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以色列战争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本时期大部分时间里席卷中东的这场冲突,其根源在于:1世纪罗马征服反抗的巴勒斯坦人以后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1099年十字军征服耶路撒冷;19世纪后期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同盟国无视阿拉伯人对《凡尔赛和约》的期望;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欧洲犹太人的种族灭绝。限于篇幅,本文无意评说个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以色列人与其阿拉伯对手追求的事业势不两立,但无论从宗教、道义上,还是从法律上看,都具有公认的正义性。军事历史学家所能做的,只是阐明发生了什么事,事件如何发生,而不是去说明事件为什么发生。
1945年以来阿以双方对抗的历史清楚地分为八个时期:(1)1945-1948年,犹太恐怖分子发动的游击战;(2)1948-1949年,第一次阿以战争或称以色列独立战争;(3)1956年,第二次阿以战争;(4)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或称六天战争(又称“六日战争”或“六五战争”);(5)1968-1970年,消耗战争;(6)1970-1973年,主要由阿拉伯恐怖分子发动的游击战;(7)1973年,第四次阿以战争或称十月战争;(8)1975-1984年,黎巴嫩内乱,其中以色列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进行干涉。以上的(2)(3)(4)和(7)这四个时期是公开或正式的国际性对抗,本部分记述的就是其中的重要事件。其他四个时期发生的大事可在本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邻近的阿拉伯国家等部分中查找。关于1947年的历史背景,可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第一次阿以战争或以色列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1949年1月7日)
尽管以前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发生过争执和暴力冲突,但只是在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后,巴勒斯坦和邻近国家的阿拉伯人才面临着将在它们中间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的现实。尽管如此,阿拉伯人并没有有计划或有组织地阻止出现这种难以接受的局面。在戴维·本-古里安领导下,组织严密的犹太人复国会为这场不可避免的斗争作好了准备。在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后暴力冲突不断升级的数月中,犹太人掌握并保持了主动权。1948年初,英国政府决定,不按联合国计划的日期10月1日,而是5月14日从巴勒斯坦撤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约为65万人,阿拉伯人口约120万人。
初期对抗(1948年1-5月)
1948年1月10日,阿拉伯解放军成立 在伊拉克将军伊斯梅尔·萨夫瓦特和叙利亚领导人法齐·考克吉松散而又不明确的领导下,来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全阿拉伯世界的志愿者们会集于叙利亚。考克吉指挥的一支部队从叙利亚向索尔德村(耶路撒冷以南)发动袭击,被英军击退(1月10日)。阿卜杜勒·卡德尔·侯赛尼指挥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救世军)对埃齐奥思村发动的袭击较为成功,但终被犹太人复国会的秘密军事组织“哈加纳”的一支小规模精锐突击队“帕尔马赫”所阻。
1948年1-4月,暴力冲突不断加剧 战争分三个方向在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蔓延开来。英国企图维持秩序,但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以最小的伤亡维护其撤退路线的畅通。有组织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乌合之众纷纷抢占有利位置,以夺取英军没有进驻的地区,并准备在英国的委任统治结束后进占英军控制的地区。在北部地区,尽管英军少将休·斯托克韦尔尽力维持秩序,但海法及其周围地区的战斗持续不断。经过极为激烈的战斗,阿拉伯居民最终撤离该缄(4月21-23日)。犹太人还占据了太巴列(4月18日)和萨法德(5月6-12日)。在巴勒斯坦中部地区,由于犹太人复国会企图向居住在耶路撒冷新城的10万名犹太人运送武器、食品和其他补给品,沿贯穿阿拉伯人控制区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发生的战斗持续不断。在靠近卡斯特尔的公路发生的激战中,侯赛尼(或许是最有才能的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导人)被打死(4月9日)。阿拉伯城市雅法及其周围地区也发生激战(4月25日-5月13日),最后以大批阿拉伯人的撤离而告终。在耶路撒冷以南,阿拉伯人继续围困埃齐奥恩地区的四个犹太入定居点。阿拉伯人围困者最终占领了这一地区(5月14日)。
1948年4月9日,代尔亚辛村大屠杀 在争夺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的战斗中,两个犹太人恐怖组织“伊尔贡”和“凶帮”的部队屠杀了约254名未参与战斗的阿拉伯男人、妇女和儿童。尽管多数巴勒斯坦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一样为此事件所震惊,但这一事件大大加剧了阿拉伯人对犹太人和犹太复国主义的痛恨。
1948年4月25日,邻近阿拉伯国家同意入侵巴勒斯坦 在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有名无实的全权指挥下,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和埃及开始为入侵巴勒斯坦犹太人地区作准备。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独立 以色列独立以后,戴维·本-古里安被推举担任这个新国家的总理,他上任后,以色列和阿拉伯人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
第一阶段:5月14日-6月11日
参战各方的兵力
犹太人:由以色列·加利利指挥的这个新犹太国家的军队“哈加纳”,调动了约3万人,包括由伊加尔·阿龙指挥的2500名“帕尔马赫”突击队员。“哈加纳”的后备队有约3万名较为训练有素的队员拥有武器。此外,每个犹太人定居点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武装卫队。“伊尔贡”的约3500人和“凶邦”的500人名义上都受“哈加纳”最高司令部的指挥。
阿拉伯人:阿拉伯军队由多支部队组成。阿拉伯解放军有大约4000名缺乏训练的部队,编为4个大队。黎巴嫩派出4个步兵营和2个炮兵连,约2500人;叙利亚2个步兵旅、1个坦克营和1个空军中队,约5000人;伊拉克4个步兵旅、1个装甲营和2个空军中队,约1万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由英国将军约翰·格拉布指挥,辖3个旅团和4个装甲汽车营,近1万人,这是迄今阿拉伯国家派出的部队中训练最为有素、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埃及最初派出1个旅团,2-3个独立营,2个空军中队和支援保障部队,约7500人。除了约4000名救世军外,当地部队中还有数目不详(至少5万人)的武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尽管组织较差且缺乏训练)。他们不断对犹太人社团构成威胁,并牵制了犹太人很大一部分机动兵力。
北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5月14-19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入侵 叙利亚军队的入侵在靠近边界的代加尼亚(摩西·达扬在此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泽马克和米什马尔亚尔登等地受阻。黎巴嫩军队也受阻于马勒基亚。
1948年5月15日-6月4日,伊拉克军队入侵 伊拉克军队从马弗拉克向前推进,经伊尔比德越过约旦南部的加利利,但经过反复攻击未能攻占盖谢尔(5月16-22日)。同时,其他部队攻入杰宁并占领了撒马利亚的大部分地区,先头装甲部队也进抵内坦亚。以色列军队企图攻占杰宁被击退,但迫使伊拉克军队固守在纳布卢斯-杰宁地区,并从撒马利亚撤退。
1948年5月20日,联和国任命调解人 联合国安理会任命瑞典人福克·伯纳多特伯爵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调解人。
1948年6月6-10日,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再度发动攻势 叙利亚军队未能攻占艾恩盖夫,但确实占领了米什马尔亚尔登。黎巴嫩军队在阿拉伯解放军和叙利亚部队的支援下,占领了马特卡(6月6日)、拉马特纳夫塔里(6月7日)和卡叠什(6月7日)。阿拉伯解放军遂乘胜占领了加利利北部大部分地区。
中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5月15-25日,耶路撒冷之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格拉布将军指挥的阿拉伯军团夺取了耶路撒冷新城的东部和北部,并轻取旧城大部。
1948年5月15-28日,围攻耶路撒冷旧城的犹太居民区 在当地阿拉伯人的协助下,阿拉伯军团有组织地向犹太居民区奋力攻进,犹太人部队两次企图救援均被击退。被围困的守军最终被迫投降。
1948年5月18日-6月10日,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之战 美国志愿者戴维·米基·马库斯中校指挥的犹太部队未能突破阿拉伯人占据的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却成功地保护了经过北部以远山区的一条新公路的建设者。这条公路在联合国倡仪停火的前一天开通(6月10日)。停火生效前数小时,马库斯(他不会讲希伯莱语)因不理会一个犹太卫兵发出的口令而被杀。
1948年5月25-30日,第一次莱特龙之战 阿拉伯军团的1个营在哈比斯·马贾里中校的指挥下,占领了莱特龙,以保卫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并威胁特拉维夫。犹太部队几次试图将他们赶出莱特龙,均被击退。
1948年6月9-10日,第二次莱特龙之战 阿拉伯军团再次击退犹太部队的进攻。
南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5月15日,埃及军队入侵 埃及军队2个旅团在艾哈迈德·阿里·马瓦维少将的指挥下,攻入巴勒斯坦。基地设在阿里什的主力部队向海滨地区推进,以保卫加沙,并威胁特拉维夫。大多由阿拉伯解放军志愿人员组成的小规模部队由阿布奥格拉经比尔谢巴向耶路撒冷推进。
1948年5月16日-6月7日,埃及军队在海滨地区发动攻势 埃及军队经由阿拉伯解放军部队和当地小分队占据的加沙向前推进(5月16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占领了亚德莫尔代哈伊(5月19-24日)。接着经迈季代勒和阿什凯隆向前推进,以夺取距特拉维夫仅约40公里的阿什杜德(5月29日)。犹太部队企图夺回阿什杜德,被击退(6月2-3日)。接着经过激烈战斗,6月7日,埃军又攻占了已被包抄的犹太居民点尼扎宁,保证了埃军通往阿里什的交通线的安全。
以色列及所占领土1967-1974年
1948年5月16日-6月10日,埃及军队在内陆地区发动攻势 埃及军队的另一支部队由奥贾向前推进,占领了比尔谢巴(5月20日)和希布伦(5月21日),并与在伯利恒的阿拉伯军团取得联系(5月22日)。
1948年6月11日-7月9日,第一次停火 在联合国主持下,双方都急切地抓住了这一重整旗鼓的良机。这时以色列已调集了一支49000人的军队。首批由49名联合国武装警卫组成的国际治安部队从纽约抵达巴勒斯坦(6月20日)。
第二阶段:7月9-18日,“十天攻势”
北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7月9-14日,第三次米什马尔亚尔登之战 以色列军队的猛烈进攻,未能击退约旦河上游以西桥头堡内的叙利亚部队。
1948年7月12-16日,以色列军队在拿撒勒发动攻势 以色列部队加强了对海法北部沿海地区的控制,接着向东转攻拿撤勒。考克吉发动的一次失败的攻势被以色列军队击退,以色列部队遂加紧对考克吉的基地拿撤勒的攻占。
中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7月9-12日,以色列军队在卢德(利达)、腊姆拉发动攻势 为扫清沿海平原地区的阿拉伯军团,保卫特拉维夫-耶路撒冷走廊,以色列军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在这次攻势中,以色列军队经过激烈战斗,占领了利达(卢德)和腊姆拉等城镇以及附近的机场。
1948年7月9-18日,第二次耶路撒冷之战 以色列军队的攻势为阿拉伯军团所阻。
1948年7月14-18日,第三次莱特龙之战 以色列军队发动多次攻势企图占领莱特龙,但没有成功。
南部的作战行动
以色列军队沿贯穿巴勒斯坦中部的整个埃及军队战线发动的进攻小有所获。
1948年7月18日-10月15日,第二次停火 双方都渴望再次利用这次停火。以色列军队已在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区占据了主动,取得了局部胜利。他们感到,要重新发动攻势,需要更多的时间准备。阿拉伯军队则为犹太军队的组织和装备及其在巴勒斯坦多数地区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能力所震惊,渴望尽快结束战斗。到停火结束时,以色列调集的总兵力超过了9万人,占据了巨大的数量优势。
1948年9月17日,联合国调解人员遇害 许多犹太人相信会赢得战争,从而对伯纳多特伯爵的和平努力心怀不满。因为这会迫使他们交出已占领的或希望占领的地区。他被三个不明身份、但显然是“凶邦”成员的男子杀害。拉尔夫·本奇博士接任联合国调解人员。
1948年9月29日-10月15日,埃及战线的作战行动 到9月中旬,双方都没有认真对待沿埃及军队战线的停火。以色列军队对费卢杰地区的攻势尤为猛烈,企图切断埃及军队从沿海到内陆的交通,并开辟一条通向内盖夫的交通线。
第三阶段:10月6日-11月5日
南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10月15-19日,沿海地区的攻势 由于阿拉伯军队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待机不动,以色列军队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对付南部的埃及军队(现约15000人)。以色列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企图击退阿什杜德-加沙地区的埃及军队,虽取得了局部胜利,但既未占领任何重要阵地,也没能切断埃及军队经过拉法赫的交通线。
1948年10月19-21日,以色列军队在比尔谢巴发动攻势 为开辟与内盖夫的稳固的交通联络,以色列军队发动了大规模强攻,获得成功。经过激烈战斗,以色列军队攻占了胡莱卡特(10月19日),切断了两条埃及军队走廊之间的联系。以色列军队迅速乘胜进攻,占领了比尔谢巴(10月21日)。通往内盖夫的道路被打通。希布伦地区的埃及军队及在费卢杰地区的埃及军队1个旅团被围。
1948年10月27日-11月5日,埃及军队撤退 由于沿海交通线受到严重威胁,埃及军队被迫从阿什杜德(10月27日)和迈季代勒(11月5日)撤退,将剩余兵力(不包括费卢杰和希布伦被围地区的部队)集结在阿什鲁耶-加沙-阿里什一线地区。
中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10-11日,以色列军队发动局部攻势 以色列军队成功地拓宽了耶路撒冷-特拉维夫轴线地区,并加强了对耶路撒冷以北和以东中部平原地区的控制。然而,在拜特古布林附近(位于费卢杰和希布伦之间)的攻势中,以色列军队被阿拉伯军团击败。
1948年11月30日,以色列-外约旦停火
1948年12月1日,外约旦和约旦河以西阿拉伯巴勒斯坦结成联盟 阿卜杜拉国王被宣布为阿拉伯巴勒斯坦国王,引起其他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愤慨。阿拉伯巴勒斯坦和外约旦联盟在安曼正式宜布成立,定名为约旦哈希姆王国。
北部的作战行动
1948年10月22-31日,以色列军队在加利利北部发动攻势 考克吉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成功地夺占了黎巴嫩边界以南的马纳拉(10月22日)。为实现摧毁阿拉伯解放军,保卫整个加利利北部地区的双重目标,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解放军发动了大规模攻势。起初以色列军队在塔尔希哈的攻势受挫,后由于在吉斯(10月28日)和萨萨(10月29日)的攻势获胜,阿拉伯解放军被击退至黎巴嫩境内。在占领塔尔希哈(10月30日)后,以色列军队扫清了阿拉伯人在胡拉谷地的抵抗,夺回马纳拉并占领了黎巴嫩南部的一块狭长地带。以色列军队遂停止进攻,巩固所占地区。
1948年11月30日,北部地区停火 以色列军队与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的指挥官达成了不稳定的局部停火协议。
第四阶段:11月21日-1月7日
1948年11月19日-12月7日,埃及军队发动攻势 尽管埃及军队的攻势未能解救费卢杰被围地区的部队,其在加沙以东和阿斯鲁耶占据的地区却大大扩展了。
1948年12月20日-1948年1月7日,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发动攻势 由于以色列周围地区实现了停火,以色列军队遂发动大规模攻势,以迫使埃及退出战争。以色列军队在一系列迂回机动作战中,包围了拉法赫(12月22日),相继占领了阿斯鲁耶(12月25日)和奥贾(12月27日)。同时一支部队向西转攻拉法赫,另一支在阿龙上校指挥下,从奥贾向南突入西奈;经过短暂的战斗,占领了阿布奥格拉(12月28日)。以色列军队接着向北转攻阿里什,占据机场和周围村庄,但埃及军队坚决的防御阻止了其在公路和铁路以东的攻势(12月29日)。以色列军队遂向东北转攻拉法赫。
1949年1月7日,以色列-埃及停火 由于以色列军队准备进攻拉法赫,埃及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安排停火,很快得到批准(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战争→联合国→公元1949年1月7日,阿以停战)。
1949年1-7月,停战谈判 在联合国调解人拉尔夫·本奇博士的主持下,双方在罗得岛举行谈判。以色列相继与埃及(2月24日)、黎巴嫩(3月23日)、约旦(4月3日)和叙利亚(7月20日)签署了停火协议。双方没有达成和平协议,小范围的零星冲突仍断断续续地时有发生。
1956年战争(苏伊士或西奈战争;1956年10月29日-11月6日)
背景
1956年7月4-26日,以色列边界地区局势紧张 沿以色列-约旦和以色列-加沙的边界发生了多次武装冲突,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致使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出访中东,试图恢复停火。
1956年7月18日,美国取消许诺给埃及阿斯旺水坝项目提供的援助 在埃及总统加麦尔·阿卜杜拉·纳赛尔宣布埃及将接受美国和英国对该项目的援助后不久,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即宣布了美国的这一决定。此举激怒了埃及总统。美国的援助一向以受援国的经济自立为条件,而且美国拒绝向埃及提供援助也基本上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然而,以下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也起了作用:美国对埃及与苏联等共产党集团国家的关系日益友好大为不满;美国国内存在着亲以色列情绪。
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为报复美国在阿斯旺水坝项目上的背信弃义行为,纳赛尔宣布运河的收入将用于大坝的建设。英国和法国将此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秘密计划对埃及采取军事行动(8月3日)。
1956年8月16-30日,以色列与埃及和约旦边界地区发生新的武装冲突 边界地区不断发生的新的武装冲突的性质日益严重,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担心爆发新的中东战争。
1956年10月5日,安理会开始辩论苏伊士运河问题 英法提议恢复对运河的某些国际管制措施,得到大多数成员国的赞成,但遭到苏联的否决。
1956年10月15日,约旦向联合国安理会指控以色列入侵 这是约旦-以色列边界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事件,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结果。
1956年10月24日,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达成秘密协议 三方在塞夫尔达成了在对埃及采取的军事行动中秘密协作的最后协议。
各方的战争计划
以色列计划
10个旅(6个步兵旅,1个空降旅和3个装甲旅)隶属于阿萨夫·辛霍尼上校的南方军区;另外6个旅作为预备队配置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南方军区的部队分成4个特遣大队,每个大队负责一个相应的地面作战方向。代号为“卡达希”行动的西奈战役的目标是:通过夺占苏伊士运河东部的高地对该运河形成军事威胁;在埃及军队中制造混乱,并促使其瓦解。这些目标与英法军队计划从北部对苏伊士运河采取的行动有直接关系。
埃及计划
英法公开在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大量集结兵力,促使纳赛尔将约一半西奈驻军撤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和运河区。留在西奈的是2个步兵师,外加各式部队,共计3万人,由东部军区司令阿里·阿密尔少将指挥。西奈的部队大多数部署在由拉法赫、阿布奥格拉和阿里什组成的东北部三角地区的固定防御阵地内。
英法计划
埃及对苏伊士运河实行国有化后,英国将军休·斯托克韦尔爵士受命制定一个由英法联合远征军夺占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计划。为避免产生帝国主义侵略之嫌,英法两国与以色列进行秘密谈判,探讨英法计划的入侵再次引发中东战争的可能性。修改后的英法计划要求以色列对苏伊士运河形成威胁,为英法干涉提供借口。英法两国政府届时将要求以色列和埃及从运河后撤约16公里,而当(预计的)埃及拒绝时,英法联军将夺占运河。代号为“枪兵”的这次行动,由英国上将查尔斯·凯特利爵士指挥,法国海军中将皮埃尔·巴尔若为副手;斯托克韦尔上将指挥地面部队,法国上将安德烈·博弗尔为他的副手;丹尼斯·巴尼特空军中将指挥空军,丹尼斯·邓福德-斯莱特海军上将指挥海军。由于需要和以色列协调,致使计划采取的行动由9月而推迟到12月初。
作战行动
1956年10月29日,第一天 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第二○二伞兵旅第一营在米特拉山隘的东入口处附近实施空降,而该旅其他部队则越过边界并占领了孔蒂拉。该旅继续向萨马德推进。在埃拉特附近,纳吉布的边界阵地被阿弗拉罕·约菲上校指挥的第九步兵旅占领,该旅准备沿内陆向沙姆沙伊赫攻进。埃及军队总司令哈基姆·阿密尔上将命令1个步兵旅和1个装甲师大部越过运河,增援西奈守军。
1956年10月30日,第二天 米特拉山隘附近的以色列军队伞兵营击退了埃及军队的地面和空中进攻。沙龙旅的主力占领了萨马德并在午夜前与伞兵营取得联络。在萨马德北部以远地区,耶胡达·沃拉赫上校指挥的以色列军队中央特遣大队(相当于1个师)占领了塞卜哈和库赛马,接着开始攻击阿布奥格拉地区埃及军队坚固的防御阵地。埃及军队第四装甲师越过运河,进抵吉夫加法和鲁德萨利姆附近。
1956年10月30日,英法两国发出“最后通牒” 18点,英国和法国政府要求双方停止敌对行动,将全部军队撤出运河,并同意英法军队暂时占领赛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城,以保证运河的自由航行。预料埃及会拒绝这个最后通牒,英法入侵分遣舰队遂从马耳他向埃及开进。
1956年10月31日,第三天 沙龙伞兵旅的部队在实施大规模作战侦察行动中,在米特拉山隘遭到埃及军队伏击。为控制山隘两侧山洞中的阵地,双方展开长达一天的激战。在战斗最激烈时,双方展开了白刃战。天黑以后,山隘两侧的许多阵地被以色列军队占领,但埃及军队仍占据着该峡谷的大部分。在阿布奥格拉,埃及军队的部分防御被突破,但以色列军队的1个旅被击退,遭受严重损失。以色列军队中部特遣大队派出的装甲先头部队占领了哈斯纳赫、利布尼和哈马。
1956年10月31日,以色列海军获胜 埃及海军的易卜拉欣·阿瓦尔号驱逐舰炮轰海法的以色列海军和石油设施。在其后发生的海上追逐战中,该驱逐舰被以色列海军缴获,并被拖入海法港。
1956年10月31日,英法联军实施空袭 埃及所有重要空军基地都遭到轰炸。纳赛尔总统下令在西奈的所有部队分阶段撤出,以防英法联军预料中的入侵会切断他们的退路。
1956年11月1日,第四天 以色列军队对阿布奥格拉的再次进攻被击退后,以色列总司令部下令停止进一步攻击该据点。哈依姆·拉斯科夫上校指挥的北部特遣大队(相当于师的兵力)攻占了腊法,以色列军队装甲部队沿滨海公路向沙姆沙伊赫推进。到午夜时分,在西奈的所有埃及军队开始撤退(沙姆沙伊赫的守军除外,他们缺少运输车辆;也不包括加沙的部队,他们的退路已被以色列军队完全切断)。
1956年11月2日,第五天 第九步兵旅经过亚喀巴湾向沙姆沙伊赫推进。第二○二伞兵旅和第十二步兵旅各一部从米特拉山隘进抵苏伊士湾,也向北转攻沙姆沙伊赫。在阿布奥格拉防御的埃及军队全部撤出,但经吉夫加法退至距运河约16公里处时,遭到以色列军队的追击。哈依姆·巴列夫上校指挥的第二十七装甲旅占领了阿里什并奋力向鲁马奈推进。阿哈龙·多龙上校指挥的第十一步兵旅占领了加沙城在内的加沙地带北半部。未被以色列军队切断后路的埃及军队全部撤出了西奈。
1956年11月2日,埃及接受了联合国提出的与以色列停火的要求 英法联军继续猛烈轰炸埃及的机场和军事设施。
1956年11月3日,第六天 以色列军队第九旅继续沿曲折的路线向西奈沿岸推进。进抵苏伊士湾的以色列军队伞兵部队夺占了苏德尔角、泽内马和托尔等地的油田。第十一旅夺占了沃尤尼斯,完成了对加沙地带的占领。沙姆沙伊赫要塞司令劳夫·马法兹·扎基上校将其部队撤出内斯拉尼,实施坚守防御。
1956年11月3-4日,以色列对联合国的停火要求出尔反尔 以色列起初设想,到停火生效时会占领沙姆沙伊赫。然而,停止敌对行动则会降低英法干涉运河区的正当性。因此,在英法的压力下,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又对停火附加了不可能接受的条件,从而撤回了以色列接受停火的承诺。
1956年11月4日,第七天 以色列军队第九旅继续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缓慢地向沿岸推进,并越过了纳斯拉尼。在距沙姆沙伊赫约5公里处,遭遇埃及军队猛烈的火力阻击。
1956年11月5日,第八天 以色列军队在午夜对沙姆沙伊赫发起的首次攻击为埃及军队的雷场和掩护火力所阻。5时30分,在空中火力和迫击炮火力的支援下,以色列军队再次发动进攻。9时30分,沙姆沙伊赫守军投降。进抵苏伊士湾公路的以色列军队伞兵部队及时赶到,参加了对沙姆沙伊赫的最后攻击。
1956年11月5日,英法联军实施空降 8时20分,500名联军伞兵在塞得港附近的加密尔机场着陆,紧接着600多名伞兵在富阿德港附近着陆。他们夺占了自来水厂并包围了这两座城市。埃及东部军区参谋长萨拉丁·穆古伊准将与英法联军伞兵部队指挥官M.A.H.巴特勒准将达成了暂时停火协议,但22时30分,战斗再度爆发。
1956年11月6日,英法联军实施两栖攻击 6时50分,联军两栖部队开始在塞得港登陆。10时,埃及军队东部军区参谋长穆古伊准将被俘,但拒绝下令部队投降。19时30分,联军地面部队指挥官斯托克韦尔上将接到在午夜停火的命令。根据他的命令,巴特勒准将的部队于停火生效前进抵埃尔卡普。
损失情况 | ||||||||||||||||||||||||||||||
|
六日战争(1967年6月5-10日)
背景
已和叙利亚结成联盟(1966年11月)的埃及总统纳赛尔,指责以色列威胁入侵叙利亚,许诺恢复对叙利亚的援助(5月16日)。他将几个师调到西奈东部靠近以色列边界的地区。5月18日,他要求在1948-1956年停火线上巡逻的联合国紧急部队撤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下令紧急部队立即撤走。5月22日,纳赛尔先向沙姆沙伊赫派出一支守卫部队,接着宣布封锁蒂朗海峡,有效地封闭了以色列港口埃拉特。尽管美国在联合国内外竭力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但双方似乎都决意发动战争。5月30日,埃及和约旦签署(安全互助条约),而且埃及立即派阿卜杜拉·蒙奈姆·里亚德将军前去约旦前线指挥阿拉伯联军。以下是战前大事时间表:
5月16日,埃及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5月17日,埃及和叙利亚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约旦宣布进行动员
5月18日,叙利亚和埃及军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伊拉克和科威特宣布进行动员
5月19日,联合国紧急部队撤离
5月20日,以色列完成部队动员
5月23日,沙特阿拉伯军队准备参战
5月24日,约旦完成动员
5月28日,苏丹进行动员
5月29日,阿尔及利亚部队开赴埃及
5月30日,埃及和约旦签署《安全互助条约》
5月31日,伊拉克军队开始向约旦调动
以色列早就宣布,只要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以色列就会发动战争:关闭蒂朗海峡;伊拉克军队进入约旦;签署埃及-约旦防务条约;撤走联合国紧急部队。这些情况都出现了。因此,战争已不可避免,尽管纳赛尔绝没想到他的行为会招致以色列的进攻。
双方的兵力
下表介绍了主要参战方部队的兵力。可能除约旦外,以色列军队在大多数方面比任何一支阿拉伯参战国家的部队都更为训练有素,机动性也更强。其一线作战飞机装备更精良,飞行员及支援部队的素质和训练也都大大优于阿拉伯(他们缺乏支援)。这使莫迪柴·霍德少将指挥的以色列空军的战斗力比阿拉伯空军高出至少2-3倍。
估计动员的兵力(1967年6月5日) | ||||||||||||||||||||||||||||||||||||||||||
|
西奈战线的作战行动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空袭 在得到总理列维·艾希科尔和最近任命的国防部长摩西·达扬上将批准后,参谋长伊扎克·拉宾中将领导下的以色列总参谋部决定,由于战争不可避免,以色列就应利用突然袭击的优势,从空中和地面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早晨,以色列空军向西飞越地中海,然后向南进入埃及境内,袭击了几乎所有埃及机场,实际上消灭了埃及空军。当天下午,以色列空军还摧毁了约旦和叙利亚的空军,并(为报复伊拉克对以色列的空袭)重创了摩苏尔地区的伊拉克空军部队。
1967年6月5日,第一天 以色列军队由南向北展开了由耶胡达·雷谢夫上校指挥的1个加强机械化旅,以色列·塔尔少将指挥的1个机械化师,阿伯拉罕·约菲少将指挥的1个装甲师,阿里尔·沙龙少将指挥的1个机械化师;其他较小规模的部队部署在埃拉特边界一线。塔尔师主动进攻,突入汉尤尼斯-腊法-阿里什地区。雷谢夫旅及配属部队突入加沙地带,沙龙师则向南攻击阿布奥格拉-库赛马地区的敌方主要防御工事。当天下午,约菲师由塔尔师和沙龙师之间向南攻进,意在突入西奈腹地,切断埃及军队退路。
1967年6月4-6日,对美国参与以色列进攻的指控 在一次被以色列监听的无线电谈话中,侯赛因国王同意和纳赛尔总统谴责美国协助以色列进攻。但在以色列公布这次谈话的录音带后,谴责很快停止。除约旦外,多数阿拉伯国家都追随纳赛尔,与美国断绝了外交关系。
1967年6月6日,第二天 下午加沙守军向雷谢夫旅投降。塔尔师在占领腊法和阿里什后,派出一支特遣队沿阿里什-鲁马奈公路向苏伊士运河推进,该师余部转向内陆进攻并与约菲师会合。沙龙师迅速占领阿布奥格拉后,派部分兵力协助扫荡腊法和阿里什,余部则向南攻击纳赫勒和米特拉山隘。经过拉赫凡以东短暂的交战后,约菲师在一次夜袭中成功地攻击了西奈中部埃及军队的主要集结地利布尼。在不为以色列军队所知的情况下,埃及军队总司令阿卜杜拉·哈基姆·阿密尔元帅下令西奈的所有部队撤回苏伊士运河。他的这个命令使埃及军队在以色列军队前一天发起的进攻下开始溃散。
1967年6月7日,第三天 塔尔师主力进抵吉夫加法,其北部特遣队越过了鲁马奈。约菲师的先头旅进抵米特拉山隘东端时燃料耗尽,弹药匮缺,被撤退中的埃及军队包围。约菲师的另1个旅前去解围。沙龙师则进抵纳赫勒。其他部队扫清了西奈东北部地区,空降和两栖部队占领了沙姆沙伊赫。
1967年6月8日,第四天 从伊斯梅利亚开进的埃及军队装甲部队企图掩护全部军队撤退,但被塔尔师轻易击退。随后塔尔师向坎塔腊和伊斯梅利亚间的苏伊士运河逼进。约菲师在解救了被围的先头旅后,占领了米特拉山隘并进抵苏伊士港对岸的运河。经过精疲力竭的行军,沙龙师穿过沙漠,占领了纳赫勒,接着随约菲师通过了米特拉山隘。尽管许多在西奈被围的埃及军队仍未遭受多大损失,但实际上他们已完全成了以色列军队的囊中之物。
1967年6月9日,停火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停火决议,使以色列得以控制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以色列立即接受,埃及在第二天下午也接受了停火决议(参见第二十一章→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联合国→阿以停战)。
约旦战线的作战行动
惶惶不安的中立国
以色列的战略是在西奈战线的战事未决以前,要避免与约旦和叙利亚作战。同时,以色列又很想消除约旦西岸纵深内插入以色列心脏地带的突出部,并从约旦人手中夺取耶路撒冷城内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尽管侯赛因有充分理由保持中立,但阿拉伯要求其参战的压力,加上他最近与纳赛尔达成的协议,使其保持中立很困难。显然他希望用155毫米“远程汤姆”火炮对特拉维夫和其他地方实施远程火力打击,既可满足阿拉伯盟国的要求,又不致于引起以色列的全面对抗。然而,约旦远程炮火的威胁,迫使以色列北部主要的空军基地拉马特·达维德的机场跑道关闭。以色列领导人不会容忍出现这种局面。6月5日凌晨,以色列决定对约旦开战。
耶路撒冷之战
1967年6月5日,第一天 鉴于与约旦的战争不可避免,以色列决定在耶路撒冷采取主动,那里已不时发生大多由约旦人挑起的事端。以色列向乌济·纳尔基斯准将指挥的中部军区派去了增援部队,使其可以3个旅发动攻势,由莫代海·古尔上校指挥的1个伞兵旅担任主攻。以色列军队包围了耶路撒冷旧城,那里的守军是约旦准将阿塔·阿里指挥的1个加强旅。
1967年6月6日,第二天 面对约旦守军的顽强抵抗,以色列军队向耶路撒冷旧城推进的速度减慢。然而,其他以色列军队则缩紧了对该城的庞大包围圈。城东边的山岭被占,约旦军队多次企图救援被围守军,均被以色列军队的空地协同攻击所粉碎。以色列军队1个坦克旅的一部夺取了北面的腊马拉,而另1个旅占领了西面的拉特伦。就这样自这条古老的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首次对犹太人的车辆开放了。
1967年6月7日,第三天 由于约旦守军撤退,古尔上校的部队攻占了耶路撒冷旧城。伯利恒在下午早些时候被占领,希布伦和埃齐奥思不久也相继被占领。
1967年6月7日,停火 双方都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停火决议。
杰宁-纳布卢斯之战
1967年6月5日,第一天 戴维·埃拉扎尔指挥的以色列北方军区下辖大致相当于2个半师的兵力。接到夺占杰宁和纳布卢斯并向约旦河推进的命令后,埃拉扎尔立即将1个师和1个加强装甲旅投入战斗。午夜时分,以色列装甲和步兵部队进抵杰宁。
1967年6月6日,第二天 在激烈的战斗中,分进合击的以色列军队占领了杰宁。
1967年6月7日,第三天 尽管约旦军队发动多次反攻,以色列军队还是推进到了纳布卢斯,并在经过又一次激战后在天黑前攻占了纳布卢斯。尽管约旦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也消耗殆尽,当以色列和约旦政府同意接受联合国的要求在20点停火时,约旦军队还是撤过了约旦河,实力也未受多大损失。
叙利亚战线的作战行动
1967年6月5-8日,第一天至第四天 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部署了6个旅,另外6个旅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库奈特腊以东地区。一连四天,埃拉扎尔指挥的以色列军队只是和叙利亚军队进行远程炮战,显然他无意掌握主动权。
1967年6月9日,第五天 双方曾在6月8日接受了联合国倡议的停火协议,但6月8日夜间双方激烈的炮战旋即破坏了停火协议。埃拉扎尔奉命于6月9日清晨发动大规模攻势。他集中其现有兵力,沿赫尔蒙山的丘陵地带越过巴尼亚斯地区,向戈兰高原北部发动首次突袭。黄昏,埃拉扎尔的部队突破了叙利亚军队保卫戈兰北部接近路的第一道防线。以色列军队的3个旅也准备在第二天清晨向戈兰高原进攻。同时,以色列其他部队正加紧翻越加利利以北的悬崖峭壁,埃拉扎尔也命令其最近在杰宁-纳布卢斯地区与约旦军队交战的部队北上突入加利利以南的戈兰地区。
1967年6月10日,第六天 清晨,以色列军队突破了戈兰北部叙利亚军队摇摇欲坠的防御,接着突入高原地带,从北面、西面和西南面合击库奈特腊。同时,从约旦战线抽调来的以色列军队,从东北方向突入雅穆克谷地,以占领戈兰南部,并从南面威胁库奈特腊。天黑时,库奈特腊被包围,以色列的一支装甲部队正攻占该城。
1967年6月10日,停火 18点30分,停火协议再次生效。这次停火得到双方的遵守。
评论:在3条战线上进行的这次战役清楚地表明,以色列军队的战斗力高于比其人数更多的阿拉伯军队。以色列军队能迅速取得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埃及军队指挥官阿密尔元帅的命令无疑帮了大忙。他命令埃军6月6日全线撤退,使一场不可避免的失败演化成了一次灾难性的溃逃。这也助长了以色列军队对埃及军队无根据的藐视,并低估了埃及的军事潜力,而在数年后导致了严重后果。
估计的损失情况(1967年6月5-10日) | ||||||||||||||||||||||||||||||||||||
|
海战
海上作战行动几平全发生在埃及和以色列之间,因为约旦没有采取海上行动,叙利亚实际上没有海军。
1967年6月3-4日,以色列军队的欺骗行动 以色列将4艘登陆艇放到重型卡车上,通过公路将它们从地中海大摇大摆地运到埃拉特,到晚上再把它们运回,以重复白天的招摇行动。埃及情报部门认为,以色列的18艘登陆艇中至少有8艘(可能更多一些,因为有多方报告)会用于亚喀巴湾的作战。6月4日夜间,数艘埃及舰艇从地中海出发,经苏伊士运河驶入红海,以对付预料中的以色列威胁。这样,以色列大大改善了地中海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不利局面。
1967年6月5日,塞得港外的交战 天黑后,1艘以色列驱逐舰和数艘摩托鱼雷艇进抵塞得港。它们在防浪堤外与埃及的2艘“黄蜂”级导弹艇遭遇。经过交火,双方都遭受轻微损失,未分胜负。埃及舰艇撤入港内。以色列军队的蛙人还潜入塞得港和亚历山大港内活动,对亚历山大港内的舰艇造成一些破坏,但蛙人全部被俘。
1967年6月6日,埃及海军撤出塞得港 以色列军队的猛烈空袭,以及塔尔将军的部队沿西奈沿岸北部推进,对塞得港形成威胁,迫使埃及海军将塞得港基地内的所有舰艇撤至亚历山大。
1967年6月6-7日,埃及海军轰炸以色列沿岸 3艘埃及潜艇轰击了阿什杜德附近,以及海法北部和南部的以色列沿岸。在遭到以色列空军和海军的攻击后,埃及潜艇下潜撤退。
1967年6月7日,以色列军队夺占沙姆沙伊赫 3艘摩托鱼雷艇组成的一支特遣队夺占了沙姆沙伊赫的埃及防御工事。在以色列伞兵部队赶到后,该特遣队未遇任何拦截,经蒂朗海峡进入红海。
1967年6月8日,“自由”号船事件 下午,美国“自由”号电子侦察船在距阿里什约26公里处遭到以色列战斗轰炸机和摩托鱼雷艇的攻击,受到严重破坏。以色列政府随即向美国政府道歉并被接受。
经济战
6月5日,在巴格达举行的一次阿拉伯联盟会议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阿布扎比、埃及、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代表同意停止向它们认为对阿拉伯国家发动过进攻的一切国家运送石油,其中包括被埃及指责参与了以色列首次空袭的美国。此外还包括英国、西德和以色列。只有科威特、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认真采取了禁运措施。
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24日)
背景
1972年11月,根据国防部长艾哈迈德·伊斯梅尔·阿里上将(后晋升元帅)提供的战备估计,埃及总统安瓦尔·萨达特决意发动战争。他们二人都明白,埃及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还无法与以色列相匹敌,而以色列也许会再次获胜。然而,萨达特认为,以色列满足于现状,而且它实际上吞并了1967年占领的领土,这样,没有一两个大国施加压力,以色列就不会进行合情合理的谈判。促使中东问题得以解决的可能性似乎只有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迫使大国和联合国关注中东地区出现的“不战不和”的局面(“十月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
1973年9月12日,阿拉伯国家选定进攻日期 在开罗召开的一次阿拉伯最高级会议期间,萨达特、伊斯梅尔上将和叙利亚总统哈菲斯·阿萨德进行了秘密会晤。他们采取了非常而有效的措施保守计划秘密。
1973年9月26日,阿拉伯国家集结部队,以色列进入戒备状态 埃及和叙利亚宣布集结军队,举行例行军事演习。尽管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构认为不会发生战争,但以色列还是下令进入部分戒备状态,包括在戈兰地区又部署1个装甲旅(9月29日)。然而,这种戒备只是敷衍塞责,并没有认真对待。
1973年10月4-5日,部分苏联顾问撤走 一些苏联顾问及所有家属匆匆撤离埃及,引起以色列和美国情报机关的注意,但它们再次通报各自的政府,战争不会发生(10月5日)。
1973年10月6日4点,战争不可避免 以色列情报首脑埃利豪·泽拉上将通知戴维·埃拉扎尔中将,阿拉伯国家将在18点发动进攻。9点半以色列下令动员。
西奈战线
1973年10月6日14点零5分,战争爆发 埃及军队对以色列炮兵阵地和指挥机构发动大规模空袭,同时猛烈炮击沿运河修建的巴列夫防线。此次行动完全达成了战术上的突然性,以色列前线部队只有部分处于戒备状态。
1973年10月6-7日,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发动攻击 14点35分,埃及军队突击队跨过苏伊士运河,步兵、工兵和一些水陆两用坦克随后跟进。工兵部队用爆破和水喷的方法在巴列夫防线的沙坝上打开了缺口,并在10月7日午夜前在第二集团军作战地域内搭建了浮桥。第三集团军作战地域内的浮桥到10月7日夜间才建成。约500辆埃及坦克越过了苏伊士运河。由阿里尔·沙龙将军和阿弗拉罕·阿丹将军指挥的以色列军队2个快速机动预备装甲师也进抵前线。阿丹师在鲁马奈附近,沙龙师在塔萨附近。
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军队反攻受阻 阿丹师和沙龙师(只有部分兵力参战)对埃及第二集团军发动的反攻被击退,遭受严重损失。以色列遂转入构筑工事,而埃及军队也巩固阵地,将其桥头堡连在一起。在埃及防空部队的苏制导弹和火炮的打击下,以色列军队的近距离支援飞机损失惨重。
1973年10月11日,埃及军队准备发动攻势 一连几天伊斯梅尔将军拒绝了部属们提出的进一步向西奈纵深挺进的建议。然而,受到很大压力的叙利亚军队要求埃及军队协助减轻压力,于是他不太情愿地下令发动攻势,把以色列军队,尤其是空中力量牵制在西奈战线。
1973年10月14日,埃及军队的攻势被击退 埃及军队受阻,损失惨重,尤其是坦克。
1973年10月15-16日,以色列军队突破苏伊士运河 沙龙师在埃及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的接合部发动攻击。约午夜时分,该师1个伞兵旅在德维斯瓦附近建立了桥头阵地。
1973年10月16-18日,“中国农场”之战(“中国农场”,系一处日本人在中东废弃的农业实验基地。) 埃及第二集团军切断了沙龙师的退路,将其包围在运河以东和以西狭小的桥头阵地。在激战中,阿丹师突破埃及军队防线,在渡河点架起了一座浮桥。埃及第二集团军在第三集团军的协助下,多次试图封闭通向以色列军队渡河点的走廊,均未成功。埃及军队坦克再次遭受严重损失。阿丹师接着渡过了苏伊士运河(10月17-18日夜间)。
1973年10月18-19日,以色列军队扩展桥头阵地 尽管刚经历了“中国农场”的苦战,而且仍存在着架桥问题,但阿丹师仍从沙龙师的桥头阵地向西推进,攻击了埃军后方地域,包括其防空导弹阵地。而以色列军队飞机也在未遇多大抵抗的情况下对地面目标发动攻击。沙龙师企图夺占伊斯梅利亚,被击退(10月19日)。
1973年10月22日,以色列军队从桥头阵地突围 沙龙师向西北反复突击伊斯梅利亚,受到从开罗赶来增援的埃及军队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伞兵和装甲后备部队的牵制。阿丹师向南突围,只遇到很微弱的抵抗便切断了苏伊士城东北重要的苏伊士-开罗公路(10月22日)。
1973年10月22日18点52分,第一次停火 双方很快都指责对方破坏了联合国安排的停火。以色列又派强大的增援部队跨过苏伊士运河。
1973年10月23-24日,苏伊士-阿达比亚之战 尽管实现了停火,但以色列军队阿丹师仍受命继续向南突至苏伊士城附近的苏伊士湾,包围了埃及军队第三集团军。同时卡尔曼·马根将军指挥的以色列军队另1个师随阿丹师跟进,并突至苏伊士湾的阿达比亚。以色列军队还竭力想攻占苏伊士城,但被击退(10月23-24日)。
1973年10月24日7点,第二次停火 战斗和炮击仍在继续,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停火。
评论: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的计划及其实施,可谓十分绝妙。但对于保卫2个集团军之间的接合部,埃及军队却没有作出适当的部署,这是一个极大的失策。埃及人声称,如果战斗继续下去,他们也有足够的后备部队和物力、财力重新与第三集团军取得联络。这种说法令人怀疑,而且如果战争再持续几天,第三集团军可能已被迫投降了。由于没有利用初期的胜利,尤其是10月8日获胜后没有乘胜前进,伊斯梅尔将军受到严厉批评。但这些批评没有顾及到以色列军队在空中力量及实施机动战的能力方面拥有的巨大优势。伊斯梅尔将军不乘胜前进的决心与新奥尔良战役后的杰克逊及阿拉曼战役后的蒙哥马利一样坚定。尽管存在某些技术和战术上的不足,以色列军队跨过运河的行动还是十分高明的,体现了对完善的军事理论的灵活运用。
也许最重要的是埃及军队恢复了自信。因为尽管埃及军队步兵一直无法有效地对付以色列军队的坦克,但他们仍顶住了以色列军队的进攻。有助于埃及军队恢复自信的还有简便、可靠的苏制“萨格尔”和RPG-7式反坦克导弹。然而,看起来坦克和反坦克炮击毁以军坦克的数量至少和这些导弹击毁的一样多。
戈兰战线
1973年10月6日14点零5分,战争爆发 叙利亚军队大规模空袭和炮击戈兰的以色列军队阵地和设施,在战术上完全达成了突然性。
1973年10月6日,赫尔蒙山失守 叙利亚军队突击队实施直升机低空袭击,夺占了赫尔蒙山上俯瞰戈兰高原和大马士革平原的以色列军队坚固的观察哨所。
1973年10月6-7日,叙利亚军队在阿马迪耶受阻 在库奈特腊以北,叙利亚军队第七步兵师被以色列军队第七装甲旅击退,叙利亚军队多数坦克被击毁。在阿马迪耶以西发生的又一次坦克大会战中(10月7日),奉命前去接应第七步兵师的叙利亚军队第三坦克师遭到惨败。
1973年10月6-7日,叙利亚军队突入拉菲德 利用以色列军队很微弱的抵抗和比较有利的地形,叙利亚军队第五机械化师突破了以色列军队第一八八装甲旅的防御。在两天的战斗中,以色列军队的这个旅突际上已被歼灭。设在胡什尼耶的以色列军队戈兰指挥所也被包围。由于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以及最近以色列军队调集的部队分批投入战斗形成很大压力,得到第二坦克师增援的叙利来军队第五机械化师先头部队推进到戈兰的西部悬崖附近时停止了进攻。
1973年10月8-9日,以色列军队反击 在从北部调来的第七装甲旅部分部队的协助下,新近赶到的以色列军队将叙利亚军队第五师和第一师击退,并在一些地段将其赶回到原进攻出发阵地。多数叙利亚军队坦克被击毁,许多是由于燃料和弹药耗尽而被歼。以色列军队第七旅经过苦战,阻止了叙利亚军队在库奈特腊以北再次发动的强攻(10月9日)。
1973年10月10-12日,以色列军队反攻 在整个库奈特腊-大马士革公路等地区发动的大规模强攻中,以色列军队3个师突破了停火线以东的叙利亚军队第一防御地带,并进至大马士革正面萨萨附近的第二防御地带。以色列军队主动停止进攻并开始将部队调往西奈战线(10月12日)。在以色列军队突出部南边(10月11日)的叙利亚军队第三装甲师发动反击,但遭以色列军队埋伏并被击退(10月12日)。
1973年10月15-19日,阿拉伯军队的反击被击退 伊拉克第三装甲师发动的又一次反攻被击退(10月15日)。在伊拉克军队附近的约旦第四十装甲旅发动反攻,但也被击退(10月16日)。阿拉伯军队以约旦军队为先头突击部队,又一次发动反攻,被以色列军队击退(10月19日)。双方的战线稳定在大马士革平原地区。
1973年10月22日,以色列军队夺回赫尔蒙山 以色列军队曾两次试图夺回他们在赫尔蒙山的阵地,都被叙利亚军队击退(10月8日和21日)。就在停火生效前的最后一次攻击中,以色列直升机机降的伞兵部队夺占了叙利亚军队的观察哨所,其位置比以色列军队的观察哨所更高。而戈兰步兵旅也终于夺回了以色列军队失去的阵地。
1973年10月22日18时52分 除了赫尔蒙山仍有一些零星战斗外,整个战线处在不稳定的停战状态。
评论:叙利亚军队的进攻与埃及军队不同,既没有精心策划,也没有严密组织实施。不过叙利亚军队的战斗素质,尤其是第五机械化师令以色列军队刮目相看。后勤供给不足,意识不到全面胜利已在握,以及以色列空军自杀性的攻击,都是10月7日叙利亚军队未能夺回戈兰南部的因素。叙利亚军队的顽强防御也给以色列军队留下了深刻印象。和1963年战争时的情况一样,叙利亚军队既未瓦解,也未溃败。
空战
1973年10月6-8日,“萨姆”导弹战果辉煌 在阿拉伯军队发动进攻约40分钟后,首批以色列飞机出现在西奈和戈兰战线的上空,但他们没想到会立即遭到威力强大又为数众多的苏制导弹的轰击。到天黑前,以色列已损失了30多架飞机。在以后的几天里,埃及的“萨姆-6”机动导弹又击落了许多以色列飞机,而轻便的手提式箭式(萨姆-7)导弹也击中了许多飞机,但多数只是击伤,未能击毁。因此,头几天,以色列军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几乎未起作用。
1973年10月8-16日,战场上空的争夺 在运用了匆忙发明的战术,并采取了金属箔片和电子对抗措施后,以色列飞机开始大力支援地面战斗。他们声称击中了苏伊士运河上的埃及桥梁,并顺利地袭击了阿拉伯国家的机场。然而阿拉伯方面则予以否认。
1973年10月9-21日,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实施战略性空袭 为报复叙利亚用蛙式导弹(远程地对地导弹)对胡拉谷地的攻击,以色列空军对叙利亚纵深目标(多数为工业目标)发动了猛烈而又十分有效的战略性空袭战役,还袭击了大马士革的叙利亚国防部。到第一次停火前,叙利亚的海港、工厂和燃料存储库不断遭到轰炸。叙利亚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3年10月17-24日,以色列夺回苏伊士运河的空中优势 由于阿丹将军向前推进的坦克部队占领了埃及大量防空导弹发射阵地,并迫使埃及军队将更为机动的“萨姆-6”防空导弹匆忙转移,这样就使埃及军队迄今一直有效的防空网中出现了一个缺口。这使以色列军队飞机得以迅速实施近距离空中支援,并在其获胜的“中国农场”之战中,以及从运河西岸的桥头阵地向北实施的突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评论:“萨姆”系列导弹(尤其是“萨姆-6”和“箭”式导弹)的实战情况表明,空中优势已不再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情况那样,能保证对地面战斗产生决定性影响。以色列竭尽全力对付导弹威胁,尤其是采取了电子对抗措施后,也只是在很小(但是重要的)的范围内恢复了战场上的空中优势。
海战
1973年10月6-25日,埃及军队封锁以色列海岸 埃及宣布以色列沿岸水城为“战争区”,严重削弱了以色列在地中海的商业贸易。埃及的驱逐舰和潜艇封锁了曼德海峡,切断了通往埃拉特的一切海上交通。
1973年10月6日,拉塔基亚海域的交战 以色列军队的“萨尔”级导弹艇夜袭叙利亚海港拉塔基亚,与叙利亚海军的一个中队展开交战。以色列军队击沉4艘叙利亚舰只,自己未受损失。叙利亚残余舰只撤回港内。
1973年10月7-8日,拉塔基亚海域的第二次交战 双方未分胜负,叙利亚舰只再次撤回港内。
1973年10月7-8日,埃及和以色列的零散交战 战事发生在地中海和红海海域。双方未分胜负,每次都是埃及军队撤退。
1973年10月8-9日,杜姆亚特海域的交战 埃及军队舰艇出港迎战来袭的以色列导弹艇,遭受严重损失,剩余舰艇撤回。
1973年10月9-10日,以色列袭击叙利亚港口 以色列导弹艇袭击了拉塔基亚、塔尔图斯和巴尼亚斯,而叙利亚舰艇并没有出击。
1973年10月9-10日,塞得港外的交战 在以色列导弹艇和埃及导弹艇发生的一次遭遇战中,4艘埃及导弹艇被击沉,其余的撤至杜姆亚特和亚历山大。
1973年10月12-13日,以色列军队袭击叙利亚沿岸 塔尔图斯和拉塔基亚再次遭到轰击。以色列军队和叙利亚导弹艇交战,未分胜负。叙利亚军队企图采取扰乱战术,没有成功。
1973年10月15-16日,以色列军队袭击尼罗河三角洲 以色列导弹艇击沉大量埃及登陆艇。
1973年10月21-22日,以色列军队攻击阿布基尔湾和亚历山大 2艘埃及巡逻艇被击沉。
评论:以色列装备有本国制造的“加布里埃尔”导弹的“萨尔”级导弹艇,完全控制了叙利亚和埃及沿海水域,使以色列沿海末遭阿方炮火和导弹的袭击。另一方面,埃及封锁曼德海峡(红海至印度洋出口),切断了埃拉特的一切往来贸易。埃及还宣布封锁以色列地中海沿岸,也大大减少了海上船只来往。然而,在相对短暂的战争期间,埃及的封锁并没有对以色列产生什么严重影响。
超级大国的卷入
1972年中期,埃及要求苏联撤走其多数顾问和技术人员(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萨达特下令苏联顾问撤走),只是对苏联与埃及和叙利亚的关系产生了部分影响。埃及和叙利亚几乎完全依靠苏联补充零部件和维修武器装备。然而,尽管苏联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密切,但直到阿拉伯国家按照选定的日期发动进攻前两三天,苏联才得知阿拉伯进攻以色列的计划,而这时埃及和叙利亚的战备情况也无法再隐瞒下去了。
以色列的技术发展很快,已能使用和保养从美国获得的各种武器装备而无需其协助和建议。这两个国家在制定作战计划方面没有合作关系,但在情报方面仍密切合作。两国都很了解9月下旬阿拉伯国家集结兵力的情况,但都大大低估了阿拉伯方面的意图。
1973年10月6日,苏联飞机频繁飞往中东 这主要是把在当地的苏联人运回国。叙利亚和埃及都得到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再供应物资大概不必要了。
1973年10月8日,以色列开始从美国空运物资 大批次的以色列航空公司飞机开始从美国弗吉尼亚的欧西安那海军航空站飞往以色列。
1973年10月9日,苏联开始向埃及和叙利亚大规模空运物资 苏联飞机绕道或直接从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飞往中东。约三分之二的架次飞往叙利亚。
1973年10月13日,美国开始向以色列空运物资 应以色列的紧急请求,美国开始用本国飞机帮助以色列航空公司空运物资。美国首批7架C-5A运输机经亚速尔群岛飞抵以色列(10月14日)。
1973年10月14-21日,美苏继续大规模空运物资 到停火时,苏联空运了约15000吨物资,美国空运了2万多吨物资。
1973年10月24日,苏联空降部队进入戒备状态 苏联约7个师的部队进入戒备状态,如果以色列军队不解除对埃及第三集团军的压制,就可能空降到埃及。正因为如此,苏联的空运有所减少。
1973年10月25日,美国军队进入“预防性戒备”状态 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宣布,美国此举是因为一些“模糊”的迹象表明,苏联有可能单方面武装干涉中东。美国的这一举动暗示着在必要时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阻止苏联的这种干涉或对此作出反应。
1973年10月27日,联合国协议结束了美苏危机 在美苏都投了赞成票的情况下,联合国安理会一致同意建立一支7000人的国际维和部队前往西奈和戈兰地区执行为期6个月的实施停火的使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不派兵参加这支紧急部队,因此美苏也同意不向中东派兵。同时,在联合国停火监督团(1948年即已存在)指挥官的主持下,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代表在西岸停火线101公里处(距开罗101公里)举行会谈,双方达成了埃及向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埃及第三集团军运送非作战物资的协议。
1973年11月11日,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交换战俘协议 在达成确定停火线的协议后,埃及和以色列的军事代表在101公里处又达成了交换战俘协议,其中包括241名以色列战俘和8031名埃及战俘。交换战俘之后(11月22日完成),由于未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军队脱离接触的办法,双方的会谈陷于破裂(11月29日)。
1973年12月21-22日,日内瓦和会召开首次会议 埃及、以色列、美国和苏联的代表同意埃及和以色列继续在日内瓦讨论双方军队脱离接触问题(12月26日)。
1974年1月18日,以色列和埃及达成《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一周内奔波于以色列和埃及之间(1月11-17日),进行频繁的“穿梭外交”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双方达成了这个协议。根据该协议,以色列军队将在40天内从其桥头阵地撤至运河以东15-20公里处的战线上。埃及军队仍留在运河东岸一个5-8公里宽的缓冲区,由联合国应急部队负责巡逻。该协议使以色列控制了吉迪和米特拉山隘。以色列从1月24日开始撤军,3月4日撤完。
1974年2月28日,美国和埃及恢复外交关系 双方曾在1967年6月6日断绝了外交关系(参见第二十一章→六天战争(1967年6月5-10日)→双方的兵力→对美国参与以色列进攻的指控)。
1974年2-5月,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消耗战争” 显然,这是叙利亚采取的向以色列施加压力,迫使其在戈兰高地作出领土让步的一种战术:叙利亚军队用火炮和轻武器沿库奈特腊和大马士革之间的整个停火线与以色列军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斗。
1974年3月18日,阿拉伯国家解除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 7个阿拉伯产油国中多数投了赞成票,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投了反对票(参见第二十一章→中东→沙特阿拉伯→沙特领导石油禁运)。
1974年4-5月,巴勒斯坦人发动猛烈的游击战 为向以色列施压,巴勒斯坦游击队多次越过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边界,对以色列发动自杀式袭击。其中最著名的是对谢莫纳村(4月11日)和马阿洛特(5月15日)的攻击。为了报复,以色列飞机轰炸了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基地和营地。双方平民所遭受的生命损失,进一步加剧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敌对。
1974年4月18日,埃及放弃对苏联军事装备的依赖 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苏联已经有半年时间没有应埃及的请求,重新向埃及供应武器装备了,而且苏联所提出的向埃及恢复供应武器的条件,是其“施加政策影响的一种工具”,因此埃及“不能接受”。这样,萨达特总统结束了18年来埃及依靠苏联提供武器装备的局面。
1974年5月31日,以色列和叙利亚达成军队脱离接触协议 经过基辛格在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32天的穿梭外交活动,以色列放弃了1973年十月战争中从叙利亚夺占的一切领土,还放弃了1967年占领的两个狭小地带,包括库奈特腊镇。双方的军队限制在新停火线各自一侧的地带内,中间设立一个狭窄的缓冲区,由联合国紧急部队巡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