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作者:许保林·著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第九章乡兵团练类
第一节概述
乡兵团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完全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组织,大都有当地的地主分子所掌握,所以也可以说是地主武装组织。
乡兵自北魏末年地方豪强建立以来,隋、唐、五代均有设置。宋代乡兵亦称民兵,一般按户选抽,或由土人应募,内分强壮、弓箭手、土丁、弩手等。元政府掌握的乣军、寸白军、畲军和元末各地的”义兵”,亦属乡兵性质。明代乡兵名目繁多,有隶军籍的浙兵,有不隶军籍的民壮、义勇、土兵等。清代的乡兵也很复杂,有乡勇、勇营等。曾国藩、李鸿章用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湘军、淮军起初也属于乡兵,只不过后来上升为正规军而已。团练又称”团兵”或”团结”。
唐武则天时便广泛建立。唐代宗时明令规定:”差点土人,春夏归农,秋冬追集,给身粮酱菜者,谓之团结。”乡兵团练作为地主武装,主要用于镇压农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秩序和地主阶级利益,是一支反动的武装力量。明清时期的乡兵团练也用于抵御倭寇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映这部分武装及其军事活动的著作,即属乡兵团练类兵书。
由于城守类兵书多记地主武装抵御农民起义军的进攻,故多有乡兵团练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练勇刍言
《练勇刍言》是关于训练乡勇的兵书。王鑫撰。王鑫,字璞山,清末湖南湘乡人。少年时以罗山为师,就学于湘乡山中。课余时间学习战术、击技、剑术、超距等军事知识,并整队为战阵,进行演习。王鑫性情刚猛,学习军事尤为认真。
清咸丰三年(1853年)冬天,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跟随曾国藩在湖南长沙训练乡勇。本书就是他训练乡勇的教材。王鑫治军以训练为急务,以忠义教育兵勇,所属乡兵于练习刀矛火器之暇,转相传诵《孝经》、《四书》。他精通战略,作战善以少击众,被称为”王老虎”。因与曾国藩有矛盾,后别领一军,转战湖南境内,援助江西,多次获胜,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守巡道。因病死于军中,谥壮武。
《练勇刍言》五卷,五篇,约一万字。据王鑫自序讲,五篇之外,尚著有《技击》、《阵法》、《述古》三篇,未来得及刻印,因咸丰四年(1854年)在岳州打了败仗,耻于公诸于世。咸丰七年(1857年)拟重加订正刊行时,仅存五篇,后三篇佚失。这五篇内容主要讲人员、武器装备编制;号衣、腰牌、名册等制度;各级军官及士兵的职责;战时和平时的指挥信号;军中赏罚条例;训练科目及方法等。具体篇目如下:
营制一:每队之制、每哨之制、每营之制、长夫之制、随营之制、帐棚之制、响器之制、旗帜之制、号衣之制、腰牌之制、名册之制、结状之制。
职司二:营官之职、帮办之职、正哨长之职、副哨长之职、什长之职、左伍长之职、右伍长之职、侍勇之职、壮勇之职、游勇之职、护勇之职、散勇之职、探勇之职、伙勇之职、长夫之职、诸色随营人等之职。
号令三:响器、旗帜、暗号。
赏罚四:重献计、重侦探、辨战功、厚恤养、贵亲爱、明功罪、辨尊卑、禁骚扰、绝谣言、戒漏泄、止喧哗、严出入、明分数、定晨昏、申夜禁、勤操习、重军器、慎战斗、戒贪财、戒恃胜。
练法五:练目之法、练耳之法、练口之法、练手之法、练足之法、练身之法、练心之法、练胆之法、练谋之法、练识之法、练气之法、练精神之法。
《练勇刍言》为训练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队而作,政治上无疑是反动的。但是从军事的角度看,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例如,主张”凡赏罚务须严明,不可稍涉偏私。”(卷二《职司》)要求赏罚使每个人都知晓,真正达到惩劝的效果。提出军官要与士卒”同甘苦,均劳役,恤饥寒,问疾兵”(卷二《职司》)。对军官的权限,规定平时遇事要请示汇报,但战时可以临机决断,”临阵时,有不容缓办者,虽大事亦可先行处决。”(卷二《职司》)提倡军人之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规定:”同队有受伤及疾病,能尽心扶持调养,不辞劳瘁者,查明记功。””有能解释同队小忿,使相亲爱者,记功。””有能以武艺尽心教人者,分别行赏。”(卷四《赏罚》)提倡士卒尊敬长官,规定士卒不仅要尊敬本单位的长官,而且要尊敬其他单位的长官。为争取民心,特别强调民众纪律,规定:”所过地方,务须秋毫无犯,不得强买强卖,勒赊勒借,擅动民间一草一木,如违立新。”(卷四《赏罚》)重视戒除恃胜骄傲情绪,他总结了胜兵易骄,骄兵必败的规律,把”戒恃胜”作为一条纪律,规定:”打胜仗后,尤宜加意提防,如或松劲,重责不贷。恃胜者败,古今一辙。打胜仗后切勿稍怀骄心,如有以得胜二字傲人者,削功不录。”(卷四《赏罚》)在训练方面,较之戚继光的”六练”,有些地方有所发挥,如提出”练谋”、”练识”等。认为不仅军官需要练谋,兵勇也要练谋,”练出一副名将本领来”(卷五《练法》),为将官出谋画策。还指出:”有识自然有胆。人所见为可怕之事,我偏有道理处之;人所见为难能之事,我自有力量担当。”(卷五《练法》)
《练勇刍言》除了政治上反动外,内容上也有不少封建糟粕,如因太平军用黄色旗帜,便取木克土之意,规定乡兵旗帜均用蓝色。他还用宿命论教育兵卒不怕死,胡说什么”死生自有命在,命该死,虽善逃,生路断,不能延过一时半刻。
命不该死,虽当万无生理之时,偏救出命来了。”(卷五《练法》)等等。这些内容无疑是应该认真剔除和批判的。
《练勇刍言》初刻于咸丰三(1853年)、四(1854年)年间,重刻于咸丰七年(1857年)。以后又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兵书三种》本等。
第三节乡兵管见
《乡兵管见》是清代关于保甲团练的兵书。李柬撰。李柬,字敬之,清北平(今北京)人,生平未详。
清代已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上日趋腐败,经济上加倍对农民盘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纷纷揭竿而起,造反起义,”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卷一)封建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地主大户惶惶不可终日。地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便大兴保甲团练,建立地主武装。于是一批专讲团练乡兵的兵书应运而生,《乡兵管见》就是其中的一种。
《乡兵管见》完全是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作,作者直言不讳地说:”团练之设大半皆为富者设也。”(卷一)其直接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因此,本书在政治上、思想上是反动的。但它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类型,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军的仇恨、恐惧、镇压和作战特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所以也适当予以介绍。
《乡兵管见》共三卷,卷一为”乡兵劝谕”,是建立乡兵的总纲和动员令,讲建立乡兵的必要性、可行性,动员富者出财、贫者出力,早建乡兵,认真团练,煽动群众以农民军为敌;卷二为”乡兵章程”,记述保甲方法、乡兵的选拔、编制、赏罚、训练、经费来源、火药火器的制造、侦察、巡逻及作战要求等;卷三为”乡兵杂说”,讲乡兵应严禁的弊端和注意事项。如书中指出:不可私斗,不可违令,不可虚发火器,不可偏徇赏罚,不可勒捐口粮,不可招募外勇,不可临阵退缩,官不可扰团,团不可抗官等。
《乡兵管见》的所谓乡兵之法就是”以民卫民”,”以民治民”,”要使人人皆兵,时时有备。”(《卷一》)其作战指导原则是”处处有团,村村相应”,坚壁清野,以主待客,以饱待饥,以逸待劳,”四面围剿”,使农民军”八面受敌”(《卷一》)。乡兵的组织原则是由本乡自办,官府不要干预;乡兵成员在本乡人中选拔,不招募外乡之人。其原因是,”本乡之人,有事则一呼立至,无事则各安生业,可以永久长行。”(卷三)而外方之人,来历不明,又无保卫家产的迫切感,”聚则不能散,散则不能聚,长年养给,需用甚多。”(卷三)
《乡兵管见》采用以情寓理的方法,作者一会为富者说话,一会又为穷人”着想”,目的在打动所有人的心,使富者出财,穷者出力。用他的话说就是”导之以劝谕,晓之以章程,使知团练为保卫身家之至计,有利无害”,使”民心情愿”(卷三)。读起来好象”条条是道,娓娓动人”(《乡兵管见》史序),颇具煽惑力。实际上是借民众的力量镇压农民起义。
《乡兵管见》现存有清咸丰九年(1859年)石印本、咸丰十年(1860年)陕西布政使司刊本、《兵书七种》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