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
出自————《孙武兵法八十二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患之】①
患之
……之灰行,其国不出三年,身死所谓灭道也。
……之苁行其国,身不死,国多灾殃,所谓溺国也。
……国、身死国亡,所谓灭亡也。
……不可以应坚敌,城不可以固守,地所谓国非其国也。……
……死国亡,所谓亡国也。
……其国,身不□……
一患……
二患……
二患曰:有国兵……
……地之苁□……
……曰:有国兵……
五患曰:有国天地……
【注】
①患之:此为篇题,银雀山汉墓竹简书于该篇第一简正面上端。
【黄帝伐赤帝】①
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战于反山之原,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东伐□帝,至于襄平,战于平□,【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刚,战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归之。汤之伐桀也,【至于□□】,战于薄田,右阴,顺术,背冲,大灭有之。武王之伐纣,至于* 遂,战牧之野,右阴,顺术,【倍冲,大灭】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之□、民之情,故……
【注】
①黄帝伐赤帝:此为篇题,在银雀山汉简中,写在该篇第一简简背。本篇内容与《行军》篇有关。《行军》篇在八十二篇抄本中为“九处”,那么“黄帝伐赤帝”当为“九处二”。此篇也证明八十二篇抄本与银雀山简本《孙子兵法》有渊源关系,只是两本篇题不完全一致。
【火攻】①
孙子曰:凡攻火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火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四者,风之起日也。火发□……火发其兵静而勿攻,极其火央,可从而从【□□□□□】止之。火可发于外,毋待于内,以时发之。火□上风,毋攻【□□□□】久,夜风止。……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得,不隋其功者,凶,命之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随之。非利【□□□□】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复喜也,温可复
【注】
①火攻:此为篇题,见于该篇第一简简背。银雀山出土木牍中,此篇为“火队”,列于第十三。十一家注本及八十二篇传世本十三篇均为“火攻”,同列第十二。
【将败】①
将败: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骄。三曰贪于位。四曰贪于财。……六曰轻。七曰迟。八曰寡勇。九曰勇而弱。十曰寡信。十……十四曰寡决。十五曰缓。十六曰怠。十七曰□,十八曰贼。十九曰自私。廿曰自乱。多败者多失。
将失:一曰,失所以往来,可败也。二曰,收乱民而还用之,止北率而还所之,无资而有资,可败也。三曰,是非争,谋事辩讼,可败也。四曰,令不行,众不一,可败也。五曰,下不服,众不为用,可败也。六曰,民苦其师,可败也。七曰,师老,可败也。八曰,师怀,可败也。九曰,兵遁,可败也。十曰,兵□不□,可败也。十一曰,军数惊,可败也。十二曰,兵道足陷,众苦,可败也。十三曰,军事险固,众劳,可败也。十四【曰】,□□□备,可败也。十五曰,日暮路远,众有至气,可败也。十六曰……可败也。十七【曰】,……众恐,可败也。十八曰,令数变,众偷,可败也。十九曰,军淮,众不能其将吏,可败也。廿曰,多幸,众怠,可败也。廿一曰,多疑,众疑,可败也。廿二曰,恶闻其过,可败也。廿三曰,与不能,可败也,廿四曰,暴路伤志,可败也。廿五曰,期战心分,可败也。廿六曰,恃人之伤气,可败也。廿七曰,事伤人,恃伏诈,可败也。廿八曰,军舆无□……下卒,众之心恶,可败也。卅曰,不能以成阵,出于夹道,可败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后行之兵,不参齐于阵前,可败也。卅二曰,战而忧前者后虚,忧后者前虚,忧左者右虚,忧右者左虚。战而有忧,可败也。
【注】
①将败:此篇名写在该篇第一简简背。与“将失”为一篇。八十二篇抄本中有此篇。银雀山汉简整理者,将其分为两篇,并加拟扁石:“将失”,不妥。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三号召牍中有“将败”篇名。
【将义】①
将者不可以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不威,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以不仁,不仁则军不克,军不克则军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以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专,军不专则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以不智胜,不智胜则军无□。故决者,兵之尾也。
【注】
①将义:此篇题,见子该篇末尾,其第一简简背篇题误写作“义将”,属抄简者率意。
【九地】①
……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衙地,有重地,有泛地,□围地,有死地。诸侯战【□】地为散……而得天□之众者为衢。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行山林、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寡可【□□】吾众者为围,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是故散【□□□□】轻地则毋止,争……□,衢……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也。……敌众以整将来,待之【□】何?曰夺【□□□□】听【□□】之情主速也,乘人之不给也……食;谨养而勿劳,并……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无所往则……所往则斗。是故不调而戒,不……非恶货也;无余死,非恶寿也。令发【□□】士坐者涕□□,卧【□□□□】,投之无所往者,诸、岁之勇也。故善用军者譬如卫然。卫然者,恒山之……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敢问□可使若卫然乎?曰:可。越人与吴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也,相救若□……齐勇若一……□已也,将军之事……之耳目,使无之;易其事【□□□】使民无识;易其□,迂其□,使民不得……入诸侯之地,发其机,若驱群……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专,浅则散。□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者,轻地也;背固前□【□□】地也。背固前敌者,死地也;无所往者,穷地也。【□□□】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楼;争地,吾将使不留;交地也,吾将固其结;衢地也,吾将谨其恃;【□】地也,吾将趣其后;泛地也,吾将进其□;围地也,吾将塞【□□】死地……□侯之情:*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利。四五者,一不知,非王霸之兵也。彼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则其交不□合。是故不……可拔也,城可隳也。无法之赏,无正之令,犯三……以害,勿告以利。芋之亡地然而后存,陷……于害,然后能为败为……□□将,此谓巧事。是故政举□……其使,厉于廊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决战事。是故始如处……
【注】
①九地:银雀山汉简该篇的第一简上部残损,故简背篇题亦残去。木牍中有此篇题,位于第十一;十一家注本、八十二篇中的传世本十三篇均有此篇,亦同列在第十一。
《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中有《九地》篇,其开篇曰:“地者* * 有九,以九称合,而在天中,似圆非方也”。今本十三篇中的《九地》似出自八十二篇本。其论事之具体细微与计、谋、形、势诸篇有别。
【九夺】①
古之善用兵者,分走而后战,战而* ,* 而变,各张其主,各唯其令,各备其用,各居其方,各挡其面,存惠度力,不以相救以为量矣。
……②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③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故《兵》曰,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④与攘长。习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兵乃横行。故兵……⑤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涂,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⑥曰取其所独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注】
①九夺:此篇见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篇题为“九夺”。银雀山汉简中亦有此篇内容,该竹简上半全部残断,故不见篇题。整理者拟为“五度九夺”,不确。这里据八十二篇改为“九夺”。
②此处,八十二篇本为:“古之善用兵者,分定而后战。”银雀山汉简残损十一字。
③此处八十二篇本为:“战而* ,* 而变。各张其主,各唯其令,各备其用,各居其方,各挡其面。存惠度力,不以相救。以为量者,百里。远者”。
④此处八十二篇本为:“徐弗如,勿与求战,仗弗如,勿”。
⑤此处八十二篇本为:“横行千里而无所助者,量也。量积以为行,量重以为用,量数以为击,量习以为战,量智以为变,量谋以为取,九取而”。
③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取争,八曰取重,九”。
【九天】①
天之经者,阴阳之合也,大以九称,而变以九称。一曰阴,二曰阳,三曰中,四曰雾,五曰火,六曰水,七曰风,八曰雨,九曰杀……。此太阴九天不可不知也,天胜地,地胜人,人胜万物,万物兴天,天流民之逾也,兵之* 也,故知九天之道,借九天之力,……戡天下之* ,坐天下之权。
【注】
①九天:他本无此篇。思想内容、文体风格与他本吻合,且与今本《九地》、银雀山本《十问》等相类。
【军击】①
昔之善战者,国示军不宣,出其无意,攻其无备,故攻人于无形之中,杀人于无影之地者,避正伏击也。……
城在* 泽之中,无高山名谷,而有附丘于其四方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军食流水,……也。城前名谷,背高山,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高外下者,雄城也,不可攻也。城中有附丘者,雄城也,不可攻也。营军取舍,毋回名水,伤气弱志,可击也。城背名谷,无高山其左右,虚城也,可击也。尽烧者,死壤也,可击也。军食汜水者,死水也,可击也。城在发泽中,无名谷附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在高山间,无名谷附丘者,牝城也,可击也。城前高山,背名谷,前高后下者,牝城也,可击也。②
……勿击雄城雄军,勿击雄山雄军,勿击雄林雄军③,勿击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兵家之击,击不可先传也。故知六明七,分三五者,军击之道也,击无不胜也,将军必知也。
【注】
①军击:此篇前部竹简残损,故未见篇题。银雀山汉简整理者拟补为“雄牝城”,不确。今据八十二篇抄本校补为“军击”。
②此篇银雀山共发现九简,每简多者五十五字,少者一个字。其内容文字与八十二篇本一致。两相比较会发现,八十二篇抄本长于银雀山汉简本。而且银雀山汉简本本身有明显错乱。看来,此篇银雀山汉简所依据的母本错乱,而八十二篇本所依据的母本简牍完整。如果银雀山汉简中的这九枚简在整理和发表方面没有差误的话,那么又可以认定八十二篇本中的此篇不是来自银雀山汉简,而是抄自一个更好的简本。据此似可认定,两本中的“军击篇”分别抄自更早的简本,而这些更早的简本又有渊源关系,他们应来自同一祖本。说明《孙子兵法》在汉初以前曾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其祖本成书时间可能会更早。
③雄军:八十二篇本在雄城之前多冠以“雄军”,以与“军在城中”相呼应,长于银雀山简本。
【客主人分】①
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之分众,主人之分少。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负……定者也。客者后定者也。主人安地抚势以胥夫客犯隘逾险而至。夫犯隘……退敢刎颈,进不敢拒敌,其故何也?势不便地不利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自退。所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带甲数十万,民有余粮弗得食也,有余……居兵多而用兵少也,居者有余,而用者不足。带甲数十万,千千而出,千千而继之,□……□□万万以遗我。所谓善战者,善翦断之,如□会说者也。能分人之兵,能案人之兵,则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案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敌人众,能使之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士有勇力不得以卫其将,则胜有道矣。故明主知道之将,必先□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于已战之后,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伤,则明于兵者也。五百一十四
焉。为人客则先人作□……兵曰:主人逆客于境□……客好争则□……使劳,三军之士可使异,失其志,则胜可得而据也。是以案左* 右,右败而□弗能救。案右* 左,左败而右弗能救。是以兵坐而不起,避而不用,近者少而不足用,远者疏而不能……
【注】
①客主人分:此篇题写于该篇第一简简背。八十二篇抄本中有此篇,名为“己彼”。与银雀山简本相比,义同,字不同。两相对照,可推知八十二篇本是经过“次序”的。
【麟凤一】①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兵失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之兵也。欲以国……内疲之兵也。多费不固……□□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②……而兵强,国□□□……□兵不能……
见敌难服,牛引以制敌,见敌难服,兵尚淫天地而动水火……
【注】
①麟凤一:此篇题是据,八十二篇抄本校补。银雀山汉简中不见本篇第一简,整理者拟篇名沟“兵失”,不当。在八十二篇抄本中,此篇为“麟凤一”。
②淫天地……:此三字后,八十二篇有“而动水火”四字。据以校补,正相吻合。
【麟凤二】①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盖,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旋面,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注】
①麟凤二:此篇竹简上半部残断,故不见第一简简背篇题,整理者拟补为“将德”。八十二篇抄本中有此内容,篇名为“麟凤二”,据以校补。
【六举】①
……其道故劳·六举
……里举孝,而实不在君……
……明于不能举士,不能
【注】
①六举:此为篇题,银雀山汉墓竹简书于该篇篇末。
【六胜】①
《中平兵典》②九法: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四曰度,五曰量,六曰夺,七曰数,八曰称,九曰势。
……③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④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⑤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⑥,疾徐相为变,众寡相……⑦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扶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⑧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
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吾疏故可积,吾虚故可盈,吾行故可径,吾徐故可疾,吾劳故可怯。此六数、六称、六胜也。三六已明,将立不败之地,然后求战,战无不胜矣。
【注】
①六胜:《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此篇,篇名为“六胜”。银雀山汉简亦有此内容,第一简上部残断,故不见篇题。整理者拟为“积疏”,不确。这里据八十二篇本校补。
②《中平兵典》:《孙武兵法·十中》称黄帝之书。称之为《五典》“之中者”。
③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胜者,积”。
④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故虚之,径故径”。
⑤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徐故徐之,众故众”。
⑥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相为变,径行相为变”。
⑦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为变,佚劳相”。
⑧此处八十二篇抄本为:“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
【略甲】①
略甲之法,敌之人方阵□□无□……欲击之,其势不可,夫若此者,下之……之以国章,欲单若狂,夫若此者,少阵……□反,夫若此者,以众卒从之,选卒因之,必将……选卒因之……左右旁伐以相趋,此谓* 钩击。……之气不臧于心,三军之众□循之知不……将分□军以修其□,人卒寡而民……□威□□其难将之□也。分其众,乱其……阵不厉,故死不……□远揄之,敌券以远……治孤其将,汤其心,击……其将勇,其卒众,……彼大众将之……卒之道……
【注】
①略甲:此篇题写在该篇第一简简背。八十二篇抄本中有此篇,并有有关“杀士”的内容,全文约800字。
【明暗】①
兵者诡道也,诡道者,明争暗斗也。明争天地,暗斗变机,故明暗之理者,明见万里而暗察秋毫,明见全胜,而暗察一青,故先见者先明也,后见者后明也,不见者不明也……凡国之所欲富者,兵之所欲强者,计之所欲善者,情之所欲察者,天之所欲得者,地之所欲利者,神所欲全者,间之所欲用者,奇正所欲□者,□之所欲□者,人之所欲杀者,军之所欲击者,必先尽知明暗之理也。
【注】
①明暗:他本无此篇。其思想内容与文体与他篇相吻合,且类似《实虚》、《谋攻》等篇。
【南北】①
天地之理者,天有定数也,地有定□也。火水之理者,火有定势也,水有向也。故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故人理东西,兵理南北。故火水夹击者,《军志》命曰:南北夹击②。图第五卷第一图,兵理南北夹击图。南北夹击有名有实,有时有地,有火有水,天算定备周矣……南北夹击善之善者也,用之者名也。
【注】
①南北:今本及银雀山本皆无此篇。其思想内容及文体,均与他篇相吻合,且与今本《虚实》及银雀山汉简本的《奇正》相类。
②南北夹击:此处称“《军志》命曰”。这是其他典籍中所未见的《军志》佚文。
【七势】①
……势者,志上鄙以谋……
□□之用,故善战者,有择人之势……
……□国势有得其安者,有……
……地有一利,势有不守,可使
……势□得……
……势得……
【注】
①七势:此篇题见于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第一号木牍,位于“火【队】”之后,是一号木牍中最后一个篇题。按木牍的分析计算,此木牍当记有十四篇篇题,其中有些篇题已残泐不清,整理者均据今本十三篇补出。有的学者认为“七势”二字不是篇题,而是后七篇的总题。其理由是“七势”之下标有字数。若此说成立,则“行【军】”二字下也标有字数,岂不也成了前五篇的总题。也有的研究者对“七势”二字避而不谈。这主要是囿于今本十二篇的局限。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偏见,客观地分析“七势”二字,应当说,它就是篇题。而且在简文中也可得到佐证。简文中有“势者,忘上鄙以谋”,“故善战者,有择人之势”等等简文。这些或许就是该篇内容。《七势》与《势》篇的关系应类同《九地》与《地形》、《九变》与《变》的关系,即相互关联和注释的关系。
【奇正】①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②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莫不可以胜,而莫知其所以胜之形。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胜,以楚越之竹书之而不足。形进皆以其胜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一也,所以胜不可一也。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见胜如见日月。其错胜也,如以水胜火。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奇正无穷,分也。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斗之以□□③。分定则有形□□□□则□□④,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奇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奇发而下报,则胜矣。有余奇者,过胜者也。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前败而后不用,同形也。
故战势,大阵□⑤断,小阵□⑥解。后不得乘前,前不得然后,进者有道出,退者有道入。赏未行,罚未用,而民听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赏高罚下,而民不听其令者,其令、民乏所不能行也。使民唯⑦不利,进死而不旋踵,孟贲之所难也,而责之民,是使水逆流也。故战势,胜者益之,败者代之,劳者息之,饥者食之。故民见□⑧人而未见死,道白刃而不旋* 。故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民得其性,则令行如流。四百八十六
故兵不能用奇正,敌难伏矣,民难用矣。
【注】
①奇正:此为篇题,银雀山汉简写在该篇第一简正面上端。《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亦有此篇,两版本文字基本一致。
②此处八十二篇为“阴阳”
③此处八十二篇为“方圆”。
④此处八十二篇本为:“矣,五形相胜而方圆不同”。
⑤⑥此两字,八十二篇本皆为“不”。
⑦此字,八十二篇本为:“虽”。
⑧此字,八十二篇本为:“益”。
【起道】①
……起道也何②
……文王问大公曰,何谓止道、起道?太……
……方道……
……欲其取道……
……已取之兑道……
……道必……
……道不悟……
……胜道明……
……道明王必知之……
……之大国之道……
……天之道……
……首九道……
……生天下有道……
……途途塞民于兑道,使民学毋为之……
……毋知迹可乱,理可从者,非道……
【注】
①起道:《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抄本中有“启道”篇。启、起相通。银雀山汉简中不见此篇题。但简文中有大量关于道的内容,整理者拟定的《君臣问答》中还有“起道”的内容。这里辑成一篇,本篇所收或许有《止道》中的内容。其中所收“兑道”、“方道”或许也是篇名。此外,简文中的“霸道”或许也单独成篇。
【起师】①
明王之起师,□必□……起师
上游,士出交起。吏动,劝合交结亲,定其内虑,合其外交,则为客者危
利矣。冬则主人策会,修戍要塞,移水并险,竭翰而守阻,谋士达于
外,六畜散而在野,故□就为客者利矣。秋则主人小城并法邑,移大木
……春,春则沟浍桔,□途达者,君婴儿桑蚕巨事在
……庐屋□外利,注之城中,则为客者,不
……木□□木伐清途道,焚渚泽撤……
【注】
①起师:此为篇题,书于该篇第一简简背。散简中又见“起军”字样,或许也是篇题。
【三乱三危】①
……乱,三乱之实……
……国之三乱
也。国有三乱之实,而本朝以为法,大乱也。国利所
……三危之实
轻变,国之三危也。国有三危之实,而本朝……
……有大乱大危之实,而小见其……
胜沟此十二者,地之贫也。凡高之属,无时左之,胜下之属,无时……
【注】
①三乱三危:该篇竹简中不见篇题,同时出土的五号木牍上有“三乱”、“三危”,分两篇书写,或即此篇。
【杀士】①
孙子曰:明爵禄而……
……土死。明赏罚□……
……士死。立□,……
……必审而行之,士死。……
……死。桥而下之,士死。……
……之,士死。而传……
……勉之欢,或死州□……
……之亲,或死坟墓……
……之* ,或死饮食……
……□处之安,或死疾* 之间,或死……
【注】
①杀士:此为篇题,书于该篇第一简简背。《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无此篇名,而“略甲”篇却有与“杀士”有关的内容。此篇也说明银雀山简本与,八十二篇抄本有所不同。
【善者】①
善者,敌人军□人众,能使分离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故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而不得以为强。故善者制险量阻,敦三军,利屈伸,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库?),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猜。故兵有四路五动:进,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进,动也;退,动也;左,动也;右,动也;默然而处,亦动也。善者四路必彻,五动必工。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默□□□□□于敌之人。故使敌四路必穷,五动必忧,进则傅于前,退则绝于后,左右则陷于阻,默然而处,军不免于患。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饥渴而不得食,以此迫敌,战必不胜矣。我饱食而待其饥也,安处以待其劳也,正静以待其动也。故民见进而不见退,蹈白刃而不还踵。二百□十□
【注】
①善者:此篇题写于该篇第一简简背,《孙子兵法》中常用“善”字。如“善战者”、“善守者”、“善用者”、“善攻者”、“善之善者”。此“善者”当总而言之。此篇不见于《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看来两本有差异。
【十发】①
察而算,算而备,备而发,发而誓,誓而战,战而变,变而利,利而胜,兵之生道也……”此十发之用,变□□,不可不察也。本朝发祥之时,昌发《军政》,生发《军志》,尚发《六韬》,□□发施令,* 不倒者,兵不亡,明恶叫战,一发而屈商之兵于牧野,实乃本朝善谋善发者也。故善谋者九州为上,破关次之,善发者,不发则已,一发而屈人之兵,故善用兵者,必以九州争高下而善谋善发。
【注】
①十发:传本及银雀山本均无此篇。该篇所言“善算”、“善谋”、“破关次之”等思想及文体与他篇吻合,且与今本《九地》及银雀山简本《十问》、《十阵》相类。
【十官】①
能为主内谋安国存社稷者,为一官,· 能明君□……十官,
以闻敢直议名曰辅拂臣,此固社稷者,为一……
……官罪,各事其官,事其善,百……
……有存此十官中者,
……出十官中,国……
……□主用者,为一,……
非其官事……
……稷者□,……
……一官,能……
……而言它,官罪各事……
……非其官事而……
【注】
①十官:此为篇题,银雀山汉墓竹简书于该篇第一简简背上端。
【十问】①
兵问曰:交和而舍,粱食钧足,人兵敌衡,客主惧,敌人圆阵以肯,因以为固,击之奈何?曰:击此者,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或傅而佯北,而示之惧。彼见我惧,则队分而不顾,因以乱毁其固,驷鼓同举,五队俱傅,五队俱至,三军同利。此击圆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其来有方,击之奈何?曰:击此者,□阵而□之,规而离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此击方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气众以强,劲捷以刚,锐阵以胥,击之奈何?击此者,必三而离之,一者延而横,二者……恐而下惑,下上气乱,三军大北。此击锐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气众以强,延阵以横。我阵而侍之,人少不能,击之奈何?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长翼,一者财士练兵,期其中极,此杀将击横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人兵则众,车骑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当葆险带隘,慎避光易。故易则利车,险则利徒。此击车之道也。
交和而舍,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击之奈何?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道之,抵诸易,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
交和而舍,粱食不属,人兵不足恃,绝根而攻,敌人十倍,击之奈何?曰:击此者,敌人气□而守阻,我反而害其虚。此击争□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将勇而难惧,兵强人众自固,三军之士皆勇而无虑。其将则威,其兵则武,而吏强粱接,诸侯莫之或待。击之奈何?曰:击此者,告之不敢,示之不能,坐拙而待之,以骄其意,以随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怠,攻其疑。彼气贵气武,三军徒舍,前后不相堵,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此击强众之道也。
交和而舍,敌人藻山而带阻,我远则不接,近则无所,击之奈何?击此者,彼敛阻移……则危之,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以揍其虑,施伏设援,击其移庶。此击葆固之道也。
交和而舍,客主两阵,敌人形箕,计敌所愿,欲我陷覆,击之奈何?击此者,渴者不饮,饥者不食,三分用其二,期于中极。彼气□□,财士练兵,击其两翼,* 皮□□□□,三军大北。此击箕之道也。七百一十九
【注】
①十问:此篇题写在该篇第一简简背,“十问”内容在八十二篇抄本中篇名为“九变二”。与银雀山出土汉简的其他篇相比较,“十问”与“九变”也可相合。如,“九变”篇本身就是讲了十种情况,即:“圮地”、“衢地”、“绝地”、“围地”、“死地”,又有“途”、“军”、“城”、“地”、“君令”。所谓九变就是对这十种情况的处置。此篇连续问了十个“击之奈何”。然后自问自答,也是讲对十种情况的处置。从此篇题与内容的关系,联系列孙子兵法多以九、十之数字来命篇。可见其九、十有时实指,有时乃虚指,未必真是十项。凡确为九、为十者,或许是后人凑成。
【十阵】①
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此皆有所利。方阵者,所以* 也。圆阵者,所以转也。疏阵者,所以吠也。数阵者,为不可掇。锥行之阵者,所以决绝也。雁行车阵者,所以接射也。钩行之阵者,所以变质易虑也。玄骧之阵者,所以疑众难故也。火阵者,所以拔也。水阵者,所以涨固也。
方阵之法,必博中厚方,居阵在后。中之博也,将以吠也。重□其□,将以* 也。居阵在后,所以□……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坚之。武者在施旗,是人者在兵,故必疏距间,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为旁。疏而不可戚,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车毋驰,徒人毋趋。
凡疏阵之法,在为数丑,或进或退,或击或* ,或与之征,或要其衰,然则疏可以取锐矣。
数阵之法,毋疏距间,戚而行首积刃而信之,前后相葆,变不□,□甲恐则坐,以声坐□,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笄之而无间,* 山而退,然则数不可掇也。
锥行之阵,卑之若剑,末不锐则不入,刃不溥则不利,本不厚则不可以列阵。是故末必锐,刃必溥,本必* 。然则锥行之阵,可以决绝矣。……中,此谓雁阵之任,前列若□,后列若狸,三……阙罗而自存,此之谓雁阵之任。钩行之阵,前列必方,左右之和必钩,三声气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无前无后,无……玄骧之阵,必多旌旗羽旄,鼓* * 庄,甲乱则坐,车乱则行,已治者□,* * 啐啐,若从天下,若从地出,徒来而不屈,终日不拙,此之谓玄骧之阵。
火战之法,沟垒已成,重为沟渐五步,积薪必均疏数,从役有数,令之为属* ,必轻必利,风辟……火气自覆,与之战弗克,坐行而北。火战之法,下而衍以* ,三军之士,无所出泄,若此则可火也。陵飙蒋* ,薪荛既积,营窟未谨,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乱之,以矢雨之,鼓噪敦兵,以势助之。火战之法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楷、苁、* 、* 、辑、□、绛,皆具。进则必逐,退则不戚,方戚从流,以敌之人为召。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敌往则逐,敌来则戚,椎攘因慎而* 之,移而革之,阵而支之,规而离之,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 津,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七百八十七
【注】
①十阵:此篇题书于第一简简背。内文中无“孙子曰”字样,但书体与款式与有“孙子曰”的各篇类似。特别是篇题皆写在简背,这一点说明它们可能属同集。
【十中】①
兵之生道者,以中为* 。中之* 者,国之?乱病V行嗽蛎窀唬?民富则国实,国实则兵强,兵强则恒立于天地之中。昔者,黄帝间道??于崆峒洞中,苦心孤诣,三载而《中* 》理道,《中平》理兵。《中平》* 万民之心,而伐蜀禄,以禽蚩尤,立中国* 天下。故道有中者,《中平)之道。天时有中者,中春、中夏、中秋、中冬是也。地有中者,* 迤之地;人有中者,人中麟凤;数有中者,二、三、四也;方圆有中者,中极点也;货取有中者,日中有市;《五典》有中者,《中平兵典》;明暗有中者,一威一诡也;天地有中者,空也。此拾中之惮国威兵用也。故善用兵者,* 万民而合天地,* 拾中而道《五典》。计于庙堂之中,善发国于中诡,行于道中,军出以律而威于明中,察天地于野中,击敌于暗中,善战于一十六中。一曰空中,二曰城中,三曰阵中,四曰营中,五曰水中,六曰火中,七曰山中,八曰名谷中,九曰林中,十曰沙中,十一曰雾中,十二曰雨中,十三曰风中,十四曰雪中,十五曰洞中,十六曰宫廷中。空中之战,始战也。敌我均衡而两惧,各居数高* 而云射,实* 攻也。城中之战,火三兵四,* 骑* 而开路,步卒相迄,分则角三分为略甲,* * ?G悍,居高张* ,商亡中极,敌可屈也,城可破也。阵中之战,人厄多弩,居阳威阵,军三分,左右后也,一斗二收,车骑并举,将战中局,兵战格局,居生击死。营中之战,有阴阳之分也,多为阴战,吾坐守?\,勿惊人* ,勿* 以净,勿出以斗,多为强弓,多伏钩绳,喊杀不攻,居暗击明,吾攻则* ,吾军三分,二斗,一收,一骑。一短骑,击短阻骑,内短外分?G,骑分左右,一焚,二杀,放逾杀* ,霍然决之,威加于敌。水中之战,敌我皆难,中极四方,角五熙斗,沉气并力,相互为* ,速出水中,居生击死,去水者,令半以图,以云射而击,敌可?G?G绝也。火中之战,我* 敌背,以角五为阵,以水* 身,居生击死,洫火而战。山中之战,多为轻骑,轻甲多备,轻弩多崩,* 石生灰,一居一备,一战一收,居高击下,以少击多。谷中之战,死地之战,视为不活,轻骑在前,死战夺生,甲兵恬中,角三会敌,轻车居后,* 伏居兵左右,各一云队,* 强弩射* 阵角,速出名谷,居生地也。林中之战,杀地之战,杀地之战,火击为* 。* 火击以为* ,多为武者,旌旗以空而* 敌也,战则多甲兵轻骑千林外为* ,多钩绳,分众为角三,中极四方,而惮敌。沙中之战,斗* 悍也。多为轻骑,多崩强弓硬弩,皆待令而动,三军三分,轻骑在先,中极于* ,略甲叫* ,甲兵居中,车骑在后,强署硬穹岭其上,四方勾勾,不能杀敌,亡去者胜。雾中之战,* 战也,* 而不乱者,申令以钲鼓也,阵中高地,左周右周,杀士在惕,略甲于中,长兵在后,居生聂中,能战能守,胜而不追,败而不亡,雨中之战,轻车为阵,各战其所,遍在中极圆方,敌退于高下者,不可进也。敌退于平川者,轻骑可击也。风中之战,* 战也,顺风居生则战,逆风居死则守。遇死敌,死战死退也,杀士死战,轻骑略甲,出积车居中,甲兵断后,速移山阴。雪中之战,车上链钉,马上掌钉,卒上鞋钉,弩上松油,居生而击、云射而不追,奔救以轻骑,中极四方不离。洞中之战,墓战也,暗中* 兵待机而取,暗居勿* ,不得意则战,战者居暗击明,以死相斗,甲兵三一而列,起圆两半,敌可亡也。宫中之战,* 战也。先居庞起,圆* 敌旗* * 杀士,甲兵* 名,* 以取读贵,许禽不许焚,许生不许亡,胜而则定矣。此于十六之中,战皆因情势而变,无定理也,唯十六中之道,弃于* 诡之中,不可不明察也。
【注】
①十中:今本 及银雀山汉简本无此篇。其思想内容及文体与他篇相合,且与今本《九地》、银雀山汉简《十问》、《十阵》相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