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仙芝·西征智取小勃律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在唐朝,有不少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将帅,他们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历史上的名将,高仙芝便是其中颇有名望的一位将领。
高仙芝是高丽人,父亲高舍雞为安西四镇(龟兹、于阑、疏勒、焉耆。后焉耆为碎叶所代)将校。高仙芝二十岁跟随父亲到了安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先后定于西州、他兹、碎叶)。由于他善于骑射,作战英勇,几年后,也成为一员将校,父子并班行事。开元末年,由于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多次推荐,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年间,高仙芝多次率军出征西域,立下了不少战功。这里讲的是他在“小勃律之役”中的战绩。
“小勃律之役,是唐朝统治者征服西域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以北约250公里处)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次战争?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唐朝初年,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政权逐渐强大起来,其后,与唐朝中央政权展开了争夺西域统治权的斗争。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吐蕃发兵进攻小勃律,企图从小勃律打开缺口,进攻安西四镇。小勃律求救于唐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派兵协助小勃律,大败此蕃军。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吐蕃再次逬攻小勃律,又被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打败。吐蕃统治者感到使用武力无法取胜,便改用和亲办法,把一位公主嫁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使其归附吐蕃。小勃律归顺吐蕃后,唐在西域的二十儿个属国也都转向吐蕃朝贡,从而中断了中原与西域二十儿个属国的交往。唐朝几次出兵攻讨,都没有成功。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宣宜边令诚为监军,率领步骑一万人征讨小勃律。
高仙芝带领的唐军自他兹出发,经过疏勒、葱岭,渡过播密川(今帕米尔河),在高原上行军将近一百天,到了特勒满川(今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境内*唐军所过之处,气候寒冷,许多地方缺乏水草,又是上万人的队伍,行军之艰难,非同一般。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后,唐军兵分三路(东、中、西)前进,约定日期在连云堡(约今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境内)会合。连云堡是吐蕃的一个据点。该地南面幕山,构成天然屏障;北边依水,河水上涨时,大小船只均不能通过。连云堡不仅地势险要,并有一万兵力把守。三路唐军按期会合到连云堡时,正逢婆勒川河水上涨,波涛滚滚,凶猛异常。高仙芝杀牲祭河,下令每人带三日干粮过河。将士们齐心协力,战胜恶浪,终于渡过了婆勒川。高仙芝高兴地对监军边令诚说:“倘若我们渡到河中时,吐蕃兵发动进攻,我们一定失败了。现在全军都已过河,这是天赐给我胜利的:机会啊!我们要尽快攻下连云堡。”高仙芝任命部将李嗣业:为“陌刀将”,带领一支队伍为先锋出战。岀发前,髙仙芝下令说:’‘你们必须在中午以前,攻破敌人阵地,否则斩首。”李嗣业手持战旗,带领着陌刀队,绕道来到一处峻峭的山崖边,奋力攀登而上。随后,唐军迅速攻入城内,猛力冲杀。守城的吐蕃军不及防备,抵挡不住只好四散奔逃,坠谷、溺水而死的不计其数。唐军斩杀吐蕃守兵五千多人,活捉一千多人,缴获战马一千余匹,衣服、器甲等军用物资数万件,胜利占领了连云堡。高仙芝决定乘胜前进,监军边令诚却害怕受敌袭击,主张停止进军。于是,高仙芝让边令诚带领老弱三千人留守连云堡,自己带领部队继续前进。
唐军走了三天,到了连云堡南边的坦驹岭。该岭海拨四千五百七十六公尺,并要通过四十里长的悬崖峭壁,占领坦驹岭南面的阿努越城,才能攻进小勃律王的驻地孽多城。高仙芝怕战士畏险不肯前进,暗地里派了二十人,装扮成守卫阿努越城的少数民族,假意前来迎接。高仙芝对大家说:“阿努越城的人归顺唐朝了,他们已把通往吐蕃的娑夷河藤桥砍断,大家快走吧。”(娑夷河流经孽多城下,水急礁多,恶浪翻滚,人和船都不能通过。河上藤桥是小勃律与吐蕃来往的唯一通道)军士们听高仙芝一说,信以为真,迅速地通过了坦驹岭。又走了三天,阿努越城的使者果然来迎接唐军。第二天,唐军进入阿努越城。高仙芝派部将席元庆带领一千.精锐骑兵,作为先遣部队到小勃律驻地,对小勃律王说:“唐军并不是来进攻你们,只是借道去攻打大勃律罢了。”(大勃律在小勃律东南三百里)。事前,高仙芝还秘密嘱咐席丞庆说:“如果小勃律及其大臣逃跑,可以向他们宣读诏书赐予増帛,将他们召回,然后全部抓起来,待我来后处置成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部置行动,结果全部俘获小勃律的专伊,小勃律王及其妻子吐蕃公主逃入III窟,一时没能抓到。高仙芝到来后,将小勃律的儿个吐蕃心腹大臣杀了,并命令席元庆把娑夷河藤桥砍断,然后招降小勃律王。这时,吐蕃军赶来援救,但因娑夷桥已被唐军砍断,如要修复.需要一年时间。乂见孽多城已有唐军把守,只好乖头丧气地退兵了。小勃律王在内外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出降。高仙芝俘虏了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沿婆勒川、连云堡班师回朝。唐中央下令改小勃律国号为归仁,置归仁军,以–千募兵镇守(后增至三千人)。高仙芝这次西征的胜利,使唐朝声威进~步扩大,拂林(东罗马)、火食(阿拉伯)等七十二国纷纷向唐朝朝贺进贡。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加左金吾卫大将军称号。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高仙芝率军先后击败了西域埸师国和石国的骚乱,俘虏二国国王。高仙芝因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位同三公而无实职的高级散官称号),升任河西节度使,拜右羽林军大将军,封密云郡公。同年,在怛罗斯城(故址今苏联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与大食交战中,高仙芝战败,大食俘虏了部分唐军,其中有不少是造纸工人。从此,中国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国家,进而传入欧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被任命为副元帅,率军东征。但由于当时召募的兵士多是市井无赖,缺少训练,战斗力极低,高仙芝出师失败,后为宦官边令诚谋害而死。
高仙芝一生,多次参加征战,虽然其中有过失败,但胜利是主要的。特别是在平定西域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中,取得不少胜利,在中西交通史上,为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是值得热烈赞扬的。同时,高仙芝同历史上的许多名将一样,在战争中,有勇有谋,表现了较高的军事才能,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还也提及的是,高仙芝治军,不以私情枉法,十分难得。据唐书见载,高仙芝汀一名部将叫封常清,颇有才干,很得高仙芝信任。高仙芝打败小勃律后升任安西节度使时,他为节度便判官(掌管文书的官员)。高仙芝出征时,常留他在军府中管理各种事务。当时,高他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是一员将官,高仙芝待他如兄弟,常把家事交付与他,在军府中也很有地位。由此,郑德诠十分轻视封常清。有一次,封常清外出回来,备将官都来拜渴,禀报事宜。唯独郑德诠却无礼地骑着马从封常清身边-冲而过。封常清派人将他叫回来,然后关上大门。封常淸愤怒地站起来对郑德诠说:“我封常清出身低微,得到中丞(指高仙芝)信任,作为留后处理军中各种事务,你为什么不认真禀报,还如此无礼。今天,我要处死你以整肃军纪。”于是,郑德诠被杖打至死。郑徳诠的母亲和高仙芝的妻子,在门外大哭求情,封常清也没有答应。高仙芝得知此事,为之一惊,但他蚤得封常清是按军纪行事,因此并没有责备他。后来,又有二员将官违犯军纪,封常清同样把他们处死了。由于封常清执法果断,秉公办事,对于严肃军纪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史家认为,“封常清能治军政,亦缘(因为之意)高仙芝不以私亲挠法”,这个评价是恰当的。然而,这也正是高仙芝留给后人的一条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