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力量对比·第三十一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艾登赴莫斯科作冬季访问,当时注意到斯大林已在要求知道苏联在战后能得到什么好处。斯大林要求英美两国承认1941年的边界,以及原先被莫斯科称作寇松线的波苏边界。莫洛托夫甚至暗示,苏联战后的边境线应该向西移入东普鲁士境内。
同年7月,部分由于英国的 怂恿,波兰流亡政府首相西科尔斯基将军与充任苏联发言人的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开始谈判。1941年8月14日,他们就在苏联领土上组建与装备一支波兰军队问题达成了某种协议,但是关于解决战后苏波边界争执的问题则被搁置了下来。英美政府关于波兰边界所持的态度还不十分明朗,但它们看来基本上持这样的观点,即它们既不承认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并吞,但也不保证或肯定支持恢复波兰在1939年8月的边界(在这条边界之内还居住着部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居民)。1941年12月,西科尔斯基赴莫斯科签署波苏友好互助宣言,但不愿就重新调整边界问题进行任何讨论。
1942年1月8日,丘吉尔写信给艾登说,在违背他们自己的意愿的情况下把波罗的海国家、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人民交给苏联,是与英国为之战斗的原则背道而驰的。这样做将使英国的事业蒙受耻辱。丘吉尔认为,在战后和会召开之前,毫无疑问不应讨论确定边界问题。1942年5月20日,当莫洛托夫到伦敦时,丘吉尔政府认为,要求英国同意苏联对原来的东波兰的占领是与1939年的英波协定不相容的,从而它拒绝了这一要求。这些观点是与事后据说由英国政府在1944年表示的观点是不同的。
1943年1月6日,在成功地对斯大林格勒实施了反包围之后,苏联政府发表了公开的直率的声明,声称它把在东波兰早先占领的地区看作是苏联领土。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吁请美英两国政府反对这个声明。罗斯福在答复时不置可否,但也表示相信,东欧和中欧的边界将在战后和会上确定;看来他反对惹恼苏联,因为苏联当时正在奋力苦战。这与到那时为止在对德地面作战中贡献微薄的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伦敦,据说与波兰流亡政府打交道的外交部,已经流露出不耐烦甚至恼怒的口气。人们甚至指责西科尔斯基由于要实现他的抱负而惹事生非;而他的抱负则是确保英国政府在1939年曾经承诺保证的同一边界,德国对该边界的侵犯曾经酿成英国政府对德国开战的理由。伦敦认为波兰要求归还战前领土的愿望是不现实的。这时,斯大林已开始在流亡苏联的可信的波兰人中间,组织最终成为傀儡的波兰共产党政府。
1943年4月,在卡廷附近发现了埋有一万二千名被杀害的波兰官员的万人坑。以前有关这些人的最后消息是,1939年他们还活在苏军占领的那部分波兰领土上。这些波兰人究竟是死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之手,还是死于德国党卫军特别行动队之手,至今尚无定论。两者都同样有可能犯下这样的暴行,但是多数证据,连同苏联对这一罪行被揭露时所持的态度,都使人觉得苏联政府大概应该对此负责。可是波兰流亡政府成员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义愤,以及他们要求进行独立的调查给莫斯科提供了久等不遇的良机来抛弃伦敦的波兰人。斯大林严厉谴责他们在未让苏联有机会来驳斥指控之前就按德国的污蔑行事。斯大林完全不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劝阻所动,4月26日断绝了与波兰人的外交关系;这样苏联就为苏军一旦进入波兰领土立即建立起它自己的共产党政权铺平了道路。1943年10月6日,波兰驻华盛顿大使警告美国国务卿赫尔,苏联试图通过它自己的波兰共产党人统治波兰,他敦促美国和英国应共同保证波兰的完整,必要时可采取行动,在波兰驻扎美国和英国军队等等,以示诚意。
那年夏天,西科尔斯基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丧生,波兰农民党领袖米科拉伊契克接替他出任流亡政府总理。米科拉伊契克是持温和观点的,但他在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前往莫斯科出席外长会议前不久会见他时,用米科拉伊契克自己的话说,他被弄得目瞪口呆,因为艾登告诉他说,除非波兰政府同意放弃前波兰的东部地区,否则很少有希望能使苏联恢复与波兰的关系或同意把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的权力委托给波兰流亡政府。据说米科拉伊契克回答说,放弃这片领土可能仅仅是俄国一系列要求的开端。这次外交部长会议上几乎没有讨论波兰问题,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赫尔当时不想卷进波兰问题,可是莫洛托夫态度很明朗:波兰问题应该由苏联来解决,虽然苏联可能也听听别人的意见。据艾登说,他从俄国一回国,就让外交部为他草拟一项调解波-苏分歧的计划草案。艾登说,外交部向他建议采用寇松线,不过利沃夫应归属波兰,并把东普鲁士、但泽和上西里西亚划给波兰,作为它丧失东部领土的补偿。
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详尽地阐述了他们对成立与大西洋宪章有关的战后和平组织的建议。据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评论,当时罗斯福和美国政府的愿望是高尚的,但不切合实际。英国的倾向则是随风倒。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对英美关于战后安全的观点泛泛地表示同意,同时又十分明确地阐述了他们的领土要求:保留1941年6月以前苏军占领的全部土地以及包括柯尼斯堡的东普鲁士部分地区。丘吉尔和罗斯福步调不一,特别是由于罗斯福似乎急于得到斯大林的善意和尊重。罗斯福向这位独裁者解释,因为美国有六百万至七百万波兰血统的美国人,他不想失掉他们的选票。所以他就波兰问题做出任何坚定的决定的时机还不成熟。这样,在罗斯福缺席的情况下,波兰问题暂时就交给了丘吉尔和斯大林,斯大林表示只要把部分东普鲁士给他,他就满足于寇松线或1939年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线作为补偿,波兰人应得到奥得河以东的德国领土。丘吉尔同意将这项建议推荐给在伦敦的波兰人,他甚至进一步说,他认为波兰人对两度拯救了波兰的欧洲大国有义务同意掉换领土,并接受保卫奥得河天险的义务以防止德国再对俄国进行侵略。
可是这种冠冕堂皇的言辞未能轻易说服在伦敦的波兰人,英国政府对他们粗暴地施加压力,丘吉尔告诉米科拉伊契克说,大不列颠和美国不会为波兰边界问题去同苏联作战。这时罗斯福故意回避。斯大林暗示只要清除他不满意的分子,他可以与伦敦的波兰人修复外交关系,可是3月3日斯大林告诉哈里曼,波兰一旦解放,一个不是伦敦波兰人的政府将早已在波兰国内出现。
1944年6月7日至14日,即诺曼底登陆刚开始时,米科拉伊契克在华盛顿会见了罗斯福,总统进行安抚但又不作任何保证,他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但决不是一个帝国主义分子”,他劝导波兰人同俄国达成谅解,因为“英美无意与俄国打仗”。罗斯福建议米科拉伊契克去拜访斯大林,7月17日总统给莫斯科提出请求说,波兰总理应受到接见。罗斯福发出的措词谦恭的电报,以及丘吉尔紧接着于三天以后发出的电报,向莫斯科表明了英美的观点,即波兰的命运在斯大林的手中。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反应。第二天,即7月21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改组为民族解放委员会,由贝鲁特任主席,四天以后宣布卢布林为波兰首都;苏联政府赶紧签订一项协定,根据这项协定,这个傀儡委员会将治理解放了的波兰领土,这一切都是在米科拉伊契克奔赴莫斯科途中进行的。米科拉伊契克在莫斯科停留期间,华沙起义爆发了。由于斯大林坚持米科拉伊契克必须与卢布林政府打交道,所以从8月6日起,在莫斯科开始了与波兰共产党人的会谈。这些会谈没能达成任何形式的协议。
后来在1944年10月当丘吉尔和艾登在莫斯科时,米科拉伊契克以及他的两位斯大林能接受的同事也应邀参加了他们的会谈。在西方政治家的眼里,斯大林当时成了乔大叔;丘吉尔表现出了菲斯所说的出乎寻常的乐观主义态度,他支持苏联的建议。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说法,这不是因为苏联强大而是因为苏联正确。但是米科拉伊契克既不同意接受寇松线,也不同意根据斯大林提出的条件实现伦敦波兰流亡政府与卢布林政府的联合,他还一再毫不动摇地据理力争,说即使波兰放弃东部领土,莫斯科仍旧不会保证它的独立。俄国和波兰双方都要求得到利沃夫。在所有的这些谈判中,只有斯大林和米科拉伊契克表现出现实主义,并真正了解所涉及的问题。丘吉尔尽管有种种良好的意图,可惜他是个多余的人。
一回到伦敦,米科拉伊契克便就战后波兰问题向丘吉尔与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要害的问题是大不列颠和美国是否有意确保新波兰的领土完整和独立。罗斯福用一种彬彬有礼的语气作了答复,但未作任何许诺,因为他认为确保波兰边界的责任,应在新的战后安全组织成立后由它承担。丘吉尔愿意作出所要求的保证,但必须与苏联联合作出保证。按照米科拉伊契克的观点,这种保证是为了确保波兰安全不受苏联侵犯,所以英国的答复是毫无价值的。接着,米科拉伊契克辞职了。1944年12月31日,斯大林不顾罗斯福竭力劝阻,承认卢布林委员会为波兰临时政府。过不多久,事情变得很清楚了:斯大林的意图是在牺牲德国利益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波兰的领土,把它的西部边界定在奥得河以及西尼斯河一线,而不是东尼斯河一线。
当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晤时,他们没有就波兰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决定。这三位与会者都已公开保证过,关于波兰边界问题的讨论,波兰政府应参与磋商,而最后解决要待战后的和会来决定。然而,美英政府的观察员未获准进入波兰,事实上斯大林没有受到任何约束。
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不久,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暗示说,苏联即将与华沙的波兰人签订一项互助条约。美英提出抗议,并要求延迟签订,但苏联一概置之不理,而于4月22日签订了该条约。当时苏联政府打算把但泽、西里西亚和西至西尼斯河的德国领土移交给华沙政府,其借口是波兰人正代表苏联治理德国的部分苏占区。
在大战年月里,丘吉尔对斯大林、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决非始终一贯而是变化很大的。战争初期,他根据简单的逻辑认为希特勒的敌人就是英国的朋友,丢掉了一切关于与共产主义结盟是否明智的顾虑。他与苏联的交往以及当时的观点似乎都带有乐观主义和同志式信赖的色彩。1943年8月,丘吉尔对哈里曼说,展望前景,将有腥风血雨。他认为斯大林是个不近人情的人,跟他打交道会有严重的麻烦。然而在这种阴郁的现实主义病症的发作中,丘吉尔似乎过分夸张地强调了在与斯大林打交道的他个人品格所起的作用。甚至直到1944年秋,丘吉尔还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说过,与斯大林会谈时气氛如何诚挚,他甚至进一步说到,他相信斯大林并不是一个能够随心所欲的人,说他相信这个独裁者容易受到党和军方极端分子的巨大压力。这一看法,本身就说明丘吉尔对斯大林的思想和他的政府的性质缺乏认识。可是1945年初,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前,丘吉尔给在旧金山的艾登的一封电报中注意到了俄国向易北河推进时所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并竭力敦促美国人在与克里姆林宫打交道时应采取强硬的态度,除非能就解决波兰问题,以及苏联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占领政策中从莫斯科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种真知灼见已迟了四年,在美国根本无人理会。
苏联政府以一张人身安全保证书为诱饵,将隐藏的波兰地下军的领导人骗出来,只是为了把他们逮捕起来,并判处长期监禁。1945年5月,杜鲁门总统派霍普金斯去见斯大林,想解决棘手的波兰问题,争取释放被捕的波兰人。两个目的他一个都没有达到。7月5日,英国应杜鲁门的要求宣布承认新的波兰临时政府,这实际上是前卢布林共产党人傀儡政权,过后不久,英国撤销对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承认。新波兰和它的政府完全在斯大林的掌握之中了。
波兰是这样,中欧和东欧的其它地方也是这样。贝奈斯,一个乐观主义的亲俄分子,不顾艾登的忠告,于1943年12月赴莫斯科去签订苏捷条约。他的内阁的五分之一的职位要让给经莫斯科训练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贝奈斯就这样让这种有朝一日要毁掉马萨里克和自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分子进入内阁。可是,当时贝奈斯还告诉在莫斯科的哈里曼说,他十分满意,苏联的意图可以信赖。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一再向他保证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决不会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内政。
1944年8月对罗马尼亚的侵占蹂躏,已经描述过了。当年4月,莫洛托夫在广播中还保证说,苏联无意干涉罗马尼亚内政,可是在根据罗马尼亚国王的命令,逮捕了安东奈斯库以后,共产党人开始策划和煽动反对温和而又无能的萨纳捷斯库政府。这种煽动是由莫斯科通过安娜·波克尔和共产党人的全国民主阵线一手导演的。萨纳捷斯库政府让位于勒德斯库领导的联合政府,但是莫斯科也无意让这个政府生存下去。罗马尼亚因赔款而被弄得贫困不堪,驻布加勒斯特的盟军管制委员会苏方主席维诺格拉多夫,事先未与英、美同僚商量就对罗马尼亚政府发号施令。3月6日,维辛斯基访问布加勒斯特并在一场激烈的争吵后解放了勒德斯库政府,由格罗查为首的政府来取代它,这是一个华盛顿和伦敦拒不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政局的演变也大同小异。美英代表是盟军管制委员会的成员,但是根本没有实权,没有人向他们反映情况,也没有人找他们磋商问题。南斯拉夫由于莫斯科训练的铁托的游击队的参加而幸免于苏联占领,据信铁托是坚定地站在苏联阵营一方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苏军占领时故意把西方的代表排斥在外。只有在希腊,人民的自由才没有被剥夺,而这完全是因为有英国军队存在的缘故。
美国总统的参谋长莱希海军上将同意约瑟夫·戴维斯对丘吉尔的评价,当时他把丘吉尔描绘成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不过首先是一个伟大的英国人,他首先关注的是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而不是维护和平。霍普金斯也是从英俄争夺权力的角度来向杜鲁门解释丘吉尔的行动的。历史将对这两种判断都提出疑问。没人可以怀疑丘吉尔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首先表现在及早认清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危险,以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卓越的才能指挥了英国的抗战。然而1940年他接过政府权力的时候,他的国家仍是资源十分丰富、独立自主的,可是到1945年,他却使它变得贫穷困顿,不得不受美国的保护了。英国在船只和收入方面的损失十分惨重,到1945年,英联邦,特别是联合王国,在经济上已经十分依赖美国的援助和贸易了。然而大不列颠作为一个世界和欧洲强国的突然衰落不能仅仅用财富和资源的损失来解释,因为1945年英国在军事上和潜力上仍十分强大,英国在经济上的损失与苏联相比,也只不过是个零头。苏联在战争年代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物资援助。
苏德战争一爆发,丘吉尔和他的联合政府即同苏联结成联盟,在当时情况下,他们也没有其它的选择余地。可是丘吉尔有一个简单化了的目的,即打败希特勒德国。他不允许其它的因素来干扰他的谋略。由于这一压倒一切的使命,加以害怕苏联退出战争,丘吉尔对斯大林加给他的中伤和侮辱,几乎是不加斥责地接受了下来。后来他发现别人用近乎讹诈的策略来逼迫自己。他同斯大林不同,没能在这场斗争的最初日子里就设想战后结果,以便力争不仅赢得战争还要赢得战后的和平。据说反布尔什维克的死硬分子丘吉尔竭力抑制自己的种种疑虑,为了更好地进行这场战争而强使自己与苏联合作。这可能是事实。但是他的著作表明,至少是在战争的最初几年里,他对共产主义的性质、苏联的愿望和手段了解不多,在与莫斯科的交往中,甚至迟至1944年,他有时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信任,而以往的经验和事件证明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
英国、自由世界和苏联都大大仰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起的作用,因为没有美国的干预,这场战争可能要拖上几十年。就英国而论。美国干预这场战争使英国付出的代价否定了英国自身的利益,反而使华盛顿对欧洲或世界事务的政策成为一种仁慈的政策。为此,与其说是美国,还不如说是英国更应该受到谴责。
从1941年以后,事情已经十分明显了,其至连莫斯科也看到了,丘吉尔政府不经与罗斯福政府磋商,甚至经常是事先不取得罗斯福政府的同意,它是不愿在欧洲和其它地方采取行动或坚定地阐明政策。结果伦敦就逐渐失去其行动的自由并甘愿追随美国。一旦美国作出样子,伦敦立即效法。可是,由于罗斯福当时不愿陷入欧洲事务,所以美国经常故意避免采取主动。结果,英美的战略就主要立足于军事目的而不是政治目标。
如果说英国政府对苏联的意图和手段知道甚少的话,那末美国政府和它的许多政治和军事顾问,则是明显的闭目塞听了。罗斯福本人决意实行一种能使美国和苏联在战后和睦相处的睦邻政策,他相信待之以耐心、友谊和豁达大度,便能减轻和最后消除他认为苏联所抱有的种种怀疑和不信任。就个人而言,他想赢得斯大林的好感。如上所述,他在《大西洋宪章》或基本的自由宣言上签字时,并没发现这位独裁者的政权有言行不一致的地方。由此他和他圈子里的许多人倒倾向于更多地怀疑英帝国主义而不怀疑苏联。他有几位亲近的私人顾问和代表已经有亲苏的倾向。
英国已经丧失了政治和军事行动的自主,而且已达到依赖于美国的程度,对此德国居然全然无知。甚至迟至1942年底英国仍被视作德国的主要敌人。德国也没认识到丘吉尔所热衷的是满足苏联的要求。希特勒还固执地认为,苏军横行于巴尔干和中欧,不仅对欧洲大陆国家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也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他满怀信心地预言,大不列颠至少会反对斯大林的意图。随着德国日益倒运,元首断言,他的敌人的联合不久就会分崩离析,果然这种联合在希特勒死后不久的确垮掉了。但是一直到1945年5月,丘吉尔才以激烈的言词向杜鲁门总统的代表——听得目瞪口呆的戴维斯,叙述关于苏联控制欧洲并在欧洲传播共产主义的威胁。照戴维斯的说法,丘吉尔表露了对苏联领导集团的信义失去了信心。然而在大战的年代里,丘吉尔和他的联合政府事实上未能为大不列颠选定一条独立的道路,以期不仅摧毁纳粹德国,而且能保证英国本身和它的欧洲盟国不受苏联支配。
尽管英国人民显示了坚强的决心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但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业绩,不如英国在1914年至1918年战争年代里留给人们的印象那样深刻。尽管在战争最初的几年里,由于敌军的空军优势而显得相形见绌,英国的皇家海军和商船还是被公认为表现良好。虽然对德国的海上经济封锁一直到战争很晚才奏效,但是经过激烈的和代价高昂的斗争,德国潜艇的威胁终被消除了。皇家空军是有效率和强大的,可是使用大批轰炸机在夜间炸毁德国城市,而不考虑战略或军事利益的做法是否明智是很值得怀疑的。在分配物资兵力的轻重缓急次序上,英国陆军占第三位,尽管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很高,士气高昂、训练有素,可是陆军常常缺乏战术空军支援,军事装备与士兵的能力也不相称。在欧洲,甚至在1944年,也只有三十个英国野战师在战斗,这一总数中有的还来自加拿大和新西兰。英国在欧洲地位的削弱部分地要归咎于缺少地面部队,因为英国陆军的人力物力分散在全球各地。在印度和殖民地都有一支联合王国的部队。英国陆军警备部队、后方勤务部队和司令部部队以及若干野战师分布在整个非洲,在中东分布在苏伊士到伊朗之间,在印度次大陆分布在阿富汗到中国之间。只有在缅甸,英国师和印度师是在实施激烈的战斗。甚至在1943年英国还面临或者成为欧洲强国或者成为世界强国的选择。从实际效果看,它不可能两者兼得。
1943年美英两国联合起来已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海空强国。如果他们希望既打败希特勒德国,同时又保卫欧洲免受苏联统治,那么进入欧洲的道路不应选在诺曼底海滩,而应从意大利攻入巴尔干,从博斯普鲁斯海峡攻入黑海,从日德兰和挪威攻入波罗的海。这些都是希特勒预见得到和害怕的登陆地点。入侵法国,尽管在战术上非常可取,但从政治上和战略上来看都是不相干的。然而进军波罗的海和巴尔干所涉及的政治和战略问题,对罗斯福来说可能是异常陌生的。单靠英国的人力物力,即使它的地面部队集中起来也不足以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可是这些部队在没有美国参加和支援的情况下还是足够强大,可以攻入巴尔干。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于1943年9月24日在腊斯登堡拜见元首,并向他发出警告说,他是仅以十个师的兵力扼守着五千公里宽的正面,其中有些师质量低劣。如果遭受进攻,魏克斯可以肯定他是守不住的,他建议毫不迟疑地撤离巴尔干。英军和丘吉尔本人在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都得人心,这两个国家都想退出战争;南斯拉夫和希腊是游击队的天下。如果英军不去顾及盟国的态度,并且不参加诺曼底登陆,而集中兵力入侵巴尔干和东南欧,那么他们的努力一定会成功。这一点看来毫无疑问。英国未能实施这一战役是它所犯的代价最大的错误之一。
由于英国政府事事一向唯美国马首是瞻,大不列颠实际上在欧洲事务中已经不再起任何真正的作用了。丘吉尔只是敦促勉为其难的罗斯福总统,已经无济于事了。需要的倒是主动性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