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作者:华彬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十一章·九地第十一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一):治气、选锋和分战法
原文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华杉详解
“九地”,曹操注:“欲战之地有九。”
张预注:“用兵之地,其势有九。此论地势,故次地形。”
上一章是地形,这一章是地势,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注:“此九地之名也。”
根据用兵的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地区对作战有重大影响,分别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1. 散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是故散地则无战。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
为什么在本国境内叫“散”呢?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就在自己家附近,管不好就溜回家了,军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溃散。
李筌注:“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
杜牧注:“士卒近家,进无必死之心,退有归投之处。”
在散地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孙子说:“散地则无战。”不要轻易作战。贾林注:“不可数战。”不要打太多次,要战,一次搞定。
吴王问孙子:“散地不可战,则必固守不出。若敌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虚而来急攻,则如之何?”
不战,那必然就是固守大城不出。但如果敌人攻打我其他的小城池,在我的乡村烧杀抢掠,不让我们出城砍柴,阻塞了我的要道,等我空虚,再来攻打,怎么办呢?
孙子回答说:“敌人深入,专志轻斗。吾兵安土,陈则不坚,战则不胜,当积人聚谷,保城备险,轻兵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野无所掠,三军困馁。因而诱之,可以有功。若欲野战,则必因势,依险设伏;无险则隐于阴晦,出其不意,击其懈怠。”
敌人深入我国国境,一心一意就要求战。而我军士卒离家太近,战斗欲不强,列好阵势,一冲就容易散乱逃回家了,所以战斗不容易取胜。应该把人都撤进城里,把粮食也全搬进城里,把守城池和险要的地方,这叫坚壁清野。之后再派轻兵阻绝对方的运输线,绝其粮道。这样他挑战不得,给养又跟不上,抢掠又没东西,必然三军困馁。这时候观察他的状态,再设计诱他,可以成功。如果一定要野战,则必须依靠地势,依险设伏。没有险要地势,则依靠天气阴晦、昏雾,总之要隐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历代北方民族打下来抢掠,若长城被攻破,基本都是这个办法。全缩进北京城,他在周边抢掠一阵,没多少收获,四处勤王军队又在向京城集结,他就退走了。若皇上觉得没面子,一定要军队出城作战,多半是灾难。
明代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征也先,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先令百官在通州支取俸禄,把通州的粮食搬空了,让也先抢不到粮食。也先势若破竹,攻到北京城下。于谦亲自披甲持锐,率二十二万大军守城。先后在德胜门、西直门大败也先,也先的弟弟也战死了。
也先攻不进北京城,又抢不到东西,连续失败,士气低落,加之各地勤王军队正向北京集结。也先坐不住了,拔营撤退。于谦击其惰归,以火炮追击,先后在北京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的固安,和温泉之乡霸州,两次大败也先,生擒了他十八员大将。
2. 轻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轻地则无止。
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
曹操注:“士卒皆轻返也。”
李筌注:“轻于退也。”
梅尧臣注:“入敌未远,道近轻返。”
轻地和散地差不多。散地是在家门口,一没斗志就回家了。轻地是在别人家门口,离自己家也不远。往前进吧,害怕,不知道前面有啥危险;往后退呢,很容易,一退回本国就安全了。
所以在轻地,士卒的战斗意志也不强。
在轻地怎么办呢?“轻地则无止”,不要停留。
杜牧注:“兵法之所谓轻地者,出军行师,始入敌境,未背险要,士卒思还,难进易退,以入为难,故曰轻地也。当必选精骑,密有所伏,敌人卒至,击之勿疑,若是不至,踰之速去。”
“轻地”,是刚刚进入敌境,又没有背靠险要。士卒的心理,都希望回家,前进很困难,后退却很容易。这种情况,要选精锐骑兵,在侧翼埋伏策应。如果与敌人遭遇,不要犹豫,即刻攻击。因为这时候敌人是在“散地”,战斗意志比我军还要差呢!如果敌人没来,则迅速通过,不要在轻地停留,让士卒们快快抛弃离家的愁绪,死了回家的心。
吴王问孙子:“士卒思还,难进易退,未背险阻,三军恐惧,则如之何?”
孙子回答:“军在轻地,士卒未专,以入为务,无以战为,故无近其名城,无由其通路,设疑佯惑,示若将去。乃选精骑,衔枚先入,掠其六畜,三军见得,进乃不惧。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敌人若来,击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军队刚刚进入敌境的时候,士卒还没进入状态,非常恐惧。这时候最好不要打硬仗,不要啃硬骨头,不攻城,也不走他防守的大路。出疑兵迷惑敌人,然后由精锐的选锋军穿插进去,拣软柿子捏,到乡下抢掠一番。其他士卒一看,我军打胜仗了!就振奋了,不害怕了。同时分奇兵埋伏,敌人如果来,马上痛击他。敌若不来,迅速通过,不要停留。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体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孙子兵法》的三个思想: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给大家壮胆;二是选锋,普通士卒怕,选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完成打胜仗、抢东西、鼓士气的任务;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行军通过,先锋先插进去拣软柿子捏打胜仗,另外还有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二):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
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原文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则无攻。
华杉详解
3. 争地
“争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话:兵家必争之地。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谁先占了,就对谁有利。为什么呢,曹操注:“可以少胜众,弱击强。”只要占了这地势,少可以胜众,弱可以击强。所以对方占了争地,你不要去硬攻。
李筌注:“此阨喉守险地,先居者胜,是为争地也。”
杜牧讲了一个战例。淝水之战前,苻坚遣大将吕光征伐西域,吕光平定了西域,载了大批财货东归。这时苻坚却在淝水大败。苻坚一倒台,前秦手握兵权的各方大将都各自有了想法。吕光军抵宜禾(今新疆安西南),前秦凉州刺史梁熙欲关闭境内通道,拒绝吕光入境。
时高昌太守杨翰对梁熙说:“吕光新破西域,兵强气锐,闻中原丧乱,必有异图。河西地方万里,带甲十万,足以自保。若光出流沙,其势难敌。高梧谷口险阻之要,宜先守之而夺其水;彼既穷渴,可以坐制。如以为远,伊吾关亦可拒也。地有所必争,此其机也。度此二阨,虽有子房之策,无所施矣。”但却遭到梁熙的拒绝。
这就是争地的本质,高梧口、伊吾关,是两个可以挡住吕光的争地。吕光听到谍报杨翰的计策,非常担心。部下杜进对吕光说:“梁熙文雅有余,机变不足,他不会听的。咱们利在速进,不必迟疑。如果梁熙能听从杨翰的计策,我把头砍给您。”
梁熙果然嫌二关太远,派五万人在酒泉阻截。吕光长驱大进,杨翰第一个举郡投降,敦煌太守、晋昌太守也相继降了。吕光最后擒斩梁熙,建立了后凉帝国。
所以不管哪个阵营,都不缺明白人,只是主公听不懂,就没办法。韩信井陉之战,广武君李左车给陈余献计说把住井陉口,陈余不听。韩信攻破赵军,斩了陈余,俘虏了李左车,给李左车行礼说,如果用先生您的计策,我可到不了这里。李左车就投到汉军营中为韩信效力。杨翰也一样,一见主公言不听、计不从,知道大势已去,吕光大军一来,他第一个降了。
吴王问孙子:“敌若先至,据要保利,简兵练卒,或出或守,以备我奇,则如之何?”
如果争地被敌人先占了怎么办?
孙子回答说:“争地之法,先据为利,敌得其所处,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鸣鼓,趣其所爱,曳柴扬尘,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敌必出救,人欲我与,人弃我取。此争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敌用此术,则选吾锐卒,固守其所,轻兵追之,分伏险阻;敌人还斗,伏兵旁起。此全胜之道。”
孙子把正反两种情况都讲解得很清楚了。
如果敌人先占了争地,我们不要攻打他。引兵而去,大张旗鼓,车马后面拖上树枝,扬起高高的尘土,假装大军撤退。然后分兵“趣其所爱”,他哪儿心疼咱们去打哪,攻其必救,把他引出来。他必然离开争地来救。我们事先埋伏,他一出来,我们就把那地方占了。这就是争先之道。
反过来,如果是我们先占了争地,敌人用上面说的办法来对付我们呢?我们首先选精锐固守争地。然后派轻兵追击他,一路追击,一路设下埋伏。他若回师来战,我正好伏兵等着他。这就是全胜之道了。
李世民破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就演绎了孙子的争地理论。
隋末之乱,群雄逐鹿,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郑。窦建德在河北称帝,国号夏。李世民率三万多唐军包围王世充的洛阳城,双方鏖战八个月,王世充非常顽强,双方都筋疲力尽。这时,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来救王世充。窦建德也是能征惯战的英雄豪杰,李世民若撤兵而去,另图再举,也没什么好说的。但这一走,已经要到手的洛阳前功尽弃,郑、夏两国合兵却可打到他的家门口。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一举消灭两大豪杰的机会,也看到了这一战的争地——虎牢关。
李世民留李元吉围洛阳城,自己只率了三千五百骑兵,昼夜兼程,直奔虎牢关,并仅仅赶在窦建德之前到达。当李世民入驻虎牢关时,窦建德已仅仅距关三十里。
入关的第二天,李世民就给窦建德的夏军打了一个小规模的伏击战,挫挫夏军锐气。他率五百骑兵出关,命秦叔宝、程咬金布下埋伏,自己和尉迟敬德仅带四个骑兵去夏营挑战,把敌人引了数千骑出来,杀了个人仰马翻,俘虏了夏军两员大将。
就像前面散地、轻地时说的,说起来是不同的地势,实际上都是心理战,是“治气”,治自己的士气,治对方的士气。窦建德十万大军,气势如虹而来,唐军三千五百人要灭掉对方,难免人人忐忑。李世民一天都不耽搁,乘对方立足未稳,马上亲自上阵,去打一个胜仗。这样自己的士气就雄起了,对方的心情就郁闷了。
李世民就这么跟窦建德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挡了他十万大军一个多月。时不时轻兵出去斩杀一通,夏军就是攻不进虎牢关。
李世民广派斥候,抓住机会,又派骑兵一千人去劫了夏军粮道,缴获全部粮草辎重。粮草辎重一失,形势急转直下,夏军士气越来越低落。
折腾了一个多月,李世民觉得差不多了,放出烟幕弹,说唐军要牧马,马都放出去吃草了,骑兵没马用。窦建德全军出动,抓住这机会来决战。夏军清晨列阵,一直熬到中午还没开战,士卒都又饿又疲。李世民召回战马,突然发起总攻,三千五百人一举冲垮了夏军十万,直接生擒了窦建德。把窦建德押囚车里推到洛阳城下,喊王世充来看:“你的救兵来了!”王世充一看崩溃了,出城投降了。
李世民问窦建德:“我打王世充,关你什么事,你大老远跑来犯我兵锋?”
窦建德讨好说:“我如果不自己送上门来,怕有劳您远取。”这气势一点点都没有了,哪里是一个称王称帝的英雄豪杰说的话!
所以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
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三):与第三方结盟
原文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则无绝。)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衢地则合交。)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重地则掠。)
华杉详解
4. 交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曹操注:“道正相交错也。”
杜牧注:“川广地平,可来可往,足以交战对垒。”
杜佑注:“交地,有数道往来,交通无可绝。”
何氏注:“交地,平原交通也,交通四远,不可遏绝。”
交地,就是平原无险,道路四通八达。甚至没有道路也可畅行无阻,我来得,敌人也来得,谁也挡不住谁。
在交地的作战原则是什么呢?孙子说:“交地则无绝。”
曹操注:“相及属也。”就是你的部队要首尾相接,中间不要有空档,有空档,就容易被人截断,吃掉了你的尾巴,或分割,分别包围了,让你首尾不能相应。
杜牧注:“川广地平,四面交战,须车骑步伍,首尾联属,不可使之断绝,恐敌人乘我。”
王皙注:“利粮道也,交相往来之地,亦谓之通地。居高阳以待敌,宜无绝粮道。”
王皙提出了粮道的问题。交相往来之地,叫交地,也叫通地。在这样的地势,部队要集结,居高阳之地以待敌,并保障粮道的安全。
所以部队不要分割,也不是绝对的。孙子说“交地则无绝”,是不要断绝,并不是绝对的首尾相属在一起,一点也不分开。比如要保障粮道,就要分兵去保粮道。要占高阳之地,也可能分兵一部,另据地形,成掎角之势。主动的分兵,并不叫“绝”,而是要你注意行军布阵不要有空档,要能相互策应,保持联系,不能让敌人乘虚而入。
吴王问孙子:“交地吾将绝敌,使不得来,必令吾边城修其守备,深绝通道,固其隘塞。若不先图之,敌人已备,彼可得而来,吾不得而往,众寡又均,则如之何?”
在交地这样的地势,我要断绝敌人,不让他来,一定是让我国边城加强守备,修筑工事,把守要道。但如果没有事先准备,被敌人抢了先,他可以来,我则去不了,兵力上又没有优势,该怎么办呢?
孙子回答说:“既我不可以往,彼可以来,则分卒匿之,守而易怠,示其不能。敌人且至,设伏隐庐,出其不意。”
既然我军去不了,敌人却可以来,我就分兵埋伏,向敌军示弱,等他长驱大进,我再出伏兵击他。
5. 衢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
衢地好理解,诸侯之地三属,就是三国交界之地。我们说某地“鸡鸣三省”,早上公鸡叫,三个省的人都听见,这就是衢地。浙江省衢州市,比三省还多一省,闽浙赣皖四省交界,是四省边际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是超级衢地,所以干脆以衢为名,叫衢州了,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
那衢地为什么“先至而得天下众”呢?天下,就是诸侯。在敌我之旁,还有第三国,我们谁先到了,和第三国结交,得到第三国之助,那就形成二打一的形势,我们胜算就大了。所以“衢地则合交”,在衢地的战略方针,是搞好外交,和第三国结盟。
梅尧臣注:“彼我相当,有旁国三面之会,先至则得诸侯之助也。”
吴王又问孙子了:“衢地必先,若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衢地必先,我懂了,但如果我隔得远,军队出发得迟了,就算快马加鞭,也没法先到,怎么办呢?
孙子说:“诸侯参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所谓先者,必先重币轻使,约和旁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已属矣。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掎角,震鼓其攻,敌人惊恐,莫之所当。”
先到,不等于军队先到,是外交使者先到,带着重币厚礼,先定盟约。军队虽然后到,盟约已成。两国合攻,敌人莫之能挡。这就是《谋攻篇》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道理。
正兵诱敌,奇兵伏击
原文
敌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轻车,衔枚而行,扬其尘埃,饵以牛马。敌人若出,鸣鼓随之;阴伏吾士,与之中期,内外相应,其败可知也。
华杉详解
敌疑通途。
敌人以为我们和后方交通顺畅。
私除要害之道。
他就撤除了守备,因为以为我们有别的通路。
乃令轻车,衔枚而行。
我们就派轻车快马衔枚急进,悄悄地去前面埋伏。这是派出去的奇兵。
扬其尘埃,饵以牛马。
这是正兵,大张旗鼓去诱敌。
敌人若出,鸣鼓随之。
敌人如果上钩,再使劲敲鼓让他跟随我来。
阴伏吾士,与之中期。
正兵把敌军引到我们埋伏奇兵的地方。“中期”,期待的,计划好的时间地点。
内外相应,其败可知也。
伏兵起,夹击敌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四):险恶地形迅速通过
原文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圮地则行。)
华杉详解
7. 圮地
山林、险阻、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就叫圮地。
贾林注:“经水所毁曰圮。”
曹操注:“少固也。”
何氏注:“圮地者,少固之地,不可为城垒沟隍,宜速去之。”
圮地怎么办?“圮地则行”,下面都是水,没法固定,没法筑城,没法修筑工事,没法扎营,只能快速通过,不要停留。
吴王问孙子:“吾入圮地,山川险阻,难从之道,行久卒劳,敌在吾前,而伏吾后;营在吾左,而守吾右;良车骁骑,要吾隘道,则如之何?”
我军进入圮地,山川地形险恶,道路难以行走。行军时间太长,士卒疲劳。前有强敌,后有伏兵。左有敌营,右有敌阵,敌军再以轻车骁骑,在隘道口截击我们,怎么办?
孙子说:“先进轻车,去军十里,与敌相候,接期险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观,择空而取,皆会中道,倦而乃止。”
先派出轻车,前进到我军前面十里左右,寻找险要的地方,瞻望候敌,和他接战。后面的部队左右迂回,大将四面观察,寻找敌人空隙突破,之后与前锋在合适的地方会合。到了疲倦的时候,就停止进攻,固守修整。因为圮地行动不便,消耗太大,要注意保存体力。
九种地势的作战方法(五):突围要靠奇谋
原文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围地则谋)
华杉详解
8. 围地
“围地”的“围”,不是“十则围之”的“围”,不是敌军把我们包围了,是地形把我们包围了。“所由入者隘”,进去的道路很狭窄。而“所从归者迂”,要想回来,道路则迂回、曲折、遥远。困在这样的地形里,敌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击败我们。这就叫围地。
李筌注:“举动难也。”
杜牧注:“出入艰难。”
就是说不仅进得去,出不来,而且作战也施展不开。
这怎么办呢?孙子的忠告是:“围地则谋。”就是说:要想办法!
可见真是没办法!没有奇谋诡计,就出不来了。
吴王问孙子:“吾入围地,前有强敌,后有险难,敌绝我粮道,利我走势,敌鼓噪不进,以观吾能,则如之何?”
我们被敌人困在围地了。前有强敌,后有险阻,敌人断绝了我军粮道,引诱我退军。他擂鼓呐喊,但是又不进攻,观察我们的反应,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孙子回答:“围地之宜,必塞其阙,示吾所往,则以军为家,万人同心,三军齐力。并炊数日,无见火烟,故为毁乱寡弱之形。敌人见我,备之必轻。则告励士卒,令其愤怒,陈伏良卒,左右险阻,击鼓而出,敌人若当,急击务突。我则前斗后拓,左右掎角也。”
进了围地,首先阻塞隘口,不让敌人攻进来,也显示我们并不准备冲出去。向敌我双方都展示出坚守的意志,这样我们的士卒也能“宾至如归”,以军为家,万众一心,安心御敌。一次把几天的饭做好,敌人看不见我们的炊烟,以为我们没粮食了。
故意装出毁乱寡弱之形。比如前面《行军篇》说的“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我们可以一条一条表演给他的斥候看。
这样敌人以为我们快不行了,准备收取胜利果实了,心情放松了,戒备不严了。
这时我们召开决战动员大会,告励士卒,激起敌我仇恨,令其人人奋勇,个个愤怒。依托左右险阻地形,精锐尽出,一鼓作气,冲锋前进。敌人如果来挡,即刻强攻,务必突围出去。前锋猛斗,后军扩大战果,左右两军策应,倾巢突围,一鼓而下。
吴王又问:“敌在吾围,伏而深谋,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纷纭若乱,不知所之,奈何?”
反过来,敌人在围地,潜伏很深,计谋也很深。用小利来引诱我们。像上面说的一样,演戏给我们看——“旌旗动者,乱也”——旗舞得乱七八糟的,好像他们已经乱了。判断不了他们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我们该干什么,怎么办?
孙子回答:“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轻兵进挑,陈而勿搏,交而勿去,此败谋之法。”
孙子说,派出军队,多持旌旗,分别把守各个要道,显得到处都很多兵力的样子。然后派出轻兵挑战,主力严阵以待,不和他相互冲击交叉肉搏,接战稳住阵脚而不撤退。这样看看他要干什么,可破解他的计谋。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
要学的是怎么不进入死地。进入死地之后,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样或许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
原文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死地则战。)
华杉详解
9. 死地
死地和围地的区别是,围地等得,死地等不得。死地怎么办?死地则战,必须马上作战,因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等的。但是将领以为不能等,以为“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最后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结局。
其实死地不是疾战就一定能存。如果快快作战就能生存,那就不叫死地,叫“快活地”了。死地,就是基本都会死,生的希望已经没有了,所以不求得生,但求死得够本,捞几个垫背的一起死!这就是亡命徒,战斗力就可怕了。
各家怎么讲死地呢?
曹操注:“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李筌注:“阻山,背水,食尽,利速不利缓也。”
李靖说得比较全:“或有进军行师,不因向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左谷右山,束马悬车之径;前穷后绝,雁行鱼贯之岩;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求战不得,自守莫安。驻则日月稽留,动则首尾受敌。野无水草,军乏资粮,马困人疲,智穷力极。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若彼要害,敌先据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纵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若此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须上下同心,并气一力,抽肠溅血,一死于前,因败为功,转祸为福。”
李靖讲了七种死地的情况:
一、“进军行师,不因向导,陷于危败,为敌所制”
进军行师,没找向导,自己盲目前进,迷了路,陷入危险的败局,为敌人所制。
所以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陷于绝境。李靖的第一条,就是地图一定要研究清楚,行军一定要有向导,才不会陷入死地。历代名将,都是把地图看得滚瓜烂熟,没事就看地图。刘邦入关破秦,美女金帛无所取,萧何先去国家档案馆把天下地图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对着地图发呆,胸中百万雄兵在那地图上来回演习。
二、“左谷右山,束马悬车之径”
左有深谷,右有高山,马得牵着,车轮子都有一半悬空的线路。敌人来了都不用打,挤一下我们就全掉下去了。
三、“前穷后绝,雁行鱼贯之岩”
前后都没路,只能雁行鱼贯一个跟一个通过的悬崖。
四、“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
刚抵达战场,兵形未整,既没有构筑工事,也没有来得及列阵,敌人就冲过来了。这时候要前进,没有策应,形不成冲击力;要后退,没有掩护,一退就成了溃退。
这种情况怎么办,兵法前面已经讲了,先处战地者胜,后处战地者败,以虞待不虞者胜。所以别人早准备好了,我们则乱哄哄的才到,没组织起来。所以基本就是个败局,没办法,只能一团混战,看自己平时训练,将士战斗力如何,有没有能力挽狂澜的英雄,杀出一线生机。
如果活出来,记住下回,一定要先到战场,先准备好。如果敌军已经先到了。咱就不到那儿去,隔三五十里扎营布阵,引他来。“兵陈未整,而强敌忽临,进无所凭,退无所固”的就是他了。赵奢破秦军,离敌营五十里下寨,引他来,留五十里路给他走,就是这招。
五、“求战不得,自守莫安,驻则日月稽留,动则首尾受敌”
求战,则打不着敌人;自守,又无险可守。驻扎则旷日持久,没有转机;行动则前后受敌,动弹不得。
六、“野无水草,军乏资粮,马困人疲,智穷力极”
比如进了戈壁沙漠,人无水,马无草,军无食,马困人疲,力量到了极限,穷途末路,无计可施。
七、“一人守隘,万夫莫向,若彼要害,敌先据之。如此之利,我已失守,纵有骁兵利器,亦何以施其用乎”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害之地,被敌人先占了,卡住了我们的脖子,再有骁兵利器,也发挥不出来了。
遇到这七种死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当须上下同心,并气一力,抽肠溅血,一死于前,因败为功,转祸为福。
吴王问孙子:“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之投命溃围,则如之何?”
我军被包围在死地,如何激励士卒突围?
孙子回答:“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隐吾能。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fán)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捐冠,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砺刀,并气一力,或攻两旁,震鼓击噪,敌人亦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深沟高垒,向敌人显示我们要坚守,安静勿动,敌人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然后开动员大会,告诉士卒们危急的形势,把牛杀了,车烧了,大家吃一顿大餐,准备做个饱死鬼。把粮食烧了,水井填了,灶平了,不准备做下一顿饭了。大家都剃光头,帽子扔了,头都不要了,留帽子有何用?
这样通过各种发狠的仪式,把大家都激励起来,以必死之心,冲出去。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九死一生,存活率太低,不能学。要学的是怎么不进入死地。进入死地之后,不能追求生,而是追求必死,但死得够本,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样或许有生的可能。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千万不要学韩信,自己把军队列水边,背水一战。韩信的背水一战,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他还有两千人在后面策应。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根本就是假的。如果他其他什么兵都没有,就那一万人,全部在水边死地,而他居然活出来了,那才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们都喜欢夸大,都喜欢添油加醋,夸大才有戏剧性,而每个人都偏好戏剧性,写正史的人,也偏好戏剧性,正史里调味料也加得不少。但事实都是冰冷的。所以我们读史,不要自己陷入戏剧性偏好的陷阱里去,以为自己可以把那戏码再演一遍,你去演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的剧本根本不是那样的。
现实的剧本是:进入死地的都死了,所以才叫死地。
吴王问:“若吾围敌,则如之何?”
如果是我们把敌人围在死地呢?
孙子答:“山峻谷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
兵法说:“若敌人在死地,士卒勇气,欲击之法,顺而勿抗,阴守其利,必开去道,以精骑分塞要路,轻兵进而诱之,陈而勿战,败谋之法也。”
那就别围死了,一定给他开一条生路,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障全胜,而且保证我军不受损失。
比如你围了一千人,如果围得水泄不通,务求全歼,你可能要付出八百人的代价,因为那是一千亡命徒啊。如果放一条路给他们跑,然后沿途一截一截地吃,可能跑掉二十个,但我军的伤亡可以在十人以下。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华杉详解
古代善于用兵的人,有如下几条指挥艺术:
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相及。
让敌军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
梅尧臣注:“设奇冲掩。”埋伏奇兵,冲散他、掩杀他,让他首尾不能相应。
众寡不相恃。
能使敌军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互依靠。梅尧臣注:“惊扰之也。”
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应,上下不能收容,散乱、仓皇,都找不到组织了。
卒离而不能齐,兵合而不能齐。
士卒散乱不能集合起来,集合起来也不能形成整齐的阵列。
杜牧注:“多设变诈,以乱敌人,或冲前掩后,或惊东击西,或立伪形,或张奇势,我则无形以合战,敌则必备而众分。使其意慑离散,上下惊扰,不能合和,不得齐集。此善用兵也。”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能够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军的局面,就停止。
曹操注:“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李筌注:“挠之令见利乃动,不动则止。”
就是扰乱他,他乱了,有机可乘,就攻击。如果他没乱,就不要进攻。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指挥的艺术是先扰乱敌人。但是,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型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
答:那就先夺其所爱。
曹操注:“先夺其所恃之利。若先居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曹操说“敌军所爱”是什么呢,就是他依恃的有利条件。我们先占了地利,我们就主动了。
张预注:“敌所爱者,便地与粮食耳,我先夺之,则无不从我之计。”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前面学的李世民破窦建德的战例,就是三千五百人先夺了虎牢关,把窦建德十万大军挡在关外。然后又寻机灭了窦建德的运粮部队,夺了粮食,窦建德自然就乱了。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华杉详解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为客”,侵入别国,客场作战。
“深入则专”,深入重地,士卒不敢逃亡,只能心志专一,拼命作战。
“主人不克”,敌军抵挡不住。因为我军在重地,敌军在散地。前面说了,散地则无战,他的战斗意志不如我们。
杜牧注:“言大凡为攻伐之道,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主人不能胜我也。克者,胜也。”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重地则掠,因粮于敌”。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抢掠,三军人马吃饱。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注意休养士卒,积蓄锐气,集中力量,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猜度。
曹操注:“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杜牧注:“斯言深入敌人之境,须掠田野,使我足食,然后闭壁养之,勿使劳苦,气全力盛,一发取胜,动用变化,使敌人不能测我也。”
深入敌境,抢掠田野,丰衣足食。然后呢?然后闭壁养之,深沟坚壁,养精蓄锐,气全力盛,然后一战而定。
王翦灭楚,就是这个战法。王翦率六十万秦军灭楚,到了楚国,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养精蓄锐,每日只是在军营里开运动会,让士兵们投石为戏。楚军挑战,王翦就是闭壁不与他战。秦军人多,楚军也不敢攻进来。这一养,就养了一年!楚人严阵以待了一年,姿势都僵了,开始活动活动,移动军队。楚军一移动,王翦即刻挥师决战掩杀,一战而定,楚国灭亡。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这句话信息量很大。人们看战争,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而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孙子说“先胜而后战”,等到开始战斗的时候,那是已经胜了才战的,是胜而战之,不是战而胜之。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又等到敌军的什么条件出现在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曾国藩带湘军,没有那么多奇谋巧计,就是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在曾国藩的日记里,当士兵旷日持久驻营围敌,他关注的都是肉食够不够,蔬菜有没有,最后下令:每一营,一定要种菜养猪。这样自己有新鲜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劳动,以养精蓄锐。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般用来告诫士卒,国家养你,你要到战场上报效祖国。不过这话原意并非讲这个,出处是《南史・陈暄传》:“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
三层意思。一是养兵千日,兵养着,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你不用,这气力都在。一用,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时,所以一定要等到那关键的一时,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一把用出去,才能制胜。就像两个人拿着刺刀决斗,你刺刀在手里拿着,没刺出去,气力都在。你一把刺出去,没刺着对方,刺刀又没收回来,这时候你就门户大开,气力全无,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对方一抓住这机会,你就完了。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于没刺出去的时候,刺出去就得有结果,如果刺出去没结果,恐怕就要被别人结果了。
第三层意思,是上一节说的,防备一刻不能松懈,一松懈,就被敌人端了。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把部队投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宁愿战死,也不会逃跑。因为“无所往”,也没地方逃。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死焉不得”,士卒敢于拼死,焉有不得胜之理。曹操注:“士死,安不得也。”
“士人尽力”,士兵到了这种境地,就不得不尽力了。曹操注:“在难地,心并也”,必须齐心并力。
《尉缭子》说:“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必死与必生固不侔也。”
一个强盗拿着剑在街上砍,万人皆避之。不是说这一个人勇敢,万人都懦弱。是因为他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兵士甚陷则不惧。
陷于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敌人了。已经死了,有什么可怕的?最可怕不就是死吗?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曹操注:“拘,缚也。”捆起来。俗话说:“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士卒深入敌境,到了无路可去的地方,就像被捆在了一起,必须齐心兵力死战。
杜牧注:“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尽不得已也,则人皆悉力而斗也。”
“以死救死”,这四个字很关键,不是拼死求生,一有了生念,就不容易拼死了,可能投降了,可能想办法逃跑了。而是没有生念,就是死,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才有生机。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告诫,都懂得戒备;不要上级要求,都懂得出力;不要约束鼓励,都能亲密团结;不用三令五申,都会遵守纪律。
张预注解说:“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也。”
张预说的,是一个成语:吴越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世代交战,两国是敌国、仇国。一天在一条渡船上,两国百姓都有,相互敌视。船到江心,天气突变,风雨大作,船眼看要颠覆,必须马上爬上把桅杆把帆降下来。这时船上的人,无论吴人越人,都争先恐后往上冲,同心协力,降下了船帆。这就叫风雨同舟,不用人做“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工作,仇人也能变亲人,形势比人强。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禁止迷信活动,消除部属的疑惑,战斗至死,也不逃走。
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
杜牧注:“黄石公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恐乱军士之心。’言既去疑惑之路,则士卒至死无有异志也。”禁止巫婆神汉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乱了军心,则士卒专心致志,誓死作战。
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将领装神弄鬼,给军队卜算一个大吉大利,让大家奋勇作战。田单守即墨,就用这办法,让一个士兵扮成神仙,向他行礼,侍奉他,每发令,都说是神仙的意思。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我们的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他们不爱财货,是要钱就不能要命;我们的士兵没有贪生怕死的人,不是他们不想长命,是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曹操注:“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
杜牧注:“若有财货,恐士卒顾恋,有苟生之意,无必死之心也。”
张预注:“货与寿,人之所爱也,所以烧掷财宝、割弃性命者,非憎恶之也,不得已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专诸有多勇敢呢?他受吴公子光(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的命令去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请吴王僚来家吃饭,专诸去上菜,上一条鱼,匕首藏在鱼肚子里面。当专诸从鱼肚子里抽出匕首刺向吴王僚的时候,吴王僚卫士的长矛已刺进他的背上。但他还是拼尽最后一口气,把吴王僚刺死了。
曹刿的勇敢呢?曹刿就是鲁国大夫,前面讲过的,在长勺之战,让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曹刿曾跟随鲁庄公与齐桓公在东阿相会,用匕首挟持齐桓公,定下盟约,收复失地。
把所有人绑上战车,谁也下不来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华杉详解
善于用兵的人,就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上的一种蛇。你打他的头,尾巴就来救应;你打他的尾,头就来救应;你打他中间,首尾一起来救应。
我们能不能让军队像率然那样呢?回答是肯定的。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世仇,但是当他们同舟共济,遇到暴风雨,他们都能像左手救右手一样协调的相互救援,军队何尝不能呢?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方马”,拴住马;“埋轮”,把车轮埋起来。所以用把马拴起来,把车轮埋起来的办法来防止士卒逃跑,是靠不住的。
曹操注:“方马,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你强迫士卒,不如利用权变之巧,造成他不得不死战的形势。
缚马为什么叫“方”呢?杜牧注:“缚马使为方阵。”不是把马缚在拴马桩上,是前马后马左马右马拴在一起,拴成方阵,不让他跑!
齐勇如一,政之道也。
杜牧注:“齐正勇敢,三军如一,此皆在于为政者也。”
陈皞注:“政令严明,则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三军之士如一也。”
张预注:“既置之危地,又使之相救,则三军之众,齐力同勇如一夫,是军政得其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曹操注:“强弱一势也。”让强者和弱者都能发挥作用,主要在于适当利用地形,使我军处于有利态势。
张预注:“得地利,则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敌,况刚强之兵乎?刚柔俱获其用者,地势使之然也。”
手下的兵有强有弱,要让强者弱者,都能并获其用。比如李世民三千五百人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战例。三千五百人怎么用呢?三千人守着虎牢关,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人也攻不进来。他带五百最强的出关挑战,让程咬金和秦叔宝率领,在路旁埋伏。然后他带着这五百强里最强的六个人,其中两个超级牛人,他本人和尉迟敬德,去挑战。李世民说:“有我这张弓,和你那把长矛,千军万马也近不了我们身!”他两个,带四个骑兵,就直挑窦建德大营,引了几千敌军到伏击地点,打了一个大胜仗。这胜仗开局一打,守关的三千人士气大振。这就是强弱并用,刚柔皆得。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团结如一人,因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从的情势,人人势不得已,只能听他的,除此无路可走,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
李筌注:“理众如理寡也。”这和前面《势篇》说的“治众如治寡,斗众如斗寡”是一个道理,掌握军政之道的人,指挥多少人,都和一个人一样自如,同进同退,齐心协力。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
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把捉,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华杉详解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曹操注:“谓清净,幽深,平正。”
杜牧注:“清净简易,幽深难测,平正无偏,故能致治。”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咋咋呼呼,而是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条有理,举止适度,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一场,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所以有人说,太忙的人不会成功。
我们想管住别人,对别人很多的规矩,很多的要求,却没有想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正,带来整支军队的正。所谓正人先正己,儒家说:“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兵家也有正身以齐军的道理。曾国藩的将道,突出一个“廉”字。他说士兵不懂兵法,也不知道谁本事大,但是在银钱上,个个都十分在意。若将领贪腐,他必不服你;若将领在银钱上特别清楚廉洁,他就认你。再能奖惩明白,还能让大家都得点好处,就个个都愿意跟你作战。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这不是愚民,是保密。不能让士卒知道作战意图。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整体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这是军事保密的需要。
曹操注:“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大家满怀信心地跟你干,不能让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么办。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为将者掌握全局。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行动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别人无法识破机关。
杜牧注:“所为之事,所有之谋,不使之其造意之端,识其所源之本也。”让大家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没人能推测你下一步的行动。
张预注:“前所行之事,旧所发之谋,皆变易之,使人不可知也。”总是变来变去,谁也不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因为军队里,不只是有你的兄弟父子兵,还有敌军间谍,还有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泄密的自己人。所以不能让任何人可以推测你的下一步行动,就要打乱一切让别人看起来有规律可循的东西。
另一方面,你反复无常,又怎能让大家都听你的呢?这又需要耍些手段。张预讲了唐朝名将裴行俭的一个故事,他刚让大家扎好营盘,突然下令移营到山上重新扎营。大家都非常不情愿,十分不满。到了晚上,突然下大暴雨,先前扎营的地方都被淹了,水深丈余。大家都惊叹,问您怎么知道要下雨呢?裴行俭说:“以后我叫你们干啥就干啥,别问我知道什么,为什么知道。”
裴行俭这一手很高,他若跟大家说可能要下雨,结果又没下,那他以后说什么大家就不信了。他啥也不说,如果晚上没下雨,也没人会和他的命令联系起来,无损他的威信;下雨了,他就成了料事如神,威信更高了。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驻军经常变换地方,行军多绕弯路,谁也不知道要去哪。
要让手下人保密,最好的方法就是他不知道那秘密,那敌人派多少间谍进来,也是白搭。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主帅交给部属任务,就像派他登上楼,然后抽掉梯子,他只能上,不能退。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主帅率领军队深入敌境,就像拔弩机而射出箭一样,只可往而不可返;把船烧了,把饭锅砸了,就在今日决一死战。将帅指挥士兵,就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大家只知道跟着走,而不知道要去哪里。
李筌注:“还师者,皆焚舟梁,坚其志,既不知其谋,又无返顾之心,是以如驱羊也。”船烧了,桥没了,死了撤退回去的心了,也不知道主帅打的啥主意,只能拼命跟着走,这就跟驱使牛羊一样。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难而取胜,这就是将军的责任。
我突然想起巴顿将军的名言:
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at no bastard ever won a war by dying for his country. he won it by making the other poor dumb bastard die for his country.
“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但你有责任让他们活着回来。用曾国藩的话说,你带他出来,当他战后回到家,回到父母兄弟身边,还是一个朴实的,只是更成熟的青年,而不是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不要带他学坏。
这就是仁者、儒将了。
成功是靠日拱一卒
原文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华杉详解
进入九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应对形势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员心理人情的掌握,都是为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是总结九地,为下文张目。
这里专门提出“人情”,就是对治气的强调,掌握心理人情,才能驾驭士气。不仅驾驭我军的士气,而且能驾驭敌军的士气。
儒家讲天理、国法、人情,兵法也讲人情。关于人情兵法,前面治气的战例里都有,就是注意士卒的心理,心理决定士气,士气决定战斗力。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过了劲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
日拱一卒,是完成任何工作、实现任何目标理想的关键。成功都靠拱卒,不靠出车,因为没有那么多车可以出。但很多人只喜欢出车,你跟他说拱卒的事,他就是不爱听。
曾国藩说读书的第二条,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你就不会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
这算是读书兵法吧。
进入敌境后就要万众一心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华杉详解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侵入别国,客场作战,深入敌境则士卒专心致志;入境未深则士卒军心涣散。
梅尧臣注:“深则专固,浅则散归。”这是前面说的重地、轻地、浅地的区别。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这里多出一个“绝地”,梅尧臣注:“进不及轻,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间也。”就是刚刚越境进入敌国,已经不是散地了,但还没到轻地。
四面通达的是衢地,深入敌境的是重地,入境未深的是浅地,背负险固,前有阨塞的是围地,走投无路的是死地。
这些不同的地势,分别怎么应对呢?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李筌注:“一卒之心。”让大家万众一心,一心一意。
杜牧注:“守则志一,战则易散。”在城中固守,则大家一心一意不让敌人攻进来;出城作战,有人就想借机逃跑回家。所以前文说“散地则无战”,宜守不宜战。
轻地,吾将使之属。
“属”,曹操注:“使相及属。”进入轻地,让部伍营垒密近连属,一来防止敌人来攻,可以相互救助;二来也防止士卒逃跑。
只问自己学到什么,不要纠结字面原意
读古文,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
原文
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华杉详解
争地,吾将趋其后。
这句有点麻烦,各家注解都不太一样。
曹操注:“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曹操等于没解,和孙子说的一样,他明白,别人还是不明白。这“后”,是什么“后”,抄到敌人后面?
杜牧注:“必争之地,我若已后,当疾趋而争,况其不后哉?”对于争地,如果我们已经落后,当急行军去争。
陈皞说杜牧注得不对。他注道:“二说皆非也。若敌据地利,我后争之,不宜后据战地而趋战之劳乎?所谓争地必趋其后者,若地利在前,先分精锐而据之,若彼恃众来争,我以大众趋其后,无不克者。”
陈皞说,如果敌人已经据了地利,我后趋而争,那不就成了后趋战地者败了吗?不过他这样说前人不对,理由也不成立。杜牧说的是,如果敌人跑前面了,我们要追上去赶在他前面,抢先到达争地,并没有说敌人已经把争地占了。
陈皞的注解是,若地利在前,我们先分精锐去占了,如果敌人恃众来争,我们再大部队抄他后路。
这样解,似乎又想多了。争地,争到了就是争到了,孙子应该没有说争到之后再去抄敌人后路的意思。
杜佑注:“利地在前,当进其后。争地,先据者胜,不得者负。故从其后,使相及也。”杜佑前面说得对,争地的性质,就是先据者胜,不得者败,这才叫争地嘛,所以不存在争到了之后再抄敌人后路的问题。不过他后一句“故从其后,使相及也”,又不明白了,是要后面的部队跟上,前后相及,不要掉队?
张预强化了杜佑的观点:“争地贵速,若前驱而后不及,则未可。故当疾进其后,使首尾俱至。”所以他说这个“后”,不是敌后,是自己的“后”。不要先头部队到了,后面的还没跟上,所以后军也要疾进,首尾一起到。
我估计孙子没那么复杂的意思。
张预还提供了另一个解释:“趋其后,谓后发先至也。”那么这“后”,是敌人先出发,我们后出发的“后”了。我想孙子更没有这个意思了,干吗说要后发先至呢?反正是要先至,孙子没管你是先发还是后发。
总结一下,我们不要想那么复杂,简单点,直接点,“争地吾将趋其后”,意思就是,对于争地,我们当疾进,抄到敌人后面,抢先到达。
读古书,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他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里,在他的整本书里,你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如果去纠结、争论、训诂某一句话、某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是徒事讲说,意义不大。特别是不要有胜心,不要一心想另立一说,另创新解,来胜过前人。
交地,吾将谨其守。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在交地,就要谨守壁垒,断其通道。
杜牧注:“严壁垒也。”敌人四面都可能来,我们就要修筑工事,深沟高垒,严密把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
衢地合交,结交诸侯,使之牢固,不要让敌人抢先和邻国结盟,也不可让他破坏了我们的盟约。
王皙注:“固以德礼威信,且示以利害之计。”
张预注:“财币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坚固不渝,则必为我助。”
重地,吾将继其食。
重地的关键是给养,是粮草,是物资。因为我们深入敌境,后勤跟不上,就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给养和物资。曹操注:“掠彼也。”抢掠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什么说中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就是因为中国坚持不投降,日本就无法获得中国的全部资源以投入战争,反而要消耗巨大的资源在中国战场。
圮地,吾将进其涂。
到了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就要快速通过。
曹操注:“疾过去也。”
李筌注:“不可留也。”
总之快速通过,不可耽搁。一耽搁,被人堵里面,就麻烦了。
围地,吾将塞其阙。
进入围地,被人包围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
就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兵法云,“围师必阙”,敌人包围我们,怕我们死战,就要留个缺口给我们,给我们一条生路,我们的士兵就没有死战的意志,就往人家给安排好的路上跑,我们一跑,他就击其惰归,围追堵截,最后把我们一截一截全吃掉了。所以咱们自己堵上缺口,告诉士卒们我们无路可逃了,只有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
北齐神武帝高欢当初在河北起兵的时候,曾经与尔朱兆、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等四将联军在邺南会战。当时尔朱兆等兵强马壮,号称二十万大军,将高欢骑兵二千,步卒三万,包围在南陵山。尔朱兆等围而不合,留一条生路给高欢跑,准备歼灭他。高欢把牛、驴集中起来,全拴在一起,把那路口堵死了,让大家看见无路可逃。于是将士死战,四面奋击,大破尔朱兆等。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到了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决心。
曹操注:“励士心也。”
杜牧注:“示之必死,令其自奋,以求生也。”
张预注:“焚辎重,弃粮食,塞井夷灶,示以无活,励之使死战也。”
辎重烧了,粮食也烧了,井填了,灶砸了,不活了,跟丫拼了!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
原文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shēn)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ī)。
华杉详解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所以士兵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陷于危急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这就是前面说“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的“人情之理”。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为心理决定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战斗力。
围则御。
曹操注:“相持御也。”
杜牧注:“严兵在围地,始乃人人有御敌持胜之心,相御持也。穷则同心守御。”
“不得已则斗”,曹操注:“势有不得已也。”
“过则从”,曹操注:“险之甚过,则从计也。”
孟氏注:“甚陷,则无所不从。”他没办法了,只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
张预讲了一个战例,就是我们前面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那一段学过的:班超伐交。
班超出使西域,在鄯善。鄯善王开始很热情,后来突然冷淡了。班超打听到,是匈奴使者来了。鄯善是跟汉朝,还是跟匈奴?如果鄯善和匈奴结盟,可能就先把班超一行人斩了作见面礼。班超一共三十六人,这就是甚陷于危急之地了。
班超把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直接攻打匈奴使者,把匈奴使团全杀了,鄯善王交代不了,就只能跟汉朝结盟了。
在千里之外的他国首都,三十六人要干这样大的事,班超有这个胆,其他人有没有呢?班超请大家喝酒,说明了危急的情况,问大家是要被鄯善送给匈奴,骸骨为豺狼食物,还是建不世之功,求富贵功名。众人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把自己的命运都交给他了。于是乘夜突袭,火攻匈奴使团营地,杀了使者,第二天把使者头颅提去见鄯善王。鄯善王吓破了胆,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和汉朝交好。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所以不知道其他国家的意图和计谋,就不能设计外交政策。就像班超这个例子,如果不知道鄯善所处的形势和匈奴的动作,就不可能作出那样的决断。
不知道山林、险阻、沼泽的地形,就不能行军。
不用向导,就不能得到地利。
曹操注:“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这三条前面已经说过了,在这里又重复强调一遍。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以上这几方面,必须都掌握了解,如果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四五者”怎么解,曹操注:“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四加五等于九,四五就是九地。也有人说,不是九地,就是泛指上面说的几条原则。
“霸王之兵”,不是霸王的兵,是霸的兵和王的兵。“霸”,是称霸诸侯;“王”,是号令天下,地位、境界、层次不一样。“霸”是大家都怕他,服他,都听他的,是老大,是大哥;“王”是天下共奉之主,是君父,是爸爸。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以霸、王之兵,去征伐大国,则敌国将内部分化,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力加之于敌国,则他国不能与他敌国结交。
梅尧臣注:“伐大国,能分其众,则权力有余也;权力有余,则威加敌;威加敌,则旁国惧,旁国惧,则敌交不得合也。”兵力强盛,排山倒海,敌国惧怕兵威,无法充分动员集结;威震天下,旁国人人自保,谁也不敢得罪我,所以没有人会与敌国结交。
比如晋楚争郑,晋国战胜,则郑国附晋;楚国战胜,则郑国叛晋附楚。大国赢了,小国再依附他,则大国更强,霸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要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毁灭他的国都。
杜牧注:“信,伸也。言不结外援,不蓄养机权之计,但逞兵威,加于敌国,贵伸己之私欲,若此者,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这里“信”通“伸”;隳,毁灭的意思。
贾林注:“诸侯既惧,不得附众,不敢合从,我之智谋威力有余,诸侯自归,何用养交也?”各国都怕我,不能动员集结,不敢结盟与我为敌,我的智谋威力强大有余,各国自然依附于我,哪还需要我去花那么多心思结交他们呢?
陈皞注:“智力既全,威权在我,但自养士卒,为不可胜之谋,天下诸侯无权可事也。仁义智谋,己之私有,用以济众,故曰:伸私,威震天下,德光四海,恩沾品物,信及豚鱼,百姓归心,无思不服。故攻城必拔,伐国必隳也。”
智力威权都在我这儿,靠我自己的实力,不可战胜的军队,天下诸侯就没有什么权谋机变好玩的了,只能乖乖地听我的。这样就能伸展我的私心,我的私心是什么?就是仁义智谋,匡济天下,不仅泽被天下人,而且及于万物猪鱼,则百姓归心,没有一个不服的,那我自然“攻城必拔,伐国必隳”了。
陈皞说的是王道了。不仅施于人民,而且施之于天下万物,施之于鸟兽豚鱼。比如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
商汤在郊外看见一个猎人张网捕鸟,四面张网,念念有词: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
天上掉下来的,地下冒出来的,四面八方飞来的,全部入我的网!
这是要一网打尽的节奏。
商汤上前说:“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有夏桀这样的暴君,才有这样的猎人啊!于是教他撤掉三面网,只留一面,教他一个新歌诀:“昔蛛罞(máo,蜘蛛)作网罟(gǔ),今之人循序。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蜘蛛织网啊,
只织一面吧!
我也学蜘蛛,
织网捕鸟哈!
要左你就左,
要右你就右。
要高你就高,
要下你就下。
三面自由飞,
一面是我网。
非要撞上来,
是你命不好。
我取犯命者,
余鸟您走好!
这个事情传开去,其他国家人民听到了,说:“汤之德及禽兽矣。”汤的德行已经及于禽兽了,何况人乎?于是四十国归附了他。
所以四面织网,未必得鸟。汤去三面而置其一面,就一网网了四十国,他网的可不是鸟啊!
又一次,商汤盖房子,工地上挖到一具死人的骸骨。众人准备当垃圾扔了。商汤说:“这是我们的同胞啊!”把这具无名尸骸很有尊严地葬了。于是天下人又传说:汤的德行已经及于死人了,何况活人乎?
于是百姓归心,无思不服。无思不服的结果是什么呢?当商汤开始征伐天下的时候,他往东打,西边的人民就不愿意了:汤怎么往东打啊?怎么不打我们啊?我们希望他来统治啊!他往西打,东边的又不愿意了:我们这边还没打完呢!怎么又往西边去了?他就这么统一了天下。
所以说,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你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领先,你就可以行王道于天下,不需要去跟这个结盟那个结交,勾这个的心,斗那个的角,那不是王霸之国干的事儿。比如美国,当初也有行王道的心,也有点百姓归心的意思。打伊拉克的时候,估计利比亚人也有不少盼着美军来的。可惜不能负责到底。
奥巴马不懂得一个最起码的规矩,什么叫领导世界?领导世界,就是要为世界牺牲自己。一点都不牺牲,哪有资格领导别人呢?今天想不流血牺牲,不靠自己力量,而是靠争天下之交,养天下之权来治天下,那就只能为天下耻笑。
不疑不惧,才能胜利
原文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华杉详解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无法”“无政”,是打破常规。
贾林注:“欲拔城,隳国之时,故悬法外之赏罚,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无法、无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要攻城拔寨的时候,就要悬超越法定的奖赏。战争是非常时期,要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
这就是为了胜利,平时的一些规矩就不遵守了,有临时的、特殊的规矩。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注:“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就是用的意思,赏罚明确,指挥三军,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方便整齐。
这就是前面多次说过的治众如治寡,用众如用寡。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梅尧臣注:“但用以战,不告以谋。”
王皙注:“情泄则谋乖。”
只管叫士卒去执行任务,不要说明为什么。为什么呢,知道为什么的人多了,就容易泄密,被人推测你下一步要干什么。
张预注:“任用之于战斗,勿论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
这是第二个问题,你告诉士卒为什么,他就要思考,要分析,一思考、分析,就难免要怀疑。他就不能坚定踏实地跟你干。
前面说过那个战例,士兵们刚扎好营,裴行俭就让他们拔营迁到高处,而且不给任何理由。士卒们十分不愿意。晚上下了大暴雨,之前扎营的地方全淹没了,大家对裴将军十分崇拜!
我们假设一下,裴行俭下命令的时候,加上说明理由:“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赶紧迁到高处。”那士兵们就要议论了,有人说要下,有人说不会下。若不会下,就该休息,不该折腾,话就多了。
到了晚上,下了,裴将军英明。如果没下,裴将军下次要指挥人就难了。而不告诉大家原因,即使没下雨,大家也没法把迁不迁营和下不下雨联系起来,裴将军想什么,不是咱们能猜的,高深莫测,总有他的道理,咱们听指挥就是了。
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曹操注:“勿使知害。”
王皙注:“虑疑惧也。”
张预注:“人情见利则进,知害则避,故勿告以害也。”
前面“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是不要让他思考,不要让他判断,不要让他怀疑,只一心跟着干。这里“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是只告诉他们去多利,不要告诉他们有危险。因为人情都是趋利避害。要让大家见利而亡命,不能见害而疑惧不敢进。
还是要人不疑,不惧。
置之死地而后生,谁真敢干?
原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华杉详解
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才能保存;把军队投放在死地上,反而才能得生。因为使士兵陷入危险的境地,反而才能操纵胜败。
曹操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未险难地,则士卒心不专。既陷难地,然后胜败在人为之耳。”
不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士兵不能置生死于度外,专心致志、死心塌地地殊死作战,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所以要把他们投放到亡地、死地、绝境,才能爆发出他们的小宇宙,打败敌人。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例,当然又要说到韩信的背水一战。不过韩信是把士兵们投到死地,但他自己却另有安排,还有两千奇兵在外面。所以士兵们在死地,他心里明白外面还有一个活结。
另一位将军,是真正把自己和大家都放在了死地,就是陈庆之涡阳之战。
陈庆之,南朝梁国名将,人称战神,据说是毛泽东最推崇的古代将领,他的战绩辉煌到令人难以置信,所以现在对他的历史是真是假还有争论。
陈庆之攻涡阳城,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与北魏军队相持,自春至冬,打了数十百战,师老气衰,将士劳苦不堪。这时北魏援军来,在梁军背后筑营,诸将怕腹背受敌,都想撤退。陈庆之说:“咱们来打了一年仗,钱粮靡费巨大,但大家却没有战心,都想退缩。敌人来包围我们,那太好了!我看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等他们把我们都包围死了,大家就死战了,那才是胜利之时!”
历来打仗,都怕被敌人“包了饺子”,陈庆之却盼着敌人来包自己饺子,因为他认为只有被包了,将士们才会发狠咬出去。
果然,魏军筑了十三座营盘来包围两军。陈庆之率众衔枚夜出,端掉了他四座,涡阳戍主王纬投降。再挑选三十个俘虏放回魏营,传递魏军败讯。陈庆之同时率军尾随在降卒身后,乘势攻击,余下九营全溃,魏军全军覆没。
忠言逆耳利于行,百依百顺有奸心
原文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华杉详解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
曹操注:“详,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
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指挥作战的事,在于顺着敌人的意图,让他得志,让他松懈,然后打他。
杜牧注:“夫顺敌之意,盖言我欲击敌,未见其隙,则藏形闭迹,敌人之所为,顺之勿惊。假如强以陵我,我则示怯而伏,且顺其强,以骄其意,候其懈怠而攻之。假如欲退而归,则开围使去,以顺其退,遂因而击之。皆顺敌之旨也。”
我们要打敌人,又找不到他的空隙,那就把自己隐藏起来,敌人要做什么,都顺着他,别惊动他。假如他强悍,要欺负我,我就示弱示怯,显得很害怕,让他逞强,让他骄傲,等他懈怠,然后设埋伏打他。假如他想撤退回国,我就开围一面,让他退出,然后击其惰归。
害人的道理都一样,就是顺着他,让他自己变坏。所以忠言逆耳,而奸臣对你都是百依百顺。
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并敌一向”,是并兵向敌,朝着一个方向,就是集中兵力攻其一点。
曹操注:“并兵向敌,虽千里而能擒其将也,是谓成事巧者也。”
指挥作战的事,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让他得志松懈,然后悄悄集中兵力,朝着一个方向,一举击之,则长驱千里,擒敌杀将,这就是巧妙能成事。
战例就是前面学过的,匈奴冒顿灭东胡的故事。冒顿杀了他父亲头曼单于继位。东胡见他初立,欺负他,派使者来说:“头曼的千里马不错,能不能送给我们?”朝臣们都说东胡无礼。冒顿说:“就一匹马,怎么不能给友邦呢?”给了。
东胡又来使者,说冒顿单于后宫美女那么多,分一个给我吧。朝臣们激愤,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要发兵攻打东胡。冒顿却说:“一个女人,怎么不能给兄弟呢?”给了。
这样,不仅东胡认为冒顿软弱可欺,冒顿自己的朝臣都觉得他没出息。过了一阵子,东胡又来使者,说匈奴和东胡之间有一块千里荒地,是无主之地,划界归我们东胡吧。
冒顿再召集朝臣会议。一些大臣心想你连老婆都可以送人,一块荒地算什么呀,再给呗,还问我们干啥,于是说给。
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能给人!”杀了主张给地的大臣,即刻起兵,千里突袭东胡。东胡毫无防备,东胡王被杀,土地、人民、牛羊,全都归了冒顿。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这是保密需要。曹操注:“谋定,则闭关以绝其符信,勿通其使。”
决定战争行动之后,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禁止两边百姓往来,也不许敌国使者进入。这样防止军情泄露,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厉”,严厉、严格、认真的意思。
“诛”,曹操注:“诛,治也。”商议决定。
在宗庙里秘密、认真地谋划军国大事。
杜牧注:“言廊庙之上,诛治其事,成败先定,然后兴师。”
张预注:“兵者大事,不可轻议,当惕厉于庙堂之上,密治其事,贵谋不外泄也。”
所以这里是两层意思,一是谋定而后动,先胜后战,赢了再打;二是计于庙堂之上,运筹帷幄之中,要绝对保密。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开阖”,“阖”,是门扇。曹操注:“敌有间隙,当急入也。”
敌人一旦露出破绽,当急速乘隙而入。
不过有时失败也在这里,敌人露出那“破绽”,可能正是诱我们亟入的假象。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先其所爱”,先占领敌人最心疼的战略要地。比如李世民战窦建德,先抢占了虎牢关,就把窦建德挡在关外了。曹操注:“据利便也。”
杜牧注:“凡是敌人所爱惜依恃之所为军者,则先夺之也。”战略要地也好,粮草辎重也好,凡是他爱惜的,倚仗的,就夺了他。
“微与之期”,这四个字怎么解又费劲了。
曹操注:“后人发,先人至。”后发先至,他没说“微与之期”四个字啥意思。
杜牧注:“微者,潜也,言以敌人所爱利便之处为期,将欲谋夺之,故潜往赴期,不令敌人知也。”
杜牧解释了“微”,是潜,不让人知道。这个说得通,所谓微行,微服私访,就是潜行的意思。
杜牧解释的“期”,是期待的地方,期待的目标。
所以“微与之期”,是秘密潜往我们期待的目标。但这“期”的主语就是我,不是“之”,不是敌人,所以还是不完全通。
陈皞、梅尧臣、王皙、张预四人的注意思一样,都是受曹操“后人发,先人至”六个字的影响。“微与之期”,与后发先至有什么关系呢。他们说,“微”,是把消息微微泄露给敌人。因为我们先占了那里,如果敌人不知道,所以他不来,怎么办呢?所以要微微把消息泄露给他,让他跟来,我们才能打他。
我觉得这四位发挥太多了。这四位,加曹操、杜牧,六个人的解释我都不满意。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郭化若将军的《译注》。他的注解很简单,“微与之期”,就是不要和敌人约期会战。
再查,“微与”,就是“不应该这样”的意思。《礼记・檀弓下》,那个大家都熟悉的嗟来之食的典故: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喊他“嗟!来食!”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
曾子听闻后说:“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郑玄注:“微,犹无也。无与,止其狂狷之辞。”孔颖达疏:“微与者,微,无也;与,语助。言饿者无得如是与!”
所以“微与”,就是不要。
“微”就是“无、非”,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不是这个人,我跟谁去呢?”
“微与之期”,战争不是决斗,不要跟敌人约好时间地点按时打,而是随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践墨随敌”,问题又来了。“墨”,是规矩。木工锯木板打家具,先划上墨线,然后照那个线锯。问题在“践”,这“践”,是守规矩,还是不守规矩?
按理应该是守规矩,践行嘛!但是古文“践”同“剪”,灭除的意思,所以说是不守规矩,也对。
杜牧说是守规矩:“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人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也。”
贾林说是不守规矩:“践,除也;墨,绳墨也。随敌计以决战事,惟胜是利,不可守以绳墨而为焉。”
曹操注:“行践规矩无常也。”他没说践是守规矩,还是不守规矩。他说守规矩的时候不守常法。
郭化若将军注:“实施作战计划时,要灵活地随着敌情变化作相应修改,来决定军事行动。”
这是正解。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曹操注:“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开始时像处女一样沉静柔弱,一旦敌人露出破绽,则动如脱兔,让敌人来不及抵抗。
附录:《九地篇》全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