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崇焕·御后金丹心报国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明·袁崇焕·御后金丹心报国

明·袁崇焕·御后金丹心报国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袁崇焕(公元1584年~1630年)。

        明朝后期,居住在东北边境的我国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摆脱了明朝的控制,于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东新宾)称“汗”(君主之意),建立了后金国(后改称清)。后金的统治者乘明朝国力逐渐衰弱,发动了进攻明朝的战争。公元1619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打败了明军。从此以后,明朝在战争中就一直处于防御的地位,而后金的战争就变成了以争城夺地为目标的掠夺性的战争。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攻陷沈阳和辽阳,夺取辽东七十余座城。次年正月又进攻广宁(今辽宁北镇)。广宁巡抚王化贞慌张逃命,一直逃入了山海关。辽东经略熊廷弼无力挽回败局,也退入了关内。

        广宁失守,明朝廷惊恐万状,朝廷内外议论纷纭,莫衷一是。正在这个时候,袁崇焕挺身而出,挑起卫国重担,立即奔赴辽东前线,顾强抵抗金兵。从此以后,他在关外与金兵作战九年(公元1622~1630年),屡战屡胜,扭转了明朝的危局,成为抵抗后金最杰出的爱国将领。

        袁崇焕,字元素,祖居广东东莞,后迁到广西藤县。他从小勤奋读书,成绩一贯优秀。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他到广西省城桂林,参加乡试,名列前茅。在桂林独秀峰下刻有著名的山水诗一首,诗云:

        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

        这首诗,既赞美了独秀峰的美好风景,又反映了作者热爱和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又名列榜首,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的知县。袁崇焕为人慷慨,有胆略,智谋多,好谈兵。他在福建任知县时,十分关心关外战事,常常找年老退伍回乡的士兵询问辽东边防情况。立志抗金,保家卫国。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他进京朝觐,得御史侯恂推荐,被提为兵部职方主事。当时正值广宁失守,人心惶惶,国势危急。刚上任的袁崇焕,心焚血涌,奋不顾身,立即单骑出关巡阅,观察形势和地形。回京后上疏说:“只要给我兵马和军饷钱粮,我就能把关外的防守责任担当起来。正在束手无策的熹宗皇帝听了他的豪言壮语,十分高兴。于是决定提拔袁崇焕为兵部佥事。负责关外军务,同时又拨给帑金二十万两,作为招兵买马,充实边防的经费。

        袁崇焕在广西长大,深知广西瑶壮人民打仗勇敢,于是先到广西招募瑶兵数千,又上书请调广东水兵两千,又派人到天津购置战备物资,修筑城堡,制造战船。袁崇焕带领军民投入了紧张的战备工作。他不避艰险,敢于任事。不久,上级派他到关外七十里远的前屯去安置辽东地方流离失所的老百姓。他一接到命令,连夜动身,独行于荆棘丛生、虎豹经常出没的荒山野岭,走了半夜,在黎明前赶到了前屯城,城内军民莫不深受感动和鼓舞。

        当时广宁失守之后,熊廷弼被朝廷处死,由王在晋代任辽东经略。王在晋主张放弃关外,退守关内。袁崇焕坚决反对这种消极防御的主张。他认为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在山海关与锦州之间。它左依山岳,石临大海,地势险要,为山海关的屏障。因此,他建议派兵进驻宁远,把关外防线推前二百里,同时派军队把陷在十三山的难民救出来。这个建议没有为王在晋所接受,结果难民只逃回六千多人,大部分人都被后金俘虏去了。不久,兵部尚书孙承宗亲自镇守山海关,他很赞同袁崇焕的主张,立即决定派袁崇焕和大将满桂领兵到宁远去驻防。

        袁崇焕来到宁远,发现宁远城墙只筑了十分之一,而且高度和厚度都不够,显得七零八落,极不坚固。他立即命祖大寿和参将高见、贺谦等人,分工负贵重新修城,要求城高三丈二尺,墙基广三丈,城头宽二丈四尺,城头上的女墙高六尺。在他的督促下,宁远的修城任务第二年就完成了。接着,袁崇焕又在宁远附近招抚流民,开屯田五十余顷。关外流亡的老百姓都集中到宁远开垦,许多商人也随之而来。不到一年时间,宁远城大为改观,从一个荒凉人少的地方变成了工商业繁荣的关外第一个军事重镇,被当时的人们誉之为关外“乐土”。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九月,袁崇焕又亲自领兵到广宁一带巡察。回来后向孙承宗建议:再把防线从宁远向前推进二百里,在锦州一带恢复驻军。孙承宗又采纳这个意见,次年夏天派兵驻守锦州和锦县附近的松山、杏山、右屯以及大小凌河等地方。这样一来,关外就以宁锦为中心,形成了一道牢固的防线,关外的老百姓也脱离了颠沛流离的境遇,有了重新安置家园的条件。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努力分不开的。孙承宗和袁崇焕深受辽东军民的拥护和爱戴,但也引起了阉党魏忠贤集团的妒忌。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把持朝政的魏忠贤以孙承宗手下大将马世龙在柳河被后金军打败为借口,攻击和排挤孙承宗,结果明朝廷罢了孙承宗的官,以阉党分子高第为辽东经略。高第怯懦无能,又畏敌如虎,胆小如鼠,他认为关外之地是守不住的,下令撤除锦州、右屯等地的全部守军,退守山海关。袁崇焕坚决反对高第的撤兵主张。他说:“兵法有进无退,已经收复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放弃?锦州等地一丢掉,宁远和前屯一带便受威胁,山海关也就失去保障。现在惟有选派有能力的将领去防守这些地方,决不能撤兵!高第以势压人,蛮不讲理,甚至打算连宁远和前屯也要撤兵。袁崇焕坚决顶住说:“我的官职是宁前道,要死就死在宁远,我决不撤退!”这个庄严的誓言表达了当时关内外广大军民的意志。但是,高第不顾袁崇焕的坚决反对,把宁远以北锦州等地的全部驻军匆匆撤到关内,丢弃了十多万石军粮。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从此,民怨而军益不振,宁远成了一座孤城,为后金的进攻,打开了方便之门。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西渡辽河,直逼宁远城。当时守卫宁远的明军只有万余人。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袁崇焕决定采取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对策。把城外居民与粮食全部移进城内,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当金兵来到城下时,突然听到一声鼓角,城楼上升起一面绣着“袁”字的大旗,城上金盔耀目,铁甲生光。袁崇焕也头戴金盔,身披铁甲站在城头指挥战斗。努尔哈赤令其哨兵大声喊道:“现在我们以二十万大军来攻,你们这座孤城那里能顶得住?如果你们投降,就可免遭杀戳。”袁崇焕听了,满腔怒火,激愤地回答说:“你们为什么来攻打我们?宁远城是我们用血汗建成的,我们宁可与城共存亡,岂能投降!”说毕,梆声一响,矢石俱下,双方展开了激战。

        当天晚上,为着鼓舞士气,袁崇焕宰牛杀马,泣血立誓,决心与金兵决一死战。守城将士莫不感愤,士气高涨。二十四日,后金军猛烈攻城,城上的箭和擂石象雨点般地发射下去,后金兵死亡累累,但仍不肯退却。他们用盾牌挡着矢石,赶到城下,架起云梯,攀授而上。袁崇焕急令士兵缒下大石,杂以火器,云梯被毁殆尽。敌人登城失败后,退下城去用器物凿城墙。当时天寒地冻,金兵凿穿城墙数处,城将毁。袁崇焕下令发西洋大炮。顿时,烟雾蔽天,金兵尸体随弹飞舞,血肉遍地。后金兵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只得撤围败退。退到沈阳时,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曾经叹息说:“我从二十五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什么单单一个宁远城就攻不下来呢?”还说:“我用兵以来,没有谁敢抵抗。袁崇焕是什么人,为什么这样厉害?由于宁远之战的惨败,努尔哈赤伤心过度,忧劳成疾,不久死去,传位给皇太极。

        宁远之战是明朝与后金交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这一仗打破了努尔哈赤所率领的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初步扭转了明朝在关外的危局。袁崇焕因力保孤城,打退敌人的进攻,声威大震,受到明熹宗的嘉奖,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兼辽宁巡抚。

        在胜利面前,袁崇焕并不骄傲自满。他当辽东巡抚之后,更加努力贯彻“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的守战方针,命赵率教和满桂在宁、锦一带大兴屯田,招抚辽人回乡生产。结果不到一年时间,过去被高第丢弃的地方,都逐步地收复了。

        后金统治者不甘心失败。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极又率领十五万大军向宁锦发起进攻。金兵先攻破大、小凌河、右屯等城堡,而后集中兵力围攻锦州。五月十日,金兵开始四面围攻锦州。总兵赵率教率领部下三万人坚守锦州城,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金连攻十四天未克。由于锦州久攻不下,皇太极留下部分士兵继续围攻,亲率大军转攻宁远。当时,袁崇焕估计到宁远这个军事重镇,后金军是一定要来攻的,守军不可轻动。于是自己坐镇宁远,派部将尤世禄和祖大寿率领四千骑兵增援锦州。这支队伍刚出发,攻宁远的金兵突然来到,于是就在城外二里安营,列枪炮,严阵以待。宁远城上四周,都架起了火枪与大炮。皇太极吸取过去宁远之战的教训,不想直接攻城,而是引诱明军到城外远处去进行战斗,可是明军却坚守不动。皇太极无计可施,就下令攻击。明军同样用西洋大炮轰击,杀伤大量敢人。皇太极看到部队伤亡太重,只好下令连夜撤退。明朝又取得了“宁锦大捷”。这次战斗,击败了皇太极的强大攻势,进一步挽回了明朝在关外的危局。

        宁锦大捷之后,阉党头子魏忠贤竞然无中生有地诬告袁崇焕犯有“不救锦州”之罪。昏庸的熹宗皇帝也偏信其言,于当年七月将袁崇焕罢官送回原籍。袁崇焕与辽东将土告别时,写了《边中送别》一诗,反映了他的崇高思想境界,诗是这样写的: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被罢官不久,魏忠贤的罪行败露伏法,刚上台的崇祯皇帝再次起用袁崇焕。1628年四月命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州和关外,兼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一带)、莱州(今山东掖县一带)以及天津等地军务。袁崇焕重返辽东前线后,仍贯彻执行“以守为战”的战略计划,修城增堡,置戍屯田,整顿军队。把宁锦合为一镇,派祖大寿守锦州,移赵率教于关门,宁锦一带的防御力量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兵十余万,绕过袁崇焕的防区,以蒙古军为响导,从喜峰口越过长城,直捣明朝京师一北京。明朝廷惊恐万状。袁崇焕闻讯,立即率军日夜兼程,入关应援京师。当他的部队赶到北京城郊时,已经疲劳不堪,要求入城休整,崇祯帝不许。当时流言四起,说袁崇焕“导敌入京”,城内阉党余孽也乘机诬奏,说袁崇焕“通敌”。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对此半信半疑,因此不许袁军入城。袁崇焕只得屯军于广渠门。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决定采用反间计,伪言他与袁崇焕早巳“密有成约”,并利用被俘的明朝太监把此密约告于崇祯皇帝。崇祯帝中了敌计,决定把袁崇焕逮捕下狱。

        袁崇焕在狱中半年时间,各方人士纷纷上书援救。大学士成基命、吏部尚书王永光上疏营救,不报;辽东总兵祖大寿不计任何代价为崇焕赎罪,朝廷不理;兵科给事中钱家修请以代身,不准;布衣程本直进宫为崇焕递上《白冤疏》,竟然遭到杀害;御史罗万寿申辩崇焕不是叛逆,被撒职下狱;关外军民听说崇焕被捕,放声大哭,人人愿替他死。可是,昏暗透顶的崇祯帝不顾人们的反对,竟然给袁崇焕判处死刑。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将袁崇焕处死。死时年仅四十六岁。同时还抄其家,“家无余资”。还把袁崇焕家属流放到贵州、福建等地。

        袁崇焕的死,是一大冤案。崇祯帝杀了他,等于自毁长城。袁崇焕确是岳飞式的英雄人物,他抵抗后金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人们常常象迫念岳飞那样地追念他。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