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

战争爆发和波罗的海地区·第七

作者: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军队于6月22日星期天拂晓就越过边界。而在这之前,炮兵开始对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边防军和其他苏军的驻地、指挥部发起轰击。空军则对远至列宁格勒附近的喀琅施塔得、比萨拉比亚的伊兹梅尔、克里木的塞瓦斯托波尔等地的机场、铁路枢纽、海港实施猛烈空袭

        从凌晨三时至三时半,从波罗的海到匈牙利的边界线有多处被突破。德军有时遭到边防军的顽强抵抗。大批破坏分子、捣乱分子(其中不少是立陶宛人、乌克兰人)随德国部队一起越过边界。他们的任务是破坏电话线,捣毁通信中心,以及在公路、铁路两旁打伏击。

   在边界的苏联一侧,局势混乱不堪。边境地区六十多个机场遭到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不到中午,德国空军就声称击毁了敌机八百架,而自己仅损失了十架。苏军各边防师远离防御阵地,一直在执行着和平时期的日常任务;有些指挥员离开了岗位,许多炮团和通信营被派往靶场和兵种训练中心进行特种兵器训练。德国空军拥有无可置疑的空中优势,使苏军几乎不可能沿公路行动,而苏军前方地域的控制与通信系统完全遭到破坏,使那里的苏联部队陷于瘫痪。苏军的抵抗是不协调的、微不足道的。事态的发展把苏共政治局搞得晕头转向。尽管已经为时过晚,他们还指望制止战争。所以,他们于上午七时一刻发布指令,命令苏军不得进入德国,空军深入德方境内活动不得超过九十英里。同时,他们与德国外交部保持着无线电联系,还要求日本出面调解。到了下午,苏军参谋部和克里姆林宫已经了解不到战局的真实情况。这主要是因为通信联络陷于瘫痪。指挥员与部队之间、指挥员与指挥员之间都失去了联系,许多部队失去指挥。在大多数情况下,苏联将领不愿意、也不敢向上级承认,他们不了解实际战况,无法实施指挥。因此,战争爆发后的若干小时内,各军区和国防部不但以为自己了解实际战况,而且还相信他们所命令的反击正在切实进行。那天晚上十点钟,据说在莫斯科的总参谋长认为战局对苏军比较有利,因“敌人已经被击退”。根据命令,苏空军对普洛耶什蒂、布加勒斯特、华沙、格但斯克进行了反空袭。但因没有战斗机护航,反空袭损失巨大,收效甚小。

   在战争的头几天里,苏联即改组了最高统帅部和苏军,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在1905年至1918年期间出生的共十四批的预备役人员被动员起来。前国防部长铁木辛哥被临时指定担任总司令。M·M·波波夫指挥的列宁格勒军区改为北方方面军;F·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波罗的海军区(由第8、第11集团军组成)作为西北方面军投入战斗;巴甫洛夫指挥的西方军区(由驻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的白俄罗斯第3、第10、第4集团军组成)改称西方方面军;基尔波诺斯指挥的基辅军区(由第5、第6、第26和第12集团军组成)编为西南方面军。奥德萨军区被改编为第9集团军,后来又成为新建立的保卫比萨拉比亚地区的南方方面军的一部分。面对德军的入侵,西北方面军、西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将首当其冲。

   在波罗的海地区,陆军元帅李勃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国家的敌人,与芬兰军队会师,其最终目标是五百英里以外的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由屈希勒尔指挥的第18集团军和布施指挥的第16集团军组成,共有二十个步兵师,其中有一个师作为集团军群的预备队。后来又增加了三个保安师。此外,赫普纳指挥的第4装甲集群包括两个装甲军(赖因哈特指挥的第41装甲军和曼施泰因指挥的第56装甲军),共有三个装甲师和三个摩托化步兵师。北方集团军群得到克勒尔指挥的第1航空队大约四百架飞机的空中支援。

   波罗的海国家的地形与东普鲁士的地形很相似,地势平坦,偶尔出现高地,有些地区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沙丘、数不胜数的湖泊、沼泽。只有沿海地区是肥沃的牧场。越往东北方向走,越是荒凉,森林越茂密。象样的公路寥寥无几,多数公路都很狭窄,而且很少维修,每逢夏雨连绵便无法使用。两条河流从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象屏障一样阻挡着德军前进的轴线。第一条是涅曼河,它除了下游做为梅默尔河流入东普鲁士境内外,其余部分距离德军出发线大约四十英里。第二个更为可怕的障碍是西德维纳河,从维切布斯克流向里加,距离东普鲁士边境二百英里左右。占领这条河流能防止敌人把它当作一条防线,还可以切断苏军部队与南部的联系。

   对于苏军的前沿兵力部署,德国人是很清楚的。F·I·库兹涅佐夫指挥的波罗的海军区(战争爆发时改为西北方面军),只有两个集团军,据说离边界相当近,索宾尼科夫的第8集团军在右翼,离海岸最近,左翼是莫罗佐夫的第11集团军。据正确的估计,这两个集团军约有二十个师,两个摩托化军。但这个总数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原有的一些陆军师,这些部队在一年之前才编入苏军。德国人相信,这些部队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李勃的进攻正面较为狭窄,只包括苏第8集团军的全部和第11集团军的一部。第11集团军的南翼则属于邻近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攻击范围。李勃打算用第4装甲集群沿着北方集团军群的中央路线发起主攻,它左翼的德第18集团军和右翼的第16集团军随后跟进。第4装甲集群的右翼是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它沿着一条非常狭窄的正面进行突击,只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可供它的三个师使用。曼施泰因必须前进二百英里,直达德维纳河的道加夫皮耳斯(迪纳堡)。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有两个装甲师(而曼施泰因只有一个装甲师),将在宽阔得多的正面上推进,准备在抵达德维纳河的克鲁斯特皮耳斯(雅各布斯塔德)以前,与据信处在左翼的苏第3、第12摩托化军交战。

   德军的战术编组并不理想。第4装甲集群只有两个装甲军,两者齐头并进,后面不留预备队。在抵达德维纳河后,一个装甲军的行动要取决于另一装甲军的进展。两个步兵集团军将并肩全力投入战斗。李勃手下只掌握着一个步兵师,作为集团军群的预备队。这就象第4装甲集群参谋长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一位蹩脚指挥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第4装甲集群左、右翼侧的两个步兵集团军,一个要歼灭沿海地区的敌人,一个要占领考纳斯(科夫诺),然后向前挺进到道加夫皮耳斯。

   第4装甲集群是从处于梅默尔河下游和边界的狭窄地带的第18集团军地域出击的。所有的装甲师通过提耳济特公路桥和两座在天黑之后架起的舟桥,于6月21日进入了桥头堡。由第18集团军调来的步兵部队在边界茂密的森林地区支援两个装甲军。凌晨3时零5分,步兵和坦克部队在六百门火炮的支援下,越过了边界,进入了林间通道。开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不过当天晚些时候,抵抗有所增强,尤其是在森林地区。但是战斗仍是零零星星的,是小股部队的行动,并不是协同一致的抵抗。天气晴朗而干燥,但是蜿蜒在长满树木的深沟峡谷里质量很差的道路,以及狭窄的沙质小道限制了德军的前进速度。在苏联这边,数达八万左右的非波罗的海地区的苏联公民、军人家属、机场和港口的建筑工人,以及致力于使这些地区苏维埃化、俄罗斯化的警察、行政工作人员熙熙攘攘地拥挤在这几条通往苏联的公路上,妨碍了苏军预备队的行动。德军的空袭使这些想当殖民者的人遭受了惨重的伤亡,立陶宛人和拉脱维亚人的武装骚扰更使他们疲于奔命。

   6月23日上午,处于左翼的距离波罗的海海岸很近的德军第18集团军的步兵部队,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行进四十多英里经立陶宛进入拉脱维亚境内。接近右翼的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勇猛向前推进,在德维纳河以南八十英里处切断了道加夫皮耳斯-考纳斯公路干线。沿这条公线干线,少量苏军坦克部队与炮兵连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以掩护苏军撤退。6月26日,曼施泰因在德维纳河附近结束战斗,苏军损失约七十辆坦克和大量火炮。然后,两辆被缴获的苏军卡车载着由谍报局训练的勃兰登堡李尔团的德国人和立陶宛人,伪装成受伤的苏军战士,加入正在通过道加夫皮耳斯公路桥的敌运输队的行列。一到达德维纳河,他们就赶走了苏联的岗哨和爆破组,占领了渡口,一直坚持到第56装甲军到来。然后,装甲军的一部分渡过了德维纳河,在道加夫皮耳斯城北部建立起一个桥头堡。就这样,德军夺取了第一个渡口。

   这次战争的第一次大规模坦克战于6月23日夜晚开始,前后持续了两天。在这次坦克战中,曼施泰因左邻的赖因哈特第41装甲军在一个名叫拉塞尼埃(罗西埃尼)的小村子里,与得到骑兵和炮兵支援的第3、第12摩托化军的三个敌坦克师约三百辆坦克进行了激战。苏军凶猛又笨拙地以攻击波的形式展开正面进攻。德军一个装甲师顶住了苏军的正面进攻,而另一个装甲师从侧翼进行反击,迫使敌人退进了一沼泽地,摧毁了敌人一百八十辆坦克、一百多门火炮。赖因哈特乘胜前进,摆开宽阔的正面通过了沼泽地,向德维纳河畔的克鲁斯特皮耳斯和附近的利温霍夫推进。与此同时,前进中的第18和第16集团军的步兵进展顺利,他们占领了考纳斯和大量机场、港口,常常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在李帕加(李包)港发生了激战,苏军驻军拼死抵抗,企图从第291步兵师在这个城周围所形成的包围圈突围出来。在里加,“拉施”团群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而这个“拉施”团群四年后成了柯尼斯堡的最后捍卫者。在其他地区,抵抗在加强,但仍不协调。最大的威胁来自逃进树林的小股武装部队,他们拦劫单独驶行的车辆、救护车,杀害伤员。

   从苏方来看,战斗打得很糟。尽管索宾尼科夫的第8集团军损失了大批装备,但仍能有秩序地撤出里加。处于德北方集团军群右分界线上的莫罗佐夫的第11集团军同时受到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的猛烈攻击,只得迅速往后退却,在第8集团军和西方方面军北翼的第3集团军之间留下了一道缺口。到6月28日,尽管李勃缴获了四百多辆装甲车、二百门火炮、数百架飞机和多艘军舰,但北方集团军群宣称只抓到六千名俘虏。

   根据苏联战前的战略设想,本来要在边界地区顶住敌人,再把预备队开往前线,增援在边界上作战的部队。战争开始后不几天,苏军最高统帅部认识到预备队不可能在边境附近进行增援,于是部分预备队就被用于稳定局势和救援前方作战部队。6月25日,库兹涅佐夫仍想固守德维纳河一线,因此从预备队里给他调来了别尔扎林的第27集团军,帮助他阻滞李勃的进攻。别尔扎林被匆忙派去堵塞第11集团军撤退后留下的缺口,并与刚从奥波奇卡开来的列柳申科的第21摩托化军一起,阻挡德军第4装甲集群从道加夫皮耳斯地域向前推进。列柳申科的军(他自称约有七十辆坦克)开始对第56装甲军的桥头堡进行反突击,而曼施泰因仍在这里坚守待命。

   6月27日,由于曼施泰因迅速夺取道加夫皮耳斯渡口而变得兴高彩烈的希特勒首次开始插手战术问题。他让凯特尔作他的电话员,指示哈尔德改变第41装甲军的前进轴线,并要所有装甲部队渡过德维纳河,插到曼施泰因后方。不仅如此,他还对如何夺取克鲁斯特皮耳斯渡口以供步兵集团军使用下达了具体指示。

   从此以后,由于各级指挥的犹豫不决和上面的多变的指示与干预,德军在战术问题上被搞得晕头转向。根据希特勒的第21号指令,李勃的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地区的敌人,随后占领列宁格勒。但是,陆军总部的指令没有对这两个任务的主次安排做出具体规定,这就为以后的意见分歧和互相指责埋下了祸根。6月27日,赫普纳乘他的轻便飞机飞到了道加夫皮耳斯附近的德维纳河的桥头堡,去看望曼施泰因,曼施泰因后来说,使他感到惊奇的是,这位装甲集群司令似乎没被告知下一步的计划。四天以后,李勃抵达乌特纳第4装甲集群作战指挥所,向赫普纳讲述了他的计划要点。李勃于1938年作为上将退伍,1939年8月复被召回。他信奉天主教,处世谨慎保守,举止安然超脱,对纳粹政权持批评态度。尽管很能干,却象其他老一辈德军将领一样,对坦克部队的特点和能力缺乏全面了解。而赫普纳则是个坦率、有胆略、有时容易冲动的骑兵军官;不但如此,他还是个干练的装甲司令。他们由于个性和军事生涯不同,很快就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为了要达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手段,产生了意见分歧。李勃很快发现自己处于受上下夹攻的困境。下面的压力来自赫普纳,他的战术思想是正确的,但容易草率从事;上面的压力来自东普鲁士陆军总部每天的电话、电报里所列举的元首的忧虑。

   李勃建议由第16集团军切断波罗的海国家与俄罗斯的联系,同时由第4装甲集群向东北方向运动,通过一块没有公路、尽是沼泽、森林的地域抵达伊耳缅湖,以掩护东部暴露的翼侧,从而形成李勃所谓的中坚力量。赫普纳对如此滥用装甲部队感到惶恐不安。他反驳说,屈希勒尔和布施的步兵集团军在以后的十四天内不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他们的许多步兵师仍然遍布波罗的海各国。他认为,坦克应在贝帕斯湖和伊耳缅湖之间直接通往列宁格勒的道路上进行突击。赫普纳对下一个目标应是什么还存在怀疑这一点感到震惊。因此,李勃发布了一个折中命令。这个命令跟已讨论过的任何计划都不同,它要求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往伊耳缅湖方向上的诺沃尔热夫进击,而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则向列宁格勒方向上的奥斯特罗夫推进。第二天,很不高兴的赫普纳派他在陆军总部的联络官哥林少校,去向哈尔德报告有关下一步作战目标问题上所引起的意见分歧。哈尔德在日记里对这次会见做了发人深思的记录:“当然,目标取决于我们(最高统帅部)早该发布而尚未发布的指令。”这次会见表明,哈尔德、李勃、赫普纳似乎对各项目标的主次安排抱怀疑态度,而且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也持截然相反的意见。于是,问题就被暂时搁置起来,单等元首有主有次地阐明他的目标。五天以后,勃劳希契视察北方集团军群归来,他满意地认为一切都井然有序;但是陆军总部直到7月9日才下达明确的命令。

   7月3日,连日来妨碍空中支援的滂沱大雨终于停止,天气重新放晴。自克鲁斯特皮耳斯出发的第41装甲军进展顺利,因为他们面对的敌军比较薄弱,只保卫着主要通路。7月4日,攻占奥斯特罗夫。苏联西北方面军新任司令索宾尼科夫根据他6月29日接到的命令,企图利用第1摩托化军和最高统帅部调来的两个后备步兵军,在贝帕斯湖以南的韦利卡雅河一线筑起一道新防线。但这并没有阻止第41装甲军的进军,尽管苏军装甲部队进行顽抗,他们仍然于7月8日占领了贝帕斯湖畔的普斯科夫。苏军的坦克又遭到十分惨重的损失,其中,在普斯科夫的铁路侧线上有一整列车刚出厂的新坦克落入德军手中。在这同时,右翼的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从其道加夫皮耳斯桥头堡出动,把仓促集结起来的敌第27集团军和第21摩托化军驱赶到东面。曼施泰因遵照李勃的命令,沿着沼泽和森林地带中的狭窄通道,朝东北方向的奥波奇卡和诺沃尔热夫前进,但不是由于路迹消失,就是由于一段段成英里的道路被苏军丢下的坦克、大炮、车辆阻塞得水泄不通,德军的前进最终停顿下来。企图敷设急造军路通过沼泽地的想法也放弃了,赫普纳不得不把第56装甲军从这想象中的进攻轴线上撤出,并匆忙地将该军调到奥斯特罗夫,沿着第41装甲军走过的路线前进。但是,伊耳缅湖这个目标仍要夺取,为此又把只有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摩托化师组成的第56装甲军从奥斯特罗夫向东往诺夫哥罗德和楚多沃调动,使之陷入了更难通行的森林和沼泽地带。

   7月7日,赫普纳仍然坚持要对列宁格勒发动一场大胆的坦克攻势,由曼施泰因的第56装甲军从东部接近,赖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则利用经过卢加的公路直取列宁格勒。那天,勃劳希契正在巡视北方集团军群,他对赫普纳的计划表示赞同。第41装甲军通过卢加的进攻轴线位于穿越沼泽和森林地带的一条公路干线上。这里灌木过于稠密,通视度只有几码远,因此无法将车辆开出公路。7月10日,德军开始向前推进。由于遇到苏军后卫部队的抵抗,德军每天的行进速度不到七英里。敌人的每一个火力点、公路转弯处的每一辆掩护坦克,都要逐个摧毁。德军缺乏步兵,狭窄的地形使他们占优势的装甲机动部队和炮火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他们还经常发现有新番号的苏军部队。两天后,经李勃同意,赫普纳和赖因哈特决定中断第41装甲军在卢加这条进攻轴线上的突击,改令该军沿贝帕斯湖东岸向北朝纳尔瓦推进,然后从西部越过波罗的海沿岸较为开阔的地域向列宁格勒进军。当第41装甲军调头北进时,两个装甲军的进攻轴线被一条一百多英里宽的森林、沼泽地带割裂开来。这里除有一两条通路外,装甲车辆很难开进去,军与军之间已不可能相互支援。德军步兵师仍然落在后面许多英里。曼施泰因的装甲军正向德诺和伊耳缅湖缓慢运动,处于暴露的危险地位。在其没有掩护的右翼旧鲁萨和伊耳缅湖南面,苏军新锐部队正在集结。

   在东普鲁士腊斯登堡的最高统帅部里,希特勒正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忙于处理那些本应由他的下级处理的细节问题。他注意到了赫普纳朝列宁格勒方向的运动。7月11日中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哈尔德,向他列举了元首的忧虑。希特勒担心赫普纳会发疯似地向列宁格勒冲去,因而与步兵集团军脱离接触。这个特别忧虑倒是很有根据的,因为赫普纳正是计划这么干的,而这个计划在四天前得到了勃劳希契的批准。7月11日,哈尔德察觉到曼施泰因和赖因哈特之间出现的缺口,为此他很不满意;当然,这也没有逃过元首的眼睛。他变得神经质起来,特别是在曼施泰因遭到右翼的莫罗佐夫第11集团军的攻击,一度于德诺和伊耳缅湖之间被切断时候。北方集团军群受命阻止赖因哈特向列宁格勒进军。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布伦内克解释说,第41装甲军将进攻轴线从卢加转到贝帕斯湖完全是因为地形所迫。哈尔德对此解释颇为满意,但他显然不准备再与希特勒进行辩论,因为在前一天晚上,希特勒就这一地区的作战指挥问题对勃劳希契进行了长时间的严厉盘问。为此,哈尔德指示布伦内克把他的理由写成文件,以便呈报给希特勒。哈尔德在日记里继续刻薄地抱怨说:元首对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进行无休止的干预,就象正在蔓延的瘟疫一样,让人无法容忍。这时战争刚刚开始三个星期。

   德军第18、16集团军的强行军带来了许多困难。苏联的欧洲部分呈漏斗形,越往东越宽,因此,前进中的步兵师的进攻轴线象扇子骨一样地向外散开,以至部队与部队之间出现了间隙。另外,当北方集团军群朝东北部的列宁格勒方向运动时,与其毗邻的中央集团军群却朝正东的斯摩棱斯克方向前进,因而两个集团军群的翼侧不可能再保持接触。处于北方集团军群左翼的第18集团军(计有八个步兵师),需要占领众多的海港、海岛,还要肃清波罗的海国家的敌人,同时要为第4装甲集群的左翼提供步兵支援。希特勒通过陆军总部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勃指手划脚,要他把第18集团军更多的师调离第4装甲集群,派到西面去加速清除波罗的海港口的敌人。与此同时,在屈希勒尔的第18集团军的正面,F·S·伊万诺夫指挥的第8集团军仍沿海岸线向北撤退,在北爱沙尼亚的皮亚尔努-塔尔土建立一道防线,防线的一侧毗邻里加湾,另一侧濒临贝帕斯湖。苏军最高统帅部不顾列宁格勒所受到的威胁和爱沙尼亚的部队有被切断的危险,给第8集团军增调了第三个步兵军。这就为苏联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作保卫列宁格勒的准备,因为到那时,希特勒不准备在没有歼灭波罗的海国家的敌人之前去进攻列宁格勒。莫罗佐夫的第11集团军和别尔扎林的第27集团军,由于被贝帕斯湖切断了他们与第8集团军的联系,只好向东北方向撤退。

   在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战线拉得过长和兵力不足的问题显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因为一支新部队——伊萨柯夫的第22集团军——出现在涅韦耳西部。战局一展开,希特勒就责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不仅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要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布施的第16集团军(共有十二个步兵师)的右(南)翼也应强大到足以支援它邻近的中央集团军群。为此,希特勒命令步兵部队从北方集团军群的中心线调至白俄罗斯的东南翼,而舒伯特的第23步兵军实际上从第16集团军调到了中央集团军群;布施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兵力用在南翼。结果,李勃在伊耳缅湖以南的正面中央出现了一条很大的真空地带,第4装甲集群的两翼孤立无援,遭到莫罗佐夫的第11集团军、别尔扎林的第27集团军以及后来的卡昌诺夫的第34集团军的反突击。

   元首在思想方法上有个基本弱点:他办事不分轻重缓急;他总是手忙脚乱,事事都想一蹴而就,但又力量不足。赫普纳的中路装甲突击停滞不前,封锁不住波罗的海国家,也到达不了列宁格勒,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步兵支援——由于希特勒固执己见,步兵部队被调至遥远的翼侧,调至波罗的海沿岸,进入了白俄罗斯的森林地带。

   在波罗的海之战的前几周内,苏军的作战能力没有受到严重考验。突如其来的入侵使苏军部分瘫痪,这表现在许多部队逃得太快,撤得过早。在一阵震惊过后,掉队的士兵冲出森林,袭击德军补给部队、救护车辆和后方军事设施。这些袭击有的是有组织的部队进行的,甚至偶尔还使用了坦克。由于当地居民有敌对情绪,这类活动没有持续多久。在其他地区,掉队的士兵与被击溃的苏军部队都撤到后方,集中起来,重新编组,然后又投入战斗。总的来说,他们表现得并不出色。他们缺乏主动性与战斗技能,不过,这又被他们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所弥补。这种精神使德军惊愕不已,而不感到惊愕的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东线作过战的军官。苏军在不受坦克和强击炮威胁的地域作战时,表现得最为出色。这往往是在森林和沼泽地带。即使在这种地区,苏军士兵也表现得不可捉摸。落到苏军手中的俘虏和伤员通常被杀害,有时是被采用最残忍可怕的手段杀害的。

   德国人总是谴责他们的敌人不讲人道、野蛮、背信弃义,但这种指控并不完全公允。经过最初几天的战斗,所有的政治委员和犹太人都认识到,如果他们落到德国人手中,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厄运。因此他们决定,不仅他们自己,而且他们的同志,都决不投降。全体苏军战士都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人一旦被德军俘去,便很可能要受到严刑拷打,而且无疑会被德国人杀害。到处流传着有关德军暴行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捏造的,但也有一些是千真万确的。苏军战士相信这些传说,他们的感情很容易受到政治委员鼓吹的种族仇恨的感染。许多部队是不开化的,有些是野蛮的,骑士精神和战争文明对他们来说是一钱不值。他们一心要进行报复,用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来回敬德国人。对此,德国人丧失理智的种族态度应负一定的责任。

   战前,苏联总要加强政治教育。其结果往往可以从部队在战场上的奇特表现中显示出来。苏军战士大都是首次参加战斗,他们心里往往是恐惧的,但他们能呆在岗位上,单等敌人靠近。政治教育,再加上内在的责任感,能使他们当第一个德国兵一出现就把他击毙。但在这以后,他们便失去了勇气,站起来投降。还有一种人,他们一枪没打便吓破了胆,当场投降。只有当他们复又懊悔自己没尽到责任,或担心家庭受牵连,才又重新拿起武器,从背后击毙法西斯分子。有时他们藏在树丛里,打死一个向他们接近的德国兵,然后后退一百码,再打死一个德国兵。不管先开枪还是后开枪,这种战术使德军的伤亡不断增加,行动大受阻碍。特别是在茂密的森林地带,情况尤其严重。敌人的狡猾与奸诈惹怒了平时举止比较文雅的德国兵。看到周围的同伴纷纷倒地时,他们就可能怒不可遏地用刺刀刺死投降的敌人,而不愿让自己的后背吃子弹。这种情况不管在哪里发生,都进一步增强了苏联士兵战斗到底的决心。

   到7月的最后一周,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处境显得极为严重,这主要是由于芬兰人开始在拉多加湖东、西两面向北方方面军施加压力。该方面军由普申尼科夫指挥的据守列宁格勒北部卡累利阿地峡的第23集团军和戈列连柯指挥的据守拉多加湖与奥涅加湖中间地带的第7集团军组成。在战争开始后的头六个星期,这两个集团军都被迫后退了八十英里。

   苏联6月29日发布的一项指令宣称,将对谣言制造者、恐慌散布者和贪生怕死者采取最严厉的制裁。还命令说,居民中的犯法分子一律交给军事法庭审理。政治纪律得到加强,政治委员的权力得到提高,与军事指挥员居同等地位,丢失武器成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在整个后方地区,各撤退沿线都建立了由军官、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和政治委员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以迅速处置犯罪分子。对未经许可而成群退却的人,虽然无法采取集体的纪律制裁,但可从中挑出军官、政委和没有携带武器的士兵,加以惩罚。未着军装和没带证件的人特别容易引起怀疑,因为他很可能是一个惊慌失措的政委,由于害怕被俘而抛弃了缀在军服袖上暴露身份的星徽。

   7月10日,新任国防委员会主席斯大林接替了铁木辛哥的总指挥职务。同时,最高统帅部也被进一步改组,建立了三个战区。第一个是西北战区,伏罗希洛夫为司令、日丹诺夫为军事委员会政治委员。西北战区包括波波夫的北方方面军和索宾尼科夫的西北方面军,以及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第二个是西部战区,铁木辛哥为司令、布尔加宁为政治委员。西部战区只包括西方方面军和平斯克区舰队。第三个是西南战区,布琼尼为司令、赫鲁晓夫为政治委员。西南战区包括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和黑海舰队。为了集中指挥已被打得支离破碎的航空兵,新设了空军司令一职,把它授给了日加列夫。因为很难找到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参谋人员,遂即从空军和陆军的指挥系统里取消了军司令部,师直接受集团军司令部指挥。战争后期,军的建制又被恢复。

   7月10日,波波夫的北方方面军奉命接受从南面保卫列宁格勒接近地的任务,并派兵进驻卢加河一线的所有防御阵地。西北方面军的第11、27集团军向东撤至伊耳缅湖地域,第8集团军仍然驻守北爱沙尼亚。西北方面军在波罗的海地区遭到惨败。但到战争开始后的第三周末,李勃的北方集团军群虽然取得了迅速征服大多数波罗的海国家的惊人成就,它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在此期间,第4装甲集群迎着重重困难,前进了四百三十英里左右,距离列宁格勒不到八十英里。第16、18集团军已经肃清了波罗的海大多数国家的敌人,但未能围歼苏第8、11集团军,也未能与芬兰部队会合。德军更未能抵达列宁格勒。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德军十分有利。他们在拉塞尼埃的坦克战中获得成功,第4装甲集群夺取了德维纳河上的主要渡口。但德军步兵已经被远远抛在后面。在那坎坷不平、林木茂密的地带,苏军有森林和夜幕做掩护,德军装甲部队无法阻止他们撤到德维纳河以北。夺取渡口也只不过迫使退却的苏军抛弃了它的车辆和重型装备。赫普纳的装甲部队攻占了普斯科夫、奥斯特罗夫、韦利卡雅河一线以及苏联的旧边界线上的筑垒地域,但未能切断波罗的海的敌人。只有步兵才可能卡住敌人,但由于当地森林茂密,德军现有步兵师的数目远远不够。因此,苏第8、11、27集团军的大部得以逃脱。7月10日,西北方面军在建制上完整无损,仍然有三十个师,其中有五个师还是齐装满员的。不过,应该承认,其他许多师丢失了大批人力、装备,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估计,总的来说,德北方集团军群所处的对敌优势是:步兵2:1,炮兵4:1,但在坦克数量上,德军不占优势。然而,德军的兵力仍然十分分散,其中许多部队处在四百英里交通线的末端,陷于最困难的地域。而苏联的西北方面军却退到了一个交通线短而又保险的军事和工业基地。基于这些原因,双方在列宁格勒当面的实力对比并不完全象数字表明的那样对苏联不利。在这种情况下,苏西北方面军撤退是正确的,尽管搞得混乱不堪。要是在边界附近死守硬顶,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波罗的海地区的闪击战之所以失败,乃是德国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所致。德国的军事情报是有漏洞的。假如苏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第8、11集团军被全歼,它还可以调用其他集团军来保卫列宁格勒,而陆军总部金策尔的东线外军处对这些集团军的存在却是一无所知。何况第8、11集团军的部署比公认的要深远。至于德国人无视地形情报,那就更没有什么借口可寻了。列宁格勒接近地上的森林、湖泊、从空中很容易辨认,大批被遣送回国的德国公民和波罗的海的难民可以提供有关波罗的海国家的详细情报。许多德国军官(包括第18集团军司令屈希勒尔)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波罗的海国家服过役,一个称作“森林兄弟会”的波罗的海秘密组织在苏军的后方进行活动,并与德国人保持着无线电通信联系。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列宁格勒的所有接近地,是不适合使用坦克部队的,然而这只是在第4装甲集群陷于伊耳缅湖附近的森林、沼泽地带无法继续前进时,才被认识到。7月26日,保卢斯作为哈尔德的代表访问了满腹牢骚的曼施泰因。后者告诉他,最好的办法是把所有的坦克撤出北方集团军群的所属地域,因为在这里不可能快速推进。赖因哈持和赫普纳持有同样看法,认为整个贝帕斯湖、伊耳缅湖地区不适于装甲作战。因此,当天晚上,接到保卢斯的报告后,哈尔德悲切地说,唯一的出路是使用步兵,但这将减缓作战速度。尽管德国人在战术方面比其他国家的军事家来得高明,但他们并不象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什么精通坦克作战的绝对权威。希特勒、最高统帅部以及许多高级战地指挥官对装甲兵的性能是一窍不通的。在波兰的平原上,法国的田野里,巴尔干开阔的山地上,德国人曾使用坦克群,并收到了圆满的结果。因此,他们就认为坦克是解决一切战术问题的万能武器;他们全然没有考虑地形问题。装甲兵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其计划(不外乎是在地图上划划线,然后把它们称做进攻轴线)则是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一手制定的。军事行动抛开了实际可能,所依据的是盲目乐观的幻想。

   德国人的政治估计也同样是错误的,因为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苏联并没有打算要坚守波罗的海国家。

   北方集团军群要执行这样的任务,原是力不从心的。列宁格勒约有三百万人口,那年夏天,几乎每天都有五十万人在修筑工事,准备保卫这座城市的南大门。苏军有如此雄厚的后备力量,提供增援就毫无问题了。到7月中旬,又成立了新的工人民兵师,其中不少师与苏军并肩战斗。即使德第4装甲集群攻进列宁格勒,它是否能在没有大量步兵支援的情况下肃清这个城市和工业基地的敌人,或者即使肃清了,是否能顶得住苏联的反突击与渗透,是颇令人怀疑的。列宁格勒郊外森林里的装甲集群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师,它们就如同装甲集群参谋长所供认的那样,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们每天的平均推进速度,7月10日前是十七英里,到8月就降到一英里多一点。

   苏联今天的著述中通常不提地形与空间对德军行动产生的影响,而把德国的失败归功于苏联军队的胜利。在最初的日子里,苏军的抵抗是软弱无力的,但当战争进行到俄罗斯的国土上时,抵抗就增强了。无须说,没有这种抵抗,李勃就可能打到列宁格勒,并与芬兰部队会合。反之,要不是有森林和沼泽做掩护,西北方面军即使打得再顽强,也将全军覆灭。

   德军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战争缺乏周密的筹划。哈尔德在战争开始时的顺利日子里,看来是同意元首的战争总目标的。他于7月3日写道:一旦渡过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战争主要是占领工业区和生产区,而不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7月8日,他记下了希特勒的“一个新思想”。这个新思想强调指出,必须由曼施泰因突破伊耳缅湖的森林地带(这是注定要失败的),从东南面切断列宁格勒与外界的联系。哈尔德还评论说,元首的这个思想是“十分正确的”。然而,就在同一天,希特勒已经决定,不再使用坦克部队进攻列宁格勒。他做出了惊人的决策:德国空军要炸掉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将这两个城市夷为平地。战略目标的前后变化,使战场上的指挥官失去了信心,并且相互猜疑起来。这种对战术细节安排的不断干预,最终引起了一片混乱。元首性情急躁,总想在顷刻之间就夺取一切地盘,获得所有胜利。本来德军参谋总部作战筹划是很审慎、很周密的,后来就被心血来潮和朝三暮四的思想所左右。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