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东亚

东亚

作者:T.N.杜普伊 ·美国

出自————《哈珀-科林斯世界军事历史全书

第三章·巨人时代

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公元前400-前200年)

   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的开始阶段有七个强国,它们分别是: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 、韩国和秦国。在这些国家中,魏国是最强的,而秦国是一个位于西北部地区黄河流域的小国,位置偏僻,势力最弱。

   公元前354-前353年,魏赵战争魏国军队进攻赵国,赵向齐国求救。齐派大将田忌为帅,孙膑(《孙膑兵法》的作者)为军师率军进入魏国,直接威胁魏国的首都。魏国军队的统帅是孙膑的同学及对手庞涓,当他得知齐军威胁到本国的首都时,立即从赵撤兵回救首都。接受了孙膑的建议,齐国军队在魏国军队的必经之路上,选择有利地形埋伏,对其实施突袭。魏国军队全军覆灭,庞涓侥幸逃脱。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 孙膑率领1万精兵埋伏,魏国军队进入包围圈,几乎被全歼。

   公元前350年,秦国崛起 这是商鞅政治和军事改革的结果。商鞅(生于卫国,后求仕于魏)是从魏国流亡到秦国的。

   公元前342-前341年,魏韩战争 从桂陵之战的惨败中恢复过来以后,魏国侵入了它的邻国韩国,并攻取了其首都。像12年前的赵国一样,韩国也向齐国求救。也和以前一样,齐国又派军队进入魏国,直接威胁其首都。孙膑还是齐国将军田忌的军师,孙膑仍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于马陵伏击,大败魏国军队,庞涓因羞愤交加而自杀(参见下文)。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 入侵韩国的魏国军队被迫回军急救自己的首都,这时孙膑再次设伏于马陵,消灭了敌人。孙膑使用的这种攻其必救、包围伏击的战术,在中国称之为“围魏救赵”,毛泽东对这种战术有很高的评价,在实践中也多次应用。

   公元前334-前286年,楚国扩张 楚国首先吞并了越国,然后沿着海岸线发展,又击败了宋国(今安徽地区),公元前286年宋国为齐国所灭。楚国统治着从巫峡到东海的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330-前316年,秦国扩张 这一时期,通过对位于今四川省的蜀和巴的征服,秦国在北方和西方巩固它的统治。秦于公元前316年在长江流域的西部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并且对楚形成了直接威胁。公元前320年,中国出现骑兵。早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战争中就已经开始使用骑兵。赵武灵王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学习组建了骑兵。这不但使作战的兵种发生了变化,而且引起了服装的改革。传统上,中原人一般都穿长衫,而现在像北方民族一样,改穿短衫,使得行动起来更为方便。

   公元前315-前223年,秦楚斗争 秦国逐渐占据上风,最后秦王政击败并吞并了楚国(参见下文)。

   公元前280年,秦攻赵 在秦楚之间进行激烈对抗的同时,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以西)。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在今山西的高平地区,经过一场凶猛、激烈、残酷的战斗,秦军打败了赵军。

   公元前249年,周朝覆灭 周朝的最后时期,其权力被秦王赵政(一般称为赢政)夺取。

   公元前247-前210年,秦王政统治期 赢政是秦庄襄王子楚的儿子(更可能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的儿子)。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他统一了中国。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军事家。其军队的支柱是强大的秦骑兵,在同匈奴和大月氏的战争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公元前228-前221年同楚国的最后斗争期间,秦逐步吞并了其他五个残余的、相互独立的诸侯小国: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前210年,秦始皇统治期 吞并了最后一个诸侯国后,政在中国建立了秦朝,并自封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秦朝在历史上是短命的,但其影响却极为深远,“China”(中国)这一名称即源于秦朝的朝代名“Ch’in”(秦)。作为一个在中国延续了长达2100年之久的封建体制的计划者和组织者,秦始皇把他卓越的才能,全部贡献于军政体制的创立上。在很多方面这个体制可以同波斯卡鲁斯和大流士创造的体制相提并论,诸如双方的军事体制和良好的交通道路网都极为相似。在打败了胡人(后来在欧洲被称为匈奴)以后,他沿着领土的东北边境线建了一条长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各个诸侯国还是独立的时候,北方的一些国家就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各自建了一些城墙以防匈奴。秦始皇尽一切努力,把这些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道统一的长达3000公里的长城。后来,各王朝又不断加以扩建补修,使长城的长度达到了目前的6000公里。秦始皇解散了所有封建诸侯国的军队,将武器销毁,留下的部分武器由国家统一保管。他的严酷无情的独裁统治是高效的,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怨恨。

   公元前221-前214年,中国扩张 秦始皇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众多强大的军事远征部队,统一了后来称之为福建、广东、广西和东京(即今越南北部城市)等地区。他还侵占了北高丽。这些作战大都是在他的大将蒙恬和尉睢、赵佗的直接指挥下实施的。

   公元前210-前207年,胡亥统治期 胡亥是秦始皇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他上台后不久,就被宫廷阴谋、六国的复辟以及大规模的民众反抗搞得焦头烂额。

   公元前207-前202年,无政府状态 胡亥被杀死。能力出众、力量雄厚的楚国后裔将军项羽和农民起义领袖刘邦,联合起来推翻了秦王朝。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刘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战争期间,北高丽脱离了汉朝的控制。

   公元前206年,汉朝建立 被尊称为高祖的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统治的早期,其地位是不牢固的,因为内有秦朝残余势力的反抗,外有来自匈奴的袭扰。匈奴曾打败了月氏族,而在蒙古地区取得了霸权,并对汉朝形成了威胁(参见第四章→东亚→中国→匈奴在蒙古称霸)。

   公元前201年,匈奴入侵 匈奴(胡人)的各个民族,在单于冒顿的领导下统一起来。这个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的国王,率领近30万军队大举入侵汉朝的西北部地区。

   公元前200年,被匈奴击败 汉高祖到边境地区巡视,被匈奴包围在一个小城中长达七天,最后被迫同冒顿签订和约。冒顿占据了汉朝的一些边境地区,又同假托高祖女儿的皇室女子结婚(即被逼和亲)。

   秦朝的军事体制

   尽管秦始皇建立起的秦朝是短命的,但是他的军事和政治体制却长期地流传下来。他用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体制,取代那种松散的半封建的政府体制。这种体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持了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直到1911年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被推翻为止。历史学家悉尼·夏皮罗指出,秦始皇“用法典的形式,统一了国家的法律、通行货币、重量长度的计量单位、文字语言、运货马车和战车的车轴长度等”。

   秦朝建立的军事体制,并非革命的产物,而是在中国几百年发展史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秦始皇的军队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显然达到了顶峰,其编制体制流传的时间超过1500年,在这期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到13世纪,它的特点又被蒙古族军队所吸收。1974年,在西安附近的地下,发现了大规模的秦兵马俑,完整生动地显示出秦朝军队体制的基本概况。

   秦汉时期典型的野战部队是由步、骑、车和弓弩手组成的合成军队,其主要部分是重步兵,但是骑兵的地位作用在不断地上升。军队中的弓弩手并不是秦始皇创立的,因为我们知道,弓弩这种武器早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中就已经使用(参见第三章→东亚→中国→桂陵之战)。然而,与其前辈们相比,秦始皇对弓弩手的依赖程度超过了重步兵,在他的军队中建立了大量的轻装弓弩手分队,这可能与他有直接关系。他也将长弓和弓弩协同使用,但是与后来的蒙古军队不同,他似乎没有轻装长弓手。

   合成军队的思想似乎已经运用到相当于现代的团──只有1000人的小部队。因此,中国人看起来已经能够展开、部署这一级别的部队,实施分散、独立的作战行动,同样也能将这一级别的部队,有机地组合成一个个比较大而完整的部队,通常包括两三个团。重步兵在战斗中占有支配地位;轻步兵,包括弓箭手、弓弩手和长矛手,主要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和保证整个部队的侧翼和后方的安全。秦骑兵也披有盔甲,其主要任务是侦察、警戒和对溃退的敌人实施追击。

   在士兵的装备方面,步兵和骑兵基本类似,铜矛或铁矛是其主要的武器。大多数士兵例如弓箭手或弓弩手、轻步兵等,都有第二兵器。这种兵器是一把约0.9米长的单刃剑,插入剑鞘挂在腰带上。除轻装部队以外,所有的胄甲都是用少量的金属(青铜)鳞片钉在衣物上精制而成。这种比较重的战袍,与没有胄甲相比,似乎具有比较好的防护作用。中国军队显然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胄甲进行防护,而不携带盾牌 [ 编者注:盾在西周初期,即公元前1000年左右已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之一,自秦至五代,军队大都装备有盾。 ] 。

   尽管从西安最近发掘的资料来看,秦军中显然有战车,但战车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主要武器,公元前后,它逐渐退出了战场。从秦始皇陵墓附近的兵马俑布阵队形来看,战车主要作为一个高大悬空的活动指挥平台使用,以使高级指挥官能够对他们的部队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指挥。

   秦、汉以及中国后来的封建王朝,其军事体制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弓弩手的使用。弓箭在中国的使用比在西方早了1000多年。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一些文物来看,用青铜制作的弓弩装置非常精致,像是用机床加工过一样。这个时期,西方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装置。1000多年以后,10-14世纪期间在西方使用的“西方长弓”才能与之相比;即使如此,西方的弓弩装置在使用时,似乎是脚和腰同时用力,才能拉动这种硬弓,而中国看来能轻易获得足够的张力,射出的青铜箭头速度,能够穿透金属盔甲。

   公元前36年在带有传奇色彩的同罗马军队 [ 编者注:中国史籍记载,汉朝西域副校尉陈汤,率兵4万人分两路攻破匈奴郅支城,该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 进行的索格提埃之战(参见第四章→东亚→中国→索格提埃之战)中,中国军队能够取胜,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弓弩手占有优势。

   公元前2-3世纪,中国看起来在武器设计方面已经远远地领先于西方,但在冶金术方面则明显地落后,中国在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使用铁兵器,而且还仍然保留着大量的青铜兵器。在此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地中海世界的军人们已经开始完全使用铁兵器。另一方面,中国的铜兵器似乎非常尖锐,在硬度和韧性方面,可以与同时代西方的铁兵器相比。夏皮罗指出:“化学分析表明,剑和箭头是用青铜制成的,里面掺有少量的微量元素,而且它们的表面都经过铬化处理。”

   当贵族仍然占据着军队指挥的关键位置时,下级军官的选择却主要是看他们的能力,而不是他们的出身和年龄,出身低下的人,也能晋升到高位。

   采用征兵制,将农民编入非正规的军事组织中,一旦需要,随时可以编入军队。17-60岁的男人必须作为士兵或杂役服役若干年。在一段时间内,秦始皇似乎拥有100万人的军队,而当时的总人口只有1200万人。在对楚国的最后一战中,他动用了60万人的军队。

   军队有一个综合的、非常复杂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阶层和服役年限,将军人划分为20个等级。军人的等级晋升,主要是看资历和战功。皇帝是军队的统帅,但很少直接参与战斗的指挥。

   后勤体制的巨大发展,是保持如此庞大军队的基础。军械库、仓库和粮仓遍布全国,其重点是在京都地区,其次是北方地区,再就是沿交通线设立。因为这些后勤设施将会是暴动中袭击的主要目标,所以它们都有专门而强大的守备部队守卫。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