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势力在太平洋的衰退·第二十九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日本势力在太平洋的衰退·第二十九

日本势力在太平洋的衰退·第二十九

作者:利德尔-哈特·英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国)

出自————《战争通史

   在太平洋战争的第一阶段,日本征服了这个海洋区域的整个西部和西南部(连同那里的所有岛屿),并且也征服了东南亚的一些邻邦。

        第二阶段,日本企图把控制的地区扩展到美英两国在夏威夷群岛和澳大利亚的那些基地,然而它在进攻中途岛和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在通向澳大利亚的海道上)的海空战中,却遭到了决定性的败退。

   第三阶段,日军改取守势——正如他们在西南太平洋的司令官们接到的命令所强调的那样,他们要“守住在所罗门群岛和几内亚的所有阵地”。只有在缅甸,他们对西方盟国继续采取攻势,但实质上还是守势——为了阻止和挫败英国从印度发动的反攻。日军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他们在中途岛损失了四艘航空母舰,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损失了两艘战列舰和许多较小的舰艇,此外,又在这些关键性的战役中损失了几百架飞机。西方盟国已经重新得手,现在真正成问题的是,他们是否能够和怎样才能利用这一大好形势。

   日本的进攻计划和作战,由于日本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的有利条件而得益不浅。无论是攻还是守,日本人都具备这种基本的有利条件,而他们的计划就曾利用过这些有利条件。他们迅速占领许多地方的结果是,他们可用一连串的同心圆的防御环节去掩护日本本土,这对西方盟国来说,成了他们试图对日本进行任何反击的极大障碍 [ 注:见本书上册第十六章及第二十三章地图(太平洋转机)。 ] 。

   在地图上,可以看出许多供选择的进攻路线,但仔细分析起来却并不多。从地图的顶端往下看,北太平洋的路线,由于缺少适当的基地以及沿途经常有风暴和迷雾的缘故而被排除在外。从苏联的远东阵地出发,进行反攻也不成,因为只要俄国西部侧翼仍然处于德军进攻的非常强大的压力之下,斯大林是不愿意协同参与对日作战的。同盟国通过中国来进行反攻,也不可能,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供应有困难,况且中国不见得靠得住。那么转而通过更遥远的缅甸这条路来反攻行吗?也不行,因为英军被赶得很远——他们已越过印度边界——想要早日卷土重来,显然力量不足。

   于是,事情很快就清楚,要发动任何有效的反攻,非靠美国人不可,并且要由一条适合于他们的路线进行反攻。有两条主要的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沿着西南太平洋,从新几内亚到菲律宾的路线,另一条是通过中太平洋的路线。西南太平洋的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当然赞成和主张沿西南太平洋的那条路线来收复失地的。,他极力主张夺取日军新近占领的南方土地(日本进行战争所必需的原料供应地),并认为这是最快的途径。在他看来,中太平洋路线易于遭受被日军业已占领的一连串托管岛屿的攻击,而且在这些岛屿上,日军已迅速修建了海空军基地。此外,通过这么遥远的路线去展开反攻,澳大利亚的焦虑是不会被解除的。

   可是,美国的海军长官们却赞成中太平洋路线。他们争辩说,新几内亚周围海面较为狭窄,而中太平洋路线则能使他们更有效地使用他们舰身庞大的和数量日益增多的快速航空母舰,并且将更好地实现他们使用“航空母舰特混部队”去孤立和控制一群岛屿的新设想。这条路线也符合他们由海轮装运补给品的新设想,不必常常把他们的航空母舰送回港口。他们还说,这条路线不象南路那样,因处于驻有日军的托管岛屿的侧面而有遭到进攻的危险,而且沿南路进军更为显眼和更易为日军猜测到,这就可能会遇到更顽强和更持久的抵抗。一个更为强有力的、也可以说是更多为自己打算的理由是,海军上将们希望把他们大部分新的航空母舰摆脱麦克阿瑟的控制——他有独霸这些舰队的趋向。

   1943年5月召开了华盛顿“三大国会议”(Trident Conference) [ cdhyy注:钮译:“三叉戟会议” ] ,会上终于做出实现一种双叉冲击的决议,即沿着两条路线进军,这样,会使敌人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分散其兵力,并防止其后备队集中或从一条路线调往另一条路线。最后这两条路线将在菲律宾汇合。这一决议,从间接逼近的战略概念来看,大有好处,因为达到同时对两条路线中的任何一条起威胁的作用。但这一复合和折衷的决议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和历史教训,即双线进军使敌人陷入的那种困境,单线进军更容易和经济地做到,因为对敌人来说,这两条路线都是急于要保留的,而对同盟军本身来说,单线进军就行了。

   这种双叉冲击,无可避免地需要更大规模的、也就是更长时间的准备——这是指部队、船只、登陆艇、海军基地和机场而言。这一旷日持久的准备,给日军有更多时间去作加强防御的准备,从而使美军更难以完成任务,特别是在岸上作战和登陆战。

   在这一长时间的休战期间,唯一比较重要的战役是美军企图夺回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的远征。从战略上来说,这一行动是这样的遥远,不足以对战争的进程带来什么重大的影响。这一战役是次要的战役,但不是什么补充性的或牵制性的战斗。它的唯一价值是在心理方面起了安定美国人心的作用,因为去年6月有一小股日本登陆部队占领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显然威胁着阿拉斯加的安全,这件事曾使美国公众大为震惊。但这一帖补药的代价是昂贵的,在美国人力物力仍然有限的情况下,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是不上算的。

   作为对日军占领这两个岛的早期反应,美国海军于8月初对基斯卡岛进行炮轰;接着,在这个月底,美军在基斯卡岛以东约二百英里的阿达克岛登陆,并在该岛修筑了一个机场,以协助对这个被占岛屿的攻击。1943年1月,为了同一目的,他们着手收复在基斯卡岛以东九十英里的阿姆奇特卡岛。但在那时,当地的这些美军司令官却发现阿留申群岛最西边的阿图岛比基斯卡岛的防务更弱,便决定进攻阿图岛。3月底进攻中断,这是由于美国海军封锁部队当时遇到了一支力量稍为强大的日本海军部队(他们正在护送三艘运兵船)。经过三小时的远距离海战,日军撤退。双方船舰都没有被击沉,而那些增援的运输船就掉头退走了。

   5月11日,美军的一个师在浓雾掩蔽和三艘战舰炮轰的支持下,在阿图岛登陆。在超过四比一的优势兵力下,经过两周的激烈鏖战,这个师迫使日军防守部队(约二千五百人)退入群山之中。接着,还是日军自己在那里解决了战胜他们的问题。日军朝着美国阵地发动一次自杀性冲击,结果是,除二十六人被俘外,日军全部被歼。至此,美军便集中兵力进攻基斯卡岛,从空中和海上对这个当时已处了孤立的岛屿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迫使日军于7月15日夜晚在常有的迷雾掩蔽下撤走了他们的防守部队(约五千人)。在此后的两个半星期内,美军继续轰炸这个岛屿,并有一支约三万四千人的大部队登陆——他们在岛上搜查了五天,直到确信这里已无敌踪为止。

   这样,阿留申群岛被肃清了,但为完成这一小小的任务,美国前后共出动了十万人的部队,并有强大的海空军部队支持——这真是一个浪费兵力的恶例,然而也是一个用付出很少代价的牵制性主动进攻而能起扰乱敌人作用的好例。

   直到1943年夏季,西南太平洋的明显僵局仍未打开。

   对美国和它的同盟国来说,幸运的是,由于日本陆军和海军头子之间存在着尖锐的意见分歧,敌人想要搞先发制人和打败同盟军的战斗,受到了阻碍。尽管日本陆海军双方要保留日本占领的所有地区,但在怎样做才是最好的问题上,有着极大的分歧。陆军头子主张在新几内亚进行陆战,他们认为新几内亚是保障他们所占领的荷属东印度和菲律宾这些地区的安全所必不可少的前进阵地,海军头子们却愿意首先考虑坚守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认为这可以作为北边一千英里处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岛巨大海军基地的战略掩护。在战略问题的决策中,通常总是陆军占上风的。

   最后双方同意的防线为从瓜达尔卡纳尔岛以西的所罗门群岛的圣伊萨贝尔岛(Santa Isabel)和新乔治亚群岛(New Georgia),直到新几内亚的莱城(Lae)——这就是巴布亚半岛以西的地区。海军将负责所罗门群岛地区,而陆军则将负责新几内亚地区。

   设在腊包尔的陆军统帅部(即全区司令部)指挥在所罗门群岛上第十七集团军和在新几内亚岛上第十八集团军的作战活动——第七空军师归属前者,第六空军师归属后者。海军部队包括第八舰队和第十一空军大队(Air Fleet),两者都由设在腊包尔的海军司令部指挥。这里的海军部队,仅拥有象巡洋舰和驱逐舰那种轻型军舰,但能够得到从特鲁克岛驶来的重型军舰的增援。

   这一战场的陆军部队规模较大,有驻在新几内亚第十八集团军的三个师(总计有五万五千人),以及有驻在所罗门群岛和俾斯麦群岛第十七集团军的两个师、一个旅和其他部队。尽管日本空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损失惨重,但陆军仍有可用的飞机一百七十架,海军有二百四十架,据估计,在六个月内,这个战场可能得到十个到十五个师和八百五十架以上飞机的增援。因此,有理由相信,一种坚守的或遏制性的战略,是完全办得到的。

   美军的作战计划搞得很复杂,这和他们早就做出决定有关,以所罗门群岛作为分界线,把这战场区分为太平洋地区和西南太平洋地区。为了力图使这种计划更便于实施,联合参谋部发布命令:由麦克阿瑟负责新几内亚-所罗门地区整个战场的战略指挥,南太平洋总司令哈尔西海军上将仅负责战术控制,至于从珍珠港出发而在这一地区作战的海军部队,则仍在以尼米兹海军上将为首的太平洋地区统帅部的统辖之下。

   美军的战略目的是要摧毁由俾斯麦群岛所形成的堡垒,并占领日军主要基地腊包尔。这个战略目标要在两条进军线上由轮流的出击来完成——以使日军“疲于奔命”。首先,哈尔西的部队应占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西南的拉萨尔群岛(Russell Islands),作为空军和海军基地。然后,他们应占领在新几内亚以东的特罗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中的两个岛,以提供进袭腊包尔的空军基地——这也是把空军从一条路线调往另一条路线的中转站。在第二阶段,哈尔西所部推进到新乔治亚群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以西的所罗门群岛中),并占领芒达(Munda)的主要机场,而麦克阿瑟则应占领新几内亚北岸莱城附近的一些日军据点。到了那时,哈尔西所部可望已经夺得在所罗门西端的布干维尔岛(Bougainville)。在第三阶段,麦克阿瑟应挥军北上,渡过海峡到达俾斯麦群岛的新不列颠岛,这就是腊包尔所在的大岛(位于该岛北端)。然后,第四阶段同盟军就要发动对腊包尔的直接进攻了。如计划中所规定的那样,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进程——据估计,对腊包尔的进攻将在战役开始后八个月内才发动。

   由麦克阿瑟指挥的西南太平洋地区有七个师(其中三个是澳大利亚师),和约一千架飞机(澳大利亚飞机占四分之一)——还有两个正在调来的美国师和八个正在训练中的澳大利亚师。哈尔西所部有七个师(两个是海军陆战师,一个是新西兰师)和一千八百架飞机(其中七百架是美国陆军飞机)。海军部队的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当每次进攻所需要的一支两栖部队正在建立时,大批战舰就从尼米兹在珍珠港的庞大的海军部队中暂时调来;开始时,哈尔西拥有六艘战舰、两艘航空母舰和许多小型舰艇。总的说来,那时已有了足以取胜的充分兵力,尽管这还不象麦克阿瑟所希望的那样强大——他曾要求调集约二十二个师和四十五个空军大队。

   在这一准备或者说“僵持”阶段,哈尔西于2月21日派一支部队在拉萨尔群岛登岸,但没有发现日本防守部队的踪迹(据信那里会驻有日军)。此外,他的海军部队制止了日本空军顺着“狭窄海道”而下的空袭的做法。在新几内亚,日军企图占领靠近胡翁海湾(Huon Gulf)的瓦渥(Wau)机场,但被空运到那里去的一个澳大利亚旅所打退;而当日军派出近乎一个师的人马往那里增援时,他们的护航队——由八艘驱逐舰护送八艘运输舰——马上被驻在新几内亚的同盟国空军所发现,并加以追击,结果日军损失了全部运输舰和半数驱逐舰,以及三千六百名士兵(占总数的一半)。经过这次“俾斯麦海战”的惨败之后,日军就只能派潜水艇或驳船给他们在新几内亚的部队运输补给了。

   山本海军大将于是力求扭转日军的空中劣势,他把第三舰队的航空母舰飞机从特鲁克派到腊包尔,以期对同盟军基地进行连续不断的空袭,从而削弱同盟国空军力量。但这种骚扰性的空战(它是在不祥的4月1日开始的),和那些执行空袭飞行员的乐观报告相反,在两周内,日军损失的飞机,几乎达守方同盟国飞机的两倍。接着,山本本人在飞往布干维尔视察时遭到了伏击,座机被击落——关于这件事,美国情报机关事先已得到了消息。继任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的是古贺峰一海军大将(Admiral Koga),但古贺毕竟没有象山本那样厉害。

   计划已久的美军进攻,定于6月30日开始,这一次分三路出击:克鲁格将军(General Krueger)统率的美国陆军部队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基里怀纳(Kiriwina)和伍德拉克(Woodlark)(或木鲁瓦(Murua))岛登陆;由赫林将军(General Herring)指挥的新几内亚部队(主要是澳大利亚部队)在胡翁海湾的萨拉茅阿(Salamaua)附近登陆;而由哈尔西海军上将指挥的部队将在新乔治亚登陆。

   在特罗布里恩德的登陆,由于没有遇到抵抗,轻而易举地得到成功,登陆后立即开始修筑机场。对新几内亚岛的新攻势,一开始就很顺利,美军为帮助澳大利亚部队的登陆,没有遇到重大抵抗,但直到8月中旬,他们才把在这地区的日军(约六千人)赶往萨拉茅阿市郊——而这里的美国先遣部队接着就得到通知,叫他们等待一下,因为预定在胡翁半岛进行的主要登陆,就要在进攻主要目标莱城以前开始。由哈尔西所部进攻新乔治亚群岛的第三路出击显得更为困难。

   在新乔治亚群岛的大岛上,日本防守部队约有一万人,这里尽是山地丛林,再加气候潮湿,所以进攻更为困难。而日本帝国大本营却命令守军尽可能久地守住阵地,因此困难也就更大了。此外,又由于东北部海岸的暗礁以及围绕南部和西部的成群岛屿,也增加了进攻的困难。

   美军的计划是分三处登陆。其中主要的登陆是以师的规模进行,地点在伦多瓦岛(Rendova)的西海岸,他们打算在那里渡过五英里宽的海峡,在芒达点(Munda Point)的重要机场附近登陆。达到了这一目标后,另外一支较小的部队就要立刻在离芒达十英里的新乔治亚群岛北岸登陆,从而切断日军海运增援路线。在南部还有三处辅助性登陆。海军掩护部队包括五艘航空母舰、三艘战舰、九艘巡洋舰和二十九艘驱逐舰,被分派来的飞机约有五百三十架。

   据海岸监察哨报告,日军正往新乔治亚群岛南部移动,这使哈尔西原订于6月30日展开的最早登陆提前在21日就开始,登陆时没有遇到抵抗,到30日,在这一地区又胜利完成了其他的辅助性登陆。

   至于在伦多瓦岛上的主要登陆中所调用的六千名美军,很快就击败了那里仅有的二百名日军防守部队,7月的第一周,又在芒达附近登陆成功。这一个星期和以后一个星期,为数不多的日本海军部队有过几次还击,这就象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那样,使美方巡洋舰受到重创,并且共有三千来名日军溜上了岸。

   尽管有强大的空军、大炮和海军大炮的支持,在岸上,调来参加这次战役的美国师由于毫无战斗经验,渡过伦多瓦海峡后,在芒达丛林中的进军十分缓慢。据报告美军士气低落,因而又有一个半师被派来增援新乔治亚群岛。不过到了8月5日,他们终于占领了芒达及其周围地区,虽然大部分日军防守部队还是撤往北面邻近的科隆邦加拉(Kolombangara)岛去了。而在此后的海战中,美国的制空权对日军极为不利,使它的海军蒙受重大损失。

   美军在新乔治亚进展缓慢的最大影响,是使哈尔西以及其他美国领导人意识到这种一步一步的推进的缺点,也体会到这将给予敌军以充分时间来加强他们的下一道防线。象这样的进展也抵消了海空军优势的巨大优越性。因此,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驻有日军防守部队一万多名的科隆邦加拉岛应予以封锁,并听其“自生自灭”,美军则推进到面积极大的但防守薄弱的韦拉拉韦拉岛(Vella Lavella)(只驻有日军二百五十名)上去。(这是有计划的“越岛”的一个例证,也是对阿留申群岛经验教训的一种改进。)此外,在韦拉拉韦拉岛筑了一个机场,这样,使美军同所罗门群岛最西端的布干维尔岛的距离缩短到一百英里以内了。

   8月15日,美军在韦拉拉韦拉岛登陆,这一登陆甚至在完全占领新乔治亚群岛以前就完成了。当地日军司令官佐佐木将军原希望能在科隆邦加拉岛进行长期的抵抗,但这一设想被打消了,因为上级命令放弃中部的所罗门群岛而退守布干维尔岛。9月底10月初,连续几个夜晚,科隆邦加拉岛的大量防守部队以及韦拉拉韦拉的少量防守部队都撤走了。

   总起来说,在新乔治亚群岛战役中,日军约有二千五百人被打死,损失战舰十七艘,而同盟军约损失一千人 (还有许多病死的)和六艘战舰。日军在空军方面的损失,则更为惨重。

   同盟军在8月中所以对萨拉茅阿持续施加压力,其主要目的在于掩护并使日本不注意他们进攻莱城和胡翁半岛的准备工作——这里的港口和机场是他们即将向北进攻新不列颠岛所必不可少的,也是为了在此次“越岛”战中掩护他们侧翼的需要。
在进攻胡翁半岛时,麦克阿瑟的计划是采用两栖、空降和陆上作战相结合的攻势。这三管齐下的进攻构成了一次复杂的战役,而如果愿意的话,他是有足够的兵力可以用来进行一种作战方式的。9月5日,麦克阿瑟统率的两栖部队帮助澳大利亚第九师大部分人马在莱城正东边登陆。第二天,在莱城西北弃而不用的纳扎布(Nadzab)机场上,空降了美国第五百○三伞兵团——这是同盟国在太平洋上的第一次空降战——而一等到这一机场能使用时,就立刻用运输机运来了澳大利亚第七师。这时,澳大利亚部队和美国部队在萨拉茅阿的陆上进军重又开始了。

   这次集中进攻只遇到很少抵抗,因为日本帝国大本营认为日军在这个地区的一个师可能会被切断,所以批准这个师越过山脉纵横的半岛朝着离莱城大约五十英里的基亚里(Kiari)撤退。这样一来,日军便于9月11日撤出萨拉茅阿,15日撤出莱城。日军原指望守住半岛尖端上的芬什哈芬(Finschhafen)港口,但由于同盟军两栖部队中的一个澳大利亚旅已于22日在那里登陆,这个希望也就落空了。尽管日军又增援了一个师,他们却仍被迫沿着海岸逐步后退。同时,澳大利亚第七师正从莱城向马哈姆(Markham River)河谷更快地挺进,并于10月初到达杜姆普(Dumpu),它离次要据点和港口马丹(Madang)(在莱城西北一百六十英里)五十英里。到1943年底,同盟军沿着海岸和穿过内地,对马丹进行一次双叉威胁——虽然他们的进展已比原定计划推迟了。

   1943年9月,日本帝国大本营终于认识到,他们必须改变早先对形势和前途的乐观估计。日本部队被过于稀少地分布在极其辽阔的地区,而美军却已从其早期失败中恢复过来,其时间之短出乎意外。不论在空中还是在海上,美军目前都已占了上风。对日军来说,很清楚一点是,他们必须收敛一点,并缩短他们的半圆形防线。因为除了他们在侧翼方面遭到的压力以外,还在中心部位受到来自珍珠港的潜在威胁,在那里,尼米兹海军上将目前已拥有数量极其庞大的船舰,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杰利科海军上将(Admiral Jellicoe)统率的“大舰队”(Grand Fleet)以来,聚集这么多的船舰,确是从未有过的。

   日本经济基础的脆弱,加剧了它在军事上的危险处境。它的飞机生产不足以应付美国的挑战,而且它显出已不能保护它的商船了。

   日本帝国大本营在9月中旬制订的“新作战政策”,是以日本为达到其战争目的,而估计出其所必要的最低限度的地区为依据的。这个最低限度,即所谓“国家绝对防卫圈”,是从缅甸起沿着马来半岛屏障地带延伸到新几内亚岛西部,再从那里到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向上直到千岛群岛。防御弧形圈的缩小,意味着新几内亚岛的大部分以及所有俾斯麦群岛(腊包尔包括在内)、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那时都被认为和被列为不必要的一类——尽管这些岛屿还要占守六个月。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希望这个最低限度或者“绝对防御圈”的地区一定要发展成为一个不可攻破的屏障,日本飞机的生产将猛增三倍,而“联合舰队”要扩大到在再次作战时,足以向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挑战的地步。

   同时,西南太平洋的日本部队奉命遏制一支有将近三千架飞机支持的、现已增强到二十来个师的同盟国部队。日本在新几内亚岛东部有三个师,在新不列颠岛和布干维尔岛各有一个师,而另外的第六个师正在途中。但他们在中国还有二十六个师,在满洲有十五个师(预防俄国可能的入侵),由此可见,日本地面部队的弱点,不在于数量少而在于分布太广。

   在盟军方面,鉴于进展缓慢,麦克阿瑟便急于要加一把劲,特别是他获悉美国联合参谋部那时倾向于把中太平洋的进军放在优先地位(这条线既然在距离上较短,那么在时间上就有缩短的可能)。麦克阿瑟的迫切心情与日俱增,因为美国联合参谋部提出,占领腊包尔并非必要,对这个顽强固守的据点尽可以越过去,把它孤立起来。哈尔西海军上将是一位天生的进攻手,由于他所统率的许多舰只以及第二海军陆战师正被调去协助中太平洋的进军,他就更急于要统率所部尽快穿过所罗门群岛了。

   布干维尔岛战役

   位于所罗门群岛最西端的这一个大岛,约有四万名日本驻防军和两万名水兵,他们大部分是在岛的南部。目前,由于哈尔西所拥有的船只和登陆艇大为减少,他一开始只能派一个增强师登陆。登陆地点选得十分精明,准备在西海岸的奥古斯塔皇后海湾(Empress Augusta Bay)——那里防务较弱,并有修建机场的适当场地。

   美军先是对布干维尔岛上的日军空军基地进行猛烈轰炸,并预先占领了那些邻近布干维尔岛的岛屿,接着,美军便在11月1日登陆——这使日军大吃一惊,他们满以为进袭会来自风浪较为平静的南部。日本空军和海军的反击为同盟军所击退,虽然日军所遭受的损失远比同盟军自己遭受的要小。美国航空母舰部队和新几内亚同盟国空军部队对腊包尔进行空袭,这大大制止了日本在腊包尔最近增援的空军部队的骚扰。而今后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快速航空母舰部队,在那些明显得到从日本陆上基地起飞飞机掩护的地区,也能发挥作用。

   在陆地上,得到另一个师增援的美国部队,逐渐将其滩头阵地扩大成为一个宽达十多英里的稳固的大桥头堡,到12月中旬,已有四万四千人上岸防守。日军反应迟钝,因为他们依然相信美军主要的登陆地点可能在别处。甚至当他们发现奥古斯塔皇后海湾的登陆成为主要威胁时,由于他们的部队要从南方主要阵地调来(要穿过五十英里宽的丛林),所以他们的反击行动又进一步推迟了。结果,直到2月底,他们还是无所作为,出现了长时期的僵局。

   占领俾斯麦群岛和阿德米雷耳提群岛

   与此同时,盟军在新几内亚的进军仍在继续。1944年1月2日,麦克阿瑟派出近七千人的部队在赛多尔(位于胡翁半岛和马丹两者正中间地方)登陆,这支部队的人数很快就增加了一倍。这样,试图坚守半岛正西面西奥(Sio)的那些力量单薄和疲惫不堪的日军残部(规模和美军相仿佛)从沿海岸撤退的通道被堵住了。为了设法脱出重围,他们只好穿过群山丛林绕道撤退,在这一撤退中,日军损失了好几千人。这时,澳大利亚部队的集中钳形攻势又从马哈姆盆地的杜姆普向海岸进逼,并于4月13日到达海岸。4月24日,麦克阿瑟所部没有遇到强烈抵抗就占领了马丹,因为日本帝国大本营被迫加速撤退,并命令他们在新几内亚的部队向西退往不到二百英里的威瓦克(Wewak)。

   麦克阿瑟早在肃清胡翁半岛以前,就发动了下一次的出击。12月15日,克鲁格的“阿拉莫”部队就开始在靠近阿拉威(Arawe)的新不列颠岛西南海岸登陆,接着,在圣诞节以后,这支部队的大部分兵力,计有两个师的人马,在靠近格罗斯特角(Cape Gloucester)的西部尖端登陆,占领了那里的机场。虽然这时已经放弃了进攻腊包尔的想法,但麦克阿瑟仍要争取对海峡两侧的控制,以此来保卫他在新几内亚岛继续向西进军的侧翼。美军业已登陆的新不列颠岛的西端,由最近从中国调来的大约八千人的日军一个分遣队防守着,但他们与腊包尔之间隔着一片广阔的荒凉地带——离这个新月形大岛另一端有三百英里之遥,并且在第七空军师调回到西边二千英里的西里伯斯地区以后,日军只能得到很少的空中支持。这样一来,日军在格罗斯特角附近只能作微弱抵抗,并很快就向腊包尔作长途跋涉的撤退。

   接着,在2月底,下了马的第一骑兵师的一支侦察队在阿德米雷耳提群岛(Admiralty Islands)(格罗斯特角以北二百五十英里)登陆。阿德米雷耳提有好几个机场(还有开辟更多机场的余地),并且又有一个很大的有掩护的抛锚地。那里约有四千人的日军防守部队,他们进行了一次出人以外的顽强的抵抗,但被在3月6日登陆的美军主力部队从日军背后所击退。到3月中旬,美军占领了日军的几个主要目标,并开始把阿德米雷耳提群岛修建成为一个主要的基地——尽管日军残部仍在继续抵抗,直到5月才被全部肃清。

   至此,驻有十万名日军防守部队的腊包尔,已被孤立起来,便可听其“自生自灭”了。象俾斯麦群岛形成的那种屏障,终于被大力突破,这比进行一次直接进攻所可能受到的损失要小得多了。

   美军在布干维尔岛登陆近四个月以后,日军司令官才过迟地发觉美军的主要登陆地点原来是在西海岸。1944年3月,他带着一支约有一万五千人的部队穿过丛林,袭击当时有六万多名美军防守的滩头堡。照他的估计,美军约有两万人,空军地勤人员约有一万人,就拿这个估计的总数来说,也不能不看到,他的为时过晚的反攻,希望是不大的。日军从3月8日开始,在持续两周时间内,发动了一至四次的攻势,全都失败,共损失八千多人——占其部队人数一半以上——而美军的损失则不到三百人。日军遭到这样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以后,那些残余的防守部队业已陷入绝境,也就可以听其自灭了。

   中太平洋的进军

   这次冲击,也象西南太平洋的那次冲击一样,不是指向日报本土,而是指向菲律宾群岛,并企图恢复美国在那里的地位。在这一阶段的战争中,华盛顿联合参谋部的基本看法是:在收复菲律宾群岛以后,美国部队即将开往中国,并在那里建立强大的空军基地,美国飞机将从那里起飞,从而取得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制空权,除了切断其补给线外,并粉碎其抵抗力量。

   这一战略计划,是美国竭力帮助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人并支持其抗日的主要原因。美国迫切希望英军在缅甸恢复进攻并重新开放通往中国南部的滇缅公路,以便给蒋介石输送战时补给和武装增援,其原因也在这里。

   结果是,中太平洋的进军如此迅速,以致使尼米兹海军上将所部把战线向北转移,去抢占马里亚纳群岛,而且由于新的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远程轰炸机的发展,有可能从离日本本土不到一千四百英里的马里亚纳群岛出发去直接袭击日本本土。此外,到1944年10月马里亚纳群岛被占领之时,美国联合参谋部已经意识到,在最近的将来,要指望中国国民党方面的帮助,或指望英国进军中国南部,都是没有希望的。

   占领吉尔伯特群岛

   在制定中太平洋进军计划时,金海军上将原想从袭击马绍尔群岛着手,但由于缺乏确保胜利所必需的舰只和训练有素的部队,这一设想便作罢了。后来决定一开始就出击吉尔伯特群岛,虽然它离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稍远一点,但占领这个群岛看来并不特别吃力,而且还能用来训练两栖作战和为此后进攻马绍尔群岛提供轰炸基地。吉尔伯特群岛中最靠西边的两个岛屿——马金岛(Makin)和塔拉瓦岛(Tarawa)——将是主要的进攻目标。

   统筹全局的总司令尼米兹选派雷蒙德·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进袭部队。被称为第五两栖军的地面部队,由海军陆战队的霍兰·史密斯少将(Major-General Holland Smith)指挥,运送这些部队的海军,则由理查德·特纳海军少将(Rear-Admiral Richard Turner)负责,他在所罗门群岛已经积累了展开这类行动的许多经验。整个兵力分成两支进攻部队:北面的一支夺取马金岛,由六艘运输舰运载第二十七师的约七千人;南面的一支夺取塔拉瓦岛,由十六艘运输舰运载第二海军陆战师的一万八千多人。除了护航航空母舰同运输舰一起出动外,进袭部队还得到查尔斯·波纳尔海军少将(Raer-Admiral Charles Pownall)的快速航空母舰部队的掩护,这支部队包括六艘快速航空母舰、五艘轻型航空母舰、六艘新的战舰和许多较小的战舰。除了航空母舰上的八百五十架飞机外,还有陆上基地(陆军)起飞的轰炸机一百五十架。

   这里,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使用维护舰队作战活动的机动“勤务部队”(Mobile Service Force),它除了较大战舰的重大修理外,能满足一切要求。这个部队拥有油船、拖船、扫雷舰、驳船、平底船和军火船。后来,这个部队还增添了医疗船、收容船、水上干船坞、水上起重机、测量船、架浮桥用的平底船以及其他种种设施。这一系列水上的“车队”在两栖作战中大大增加了海军的活动范围和能力。

   经过初步轰炸以后,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进攻(代号是“流电作战计划”(Operation Galvanic))于1943年11月20日开始——这刚好是1917年在康布雷(Cambrai)进行划时代的大规模坦克攻势的纪念日。吉尔伯特的防务十分单薄,因方根据日本9月份制定的“新作战政策”所规定增派的援军尚未到。在马金岛,只有防守部队八百人,而在作为一个次要目标的环礁阿贝马马(Apamama),只有二十五人。但塔拉瓦倒有一支三千多人的防守部队,并且防范森严。

   在马金岛,少数防守部队居然坚守了四天,阻击了一个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陆军师。“两栖车”的战斗力非常强(这是一种能克服珊瑚礁的水陆两栖用的装履带的车辆),可惜登陆部队只有极少几辆这种新式的车辆。

   塔拉瓦的筑防和保卫却坚强得多,在第二海军陆战师(它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曾立下显赫战功)进攻以前,美国海军曾给予猛烈的炮轰(在两个半小时内发射了三千吨炮弹)以及大规模的空袭。即使如此,在第一天登陆的五千名美军中,有三分之一在涉过珊瑚礁和海滩之内一条阔六百码的狭长地带时被击毙,但剩下的士兵还是不屈不挠地战斗,迫使日军撤退到内陆的两个牢固据点,这一撤退使美国海军陆战队能布及全岛,并包围了守方进行防卫的牢固据点,接着,22日夜晚,日军一再转而反攻,终于被彻底消灭,这倒给海军陆战队解决了难题。从这以后,剩下岛屿上的日军也就很快被肃清了。

   美国海军损失了一艘护航航空母舰,但总的来说,航空母舰大队证明,不论白天或晚上,它都能击退日军的空袭,而日本的水面战舰却始终没有向斯普鲁恩斯海军上将统率的大舰队挑战。

   美国遭到的这些损失,使人民为之震惊,于是,对吉尔伯特群岛的进攻便成为一个激烈争辩的话题。但从许多细节来看,这次进攻获得的经验是可贵的,两栖作战的技术因此而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官方海军史学家S·E·莫里森海军少将(Raer-Admiral S. E. Morison)把它称之为“1945年胜利的播种床”。

   尼米兹及其幕僚原已在忙于规划下一步对马绍尔群岛的进攻,但这只是在进攻吉尔伯特群岛以后,由于尼米兹的坚持,计划方面才作了一些重要的修改。这次进攻不是对最近的、最东边的那些岛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而是要越过这些岛屿,下一步就要一跃而进入远在四百英里外的夸贾林(Kwajalein)环礁了。如果一切都很顺利的话,在这以后,斯普鲁恩斯统率的后备部队便将被派去占领埃尼威托克岛(Eniwetok),这个岛是在长达七百英里的一连串群岛中最末端的一个岛。这次进攻的部署仍同进攻吉尔伯特群岛时一样,不过新增加了两个用来冲击的师,冲击部队共有五万四千人,连同三万一千人的防守队一起去占领这一被征服的地区。在海军方面,有四个航空母舰大队,包括十二艘航空母舰和八艘战舰。更多的“两栖车”被用上了,这些车辆既是装甲的又配备了充分的武器,战斗机和炮舰都装配上了火箭。进攻前的轰炸火力将有进攻吉尔伯特群岛时的四倍。

   这个计划的成功也得力于日军把能提供的增援部队统统派往群岛的东边岛屿上,这样,就被经过修改的“间接逼近”和“越岛进攻”的美军战略打了个措手不及。

   1944年1月底,快速航空母舰部队回到珍珠港,经过短暂的整休又重新上阵,它在进攻马绍尔群岛的整个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出动轰炸(总共六千多架次),摧毁了日本飞机约一百五十架,使日本空海军的活动陷入瘫痪。

   这次进攻的第一步是1月31日占领群岛东端没有设防的马朱罗岛(Majuro),这给美国“勤务部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抛锚地。位于夸贾林岛侧面的一些小的岛屿接着被占领,主攻就在2月1日及时跟上。日本防守部队,凭着野蛮的、口呼“万岁”(banzai)的拼死精神,一再发动自杀性的反扑,这就加速了他们的被征服过程。尽管日军防守部队的总数有八千多人,但其中的作战部队不过五千人光景。在这次取得胜利的战役中,只有三百七十名美军战死。

   美军后备军(约一万人)没有调来,他们被派去占领埃尼威托克岛,这里的美军,离马里亚纳群岛还有一千英里,而离日军在加罗林群岛的主要基地特鲁克岛则不到七百英里。因此,就在登陆埃尼威托克岛的同一天,作为进攻埃尼威托克岛的侧面屏护,美军用九艘航空母舰上的飞机对特鲁克岛进行一次猛烈空袭。那天晚上,用雷达帮助识别目标,作进一步袭击,又在第二天早上进行了第三次袭击。尽管古贺海军大将已慎重地撤走了他的大部分“联合舰队”,但仍有两艘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和二十六艘油船和货船被击沉。日本空军损失更大,被击落的飞机有二百五十多架,而美军仅损失二十五架。通过这三次毁灭性的空袭,得到的战略效果更为惊人,日军被迫从俾斯麦群岛撤走了所有飞机,腊包尔则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之中——从而证明这次在中太平洋的进军,是有助于加速而不是推迟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的进展的。

   尤其重要的一点是,这次战役表明,对敌人主要基地无需占领,也无需从陆上基地起飞的飞机的帮助,单靠航空母舰部队就能加以摧毁。

   在这种情况下,占领埃尼威托克岛,的确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那里的登陆部队,虽不到半个师的兵力,却已把周围的岛屿迅速占领下来,而且在主要岛屿上的防守部队,在三天内就被击败了。在马绍尔群岛修建美国军用机场的工作,这时也进行得很快。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只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就被占领,而日军原指望在这一阻滞进军的地带能坚守六个月,而在他们那“绝对”的或必不可少的屏障地带中的特鲁克岛的关键地位,却早已遭到了严重毁损。

   缅甸,1943-1944年

   缅甸季节性战役的情况,与预料中的完全不一样,和目前同盟军在太平洋,特别是在中太平洋的急速进军相比,则是令人失望的。因为缅甸战争的主要特点是日军又发动了一次进攻,并已越过了印度边界进入阿萨姆南部——这是日军在战争中仅有的一次——而英军则一直在打算发动一次旨在把入侵者赶出缅甸北部并打开通往中国那条公路的攻势。从印度出发的交通运输线已大为改善,英军实力也日益增强,呈现出来的是一片美好的前景。

   日军的进攻,旨在先发制人和打乱英军的攻势,并且说来令人不安的是,尽管由于实力较差,日军却几乎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即使他们最后不免失败,但还是在战略上使英国的进军不得不推迟到1945年。1944年春,由于英军在英帕(Imphal)和科希马(Kohima)(两地都在阿萨姆边界三十英里以内)筑有坚固的防线,日军进攻未能得逞,人们很清楚,日军在其最后一次的进攻中,把它原已很微弱的力量消耗殆尽,要他们给英军立即开展的反攻以强烈的抵抗已不可能,更别说对付即将到来的1945年英军的大举进攻了。

   在准备这次战役的过程中,同盟国一致同意把重新占领缅甸北部作为首要目标,因为这里是重新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捷径,通过“滇缅公路”越过崇山峻岭,把补给运送给中国。经过长期讨论以后,其他诸如在阿恰布、仰光和苏门答腊的两栖作战计划,都被搁置一旁。英国在缅甸北部的进攻,是从重新进攻若开开始,而牵制性的进攻,则由北部的亲迪队(Chindits)承担。

   1943年8月底,一个新的和统一的“东南亚统帅部”(South-East Aisa Command)建立,司令官为前联合作战部(Chief of Combined Operations)首脑海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Admiral Lord Louis MountBattern)。他手下的几个头头是,萨莫维尔海军上将(Admiral Somerville )、吉法德将军(General Giffard)和皮尔斯空军上将(Air Chief Peirse),而美国人史迪威将军则充任蒙巴顿的副司令。印度统帅部与东南亚统帅部分开,专管训练事宜而不管作战,韦维尔“青云直上”,当上了印度总督,而奥金莱克受命继任他为印度总司令。

   吉法德将军(第十一集团军群)统率的主要部队是新编的第十四集团军,军的司令官是斯利姆将军(General Slim)。这个集团军包括克里斯蒂森(Christison)在若开的第十五军和斯库纳斯(Scoones)在缅甸北部中央战线的第四军,同时兼管被派到这个战场上来的几个中国师的作战活动。海军的力量仍然很小,但空军已增加到大约六十七个空军中队,其中有十九个是由美军组成,而可供作战的飞机总数约有八百五十架。

   正是由于同盟军兵力的大大增加和他们所预示的明显的进攻动向,日军才向阿萨姆发动了一次预防性的新攻势,否则他们还会满足于一直采取守势,并巩固他们1942年初已攻占了的这块地区——缅甸。温盖特统率的亲迪队的首次进袭,使日军明白,亲敦江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防御阵地。日军进攻的意图,是想通过占领英帕尔平原和控制阿萨姆的山口,在1944年旱季击退同盟军的攻势——日军无意远征印度或是“向德里进军”。

   在这一准备阶段,日军的指挥系统进行了改组。在缅甸战区最高司令官河边将军指挥下的,有三个所谓集团军(这些集团军仅相当于军的规模):在东北地区,有由本田将军指挥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有两个师);在若开战线,有由樱井将军指挥的第二十八集团军(三个师);在中央战线,有由牟田口将军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它包括三个师和一个“印度国民师”,该师只有九千人,比一个日军正规师一半的人数稍多一些)。

   牟田口的“集团军”,在对若开和云南进行初步进攻之后,打算进犯英帕尔。

   双方都计划在对中央战线进行较大的冲击以前,在若开发动一次有限的攻势。在英军方面,这次进攻给斯利姆将军提供了一次试验新的丛林战术的机会,这个战术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建立起可供部队撤退和用空投来维持给养的据点,后备部队则被用来消灭在他们和那些据点之间的来犯的日军。这个战术同早先那种一遭包围就撤退的做法和习惯完全相反。

   到1944年初,克里斯蒂森统率的第十五军,分成三个纵队,逐步向南部的阿恰布推进。后来到2月初,在日军发动有计划的进攻时,英军的进展就中断了——虽然日军只用上他们在若开的三个师中的一个师。由于英军的疏忽大意,日军得以占领东巴扎尔,然后转向南攻,使那些正在推进中的英军纵队处境为难——直到由空运来的新的援军到达时,他们才得到了救援。然而,虽然存在着局部的差错,事实证明,英军的新战术是有价值的,至于日军,则由于缺乏粮食和弹药,甚至早在6月雨季来临以前就放弃了反攻,停止了战事。

   自从1943年5月亲迪队首次作战以撤退而告终以来,温盖特的部队没有参加过战斗。在这一间歇期间,他们的兵力却从一个旅增加到六个旅——这主要是由于温盖特的论点激起了丘吉尔的想象并在1943年8月他奉召参加的魁北克“四国会议”(Quadrant Conference) [ cdhyy注:钮译:“四分仪会议” ] 上,博得了以前抱怀疑态度的参谋部首脑们的好感。奥德·温盖特本人则被提升为少将,他的军队有了自己的空军,这就是第一空军突击队(No. Air Commando)——这支空军的实力大大超过它的名称,相当于十一个空军中队。通常它被称作“科克伦马戏团”(Cochran’s Circus),这是以它的年轻司令官美国人菲利普·科克伦(Philip Cochran)命名的。

   1943年的最后几个月和1944年开头几个月中,精力都花在对新派来的几个旅的专门化训练方面。尽管为伪装起见,这些旅仍被称作印度第三师,其实这支部队根本没有印度人,并且当时已扩展到相当于两个师的兵力,它的新成员主要是由英国第七十师提供的。

   温盖特的设想也有了某些改变和发展——从游击战的“打了就跑”的战术改变成为一种更实际的和更持久的、长距离渗透(Long-range Penetration,LRP)。他的远程巡逻大队打算占领曼德勒以北约一百五十英里的伊洛瓦底江上的英多(Indaw)及其周围地区——这是英军第四军和史迪威的中国部队(两个师)之间的空隙地带——并建立起由空投补给的一连串据点来切断日军的运输线。他们不仅是扰乱敌军,而是要与敌军“一决雌雄”。实际上,亲迪队将充当先锋部队,而第四军则成为支援和扫荡的部队。温盖特的设想和意图是最后使几个远程巡逻师远远地在主力部队前面作战。

   这一战役于3月5日傍晚打响,开始很不吉利,因为突击队最初使用的六十二架滑翔机,其中有许多在英多东北五十英里的“百老汇”(Broadway)着陆时失事或者被击毁,而另一个选定的着陆地点,却被许多砍倒的树干所堵住,第三个着陆地点又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临时取消。然而在“百老汇”修筑小型机场的工作仍继续进行,迈克·卡尔弗特(Mike Calvert)的第七十七远程巡逻旅在此后几个夜晚终于着陆了,接着是朗泰涅(Lentaigne)的第一百一十一远程巡逻旅的着陆。到3月13日,约有九千人深深安置在敌后。此外,伯纳德·弗格森(Bernard Fergusson)的第十六远程巡逻旅已在2月初从阿萨姆出发开始陆上进军,尽管这个地方的道路特别难走,他们仍在3月中旬后不久逼近英多。

   日军虽对这次进军感到意外,但他们在林将军的指挥下很快拼凑成一支相当于一个师的部队,来对付这一次空降入侵。他的部分人马于3月18日到达英多,而大队人马到3月底以前才开到。此外,日本空军在17日的一次反击战中,摧毁了当时正从“百老汇”起飞作战的英军六架喷火式战斗机中的大部分,此后,英军的空防只得依靠从远在英帕尔附近机场起飞的战斗巡逻机了。后来,3月24日,温盖特本人因其座机在丛林中撞毁而身亡。但就在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以前,他精心拟订而不够周密的计划,已经漏洞百出了。26日,由陆上进军的第十六远程巡逻旅,根据温盖特的遗命,直接进攻英多,但被日军在其早有准备的阵地上打退了,日军又终于制止了另外一些远程巡逻旅的威胁。温盖特那种想要把游击战发展成为一种更具体的长距离渗透的想法,证明没有成功,尽管事实上他的确没有得到他所设想的主力部队的支持。

   温盖特死后,朗泰涅受命接任“特种部队”的司令官。4月初,他同斯利姆和蒙巴顿讨论了战局,同意把亲迪队北调,去协助史迪威统率的中国部队,一起进军,因为他们未能阻挡日军向英帕尔的冲击。史迪威并不欢迎这次调动,怕他们会把日军引到他这边来,虽然甚至那时,史迪威率领的中国部队还没有能打到敌人在密支那(Myitkyina)的主要阵地,亲迪队却占领了孟拱(Mogaung),这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了他的进军。亲迪队是刚好在一个日本师到达战场以前完成了北调任务。

   日军进入阿萨姆并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的“预防性”进攻,是由三个师在3月中旬发动的。和同盟军的预料相反,日军的发动和进展,并没有受亲迪队在它的东翼和后方沿伊洛瓦底江流域冲杀而下的影响,因为这一威胁,离日军太远,不足以危及日军朝北进军的路线和运输线。

   1月底,斯库纳斯中断了他的第四军从英帕尔逐渐向南的进军,采取了守势,因有报告和证据表明,日军正在亲敦江上游重新集结,准备向英帕尔发动一次攻势。即使如此,斯库纳斯的三个师还是相当分散,其最南面的一个师(第十七师)在铁定(Tiddim)附近被日军绕过以后,发现它撤回到英帕尔的路已被日军堵截了。局势看来十分危急,因此,从若开回来的英军第四师便赶快采取紧急措施,同其他援军一起,空运到英帕尔去。日军从亲敦江出发的包抄进军也取得了进展,并挡住了撤退中的第二十师的去路。接着在3月19日,英军在英帕尔东北(后面)约三十英里的乌克鲁尔(Ukhrul)阵地遭到了攻击,情况令人不安的是,这表明日军这一深入的侧翼冲击,其目标为英帕尔北面六十英里穿过群山沿着后路进入印度的科希马。3月29日,英帕尔-科希马间的公路事实上暂时被切断。这时又有新调到的日军两个师前来确保安全和堵塞空隙。总起来说,日军的灵活和冲劲又一次使得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对手心慌意乱,陷入困境。

   尽管英军设法重返英帕尔平原,并在那里部署了四个多师进行防守,但科希马的守军却只有一千五百人(在休·里查兹上校(Colonel Hugh Richards)指挥下)。对英军有利的是,日军最高司令官河边将军没有准许当地日军的司令官牟田口将军派兵去占领离科希马三十英里的群山出口处迪马普尔(Dimapur)。果真发动这样一次突击,那就会阻遏和击败英军去救援英帕尔阵地的任何反攻。

   在这可以暂时喘息之际,蒙塔古·斯托普福德中将(Lieutenant-General Montagu Stopford)和他率领的三十三军的一些先头部队从印度调来,在大队人马到达以前,即从4月2日起他奉命负责迪马普尔-科希马地区。

   日军对科希马的进攻(由他们的第三十一师发动),于4日夜晚开始,他们很快就占领了制高点,因此,到了6日,英军的少数防守部队与派来增援的那个旅的联系被切断,而这个旅又因日军设在祖布扎后面的路障而同迪马普尔隔绝了。

   但是,斯利姆将军还是在10日下总反攻令。到14日,由斯托普福德派来的一个旅占领了祖布扎的路障,18日,前来援救的这两个旅,进入科希马,那儿精疲力竭而人数又少的守军正在作最后抵抗。接下去他们就把日军从周围的制高点赶走了。

   当两个英国师发动反攻时,在英帕尔周围战斗也很激烈,他们往北去肃清通往科希马的道路,又向东北进军重新占领乌克鲁尔,并威胁正在进攻科希马的那个日本师的后方。至于在英帕尔的另外两个师,则正在向南冲击。

   对英军来说,幸而他们现在几乎完全掌握了制空权——日军在整个缅甸的飞机还不到两百架——因此,他们仍能用空运补给的办法,在英帕尔的关键性的几周中保持一支大部队。(英军在英帕尔共约有十二万人,不包括用飞机运走的三万五千名伤病号和非战斗人员。)

   5月,目前由斯托普福德统率的增强了的部队,先把坚守在科希马周围阵地的日军赶走,然后再肃清通往英帕尔的道路,而斯库纳斯所部则快要把英帕尔南部的日军逼入绝境。但如果牟田口不是在前途毫无希望和他手下将领们的抗议下继续坚持进攻的话,日军原是可以不遭受多大损失而安然撤退的。但他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终于把他统率的所有三个师的司令官都免了职——到头来他自己也被免了职。

   7月,斯利姆统率的英国第十四军继续进行反攻,终于打到了亲敦江。其进展之所以被耽搁,与其说是受到日军的抵抗(日军现在只剩下一支疲乏、饥饿的残部),还不如说是由于雨季来临的缘故。

   在这次拖得漫长的进攻中,日军共投入八万四千人,损失却达五万多人。英军方面开始时投入较多兵力,到最后则投入了更多的兵力,但由于运用比较审慎,损失却不到一万七千人。总的来说,英军动用了六个师和若干较小的编队,他们由于掌握了制空权而大占便宜,而日军则只动用了三个师,加上一个力量单薄而装备很差的所谓“印度国民师”。此外,对一种不现实的军事传统的盲目服从,使日军丧失了他们在战术技能上的特长——而在战争的下一阶段,他们就更加明显地为这种愚蠢行动付出了代价。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