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航空母舰·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第三代航空母舰·第六

第三代航空母舰·第六

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英国

出自————《航空母舰发展史

出自————《战争通史

   经济萧条旷日持久,造船业成了接受政府资助的主要工业之一。1932年,美国海军提出建造两艘2万吨级航空母舰,得到批准。这两艘航空母舰是1934年造舰计划的一部分,由市政工程管理局拨款。

   航空局特别担心.认为不应该重演“突击者号”的错误。排水量至少应该有2万吨,速度要达到32.5节,对炸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也应提高,此外,还应改进飞机的作业设备。后一条包括:用来停放全部飞机的机库甲板,更多、更快的升降机,更好的炸弹装卸设备,和可能采用的双层起飞甲板。

   “约克城号”(CV5)和“企业号”(CV6)的建造工程没有全部采纳这些建议,与所有同样吨位的航空母舰相比,它们仍有显著的改进。它们恢复了右舷岛式上层建筑,各载机80架,有三部中线升降机,航速可达33节。舰上装了三部弹射器,两部装在飞行甲板上,一部横向装在机库。在理论上,用弹射器可以迅速弹射起飞更多的飞机,在实践上,它却妨碍飞机在机库内的移动,战时也从未用过它。

   机库为敞开式。飞行甲板用152毫米厚的柚木板条横向铺成。为了确保飞机安全,整个飞行甲板每隔1.83米嵌一条金属板条。当时认为,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所以装了两组拦阻索。至于机库的弹射器,理论上虽然优点甚多,实际应用却行不通,因此很快被拆掉了。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只有一个机库,机库的开口处装了百叶门,可以关闭。

   日本人取得的成就和美国人大抵相当。1934年11月,他们动工建造“苍龙号”。“苍龙号”排水量18800吨,载机53架,航速略高于“约克城号”,为34节。1930年签订的伦敦海军条约放宽了华盛顿条约的限制,但日本人并不满足。他们的理论是,只要日本下一艘航空母舰在条约期满以后竣工,就不能说日本违约。日本无意续约,所以对“苍龙号”的姊妹舰“飞龙号”的设计作了很大改动,排水量更大了。

   联合舰队在1935年9月遭到台风袭击的惨痛教训,对“飞龙号”的设计也有影响。它非同一般的设计特点,是由海军省海军航空本部提出的。海军航空本部认为,航空母舰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船体中部,并对“飞龙号”的设计提出了类似建议。设计人员报告说,中部也是烟囱的最好位置,于是,海军航空本部有人出了一个高明的点子,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移到左舷。

   日本人挖空心思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一条辩护理由。他们说,为什么两个亲密姊妹在一起的时候不可以并列行驶呢?这样,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龙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也许合乎逻辑,但英国航空母舰的实践已经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他们都往往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苍龙号”是右舷岛式上层建筑)。

   日本人的这种见解早在“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改装的时候就被采纳了。这两艘航空母舰拆除了独特的前掠式三层飞行甲板,在三十年代末,按照通行原则进行了改装。“赤城号”装了左舷岛式上层建筑,以便和“苍龙号”一起行动;它的姊妹舰“加贺号” [ 校者注:“加贺号”和“飞龙号”上层建筑都在左舷。在太平洋战争中,“赤城号”和“加贺号”编为一个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编为另一个战队 ] 和“飞龙号”一起行动,全都四艘航空母舰可以编成一支部队。实际上,“赤城号”在“飞龙号”竣工之前就完成了现代化改装,降落试验表明,上层建筑配置在左舷的做法不妥,但要补救已经来不及了。

   幸亏“赤城号”的问题暴露比较及时,日本人根据1937年海军扩充计划建造另外两艘航空母舰时迅即纠正了错误。由于不再受任何条约的限制,设计师们第一次能够按照规定的技术规格,设计所需尺寸的航空母舰。

   “翔鹤号”和“瑞鹤号”标准排水量25675吨,各载机72架,航速34节。日本飞机特别轻,起飞无须外力帮助,因此没有装弹射器。两舰均配备了11组拦阻索,舰首3组,舰尾8组,有两层机库,三部升降机;最前面的一部在中线,另外两部在左右两舷(不对称)。起初准备把烟囱安排在两舷侧,为了吸取“飞龙号”的经验,重新审查了设计,最终在右舷侧装了两个弯曲的烟囱和一个小型上层建筑。

   “翔鹤号”和“瑞鹤号”是日本航空母舰中的一对骄子,并成了其它一些航空母舰的设计基础。和“龙骧号”一样,它们的干舷很高,风浪中航行时海浪打不到飞行甲板。舰首装了一部很大的零式水听器或被动式声纳,用以探测敌潜艇。不过,军舰只有低速航行时,水听器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舰上的防御武器很强,有八座89式双联装127毫米40倍口径高炮和12座三联装25毫米炮。

   日本人在飞行甲板上的一套作业方法和美英不同。飞行长 [ 校者注:即舰上航空部门(第6战斗部门)长 ] 和另外两名军官在舰桥上负责指挥。一名军官在飞行甲板上指挥飞机的运动,如滑跑。起飞程序很简单:飞行长或者他的助手举起一面小白旗,这就是向飞行员发出的起飞信号;每隔20秒钟起飞一架,不再发令;如果飞行长打算结束起飞作业,他就放下小白旗。需要降落的飞机要在离航空母舰大约400米到600米的地方做反降落航向飞行,表示它要求降落。在飞行甲板作好准备后,甲板飞行军官(日本人叫甲板整备员)则闪光灯通知飞机降落。距上层建筑最近的飞行员在离航空母舰大约800米远的地方从200米高度开始降落。飞行甲板上并不发出什么信号来帮助飞行员判断他的降落方向是否准确,飞行员必须自己判断。在飞行甲板前端有一个蒸汽喷管,用蒸汽的流向显示甲板上的风向;飞行甲板的中央和边缘有一排灯,用以标识飞行甲板的高度。

   美国和英国在航空母舰上设置了降落引导官和甲板降落指挥官。后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军官,手里挥动乒乓球拍形状的两个指挥拍,通知飞行员修正高度、对准中心线和飞机接近拦阻索时放尾钩的高度。如果飞机看来不能准确降落,他便及时发出复飞信号,让飞行员飞开,再进行降落。这套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危险。再次降落时,如果飞机尾钩仍然没有挂上拦阻索,飞机可以撞进拦阻网。

   这时,美国看来是倒退了一步。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不顾航空局的建议,依然批准建造一艘14500吨级航空母舰,其尺寸和失败的“突击者号”相差不多。海军部的理由是,根据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实际上已经放松了华盛顿条约的条款限制),美国只能再造14500吨,使航空母舰的总吨数达到条约规定的13万5千吨的总吨位。

   不过,这般新舰没有重犯“突击者号”的某些错误。实际上,它是“约克城号”的小型化;为了能够搭载同样数量的飞机,它牺牲了航速。本来准备装三部中线升降机,在建造过程中,舰首升降机却改成了新型的侧式升降机,装在左舷,在上层建筑对面。这部侧式升降机是T型升降机,大小刚好容下一架飞机。

   伯利恒钢铁公司在1935年取得了建造CV7的订货合同。这艘航空母舰是“黄蜂号”,1939年4月4日下水,在条约规定的时间届满一年之后服役 [ 校者注:美国于1934年制订了文森造舰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到1939年把海军实力扩充到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所允许的最大限额。“黄蜂号”是文森计划的一部分 ] 。当时,由于现代航空母舰的数量满足了和平时期的需要,老舰“兰利号”几乎拆掉了一半飞行甲板,在1937年降格为水上飞机母舰。它仍在海军服役,但由于速度低,事实上已无法和舰队一起行动。

   同样,英国人好不容易才意识到必须尽快武装自己,以对抗德国的崛起。在空军部管辖下,海军航空兵每况愈下。最严重的是缺少飞机。皇家空军控制了飞机的设计和订购,他们盲目地把高空水平轰炸奉为至宝,不准订购俯冲轰炸机,也不支持海军研制与岸基飞机性能相近的舰载机。直到这时,海军(主要是那些认为空中力量应该满足舰队作战需要的海军高级军官)才感觉到1918年如此众多献身飞行的军官“投奔”到皇家空军的严重性。

   飞机性能不好的问题,如必须配备一名观察员(主要是协助驾驶员处理复杂的领航),飞机在飞行甲板上降落时经受不住降落应力等,海军航空兵也负有部分责任。美国海军的飞机也存在这些问题。但毫无疑问,在皇家空军监督下制订的技术规格,使飞机设计师们没有任何压力去设计高性能的飞机。很难设想,能够生产飓风式和喷火式飞机的英国航空工业,就没有能力制造性能同样优良的舰载机。

   制造剑鱼式飞机的事足以说明这件憾事。1933年,菲利航空公司生产了—种双翼鱼雷侦察机(设计代号是TSR1),作为该公司按空军部制订的技术规格设计的S9/30的比较方案。它的最大时速138海里,携带一条鱼雷,防御火力有一挺7.7毫米机枪,由观察员兼任炮手,向前射出的炮弹要穿过螺旋桨。比较起来,美国海军在一年前就从柯蒂斯公司订购了一架叫做XF12C-1的样机,这是一种双座战斗机,可以进行俯冲轰炸。它的伞形翼在俯冲轰炸时强度不够,象剑鱼式的样机那样在试验时坠毁了。1935年,它改成了双翼机,代号XSBC-2,最大时速220海里,可以进行侦察和轰炸。即便是1927年美国海军在“兰利号”进行起飞试验的道格拉斯T2D双引擎鱼雷机的最大速度,也几乎具有六年后为剑鱼式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还应该指出,日本海军在1933年订购的爱知DIA双翼俯冲轰炸机的最大时速也有174海里。

   设计出一种合适的舰载战斗机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舰载战斗机必须综合许多特性,而不能在一架飞机上偏废哪一个方面。为了截击和歼灭敌机,它需要有足够的速度,为了给己方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护航,还必须有足够的续航力。除了这些互相矛盾的要求外,舰载战斗机还有强度上的要求和尺寸限制。飞机设计师肩负的任务是很艰巨的。由于这些原因,舰载战斗机总要比同类岸基飞机重,在各方面又要更为灵活。技术的逐步发展使设计师受益不浅。折叠翼不仅能使升降机便于装飞机,也使飞机能够有更大的翼面积,产生更大的升力,弥补飞机重量大的缺陷。早在1923年,小型菲利空中捕手式飞机就有降落襟翼,使飞机能够低速起降,这对于舰载机是非常必要的,

   同过去那种想得好而实际效果差的不协调局面迥然不同的是,英国人在航空母舰方面重新做了努力。他们取得的第一个成果是,英国海军的“皇家方舟号”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它注定要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航空母舰之一。1930年,英国海军部为海军航空兵制订了一项新政策,到1935年,英国将建造五艘各自搭载72架飞机的大型航空母舰,来替换“百眼巨人号”、“暴怒号”、“鹰号”、“勇敢号”和“光荣号”。英国人曾积极活动,想在伦敦会议上作为裁减军备总原则的一部分,把航空母舰的排水量限制在2万2千吨,而不是伦敦海军条约最后规定的对美国有利的2万7千吨。早在1934年,英国制订第一个新的航空母舰建造计划时,就对排水量打了折扣,有意说得低些。

   令人伤心的是,这艘新型航空母舰对飞机的需求遭到了皇家空军的激烈反对,它担心,海军航空兵实力的任何增长都会导致政治家们削减岸基飞机的数量。皇家空军本应采取比较宽宏的立场,和海军一起向政治家们提出共同的依据,为双方陈述理由。但是,皇家空军自知自己根底浅,有自卑感,它一个劲地鼓噪航空兵不可分的谬论,目的完全是为了保住独立的军种地位。无须说,对待轰炸技术的态度是和海军航空兵的行动准则极不相称的。飞机击沉军舰的能力虽然早有定论,但对俯冲轰炸并不重视,对轰炸潜艇几乎没有研究过,使用航空鱼雷则更是无从谈起。

   财政情况也很不妙,要等到1935年才能订购一艘新型航空母舰。1930年,给这艘航空母舰已临时定名为“木星号”;后来又决定,把“木星号”这个舰名授予曾在达达尼尔海峡一显身手的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1937年4月13日,这艘航空母舰下水,正式命名为“皇家方舟号”;在这以前,老舰“皇家方舟号”更名为“飞马座号”,“皇家方舟号”这个舰名已“闲置”了一段时间。这时,日本和美国已经开工建造了六艘航空母舰,英国才刚刚开始建造第二艘。

   “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设计师们首先考虑的是,给这艘排水量有限的军舰提供最大面积的飞行甲板,在舰首尾装了轮廓明显的外伸板,使飞行甲板比水线长24.4米。主机设计成可以突然加速或减速,使母舰能够适应飞行甲板上的风速。实际上,这意味着“皇家方舟号”的主机要有驱动一艘战列舰那样大的功率,而且性能比一艘驱逐舰还要好。水池试验表明,“皇家方舟号”采用短而宽的船体是得体的。它没有采用“约克城号”和“飞龙号”9:1和10:1的长宽比例,“皇家方舟号”的长宽比例为7.6:1。这样,“皇家方舟号”转向要快一些,也未损害军舰的稳性和适航性。

   主机采用了独特的、只有在德国战列舰上才能见到的三轴布置,最大航速为31.75节,跟“飞龙号”的航速相差无几,而主机的功率只有“飞龙号”的65%。贮油方法和英国先前的航空母舰一样,用筒形汽油舱贮存380吨汽油,筒形汽油舱同主要结构隔开,以防止汽油舱在船体双节点振动冲荡时发生断裂。为了避免海水污染燃油,第一次用压缩空气取代了海水排油装置。

   象美国和日本的航空母舰那样,“皇家方舟号”的飞行甲板和机库没有装甲保护,只有弹药舱、航空汽油舱和主机舱,在机库甲板下面装了89毫米厚的水平装甲板。这些舱室的侧壁,是114毫米厚的防弹防雷装甲。两舷是薄防雷护壳和38毫米厚的防雷内壁。该舰能经受住巡洋舰从7千米或更远处发射的152毫米炮弹,和水平轰炸机从2千米高空投下的125公斤炸弹的打击,以及338公斤鱼雷雷头的攻击。

   “皇家方舟号”有两座机库,机库有足够的净空,并采取了严格的防火措施,包括采用钢板隔火墙,盐水喷射器和防止汽油蒸汽从机库窜到军舰其它部位的气塞机构。总之,机库具备了封闭式机库的全部优点。采取这些防火措施也付出了很高代价,到完成最终设计时,机库容量从72架降到了60架。

   和美英其它航空母舰不同,“皇家方舟号”的飞行甲板是钢质的,飞行甲板的尾端具有英国典型的“圆弧”(或向下低伸),首端也有同样的向下坡道。从1918年对“鹰号”上层建筑进行风洞试验时起,英国在设计航空母舰时就很重视空气动力学因素。在“皇家方舟号”上,连岛式上层建筑也设计成了翼形,以减少湍流。这对当时风行一时的、结构脆弱的英国飞机来说非常必要。美国的航空母舰没有留意这样的问题,他们的飞行甲饭呈方形,上层建筑呈长方形。一位英国的造船师后来评论说,美国航空母舰的设计看来不是消除湍流,而是在制造湍流。造成这种差别的简单原因是,美国飞机能承受住冲击,没有必要象英国人那样精心对待。

   “皇家方舟号”的设计只有一处跟“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一致,即它的飞行甲板是强力甲板,也是船体的上桁材。如果不需要舷侧有大开度开口来满足配置敞开式机库的需要,采取强力甲板结构是可行的。采用这种结构能配置小型升降机,而升降机要穿过具有中线大开度开口的主桁材,这在结构上是行不通的。两部升降机分别装布舰首尾的右舷,宽度只有6.7米。第三部升降机在左舷,在上层建筑对面,宽7.62米。采用这种窄而长(13.72米)的升降机,目的是在升降机工作时机库内能有空位来移动飞机。但是,英国人的独出心裁是自欺欺人。每部升降机都有上下两个平台,上平台的“运行”是从上机库升到飞行甲板,下平台的“运行”只能从下平台升到上机库。英国人原以为,升降机这样古怪的款式,下机库可以用来维修飞机,上机库则用于提升飞机。这听起来倒不错,实际上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把一架受伤的飞机送到修理车间,必须首先把它送到上机库,从升降机卸下后,升起升降机,然后装到下平台上,再放到下机库甲板。这些全需要时间,从而降低了运送飞机的速度。升降机狭窄也意味着运往机库的任何飞机,在送进机库之前都必须事先把机翼折叠起来。

   “皇家方舟号”在飞行甲板的前端装了两台液压气体弹射器。它们与约克城级航空母舰上的起飞加速器不同,是用吊车把飞机提升到起飞高度,然后靠飞机本身的轮子以66节的速度从弹射器上推出去。美国的方式正好相反,弹射器是在尾部位置弹射飞机,但效果一样。“皇家方舟号”有八根拦阻索和一个拦阻网,它是第一艘装拦阻网的英国航空母舰。

   1926年5月,英国曾在“暴怒号”上首次进行夜间降落试验。“皇家方舟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识别系统,包括显示飞行甲板边缘轮廓的系统,和指示下降角度和感觉高度的系统。后来做了改进,沿舰舷设置识别灯,让返航的飞行员能够识别出自己的母舰,实际上,识别灯用处不大。

   对设计和建造“皇家方舟号”所做的巨大努力,反映了皇家海军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皇家空军的包办领导使海军航空兵倍感失望,终于在海军中掀起了一股航空兵热。新一代的海军将领领导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要重新取得海上飞行的领导权。皇家空军身不由己,最后只好让步。追究缘由,可能是他们的心思完全迷上了战略轰炸。他们要建立轰炸机部队,这桩事十分激动人心,可是海军航空兵纠缠不休,使他们分散了许多精力。1937年夏天,政府宣布皇家空军对海军航空兵的领导权在两年内交还给皇家海军,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它意味着皇家空军将撤回大量飞行员和维修保养人员。

   欧洲的局势日趋紧张,每五年建造一艘航空母舰的按步就班的计划必须废止。批准建造“皇家方舟号”之后刚刚两年,1936年海军预算就包括装备两艘2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设计工作很复杂,很费时间,这两艘新母舰按理是稍大一点的皇家方舟级,但不尽然,它们是新型航空母舰,机库和飞行甲板都有装甲防护。

   这个决定是由海军部修造和军需局长雷金纳德·亨德森海军少将作出的。亨德森曾经一度指挥过“暴怒号”,1931年还指挥过英国第一支航空母舰部队。他对现代舰载机奇缺的情况是一清二楚的。1933年以来,德国海军重振旗鼓,发展很快,意大利海军也跃跃欲试。法国只有一艘航空母舰。可以肯定,英国将在北海和地中海岸基飞机的航程内作战,而英国的舰载机,迄今却不具备陆上战斗机的优良性能。这也表明,皇家空军完全醉心在掌握轰炸机的优势了。

   英国人决定给这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尽可能提供有效的保护。就是说,建造舷壁装甲为114毫米、顶部装甲为76毫米的船体,以抵御450公斤炸弹的攻击。英国人的设想是,在遭到重型炸弹攻击时,飞行大队的飞机将送进机库,把军舰的防御留给火力很猛的、有16门114毫米高炮和6座8管乒乓炮炮群。

   新母舰要在排水量与“皇家方舟号”大体相当的前提下造装甲机库,这在技术上困难很多。“皇家方舟号”有两座机库,飞行甲板长而宽,新母舰只能有一座机库,飞行甲板比“皇家方舟号”短18.3米。还有,载机量也只有36架,鱼雷机和战斗机的比例为5:1。这个缺陷不象想的那样严重,因为皇家海军还没有足够的飞机和飞行员来建立规模更大的飞行大队。后来,改进了飞机的搭载方法,增加了飞机的搭载量。为了提高防空能力,在飞行甲板边缘四角均配置了两座114毫米高炮炮塔,在战前的所有航空母舰中,这两艘新型航空母舰的炮群火力最强。

   设计工作尽管很复杂,由于亨德森的努力,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937年初,“光辉号”和“胜利号”两艘航空母舰动工,1939年下水。1937年海军预算中计划建造另外两艘同级航空母舰“可怖号”和“不挠号”。“可怖号”在“胜利号”之前下水,“不挠号”在1940年春下水。新母舰载机量小,曾遭到激烈批评。因此,“不挠号”在建造过程中,对原设计做了改进,在主机库下面加了半座机库。办法是减薄机库的侧壁装甲,并把机库高度从4.88米减到4.27米。与此同时,1938年和1939年预算中拟定建造同级第4艘和第6艘航空母舰的计划,基于上述原因被撤销。

   在一些书刊中虽有光辉级第三批航空母舰(“不挠号”和“可怖号”为第二批)的提法,“怨仇号”和它的姊妹舰“不倦号”却是采用了全新的设计。原因之一是,英国援引海军条约中的例外条款(或机动条款),把这两艘航空母舰的排水量增加到2万7千吨。这使它们既有“皇家方舟号”的装甲甲板和两座全长机库,又有“光辉号”的强大火炮装备,载机72架。应该说,这两艘航空母舰综合了两方面的优点,实际上,怨仇级却不如光辉级成功。第一,由于战时耽搁和设备转用到其它更紧迫的军舰上,在最需要航空母舰的时刻它们尚未竣工。第二,设计准备工作太仓促,致使主机和主锅炉增大、飞机增多时,增加的舰员没有住舱。结果,不得不把下机库的前半部辟为住舱。该级航空母舰虽然采用了新设计,但并不比“不挠号”强。对于英国的航空母舰来说,北海和地中海是异常危险的水域。“皇家方舟号”在这两个水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令人遗憾的是,英国人没有造6艘“皇家方舟号”的改进型来弥补自己的财力不足。建造几艘“皇家方舟号”改进型航空母舰,无疑竣工会更快些。

   法国人也力图建造航空母舰。他们起步比英国人晚,结果半途而废了。1935年,法国海军看中了把航速快、结构单薄的重巡洋舰“杜肯号”和“图尔维尔号”改装成航空母舰的提案,并拟订了三个改装方案,载机量只有12架到14架。这等于把没有用的巡洋舰改装成没有用的航空母舰,实用性很差,改装方案最终被否决。最后,决定建造正规航空母舰。1938年的造舰计划规定,建造“霞飞号”和“伴尔维号”两艘航空母舰。

   至少可以说,法国人要造的第一批航空母舰十分奇特。它们的排水量只有1万8千吨,但有双层机库,火力很强,有四座双联装130毫米高炮,载机仅40架。巨大的岛式上层建筑酷似巡洋舰的上层建筑,为了保持平衡,200米长的飞行甲板紧靠左舷。弹药舱有装甲保护,主机舱有100毫米厚的防护板,但船体装甲不厚。“霞飞号”于1938年11月动工,德军入侵法国时,只完成28%的工程量。它的姊妹舰尚未动工,材料全部被毁。唯一的例外是“霞飞号”的主机,1946年造好后,装到了布勒斯特市阿尔塞纳尔的地下发电站。

   1935年,德国决定建造一艘航空母舰。该舰于1938年12月8日下水,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 [ 校者注:由于书中所述的原因,“格拉夫·齐柏林号”航空母舰最终没有建成 ] 。1936年,德国人又决定建造第二艘航空母舰,却一直没有动工。皇家海军与皇家空军有过的纠葛,同德国海军和“飞狼”(德国空军)之间的互相争夺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性格孤僻的雷德尔海军上将,在官场上自然不是以诡辩为能事的“飞狼”首领戈林的对手。雷德尔在决定两艘航空母舰上装备哪种飞机时困难重重。此外,德国造船师没有设计航空母舰的经验,这艘2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的设计,先进与落后并存,优点和缺点兼收,成了剽窃别国海军设计的大杂烩。飞行甲板有薄装甲,可以防弹片,机库甲板的装甲比较厚些,水线部分的装甲为102毫米。

   “格拉夫·齐柏林号”的火力很强,在上层建筑前后装了6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为了防御水面舰只的攻击,在下面的炮塔里有16门单管105毫米平射炮。按排水量来说,它的主机功率很大,为20万马力,航速33.75节,能搭载飞机40架。

   美国官方对轴心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依然奉行不介入政策。1938年5月,国会通过了海军扩建法案。(1930年签订的海军条约这时已经废除。)根据这项法案,允许建造4万吨级的新型航空母舰。但是,美国海军批准建造的航空母舰仍为2万7千吨,总吨位限制在17万5千吨。和英国海军部的作法相反,美国海军部全体委员会为了抢时间,决定建造约克城级的同型舰,一方面继续进行新级航空母舰的设计。这艘舰就是“大黄蜂号”(CV8),是在“企业号”服役之后5天批准建造的。它于1939年9月动工。

   抢时间建造“大黄蜂号”是明智的,这不仅为对日作战及时提供了另一艘快速航空母舰,也使修造局有时间来准备新设计,把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39年6月,修造局为新型航空母舰(CV9)制订了战术技术规格。这套战术技术规格后来成了1939年6月到1940年1月有关各局准备CV9A到CV9F六套草图设计的基础。最初打算按“大黄蜂号”的老样式建造,排水量20400吨,以便把排水量控制在法案规定总吨位数中余下的21000吨以内。“突击者号”舰长约翰·C·麦凯恩提出了另一项建议,建造两艘1万吨级侦察航空母舰。面临的选择仍然是20年来争吵不休的关于航空母舰战术和设计思想,要么建造为数众多,但威力不大、要依靠其它舰只保护的航空母舰,要么建造拥有强大飞行大队(它本身就是主要攻击武器)的大型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最终决定建造大型航空母舰。这一决定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比起三十年代所作的任何其它决定的影响都大。海军部全体委员会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载机量,还要求速度快,防护性好。结果,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排水量从CV9A的20400吨一下增到CVI9E,CVI9F的25000吨和26000吨。

“约克城号”(CV5)和CV9F性能比较
CV5 CV9F
标准排水量(吨) 19,800 26,000
水线长(米) 232 250
宽(米) 25.3 27.7
吃水(米) 6.4 7.9
主机功率(轴马力) 120,000 150,000
航速(节) 33 33
航空汽油储量(加仑) 178,000 220,000
载机数(架) 81 90

   正如英国人所发现的,飞行大队规模增大,会给设计带来一大堆新问题。飞机数目增加10%,甲板面积就得增加10%。飞机越大、越重,需要的燃油越多;如果增加燃油储量,即使为了防御敌人使用新武器不再加强航空母舰的装甲,其装甲防护势必也要加强。此外,飞机越大,所需的升降机也大,弹射器的功率也得增加,还要改进飞行甲板上的加油系统。事实上,设计师们很快认识到,即使拥有“约克城号”同样规模的飞行大队,载80架同样威力的飞机,母舰的排水量也要比“约克城号”大一些才行。美国海军舰只必须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这就是说,美国军舰的最大宽度不能超过33米,这是长期阻碍美国人扩大设计的重要原因。

   在最终审定这批新型航空母舰的设计时,考虑到了它们将要作战的战场。华盛顿心里有底,英国不是美国的潜在对手。设计在太平洋作战的舰只,在航海性能方面同在大西洋作战的舰只有很大差别,巴拿马运河宽度的限制也显得更加突出。最重要的是,军舰要跨越浩瀚的太平洋,经济航速(大约15节)时要有1万5千海里的续航力。航空母舰本身和它的飞机都必须有最大的续航力。航空母舰经常要离开舰队,高速驶向起飞位置,然后再高速返回舰队的警戒圈。发动一次空袭,它要高速逆风行驶达1小时;收回飞机时,它又常常和它的同伴背道而驰,尔后再高速赶上它们。

   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矛盾。结果,所要求的35节航速降了下来,飞行大队的规模也保持在80架飞机的水平。备用引擎和飞机配件,由50%减到25%。因为在太平洋水域活动,对远离本土的航空母舰来说,要补充作战中损失的飞机是不容易的。

   CV9的最终设计为27100吨。1940年夏天,国会通过了《舰队扩大10%法案》和《两洋海军法案》,废除了以前的法定限制。前一个法案批准建造3艘27100百吨级航空母舰,后一个法案批准追加建造8艘。根据这项计划建造的这批航空母舰,成了最终打垮日本的有力武器,虽说它们在两年之后才竣工。这批航空母舰的舰名是从过去曾经使用过的舰名中选定的,它们是:“埃塞克斯号”(CV9)、“好人理查德号”(CV10)、“勇猛号”(CV11)、“岐沙治号”(CV12)、“富兰克林号”(CV13)、“汉科克号”(CV14)、“伦道夫号”(CV15)、“卡伯特号”(CV16)、“邦克山号”(CV17)、“奥里斯坎尼号”(CV18)、“提康德罗加号”(CV19)和“本宁顿号”(CV20)。它们当中有一半是在竣工前命名的,以纪念在战争中(开战后一年半内)损失的舰只。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