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均力敌的战争·第四
作者:蒂佩尔斯基希 ·德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
出自————《战争通史》
1、胆怯的开端
打败法国后,希特勒认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看来现在可以证明德国武装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了。假如英国人也确信这点,那么战争就打赢了。于是希特勒象波兰战局结束后那样,再次试图同英国谈判。7月19日,他在国会发表演说时声称,“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向有理智的英国呼吁……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与此同时,德国宣传机构通过报刊发表的官方消息和电台喋喋不休地声称,英国人已输了这场战争,现在他们必须懂得这点,并做出一切必须作的结论。
这种看法很快传播到了美国广大的舆论界,丘吉尔努力以其特有的毅力阻止这种精神变态影响英国人民,他甚至不屑于亲自答复希特勒的建议。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受他的委托在广播中宣布,英国将寻求武力解决办法。丘吉尔不认为英国决心进行的战争已经打输了,因此他不想过早停止战争。英国的局势显得非常严重,初看起来简直是没有希望的。它已被赶出欧洲大陆,把军队的一切武器装备都丢弃在那里了。英国在大陆的唯一盟友已被击溃,对它丧失了信任。而意大利又站到了德国一边。英国不能指望得到新的盟友,因为它不可能给他们任何东西。同时,德国很可能派军队在不列颠群岛登陆,而这些岛屿能否成功地守住,是很没有把握的。
假如德军登陆成功,英国人就只能以装备不精良的兵团去抗击登陆兵。对德国的海上封锁从一开始就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那么重要,由于德国势力范围广阔,南部和东部边界开放,这种封锁几乎完全失去了意义。甚至还出现了情况颠倒过来的威胁。8月17日,德国政府宣布封锁不列颠群岛,要求一切中立国商船远离规定的封锁区。现在不是德国人,而是英国人被迫竭尽全力来保障本国必需物资和原料的供应了。由于德国侵占了挪威和直到西班牙边界的欧洲大陆西海岸,它对英国商业航运进行海战和空战的出发阵位,已经非常接近英国。地中海已经没有法国舰队,意大利舰队已属敌对阵营。对商业航运来说,经地中海至苏伊士运河和中东的通路已被完全封闭。英国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军舰,眼下还无法断定。各轴心国拥有占很大优势的陆军和空军,能进行它们认为必须进行的一切战役。
只要情况不发生重大变化,英国人就根本不能指望胜利。他们的最近目标,只能是避免溃败。假如对群岛的补给中断或群岛落入敌手,那就难免一败,而假如英国丧失了自己在中东的阵地,那也不见得能避免溃败。
当不能指望英国人改变立场已经显而易见时,德国除力争达到上述目的外,再无别的事可做。越早采取和越坚决实施这样做所必需的措施,就越有希望在最近的将来夺取临时性胜利,并且争取整个战争的决定性结局。对危难中的英国来说,任何喘息机会都将给它带来巨大好处。相反,虚张声势和宣传只是一种武器,用这种武器是无法对付丘吉尔领导的英国人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了解到英国的百折不挠精神之前白白流逝的时间,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这一失误的原因,是德国领导人对同英国媾和抱过大希望。
当这一打算落空后,希特勒便陷入了他自己也感到难以自拔的境地。在此以前的和平时期,他利用虚张声势手段和政敌的软弱无力,曾取得一个个胜利;而在战时,他又同物质和精神上都处于劣势,或者在德国的实力面前简直吓破了胆的敌人打交道。对于英国,既不能通过闪击战,也不能利用战略突然性去战胜它。虽然它对“神经战”并非完全没有反应,但由于有一个刚强的首相领导,它在很大程度上对此是无动于衷的。如果它能经受住“神经战”,就将得到美国越来越大的援助。希特勒确信,苏联正警惕地注视着这一切。因此,希特勒没有把全部兵力投入对英作战——东方有一个潜在敌人的想法,从一开始就促使他不敢这样作。希特勒没有立即利用英国人元气大伤的机会,联合各轴心国的力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密切合作,而使对英战争处于静止的、不战不和的状态。后来虽实施了几次猛烈突击,但却未能针对顽强的敌人下决心实施宏伟的战略企图,特别是没有把在英国登陆作为这样的企图。连希特勒自己也认为登陆成功是十分无望的。在对不列颠群岛继续实行无情封锁的同时,夺取由直布罗陀海峡到苏伊士运河的整个地中海区域及中东的计划,较为可行。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两个目的。
这种战略要求同意大利人进行密切合作,周密区分义务,必要时还要在冷静判断意大利盟友能力的情况下采取联合行动。
但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样做。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没有对军事行动实行有计划的、以互相无限信任为基础的德意联合指挥。起初希特勒认为联合指挥是不必要的。他根本不愿这样做,虽然这也许是因为他具有近于病态的怀疑心,不想把自己的计划和企图告诉他人。另外,希特勒贪权的天性也不允许他的计划有受其他人影响的可能。而墨索里尼则估计自己不要德国帮助也能进行战争,并且热衷于闹独立性。直到意大利遭到失败,而且是在意大利人极端病态的自尊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冒犯的条件下,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才被迫并肩作战,对英国人日益增强的实力进行抵抗。
希特勒认为意大利武装力量是足够强大的,并且能在划给意大利的战区取胜。但是,在这一点得到证实之前,原需要进行十分委婉的谈判,以便让这位意大利领袖相信,他的武装力量无力完成他交给它的任务。意军统帅部对德国有分寸的建议自然不会完全置若罔闻,因为它很清楚自己在军事上的弱点。但是两位独裁者都是醉心于树立自己威望和思想体系的人,他们在一种奇怪的迷醉状态中认为这些都是胜利的可靠保证。于是,希特勒便不重视关于意军战斗力弱的任何警告。而意军的这一弱点不只是在对法战争末期,即意大利人甚至不能在阿尔卑斯战场获得小小的胜利之时,才明显表现出来。早在战前,即1939年春季,德国总参谋部就拟制了一份关于“意大利帝国作战能力限度”的详细文件,其中不加掩饰地谈了意军的弱点。但是把这份文件送希特勒过目时,他命令立即从一切司令部收回文件。他认为破坏对轴心国伙件和未来的军事盟友的信任是不能容许的。甚至墨索里尼提出供应武器和其他军事物资的很高要求,并把满足这些要求作为他1939年秋季立即参战的条件时,希特勒脑子里也没有产生任何疑惑。也许,他只把这些供应武器的要求当作意大利人不愿做出某种政治决策的诡计了。
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确实十分缺乏。有许多还显得陈旧不堪。根据意大利资料,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70%,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员穿上鞋子。虽然阿比西尼亚战争就已显示了军用储备品的巨大意义,但却仍未建立到足够的程度,因为1936-1939年在西班牙作战的部队是完全靠压缩陆军装备起来的。
坦克部队基本上装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制3吨“卡登-劳埃德”改进型小坦克。这种坦克装有两挺机枪,只有防子弹的装甲。意大利人总共有100辆11吨坦克,其装甲只能防20毫米炮弹杀伤。防坦克武器和高射武器也同样缺乏,摩托化还处于萌芽阶段。由于军事工业产量过小,财力不足,意军的技术装备陷于停顿状态,没有能与相应德国兵团媲美的摩托化师和装甲师。有三个师按编制应乘汽车开进,但它们没有自己的汽车。两个师已完全摩托化,两个师按上述附带条件来说可以称为装甲师。大部分青年军官是只经过简单训练的预备役军官,对基干军官的补充量很小。同时,他们还经常顶替士官,因为士官数量很少,并且只用来执行内部行政管理职能。只辖两个团的步兵师,由于增加了一些法西斯警察部队,其步兵的数量总算达到了定额。但这些警察部队的战斗训练及指挥人员都比陆军部队差得多。总而言之,意大利军队在指挥、武器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都比自己的敌人落后。
空军虽有3,700架飞机,但其中大多数是陈旧的。意大利飞行员士气很高,并作好了作战准备。但自巴尔博 [ 译者注:巴尔博(1896-1940)。意大利元帅。曾历任军政要职。1929-1933年间曾任空军大臣。作者在本章第五节谈到了他的死因。 ] 时代以来,空军的特点就是争取创造令人赞叹的运动纪录,而战斗训练却不甚好。
海军的状况看来比其他军种要好,能够完成它所面临的任务。它有8艘战列舰,20艘巡洋舰,53艘驱逐舰、68艘雷击舰和111艘潜艇。从理论上说,当英国海军忙于在其他海洋作战时,这些兵力在地中海夺取并掌握制海权应该是没有困难的。不过,海军也有一些严重缺点。它的战斗训练同陆军和空军一样,很不适应现代战争要求。意大利海军特别轻视夜暗条件下作战的训练,因此,它与德国和英国的海军不同,是力避夜战的。武装力量各个组成部分都通行的高度集中指挥,扼杀了中下级指挥人员的独立性。意大利人把自己的海军同英国海军相比较时,常常产生自卑感,虽然在海军数量对比上不见得有这种感觉,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动。由于没有航空母舰,海军的行动便有困难。诚然,在狭窄的地中海上,以陆上机场为基地的海军航空兵完全可以代替航空母舰,但是在这一决定性海域却很少组织海军与航空兵的协同。
在地中海的清澈海水中,同潜艇作战并不困难,况且,它们的潜水速度又很慢。油料经常不足,是海空军作战的严重障碍。这种现象只有依靠德国援助才能暂时(但不是完全)消除。随着战争不断拖延,这种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
德国武装力量在指挥人员素质、军队战斗技能和技术装备诸方面,至少可与任何敌人相匹敌;而意大利武装力量却不同,它是在一切方面都还不完善,至今只能用来做政治投机的工具。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英国最没有把握顺利继续战争的地方,即地中海,起先竟没有发生任何战事,意军统帅部在这里丧失主动权达数月之久,只是在得到德国援助后才部分摆脱了这种处境。战事的进一步发展,才使德军进入这个在对英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区。
2、德军在不列颠群岛登陆问题
现在,德军对英作战不再具有以前它所特有的那种明确的目的性了。1940年7月16日第16号训令引言可以证明这点。引言中命令开始准备代号为“海狮”的在英国登陆的战役:
“尽管英国在军事上处于绝境,但它至今未表现出准备进行谈判的任何迹象。因此,我决定准备在英国登陆的战役,如果需要,就实施这一战役。战役目的是消灭英国这个继续对德国进行战争的基地,必要时全部予以占领。”
在这个训令中不单包含着原先要英国做出让步的希望,而且还出现了希特勒的声明中迄今未曾出现过的新东西——保留条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如果没有别的出路,就必须夺占不列颠群岛,以便结束战争。训令是根据早就有过但又未说出过的一些设想拟定的。约德尔在他的报告中认为,只有到“需要对军事经济已陷于瘫痪,几乎无力进行空战的英国进行致命打击”时,才应实施登陆。他接着说,“尽管如此,仍应为登陆作好十分周密的准备。”这样看来,并不是要用登陆迫使英国屈膝投降。打败英国要用其他手段,而登陆只应是打败英国的最后阶段。
登陆问题的尔后进展,可使人们相当有把握地推测,希特勒已同意报告中表达的意见。诚然,他不想让庞大的陆军冒遭到重大损失的危险。并在还有作战能力的英国境内试图登陆时遭到惨败。
登陆准备应在8月15日前结束。但是,能否顺利实施战役,取决于一些条件,只有象训令指出的那样达到这些条件,才有可能登陆,这些条件是:
“必须破坏英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使它不能对德军横渡拉芒什海峡造成严重威胁;
应该建立没有水雷的航道;
加莱海峡两侧,以及拉芒什海峡靠近奥尔德尼岛、波特兰一线的西部入口,都应当用大密度的水雷障碍加以掩护。”
不了解希特勒内心疑虑的陆军和海军,象平常那样认真地着手进行登陆准备。但是,随即开始的准备工作很快就暴露了实施这一战役的技术造成的困难。而根本谈不上实现它的战术前提——消灭英国空军和孤立英国海军。德国武装力量没有实施两栖战役的经验。它们没有训练过那种作战方法,在当时的具体情况下也未准备采取那种方法。仅提供运送军队用的必要吨位的船只就是个问题,头几次登陆拟在港口外未设防的海岸实施。这就要求有航渡性能很好的登陆舰艇,这些登陆舰艇应该配备卸摩托化运输工具、特别是坦克的装备。而那样的登陆舰队还没有,必须利用一切适用于这一目的的船只组建起来。而在比利时和法国港口找到的船只,却比预料的少得多。因此,决定还要利用风力不超过三级时才可用于海上运输的莱茵河驳船。很快又察明,即使在最有利条件下,海军要封闭上述海域的所有入口和对这一海域进行警戒,在技术上是办不到的。所以,在后一个方案中,这一海域的范围缩小了一半。东至加莱、多佛尔一线,西至勒阿弗尔、朴次茅斯一线。为了在预定地域实施登陆,规定龙德施泰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所属两个集团军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沿海集中,它们应首先航渡。第一梯队有13个师。在这些师后面还有12个师。第一批登陆的兵团预先进行了认真的专门训练。
海军做了大量工作后,终于调集了总排水量为70万吨的168艘运输船,还有1,910艘驳船,419艘拖船和1,600艘汽艇。这些船只分散在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所有出发港口,并尽可能增加了特种装备。
陆军认为自己在得到足够的空中掩护和海军从两翼对上陆地域进行保障的条件下,是能够上陆的。人们估计,即使首次登陆成功,遇到的困难当然也不会小,困难不仅在于陆上的敌人会进行激烈抵抗,而且在于上陆和对登陆兵的补给都只能以很慢的速度进行,而后面这一因素可能重要得多。能长时间保证登陆军队的补给吗?能限制英国海军行动,使跨越拉芒什海峡的“浮桥”存在几个星期吗?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不过,在实现第一个前提,即压制英国空军之前,所有这些设想都纯属理论性的。而这个前提必须在最近就实现,因为每推延一次,敌人的陆上防御能力就会提高一点,自从英军在法国遭到惨败以后,这种能力已急剧降低了。战役的时间界限是很小的:秋季风暴一起,乘这些临时凑集的船只就无法渡过拉芒什海峡了。
这些表明不宜登陆的技术上的困难,希特勒如果不是一开始就了解,那么无论如何在着手准备登陆后也已很快了解,它们更坚定了他不拿陆军去冒险的决心。因此,他命令只按照约德尔报告的精神继续进行已经开始的准备工作,即使在敌人几乎完全不抵抗的情况下,也把这些准备工作作为渡过拉芒什海峡的必要前提。此外希特勒认为入侵威胁是进行心理战的最好手段,他希望通过心理战对英国人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况且,这种威胁还能把敌人重兵牵制在不列颠群岛上,从军事观点看,如果这种迫使英国人分散兵力的方法在其他战区也能有效运用,那么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保持威胁是正确的。
不管怎样,为了在必然导致打败英国的道路上走下去,必须在不列颠群岛上空夺取制空权。
3、不列颠之战
这种局势必然导致“不列颠之战”。根据第17号训令,不列颠之战于8月1日开始。训令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为了创造最后打败英国的条件,我打算对英国本土继续进行比过去更加猛烈的海空战争。德国空军应尽快以其所有兵力消灭英国空军。突击的目标首先是航空兵部队及其机场和供应基地,以及包括制造防空武器的工业在内的军事工业。
在获得暂时的或局部的空中优势之后,应对港口,特别是国内给养仓库继续进行空袭。”
训令在结尾稍微缩小了空军的任务,指出:“空军应准备参加‘海狮’战役。”尽管进行了那样的限制,训令仍然给空军提出了比准备“海狮”战役,即准备英国登陆战役时更加广泛的目标。这是因为训令是以约德尔6月30日的报告为基础的,根据这一训令,德国空军应在对英战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空中突击预定从8月5日开始。准确时间由空军司令部斟酌决定。德军航空兵应在新的闪击战中消灭敌人,这次闪击战仅限于若干空中战役。戈林指望仅用空军兵力打败英国,这种沽名钓誉的愿望使他蠢蠢欲动。他确信他能在短期内迫使英国人开始谈判。第17号训令中给予的任务完全符合他的愿望。
德国空军除歼击机的对比不那么有利外,在数量上几乎超过英国空军一倍,而且其人员在法国会战期间经多次激烈战斗后已进行了很好休整。
用来实施进攻的兵力编成第2航空队(司令为凯塞林元帅)和第3航空队(司令为施佩勒元帅),计有:14个轰炸机大队,9个单引擎歼击机大队,2个双引擎重型歼击机大队。它们有1,100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歼击机、120架双引擎重型歼击机,也就是说,如果加上俯冲轰炸机,共有由经验丰富和训练有素的人员驾驶的飞机2,200架。
德军航空兵兵团处于对英作战的极有利态势。由于征服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它们的基地已接近英国,并呈一个大弧形紧紧包围了它的东南部,从而显著加大了德军航空兵突击的纵深。集中行动已有了可能,由于距进攻目标不远,飞机每日可以出动数次。此外,德军航空兵在出发地域疏开配置,也使敌人难于袭击它的机场。
根据训令,德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如下:首先在空中战斗中和地面上消灭敌人歼击机,破坏其机场,至少把它们驱出英国南部,尔后,以轰炸机兵团(在敌人的歼击机被消灭后,这些兵团已不需要掩护)对所有最重要目标实施突击,使英国经济崩溃。因此,从一开始就要袭击航空工业企业。
这并不是突然袭击。当初这种袭击曾使波兰空军立即覆灭,法国空军大部失去战斗力。如今已没有进行这种袭击的必要条件,因为英国人已经预料到袭击,并且比过去的敌人强大得多(特别在歼击机方面)、善战得多。空袭能否成功,就看谁更有忍耐力。
英国空军打得顽强而出色。虽然起初它在数量上居于劣势,但它的长处也许比它的敌人所估计的多。因此,德国空军的进攻未能得到预期的迅速发展。
要破坏敌航空兵的机场网,就必须使用轰炸机,而轰炸机要有歼击机护送和警戒。在战斗第一阶段,防御者的长处充分显示出来了,而德国空军战前根本没有进行过歼击机掩护轰炸机大兵团的演习。雷达的广泛使用,效能很高的稠密对空情报网,使英国人能及时发现德国飞机接近。这样,英国歼击机能在一定的方向构成强有力的狙击网,并在长时间里维持着,因为战斗是在其国土上空展开的,飞机距机场很近,很容易回去加油。此外,它们在空战中比被迫保持5,000-6,000米高度的德国护航歼击机具有更大的行动自由。而且,Ju-88轰炸机要求有较复杂的歼击机掩护系统,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缺点。如果发生战斗,英国人常常占据较有利的攻击位置,在不补充加油的情况下,能比他们的敌人坚持更长的时间。
假如飞机被击落,英国人只失掉飞机,而德国人则既失掉飞机也失掉机组。到最后,德国空军便再也不能完全利用自己的数量优势了。德军歼击机的活动半径和续航时间都不足以护送轰炸机飞抵目标再返回。歼击机便只好定期换班,而且还不能忽视自己机场的防卫。由于这一切原因,再加上此季节中罕见的坏天气的影响,头几星期的航空兵进攻未取得预期的战果。
德军歼击机企图迫使英军歼击机同它们一对一地格斗,以此引诱敌人离开自己的轰炸机,便于它们完成任务。但这一企图失败了,因为英国已识破这种不加掩饰的计策。德军歼击机为了引诱英国人攻击自己而悬挂了炸弹,但这样就降低了德军飞机的战斗性能,成了空战中的累赘。由于这个原因,首先要遂行护航和掩护任务的德军双引擎歼击机遭到了极大损失,以致已经无法对它们进行补充。
两个航空队原应在8月13日晨实施首次大规模空袭,但后来只好延期,因为英国西南海岸突然大雾迷漫,接着云层布满天空。8月15日,两个航空队又企图对伦敦的英国机场和重要军事目标实施集中突击,但再次碰上了浓云密布的天气。由于“元首命令”禁止盲目投弹,所以几乎全部轰炸机都带弹返回,没有完成受领的任务。不列颠群岛地区的天气是那样变化无常,根本无法进行连续几天作战所必需的长期天气预报。因此,空军只好放弃两个航空队同时进行联合作战的打算,转而让每个航空队根据天气条件独立遂行各自任务。第2航空队基本上在英国东部海岸和伦敦周围地区上空行动。第3航空队则在英国其他领土上空行动。另外,它也应对伦敦实施空袭。
很快就出现了上面提及的困难和失望。受到的损失是那么大,以致第3航空队早在8月底就只能转入夜间空袭。戈林起初对这种擅自行动极为愤怒,但在难以驳倒的事实面前,也只好冷静下来,不久就同意转入夜袭了。这一决定具有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意义。做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在空战中消灭敌人歼击机和摧毁机场这种首要目的没有达到。德国空军不得不把行动的重心转到其他目标上。不过,希特勒的命令与夜间攻击是矛盾的,它只要求进行瞄准投弹,而在夜袭条件下这几乎不可能做到。直到9月4日,当英国人开始对德国许多工业城市,其中包括对柏林,不断进行空袭,使平民遭到重大牺牲之后,这一命令才撤消。这是威慑性空袭,在此以前,德军没有进行过这种空袭。为了对这种空袭进行报复,并通过类似的威胁性空袭尽快达到目的,空军奉命对伦敦进行经常的袭击。第3航空队从一开始就改为夜间实施这些行动,但第2航空队直到9月月中以前一直在昼间实施。9月15日遭到的惨重损失,迫使它也根本改变空袭时间。
虽然英军歼击机的夜间行动有异常高的效率,英国人又在首都周围集中了高射炮兵部队,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首都的对空防御,但是,夜间袭击仍然造成了严重的物质损失,使居民受到了很大牺牲。伦敦人不时处在恐惧之中,他们感到城市在缓慢但却无疑地走向毁灭。无休止的空袭警报信号阻碍了任何有组织的活动,整夜整夜地躲在防空洞里(第3航空队从9月7日夜间开始对伦敦进行了65夜的空袭),对人们的心理状况和工作效率起了有害的影响。延时炸弹严重破坏了铁路和市内交通。不间断的破坏竟使伦敦无法保证窗玻璃的充分供应,从10月月中起,德国空军开始越来越经常使用燃烧弹。在此以前,伦敦居民遭空袭时还可呆在多少可靠一点的防空洞里,但现在他们却必须对付火灾。
可是这一切并不能达到摧折英国人抵抗意志的预期目的。情形正好相反。人们经受的考验越残酷,意志就越坚强。虽然伦敦经受的苦难还不及后来柏林和其他德国城市经受的百分之一,但后果是一样的:恐吓性空袭达不到目的。
德军统帅部在11月确信这点后,再次改变了空袭样式。
这次空军奉命对航空工业企业实施不间断的突击。11月14日,500架轰炸机对考文垂进行了空袭。这一城市遭到巨大损失,被炸死400人,受伤者更多。德军飞机是按计划实施轰炸的,没有受到任何损失,但英国的发动机制造厂也几乎完好无损。伯明翰也多次遭到了同样猛烈的轰炸。不过,这种空袭样式仍然未产生决定性的后果,到12月,空袭重点转到了港口。
不列颠之战发生了完全出乎意料的转变。它消耗了德国空军很大一部分精锐兵力。日益减少的航空兵兵团尽管可以恢复到原有数量,但由于损失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后来其所属兵力又经常处于过度紧张状态,所以再也不可能恢复原有实力。
当时,在英国登陆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着,但因为登陆的实施取决于在英国上空夺取绝对的制空权,所以,除了不断推迟战役开始日期,没有任何别的办法。由于准备措施尚未完成,起先定下的日期——8月15日,便不能不改变。于是战役开始日期推迟到9月15日,接着又推迟到9月21日。不久更无限期推延,后来干脆把战役的实施推迟到春季。在进行准备的全部时间内,希特勒对大量工作的技术方面异常不感兴趣,这同他以前的习惯是完全矛盾的,当争夺英国上空制空权的斗争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时。他对战役已没有任何兴趣。9月15日以后,已不可能认真决定战役的延期。在英国登陆只变成一种威胁,它迫使英国人在1941年以前为保卫岛屿而使各军种的庞大兵力都处于战备状态。不过,这种威胁在军事上确有很大意义。英国人直到秋季和初冬还必须仔细考虑,他们能从为数不多的新建兵团和当时还不充足的最现代化的技术兵器(特别是坦克)中,调多少去其他战区,又能调多少飞机去支援这些战区而不致使岛屿防御受到威胁。海军庞大兵力实际上被牵制在不列颠群岛地区,而为了保卫商船队和海上交通线又十分需要军舰,这也是英国人很伤脑筋的事。所以,登陆威胁给了轴心国很大的战略优势,而且德军有足够的军队在准备登陆的同时,在其他地区采取积极行动。但是,这些战略优势却完全没有得到利用。
德国空军对英国的空袭,到1941年仍在继续,但为了保留航空兵的战斗实力去遂行其他越来越重要的任务,所使用的兵力已经不大了。
尽管如此,德国空军的行动明显阻碍了英国的海上补给,特别是3月份当空袭重点转到英国西海岸各港口及其接近航道后,更是如此。4月和5月初,由于经常连续几夜的空袭,最重要的港口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港口吞吐力急剧下降,港口设施受到的破坏特别严重。仅参加空袭伦敦的飞机,3月20日就达310架、4月17日和20日达542架,5月11日达380架。最后一次空袭最为成功。由于输水管道被炸坏,又恰逢泰晤士河退潮,多处火灾无法扑灭。五个船坞和许多大小工厂受到严重破坏,连下院也毁于火灾。德军航空兵对英国的有计划的积极行动以这次空袭告终。当时如果结合刚开始的大西洋之战继续这些行动,就可给英国的补给造成致命危险,并有可能使英国完全无法进行战争,因为从1940年夏季起,潜艇战役已在较有利条件下实施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果。
4、东方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
德国有充分根据不信任苏联的政策。在德法战争期间,俄国人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1940年6月他们指责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通过只能是针对苏联的秘密军事协定,粗暴地破坏1939年签订的条约。俄国人断然要求三国成立新政府,它们必须忠实履行同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的各项条款。接着他们要求在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攫取新的重要战略基地。7月20日 [ 译者注:应为7月21。 ] ,三国根据统一的“劳动人民联盟”名单分别选出的议会,决定向苏联递交关于这些国家作为苏维埃共和国加入苏联的申请。波罗的海沿岸这些省份过去曾归属沙皇帝国,它们能变成与西方文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繁荣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德国的帮助。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曾有可能作为小国独立生存的这些国家,如今又回到新俄国的怀抱里去了,对它们的民族独立的第一次破坏,曾被1941年东线的战争所中断,但1945年后,这种破坏又变本加厉地继续下去。
与此同时,苏联还向罗马尼亚提出了领土要求。6月26日,苏联要求归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并入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此外还要求向它移交北布科维纳。如果罗马尼亚想避免它完全无力进行的战争(它比六个月前的芬兰还要无力进行这种战争),那么除了屈服于武力外,没有任何别的选择。根据“和平协定”,红军部队于6月28日越过了这两个县的边界。只给了罗马尼亚人四天撤出上述县的限期。
希特勒对这样改变边界极为不满,因为苏联现在已经逼近罗马尼亚石油产区,而对德国来说,开发石油产区是顺利进行战争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他果断决定建立起坚固的屏障,以制止苏联继续向东南扩张的任何企图。
要做到这点,德国就必须同罗马尼亚达成协议。但是当时有一些相当严重的困难妨碍这样做。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关系紧张,这两个国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对罗马尼亚有领土要求。罗马尼亚当时作为战胜国发了横财。现在,刚把几个县交给苏联的罗马尼亚人,很难同轴心国结成联盟,因为后者自然会同情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要求。但是罗马尼亚没有别的出路。1939年4月,它的领土完整曾受英法两国的保证。但是当苏联在1940年6月侵占罗马尼亚两个县时,法国是根本不可能,英国则不想或无力履行对罗马尼亚的保证。因此,一旦俄国人再次进行罗马尼亚所担心的侵略,它就不能指望得到这一条约参加国的援助。1940年8月,罗俄新边界的冲突已发展成武装冲突,并导致互换措词尖锐的外交照会。这些冲突说明局势是多么不稳定。在此之前,罗马尼亚已于7月13日退出国联,请求各轴心国保护。而轴心国首先试图使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达成睦邻友好协定。谈判徒然进行了好几个星期,由于匈牙利毫无节制地要求占有除居住着150万匈牙利人外,还居住着大约350万罗马尼亚人和50万德国人的几乎整个特兰西瓦尼亚,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两国无休止的争端直到1940年8月30日由维也纳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才告结束。根据裁决,匈牙利获得了北特兰西瓦尼亚。1940年9月15日,罗马尼亚按照同保加利亚签订的条约,又把多布罗加高原南部划给了保加利亚。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它把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居民奉送给自己的三个邻国。国内不满情绪高涨,于是开始寻找牺牲品。国王卡罗尔二世和他的大臣们成了牺牲品。内阁被迫辞职,卡罗尔二世丢了王位,于9月7日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的儿子米哈伊成了国王。但与此同时,在以法西斯组织“铁卫军”为靠山的安东内斯库将军领导下,诞生了一个无条件站到轴心国一边的极权主义新政府。
希特勒走得更远了。他同新政府缔结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德军进驻罗马尼亚改编罗马尼亚军队和保卫石油产区。罗马尼亚把该协定看作抵御俄国人进一步非法行动的最好的护身符。对希特勒来说,它的意义更大。自从7月份他第一次考虑可能同苏联发生战争以后,罗马尼亚已成为他向东方进攻的基地。
莫洛托夫8月2日在一篇对外政策长篇讲话中声称,苏联不会满足于迄今所取得的成果。他的见解更加深了希特勒的疑虑。坚定了他的决心。他认为背后有这样危险的邻邦,是不可能同英国进行决战的;由他亲自选择同东方的“无情勒索者”开战的时机,迅速利用德国武装力量的突击力来迫使俄国人就范,将要好得多。他认为,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制订那样的计划。英国是德国在西方的唯一敌人,目前不会有任何危险,而美国,照希特勒看来,大约要过两年才能给英国实质性的援助。来自东方的后方威胁在那时以前就可以轻易消除。希特勒毫不怀疑,他在这里也只能进行“闪击战”。实现“巴巴罗萨”计划,发动对苏战争,已经成为他的政策的主旨。但是,意大利盟友却出乎希特勒意料,严重干扰了这一政策的实施。
5、意大利在地中海和东非进行的战争
从意大利参战时起,墨索里尼在使用意大利武装力量前,从来不及时向军事当局说明情况,也不进行必要的周密准备。而且,这种使用与武装力量的有限实力是不相称的。这点很能说明问题。墨索里尼1940年6月10日之所以把意大利拉入战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因为“它要付出几千条生命的代价,才能作为战争参加者坐到和会的桌旁。”他向忧心忡忡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保证,“到9月份一切都会结束”。无论是墨索里尼,还是他的军事顾问们,都没有对这样一种想法表示不安:如果英国出乎意料地未立即被德国打败,又不表示屈服,意大利该怎样作战。墨索里尼没有表示不安,是因为他根本不打算进行任何战争,军事顾问们没有表示不安,是因为他们确信意大利未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所以他们认为意大利参战是不可能的。这些顾问履行自己的职责,早在对法国和英国宣战之前就向墨索里尼指出,他的军事机器绝对不中用。此后他们就一心希望墨索里尼的预言会应验。
从政治观点上看,意大利起初不同英国作战是可以理解的,它向英法宣战,并不是为了对英国采取军事行动,而是为了参加对法国遗产的瓜分。后来得知英国人决不妥协,而是相反,立即在海上和空中实施进攻行动,并且断然拒绝了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建议,这时意大利才明白,它现在要同英国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了。因此,必须迅速利用英国暂时的弱点,为取得未来坚决斗争的胜利,在北非和东非夺占有利的出发阵地。尽管现有兵力有很多弱点,但对军事行动的目的明确的指挥能带来很好的前景。在利比亚,巴尔博元帅指挥着4个统帅部预备队师、2个法西斯警察师和2个殖民地师,共有约25万人。在意属东非(它除包括老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外,还包括1936年征服的阿比西尼亚),奥斯塔公爵指挥着35万人。假如能够夺取当时很少守备部队、位于地中海中部的英国空军和海军基地马耳他岛,假如意大利军队在立即采取迅猛进攻后能占领埃及并向苏伊士运河推进,那么不但整个地中海会落入意大利人手中,而且还能与东非建立联系。反之,东非就会与宗主国失去联系,迟早会成为英国制海权的牺牲品。最后,夺取亚丁也有很大意义,因为它在意属索马里对面把守着红海南入海口。攻占这一基地,就能切断由南面进入地中海的通路。”
英国人很了解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地位是脆弱的。他们对意大利人进攻他们在近东的基地(特别是如果德国支援这种进攻的话),甚至比对德国人入侵不列颠群岛还要担心。
1940年夏季,英国人在由巴勒斯坦到肯尼亚的辽阔地区,只有10万军队,其中36,000人在埃及,27,000人在巴勒斯坦。况且,驻巴勒斯坦军队已被牵制在那里,因为1939年阿拉伯人暴动的枪炮声尚未平息,手无寸铁的犹太人需要保护,才能免遭阿拉伯人的伤害。能在东非使用的兵力,在苏丹有9,000人,在肯尼亚有5,500人,在英属索马里有1,470人,在亚丁有2,500人。与意大利全部空军对抗的空军兵力很小,而且只要还存在德军入侵不列颠群岛的威胁和英国上空的空战还在进行,它们的数目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意大利海军在数量上大大超过英国驻亚历山大的分舰队,后者在5月份已增至4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12艘潜艇和1艘航空母舰。继续加强这里的英国海军,势必影响同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斗争,因此,其规模只能是很有限的。此外,德军入侵的威胁也牵制了一大部分海军。护航运输队要有强大警戒队保护才能在地中海行驶。假如意大利人下决心充分利用自己的陆海空优势,可能时再依靠德军坦克兵团的支援,假如他们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战役计划,那就有很大可能使整个东北非脱离英国人的控制。
但是,尽管已经意识到情况要求迅速而坚决行动,而敌人显然兵力薄弱,意大利人却未能因此开始积极行动。墨索里尼掌握的军事知识过于肤浅,难以实施他感到生疏的战略领导。他希望受法西斯思想鼓舞、经他任意夸大的意大利武装力量终究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这种希望不能不说是十分不可靠的。最高统帅部代表们则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不能坚持倾全力对英国人实施坚决的行动。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德军在地中海提供支援也谈不上的。
于是,意大利人便自行其是了。
自从意大利向英国人宣战以来,由于英国人不顾敌人数量上占优势,仍在海上显得积极行动,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意大利海军明显避战。早在6月11日,在意大利南海岸附近就曾出现过英法分舰队,它甚至驶近了亚得里亚海峡也未遇到敌舰。7月9日,英国亚历山大分舰队护送两支护航运输队去马耳他岛,同得到庞大航空兵支援,兵力也大得多的意大利海军遭遇。但是,当英舰从28公里距离外命中意大利一艘战列舰后,意大利人尽管距自己的基地近,又处在较有利的阵位,却立即停止了战斗。意大利飞机的攻击也未能奏效。在一些较小的冲突中,意大利军舰也总是力图尽快停止战斗。它们满足于借助空中侦察,当发现没有敌情时,就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对开往利比亚的船只进行护航。要做到这样的事是很容易的,何况当时英国人对马耳他岛的防卫很差;而由于意大利占有空中优势,该岛是不能当作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基地来使用的。
在利比亚、埃及边界,几星期内只发生过几次边境小冲突,尽管意大利人占了数量优势,主动权却多半为英国人所掌握。后者善于采取巧妙措施迷惑敌人,掩盖自己的真正弱点。6月30日,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图卜鲁格(托卜鲁克)上空被意大利高射炮兵误伤。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惨重的不幸事件,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格拉齐亚尼元帅成了他的继任者。早在二十年代,格拉齐亚尼就由于同塞努西分子 [ 译者注:系19世纪中叶创建于利比亚的伊斯兰教政治性宗教组织的成员,他们反对欧洲人向非洲渗透。 ] 斗争,后来又由于征服阿比西尼亚而享有盛名。在以往战斗中,他不必同处于均势的敌人(更不用说同军事上占优势的敌人)作战,但由于过去战功累累,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军人。也许恰恰因为他是最优秀的军人,他才不对交给他指挥的武装力量的战斗力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为改善意军各师的装备所做的事很少,而为增强其机动性,则实际上什么事也没做。三个可以乘坐卡车的师,如同仅有的两个摩托化师和两个装甲师一样,本来至少可以在欧洲用来保护意大利的特殊利益,但却都留在意大利。
英国人很好地利用了他们获得的时间。虽然德国人拟议中的入侵使他们感到忧虑,但他们用坦克和现代化歼击机加强了驻埃及的武装力量。平均每25公里海岸只有一个营防守的马耳他岛也到了援兵,8月底,英国人在直布罗陀分舰队支援下把第二艘大型航空母舰“光辉”号及一艘战列舰和两艘防空巡洋舰开到了亚历山大,并通过这一大胆和成功的行动加强了亚历山大的积极和消极防御。
格拉齐亚尼坚决拒绝向埃及发动进攻。当他在9月份要求再延期一个月时,墨索里尼不得不发出绝对命令,严令格拉齐亚尼于9月13日发动进攻。转入进攻的兵力有6个步兵师和8个坦克营,目的是把只由3个营、3个炮兵连、1个坦克营和2个装甲车连组成的英国边防警卫队赶跑。据英国人描述,意大利人的这次进攻,与其说是在打仗,不如说是在参加阅兵式。他们占领了塞卢姆,而英国人则有条不紊地退却,使英国人莫明其妙约是,意大利人进抵西迪拜拉尼(西迪巴腊尼)后,就停止进攻了。
在10月月中以前,局势一点也没有变化。就在英国人得到第一批大兵力的增援(一个由英国开来的装甲师和一个由印度开来的步兵师),并打算结束进攻准备时,意希战争爆发了,于是他们被迫暂时推迟实施自己的计划。当时还不了解向英国求援的希腊国内事态会如何变化。
但是,亚历山大的英国海军上将认为:必须严重削弱意大利舰队,它虽然总是避免同英国人作战,但有时可能严重阻碍因爆发希腊战争而增加的护航运输队的航行,造成很大的烦恼。由于英国舰队多次进行挑衅也无法同意大利舰队交战,英国海军上将便决定对它实施空中突击。空中侦察察明,意大利海军的庞大兵力一些时候以来一直在塔兰托港停泊。随后,“光辉”号航空母舰在巡洋舰分舰队和几艘驱逐舰掩护下开往马耳他。当空中侦察于11月11日下午证实有6艘战列舰和3艘重巡洋舰停泊在塔兰托港后,英国海军编队便由马耳他岛出发,20时驶到距塔兰托180浬处,于是飞机起飞。装备鱼雷的俯冲轰炸机不顾空中有很多拦阻气球,高射炮火力又猛,于20时40分至23时之间实施了几次袭击,给了港口内的敌人舰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港口先是被照明弹,接着被商船和港口建筑物燃起的熊熊烈火照得如同白昼。意大利6艘战列舰中有3艘遭重创,其中一艘严重倾斜,另一艘舰尾纵倾而沉没,还有一艘搁浅。两艘巡洋舰也被严重损坏。参加袭击塔兰托的20架飞机仅损失了2架。
现在英国人可以很有把握地推测,意大利海军在遭到这些惨重损失后,将会比以前更谨慎了。在以后数月中由直布罗陀经地中海安然航行的护航运输队,可以证明这一推测的正确性。意大利人自从11月11日遭到沉重打击后,再也未能恢复元气。
早在格拉齐亚尼9月份开始在北非实施短暂的进攻之前,意大利人在东非就已取得了一些战果,但是这些战果只在坚决对英作战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他们力图夺取位于红海入口的英属索马里。自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后,英属索马里己被意大利领土三面包围。这一殖民地的守军勉强够1,500人,自然无法阻止意大利人去侵占它。意大利人8月7日从西面发动进攻后,英国人即开始后撤,直到一切重要储备品由国内经海路运到那里,他们才站稳脚跟。8月20日,意大利人占领了英属索马里首府和该殖民地最重要港口柏培拉。
随后,意大利人未遇强有力的抵抗,通过切断英国殖民地肯尼亚伸入意属索马里境内的突出部,改善了后者的西部边界轮廓。
在由英国人统治,其东部与厄立特里亚和阿比西尼亚接壤的苏丹,意大利人于7月初夺占了两个边境居民地。
意大利飞行员在东非的积极行动使英国人感到不安,但对他们的海上运输未产生决定性影响。意大利人未能切断经红海通往亚历山大的最重要海路。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对亚丁实施进攻。
当希特勒希望能够在英国上空取胜时,他对他的盟友的消极作战是不感兴趣的。直到已经明白不能赢得英国之战,他对地中海地区的兴趣才又浓厚起来。
6、轴心国的政治空想和漏洞百出的战略
轴心国在各行其是因而也前途渺茫地试图通过英国上空的空战,迫使敌人妥协时,在进行潜水战和以入侵相威胁时,在意大利人对北非和东非采取成效甚微的行动时,也根据德国的倡议展开了活跃的政治活动。
9月27日,德、意、日三国还相信战争会很快结束,因而在柏林签订了一个公约。根据柏林公约,整个世界都预先在这三个国家间进行了瓜分。德国和意大利负责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因此,它们承认并承担义务尊重日本在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主导作用。此外,公约参加国还承担义务,一旦缔约一方遭到在此之前尚未参加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国家的进攻,即应使用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互相支援。
关于世界其他地区应该怎么处理,从公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地理本身已确定了美洲的界线。授权日本在东亚建立新秩序,势必迫使美国人放弃超越美洲范围向东亚扩张的意图。但在亚洲为苏联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以使它能扩大自己的领土。根据缔约国达成的协议,苏联的领土可以一直延伸到波斯和印度。经过战争,不列颠帝国应该瓦解,其非洲殖民地早应该属于强大的欧洲。
这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至少要消灭不列颠帝国,并得到美国的容忍和苏联的赞许。
本来,对轴心国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不能给自己提出那样野心勃勃的政治自标,而要利用地中海东部的现有条件积极进行战争,并在该地区西部创造同样有利的条件。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了解轴心国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对于法国,这是不容易被接受的。这个国家只把停战看作不久将要签订和约的预兆。停战时给法国保留了管理海外领地的全权,但同时要它承担防守殖民地,使其不受任何外来侵犯的义务。这完全符合法国的利益,并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法国政府接受了停战条件。这种作法也符合德国的利益,因为德国对北非没有领土要求,但却没有考虑到意大利的愿望,或者至少延缓了对这些愿望的考虑。正是意大利人垂涎于法国应该而且有权保卫,使之免遭任何人侵犯的北非的大片领土。因此,德国和意大利在计算完成上述任务所需兵力时发生分歧是很自然的。意大利人从自己的领土利益出发,想尽量削弱法国人在北非的阵地,而德国在战争规模扩大后,对保障西北非的行动,比对满足意大利人的利益更加关切。因此,无论如何必须容忍在某些情况下采取两面手段。法军驻北非兵团的可靠性取决于那里的最高军事官员所持的立场,而对法国实行什么政策,又对这些人的立场发生很大影响。英国人采取一系列令人十分生疑的措施的结果,只能使法国人更加接近希特勒,后者早就认为英国的政策是使他们陷于困境的祸根。
英国人一直感到不安的是,法国海军只有一部分在他们手里,尽管在签订停战协定时作过保证,但它迟早会被德国和意大利所利用。他们认为敌人的海上兵力得到那样的扩大是不能容许的。1940年7月,英国人只有14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对付德国、意大利和法国10艘同类军舰。这10艘军舰中有6艘是最新式的,英国只有3艘军舰可与其媲美。“俾斯麦”号和“蒂尔皮茨”号战列舰服役后,英国人的处境更加不利,因为即使是同时建造的英国军舰也不能同这些军舰相匹敌。当然,英国人也还有一个长处:不管数量对比如何,英国军舰大大胜过理论上可能建立、编成上却大不相同的三国战列舰联合编队。但英国军舰的寿命不长,由于要遂行各种各样的任务,其负荷量也大大高于敌舰。如果再考虑到任何时候都无法预见到的军舰损毁情况(即使是临时性的),那就不难看出,制海权乃至国家的生存都可能受到威胁。英国人打算不顾一切去消除这样严重的危险性。因此他们决定,既然他们不能占有法国军舰,那就要用一切手段消除它们的危害性,即在必要时干脆把它们击沉。当时要捕获6月驶进朴次茅斯、普利茅斯和亚历山大的军舰,或使它们中立化,是较容易的事,但是米尔斯克比尔(北非沿岸奥兰港)的情况则较复杂。那里有法国海军最宝贵的军舰,其中有战列舰“布列塔尼”号和“普罗旺斯”号,还有两艘战列巡洋舰“敦刻尔克”号和“斯特拉斯堡”号,根据停战协定,这些军舰是应该解除武装的。
7月3日,由直布罗陀开来的一支庞大英国分舰队出现在港口外。英国海军上将向法国人提出最后通牒,敦促他们或者同英国海军联合,或者自行凿沉舰只,或者立即将舰只开往南美洲北海岸附近的马提尼克岛,在那里接受拘留。法国人拒绝了全部三个建议,因为这些建议中,即使是第三个也是明显违反停战条约的,势必造成严重后果。为了阻止法舰逃走,英国人在得到答复之前就在港口出口处布设了水雷。当法国人拒绝接受最后通牒提出的条件后,他们即对自己原先的盟友开炮。“布列塔尼”号被击沉,舰员几乎全部遇难。与它同型的“普罗旺斯”号变成了一堆漂浮的废铁。“敦刻尔克”号受重创后搁浅。“斯特拉斯堡”号逃离港口,在三艘驱逐舰护送下驶抵土伦。7月5日,英国飞机再次对米尔斯克比尔的军舰实施攻击,除使其遭重创外,还使人员受很大损失。法国海军总计被打死1,400人。
对法国公众来说,前盟友的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广大法国人中间,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他们已变成了英国的牺牲品,并被它抛弃了。英国在背后捅的这一刀子,已超过了可以忍受的限度。政府抨击了英国人的卑劣行径,并下令出动两中队法国海军飞机对英国驻直布罗陀分舰队实施轰炸,作为报复。
英国人并不限于采取这一行动。如果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一行动还算说得过去。他们还放任流亡伦敦的戴高乐将军进行反维希政府的肆无忌惮的宣传。他在每天的无线电广播中号召法国士兵开小差,鼓动人民起来反对新政府和它的首脑贝当,而当时贝当被视为再次挽救了法国人民的人物而受到普遍的尊敬。由于戴高乐放肆地进行无休止的诽谤,法国政府认为自己有权对这位在战争最后几天背叛政府的将军缺席判处死刑,但这并未使戴高乐难堪。他接受了英国的建议,即率领驻英国并追随他的法国陆、海军兵力参加英国军舰对法属西非首都达喀尔的袭击。9月24日,英法分舰队驶抵达喀尔,再次发出了最后通牒,这次是要求交出城市,但再次遭到拒绝。然后再次开炮,不过只用法国人的火炮打法国人。法国的愤怒比米尔斯克比尔事件期间还要强烈。英国人援引十分站不住脚的论据为自己辩护,声称德国和意大利企图在达喀尔设防,而达喀尔大部分居民反对维希政府。当达喀尔出乎意料地进行强烈抵抗后,戴高乐将军明白了,继续使用武力将会给他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害。当晚他就以他不愿参加法国人打法国人的战斗为由,撤出了自己的军舰和军队,英国人在次日派兵登陆的尝试虽然也遭到失败,但仍继续作战。直到他们确信严重损害他们威望的战役是在不正确的前提下发动的之后,才停止了战斗行动。
假如德国实行明智和温和的政策,它本来是能够从这些事件中得到重大利益的。1940年,法国人已对英国传统的力量均衡政策感到厌恶。多少世纪以来,这个岛国就是用这种政策唆使欧洲国家打欧洲国家。在两次战争中,德国人显示了自己的力量,并且使法国人相信,他们对德国的政策需要修改。许多法国人已经意识到力量已经转移,准备在法国一旦获得自己的权利后,容忍一个强大的德国在欧洲的中心存在。这种情绪在北非和西非事件发生后及戴高乐进行放肆宣传后变得更加强烈,因此,如果德国和法国之间能达成开诚布公的协议,那就有很大可能争取原先还反对同德国亲近的法国公众,或者至少排除他们的政治影响。当然,信任被打败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不见得会比时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打败,对他们进行威胁和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更危险。不管怎样,这样的和解政策不仅意味着希特勒应该放弃并吞法国领土的计划,而只应根据语言界线明智解决阿尔萨斯-洛林问题,而且意味着希特勒不应以法国在北非的领地为诱饵吸引佛朗哥站到自己一边。最后,这一政策还要迫使意大利人大大缩小对欧洲和北非的法国领土提出的要求,从而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关系产生不良后果。这一切希特勒完全可以做到,但是那样解决问题对他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他打算让法国站到自己一边,那就不可能有任何别的解决办法。不过希特勒早在1940年秋季就拒绝了上述解决办法,因为他认为自己和各轴心国太强大了,根本不能容忍类似的想法。他没有这样做,而试图于10月24日同贝当元帅在蒙都瓦会见时威胁他。他要求法国人夺回落到戴高乐手中的中非殖民地,换言之,就是要求他们积极参战。他仍然不理踩法国最感迫切的关于最后决定其命运和遣返200万战俘的问题。希特勒认为,等待法国人表示善意,并以此作为先决条件,在政治上是明智的,那时他可以为此犒劳他们或认为他们的努力还不够。对他来说,法国依然是做交易的对象,他想在战争中利用它,并在签订和约时用它的领地讨价还价。从德国外交部长1940年9月20日对墨索里尼所作的表示来看,希特勒已决定“永远不再允许法国在欧洲政治中发挥作用”。德国政策的欺诈性和两面性不可能长期瞒住法国人。因此,英国人令人愤慨的行动很快就被遗忘了。当西方盟国两年后在北非登陆时,法国人只进行了十分微弱的抵抗。
10月24日,希特勒到达蒙都瓦和贝当谈判。他是由法国西班牙边界上的小城市汉达伊来的,他在汉达伊先同佛朗哥进行了会谈,以便商定西班牙参战的最后细节。佛朗哥9月份曾派自己的外交部长塞兰诺·苏纳去柏林,他当时要价很高:要求得到直布罗陀、法属摩洛哥和由西班牙人开拓的一部分阿尔及利亚,即大致是意大利未要求获得的法国在北非的那部分殖民地。此外,西班牙还要求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但是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未能同西班牙人达成协议。诚然,进攻直布罗陀的时间定在1941年1月10日,但西班牙人则认为实施这一进攻要取决于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在谈判中并未解决。因此,希特勒对与西班牙独裁者的会谈极为不满。
尽管如此,袭击直布罗陀的军事准备仍在继续进行。几乎毫无疑义的是,德国人周密计划和准备的袭击本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这次袭击却未曾实施。以下情况对此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汉达伊和蒙都瓦进行没有成果的谈判之后不久,墨索里尼事前未同希特勒商量就发动了同希腊的武装冲突。这一事件注定要对地中海地区的局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两位独裁者的关系尽管表面上非常密切,实际上却充满虚伪和互不信任,从而导致了意大利人的冒险。
7、意大利在希腊的冒险
看来,由于墨索里尼认为自己无力单独对英国采取坚决行动,于是便在1940年夏开始寻找意大利武装力量在与之作战时能显示出威力的敌人。他知道自己在同军事上较走运的轴心国伙伴交往中,处于从属地位,他不想长期容忍这种状况。7月,墨索里尼不具备政治上站得住脚的根据,就命令意大利陆军总司令部制订对南斯拉夫作战的计划,并令陆军主力在其边界实施战略展开。到9月下半月,已有37个师(第一梯队2个集团军,第二梯队有1个集团军担任预备队)在南斯拉夫边界附近展开。所有指挥官都了解了自己的任务。这是意大利在整个战争期间唯一一次有计划地准备和实施的战略展开,可是到9月底,墨索里尼又是没有令人信服的根据,同样突然地停止了战略展开,并命令从军队中遣返60万人,即几乎全部复员,并把根据军队需要征用的汽车和骡马归还物主。截至10月月中,复员已进行了一半。但是,使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和陆军参谋长感到惊讶的是,墨索里尼突然在10月14日召见他们,向他们宣布,现在有了占领希腊的政治需要。他问他们,在阿尔巴尼亚占领出发阵地需要多少军队和多少时间。他们回答,在保加利亚参加这一战争的条件下,除驻阿尔巴尼亚的8个师外,还需要12个师,为了将这些师连同必需的军属部队和集团军属部队以及后勤部队调去,将需要三个月时间。由于阿尔巴尼亚港口吞吐量很小,又几乎没有铁路,交通状况极为不利,这个期限是完全有根据的。墨索里尼对这一答复看来也是满意的。但是,使两位将军更为惊讶的是。墨索里尼第二天再次召他们和一些著名国务活动家去威尼斯宫,宣布他决定占领伊奥尼亚群岛,特别是亚得里亚海入口附近的科孚岛(克基拉岛),尔后夺取萨洛尼卡,以便加强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地位,保持意大利对希腊的影响。当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巴多利奥元帅问是否已把拟议中的战役向德国通报时(因为它是盟国,毕竟有义务向它通报),墨索里尼尖刻地回答:“他们向我们通报了挪威战役吗?他们在西线发动进攻之前征询过我们的意见吗?他们行动时就象我们不存在一样。现在我要照此还报。”他认为自己的军事顾问们在战争前夕陈述的意见不值得重视。其原因是,墨索里尼从外交大臣齐亚诺哪里得到了关于希腊人可能有何反应的令人快慰的消息。齐亚诺当时刚巡视过他的外交部作为世袭领地来管理的阿尔巴尼亚,他是进攻希腊的主要鼓吹者。他说他已用重金收买许多著名活动家,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政府成员,来保卫意大利的利益。用他的话来说,希腊只有一小撮上层人物倾向英国,大部分居民政治上是中立的,对默塔克塞斯政权很反感。此外,在驻伊庇鲁斯(埃皮鲁斯)的希腊军队中还有自己人,这支军队将不参加作战,而阿尔巴尼亚部队和游击队在意军进攻过程中,将会在同他们有亲缘关系的伊庇鲁斯居民中发动起义。
会议结束时规定了进攻日期。最初计划在10月26日开始进攻,但随后由于天气不好,推迟到了10月28日。墨索里尼给当时正在前往蒙都瓦和汉达伊途中的希特勒写了一封信,但是信中仅仅暗示希腊在挑衅,他再也不能容忍这样的挑衅。希特勒于10月28日匆匆赶到佛罗伦萨,在那里,里索里尼已让他面对既成事实了。希特勒只好强作欢颜。就在此以前不到一个月,墨索里尼还要德国外交部长相信,此刻他认为他的主要任务是对英作战,因此他不准备对南斯拉夫和希腊采取任何行动,而只打算夺取埃及。
10月28日清晨,意大利驻雅典大使向希腊首相递交了一份排除了任何谈判的照会。照会对希腊提出了并非完全没有根据的指责:它的行为与它保持中立的义务是相矛盾的。据说英国舰队不止一次使用了希腊领海,英国飞机在希腊机场能获得一切必需品。照会接着指出,希腊当局纵容英国情报机构的活动,并对意大利的多次抗议置若罔闻。希腊还在阿尔巴尼亚煽起风潮,对意大利在这个国家的政权缺乏应有的尊重。基于这些原因,意大利不得不要求希腊给意大利守备部队提供常驻的战略据点,作为更好地保持希腊中立的必要保证。如果希腊不接受这些条件,意大利将被迫用武力实现这些条件,为此目的,将从6时起采取军事行动。关于要求的范围,意大利大使却提不出任何细节。希腊首相默塔克塞斯当即指出,看来事情已成定局,已经没有任何讨论和谈判的可能性了。
希腊断定它已同意大利处于战争状态,于是根据英国于1939年4月13日对它的承诺,向英国请求援助。这一新冲突是不大符合英国愿望的。不列颠之战正处在最紧张时刻,英国又正好打算把驻埃及的兵力扩充到实施进攻行动所需要的人数,本土军队也刚在重建。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希腊能够坚持住,英国就能获得对意大利实施海战和空战的新的有利基地。也许,新的战争甚至能导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这一开始就是英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因此,英国便出动海空军全力去支援它,尽管暂时兵力还很小。此外它还向克里特岛调遣陆军兵力和航空兵,以此改善了希腊的处境,同时也改善了自己遥远的马耳他岛的防御。
墨索里尼偏信外交大臣齐亚诺的保证和驻阿尔巴尼亚军队总司令维斯孔蒂·普拉斯特将军对军事形势所作的乐观判断。因此,只用很少的兵力实施进攻,当希腊人出乎意料地进行激烈抵抗后,意大利人的行动显然注定要失败了。
在阿尔巴尼亚有8个得到法西斯警察部队加强的师,内有1个山地师和1个装备3吨坦克的装甲师。其中1个师留下来警卫阿南部边界,当时认为南斯拉夫将不会干涉冲突。2个师应向萨洛尼卡方向实施佯攻(打到佛洛里纳),以便牵制希腊兵力,并吸引保加利亚参战。剩下5个师得到阿尔巴尼亚部队和游击队加强后,受领的任务是:把居住在北伊庇鲁斯的阿尔巴尼亚居民“从外国统治下解放出来”,接着占领整个伊庇鲁斯地区。此后,还有3个师应在阿姆弗拉克湾登陆。向雅典进攻。意大利外交大臣预料进攻会产生的政治成果,一个也没有产生。希腊根据人民的意愿接受了挑战,并且由于具有比敌人有利的集中和展开军队的条件,很快就获得了优势。
意军两个师向佛洛里纳实施的进攻,几日后就受阻,意军未能取得任何重大胜利。还没过一星期,意大利人就在敌人优势兵力猛攻下不得不退回阿尔巴尼亚。由于希腊人在扩大进攻正面过程中于11月21日从意大利人手中夺取了莫罗瓦山脉和重要道路枢纽科尔察,意军的处境很快就出现了危机。为了避免遭到合围,意大利人不得不继续向西北方向退却。
由阿尔巴尼亚南部边界发动进攻以夺取伊庇鲁斯的5个师,只遇到了边防部队一些力量薄弱的屏护队,这些屏护队迅速撤退。但是,同意大利人一起进攻的阿尔巴尼亚部队和游击队越过边界后拒绝作战。他们或组织叛乱和破坏活动,或向希腊人投诚,于是只好把其余部调回阿尔巴尼亚缴械。齐亚诺预言希腊军队只会进行虚张声势的抵抗,实际上根本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在维约萨河河谷、约阿尼纳当面和卡拉马斯河,希腊人的抵抗得到了加强。不久,希腊军队转入进攻,意大利人在这一地段也被迫退回了出发阵地。
在对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进行错误判断的基础上开始的战局,经四个星期后便以彻底失败告终。意军在阿尔巴尼亚陷入了困境,因为尽管意军总参谋部采取了一切紧急措施,也不能象敌人那样迅速地扩大前线军队的数量。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除因为根据内政上的原因不能再次动员刚刚复员的后备人员外,还因为发罗拉港和都拉斯港的能力,特别是卸运输工具和重型技术装备的能力都很小。此外,意大利起先只有少量经过改装用于运输军备的船只。这样,意大利港口就聚集了许多火炮、车辆、骡马,而在阿尔巴尼亚登陆的却大多是没有任何运输工具、只装备少量火炮和其他兵器的步兵部队。由于急需,只好仓促把这些部队直接派到前线去填补缺口,这样就使各部队和兵团互相混杂乱成一团。驻阿尔巴尼亚的意军总部一直感到困难重重。幸亏意大利士兵具有极大的忍耐力而又没有苛求。他们在不好客的山国爬冰卧雪,缺乏构筑工事的工具,得不到妥善组织的供应,装备的兵器也很少,但却经受住了严峻的体力考验。抗住了敌人的猛攻。诚然,希腊军队装备的也是既差又旧的兵器,这稍微平衡了交战双方取胜的可能性。否则意大利人就难逃厄运。不过,希腊人仍然一直占了优势,这种优势使他们掌握了主动权,并迫使意大利军队向北方步步退却。
8、军事政治总结
希特勒未能制止意大利在希腊冒险,它的悲惨结局使轴心国威信扫地。由于英国上空的空战进展不顺利,而意大利在埃及又无所作为,轴心国的战略态势很不妙。就在这时,莫洛托夫于11月12日来到柏林进行回访。从以后的事件中看不出希特勒是否期待这次访问加强俄德关系,他需要同莫洛托夫谈判,是否主要为了弄清楚1941年要不要同苏联摊牌。就连苏联出人意料的谦让态度也给希特勒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他在同面对德国的威力而退缩的对手打交道。
不过,如果德国政策的目的确如希特勒在这次访问几天后表述这次会见的目的时所说,是为了“使双方利益一致和把俄国人引向东方”,那么,这一政策带来的结果是不很令人欣慰的。莫洛托夫是一个极为顽固和难以对付的谈判对手,他不隐瞒自己对德国取胜的希望持怀疑态度。莫洛托夫认为苏联原则上是可以参加三国公约。但对俄国人来说,比这些瓜分世界的计划重要得多的事情是,要就苏联对外政策的具体和直接目标同德国达成协议。莫洛托夫声明,苏联对芬兰有要求,1940年3月签订的和约并未满足这些要求。对保加利亚,俄国人力图同它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关系,它类似德国和罗多尼亚之间不久前建立的那种关系,也就是说,俄国人想派军事代表团去索非亚签订互助条约。苏联希望在没有第三国干涉的情况下同土耳其就达达尼尔海峡问题达成协议,根据俄国人的意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海峡建立陆军和空军基地。最后,莫洛托夫对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暗示苏联认为德国长时间留在巴尔干绝不是适当的。德国方面反驳他说,由于战争扩大,德国迫不得已进入了这一地区,而在和平时期,它在这里将只会有经济上的利益。希特勒拒绝了俄国人关于芬兰的计划,认为这些计划是不能容许的,因为这些计划如实现,势必引起西方国家的干涉,而他是竭力避免在波罗的海地区发生任何冲突的。至于俄国人对保加利亚提供保证,那要取决于这个国家是否同意,他现在对此一无所知。
两天的谈判没有公开破裂,但也没有产生积极成果。11月26日,俄国人通过外交途径送来了一份照会,照会中援引柏林谈判内容,进一步说明了莫洛托夫关于保加利亚、芬兰和达达尼尔海峡的见解。柏林未急于研究这一照会,于是没有对它进行答复。显然,莫洛托夫的访问只能使希特勒更加坚信,俄国人将会得寸进尺,不会让人把他们“引向东方”。
照希特勒看来,柏林谈判的结局是令人不愉快的,但也许很有教益。这样的结局再加上战争毫无进展(如果不是倒退的话),迫使希特勒于11月20日给自己在罗马的伙伴写了一封长信。在这封信中,他虽然象往常一样隐瞒自己计划的最重要部分,但对他面临的许多难题,仍夸大其词地描绘了一幅阴暗图景。
他首先指出了轴心国在希腊失利造成的心理上和军事上的严重后果。保加利亚已不愿意加入三国公约。同俄国达成协议并使它的扩张欲望引向东方也很困难。莫洛托夫在访问柏林时对巴尔干半岛很感兴趣。关于对南斯拉夫施加影响的问题,他希特勒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甚至在法国,那些号召人们不要站到德国人一边,并让人们相信战争还没有定局的人,也无疑加强了自己的地位。现在特别重要的是要使南斯拉夫和土耳其一类国家不同轴心国闹僵,因为闹僵就可能使战争扩大。
希特勒对局势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轴心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已受到威胁,英国的威望已大大提高。不过这不仅仅因为意大利进行了冒险,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英国上空的空战没有产生预期结果,入侵也未兑现。
接着希特勒写到了同希腊冲突的军事后果。英国夺取一系列据点后,就可向石油产区普洛耶什蒂靠近500公里,而在此以前,英国轰炸机是飞不到这一地区的。这里不能对空袭进行有效的防护,如炼油厂被炸毁,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按照空战经验,摧毁英国空军基地的可能性已经排除——这样,希特勒就间接承认了英国上空空战的失利。他接着写道,英国已在萨洛尼卡附近的岛屿和色雷斯地区建立了新的空军基地,现在已可以严重威胁意大利南部整个海岸。
希特勒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局势从军事观点来看是危险的,从经济观点来看简直是令人惊慌的,因为已经威胁到罗马尼亚石油区。”
根据这一判断,他得出了必须采取一系列紧急的政治和经济措施的结论。在政治问题方面,他终于在失去好几个月的时间后认为西班牙问题具有很大意义:“必须立即敦促西班牙参战。”为此,希特勒规定了六个星期的期限。西班牙参战日期(1941年1月10日)早在汉达伊会谈时就确定了。但是,希特勒认为需要的不只是直布罗陀。至少还要派1-2个师到西属摩洛哥,“以便保卫它,防止法属摩洛哥或北非各省脱离法国。”一旦发生了这种脱离,英法空军就会获得能保障在整个意大利上空行动的配置地域,这对意大利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在这方面无论如何不能有侥幸心理。此外,如果能封闭直布罗陀附近的地中海入口,英国军舰就将被迫绕过南非航行,这将大大改善地中海东部的局势。
接着,希特勒打算把俄国挤出巴尔干地区:与土耳其达成协议,使它减轻对保加利亚的压力,并设法恐吓南斯拉夫,因为如果这个国家不驯服,巴尔干半岛的任何战役都不可能进行;压匈牙利同意德军大兵团通过它的领土进入罗马尼亚。
如果英国企图大大加强驻色雷斯的军队,那么他将不惜冒险,坚决派出一切必要的兵力采取行动。但遗憾的是3月份以前不可能在巴尔干作战。
在军事方面,希特勒根据政治上的考虑,认为首先要封锁地中海入口,借此拉西班牙参战。不过,看来他不很相信西班牙会走这一步。从“我试图敦促西班牙参战”这句话里可以听出疑惑的意味。但希特勒仍然希望,意大利在陆上,在利比亚埃及战区能依靠自己的兵力打下去。他甚至希望意大利人能打到马特鲁港,“以便用俯冲轰炸机把英国舰队最后赶出亚历山大,用远程轰炸机在苏伊士运河密布水雷,使其实际上不能通行。”
在地中海东部作战的重担落在两国空军肩上。空军应有计划地集中重兵,把英国挤出地中海。必须在冬季解决地中海问题,因为最迟在5月初,希特勒就要撤回自己的军队。这封信没有指出基于什么理由规定这样的期限。
信中接着指出,德军3月初将开始在罗马尼亚集中足以“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大获全胜的兵力。集中这些兵力之后,就不必再在阿尔巴尼亚集中必要的兵力了。希特勒在结束对自己军事计划的阐述时谈到了埃及问题。他指出,这个问题目前仍可能完全无法解决。因为他经过仔细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明年秋季以前根本不可能向尼罗河三角洲发动进攻。但他未说明坚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为什么必须在5月前调回德军,为什么不能在明年秋季以前对埃及发动进攻——原来他正在准备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但他还妄想帮助意大利人在最短时间内消除危机,并在明显失利后争取最后打败敌人。
希特勒很清楚,最近几个月中,彻底战胜英国的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他意识到他和他的盟友正经受着严重危机。看来,他提出的积极对策在决定性关头没有达到目的。西班牙在德国取得巨大胜利的影响下,曾于8月份由中立状态转为非交战国状态,通过这一政治行动明确表示它准备支持轴心国,但现在却忽然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了。封锁地中海也未能实现。还有一个灾难性的情况是,希特勒仍然过高估计意大利的军事实力。所以他在地中海东部对英作战的计划,是以不可靠的前提为基础的。在最近的将来,他还将对北非战事大失所望。
英国人针对德意的不协调行动和计划,采取了更有目的性和经过周密计划的行动。丘吉尔很好地利用了他所赢得的时间来加强英国武装力量。
他冷静而清醒地判断了情况,所以早在1940年6月就明白,连美国舆论都对英国能否免于失败持怀疑态度。他在6月26白写给英国驻华盛顿大使的信中指出:“希特勒能否在三个月内攻占英国,确实至关重要。”他表示相信,入侵将被击退,英国空军将完成自己的任务。英国暂时还没有盟友,丘吉尔知道,应该重新确立对英国力量和抵抗能力的信念,只有这样的信念才能结束这种处境,于是他立即采取措施。丘吉尔力图亲自同斯大林建立联系,并把任命斯塔福德?克里普斯为新任驻莫斯科大使作为契机,通过他向斯大林递交了一封亲笔信。丘吉尔在信中写道,尽管两国存在着政治思想分歧,俄国在1939年8月又决定加入另外一方,但他希望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关系,将能在考虑到相互利害关系,并对双方都有利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英国决不在德国的压制下屈服,并决心把欧洲从这种压制下解放出来。鉴于德国在欧洲建立霸权的威胁,苏联应自己决定应怎样行动才能保卫自己的利益。英国准备随时就德国企图征服和吞并欧洲而引起的问题同苏联进行磋商。
丘吉尔得到了罗斯福总统及其亲密同事的最热烈支持,他们同公众舆论和国会不同,一直没有对英国失去信心,并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不危害1940年11月行将举行的总统选举的前提下,为在物质上和外交上帮助英国尽了一切努力。
在外交方面,英国感到特别重要的是,美国应同法国保持关系,一旦德国对维希政府施加的压力使得有必要利用这种关系时,就应立即利用。答应还是拒绝对北非的供应提供物质援助,是美国政府掌握的能够按照意愿左右维希政府政策的法宝。此外,美国还立即对英国提供了军事物资援助。早在6月11日,英国就订购了50万支步枪、8万挺机枪和900门火炮,这些都是从美国兵工厂运来的,但为了不违反国家法律,装出由私人采购的样子。
扩充海军,一直是英国关心的主要问题。由于海上的战略态势在6月份已经复杂化,海军的任务也更繁重了,于是对反潜作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驱逐舰的数量便显得特别缺乏。丘吉尔不得不在5月15月、6月15日和7月底三次向美国总统求援,终于获准得到50-60艘美国旧驱逐舰。对英国人来说,无论在外交上还是心理上都极不情愿的事,是把位于美国东海岸北部和中央附近的英属诸岛,如纽芬兰岛、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岛和特立尼达岛上的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但为了使美国人同意做这笔交易,租借又是难以避免的。此外,美国人还要求英国人保证整个英国舰队永远不会落到德国人手里——当时英国在大洋另一侧的声望太低了。1940年9月,50艘美国驱逐舰移交给了英国舰队。于是,英国人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即使不是完全得到了解决,至少也不显得那样尖锐了。
现在,英国许多年中要面临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支付美国出售的军事物资货款。1939年战争爆发后,美国有一个中立法,禁止把军用物资运往任何交战国。总统经过三个月的顽强斗争后,这个法令才被废除,而代之以“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这一原则允许每一个交战国到美国采购军用物资,只要它用现金支付,并自己负责运输所购物资即可。虽然由于德国受到封锁,这一原则实际上是有利于西方国家的,但这些国家仍然感到某些不便。它们必须使用自己的船只,并且只能得到付得起现金的物资。德法战争爆发前,在商业上精打细算的英国人十分珍惜自己的外汇储备,并对订货进行了相应的限制。直到法国战争发生了危险的转折,他们才放弃这种作法,开始不顾财政困难扩大订货。在“现金购货,运输自理”原则下,很明显的一个问题是,他们的美元储备不久即将耗尽。仅在11月以前,英国就订购了11,000架飞机,接着还要订购12,000架。英国人已支付了45亿美元。美元储备已经枯竭,而国外借款又已用完。必须找到另一种解决军火问题的方法。12月8日,丘吉尔给不久前连任的总统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详细描述了英国的处境。他正确地估计到现在的罗斯福行动起来将会大胆得多。同时,丘吉尔还向他展示了自己未来的计划。这封信酷似希特勒在几天前写给墨索里尼的信。但是把这两个文件作一下比较就能看到,遭到希特勒如此辱骂的丘吉尔,就其稳重性和目标的明确性而言(这是一个国务活动家所必不可少的),比自己的敌手高明多了!
英国首相在信的开头满意地指出,罗斯福再次当选总统,证明两个国家的安全与文明之间有多么密切的联系。可是英国要继续孤军作战,因为美国要过两年才能把自己的实力用于改变力量对比。希特勒在装备上大大胜过英国,更胜过美国。诚然,英国现在尚能借助海军和空军顺利同德国作战。但是它无法同庞大的、无须在任何其他战区作战的德国陆军相抗衡。英国打算在1941年组建50-60个师,而且现在就能够在一些次要的战区同轴心国作战。英国将竭尽全力防止战争扩展到非洲和南亚。幸而目前英国已摆脱了被敌人迅猛突击所消灭的危险。
但是,船舶吨位持续不断和一天快似一天地减少,同样孕育着致命的危险。空袭尽管造成了损失和牺牲,但英国尚能忍受:他希望很快就能回敬敌人。不过,如果对英国的军火、原料和食品供应遭到破坏,如果军舰不足,难以调动足够兵力去各处迎击敌人,那么在美国准备行动之前就可能大难临头。1941年将在海上决定战争结局:现在船舶的损失几乎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最大的一年不相上下。进口已比最低限度的需要减少了10%。假如继续减少,后果就不堪设想。现在英国只能从北面进口物资,但就是这最后一条航道也遭到潜艇和远程轰炸机越来越猛烈的攻击。德国军舰“俾斯麦”号和“蒂尔皮茨”号即将建成。这两艘袭击舰每一艘都胜过英国任何一艘战列舰,因此它们将牵制英国海军相当大的兵力。另外,一部分法国海军还有落入希特勒手中的危险。日本正在印度支那挺进,威胁着新加坡,而英国人目前在那里的兵力明显不足。
英国打算利用1941年,以便通过大规模增加产量的方法奠定未来胜利的基础。为此极需美国的援助。减少船舶的损失具有决定性意义。最好是美国人自己把军用物资运过大洋,并以自己的海军兵力护航。他(丘吉尔)不相信希特勒会利用美国的举动向美国宣战而重犯德皇的错误。如果总统认为难以定下这个决心,那么他请求总统把一大部分军舰,特别是驱逐舰,赠予或借予英国。他还请求美国海军在活动半径内对英国海空军保卫大西洋区域给予一定的支援。
为了经常补充被击沉的船舶,极需美国提供援助。英国造船厂年生产能力为125万吨,而仅从5月到12月,损失的船舶总吨位即达200万吨。如果不把造船厂的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00万吨,英国是难以支持的。
英国的飞机产量也不够高,不能取得必要的对德优势。因此他请求每月提供2,000架飞机,其中重型轰炸机要尽量多一些,以便能动摇德国军事实力的基础。
组建50个师所需军事技术装备已经订购,因为英国无法自己生产那么大的数量。他请求1942年再提供10个师的武器装备。总统还应该考虑到,一旦独裁者的政权开始动摇,欧洲各被压迫的国家也将要求得到武器。
最后,首相谈到了最重要的英国订货付款问题,这些订货当时已经超出英国支付能力的许多倍。尽管英国不惜一切牺牲,但它再也无法得到有能力支付的物资了。丘吉尔写道,他相信美国人民会充分理解这种状况,总统会找到摆脱困难的办法。
这封为了产生更大效果而有些夸大其词的、诚恳的信受到了同情。诚然,英国还要忍受持续数月的支付危机,还要把储存在南非的巨额黄金储备运到美国——这对它来说是格外痛苦的事。但是,后来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这一法案,美国的一切供应品,都是“借”的或“租借”的。因此,1941年3月英国不仅减轻了困难,而且得到了已接近于积极参战的美国的援助。
丘吉尔从战争一开始就力图对德国采取坚决行动。敦刻尔克事件、法国溃败以及由此引起的海上局势恶化、入侵威胁和英国上空的空战,这一切都迫使他转取守势。尽管如此,他的全部打算又都渗透着一个愿望: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采取攻势行动。已经有了迅速发动海上和空中积极行动的可能,这种行动首先是对付意大利的。而且,在陆上,即埃及利比亚边界附近,英军的数量已大大增加,以致他们早在10月底就认为自己有能力对与其消极对峙的意大利人发动进攻。后因意大利侵犯希腊,在利比亚的进攻只好暂时延期。但是当他们了解到希腊人只需要空军的支援,就能在陆上独自与意大利人作战,以后,当新的补充兵员开到埃及以后,预定对格拉齐亚尼军队的进攻便付诸实施了。
9、争夺意大利殖民地的斗争
1940年冬季的利比亚
格拉齐亚尼的6个师在实施九月进攻后,成向东南弯曲的大弧形配置,弧形一端濒临西迪拜拉尼(西迪巴腊尼)附近的大海,另一端位于比尔-索法菲附近。
在这一宽约70公里的地区内,意大利人连一个阵地,或者说连一条筑垒线也没有构筑。他们配置在相距很远,因而也没有任何战术联系的几个大兵营里。
在比尔-索法菲地域最南面的一个兵营同最近的尼拜瓦地域的另一个兵营之间,有长达30公里的不设防地区。其他几个相距更远的兵营分布在东、西图马尔、马克提拉和西迪拜拉尼。英国人察明意大利人这种从防御观点来看极为不利的部署后,制定了进攻计划。假如能用快速兵团突然在尼拜瓦和比尔-索法菲之间突入,那么只要保障自己的翼侧不致遭到来自比尔-索法菲的反冲击,就可提兵北上,从后方突击配置在突破地段以北的意军。不过,这种大胆而能带来最大战果的计划,从技术上来说是难以实现的。敌对双方相互距离差不多有100公里,这也许是意军进行那种不谨慎配置的部分原因。英国人要用两个夜间行程把用来实施突破的兵力调到出发阵地。这些军队昼间要在没有任何遮蔽物的沙漠中休息。假如敌人的空中侦察发现他们,战术突然性就会丧失。
英国人用来进攻的兵力是,坦克第7师、印度步兵第4师、1个加强团和1个步兵坦克团。275辆新坦克是特别令人生畏的力量。意军落后的坦克和反坦克兵器是无力对付这些坦克的。预定在尼拜瓦和比尔-索法菲之间突入的兵团——坦克第7师和印度师,12月7日夜间进行了第一次急行军,行程45公里。12月8日昼间进行休息,未被发现,夜间到达进攻出发阵地。12月9日晨,英军开始实施突破。
与此同时,英国海军对马克提拉、西迪拜拉尼和沿海岸伸延的公路进行炮击,空军对敌机场实施空袭,以便把意大利飞机消灭在地面上。12月9日,英军对惊慌失措的意军发起进攻并大获全胜。坦克第7师完成突破后派出部分兵力保障比尔-索法菲的翼侧,7时对驻有3,000意军的尼拜瓦兵营实施冲击。意军经短时抵抗后很快被英军优势坦克兵力粉碎,兵营被攻克。英军装甲师师长整顿部队后,于13时30分率部赶到西图马尔兵营,用强攻夺取了兵营,尔后又向东图马尔进军,日终前差不多全部攻占该地。在装甲师进攻的同时,印度师进入了突破口。它在装甲师所属部队的掩护下实施进攻,前出到意军兵营后方,直抵北部西迪拜拉尼和布克布克之间的沿海公路一线。
12月10日,英军开始肃清一部被围、一部被切断退路的意军,从东,西两面对西迪拜拉尼发起冲击,傍晚攻克该地。装甲师所属部队挥军南下,以阻止比尔-索法菲兵营的意军退却,其余部队追击仓皇突围的意军。意大利4个师的主力被歼,38,000余人被俘,400门火炮和约50辆坦克落入英军之手,而后者仅亡133人,伤387人,失踪8人。
英国人乘胜向西推进,以便夺占拜尔迪耶(巴尔迪亚)和图卜鲁格(托卜鲁克),利用沿海公路继续推进。两市均驻有强大的意军守备部队。这时意大利人已从恐惧中恢复了常态。他们大大加强了拜尔迪耶和图卜鲁格的防御,构筑了水泥发射点、防坦克壕,设置了铁丝网。因此,英国人必须把大部分兵团投入真正的攻坚战。
意军在埃及被击溃,是希特勒完全没有料到的。直到11月,他还认为意大利人的态势十分有利,因而指望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发动进攻。按照原计划,意大利人一夺占马特鲁港,德国空军就首先参战。此外,根据11月12日训令,一部分武装力量还应做好在北非战区某地参加作战的准备,陆军为此应派出一个装甲师,并给它配备适宜在炎热条件下使用的一切必要的装备。
停泊在意大利港口的德国商船,应准备运输大批军队去利比亚。
德国空军应对亚历山大实施突击,并在苏伊士运河布雷,使英国船只无法通过运河。假如早几个月就能在意大利人的协同下实现这些措施,那么北非的战事本会完全改观。但是,意军12月的突然失败根本改变了局势。为了顺利发展进攻,德国原拟提供的援助,现在只能作为防止惨败的手段了。
由于德国陆军的准备尚未完成,而意大利人为了保住面子,总不想要德国陆军援助,所以目前只能靠空军实施支援。德国空军第10军被火速调到西西里岛,并立即使局势得到了明显缓和。驻亚历山大的英国分舰队对此体会尤深,因为在此之前,它能从海上毫无阻碍地大力支援距海岸不远的英军实施进攻,并在补给方面提供帮助。现在德国空军投下的磁性水雷和音响水雷封锁了英军夺占的港口和马耳他岛。德国飞机不断从超低空攻击对沿海英军实施补给的英国军舰和船只。英国人在航空母舰“光辉”号受重创、巡洋舰“索斯安普敦”号被击沉以后,不得不停止在地中海护送运输队。由于苏伊士运河布满了水雷,到3月底便被迫停止了运河航运,等从南非开来的扫雷舰扫除水雷后才能恢复。
但是,德国空军兵团的行动在几个月以后才达到这么大的规模,因此,只靠空军当然是无法使意大利人摆脱险境的。1941年1月11日对德国武装力量下达的另一个训令认为,“从战略上、政治上和心理上考虑,德国在英国投入优势兵力对盟军作战的地中海上实施支援是必要的。”于是陆军奉命组建“阻击兵团”,它应对意大利盟军提供有效援助,首先击退英军坦克兵团的进攻。计划在2月底把该兵团调到北非,因为在此之前,意大利还将有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开到哪里。
1月19日和20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举行了有军事顾问参加的会谈。意大利人一直希望图卜鲁格比1月5日陷落的拜尔迪耶亚进行更长时间的抵抗,希望人数很少的步兵师与得到坦克加强的旅一起,能够以积极行动在德尔纳以东阻止住英军的推进。意大利人估计,这样他们就能守住西昔兰尼加直到援兵从意大利开来。不过,墨索里尼这次不再反对派德国陆军来了,虽然直到去年11月他还亲自指示意大利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德国人派装甲师来非洲的建议。耐人寻味的是,当时他曾说:“只要德国人在我们这里站稳脚跟,我们就再也无法摆脱他们了。”
但不久形势已经明朗,意大利人像德国人所担心的那样,十分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现在极需德国的援助。1月22日,图卜鲁格守军投降。英国人在拜尔迪耶和图卜鲁格共俘虏75,000人,缴获700门火炮和207辆坦克。图卜鲁格守军的顽强抵抗,使英军受阻的时间比英国人所预料的要长。现在英军已有足够兵力开始采取坚决行动去夺取昔兰尼加了。德尔纳以东和迈基利附近弱小的意军兵力无法阻碍英军实现自己的企图。意军甚至不想遵照事先的计划,对推进的英军实施积极行动。英军司令对防守德尔纳以东坚固阵地的意大利师实施正面进攻,而决定对迈基利实施迂回。驻该地的意军开始退却,英军乘胜前出到班加西。这就使仍然驻守班加西以西的全部意军遭到分割。当他们试图向班加西突围时,英军向沿海公路的意军发起冲击,迫使他们投降,共俘虏敌军2万人,缴获坦克120辆、火炮210门。
从1940年12月9日至1941年2月7日,英国人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缴获坦克470辆、火炮1,300余门。他们自己的损失是:亡500人、伤1,373人,失踪55人。只因丘吉尔根据政治上的理由认为极需把英国陆军调到东南欧,才未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由于英国人在中东的兵力不多,驻利比亚的集团军已受到削弱,因而奉命转入防御。
2月初,当希特勒被迫再次考虑如何支援意大利人时,还无法预见到战事会发生这种较为有利的变化。2月3日,他和各军种总司令主要磋商准备对苏战争时曾指出,尽管从军事上说,丢掉北非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一损失对意大利人必然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他甚至认为,意大利考虑到英国占领北非后将会对意大利的城市实施轰炸,因而可能退出联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坚决措施才能见效。因此,会上确定了以下措施:德国空军应派重型轰炸机对昔兰尼加的英军实施突击,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同时与英国海军作战,压制马耳他岛守军的抵抗。意大利的歼击机应归德军统辖。德国还向意大利人建议,把调到利比亚的德军各快速兵团和在那里作战的意大利快速兵团都交由德军统一指挥。德军“阻击兵团”定于2月22日在意大和港口卸载,拟以坦克加强该兵团。随后尽快再派去一个装甲师,并立即组建一个军部指挥作战。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决定是在商议对俄战争问题时顺便做出的。对希特勒来说,北非是一个棘手的次要战区。他虽然认为,该战区对人们的心理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认为它在军事上起决定性作用。他提出的必须援助意大利人的理由也说明了这一点。现在预定提供的援助,不仅足以稳定北非局势(因为英军已受到削弱),而且足以使局势发生对德、意有利的变化。
由于意大利进攻的失败,巴尔干已成了第二个战争策源地,于是德军同时还要用于恢复巴尔干的态势。这样,地中海的形势对意大利人来说,就不像起初担心的那样不利了。
但是,在东非,意大利人自行其事,英国人则完全掌握了制海权。现在那里的形势即将出现决定性的转折。
意属东非的陷落
在印度和南非的大力帮助下,英国人在1940年最后几个月内集结了足够数量的兵力,去夺取已被切断同宗主国的联系的意属东非殖民地。为了准备这次战役和迫使意军分散数量上占优势的兵力,英国人采取一切手段在尚未完全安定下来的阿比西尼亚挑起骚乱。
为了夺取厄立特里亚,他们在苏丹集中了印度第5师。在北非战胜格拉齐亚尼之后和希腊局势出现危机之前,印度第4师也被调到苏丹。进攻的目的是夺占厄立特里亚在红海的唯一港口马萨瓦。1月19日,印度军队在数处越过边界。他们的主要突击方向在中央。起初推进速度很快,但随后进攻就在非常坚固的山地筑垒要点克伦附近受阻。
意军持续抵抗了将近两个月。直到战场上的意军逐步受到削弱,潜入北厄立特里亚的一支英军部队对其翼侧实施突击后,抵抗才被最后粉碎。3月27日,科伦陷落。但意军得以向南退却。4月1日,阿斯马拉失守。4月6日,英军进抵马萨瓦。此后厄立特里亚实际上已落入他们之手。
1月底,南非第1师和非洲第11、12师准备进攻意属索马里和阿比西尼亚南部边界。非洲摩托化旅沿海岸的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1月24日,英军开始进攻,有计划地向前推进,到2月18日占领了朱巴河以西地域,随后派摩托化旅夺取摩加迪沙港。该旅急进120公里,2月25日占领该市。由于意大利人的抵抗很薄弱,英军指挥官决定立即挥师北上,转战阿比西尼亚腹地。8天后攻克了距英军与敌首战地点900公里的达加布尔,3月17日,英军部队长驱直入,夺占了季季加。这时,英军就可从柏培拉港得到补给了,因为他们的补给线已长达2,500公里。当时,在亚丁组建的一支登陆部队已经占领了该港。
现在英军的自标是夺取阿比西尼亚的第二大城市哈拉尔。但首先必须通过马尔达通道,这本来是一道十分利于防守的阵地。使英国人大为惊奇的是,他们在那里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3月25日便进驻了哈拉尔。从摩加迪沙开始进攻算起,四个星期就推进了1,500公里。英国人不停顿地向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继续推进,4月4日进入了该市。
残存的意军向北败退,在难以通行的阿拉吉山同逃出厄立特里亚的部队会合。
英国人一心要快些结束阿比西尼亚的行动。在此之前,希腊人已陷入了困境,而隆美尔又出现在北非,这样就极需把在阿比西尼亚作战的英军调走。因此,从整个战争着眼,在奥斯塔公爵指挥下顽强作战的意军坚持到5月月中,对轴心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们被迫于5月18日投降。为了对他们勇敢作战表示承认,他们获准留下了防身武器。
英国人在东非的胜利由于他们在巴尔干和北非遭到严重失利而变得默然失色。他们显然想一下子获得过多东西。对意大利人来说,失去他们在东非的殖民地帝国是极为痛苦的,因为这个帝国还包括他们仅仅在几年前,以意大利人民的重大物质损失为代价才征服的阿比西尼亚。只是意军依靠德国帮助在巴尔干和北非取得的胜利,才稍微减轻了这一损失带来的苦痛。
隆美尔的初胜
在年初开始组建并得到坦克加强的德军“阻击兵团”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在法国作战期间,他因大胆而又成功地指挥坦克第7师而崭露头角。
隆美尔这位杰出人物在将近两年的活动中,给北非的军事行动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本人无论在朋友还是敌人眼里都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2月6日,隆美尔受到希特勒和布劳希奇的召见。他得到的许诺是:除已准备运往利比亚的轻装第5师外,5月底还将给他调去坦克第15师。在这个师到达以前,他应制止意大利人撤出从锡德拉湾至的黎波里之间的阵地,2月11日,他到达罗马,首次同自己的意大利上司会面(后来他们之间发生过许多尖锐分歧),同日飞到了德国空军第10军司令部。在那里,隆美尔坚决要求空军派出大批兵力立即对班加西的英军补给基地采取行动。第二天,他到达的黎波里,在该市会见了接替退役的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意军的加里波第将军。
隆美尔发现到处都笼罩着沮丧气氛。前线出现了暂时的沉寂,但人们仍摆脱不了几个月前惨败的严重影响。
隆美尔决心使意大利人脱离无所作为的状态。当德军轻装第5师第一批部队于2月14日在的黎波里卸载后,他立即把这些部队调到前线,并亲自指挥,以其高昂斗志感染部队。德军部队几次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后,隆美尔看到敌人已变得十分谨慎小心了。意大利陆军总司令在同隆美尔交谈时,曾多次警告他,5月底以前,即坦克第15师到达之前,不要对英军退守的艾季达比耶(阿杰达比亚)发动进攻。隆美尔不顾这一警告。决定3月底就实施进攻,以达成有限的目的,即在锡德拉(锡尔特)湾东南角夺取一个有利的阵地。
在此之前,英军第8集团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富有战斗经验的澳大利亚第6师已调到希腊,接替它的是尚未上过战场的澳大利亚第9师。坦克第7师仍在埃及休整和补充。接替它的是坦克第2师。该师也没有完全做好战斗准备,它的坦克(有一部分是缴获的意大利坦克)有许多技术上的缺陷。
由于大量用于前送的汽车已运往希腊,供应品只好用部队运输力量前送。这已很难办到,何况,当时的补给基地图卜鲁格,距离部队达500公里。问题在于,自从空军第10军调到北非后,德军就掌握了制空权。英军的飞机和高射炮兵已调往希腊,班加西失去掩护,已不再作为补给基地使用。
3月底,当德军轻装第5师到达北非时,澳大利亚第9师(欠一个团,该团仍留驻图卜鲁格)以及英军坦克第2师主力已在阿拉盖以东不远处占领阵地。3月初,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不顾部分兵力已调往希腊,仍不承认局势有什么危险。他已得知意军2个师和德军1个兵团开到的黎波里,但他认为德军这个兵团的人数大致和一个加强坦克团相等。在他看来,这些兵力最多只能把英军打到艾季达比耶。他没有料到敌军会推进到班加西。他还认为把德军两个师调到的黎波里至少需要两个月,那时的黎彼里港将完全丧失作为补给基地的条件。他觉得在炎热季节进攻简直是不可能的。因此,照韦维尔看来,意德联军在夏季结束以前不会进攻,也许,通过对敌人在地中海的护航运输队实施攻击,还可把进攻进一步推迟。3月底,韦维尔根据新情报和德军的积极行动,把局势估计得严重了一些,但他希望德军的人数被明显夸大了,希望能坚持几个月(尽管有些困难),到那时,希腊的局势将得到改善,或者新锐兵力将开到埃及。
不能认为韦维尔对情况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隆美尔3月31日对艾季达比耶以南英军发动的目标有限的进攻,只是因为突然出现了有利的局部情况和因为出乎英军总司令意料实施了大胆推进,才变成了原计划到5月底才实施的大规模进攻。
当进攻在3月31日傍晚大获全胜,而空中侦察又在次日早晨证实英国人向艾季达比耶溃退之后,隆美尔就象他自己说的那样,再也克制不住利用有利时机的诱惑了,于是他决心向艾季达比耶进攻。这一突击也是成功的,英国人于是向班加西方向退却。英国人明显想避免任何决战,这使隆美尔动了夺取整个昔兰尼加的大胆念头。隆美尔的上司意大利总司令搬出了他由罗马收到的关于只实施防御行动的指示,坚持立即停止进攻。隆美尔不听他的意见,果断决定跟踪追击退却之敌。
令人忧虑的几天过去了。4月4日,班加西已落入德军之手。但是当澳大利亚第9师向德尔纳退却时,英军装甲师还留在姆苏斯和迈基利之间某一地域。为了消灭该师,隆美尔派轻装第5师前往迈基利,而派较小的一部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意军应顺着沿海公路进攻。还不习惯在沙漠判定方位的德军,经常迷失方向,油料不足常常延缓推进,沙暴不断使纵队失去联络。但是敌人也同样混乱不堪。不寻常的退却(在某些地方退得很快)导致英军指挥失灵。迈基利地域的坦克第2师陷入了油料短缺的困境。英军到处遭到战术非常灵活的德军的突击,进一步的失利使他们更加惊慌失措。当英军集团军司令尼姆将军同自己的前任奥康纳将军4月5日夜间打算转移位于沿海公路附近的指挥所时,遭到了德军摩托化侦察群的袭击。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8日。虽然战斗结束后,澳大利亚师主力经过战斗得以沿公路逃脱,但坦克第2师和由图卜鲁格仓卒调来的印度旅都被阻止在迈基利地域,在多次突围失败后被消灭。德军还切断了企图向德尔纳撤退的其他部队的道路。
现在,英军除仓卒集结于利埃边界的少量兵力外,只剩下退守图卜鲁格的澳大利亚师和驻埃及的坦克第7师。英军总司令决心把主力集中图卜鲁格,这里有意大利人过去构筑的工事,如有必要,可实施合围中的战斗。英军只要能切断重要的沿海公路并牵制住敌军主力,就能最有效地制止隆美尔入侵埃及。对图卜鲁格的英军预定由海上进行补给。4月7日,英军坦克第7师开到图卜鲁格,4月11日,该要塞被隆美尔合围。英国驻亚历山大分舰队拼命阻止德军往的黎波里输送新锐兵力、油料、弹药和给养。4月15日,英国几艘驱逐舰拦截了一支护航运输队,击沉了几艘运输船和3艘意大利驱逐舰。4月21日,英国海军上将为了改善英军态势,甚至率领3艘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驶往的黎波里,轰击了该港,击沉了停在那里的船只。由于意大利海军不愿参战,而德国空军这几天又把注意力首先放在希腊,这个大胆而轻率的计划竟然实现了。海军上将本来是不赞同这个计划的,但丘吉尔硬要他干。丘吉尔甚至还主张凿沉一艘旧战列舰,堵住的黎波里港的入口。可见,他把北非的局势看得何等严重!丘吉尔没有料到,德国最高统帅部对隆美尔的大胆行动所取得的意外胜利已经满足了,现在对不必再派兵到这一战区更感高兴。它打算在“实现‘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再来处理这一战区。
相反,丘吉尔却认为丧失“北非翼侧阵地”是主要危险,这可能断送英国在近东作战的一切计划。他早就计划要夺取被德国空军当作基地使用的罗得岛,现在只好放弃这一计划。此外,德意联军在北非沿岸的机场,现在已比它们最初的配置位置东移了1,000公里。
轴心国在地中海东部的制空权已开始使英国海军难以忍受了。英国人认为,该地区有继续作战的良好条件。从这种判断出发,丘吉尔要求在那里作战的一切海、陆、空军兵力都要达到最大的作战强度。丘吉尔认为,对英国海军来说,与空军协同瘫痪意大利与的黎波里之间的海上交通,破坏对北非敌军的补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英军不仅要在任何情况下坚守图卜鲁格,而且要给那里的守军加强步兵和坦克,使他们不断骚扰敌人,迫使敌人转入正规的攻坚作战。在利埃边界要开展非常积极的战斗,迫使敌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在战斗中,即使在小规模的冲突中也要时刻夺取主动权。
英国人的这种企图与隆美尔所表现的同样的积极性,导致战斗接连发生。在5月底以前的各次战斗中,双方都企图夺取主动权。隆美尔想竭尽全力尽快攻占图卜鲁格,因为它已成为一个大障碍。最初企图在4月13日和14日突然夺占该要塞,但未成功。经过周密计划后,4月30日再次发起攻击,由于澳大利亚人激烈抵抗和要塞防御实力增强,也未奏效。尽管对图卜鲁格不断进行空袭,而且在港口及其接近水域布设了水雷,但一切必需品仍从亚历山大经海路源源不断地运入该港。后来由于英国商船损失太大才不得不停止使用商船。但是通信船和驱逐舰仍然给要塞保卫者运来他们需要的一切。
在利埃边界,英军于5月15日发起进攻,暂时推进到塞卢姆和卡普措堡。隆美尔立即准备回击,两天后收复了被英军夺占的这两个据点。
只有哈尔法亚通道仍在英国人手中。从西北向东南延伸35公里的山脉上,该通道是坦克能够通行的唯一门户。它对于攻占整个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阻止英军实施新的进攻,隆美尔不想把这个大门留给他们。5月27日他实施了反击,结果大获全胜。英国人夺回山口的企图没有得逞。
6月15日,英国人经周密准备后再次发起攻击,企图夺回山口和边界工事,以便尔后打到图卜鲁格,解救被围的要塞。他们在哈尔法亚通道东南绕过山岭,经卡普措堡向北推进,几乎打到了拜尔迪耶。可是第二天就不能再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了,因为德军轻装第5师和刚从德国开到的坦克第15师已调来对付他们。英军企图以正面突击攻占哈尔法亚通道,但被打退。隆美尔根据情况,巧妙地在北进英军的左翼集结兵力,6月17日发动了英军完全没有料到的进攻。英国人仓皇向南退却,以避免被歼的危险,他们显然对德军长官的灵活性估计不足。当时英军总司令还指望战斗会发生有利的转折,但他来到战场后,也无法改变局势。于是只好放弃起初寄予很大希望的进攻。
随后几个月的局势没有发生变化。隆美尔的兵力仍然有限。这时德军已陷在俄国,尽管意大利起初答应给隆美尔调来大量军队,现在已感到无力积极作战。英国人需要几个月时间来补充自己在北非、希腊和克里特岛被击溃的兵团,并在埃及再次集中最大军队。
韦维尔将军由于近几个月的接连失利,终于被奥金莱克将军所取代,隆美尔感到庆幸的是,奥金莱克很快也受到德国非洲军辉煌战果的影响,而不懂得补给是意德联军的弱点。因此,他把进攻推迟了较长的时间,而实际情况并不要求推迟那么久。
10、德军在巴尔干的行动
从经济上和战略上看,对德国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使东南欧的局势保持平静。某些巴尔干国家早在1940年夏季就广泛进行了动员,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而剩余农产品对德国的供应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这一地区缓和紧张局势的政策完全符合德国的实际利益。1940年秋季以前,德国坚定实行了这样的政策,但后来又有了别的想法同罗马尼亚接近,起初只是为了防御目的。德国不能容许罗马尼亚遇到危险,因为德国在战争中的胜利取决于它的石油。所以,它乐于利用罗马尼亚与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罗马尼亚的政治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成为在这个国家加强军事阵地的借口。希特勒把他的侵略目的越来越放到了首位。他需要在东南欧创造一种不仅不妨碍预定的对苏战争,反而有利于这场战争的局面,这样,东南欧的一些国家就可以积极参战。此外,当意希战争拖延下来,意大利靠自己显然已不能取胜时,还有必要帮助意大利结束这场战争。
不能容许英国乘德国对苏作战时在东南欧站稳脚跟,并对罗马尼亚发动空中和陆上军事行动。否则,东南欧就会出现非常复杂的形势。10月初,德国在罗马尼亚成立了军事代表团,正式受委托改造罗马尼亚军队。此外,还答应向罗马尼亚提供坦克、牵引车、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机枪、歼击机和其他装备。为使罗军尽快掌握新技术装备,从10月11日起给罗马尼亚派来了德国陆军的一些教练部队(实际上是一个装甲师)和航空兵。调动的这些部队要经过匈牙利,而匈牙利是极不希望自己邻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加强的,况且它不顾维也纳的仲裁,仍然对罗马尼亚抱有领土要求。但匈牙利没有别的出路,只好违反本意屈服于德国的要求。
代号为“马里塔”的1940年12月13日第20号训令,是准备明年春季进攻希腊的决定性步骤。
该训令指出,目前还无法判断阿尔巴尼亚境内战斗行动的结局。但是,鉴于阿尔巴尼亚出现的危险形势,现在格外重要的是,打破英国借口保护巴尔干战场建立空军基地的企图,这样的基地首先会对意大利,也会对罗马尼亚石油产区带来危险。
为此,必须在近几个月在罗马尼亚南部建立突击集群,随后逐渐加强该集群,等3月份出现好天气,该集群应经保加利亚发动进攻,夺取爱琴海北部海岸,如果必要,就夺取希腊整个陆地部分。
编入集群的兵力有已在罗马尼亚的坦克第16师以及作为第一梯队的另外7个师。预定还要调去24个师,工兵部队应做好在多瑙河上架桥的准备。
得到一些德军部队加强的保加利亚军队负责保障战役,防止土耳其干涉。但是,保加利亚是否会参加进攻,目前还难说,南斯拉夫的立场也难预料。
德国空军应对陆军提供支援,并尽可能通过空降,参与夺取英军在希腊各岛上的据点。
对巴尔干半岛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必须十分谨慎地执行。军运队必须逐步经匈牙利开往罗马尼亚,并且要把这种行动解释成为了加强驻那里的军事代表团。
训令阐述了在希腊进行战争的原则,这一战争接着就要发展成对南斯拉夫的战争。
1941年1月,意大利人在希腊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致使希特勒已打算把兵力约达一个军(一个山地师和若干坦克部队)的德军调到那里去。1月19日和20日,他和墨索里尼在会晤中决定派德军去北非后,意大利人描述了自己在希腊的处境,说它“虽然不是好到可以坚信我们能够不顾希腊人的一切冲击而守住现在的防线,但毕竟是靠得住的,可以避免丧失阿尔巴尼亚港口的危险。”因此,在阿尔巴尼亚提供帮助的需要并不迫切。死爱面子的墨索里尼打算在由于他的过错而大动干戈的这一战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去。
德军计划的对希腊作战,暂时还不具备必要的军事和政治条件,即保加利亚同意德军在保希边界实施战略展开。2月,预定实施“马里塔”战役的第12集团军指挥官同保加利亚总参谋部代表举行了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发现,保加利亚拒绝积极参加对希腊和南斯拉夫作战。但是,它承担了派6个师到土耳其边界的义务。德国人答应,一旦土耳其发动进攻,德军坦克兵团和空军将立即采取行动,以吸引敌军脱离保加利亚军队。德军将时刻作好完成这一任务的准备。在希腊边界和南斯拉夫边界附近,保加利亚愿意派边防军进驻德军指挥官估计不会发动进攻的那些地段。
随着秘密军事协定均签订,政治方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不同,保加利亚原先一直拒绝加入三国公约。它害怕同苏联和土耳其闹僵,所以原则上对所有邻国都奉行极为谨慎的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对占有整个色雷斯地区和爱琴海沿岸诸良港的希腊有领土要求。
在保加利亚做出最后政治抉择之前很久,英国就在巴尔干展开了活跃的政治活动。希特勒在1940年12月13日的训令中担心英国想开辟巴尔干战场不是没有根据的。1941年1月底,丘吉尔致电土耳其总统伊诺努,向他指出德国进入保加利亚将对土耳其构成威胁。丘吉尔认为必须充分预料到这种危险。保加利亚机场已经准备接待德国空军部队。因此他建议土耳其仿效保加利亚的榜样,也向外国飞机(但只能是英国飞机)提供机场。那时,土耳其不仅掌握有对保加利亚施加压力,迫使它遵守中立的手段,而且甚至能在德国进入保加利亚时,以空袭罗马尼亚油田相威胁。也许,这种威胁将迫使德国不再干涉意希冲突。此外,英国准备把目前正运往埃及的100门高射炮转给土耳其。
土耳其认为英国的建议并非毫无私心。它拒绝给它派来空军部队,理由是数量太少,而且这种不彻底的措施只能促使德国采取积极对策。
尽管遭到了拒绝,丘吉尔仍未放弃开辟巴尔干战场的想法,认为在这一战场,南斯拉夫、希腊和土耳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联合行动,他认为这样才能使巴尔干的战事出现有利于英国的转机。土耳其的拒绝表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把大批英国陆军兵力调到希腊是绝对必要的条件。因此,驻开罗的英军总司令奉命于2月初停止在北非进攻,使所属全部兵力作好到欧洲作战的准备。这一任务比近东的一切其他任务都更重要。英国人明白,在欧洲大陆同德国武装力量作战是冒险之举。但是,丘吉尔也很了解另一个事实:没有英国的强有力支援,巴尔干国家就不会奉行强硬政策。而对从未忘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丘吉尔来说,这是基本的目标。为了进行战争,他需要第二战场,这个战场至少可以牵制一部分使他生畏又横行无阻的德军。丘吉尔由于希望获得第二战场,便不顾军事顾问们的警告,固执地走他选择的道路。
但是,土耳其随后的历次答复并不比第一次答复好些。它拒绝任何援助,决心只防备直接进犯。
3月初,南斯拉夫也拒绝突然参加对阿尔巴尼亚境内意军作战来根本改变巴尔干局势的建议。所有国家都认为德国实力太强,大大超过了英国答应的任何慷慨援助,因此人们得出了宜十分小心从事的结论。英国、苏联和土耳其对保加利亚施加的外交压力没有任何成效。但是德国提出的论据却发生了明显作用。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公约。3月2日,德军经保加利亚政府同意渡过多瑙河,“以反对英国扩大巴尔干战争的企图和保护保加利亚的利益”。苏联发出正式照会,谴责保加利亚的行动,但未提德国。英国同保加利亚断绝了外交关系。
由于德军进入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的战略态势已变得十分不利。它的北面和东面已被德国和属于德国阵营的国家所包围。南面同南斯拉夫接壤的希腊正同意大利作战,此外,进入保加利亚的德军也对希腊构成威胁,所以,南部边界也并不可靠。德国政策的目标是把南斯拉夫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迫使它加入三国公约。但是,内部矛盾和国际局势对贝尔格莱德政府的决策起了重大影响。3月20日,政府关于加入三国公约的决议以10票赞成、3票反对、5票弃权的微弱多数获得通过。3月25日,关于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公约的协定在维也纳签字。同时,德国担保南斯拉夫边界的安全,并保证(当然有附带条件)绝不提出德军兵团战时由南斯拉夫过境的要求。
然而,得到外部支持并敌视轴心国政策的民族主义集团在贝尔格莱德占了上风。签订协定的南斯拉夫代表由维也纳一回国即被逮捕。3月26日夜,贝尔格莱德发生了政变,政府被推翻,摄政王保罗被迫流亡国外。在空军供职的西莫维奇将军经过几个月的周密策划,在全国组织了军事叛乱,建立了新政府,把尚未成年的彼得二世,即1934年10月在马赛遇刺的亚历山大国王的太子,拥立为国王。国内举行了狂热的示威游行,游行者欢呼政治自由,宣布忠于西方国家。但新政府十分谨慎,不敢废除刚刚签订的关于南斯拉夫加入三国公约的协定。不过政府的内心倾向是没有疑问的。
丘吉尔抱的希望更大了。他致电土耳其总统,指出现在建立反德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已经来到。他还告诉当时正和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在雅典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现在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和英国共有70个师。他说,德国人最多只能派出30个师,由于缺少便于通行的道路,这些师只能十分缓慢地得到加强。他要求艾登立即同土耳其接触,迪尔将军马上赶到贝尔格莱德进行必要的军事谈判。但是土耳其对新的游说仍然置若罔闻。迪尔将军在贝尔格莱德逗留几天后,也于4月4日大失所望地回到雅典。
西莫维奇终究不是一位意志坚强、处事果断的人物,而英国人曾认为他是那样的人。新部长们不想挑起同德国的战争,因为它的实力令人生畏,远远超过他们。南斯拉夫军队不准备参战,所以尽管迪尔将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同它签订牢靠的军事协定。丘吉尔尽管看到南斯拉夫优柔寡断,却仍然企图挽回还能挽回的一切,亲自写信给西莫维奇。
他恳切地向他谈了来自德国的巨大危险。照丘吉尔看来,只有南斯拉夫立即向阿尔巴尼亚实施先发制人的进攻,才能缓和危局。这样,南斯拉夫就能夺取大批战利品,为进行不可避免的对德战争占据有利的出发地位。
就在英国人徒劳地拉拢巴尔干国家的同时,希特勒已决定把定于4月初对希腊实施的军事行动扩大到南斯拉夫领土。这是一种闪击行动,这种行动最符合他的气质,他也拥有运转灵活的战争机器去实施这种行动。
就在贝尔格莱德发生政变的那天晚上,希特勒在大本营同陆军和空军总司令及其参谋长举行了会议。希特勒在会上极其苦恼地宣布,要把“巴巴罗萨”战役的开始日期推迟五星期。以后的战事表明,这一决定孕育着严重后果。会议对当时局势的讨论情况已反映在随后颁发的第25号训令中。训令指出,贝尔格莱德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即使南斯拉夫表示它的忠诚,也应把它视为敌人,因此必须尽快予以摧毁。
计划规定由阜姆(里耶卡)、格拉茨和索非亚地域向贝尔格莱德及其以南实施向心突击,攻入南斯拉夫,消灭其武装力量。此外,还必须切断该国南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夺取其南部地区后作为德意进攻希腊的基地。还必须努力拉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参战,并示意它们可以收回巴纳特和马其顿。
为了实施这一战役,下达了以下指示:
空军一待集中足够的兵力和天气状况许可,即应昼夜不停顿地实施轰炸,破坏南斯拉夫机场和贝尔格莱德。
陆军必须尽可能与空军实施突击的同时开始对希腊作战,任务是夺占萨洛尼卡地区,并利用有利条件向奥林波斯山挺进。大部兵力由索非亚西北地域向西北方向的尼什实施进攻,其余兵力则由丘斯滕迪尔及其以南地域向斯科普里进攻。为此,拟动用驻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全部德军,只留下一个师和足够的防空兵力保卫罗马尼亚石油区。保加利亚负责保障保土边界,德军装甲师应在保加利亚部队后面做好战斗准备。
虽然预定对希腊作战的兵力已做好战斗准备,但为了经南斯拉夫南面突出部发展突击,这些兵力应变更部署并于以加强;进攻南斯拉夫所必需的另外9个师的一部兵力,还应由铁路输送。因此,战役开始日期还不能准确确定。陆军总司令在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可在4月1日开始进攻希腊,其他兵力可视战略展开结束情况在4月3-10日间开始进攻。
希特勒批准德军计划以后,在3月27日夜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信,说他期待意大利的帮助,同时“真挚地请求”他不要在阿尔巴尼亚采取任何进一步的行动,而用现有的一切兵力去掩护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边界的最重要通道,以防止在最近两三星期中可能发生的麻烦。最后还要求他尽快用现有的一切手段加强南意战线的意大利军队。
希特勒这封信口气特别坚决,并且正确判断了南斯拉夫可能造成的威胁,墨索里尼以装得很到家的安然态度写了复信。他说已下了停止在阿尔巴尼亚进攻的命令,对南斯拉夫开始采取了防御措施,并从东阿尔卑斯山调了7个师到已有6个师的东部边界。
由于希特勒作了政治上的努力,匈牙利同意从4月14日起以10个旅参加作战,并把自己的这些兵团交给德军指挥。保加利亚则无论如何也没能下决心积极参战。
到3月30日前,对战略展开的持续时间已有所了解,因此,能够规定下列作战日期:
4月5日,开始进攻希腊,同时对斯科普里实施突击,航空兵对南斯拉夫机场和贝尔格莱德实施空袭。
4月8日,对尼什实施突击。
4月12日,由格拉茨地域实施突击。
后来基本上是按照这些日期行动的。
就在那天,陆军总司令部下了进攻南斯拉夫军队的命令,并颁发了进攻希腊的补充训令。兵力配置及其任务都以3月27日颁发的第26号训令为依据。
预料南斯拉夫军队将只实施防御行动。人们估计,由于南斯拉夫国内存在民族矛盾,南斯拉夫人会只防守塞尔维亚居民居住的主要省份,即使丧失了主要交通线也会在那里的山地进行顽抗。
进攻希腊并对斯科普里和贝尔格莱德实施突击的是利斯特元帅指挥的第12集团军,下辖6个军,这些军共辖3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8个步兵师、3个山地师、“大德意志”团和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师。
向贝尔格莱德方向进攻的各强大快速兵团编成由克莱斯特上将指挥的坦克第1集群。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下辖1个坦克军(辖2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3个步兵军(辖6个步兵师和1个山地师),在南斯拉夫北部边界展开。
丘吉尔对德军数量的判断十分准确。但是德军的迅猛进攻打破了他关于战事进程的一切希望。
消灭南斯拉夫武装力量
4月5日,即德军发动进攻的前一天,苏联和南斯拉夫签订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看来这项条约是前届政府早已准备签订的。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的侵犯,另一方应与自己的缔约国保持友好关系。
从军事观点来说,条约并没有给受到亡国威胁的南斯拉夫带来任何益处。从政治观点来说,条约包含着对德国的警告,对预料之中的出兵公开表示不赞同。苏联第一次公开同自己1939年的缔约伙伴决裂了。这一立场使希特勒更坚定了他的反苏意向。对于他的反南斯拉夫计划来说,这种不友好的姿态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4月6日,德国政府宣布德军已被迫于夜间进入希腊和南斯拉夫,以便把英国人最终赶出欧洲。它在送交两国的照会中,还指责它们从1939年起就采取了一系列敌视德国的行动。照会指出,德国曾试图保障巴尔干的和平,但英国一直想破坏和平。罪恶的阴谋集团正在南斯拉夫活动,希腊则明显同情英国,并给英国提供在欧洲开辟新战场的可能。照会接着说,德国不打算与南斯拉夫和希腊人民为敌,但现在它再也不能忍耐了,必须把留在这两国的英国人赶走。
已经同希腊作战的意大利对德国出兵南斯拉夫表示赞赏。在进攻希腊的同时,对未做临战准备的南斯拉夫也采取了军事行动,起初只是对该国南部使用了空军。南斯拉夫的1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直到4月底只有三分之二达到了战时编制。预定在4月9日才进行公开动员,然后打算组建13个后备师。只有驻保加利亚边界和编入第3军区、第5集团军 [ 译者注:南斯拉夫每个集团军只辖几个师,相当于一个步兵军。 ] 的基干师以及一些边防部队,进行了充分动员。第3军区、第5集团军和在阿尔巴尼亚北部边界附近展开的第3集团军,编为第3集团军群。拟在铁门至包尔奇地域与德拉瓦河之间展开的是第2集团军群,下辖第6、第1、第2集团军。再往西直到阜姆(里耶卡)展开了第1集团军群,下辖第4、第7集团军。另有两个师负责夺占意大利港口扎达尔。
南斯拉夫统帅部企图防守东部和北部边界,并与希腊军队协同对驻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各集团军实施突击。可见,英国的压力到底还是起了作用。
照德国人看来,南斯拉夫陆军的装备不良。它完全没有坦克,1,000架飞机能用于战场的不到300架。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很少。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存在着内部矛盾。直到实行过迟的动员时这种矛盾也还表现出来:30-40%的应征公民不到征兵站报到。
从军事上说,南斯拉夫军队要与希腊人和英国人共同作战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本国南方,即东面的希保边界与西面的希意战线之间开辟一个战场。这样的决心意味着完全放弃国土于不顾,从心理上来说,南斯拉夫当权者是不可能这样干的。他们定下了导致南军全军覆没和德国闪击战胜利的另一种决心。德国的胜利甚至使1915年巴尔干秋季战局的战果黯然失色(诚然,1915年的战果是在困难得多的条件下取得的)。
4月5日,德军第12集团军完成了变更部署,次日对希腊和南斯拉夫同时采取了行动。它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在三处越过了第3军区防守的保南边界,向瓦尔达河推进。在南翼,各快速兵团沿斯特鲁米察河河谷推进,到达多伊兰湖西北地域,尔后南下萨洛尼卡,以便对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西翼实施决定性突击。一个步兵师沿布雷加尔尼察河河谷向瓦尔达河推进,一个快速兵团进抵瓦尔达河河谷的重要道路枢纽斯科普里。南斯拉夫第3特别集团军各兵团在德军突击下两天内即被击溃,从而使对希腊进攻的德军兵团有了战役机动自由。
同时,为了破坏南斯拉夫武装力量的战略展开,德国空军从4月6日开始对敌人的交通线,特别是对贝尔格莱德实施了突击。在其他地段,由于德军第2集团军尚未完成展开,头几天只实施了一些小规模冲击。4月8日,开始了进攻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歼灭南斯拉夫军队。此外,为了改善意军在阿尔巴尼亚的处境,还必须尽快与他们建立联系。起初在以下三个地区展开了决定性的战斗:南部的斯科普里地区,东部边界的索非亚西北地区,西北部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
在南方作战的快速兵团到达多伊兰湖以西后便南下萨洛尼卡。沿布雷加尔尼察河河谷进攻和向斯科普里进攻的兵团,也向南面的普里莱普各派了一个装甲师,4月10日,各师先遣支队在奥赫里德湖附近与意军建立了联系。随后,各先遣支队在奥赫里德湖以北继续向西前进,以改善意军的态势,当时意军在南斯拉夫四个师的猛攻下正逐渐向德林河对岸退却。从斯科普里及其以东地域北上的其他兵力,在弗拉涅附近和伊巴尔河上游遭到南军的激烈抵抗,直到战局结束也未能粉碎这一抵抗。
但是,坦克第1集群从索非亚西北对。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南翼实施的进攻却大获全胜。第一天就完成了突破。德军的这一胜利对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司令震动极大,他决定立即把集团军全部撤到摩拉瓦河以西。但是南斯拉夫人未能完全实现这一决心。4月9日晨,德军坦克冲进了尼什市,立即沿摩拉瓦河河谷继续北进。
随后三天,坦克第1集群沿摩拉瓦河河谷继续进攻,英勇作战。敌军一部分退过摩拉瓦河,一部分仍留在河东。德军坦克穿过密集的敌军,于4月11日晚从东南进至距贝尔格莱德80公里处,在此与退却的敌军第6集团军南翼遭遇,次日将敌击破。日终前,德军先头部队已占领贝尔格莱德以南诸高地。敌两个集团军的正面均被突破,它们惊慌混乱,无力阻挡推进的德军兵团或在尼什与贝尔格莱德之间宽达200公里的地段切断其补给线。德军第12集团军第二梯队由尼什以东地域北上与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仍留在摩拉瓦河东岸的部队作战,很快就击溃了该敌。
正当德军坦克于4月12日进至贝尔格莱德以南时,第2集团军编成中的一个装甲师先遣分队经长途跋涉由西北进抵敌首都。第2集团军开始作战前集中于南斯拉夫西北边界附近,即集中于施蒂里亚和匈牙利境内。当战争爆发时,第2集团军刚刚展开,只有一些部队越过了南斯拉夫与德国和匈牙利的边界,在向南推进过程中肃清了德拉瓦河以北边界突出部的敌军。集中于匈牙利的坦克第46军以大胆冲击夺取了包尔奇地域德拉瓦河的一座桥梁,为尔后推进建立了桥头阵地。仅这么几次冲击就足以使主要由克罗地亚人编成的南军第4、第7集团军惊慌失措了。有些地方爆发了克罗地亚人的叛乱,因为他们把德国士兵当作使他们不再受塞尔维亚人压迫的解放者。第4集团军首先开始瓦解,接着这种瓦解很快波及友邻第7集团军。当德军4月10日发动进攻时,内讧已达到很大规模。同时,德军第2集团军西翼已在宽正面上向南推进,坦克第4好军以2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开始由包尔奇地域的桥头阵地挺进。1个装甲师当日进抵萨格勒布,另2个师在南军第2集团军群退却军队和部分业已瓦解的军队之间开辟了前进道路,分别于4月11、12日在德拉瓦河以南地区向贝尔格莱德推进。4月12日晚,它们进抵贝尔格莱德。乘橡皮舟渡河的部队首先冲进了敌首都。
南斯拉夫统帅部指望南军在克罗地亚被打败和丢失斯科普里、尼什地区之后,至少能在塞尔维亚守住一个关键地区。这个地区包括南部历史悠久的科索沃省,东至摩拉瓦河和贝尔格莱德,北至萨瓦河。该地区应由塞尔维亚军队固守,而在阿尔巴尼亚当面则应继续进攻。
由于德军最后几天的行动,这一计划的许多重要之点已经无法实现。德军指挥机构在包围贝尔格莱德的战役结束后,立即采取进一步措施,使敌人不可能建立新的绵亘战线或有组织地退却。德军在西北没有任何后顾之忧。4月11日,乌斯塔施分子 [ 译者注:是当时在南斯拉夫克罗地亚活动的法西斯分子。 ] 在萨格勒布宣布克罗地亚独立。他们要求南斯拉夫军队立即遣散一切克罗地亚人,如果他们在哗变后仍然没有得到解放或没有放下武器的话。第4、第7集团军只有最后一些残余向东南退过了乌纳河。为了由萨格勒布向萨拉热窝方向追击这些残余,特地派出了一个装甲师。第二梯队所属军队把南斯拉夫第2集团军残部赶过了萨瓦河。坦克第46军早在4月13日晚就在贝尔格莱德以西地域,转向萨拉热窝,4月14日对在贝尔格莱德以南向东占领阵地的南斯拉夫第6集团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了深远突击。摩拉瓦河以东的战斗也已接近尾声。德军各兵团从尼什-贝尔格莱德铁路向西和西南推进,楔入了退却的南斯拉夫第5集团军的战斗队形。
南斯拉夫军队已陷于绝境。领导3月27日政变的西莫维奇将军于4月14日请求辞去陆军总司令职务。他的继任者卡拉法托维奇将军受权开始停战谈判。他于4月17日9时30分下令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在所有战场向敌人派出军使。全国各地先后执行了这一命令,于是有组织的抵抗停止了。但德军继续采取行动分割南军。例如,从萨格勒布和贝尔格莱德以西地域进攻的德军坦克军,4月15日进抵萨拉热窝市,从中央插入了南斯拉夫退却军队占领的地区。从阜姆(里那卡)地域进攻的意大利军队实际上未遇抵抗,于4月17日进抵已有德军一个营先期进入的杜布罗夫尼克(拉古萨)。匈军在追击退却的南斯拉夫第1集团军过程中,于4月12日未经战斗即占领了多瑙河、蒂萨河之间的地区。
4月17日3时25分,在贝尔格莱德签订了停战条约。该条约规定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并于4月18日开始生效。于是,南军1,500名军官和224,000名士兵成了战俘。在一切战斗均停止后,战俘增加到344,000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遂告灭亡。
夺取希腊
希腊总参谋部几个月来一直认为德国迟早会来援助它的意大利盟友。1941年2月初,这一威胁还不太严重。希腊总参谋长帕帕戈斯将军考虑到已在阿尔巴尼亚取得胜利,便定下大胆决心,通过进攻把意大利人从阿尔巴尼亚赶下大海,以便腾出自己的全部兵力对付德国的威胁。希军应从北面和西面实施包围突击,清除意军在克尔胥拉东南占领的突出部,尔后沿公路扩张战果,向发罗拉挺进。这一计划说明,希军统帅部对意军作战充满自信。
2月16-23日,战斗最为激烈。希腊人以强攻夺取了台佩莱纳附近的各制高点,但他们由于兵力不足,难以实施突破。而意大利人在阿尔巴尼亚已有21个师,对敌占有数量优势。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由于现代技术装备不足,双方经常展开浴血的肉搏战。到2月底,希腊人发现他们的计划已经破产。
现在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防御准备,以对付德国人即将实施的进攻。德国在罗马尼亚留驻重兵并与索非亚举行谈判(希腊人在保加利亚加入三国公约之前就已获悉谈判情况),因此必须预料到德军将对希腊东部实施进攻。希腊人即使从阿尔巴尼亚撤军,只对意军采取防御行动,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去抗击德军的进攻。不过定下这种决心毕竟可以大大节省兵力。但希军总参谋长考虑到人民的情绪,不敢放弃付出重大牺牲才从意军手中夺得的领土,况且希军各师的机动性也差。因此他请求英国派兵支援,并且认为他们应该满足他的要求。
2月22日,帕帕戈斯将军与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英国最高军事当局代表就英国远征军在希腊的使用问题举行谈判。当时,希腊组织防御的可能方案有三个。
第一个方案,是利用坚固的默塔克塞斯筑垒线,在希腊-保加利亚边界附近组织防御,力争把这一阵地与西部的希腊-意大利战线连接起来,第二个方案,是放弃希腊东部,在斯特鲁马河以西组织防御,最后还可放弃萨洛尼卡港,选择一条由维斯特里察河下游经韦尔米翁山伸延到凯马克恰兰山的最短防线来保卫半岛。不过,正如常常发生的那样,政治上的考虑胜过了战略上的考虑。希腊人不愿预先献出花费巨大人力和资财构筑起来,被他们认为牢不可破的默塔克塞斯防线以及国家的重要地区。英国人正确预见到了战事的尔后进程,自然也预见到德军可能在斯特鲁马河与瓦尔达河之间进攻,从而给整个北部边界防御造成极大威胁。他们不过问希腊人的行动,但也不把配置在默塔克塞斯防线以西的本国军队推进到边界。他们认为自己的兵力太少,难以守住那么长的阵地,所以决定只推进到维斯特里察河。
希腊人认为自己的防御是突不破的,所以在土耳其边界到斯特鲁马河的默塔克塞斯防线上只配置了三个半师和一些战斗力较强的边防部队。他们用两个师保障斯特鲁马河与瓦尔达河之间的地域,指望当时还保持着的南斯拉夫中立一旦遭到破坏,南斯拉夫就能在三国交界处以北阻止德军进攻。两个希腊师占领韦尔米翁山附近的阵地,以保障英军集中,尔后转归英军指挥。
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了政变。这时希腊人深信南斯拉夫会提供援助,还指望德国不会再用原先派的全部兵力来对付希腊。因此,希腊的14个师仍然留在阿尔巴尼亚。希腊总参谋长与南斯拉夫军队代表4月14日在比托拉(莫纳斯蒂尔)以南地区举行了会晤,双方商定一旦德军进攻,南斯拉夫人将在斯特鲁米察河河谷挡住他们的进路,以保障瓦尔达河与斯特鲁马河之间的希军阵地;两国将对阿尔巴尼亚境内的意军联合实施进攻。南斯拉夫同意从4月12日起用四个师从阿尔巴尼亚北部边界进攻,并愿参加希腊人在奥赫里德湖以北的进攻。这样,两国终于在最后关头达成了共同作战的协议,但这一协议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了。
4月6日,德军第12集团军各兵团在第4航空队的支援下,向斯科普里和萨洛尼卡实施突击,与此同时在宽大正面越过希保边界向南进攻。进攻目的是迅速夺取从萨洛尼卡到土耳其边界的爱琴海北岸,消灭该地的敌军,尔后立即攻占爱琴海北部的萨索斯岛、萨莫色雷斯岛和利姆诺斯岛,以防英国人或土耳其人夺取这些岛屿。从巴尔干半岛卷入战争以来,这一海域已成为保卫罗马尼亚石油产区不可缺少的前地。默塔克塞斯防线构筑在便于防御的地形上,工事坚固。希腊人在全线坚守,特别是在斯特鲁马河一线坚守。尽管德军使用了大量俯冲轰炸机、重炮和坦克,希军接连几天勇敢地击退了德军的冲击。德军山地第5师为夺取鲁佩尔山口(斯特鲁马河经此入海)展开了最激烈的战斗。由此往东,德军经山地向兹拉马(德腊马)和卡瓦拉方向进攻,起初也进行了胜负难分的战斗,到4月7日,终于打到了克桑西(克散锡),随后在其他地方也有了进展。上文已经说过。这时各快速兵团在希保边界以北渡过斯特鲁马河向西进攻,打退了斯特鲁米察河河谷的南斯拉夫军队,在多伊兰湖以西挥师南下。这里恰恰是希军防御的弱点。在斯特鲁马河与多伊兰湖之间占领阵地的希军遭到德军迂回,随后被击溃并退往斯特鲁马河。英国人认为自己兵力不足,无法参加战斗。4月9日,德军坦克第2师进抵萨洛尼卡港,从而切断了瓦达河以东希军各师的退路。4月8日它们获准进行投降谈判,次日在萨洛尼卡签署了投降书。
这时,第12集团军可以集中力量同中马其顿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作战了。该集团军从比托拉(莫纳斯蒂尔)地域实施主要突击。在向南斯拉夫进攻期间,从丘斯滕迪尔地域向西推进的各兵团,仅以部分兵力继续向奥赫里德湖方向突击,于4月10日同意军建立了联系。其主力(包括两个快速兵团)挥兵南下,以便在中马其顿集团军和英军编成的集团与意军当面的西马其顿集团军之间挺进,从后方对这些军队造成威胁。
4月10-12日,德军在弗洛里纳地域同防守该地的希军两个师(内一个骑兵师系从希意战场调来)和英军一个坦克团展开了十分激烈的战斗。希军在激战中多次实施反冲击。4月12日,德军兵团在航空兵的有效支援下,多处突破敌军防御,并在追击英军过程中向东南猛进。同时,德军兵团还向南和西南方向扩大了突破口。
德军对弗洛里纳以东的希英军集团的包围,未能成功。早在4月12日英军就从维斯特里察河下游阵地退却,4月12日前在维斯特里察河与韦尔米翁山之间的希军后卫掩护下,占领了从奥林波斯山直至维斯特里察河弯曲部赫罗米翁地域的新阵地。这时,从萨洛尼卡地域进攻的第12集团军所属部队还在与希军后卫作战。
但是,德军对突破地段以西的中马其顿集团军和意军当面的希军集团军实施的突破是成功的。4月11日,希军统帅部心情沉重地决定从北翼将尚未打过败仗的几个集团军撤出阿尔巴尼亚。它希望在翼侧阵地的掩护下及时实施这一机动,因为该阵地在赫罗米翁地域与英军阵地相连,在北面则一直延伸到普雷斯帕湖。但由于德军第12集团军迅速挺进,这一计划被打破了。到4月15日前,德军一些坦克兵团已向东南前进到科扎尼。另一些兵团则由科扎尼-弗洛里纳公路转向西南。希腊军队无法在预定地区阻止敌军,而被逼向西南品都斯山脉,其正面已有多处被突破。从四面八方退却的兵团在北品都斯山脉难以通行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道路阻塞。已经不能指望英国人的援助了。他们兵力太弱,在自己的地段都只能勉强作战。
德军的行动很快就决定了被逐到品都斯山脉和由阿尔巴尼亚退却的各集团军的命运。原应向东南退到色萨利地区的西马其顿集团军未能通过山脉,只好掉头南下,由于同中马其顿集团军已失去联系,它只好退到伊庇鲁斯集团军作战地域。
4月17日,这两个集团军的兵团互相混杂,乱成一团。而且,由于德军坦克向迈措翁山口进攻,希军还面临着翼侧和后方遭到突击的危险。于是,在约阿尼纳开会的各集团军司令决定坚决请求武装力量统帅部允许他们投降,因为他们看不到摆脱这种处境的任何出路。但是国王和帕帕戈斯将军拒绝了这一请求。此后,官阶高的一位将军自行决定聚集在约阿尼纳及其以北地域的16个师向德军投降。4月21日在拉里萨签署了投降协定。但是意大利人对他们未参加希军投降协定的签字(希腊人有意只向德军投降)提出了抗议。于是对文件进行了修改,4月23日,意军统帅部代表也在萨洛尼卡参加了签字。
自从4月14日英国人被切断了同希军主力的联系以后,战争对他们来说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现在他们只想着如何避免被歼灭。除一个加强坦克团及澳大利亚师的一些部队曾在弗洛里纳东南地域参加过联合作战外(它们在德军突破防御后又及时在科扎尼以南加入英军主力西翼),英国远征军至今没有参加过战斗。4月15日,英军司令威尔逊将军决定把所属军队再往南撤至新阵地,该阵地右翼在塞尔莫皮莱山口地域,面临阿塔兰迪湾,左翼在埃拉蒂尼地域濒临科林斯湾。必须在阿提卡半岛诸港西北的桥头阵地掩护英军退却并上船。在同帕帕戈斯将军商定英军撤退以避免希腊进一步遭受破坏以后,英国人定下了上船的决心。在皮尼奥斯河两侧至拉里萨指定了中间阵地。为了保障英军退却。在奥林波斯山附近留下了后卫,阻止德军兵团的进攻。德军坦克被英军设置的破坏区所迟滞,在品都斯山脉和爱琴海之间只有很小的机动自由,所以它们未能包围撤退的英军翼侧。由于天气变幻莫测,德国空军在这几天内也很难行动,无法严重阻扰英军的退却。4月20日。追击英军的德军兵团到达塞尔莫皮莱山口的坚固筑垒阵地和沃洛斯港地域,但英军第一批部队已撤离该港。为了避免从正面进攻塞尔莫皮莱山口,德军迅速渡海到埃维亚岛,以便在哈尔基斯地域再次渡海到半岛,从后方对英国人实施迂回。这样的进攻虽说也破坏了英军在埃维亚岛的装载计划,但却是不必要的,因为英军后卫扼守的塞尔莫皮莱山口,到4月24日就被德军山地步兵攻克了。德军快速兵团迅猛追击,4月27日进抵科林西斯湾,当日进入雅典。而英军在4月23日夜间已开始上船。由于港口设备(特别是比雷埃夫斯的港口设备)受到德军航空兵的严重破坏,德军飞机还对所有港口进行不间断的监视,英军只好在没有掩护的海岸上船。由此撤退的兵团固然比敦刻尔克少得多,但这里得不到歼击机的任何有效掩护。在希腊,英军是在德国空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困难条件下装载上船的,而且只能利用夜间短短的几个小时。
起初,英军把阿提卡半岛东岸附近和萨罗尼科斯湾的小渔船停泊场作为上船地点,科林西斯湾被伞兵封锁后,上船地点就只有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岸的纳夫普利翁港和南部的莫奈姆瓦夏和卡拉迈了。各部队将全部遗弃的重装备毁坏以后,经铁路或乘汽车前往距上船地点不远的集合地点。撤军持续了五夜。为了保障撤军,亚历山大分舰队派出了全部轻兵力,内有6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头两夜撤出了17,000人。随后英军便在德军最猛烈的攻击下装载上船。在纳夫普利翁地域,英军人员遭到了惨重伤亡,许多船只被击沉。有一艘运输舰为了尽量多载人而耽搁太久,拂晓时遭到德军飞机的攻击。运输舰被击沉。两艘驱逐舰赶来,把大部分人员从运输舰上救起,但几小时后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以后英军只能在半岛最南端上船,在卡拉迈地域,德军各先遣支队甚至还俘获了来不及撤走的英军5,000人。但是,在62,000名英军中,有5万人上了船,约12,000人死亡或被俘,损失舰船20艘。英国人援助盟国的尝试再次遭到失败。这次丢面子更加令人懊丧,因为多数英国将军的意见被置之不理,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在2月决定派远征军去希腊。当时英军在北非的进攻本来十分顺利,但也只好停止下来。丘吉尔认为,在希腊打败仗可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诚然,他也许把形势看得过份悲观。他在致美国总统的电报中指出,埃及和整个中东可能丧失,一旦丧失,将对西班牙、维希政府的法国、土耳其和日本的立场产生巨大影响。如果由于战争和受到政治压力而失去欧洲以及亚洲、非洲的大部分,那么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要进行的战争,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旷日持久和前景暗淡。他认为只有一种办法可以克服土耳其、近东和西班牙日益严重的悲观情绪,这就是美国应当立即参战。
其实,轴心国并没有那么远大的计划。它们当时正在收获自己在大陆的胜利成果,这一胜利除使它们赶走了英国人外,还使它们抓到了218,000名希腊俘虏,占领了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的许多岛屿,因而取得了对英国进行海战和空战的有利基地。意大利人攫取了希腊西海岸的一些岛屿,其中包括科孚岛和靠近意属南斯波拉泽斯(南斯波拉提)群岛 [ 译者注:又称佐泽卡尼索斯群岛,位于爱琴海东南部,靠近土耳其西南海岸。1919-1922年希土战争后,意大利乘希腊战败吞并该群岛。1947年划归希腊。 ] 的基克拉泽斯(基克拉迪)群岛的几个岛,德国则得到了对夺取爱琴海制海权具有重大意义并能控制达达尼尔海峡接近海域的一些岛屿。此外,作为对胜利的犒赏,意大利还取得了随心所欲地解决克罗地亚问题的权利。4月12日,克罗地亚人的领袖克瓦特尼克在萨格勒布电台宣布他接管了自由独立的克罗地亚的政权。5月18日,意大利同他在罗马签订了国家条约。意大利国王的侄子斯波莱托公爵被封为克罗地亚国王。与此同时签订的条约,对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的边界作了有利于意大利的修改。此外,意大利还获得了达尔马提亚沿岸的许多岛屿和据点,并负责保证克罗地亚王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由于希腊的许多岛屿落入意大利之手,意大利人独霸亚得里亚海的宿愿已成为现实。新诞生的王国并不能给意大利带来喜悦。“克罗地亚国王”从来就没有登上宝座。意大利人无法在这个国家巩固自己的地位,因为它在传统上是敌视意大利人的。目空一切的意大利人在克罗地亚和他们所占领的部分希腊领土实行的统治,以及德国人在以后几年中所犯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使巴尔干半岛的这部分成为动荡不安的根源。意大利退出战争后,维护巴尔干局势的全部责任便注定落到了德国占领军肩上。
夺取克里特岛
为了阻止英国海军进入爱琴海,确保从希腊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必经的海峡和航道,为了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他们可用于对普洛耶什蒂石油区进行空袭的空军基地,希特勒决心攻占克里特岛。计划规定主要从空中夺取该岛。这是独创的、迥然不同于以往作战样式的战役,从那时起,这样的战役再也没有实现过。这次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是因为德军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克里特岛与建在大陆和岛屿上的德国空军基地相距120-240公里。没有超过德军飞机的活动半径。而距英军在埃及、马耳他和马特鲁的空军基地分别为700、1,000和500公里。
此外,德国空军占有压倒的空中优势,加上基地近,就使这种优势更大了。英国空军只能在夜间以小兵力对德国机场进行袭击。英国轰炸机在昼间作战是很危险的,因为歼击机的活动半径不允许它们对轰炸机进行护航。英国人也不能在克里特岛部署大量空军兵力,因为他们没有那样大的力量。对方航空兵的突击不断给岛上为数不多的飞机造成威胁。于是,德国人深信自己能在克里特岛上空夺取绝对制空权。当准备空投空降兵的德军航空兵开始空袭时,最后一批英国飞机为避免被消灭也转场到了埃及。从海上补给和输送炮兵也只好停止,因为德军航空兵给运输船造成了极大损失。
克里特岛的防御有重大缺陷。意希战争爆发后,英国人即于1940年11月初占领该岛,接替陆上作战急需的希腊守军。诚然,英军加强了岛屿的抗登陆防御,但是岛屿在某一时刻会受到空中袭击的威胁,却是任何人也无法预见的。岛屿的防空兵力只有3个轻高射炮兵连和2个重高射炮兵连。补给只通过苏扎湾的一个合适港口进行,该港同时还是重要海军基地。它位于北部海岸,同马莱迈、雷西姆农和伊拉克利翁(伊腊克林)等机场只有一条沿北部海岸伸延的良好道路相连接。岛屿的其余地区只有一些适于驮载运输的小路。而由北向南穿过横贯全岛的山地的道路,连一条也没有。
英军由希腊撤出后,克里特岛的防御由新西兰的弗根伯格将军负责组织,他统辖27,500人,主要是从大陆撤退到这里来的。其中一半左右是英国人,四分之一是澳大利亚人,四分之一是新西兰人。岛上有希军11个营,多由新兵编成,这些营的战斗力很弱。所有部队都是轻装,而且装备很差,根本没有野战火炮。防御者只有数量可观的固定火炮、9辆坦克和大约30辆装甲输送车。运输工具不足,因此作战时很难把军队迅速机动到受威胁的地点。另外,由于德军拥有制空权。军队沿道路的一切调动都只能在短促的夜间进行。弗赖伯格将军组建了四个群,分别配置在伊拉克利翁、雷西姆农、苏扎湾附近和马莱迈。
英军空中侦察从5月12日起就不断发现德国空军在大陆和一些岛屿的机场集中,这些情况证明德军正准备实施空袭。但是,为了抗击这种袭击,除正确配置兵力外,不可能采取任何积极措施。丘吉尔5月17日在下院所作的英军将坚守岛屿到最后一人的保证,虽然使德军遇到了极为激烈的抵抗,但却不能影响作战进程。
德军用于夺取克里特岛的兵力是伞兵第7师和山地步兵第5师,隶属航空兵第11军军长。这两个兵团预定实施伞降或用滑翔机和运输机运到岛上。编有200架轰炸机、150架俯冲轰炸机和180架歼击机的航空兵第8军,被派去掩护空降,压制英国海军和在战场实施支援。这一战役必须很快实施,并在对俄国战争爆发之前结束。但是,当时伞兵还分散在一直到法国边界的广大地区,运输航空兵部队则用于希腊,而且并非全都受过运送伞兵的训练。最后还需要在靠近各港口的出发地域建立机场网。伞兵在岛上作战势必碰到巨大困难。他们没有专门的热带装具,军队将受到酷热的煎熬。茂密的植物使敌人易于隐蔽。由于敌人已料到会遭受空中袭击,所以他们正确部署了兵力,不会惊慌失措。进攻者起先只能靠自己的轻武器作战,他们无疑会与数量占优势的敌人遭遇。
为了周密准备战役和夺取胜利,德军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对岛屿的进攻于5月20日开始。由于航空兵第8军的兵力不足以支援伞兵在克里特岛相距甚远的四个地点同时着陆,所以空降分两个波次实施。首先派出两个加强伞兵团,一个在哈尼亚以南着陆。另一个用于攻击马莱迈机场。德军在两地都遇到了激烈抵抗。在马莱迈地域,一个营被投到机场以东,落到敌人在制高点占领的阵地,着陆时几乎全被歼灭。另一个营的伞兵在机场以西着陆,被迫持手枪和手榴弹穿过敌机枪阵地朝空投的武器箱扑去。只有预备队营降落到没有敌人的地域,稍做整顿后开始向机场附近的制高点进攻。在哈尼亚(干尼亚)地域空降的那个团虽然稳住了脚跟,但无法同降落在马莱迈的那个团会合。直到日终前,机场仍在英国人手中,而占领机场关系到山地步兵能否机降,因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但是这两个团虽付出了惨重损失的代价,却终于在岛上立住了脚。
相反,第二波次军队对雷西姆农和伊拉克利翁机场采取的行动却几乎没有任何战果。在这里,轰炸机和歼击机起先也按指定的准确时间起飞,以便用俯冲轰炸机的轰炸和攻击把防守机场的敌军赶进掩蔽工事,并用歼击机掩护空降地点的空域。但是,运载伞兵的运输机却姗姗来迟,编队也很小。
在构筑得不够好的起飞场,扬起的尘灰延缓了飞机的起飞,这也破坏了空降的连续性。伞兵部队预先空投重武器并着陆后,即遭到空袭后及时恢复常态之敌的顽强抗击。空降的伞兵部队伤亡惨重,两个机场一个也没夺占。但是,有几个不大的伞兵群在这两地顽强防守着。他们牵制了敌军,首先使他们无法利用公路,因而间接减轻了自己军队在马莱迈和哈尼亚地域作战的困难。
第一日日终前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任何迹象。德军一个机场也没有夺到,不能让搭乘运输机的山地步兵第5师实施机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马莱迈地域的两个营(其中一个营伤亡很大)能支持到伞降师其他部队应在克里特岛空降的次日早晨吗?这主要取决于敌人的举动。幸好敌人未能正确判断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他们只实施了步兵就能击退的局部反冲击,而没有把附近的一个旅投入战斗,看来是担心海上登陆。这样,第二日晨又空降了伞兵师的反坦克炮兵营和由师剩余人员组成的另一个营。在这些援兵的帮助和强大的空中支援下,经过一整天激战,德军终于攻克了筑有坚固工事的居民地马莱迈,肃清了机场地域的敌人,到午间,首批山地步兵部队在这里实施了机降。这就决定了战役的结局。
德军航空兵完全掌握制空权,使德军有可能在随后几天内调来山地步兵师的新锐部队,它们肃清了机场周围半径达3.5公里内的新西兰守军。
除对克里特岛实施空中突击外,德军统帅部还组织了海军的行动,这样就首先要把重武器、火炮和轻高射炮运到岛上,因为这些武器不能空运,由许多小船和捕鱼船组成的轻便船队先从比雷埃夫斯港转移到距克里特岛120公里的米洛斯岛,5月22日再向克里特岛进发。由于指挥这支船队的军官行动不力,船只出海过晚,以致还在途中黑夜就降临了。不久,这些没有空中掩护的船只就遭到英国军舰的攻击。大部分船只连同载运的物资都沉人海底,船员牺牲了300人。只有少数船因开到克里特岛而得救。不过英国军舰次日晨也因遭到德军轰炸机的连续攻击而损失惨重。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被击沉,1艘战列舰和2艘巡洋舰遭重创。对英国人来说,这样的损失太重了。英国军舰只好返回亚历山大。尽管伦敦要求不借任何代价守住克里特岛,甚至使用军舰往那里运送军队,但英舰再也未执行这样的任务。现在德军可以从海上运送武器并进行补给了。运输机运到马莱迈的兵力,已经完全足以有计划地夺取岛屿。到5月27日前,德军已夺取了哈尼亚,肃清了克里特岛西侧的敌人。次日,由1个摩托车步兵营、1个山地步兵侦察营以及炮兵和几辆坦克编成的支队开始东进,以便迅速支援在雷西姆农和伊拉克利翁地域空降的伞兵。5月29日,先头分队与被围在雷西姆农以西的伞兵群会合,并进抵该市。敌人的抵抗很快被粉碎了。次日晨,继续进攻的支队解救了被围在雷西姆农以东的德军伞兵群,下午又解救了被围在伊拉克利翁地域的分队。当天傍晚,支队进至岛南岸耶拉派特拉地域,在此之前,它已同5月28日从卡尔帕索斯岛出发,在克里特岛东岸登陆的意军建立了联系。
弗赖伯格将军早在5月26日就报告说:岛上局势已经绝望。他说即使最出色的军人也无法忍受持续几天的空袭,防空兵器又不足。军队伤亡很大,海岸炮兵的固定火炮已大部被毁。丘吉尔最后仍试图要求近东英军总司令继续坚守,但在事实面前也终于让了步。5月27日深夜,弗赖伯格获准撤离克里特岛并将所属兵团转移到埃及。亚历山大分舰队的一些军舰再次在没有充分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前往克里特岛。5月28日夜,军队开始在伊拉克利翁北岸上船。由3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组成的舰艇编队在此期间共损失了4艘军舰。这一夜,在旧霍拉、克里特南岸等候上船的1万人中,4小时内就有7,000人被其余军舰接上甲板。由于有遭到突袭的危险,一到昼间只好停止装载。这些军舰也受到颇大损失。不过,5月31日夜间又撤出了4,000人。随后英国海军为免遭进一步损失而停止了接运。因此,5月29日翻越山脉的德军一个山地步兵团于6月1日同敌人相当大的兵力遭遇,并俘虏了他们。总之,克里特岛27,500名英国守军中,大约只有一半得救。英国分舰队损失惨重: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29艘小军舰被击沉,2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和1艘航空母舰需要大修。
但是德军的损失也很大。如果说巴尔干战争给德军造成的损失较小的话(死1,206人,失踪545人,伤3,901人),那么夺占克里特岛德军却死了2,071人,受伤2,594人,失踪1,888人。这样的损失使希特勒十分懊丧,因此他禁止空降兵再实施这种战役。马耳他岛之所以没有接着被攻克,其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做出了这一决定。
当然,这一战役不论代价多大,从战略上看是正确的。英国地中海舰队的行动更加受到制约,同马耳他岛保持联系更困难了,罗马尼亚的石油产区已处于英国轰炸机的威胁范围之外。克里特岛与意大利的罗得岛 [ 译者注:为南斯波拉泽斯群岛中的一个岛,现属希腊,参见本书前注。 ] 构成了在地中海东部继续作战的良好阵地。假如能乘胜夺取马耳他岛,假如德军统帅部不失时机地集中基本力量对英作战,那么德军取得的胜利本来可以产生更大的效果。但是希特勒毫不动摇地坚持他进攻苏联的计划,对他来说,巴尔干战役只不过是一段违反本意的插曲。这样,夺取克里特岛提供的良机,如同隆美尔当时在利比亚取得的惊人胜利一样,没有得到利用。
英国近东阵地的加强
这时英国人还没有料到希特勒很快会对苏联发动进攻。他们最担心的是德国和意大利在巴尔干和北非得手后会利用已夺取的出发阵地,摧毁英国在中东的统治。
他们认为同他们结盟的伊拉克发生的事件可以证明这点。4月3日,伊拉克发生了看来是意大利和德国外交代表策动的政变。虽然新政府向英国人保证恪守同盟国义务,但是从新政府过去的表现来看,它是敌视英国的,即使对轴心国并不亲善,至少也会持泛阿拉伯主义的立场。在英国人借口保卫他们在阿拉伯河河谷的利益,出兵夺占摩苏尔地区后,新政府便向德国求援。德国派出了飞机,其中一些飞机曾在法国委任统治地叙利亚和黎巴嫩中途着陆。伊拉克政府的武装力量在人民中间几乎没有根基,也得不到泛阿拉伯主义运动的预期支持,德国的微弱援助并不能使它强大到足以同英国人作对。英国人占领了全国,把逃亡的君主和旧政府重新扶上台。
由政变负责人在很不恰当的时刻发动的这场斗争,只不过是一段短短的插曲,但它对相邻的法国委任统治地造成了严重后果。那里有仍然效忠法国新政府和拥有相当数量军队的高级专员。这些地区位于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广阔前地,英国人在这里根本没有任何影响,所以他们感到十分不便。于是,他们把5月中飞往伊拉克的德国飞机曾在法国委任统治地着陆作为出兵的借口。英国外交大臣在议院针对此事发表演说,英国飞机则向叙利亚一些机场投掷炸弹,使机场勤务人员蒙受牺牲。法国人认为英国人的行动是奥兰港和达喀尔港事件的重演,决心捍卫自己作为委任统治国的权利。他们要求英国停止空袭,理由是法国严格履行同德国签订的停战协定条款。但是英国人认为这种理由并不能说明法国人的行动是正确的,它完全有权以武力制止它的敌人从叙利亚局势中得到军事上的好处。
6月8日,英军越过了法国委任统治地的南部边界。由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印度人和“自由法国”战士组成的远征军开始对当茨将军指挥的法国军队采取了为期四个星期的军事行动。法军共有45,000人,其中10,000-12,000人是作战出色的欧洲人。战斗打得很激烈,防御者常常转入反冲击,严正维护了法军的荣誉。英国人强大的空中优势终于决定了战斗结局。7月11日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这一协定,英国取得了控制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权利。
11、大西洋争夺战爆发(1940年6月-1941年7月)
英国人从战争一开始就十分清楚,针对英国航运的斗争,要到1940年德国建造潜艇的计划初见成效之后才会达到十分激烈的程度。当英国人做出这种预测时,他们还完全没有料到挪威以及波尔多以北的法国西海岸会丢失。1940年春季,德国海军和空军还忙于进行挪威战役,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英国航运的斗争。在对法作战期间,情况没有改变。特别是德军航空兵的积极性没有什么变化。当英国海军集中主力保障敦刻尔克撤退时,德国潜艇在6月份就大大减轻了行动的困难,击沉船只数字的不断上升说明了这一点。
在此之前,潜水战的结果对德国来说并不乐观。英国商船队的吨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因为被德国占领的各个国家的船只加入船队,以及订购和建造新船而增加了。
法国战败后,根据雷德尔(他比希特勒的所有顾问都更了解英国的弱点)的主张,在新条件下对英国航运重新进行了更激烈的斗争。现在的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德国海军和空军已经掌握了对敌人商船队顺利作战的最有利的战略条件。只有被击沉的船只吨位与新补充的船只(不管是新建的船只,还是没收或缴获的敌方船只,还是为英国运输物资的中立国船只)吨位之比使英国承受不住时,才能指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潜艇仍然是主要斗争手段,现在它们能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行动了。它们已不必从黑尔戈兰湾远航到敌人的海上交通线,而过去这样做要耗费大量的油料,并缩小了潜艇的活动半径。德军潜艇再也不必由北迂回不列颠群岛了,因此它们就能在作战区域停留长得多的时间。它们的航路已由1,500浬缩短到500浬。
正是这种有利条件,而不是潜艇数量增加,成了起初战果越来越大的决定性原因。因为直到临近1940年秋,服役的潜艇数量并没有增加。
在战争的头12个月中,总共有29艘潜艇服役,而同期损失的潜艇达28艘,不过,除了具有有利的海上战略态势外,对付护航运输队的战术也在不断完善,这种战术把以前对付单艘舰艇所用的战术降到了次要地位。现在,如果一艘潜艇发现了护航运输队,就向其他潜艇发出召唤,并在所有潜艇编组队形实施联合攻击之前对其进行监视。一俟护航运输队进入远程轰炸机的活动半径,还要召唤远程轰炸机参加攻击。由于采用这种战术,护航运输队的损失迅速增大,引起了英国人的不安。
潜艇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还得到了水面舰艇的配合。对水面舰艇来说,挪威和法国新基地的位置恰当也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们从那里可以十分迅速,十分隐蔽地进入大洋。如果英军空中侦察没有发现它们由基地出航,那么英国海军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发现并制止它们进一步的行动。1940年4月和6月,5艘辅助巡洋舰驶离德国港口,开始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游弋。截至1940年10月前,它们共击沉36艘船只,总吨位达22.5万登记吨。10月底,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谢尔”号出海担任袭击舰。“海军上将谢尔”号骚扰英国商船达六个月之久。起先它在北大西洋,攻击一支护航运输队,击沉了6艘船只。接着它便南下南大西洋,由那里进入太平洋,1941年4月由北绕过设得兰群岛,顺利回到祖国。“海军上将谢尔”号共击沉和截获17艘英国船只或英国人租用的船只,总吨位达11.3万登记吨。英国海军已无力在保护护航运输队及遂行其他任务的同时,再派特种兵力去对付“海军上将谢尔”号。现在,英国人的处境比一年前困难多了,因为那时还可以组建许多搜索突击群来对付“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巡洋舰“希珀尔”号由布雷斯特出发进行了两次短程战斗航行。起先它在大西洋中部巡航,随后于1940年12月25日在亚速尔群岛东北海区与由两艘英国巡洋舰护航的商船队遭遇。由于它的任务不是参加战斗,所以它在进行短时间的炮战并击沉护航运输队的一艘船只后,就返回了布雷斯特。在1941年2月12日的另一次航行中,该舰在亚速尔群岛以东遇上敌人没有护航的19艘船只,击沉了其中7艘。剩下的船只利用浓雾逃窜了。
到1940年底,英国人不得不承认,他们自己的和从盟国和中立国租用的船只,已有583艘被击沉,总吨位达250万登记吨。即平均每星期损失近10万登记吨。
1940年夏季新的空中和海上情况,还给英国带来了另一些极严重的后果。德军航空兵的轰炸,德军潜艇和鱼雷艇的威胁,使英国南海岸和东海岸的一切港口,其中包括特别发达的伦敦港,实际上已陷于瘫痪,因为商船的损失已达到很大的限度。由于爱尔兰是中立国,不能提供港口供英国人使用,所以他们只能利用克莱德河与默西河两河口的爱尔兰海诸港。这样,当船只由大洋驶近,并由北绕过爱尔兰时,便不可避免地聚集在一起,从而为德军潜艇和飞机完成任务大开方便之门。许多港口的负担已大大超过其吞吐能力。这就使船只来不及卸载,造成港口阻塞。况且,铁路运输能力也不够大,不能迅速将卸载的物资运出去。10月份,利物浦港和布里斯托尔港船只的卸载周期延长了一倍。卸载不够快,护航运输队的航行又较慢,有时还要绕远路,这些都大大延长了船只周转期限。现有吨位得不到充分利用。例如,油料进口缩减到了需要量的三分之二。情况已很危急,致使英国打算靠施加经济压力来迫使爱尔兰开放自己的港口。但是后来又放弃这一想法,因为英国人担心爱尔兰可能拒绝他们的要求,并向德国提供港口作为德军潜艇基地。
新的海情和空情对船只在拉芒什海峡和英国东海岸附近的近海航行也有影响。英国极其需要近海运输,因为铁路运输过载,难以完成日益增加的煤炭和笨重物资的运输量。德军航空兵和鱼雷艇使英国近海运输船只(现在它们也要军舰护航)也遭到了严重损失,使它们终于不敢再在昼间航行。这也延长了船只的周转期限。虽然强有力的对空防御大大降低了德军航空兵昼间的积极性,但鱼雷艇对近海运输仍然是一个严重障碍,而且特别难以对付。
不管英国航运的损失和困难多么大。也不管由此产生的后果对英国经济来说多么严重,这些损失、困难和后果都远远不足以使英国失去继续战争的能力,至多只不过对进行战争造成了重要影响。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首先要在战争中集中基本力量去打败英国。雷德尔一直想使德国最高军事领导人按这种方针行事。他在12月20日和27日呈交希特勒的两份报告中,都尽可能令人信服地陈述了自己的看法。12月20日,他指出,由于地中海东部出现了不利的情况(这是意大利在希腊冒险和在北非失利的结果),英国的地位已得到加强。他还指出了美国援助的重要性,主张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对付英国,并且对打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的计划表示怀疑。12月27日,他的语气更加坚决,声称德国武装力量全力以赴对主要敌人英国作战,是时局的无可争议的要求。雷德尔指出,为建造潜艇和组建海军航空兵所做的事太少了,德国的全部军事潜力都必须用在加强对英作战方面,就是说,要发展海军和海军航空兵。任何分散力量的作法都会使战争拖延下去,使德国的胜利面临威胁。
他的一切努力都落空了,因为在此之前,希特勒已决定东征苏联,要等结束这次东征以后才结束对英战争。于是,雷德尔只做到了即使他不提也早已准备做的一件事,就是在现有的舰艇建设计划范围内加强潜水战。不过,由于陆军航空兵要进行对苏战争准备,因此这一计划无法进一步扩大。总之,并没有通过海军航空兵的有计划发展来补充这一计划。
起初,同英国航运的斗争还继续卓有成效地进行,这使英国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新的一年开始后,由于潜艇数量增加,其活动半径显著增大,被击沉的船只数量也急剧增加。根据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把水面舰艇、航空兵和水雷造成的损失计算在内,沉船数量是:1月份325,048登记吨,2月份401,768登记吨,3月份537,403登记吨,4月份(由于英国远征军已在希腊作战)竟达653,960登记吨,5月份500,063登记吨,从1940年6月起,一年内仅德军潜艇就击沉了英国及其盟国和中立国船只近300万登记吨。此外,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击沉以及水雷炸沉的船只还有100余万登记吨。在此期间,直接参加作战的德国潜艇,由平均10艘增加到30艘。潜艇的损失平均每月为2艘。当时服役的潜艇平均数量,大大超过上述损失数量。
被击沉的船只数字不断增大,迫使英国人采取一个又一个新措施,但每一个新措施都影响了剩余船舶吨位的使用。除早已实行的、大大降低了船只航行速度的护航运输队体系外,又开始实行新的绕道航行办法,以避免危险海区。为舰身消磁,排除水雷,商船无法通过地中海,灯火管制,港口和港口设施被破坏,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船舶周转率,使未使用吨位数超过了损失的吨位数。损坏的船只数量竟大到船坞容纳不下的程度。为了加速修理,只好压缩了建造新船的数量。进口规划成了复杂的数学题;为了满足对客船供给品的急需,要进行最周密而精确的计算。
进口的粮食要尽可能先经过加工精制,以便从最小的重量和体积中获得最大的热量。钢产量已经缩减,因为从美国进口炼好的钢所需的船舶吨位,比进口铁矿石少。
不过,只有在由美洲到非洲的整个大西洋建立能控制一定海域和保护船队的强大而稠密的基地网,才能避免遭到潜艇和远程轰炸机攻击的危险。1940年底和1941年初,大西洋还没有能供驱逐舰和飞机加油的基地。因此,运输船一驶出配置在基地的驱逐舰和飞机的活动半径,就只好听天由命了。英国人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力图改变这种状况。他们采取了一个又一个步骤。当这一问题终于获得解决时,潜艇造成的危险便消失了。英国人定下的最后决心是,护航运输队不直接由哈利法克斯开往英国西海岸,而是绕道北大西洋航行。这样,就能用驱逐舰和飞机对它们进行经常的观察和护航,因为在纽芬兰岛、格陵兰岛和冰岛为它们建立了基地。这样的体系是迫于形势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优点直到1943年才充分显示出来。最先采取的步骤,是通过提高防御积极性和对防御兵器进行技术改进的方法,把德军潜艇和飞机由船只(它们从南面和西面驶向不列颠群岛)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即爱尔兰以北海区赶出去。这在1941年头几个月就实现了。德军潜艇不得不向西部和南部退却。现在它们已经不能在输入港口前活动,不能再袭击集结船只。而要在浩瀚的海洋中寻找牺牲品了。它们的活动半径完全足以这样做,因为排水量为500吨的潜艇,活动半径达10,000浬,而排水量为740吨的潜艇,则达15,000浬。潜艇采取的集团行动新战术,再次使它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比过去小一些)。英国人降低德军潜艇效能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德军除增大潜艇数量外,还有进一步提高潜艇效能的其他途径。这就是提高它们的战斗积极性。
1941年,水面袭击舰重新在各大洋出现。2月,“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两艘战列舰在卢金斯海军上将指挥下进入大西洋。德舰多次遇上有英国海军优势兵力警戒的护航运输队,但都遵照命令避免同它们交战。2月22日,两舰终于遇到并且击沉一支护航运输队的5艘掉队船只。3月初,它们又在加那利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之间遇到一支护卫很强的护航运输队,但这次它们召唤潜艇击沉了其中5艘船只。两艘德国袭击舰3月9日击沉1艘希腊船只后,3月15日又在北大西洋中部击沉和截获了16艘船只。次日,它们在结束对商船的骚扰之前,成功地避开了被召至这一海域的英国战列舰,3月18日进入布勒斯特港。被“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击沉的船只,总吨位达115,622登记吨。它们在大西洋的行动使英国人大伤脑筋,英国飞机为消灭这两艘军舰,开始对布勒斯特实施不间断的空袭。
1941年5月,德国海军司令部再次派大型军舰去大洋。2月份曾成功指挥过“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的卢金斯海军上将,如今奉命同敌人商船队作战了。为此,他得到了刚服役的最大的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新型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5月21日夜,两艘军舰驶离挪威的一个海湾。它们的航行从一开始就不顺利,因为刚从波罗的海驶往挪威时就被英国人发现了,从那时起英国航空兵对它们进行了严密监视。5月22日下午,尽管天气不佳,英国飞行员仍发现德舰驶出海湾。英国海军部立即责成在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的丹麦海峡警戒的两艘巡洋舰搜索这两艘危险的敌舰,因为它们一旦在大西洋出现,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虽然天气十分恶劣,两艘巡洋舰仍很快在丹麦海峡发现了德舰。于是英国海军部派出由最大的军舰组成的强大舰群去消灭它们。最先同敌舰接触的是由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组成的战列舰群。5月24日,双方军舰在冰岛和格陵兰岛之间遭遇。5时30分,“胡德”号在22,500米距离上开炮。“俾斯麦”号立即还击,第一次齐射就击中了航速快、但装甲薄的“胡德”号。该舰顿时起火,火焰很快吞噬了舰体中部。当“俾斯麦”号6时进行第五次齐射时,这艘英国军舰发生了猛烈爆炸,黑烟腾空而起,不久便沉没了。1,421名舰员中有1,418名丧命。接着,“俾斯麦”号又对“威尔士亲王”号开炮,后者主炮口径为351毫米,比起装有381毫米火炮的德舰来较弱。英舰遭到重创,停止了战斗。但“俾斯麦”号退出激战时也受了伤。两发重炮弹击中油舱,于是军舰失速,并留下了很宽的油迹。卢金斯海军上将考虑到“俾斯麦”号已受伤,便正确地决定将该舰撤出战斗。现在只有“欧根亲王”号在继续战斗了。
令人惊讶的是卢金斯不是退往挪威,而是继续向法国海岸航行,以便驶向圣纳泽尔港。是什么动机促使他选择这条显然危险得多的航路呢?这永远无从得知,因为海军上将本人和所有能够解释这一选择的人都殉难了。两艘英国巡洋舰一直在监视向南航行的德舰。很清楚,英国海军部在这次严重失利后,采取了一切措施来拦阻和消灭“俾斯麦”号。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许多巡洋舰和驱逐舰驶出了英国港湾。从直布罗陀召来了“声威”号,哈利法克斯以东的其他军舰和航空母舰则被解除护航勤务,调到了德国军舰所在的海域。5月25日深夜,英国鱼雷飞机攻击了“俾斯麦”号,打坏了指挥室顶部。尽管如此,“俾斯麦”号突然又走了运,第二天清晨,监视德国军舰的两艘英国巡洋舰虽然装备了雷达,却又不知德舰下落了。由于碰上阴天,加紧实施的空中侦察一整天也未能再次找到德舰。英国海军部的计划——集中全部紧急召集的舰只,对“俾斯麦”号形成压倒优势,看来要象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稗斯麦”号现在何处?该怎样给追寻它的军舰指示航向?有几艘以最大速度航行的军舰,已有数日因油料不足而被迫减速。正当英国人已经失去发现德舰的任何希望之时,已送走“欧根亲王”号的“俾斯麦”号却在5月26日10时30分被一架侦察机发现了。不过,就是这一新的不幸,一时也还不能决定德国军舰的命运,诚然,它同能使其得救的港湾几乎还相距700浬,即35小时的行程,但现在它同追击它的敌舰相比,仍占据着有利阵位:英国人只有在这一天中能把它击伤,使它降低航速,才能以优势兵力对它进行攻击。到第二天早晨,德国空军的庞大兵力就能对“俾斯麦”提供必要的支援了。在发生许多事故和失误后,英国人简直到最后一分钟才达到了自己的目的。19时15分从直布罗陀赶来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派出的几架鱼雷飞机,严重损坏了“俾斯麦”号的操舵装置,使它开始在海上转圈子,失去了机动能力。英国驱逐舰整夜都企图击沉德国军舰,但未成功。5月27日晨,孤立无援的“俾斯麦”号距布雷斯特还有400浬。狂暴的东北风掀起巨浪。英国两艘战列舰开炮轰击,起先“俾斯麦”号还以准确的齐射进行还击。但英舰的火力很快就变得越来越猛烈,“俾斯麦”号的炮塔一个接一个被击毁,军舰中央部分起了大火,随后该舰剧烈向左倾斜。现在它已成了被浓烟烈火包围、仍在神奇地漂浮的一堆废铁。但直到巡洋舰发射几枚鱼雷后,才最终把它击沉。10时40分,德舰倾覆,永远消失在滔滔海浪之中,将近2,000名英勇善战的德国海军将士,其中包括海军上将,葬身在冰冷的海水中。只有110人幸存。这使双方再次确信,海空军如不密切协同,是不可能夺取制海权的。
英国人取得这一胜利后,开始对法国港口实施连续不断的空袭,企图炸毁停泊在那里的德国大型军规。战列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瑟瑙”号以及从大西洋返航后同它们编在一起的“欧根亲王”号接连受创,迫使领导海战的司令部于1942年2月将这三艘军舰经加莱海峡调回德国港口。后来,除“格奈瑟瑙”号外,另两艘军舰都由这些港口调到了挪威,以便在那里同驶往摩尔曼斯克的护航运输队作战。英国人当时曾考虑过德国军舰由法国港口突围到德国的可能性,但没料到它们会等到夜幕降临后才驶出布勒斯特并驶过加莱海峡。使他们感到惋惜的是,这天夜间在海峡上空巡逻的两架飞机的雷达发生了故障。这样,英国人直到2月12日上午才发现只由一些轻兵力护送的德国军舰,当时它们已经驶过布洛涅。轰炸机立即出动、但未能攻击德舰,因为后者有最新式歼击机的强有力的掩护。在不间断的空袭中,英国各空军中队损失了43架飞机,但却未能给德舰造成任和损伤。从英国北部遥远的基地调遣战列舰已为时过晚。配置在加莱海峡沿岸的英军重炮兵连,对密集施放烟幕的德国军舰实施射击也毫无效果,于是,“沙恩霍斯特”号、“格奈瑟瑙”号和“欧根亲王”号回到了德国,途中只被水雷炸伤了几处,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修理。
英国舆论对德国军舰竟能在海上霸王的眼皮下完整无损地溜走极为愤慨。许多人主张查办有罪过的人。
不过,只要冷静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虽然德国军舰得以突围,胜利却属于英国人。他们迫使德国军舰不可能再在法国港口停泊,消除了他们的大西洋交通线所受到的经常性威胁。此外,战列舰“格奈瑟瑙”号到达基尔不久,英国空军就使它遭到了重创,以致它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再参加作战。随后“欧根亲王”号也被击伤:它在进入特隆赫姆时遭到英国潜艇的鱼雷攻击,失去战斗力达五个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