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赵充国·平西羌威德并用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西汉·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孙,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武将。他生长在院西上都(今甘肃天水西南),这里是西汉的边陲之地。在他青少年的时候,匈奴为患,经常骚扰陇西一带。所以少年的充国,对匈奴贵族烧杀虏掠的罪行,有所见闻。同时也听到了许多汉朝名将出击匈奴的动人故事。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充国从小就很喜欢骑马、射箭,苦练骑射本领,并刻苦学习兵法。他向往着将来有那么一天能率领一支队伍,驰骋在疆场上杀敌立功。充国成年后,参军当了一名骑兵,由于他武艺精通,才力过人,很快就被选到京城的羽林骑,充当皇帝的警卫。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天,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征在河西地区的匈奴,赵充国以假司马(即代理军司马)的身份随军从征,这是他军旅生活的开始。李广利带领军队从酒泉出发,在天山东麓与匈奴右贤王的军队遭遇,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汉军战斗顺利,斩杀了匈奴一万多人,得胜而归。但是,匈奴右贤王并不甘心失败,立刻继续聚集力量,带兵追击,反而把汉军包围起来。围了几天,汉军冲不出去,军队又断了粮,死伤越来越多,李广利一筹莫展。就在汉军危亡的紧急关头,初次从征的赵充国以他惊人的胆略,自告奋勇愿意担负起冲破匈奴包围的任务。他带领一百名骑兵在前头左冲右突,自己身先士卒,猛砍猛冲,为大军开辟道路,终于突破了匈奴骑兵的包围圈,避免了全军覆灭。这一场恶战,汉军损失了十分之六七,一马当先冲在前头的赵充国,身上受伤二十多处。李广利目睹赵充国的英勇表现,将赵充国的事迹奏报汉武帝。汉武帝马上在行宫接见了赵充国并叫他解开衣服看伤口,当武帝看到他遍体鳞伤时,深为他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感动,于是任命他为自己的侍卫官中郎,不久又提升他为车骑将军长史,即协助车骑将军总理所属部门事务的高级属官。
昭帝时,武都地区(今甘肃武都)的氐族人民起来反抗西汉统治者的压迫剥削,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职务带兵去镇压,平定后,被升为中郎将,领兵驻屯上谷郡(今河北张家口东北),防止匈奴进犯。不久充国调回长安,担任水衡都尉(管理皇家池苑和税收)。后来又率军抗击匈奴,俘虏了匈奴西祁王,因功被升为后将军,担负起统率军队以及边境安全的重任。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昭帝病死,赵充国参与大将军霍光册立刘询(宣帝)的活动,受封为营平侯。从此,他在汉政府中的地位更重要了。
宣帝即位初期,匈奴侵扰边郡。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宣帝拜赵充国为蒲类将军,率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进击匈奴于蒲类泽(今准噶尔盆地一带),赵充国孤军深入往西到了侯山,俘虏了匈奴单于的使者蒲阴王以下三百多人,马、羊、牛七千多匹,大胜而归。不久,匈奴又在塞外结集了十多万骑兵,大有犯边之势。宣帝派赵充国带领四万骑兵驻屯在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九郡,以防不测。这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已名扬四方,威震匈奴。匈奴单于听说是赵充国领兵驻守边塞,知道不易进犯,就不战而退了。
赵充国一生的主要功迹是平定西羌。羌族是我国西方边境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秦朝时逐渐强大起来,秦大将蒙恬北征匈奴时把他们逐出塞外。汉景帝时,羌人往东迁徙,他们与匈奴奴隶主贵族势力联合起来,对汉朝西北边陲威胁很大。所以,汉武帝在河西设立四郡的同时,就把羌人赶出河西地区,不准他们居住在湟水(今甘肃兰州一直到青海的西宁、湟源一带)两岸,以保证汉与西域的交通,并阻止羌人与饲奴的联系。宣帝即位以后,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义渠,部族名,当作姓用,安国,名。)出巡羌族地区,义渠安国是羌人的后代,他到羌人地区后,羌族中的一支先零羌首领杨玉派使者见安国,请求汉朝解除原先的禁令,允许他们渡湟水到北部放牧。安国没有拒绝,只是把这一要求转奏宣帝,宣帝也没有正面答复,只把安国召回朝廷。随后,羌人以向,安国提出过要求为依据,在汉政府并未同意的情况下,强行渡过湟水,同时派使者绕道到匈奴去求授,企图大规模的骚扰汉边。后将军赵充国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奏请宣帝要加紧防备,派人巡视边防。于是,宣帝又派义渠安国率领两千骑兵去西边防守,他到达羌人地区后,召集先零羌三十多个部落的首领,一起把他们杀了,并纵容部下袭击羌人各个部落,共杀戮一千多人。这种无辜杀害羌族人民的错误行动,激起了羌人的反抗。先零羌首领杨玉联合各部起来攻进汉的边塞,大败义渠安国,安国撤退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向宣帝告急。
宣帝接到告急瞥后,决定派大兵征讨,但谁能当统帅,委以重任呢?想来想去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派御史大夫丙吉去征求老将军赵充国的意见。赵充国深知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能照义渠安国那样乱砍乱杀,又要了解羌人的情况和特点的人,考虑了好久,没有合适的人,只有自己可担当此任。于是他不顾年高力衰,毅然“毛遂自荐”自己为平羌统帅。宣帝深为这位老将为国忘身的精神所感动,再派丙吉问他:“老将军准备怎样去打败西羌?应当用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腧度,我到了金城,侦察了地形和西羌的情况,才能决定计划。只要皇上用我,请你放心”。于是,在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宣帝正式任命赵充国为平羌统帅,统帅大军,离开京都长安,踏上征途。
赵充国到达金城,然后渡过黄河,直抵黄河西岸汉朝的西部都尉府,大军在这里安营扎寨。首先,他决定坚守不战,羌人多次挑战,他都命令部队不准出击,以消耗羌人精力,磨掉他们的锐气。其次,采用分化瓦解的政策,去收服羌人。赵充国认为对少数民族应该以和睦的态度,做到先政治后军事,分别对待。他了解到羌族中分先零、罕、秆等部,他们之间有矛盾和斗争。当先零羌准备反抗汉朝的时候,罕羌和秆羌的首领靡当儿派他的弟弟雕库向汉金城西部都尉报告情况,后来反而被扣起来了。赵充国到都尉府后,马上放雕库,并要他回去转告各部落的酋长,说明这次汉军来讨伐,只杀那些叛逆者,不滥杀,并要他们与先零羌划清界限,不要参与反抗,并具体阐明汉王朝的立功赎罪和受奖的政策:“犯了罪的,如果能捕杀另一名罪人,准予免除他本人的罪;杀一个有罪的大酋长,赏钱四十万;杀一个有罪的中等酋长,赏钱十五万…”。赵充国用分化瓦解的办法,争取羌人的归附,比单纯的武力镇压要好得多。
但是,赵充国的正确主张,开始并不为朝廷所听取。汉宣帝为首的朝廷官吏,主张增派大军迅速平羌,又派出了六万人马进驻西边,作为声援部队。接着,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朝廷,主张率领一万人马,分兵两路,从张掖、酒泉同时出兵,合击在鲜水(即青海湖)一带的旱、开部落,就可夺.取敌人的牲口,虏俘敌人的妻子儿女,并表示自己可协助赵充国出击。宣帝把辛武贤的奏章交给赵充国去研究,作出决定。
赵充国上书朝廷,指出辛武贤之计,不切实际,纯系空言,他深入分析了羌族内部的情况,说明先零羌是为首的叛逆者,而旱、开羌只是协从,应该首先讨伐先零,而不可伐旱、秆。另外,分兵两路,迂回千里路程,粮草供应不上,是一种疲于奔命的轻率举动。同时,他还提出自己的建议“全师保胜安边之册”,即保全自己的队伍,确保战斗胜利安定边境。具体办法是:安抚罕、仟羌,出击先零羌,惩办首恶,争取协从,应选派官吏去安抚罕、开羌,以求和睦相处。
宣帝召集朝廷大臣讨论赵充国的奏章,许多官吏不同意他的意见,仍坚持先征罕、秆,后图先零。于是,宣帝派许延寿为强驽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带领一万二千多兵马,准备出击旱、秆,并下诏书指责赵充国,命令他率领部队取道河西,配合作战。但是,赵充国并没有屈服于圣旨,为了确保边境安定,他坚持正确主张,冒死第二次上书,说明军事上的利害关系,并列举充分的理由,不可先伐早、秆。宣帝再三考虑后,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并命赵充国先征先零羌。
赵充国不打无准备的仗,他首先坚守不出,使先零的斗志松懈,然后率大军乘其不备突然掩杀过去,杀得他们丢掉车辆辎重,仓皇逃窜,先零羌不顾路窄道险,只想早点渡湟水,保全生命。这时,赵充国反而命令士兵不要紧追,要慢慢的追击。他说:“现在他们已走投无路,不可急追,追急了他们会回过头来拚命;慢慢追赶,他们就会一个劲的往前跑,自取灭亡。”果然,不出赵充国所料,那些先零逃兵,不顾一切的往前跑,结果有的掉在河里;有的坠入深谷;有的向汉朝的“慢追兵”缴械投降。这一场战役汉军掳获马、牛、羊十万多头,车子四千多辆;先零兵投降和破斩杀五百多人,大获全胜。赵充国打败先零后,马上把队伍开到罕、秆羌的地区驻扎,命令将士不准抢劫,不许在田里放牧。罕、秆羌人看到汉军并不攻打他们,军纪严明,非常高兴。他们的首领靡忘亲自到兵营见赵充国,充国热情地以上等筵招待他,临离开时还送了不少礼品,并吩咐他好好治理百姓,不要反抗汉朝,这就安抚了罕、秆羌,使之与汉和陸相处。
罕、秆羌归顺以后,赵充国又回到先零羌居住的地区。先零羌虽然失败了,但各部的势力仍然很大。这时,有一万多先零羌投降了汉朝,内部矛盾斗争很激烈。于是汉朗有人主张“趁难收拾”全歼先零,也有人认为班师回朝算了,让他们内部争斗自取灭亡。赵充国冷静地分析了羌人的情况,认为如果用武力全歼先零,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班师,先零仍会卷土重来,边境又不得安宁。如何处理西羌问题呢?充国提出必须“威德并用”。具体办法就是在边境实行屯田制,撤走骑兵,留一万军队在边境屯田,寓兵于农,把生产与军事结合起来,立足于防范,平时生产,减少政府开支,遇有紧急情况,又可出战保卫边境,且耕且守,一举两得。于是他第三次上书宣帝,一进屯田计。
汉宣帝又召集大臣商议屯田计。大臣们反对屯田的占多数。宣帝还是命令赵充国赶紧进兵。并斥问他:“依照将军之计,什么时候才能平西羌,什么时候才能得胜班师回朝呢?”
赵充国又一次的坚持真理,坚持正确意见,第四次上书宣帝,二进屯田计。他指出撤兵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虽然不能立即歼灭敌人,军事行动大约在一年内可结束。同时还详细的分析了屯田的十二条好处:屯田兵一面防守一面生产,收获粮食,既有威又有德,对于瓦解敌人,臧轻人民的负担,节省国家开支,对眼前和长远都是有利的。后来赵充国又三进屯田计,分析了羌人的情况,指出他们一共只有五万多人,除战场上消灭一些外,投降的有一万多人,现在他们的精兵只剩下七、八千人了,只要我们一面屯田、一面劝化,羌人是能收服的。他充分说理.和透彻的分析,终于说服了宣帝和大臣们,宣帝批准了他的屯田计。
赵充国在实行屯田的工程中,同时修筑警戒边防的军事设施;建造桥梁;凿井浚渠;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屯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羌人在这种强大威势的逼迫下,纷纷到屯田区来投降,赵充国收降了五千多人。后来,汉朝把羌人的首领若零、弟泽封为王,把另外几个重要人物封为候,在金城设置了金城属国,作为专门收容、安置来降羌人的地方。屯田兵撤回后,把土地给羌人耕种。这样,羌族的问题最后解决了。
赵充国智勇双全平定西羌以后,才告老还乡。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这位著名的军事家和对屯田作过重大贡献的老将,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终年八十六岁。他死后,被朝廷谥为“壮侯”,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宣帝还把赵充国的遗像画在未央宫麒麟阁的壁上。汉成帝时,追美充国,命大文学家扬雄在他的画像边题词,歌颂他的功德。词中说:
“在那圣明的宣帝时光,先零是支叛逆的戎羌;这先零既狡猾又很猖狂,不断侵扰汉朝的西疆。宣帝派出了征羌虎将,后将军称得上盖世无双;他领统大军前往征讨,先礼后兵大显威望.驻地屯田,大军压境咸德并用,四处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