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亚

东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核时代的到来

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

   1925年1月20日,同苏联签订条约苏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日本撤出萨哈林岛。

   1927-1929年,日本干涉中国山东     (参见①第二十章→东亚→中国→冯与蒋结盟;②第二十章→东亚→中国→中日济南冲突)

   1930年4月22日,《伦敦海军协定》尽管该协定遭到了日本政界和海军    的极力反对,但最终仍被日本政府批准。

   1931年9月19日,奉天事变 (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奉天事变(“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之开始。

   1932年1-3月,第一次上海之战 (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第一次上海会战)

   1932年2月18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 这实际上是日本的一个殖民地。

   1933年5月27日,日本退出国联 (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社会为维持和平所做的努力→日内瓦世界裁军会议)

   1933年5月31日,日本侵略中国热河 (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日军侵犯热河)

   1936年2月26日,政变 一群日本少壮派军官,不满政府在入侵中国问题上的踌躇,遂发动政变,企图建立军人独裁政权。在政变中,藏相高桥是清和其他几位高级官员被杀。这次政变被很快平息。

   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参见第二十章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年7月7日,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中国事变”的发端)

   1938年7月11日-8月10日,同苏联不宣而战 由于苏日双方对中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交汇处的边界产生争议,遂引发出一场残酷的战斗。位于图门江海口附近的张鼓峰山,被苏军抢占并修筑了防御工事。日本欲把苏军逐出此山,但经过战斗未能如愿。最后,双方签署了停战协定,结束了这段插曲。苏军仍占据张鼓峰山。

   1939年5-9月,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欣河”事件) 日本因对哈拉哈河附近中国东北和外蒙古东端的一段有争议的边界提出要求,导致苏日冲突再起。日军用一个加强师的兵力突然向占领哈拉哈河和诺门坎之间约20公里有争议地区的苏军发动攻击,并取得了初战的胜利。在8月中旬,苏军在朱可夫的率领下,集3个师、5个装甲旅和部分蒙古军队约65000人发起反击,将28000日军击退至诺门坎。接着,日军关东军司令荻州立兵将军集中3个新锐师团,欲与苏军再决高低,但在9月15日双方停战协定已签,反攻被迫取消。在这次冲突中,苏军伤亡9824人,日军伤亡则高达17405人。1940年6月苏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诺门坎和张鼓峰争端才被解决。

   1939年8月23日,日本废除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因不满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参见第二十章→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西欧→德国→德苏在莫斯科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决定退出《反共产国际协定》。无疑此举有利于结束苏日在外蒙古的争端。

   1941年4月13日,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日苏中立条约》)

   中国

   1925年,“五卅运动” 英国水兵和巡捕5月30日向上海游行的学生开枪。6月23日,惨案又在广州重演。结果,袭击英国人和抵制英货的行动整整持续了一年,反帝浪潮席卷全中国。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开始北伐 广州国民政府派军北伐以统一全国,这次行动由蒋介石任总指挥,苏联将军V.K.布吕歇尔(中国人熟悉的名字为B.K.加伦)为军事顾问。北伐军首要进攻目标为盘踞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军阀吴佩孚。9月6日,蒋介石军攻占汉口;10月10日,又拿下武昌。广东国民政府遂迁往汉口。接着,蒋率军转攻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军阀孙传芳。次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攻占南京。这期间,共产党人组织了上海起义,6名外国人被杀,上海除租界外均被共产党控制,并以国民政府的名义接管了上海的对外贸易(约有4万名“国际部队”被派往上海,以“保护各国侨民”,部队中日本人占多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上海大搜捕(即“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蒋介石对上海华人区内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可疑人员进行了大搜捕,所有被捕获的共产党员和工会领导人均遭枪杀——约有5000人之众。

   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分裂 受共产党影响的汉口国民政府和左派人士为表示对上海事件的不满,宣布同蒋决裂,蒋遂在南京单独成立一个国民政府。

   1927年4-5月,国民政府军对北方军阀作战 在对北方军阀的作战中,汉口国民政府的军队和南京政府的军队各自独立行动。这时,控制东北和华北的军阀张作霖已加入战斗。汉口国民军主要在鄂北和豫南同吴佩孚和张学良(张作霖之子)作战。而与此同时蒋介石的部队正稳扎稳打地向徐州推进,以歼灭孙传芳的武装。

   1927年6月,冯玉祥加入战斗 被称为“基督将军”的冯玉祥率军从陕西潼关向东南进发,使吴佩孚和张学良腹背受敌,仓皇撤至豫北。

   1927年6月21日,冯与蒋结盟 冯玉样到国民军刚刚攻占的徐州拜会了蒋介石,同意支持蒋领导下的国民军。5-6月,日本占领山东,暂时阻止了蒋介石继续向北的讨伐。

   1927年7月,汉口国民政府宣布同苏联和共产党人决裂 汉口集团的国民党领导人发动了对政府内共产党人的清洗,同时将苏联军事和政治顾问驱逐回国。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在汉口国民党政府清洗共产党人后,汉口国民军中的共产党力量在叶挺、贺龙和朱德等的领导下于南昌发动起义,意在点燃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火花。他们先遭到了南昌城内忠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军队的攻击,继之汉口和南京政府的军队联合对其追杀,起义队伍被迫撤往中国东南海岸,开展游击战争。朱德率余部撤往赣西山区。这次起义是中国长达22年内战的真正开端。

   1927年8-9月,秋收起义 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组织农民起义,但归于失败。他随后前往赣西,不久同朱德会合。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下野 虽然蒋介石的拥护者极力劝解,但他仍坚决拒绝同汉口的国民党左派势力合作。为保持党内和平,团结一致对付北方军阀势力的复活,蒋介石宣布辞职并东渡日本。稍后,汉口国民党集团迁往南京,两集团合并。

   1927年9-10月,北方作战行动 趁共产党起义和国民党分裂造成的有利时机,北方军阀开始南下,向长江流域侵入。孙传芳率7万人马在南京以西渡江,但在为期五天的龙潭战役中被李宗仁将军统率的国民政府军击败,这次作战得到了国民党长江炮艇的支援。此役,孙部损失5万余人,其中2万被击毙,残部退回徐州。军阀的进攻遂被瓦解。

   1927年12月11-15日,广州公社成立 在广州的一次共产党人起义被国民党部队残酷镇压了下去。

   1928年1月6日,蒋重新掌权 蒋介石重新被任命为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最高委员会主席。他很快稳定了政局,并准备再次北伐以统一全国。

   1928年4月7日-6月4日,国民军向北进攻 陆军将领李宗仁、冯玉祥、白崇禧和何应钦统帅70余万国民党军队一举击败了拥有50万武装的北方军阀,迫使其退守黄河以北。虽然日本人出面干涉(参见下文),但国民党军队仍于6月4日攻占北京。城市名称北京(意为“北方都市”)也被改为北平(即“北方和平”之意)。退守东北的张作霖,于同一日在奉天附近的皇姑屯,他的专列被日本人炸毁,张亦死亡。其子,人称“少帅”的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政领袖。他不久即承认国民党政府的统治权。

   1928年5月3-11日,中日济南冲突 日本人再次提出在山东拥有特权,被国民党政府拒绝,随后,日军发动攻势,侵占山东省大部。直到1929年5月20日中日签署协定后,大多数日军才撤离山东。

   1928-1930年,政权巩固时期 为进行对日作战,蒋介石试图加强对中国的统治。与此同时,共产党在闽赣山区的活动渐渐活跃起来。

   1929年10月-1930年1月,中苏边界冲突 这次冲突起因于苏联对中国东北部铁路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要求。要求被中国拒绝后,苏联部队侵入东北地区,企图以武力迫使中国(主要针对张学良)承认苏联应保留沙俄时期的铁路控制权。在中国军队的抵御下,苏联部队撤回国境线。

   1930年7-8月,李立三的共产党人起义 共产党总书记李立三坚信中国城市无产阶级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遂命令江西和福建的共产党游击部队围攻中国腹地的主要城市。毛泽东因为主张组织农民在农村起义而不是城市起义而被撤职。共产党将军彭德怀率领部队于7月28日攻占长沙,但不久即撤离。李立三命令重新进攻长沙,彭德怀、毛泽东、朱德和贺龙率军攻打,但遭守城的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不果。之后,共产党人退回到他们山区的根据地。李立三不久被召回莫斯科,毛泽东的影响开始增加。

   1930-1934年,国民党反共“围剿”战 1930年12月-1931年1月和1931年4-5月进行的两次“围剿”均被共产党人灵活的游击战术所瓦解。1931年7-9月,蒋介石亲自督战,发动第三次“围剿”。数路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根据地的中心瑞金合击。这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参见下文),蒋介石不得不停止行动。在同日本达成停火协议后,国民党军队于1932年夏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并取得成功。1933年1-3月,进行了第四次“围剿”瑞金的战役。由于蒋介石要应付日本人在华北地区的侵犯,故这次作战被共产党人伺机击溃。1933年10月-1934年9月,在精心策划之后,国民党军队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战。这次行动得到了德国前总参谋长冯·斯克特 [ cdhyy注:更普遍的译为“泽克特” ] 率领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帮助。其战术是密切协同,集中攻击,通过紧缩包围圈和修筑碉堡链的方法分割苏区,结果取得了胜利。共产党军队损失惨重,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同意采纳毛泽东的建议,撤离苏区。

   1931年9月18日,奉天事变(“九一八”事变) 日本关东军断言中国人策划了旅顺港到奉天的铁路爆炸事件,遂派兵侵占了奉天的军工厂和四周村镇。中国军队被迫撤退。日本人继续侵犯中国领土,在几个月内就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中国人唯一的反击措施是抵制日货,为此在对日贸易方面付出了极大代价。

   1932年1月28日-3月4日,第一次上海会战 为了阻止中国人抵制日货,约7万名日军在上诲登陆。中国第十九路军奋起还击,将日本人阻滞在滩头达一月之久,但最终被驱赶到国际控制区内。中国同意结束抵制日货。

   1932年2月18日,伪“满洲国”宣告独立 日本将前中国皇帝溥仪扶上满洲傀儡国的皇位,并宣布受日本保护。

   1933-1937年,中日关系日趋紧张 蒋介石在同共产党人和不听令的军阀作战的同时,力图使国家保持统一和实现现代化,以对付日益增加的日本侵略行为。

   1933年1-3月,日军侵犯热河 日本人以热河省原属“满洲国”为借口,再次侵犯中国领土。在北平受威胁之际,中国人于5月31日同日本人签署了《塘沽停战协定》。该协定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天津,并在河北东部建立一个非军事区。

   1934-1935年,长征 共产党军队在被国民党武装驱逐出根据地后,于1934年10月起组织了一次跨越中国南部和西部最后抵达陕西北部的战略撤退。由朱德和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率领的第一方面军行程最远,在13个月内行军约1万公里,这是在作战条件下依靠步行的军队所做的距离最长速度最快的一次行军。在如此长的距离中保持如此速度,只有13世纪少数蒙古远征军才能达到。由贺龙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和徐向前指挥的第四方面军行进的距离要短一些。整个共产党力量在长征开始前约20万人,途中遭受了近10万人伤亡和非战斗减员,另有4万人作为地下干部被留在长征沿途。此外,新征募的兵力约有5万人。到1935年底,陕西的共产党兵力近10万人。

   1934-1937年,日本在中国华北的扩张 日本军队继续向西侵犯中国领土,察哈尔省和河北北部相继沦陷。

   1938-1939年,日苏边界摩擦 (参见第二十章→东亚→日本→同苏联不宣而战)

   1936年夏,重新发动“剿共”战役 随着共产党人突然出现在陕西,蒋介石决定重新发动“剿共”作战,为此派遣了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任命张学良为前线总指挥,坐镇西安。

   1936年12月12-25日,西安事变 出于对张学良消极“剿共”的不满,蒋介石于12月7日亲自飞抵西安督战。张学良试图说服蒋取消“剿共”作战,因为他和他的部属都想同日本作战而不是同胞自相残杀。当蒋拒绝后,张学良将其扣为人质。随后进行了有共产党人周恩来参加的一系列谈判,谈判结果未被披露。最后,蒋被释放,张自愿与蒋一起飞回南京。接着,蒋取消了反共战役。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参见第二十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早期→“中国事变”的发端)

   蒙古

   虽然中国仍然坚决拒绝承认蒙古从中国独立,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却一直作为苏联的卫星国存在着。

   1936年3月12日,苏蒙签署互助条约 这个为期10年的条约是为了对付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日益增加的威胁而签订的。在苏联的帮助下,蒙古军队一直保持在9万人左右,相当于其人口的十分之一。

   1939年5-9月,同日本边界冲突 (参见第二十章→东亚→日本→诺门坎事件(亦称“哈拉哈河事件”))蒙古军队作为苏蒙军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击退了日本人的挑衅。

   1941-1945年,蒙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 实际上蒙古全力支持苏联对德作战。

   1945年8月10日,对日宣战 蒙古军队参加了大获全胜的苏军进攻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行动。

   1946年1月5日,中国承认蒙古独立 在二战结束时同苏联签订的友好条约上(参见第二十章→东亚→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条约),中国人允许蒙古独立,但必须先举行公民投票。1945年10月20日,蒙古投票一致同意独立 [ 编者注:从国际政治上说,蒙古的独立是美、苏政治交易的筹码,用来换取苏联承诺出兵对日作战及在中国的国共关系中支持蒋介石;此后蒙古获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地位,故此,此前的蒙古尚无所谓中立的资格与宣战权。 ] 。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