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不列颠群岛
斯图亚特王朝早期(1603-1642年)
1603-1625年,詹姆斯一世的统治 詹姆斯六世是苏格兰玛丽王后之子 [ 译者注:英苏两王联合为一,詹姆斯六世始称詹姆斯一世。 ] 。
1604年10月24日,英国的联合 英格兰与苏格兰合二为一,拥有共同的国王,二者联合使英国大陆的边界消失 了,相应建立常备军的主要理由也随之消失。这导致了国王权力的削弱和国会权力的增强。
1624-1625年,英国介入 三十年战争在三十年战争中,詹姆斯决定帮助腓特烈(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波希米亚时期)。詹姆斯还同意从经济上支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德国的作战。曼斯菲尔德,一名德国雇佣军人,率一支由1200名英国人组成的小部队到尼德兰参战。在尼德兰,这支远征军因缺乏训练、供给不足、装备缺乏而被击溃。而西班牙人则认为,这支远征军的派遣显然是英国的参战行为。
1625-1949年,查理一世的统治
1625年10月8日,在加的斯的失败 由来自温布尔登的赛西尔率领的英国军队,大约8000人,由于装备很差,在加的斯被击溃。
1626-1630年4月24日,英法战争 1627年,白金汉公爵率一支远征队开进至罗谢尔附近的艾勒夫瑞,以解救遭到黎塞留围攻的胡格诺军队,结果大败。由于国会拒绝提供资金,查理不得不用强迫贷款的手段,以支持法军的作战和履行其向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提供经济支援的承诺。1628年,国王又帮助白金汉做第二次远征法国准备。
1628年5月,《权利请愿书》 国会向国王呈递《权利请愿书》(又名《民权宣言》),表达了议会的一系列要求和不满。请愿书的内容包括: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税,在和平时期不得使用战时法律,私人不得强行组建军队。
1630年11月5日,同西班牙及法国议和 1639年,第一次主教战争由于查理一世在1625年屡屡阻止归还苏格兰教会土地以及企图指定苏格兰长老教会采用英国国教仪式,从而引发了苏格兰的起义。起义军队控制了爱丁堡要塞。查理一世率军进至伯里克附近进行讨伐,但由资金时时短缺,以及苏格兰军队的勇猛善战(他们大部分曾在古斯塔夫手下参加过作战),迫使查理一世于6月18日在邓西签订和约。
1640年,第二次主教战争 为了支持在苏格兰的战争,查理于1640年4-5月召集“短期国会”,以解决战争费用问题。遭到了下院(众院)的拒绝,查理遂解散了国会。8月28日,苏格兰军队在纽伯里打败查理一世的军队,之后,苏格兰军队横穿诺森伯利亚,并控制了达腊姆。查理被迫于11月签署《里彭条约》以结束战争。
1640-1660年,长期国会 为了支付国王军队的费用,以及支付苏格兰战争的军费,查理一世于1640年11月3日重新召集国会。由于苏格兰在英国北部的作战行动、国王急于解决军费问题以及发生于伦敦的起义等事件,促使了下院权力的加强。国王默许了对其忠心的爱尔兰留吞安特勋爵及斯塔福德公爵的处决(参见下文)。1641年5月,查理也同意了议会提出的《三年法案》,它批准国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会议,并可不必征得国王的同意。
1641年10月,爱尔兰战争爆发 由于不满斯塔福德的政策,以及其继任者不分青红皂白的胡乱镇压的行为,爱尔兰人奋起抗击英国人。这次战争持续了近十年之久(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1641-1642年,大叛乱之序幕 查理一世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依然希望征召军队以镇压爱尔兰人的起义。清教徒同约翰·皮门及约翰·汉普登一样,虽然对议会持有异议,但也害怕国王通过组织常备军而恢复其王权。因此,他们于12月1日通过一个叫作“大抗议书”的文告,其中罗列了自查理继位以来的所有罪状。查理此时却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他于1642年1月3日企图拘捕五位下院议员的行动失败。此举给国会立法以控制军队以及取消教会土地的政治权力以口实。3月,查理匆匆忙忙地逃离伦敦,在约克建立军事基地。6月2日,国会重申了其早期的各项请愿条款,并要求国会任命的指挥官继续驻防各要塞。7月议会组建军队,其中2万名步兵,4000名骑兵,并由埃塞克斯伯爵指挥。8月22日,查理国王也开始在诺丁汉征召军队。
第一次国内战争(1642-1646年)
在大叛乱中,由于保王党与国会支持者的对立,从而将整个社会、经济、宗教乃至家庭分割成两个对立的战线。贵族、农民及圣教徒一般支持国王查理;新兴的中产阶级及海军则支持国会。北部和西部地区倾向于国王;南部、英格兰中部及伦敦地区则倾向于国会。战争开始时,国会军队在人数、武器的质量以及军队组织等方面略占优势。但对立的双方军队中均缺乏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不过,双方均具备丰富经验的军官,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参加过大陆战争);他们都对离开家乡去外地作战不满;严格说来,双方均没有足够的装备和物资(由于海军支持国会,从而阻止了王后玛丽通过海运从大陆获得物资的途径)。由于双方防御部队数量激增,从而造成了供应不适、兵源不足等问题。
1642年10月,克伦威尔崛起 国会任命他统帅六个州的军队。
1642年10月23日,埃吉山之战 查理率11000人的部队与埃塞克斯率领的13000人在埃吉山冲突。巴拉丁选帝侯之子鲁珀特亲王,统帅卓越的国王骑兵将国会骑兵赶出战场,从而开始谱写其辉煌的历史。但国王却下令撤兵。这给埃塞克斯一个重整军队的机会,随之开始了成功的反攻。但在夜幕降临时,鲁珀特亲王骑兵又赶到战场参战,埃塞克斯被迫撤退,重返伦敦。查理国王则将其大本营移至牛津。
1642年10月29日,查理向伦敦进军
1642年11月13日,特恩汉格林之战 11月12日,在布伦福特附近,经过一系列小规模冲突之后,埃塞克斯得到了来自伦敦2万援军的加强,以同国王对阵。经过一次主要作战后,国王撤至牛津。
1643年3-9月,冲突的扩散 3月,克伦威尔在诺丁汉以南的格兰特汉,打了一次漂亮的骑兵战。4-7月,保王党的骑兵在纽卡斯尔的威廉·卡文迪许公爵的率领下于约克郡附近取得了作战胜利。5月,由拉尔夫·霍普顿爵士指挥的国王军队在康沃夫的斯特拉顿打败了威廉·沃勒爵士。拉尔夫·霍普顿又于7月5日,在帕思附近的兰斯多尼取得了胜利,7月13日,在德威兹附近的鲁恩德威多尼也获胜。6月18日,鲁拍特亲王在牛津附近的卡尔格罗伏获胜,并于7月26日攻占了布里斯托尔。8月5日-9月10日,国王查理则从格洛斯特兵败撤退。
1643年8月10日,征兵 议会加强地方当局的权力以强迫征兵,保王党也紧步后尘。
1643年9月20日,第一次纽伯利之战 国王正从格洛斯特撤至纽伯利的途中,与埃塞克斯之国会军队相遇。发生激战互有伤亡。国王战后重回牛津。
1643年9月25日,庄严同盟与誓约 为征得苏格兰军队的支持,国会同意保护苏格兰的长老教会,并在苏格兰、英格兰与爱尔兰组建统一的教会——长老会。
1644年1月,苏格兰参战 苏格兰军共有步兵18000人和骑兵3000人,由李芬指挥,渡过了特维德河。
1644年1月,爱尔兰中止反国王的行动 国王同爱尔兰人建立了临时和平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国王得以从爱尔兰撤走其军队,也使国王能够从爱尔兰征召国王军以应付在英格兰的战争。
1644年1月25日,南特威克之战 爱尔兰国王军及当地的军队,包围了国会在柴郡的唯一要塞南特威克。由费尔法克斯爵士率领的部队,取道爱尔兰赶来救援,其中的几乎半数投到了爱尔兰人的一方。
1644年2-4月,北方战事 由于苏格兰军队进至英格兰北部,从而结束了卡瓦利尔在约克郡的优势。2月,纽卡斯尔发兵去阻止苏格兰的进军。利用纽卡斯尔发兵北方之机,费尔法克斯于4月11日,在塞尔比之战中,打败了纽卡斯尔之副将贝拉西斯勋爵,从而威胁到纽卡斯尔之背部。
1644年3-6月,南方战事 3月29日,在多佛尔附近的克尔登,沃勒尔最终击败了他的对手霍普登。6月6日,在牛津北部的克罗普雷迪桥,查理利用智谋,经过激烈的战斗,战胜了埃塞克斯与沃勒尔。
1644年4-6月,约克之围 4月18日,纽卡斯尔从达腊姆移兵至约克,被苏格兰人与费尔法克斯包围。5月16日,查理命鲁珀特从希鲁兹伯里率军救援。由于鲁珀特的救援,迫使国会军放弃对约克的围攻,转向马斯顿附近进军,以便阻击国王军队。在那里,同由曼彻斯特伯爵率领的圆颅党国会军队会师,不久,克伦威尔也赶到,以便统一指挥国会军队。纽卡斯尔也与鲁珀特会师,他们的联军统由鲁珀特指挥,联军向约克以西约11公里的马斯顿荒原进军。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之战 双方军队均有约7000名骑兵,但国会军队有2万名步兵,而国王军仅有11000名步兵。曼彻斯特、费尔法克斯及李芬联合指挥国会与苏格兰联军,不过曼彻斯特显然是第一指挥官。克伦威尔则率其骑兵及苏格兰军一部,部分打败了位于国王右翼的鲁珀特骑兵。国王军队左翼的乔治·哥林则率骑兵移至费尔法克斯背部,冲散了苏格兰人步兵,但作战中,国王军队自身也秩序大乱。克伦威尔率其纪律严明的铁骑转至国会军队右方,跟进哥林,帮助剩余的国会军队步兵冲散了军队中心的队形。此役国王军队损失近3000人,圆颅党损失近2000人。此战的失利,导致了国王北方要塞的投降,7月16日,约克投降;10月16日,纽卡斯尔也投降了。鲁珀特率6000名幸存者,穿过兰卡郡逃至南方,同查理会合。
1644年7-9月,查理在南方取得胜利 自在克罗普雷迪桥取得胜利以后,查理从其敌手中争得了主动权。他突然向西南进逼,在那里,埃塞克斯正企图加强国会的控制。9月2日,埃塞克斯在康沃尔的洛斯威塞尔战败,率其骑兵逃跑,其8000名步兵及炮兵投降。英格兰西南被保皇党控制。但9-10月,曼彻斯特及克伦威尔会同沃勒尔,对于查理控制的英格兰南部及中心地区又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1644年8月28日-1645年9月13日,苏格兰人蒙特罗斯的战役 蒙特罗斯侯爵于8月28日在阿托尔起兵支持国王,他的军队的总人数为3000人。军队由三部分组成,其一部为由阿拉斯代尔率领的爱尔兰一流士兵,一部为高地步兵,另一部为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骑兵。经过一系列勇敢的作战,蒙特罗斯打败了考文特及其联合军队。这些胜利包括:9月1日在蒂普尔穆特的胜利;9月13日在阿伯丁的胜利;1645年2月2日在因费尔罗奇的胜利;5月9日在奥尔迪因的胜利;7月2日在阿尔福德的胜利;以及8月15日在基利希斯胜利。最后这次胜利是一个完全一边倒的作战。此战中,其对手威廉·贝利将军伤亡达6000人,而其总数仅6800人;蒙特罗斯的军队几乎丝毫未损。这次胜利也对爱丁堡形成了极大威胁,并使在英格兰指挥苏格兰人作战的李芬伯爵十分震惊。李芬分兵一部去攻击蒙特罗斯,该部由大卫·莱斯利指挥,力量十分强大,其大部是骑兵。1645年9月13日,在塞尔扣克附近的菲利法奥斯,蒙特罗斯军队遭到突然袭击,经抵抗后及时投降了。但曾立书保证的受降者却连同营地非军人一起全部杀掉了。蒙特罗斯逃亡。苏格兰支持国王的运动也随之崩溃了。
1644年10月27日,第二次纽伯利之战 查理率1万人同温彻斯特、沃勒和克伦威尔的联军计22000人在纽伯利遭遇。由于国会军不能协同攻击,致使国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查理仍撤至牛津,温彻斯特却拒绝追击。
1645年1-2月,《乌斯布里条约》 短暂的休战也由于查理拒绝接受国会提出的一系列建议而终止。
1645年1-3月,组建“新模范军” 在休战的同时,克伦威尔向国会提出了“整个军队的模式或框架结构”,此前,克伦威尔早已有改革军队的倾向。这一建议于1、2月分别被下院和上院接受。该建议要求成立一支22000人的常备军。这些人员不应强征入伍,也应有正规的薪饷支持。常备军由12个步兵团国王和11个骑兵团及1000名龙骑兵组成。步兵总人数为14000人,骑兵总人数为6600人。炮兵作为英军年轻的兵种,也在大陆战争的经验基础上处于重建和扩编中。同克伦威尔的“铁骑”相比,这支新组建的军队还十分松散,因此,几项旨在加强组织纪律的改革方案也出台了。历史上英国军队第一次以红衣作为其一般制式军服。最具意义的是,随着这支可机动的职业化军队的创建,摈弃了那种本地军人不愿在外地作战的传统观念。
1645年4月3日,自动辞职决议 这一决议要求国会所有的成员一律免除军政职务。费尔法克斯接替埃塞克斯任总司令,克伦威尔获特准既是下院成员同时又担任副总司令。
1645年5月7日,国王军队的分歧 鲁珀特与戈林的分歧日益严重。而国王查理解决分歧的方法却是将其为数不多的11000人的部队一分为二,一部交由鲁珀特去了北方,另一部则由戈林指挥去了西方。此时,国会派埃塞克斯去围攻牛津。
1645年5月31日,累斯特之战 为了引诱费尔法克斯离开牛津,国王军队决定围攻莱斯特,国王经过苦战,尽管损失很大总算攻占该城,随后查理向牛津进军。议会命费尔法克斯解牛津之围,并在保持联系的情况下前进。6月13日,由克伦威尔率领的一支骑兵分遣队赶来加强费尔法克斯。圆颅党军队的到达使查理大吃一惊,遂仓促应战。
1645年6月14日,纳斯比会战 查理的军队约7500人,国会军队为13500人。鲁珀特的国王骑兵部队打败了国会军队的左翼,并将其逐出战场。克伦威尔首先打败国王军队的左翼,随后扩大攻击鲁珀特的漫不经心的追击部队,并打败了国王军队的步兵,其大部投降。鲁珀特的军队大乱,并拒绝与克伦威尔作战。查理逃至累斯特。此役不仅使查理彻底失败,也使克伦威尔和国会党中的独立派的势力如日中天。
1645年6月-1648年5月5日,王室崩溃 7月10日,在西南部的朗格港,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打败了戈林。国王的要塞相继失守(包括累斯特、布里斯托尔、布里哲瓦特、温彻斯特)。在牛津以西的沃尔德,最后一支陆军部队也被打败了。由于害怕权力落入国会之手,国王于1646年5月5日向苏格人投降。
内战间的暂时和平时期(1646-1648年)
1647年1月,苏格兰人为从国会取得40万英镑的欠款(这大约是欠苏格兰军队款项的三分之一),把查理国王交与国会。与此同时,国会中的长老会派与军队中的独立派之间的紧张关系日趋明显,最终公开分裂了。国会于3月间通过一项计划,解散陆军。此前,国会已欠军队几个月的薪饷。但陆军拒绝解散。在克伦威尔的实际领导下,军队控制了国王并占领了伦敦。克伦威尔强迫国王接受军队的建议,遭国王拒绝。8-10月,国王却同苏格兰长老会派秘密谈判。11月,国王逃至怀特岛。12月26日,他同苏格兰人达成协议,国王承诺了三年内强行推广长老会教派。作为交换条件,苏格兰人答应为其提供军事援助以帮助其恢复王位。1648年1月15日,国会宣布同国王决裂。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1648-1651年)
推翻君主制
丘吉尔曾写到:“第二次国内战争的故事情节既短小又简单,国王、贵族和下院、地主和商人、城市和乡村、主教和长老会派、苏格兰军队、威尔士人民以及英国海军,现在均转而反对新模范军,但均被打败。”
1648年3-8月,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叛乱 由于威尔士国会宣布对国王的忠诚,从而引起了克伦威尔的不满。7月,克伦威尔包围并攻陷了威尔士的一个要塞彭布鲁克卡斯特尔。紧接着发生于肯特和埃塞克斯的叛乱也被费尔法克斯镇压,叛乱者逃至科尔彻斯特避难,8月,叛乱者最终还是有条件投降了。
1648年7-8月,苏格兰入侵 汉密尔顿公爵率24000名苏格兰人侵入英格兰。克伦威尔率8500人的部队从南威尔士向威尔士和普累斯顿进军。由于行军速度太快,其炮兵没有跟进;苏格兰人则没有炮兵。国王军尽管人数上占优势,但装备很差(他们被迫搜集马匹以运输弹药);更致命的是,他的军队被分散配置在长达约80公里的地区。
1648年8月17-19日,普累斯顿之战 在普累斯顿,克伦威尔攻击汉密尔顿的后卫部队。经两天肉搏战,克伦威尔打败了苏格兰与保王党的联军,此战双方均依靠其长矛兵作战。国王军队的幸存者被分割成许多毫无组织的小股部队,他们是最勇敢的英格兰人。
1648年8-12月,军队反对国会 7月,当得知国会重新同查理国王谈判时,军队遂占领伦敦,并拘捕国王,以便审讯他。当闻知国会公然反对军队时,普莱德上校于12月6-7日率军捕去100余名下院成员。这些人同意组建一个高级法庭以审讯国王。
1649年1月30日,处决查理 由军队控制的法庭经过一系列审讯,判处查理死刑。王朝被废,同时建立了由军队控制的共和国。
爱尔兰战役〔1649-1650年)
1641-1649年,在爱尔兰南部保王党与圆颅党屡屡发生冲突的背景下,爱尔兰也卷入了持续不断的冲突。冲突主要发生于英国新教派保王党与持异议者之间。新教派王党在奥蒙德的领导下占据都柏林。结果爱尔兰人的反叛也因此而划分为两派,一派称之为天主教联盟,由里努奇尼领导,另一派由英国与爱尔兰贵族组成。这种对立也造成了军队的分裂。一方为奥尼尔统帅的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军队,另一方为理查德统帅的累斯特军队。1647年,在本勃尔布之战中,奥尼尔打败了由乔治·门罗爵士统帅的圆颅党军队;与此同时,奥蒙德也在都柏林向迈克尔·琼斯率领的议会军队投降。
1649年8月,王党-天主教联盟 该联盟由奥蒙德统领,其目的是为王室谋利,但该联盟并没有稳定地控制爱尔兰,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而已,既便如此,仍遭到由迈克尔·琼斯领导的圆颅党的反对。
1649年9月,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 国会命令克伦威尔在爱尔兰重建共和政体。克伦威尔在扑灭起义之后,回到苏格兰。
1649年9日,拉施明斯之战 由琼斯率领的圆颅党军队打败了由奥蒙德统帅的王党军队。因此,当克伦威尔率兵赶到时,天主教-王党军队躲至要塞中。
1649-1650年5月,克伦威尔征服特尔鲁 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城市攻坚战,克伦威尔于9-10月和1650年5月分别攻克了天主教-王党联盟的要塞德罗赫达、韦克斯福德和克伦梅尔。每当他攻下一要塞,就大肆屠杀守塞人员。其残暴行径在英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1650年5月,克伦威尔返回英格兰 此前,他将军队指挥权交于亨利·艾尔顿、勒德洛和弗利特伍德,以便继续作战。两年后的1652年5月,爱尔兰王党的最后要塞加尔威向国会投降。
发生于苏格兰的起义(1650-1651年)
1650-1651年,国王及其同盟 查理一世被斩决后,苏格兰人声称拥戴其子查理二世为大英帝国国王。但在接受查理二世为国王之前,苏格兰人要求其必须接受庄严同盟和誓约。与此同时,蒙特罗斯率一支王党雇佣军从法国来到苏格兰。1650年4月27日,由于被怀疑仅仅是王党派而不是同盟者,蒙特罗斯在卡尔毕斯戴尔被苏格兰人打败,而且被俘处决。1651年1月1日,查理同长老会派谈判并达成一致,查理同意接受庄严同盟和誓约。作为交换,他被请至苏格兰,继承王位。
1650年7-9月,克伦威尔入侵苏格兰 由于费尔法克斯拒绝统领苏格兰远征军,克伦威尔被任命担任远征军总指挥,远征军由16000人组成,其中近6000名骑兵。克伦威尔率该部越过边界向爱丁堡进军。苏格兰军队由18000名步兵和8000名骑兵组成,由大卫·莱斯利指挥。他们小心谨慎地向前开进。他的焦土战略使得圆颅党不得不依靠海上运输来保证其军需供应。由于疾病和风餐露宿,克伦威尔军队减至11000人,使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克伦威尔不得后撤至马塞尔堡,不久又撤至邓巴尔。但苏格兰军队已环绕占领了邓巴尔丘陵地带。由于误认为克伦威尔会从海上逃跑,苏格兰军队于9月2-3日,从丘陵冲入平地进攻克伦威尔,邓巴尔之战随之拉开序幕。
1650年9月3日,邓巴尔之战 9月3日拂晓,克伦威尔集中其骑兵的左翼,在约翰·兰伯特率领下,突然向苏格兰军队的右翼发起突然进攻,并打败了他们(9月3日午夜,由于误以为克伦威尔不会立即发起进攻,莱斯利已命其六分之五的滑膛枪士兵熄灭了引发枪机的火绳)。这次作战的胜利是巨大的:苏格兰人有3000人被杀,而圆颅党死亡不足30人,苏格兰军队另有9000人被俘。莱斯利在一片混乱中撤退,从而使克伦威尔得以控制苏格兰南部,并打开了通向爱丁堡的道路。
1650-1651年,间歇时期 此间,由于克伦威尔生病,苏格兰人之间的行动也不协调,使得有一年暂时平静的时间。
1651年6-9月,斯特林-伍斯特战役 克伦威尔痊愈后,曾几次同苏格兰议和以解决问题,但均失败。随后,克伦威尔前往珀思,对保王党军队到斯特林的供应线构成威胁,但同时也放弃了经深思熟虑而选择的可顺利通往伦敦的道路。查理二世由于梦想可重获王位,而采取了大胆而冒失的行动,从而陷入了克伦威尔的圈套。7月31日,查理随莱斯利的军队沿西海岸向南进军。克伦威尔命兰伯特率其骑兵跟近保王党军队,命另一支部队从纽卡斯尔向瓦尔英顿开进。同时,命米德兰兹之军队向北进发。8月2日,克伦威尔在攻克珀思后,率领其主力部队以每天约32公里的速度沿东海岸南下,一路上收编许多志愿人员入伍。四支英国军队会师于伍斯特。之后,克伦威尔之工程师架桥后,全军越过了泰亚姆和塞沃恩。
1651年9月3日,伍斯特之战 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大,苏格兰人不可能取胜,但16000名苏格兰人仍然同3万名英格兰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其中,英格兰军中的2万人是新模范军。此战中,查理二世也名义上参加了作战,战后,他仅带极少数幸存者逃至苏格兰。不久,他被迫逃亡法国。此后,分散于各地的保皇党要塞一直坚持战斗,直至1652年5月,邓埃塔尔要塞有条件投降为止。国内战争至此结束。
共和国时期(1649-1660年)
1649-1652年,海军改革 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海军的改革同陆军的新模范军改革一样,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共和国时期,英国海军增加了207艘舰船(其中40艘是1649-1651年增加的)。1649年,王朝时代的海军元帅制和战争时代的海军局被海军委员会代替。海军委员会负责供应食品和军饷,并设立“奖金”以鼓励缴获或摧毁敌之舰船,在委员会以下,有三个海军将领,分别由波范、丁恩和布莱克担任,此前,在国内战争中他们主要在陆地上作战。这三人中,布莱克对于海军的指挥与战术曾产生重要的影响。1652年,海军委员会又被海军小组委员会代替,海军小组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战争条例》。
1651年10月9日,第一次《航海法案》的宣布 这个法案主要是针对荷兰的,它宣布凡是在海上进口的货物只能使用英格兰船只,或是卖方的船只,而不得使用除此以外的其他船只,由此引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第一次英国-荷兰战争(1652-1654年)
本次战争实质上主要是由海外探险特别是由于东印度的贸易而引发的。
1652年5月19日,多佛尔战斗 由特鲁普率领的一支东印度公司的护航舰队,在通过英吉利海峡时,拒绝接受布莱克的检查。布莱克率领由2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后经增援达40艘以上)首先向荷兰人发起进攻,英国-荷兰战争由此开始。荷兰舰队在损失两艘船只后撤离。
1652年7月,宣战
1652年9月28日,肯提施诺克之战 此战,布莱克统帅的60艘舰队打败了同等数量的荷兰舰队。荷兰人的失败部分是因为荷兰的统帅威特与其属下的不和造成的。
1652年11月30日,丹杰纳斯之战 特鲁普在恢复指挥权后,统帅80艘舰只组成的舰队,在英国的南海岸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战,英国参战舰队总数仅为荷兰的一半。
1653年2月18日,波特兰附近战斗 布莱克率70艘英国舰只组成的舰队,潜伏跟踪由特鲁普统帅的荷兰商船护航战舰。但由于大雾笼罩海面,布莱克的中队同英国的舰队主力脱离了联系,从而遭到驶离波特兰的80艘舰只组成的荷兰舰队的攻击。2月18日,当英舰队主力出现时,荷兰人撤离。
1653年2月20日,俾赤岬之战 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荷兰人才勉强逃离。他们损失17艘战舰和50多艘商船。英国人则损失约10艘战舰,布莱克受重伤。
1653年3月,首次发布“战斗指令” 这一“战斗指令”的主要内容是,舰队向前成一线战斗队形,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大炮的威力。
1653年6月2-3日,加巴达海岸之战 由迪恩和乔治·蒙克统帅的一支英国舰队依发出的“战斗指令”同特鲁普交战。不久,布莱克领13艘舰只也投入战斗。荷兰人在连续损失20艘舰只后撤出战场。英国则追杀至荷兰海岸。
1653年6-7月,封锁尼德兰 由于此举,特鲁普设法使蒙克逆向作战。蒙克不得不悄然逃离战场,7月25日,同威特在海上相遇。
1653年7月31日,特塞尔之战 由100艘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企图打破英国人的封锁。7月30日,同荷兰舰队力量基本相同的英国舰队,经12小时激战,取得了胜利。特鲁普及另外1600名水手被杀,荷兰损失30艘战舰。而英国人顶多损失15艘。此后,就没有再发生什么重要的战斗。
1654年4月5日,《威斯特敏斯特和约》 在该条约中,荷兰人同意遵从《航海法案》,并向英国人赔偿。
评论:此次英荷冲突中,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这首先是英国人所引入的向前排列成一线的战斗队形,每艘舰船之间相距约90米,从而使队形更加紧凑。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充分发挥了宣传的威力从而争得了民众牢固的支持。
军队与国会的斗争(1653-1660年)
1653年4月20日,解散国会 由于国会建议减少军队的数量,使得军队与国会之间的分裂达到顶峰,克伦威尔解散了国会和国务会议,并建起一个新的“小国会”。
1654-1655年,反突尼斯海盗的作战 1654年9月,布莱克受命率24艘舰船之舰队驶往地中海。在得到一名托斯卡纳的大公爵的赔偿允诺后,布莱克在法瑞纳同海盗作战,并取得胜利。
1655年3-5月,彭鲁达克叛乱 此次叛乱是由忠于国王的约翰·彭鲁达克上校发起的,不久,被平息。
1655年,重组军队 克伦威尔将英国和威尔士划分为11个军区,每一军区负责支持一个军队(经济上由皇室资产税收的10%支付),并由一名少将指挥。
1655年,牙买加陷落 一支2500人的英国远征队同西班牙不宣而战,这支军队装备低劣,纪律松散,并被痢疾所困扰,其指挥官为佩恩和维纳布尔斯。早在1654年的12月,他们曾被派往巴尔巴多斯。1655年5月,他们攻下了牙买加,从而使西班牙向英国宣战。
1656-1659年,英国-西班牙战争 英国人之所以加入法国同西班牙战争的行列中,是想向西班牙在印度洋的霸权提出挑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56年9月9日,捕获西班牙运输珠宝的舰队 由理查德·斯泰纳捕获的舰船是从加的斯出发的。
1656-1657年,布莱克的最后胜利 在1656-1657年的冬季,布莱克成功地打破了西班牙人在其历史上所部署的最大的海岸封锁区。春天,在一次十分有效的作战中,布莱克率其舰队驶人圣克鲁兹港。1657年4月20日,他摧毁了6个珠宝转运港、10艘护航舰和6个堡垒。不久,他在打道回府途中卒(去参加陆战;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58年9月3日,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 奥利夫·克伦威尔死后,其子继位。军队与国会间的关系日益恶化。在军队炫耀其武力后,理查德·克伦威尔解散了短期国会。
1659年5月7日,重新召集“长期国会” 由于理查德既不能控制军队,也不能控制国会,不得不辞职。10月,军队为了镇压倾向国王的叛乱,控制并解散了议会。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
1660年2月3日,蒙克重新控制局势 由于公众对军队扩军的普遍不满,蒙克在掌握各种力量后,于1660年2-3月,重新恢复了长期国会,并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斯图亚特王朝后期(1660-1700年)
在蒙克的支持下,查理二世得以恢复王权。约克的公爵詹姆斯亲王被任命为海军元帅(不久由富有才能的塞缪尔·佩派斯辅助),而蒙克则被任命为“大将军”。10月,军队被减至5000人。1666年,一起苏格兰盟誓支持国王的叛乱被平息。
第二次英国-荷兰战争(1665-1667年)
此次战争仍是由海外贸易引发的。1663年10月,英国已经攻击了荷兰人贩奴贸易中心西非港口,接下来的几年,英国人又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参见第十四章→美洲→新尼德兰与纽约→第二次英荷战争)。
1665年5月,宣战 此前,荷兰人重新攻占了西非港口,并在德鲁特的率领下进攻巴尔巴多斯。
1665年6月3日,洛斯托夫特之战 此战首先由荷兰人奥普代姆勋爵发起,他率100多艘舰只荷兰的舰队捕获了英国从汉堡返航的供应船。不久,由150艘舰只组成的强大的英国舰队,在詹姆斯王子的率领下(由鲁珀特亲王、威廉·佩恩爵士及桑威克伯爵辅助),经血战打败奥普代姆。此战中,奥普代姆、荷兰海军将领科滕纳尔及英国海军将领约翰·劳森阵亡。30多艘荷兰战舰被击沉。科内利斯·特鲁普(马尔滕·特鲁普之子)在撤往荷兰途中大肆虐杀。詹姆斯由于拒绝追杀幸存者被解职,桑威克继任。
1665年8月,贝尔根之战 桑威克正率军追击由印度前往贝尔根港的荷兰商船护卫舰队途中,遭丹麦人攻击,桑威克战败。英国向丹麦宣战。不久,德鲁特到达,并护送商船前往特塞尔。
1666年1月,法国参战反对英国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66年6月1-4日,“四天战斗” 5月下旬,蒙克从其统帅的80艘舰只中,派出25艘组成分遣队,由鲁珀特统领去截击法国舰队,他们误认为法国舰队将从地中海驶达。6月1日,英国人首先在北福尔兰发起攻击,“四天战斗”由此开始。6月2日,荷兰援军到达,从而迫使蒙克撤退。6月3日早晨,由于逆风的原因,鲁珀特的分遣队停驶折返。6月4日,经过激烈战斗,英国人损失20艘舰只,蒙克与鲁珀特撤至泰晤士,而德鲁特正在封锁该海域。
1666年7月25日,北福尔兰之战 整修舰只后,蒙克发起进攻,打破了封锁,并击败德鲁特。德鲁特损失了20艘战舰。之后,蒙克向尼德兰海岸进军,并攻击弗莱尚米诺,在那里摧毁了160艘抛锚的商船。
1666年8月-1667年6月,和平谈判 荷兰人同英国人一样都急于和谈。谈判正在进行时,蒙克希望对荷兰采取强硬的措施。但查理考虑到国内正流行的大瘟疫(1665-1666年)及1666年9月2-9日发生的伦敦大火,拒绝了蒙克的建议,裁减了舰队并解散了船员。但荷兰人仅仅只作了裁军的姿态。
1667年6月,德每特偷袭梅德韦 荷兰舰队突然进攻至泰晤士港湾,并向梅德韦进军,梅德韦仅离伦敦不到32公里在进军途中,他们击沉了几艘正在航行的舰只。这次高效率袭击行动,使英国国内惨遭劫掠,并促使英国人认真地寻求和解的可能性。
1667年7月21日,《布雷达条约》 该条约的条款基本公正,稍有利于荷兰。荷兰人承认了英国人对新阿姆斯特丹的主权,英国则从法国手中接收了西印度部分岛屿。法国人从英国手中接收了阿卡迪亚(参见第十四章→美洲→法属美洲一新英格兰占据阿卡迪亚)。
1668年1月13日,三方联盟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由于担心法国人垂涎西班牙属尼德兰,英国、瑞典和荷兰结成三方联盟。
1670年5月,《多佛尔条约》 查理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他同路易十四举行秘密谈判并达成该条约。条约中,法国人同意参加英国海军针对尼德兰的战争,作为交换,英国人同意在其国内建立罗马天主教,并向法国人每年支付20万英磅。皇家海军立即进行积极备战。
第三次英国-荷兰战争(1672-1674年)
这次战争的爆发是英国与法国蓄谋已久的,但荷兰却没有打算同这两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打仗,更没有想同两个国家同时交战。
1672年3月13日,英国攻击荷兰士麦拿护航舰队 罗伯特·霍姆斯爵士首先袭击了英吉利海峡的荷兰护航舰队,但护航舰队得以逃脱。
1672年3-5月,荷兰备战 当德鲁特正在组建其舰队时(陆地战斗,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英国与法国的联合舰队计有98艘舰只,已经集结于英吉利海峡,该舰队由詹姆斯亲王统帅。他已在索莱湾完全作好了战争的准备。
1672年5月28日,索莱湾之战 德鲁特率其75艘舰只组成的舰队首先向英法联军发起进攻。由于海军将领蒂恩·德斯特雷斯率领的35艘舰只组成的法军舰队迅速撤离战场,从而使德鲁特得以集中力量同相对较弱的英国舰队作战。不久,英国援军到达,迫使荷兰人撤退,但此时,他们已重创英军。此战中,约克伯爵曾两次不得不放弃其旗舰,桑威克阵亡。
1672-1673年,海战暂歇 由于议会反对同法国结盟发动侵略战争,使得战事暂歇。经过一番激烈的政策辩论,约克公爵被免职,因为他倾向于天主教。约克之职由鲁珀特亲王继任。
1673年5月28日,斯洪纳韦德之战 经过一番认真的入侵尼德兰的准备,英国鲁珀特亲王袭击了已在其海岸抛锚的德鲁特舰队。但荷兰人早有准备,德鲁特发起反攻,将英国赶走,英国舰队损失惨重。
1673年6-8月,德鲁特发动进攻 经过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德鲁特迫使英国舰队撤至泰晤士。但其打破英国人封锁的企图,却因其船上发生瘟疫而失败。当法国人已准备好从陆地入侵尼德兰时,英法联军也已从海上封锁了尼德兰。
1673年8月11日,特塞尔之战 荷兰的威廉命德鲁特远航以保护东印度公司商船。法国远征舰队对其发起攻击,经激战,法军败退;但英国人却进行了有效的抵抗,从而使法国得以重返战场。荷兰人不得不撤退,但很明显,德鲁特取得了最终胜利。他不仅将商船安全带回,同时也挫败了英法联军从海上入侵尼德兰的计划。
1674年2月19日,《威斯特敏斯特条约》 由于公众日益反对战争,英国政府不得不求和,但法国与荷兰的战争则仍在继续(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79年,盟约者之叛乱 6月1日,在苏格兰南部的中心地带的德拉姆克洛,一支苏格兰反叛军队打败了由约翰·格雷厄姆·维斯孔特·邓迪统帅的皇家军队。6月22日,蒙茅斯公爵统领皇家军队在博斯韦尔布里奇粉碎了叛乱。之后,蒙茅斯宽大处理了反叛者。
詹姆斯二世与“光荣革命”(1685-1689年)
1685年2月6日,詹姆斯二世嗣位 查理在2月6日死前,在政治上取得了最后的一个胜利,他使其兄弟詹姆斯二世继承了他的王位。詹姆斯信仰天主教,他还是前海军元帅。
1685年7月6日,蒙茅斯叛乱 蒙茅斯公爵觊觎王位,于是他鼓动部分新教徒发起了这次叛乱。他率领只有82人的小部队在多塞特海滩登陆。7月6日,经征募当地的支持者,他率众向驻扎于塞季木厄的皇家军队发起进攻,皇家军队由费弗沙姆伯爵任指挥。这次叛乱注定要失败,叛乱平息后,蒙茅斯被俘斩决。
1685-1688年,苏格兰动荡不安 英国的新教徒们十分憎恶詹姆斯努力恢复天主教与国教平等地位的企图,因此,英格兰内部经常处于动乱之中。
1688年11月-1689年2月,威廉三世继位 英国七大名人包括伯爵和伦敦主教,邀请荷兰统领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荷兰执政空缺;其妻为玛丽,即詹姆斯二世之女),同时请其率领军队,以对抗詹姆斯二世维护王权削弱国教的行为。威廉接受邀请,他的目的是想使英国加入奥格斯堡反法联盟中去(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12月11日,威廉在诺韦姆伯登陆,并向伦敦进军。詹姆斯逃亡法国。1689年2月13日,威廉与玛丽宣誓就任英格兰联合君主。
1689年4月3日,《权利法案》 该法案可半年更新一次。它使得国会可更加牢固地控制军队。因为它允许国会每半年可通过军事法庭审查那些犯罪的士兵,以决定军队指挥官的去留问题,同时,由于制定了《军队法案》,使得军队更加依靠国会而不能独立,因为由国会支付和决定每年的拨款。
爱尔兰战争(1689-1691年)
这场战争是大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在英国的继续,在这场反对威廉三世的战争里,不同的角色怀有不同的目的。詹姆斯二世企图恢复英国王位;路易十四则企图通过这场战争使威廉放弃在佛兰德的作战,以便保证其顺利进入尼德兰,而爱尔兰人则支持天主教国王,反对新教国王。
1689年3-4月,詹姆斯二世在爱尔兰 詹姆斯在一小型法国军队的伴随下,在金塞尔登陆进入爱尔兰。除了爱尔兰北部仍有少数几个新教徒的据点之外,爱尔兰全部由拥护詹姆斯二世后裔的军队所控制。这支军队有4万人,并由蒂尔科纳尔伯爵率领。在恩尼斯基伦和伦敦德里的新教徒立即宣称他们效忠于威廉。詹姆斯和蒂尔科纳尔伯爵发兵北方。
1689年4-8月,围攻恩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 开始时英国人企图解围的行动失败。8月9日-10月,由约翰·里克上校统帅的海军护航队,打破了伦敦德里的封锁,并解除了对伦敦德里的围困。不久,由威廉·沃尔斯利上校率领的当地民兵也迫使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军队放弃了对恩尼斯基伦城的围困。
1689年6-7月,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 当爱尔兰与法国联军围攻思尼斯基伦城和伦敦德里时,邓迪作为坚决支持詹姆斯的苏格兰领导者,在海兰兹企图煽动拥护詹姆斯二世的后裔在苏格兰叛乱。7月27日,在基利克兰基之战中,苏格兰人打败了由休·麦凯将军率领的威廉的军队,但邓迪被杀。8月,拥护詹姆斯的军队的新统帅换为亚历山大·坎农上校,他率军向珀思进军,但在多克遭到英军阻击,英军是由安格斯伯爵新召慕的步兵团。8月21日发生激战,海兰兹军队大败溃逃。1690年5月1日,坎农之残余在克罗姆代尔被歼。海兰兹的大多数贵族宣誓效忠于威廉三世。英国人通过血腥和残暴的镇压换得了在海兰兹的和平,其中,最残酷的行径在1692年2月13日发生于格伦科马萨克。此举,使得英格兰人分别于1715、1719和1745年再次叛乱。
1689年9-11月,英国发动进攻 英国军队首先在阿尔斯特发动进攻。与此同时,由腓特烈公爵统帅的小型军队在威廉的命令下在贝尔法斯特附近登陆,但在邓多克被击溃。
1690年3-7月,威廉在爱尔兰 威廉亲自出马统帅35000-40000人的部队于6月向都柏林进军,该部队中也有部分外国雇佣兵。与此同时,在北方的詹姆斯部队的人数也增至21000人,其中有3月份从法国而来的由劳臧统帅的法国远征军。詹姆斯军队在博因河附近安营。
1690年7月11日,博因河之战 战斗伊始,位于中央的两军的步兵立即展开了一场不分胜负的混战,此时,英国骑兵之大部开始了卷击进攻。作为海军上将,詹姆斯是能干和无畏的,但他却无力指挥其骑兵打破英国人的卷击包围;他不得不逃离战场,不久又逃亡法国。詹姆斯的军队继续战斗,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有秩序地撤退。之后,他们仍然坚持战斗一年多。
1690-1691年,威廉统治的巩固 在威廉进军之前,爱尔兰岛除西部和南部外均已陷落。西海岸的利默里克城,是拥护詹姆斯的一个重要据点,由卢肯伯爵统领。英国人展开了对利默里克城的围攻,但从夏季到秋季,久攻不下。9-10月,科克和金塞尔准备向马尔洛罗夫投降。詹姆斯企图说服路易十四帮助其入侵英国,但遭到拒绝。
1691年7月12日,奥格里姆之战 此战中,金克尔率领威廉的军队打败圣鲁思统帅的爱尔兰-法国军队。爱尔兰-法国军队总人数为25000人。圣鲁思元帅被杀,联军也溃散瓦解。此战中,英国人伤亡700人,联军伤亡7000人。此后,除得默里克城仍然继续战斗外,整个爱尔兰战争结束了,而詹姆斯企图恢复其英国王位的最后希望也破灭了。
1691年10月13日,《利默里克和约》 条约中允许利默里克的爱尔兰投降前往法国,并保证爱尔兰(天主教)宗教信仰自由,并大赦天下。它由英国议会签署。但是,爱尔兰新教徒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十分宽容的条款,并急匆匆抛出了一个反天主教的刑事法典。
评论:在1692年之前,如果路易十四在海上充分而合理地发挥其指挥才能,并派一支适当的军队去爱尔兰的话,英国和爱尔兰的历史将完全不同。也许到该世纪之末,法国已在大陆上取得了霸权地位。
法国
黎塞留时代(1610-1642年)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遇刺身亡 此前,他已准备好在莱茵河流域同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以解决有争议的于利赫-克累弗历史遗留问题。
1610-1643年,路易十三的统治(1610年时他年仅九岁) 在其未到法定年龄期间,由母后玛丽·德·梅迪奇摄政。
1619-1624年,黎塞留的崛起 经过政治斗争,红衣主教普莱西伯爵黎塞留取得了针对摄政玛丽·德·梅迪奇的胜利,从而成为实际的执政。
1625年,胡格诺贵族暴动 在亨利公爵及其兄弟本杰明和苏比兹的领导下,胡格诺派新教徒在国内起事。他们的大本营设在罗谢尔,同前一世纪曾出现的情况一样,此次暴动似乎注定会将法国分裂成多种对立的势力。9月,法国高级海军将领亨利公爵打败了驶离罗谢尔之胡格诺贵族的一支舰队,该舰队由苏比兹任指挥,之后,亨利公爵开始部分封锁新教徒的军事据点。
1626-1630年,英国介入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早期)
1627-1628年,围攻罗谢尔 黎塞留亲自监督实施了此次长达14个月的围攻。1627年11月,经三个月陆上封锁之后,忠于王室的法国人开始从陆地发起攻击。洛林和吉兹亨利公爵建起环绕港口的石堤之后,率领其王室舰队开始了海上封锁。到春李来临之时,石堤和沉没的废船阻塞了航道。5月和9月,英国人分别发动了两次海上攻击,均被击溃。10月29日,经过激烈顽强的抵抗,胡格诺贵族守军投降,他们几乎失去了原有的所有特权。
1628-1629年,打败胡格诺派教徒 随着罗昂公爵被蒙莫朗西的打败,胡格诺派作为法国一个主要的和半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被摧毁了。
1628-1630年,同萨伏依的战争 黎塞留通过征服萨伏依和重建对阿达河上游之瓦尔泰利纳河谷的控制,来间接攻击西班牙力量。他们穿过科摩湖,来到斯泰尔维奥口,从而在哈布斯堡所控制的米兰与蒂罗尔之间打通了联系。此举封锁了西班牙与意大利以及西班牙同尼德兰之间的主要道路。这次巨大胜利是由蒙莫朗西于1630年在阿维利亚纳取得的。
1631-1648年,法国参加三十年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一三十年战争→法国时期)
1632年,贵族叛乱 这次叛乱是由国王兄弟加斯顿公爵组织的,他是黎塞留的敌手。叛乱军队由蒙莫朗西指挥,9月1日,在卡斯泰尔诺达里,叛乱部队被亨利·雄堡元帅打败,蒙莫朗西被俘并斩首。
1642年12月4日,黎塞留卒
1643年5月14日,路易十三卒
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1643-1661年)
1643-1661年,马扎林的内阁 1643年,路易五岁,母后奥地利的安妮在红衣主教马扎林的全力支持下,成为摄政王(与黎塞留不同,马扎林只是政治上的红衣主教,而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投石党(1648-1653年)
由于贵族和普通民众对高额赋税的不满,也由于对黎塞留时代王权急剧澎胀的不满,特别是由于马扎林继续坚持其前任的政策,引起贵族和民众更加的忿恨,三十年战争结束不久便引发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在法国同西班牙作战时,叛乱仍在继续。
1648年7月12日,第一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巴黎国会写信给路易及其母后,提出要求,但遭到安妮和路易二世拒绝。
1648年7-12月,巴黎动荡不安
1649年1月8日,议会叛乱 马扎林被议会剥夺公民权,议会还命令没收王室土地。王室成员及马扎林此前已逃亡圣热尔曼。许多贵族参与了叛乱,其中有波旁和孔代王子。
1649年1-2月,孔代支持母后安妮 大孔代之所以反对巴黎议会,部分原因是与年轻兄弟波旁长久不和。大孔代率军攻陷了沙朗通要塞,将其夷为平地。当孔代和其他贵族逃亡西班牙以求得支持时,巴黎议会开始同王室讲和。
1649年3月11日,《吕埃和平条约》 议会解散了其军队并同朝廷讲和,马扎林被特赦,母后安妮也宣布大赦天下。
1649年8-12月,大孔代与马扎林发生摩擦 大孔代将军曾保证其手下能在取得胜利后在政治事务中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和马扎林发生争吵,促使大孔代与前叛乱贵族进行谈判。
1650年1月18日,监禁大孔代 马扎林还监禁了其兄弟孔代,及其弟婿亨利公爵。
1650年2-4月,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开始 当贵族们在诺曼底、勃艮第和波尔多举行起义时,杜伦尼获得了投石党的军队指挥权,并同意与西班牙组成联军,从西班牙属尼德兰出发入侵法国。
1650年6-10月,在法国东北部毫无结果的机动作战 由于杜伦尼与西班牙相互猜疑,使得他们失去了向巴黎进军的良机。
1650年10月15日,香槟布朗之战 杜伦尼急于解除雷代耳富恩丢斯城之围。被舒瓦瑟尔元帅率领的皇家军队打败,这支军队受过良好的训练。杜伦尼率残部逃亡。
1651年2-9月,大赦天下与暂时和平 2月15日,由于大赦天下,亲王们被释出狱。杜伦尼重返巴黎,马扎林逃亡德国。
1651年9月,国内战争再次爆发 大孔代、孔代和其他贵族重新反叛,不久攻占波尔多,并将之设为其反叛的大本营。大孔代同西班牙人签署了联盟条约,杜伦尼则允诺保证王权的继续存在。但起义仍蔓延到全国各地,路易于11月重召马扎林回到巴黎。
1652年3-7月,卢瓦尔与塞纳之间的战斗 杜伦尼与孔代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毫无特色和难分难解的战斗。
1652年7月5日,圣安托万之战 一支新的王室军队被带回巴黎,同杜伦尼会师。他们设了一个圈套,称在路易与孔代之争中保持中立,从而诱使孔代退出了巴黎。经过一场激烈艰苦的作战,孔代已达崩溃的边缘。正在这时,感情易变的巴黎打开城门让孔代逃跑。不久他加入西班牙军队,他们在查理四世的率领下侵入法国的东北部边界地区,闻此,杜伦尼立即发兵北方。
1652-1653年,巴黎北部和东部的战事 杜伦尼利用智谋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投石党人”和洛林的联军,从而保护了首都巴黎。1652年10月21日,路易重返巴黎。1653年2月6日,马扎林也返回。虽然同西班牙的战争仍在继续,但“投石党”已成过去。
西班牙战争的继续
1653-1657年,孔代同杜伦尼作战 由于受前一个世纪作战样式的影响,任西班牙大元帅的孔代尽管拥有兵力上的优势,却不能将杜伦尼置于不利条件下进行作战。1654年8月25日,杜伦尼通过机动作战和围城战,在法国北部之阿腊斯取得了一次作战的胜利。1656年7月16日,杜伦尼在瓦朗谢纳被打败,尽管如此,杜伦尼的将才仍稍稍超过其对手,因为孔代由于受西班牙人们怀疑而不能得到有效的合作与支持。
1657年,法国与英国结盟 此前,法国与英国正分别同西班牙人作战,克伦威尔同马扎林签署条约,他们联合进攻海岸重镇格拉沃利讷、敦刻尔克和莫迪克。法国人同意将敦刻尔克割让于英国。
1657年秋,莫迪克陷落
1658年5-6月,围攻敦刻尔克 尽管西班牙人掘开堤防,企图阻止法军的进攻,但杜伦尼仍以极快的速度从莫迪克推进到敦刻尔克。敦刻尔克守军共3000人,杜伦尼连同由英国威廉·洛克哈特爵士率领的3000人准备共同向敦刻尔克发起进攻。正在这时,英国舰队赶到,从而使杜伦尼的攻城部队达21000人。西班牙属尼德兰总督胡安爵士在伊普雷网罗了一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部队,由他自己和孔代任指挥,该部队由6000名骑兵、8000名步兵及2000名由约克公爵詹姆斯率领的英国拥护詹姆二世复位的人组成。后来英国部队又由詹姆斯二世和查理二世统领。
1658年6月7-13日,向敦刻尔克进军 约翰勋爵和孔代移军至迪讷附近的营地。迪讷在敦刻尔克的东北,是介于海滩与牧场之间的一块陆地。
迪讷战役(1658年6月14日)
杜伦尼决定通过突然袭击来掌握战役主动权。13日下午,他留6000人继续围攻敦刻尔克,之后率9000名骑兵和6000名步兵来到战场,天黑之前,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
第二天清晨,正好在潮汐来临之前,杜伦尼将其军队分两线部署,同时组成一个预备队,向迪讷穿插行进。其战斗序列为:英国步兵置于左侧,骑兵则分别被部署于其两翼,骑兵之一部在海滩,另一部在位于迪讷陆地边缘的牧场。由于杜伦尼推进缓慢,使得西班牙军队得以充分准备。但缓慢进攻是杜伦尼的一个策略,因为他的计划是建立在潮汐变化之上的。
西班牙步兵成一线部署,其右侧紧靠海滩。另有一支骑兵分遣队在其左翼,大部骑兵则作为预备队。由于担心已到海边的英国舰队炮火的攻击,在海滩上没有部署任何部队。西班牙的右翼由胡安勋爵指挥,左翼则由孔代指挥。胡安没有接受孔代的劝告,而是以极快的速度向前推进,以至于将其炮兵远远地丢在后面。
英国人在其舰队火炮的支援下,首先向西班牙之右翼步兵发起进攻。不久,西班牙骑兵预备队企图支援其步兵作战,但被法国之左翼骑兵打败,法国左翼骑兵由雅克侯爵统帅。在中央,法国步兵缓慢地压迫西班牙军队后撤。在西班牙军队之左翼,孔代率其骑兵攻克雷基侯爵,但由于杜伦尼率其骑兵及时地从其左侧包抄而至,孔代的进攻失败。杜伦尼充分利用海滩潮汐变化的策略,使他得以实现了利用骑兵包围卷击西班牙靠陆地一侧部队的计划,从而表明了他具有根据战场的特点,采用合适的作战形式的艺术。此战从上午8时一直打到中午,以杜伦尼的彻底胜利而告终。杜伦尼仅损失400人,而西班牙军队有1000人被杀,5000人被俘,西班牙军队实际被歼灭。直至夜幕降临,杜伦尼才停止了追击。随即,敦刻尔克也投降并割让给了克伦威尔。此后,敦刻尔克一直在英国人手中,直至1662年查理二世将其卖给路易十四为止。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 迪讷战役之后,双方开始谈判,由于法国在军事上的日益强大,西班牙人不得不同意其全部条件并签字。在该条约中,西班牙割让了佛兰德之大部和部分边界地区。从此,西班牙帝国越来越被削弱,而法国王室则日益巩固和稳定。同时,路易十四迎娶西班牙菲利普四世之女玛丽亚为妻。几年后,孔代请和,路易十四宽恕了他。
路易十四亲政时期(1661-1700年)[注]
马扎林在其统治达18年之久后死去,路易十四开始了他自己的统治时期,其统治理论的基础来源于黎塞留、马扎林和自己的经验。他不想让任何人分享他的权力,他曾说过“国家即联”的话。整个国家也理所当然地以他为中心了。为了维持庞大的常备军,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科尔贝尔不得不想方设法以保证稳固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了同荷兰竞争,科尔贝尔提出了扩展海外殖民地的政策,以便推动贸易和航海业的发展。由于军队参与了这场经济战争,从而使得海外殖民地的公司成为国王的代理。科尔贝尔还创造了一支新型海军以保护其殖民地,同时,沃邦还修建了许多要塞以作为海军基地,这些要塞分别在立托夫斯克、敦刻尔克、勒阿弗尔、罗什福尔和土伦。1661年,科尔贝尔仅仅拥有20艘舰只,1671年,法国海军己有196艘舰只,而到了1677年,共有270艘舰只。由于路弗伊斯和沃邦的努力,法国陆军也得以重建(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及理论→后勤支援)。
重建陆军、创建海军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所有措施及行动,都是路易十四想提高其声望和扩充其领土的雄心所促成的。路易十四的国防大臣路弗伊斯是一位机会主义者,他极力煽动路易到海上征战。而比较实际的科尔贝尔对海外远征不满,从而造成两人的长期不和。路弗伊斯则反过来指责科尔贝尔的经济计划是失败的。
1664-1666年,同巴巴里海盗的作战 由于海盗经常袭击马赛的商船,路易派遣一个海军小分队去炮击在阿尔及利亚的吉结利,接下来又攻击阿尔及尔人。不久,法国同阿尔及尔总督达成协议,攻击才停止。
1666年,同英格兰人的战争 根据1662年路易签署的协议,路易有责任帮助联合省,从而在联合省同英国人发生第二次战争时,法国人参加了反英格兰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争夺西属尼德兰的战争(1667-1668年)
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去,他是路易的岳父。因此,路易借机要求继承遗产,并要求西班牙将南尼德兰割让给法国,但是西班牙拒绝了。查理二世成了国王(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667年5月24日,入侵尼德兰 杜伦尼率军迅速占领了佛兰德一部和埃诺。
1668年1月,三方联盟 联合省、英国和瑞典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法国的入侵。
1668年2月,入侵法兰施-孔特 经过14天的征战,孔代全部占领了该地区。
1668年3-4月,三方联盟乞和 路易答应参加和谈。
1668年5月2日,《亚琛条约》 签署根据该条约,法兰施-孔特归还给西班牙。但法国仍然在西班牙和尼德兰边界地区留下了许多要塞,在佛兰德也同样有一些据点。一些遗留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对荷兰的战争(1672-1678年)
在准备对荷战争时,法国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以孤立荷兰。1670年5月22日,法国同英国的查理二世签订秘密的《多佛尔条约》,从而使其退出反法联盟(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1672年,法国又同瑞典订立了相似的条约,不久也同科隆和明斯特订了内容相似的条约。
1672年3月,宣战 在路易十四的亲自率领下,法军共13万大军向默兹河下游进军,一路上攻打荷兰在梅瑟特里特的要塞,并在杜塞尔多夫建立了前进基地。路易十四军队装备精良,齐装满员。正在扩充壮大的法国海军也通过支持英国舰队参战。此时,荷兰拥有130艘舰船,但其陆军在1671年仅有27000人左右,且装备低劣、指挥不力。当1672年2月战争危险日益明显增大时,奥兰治威廉三世才开始招募军队达8万人。
1672年5-7月,入侵尼德兰 法国军队兵分三路入侵联合省:杜伦尼,率5万多人沿莱茵河左岸向下游进军;孔代,也率5万多人沿莱茵河谷岸向下游挺进;卢森堡则统率路易十四之德国盟友组成的军队(科隆和明斯特)从威斯特发里亚出发,向上艾塞尔和格罗宁根挺进。威廉与其军队企图据守艾瑟尔-莱茵河一线,阻击路易十四的军队,但法军于6月12日便抵达托尔万斯。接着,奈梅亨、霍林赫姆和其他城镇相继陷落。由罗什福尔伯爵将军率领的骑兵已经侵入尼德兰的心脏地区,并占领了阿默斯福特和纳尔登,但被阻于穆耶登,不久又攻陷了乌得勒支。法军的挺进已经威胁到了阿姆斯特丹的安全。为了保卫阿姆斯特丹,荷兰人掘开堤防,大水淹没了乡村。与此同时,卢森堡也被阻止于格罗宁根。
1672年8月,尼德兰革命 奥兰治威廉成为国王(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德·维特被推翻及谋杀)。
1672年8月,支持尼德兰 由于对路易十四野心的担心和畏惧,几位亲王结成同盟,支持尼德兰反对法国,他们是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西班牙国查理二世等。
1672年8-9月,法军的分兵 路易十四没有接受杜伦尼和孔代富有经验的劝告,而将其军队分散成几个小型的部队,企图同时与不同的敌人作战。杜伦尼要求乘胜追歼德国人,此前,他们已遭法军沉重打击。但杜伦尼却被派往了威斯特发里亚,孔代被派往阿尔萨斯,其他一部派往西属尼德兰,其余的部队则在尼德兰待命,等待洪水结冰。
1672年9-12月,荷兰袭击沙勒罗瓦 由于法军分兵,威廉希望能借机夺取胜利,但却被打败。
1672年9月-1673年1月,杜伦尼在莱茵河中游地区 杜伦尼亲自率领从未超过2万人的军队,利用智谋打败了占绝对优势的帝国与勃兰登堡联军,联军由蒙泰库利和腓特烈·威廉指挥。由于联军士气低落,他们率先向杜伦尼乞和,1673年6月6日,签署了《瓦瑟姆和约》。
1672-1673年,在尼德兰的冬季作战 卢森堡正在构成莱登和海牙的威胁,但由于该地区突然解冻,他被迫撤至乌得勒支。当孔代企图攻占阿姆斯特丹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
1673年6月29日,马斯特里赫特陷落 路易亲率4万大军围攻马斯特里赫特。当采用沃邦的攻城技术后,该城陷落。之后,路易入侵洛林并使选帝侯特里尔屈服。
1673年7-11月,杜伦尼与蒙泰库利的较量 路易十四接受路弗伊斯的建议,命杜伦尼率其23000人的部队去阻止蒙泰库利与荷兰人的会师(蒙泰库利有25000人)。此时,杜伦尼正准备保卫阿尔萨斯,并因此与邻近的州相安无事。杜伦尼断言路易的命令前后不一致,其军事行动也是徒劳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依命行事。不过聪明能干的蒙泰库利避免了与杜伦尼的正面交锋,他前往波恩并同威廉在那里会师。11月12日,联军围攻波恩并攻克之。这一结果孤立了路易十四的盟友科隆和明斯特,后者不得不议和。
1674年1月,反法联盟的加强 丹麦加入联盟,德国亲王也站在皇帝一边反对法国,选帝侯(勃兰登堡的腓特烈·威廉)重新参加反法战争。2月19日,英国也同反法联盟议和(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并鉴署了《威斯特敏斯特条约》。路易从尼德兰撤退,以集中反对西班牙属尼德兰和法兰施-孔特,同时也防止德国人入侵阿尔萨斯。
1674年,其他战事 一支法国远征队突然进攻西班牙的西西里,并取得成功。由雄堡元帅率领的一支法国小部队,在鲁西荣打退了西班牙人的进攻。
1674年5-6月,在法兰施-孔特的战役 路易十四在沃邦的帮助下,用六周时间重新占据法兰施-孔特,而攻克贝桑松仅用了九天时间。
1674年5-8月,在西属尼德兰的战役 孔代率45000人据守默兹河一线,威廉则率65000人前行,向其进攻,企图下一步入侵法国。
1674年8月11日,塞内夫之战 孔代抓住战机,向进军途中的反法联军发起进攻,孔代率其半数部队,在无炮兵支援情况下,来回冲击联军,初战取得胜利。但不久,联军又重新恢复阵形并收复了部分失去的土地。夜幕降临时,双方均撤出战斗。孔代同其剩余部队会师,决定第二天重新发起进攻。但联军已全部撤离。可以说,孔代既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联军入侵法国的企图破灭了。联军大约有1万人被杀,5000人被俘(其中大部分为伤员),另有15000人受伤。法国人伤亡接近1万人。
杜伦尼在莱茵河流域的作战(1674-1675年)
此时,杜伦尼再次受命保卫阿尔萨斯。而勃兰登堡选帝侯及许多其他德国亲王参加了反法战争。杜伦尼的主要对手是帝国将军卡普拉拉、布尔诺维尔亲王及洛林公爵。部队集结于海德尔堡的北方和南方。
1674年6月14日,杜伦尼穿越莱茵河 杜伦尼的目的是,在帝国军队集中之前攻击。他横渡莱茵河的地点在菲利普堡。
1674年6月16日,辛斯海姆之战 卡普拉拉和洛林公爵率9000人的部队(其中7000名骑兵)去拦截杜伦尼的进军。卡普拉拉在埃尔森茨河的后侧构筑阵地,他认为是坚不可摧的。而杜伦尼则不这么认为,他渡过埃尔森茨河,将帝国军队的警戒部队赶出辛斯海姆。之后,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辟道路向高原进发,在那里部署有卡普拉拉的主力部队。经过艰苦的战斗,杜伦尼取得了彻底胜利。法军有1200人被杀,帝国军队有2000人阵亡,600人被俘。不久,杜伦尼遵巴黎之命横渡莱茵河撤回。
1674年7-9月,夏季机动战 7月3日,杜伦尼及其增援部队共计16000人,再次从菲利普堡横穿莱茵河。7月7日,同帝国军队在海德尔堡发生激战,不久,帝国军队从美因河后侧撤退。根据巴黎的指示,杜伦尼摧毁了位于美因河和内卡河间的地区。不久,他又回渡莱茵河以防止沿摩塞拉河一线的入侵威胁。经增援,杜伦尼的部队人员已达2万人。当杜伦尼正占据西北地区时,由布尔诺维尔统帅的帝国军队在施佩耶尔附近横渡莱茵河,不久又回渡,于9月24日控制了保持中立的斯特拉斯堡。杜伦尼立即进军至该地区附近,以寻机攻击人数众多但又小心谨慎的对手。
1674年10月4日,恩茨海姆之战 此战,杜伦尼有22000人,30门火炮;布尔诺维尔有38000人,50门炮,其火炮由壕沟掩护并处于防御态势。杜伦尼首先向布尔诺维尔发动了蓄谋已久的进攻。此时,经过两天两夜急行军赶来一个英国团。他们在约翰·乔治的率领下(后来由马尔伯勒公爵指挥),也加入了布尔诺维尔的防御。尽管杜伦尼在第一天的进攻中掌握着主动权,但却不能将联军赶出阵地。天黑时,杜伦尼撤出了这场不分胜负的战斗,与此同时,联军也撤出了战场。此战法军伤亡约3500人,联军约3000人。
1674年10-11月,警惕的等待 由于大选帝侯的到达,在阿尔萨斯的反法联军人员已达57000人之众。从贝尔福到斯特拉斯堡之间的所有城镇均成了他们的冬营地。杜伦尼则在代特维莱安营扎寨。为迷惑敌人,他在阿尔萨斯中部摆出了一副积极防御的态势。此时,他却静悄悄地率领他的整个部队计28000人去往洛林。
1674年9月29日-12月29日,向阿尔萨斯进军 从孚日山脉后侧,杜伦尼秘密向南进发。在其机动的最后阶段,他把其部队分成许多小部队以进一步迷惑敌人的密探。在已通过雪山后,他在贝尔福重新集结部队,并迅速从南方向阿尔萨斯进军。12月29日,布尔诺维尔企图在牟罗兹阻止杜伦尼的进军,以失败而告终。此时,分散的帝国军队只能撤至斯特拉斯堡。杜伦尼继续向科耳马尔进军,那里由大选帝侯率领占优势的军队占领。
1675年1月5日,蒂尔凯姆之战 发起进攻之前,杜伦尼接受了恩茨海姆之战的教训,尽管其部队已精疲力竭,但他仍指挥部队发起猛烈的进攻。联军在马马虎虎地抵抗一阵后撤离,从而将阵地让给了杜伦尼。此战,法军虽然伤亡不大,但它做为有史以来最勇敢的作战而载入了史册。
1675年,其他战事 法军重新攻占了默兹河谷的许多要塞。并占领了列日和林堡。在西西里的远征队也取得了作战的成功,雄堡元帅则侵入加泰罗尼亚。
1675年6-7月,在德国的战事 心情沮丧的选帝侯已撤至勃兰登堡。蒙泰库利又重新受命指挥帝国军队。在莱茵河以东的菲利普堡与斯特拉斯堡之间的一次机动作战中,杜伦尼阻止了蒙泰库利重占斯特拉斯堡的企图。
1675年7月27日,杜伦尼阵亡 在迫使蒙泰库利优势兵力撤退的同时,杜伦尼在尼德-萨斯巴赫构筑防御工事以准备抵抗帝国军队的进攻。7月27日,一发炮弹夺去其生命。此后,法军被蒙泰库利赶出阵地,法国不得不回渡莱茵河,之后又几乎撤至孚日山脉。
1675年8-10月,在洛林的战事 8月11日,在坎泽尔-布鲁克之战中,法军元帅克雷基被洛林的查理打败被俘。9月6日,联军重占特里尔,并准备进攻法国。孔代命卢森堡控制佛兰德局势,他自己则去接管杜伦尼与克雷基的军队。孔代迫使蒙泰库利回撤,蒙泰库利穿越莱茵河。孔代和蒙泰库利成为本世纪继杜伦尼之后两位最伟大的将军。他们均在1675年底离职。
1676年1-4月,西西里内部及周围的战事 1月,法国海军元帅亚伯拉罕·迪凯纳侯爵打退了西班牙-荷兰联军对墨西拿的攻击,联军由德鲁特指挥。3月25日,法国元帅维沃内在西西里的墨西拿之战中,打败了西班牙军队,与此同时,维沃内被任命为西西里总督。4月22日,在墨西拿海战中,迪凯纳打败了德鲁特,德鲁特受重伤。
1676年4-8月,北方战事 这些战斗均由路易和沃邦组织实施。4月26日,他们攻占埃斯科河畔孔特,之后在瓦朗谢讷附近机动作战以打击威廉三世。8月,威廉被雄堡赶出马斯特里赫特。不过罗什富尔依然据守默兹河谷。
1676年,在莱茵河流域的战事 克雷基此前已换防洛林,9月17日,菲利普堡沦陷。法军则将默兹河与摩塞拉之间的地区劫掠一空,以防止敌人将此地做为入侵的供应基地。到本年底,洛林的查理与卢森堡在莱茵河流域展开了一场机动战。
1677年,北方战事 路易没有接受其大多数将领的建议,而采取了沃邦勇敢而冒险的作战计划,猛烈围攻瓦朗谢讷。3月17日,路易取得了彻底胜利。此后,法军又包围了圣奥默。4月11日,在蒙特要塞之战中,威廉的解围部队被菲利普·多莱昂公爵打败,不久,圣奥默投降。夏季,威廉与卢森堡打了一场非决定性的战役,法军略占上风。
1677年,莱茵河流域的战事 克雷基将洛林之查理驱赶至莱茵河。另一支帝国军队企图在菲利普堡渡过莱茵河,被隔绝在河里的一个小岛上,洛林派出一个大型救援部队去营救。但在10月17日发生于斯特拉斯堡附近的科奇尔斯堡之战中,救援部队被克雷基击溃。帝国入侵军队被迫投降。之后,克雷基又于11月14日乘胜占领弗赖堡。
1678年,法国北方取得的胜利 3月,路易攻占根特和伊普雷。虽说路易取得胜利,但他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反法联盟中的英国对其构成直接威胁,其次,根据科尔贝尔的反映,国内经济也面临较大的困难。基此,路易决定议和,帝国中的各州的将军则不顾威廉的战略目标,开始同路易谈判。
1678年7月6日,莱茵费尔登之战 此战,克雷基打败帝国军队。
1678年7月23日,根根巴赫之战 克雷基仍然取得了胜利,同时,又占领了凯尔。
1678年8月10日,同尼德兰签署《奈梅亨条约》 在该条约中,尼德兰同意保持中立,做为交换条件,法国归还其侵占的尼德兰土地。
1678年8月14日,圣德尼之战(位于蒙斯附近) 威廉似乎不知道条约已签署,突然向卢森堡发起进攻,经激战,威廉被打败。
1678年9月17日,同西班牙签署《奈梅亨条约》 在此条约中,法国获得了法兰施-孔特、瓦朗谢讷、康布雷、坎布雷什、艾尔、圣奥默、伊普雷、康德、布尚、莫伯日和其他边界要塞。西班牙则重新收回了沙勒罗瓦、班什、奥德纳德、阿特、库特赖、林堡、根特和其他地方。
1679年2月6日,同帝国签署《奈梅亨条约》 法国接收弗赖堡并放弃驻防菲利普堡的权力。洛林的查理获准拥有公爵领地,但洛林没有接受法国的条件。
1679年6月29日,同勃兰登堡签署《圣日耳曼条约》 勃兰登堡选帝侯几乎将其在波美拉尼亚征服得到的土地全部拱手让给瑞典。
路易权力顶峰时期(1679-1700年)
1680-1684年,复合会议 由于路易十四正处于权力的顶峰,法国正如日中天,而帝国日渐衰落。法国建立了所谓的“复合会议”法庭以催讨那些在条约中已划归法国的领土。在他建立的法庭所做出的裁决下,法国并吞了许多条约以外的城镇(如斯特拉斯堡)。这种行为直接引发了西属尼德兰入侵法国。1684年,西属尼德兰占领卢森堡及特里尔。洛林则被永久并吞。
1684年,《累根斯堡条约》 路易、选帝侯和帝国间订立了20年休战条约。到1681年1月,由“复合会议”宣布法国应得的所有土地,路易均如愿以偿地得到了。
1685年10月18日,下令撤销“南特敕令” 新教徒不顾禁止迁徙的命令而潜离法国者超过5万户。
1688-1697年,大同盟战争(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斯堡同盟之战)
德国
1576-1612年,鲁道夫的统治 在其统治期间,同土耳其在欧洲东南部屡屡进行持续不断的战争,同时,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不断冲突也是其统治期的另一个标志。
1612-1619年,马提亚统治期 此间,新教徒与天主教徒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
1619-1648年,斐迪南二世的统治 由于斐迪南是一个忠实的天主教徒,随着他的继位,遗留的问题也带给了他,特别是波希米亚人的危机日益严重化了。
1658-1705年,李颇德一世的统治 他似乎命中注定是一个天主教徒,而对于成为世俗的统治者则极不情愿。他的主要兴趣是增建天主教堂,而对哈布斯堡和奥地利王朝的兴趣则在其次。
1658年8月16日-1667年,莱茵同盟 这一由天主教和新教亲王们组成的防御性同盟主要用于执行《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入侵和保护莱茵地区。
1662-1664年,同土耳其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哈布斯堡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匈牙利的斗争)
1672-1679年,法国战争或称为荷兰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82-1699年,反土耳其以解放匈牙利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匈牙利→维也纳战役)
1688-1697年,大同盟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堡同盟之战)
斯堪的纳维亚
丹麦与挪威
1588-1648年,克里斯蒂安四世的统治
1611-1613年,卡尔马战争 战争源于丹麦与挪威就波罗的海地区同瑞典的争夺,同时也因为瑞典企图控制芬兰。克里斯蒂安派军去围攻约塔口和卡尔马,瑞典国王查理十一世去解围,但没有成功,经长期围困,卡尔马被攻克。此役后,查理卒于回家的路上。在这次1611年10月发生的夏季战役中,16岁的古斯塔夫·阿道夫崭露头角。此后发生的战役则不分胜负,双方边界的各省均遭劫掠。1613年1月,在英国詹姆斯一世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克纳德条约》,芬兰割于丹麦和挪威。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
1648-1670年,腓特烈三世的统治 在教士和平民的支持下,他于1600年成为世袭和绝对的君主。
1656-1660年,丹麦介入第一次北方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670-1679年,克里斯蒂安五世的统治
1675-1679年,荷兰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丹麦人与荷兰人结盟,他们抓住了一次从瑞典与法国夺回其失去领土的机会,发起了这次战争。尽管丹麦人在海上取得了成功,但1676年在隆德的陆地战中,丹麦人输给了瑞典,从而双方只打个平手。
瑞典
瑞典的崛起(1600-1655年)
1599-1611年,查理九世的统治 此间,俄国正处于“动乱年代”(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动乱年代”),瑞典趁机干涉。由于他企图将其统治范围从芬兰扩展到北冰洋,从而导致了同丹麦的战争。
1611-1613年,卡尔马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丹麦与挪威)
1611-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的统治 此间,瑞典成为强大的国家。
1613-1617年,同俄国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东欧→俄国→瑞典与波兰间的战争)
1617-1629年,在波兰的战争 这场战争源于同波兰西吉斯蒙德的争议(参见①第十三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②第十四章一东欧→波兰→第二次波兰-瑞典战争)。
1630-1648年,瑞典参加三十年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瑞典时期)
1644-1654年,克里斯蒂安的统治 此间,瑞典国势下降。
1654-1660年,查理十世古斯塔夫的统治
第一次北方战争(1655-1660年)
为了扩张其在波罗的海南部的占有地,瑞典国王查理十世向波兰开战。此时,俄国正入侵波兰,波兰内部也不团结,正是积弱之时。查理十世选择了两条进攻路线,一是从波美亚尼亚进攻波兰西部;一是从立沃尼亚进攻立陶宛。查理十世发动战争的借口就是波兰国王约翰·卡西米尔拒绝承认瑞典国王为“波兰保护主”的称号。
1655年夏,入侵波兰 阿夫维德·冯·维滕堡率1700之众占领波兰西部。不久,查理又率领援军到达,使侵波瑞典军队达32000人。随即,瑞典军队向波兰腹地进军。
1655年9月8日,瑞典军队攻占华沙 不久,克拉科夫也沦陷。约翰·卡西米尔逃亡西里西亚。与此同时,俄国与瑞典入侵立陶宛。此前,波兰军事指挥官将亚努兹-拉杰威尔割让于瑞典。
1655年10月-1656年1月,勃兰登堡介入 腓特烈·威廉借波兰战争之机,占领波兰的西普鲁士。查理立即侵入勃兰登堡,并包围柏林,选帝侯被迫签署《柯尼斯堡和约》。依约,东普鲁士成为波兰的一个封地,而选帝侯成为“波兰保护主”查理的封臣。
1655-1656年,波兰国内的反抗 由于瑞典人到处烧杀抢掠、玷污教堂。激起了波兰人民的强烈愤慨。上流社会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了许多分遣队,到处袭击、骚扰瑞典人。约翰·卡西米尔也回到波兰,重新开始领导这场斗争。
1656年春,查理十世重返波兰 听说约翰·卡西米尔重回波兰,查理十世率1万人的部队也从勃兰登堡来到波兰。开始,他取得了一些小胜。之后,他被赶出扎莫斯克要塞,不久,又被优势兵力的波兰人利用维期瓦河和桑河成三角阵形围困于桑多梅日附近。尽管查理作战勇敢,并打破了包围圈,但其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突围后,瑞典人撤至普鲁士,在那里他又屡遭波兰军事指挥官斯特芳·恰尔内茨基的骑兵和当地农民游击队的沉重打击。查理仅将4000人带至普鲁士,其驻守在波兰城镇和要塞的其余部队全被打散。
1656年6月,约翰·卡西米尔重占华沙 维滕堡由瑞典将军驻守。但到6月底,查理的18000人的增援部队到达,这支部队由其新的封臣和盟友——勃兰登堡的腓特烈·威廉提供。此后,查理率军再侵波兰。
1656年7月,华沙之战 经过三天的作战,波兰人被勃兰登堡将军乔治·冯·德夫林格打败。波兰部队由卡西米尔和斯特芳·恰尔内茨基将军指挥,共5万人。乔治·冯·德夫林格也因此而闻名。查理重占了华沙,但勃兰登堡拒绝派其军队深入到动荡不安的波兰腹地。
1657年2-7月,特兰西瓦尼亚介入 2月,特兰西瓦尼亚亲王乔治·拉科奇率3万人穿越喀尔巴阡山脉入侵波兰,特兰西瓦尼亚也是瑞典的一个盟友。夏季,他被波兰军队包围,仅率400名骑兵逃离波兰,余部在撤退中被鞑靼人歼灭。
1657年春,俄国加入战争 俄国人入侵立沃尼亚并围攻里加。
1657年春,对波兰的支持 查理十世同波兰国王建立联盟,并向波兰人提供12000人的部队,以供其收复科拉克夫。6月1日,丹麦向瑞典宣战,不久,帝国也抛弃瑞典人向瑞典宣战。闻此,瑞典人撤出波兰去保护环波罗的海的占领地。
1657年7月,瑞典入侵丹麦的梅恩兰 查理率6000人的部队穿越荷尔斯泰因,并将丹麦人赶出不来梅。
1657年10月24日,腓特烈索多之战 在此战中,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弗兰格尔公爵率4000人洗劫了该城。丹麦的比尔德元帅被杀,其3000多人的部队投降。此时,瑞典人控制了丹麦的梅恩兰。
1658年1月,入侵丹麦的岛屿 查理率军从冰面上大胆地由日德兰向菲英岛进军,不久又到达泽兰。丹麦不得不求和。
1658年2月27日,《鲁斯克尔德条约》 依约,丹麦放弃了其在瑞典半岛的占领地;双方达成协议共同采取行动,将敌舰队赶出南方。
1658年6月,丹麦战争再次爆发 由于丹麦人推迟执行条约,而荷兰人在丹麦加紧活动,查理担心不久将会发生战争。因此,他决定先发制人,彻底打败丹麦人。
1658年7月,受挫哥本哈根 查理命弗兰格尔进攻哥本哈根、克隆堡和奇里斯蒂尼亚。哥本哈根驻守部队在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下,顽强抵抗,顶住了查理的猛烈进攻,哥本哈根血流成河。
1658年9月,克隆堡陷落 此后,由于国际上对波罗的海海峡日益关注,从而成为挫败查理控制南方计划的一支重要因素。
1658年10月29日,英国-荷兰的介入 由奥帕旦统帅的35艘舰只组成的舰队会同丹麦人去紧急救援哥本哈根。
1659年2月11日,荷兰介入 在打破瑞典海上封锁后,荷兰人的舰队抵达并解哥本哈根之围,他们将瑞典舰队赶跑。
1659年11月,尼堡之战 德鲁特从海上将9000名丹麦士兵从日德兰运至菲英岛。他们打败了苏尔茨巴赫的菲利普及瑞典的6000人的部队。
1660年2月13日,查理十世卒 此后瑞典由贵族摄政,他们立即议和。
1660年5月,《奥利瓦条约》 此约由瑞典与波兰签署,双方均放弃各自王朝的要求。立沃尼亚确认归瑞典;而勃兰登堡则拥有对东普鲁士的主权。
1660年6月,《哥本哈根条约》 丹麦将半岛南瑞士地割让于瑞典。双方保证外国船只到南方的安全。
1661年,《卡尔迪斯条约》 瑞典、波兰和俄国同意恢复战前疆界。
查理十一世的统治(1660-1697年)
1672-1679年,荷兰战争 (参见第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在此战争中,瑞典同法国的路易十四结盟。
1675年6月28日,费尔贝林之战 瑞典军队12000人入侵勃兰登堡,被陆军元帅德夫林格打败,之后,勃兰登堡军队反攻并入侵瑞典的波美拉尼亚,相继占领斯德丁、施特拉尔松德和格里菲斯沃。
1676年5月25日,亚斯蒙德之战 该战中,瑞典海军被丹麦海军打败,丹麦军队由尤尔·尼尔斯元帅统领。
1676-1679年,查理十一世的战役 在同丹麦和勃兰登堡的作战中,年轻的瑞典国王取得了令人佩服的胜利,从而使瑞典在北欧中出类拔萃。在1677-1678年同丹麦的作战中,国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在海战中却不尽人意,1677年6月30日,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凯乔-比尼特海战中,由霍恩率领的瑞典海军被由尼尔斯海军元帅统领的丹麦海军打败。
1679年6月29日,《圣日耳曼昂莱和约》 依约,勃兰登堡选帝侯将其在波美拉尼亚征服的土地几乎全部归还了瑞典。
1679-1718年,查理十二世的统治 (参见第十五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尼德兰
1609-1621年,《十二年休战条约》 此间,同西班牙时续时断的非决定性战斗暂时结束,尼德兰北部各省的独立也愈益巩固。
1621年8月9日,与西班牙的战争再次爆发 《十二年休战条约》刚期满,战争就爆发了。这次战争是三十年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荷兰的莫里斯指挥荷兰军队,斯皮诺拉则再次指挥西班牙军队。
1624年8月28日-1625年6月5日,斯皮诺拉攻陷布雷达 莫里斯本欲解围,但被击溃。
1625年4月23日,莫里斯卒 他的兄弟腓特烈·亨利继任了荷兰之最高行政官职。
1626-1629年,荷兰作战成功 荷兰军队分别于1626年、1627年和1629年攻克了奥尔登扎尔、格罗、斯海尔托博斯和韦瑟尔,后者的胜利使西班牙至帝国沿莱茵河的交通线被截断。
1631年,斯拉克海战 此战,荷兰舰队打败了西班牙入侵舰队。
1632年,荷兰攻克马斯特里赫特 此后,举行了和谈,但没有进展。
1635年,荷兰与法国结盟
1637年,荷兰重占布雷达
1639年10月21日,唐斯之战 荷兰的特鲁普参加指挥了此战,他攻击了由安东尼奥·德·奥肯多指挥的西班牙舰队及其港口,荷兰人完全控制了该海域。
1643年,罗克努瓦之战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法国时期)之后,和谈重新开始。
1644-1645年,荷兰取得作战胜利 1644年,荷兰攻克萨斯沃恩根特,从而使腓特烈·亨利在斯凯尔特河岸有了立足之地。第二年,荷兰人又攻占了许尔斯特。
1648年,《明斯特和约》(《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一部分) 《明斯特和约》的签订结束了同西班牙长达80年的战争。此前划定的边界被认可,尼德兰联合省的独立也被承认。
1647-1650年,威廉二世成为联合省执政 他对《明斯特和约》不满,因为它使法国与西班牙独立作战。因此,他同法国国王秘密谈判,试图同法国结盟以重新加入战争。但是,1650年11月6日,他因天花而卒,联合省执政一位从此空缺达22年之久。
1650-1672年,荷兰执政空缺 此间,威廉之遗腹子威廉三世成为奥兰治家族之主,但扬·德·维特是一位政治上强有力的人,他于1653年成为“终身辅政”,从而使荷兰保持了近20年极高的声望。
1652年5月-1654年4月5日,第一次英荷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共和国时期)
1657-1660年,第一次北方战争 荷兰人加入丹麦一方,以防止瑞典人占据波罗的海入口(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斯堪的纳维亚→瑞典)
1657-1661年,同葡萄牙的战争 这次战争以荷兰失败而告终,它使得荷兰被彻底排挤出巴西。
1664年,同英国不宣而战 英国占领了荷兰在西非海岸的港口以及新尼德兰殖民地,后者的首都新阿姆斯特丹被改称为纽约。
1665-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1668年1月13日,三国联盟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72-1678年,同法国及英国的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1672年8月27日,德·维特被推翻及谋杀 政变者将威廉三世推举为荷兰执政。
1672-1702年,威廉三世的任职期间 在勃兰登堡选帝侯以及已于1674年撤出荷兰的英国的共同帮助下,荷兰的威廉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于1678年将法国排除在外,并签署了《奈梅亨条约》,从而使其声望大增(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
1678年3月,英荷共同防御联盟建立
1686年,威廉促成奥格斯堡同盟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
1688年11月5日,“光荣革命” 威廉王后玛丽是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之女。英国发生“光荣革命”后,受英国詹姆斯二世的反对者之邀(参见第十四章→西欧→不列颠群岛→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威廉在托尔湾登陆,来到英国,他与其妻顺理成章地成为英格兰统治者。
1689-1697年,大同盟战争(奥格斯同盟战争;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巴拉丁之战或称奥格斯坚同盟之战)
瑞士
瑞士是由州组成的松散联邦,彼此之间因宗教问题分歧很大,因此,各州之间充斥着战争。瑞士雇佣军均从其他各州征召,特别是从法国征召。
1602年,萨伏依入侵 由西班牙支持的入侵军队在日内瓦被击溃。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战争中瑞士保持中立,其中立原则被认为是件意义很大的事,瑞士雇佣军均可被交战双方雇用,而瑞士又向交战双方卖了许多物资,从而获得很大利益。
1620年,西班牙控制瓦尔泰林纳隘口 由于这一地区的占领,使得西班牙从其在米兰、意大利附近的哈布斯堡占领地到西属尼德兰(以及哈布斯堡之奥地利)的交通线畅通无阻。1621年,瑞士人企图将西班牙人赶走,但未成功。
1625年,瑞士控制瓦尔泰林纳隘口 瑞士军队由法国的德·克里斯率领。
1626年,《蒙松和约》 该条约是经教皇乌尔班八世调解促成的,法国与西班牙就瓦尔泰林纳的主权达成一致,由西班牙继续控制瓦尔泰林纳。
1637年,瑞士控制瓦尔泰林纳 此后的1639年,瑞士同西班牙达成了一系列条约。依约,西班牙军队可自由使用和进出瓦尔泰林纳。但其主权仍归格里森所拥有。
1648年,《威斯特发里亚条约》 依约,欧洲人承认了瑞士从德意志帝国独立出来的局面。
1656年1月24日,第一次菲尔默根战争 在此次战争中,由克里斯托弗·普法伊弗率领的信仰天主教的各州军队,一举打败了那些从伯尔尼和苏黎世而来的新教徒。
意大利
意大利仍然被分割成许多政治实体,其中的许多受外国的统治。总体而言,意大利仍然处于下降的趋势。在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教皇企图保持中立。在萨伏依,倾向于法国与西班牙的双方发生了一些零星的冲突,从而使公爵的权力更加削弱。那不勒斯仍处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尽管威尼斯正同土耳其作战,但其做为独立的州,极力倡导和平与中立。1659年签署了《比利牛斯和约》,从而使意大利恢复原状。但西班牙仍然保持其传统的领地,而法国保持皮内罗洛以控制萨伏依。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1598-1621年,菲利普三世在位 他对教会的兴趣强于对其国家的兴趣。西班牙处于下滑与停滞时期。
1609年4月9日,同尼德兰签署《十二年休战条约》 此前,已进行了45年毫无结果的战争(参见第十四章→西欧→尼德兰→《十二年休战条约》)。
1609-1614年,驱逐莫里斯考斯 (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
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 (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
1621-1665年,菲利普四世的统治 此间,西班牙军事与经济力量加剧下滑。
1640年,葡萄牙独立 (参见下文)
1648年,《明斯特和约》 该条约标志着30年战争以及同联合省的长期战争的结束。但同法国的战争仍然在继续(参见第十四章→主要战争→三十年战争→法国时期)。
1659年11月7日,《比利牛斯和约》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的早期统治)这个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西班牙在欧洲霸权的结束和法国在欧洲霸权的开始。此后的40年,西班牙第一次从外国战争中退出。
1665-1700年,查理二世的统治 (参见第十四章→西欧→法国→路易十四亲政时期)这是一个半疯狂的君主,也是倾向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的最后一个王室。
1667-1668年,夺权战争 (参见同上)
1673-1678年,荷兰战争,或称第一次反路易十四之联盟战争 (参见同上)这场战争对西班牙是一个大灾难。
葡萄牙
1640年11-12月,葡萄牙独立 此间,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暴动。西班牙在1640-1668年间企图恢复对葡萄牙的统治,但没有成功。
1640-1656年,约翰四世的统治 他是葡萄牙布拉干萨宫的第一位国王,他得到了法国与荷兰的承认,但西班牙仍然与葡萄牙发生许多零星的战争。
1641年1月,马六甲向荷兰投降 (参见第十四章→东南亚→马来亚与印度尼西亚→荷兰人攻克马六甲)
1644年5月26日,蒙蒂霍之战 在英格兰与法兰西的支持下,由马塞厄斯·达阿尔布克基将军率领的葡萄牙军队成功地入侵西班牙。在巴达霍斯附近的这次胜利,为葡萄牙赢得几年和平时间。
1657-1661年,同荷兰的战争 1654年,荷兰人被迫从巴西撤走,从而失去了其最后的立足点。
1661-1663年,西班牙入侵 菲利普四世企图重新征服其失去的王国。唐·胡安率2万人的军队从埃斯特雷马杜拉进入葡萄牙,与此同时,另一支小部队从葡萄牙北部入侵葡萄牙。在雄堡率领的英国军队的协助下,葡萄牙人成功地顶住了西班牙人的进攻。1662-1663年,唐·胡安只能在阿尔滕特茹省横行了。
1662年,英国的帮助 英国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之女卡特琳为妻,作为回报,英国向葡萄牙提供人员和武器供其同西班牙作战。
1663年6月8日,阿梅西亚尔之战 此战中,桑乔·德·比塔·费洛尔打败了唐·胡安。
1663年6月17日,蒙特斯克拉拉之战 这是安东尼娅·德·玛丽亚拉瓦取道西班牙时的作战。
1664-1665年,葡萄牙成功的作战 断断续续的战斗。
1665年6月,比亚-维索萨之战 在这场八小时的异常惨烈的肉搏战中,玛丽亚拉瓦与雄堡打败了卡拉西亚公爵,从而破灭了西班牙重新征服葡萄牙的企图。
1668年2月13日,同西班牙议和 通过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中间调停,西班牙最终承认了葡萄牙的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