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印度
1975年2月25日,谢克·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被重新任命为克什米尔主席 印度政府重新任命22年前被赶下台的“克什米尔雄狮”为印度这一有争议的省的高级官员。巴基斯坦宣布,这将破坏印巴两国1972年签署的《维持现状协议》)(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巴基斯坦→签署临时和平协定) 。
1975-1979年,印度东北部爆发部落叛乱 政府派部队镇压了叛乱分子争取米佐拉姆和那加兰独立的活动。那加兰人停止了进行了20年的叛乱活动,作为交换,他们要求进行大赦。米佐拉姆人尽管每年都有1000多人死于叛乱,但他们仍继续坚持同印度进行游击战。
1975-1976年,与孟加拉发生边界冲突,两国关系紧张 (参见第二十二章→南亚→孟加拉→军事政变)。
1975年10月20日,与中国发生边境冲突
1979年1月5日,那加兰人再度叛乱 那加兰人从那加兰向与它相邻的阿萨姆邦发动进攻。他们要求阿萨姆将其一部分并入那加兰。
1979年4月20日,国会要求生产核武器的建议被否决 印度政府否决了国会提出的关于面对巴基斯坦可能的核威胁应生产核武器的建议。
1981年4月26日,印度扬言要生产和部署核武器 印度政府的军事顾问苏布拉·马尼亚姆说,巴基斯坦可能生产和部署核武器一事刺激了印度,使其也可能生产与部署核武器。
1981年11月3-23日,印度-巴基斯坦边境冲突 由于巴基斯坦从美国得到了军事援助和印度怀疑巴基斯坦可能拥有核武器,两国的关系不断恶化,边境地区的局势也日益紧张,冲突不断增多。
1979-1982年,印度军队镇压叛乱 印度军队在阿萨姆邦、古吉拉特邦、曼尼普尔邦、米佐邦、特里普拉和孟买邦镇压叛乱。
1982年5月17-20日,中印进行边界谈判 中国与印度就中国控制下的克什米尔-拉达克一段、印度控制下的沿布丹边界的一段有争议的地区进行谈判。
1983年4月6日,军队恢复了阿萨姆邦的秩序 阿萨姆人与本国移民之间的斗争破坏了阿萨姆邦的秩序。印度政府派军队开进阿萨姆邦,以便恢复那里的秩序。
1983年6月7日,旁遮普邦发生骚乱,准军事部队前去干涉 锡克和欣都组织要求中央政府派遣准军事部队维持秩序。
1984年6月6日,阿姆利则金庙事件 桑特·金哈尔·宾德兰维尔领导下的锡克游击队——企图从印度中分离出去——占领了锡克教的圣地金庙。他们遭到了印度军队的猛烈进攻,造成400名锡克人死亡,其中包括宾德兰维尔。这不仅使宾德兰维尔成了锡克人爱国主义的英雄,而且也使更多比较稳重的人也开始支持锡克激进派,并导致了旁遮普邦宗教派系之间的暴力冲突进一步加剧。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被暗杀 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在她新德里的宅邸被她的两名贴身警卫暗杀了。这两名暗杀分子后来也被警察开枪打死。这可能是锡克人对印度军队进攻金庙做出的反应。前总理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接替他母亲,成为印度新总理。
1987年5月,对旁遮普邦进行直接管辖 经过两年半断断续续的调解之后,旁遮普邦的锡克人仍继续进行游击活动。有鉴于此,拉吉夫·甘地决定从新德里对旁遮普邦进行直接管辖。这样一来,虽然旁遮普邦的秩序有所好转,但许多旁遮普邦人对此越来越不满。
1988年5月,金庙围攻战 印度保安部队将锡克游击队包围在金庙,打死46人。游击队的活动还在继续。
1988年11月,挫败了马尔代夫一起阴谋政变 斯里兰卡泰米尔游击队企图推翻马尔代夫政府,但被印度的空降部队挫败了。
1990年1-4月,克什米尔发生骚乱 游行示威的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由于在克什米尔的大部分穆斯林中分裂主义情绪在不断增长,政府部队开始实施宵禁。印度警察部队对游行示威的人群开火,至少造成32人死亡(3月1日)。
1990年11月28日,印度对阿萨姆进行直接管辖 由于分裂主义分子在印度的阿萨姆不断进行暴力活动,新德里决定对该邦进行直接管辖,以恢复那里的秩序。
巴基斯坦
1975年2月5-18日,美国的军事援助使得印巴关系更趋紧张 美国总统卡特取消了十年来对巴基斯坦的武器禁运。印度对此表示抗议。他指出,这将鼓励好战的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推行其反印度的政策。美国后来也取消了对印度的武器禁运,但这并未使印度感到满意(2月24日)。
1975年2月8日-3月4日,西北边境省发生骚乱,巴基斯坦指责阿富汗背后搞鬼 巴基斯坦宣称,此次骚乱得到了阿富汗在背后的支持。
1976年2月25日,巴基斯坦购买法国的核处理厂 外国的军备控制分析家们解释说,这是对印度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爆炸(1974年5月18日)所做出的反应(参见第二十二章→南亚→印度)。
1976年9月3-10日,平息科希斯坦部落叛乱 巴基斯坦政府出动了1万多人的部队,在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平息了此次叛乱。
1977年4月21日,在三个城市实行戒严 因指控布托总理在大选中作弊而引起了暴力和骚乱。为此,布托总理宣布在三个城市中实行戒严。它们是:卡拉奇、拉合尔和海得拉巴。但后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宣布此项戒严令为非法(6月3日),三天后撤消了(6月6日)。
1977年7月5日,军事政变 由于骚乱不止,大选作弊,巴基斯坦陆军总参谋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将军发动政变。总理布托以及反对党领导人被捕入狱。继续实行戒严。贝·布托很快被释放。齐亚·哈克将军宣布在10月进行新的大选,但很快又取消了这一承诺。
1977年9月5日,原总理布托因被指控指使谋杀政治反对派而被捕 这位前总理受到审判并定罪为指使谋杀政治反对派(1978年3月18日)。
1979年4月4日,处决布托 齐亚·哈克将军拒绝了外国关于要求宽大处理布托的建议。
1979年4月6日,美国断绝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 由于美国怀疑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所以美国决定断绝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巴基斯坦否认这一说法,指出巴基斯坦只建立一座用于和平目的的核电站(4月18日)。后来虽经多次谈判,但美国仍坚持自己的立场(10月17-18日)。
1980年1月15日,美国改变立场,决定继续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 苏联入侵阿富汗,使美国改变其立场,决定继续对巴基斯坦进行军事援助。尽管还在怀疑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但美国还是向其提供了价值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美国还宣布,美国打算恢复1959年与巴基斯坦签署的军事条约:一旦苏联对巴基斯坦发动入侵,美国有权出兵干涉。齐亚·哈克总统表示欢迎美国的允诺,但他拒绝了美国的军事援助,认为这笔军事援助微不足道。
1980年9月26日,苏联直升机入侵巴基斯坦边界 巴基斯坦当局指责苏联武装直升机入侵巴基斯坦边境并对巴基斯坦军队进行攻击。巴基斯坦方面称,这只是自从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苏联多次类似的入侵巴基斯坦边界事件中的一次。
1981年3月23日-4月21日,美国恢复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政府向巴基斯坦提供了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以使其能对付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面临的安全挑战。
1981年10月16日,巴基斯坦提议与印度签署互不发动战争条约 印度拒绝了穆罕默德·齐亚·哈克总统的这一建议,认为这是巴基斯坦的一个宣传步聚(11月11日)。
1981年11月25日,巴基斯坦扬言要发展核武器 西方报刊报道说,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对来访的土耳其记者说,巴基斯坦争取发展核武器,因为这是巴基斯坦在当今世界环境下保证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
1982年1月29-31日,与印度进行条约谈判 印度改变了其不同巴基斯坦谈判有关互不侵犯条约的立场,决定与巴基斯坦进行谈判并希望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但后来因为巴基斯坦的一名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反印讲话,印度退出了谈判(2月25日)。
1988年8月17日,齐亚·哈克总统卒 齐亚·哈克总统和其28名高级官员在一次空难中全部遇难。外界有传闻说,此次空难实乃阿富汗秘密警察或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所为。
1988年11月16日,贝·布托在大选中取胜 贝·布托是前总理布托的女儿,领导着巴基斯坦左翼人民党,取得了自1973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选胜利。贝·布托成为伊斯兰国家第一位女总理(12月2日)。
1990年8月6日,贝·布托总理下台 军方支持下的伊沙克·汗总统指控贝·布托总理有腐化和起用亲属等行为。贝·布托在执政20个月后,被迫下台。伊沙克汗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派军队占领控制了国家电视台和电话系统。贝·布托称这行动是由伊斯兰保守势力和军方摘的一次“宫廷政变”。
阿富汗
1975年8月30日,与苏联达成《经济援助协议》 协议的有效期为30年。
1978年1月1日-3月1日,与苏联的关系冷却 达乌德总统对不断增长的苏联影响开始担心,他将苏联顾问的数量从过去的1000人减到200人。
1978年4月27-28日,达乌德被苏联支持的穆尔·穆罕默德·塔拉奇推翻,处死 塔拉奇上台后,开始推行其现代化和再教育计划。这一计划受到了大多数阿富汗人的抵制和反对。8000-12000反对者被无情地杀害了。
1979年2月14日,美国大使被杀 美国大使阿道夫·达布斯被穆斯林极端主义分子扣押在一家饭店作人质。当苏联和阿富汗当局对该家饭店发动猛攻时,达布斯在激烈枪战中被打死。美国国务院曾要求他们采取行动时要小心,并对苏联插手此次事件提出抗议。
1979年3月27日,阿明出任总理 总统塔拉奇任命阿明为阿富汗总理。尽管共产党加紧控制政府,但人民中间普遍的抵制情绪演变成了大规模的骚乱。许多从阿富汗军中逃跑出来的士兵参加了反叛组织(他们自称是“穆贾西德自由战士”或“圣战斗士”,文中又称“穆贾西德游击队”),他们后来控制了阿富汗28个省中的22个省。
1979年9月16-18日,塔拉奇垮台 阿明推翻了塔拉奇政府,塔拉奇在枪战中被打死。阿明的政变显然未得到苏联的支持。阿明与苏联顾问之间的摩擦不断增加。
苏联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1-16日,苏联集结兵力 苏联开始在喀布尔的两个机场增加卫戍部队并开始秘密地为抓获阿明做准备。苏联仅对阿富汗北部的苏军进行了秘密的局部动员。克里姆林宫显然是怕穆贾西德自由战士提前发动叛乱,推翻阿明政府。这样就可能切断苏联与阿富汗的关系。所以苏联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在此之前就采取行动。
1979年12月24日,苏联占领喀布尔机场 苏联的特种作战部队在内务部第一副部长V.S.帕普金中将的指挥下占领在卡布尔机场。
1979年12月25-28日,占领喀布尔 苏联从圣诞节开始,大规模空运部队。苏联的第一○三空降师、第一○四空降师和第一○五空降师被空运到喀布尔。与此同时,苏联的4个摩托化步兵师从北部陆地入侵阿富汗。当第一○五空降师占领喀布尔时,遭到了阿富汗军队和当地群众相当顽强的抵抗。阿明和他的部长们被包围在阿明的总统府内。苏联的一支特遣部队冲了进去,阿明也可能在战斗中被打死,也可能后来被处决了。帕普金将军也在这次战斗中阵亡。
1979年12月28日,卡尔迈勒出任总统 卡尔迈勒原为阿明的副总统,出任总统前是阿富汗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大使,被苏联召回国出任阿富汗总统。
评论: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了全世界的一致谴责。苏联这一行动使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去年春天美国总统卡特与苏联国家主席勃列日涅夫签订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卡特总统决定对苏联实施小麦禁运并拒绝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1980年夏季奥运会。
1980年1-2月,广泛开展的抵抗运动 12月政变成功后,阿富汗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抵抗苏联入侵。他们伏击苏军的车队,大量的装甲车辆被击毁。穆贾西德自由战士包围了苏军占领的几个大城市并对城市发动攻击。阿富汗1-2月的恶劣气候条件限制了苏军的行动。
1980年2月21-23日,喀布尔举行起义 起义被苏军镇压了,其中有500人被打死,另有1200人被抓。
1980年3-4月,苏联发动进攻 苏联的进攻目标是:(1)解除阿富汗抵抗组织对有些城市的围困;(2)必须将穆贾西德游击队驱逐出肥沃的山谷和连接主要城市的战略公路;(3)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边境地区建立一个安全地带,阻止穆贾西德游击队通过这条路线,从巴基斯坦获得补给、弹药与装备;(4)对山区进行扫荡,肃清那里所有抵抗组织的根据地。
1980年3月1日,战役的第一阶段 苏军首先派出米格-21战斗机,使用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对游击队的阵地进行低空轰炸,然后用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使用凝固汽油弹和火箭弹对游击队的阵地进行密集的轰炸,最后再使用米-6“钩”直升机搭载空降突击部队在游击队阵地实施空降。这样,苏军所有的卫戍部队的压力被大大减轻了,剩下的穆贾西德游击队统统被赶进山区。
1980年4-5月,战役的第二、三阶段 为将穆贾西德游击队赶出山谷和控制战略通路,苏联出动了诸兵种合成部队,发动空地一体攻击,其中米-24武装直升机发挥了主要作用。尽管进攻行动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苏军还是将穆贾西德游击队赶进山区并使其遭受到沉重打击。苏军很快建立起了一条安全地带,但苏联既不能控制从巴基斯坦向游击队输送补给和武器弹药,也不能制止穆贾西德游击队对战略谷地的袭击。
1980-1985年,阿富汗抵抗运动 在继续苏联不断增加侵阿军队数量,从一开始的85000人增加到105000人,但还是不能制止抵抗运动。游击队不断袭击苏军的运输车队和运输线。穆贾西德游击队通过袭击可以得到他们急需的食品和弹药,另外,他们也从巴基斯坦得到一部分补给和弹药。苏联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阿富汗抵抗组织,但苏军自己也损失惨重。苏军既不能保证山区的安全,也不能完全保证城外谷地的安全。阿富汗人说,苏联在阿富汗使用了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破坏了1925年《日内瓦公约》和1972年日内瓦《关于禁止生产和储备生物武器的条约》。美国国务院也怀疑苏联非法使用了生物武器。穆贾西德游击队的处境也很困难,宗教、部落间的纠纷以及缺少武器弹药和装备等问题使抵抗运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苏军尽管遭到顽强的抵抗且伤亡惨重(估计1984年苏军的伤亡人数在15000人左右),但尚无迹象表明苏联可能放弃阿富汗。苏军在19个机场扩建飞机跑道并在坎大哈、赫拉特、达德山和马扎利沙利夫,以及在靠近中国边界的瓦克汗走廊附近兴建新的机场。1984年,苏联飞机从在阿富汗的空军基地起飞,其活动范围已包括波斯湾和印度洋。当时在阿富汗的苏军飞机估计在400架左右,其中包括米格-23和伊尔-38等机型。
1985年5月,抵抗组织联合 阿富汗的7个主要抵抗组织领导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举行会议,同意组成统一战线。
1986年,美国增加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援助 由于苏联加紧对阿富汗游击队进行扫荡,美国开始通过巴基斯坦增加对游击队的援助,其中包括各种先进武器,如“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等。这大大增强了游击队抵抗苏军的能力。他们使用美国“毒刺”式防空导弹可有效地对付可怕的苏军米-8和米-24武装直升机。苏联的战争负担越来越重。许多老兵复员后得了战争紧张综合症,他们也像美国越战时的那些老兵一样抗议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1986年5月4日,纳吉布拉发动政变推翻卡尔迈勒政权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原是阿富汗秘密警察头子。他发动不流血政变,推翻了卡尔迈勒政权,成为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第二年,他当选总统,执政期为七年(1987年11月)。
1986年10月,纳吉布拉推行和解政策 在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会谈之后,纳吉布拉宣布将推行国家和解政策,并实行单方面停火,准备与游击队的人一道组成政府,结束内战。但这一建议被游击队拒绝了。
1988年2月,苏联准备从阿富汗撤军 鉴于巴基斯坦与纳吉布拉3月15日谈判取得的成果,苏联宣布,在1988年5月15日之前,将从阿富汗撤出其全部军队,估计撤军将需要十个月的时间。
1988年4月14日,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签订《日内瓦条约》 此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与纳吉布拉在塔什干举行会谈。
1988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苏联撤军 苏军在九个月内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撤军任务(参见第二十二章→西欧→苏联→苏联完成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军事顾问仍留在阿富汗并答应每月向阿富汗纳吉布拉政权提供5亿美元的补给和武器。
1989年2月19日,纳吉布拉宣布戒严 纳吉布拉重组政府,加强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作用,政策也明显趋于强硬。
1989年7月,政府军在贾拉拉巴德击溃游击队 游击队此次失败表明,苏联军队一撤走,阿富汗政府就垮台的这种普遍认识是错误的。
1990年10月,反政府游击队发动进攻 第一星期,反政府游击队攻陷了塔林科特(乌鲁兹甘省首府)和奇拉特(扎布尔省首府)两座城市。后来,游击队考虑到他们既没有重型武器,也没有组织城市战斗的经验,所以他们决定调整其战略方针,将活动的重点转到农村。尽管政府军控制着主要的大城市,但他们也没有组织和指挥军队进行城市作战的能力。
斯里兰卡
1977年2月15日,宣布解除紧急状态 六年前,由于人民解放力量举行叛乱,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现在宣布解除(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斯里兰卡→人民解放阵线反叛)。
1981-1984年,发生内乱,暴力冲突不断 锡兰多数派与泰米尔少数派之间冲突不断加剧。为此政府宣布实行紧急状态(1981年8月17日)。然而暴力活动仍然不断,而且泰米尔叛乱分子经常攻击政府军。
1983年,泰米尔与锡兰之间发生暴力冲突 泰米尔人主要居住在斯里兰卡的东部和北部,他们为争取更大权力的自治,进行了广泛的暴力活动。政府再次宣布实行紧急状态(1983年7月)。年内,参加暴力活动的是泰米尔的几支游击恐怖组织,其中主要的一个组织是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
1984-1987年,泰米尔人继续进行暴力活动 政府已无力恢复秩序。尽管印度努力从中斡旋,但不能制止泰米尔与锡兰之间的暴力冲突。
1987年6月,政府部队对贾福那发动进攻 泰米尔恐怖主义分子攻入科伦坡,杀死了数百人(4月17日)。贾亚瓦德纳总统动员了陆军预备役部队(5月)向叛乱分子控制的城市贾福那发动进攻。
1987年7月29日,印度提出解决方案 在印度泰米尔组织(该组织受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的支持)的压力下,印度政府强迫斯里兰卡接受印度提出的解决方案,其中要求斯里兰卡军队撤出贾福那地区并同意该地区进行有限自治,作为交换,泰米尔游击队必须交出武器投降。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不同意这个解决方案,印度向该地区派遣维和部队。激进的锡兰民族主义分子开始对政府军发动游击恐怖主义袭击,他们说,对泰米尔和印度做出的让步太多了。
1988年,印度实施维持和平行动 在1988年初,印度军队(大约有5万人,编成内有4个步兵师和支援部队)对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发动一系列扫荡,其中包括向贾福那地区实施空降,但没有成功。
1989-1990年,暴力活动在继续 尽管与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达成了停火协议(5月),但暴力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在六年的内战中,至少有11000人被打死,其中有1000名是印度人(12月)。
1989年8月,印度宣布撤军 作为对斯里兰卡压力的反应,印度决定在10月开始大规模撤军,在六个月内撤出其全部军队。这样,斯里兰卡的北部与东部便完全落入泰米尔叛军手中(1990年3月24日)。
1990年,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在停战13个月后,继续向政府发动进攻他们向10个警察局发动进攻 (6月14日)。再度暂短停火之后便是长达数月的激烈战斗,结果2200人被打死。泰米尔人又向一直保持中立的穆斯林发动了进攻,结果战斗的范围扩大了(8月3日和12日)。解放泰米尔猛虎游击队单方面宣布停火(12月31日),并表示愿意在1991年与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孟加拉
1975年8月15日,政变 孟加拉商业部长坎达卡尔·穆什塔季·艾哈迈德在一些军官们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孟加拉缔造者(参见第二十一章→南亚→孟加拉国→孟加拉国宣布独立)——总统穆吉布·拉赫曼。拉赫曼被杀死。坎达卡尔宣布实施戒严(8月20日)。
1975年11月3-6日,军事政变 齐亚尔·拉赫曼少将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什塔季总统。拉赫曼任命孟加拉原最高法院院长阿卜·萨达特·穆罕默德·萨伊姆为总统。总统又任命三军司令组成三人顾问委员会。他们指责印度插手,造成孟加拉内战不断和边境地区暴力活动不止。但印度方面否认这一说法。
1975-1991年,希塔岗山地区发生骚乱 他们之所以进行游击战是由于他们痛恨孟加拉移民政策。
1976年11月29-30日,宣布戒严 拉赫曼将军实际上已成为统治者。
1977年4月21日-5月29日,拉赫曼巩固政权 孟加拉总统萨伊姆辞职,他委任拉赫曼接替他的职务。在全民投票表决中,99%的投票人支持戒严政府(5月29日)。
1977年10月2日,政变未遂 拉赫曼的部队经过短暂的流血战斗,击败了持不同政见者发动的政变。政变领导人遭到审讯并被处决(10月27日)。
1979年4月7日,停止戒严 孟加拉总统拉赫曼宣布停止戒严并同意将政权归还文人政府。
1979年4月18日,与印度达成协议 孟加拉与印度就如何解决可能造成两国关系紧张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
1981年5月30日-6月2日,拉赫曼在一起阴谋政变中被杀 孟加拉总统齐亚尔·拉赫曼在吉大港被杀。但忠于总统的部队平息了这起由曼祖尔·艾哈迈德将军领导的政变。曼祖尔·艾哈迈德将军也在此次平息政变的战斗中被打死。剩下的同谋者们受到了审讯。副总统阿卜杜勒·萨塔尔接替总统的职务,并在后来举行的大选中获胜(11月15日)。
1982年3月25日,政变 陆军参谋长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将军发动了流血政变,夺取了政权,后又担任了总统(12月11日)。
1986年8月,艾尔沙德退出军界 随着他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他辞去了在军界的的所有职务。10月,他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次大选的胜利(在此次大选中,他得到了84%选票的支持)。
1986年11月,停止戒严 随着大选获胜,艾尔沙德恢复了宪法。
1989年7-11月,反对艾尔沙德运动 同年2-3月,在地方选举中发生了暴力骚乱,反对派要求艾尔沙德辞职(7月12日)。面对反对派的游行示威活动,艾尔沙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1月27日)。
1990年12月4日,艾尔沙德辞职 反对派选举最高法院院长谢哈布丁·艾哈迈德为临时总统(12月5日)。艾尔沙德和他的妻子被捕(12月12日)。
尼泊尔
1989年3月,与印度发生贸易纠纷 随着与印度关于贸易和边境条约的到期,两国间发生了纠纷。印度关闭了所有的边界过境点(共15个,其中有2个为印尼边境过境点)。造成这一结果的一部分原因是,尼泊尔从中国购买了武器。
1990年4月6-19日,民主革命 部队与警察在加德满都镇压民主示威时(4月6日),打死63人。比兰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国王屈于政治上的压力,取消了坚持了29年的关于禁止建立政党的禁令(4月8日)。克里希纳·普拉萨德·巴拉特伊被任命为国家总理(4月19日),并宣布成立近30年来第一个独立的尼泊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