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苏俄-波兰战争(1920年)
1920年,序幕 在苏俄内战(参见第十九章→欧洲→东欧→俄国)期间,波兰占领了与白俄和乌克兰交界处波兰人和俄国人杂居而无明确分界线的地区。这时,苏维埃俄国对波兰这一行动提出质疑,并开始在西部集结兵力。波兰决定在苏俄红军获取主动权之前率先进攻。在普里佩特沼泽 [ 译者注:波列西耶沼泽。 ] 之北,是苏俄元帅M.N.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布尔什维克西方面军,与之相对的是由W.西科尔斯基将军指挥的数量较少的波兰军队。在沼泽以南是苏俄将军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与之相对的是波军总司令J.毕苏斯基将军指挥的数量上占优势的波军。双方兵力总数各约为20万人。
1920年4月25日-5月7日,毕苏斯基的攻势 一支反布尔什维克的乌克兰混合部队在哥萨克首领S.彼得留拉的指挥下在右翼实施支援,波兰大军向基辅进军,并于5月7日夺取基辅。随后,毕苏斯基准备向北迂回,绕到普里佩特沼泽后方,以打击图哈切夫斯基的左侧后。然而,他的计划就其现有的兵力和后勤支援能力来说是难以实现的。
1920年5月15日,图哈切夫斯基的攻势 苏俄北方面军向西南方向攻击,牵制了毕苏斯基的左翼。与此同时,S.M.布特尼将军指挥叶戈罗夫西南方面军的一部向西北方向攻击毕苏斯基的右翼和一个哥萨克骑兵军,该骑兵军有16000多人,还有48门火炮。布琼尼抵达基辅西南的日托米尔,几乎完全消灭毕苏斯基的右翼部队。到6月13日,当红军哥萨克骑兵横扫至伦贝格(利沃夫)的郊区时,波军的左翼亦全线撤退。在普里佩特沼泽以北,图哈切夫斯基于7月4日向华沙西进。波军在两线均实施退却。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14日抵达维尔那,于7月19日,抵达格罗德诺。与此同时,布琼尼的哥萨克骑兵继续在南线保持压力。到7月25日,波军已成两个集团,一个在华沙附近,而华沙的陷落似乎越来越迫近(图哈切夫斯基曾打算在8月14日占领该城),另外一个在利沃夫。合起来波军约有18万人,红军是20万人。
1920年7-8月,波军的反攻计划 法国将军M.魏刚抵达华沙为毕苏斯基出谋划策,而后者这时更为需要的是弹药。魏刚建议由位于防线之后的维斯图拉出发,向华沙以北红军的右翼实施反击。毕苏斯基自己却有一个更好的计划。布尔什维克军的推进已超过其所有供应所能达到的范围,不得不依靠农村就地补给,并需不断地向前推进,任何停顿都将是灾难性的。所以,当似乎是不可阻挡的红军右翼通过华沙以北向西实施包围时,毕苏斯基准备对图哈切夫斯基的中部实施一次大胆的反击。
1920年8月16-25日,华沙之战 波军的主力集中在华沙之南约80公里的登布林,毕苏斯基沿华沙-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轴线发动进攻,一举突破红军薄弱的中部。毕苏斯基亲自实施指挥。红军的左翼第十六集团军被击溃。随后,毕苏斯基置突破口以南的红军部队于不顾,转而向北威胁到红军第三、第十五、第十六和第四集团军。与此同时,在华沙以北的波军部队在西科尔斯基的指挥下,尽管遭到红军顽强地阻击,仍得以向前推进。位于波军两路突击中间的图哈切夫斯基的部队陷于溃乱。约3万人或更多的红军部队向北逃窜并越过东普鲁士边界,在那里被解除武装。剩下的红军部队向东大踏步后退,并遭到波军的紧迫。8月25日,图哈切夫斯基设法将其部队重新部署在格罗德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弗沃达瓦一线,阻止了波军的追击。该役,波军抓获66000名俘虏,缴获230多门火炮、1000挺机关枪和1万辆车。红军总的损失近15万人,波军损失为5万人。
评论:华沙之战堪称20世纪决定性的战斗之一。该战的成败,对于交战国的双方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波兰在华沙之战的胜利,迟滞了一段时间苏俄势力对欧洲的扩张;苏俄红军在华沙之战的失败,则大大地挫伤了这个新生政权的锐气。
1920年9月12日-10月10日,波军继续进攻 波军在普里佩特沼泽两翼宽广的战线上继续推进。西科尔斯基指挥南部的波军于9月18日进抵塔诺波尔。9月26日,在涅曼之战中,毕苏斯基再次打败了图哈切夫斯基,并将后者从沿河的防御阵地击退,消灭了红军第三军团。9月26日,波军进占格罗德诺。第二天,在夏拉河(什恰拉)之战中,毕苏斯基将图哈切夫斯基的败兵击退至明斯克。在这两战中,红军被俘约5万人,损失160门火炮。
1920年10月12日,停战 俄国和波兰结束了长期的敌对状态。
1921年3月18日,签署《里加条约》 苏俄同意波兰所有的领土要求。
希腊-土耳其战争(1920-1922年)
1918-1919年,协约国就和平解决土耳其问题的争论 当协约国争吵不休的时候,土耳其正陷入无政府的状态。1919年5月15日,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希腊军队作为协约国利益的代表者在士麦拿登陆,意大利军队也在安纳托利亚西南部登陆。土希两国长期的交恶导致一系列的事件,希腊军针对土耳其平民的暴力行为不断发生。
1819年6-9月,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 希腊的行为唤醒了一群土耳其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感情,在穆斯塔法·凯末尔将军的领导下,他们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主义的政府。尽管协约国提出反对(协约国仍然占领着君士坦丁堡),凯末尔还是在1920年4月在安卡拉成立新的政府。
1920年6月22日,希腊军在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的攻势 希腊总理维尼泽洛斯主动扮演协约国的代理人,镇压土耳其的民族主义运动,得到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大力支持。在色雷斯,希腊军于7月25日占领阿德里安堡。在安纳托利亚,希军主力向东进军,于6月29日,占领距士麦拿约201公里的乌沙克。在侧翼行动的希军于7月9日夺取了马尔马拉海以南的班德尔马和布鲁萨(布尔萨)。整个行动实际上没有遭到土军的抵抗。
1920年8月20日,《塞夫尔条约》 协约国将条约强加于苏丹政府。为此,土耳其再次失去了安纳托利亚之外亚洲的土地,以及查塔利亚半岛和君士坦丁堡以外的欧洲部分。亚美尼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条约没有得到土耳其民族主义党人的承认。
1920年10月,民族主义党人对亚美尼亚的攻势 亚美尼亚对土耳其的多次袭击导致民族主义党人的反击。土耳其进军,很快即于10月21日攻占卡尔斯,并针对亚美尼亚的报复性暴行实施反报复,屠杀了很多亚美尼亚人。随后,土耳其与亚美尼亚和苏维埃政府很快即达成停战协议,从而结束了在安纳托利亚东北部的敌对状态。
1920年10月25日,希腊政局的变化 希腊国王亚历山大忽然死去,使其好战的父亲康斯坦丁(巴尔干战争的英雄,一战中的反面人物)得以重占希腊王位,此举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政治格局。亲德国的康斯坦丁不为协约国所信任,后者取消了他们原来对希腊在土耳其行动的支持。然而,康斯坦丁决定继续在土耳其用兵,以永久地控制安纳托利亚西部和色雷斯。
1921年1月,第一次伊讷尼之战 帕普拉斯将军指挥希军向埃斯基谢希尔进军,但在其西面约32公里的伊讷尼,被伊斯梅特帕夏指挥的土军击退。希军的攻势暂停了下来。
1921年1-3月,凯末尔的外交 凯末尔与意大利签订协定,使意大利从3月15日开始从安纳托利亚撤退。3月16日,凯末尔与苏俄达成谅解,土耳其归还巴统,承认苏维埃亚美尼亚共和国的独立,换取了苏俄承认土耳其占有卡尔斯和阿尔达汉。
1921年3月23日,希腊军再次发动攻势 帕普拉斯的兵力已增至15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沿至士麦那的交通补给线分散配置,他开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1921年3月28-30日,第二次伊讷尼之战 帕普拉斯将里菲特帕夏指挥的土军逐出阿菲永卡拉希萨尔(阿菲永),然而,里菲特的右翼部队在伊斯梅特的指挥下在伊讷尼和埃斯基谢希尔坚守住了阵地,并对希军的左翼构成威胁。希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攻击均被击退,帕普拉斯在4月2日停止了进攻。凯末尔以伊斯梅特取代了里菲特(后来,伊斯梅特以该地地名作为其名字,以伊斯梅特·伊讷尼而载入土耳其史册)。
1921年7月16-17日,康斯坦丁的攻势 希腊国王亲自实施战场指挥,他巧妙地向土军设在埃斯基谢希尔至阿菲永的防御阵地进军。他在土军的右翼实施佯动以吸引伊斯梅特的注意力,接着希军主力攻击在阿菲永的土军左翼。随后,希军向北转动攻击方向卷击土军的左翼和中部,并与正面攻击相配合对土军实施包围。尽管伊斯梅特实施反击,埃斯基谢希尔还是在7月17日陷落了。伊斯梅特准备战斗到底,但凯末尔明智地下令退却。伊斯梅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撤出战斗,向北退却了约48公里,抵达萨卡里亚河。正如凯末尔预料的那样,希军损伤过大没能实施追击。该战,土军损失在11000人以上,希军约为8000人。8月10日,康斯坦丁重新集结其部队后向萨卡里亚防线进军。而这时由于凯末尔竭其所能,该防线已大大地加强了。
1921年8月24日-9月16日,萨卡里亚河之战 当希军企图迂回土军的左翼被阻止后,战斗演变成了一场混战。希军转而进攻土军中部,通过许多天的战斗,希军向前推进了约16公里。随后,攻势慢了下来。凯末尔亲自实施指挥,9月10日,他以一小部兵力对希军的左翼大胆地实施迂回攻击。虽然战果很微小,但在心理上对希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约563公里的交通补给线遭到威胁,那么希军将面临绝境。随着安纳托利亚冬季的临近,康斯坦丁开始撤出战斗。希军沿着铁路线向埃斯基谢希尔和阿菲永退却。凯末尔肯定是担心协约国会实施有利于希军的介入,因此没有实施急追。
1921年10月-1922年7月,凯末尔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准备 在积极的军事行动停止期间,凯末尔不断地增强其军力,并修补其外交之藩篱。10月20日,法国从西利西亚撤军。当过于伸展的希军在战场上变得虚弱时,土耳其内部和外部形势都得以迅速地改善。
1922年8月18日-9月11日,土耳其军的反攻 凯末尔实施进攻,8月30日攻取阿菲永。随后,土军主力转而向西沿铁路线向士麦那进军。与此同时,一支大型分遣队向北攻击,于9月5日夺取布鲁萨。溃败的希军混乱不堪地向后退却,撤退途中,希军为自己的失败,以大肆地纵火、抢劫和杀戮施以报复。约1万土耳其平民被搞得无家可归,这进一步加深了本已由希军暴行引发的仇恨。凯末尔紧追不舍,而希腊军很快即由混乱变成了一群惊弓之鸟。由于希军没有做从海上撤退的任何准备,数以千计的希军被俘虏,其中许多人被土军杀死。9月9-11日,土军攻击并夺占士麦那。该城的希腊区遭到劫掠和纵火,许多希腊平民被土军杀死。
1922年9-10月,土军向君士坦丁堡进军 凯末尔现在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他向由一支较小的协约国守军占领的君士坦丁堡进军。协约国和凯末尔都渴望避免冲突,于是双方在10月3-11日的穆达尼亚会议上进行外交磋商,最终达成协议。将色雷斯和君士坦丁堡归还于土耳其,而土耳其海峡将中立化。随后,凯末尔宣布废除苏丹制,11月1日,苏丹逃到英国的军舰上。
1923年7月24日,签署《洛桑条约》 该条约取代了《塞夫尔条约》(参见第十九章→1918年之后的主要战争→《塞夫尔条约》),正式地将色雷斯至马里查河的土地归还于土耳其。8月23日,协约国军撤出君士坦丁堡。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凯末尔成为第一任总统,他被冠以“阿图塔尔克”(土耳其之父)的称号。
评论:由于凯末尔超凡的感染力、坚定的决心、政治上的技巧以及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使四分五裂和屈服的土耳其得以再生并团结起来,同时与希腊进行了极为辉煌的战争。战争的伤亡数字不得而知。估计土军损失不到10万人,而希军的损失高达20万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在1922年8-9月份撤往士麦那期间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