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第一
作者:洛德·希尔-诺顿 ·英国
约翰·德克尔 ·英国
出自————《从战列舰到核潜艇》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战列舰队如同棋盘上的皇后……它是海上的最终主宰者;失掉了它,就等于输掉了这盘棋。
—— 英国海军元帅查特菲尔德勋爵(1933-1938年英国第一海务大臣)
1944年10月25日早晨4点多钟,随着菲律宾莱特岛外海战的结束,战列舰的时代结束了。在此之前,一支美国战列舰队正在苏里高海峡等待着一支从16英里以南方向开来的日本残余舰队。由于受到美国驱逐舰鱼雷的攻击,西村祥治中将损失了“扶桑”号战列舰。这时,他在“山城”号战列舰上继续北上,但只剩下“最上”号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作伴了。
这天早晨9时53分,美国“西弗吉尼亚”号战列舰上由雷达控制的16英寸火炮首先开火,“田纳西”号和“加利福尼亚”号紧跟着也开了火,然后是“马里兰”号开火。4时08分,“密西西比”号使用同类型战列舰中最大口径的火炮进行齐射。11分钟以后,巨大的日本“山城”号战列舰摇晃着沉入大海,舰上几乎没有幸存者。
战列舰——在帆船时代如人们所知的那种排成列打仗的军舰,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在4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们一直是海战的主宰者。到了蒸汽机时代,它卸下了自己的帆,装上了重型大炮,全身装甲。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各国海军共有150艘根据“无畏”号战列舰的基本设计建造起来的战列舰。在这150艘战列舰中,有30艘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4艘在美国船厂里封存,另外4艘在美国作为展品供人们参观,其他的全部被拆毁拿去炼钢了。但是,就在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一场关于是否应该重新使用两艘封存战列舰——可以在每艘舰上安装大量的巡航导弹——的激烈争论正在美国展开。所以,也许在今后的海战中,人们还能看得到战列舰。
战列舰是15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战斗舰只。在15世纪以前的几百年里,海战与陆地上的战争非常相似。敌对双方的舰队都是由橹桨推进的单甲板平底船所组成,双方的船只互相接舷以后,由兵士和水手组成的队伍猛冲过来,进行肉搏,就象争夺一座城堡一样。在风帆代替了橹桨以后,在船上安装多门重炮才有了可能。因为炮的重量太重,必需把它们安装在甲板底下,炮口都对着两舷的外面,也就是原来水手们摇桨的位置。这时,军舰的破坏力大大提高了。这种破坏力主要用来破坏船只而不是用来消灭船员。这一重要改变,在现代历史上重复出现过多次。战斗舰船的类型是有别于商船的,它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两舷开设炮孔,在航行时或遇到大风浪时,炮孔能够关闭。在海战中,由于军舰的两舷都安装了火炮,舰长可以先用其一舷的全部火炮向敌人射击,然后调转船头,再用没有开火的另一舷火炮射击敌人。射击完毕后,舰长把军舰开到敌舰火炮打不到的安全海面上去重新装填,这是一件十分费时的罗嗦事情。一舷火炮的齐射是集中火力的一种方法。由于这些重炮射击的方向不能改变,所以一个编队甚至整个舰队的队形只好都排成一列,战列中的每艘舰都紧跟着它前面的舰。为了保持舰队的力量,必需有一条严格的战列原则。这种战列允许集中其火力打击敌舰队中的一部分,当敌对双方交战时,每艘舰只打击的目标都是最接近它的敌舰。这种战列原则,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成为英国官方的信条。战列舰是根据其火炮的多少来划分等级的,有三层甲板的一等战列舰,装有大约100门炮,第三等战列舰只装50门炮。
在海上,每位将军都要力争把自己的舰队置于敌舰队的上风,以便取得作战的主动权。一旦占了上风,他就可以确定射击的距离和进行射击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敌人要逆着风重新部署其舰队是很困难的。当时人们所公认的一种作战理论是:用快速的重炮给敌人以压倒优势的打击。但是,要想准确地进行发射,只有在双方距离小于四分之一英里时才有可能,因为在这个距离内,弹丸是水平飞行的。几乎所有的战斗都是在平射距离——300-400码,或者往往更近一些——内进行的。尽管英国官方对战列队形有一条极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一打起仗来,经常是一场混战,单舰对单舰互相对打,一直打到其中的一艘舰中弹起火,桅杆折断,它的大多数水兵和陆战队员非死即伤为止。在海战中,因遭重炮打击而投降,对失败者来说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用20世纪的标准来看,那时的一等战列舰并不大,因为它的排水量只有2000吨左右,可是它却需要很多人来撑帆和操炮。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的旗舰“胜利”号上的舰员就超过800人。多数水手都是被强行征募而来的。当时法国的三层战列舰通常只有英舰的一半那么大,舰员也只有英舰的一半。最后一艘木壳战列舰是在19世纪60年代建造的,它反映了300年来舰炮技术的发展。自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的50年间,舰炮的有效射程已从300码增大到700码。这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战列舰,虽然有强大的武器系统,但在此后的20年间,装有高能炸药的炮弹却迫使它们退出了战列。因为这些木制三层甲板的军舰突然间都变成了非常易燃的木板。
在最后一批木壳战列舰正在建造时,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现代海军的状况。这时,威力更大,准确性更高的火炮发展起来了,一艘军舰在一英里或更远一些的地方都可以被击中。因此,军舰如果想在高能炸药的炮击下求得生存,就需要装甲。1859年第一艘装甲舰——法国的“光荣”号战列舰出现了。3年以后,英国的“勇士”号——第一艘铁壳军舰下水了(这艘舰至今还在浮动,它是每一艘铁壳战列舰的先驱)。从人数上看,“勇士”号应列为第三等战列舰,但是,它优于所有的一等木壳风帆战列舰。
这时,三方面的技术革命——蒸汽动力、大炮和铁制船壳——开始了,原先的木壳战列舰已被低舷的铁壳装甲舰所代替。原先长长地排列在两舷的旧式火炮,已被重量重但数量少的舰炮所代替。后来这种舰炮以装甲炮塔的形式安装在舰甲板的中心线上。由于蒸汽机更加可靠,帆桁及其船帆、索具都取消了。而桅杆保留下来的目的,只是为了火炮控制,观察和信号通信等工作的需要。由于装甲战舰的吨位很重,如果还象帆船那样使用风帆的话,那将需要很大的帆和很高的桅杆。这样一来,军舰的稳定性就会很差,这是非常危险的。由此看出,一项技术革命的出现,必然会加速另一项技术革命的步伐。
在同一时期的技术革命浪潮中,舰炮的改革走在了前头。这种改进的火炮是由后膛装弹的,而原先从前膛装弹的炮发射以后,必须从甲板上拉回来进行擦拭,重新装填后,再拉回到原来的炮位上去。现在,这一套都不需要了。来福式火炮发射的弹丸是旋转式飞行的,飞行方向要比旧炮弹丸准确得多,因而击中目标的可能性也大得多。但是,木壳船已被铁壳船所代替,所以弹丸要打穿铁质船壳,就必需是穿甲弹。在美国内战时期所进行的第一次装甲舰对装甲舰的战斗中,炮弹遇到了它的对手,装甲挡住了弹丸的打击,装甲胜利了。
尽管出现了上述那些技术上的进步,但从第一艘装甲舰的出现到“无畏”号战列舰服役的半个世纪中,海战战术变化却不大。舰炮还很不准确,每门炮装弹以后,都是由瞄准手单个地进行瞄准的。他必需要看清目标,并且还要计算出已舰与敌舰的横摇、纵摇和偏舰的修正量。因此,射击通常是很不准确的,即在平射的近距离里也是这样。这种情况并不使人感到惊奇。这时,大多数海军军官仍然期待着象纳尔逊时代那样进行海战:战列对战列;在近距离(不大于1英里)内进行冗长的相互交火;舰首装有金属撞角——一种最奇怪的新式武器——的战列舰,离开自己的战列队形去撞敌舰;然后,手持单刃刀、手枪和长矛的兵士们,一窝蜂地冲上敌舰去和敌人撕打(长矛这种武器在皇家海军中一直使用至1905年;至于单刃刀,“哥萨克”号军舰上的一名水兵维安,于1940年登上“阿尔特马克”号军舰时还使用过)。战列舰可以依靠其装甲来保护自己免于遭受致命伤,所以舰炮的重点都放在提高装药量和射击速度上了。从某些方面看,这时的海战战术又回到了早期时代,因为舰上安装了蒸汽机。它的航行就不必依靠风力了,所以,这些军舰又具备了使用橹桨的单甲板平底船所具有的机动性,虽然这种机动性大大地提高了。船用轮机发展很快,往复式发动机最终将会被蒸汽轮机所代替。光凭这一点,就可以大大地扩大军舰的作战半径。军舰在使用蒸汽轮机之前,在海上活动两三天后就得回港进行维修(蒸汽轮机最早是在“无畏”号战列舰上安装的,在它之前,还曾在一些小舰上使用过)。
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由后膛装弹的来福炮、蒸汽机和军舰装甲,标志着现代海军装备竞赛的开始。每一种型号军舰的出现,对另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构成了威胁;如果法国出现了一艘新的战列舰,两年以后英国就会建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军舰来对付它。军舰的装甲越来越厚,由铁换成了强化钢板,舰炮越造越大,炮弹也随之越来越重.射程也越来越远.大概从1880年起,战列舰就为世人所知了。它的吨位越来越大,火力也越来越强,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因此,造价也就更高了。旧式的木制三层甲板战列舰,有的装有100多门前膛装弹炮,虽然它的建造时间很长,但是它的寿命也很长,它可以使用五、六十年而不需要改装。然而,由全钢制成的装甲战列舰,虽然舰上的重装备很多,建造的时间也不长(“无畏”号只用了一年),但是,使用的时间却缩短了。
正当蒸汽机、舰炮和舰船装甲的技术革命使战列舰成为一种新的进攻性武器时,一种新型防御性武器——水雷和鱼雷——产生了。起初,人们称它为锚雷,因为它通常锚在水下,到了19世纪60年代,一种能够自行航行的水雷——人们称它为鱼雷——出现了。这种武器对战列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此以后,战列舰在其水线上下都设置了装甲防护带:在水线以上是为了防止炮弹的射击,而在水线以下则是为防止水雷和鱼雷的攻击。军舰内部也设置了水密舱。舰上使用的煤和后来使用的燃油,都被当成减震物使用。当战列舰停在港口里时,它的两舷都挂起钢网,以便挡住向它射来的鱼雷。鱼雷发射管最早安装在一种小型的轻便快速的鱼雷艇上。为了对付鱼雷的威胁,射速高的火炮甚至机关枪都在舰上安装起来了,因为舰上的大炮太笨重,不能执行这个任务。这时,为战列舰担任掩护的是一种新型的鱼雷驱逐舰。海军将领们头一次感到,他们所认为微不足道的小艇,现在却对他们强大的、现代化的战列舰构成了威胁。
1906年出现的“无畏”舰是第一次出现的真正的现代化军舰。它在设计、动力、武备和火控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无畏”舰几乎是以后建造的每艘战列舰的模式。它是第一艘用蒸汽轮机取代往复式发动机做为动力的大型军舰,因此,它能够在海上长时间的活动。它的航速比以前的任何军舰都要快,速度是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防护性强是它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有装甲和水密舱。早期的战列舰通常安装两门、有时候安装4门12英寸口径的火炮和各种中等口径的火炮、“美洲”级战列舰一般安装12英寸、8英寸和7英寸口径的火炮;8艘几乎与“无畏”舰同时完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级战列舰,分别装了4门12英寸炮、四门9.2英寸炮和10门6英寸炮,该舰还装了用来对付敌人鱼雷艇的12磅和3磅的小口径炮各14门;1908年完工的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这是“无畏”舰出世以前为皇家海军建造的战列舰,安装了4门12英寸炮,10门9.2英寸炮和24门12磅火炮。上述每一种炮的弹道都是不同的,而各种炮弹的射击弧线、飞行时间、发射距离也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口径的火炮需要单独装填不同重量的弹丸,并且要对准不同的角度去打击不同的目标。“无畏”舰打破了常规,只安装了10门12英寸的主炮,而没有其他的副炮(除了装一些用来对付鱼雷艇的射速很高的小炮以外)。这体现了“无畏”舰在舰炮上的革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以后的100年间,海战虽然很少发生,但是人们都认为,在海上打仗仍然会采取连续轰击的方法。小口径火炮的连续扫射可以削弱敌人的斗志,但是“无畏”舰上的大炮,由于发射距离远,炮弹威力大,使英国皇家海军第一次显示出它的信心。
火炮革命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火炮控制系统上。1905年对马海峡那一仗是使用旧式战术的最后一次海战。当时,每门炮都是由炮手自己选择目标,单独瞄准发射的。但是,在1英里左右的距离上,这种打法只能是浪费炮弹。不管炮手的训练多么有素,他自己对是否击中目标也毫无把握。如果战斗距离更大一些——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了——他的上述困难也就会更大一些。然而,“无畏”舰上同一口径的重炮,其弹着点都很集中,这样调整距离对准目标就变得容易了。因为一种集中火力的控制系统——火炮指挥仪——出现了。
自那以后,炮手们不必一定要看到目标了。炮手们只要根据枪炮军官和火控人员所给的指令,去调整方向来对准目标就行了。而火控人员中的多数人也同炮手们一样,用不着非要看到目标不可。当“无畏”舰服役时,皇家海军的火控系统尚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但是在10年以后的日德兰海战中,主力舰队的大多数军舰的主甲板下,都已安装了射击指挥仪和设置了计算中心。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火控系统日臻完善,整个火控系统牵涉到如下人员:首先是枪炮军官,即火控主官。他的岗位在离水线100英尺高的前桅杆上的观测站中。从那儿,他可以不受烟,雾,浪花以及炮弹爆炸的影响,清楚地进行观测。其次是指挥仪瞄准手和测距记录员。他们的位置正好在观测站的上方。此外还有传送手,他们的传送站(与美国海军舰艇上的系统相似)在水线以下。最后还有炮手们,他们都在炮塔室。
测距员们同时使用几台测距仪和大型双筒望远镜,不断地观测敌舰的距离,并且求出平均值。然后,连同他们对敌舰所估测的航向、航速都传给计算站,计算站再将炮弹的飞行时间、空气的温度、风速(远距离发射要求有高俯仰角)以及己舰的航向、航速、横摇、纵摇、俯仰角、偏航角等有关数据输入计算站的计算器中,求得“火控问题”的答案。最后,把求得的合适的俯仰角数据传给炮手。当时那种计算器的使用代表了最初的电动机械计算机的应用,这种计算机的出现只是在有了电以后才变为现实的。当时不管是照明还是作为工业上的能源。电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舰队的所有军舰上就用电来照明和作为动力了。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的装甲舰上,各层甲板间的通风就是用电动机驱动大型电风扇来解决的。由主电源输送来的电,用在火炮控制系统的线路上,可以在刻度盘上指示远距离目标,对瞄准手和方向手指示方位和距离,标明弹药的准备情况以及遥控各门火炮进行射击。这样,舰上的所有火炮都能够瞄准同一目标一起开火了。这种情况,今天看来是很正常的,甚至是很简单的,但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无疑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突破。与其他技术领域相比也是很突出的。由于射击指挥仪的出现,火炮出现了一致性和火力的集中性。枪炮军官使用火炮中的一门炮,凭借观察它的弹着点——近弹还是远弹,偏左还是偏右,就可以很快地纠正所有火炮的瞄准点。即使这样,弹丸还是很少击中目标。据估计,在战斗中,火炮的命中率只不过3%,这当然与枪炮军官及炮手们的技术水平和火炮的质量有关。
20世纪初期的战列舰已经体现了未来重工业发展的方向。800磅到一吨多重的炮弹是由液压装置或电动扬弹机输送到大炮上去的。训练有素的炮手们可以在一分钟内完成装弹、发射、再装弹和再发射的全过程。
在这个时代英国海军军官所受的训练,深受纳尔逊时代以及其他帆船时代那些名将们的传统影响。他们学的是进攻战的理论,就象1870年和1914年法国陆军军官们所学的理论一样。他们并不特别注意阅读海军和陆军的历史——而这些自然会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以下,人们一直奉行这样的信条:皇家海军是一个战斗军种,是为了打仗而建立起来的,战争爆发,它就应该立即投入旨在摧毁敌人战列舰队的对抗中去。
十几年中,英国海军为了与德国舰队决一雌雄,在训练上和装备上都已作了准备,这场战争是肯定要爆发的。1914年。英国军官们对战胜德国人仍然抱着必胜的信心,因为他们的战列舰在数量上占了绝对优势(21比13)。他们毫不怀疑,一旦进行这场海战,德国的小舰队就会很容易地被打垮。然而,当时英国海军军官中却很少有人想到德国舰队会很明智地拒绝参战。但是,德国海军迟迟不参战,对英国海军来说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当时英国有些军舰上的装备损坏较大,战列舰“大胆”号也碰撞水雷被炸沉(此事一直保密到战后),英国海军所保持的优势大大地减小了。此外,主力舰队在与德国进行日德兰海战之前,还需要21个月的休整时间,以便进行训练,提高火炮的射击水平。
当时在英国海军中,占上风的看法是,只有在海上进行一场决定性的战斗,才能使英国取得制海权。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这样一个现实:即英国海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海洋实施了一般的控制。从战争一开始,英国就对德国几乎所有的舰艇和商船队进行了海上封锁,虽然当时的波罗的海没有封锁,但也经常遭到英国潜艇的袭扰。在英国海军军官中,很少有人清楚,他们的舰队很好地部署在那里,并不是为了打仗,而只是摆出打仗的架势进行威胁——与尔后的核时代里的大规模威慑非常相象。决定性的战斗将在陆地上进行,而作战舰队是决定不了战争的胜负的。
英国主力舰队总司令约翰·杰利科爵士知道,他的战列舰很容易受到水雷和鱼雷的攻击,所以他不敢把其战舰部署到北海南部或者靠近德国基地的海域去冒险。他虽然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但很不灵活,他的战术分队不是“作战舰”而是“作战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杰利科的主力舰队分为3个作战支队,每个支队又分成2个中队,每个中队拥有4艘战列舰。整个主力舰队一共有24艘战列舰,由杰利科以及另外6位将军进行指挥。但是,为了与习惯作法一致,对这支庞大的舰队实行了严格的统一指挥。每艘战列舰的舰尾与后面战列舰的舰首之间的距离正好是500码。该舰队通常分6个纵队航行,一旦发现敌舰, 6个纵队就会变成一个战列队形,长达6海里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使自己的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因为这时敌舰队仍以纵队形式巡航。这样,就可以集中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集中其全部炮火予以回击。这种战法在战斗中成就甚微,人们称为横穿敌人“T”字头战法。
这支战列舰队并不是孤军作战。一些轻型巡洋舰在远距离为其进行掩护,寻找敌舰队的位置,向舰队总司令报告情况。如有可能的话,这些轻型巡洋舰还担负着引诱敌舰队进入主力舰队火炮射程之内的任务。这支侦察部队由于增加了一种大型的快速战列巡洋舰而得到大大地加强。这种军舰装有大口径火炮,装甲很薄,其使命是把敌人的轻型巡洋舰压倒,在日德兰海战的最初阶段里,英国和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是在这场重型装备的遭遇战中,力量大于德国舰队的英国舰队却败北了。
日德兰海战是一场大规模海战。交战双方的英国和德国共派了250艘军舰和10万人参战。战争的第二天,双方就几乎死了9000人。但是,这时双方的舰队还没有进行决定性的海战,因为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大洋舰队一直拒绝进行决战。德国的战列巡洋舰有时深入到北海进行袭扰,甚至对英国东北部的沿海城镇进行炮击。到了1916年5月,德国的战列巡洋舰被用来充当诱饵,引诱贝蒂中将的战列巡洋舰上钩,以便大洋舰队将它彻底消灭;并且还企图诱惑英国主力舰队开进德国潜艇的伏击圈。这样,虽然英国舰队总司令一心想寻找机会打一场大海战,但是双方的战列舰队——速度慢但威力大——都在一定的距离下支援着各自的战列巡洋舰。
当酝酿已久的冲突终于发生时,英德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吃惊。本来双方都通过监听对方的无线电报,模糊地知道一点对方的活动情况。但是,敌对双方的战列巡洋舰却忽然绞在了一起。在两个多小时以后,杰利科勋爵才获悉:在他面前出现的不仅有敌人的侦察舰队,而且还有战列舰队。德国舍尔上将则盲目地率领他的战列舰进入了由英国24艘战列舰所构成的新月形火力网,结果他的前导舰被打得晕头转向。在黄昏的残阳中,杰利科两次采用横穿“T”字头战术。但是,舍尔两次都按照预先训练过的机动方法,很巧妙地规避开了。那时,大多数重型军舰都以煤炭做为燃料,滚滚的煤烟挡住了人们的视线。虽然英国主力舰队的战列舰上安装的都是能够发射重型炮弹的大口径火炮,如果是短时间作战的话,在6海里左右的距离内,炮击的准确性良好,但是双方的无畏战列舰左这次海战中却没有一艘被击沉,这是现代战列舰队理论付诸实战试验的一次独一无二的海战。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哪一次海战出现过日德兰海战那样的情况。当天夜里,正在撤退的德国舰队非常靠近英国主力舰队但没有挑战,甚至没有被发现,所以谈不上交火,但是轻型舰艇部队之间发生了冲突。
单纯从军舰损失的数量上看,德国是日德兰海战的胜利者。但是,英国损失的都是战列巡洋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辅助舰艇。英国战列舰队仍然很强大,它还可以重整旗鼓,准备再战。被打得一蹶不振的德国舰队则只能退到自己的海军基地中去了,海洋仍然是英国海军的天下。象以前一样,英国的巡洋舰继续对德国实施远距离封锁。对于保卫英国海上贸易的安全免遭德国的破坏,对于保障正在法国与敌作战的一支数量可观的英国陆军的交通畅通来说,英国人期待皇家海军去做的事,莫过于此了。
如果杰利科的对手非常明智地在不利情况下弃战的话。杰利科和他的接班人——从前指挥过战列巡洋舰队的戴维·贝蒂勋爵——也会谨慎起来的。人们说杰利科是一个唯一能在一个下午输掉一场战争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生动的夸张,英国的主力舰队——这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战列舰队,即“存在的舰队”——到最后还是保存下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和德国无畏战列舰的比数是21比13,在日德兰海战中,比数是28比16,到战争结束时,比数是29(其中包括美国5艘)比19。
尽管英国和德国的战列舰队这次未能打出个结果来,它们的激战也不是决定性的,但是,这并没有动摇专业人员或者公众对战列舰所抱的信心。在停战协定上,英国海军部坚持在英国的监督下扣留德国的战列舰,等到各战胜国协商一致后再进行处理——虽然德国的多数大舰都被他们自己的舰员凿沉了。尽管英国海军当时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但是经过长期战争后,英国海军的势力大大削弱了。对英国来说,幸运的是,1922年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因为战争使英国的经济遭到了很大的削弱。该条约对各海军舰队的规模以及军舰的吨位都作了规定:战列舰的排水量不能超过35,000吨,停止建造新型的战列舰;如果要建造新舰,必须是为了代替那些具有20年以上舰龄的老舰。美国、英国和日本军舰吨位的比例分别为5:5:3。顺便说一下,在该条约废止之后,新的战列舰越造越大,如“俾斯麦”号就超过50,000吨,而日本造的最后两艘则接近70,000吨。这些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谈以及会谈产生的条约,反映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5个签字国以及世界各国海军对海洋利益的兴趣。德国因为是战败国,只允许保留一支小海军以进行海岸防御;苏联这时由于疲惫不堪,也被排挤在外。而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和英国,它们的陆军小,但海军都很大。由此看来,《华盛顿海军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海上潜在敌手之间的一种谅解,而作为第三方的日本,对此很感兴趣。虽然现在看起来使人感到很奇怪,但是那时的美国海军将领们都毫无疑问地认为英国是美国贸易上的对手,而且很可能成为海战中的对手。因此,一直到德国东山再起之前,美国的作战计划都是根据同时对付两条战线上的敌人而制定的。这就是说既要对付亚洲的敌人(日本),又要对付欧洲的敌人(英国)。因此,美国海军将领们在本世纪20年代,对皇家海军在军舰数量上以及火炮性能上所占有的明显优势表示了关注。英国舰炮的俯仰角可达30度,而美国的只有20度,就是说,英国炮可以打得更远。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大炮仍然是军舰的主要武器。战列舰仍然被认为是主要的武器系统,其战术单位如同过去—样,仍然是战列舰队。那些有影响的海军,都是围绕着大炮巨舰来建设的。
这样,战列舰和战列舰队仍然是海军的核心,而那时的潜艇和飞机仍被认为是辅助性的武器。从本世纪20年代起,为了对付敌人的飞机,越来越多的有高俯仰角的小口径火炮在战列舰上安装起来。为了对付那些低空飞行的飞机以及接近垂直投弹的俯冲轰炸机,在美国海军和英国海军中,都广泛地使用了重机枪和高射炮,如“博福斯”40毫米炮和发射两磅炮弹的多管高射炮,由于出现了上述那些新的要求,对战列舰的设计者们来说,他们的任务就变得更为困难了。射速很高的火炮要消耗数量很大的弹药,而这些弹药又需要用弹药舱来储存。虽然小口径火炮的炮弹是安全的,但是由于增加了许多弹药舱和弹药库,战列舰的防护性变差了,最理想的办法是,战列舰应该把其防卫任务交给轻型舰艇和截击机,以及它自身所具有的诸如装甲、速度、机动性、舰内的水密舱、良好的损管器材和有力的消防组织等。但是,没有多少水兵会接受这样一种激进的措施。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轻型防空火炮被安装到战列舰上去了。但是,要对付那些有决心的,甚至是自杀性的飞行员来说,这些20毫米和40毫米火炮,就明显地不够用了,需要更大的火炮来消灭进犯者。这样,就需要安装口径大而射速相对要慢的火炮。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6个月里,正在建造中的战列舰都取消了一些20毫米火炮。由于战列舰的吨位大、稳性好,所以它们是重型防空火炮最好的平台。战列舰甚至还忍辱去为航空母舰提供防空炮火的保护,因为这时的航空母舰已经代替战列舰而成为舰队的核心力量了。
在上述情况出现之前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海军和空军对其战列舰和轰炸机的作用问题,争论得很激烈。飞行员很有信心地说,战列舰只不过是飞机的猎物。但是,美国和英国在投降的德国无畏战列舰上进行的试验表明,上述说法是不完全的,飞行员和水兵们都有偏见。海军将领们注意到了,光靠炮弹来打沉一艘装甲很厚的现代化战列舰是多么的困难。在本世纪20年代里,空投鱼雷被证明是一个更大的威胁,但英国海军部却不完全相信这一点。“大炮俱乐部”统治着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在每一所海军学院里,日德兰海战的模拟演习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
自从“无畏”号战列舰问世以来,军舰的航速问题被认为如同火力和防护问题一样重要。在日德兰海战中,航速快的战列舰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能,而英国那些航速慢的军舰,却未能很快地展开参加战斗和追击撤退的敌人。设计家们努力在重量和空间上精打细算,方法是把2门,3门甚至4门舰炮换成1门,并且指定1门多用途火炮作为它的副炮,就象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上安装的5.25英寸炮或者是美国的5英寸炮一样。
在建造“先锋”号战列舰——英国第三代战列舰中的一艘时,造船设计家们终于使它日臻完善了。它被公认为是同类型无畏舰中最好的一艘战列舰,比美国的“衣阿华”号战列舰要好得多。它在大风浪中颠簸很小,海水也很少溅到甲板上来。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需要它大显神通之时,这种机动性好、有重装甲火炮平台的战列舰却过时了。
战列舰通常要求有人数众多的舰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些战列舰上有2000人左右,这个数字是适中的,因为这时的武器装备变得更加复杂了。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战列舰如同一座人口众多的小城,而且是一座忙碌的小城,它的许多活动都是沿着几英里长拥挤不堪的钢铁街道进行的.该“城”的广场被称为“甲板平台”,不大,但显得很开阔,从这里可以通往舰上的过道和舱室。在过道中,每隔几码远就有一道钢门,每个梯子口都有一个窗口盖,用以防火、防烟和防水。各行各业和各种技能都能在这个社会中显现。人数最多的一群人当然是水手们,他们在舰上负责着古老的船艺工作:如管理铁锚,锚链、钢索、缆绳和舰上的各种船只(机器驱动或帆、桨驱动的都有),以及涂刷甲板、敲锈斑、擦亮钢器等等。他们的战斗任务是操纵大小口径的火炮和鱼雷。他们还兼任电工和电话接线员。司炉班的人数几乎同水手班差不多(现在的战列舰当然不用烧煤了,而是以燃油的蒸汽透平机为动力)。司炉班负责管理主机和辅机,但是机器的维修任务是由社会地位较高的轮机技工去完成的。他们分为5个等级,最高的是技师。在这个“城镇”中还有各种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如书记员、仓库管理员、医务员、纠察员(舰上的警察)以及军械和电工技师等等,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在牵涉到两艘以上的军舰时,通讯人员就成为最不可缺少的人了,直观通讯是信号兵(即“摇旗者”)使用的一种手段。在通讯士官的领导下,信号兵负责升旗语和读旗语,负责进行根据摩尔斯密码编成的灯光通信——这种灯实际上是一种小型探照灯,或者是手提“奥尔迪斯”灯,有时也用20英寸的大探照灯。如果是近距离的话,他们通常采用打手旗的方式进行通讯联络。上述人员的工作都是在露天进行的,而负责无线电通讯联络的报务人员则在舱室里工作。与报务员在一起的是译电员,但是机密性大的电文,则由军官来编码和译码。
英国战列舰上的生活,是维多利亚女王或爱德华王子统治时期的社会缩影(至少在1956年大改组以前是这样)。对一个局外人来说,看起来就象是一个“楼上”和“楼下”的社会,从楼上的军官餐厅一直到梯子底下的水兵和司炉兵餐厅。舰长(其军衔相当于陆军准将)就象一位遥远的君主。他的统治通常是通过一位中校来进行的——在皇家海军里这位中校的袖口上有三道金边,他既是副舰长,又是第二指挥官,他负责发布舰上的活动日程和处理每天的违法案件,虽然那些违犯军纪和败坏秩序的重大案子需要由舰长来亲自处理。船艺事务由一位少校(也称协长)负责,他通常不是专家。由少校们领导的其他部门都是一些专业部门,如枪炮、鱼雷、通信和航海等部门。负责主机、辅机和锅炉房的是一位中校,他袖口的金边里夹着一道紫色,以标明他领导的部门。他的手下还有一些轮机军官。其他的部门军官还有:上尉教官,他主要教舰上的见习生,他袖口的金边里夹的是蓝色;军医官,通常为外科中校或少校,金边里夹的是红色;牙科医生的标志为橙色;供应和秘书部门的军官是白色;此外,还有牧师。除上述高级军官外,还有作战部门的上尉值班军官,有些是枪炮、鱼雷和通信方面的低级专家,有少数是中尉。在准尉军官餐厅里,有许多服役多年的负责枪炮、鱼雷、船体、帆缆、轮机和仓库工作的下级军官以及水手长和报务员等。在炮房里,人们可以看到实习生和年轻的中尉军官在那里工作。
“楼下”阶层的最高人物是纠察长,他负责全舰的纠察工作。作为舰上的一名高级水兵,在穿着礼服参加检阅时,只有他一个人身着长礼服并佩带宝剑。军士长、轮机班长和司炉班长,同下级士官和技术兵一样,有他们单独的餐厅。
每一个下级水兵餐厅(也叫舰舷“侧炮”餐厅,因为在帆船时代,水兵都住在侧炮的后部,而他们的餐厅也因此而得名)都由一名上等水兵——上等水手、上等司炉或上等报务员领导。这些餐厅是很拥挤的,特别是准备打仗的时候,舰上增加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如无线电定位和监听员。雷达兵和标图员,雷达技师以及防空炮手等等。更有甚者,他们这些人,为了睡觉不得不在一些空地上支起他们的吊床。每个餐室都有自己备办的食物,两位厨师拿着食品到舰上厨房去烤炙或炖熟。为了改善伙食,舰上的餐厅小卖部允许各餐室对官方的伙食津贴进行捐助,但是大多数老水兵都宁愿吃得省一点,以便分一些饮食尾子。后来,虽然在大舰上实行了“总食堂”制,但餐厅小卖部制度在驱逐舰和一些较小的军舰上还是盛行了许多年。
军舰上日常生活是很正规的,不论是在海上还是在港口,每一艘级别较低的军舰都要向级别比它高的军舰致敬。这是根据海军军官名册上舰长的礼宾顺序来决定的,一艘战列舰舰长通常要比其他军舰舰长的军衔高。所以,当军舰互相通过时,会有很多的哨子声和军号声,军官和水兵们都在上甲板上立正,如果另一艘军舰的舰长出来站到一舷上,他会受到与他的军衔相称的礼遇。在星期天,舰员们都到甲板上集合作礼拜和分部门进行阅兵。舰上每个部门大约有50人,由部门长领导,他要象陆军排的排长了解其士兵那样,了解他的水手和司炉兵。每天,副舰长为了处理舰员请假和触犯军纪的事情都要举行一次仪式;而每周还有一次更为庄重的仪式,是由舰长本人主持的。有时,当舰员们听到“停止工作”的命令后,会集合在一起,一声令下“脱帽”,舰员们会立即摘下自己的帽子,静听着重要布告的宣读。或者是每月一次的《军事法规》一书的背诵,或者是宣布由舰长签署的对犯了严重错误者的判决书(那些重大的案子需要由将军来批准)。在军官们的陪同下,舰长宣读判决书,而罪犯却站在两名警察中间,一动不动地听着对他的宣判。
很少人对犯罪者有所了解,因为这艘浮动的兵营很大。如果是拘留处分,被拘留者经常要送到岸上的拘留所中,释放以后可能会送到另外一艘军舰上去工作。海军的纪律是迅速执行的,也是很严格的。
战列舰上经常进行清洁和油漆工作,火炮要经常揩擦,舰上携带的小船及其家具也要经常维修。为了迎接副舰长的检查,特别是每星期六早晨舰长的检查,餐桌要刷洗得干干净净,铜器也要擦得发亮。在号手吹过一次长G音之后,那位大人物——舰长就会大步流星地沿着过道走过来,到各层甲板和各个餐厅去检查。他会不时地停下来,用手指头摸一摸窗台和镜框,如果他的白手套被弄脏了,陪同他的副舰长会立即转身让协长解释原因,协长会马上去问部门长,部门长又会去问军士长,军士长再去问中士,最后,中士只有去问上等兵了。
当军舰在港口停泊时,每天晚上舰上的领导人——通常是副舰长、协长或值日官,都要在军士长和他的随员陪同下,到各个餐厅去进行传统性的检查。那些没有当班的水兵们都会一动都不动地立正,等候着这个小检查团的到来,为了避免发生各种事故,执行严格的纪律当然是很必要的,虽然小舰上也执行同大舰一样的严格纪律,但很奇怪,相比之下大舰显得更安静一些。所有军舰上的生活都是修道院式的,不许女人在舰上过夜或随舰航行。但是,当军舰在外国港口停靠时,女人可以作为军官的客人上舰来参加宴会或招待会。舰上鼓励开展各种体育活动:足球赛在岸上举行,水球和赛艇在港口里进行,拳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活动项目。在这座浮动的“城镇”上,就是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才使得不准在一起的水兵们和陆战队员们互相认识。
由于军官和水兵在教育程度及社会背景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但是,由于他们之间有一种真正的、互相尊重的共同感情,他们之间的这道鸿沟是能够弥合的,即便在最大的军舰上也是这样。在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技术,每个人在海上都要冒险——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所有这些,都是促使他们团结在一起的一种强大的结合力。战列舰是不运载“乘客”的,舰上身份最低微的水兵也有他自己的工作职责,他与舰长有共同的利益——要么把敌舰打沉,要么被敌舰打沉。对那些注意到战列舰生活方式的局外人来说,这种随和轻松的官兵关系,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由两艘以上战列舰组成的中队中,有一艘战列舰悬挂旗舰将官旗。在旗舰上,将官的舰桥和该舰舰长的舰桥是分开的,每个舰桥都有自己的通信参谋部。将官的参谋人员中。也含有负责枪炮、鱼雷、信号、航海以及执行中队其他任务的各方面的军官。一位军衔为上校的军需官任将官的秘书。
自无线电报问世以后,英国海军部不仅直接指挥舰队的军事行动,而且可以直接控制中队的行动,有时甚至还绕过编队指挥官,直接指挥单舰的行动。这种做法同陆军部和空军部都不同。因为为了防备敌人测出他的舰队的准确位置,舰队指挥员就要保持无线电静默,这样,在他的范围之内,他就不能很容易地协调各方面的行动了。从获取情报和分析战略形势方面看,舰队指挥员与他的陆上指挥员相比,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因为陆上指挥员可以更有效地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例如他可以命令其岸基远程飞机去进行侦察或战斗,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可以从监听站或从破译敌人的无线电通讯中获取情报,而且能够保持从上述两种渠道得来的情报的交流。而这些,都是舰队指挥员做不到的。再者,海战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飞机、潜艇以及在远处的支援部队都可能卷入到战斗中去,这些只能靠岸上的指挥进行协调。从无线电报在舰上使用以后,舰队的高级指挥员就失去了很多行动上的自由——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没有一个人喜欢的。
在本世纪30年代里,英国和法国海军都认为,战列舰可以很好地用来追赶和劫掠武装快速商船,或者是在其逃跑之前就用炮火把它消灭掉。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海军决策者仍然希望按照日德兰海战的模式进行战斗,或者是尽可能利用小型战列舰来进行那样的海战——这些小型战列舰队的产生是《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结果。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本的海军将领们,都期待着打一场大战;而英国人则希望与日本人以及意大利人分别在远东和地中海打同样的海战。
世界上现存的大多数战列舰都经过现代化的改装,有些战列巡洋舰已改成防护性更好的快速战列舰。到了1937年,由于《华盛顿条约》的废除,新的一代战列舰,即第三代无畏舰,在世界各大国海军中相继建造出来。美国,英国和法国均同意把战列舰的吨位从35,000吨放宽到45,000吨,而日本人则开始建造两艘吨位更大的“大和”级战列舰。德国原先打算在50,000吨的”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建成以后,再建造6艘战列舰加入到它的由重巡洋舰、战列舰、巡洋舰和轻型舰艇组成的庞大而平衡的舰队中去。但实际上,“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好几年以后才完工投入使用。德国的6年“Z计划”是居于这样的估计而制订的,即与英国的战争要到1945年才会发生。日本参战时有9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另外还有两艘战列舰在建造之中。意大利海军的4艘战列舰控制着地中海的中部,而且还有两艘战列舰不久将加入到地中海舰队中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皇家海军共有12艘战列舰.但是,除了“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以外,其他的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或者更早时候的产品,英国的大多数战列舰,都不是德国“俾斯麦”号的对手。当时,英国有6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新战列舰正在建造之中。
由于德国新的造船计划开展得很晚,所以在大战开始时,它的海军大舰很少。它只有两艘威力大、防护性好的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以及三艘装甲巡洋舰。在战争的第二年,当德国的第一艘第三代无畏舰“俾斯麦”号问世以后——另一艘“提尔皮茨”号正在建造中,英国海军战列舰的力量就开始显得不够了。不论在近海还是远海都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遏制德国的战列舰。这种情况与英国主力舰队在过去海战中所碰到的情况很不相同。现在,人们不能期待战列舰以大舰队的形式在北海(其基地又在附近)作战了。它的新战区在广阔的大西洋或更远的海区中。德国的为数很少的几艘重型军舰,通常都是单舰或双舰进行部署,作为远程商船袭击舰来使用的。对此,只有战列舰才能制服它们。只要德国的一艘大舰——不论是战列舰还是战列巡洋舰,出现在大西洋上(由油船在预先指定的海区进行支援),盟国的商船队都会处在危险之中。因此,这时的许多船队,特别是那些运兵船队,都要求英国派出战列舰进行护航。
在过去的海上对抗中,英国主力舰队经常在北海巡弋,有时也短期出海去拦截德国远洋舰队。但是,从1939年起,英国的本上舰队及战列舰队必须长时间地出海去执行任务。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德国的大洋舰队从未跨过北海,越过英伦三岛这道漫长的天然防线而进入大西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商船袭击舰都能够逃避英国巡洋舰的监视而闯进大西洋。它们有时会消失在茫茫的大洋深处,有时又会出现在某条航道上。即使英国海军出动远程飞机并使用雷达,也很难发现它们,弄不清它们是出去寻找目标了,还是已经返回港口了。德国使用辅助巡洋舰来袭击那些没有护航的商船队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它的大型军舰数量不多,但它们还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强大的英国作战编队只有随时处于战备状态,才能够对付它们。
在法国沦陷差不多一年之后的1941年5月,也就是美国参战前6个月,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在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伴随下闯进大西洋,5艘油船和2艘供应舰对它们进行支援。英国本土舰队总司令托维上将很快就得知德国上述编队已经出海。不久,他的巡洋舰先后在丹麦海峡和冰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区发现了这支编队。英国总共派出50多艘军舰进行追击,其中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两艘以及巡洋舰和驱逐舰多艘。首先参加战斗的是由霍兰德中将率领的“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但是,这两艘军舰的状况都不佳。“胡德”号缺乏全装甲为它自身进行防护,也没有进行现代化的改装,而“威尔士亲王”号还没有完善其作战系统。然而,德国这支编队却不同,为了这次出击,他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英国的霍兰德中将急于在“俾斯麦”号再次消失在大风雪中之前抓住它,所以他不得不迎头攻击。这样,“胡德”号就只能使用其前主炮对准敌人,但是敌人却能采用“T”字型战术,使用其一舷的全部火力对付“胡德”号。8分钟以后,“胡德”号中弹爆炸。可能是由于有一枚炮弹打中了它的弹药舱而引起的,该舰有1400多人丧身大海,仅有3人幸免。“威尔士亲王”号也受到巨型炮弹的打击严重受创,由于它有半数的主炮失灵,只好撤离战场。但是它毕竟击中了“俾斯麦”号的油舱,这虽然不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但却迫使德国人放弃了继续出击。卢金斯上将决定让“俾斯麦”号驶进法国的一个港口,而托维上将却决心不让它逃跑。这样,在横跨大西洋的途中,一场令人兴奋的海空战出现了:英国的巡洋舰和飞机跟踪着“俾斯麦”号,舰队航空兵的鱼雷击中了它的舵,使它失去了控制;然后,“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的炮火使它失去了战斗力;一个小时后,“俾斯麦”号舰身起火,遭到很大的破坏;在中了英国军舰的鱼雷以后,“俾斯麦”号自己施放炸药终于沉到了海底。
英国在对付另外其他两个敌人时,人们都期待着要在海上进行激战。然而,当1940年冲突开始时,意大利海军却拒绝交战,原先期待着的海上激战变成了海上追击战。但是,英国的老式战列舰由于航速不够快,未能与敌舰交战,一年以后,坎宁安上将率领的3艘战列舰利用雷达,在夜间奇袭了敌巡洋舰,在很近的距离上把它们打沉了。这时的战列舰再也不仅仅是按照旧式战法打仗了。在纳尔维克第二次海战中,也就是在1940年挪威湾的遭遇战中,英国的“厌战”号战列舰击沉了8艘德国大型驱逐舰。
在与日本的战争中,英国海军部原计划派遣7艘战列舰以及巡洋舰去印度洋,但是,在大战进入第三年,英国与日本的对抗看来已迫在眉睫时,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却很弱。当时人们认为,只要把“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派到远东去,就会对日本的军事力量产生一种威慑作用,就象德国“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对英国本土舰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一样。可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产生。英国海军上将汤姆·菲利普勋爵率舰在马来亚海岸外截击了日本的运兵船队,但是他的两艘大舰很快就被日本的鱼雷机和岸基轰炸机所压倒。日本的轰炸机虽然只击中目标两次,但“威尔士亲王”号却中了6枚鱼雷,“反击”号也中了5枚,它们都被鱼雷炸沉了。900人丧了命,菲利普上将也随他的旗舰一起葬身海底。就在3天以前,美国海军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停泊在珍珠港内的8艘战列舰中有7艘被打沉或遭重创,只有停在干船坞里的那一艘受了轻伤。这是在和平情况下由一支强大的日本轰炸机和鱼雷机部队所进行的一次突然性的袭击。
这段时间是战列舰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就在几个星期以前,英国的“巴勒姆”号战列舰在东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爆炸沉没,死伤多人。在菲利普上将的编队在南海被消灭之后的几天,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战列舰,被钻到亚历山大港基地的意大利潜水员炸沉。而它们的姐妹舰“厌战”号,在希腊的克里特岛外被炸弹重创。仅在战争的头两年,英国海军就损失了3艘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但是其中只有一艘是被炮火打沉的。这时,英国的地中海舰队连一艘战列舰都没有了,这是几世纪以来第一次出现的情况。但是,海军总司令坎宁安上将没有要求补充新舰,而是要求“用适当的,足够的空中打击力量”——岸基飞机来代替损失的军舰。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的战列舰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改变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对比;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这支战列舰队的空缺对大战的进程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太平洋战争中,战列舰只有一次是按照它们自己的战列方式去打仗的。在苏里高海峡的战斗中,美国韦勒少将指挥的战列舰队成功地采用“T”字头战术攻击了日本西村祥治中将的战列舰队。西村祥治的旗舰——威力巨大的“山城”号很快就被打沉了。这是由战列舰打沉的最后一艘战列舰,也是战列舰采用战列战术的最后一次。所以,苏里高海峡的战斗标志着延续三个世纪的战列舰战术队形的结束。
从此以后,战列舰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空和对岸炮击了。自从珍珠港事件以来,战列舰为了自身的安全,装备了大量的、远距离控制的自动重炮。它的对岸炮击任务原来是由一种结构简单、速度很慢、没有防护而吃水又浅的低舷炮舰来执行的。事实上,上述两种任务,现在通常可以由海军航空兵来完成。因为截击机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轰炸机,而战术轰炸机作战距离比战列舰要大得多。这样,一种能够携带飞机执行上述任务的军舰取代了战列舰,成为每一支现代海军舰队的核心。
长期以来,战列舰一直是海军的支配力量,海上威力的缩影,它的力量最强,武器装备技术最先进。但是,随着水下和水上装备的发展及其技术上的进步,它主宰海洋的历史完结了,它的王冠首先传给航空母舰,后来又传给了潜水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