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出自————《战争通史》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1337-1396年)
这实际上是英国和法国王室之间在八个时期较大规模战争的总称,持续时间长达近120年(1337-1453年)。其中有四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发生在14世纪,另外四个时期的军事活动发生在15世纪。
尽管这场战争,或系列战争,一开始是典型的封建领主战争,但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了交战双方明显的国家主义倾向。这是从罗马帝国崩溃到此之前欧洲从未发生过的情况。随后,这种倾向越来越严重,直到发展成为英法在政治和军事上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对抗。导致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法国与英国王室之间的封建关系。作为亚奎丹的伯爵和法国其他领地的男爵,英格兰的诸王虽是英格兰的统治者,但却只能是法国国王的大臣。法国国王担心英国的统治者们将这些法国的领地划为己有,同时英国的统治也不愿意保持这种被半统治的地位。
2、随着商业的发展,英国逐渐控制了富庶的、工业很发达的佛兰德地区。早在13世纪,法国本想减少德国对佛兰德的影响,但结果却发现,英国与佛兰德市民和织工的商业往来越来越多,已逐渐威胁到了法国对该地的统治。
3、法国一直在支持苏格兰人与英格兰人作战。
斯卢伊斯时期(1337-1343年)
法国菲利普六世宣布收回卢瓦尔河以南的封地,派兵占领了这一地区(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立即从英格兰和佛兰德举兵进击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1337-1338年)。这时期的一次决定性行动是大英帝国在斯卢伊斯之战中大胜法国舰队。此后,战争停息了两年。
1337-1338年,英国在佛兰德建立生产基地 佛兰德的纺织工人在雅克·范·阿特威尔德的领导下帮助英国建立工厂。阿特威尔德此前曾领导发动过起义,反对路易斯对佛兰德的统治。
1338年,爱德华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 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菲利普四世外孙的资格,宣布自己为法国国王,并得到了德国国王路易斯四世的承认。
1339年,爱德华在法国北部 英王从佛兰德发兵入侵法国北部。由于菲利普调遣大量部队进行反攻,英王爱德华被迫撤军。
1340年6月24日,斯卢伊斯之战 英王率领一支由15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在斯卢伊斯港口的入口处,与法国一支由19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进行交战。英国海军向法国舰队发动了火攻,法国舰队大乱,遭受重创,结果舰队的190艘战舰中有166艘不是被击沉,就是被缴获。爱德华率英国军队开始登陆,包围了图尔内。但后来爱德华被迫放弃对该城的包围,与菲利普达成停火协议。
1341-1343年,布列塔尼的王朝战争 菲利普支持布卢瓦的查尔斯,而爱德华则支持约翰·德·蒙特福特。双方经过几次小规模的交战未央胜负,最后双方宣布停火(1343年)。
克勒西时期(1345-1347年)
1345年,布列塔尼战争再起 由于亲英国的势力在当时略微占优势。英王立即从英国举兵对法国进行侵略战争。
1346年,法国入侵加斯科涅 法国国王菲利普之子、诺曼底的约翰公爵率领一支法国军队入侵加斯科涅。但在洛特河和加龙河,英军凭借埃居翁要塞的有利地形进行了顽强的防御,阻止住了法国军队的进攻(同年4-8月)。
爱德华远征法国(1346年)
爱德华得知埃居翁被围后,便率领一支部队从朴次茅斯出发直插法国北部(7月H日?),以减轻法军对加斯科涅的压力,支援佛兰德和布列塔尼抗击法军。爱德华的军队由约3000名骑士(重骑兵),以及1万名英国弓箭手和4000名威尔士轻步兵(其中有一半是弓箭手)组成。另外还有3000多名骑士的随从,他们是轻骑兵,主要用来担负侦察、掩护和战斗等任务。他们不是按封建制度征召来的,而是签合同白愿参加的,都是参加过苏格兰战争的老兵。这可能是西欧自罗马军团之后当时一支组织最严密、经验最丰富、纪律最严明的军队。
爱德华率领军队在瑟堡附近的拉乌格登陆(可能在7月12日)。但不知为什么,这支舰队在陆军下船后不久便返回了英国,结果将一支规模不大的英国陆军留在了敌国。
爱德华率军经过卡兰坦和圣劳继续向内陆地区挺进(同年7月18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爱德华占领了卡昂(同年7月27日)。英军继续缓慢地向塞纳城推进,边走边沿路进行掠夺。爱德华知道诺曼底的约翰解除了对埃居翁的围攻,此时正在从加斯科涅向北前进,与此同时,菲利普在巴黎集结大批的军队。爱德华决定越过塞纳北部,这样只要需要,便可随时进入佛兰德。到达鲁昂附近的塞纳城后,爱德华发现,法国已拆毁了下游河上的桥梁,仅剩下的一座,还位于重兵把守的鲁昂城内。爱德华加快了行军的速度,沿河迅速向巴黎方向挺进,以寻机渡河。显然,爱德华此时忧心重重,因为一旦菲利普派兵从巴黎出来,将迫使英王与其在河南岸进行交战。在离巴黎数英里的普瓦西,爱德华发现了一座可修复的桥梁。但不可思议的是,菲利普在圣丹尼斯却未布防,圣丹尼斯是座空城。英军通过了塞纳城(同年8月16日)。
菲利普部队开始机动,但为时已晚,此时已来不及对过桥英军实施攻击了。爱德华被迫向北机动,但随时都有可能被分割,处境仍十分危险。英军在尾追的法军赶到的前一天,到达了索姆河(同年8月22日),发现这里的所有桥梁均被拆毁,只剩下一座桥梁,但位于设防的城内。在英军寻机过河之时,法军从东已抵达亚眠。最后,英军的侦察兵在河口处发现了一个浅滩,在退潮时可以渡河。英军在涨潮和法军主力到达河南岸之前,克服了对岸法军规模不大的一些抵抗,终于成功地强渡了索姆河(同年8月24日)。
克勒西之战(1346年8月26日)
当克服了进入佛兰德的最后一个障碍之后,爱德华决定进行交战了。此时,法军也已在阿布维尔渡过了索姆河。爱德华在克勒西以北仅数英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很有利的战场(同年8月25日)。从这里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法军来此的必经之路。
克勒西之战(1346年8月26日)
第二天,英军开始精心地构筑阵地:其右翼设在克勒西附近,利用前面的一条河流作为屏障;其左翼设在瓦迪科特村前,前面有树林屏护并且步兵在阵地前构筑了纵横交错的壕沟。英军主力编为三阵,每阵的兵力相等。当时英军的总兵力是2万人。
右阵由年仅17岁的爱德华三世之子“黑太子”率领,但实际上是由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的的沃里克元帅指挥。大约在东北方向275米并略靠后方的地方是英军的左阵,由阿伦德尔和诺桑普顿负责指挥。往后几百米便是第三阵,它位于前面两阵中间的结合部上。爱德华将其指挥所设在他与“黑太子”指挥的阵中间的一座风车上,这样便于他观察整个战场交战的情况和指挥他的部下作战。
每个阵的核心力量由大约1000名下马的骑兵组成,他们排成6列,长约230米。弓箭手排列在每阵外侧前沿上,以便集中力量杀伤敌人。在英军中心的前方、前面两阵的前沿,弓箭手们面向敌人组成一个倒V字形。到现在也不清楚为什么威尔士轻步兵要与弓箭手们混编到一起,或是与下马的骑士一起编在方阵的中间。第三阵的中间是骑马的重骑兵,他们主要用作预备队,如果法军突破前沿,他们将实施反攻将其击退。这天,英军和威尔十步兵沿阵地前沿挖了许多环形坑,以防止法军骑兵的突击。克勒西之战可能是欧洲第一场使用火炮的会战,但它对以后的战斗并未产生重大的影响。
法军兵力估计在6万人左右,其中有12000名重骑兵──法国骑士的精华,另外还有大约6000名十字弓手,大约17000名轻骑兵(法国骑士的随从)以及25000多名征来的士兵,这是一群毫无组织纪律观念的乌合之众,主要在后方地域执行任务。
1346年8月26日下午6时,法军拖着长长的队形,在未经过事先侦察的情况下便向英军发动了突然攻击。菲利普尽量集中使用兵力。他将十字弓手摆在最前面,但那些充满自豪感和刚腹自用的骑士们早已沉不住气了,自行其事,完全失去了控制,这样法军的原前卫部队蜂拥着跟随在骑士们的后面,乱哄哄地向前冲去。这时天空中突然下了一场雷阵雨,战场上变得十分滑。一会儿,西下的夕阳又重新露出云端,法国的骑士们穿过谷地,身披金色的晚霞,排成一列横队,向英军阵地发起冲锋。他们在距英军阵地约140米的地方开始放箭,他们的箭的射程很近。然后他们继续前进,英军的箭像雨点一样向他们射来。
法国的骑士们在英国军队的箭雨中开始动摇,撤退了。法军的前卫部队与后续部队挤在一团,纷纷夺路而逃,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此时,山坡上很滑,到处都是连滚带爬的身披重甲的法军士兵和战马,在英军密集的箭雨中,他们纷纷中箭毙命。也有一些法国军队冲到了英军的阵地前沿,与英军展开激战,但很快便被强大的英军部队击溃了。剩下的法军被爱德华骑兵部队赶了回去。
法军的后续部队还在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攻击,但均被英军射出的箭雨赶了回来。显然爱德华做了精心的安排,准备了充足的箭支,另外就是当法军开始退却时,英军的弓箭手们跑出阵地,到敌人那边将自己射出的箭支检回来再用。
激战一直持续到深夜,法军共发动了15-16次猛攻,但均被英军粉碎了。法军不得不停止进攻。英军坚守自己的阵地,直到天明。
在这条不大的谷地中,尸横遍野。其中有法军1542名骑士(包括波希米亚的约翰王,参见第十一章→东欧→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卢森堡的约翰王朝),10000-20000名十字弓射手和步兵以及成千上万匹战马。法国国王和许多骑士也受了伤。法军的死伤数字尚无确切的计算。英军可能死亡了200人,其中包括2名骑士,40名弓箭手以及一些数量不多的威尔士步兵。此外,我们尚未掌握更确切的数字。
评论:英国军队战胜了在数量上比自己多出二倍的法国军队,这一胜利震惊了欧洲。此前,从未与英国的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交过战的欧洲人,经过这次战争了解到英国军队的战术、技术和军队组织的发展。在以前几次欧洲会战中,莱尼亚诺步兵也曾几度打败过封建骑士组成的重骑兵,但在这几次会战中,步兵对骑兵取得的胜利都有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克勒西之战则不同。英国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步兵在开阔的战场上打败了欧洲一流的骑兵。爱德华在战争中运筹帷幄,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战术家。他深知纪律严明的步兵的价值和长弓的威力,并为充分发挥其力量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克勒西之战的政治意义会慢慢地消失,但它的军事意义将永存,它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会战之一。一千多年来,骑兵一直占居着统治地位。克勒西之战之后,步兵便成为陆战力量中的一支主要组成部分。
克勒西之战后(1346-1354年)
1346-1347年,包围并占领加来城 爱德华乘胜率军继续北上,抵达加来城(1346年9月4日)。他率军将加来城包围并于一年后将其占领(1347年8月4日)。此后,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同年9月28日)。
1347-1354年,停火双方 均因黑死病(即鼠疫)流行而无力再战。
普瓦提埃时期(1355-1360年)
1355年,重燃战火 双方企图通过谈判达成永久和平的努力宣告失败后,爱德华率领军队越过英吉利海湾,直捣法国北部。与此同时,“黑太子”率军队从波尔多出发,向法国纵深地区发动进攻,直逼朗格多克,给法军造成巨大的破坏并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爱德华的第二个儿子约翰·冈特率军从布列塔尼攻入诺曼底(1356年)。
1356年8-9月,“黑太子”入侵 年轻的“黑太子”爱德华率领英国军队从贝日拉克出发(同年8月),横扫法国了中部地区。“黑太子”爱德华的部队的兵力大约有4000名重骑兵,还可能有4000名轻骑兵,另外还有大约3000名英格兰弓箭手和轻步兵。所有这些军人都是按合同自愿参军的专业兵,但他们大多数是英国皇家封臣法兰西亚奎丹家族的人(弓箭手除外)。黑太子的军队尽量绕过敌人重兵防守的要塞,而集中兵力向图尔进攻,并进行了大肆的掠夺(同年9月3日)。
1356年9月11-17日,法国追击,英国撤退 当“黑太子”得知约翰王在布卢瓦越过了卢瓦尔河后(同年9月8日),他命令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只要其装满战利品的车队能跟得上──向南运动。法国军队一路上未受到任何阻拦,推进的速度比英国军队快,企图集中兵力在普瓦提埃拦截英国军队。显然,双方均未进行缜密的侦察,也不知道对方在什么地方。当英国军队穿过普瓦提埃时,它的尖兵与法国军队的后卫在距普城以东不到5公里的地方不期而遇(同年9月17日下午)。爱德华此时不得不承认,他这支疲劳不堪、轴重过多的军队再也摆脱不掉追击的法国军队了,他命令部队在傍晚和第二天的上午迅速构筑防御工事。
1356年9月18日,准备战斗 在英国军队准备战斗之时,英国“黑太子”和法国国王经斡旋进行了谈判,但谈判未取得任何成果。爱德华选择了一个有利的战场,从这里可以眺望对面的一片坐南朝北的缓坡,坡上生长着茂盛的葡萄。他的左翼有一片沼泽和一条小河,可以利用作为屏护;他的前面有一条约910米长的密林,中间只有几条小路勉强可以通行;他的右翼虽然暴露着,但有一个四轮马车停车场可以用来掩护。密林、小路和停车场由弓箭手们进行防守,其他的弓箭手们部署到了葡萄园和沼泽地一带,担任左翼一带的防御。像克勒西之战一样,爱德华命令骑士们统统下马,躲到密林的后面,只留一个骑兵预备队,部署在其暴露的右翼一线。法国军队由大约8000名骑士、8000名轻骑兵、4500名步兵(其中包括2000名十字弓箭手),以及15000名不可靠的民兵步兵组成。这支部队组成三个阵,每个阵大约有1万人,除了第一阵的3000名重骑兵和轻骑兵外,其他各阵中的骑兵也都下马,认为这是对付英国下马骑兵的唯一办法。但约翰王没有搞清楚,在克勒西之战中,下马的骑士们只用来掩护大量杀伤法国军队的英国弓箭手。法军的骑士们下马后便失去了进攻的能力,他们既不能实施机动,也不能实施冲击。约翰王发现英国军队的阵地正面很窄,因而他将其部队的各阵一路纵向摆开,一个阵跟着一个阵。显然他未考虑进行任何机动,既没有想到包围,也没有想到从敌人暴露的翼侧打击敌人。
普瓦提埃之战(1356年9月19日)
清晨,爱德华王子命令他的大部分辎重车队渡过小河并命其三分之二的部队担负掩护。他可能希望能够平安地撤退。他只命令一部分部队占领预选的阵地进行防御。但随着法国军队一步步逼近,爱德华又迅速将其军队调了回来。法国军队提前发动第一轮进攻,还是老套路,缺乏协调,其十字弓手排成一列,跟在骑兵的后面,因此没有机会与英国的弓箭手进行交战。同克勒西之战一样,第一批骑兵冲上来,被英军的弓箭手击退了。再次发动进攻,一部分骑兵和步兵冲到了英军阵地前,但遭遇下马的骑兵和埋伏在沼泽地的弓箭手们。此后不久,法军的第二次冲锋又开始了。法军在多芬的率领下接近了英军的阵地。这些骑士们身着沉重的盔甲,步履艰难地登上山坡,但遭到了英军密集的箭雨射击。尽管法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勇敢的法国骑士们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英军阵地发起冲锋。这是一场漫长的,绝望的决斗。有几次法军及乎就要突破了英军的防御,但爱德华迅速将其仅有400人的第三阵部队调到前线,又重新建立起了巩固的防御。双方损失惨重。如果法军剩下的部队再继续向前推进,或他们能够包围英军暴露的右翼,那么“黑太子”的军队将会被彻底击溃。由于第二阵的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由国王的弟弟──奥尔良的公爵指挥的第三阵部队未敢继续进攻,在组织战斗队形前就四散逃命去了。
普瓦提埃之战(1356年9月19日)
法军的第四阵部队,也是最大的一支部队,在约翰王亲自指挥下向英军的阵地前机动。法军在发动进攻之前由于身着沉重的盔甲,在经过约1.6公里的行军之后已是筋疲力尽,但英军在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之后,也同样是疲惫不堪。“黑太子”由于担心他这支人数有限的部队可能抵挡不住法军的进攻,因此,他努力去掌握主动权。他将一批精力尚旺盛的400名骑士调到前沿,将原在前沿的部队替换下来。他又派了200名骑兵,可能是轻骑兵,去攻击法军的后方。这一下,沉重地打击了法军,法军不得不开始撤退。约翰王在法军的精锐骑士们的掩护下,一直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被英军抓获。疲乏的英军没有发动追击,但他们仍俘虏了大量的法军士兵,因为他们已经累得不想再跑了。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法军共有2500人被打死,2600人被俘。伤亡的人中大部分是骑士。英军的伤亡人数不详。他们至少可能有1000人被打死,还有与法军相同数量的人受伤。
1356年9-10月,英国撤军 英国并未发展他们的胜利。“黑太子”带着他的战利品和战俘撤到了波尔多。
1356-1360年,英国发动进攻 法国军队承认他们在开阔的战场上打不过英国人。因此,他们便撤回到要塞,继续抵抗英国人的进攻。因为英国人不得不派兵四处攻打法国军队的要塞,所以英军被分散到法国各地。爱德华王子决定对巴黎发动总攻(1360年)。
1360年10月24日,布列塔尼和平 英国扩大了它在法国的领地,法国也承认英国对加来和蓬西尤的宗主权。作为交换,爱德华不再要求占有诺曼底并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法国用300万金克朗赎回了约翰王。
1360-1367年,名义上的和平 布列塔尼战争还在继续,其中有一场比较大的战斗:包围奥雷的英国军队打退前来解围的法国军队(1364年)。纳瓦尔·查理企图利用法国的困难处境,从内陆占领法国南部。无组织的法国和英国纺织工人参加了这两场战争。其他的工人还参加了卡斯蒂利亚的内战。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还在继续,但已经发展成为代理人战争。纺织厂均已倒闭,工人们跑到乡下去掠夺。
迪·盖克兰时期(1368-1369年)
英国加斯科涅爆发反“黑太子”(他也是亚奎丹的公爵)的叛乱。这给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创造了一个喘息之机,使之得以建立一支新型的军事力量。指挥这支新型军事力量的统帅是法国的迪·盖克兰。这是当时的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他深谙英国军队弓箭手的威力,因此,他从不率领他的军队去进攻英军预有准备的防御阵地;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使英军在不利的条件下与法军交战;他特别擅长夜战,英国人骂他们没有骑士风度。迪·盖克兰大大发展了攻城战术,他率领着法军一个接一个地攻占了英国在普瓦图、亚奎丹等地的要塞和城堡,大大减少了英国在法国的领地,将英国压缩到波尔多、贝荣纳、布勒斯特、加来和瑟堡一带。他死后,英法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又打了16年。英国人保住了其既得利益,而法国则因战争变成了一片废墟。
1368年,加斯科涅贵族反叛 由于迪·盖克兰支持反叛活动,爱德华三世对法国王位提出要求。
1370年,利摩日大屠杀 “黑太子”爱德华的部队占领了利摩日之后,对该城进行疯狂的掠夺,而且对当地居民进行大屠杀。此后不久,“黑太子”爱德华返回了英格兰(1371年)。
1372年,罗谢尔之战 在卡斯蒂利亚人的帮助下,法国海军打败了英国海军的一支舰队,重新控制了法国的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
1375-1383年,停火 英法两国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
1376年,“黑太子”卒
1377年,爱德华三世卒
1380年,迪·盖克兰和查理五世卒 1386年,法国计划入侵英格兰,但当法国-卡斯蒂利亚联合舰队在马加特被击败后,弗伦奇不得不放弃了入侵的企图(1387年)。
1389-1396年,停火时期 但也时而发生战斗。
1396年,巴黎和平 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世和法国国王查理六世同意停战30年,英国仍可保留加来以及加斯科涅的那片波尔多与贝荣纳之间的地区。
不列颠群岛
英格兰
在经过两个世纪的暴力、动乱和内战之后,英格兰在其最伟大的君主爱德华一世和爱德华二世的领导下,迎来了两段相对时间较长的和平与繁荣。这两位君主平息了国内诸侯之间的斗争,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致对外,成功地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爱德华一世在击败曾推翻其父的贵族们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征服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智,证明他是一位具有天才战略和战术素养的军事家。他开创了一整套新的战术,而他的孙子在百年战争中将其做了革命性的发展。爱德华二世是一位无能的统治者,被罗伯特·布鲁斯逐出了苏格兰,后来又被反叛的贵族们打败并被推下台。他年轻的儿子,爱德华三世一开始与贵族们一起进行反叛,但后来变成统治他们。在百年战争中,爱德华以其辉煌的战绩,证明了自己是一位伟大的战术家,并把他的国家发展成为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在他晚年,弗伦奇进行反叛,动摇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由于蜚声欧洲大陆的爱德华的长子“黑太子”先于其父去世了,爱德华的孙子理查德二世继承了皇位。在其统治期间,英国对外连连失利,而国内叛乱不断。在14世纪末,理查德二世的统治被亨利六世彻底推翻了。
1200年前后的欧洲
1199-1216年,约翰一世(理查德一世之弟)的统治 总的来说,理查德在与贵族的战争中,以及在国外与法国菲利普二世的战争中一直处于失利的地位。他与贵族们进行战争的最重要的结果,是他很不情愿地签署了《大宪章》(1215年英国大封建领主迫使英王约翰签署的保障部分公民权和政治权的文件)。
1202-1204年,与法国菲利普王国的战争 约翰国王失去了昂儒、布列塔尼、曼恩、诺曼底和都兰等地。但他在亚奎丹的大臣们的支持下,挫败了菲利普国王占领英国在卢瓦尔西南领地的企图。
1213-1214年,与法国再度开战 为了夺取卢瓦尔以北地区,约翰国王与德国的奥托四世和佛兰德的斐迪南伯爵结盟,约翰国王企图从亚奎丹向法国的中西部发动进攻,以此分散法国国王菲利普的力量,以便使其盟国从东北部成功地入侵法国。但是他未能获得成功,他的盟国也在布宛因之战中被击退了(1214年,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法国→阿尔比派十字军远侵)。
1215-1217年,英格兰内战加剧 英国的一些贵族请求法国王储路易斯取代约翰国王。约翰国王在力量上不占优势,他的大部分王国都在其敌人的手中掌握着,他的军队随时都可能解散。约翰表现出了一种能与其伟大的兄弟理查德一世相比的勇气和能力。他的勇气和能力使英格兰的大多数人民重新集合到他的周围,反抗贵族各派。约翰国王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战斗,积蓄力量,不断巩固他在英格兰中部和西部的统治,打退了苏格兰国王亚里山大的入侵,并迫使路易斯和英格兰贵族退至英格兰东南部转入防御。1216年,约翰王国去世,他的继承者们继续不断地取得胜利,相继取得林肯陆战大捷和桑德威奇海战大捷(1217年)。
1216-1272年,亨利三世统治 亨利统治时期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英格兰失去了普瓦图和亚奎丹的大部分领土。亨利在一次重建权威的斗争中被推翻了。与此同时,英格兰发生了全国性的动乱。
1263-1265年,内战 西蒙·德·蒙特福特伯爵(阿尔比派十字军领袖的儿子,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法国→阿尔比派十字军远侵)率领着叛军与皇家军队进行激烈交战。
1264年5月14日,刘易斯之战 亨利在占领了北安普敦之后,即刻挥师进逼罗切斯特,包围了西蒙和其他贵族的军队。尽管亨利之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一世)吸引开了一部分敌人的军队,但在骑兵战中,亨利惨败。亨利被西蒙俘获并成了西蒙的傀儡。实际上,西蒙已经成了英格兰的统治者。爱德华逃到了英格兰的西部并在那里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西蒙与威尔士王子卢埃林结盟,并不断对爱德华的抵抗力量进行扫荡。
1265年7月8日,新港之战 连吃了几场败仗之后,西蒙的实力逐渐被消弱了,而爱德华的力量却超过了西蒙,西蒙被打败了。西蒙逃到威尔上,企图避开皇家军队的追击,返回英格兰中部,但在塞汶河遭到了爱德华组织的顽强的阻击。
1265年7-8月,伊夫夏姆战役 西蒙公爵之子小西蒙·德·蒙特福特,率领一支约3万人的部队从伦敦向西进发,为其父亲解围。爱德华率领的2万人的部队,遭到了蒙特福特两支部队的夹击,他们两支部队的力量之和正好是爱德华军队数量的两倍。爱德华率领其部队从伍斯特凋头向东运动(同年7月31日),部队进行强行军,在黎明前突然向小西蒙发动进攻,在凯尼尔沃斯之战(同年8月2日)中歼灭了小西蒙军队大部。战役一结束,爱德华又即刻挥师进逼伍斯特(同年8月3日)。与此同时,西蒙伯爵趁爱德华正在机动之中,率兵迅速渡过了塞汶河,取道伊夫夏姆向斯特拉特福运动,企图与他儿子会合(同年8月3日)。爱德华即刻离开了伍斯特,率领他已是筋疲力尽的部队连夜向西南方向进发(同年8月3-4日),计划拦截住西蒙,防止他向东逃窜。黎明前,爱德华三分之二的部队赶到了伊夫夏姆以北的伊夫夏姆-斯特拉特福大路,剩下的部队也从西逼近了伊夫夏姆。
1265年8月4日,伊夫夏姆之战 西蒙的7000多人被爱德华的2万多人包围在艾冯河的河套地区,已无望脱身了。爱德华全军投入战斗,全歼了西蒙的军队。爱德华实际上已成为英格兰的统治者,其父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爱德华派兵切斯特菲尔德,镇压了剩下的那些企图叛乱的贵族(1266年),并将他们流放到阿克斯霍尔姆和伊利一带的沼泽地(1265年和1267年)。
评述:伊夫夏姆战役是中世纪最精彩的战役之一。爱德华在战役中表现出的指挥天才,以及他那种精明大胆的作风,完全是拿破仑的风格。爱德华一世确是英国最伟大的将领之一。
1270-1272年,爱德华参加十字军东侵 他将英格兰交给他所信赖的部下统管。
1272-1307年,爱德华一世统治 作为一名统治者,爱德华一世实现了他在伊夫夏姆许下的诺言。
1278年,改革英格兰的民兵组织 爱德华加强了对民兵组织的集中领导。
1282-1284年,征服威尔士 威尔士在卢埃林王子的领导下实际上已脱离英格兰独立了。韦尔什向英格兰发动入侵之后,爱德华征服并安抚了威尔士。卢埃林王子在拉德诺之战被打死(1282年)。在这一系列战役中,爱德华了解了韦尔什的长弓并将其纳为英军的主要武器。
1293-1303年,与法国的战争 在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中,法国的菲利普四世吞并了加斯科涅并挫败了爱德华对该省的远征行动(1294年,1296年和1297年)。最后,英法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停火协议,法国将加斯科涅归还给了英国。
1295-1307年,苏格兰战争 苏格兰因为与英格兰在边界划分上存有争议,再加之苏格兰国内困难重重,导致两国战争。爱德华发动入侵,在邓巴之战中击败了苏格兰国王约翰·贝利奥尔并自称苏格兰国王(1296年)。苏格兰人在威廉·华莱士的领导下举行起义,但在福尔柯克之战中被爱德华挫败了(1298年)。在后来的战役中华莱士被俘获并被处死(1305年)。苏格兰重新并入英格兰。苏格兰人在罗伯特·布鲁斯的领导下曾不断进行反抗。
1307-1327年,爱德华二世统治 这是一位十分软弱的统治者,从而导致苏格兰再度独立。爱德华企图使用武力征服苏格兰,但被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在班诺克本之战中打得落花流水(1314年)。英格兰被迫承认苏格兰独立。此后,英格兰国内的动乱逐渐发展成为内战,爱德华国王以及其支持者们在布鲁夫桥之战(1322年)中打败了兰开斯特伯爵。此后,爱德华基本上被他的宠臣休·勒·德斯潘塞、温切斯特公爵以及其子休架空了。后来他们被皇后伊莎贝拉和其情人罗杰·莫蒂默领导的革命党推翻了。爱德华被迫退位并被处死(1327年)。伊莎贝拉王后与莫蒂默成为其子爱德华的摄政王。
1327-1377年,爱德华三世统治 爱德华在其父被迫退位时年仅15岁。他领导贵族们举行起义,反对莫蒂默和伊莎贝拉的统治并取得成功,登上了王位(1330年)。他对英格兰的统治,对英格兰的军事和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332年,杜普林穆尔特之战 苏格兰流亡贵族和英国的冒险家们入侵苏格兰。参加这次远征的有1000名骑士和1500名弓箭手。他们的对手是马尔伯爵指挥下的苏格兰的2000名重骑兵和2万名步兵。入侵者越过伊尔河,突然发动了一次成功、大胆的夜袭。苏格兰人在黎明后重新集结,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发动反攻。入侵者下马在山顶上组成一个方阵。其翼侧受到苏格兰弓箭手们的猛烈袭击,伤亡惨重,被迫突围逃跑了,此次入侵行动给爱德华三世入侵苏格兰以借口,并为他在以后的战斗中发展其战术奠定了基础。
1333年,哈利顿山之战 爱德华组织防御战斗。他命令他的骑士们统统下马,布成三个阵,每个阵的侧翼均由弓箭手担任掩护。进攻的苏格兰人被英格兰的弓箭手和骑士们打退了,英格兰人乘胜发动反攻。爱德华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步兵战术,凭借着这种战术,英格兰几年后成了欧洲的一个军事超级大国。
1337-1396年,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 (参见第十一章→西欧→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
1350-1367年,英国干涉西班牙 此事件发端于西班牙,西班牙海军在百年战争期间入侵英吉利海峡。爱德华率领一支舰队在温切海之战中打败了西班牙的海军,从而保证了通往加来的交通线的畅通(1350年)。这次未宣战的战争在“黑太子”纳瓦里特之战大捷后达到了最高潮。
1377-1399年,理查德二世统治(10岁继位) 起初,英格兰实行的是摄政统治。摄政王是国王的叔叔兰开斯特公爵约翰·格兰特(1377-1385年)。农民起义几乎推翻了国王的统治(1381年)。年轻的国王与农民进行谈判,几乎答应了农民的全部要求,但后来也对农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理查德率军队对苏格兰进行远征(1385年)。托马斯格洛斯特公爵领导起义,在蒂德克特桥之战中打败了皇家军队并迫使理查德向贵族屈服(1397年)。经过几年相对平静之后,由于理查德与主要的贵族们发生争执,结果理查德独揽大权,坚决与议会对抗,从而导致了一场叛乱。在这次叛乱中,理查德的侄子亨利·博林布洛克──约翰兰特之子起初曾支持他,但后来又反对他。理查德的支持者们也随之纷纷离去,他被迫退位了。亨利·博林布洛克登上了王位,成为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1399年)。
苏格兰
13世纪相对来说是比较和平的。但一起严重的争端使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并致使英国进行干涉,引发了一系列战争。战争发端于苏格兰为独立而进行的长期斗争。在此期间,爱德华一世曾两度对苏格兰进行征讨,威廉·华莱士率领苏格兰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后来,罗伯特·布鲁斯领导苏格兰人民成功地举行起义并取得班诺克本之战大捷,苏格兰终于独立了。罗伯特死后,战争再度爆发。法国暗中支持苏格兰,这是导致百年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13世纪末,苏格兰继续与英格兰进行战争。总体上说,英格兰一直处于防御态势,因为英格兰的主要力量在对付法国军队。
1214-1249年,亚里山大二世统治 亚里山大二世利用贵族反叛英格兰国王之机,举兵入侵英格兰并企图占领诺森伯利亚,但在伦敦附近被约翰王率领的英格兰军队挫败了(1216年)。
1249-1286年,亚里山大三世统治 亚里山大三世取得拉格斯之战(1263年)大捷,从而将挪威人赶出了苏格兰西部群岛。
1290年,继承权之争 亚里山大(1286年)和他的唯一的直系继承人“挪威圣女”玛格丽特死后(1290年),大约有12个苏格兰贵族都宣称要继承王位。英格兰的爱德华出来从中进行调解,并取得了对苏格兰的宗主统治。最后选约翰·贝利奥尔为苏格兰国王。
1295年,与法国结盟 由于约翰与爱德华发生争执,爱德华宣布废黜约翰,自己为苏格兰国王。鉴于这种情况,约翰决定与法国进行结盟。
1296年,英国入侵并征服了苏格兰 爱德华在邓巴之战中打败了约翰(同年4月),并将苏格兰并入英格兰版图。
1297年,苏格兰发动起义 苏格兰人民在威廉·华莱士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在坎布斯克尼斯桥之战中打败了瓦伦伯爵。然后华莱士率领起义军乘胜追击,进入诺森伯利亚和达勒姆。
1298年,英国入侵 爱德华率领一支由7000名重骑兵、3000名轻骑兵和15000名步兵组成的军队入侵苏格兰。尽管华莱士尽量避免与英格兰军队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但爱德华最后还是迫使苏格兰人进行了最后的决战。
1298年7月22日,福尔柯克之战 华莱士大约拥有1000名重骑兵、2500名轻骑兵和大约25000名步兵。苏格兰矛枪兵组成四个圆形阵,挫败了英格兰军队的进攻。爱德华实施佯动,调动苏格兰骑兵离开阵地并命令其弓箭手射杀苏格兰矛枪兵。在苏格兰军队遭到惨重损失后,爱德华再派其骑兵发动攻击,一举突破了苏格兰军队的圆阵,全歼了华莱士的军队。这是英格兰军首次成功地使用了长弓。此战之后,英格兰吞并了苏格兰,并在以后的几次战役中抓获了华莱士,将其处死(1305年)。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举行起义 他是早先宣布要继承皇位的贵族之一的孙子,并在福克柯克参加过爱德华指挥的对华莱士的作战。他率领部队举行起义。起初,他取得过一些小胜利,但在梅斯文之战(1306年6月19日)和达利之战(1306年8月11日)中被彭姆布鲁克伯爵连连击败,后在劳顿山之战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1307年5月)。
1307-1314年,苏格兰发动起义 当时,布鲁斯为罗伯特一世(1306-1329年),发动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布鲁斯率领着军队伏击英军,对英格兰北部发动袭击并攻击英军在苏格兰的据点,基本上将英军赶出苏格兰,英国在苏格兰的领地只剩下了斯特林、邓巴和贝里克三个地方(1314年)。
班诺克本战局
1314年,围攻斯特林 爱德华为了给要塞解围,亲自率领部队与罗伯特作战。英国军队当时的总兵力至少有6万人,其中有近5000名重骑兵,1万名轻骑兵,大约2万名弓箭手以及大约2万名步兵。罗伯特入侵斯特林的军队大约有1500名重骑兵和4万名步兵。
1314年6月23日,苏格兰做好战斗准备 罗伯特在斯特林以南数公里的地方精心选择了一个阵地,将部队配置在班诺克本后面的一个斜坡上。有一条很浅和流速平缓的小河流过沼泽谷地,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苏格兰军队的阵地左翼是一片无法越过的沼泽,右翼则是一片森林。阵地正面的斜坡上可以俯视那条小河。在其阵地正面,罗伯特命令部队挖了许多小坑,上面盖有树枝和草,用来伏击英格兰军队的骑兵。在英格兰军队到来之前,罗伯特还命令他的部队在各自的阵地周围打上木桩,然后将部队主力撤到另一座山的后面,以防战役开始之前遭到英格兰军队弓箭手的杀伤。罗伯特在小河的南岸还设置了一条警戒线。
1314年6月24日,班诺克本战斗 当英国军队渡过那条小河后,苏格兰军队立刻进入自己的阵地。英国军队的弓箭手们跟在骑兵队伍的后面。苏格兰的矛枪兵打退了英国重骑兵的数次进攻。英国军队一波接一波地涌向非常狭窄的战场,结果造成很大混乱。弓箭手们企图跑到前面去射击,结果是,从后面射倒的自己人比从前面射倒的苏格兰人还多。爱德华企图将弓箭手部署到自己部队左翼的一片树林中,但被罗伯特的预备队击退。正当两军在山坡上进行激战时,苏格兰军队的随军侍从(可能不是根据罗伯特的命令)决定穿过树林向英国军队的左翼发动进攻。他们呐喊着,挥舞着旗帜,就好像是一支规模很大的部队,冲向英军的左翼。英军一下子被冲垮了。爱德华决定撤离战场。主帅临阵脱逃,结果使英军全线溃败。苏格兰军队乘胜转入追击,击毙了许多企图渡过小河和沼泽地实施反攻的英军。在此次战斗中,英国军队损失了至少15000人,而苏格兰军队的伤亡人数仅有4000人。
1314-1328年,苏格兰的胜利 苏格兰经常向英格兰发动袭击并占领了英国的大片土地。詹姆斯·道格拉斯取得了美顿之战大捷(1319年)。但罗伯特还是尽量避免进行大规模的交战。当爱德华准备发动另外一次入侵时,罗伯特在贝兰德之战中,于凌晨突然向爱德华军队发动进攻。爱德华再次逃离战场(1322年)。战争结束了,英国与苏格兰签订了《北安普顿和平条约》(1328年),英国承认苏格兰独立。第二年,罗伯特去世(1329年)。
1329-1371年,大卫二世(布鲁斯)统治
1332年,杜普林穆尔特之战 (参见第十一章→西欧→不列颠群岛→英格兰)
1333年,英国入侵 爱德华·贝利奥尔宣称要当苏格兰的国王。为此爱德华三世向苏格兰发动了大规模入侵并取得哈利顿山之战大捷。大卫逃到法国。百年战争爆发后,英国曾一度被迫在苏格兰建立防御,因此英国人又将大卫请回来,恢复了他的苏格兰王位。
1346年,内维尔之战 大卫入侵英格兰,但兵败被俘。
1350-1400年,零星作战 这只是百年战争的插曲。百年战争的主要活动是,苏格兰和法国在詹姆斯·道格拉斯领导下对英国北部的联合入侵。在奥托布恩,英国军队被亨利·佩尔西率领的军队击败,道格拉斯在此次作战中被打死(1388年)。
爱尔兰
爱德华·布鲁斯(罗伯特之弟)率领苏格兰军队入侵爱尔兰,动摇了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爱德华宣布自己为爱尔兰的国王(1316年)。当爱德华在福特哈特之战中被打败并被杀死后,英国又重新恢复了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1318年)。在后来的年代里,随着爱尔兰各部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英国统治爱尔兰的能力就越来越弱了。理查德三世曾率兵对爱尔兰进行远征(1398-1399年),但收效不大。到了该世纪末,英国只能是名义上对爱尔兰进行统治了。
法国
在13世纪和14世纪初,尽管英国竭力阻挠,但法国在菲利普二世、菲利普四世和路易九世(他们是都是法国最大的封建地主)的领导下,各公国王公的实力不断增长。13世纪初最主要的事件是所谓的阿尔比派十字军对法国南部的异教组织进行的征讨。法国各公国的国王,利用此次行动打击了该地区贵族们的势力,扩大了他们在法国南部的领地。在14世纪下半叶的百年战争期间,王室的财产被没收了。法国王室在英王爱德华三世入侵的打击下已是风雨飘摇。14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位天才的统帅──伯特兰·迪·盖克兰。在他的领导下,法国的形势开始出现转机,但法国在长期战争的破坏下已是一片废墟。
1180-1223年,菲利普二世统治 (参见第十章→西欧→法国→菲利普二世奥古斯塔斯执政)
1202-1204年,与英格兰的战争 菲利普二世征服了卢瓦尔河以北英国的领地(1202-1204年)。此期最重大的战斗行动是对盖亚尔要塞和诺曼底地区鲁昂要塞的围困和占领。在此期间以及在以后的几场战争中,法国建立起了半常备性质的军队,采用的是按合同进行服役的志愿兵役制。
阿尔比派十字军远侵(1203-1226年)
1208-1213年,第一阶段 在13世纪初,法国南部地区异教发展得很迅速。当时,图卢兹和阿尔比要塞是传播异教的中心。天主教会采取各种措施禁止传播异教,但遭失败。主教英诺森三世发动十字军对异教势力进行征讨。菲利普二世本人没有参加此次行动,但他颁布皇诏,号召法国北部的贵族组织军队。十字军的主要统领是具有半个英国血统的西蒙·德·蒙特福特将军。西蒙将军胆大心细,足智多谋。他指挥十字军发动一系列战役,横扫朗格多克西部,消灭了法国南部贵族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并占领了他们的大部分要塞。十字军占领异教中心后残酷地屠杀了当地的异教徒。只有图卢兹城和蒙特板城的守军坚持抵抗。完成对南部地区异教徒的征讨后,大部分北方的贵族都回家乡去了。西蒙只率一小部分军队继续进行征讨,以彻底清除异教在该地区的影响。
1213年,佩德罗出兵干涉 由于担心法国王室在法国南部的实力增长过快,威胁到他对比利牛斯以北地区王室封建领地的统治,尽管佩德罗自己是一名天主教信徒,但还是率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入朗格多克,与异教徒进行联合。他与图卢兹的雷蒙德伯爵组成联军,夺取了西蒙的几个设防阵地。而后,这一由4000多名重骑兵和3万名步兵的联军进军穆利特,这是西蒙最主要的要塞之一,有700名士兵把守。当佩德罗和雷蒙德的军队刚刚到达将开始对该城进行围攻时,西蒙率大约900名重骑兵赶到了,加强了守城兵力。
1213年,穆尔特之战 西蒙率军进入穆尔特城后发现,城中的粮草所剩不多了。他估计,如果从法国北部的援兵不能及时赶到的话,城中的守军就会因饥饿而被迫投降。西蒙将军决定采取一项大胆计划,以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他将围城的一部分敌军吸引来进攻城东南一座似乎防御很薄弱的城门。当攻城的敌军攻入城门后,西蒙和他的重骑兵突然杀出来,给敌以重创,将敌军赶出城区。此时,当敌军的主要力量被吸引到穆尔特城的这个方向上来后,西蒙率领900名重骑兵突然从该城的另一个方向冲出城去,给敌造成一个假象,认为他们是在准备突围逃跑。但实际上,西蒙率领他的骑兵部队围着附近的几座小山绕了一圈后,调头向北,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在河岸边担任防御,率领部队主力渡过了穆尔特城北面的龙河,从后面冲向佩德罗的军队。敌军几乎来不及调整队形便仓碎应战。但当发现西蒙的部队在人数并不占优势时(西蒙的部队与佩德罗的部队相比是1:30),便率部队将西蒙的部队团团围住。佩德罗部队的主力统统都被吸引到这里来了。这时,西蒙在穆尔特城中剩下的部队趁机杀出城来,从背后向佩德罗的部队发起进攻,两面夹击。佩德罗的部队损失惨重(佩德罗也在混战中被杀死),被迫突围逃跑了。十字军在发动暂短的追击之后,便调过头来对付图卢兹的雷蒙德伯爵的部队。雷蒙德伯爵的围城部队一见大势已去,无心应战,在西蒙军队的攻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剩下的部队四散逃命去了。
1213-1226年,十字军征战结束 穆尔特之战是十字军征战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基本肃清了异教徒有组织的抵抗。但异教力量的抵抗运动并未就此结束,一直坚持了十几年。此间,十字军攻陷了异教徒坚守的一个又一个要塞,并大肆进行屠杀。西蒙在围攻图卢兹城的战斗中阵亡(1222年)。他的继承者继续进行征讨。最后,他们彻底肃清了异教徒(1226年)。
1213年-1214年,对英格兰、德国和佛兰德的战争 英国海军在旦姆海战中打败了法国舰队(1213年),迫使菲利普放弃入侵佛兰德的企图。然而,法国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他们在法国西部击退了英国约翰一世对法国发动的入侵,然后又击败了德国奥托四世对法国东北部发动的入侵。
1214年3-7月,布宛因战役 菲利普率大约11000名重骑兵和25000名步兵轻而易举地智胜了奥托的军队(奥托军队当时的兵力有11000名重骑兵和6万名步兵)。在德国和佛兰德援兵的支援下,奥托切断了菲利普从图纳到巴黎的交通线。菲利普假装惊慌失措,在布宛因东面一片有利于骑兵发挥作用的地形上引诱德国的重骑兵发动进攻,在这里佛兰德的骑兵占有优势。正当奥托和佛兰德军队准备大杀一场时,他们突然发现,菲利普的军队早已组织好战斗队形,严阵以待。奥托也急忙组织自己的军队。
1214年6月26日,布宛因之战 佛兰德步兵和德国的枪矛兵击退了法国步兵的进攻。在法国骑兵与德国骑兵在翼侧进行交战时,菲利普率领其剩下的骑兵向德军阵地发动向心攻击,突入德军防御阵地,与此同时,格林将军率领着法军右翼骑兵发动进攻,击败了数量上占有优势的德国军队。然而,正当战局胜负难定时,奥托临阵逃脱,德军陷入一片混乱。法军趁机集中兵力,向德军的右翼发动进攻,德军全线溃败。
1223-1226年,路易八世统治 在他执政的大部分时间,路易八世为争夺卢瓦尔西南部地区与英国进行战争(1226-1234年)。在最初取得一些胜利之后,路易失去了法国在亚奎丹的大部分领地,只剩下了普瓦图、利穆赞和珀利高德。
1226-1270年,路易九世执政 路易九世年幼时,其母实行摄政统治。她镇压了几起封建贵族的叛乱(1226-1231年)。路易长大成人后,参加了两次十字军东侵,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才略。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统帅,也是一位品质高尚的人。在法国,他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贵族之间封建割据战争。
1242-1243年,与英格兰的战争 路易取得了斯坦利之战大捷,击退了亨利三世对法国的入侵,并征服了亚奎丹和图卢兹的大部分地区。
1270-1285年,菲利普三世统治 在教皇的支待下,菲利普三世入侵阿拉贡,企图以此推翻佩德罗三世的统治,扶植其子查理登上阿拉贡的王位,但被击退。此后不久,菲利普三世便逝世了。
1285-1314年,菲利普四世统治 他极大地扩大了王室的权力和领地。
1294-1298年,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战争 此次战争主要是为了争夺亚奎丹的吉耶纳省。菲利普同苏格兰签订盟约(1295年)。该盟约对法国、英格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军队击退了英王爱德华一世对法国北部的入侵。
1300-1302年,再度向英国和佛兰德发动战争 佛兰德的步兵在库尔特累之战(1302年7月11日)中打败了法国的重骑兵,使这场并非决定性的战争达到了最高潮。佛兰德的矛枪兵提前占领了构筑在沼泽地区的阵地。他们在阵地前挖了许多沟,沟与沟之间只有数条小桥可通行。当战斗打响后,法军的步兵和十字弓手冲在最前面,但未能攻下佛兰德军队的阵地。这时,法军的骑兵开始出动,与退下来的步兵挤在一起,骑兵残酷地践踏着前面的退下来的步兵向前冲锋,但也被佛兰德的步兵打退了。法军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佛兰德军队作战非常勇敢,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战场主要沼泽地,不便于法军骑兵实施机动。战场上到处是身穿重甲的法军骑士,他们在泥泞的沼泽地里举步艰难,成了佛兰德步兵的活靶子。佛兰德的士兵从被他们射杀的法国骑士身上拔下金马刺。因此,后人也经常将这场战斗戏称为“金马刺之战”(另一场“马刺之战”,参见第十三章→西欧→法国→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这是中世纪最初一场重要的步兵打败骑兵的战役。但由于此役所处的特殊环境,它的深远意义并未被后人所察觉。两年后,法国骑兵在蒙斯彼维特勒之战中报了当年兵败的一箭之仇。
1328-1350年,菲利普六世统治 他在卡赛尔之战(1328年)中打败了佛兰德军队,从而又将佛兰德置于法国的统治之下。
1337-1453年,百年战争 (参见①第十一章→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②第十二章→西欧→百年战争→第二阶段)
1358年,扎克雷起义 农民在巴黎以北的奥斯谷地发动流血起义,但被查理率领的贵族军队镇压了。
1364-1380年,查理五世统治 查理五世智勇双全,再加上当时的法国大总管勃特兰·迪·盖克兰比较支持他,从而一举统一了法国。此前,菲利普六世和约翰二世(1350-1364年)也曾想统一法国,但未能成功。查理五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了法国的军事制度,对法国军事制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查理和盖克兰在法国常备军中建立了一批基干部队,如炮兵部队,并建立了常设的参谋机构。他还组建了法国海军,在巴黎城外修建了围墙。
1364-1367年,卡斯蒂利亚内战 内战在那瓦里特之战达到了最高潮。
1380-1422年,查理六世统治 由于查理六世的无能和百年战争给法国造成的压力,使法国在他执政期间战乱不断,动荡不安。
1382年,佛兰德叛乱 叛乱分子在菲利普·万·阿蒂维尔德的率领下,发动叛乱。最后在卢斯贝克之战中被法军镇压了。
丹麦
1202-1241年,瓦尔德马二世统治 瓦尔德马二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帅。他征服了波美拉尼亚湾沿岸的大部分地区(大约1203-1210年)并组织十字军向爱沙尼亚发动进攻(1219年)。他在塔林建立了坚固的城堡,但后被海因里希伯爵率领叛军将其攻占(1223年)。海因里希率军从丹麦手中夺回了大部分堪民亚半岛侵占的领土,只剩下了鲁根和爱沙尼亚(1225年)。瓦尔德马二世发起进攻,企图夺回这些领地,但在波霍尔维德之战中被海因里希彻底击败了(1227年)。此战是决定性的一战,从而结束了丹麦对波罗的海地区的统治。此后,瓦尔德马二世将其主要力量转向国内问题了。
1241-1252年,瓦尔德马儿子之间争权斗争 最后,他最小的儿子夺取了王位,号称克里斯托福一世(大约1252-1259年)。
1259-1319年,教皇皇位之争 在克里斯托福执政后期,各派力量为争夺教皇皇位勾心斗角,并一直持续到埃里克五世(1259-1286年)和埃里克六世(1286-1319年)。
1232-1240年,无政府时期 克里斯托福二世(埃里克二世的弟弟)逝世后,丹麦一直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荷尔斯泰因的贵族们此前已从克里斯托福二世手中夺取了丹麦的大部分领土,因而,丹麦实际上由他们统治着。
1340-1375年,瓦尔德马四世统治 克里斯托福二世之子──瓦尔德马四世在其统治期间,通过割让爱沙尼亚(1346年),换回了其他的被侵占的领土。瓦尔德马四世还平息了日德兰半岛爆发的一起叛乱(1350年),并从瑞典人手中夺回了斯堪尼亚半岛(1360年)并在取得维斯比之战大捷后征服了哥特兰岛(1361年)。这引发了与汉萨同盟的战争。尽管汉萨同盟的军队对哥本哈根进行了大肆的掠夺,但瓦尔德马四世却取得了赫尔辛堡之战大捷(1362年),从而迫使汉萨同盟宣布停火(1363年)。到了1367年,梅克伦堡、赫尔辛堡、瑞典和日德兰贵族结为同盟,对丹麦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丹麦军队在同敌人进行交战时突然发生倒戈,迫使瓦尔德马二世逃离了丹麦(1368年)。汉萨同盟与丹麦签订了《斯特拉尔松条约》(1370年),将斯堪尼亚割让给汉萨同盟,使用期为15年;并允许汉萨同盟在丹麦拥有更大的贸易权。
1397年,卡尔马同盟 瓦尔德马四世尚未成年便夭折了。哈康继位(1375年),号奥拉夫三世,后又继位挪威王(1380年),号奥拉夫四世。但他执政期很短,在17岁时便死去了(1387年)。其母玛格丽特继续统治丹麦和挪威。梅克伦堡的阿尔贝特被推翻后,她又成为瑞典的女王(1389年)。1396年,她的侄子──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七世,接替她成为瑞典国王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三个公国的国王(1397年6月)。
挪威
1217-1263年,“老哈康”哈康四世统治 哈康三世(大约1202-1204年在位)的遗腹私生子在13岁时继位。他一登基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平息了国内的内战和叛乱。他在国内开始实行改革并挫败了亚尔·斯库利领导发动的一场叛乱(1240年)。此后,他追击叛军进入冰岛(1261年)和格陵兰岛(1262年),使之服从于挪威的宗主统治。在与苏格兰的战争中,双方未经大规模的交战,便达成和约,苏格兰同意哈康对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进行更直接的统治,而挪威也向苏格兰割让了马恩岛和赫布里底群岛。此后不久,哈康在奥克尼病死(1263年12月)。
1263-1319年,马格纳斯六世(1263-1280年在位)和埃里克二世(1280-1299年在位)统治 在此期间,挪威未向国外发动任何侵略战争,而是集中力量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1299-1319年,哈康五世统治 哈康修建了数座要塞,其中最有名的是奥斯陆的阿克斯胡斯要塞,这标志着挪威的政权中心从西部转移到了奥斯陆地区。在苏格兰与英国的战争中,挪威支持了苏格兰(1297-1314年)并几度发动入侵瑞典和丹麦的战争。
1319-1355年,马格纳斯七世统治 他以英格堡儿子的身份继承了王位。英格堡是哈康五世之女。执政期间,他主要是住在瑞典。挪威的贵族强迫他承认其子哈康五世为挪威王(1343年)。
1355-1380年,哈康六世统治
1380-1387年,奥拉夫四世统治 其母玛格丽特(瓦尔德马四世之女)摄政统治挪威。奥拉夫17岁时死去。
1397年,卡尔马同盟 玛格丽特的养子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宣布继承挪威王位(1389年)。埃里克作为挪威的国王,同时也是丹麦的国王和瑞典的国王(1397年6月)。
瑞典
1210-1250年,埃里克四世和埃里克五世统治 当内战停止后,国内又恢复了和平。
1250-1275年,瓦尔德马一世统治 瓦尔德马一世是伯吉尔·亚尔的儿子。瓦尔德马一世年幼时就被指定为埃里克五世的继承人。当埃里克五世病逝后(1250年),年仅七岁的瓦尔德马一世继承了王位。瓦尔德马一世在其父的帮助下执政,直到伯吉尔死去(1266年)。由于他在去罗马朝圣过程中向格列高利做出了过多的让步,因而被他的兄弟马格纳斯发动政变推翻(1275年)。他被送到挪威开始了流亡生涯,一直到他死去(1302年)。
1275-1290年,马格纳斯一世统治 他发动政变推翻了他兄弟瓦尔德马。当政后,他宣布只要土地所有者服兵役,国家便可为其免除税务,借此建立起了强大的封建王朝。他下令保护平民财产,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他还为教会减免了税务。
1290-1318年,内乱 在伯吉尔·马格纳斯统治期间,瑞典战乱不断。为掌握对各公国的统治权,他与贵族和其他兄弟不断进行争夺。但最后还是伯吉尔·马格纳斯失败了。
1318-1364年,马格纳斯二世统治 在他三岁时,他被贵族代表大会选为国王,同时作为马格纳斯七世,他还是挪威国王(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挪威→马格纳斯七世统治)。当他17岁成年后,开始执政(1332年)。但他执政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瑞典。因此,他失去了挪威贵族对他的支待并失去了挪威的王位(1355年)。马格纳斯在与瑞典贵族斗争中遭到失败,因此他不得不同意让其子哈康娶丹麦王瓦尔德马四世之女玛格丽特(1359年)。贵族们囚禁了马格纳斯并扶植梅克伦堡的阿尔贝特登上王位(1364年)。马格纳斯后被释放,流亡到了挪威(1371年),在那里一直生活到去世(1374年)。
1364-1388年,梅克伦堡的阿尔贝特统治 尽管阿尔贝特表面两次同意通过立宪,限制他的权力(1371年和1383年),可实际上他还在继续努力扩大他的权力。他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对。瑞典的贵族们请求玛格丽特派兵支援(1388年)。玛格丽特派遣的军队打败了阿尔贝特的军队,并抓获了阿尔贝特(1389年)。
1389-1396年,玛格丽特统治 作为一个入侵的统治者,玛格丽特必须处处小心阿尔贝特同党的进攻。几经战斗,玛格丽特的军队占领了斯德哥尔摩(1398年)。
1397年,卡尔马同盟 玛格丽特的养子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当上瑞典国王、丹麦国王和挪威国王(1397年6月)。该同盟一直持续到1523年。
芬兰
1191-1216年,丹麦与瑞典在芬兰进行战争 教皇支持瑞典人的行动(1216年),并命令在芬兰建立教区。
1227-1229年,俄国人出兵干涉 诺夫哥罗德的加尔罗斯拉夫公爵率军占领了芬兰的东部地区。瑞典人在教皇的支持下才阻止了俄国诺夫哥罗德人的入侵。
1240年,十字军起后抗击诺夫哥罗德 伯吉尔·马格纳斯率领一支十字军与俄军进行交战,诺夫哥罗德的亚历山大将军率领俄军在涅瓦河之战中击败了伯吉尔·马格纳斯率领的瑞典军队(1240年6月)。亚历山大将军由此而得名“涅瓦斯基”。
1249年,远征塔瓦西亚 马格纳斯率领一支军队征服了塔瓦西亚(今哈密),并且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城堡。
1293-1323年,卡累利阿战争 托尔吉尔·克努特森远征卡累利阿(1293年),再度引发与诺夫哥罗德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打了30年。
1374-1386年,格利波统治 梅克伦堡的阿尔贝特在芬兰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到了1374年,瑞典的一位贵族勃·约恩森·格利波控制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格利波死后(1386年),芬兰落入玛格丽特之手(1388-1389年),最后归卡尔马统治(1397年)。
冰岛
1261-1264年,挪威统治冰岛 阿尔庭格 [ 编者注:冰岛自由人每年定期召开的大会,这种大会仅仅讨论冰岛的立法与司法问题。 ] 接受哈康四世(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挪威→“老哈康”哈康四世统治)的贡金。哈康四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征服了当地不愿臣事异邦的头领。
德国
如前所述,德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历代皇帝对意大利的着迷和与教皇之间权力斗争的影响。13世纪的前半叶德国由聪明能干但又残酷的排特烈二世统治。腓特烈二世具有霍亨斯陶芬王室和意大利诺曼人祖先的优缺点。他死后不久,德国陷入混乱,处于“大空位时期”,直至选出哈布斯堡王朝的第一个皇帝鲁道夫一世为止。整个14世纪德国的历史都是由哈布斯堡王朝、威特尔斯巴赫和卢森堡皇室之间的争吵构成的。
在这两个不平静的世纪,德国境内出现了两支强大的半独立的力量。13世纪早期,在赫尔曼·冯·沙尔沙的领导下,条顿骑士团开始向由异教徒控制的普鲁士和立陶宛地区扩大其势力并传播基督教。再往西,日渐富裕和强大起来的城市,尤其是那些北部和靠近波罗的海的城市,由于成立了一个松散的汉萨同盟而变得起来。到14世纪中叶,由于这一支代表富裕的沿海城市的力量,在不断地对德国贵族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汉萨同盟在德国北部和波罗海地区取得统治地位。
汉撒同盟和条顿骑士团
1197-1214年,相互仇恨的皇帝 不伦瑞克(威尔夫)的奥托四世和斯瓦比亚(威林根)菲利普二世相互仇恨,直至菲利普二世被暗杀(1208年)。此后,腓特烈二世又成为奥托的仇敌。他联合法国的菲利普二世和英国的约翰共同对付奥托国王,在布宛因战斗中(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法国→阿尔比派十字军远侵)终于将奥托击败。
1210-1239年,条顿骑士的崛起
1211-1250年,腓特烈二世王朝 他在位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在意大利同教皇争权夺利,他同时也成为耶路撒冷的国王(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后期的十字军东侵→第六次十字军东侵)。他在意大利的战争的一个高峰是在科特纽瓦战斗中(1237年,参见第十一章→西欧→意大利→北、中意大利)打败了伦巴第同盟。他曾经两次同格列高利四世教皇的军队作战(1229-1230年,1240-1241年),他对教皇英诺森四世(1244-1247年在位)作战的成功导致教皇支持反国王的斯里吉亚的亨利和荷兰的威廉(1247-1256年),对抗腓特烈及其子──德意志的康拉德四世(1246-1256年)。
1211-1224年,匈牙利的条顿骑士 他们应匈牙利安德鲁国王的邀请与库曼的土耳其人作战。由于害怕这些骑士强大而形成威胁,安德鲁国王后来将他们赶走了。
1226-1285年,条顿骑士的东侵和对普鲁士的征服1241年,里格尼茨战斗蒙古人战胜西里西亚的亨利·皮尔斯 (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蒙古军队在欧洲的战役)
1250-1254年,康拉德四世王朝 德意志境内不断的内战、同意大利境内的教皇和独立的国家间的战争。
125-1273年,“大空位时期” 德意志陷入混乱之中。
1260年,德本战斗 素以善战著称的条顿骑士团最终还是被立陶宛人彻底击败了。
1273-1291年,鲁道夫一世王朝(哈布斯堡王朝) 他同波希米亚的鄂图卡二世开战并在曼彻菲尔德战斗(或称德恩克鲁特之战,参见①第十一章→东欧→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同哈布斯堡王朝鲁道夫王的战争;②第十一章→东欧→匈牙利→拉迪斯拉斯四世王朝)中将鄂图卡二世击败。
1314-1347年,威特尔斯巴赫王朝的路易斯四世王朝 路易斯在位初期同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开战(1314-1325年),他在莫尔道夫将腓特烈击败并将其活捉(1322年)。他在同波希米亚和卢森堡的查理的内战中被废黜(1346-1347年)。
1347-1378年,卢森堡的查理四世王朝 在其统治期内,处于混乱和不稳定状态。
1387-1389年,城市战争 由于德国贵族凯觎日益壮大的城市的财富而引起,在这场非决定性的冲突中,城市的实力受到了削弱。
意大利
北、中意大利
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小国间无休止的战争有两个主题:归尔甫派和吉伯林派之间的斗争,也即教皇党和帝王党之争;海上强国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商业竞争。
1204年,威尼斯参加第四次十字军东侵 (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后期的十字军东侵→第四次十字军东侵)
1237年,科特纽瓦战斗 腓特烈二世战胜米兰归尔甫军团和伦巴第联盟。
1242年,蒙古入侵 (参见第十一章→东亚和中亚→蒙古人的军事体制→蒙古军队在欧洲的战役)
1253-1299年,威尼斯和热那亚间的战争 由在巴勒斯坦地区的贸易竟争引起。继威尼斯人取得成功后,热那亚人通过帮助拜占庭人从拉丁皇帝们手中夺回阿德里安堡而重振(1261年)。通过取得西西里附近的黎波里战斗的胜利(1264年),威尼斯人取得优势并在君士坦丁堡地区获得贸易权。热那亚人此后在亚历山大取得了一些胜利(1294年),但很快,由蒙罗西里将军率领的威尼斯舰队控制了达达尼尔海峡,洗劫了加拉塔,并攻占了热那亚人在阿德里安堡的一处贸易据点。当热那亚人在亚得里亚海的克佐特战斗中获胜后,双方终于达成和平协议(1299年)。
1312-1400年,米兰的崛起 在威斯康蒂家族的领导下,米兰先后征服了维罗纳、威孙撒、帕多亚(1368-1388年)和比萨、塞纳(1399年)等地。
1320-1323年,佛罗伦萨和罗卡间的战争 罗卡获胜。
1351年,佛罗伦萨和米兰之间的战争 在图斯卡尼控制权的争夺斗争中谁也没能获胜。
1375-1378年,佛罗伦萨和米兰结盟 双方结盟以反对教皇企图控制图斯卡尼。
1397-1398年,佛罗伦萨和米兰再战 起因仍然是双方企图控制图斯卡尼。
1353-1355年,威尼斯和热那亚间的第二次战争 热那亚取得决定性的塞比尼萨战斗的胜利(1354年),威尼斯舰队的大部分被歼灭。
1378-1381年,乔伊加之战(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战争) 尼亚将军罗西安隆·多尼亚在波拉击败威尼斯将军威托尼奥·皮西安尼,但他本人被击毙。罗西安隆的弟弟皮耶特罗·多尼亚占领了乔伊加并对威尼斯实施封锁,皮西安尼对敌进行反封锁并击败敌之舰队,热那亚被迫求和,再也不能对威尼斯拥有优势了。
南意大利和西西里(1200-1400年)
13世纪,南意大利在教皇党-帝王党之争中是霍亨斯陶芬人主要的基地,由于采纳安茹的查理的计谋,教皇党取胜。同其诺曼祖先一样,查理被阿德里安堡的富有所吸引,但就在13世纪末,他及其继任者都被处于衰落地位的拜占庭和日益强大的阿拉贡联军击败。14世纪,阿拉贡建立和巩固其在南意大利的统治。
1221-1231年,腓特烈二世巩固其在南意大利的统治
1228-1241年,格列高利九世和腓特烈二世间的战争 教皇的雇佣军摧毁了阿普利亚(1228年),从十字军东侵赶回来的腓特烈二世将入侵者驱逐,并迫使教皇讲和(1229年)。当1240年战争再发时,腓特烈占领了图斯卡尼,并威胁罗马。
1244-1250年,腓特烈和教皇英诺森四世间的战争 腓特烈二世成功地占领了坎帕格纳(1244年),斗争扩展到整个意大利。尽管腓特烈二世在帕尔马地区被打退,但总的来说,直至突然死去,他还是成功的,其子康拉德四世继续战斗(1250-1254年)。
1255-1265年,曼弗雷德(康拉德同父异母兄弟)的崛起 他控制了南意大利(1255年)和西西里(1256年)。教皇乌尔班四世给法国路易九世的兄弟安茹的查理王子封了西西里王位,并为他建立军队提供军队,以对抗曼弗雷德(1265年)。
1266-1268年,安茹-霍亨斯陶芬之争
1266年1月,安茹人入侵 尽管冬天气候恶劣,查理还是入侵了那不勒斯,并穿越过了亚平宁以躲避守住伏尔特罗河的曼弗雷德军队,曼弗雷德追至班尼翁托。两支军队在很近的距离上各自行军,曼弗雷德略占有数量优势。
1266年2月26日;本尼汶图战斗 曼弗雷德由于没能同其弓箭手和轻重骑兵取得协调,因而使查理的重骑兵击溃了日耳曼和那不勒斯人的军队,曼弗雷德被杀。查理自封为那不勒斯国王。
1268年7-8月,霍亨斯陶芬人入侵 一支由康拉德的15岁的儿子康拉丁率领的吉巴林军队入侵了南意大利并占领了罗马(7月)。查理的独裁统治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引起广泛的反抗。康拉丁率领他的6000人的日耳曼军队越过亚平宁进入阿普利亚(8月18日)。
1268年8月25日,塔利亚科佐战斗 查理的队伍不足5000人,留下三分之一作预备队躲在山后,自己率领其余部队在萨图河附近实施防御。在这场超乎寻常的中世纪式的战斗中,康拉丁率部将查理部队包围,并将其驱散,但查理的预备队未被发现。当日耳曼人追击溃散的安茹人时,查理率领其预备队向敌人袭击,康拉丁大败,被活捉后处死,霍亨斯陶芬防线崩溃,
1266-1285年,统治两个西西里(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查理一世王朝 查理参加其兄弟发动的对突尼斯的东侵(1270年,参见第十一章→欧亚大陆-中东→后期的十字军东侵→第八次十字军东侵)。在以后对突尼斯的远征中,查理采用欺骗敌人的手法,取得了激烈的卡斯埃格战斗的胜利,击败了摩尔人(1280年),并不断向巴尔干的西海岸扩张,建立基地,企图推翻拜占庭帝国。
1282-1302年,西西里之战 拜占庭人鼓动西西里人发动了反对查理的流血起义,拜占庭人还鼓动阿拉贡的佩得罗袭击西西里岛。查理曾在卡拉伯里亚集结军队,准备进攻阿德里安堡。他利用这支军队直扑西西里,并同佩得罗相遇。双方在墨西拿展开了机动战。与此同时,阿拉贡将军罗克·德·罗里亚率领舰队在墨西拿海战中打败了安茹人(1283年)。在那不勒斯海战中,罗里亚再次打败了对手,活捉查理国王之子小查理(1284年)。战争持续了20年,阿拉贡最终征服了西西里,法国人企图帮助查理的计划也破产了(1284-1285年,参见下文)。
伊比利亚半岛
西班牙
基督徒继续向伊比利亚半岛扩张,摩尔人被迫退到南西班牙的格拉纳达的狭小的地带。经过了半个世纪的辉煌统治,卡斯蒂利亚逐渐衰败。阿拉贡的实力和影响逐渐增加,并从海上向东扩张。该世纪末,由于没有和穆斯林划定边界,在征服了西地中海的岛屿包括西西里和南意大利之后,阿拉贡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
1158-1214年,卡斯蒂利亚帝国的阿方索八世王朝 (参见第十章→西欧→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八世执政)经过一系列成功之后,阿方索对阿尔莫哈德发动的基督教战争,取得了托洛萨的拉斯瓦纳斯战斗(1212年)的胜利,使卡斯蒂利亚控制了中西班牙。
1196-1213年,阿拉贡的佩德罗二世王朝 他在穆尔特战斗的失败和战死,结束了西班牙人在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存在和影响。
1213-1276年,阿拉贡的詹姆斯一世(征服者)王朝 他是西班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战士,他从摩尔人手中夺回了巴利阿里群岛(1229-1235年)和瓦伦西亚群岛(1233-1245年)。他在卡斯蒂利亚从穆斯林手中收复木尔西亚的战争中发挥了主导作用(1266年;参见下文)。
1217-1252年,卡斯蒂利亚帝国斐迪南三世王朝 在一系列成功的战争后,他获得了王位。他先后从摩尔人手中夺回了科尔多瓦(1236年)、塞维利亚(1248年)、简恩(1246年)。他在位的晚期,摩尔人被迫退到格拉纳达的狭小地区,并承认了他的统治权。随后,对格拉纳达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1252-1284年,卡斯蒂利亚帝国的阿方索十世王朝 在同格拉纳达、法兰西和葡萄牙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在阿拉贡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帮助下,从穆斯林手中收复了失地(参见上文)。
1276-1285年,阿拉贡帝国的佩德罗三世王朝 佩德罗同拜占庭帝国结成联盟,他佯装由海上向非洲远征,但实际上却在西西里登陆,开始了西西里之战(参见上文),教皇马丁四世开除了他的教籍,并将阿拉贡王位授给了法兰西菲利普三世之子查理。查理同其叔叔联合向阿拉贡入侵,但却被佩德罗击败(1284年)。
1312-1350年,卡斯蒂利亚帝国的阿方索十一世王朝 他巩固了卡斯蒂利亚的王权。在葡萄牙的阿方索四世的帮助下,他在里奥·萨拉多河决定性地打败了西班牙和摩洛哥人的联盟,彻底结束了穆斯林对西班牙的最严重的威胁。他于1344年封锁并占领了阿尔吉斯拉斯,并控制了直布罗陀海峡北岸。
1323-1324年,阿拉贡对撤丁的征服 阿拉贡王国从热那亚和比萨手中占领撒丁,围绕撒丁的斗争持续了近30年。
1326-1387年,阿拉贡帝国的佩德罗四世王朝 王朝内部长期不和,最后爆发内战。佩德罗在爱皮拉战斗中取胜(1348年),并从热那亚人手中再次夺回撒丁(1353年)。
1350-1369年,卡斯蒂利亚帝国的佩德罗残酷统治 他长期同其弟弟亨利打内战,佩德罗得到“黑太子”爱德华统治下的英国的帮助,而亨利却和法国人结成联盟。这在百年战争中是只个插曲(参见第第十一章→西欧→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迪·盖克兰时期)。
纳瓦尔进军和战斗(1367年)
“黑太子”爱德华率领一支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1367年2月)以帮助佩德罗恢复王位。同过去的征讨相比,爱德华表现出高超的战略技巧,率军越过了企图阻止他通过罗斯维尔通道进入埃布罗山谷的法国和卡斯蒂利亚的军队。由于进军神速,爱德华越过了埃布罗山谷,迫使亨利和迪·盖克兰的军队退守河南岸。卡斯蒂利亚的军队由2000法国重骑兵、5500名卡斯蒂利亚的轻重骑兵、4000名轻骑兵、6000名弓箭手和2万名松散的步兵组成。爱德华的军队由1万名轻重骑兵和1万名步兵组成。
在埃布罗以南的纳吉拉附近,两军相遇(4月3日),双方排成三列前进。卡斯蒂利亚军队领头的是由迪·盖克兰率领的法国重骑兵,爱德华军的英国弓箭手给卡斯蒂利亚的骑兵以重创,但没能对装备较好的法国骑兵造成重大损伤。虽然法国人英勇作战,但其西班牙盟军却很快溃散,激战之后,法国人投降了。卡斯蒂利亚军亡7000人,其中包括400名法国人和700名西班牙重骑兵以及6000名步兵,其被打伤人数达7000人。英国人亡不足100人,伤几百人。
1369年,蒙特尔战斗 佩德罗和爱德华之间发生了争执,爱德华离开了西班牙,得到迪·盖克兰支持的亨利再次发动叛乱。在柯达得、里亚尔附近的一场战斗中,亨利杀死了佩德罗,夺得王位。
1369-1379年,卡斯蒂利亚帝国的亨利二世王朝 亨利同葡萄牙和阿拉贡人进行了几场无结果的战争。在罗谢尔战斗中(1372年;参见第十一章→西欧→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迪·盖克兰时期),卡斯蒂利亚舰队援助法国人,战胜了英国人。
葡萄牙
这几个世纪中,葡萄牙人同摩尔人不断作战,有时单独进行,有时同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人联合。阿方索二世帮助卡斯蒂利亚帝国南征并取得亚尔凯瑟·多苏尔战斗(1217年)的胜利。针对卡斯蒂利亚帝国的战争也是不断发生。14世纪末,葡萄牙同英国人联合取得了阿尔吉巴拉图战斗的胜利,迫使卡斯蒂利亚帝国签署了《温莎条约》(1386年5月9日),从而建立了持续到今天的英葡联盟。
瑞士
13世纪下半叶,现在是瑞士中部的山区在当时虽然名义上归斯瓦比亚的哈布斯堡王朝和奥地利管辖,但实际上已相对自治。14世纪初,在有关韦尔弗维伯林根的争执中,瑞士反对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遂对这个山区发动了征讨。战争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最终使山区人民独立。
1315年11月15日,摩尔嘉屯战斗 奥地利人里奥波德率领一支8000人的军队入侵瑞士,这支军队的二分之一是重骑兵。由1500名长矛兵和弓箭手组成的瑞士部队,在一个山与湖之间的地带向奥地利人发动冲击,奥地利人被山地的树枝和石头绊得一片混乱,瑞士人用箭和戟将敌人击败。
1339年,洛盆之战 瑞士长矛兵遭到伯根丁人的入侵,在弓箭兵的支援下,瑞士长矛兵将伯根丁人驱逐出境。
1386年7月9日,曾帕赫之战 1600名瑞士长矛兵同里尔波德二世率领的奥地利6000人的军队遭遇。奥地利人吸取了前几次失败的教训并受百年战争中英国人的影响,采取了骑兵下马的战术,以重型装备的长矛兵向瑞士人发起了冲击。数量较少、装备较差的瑞士人被迫向后退却。但当时奥地利人由于疲劳,队列间出现了间隙(瑞士人传说间隙是由瑞士人阿诺德·温克尔里德以身体挡住敌人的长矛,掩护士兵冲进奥地利队形而形成的)。抓住这一稍纵退逝的良机瑞士人展开反击,打破了敌人的队形,击溃了奥地利人。尽管瑞士人在后来还赢得了纳芬尔斯战斗的胜利,但曾帕赫战斗是瑞士-哈布斯堡王朝战争中瑞士人取得的一次决定性的胜利(1388年)。
1394年,哈布斯堡王朝宣布停战 这就承认了瑞士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完全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