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概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事概况

军事概况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十四章·现代战争的开端

出自————《战争通史

   从中世纪到近代的军事过渡是在17世纪完成的,这一时期,军队的武器装备、战术和体制等都有了重大的改进和发展。17世纪初,在陆战中滑膛枪与长矛仍然是相互补充的武器;部队的作战队形与两千年前古希腊的方阵相比,也没有很大的改进;披盔带甲的重骑兵仍然没有接受火炮对其具有毁灭性的打击这一事实;而炮兵则基本上没有什么机动能力。但到17世纪末,情况却有了根本的变化,长矛等冷兵器已经基本消失,步兵作战采用了直到现在仍然坚持使用的线式队形,而炮兵的机动性有了根本的改变,使机动炮成为与步兵及骑兵协同作战的主要作战武器。在军事体制等方面也都有了进步,现代意义的常备军体制已投入运行,其组织结构也具有了现代化军事体制的雏形。

   所有这些变革,应主要归功于伟大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一系列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的战争推动下,变革逐步为欧洲人普遍接受。这些战争主要包括三十年战争、大同盟战争以及荷兰战争等。

   海军战术也有了重要的发展,这一时期确立的战术思想,一直贯穿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这主要归功于英国人罗伯特·布莱克。

   军事领导

   在这一世纪中,除最伟大的战略家古斯塔夫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军事领导人,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有荷兰拿骚的莫里斯,法国光彩夺目的杜伦尼大元帅以及英勇的清朝皇帝康熙。尽管法兰西的战略天才红衣大主教黎塞留公爵不能称为军人,但他的理解力和对军事战略的出色运用却是无与伦比的。

   这一时期还有其他的杰出军人,他们是比利时的梯利将军,捷克的华伦斯坦,法国的孔代亲王及伟大的军事工程师沃邦,英国的克伦威尔,意大利的蒙泰库利亲王,马拉地 [ 译者注:今属印度。 ] 的西瓦吉(1627-1680年),清朝的努尔哈赤及日本的德川家康。在海上作战中,英国的布莱克是十分杰出的,虽然可堪匹敌的还有乔治·蒙克及威廉·佩恩,但荷兰的特鲁普及其儿子科尼利斯和德鲁特、法国的让·巴特和图尔维利等亦与英国最好的将军难分高下。

   轻武器

   在这个时期里,人们对轻武器进行了许多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火绳滑膛枪的改进。古斯塔夫发现这种枪重达7-11公斤,必须放在木叉支架上才能射击,使用极不灵活。所以,他设法将它减至约5公斤,这样射击时就不必再用支架。他还采用了一种纸质弹壳——一种定量装药,里面装有仔细秤量的火药(可使弹道匀称一致)和弹丸。这种纸质弹壳也可能是古斯塔夫的发明。这些改进使滑膛枪更轻便灵活,更加容易装弹,发射速度也比原来提高一倍,即每分钟达一发以上。

早期的纸质弹壳子弹

   16世纪,启用了一种弹簧点火开关,即用燧石与火镰相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1615年,法国军械工人布尔茹瓦发明了真正的明火枪或称燧发滑膛枪,后经改进约于1630年变成一种运动机械。但其成为作战的兵器的过程却是缓慢的。一部分原因是造价太高,另一部分原因是军事将领们保守的传统习惯。他们对于火绳枪已经心满意足。1670年法国有一个团全部配备了燧发滑膛枪。到1699年,它已成为欧洲军队的制式兵器。

   到17世纪中叶,一种插在滑膛枪枪口的刺刀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部分地取代了长矛。但这样一来,枪就不能再作为火器使用,因此长矛兵仍是步兵编制的必要补充,用以保证持续不断的火力。大约1680年,可能是沃邦发明了套环,用以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这样枪膛就空出来进行射击了。不久,有人又做了改进,在刺刀的把上安一个套节,用螺栓使它跟枪管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到17世纪末,欧洲各国军队普遍采用了这种刺刀。从此,滑膛枪士兵自己兼长矛兵,真正的长矛兵则很快从步兵编制中消失。

   火炮

   古斯塔夫是现代野战火炮之父,也是集中使用机动炮兵战术思想的先驱。当他痛心地发现炮兵火力不能伴随支援步兵和骑兵的机动作战时,他把主要时间用于解决这一问题。

   他通过缩短炮管长度和减小炮管壁厚来减少炮管的金属量,并最终减轻整炮的重量。然后,他通过引进经改进和标准化的炮弹,在缩短炮管的情况下保证了射击的准确性,使炸药在炮管内产生的压力符合一定的标准,从而减小炮管壁厚。

瑞典3磅“团属炮”

   他把瑞典炮的口径标准化为适合发射的24磅、12磅和轻便的3磅“团属炮”三种口径,并取消了笨重的火炮。他还建立了专门的炮兵单位,并对他们像步、骑兵一样进行严格的训练。

   城防设施与攻城装备

   法国技师塞巴斯蒂安·戴·沃邦曾在攻城技术和城防工事的构筑技术的发展上作出过最为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努力,只配备有前装式兵器和黑火药的军队在城堡的攻防能力上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这对于那个攻城战斗最普遍的时代十分重要。

   还是这个沃邦,创造了一种双管齐下的攻城体制,他把攻城作战变成了一种技巧和科学。进攻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用攻城炮火在城墙上打开突破口,并扫清攻城道路上的障碍物,以便步兵纵队顺利出击,另一方面还要使步兵能够不等炮火打开敌人城墙上的突破口,就能在壕沟里的炮火掩护下向城墙发起攻击。在后一种情况下,进攻前通常先用大量柴捆(细树枝或灌木柴捆)填平护城壕沟和护城河,然后攻城士兵在炮火和轻武器的掩护下越过护城河爬上城墙。

   在沃邦的攻城体制中,他创造了一种逼近敌人城堡的程序化方法。先在离敌人城防工事约550-640米的地方挖一条战壕,这条战壕跟选定的突袭点的防御工事走向平行。这样就可以防止城防部队的纵射炮火对整个战壕的袭击。战壕与城堡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它接近于当时进攻或防御火炮的最大有效射程。在挖好第一条战壕后,在它的前面再构筑一个土木工事,用来保护部署在那里的攻城炮。然后在这些炮火的掩护下,攻城工兵开始向城堡挖掘“坑道”或进攻战壕(这就是军事上“坑道兵”一字的由来)。这些坑道跟敌人的城防工事总是构成一定的角度,以“之”字形盘旋向前,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敌人纵射炮火袭击的机会。坑道兵将装满泥土的蔑筐和柳条篮放在带轮子的车上,在坑道里推着走,这样可以避免敌人炮火的直接射击。

   当进军通道离敌人防线约270米时,开始挖第二条平行战壕,放置新的攻城炮。攻城炮从这里以猛烈的炮火将守城部队从壁垒上赶走,压制住敌人的炮火火力,并开始在城墙上轰击出突破口。这时如果可能,守城部队会以有限的反击力量出击,以阻止构筑第二条平行战壕,并设法毁坏或“塞住”攻城炮(塞炮是用尖铁、钉子或刺刀塞进炮的火门,使炮不能使用,如要使用必须将塞物取走)。攻城部队必须随时准备对付守城部队的这种出击,因此在平行战壕里始终要保留一支很强的步兵来保护自己的炮和炮手。

筑城与攻城

   如果守城部队死守阵地,攻城部队意识到从第二条平行战壕发起攻击不能取胜,那么就要将坑道继续向前掘进。这时攻城部队要对付守城部队轻武器火力的威胁,但可得到自己第二条平行战壕的炮火掩护。新的坑道一直要挖到离城墙底下的护城壕沟或护城河几米远的地方。在那里修筑第三条平行战壕。当攻城步兵的火力使守城部队无法进入壁垒上的阵地时,攻城炮队便进入第三条平行战壕,向城墙进行近距离炮击。有时他们也采取改进了的坑道挖掘技术,它既利于攻倒城墙,也可使小股攻城部队进入敌人城防工事的里边,然后再跑出来投入战斗。当然,守城部队往往也会利用对抗地道来对付这种地道攻城手段。

   通常从第三条平行战壕进行一两天炮火轰击后,就可以从城墙上打开突破口,如果敌军尚未缴械投降,那么就发起攻城突击。

   陆军战术

   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西班牙方阵”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见(参见第十三章→军事概况→军队组织体制→战斗队形),这种方阵由许多长矛兵和滑膛兵的纵深列组成,个别的在战斗中排成一线。不能机动的炮兵则通常在纵深列的前面排列成几线,并用骑兵加以保护,而大多数骑兵则用于保护这种呆笨方阵的侧翼。

瑞典滑膛枪士兵

   古斯塔夫对于这种方阵战术加以彻底的改进和发展。由于火器的火力增大,射速加快,他得以在较少的横排中配置滑膛枪士兵和已经减少的长矛兵,从而使得纵深横排数不超过六个。几个独立的单位并排于一行,他们之间通常相隔一段距离,从而形成一个长排。瑞典的步兵通常由三个横队组成,前两个为主横队,第三个为后备队。在这些步兵横队之间,古斯塔夫配备一些骑兵和炮兵。骑兵用于保护步兵横队的翼侧,但若需要,那些机动步兵单位也有能力自行保护其侧翼的安全。

   这就是现代线式战术的始祖,其基本思想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今天都没有变化,尽管其间不时有所修改,两次世界大战间以及核武器时代战术有了很大变化,但古斯塔夫的线式战术思想一直保持到现代步兵战术领域。

   通过综合德国及法国传统骑兵战术的优点,古斯塔夫改进了骑兵战术。其骑兵既有火力猛的优势,又可迅速达成突然进攻。他严格训练以使步兵、骑兵和炮兵紧密协同作战。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思想是古斯塔夫对战争最伟大的贡献。

   军事体制及理论

   作战队形

   三十年战争是作战方法及军事体制的转折点。毫无疑问,没有古斯塔夫的贡献,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他不仅以变革战术著称,而且以改革了军事体制而闻名。他建立了一支真正意义的职业化常备军。其内部组织结构就是现代军队小型作战单位的雏形(对于大型单位而言——主要指师和军,参见第十七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师与军建制之起源)。

   古斯塔夫的步兵中队(营)大约由500人组成,这种被法国人称之为营的作战指挥基本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营通常由四个连建制组成,作战中三个营合成为一个旅(相当于现在的团或旅)。这些军队编制的思想并非全部是古斯塔夫的创举,古斯塔夫的创新之处在于他确立了旅的编制,并以此确定了其指挥的层次,这些新的思想就是现代团队指挥体系的开端。那时的团或旅由一名上校指挥,营则由中校指挥,而由上个世纪演变而来的连建制由上尉指挥,其下属军官则是中尉。

   军队系统的私有化

   常备军作战单位的建立,几乎促进了所有军队全部采取私有化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开始代替过去的封建残余及过去的自由连队。常备团队的上校军官通常由国王任命,并永久具有指挥和控制其团队的权力。而在早期,他们仅仅是在一次战役开始时征召军队,战役结束后军队便被解散,军队中的成员只是或多或少地从志愿者中征召。但随着军队体制的常备化,常备军队的作战单位不再解散,并一般通过国王提供的兵源和财力来补充和维持力量。这种与经济相关的募兵体制,增强了国王控制与管理军队的权力,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上校等军官的指挥权。

   这种私有制性质的征兵体制在当时是有利的,一名军官可提出其征召的人员的数量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并不再为经济而担优。同时,军官可以在退休时卖掉其委任状,因此,军官的委任状变得十分有价值。这种购买委任状的习俗一直在一些国家的中持续到现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英国,他们在私有化体制消失很久之后仍然坚持这种习俗。

   指挥等级

   本世纪后期,法国几乎彻底地采用了瑞典军队的体制,他们将常备军战斗指挥的层次和等级,从团队推广至整个军队之中。通常,国王和王子只是整个军队名义上的“上将”。指挥的第二个等级是战区的指挥官,称之为“中将”,他们几乎均是贵族,通常指挥骑兵。步兵的指挥权一般由著名的职业军人拥有,他们不一定非是贵族不可,拥有少将军衔。陆军少将负责作战中的军队组织及各种管理。战役结束之后,中将和少将则失去了其指挥权限,恢复为其原有的常备团的上校军阶。

   但到该世纪末,法国又设立了常备的元帅军阶。国王不在时,由元帅履行其指挥军队的责任。路易十四时代,由于在一个战区上通常有几支军队同时存在,促进了法国建立常备的少将、中将或是元帅军阶系列,并由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担任。同时,相应各位置上的指挥官体系也被建立起来了。从而自罗马衰落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化军阶体系出现了。这种体系的特点是:通过常备军阶来划分指挥的层次,而不是通过临时指派来确定指挥员。由于国家将军队的指挥等级体系被逐步推广至团级及其下级军队单位,到18世纪末,那种独立的私有化团队体制几乎全部消失了。

   后勤支援

   在这一个世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后勤支援部队也出现了。这部分是伴随着军队的常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古斯塔夫的炮兵部队开始时没有支援部队,后来却组建一个分队以支援炮兵部队的作战。之后,在路易十四的大臣卢瓦(1666-1691年,任路易十四的国防大臣)的推动下,这种体制在法国军队中全面推广。

   法国的沃邦则将工程保障军事化。他通过利用训练有素的军官和人员来保障这些工程任务,而不再利用过去一直采用的方法,即将这些事情交给那些毫无经验的居民去完成。同时,军队中的医疗及法律等也军事化了。

   军队与社会

   当时,欧洲除英国之外正处于专制君主统治时代,以严格的纪律、刻苦的训练和集中管理为基础的军事体制和一支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军队,特别适合于这种形式政府的需要。由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其开支和费用也越来越大,从而不得不将民用经济集中起来,并迫使政府征收高额赋税。这种趋势在法国路易时代得以具体实行,这主要归功于其两位伟大的辅臣路费伊斯和科尔贝尔。

   另一方面,军事的发展对社会也产生了同样深刻的影响。战争需要大量人力,战争不再仅仅与上层社会阶级有关了。骑兵,过去曾经只是王公贵族涉足的领地,现在,只要你能够骑马就都有资格参加。雇佣军主要面向下层阶级征召,而军队的其他禁地也逐步开放。

   科学和技术越来越多地用来为战争服务,特别是在新的炮兵技术和军事工程技术中。莫里斯和古斯塔夫曾经使用过轻便的望远镜;制图学也被用于军事目的;从军,至少对军官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接受系统化的军事教育日益变得重要了。近代第一所军事学院由拿骚的约翰于1617年创办。

   17世纪军队的规模和作战范围明显扩大。古斯塔夫在1631年时的军队人数约3万,他对手的军队仅稍多于这个数目。但是极少有将所有军队都部署于作战中的。在黎塞留死前,他大约拥有20万军队;而当路易十四当政时,他就佣有一支40万人的庞大军队了。其中野战部队有时接近10万人。据说17世纪一个国家能够供养的军队人数约为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法国在17世纪末差不多就是这个比例。

   古斯塔夫的军事体制(约1631年)

   1611年,古斯塔夫登上瑞典王位时,其军队正处于相当糟糕的境地。组织松弛涣散,兵力严重不足,装备十分落后,领导软弱无力。古斯塔夫首要任务是重建他的军队。士兵从一入伍开始,他便对他们不断进行各种严格的训练。他们还经常进行小部队和大部队的机动演习。部队纪律十分严格,团的指挥官必须每月给部队宣读一遍作战条例。违背这些条例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古斯塔夫的士兵素以纪律严明举止端正而著称,这在当时各国军队中是十分突出的。

   步兵

   瑞典军队的基本战术步兵单位是中队,由408人组成,其中长矛兵216人,滑膛枪士兵192人。长矛兵排成6列,居于编队的中心。滑膛枪士兵位于长矛兵的左右翼,每边96人,也是排成6列。另外,每个中队通常还附加96名滑膛枪士兵。他把3-4个中队合并为一个大队。因为滑膛枪士兵通常执行警戒、侦察和其他特遣任务,因此往往不跟中队在一起。

   在将火枪与长矛、兵器投掷与部队冲刺相结合的过程中,古斯塔夫将其作战原则的重点放在火力上。他从西班牙人那里继承了“反方向行进”的战术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当第一排士兵射击完毕后作“反方向行进”换装弹药。但由于他加快了装弹的进程,使得他不仅得以将纵队减少为6个横排,而且也使得在第一排士兵“反方向行进”换装弹药前,后两排能作好射击的准备。在实施“反方向行进”过程中,整个队形仍然在前进,因此整个队伍的作战火力好像是向前席卷的轻武器火力网。当编队向前运动时,滑膛枪士兵换装弹药受到长矛兵的掩护。后来,古斯塔夫又发明了齐射方法,进一步加强一线部队的火力。所谓齐射也就是让3排滑膛枪士兵同时向敌人进行射击。

   在齐射后换装弹药时,滑膛枪士兵就丧失了战斗能力,这时长矛兵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保护滑膛枪士兵的最好办法是长矛兵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长矛兵就不仅仅用来保护滑膛枪士兵,其作用范围变得更广了。它可以用来给敌人以决定性的打击,而滑膛枪齐射只是作为长矛兵突击的前奏,就像骑兵冲锋时的情况一样。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步兵已经不再使用盔甲,但古斯塔夫却仍让长矛兵穿上胸恺和胫甲。为防止敌人的骑兵用剑劈断瑞典士兵手中的长矛,他在长矛的上段包上铁。为使长矛不会太重,以致无法挥刺,他把长矛从约4.9米缩短至约3.4米。正当长矛兵在别国军队中迅速淘汰的时候,古斯塔夫把它跟射弹兵器的火力结合起来,从而重新使长矛成为一种进攻性兵器。

   骑兵

   瑞典骑兵配备有手枪和马刀。其队形的纵深只有6个横排(后来又改为3排)。骑兵的手枪只是摆摆样子而已,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手持马刀的冲锋。当骑兵的第一排接近敌人时,便开始用手枪射击,另外二排作好射击准备以应付紧急情况。滑膛枪分遣队设置在骑兵的中队与中队之间,为骑兵冲锋提供火力支援以震撼敌人。当骑兵发起冲锋时,滑膛枪士兵趁机换装弹药,准备下一次齐射,以便骑兵发起第二次冲锋或者掩护骑兵撤退。后来,又增加了团属炮兵以便对骑兵进行火力支援。   骑兵也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如何将骑兵紧密地同步兵和炮兵联合起来作战。古斯塔夫只有通过在冲击之前降低骑兵的冲击速度和冲击力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同其他方法相比这就是较好的方法了。这种方法在作战中取得了成功,此后,该方法立即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炮兵

   瑞典的所有炮兵部队均由当时最优秀的炮手,27岁的托尔斯滕逊担任指挥,炮兵团通常由6个连组成。6个连中,4个连由炮和炮手组成,1个连为工兵连,1个连负责使用专门的爆破装置。这样炮兵首次成为瑞典军队中一个正规的专门兵种,他们几乎完全由瑞典人组成。经过反复试验,古斯塔夫采用了牢靠的3磅“团属炮”,该炮完全改变了炮兵的功能,古斯塔夫在每个团中都配备有一门这样的炮(后米改为两门)。作战中,这种炮兵有巨大的优势,不久就被其他国家所采用。

   总结

   对于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成就有时很容易言过其实。实际上,他在军事技术上的大部分革新都来源于别人的成果和心血,况且改革当时军事体制的人也并非他一个。但是应该说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扎扎实实地把一些思路设想变成了现实,也没有人像他那样用自己的一些总体原则将众多的技术革新应用到了一个完整的军事体制之中。他的成就是举不胜举的。他使步兵和骑兵具备了无可比拟的进攻能力;他提高了他们的火力强度,并使这种火力成为突击冲锋的前奏;他使炮兵具备了机动能力;他使线式编队可以根据指挥官的意图灵活变化,从而使它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他解决了联合兵种作战中存在的问题;他使小部队的指挥官成为作战行动的关键。虽然在法王路易十四的长期统治结束之前,军事技术上还曾有过许多革新和改善,但是只有他把16世纪中叶开始的军事变革推向了高潮。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军事体制

   法国国王路易十三(1610-1643年)和路易十四(1643-17巧年)的统治跨越了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法国军队在陆战中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的统治力量,并将西班牙排斥出欧洲大陆。在富于才能的大臣协助下,两位君主均在不同程度上巩固了其个人统治地位,平息了国内所有的叛乱,这些叛乱主要是由持有异议的贵族和少数宗教分歧者组织起来的。

   在国内外一系列冲突和作战中,国王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是军队。到1693年路易十四在位时,这支军队人数已达44万人。在伟大的将军杜伦尼、孔代、卢森堡及威拉尔的率领下,这部军事机器已变得十分令人生畏。在黎塞留及后来的科尔贝尔的着力培养下,法国海军也逐步壮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从来没有强大到能够与其主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抗衡的地步。法国军队采用了瑞典步兵的基本编队体制——营(或称团),规模约为600-800人。它通常编成横队的形式,纵深为6个横排,每排长约90米。位于中央的是长矛兵,两侧为滑膛枪士兵。作战中,可组成几个横队,各个营以不同于古罗马军队的棋盘方格(参见第三章→中心地中海→罗马的军事体制→军队组织和战术)的形式部署。其中的三分之二为滑膛枪士兵,一般作为支援骑兵的分遣队。第二横队通常在第一横队后约270-365米的距离,这样,第二横队就可以穿过第一横队营与营之间的间隔向前推进。另外还有后备队,一般位于第二横队后面的600-800步远的地方。

   路易十四登基时,他接管了先王留下的139个团的一支军队。其中20个团是外国雇佣军,约有30个团是骑兵。但军队纪律涣散,管理松弛。路弗伊斯承担了重建和训练军队的任务。他制定了许多束缚人们手脚的规定,来限制野战部队指挥官的工作。他毕竟具有卓越的组织才能。他改进了军队的管理,并沿法国边境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军队管理的改革包括控制私有化军队及频繁地进行检查(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军事体制及理论→军队系统的私有化)。

   一系列城堡沿法国北部边界构筑起来,充分配备并储存了各种军用物资。沃邦(参见第十四章→军事概况→筑城与攻城技术)总共构筑了33个新城堡,又对另外的3000个旧城堡进行了改建。任何一个这样的城堡都可以作为军队临时基地,那里保证可以得到包括重炮武器在内的一切军需物资。而对敌人来说,要想一个接一个地攻克这些城堡则是极其棘手的事情。

   路易十四的骑兵部队包括重骑兵、轻骑兵、马枪队和龙骑兵。17世纪初,他有马枪团士兵共约3000人,配备了来复式卡宾枪和剑等武器。1650年法军只有一个龙骑兵团,1690年时增加到了43个团。他们配备有新式的、带刺刀的滑膛枪,马鞍上还绑着掘壕用的工具。这两种骑兵,特别是龙骑兵,集步兵与骑兵的长处于一身,机动性很强,因此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威力。

   海军战术

   在和西班牙进行的海战中(参见第十三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英国海军将领创造性地运用了海军作战火力,从而说明17世纪初英国在海军战术上遥遥领先于它的所有对手。令人奇怪的是,它的所有对手,甚至包括深受其苦的西班牙人和聪明能干的荷兰人,似乎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英国取胜的秘密在于强大的舷侧炮火力。或许是由于17世纪的前半叶没有大的海战,使得其他国家没有机会学习英国的先进战术,而英国人自身也没有大的改进。

早期的帆船

   17世纪初叶,英国人在射击技术上的一项重要革新是用绳子来制止火炮后坐力,使得从炮门起,相当一段炮身留在船舱内,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装填弹药。而过去,为制止炮身后坐,炮被紧紧固定在船的舱壁上,炮管伸出船外,因此装填弹药相当困难。在激烈战斗中,简直无法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阿马达海战的验证,英国人确立了如下基本战术,他们以五艘舰为一组,每次只有一艘战船用舷侧炮向敌舰射击,其余各舰忙着装填弹药。由于妥善解决了火炮的后坐问题,因而提高了舰炮的射击速率,实际上使火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左右。

   根据这个经验,以及第一次英荷战争的检验,英国的罗伯特·布莱克正式确立了舰队纵列这一战术思想,即作战时将所有舰只以一定的间隔排成一个纵队。这种队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舷侧炮火的威力,同时海军指挥官也可根据自己的作战意图对井然有序的舰队实施最有效的作战指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分布在海面数公里的大量战船,就会在海军战术和航海技术的结合方面造成极大的问题。当时的海军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旗语,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旗语已经相当成熟的时候,海军指挥官仍然很难将准确的命令传达给他的下级。即使利用旗语可以把他的命令准确而又迅速地发出去(这两方面实际上都做不到),但距离、雾气、硝烟以及作战时的混乱状态统统会使旗语变得靠不住。为此,英国海军研究了一种“战斗指令”,为处理战斗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偶然情况,规定了一套通俗易懂的条令式规则。(通常)在一次可预料的海战之前,这套指令依此次作战的情况而扩充命令的细节,然后才由海军上将传达给下级。但是,每次海战的情况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敌人打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作战中不断发生新的偶然情况,因此这套指令无法把它们一一包括进去。

   这些问题,致使第一、二次英荷战争期间出现了两种海军战术思想派别。两种派别都主张舰队在进入战斗时采用纵队形式,努力抢占上风位置,这样就可以根据战斗进展情况来决定是否逼近敌舰还是避开敌舰。但是一旦投入战斗,两派在打法上就发生分歧。简单来说,分歧有如下几个方面:

   “正规派”主张,在取得海战全胜之前或者除非取得了海战全胜都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舰队纵列的队形。战舰应尽可能逼近敌舰再开炮,同时后面的战舰必须紧随前面战舰的航线,这样指挥官可以随时掌握各舰的位置,一旦需要就能令其一起撤出战斗。

   “混战派”则主张,舰队总指挥应伺机派单个海军中队和战舰指挥官离开舰队阵线,以密集炮火轰击敌舰队中明显易于击毁的船只。“混战派”往往依赖下级指挥官的判断力和经验,发扬皇家海军的传统战斗精神,尽量利用这种战机,因为在当时向所属各舰迅速而充分地传递命令,显然是很困难的。

   到了17世纪末,两派主张都得到了验证,结果各有成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正规派”得势,而且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荷兰海军将领特鲁普和德鲁特在战术上总是落后于英国。尽管他们在第二、三次英荷战争仿效过英国的舰队纵列作战队形,但实战中总是宁肯采取接近敌舰进行短兵相接的打法。在航海技术方面,荷兰的海军主将可以跟英国最好的海军将领相媲美甚至更好。他们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不仅是强有力的,而且可以说是很成功的。但是英国人并不甘愿认输,由于他们在炮火的威力上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因此还是取得了微弱优胜。

   到1680年,当法国人准备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时候,英国海军已经在约克公爵詹姆斯的指导下重建,詹姆斯的有力助手是佩派斯。经过他们的卓越工作,英国皇家海军的指挥、管理及组织方法得以建立,其基本原则大部分坚持到现代。

   但路易十四也在大臣科尔贝尔的协助下,同样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科尔贝尔在路易的授权下,加紧发展法国海军的力量和经济力量,而英国的詹姆斯,在顶替查理二世之前,也已经发现了其前任许多愚忿的政策。从此,法国大力发展舰船的科学设计和制造,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它采用了英国发展海军的最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就舰与舰相比而言,新的法国海军战舰在速度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英国皇家海军。到1688年大同盟战争爆发时,法国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劲旅了。它的数量等于英荷舰队数量的总和。而资深的海军将领图尔维利在勇气上可与英军将领托林顿伯爵亚瑟·赫伯特相匹敌,在能力上则可能还略胜一筹。

   按照逻辑,法国海军完全可以将英国舰队从英吉利海峡赶走,但是实际上它并未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路易十四未能抓住有利的战机,而且又不让法国高级将领安尼·希莱林·戴·图尔维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作战。后来,英国又进一步发展了它的海军力量,法国再也没有有利的机会将英国人打败。

   到本世纪末,法国人只能通过袭击商船去威胁和骚扰英国人了。在大同盟战争中,法军的让·巴特通过威胁和暴力来恫吓英国人的海岸线,从而至少为后来者留下了一个在海战中败者之法。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