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第十八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
出自————《英语国家史略》
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国发展成世界上头等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她的人民正忙于完成美洲大陆的拓殖活动。
南北战争开始时,从大西洋岸边向西拓居的运动已经进行了二百五十年,拓殖地区的边界线大致推到了西经九十七度,这条边界线穿过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俄克拉何马州和得克萨斯州。在这条边界线和太平洋沿岸的城镇之间是一望无际的荒野,这里素有大平原之称,其广袤约达一百万平方英里。只有印第安人出没其间,此外便是他们要猎食的成群野牛了。大平原上雨量稀少,木材缺乏,似乎不适于耕种和居住。可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白人在这一辽阔地区的许多地方定居下来,自然的边界线随之消失了。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从一八六〇年的大约五百万增至近一千八百万。美国从三十三个州增加到四十四个州。到一八九〇年,西部只有四个州尚未成立。这四个州是犹他州、俄克拉何马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它们都在一九一二年以前加入了联邦,当时美国的政治体制已臻完善。
白人拓居太平原的活动是在发现贵重金属的刺激下开始的,一八五九年,落基山脉东坡的派克斯峰发现了金矿,淘金者开始涌入科罗拉多。后来又发现了金矿、银矿和铜矿,于是许多人蜂拥而至内华达、亚利桑那、爱达荷和蒙大拿,最后到了南达科他的黑山。这些突然前来追求财富的移民并不都能建立水久的居民点,因为许多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当金银矿枯竭时,矿区的人们便纷纷外迁,留下的一座座空城标志着它们曾是采矿的地方。金银的发现加速了西部的政治组合,刺激了铁路的兴建,因而促进了大平原的开发。
在促进大平原拓居活动的多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铁路。当时是美国史上兴建铁路的伟大时代,南北战争结束时,美国的铁路有三万五千英里,不到十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叫一八九〇年又翻了一番。最了不起的是几条横贯东西的铁路,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于一八六九年五月,于是,太平洋联邦公司从衣阿华州向西兴建的铁路同太平洋中央公司从加利福尼亚向东修筑的铁路在犹他连接起来了。这项工程是这两个拥有百万英亩公共土地的公司在国会的资助下进行的。这种方法在其他地区也得到采用。十九世纪末,又建成三条横贯大陆的东西铁路干线,同时还修建了其他干线,促进了荒凉地区的开发。许多铁路公司直接参与了拓居西部的活动,因为它们感到,如果不使人们在铁路的某一侧定居,它们的铁路就不能赢利。东部各州和欧洲掀起了大规模的运动,极力改善人们对西部的印象。那里交通费用很低,也可以赊购土地,这一切诱使成千上万的人到大平原开辟新的家园。
到西部的移民还可以向州政府廉价购买土地。各州政府都从联邦政府手中得到了大片的无主地区。根据《宅地法案》,移民可以无偿地得到土地。这个法案规定,在西部定居的所有白人成年男子可以得到四分之一平方英里(一百六十英亩)的公共土地。虽然这个法案的漏洞使土地投机者从中渔利,但它毕竟使大批拓居者无偿地得到了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在密西西比河以西。据一八九〇年的估计,拓居者的总数达一百多万。
只有扫除印第安人这个障碍,西部拓居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南北战争爆发时,印第安人已经在白人西进的压力下退到大陆西半部。如今,他们被赶出最后的避难所,他们的历史又增添了悲惨的一页。文明世界的扩张威胁着大平原上游牧部落的狩猎场乃至他们的生存,迫使他们以坚决的残酷行动抵御入侵者。从北面的达科他人和克劳人到南面的科曼契人和阿帕契人,他们都是出色的骑手和勇敢的战士。他们的弓箭比联邦军队起初使用的前装枪更有威力。可是,他们最终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白人在组织、数量和战略上早就占着优势,温切斯特连发枪和科尔特左轮手枪的应用使他们的优势更加突出。大批野牛的猎杀对印第安人是致命的打击,猎杀者主要是东部皮革加工商雇用的职业猎人。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为止,每年有二、三百万头野牛被猎杀取皮。十年以后,一个博物馆的考察队去采集标本,他们在整个西部地区只发现了二百头野牛。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靠野牛过活,他们不仅食用野牛,而且还以它们充当衣服和燃料等多种生活必需品。在野牛濒于灭绝之时,游牧生活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印第安人只好依从政府的计划,被赶到印第安人居留地。
在半干旱的西部地区,尚未找到使农业有利可图的手段。淘金者离开之后,首先迁来的不是农民,而是牧场主。在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的二十年里,他们经常把畜群从得克萨斯赶到中西部,把大平原作为这个漫长行程中的牧场。当他们经过印第安人居住区时,畜群经常受到袭击。然而,他们每年竟能把牛群从西南部的牧场赶到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的养牛中心。这些牛在那里长膘到可以上市时,便被用船运到堪萨斯城或芝加哥的围场和罐头厂。农民仍然不肯来到大平原。在这辽阔的草原上,几乎看不见树木,没有木材可供建筑房屋、谷仓和栅栏之用。更严重的是,西经九十八度线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年降雨量往往低于二十英寸,而这是农作物所需要的最低限量。
此时,科学开始在大平原发挥作用。人们终于摸索出旱地耕作技术。实行深耕后,松软了的土壤可使水份上升。经常耙地可以防止水分蒸发。人们从俄国引进了新的小麦品种,这些新品种有抗旱能力,也能抵抗大平原上常见的小麦锈病。但是,农业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发展起来,主要是依靠发达的工业。收割机、脱粒机和改进的铧犁等许多农业机械,使西部农民能够耕种大面积的土地,以弥补单位面积的低产。而且,人们发明了带刺的铁丝网。从此,长途赶运畜群的活动结束了,围栏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里,许多农民迁到大平原。到了一八九〇年,“边区”已经消失了。按照官方的说法,“边区”指的是每平方英里只有二至六人的地区。负责人口普查的总监说,在以前无人居住的地区“出现了许多互不联系的拓殖团体,因此已无边界可言”。大约三百年前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开始的拓殖活动如今终于结束了。迄今为止,边界一直是美国的安全阀,从这里排出了强烈的野心和大胆而狂躁不安的情绪。如今这个安全阀已经关上,所以美国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和压力立刻变得极为严重。
美国政治在重建时期结束以后沉睡了一段时间,此时突然醒来了。使它醒来的闹钟是人民党运动。这个新运动源于农民的强烈不满情绪。这一运动蓬勃发展,在一八九六年达到高潮,当时,已经同民主党合并的人民党积极投入了竞选,在美国历史上,那一年的总统竞选最为激烈,也最为壮观。争论的焦点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否发行金银两种货币的问题,亦即实行单本位制还是金银复本位制的问题。这场斗争称为“本位制之战”。农业利益集团力图把金融家和工业家自南北战争以来控制的联邦政府权力夺过来。
美国农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从南北战争以来得到迅速的发展。不到四十年,农场的数量和耕地面积增加了两倍。小麦、玉米、棉花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也成倍增长。然而,农民的生活却更加艰难。由于产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生产费用不断上升,以致大量的农民处境维艰。许多人被迫充当佃农,抵押地产的现象层出不穷。
这种萧条景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南方和中西部,浪费的耕作方法破坏了土壤的肥力。在其他地区,例如在大平原上,农民面临着特殊的自然灾害。然而,这些困难往往是正常现象,农民处于苦境之真正原因,在于其他方面。虽然人口在增长,城市在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极大,但农产品还是过剩。加拿大、南美洲和澳大利亚都出现了同样的农业繁荣,在世界市场上同美国农民进行自由竞争。可是,美国农民被迫在实行保护主义政策的国内市肠上购买农具和生活必需品。联邦政府的关税政策以及垄断集团和托拉斯的强硬措施,人为地使农民所需的工业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不仅受到制造商的剥削,也受到铁路公司的盘剥。西部农民向市场运送农产品时,依赖附近唯一的铁路线,因而被迫补偿铁路由于运送工业品而受到的损失。农产品的运费很高,有一段时间,把粮食当作燃料烧掉反而比卖掉更合算。铁路公司采取的诸如此类的做法引起强烈的不满。贷款的高利率对大部分负债的农民阶级是很大的压力,似乎是最沉重的负担。为了偿还同一笔贷款,需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西部的银行业不发达,农民只好向东部金融家举债,利息在百分之八到二十之间。联邦政府采取紧缩通货的财政政策,使农民更为不满。在经济发展空前迅速的时代,联邦政府却根据企业利益集团提出的实行稳妥的货币政策的要求,决定紧缩通货,停止铸造银币,收回南北战争期间发行的部分纸币。
联邦政府始终无视农民及其依附者的利益,这种做法实在令人吃惊,因为这些人几乎仍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但是,他们自己在政治上不团结,由于南北战争引起的偏见,西部人和南方人之间仍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南方人坚决支持民主党,而西部人则基本上站在共和党一边。如果不把农业问题同其他政治问题区别开来,农民就不可能迫使联邦政府认真考虑他们的要求。他们只有象“大财团”和工人那样组织起来,才能摆脱更强大的经济集团的盘剥。
于是,全国性的农业组织开始形成。第一个组织成立于一八六七年,名为“保护农业社”,人们往往称其为“格兰其” [ 译者注:即“田庄”之意。 ] 。过了若干年,成员仍然不多,但在一八七三年的经济衰退之后,这个组织迅速扩大。经过两年的时间,格兰其几乎扩大到各个州,有两万个分会和八十万会员。此时,格兰其已经不是单纯的社会组织,许多州的分会共同创办了推销农产品和采购工业品的企业。农民们希望联合经营奶制品商店、谷物仓库、货栈、信贷机构甚至工厂,以便免受中间人的剥削。格兰其在许多州派生出政治团体,在密西西比河的上游流域出现了各种名称的农民党。这一切可能显得与上层政治无关,但美国的国内事务首次使人们看到,国家的重大决策取决于局部利益的协调。格兰其控制了一些州的议会之后,颁布了一些法案,限制铁路公司的不法行为。可是,这些所谓的格兰其法案并不十分有效。要想制定出铁路公司无法逃避的法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想强迫它们就范也很困难,因为司法界支持铁路公司。最高法院在八十年代作出一系列决定,严格限制了各州的立法权。
农业情况在七十年代末有所好转,格兰其因此急剧衰落。农民争取联合行动的初次尝试以失败告终。形势不久又开始恶化,西北部和南方开始出现新的农民组织,叫做农民联盟。这些联盟所进行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同格兰其相仿。其实,它们主要是根据格兰其的模式建立的。所不同的是,这些联盟几乎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政治纲领,要求削减关税,放松通货,对铁路公司实行严格限制。这个运动的政治要求日益强烈,最后形成了人民党的主张。
人民党运动爆发于一八八七年开始的严重的农业危机,从此益发高涨。由于旱象严重,农业普遍歉收,结果许多农民失去了抵押品赎回权,一大部分农户破产。农民此时清楚地认识到,两大政党不会为他们谋取任何利益。联盟运动因此广泛展开,自动转变成人民党运动。
农民的不满情绪是人民党成立的起因,它的大部分追随者也是积怨甚深的农民,但它也包括许多其他团体。法币党和联邦工党等短命政治组织的残余分子所组成的“劳动骑士团”工会和形形色色的狂热者加入了人民党,其中有主张妇女参政的人,也有提倡单一税的人。这些团体使人民党运动有了许多想入非非的狂热者,但农民也向人民党输送了一些怪诞不经的人物,该党的领导者中有绰号为“干草叉”的本·蒂尔曼(南卡罗来纳州人)、绰号为“不穿袜子的苏格拉底 [ 译者注:古希腊哲学家。 ] ”的杰里·辛普森(堪萨斯州人)以及向大平原的农民建议“少种粮食多闹事”的信仰复兴者玛丽·埃伦。人民党运动的这些领袖是美国政治舞台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类人物。
人民党在一八九〇年的各州选举中获得大胜,大有在两年以后的总统选举中荣获桂冠之势。他们的竞选人是詹姆斯·B.韦·弗,此人曾是已经解散的法币党的领袖。许多农民尽管处境艰难,却不愿放弃历来的党派立场。虽然韦弗得到了一百万张选票,民主党候选人格罗弗·克利夫兰仍然当选,险胜他的共和党对手本杰明·哈里森。
克利夫兰的第二届总统任期刚刚开始(他在一八八五年至一八八九年已任一届总统),经济危机便降临了。一场金融恐慌使企业纷纷倒闭,因而大城市里有无数人失业。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克利夫兰无力制止经济衰退,他的支持者怨语纷纷。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赞成他的关税政策,也不赞成他一八九四年在芝加哥以武力镇压普尔曼铁路公司工人大罢工的做法,那次罢工使全国的一半铁路陷入瘫痪状态。但是,把失望的民主党人赶入人民党阵营的真正原因,是他拒绝采取通货膨胀政策。这种政策的支持者认为,他的过错是利用职权强行废除了一八九〇年通过的《白银购买法案》。该法案规定将银币数量增加一倍,旨在增加货币流通量,提高农产品价格。金银复本位论者认为,该法案没有达到这两个目标,说明它没有得到充分执行,唯一的补救措施是不限量地铸造银币。克利夫兰则认为,这个法案引起了一八九三年的大恐慌,因此必须实行金本位制度。
在此之前,无限量铸造银币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白银购买法案》的废除使它又成为人们争论的中心问题。从一八九三年到一八九六年,这个问题的紧迫性逐渐超过所有其他问题。农民早就主张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他们认为它是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有效途径。有的农民在早些时候曾向法币党频送秋波,因为法币党人允诺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发行更多的纸币。现在,主张平均地权的人认为,应该利用矿山生产的所有白银铸造硬币,以便恢复繁荣。企业界认为,这样做必将导致破产。他们指出,要引起通货膨胀易如反掌,而要加以制止则须费九牛二虎之力。金本位制才是稳定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措施。于是,是否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问题成为下一次总统竞选的斗争焦点。
起初,人们不知道人民党究竟将提出自己的候选人还是同民主党共同提出一名候选人。民主党于一八九六年七月在芝加哥召开大会时,就这个问题作了决定。由于通货膨胀政策的支持者控制着民主党,大会确定了无限量铸造银币的政纲,指定内布拉斯加州的威廉·詹宁斯·布赖恩作为候选人。布赖恩在会上发表的题为“金十字架”的讲话,慷慨激昂地攻击了金本位制论者,这次讲话堪称美国雄辩术的不朽杰作之一。人民党对这样的候选人和政纲表示满意,因而同意布赖恩为候选人。他们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单独竞选的计划,却同民主党人并肩对付共和党候选人、金本位制论者威廉·J.麦金利,布赖恩有难以克服的不利条件,党内存在着严重分歧,报界、企业界和金融界都反对他。他以三寸不烂之舌,开始积极进行竞选活动,然而,这只是徒劳而已。麦金利在竞选期间一直深居简出,却获得胜利,比他多得了五十多万张选票。
人民党人孤注一掷地支持布赖恩竞选,所以在他失败以后很难恢复元气。人民党又过了很久才正式解散,而它的崩溃实则始于此次选举。它的追随者要求采取的大部分措施,后来被二十世纪的改革运动重新提了出来,几乎全部成为法律。无限量铸造银币的要求始终没有实现,但是农民通过另一途径达到了目标。由于克朗代克和南非发现新的金矿,世界黄金供应量在十九世纪末急剧增加。货币流通量也随之增加。一九〇〇年,国会通过了《贷币法案》,美国便开始实行金本位制,没有遭到任何反对。要求无限量铸造银币的议论几乎被人遗忘了。
布赖恩在总统竞选中再次同麦金利对阵时,四年前人们对他们的角逐表现出的激动情绪已经完全消失。经济危机已经结束,大地又呈现出繁荣景象。美国人开始忽视国内事务,把眼光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因为在这两次总统竞选之间,美国开始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与她的力量相适应的角色。
自拿破仑垮台以来,美国人民一直忙于拓殖美国大陆和开发它的自然资源,对外交事务漠不关心。如今,拓殖活动已经完成,经济发展的工作卓有成效,他们又开始寻找可以奋斗的新天地。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所有的工业强国都产生了建立帝国的欲望,英国、法国和德国在寻求新的殖民地和市场方面尤其活跃。欧洲的这股潮流对美国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这些和其他原因,美国人有了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在一八九五年由于委内瑞拉的边界问题同英国发生纠纷时初次表现出这种精神。
南北战争结束以后,英美关系一直很冷淡。虽然格拉德斯通政府解决了两国关于“亚拉巴马号”的纠纷,英国在南北战争中对南方的支持给美国人留下了无法消除的怨恨。此外,在白令海峡捕捉海豹的问题上,在有关美国渔民在加拿大海域捕鱼的权利问题上,还有在如何解释一八五〇年就拟议中的巴拿马运河签订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这一问题上,两国经常发生争吵。然而同委内瑞拉的边界问题相比,上述问题则显得微不足道。长期以来,委内瑞拉这个南美共和国同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一直没有确定。美国多次建议进行斡旋,这些主动的表示却辄遭英国的拒绝。一八九五年夏,美国国务院在照会中再次提出这一建议,克利夫兰总统称之为“二十英寸大炮式的照会”。照会谴责英国违背门罗主义,并要求她明确答复是否愿意接受调停。索尔兹伯里勋爵没有立即作答,等待美国人的情绪冷静下来。他在十二月作出答复,表示拒绝斡旋,并指出美国政府对门罗主义的理解是错误的。鉴于这种情况,克利夫兰写信对美国国会说,美国将独自确定这条边界,强迫冲突的双方接受她的仲裁。
有几天,英美战争似乎即将爆发。但是,美国人很快就用理智代替了爱国主义热情。英国舆论对争端没有作出强烈反应。在这一危机达到高潮之时,有消息传到伦敦说,德国皇帝电贺南非总统克鲁格击退詹姆森的进攻。复杂的帝国斗争(本书对此将另作详述)分散了伦敦的注意力,英国人的怒气从美国转向了德国。英国政府在欧洲和南非事务中陷得太深,无暇同美国争吵,所以同意由美国进行调停。特别法庭基本上满足了英国就圭亚那的边界问题提出的要求。从此,英美关系开始稳步发展,主要是英国认识到了可能陷入孤立的危险。她看到德国海军的扩大而益发惊恐,遂向美国作出友好的表示,美国则乐于作出响应。
美国人的强烈自尊心不会永远处于抑制状态,它在古巴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起义中表现了出来。当起义者在一八九五年奋起反抗之时,美国社会舆论立即支持他们争取独立的斗争。有关西班牙人犯下种种暴行的消息令人怒发冲冠。西班牙将军韦勒把平民赶到集中营,致使数以千计的人病死,这一政策受到无情的谴责。纽约两家互相竞争的报纸对这些暴行大加渲染,使人们要求美国进行干涉。一八九八年,要求对西班牙宣战的呼声响彻云霄。同年二月,奉命到古巴保护美国人生命财产的美国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被水雷炸毁,舰上的绝大部分人员不幸殉难。事件发生后,西班牙政府急忙向美国作出让步。麦金利总统本拟接受这些让步,但鉴于公众义愤填膺,遂于四月十一日向西班牙宣战。
这场冲突只持续了十个星期,美国人连连取胜。派到古巴的美国远征军虽然抱怨陆军部指挥不力和战场上的指挥官无能,却不断取得速决战的胜利,终于迫使岛上的西班牙军队全部投降。五月一日,海军准将杜威在马尼拉湾的海战中打垮了西班牙的主力舰队。西班牙的加勒比海舰队在古巴的圣地亚哥港外被歼灭。西班牙在八月求和,十二月在巴黎签订和约,古巴获得了独立。美国获得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
这场战争大大有助于医治南北战争的创伤。爱国主义的热潮席卷全国,北方人和南方人都为他们共同的国家所取得的胜利感到自豪。南北两方的年轻人争先恐后地参加远征军,在攻打圣胡安山时并肩战斗。著名的原南军骑兵指挥官乔·惠勒感慨地说,为美国国旗打一仗等于多活十五年。这次战争还说明,美国人民充分意识到了他们作为世界强国所拥有的力量。在一八九八年至一九〇〇年之间,他们不仅从西班牙手里夺取了一些领土,而且得到了夏威夷、萨摩亚群岛的一部分和太平洋上无人居住的威克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殖民地位。美国虽然尚未放弃孤立主义,但从此对国内事务的关注却减少了。她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西班牙战争也促进了美国同英国的新型友好关系,因为在这次冲突中,英国是支持美国的唯一欧洲国家。美国人民对此表示赞赏。在十九世纪将要结束时,英美两国人民在世界事务中的进一步合作关系已经奠立了基础。写到这里,我们要离开有关美国的灿烂来来的话题,回顾一下大西洋东岸英国的党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