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人物与策略·第四
作者:安东尼·普雷斯顿·英国
出自————《航空母舰发展史》
出自————《战争通史》
1918年战争结束。这时英国人已经拥有一个领导海军航空兵的指挥机构。遗憾的是,他们还是做出了一项招致严重后果的决定。1917年,伦敦有两个白天遭到德国飞机的猛烈空袭,内阁会议一片恐慌,决定设置一个委员会来研究空防和如何得到飞机。
委员会由才华横溢的简·斯马茨任主席。斯马茨机敏过人,被认为是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得力人物。他也许很有才干,可让人费解的是,他只用两个月时间来考证海军和陆军的战略目标、工业生产和空中战术问题。结果,他只能拿出一份鼓噪其词的总结。确切地说,这份总结的前言,即包含了“战略空中力量”的新原则,这是一个预测未来、令人困惑的见解。他说:“航空作战对工业和人口中心具有巨大破坏力,将成为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由此,陆军和海军古老的作战方式将退居第二位,或附属地位。”用意大利朱利奥·杜黑将军 [ 校者注:杜黑(1869-1930),意大利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1910年,他曾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见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未得到证实。战后,杜黑成了空军制胜论的主要鼓吹者,认为单靠空军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 的话说,用轰炸机就可以决定未来战争的胜负,交战双方的陆军和海军无须动用一枪一弹。1915年,皇家海军驻法国的飞机没有沿袭旧例,去攻击前线阵地,而是破天荒地空袭了德国国内的目标,即所谓的第一次“战略”轰炸。这真是一个讽刺。这次“战略”轰炸战果无足轻重,只是被人们有意夸大,作了过分的宣扬。
在飞机补充方面确实存在混乱局面,皇家海军航空兵部队与皇家飞行部队之间在飞机和飞行员的分配上吵闹不休,于是,调解办法应运而生:把两者置于统一的领导之下,成立皇家空军。新成立的皇家空军在整个战争的关键时刻虽然来不及完善机构,这样做在管理上也仍有许多好处。它可以象设想的那样分配兵力,支援陆军和海军。可是,斯马茨接着又干了几桩蠢事,引起更加激烈的争论。机体和发动机短缺问题刚获解决,他就在一份报告中提出:今后的任务是专心致志地成立一支“独立的”“战略”轰炸部队,“把战争推向德国。”
战略轰炸的热心提倡者,对于轰炸非军事目标的后果也很担心。1917年发生了抗议运动,英国内阁大吃一惊,这才想到民众的情绪已经受到影响。可是,西线的鏖战表明,传统的军事手段明显无效。鉴于这种考虑,英国政府在1917年11月设立了空军部,接着在1918年4月1日成立了皇家空军,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空军军种。休·特伦查德忧心忡忡地担任了第一任空军参谋长,随后担任司令,停战前夕,他曾负责指挥由英、法、意、美各国轰炸机编成的独立轰炸部队。
体制变动对海军飞行的影响,在停战之前察觉极少,具体机构也确定下来了。但是,空军参谋部主要由原皇家飞行部队的军官组成,海军的观点受到排斥。飞行员和维修人员全部是皇家空军的,为了安插前皇家飞行部队人员,海军人员被鼓励调走。这一体制变动对皇家空军有利,也意味着海军失去了它的最有才智的军官;只有极少数飞行员,在放弃他们热爱的飞行后,才被留下来当海军参谋。因此,在海军战术发展遇到危机的这个时期,海军航空兵的呼声受到压抑,而枪炮专业的声音仍然叫得很响,继续统治着争论。
海军认识到问题的危险性,为了得到公平待遇,于1924年在皇家空军管辖内重新成立了海军航空兵。皇家空军的高级军官,特别是特伦查德,愈来愈关心把持皇家空军的独立性。他们热衷于把战略轰炸提高到主要的、事实上是唯一的、压倒一切的地位。朱利奥·杜黑的理论被全部贯彻执行,尽管杜黑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被眼前的战争事例所证实。关于空中力量的讨论,越来越漫无边际,人云亦云,一味鼓吹“轰炸机至上”,并据此逻辑,得出了“没有必要制造战斗机”的结论。政治家和记者们每次都会被这种说法顶回来,任何舰只都可以被准确的高空水平轰炸炸沉。
轰炸机崇拜狂的主张自然是夸大其词的。他们的实际目的是,尽量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更多的钱来制造轰炸机。海军航空兵无优先权可言。由于设计和购买海军飞机的大权掌握在皇家空军手里,海军部即使热心航空事业,也无法左右自己的飞机性能。结果是,在1918年尚可与岸基飞机媲美的英国舰载机性能逐渐落后,以致赶不上日本和美国的海军飞机了。
美国海军有着同样的遭遇。大战结束后,美国陆军飞行员比利·米切尔准将开始鼓吹仿效皇家空军,成立独立的空军。和特伦查德一样,米切尔也是一位陆军军官,后来改行搞飞行。比起那些飞机崇拜狂来,他更加积极。跟特伦查德不同的是,他是选择和平时期施展他的本领,为空军争得一席地位。不过,这时要迅速解决这个三军大计,希望十分渺茫。陆军和海军都反对成立独立的空军,结果,斗争越发激烈起来。
有趣的是,第一次实弹轰炸试验是由海军进行的。1920年11月,老式无畏战列舰“印第安纳号”奉命用来进行一系列轰炸试验。首先,在舰上的要害部位放置了炸弹,然后用教练炸弹对该舰进行攻击。比利·米切尔应邀观看这次试验,兴致勃勃地瞧着这艘老舰沉没了。不过,这次是用空投教练炸弹的办法,引爆放在舰上的炸弹使军舰沉没的,人们不会、也不可能接受“轰炸击沉”的说法。同样不应忽视的是,“印第安纳号”是一艘过时的小舰,建造时根本就没有考虑抗击飞机的轰炸。
然而,米切尔继续公开鼓吹成立单独的空军,双方争执不休。这次斗争可以概括为轰炸机对战列舰之战,自然,最激进的观点占了上风。美国海军部遇到新闻界和国会的强大压力,要它给飞行员们一次机会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这正中米切尔的下怀。海军部最终同意,在1921年6月和7月进行一系列试验,用俘获的德国军舰作靶船。
这次试验十分滑稽可笑。陆军航空队轰炸机的拥护者们从海军借了无线电、罗盘,甚至轰炸瞄准具,由于陆军飞行员从来没有飞离海岸60海里,军舰也只好停在岸边,好让他们找到目标。
1921年6月21日,第一次试验开始。三架海军水上飞机攻击了一艘德国潜艇,各用了三颗81公斤炸弹。结果是决定性的,“U-117号”潜艇在中弹12分钟后沉没。下一轮是老式“衣阿华号”战列舰,它和“印第安纳号”是同代舰只,已经遭受过海军飞机的教练炸弹攻击。海军声明,“衣阿华号”正在无线电控制下进行规避机动,不允许米切尔用轰炸机对它进行实弹攻击。当时导航技术差,米切尔的飞行员即使能找到“衣阿华号”,也未必能击中它。德国“102号”驱逐舰和“法兰克福号”轻巡洋舰都被猛烈的轰炸击沉。
这三艘被炸沉的军舰都是些老态龙钟的旧舰或小舰,只有最后一次试验,才是攻击2万2千8百吨的现代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它于1911年竣工,参加过日德兰海战,但设计时也未考虑到空中攻击。德国战列舰的防护好,这是举世公认的。米切尔的支持者们有意散布说,“‘东弗里斯兰号’会象‘泰坦尼克号’邮船一样永不沉没。” [ 校者注:英国“泰坦尼克号”排水量4万6千吨,是当时最豪华的邮轮,有双层底的船体,分16个水密舱。由于其中4个舱室进水后也能保证该轮的浮性,故有“永不沉没的邮船”之称。1912年4月14日至15日,当它首次横渡大西洋时,在纽芬兰岛大滩南边约95海里的海域撞冰山沉没,1513人丧生 ] 该舰的实际情况却很糟糕,必须经过修理才能安全横渡大西洋。
7月20日,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向“东弗里斯兰号”投了34颗小炸弹,其中6颗命中。按说应该进行一次攻击效果检查,可是,6架陆军轰炸机没有事先通知,便飞临该舰上空,投了大批270公斤炸弹,仅两弹命中。这次正式进行检查,发现该舰甲板没有明显受伤。第二天,8架陆军MB-2轰炸机各投了两颗450公斤炸弹,6弹命中。检查小组报告说,该舰仍可航行。
下午,陆军飞机重新飞来,这次携带的是当时最大的900公斤炸弹。一颗炸弹弹出舰外,两颗近舷爆炸,第四颗命中。没有派灭火队灭火,也没有派损管队去堵漏,而“东弗里斯兰号”仍然挨了很久才沉没。该舰是个死靶子,没有进行任何抗击,或进行机动来规避炸弹。但这一切丝毫不影响米切尔吹牛:他用空袭击沉了一艘战列舰,“证明飞机具有摧毁任何水面舰种的能力。”
继续进行的试验多少证实了米切尔的观点。两个月后,另一艘老式战列舰“亚拉巴马号”被陆军的轰炸机击沉。1923年9月,无畏战列舰“新泽西号”和“弗吉尼亚号”被击沉。1924年11月,尚未竣工的现代战列舰“华盛顿号”奉命用来进行一系列科学试验,比较鱼雷、穿甲炸弹和火炮的效力。试验报告反映了海军的观点:“今天的战列舰遭到飞机攻击虽会受伤,但其结构使它的防护仍然十分有效……未来战列舰的设计应该在甲板和两舷分配装甲,更细地规划内部舱室,以便在遭到飞机攻击时不致造成致命的破损。……不能说飞机的攻击会淘汰战列舰。”
1925年,海军在一次风暴中损失了“谢南多亚号”软式飞艇。据说,米切尔曾就这件事向军事法庭起诉,说海军的无能“几乎是叛国行为”。米切尔做了大量好事,从长远看,他确立了航空母舰的未来。可是,他也干了许多蠢事。除了争吵造成不和外,他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都全神贯注于高空水平轰炸,忽视了鱼雷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的全部经验表明,任何国家海军的主要舰只,在航渡时都没有被高空水平轰炸机击沉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家空军对高空水平轰炸寄予厚望,就象意大利人迷信意大利空军一样,结果事与愿违。只有那些对俯冲轰炸和航空鱼雷感兴趣的航空兵所作的努力,才取得某种成功。
热心海军航空事业的人有一段时间不得不屈从于战列舰拥护者,不过,有几件事也使他们倍受鼓舞。1921年11月,哈丁总统在华盛顿召开海军裁军会议,讨论停止刚露端倪的、可能引起另一次战争的日、英、美军备竞赛。争论的主要焦点,是日本和美国的战列舰拥有量。与会代表敦促这三个主要海军国家压缩舰队规模(在役和在造舰只)。会议同意美英各保持15艘主力舰,日本限定为9艘,法国和意大利各为5艘。与会国引以为豪的是,对有关国家的海军都分配了航空母舰的总吨位,英美各为13万5千吨,日本8万1千吨,法国和意大利各为6万吨。这不仅给英国、美国和日本改造报废的船体开了绿灯,避免他们的船厂失业,而且在筹集资金异常困难的时候,为建造航空母舰提供了依据。
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装帧精美的文件第一次给航空母舰正式下了定义:它是一种标准排水量在1万吨至2万7千吨的军舰,为了搭载、起飞和降落飞机的专门目的而设计。航空母舰的火炮口径限制为203毫米,不得超过10门。作为特别例外,准许日本和美国各自改装两艘3万3千吨级航空母舰,以利用现有的船体。这就是统治航空母舰设计近二十年的准则,直到珍珠港事件时才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