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之间的战争·第七
作者:克里斯托弗·钱特等 ·英国
出自————《空中战争大全》
出自————《战争通史》
二十平代英、法殖民地出现的骚动给航空部队的使用带来了一项新的内容——经济而有效的警察行动。但主要的发展还是出现在三十年代后期的西班牙内战和中日战争之中;前者使德国得以试验其新型飞机和改进空中战术,后者则为日本的人员和飞机堤供了试验场地。
德、日两国在两次大战之间的这些战争中取得的经验对于后来的全球大战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军用飞机的技术处于暂停发展的阶段。经费不足,各国政府要求他们的航空部队仍然使用战争结束时原有的各种飞机。所能得到的有限资源主要用在新型歼击机的设计和生产上。因此,世界各国的空军只能退而求其次,一方面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巩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军种的地位。战后的第一个十年里,各国空军也没有多少实战机会来检验他们的理论,仅有的几次战斗行动只是俄国的内战以及英、法在其殖民地内的警察行动。然而,三十年代发生的三场战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 译注:当时称阿比西尼亚。 ] 、西班牙内战和中日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在这三场战争中,特别是在后两场战争中,人们学到了许多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肯定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俄国自1917年11月革命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内战达到了高潮。共产主义革命者(红军)当时被反革命者(白军)三面包围,第四面则是新成立的国家波兰。然而白军组织涣散,缺乏统一指挥,因此红军得以维持下去。
双方都没有多少飞机,更不用说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空军的群体了;直到英、美、法、意各国派遣军队前来支援白军并保护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遗留下来的物资仓库时,空中力量才多少起到了一些重要作用。即使这样,可供这些军队使用的飞机还是寥寥无几,遇到的抗击也微不足道,结果干涉部队(当时是这样称呼他们的)的飞机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红军战线的上空飞翔。在俄国北部作战的英国军队部署的飞机最多,但是并没有取得多少重大的或有意义的成就,联军认识到白军的事业已毫无希望,终于撤出了俄国。
用飞机来解决棘手问题
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尤其是英国和法国,总是在他们遥远的殖民地与持异议的分子发生纠纷;用一般的地面军队去维持这些地区的治安将会消耗大量国力。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年代里,正在努力保持其独立地位的皇家空军的首脑们向政府提出,他们的飞机乃是维持治安的最佳武器,即使是大战中留下的过时飞机也能驻扎在发生部族纠纷的中心地点,迅速飞往任何有麻烦的地点。恐吓捣乱分子或用炸弹摧毁他们的村落。这一方针曾在印度西北部、伊拉克和亚丁保护国以及东非取得一些成就。法国在其北非领地的内陆也进行过类似的作战活动。
这些警察行动在人力上既经济又节约,尤其是对于确保皇家空军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存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可是,这些作战活动却偏离了航空作为一种军事学术的发展主流,虽然它们也导致了一些使人感兴趣的飞机的出现。由手需要向遥远地区的航空基地进行补给,结果便发展了既能作为轰炸机又能作为运输机使用的飞机,以便将人员和物资运往遥远地区,到达之后,运输机又可作为轰炸机使用。例如维克斯的范伦泰式和布里斯托尔的孟买式便都是按此种要求设计的飞机。
随着较先进的设计方案在三十年代的采用,于是便出现了新一代的未经实战考验的飞机。当意大利于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许多研究空中战争的人士都拭目以待地想看一看现代飞机究竟能在作战中发挥多大的作用。这场战争八个月后即告结束,但意大利空军在战胜训练落后的埃塞俄比亚军队方面所起的作用却不算小。他们使用最新型的飞机,诸如菲亚特CR32型歼击机和卡普罗尼Ca133型轰炸运输机;并轰炸埃塞俄比亚的城镇和军队。可是他们并没有遇到空中抵抗,因此也不可能从中得出几条真正的结论来。
意大利激怒了世界
使世界公众愤怒的是,意大利人还从空中投掷了毒气弹,但不十分成功。除其他原因外,地形和战争的不规则性都削弱了空中力量的效能。意军最大的成就便是始终有计划地使用他们的轰炸运输机来回输送人员和物资,从而提高了在荒凉和不熟悉情况的地区进行远距飞行的技术。
在空军的发展过程中确曾起过主要作用的两场战争乃是西班牙内战和中日战争,正是这两场战争将空军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那样的水平,然而西方国家却从未给予中日战争以足够的重视。
日本开始建立航空兵时的步伐较慢,几乎完全依靠进口的飞机或获准制造的外国飞机。然而他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却也学到了西方国家的技术,详细地分析了各型飞机的优缺点,从而谨慎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用以制造自己的飞机。在远东即将爆发的这场战争的起点之一便是1931年的满洲事件,日本设计的飞机在这次事件中首次露面。此后六年里,事件一个接着一个,到1937年中日之间爆发大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的航空兵已成为装备和训练都令人吃惊的武装力量。中国则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他们的大部分飞行员都是作战能力令人怀疑的西方雇佣军,他们的装备也都是西方过时和即将过时的各种飞机拼凑起来的。
开始时,日本人一切都能得心应手,他们用歼击机为远程轰炸机开辟道路,从而使轰炸机能够对中国境内的大部分主要目标实施战略突击。然而他们也有失败的时候。在1937年后期,由于过分自信,他们竟然将二百多架飞机整整齐齐地停放在一个机场里;中国突然发起了一次空中袭击,几乎将其全部摧毁。还有一次,一批爱知D3A型俯冲轰炸机没有飞机为之护航,结果除一架以外全部被中国歼击机击落。
被人忘却的战争
日本进行的另一场不宣而战的、基本上被报界和历史学者们忽视了的战争,即人们称之为诺蒙坎事件的,发生在满洲国和蒙古之间很不明确的边界上,从1939年5月11日至9月16日共计历时一百二十九天。在苏联年轻的格里戈里·朱可夫将军首次显示其才能的地面作战中,苏军占了优势,但在空中,则事实证明日本的飞机和飞行员压倒了苏联的现代飞机,诸如速度很快的СБ-2轰炸机以及伊-153 [ cdhyy注:原书如此,可能为伊-15之误。 ] 和伊-16歼击机。苏联首次在战争中使用装有火箭弹的飞机,并声称在空战中击落日军飞机320架,而日本人则声称空中消灭苏联飞机1,162架,地面摧毁98架。
实际上日本共计损失飞机162架,苏联损失400架,然而从这场毫无结果的战争中暴露出来的最重要的一个情况大概是日本飞机的性能非常出色,飞行员的训练也很好。美国由于忽视这些事实而付出了代价。
当时日本轰炸机部队的中坚力量乃是由三菱A5M和中岛Ki-27下单翼歼击机加以支援的海军的三菱C3M和陆军的三菱Ki-21轰炸机。上述两种歼击机是三十年代初期设计的,就当时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歼击机,但其有轮罩的固定式起落架严重影响了作战使用。
这时,中国的空军基地已经后撤到日本歼击机活动范围以外的地方,实施突击的日本轰炸机在超出其歼击机的活动范围进行作战时便开始蒙受重大损失。为此,日本开始建立前进加油基地,以便他们的歼击机能够护送轰炸机一直飞抵目标。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根本的办法在于采用远距护航歼击机。这便是1940年晚秋在中国上空首次出现的三菱A6M零战式歼击机,它装有可投放的远程油箱,能护送轰炸机进行纵深突击。零战式是一种海军歼击机,也是第一种能够在大多数作战条件下胜过陆基飞机的飞机。
中日战争的两个最值得注意的方面是,日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航空大国的出现以及海军飞机即使没有超过陆基飞机飞也开始与陆基飞机并驾齐驱。中国方面的空军首席顾问美国人克莱尔·陈纳德曾就日本的作战能力向美国当局发出警告,但当局未予置信。西方国家还顽固地认为日本只会仿制西方的飞机,日本飞行人员也只不过是劣等种族而已。西方国家的这种偏执使他们在珍珠港和马来半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有预见的日本领导人
日本由于是个岛国,所以他们的武装力量不得不沿着海洋路线发展,即使飞机也是如此。日本很早便主张使用航空母舰,而且当他们开始研制自己的飞机的时候,很快便开始生产很先进的飞机。西方国家当时还满足于制造性能低于陆基飞机的舰载飞机,日本人却已作出决定,由于他们的海军飞机也要使用陆上基地进行作战,所以海军飞机决不能亚于任何对手。零战式便是符合这种要求的一种飞机。
给西方国家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的乃是西班牙内战。它开始于1936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从西属摩洛哥回国与共和(共产党)政府作战。意大利和德国把这看成是试验他们新武器的天赐良机,便乘机对佛朗哥领导下的长枪党(法西斯党)进行援助。苏维埃俄国自然对共和政府给予援助,并试验其作战武器。于是,西班牙便成为一个大规模冲突的场合,苏俄、德国和意大利都利用这个不幸的国家来试验他们新的飞机、武器和战术。
佛朗哥很快从其盟友方面获得援助,德国的容克斯52/3型和意大利的萨沃亚-马尔凯蒂81型运输机频繁往来于直布罗陀海峡上空以增援西班牙南部的叛军部队。苏俄也迅速作出反应,派出大量的飞行人员和飞机,连同必要的零备件和地勤人员,去支援共和政府军。俄国人总共派出了大约一千五百架飞机(包括整机和在西班牙组装的),经常保持的飞机实力达三百至三百五十架。这些飞机主要有波利卡波夫的伊-15双翼歼击机和伊-16单翼歼击机以及图波列夫СБ-2单翼轰炸机。意大利派出的主要有菲亚特CR32双翼歼击机以及萨沃亚-马尔凯蒂SM79和81型单翼轰炸机。德国的兀鹰军团开始时装备的是亨克尔51型双翼歼击机和容克斯52/3型单翼运输轰炸机。
新型飞机打破了均势
敌对双方开始时是势均力敌的,意大利和俄国的轰炸机几乎都可不受对方双翼歼击机的影响。但是,随着伊-16型歼击机的到来,形势转为对共和政府军有利了,CR32型和亨克尔51型都不是苏联飞机的对手。国民军的航空部队受到巨大的压力,直到1938年中期他们的歼击机部队开始装备首批梅塞施米特Me109(后来又装备了一些菲亚特G.50型)单翼机以后,形势方才有所好转。事实证明这些飞机已非共和政府军的伊-16所能对付;等到德国的新型轰炸机道尼尔17和亨克尔111到来以后,形势继续朝着不利于共和政府军的方向发展。在这场战争中,德国人还乘机对其新式俯冲轰炸机容克斯87型进行了实战试验,至少有三个小队的这种飞机被派往西班牙。拥有这些新型飞机的德国,一旦纠正了他们战术上的一些不足之处,便能够保证佛朗哥部队上空的安全。被凡尔赛条约禁止拥有空军的德国人忘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术上的教训;他们不是采用战术上具有最大灵活性的疏散队形,而是回复到不可能在空中进行机动的密集编队。苏联人指挥的空中作战取得的成功使德国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由于德国歼击机部队杰出的长机和战术家维尔纳·默尔德斯的努力,德国人开始采用“四机指尖”队形,这种队形能够迅速分成由长机和僚机组成的最佳战术单位。然而俄国人则由于在“政治倾向”上要受莫斯科的严格控制而未能吸取这些教训,这使他们在不多几年之后就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没有卷入西班牙内战的一些国家也不曾认识到德国人这些发展的真正价值,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吃了苦头,直到付出代价以后,方才通过实战明白了过来。
德国空军的神话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即将来临,苏维埃俄国、意大利和德国都把军队撤出了西班牙,让西班牙人自己去打个水落石出。那么这些“干涉者”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呢?看来,意大利和苏俄并没有学到什么:意大利仍满足于速度缓慢但机动性很好的双翼歼击机和中型轰炸机,而俄国在战术方面仍然十分死板。德国学到的东西较多,尤其是在战术方面。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战略方面的教训。德国对港口的轰炸纯粹是作为一种军事手段实施的,但其在经济上的意义却远远超过军事上的收获;德国在战术上的成就,特别是近距支援低地国军队和将俯冲轰炸机作为“重炮”使用的观点,只有在享有空中优势的条件下,诸如在西班牙战争后期享有的那种空中优势的条件下,才能做到。德国过于强调用空军的力量支援地面军队作战,而忘记了较远距离的纵深突击的重要意义。尽管在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的这段时期里德国空军在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却从未成为其司令官赫尔曼·戈林所想象的那样一个能够赖以赢得战争的工具,只不过成为陆军的一个帮手。战略空中力量的整个性质完全被忽视了。
最后必须提及的是格尔尼卡:1937年4月25日,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的这个小镇首先用歼击机和轰炸机进行扫射,然后投掷高爆炸弹继之以燃烧弹。这个仅有一万人口的小镇有一千六百人死于空袭之下。各国报刊当然抓住这件事情,将其作为德国人的暴行和空袭平民的效果的事例予以报道。这场宣传运动的影响颇大,以致造成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如此盛行的一种观点:轰炸乃是终极的战略手段。然而,毕竟由于载弹量过小,命中精度过低,轰炸还起不到那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