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可法·扬州城碧血流芳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史可法(公元1601年~1645年),公元1644年清入关以后,极力推行民族歧视、民族征服和屠杀政策,引起民族矛盾的激化,在全国各地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有部分汉族地主官僚参加的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涌现了不少坚决抗清、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史可法就是突出的一个。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他从小勤奋读书,成绩优异。崇祯年间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初任西安推官,以后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有《史忠正公集》。
满族贵族集团入关后,一方面拉拢汉族的上层分子;另一方面对汉族广大人民和中小地主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军事上,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釆取血脾镇压手段;政治上,严格规定满族贵族的统治特权,强制汉人剃发、易服、当奴婢;经济上,圈占汉人土地房屋,强迫投军等等。这种民族高压政策执行的结果,势必引起广大汉族人民和一部分汉族官僚的反抗。史可法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进行抗清斗争的。
1644年六月十九日(阴历五月十五日),崇祯皇帝的从兄福王朱由崧(福恭王朱常洵之长子)在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的拥戴下,于南京称帝,建立福王政权,建元弘光。这个政权一开始就充满着矛盾斗争,阉党余孽马士英和阮大钺极力拥立福王朱由終,而东林党人史可法则认为福王不可立。他指出福王有七大弊病:一贪、二淫、三酗酒、四不孝、五虐下、六不读书、七干预有司。他主张迎立潞王朱常房(福王朱由崧的叔父)为帝。后来由于马士英勾结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备齐甲杖,硬要推戴福王上台,史可法无可奈何,只得勉强服从。
福王称帝后,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和马士英为内阁大学士,而实权却掌握在马士英手中。弘光皇帝偏信马士英,一切政务,全然不管,每天关心的只是“饮醇酒,选淑女”,闹得“闾井骚然”。马士英乘机专权,结党营私,不顾阁臣反对,硬把阉党分子阮大韦成拉入内阁。他们藉口筹军饷,搜刮民财,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腐败到了极点。有民谣揭露当时政治的弊端说:“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拨贡二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马士英和阮大f成操纵的福王政权,还大兴冤狱,排斥,打击和迫害东林党人。史可法被挤出南京,令其督师扬州。对此曾引起舆论大哗和强烈非议,有人指出:“秦桧在内,李纲在外”,国势危殆。史可法也感到大局可虑,但他决心“鞠躬致命,克尽臣节。”
史可法在扬州驻节期间,曾屡次上书,要求经略中原,但多次“血疏告急”都被马士英搖在一边,不加答理。在国势危急之时,史可法出行不张伞盖,吃饭不备两菜,睡眠不解衣带,日夜只想如何报国雪耻。毎上奏论事,他都再三读草稿,涕泪满面,感动左右。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知道史可法对明王朝赤胆忠心,担心他号召汉族忠义人民起来抗清,影响太大,因而曾令降臣李雯写了一封著名的诱降书,被史可法严词拒绝。清军步步南下,史可法竭力筹划防御。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清军攻陷山东,进攻宿迁,史可法督部将刘肇基、李栖凤力战,清军战败退走。史可法把宿迁之捷报吿弘光朝廷,马士英看了捷报不但不高兴,反诬史可法造假战报,企图冒功领赏。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初,清军占领潼关、西安,大顺农民军被迫南撤,明朝的残余武装纷纷降清,清军的力量扩大了,下一步就要摧毁弘光朝廷,夺取对全国的统治权。为此,清朝廷命令进入西安的豫王多铎率军东下。四月三日,多铎统兵出虎牢关口,又分兵自龙门关及南阳三路并进,十八日占领归德,然后分道南下,“如入无人之境”。五月四日打下军事重镇徐州,守卫的明朝总兵闻风而逃。弘光朝廷已面临朝不保夕的局面。然而,在这紧急关头,守备江北的四镇总兵还在抢占地盘,相互火并。其中,拥兵最多的高杰已被投降清朝的许定国设计杀死,史可法闻高杰被杀,流涕太息,急令高杰甥李本身,往收部众;又立杰子元爵为世子,抚定军心。但是,其他军阀听说高杰被杀,却乘机袭击扬州,“将分其军”。与此同时,屯兵武汉的宁南侯左良玉率兵儿十万东下九江,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内战,与马士英争夺权力。五月九日清军由泗州渡淮河,江北四镇中的刘良佐、刘泽清害怕退缩,以入卫南京为辞,率军南下,逃之夭夭。当时,史可法心焚血注,他身为督师而实无师可督,只好退守扬州。五月十三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飞檄各总兵来援,无一人听命,只有刘肇基从白洋河赴扬州。兵少城孤,史可法无兵可战,只能死守扬州。
从五月十三日起,清军开始围攻扬州城。清豫亲王多铎曾五次写信劝降,均被史可法所拒绝。后来多铎又派降将李世春入城劝降,又被可法叱逐出城。史可法令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扎营城外,作为应援。他亲自和刘肇基登城巡阅。当清兵如江潮海浪般推涌到城下时,史可法-声号令,炮弹矢石,齐向清兵打去,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坚守数日之后,守兵愈来愈少了,刘肇基献策说:“城内地高,城外地低,可决淮河之水,灌入敌阵,不怕敌军不退。”可史法不同意这种作法,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敌军未必丧亡,淮扬先成鱼鳖,于心何忍?”清兵继续围攻,史可法知道城孤援绝,终难持久,于是啮了指血,草定遗表,又作书寄与母妻,不谈家事,只说“我死葬于高皇帝陵侧。”充分表现了他的忠君思想。史可法坚守孤城十余天,最后敌人用大炮轰城,城堞崩坏,清兵冲入城内。史可法立即拔剑自刎,忽来了参将张友福把剑夺去,拥可法出小东门,刚出门就被清兵所执。
史可法宁死不屈。多铎对他宾礼相待,口呼先生,劝他投诚说:“我再三拜请,都被叱回,今天先生对I日王朝忠义已尽,敢烦替我大清收拾江南,不愁没有厚报。”史可法大怒,用手指着多铎说:“我是中国男儿,岂有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终于慷慨就义。其部将刘肇基率残兵巷战,全军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清军占领扬州后,屠杀扬州城十日,将一座有悠久历史的繁荣富庶的城市毁为废墟,城内死尸约八十万,整个扬州城已化为骨山血海。
清军血洗扬州之后,乘势渡过长江。六月二日占领南京的门户镇江。弘光朝廷内,鸡飞蛋打,乱作一团。南明的军队有的逃窜,绝大多数纷纷投降。六月八日淸兵进入南京,宣告了弘光小朝廷的覆灭。
弘光朝廷的腐朽决定它不可能担负起抗清斗争的任务,它灭亡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对明朝赤胆忠心的史可法也由于他对抗清的主力军一一农民起义军,持敌视的态度,因而也不可能取得抗清斗争的胜利。但是,史可法坚决抗清,最后死守扬州,宁死不屈,充分表现了他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抗清将领。他在扬州城破,被清军杀害时,年仅四十五岁。当时家人觅其遗骸,找不到尸体,只好举其袍笏招魂,葬于扬州城外的梅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