他一直留作预备队的两个师,用来向南面的比英两军阵地的间隙地进攻,以图挽救这条战线。到了五月二十六日,形势已经发展得如此危急,丘吉尔只好被迫同意戈特勋爵立即开始撤回英军的建议。因为敦刻尔克周围的防御阵地已经四面八方受到威胁,继续坚守显然是不可能了。早在五月十九日,就已经为撤退某些个别部队采取了初步预防措施,现在则加快了大规模撤退的准备工作。五月二十六日十八时五十七分,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代号为“发电机”的作战行动,第二天便完全展开,佛兰德地区内的英军和法军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撤退。撤退于六月四日完成,一共撤走了三十五万盟军部队,可供日后作战之用。盟军部队是逐步退往海滨的,沿途进行着后卫战斗,在东、南、西面保持着掩护战线的完整,稳步退入敦刻尔克地区。盟军拼命地守住周围防线,直至绝大多数部队都已撤走为止——虽然所有物资装备都不得不放弃了。
允许装甲部队再次前进的命令
五月二十六日上午,哈尔德无可奈何地写道:“我们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都停在贝顿和圣奥梅尔高地上纹丝不动,好象它们已经在地上生了根。根据上头的命令,不允许这些部队实施进攻。按照这样的速度,可能需要几周时间才能扫清佛兰德地区内的敌军,而这必将会大大破坏我们的威信和影响我们未来的计划。”哈尔德还在这天上午写道,勃劳希契很显然正在火头上,这并不令人奇怪,因为在B集团军群进攻的正面上,敌人正在谨慎而有步骤地进行撤退因而能进行顽强的抵抗,而A集团军群本来可以很有效地攻击敌军后方,现在却在原地不动。显然,在这段时间里,伦斯德本人也感到疑虑,他便前往霍特和冯·克莱斯特两个集群视察情况,以便重新考虑是否应当允许机动部队继续前进。
同时,A集团军群司令部也开始在作进一步的考虑。无线电监听报告说,在索姆河以南有强大的敌军正在集结;并且,这些部队同在里尔、杜埃和圣阿尔芒附近作战的敌军保持着经常的电信联系。从加来和其他海峡港口还接到了有关敌军企图登陆的报告。这意味着敌军可能作最后的尝试,也许通过向心攻击在南北两支被分割的部队之间重建联系。
尽管A集团军群司令部并不把这种情况着得那么严重,但是为了能够在尔后向南方的进攻中取得充分的行动自由,首先在法国北部进行决战以便尽快胜利地结束那里的战斗,似乎是很可取的方案。因此,A集团军群首次认为,根据现在的形势,有必要沿贝顿-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再次使用机动部队。有各种理由可以设想,A集团军群的想法很快地报告了希特勒。他的副官施蒙特上校与A集团军群作战部的冯·特雷斯科夫中校既是亲戚又是密友,彼此经常用电话联系,因而也就缩短了通常通过官方渠道交流情况的过程。还有什么能比通过这种非官方渠道获得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新命令更为简便呢?A集团军群五月二十六日的战争日志有下述重要记载:“这些讨论最终使元首准许冯·克莱斯特集群向东前进。”希特勒的决定也许还得到下述战况报告的加强。报告说,无论在面临着有组织而完整的敌军战线的B集团军群北翼,还是在阿拉斯以东第四集团军的右翼,德军的进攻实际上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还有一份报告说,在此期间有六艘满载着撤退部队的大型运输船离开了敦刻尔克。
十三时三十分,勃劳希契将军受到希特勒的召见。一小时后,他兴致勃勃地返回陆军总部说:元首虽然仍有某些保留意见,但他终于下令向敦刻尔克前进,以阻止敌军从那里撤退。最高统帅部已经用电话将这些指示通知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
这样,陆军总部就在十五时三十分下令装甲部队再次投入战斗。A集团军群接到命令,要将它的装甲部队推进到离敦刻尔克相当近的地方,以便炮击公路和铁路上的车站,防止敌军运输船在夜暗的掩护下撤走部队。同时,A集团军群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向东推进,以包围敦刻尔克港。步兵部队要向敦刻尔克南面前进,使巴耶尔-卡塞尔-贝尔格公路受到有效的炮火封锁。A集团军群的二至三个装甲师在必要的机械化部队支援下,将在巴耶尔和阿尔芒蒂埃尔之间进攻,以便同从东向伊普雷进攻的B集团军群会合。A集团军群的另外两个装甲师则将从拉巴塞以南地域经过塞克兰向图尔内前进。这支进攻部队将切断仍在里尔以南地区坚持战斗的敌军,并同图尔内以西的B集团军群建立联系。B集团军群则将根据其总的进攻计划继续前进。
最后,事情就这样决定了。然而,在机动部队准备好向前推进,进攻敦刻尔克和卡塞尔周围的高地之前,已经又过了十六个小时。一些机动部队正在休息,另一些则在进行修理和保养工作,或者在进行重新编组;而在这些部队准备好开拔之前,还必须起草一些新命令,制定一些新目标。
总的来看,德军在五月二十六日的进攻并非很有效。在第四集团军右翼,第八军的部分部队已突入布夏安,在布夏安镇两侧扩大了桥头堡。在B集团军群地段,第十八集团军以及第六集团军的翼侧部队没有取得预期中的很大进展。他们的攻势逐步减弱,而敌人的抵抗仍很顽强。不过,德军最终还是抵达了登特格姆-默尔贝凯-艾斯格姆一线。第四军是唯一真正取得进展的部队,它在傍晚时抵达了齐勒贝克和科明之间的伊泽尔运河,并且已向达迪泽勒一帕申德勒地域赶了一半路程。根据这种情况,第六集团军司令冯·赖歇瑙将军决定封锁里尔要塞地区的北面和东面,并使英军在克默尔两侧直至雷姆森林陷入钳形攻击,同时使用右翼击败在鲁莱尔斯的敌军。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制服比军,与正在向克默尔推进的冯·克莱斯特集群取得联系,同时尽快在里尔以北封住包围圈。他还将进攻重点完全放在第十一军和第四军方向上。
夺取敦刻尔克
五月二十七日凌晨,从格拉夫林至卡尔万的德军部队〔A集团军群〕终于再次进攻,向东北方向运动。哈尔德在日记中写道:“直至中午,这些部队仅在杜埃地区取得了缓慢进展,但在贝顿附近前进得较快。在巴耶尔与海滨之间似乎进展更快。”第六集团军在伊普雷方向上显然也取得了进展。敌军的抵抗正在逐步瓦解,不过这是个缓慢的过程。不应忘记敌军有四个集团军被包围在佛兰德地区内,他们已弹尽粮绝,但除了坚持战斗别无他法,尽管这显然也长久不了。
可以肯定,五月二十七日的战斗十分清楚地表明,英军力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坚守每一处阵地。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其东、西翼侧的完整,以便使部队能大规模地沿里尔-阿尔芒蒂埃尔-巴耶尔-贝尔格公路向加来海峡沿岸港口撤退,并从那里乘船离开。
第四集团军在当天傍晚向A集团军群所作的战况报告中说,已抵达梅维尔-埃克-卡塞尔-韦斯特莱德林格姆-博勒泽尔-格拉夫林一线的冯·克莱斯特集群,与正在利用德军旧野战工事、并得到配置在阿兹布鲁克和卡塞尔以东山坡上的炮兵支援进行顽强抵抗的优势敌军发生了接触。凑巧,那里的地形条件又不允许充分使用装甲部队。
在实施进攻的各军二十七日所作的战争日志中,特别是在装甲军这一天的战争日志中,都记录下由于各装甲师两天内被迫休息,作战行动正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进攻部队试图渡过现在有敌军顽强防守的拉巴塞运河,遭到了严重伤亡。与此同时,敌人正在加紧部队登船工作,将他们运回英国。这天下午晚些时候,第四集团军司令部要求A集团军群派遣第二航空队轰炸奥斯坦德和加来海峡沿岸其他港口,阻止敌军继续撤退。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布卢门特里特上校答复说,戈林元帅已经命令德国空军攻击敦刻尔克,阻止敌军继续撤退。
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布伦内克将军曾对仍由敌军占领着的加来海峡沿岸港口的情景作了如下描述:“大型舰船迅速驶靠码头,跳板一搭上岸,人们就蜂拥而上。所有的物资和装备都丢光了。”他毫不掩饰地对A集团军群的作战处长说,但愿我们不会再与这些一旦得到休整并再次充分装备的军队交战。几小时后,布伦内克将军又报告说,敌人的撤退仍在加速进行,并再次提议尽一切可能阻止或至少干扰敌人的撤退行动;比如可以使用低弹道武器。午夜过后不久,第四集团军司令向冯·克莱斯特将军报告,用来炮击敦刻尔克的炮兵部队将于二十二时到达。它正在加速前进。在此期间,敌军已在索姆河战线发起了一两次反冲击,以减轻德军对现已进入高潮的“发电机”作战行动的压力。
五月二十七日,B集团军群成功地突贯了敌军在蒂尔特以南的防御阵地,从而破坏了在那里作战的比利时部队的完整性。这是对比军的最后一击。它导致比利时陆军投降〔降书于五月二十八日十时签署〕。然而,德军从西面和东面的进攻仍只取得了十分缓慢的进展。对敦刻尔克的包围圈只是在逐步缩小,但还不足以制止敌军继续撤走部队,敌军正在使用地面、海上和空中的一切力量来支援这一后撤行动。事实上,直至六月四日九时四十分,第十八集团军的第十军才报告说,经过九天的艰苦作战已经夺取了这个港口。冯·包克将军和哈尔德将军都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已经夺取了此城和海滨!”——只是还必须遗憾地补充一句:“英国和法国部队都走了。”
问题显然是,为什么德军没能更迅速地夺取这个目标?下述种种考虑也许有助于提供一个答案。首先,在德国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期间,盟军充分利用了这个喘息时机,从中取得了各种可能的好处。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盟军在这段宝贵时间里巩固了他们在西部、特别是在东部的防御阵地。在加来海峡沿岸战线,这段喘息时间足以使盟军重新组织兵力和建立一条有效的防线。顺便提一句,英国人很明白他们在东部的阵地十分重要,因为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应付比利时陆军瓦解的情况。可以肯定,当戈特勋爵将他一直留作预备队的两个师〔第五师和第五十师〕投入伊普雷以南作战,以支援他与比军连接的战线时,他确实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这样做,他才使盟军的大多数部队有可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走廊撤退到敦刻尔克港。而且,还必须强调,盟军部队作战很英勇,他们确实继承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德军留下深刻印象的传统。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是盟军勇敢地保卫了布洛涅和加来。这迟滞了德国第十九军对敦刻尔克的进攻好几个小时,而这几个小时是很关键的。
但归根结蒂,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德军自已犯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造成了最后的结局。首先,德军错误地将佛兰德地区看作是一个次要的战场,过早地转移了进攻重点:事实上,德军很晚才认识到佛兰德地区的战略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几乎到最后德军才弄清这个地区内到底有多少敌军。德军当时估计只有大约十万人。五月二十七日以后,德军较高级的司令部都越来越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各项任务上,因而没有多少时间来考虑敦刻尔克。
总之,伦斯德在战后〔谈到敦刻尔克时〕强调的作战原则,“先结束一个作战行动,然后再开始考虑下一作战行动”,在当时未曾得到充分的重视。结果,德军没有以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来实施佛兰德之战。
而且,在向加来海峡沿岸实施突贯后,将第四集团军置于B集团军群指挥之下也许更切合实际一些。而这正是勃劳希契所希望、却为希特勒所反对的。如果那样部署,A集团军群就可以守在索姆河一线可攻可退,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向南面,并且有七十一个师显然过于疲劳。如果所有对佛兰德地区作战的部队都由冯·包克将军指挥,那么德军夺取敦刻尔克城和港口也许会更快、更容易。要是真这样做,还可能避免因两个集团军群挤在一个狭窄的通道中前进而造成的某些混乱。而且,德军没有使用上加强的一翼〔冯·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实施外线包围来首先从北面封住包围圈——敦刻尔克就紧挨着这个开着的网口,却逐步从南面〔里尔附近〕调动部队,这肯定也是一个错误。另一方面,德军最初的那股锐气可能已有所减弱。在经过不间断的激烈战斗和强行军之后,他们开始感到有必要进行休整。他们过早地将注意力放在下一步要完成的重大任务上,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专心致志实施敦刻尔克的作战行动,各有关单位也不愿将所有兵力兵器都投入战斗。尤其是第十六军和第十九军更是如此。在战斗进入高潮之前,机动部队早已抽调。最后,德国武装部队的统帅们都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空军的能力和效力。德国空军部队威力的限度第一次明显地暴露出来,他们“战无不胜”的神话也破产了。
德国空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⑴ 从五月十日起连续不断地执行各种任务;
⑵ 所赋予的任务太突然以致并非所有现有的部队都能迅即投入战斗;
⑶ 战略空军部队轰炸定点目标有困难;
⑷ 战术空军部队的补给提供得不很顺当;
⑸ 尤其是,气象条件妨碍空军作战〔有两天半的时间气象条件不宜于飞机起飞〕;
⑹ 战略空军部队从佛兰德地区撤得太快;
⑺ 英军的顽强抵抗;
⑻ 可能使敌人在物质上蒙受重大损失,但不可能使其在人力上蒙受惨重损失〔对海滩的轰炸战果甚小〕。
德国军事统帅们犯下的错误——肯定不止是那著名的“停止前进”的命令——正如我们所概述的,连同盟军所进行的顽强战斗,才是德军“黄色”作战方案为什么没有达到战术目标的真正原因。英国远征军的大多数部队虽然丢弃了装备,但都能安然无恙地返回在不列颠群岛的基地;而德国陆军却由于没能赢得一场歼灭战,只得以一次“平常的胜利”来安慰自已。
然而,如果假设德国所取得的胜利是一场“全胜”,则英国可能会准备签署和约,而德国没有取得这样的胜利,因而也就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说这几乎已经到了胜利在握而又丢失的程度,那也未免言过其实。事实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即使德国陆军在佛兰德打赢了一场歼灭战,丘吉尔政府仍会全力战斗下去。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敦刻尔克之战过分戏剧化,或者夸大其对尔后战争进程的影响。
展望
德军各师尽可能迅速地进行了重新编组,并在六月五日作好了实施“红色”作战方案的准备。“红色”作战方案的目标是消灭“在法国残留的所有盟军部队”。作战行动计划分三个阶段连续实施。德军将朝东南方向从兰斯两侧、巴黎与阿尔贡之间实施进攻;消灭在巴黎一贝尔福一梅斯地区的法国军队。并通过结合实施正面进攻与迂回包围进攻,摧毁马其诺防线上的阵地。
在即将到来的法国战役的第一阶段,德军将首先通过快速的向心进攻将伤亡惨重并已基本丧失斗志的敌军赶回南方和西南方,尔后再将其推回东面的防线。六月十四日,德军未经战斗占领了巴黎。迄今为止一直在德军南翼待机未动的C集团军群〔冯·李勃将军指挥〕也参加了战斗。在很短时间内,其第一集团军和第七军突破了人们认为是坚不可摧的筑垒线。六月十日,意大利在它的轴心国伙伴所取得的军事成就的鼓舞下站到德国一方参战,并在阿尔卑斯山区发动进攻,但却遭到了失败。
然而,由于德军的进攻,法国的形势迅速恶化,在几天之内就显得毫无希望了。六月十七日组成的贝当政府,除了投降以外没有别的选择。降书是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在贡比涅森林签署的。德国就在这样一次史无前例而又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决定性地打败了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顽强抗击它的勇敢的敌人。
希特勒现在成了西欧和中欧较大部分的主宰人物。很自然,在这个伟大的胜利时刻,德国人民大大增强了自信心。潜在的危险在于,很少有人此时能合理而清醒地估计各种军事上发展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希特勒如此。总之,帝国的领导集团未能从这次伟大的军事胜利中取得任何真正的政治利益。一切发展太快了,重大错误也就明显暴露出来:英国既没有被打败,它也不准备投降。相反,它似乎比以往更加坚定了竭尽全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由于希特勒不想以政治手段结束这场斗争,他就要寻求以武力来满足他的庞大野心的方法。作出重要的、甚至是命运攸关的决定的时刻迅速到来了。
对于德国军事当局来说,敦刻尔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希特勒深信,通过敦刻尔克之战,他已经向全世界显示了他“在军事上战无不胜”。难道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设想已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胜利吗?这次战役还使他更加相信自己的军事才能,同时纳粹党的宣传机器也在大吹大擂毫无顾忌地竟把这一个别事例夸张为战无不胜的神话。这就是希特勒军事狂妄症的根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因素对德国的战争指导产生了越来越恶劣的影响。而且,正是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希特勒首次强迫陆军总部接受他自己的军事观点,而在关键时刻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权直接交给一个与他意见相同的下属司令部,无论如何,这是导致后来在德国的军事指挥中造成严重混乱的重要一步。传统的指挥体系终于逐渐解体;实际负责指挥作战的军事机构〔陆军总部〕不仅遭到破坏和压制,最后甚至完全被取消——这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十分可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