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代军事的若干因素·第一
作者:徐继素 陈君慧
出自————《世界当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影响当代军事的若干因素
军事是与准备和从事战争直接相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性战争,就整个世界而言,保持了大体和平的局面。然而,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长期处在冷战之中,它们为准备战争和谋求军事优势进行了持续、激烈的军备竞赛,以它们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对峙,各种局部战争、军事冲突以及国内战争接连不断。这些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一些地区处在长期不稳定的局势中;并且促使许多国家进行了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准备,使整个世界的军备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这决定了当代世界军事的基本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在相对稳定的格局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它们既推动了冷战、集团军事对峙和军备竞赛,引发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又制约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的规模,从而构成当代世界军事的基本背景,对世界军事的走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素
1、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当今世界上,准备战争、以战争相威胁和进行战争,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所以,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对世界军事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动战争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遭到彻底失败,成为被占领和被管制的国家。多数战胜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和巨大损失。战前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力量被严重消耗,已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依赖美国。苏联也遭到巨大破坏,但在战争中积聚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欧亚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是唯一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战胜国,成为在世界各地拥有最广泛影响的大国。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通过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大致划分了它们在欧洲和东亚的势力范围,由此形成了被称为” 雅尔塔体系” 的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此后,美国和苏联成为拥有广大势力范围和全球影响的超级大国。这对世界政治和军事具有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美苏两极对立,它们在被分割的欧洲建立了两大军事集团。这与近代以来直到二次大战爆发前在欧洲多次出现的以几个势均力敌的大国并存为特征的格局有重大差别。在两极格局下,只有超级大国拥有发动和进行世界大战的能力,但它们都有许多既得利益要维护,军事力量又处在大体平衡的状态,都不愿因贸然发动战争而冒损害乃至毁灭自身的风险,也不愿使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扩大到足以损害自身利益的程度,并且有能力遏制某些局部冲突和可能造成冲突的因素。而其他国家不仅实力远逊于超级大国,甚至在两极之间纵横捭阖的余地也极其狭小。事实上,战后几十年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能这样做。两极格局因而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稳定性。而且,势力范围的划分不仅具有地理政治的含义,还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更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稳定性。所以,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遏制新的世界大战的作用,并且遏制或限制了某些局部冲突。
另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的地位都主要是靠军事力量支撑的。它们为维持和加强既有地位而进行大规模的军备竞赛,积聚了足以多次摧毁世界的核力量,使世界长期处在核战争的阴影下。它们相互进行遏制与反遏制、扩张与反扩张的斗争,有时甚至剑拔弩张,使国际局势长期处在冷战的紧张状态下。它们竭力维护既有势力范围,不惜进行武装干涉。它们力图扩大势力范围,在世界各地展开激烈的竞争,虽然始终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却策动、参与、操纵、支持、纵容了许多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和国内战争。事实上,战后发生的大多数战争都不同程度地有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背景。
所以,两极格局也是当代世界不稳定、不安全的重要根源,是导致或强化多数战争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解决殖民地的地位问题,却促使民族独立运动在战后走向高潮。英国和法国等殖民国家虽然在战争中被削弱,战后初期仍力图恢复殖民体系,引发了同一些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冲突,在一些国家还发生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战争。然而,非殖民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到了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原殖民地获得独立。这是当代世界最重大的政治变化之一,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绝大多数新独立国家经济落后,存在着诸多政治和社会问题,一些国家政局不稳;一些国家间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某些争端。这些国家独立后,美国和苏联先后把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扩大到那里。它们用冷战的观点看待那里的事务,力图控制那里的某些国家,利用那里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干涉,甚至进行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它们的作为加剧了许多地区的动荡,对许多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那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生局部战争、军事冲突和国内战争的主要地区。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新独立国家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它们强烈反对大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干涉,反对集团政治,广泛支持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
60年代初,部分发展中国家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主张奉行独立政策,不参加可能卷入大国冲突的军事联盟,不与大国缔结军事联盟。到80年代,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增加到100 多个。所以,从整体看,新独立的原殖民地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是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它们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日益增强。
欧洲大多数国家和日本等国在战后初期分别与美国和苏联结盟,加入了两大军事集团。这是出于政治、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对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也是冷战的参与者,有些国家还曾是积极参与者。但是,这也使它们的领土成为超级大国军事对峙的主要场所,并且被认为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最可能的战场。这些国家曾经遭受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厌恶、反对战争的情绪普遍比较强烈。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上的独立倾向和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日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两极格局中的困难处境,因而比美苏两国更强烈地期待东西方关系的和缓。
在冷战中、后期,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采取与超级大国不同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超级大国对各自军事集团的控制,有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所以,它们随着政治力量的增强,日益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此外,二次大战以后,在包括美国和苏联在内的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以及其他国家,出现了日益广泛的民间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代以来多次遭受外国入侵,经历了长期的战乱,1949年以后长期处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积极争取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倡导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原则,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和对外扩张。
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了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坚持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中国为防止世界大战的发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经济
战争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维护或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军事力量总是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所以,在经济与军事之间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达到前所未有的巨大规模,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实力有较大程度的增强;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经济差距显著存在;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日益注重经济发展问题。这些变化都对当代世界军事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迅速发展首先使各国的经济实力普遍增强。这使各国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军事领域。仅从军费数量上看,战后几十年来,多数国家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据统计,世界军费总额1960年已达4000亿美元,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直接战争费用(2080亿美元)的两倍;到80年代后期超过10000 亿美元,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的直接战争费用(11170 亿美元)。美苏两国的军费占世界军费总额的将近一半。到冷战后期,美国年军费3000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一位,超过战前按当时价格计算的美国年国民生产总值,接近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费总额(341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军费约占世界军费总额的80%左右。由于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较多,军费所占比重一般为2-5 %。但在80年代,美国占近7 %,苏联占近9 %。一些冲突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更高。数量空前巨大的军费是军备竞赛的经济基础。
随着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不仅表现为世界贸易额的增加,对外贸易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即许多国家的经济更加依赖对外贸易;而且表现为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即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这促使世界经济更趋一体化,出现了一些超越国家利益的因素。从东西方关系看,在冷战时期,这种一体化主要局限在各自集团的内部,相互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冲突都有限。但在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各国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都谋求有限度地扩大交往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沟通了两大军事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关系。这些有助于降低军事对峙的程度与缓和紧张局势,对制约世界大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战后几十年来,特别是西方国家对进口资源的依赖日益严重。超级大国争夺对重要战略资源产地和运送这些资源的战略通道的控制权的斗争更加激烈,加剧了一些地区的不稳定,加剧了某些局部冲突,有时甚至使国际局势走向战争危机的边缘。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在战后初期,由于多数国家尚未从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中恢复过来,美国经济曾占世界经济的将近一半。苏联的经济力量居第二位。这是它们成为超级大国的基础之一。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复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影响逐渐缩小,与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利益冲突有所增加。这是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发生在西方集团内部。冷战时共同的政治和安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它们抑制经济上的利害冲突。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相对下降,严重损害了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由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其中经济和科技的因素,对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单一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竞争比军备竞赛更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政治与军事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综合国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军备竞赛。但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南北经济差距扩大,日益成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维持军事力量和进行战争的费用急剧增加,并且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战后以来,新型武器装备不断涌现,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美国和苏联的主要武器系统都已更换三代以上。据估计,武器装备每更换一代,费用就要增加5-10倍。例如: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架战斗机的费用为几万美元,80年代已达1500-5000 万美元,90年代初的一架最新型隐形战斗机超过1 亿美元;80年代一艘攻击型航空母舰的造价为35亿美元,是二战结束时的11倍;80年代一枚新型战略导弹的费用是50年代同类导弹的60倍;一辆主战坦克的价格,70年代初是30万美元,到80年代初已上升到250 万美元。连经济力量最雄厚的美国也难以承受如此高的费用,无法在新一代武器系统研制出来后迅速全部淘汰原有武器装备。现代战争的消耗也迅速上升。据统计:二次大战期间每个士兵日均消耗物资20公斤,到80年代已达数百公斤;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日平均费用为二战时交战各国日均费用的6 倍,而海湾战争只是一次局部战争,多国部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并不多。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还大大提高了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损坏率。据估计,如果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发生全面战争,武器装备的损耗将远远超过现代经济的生产能力,即使平时大量储存也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如果再考虑到战争造成的间接损失,现代全面战争对于交战双方都将是损失明显大于可能通过战争获得的经济利益。这对制约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科学技术
武器装备是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的技术前提。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军事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出现了诸如信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它们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使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军事的面貌。现代科学技术还深刻影响了世界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并由此对世界军事产生间接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发挥主要作用的原有热兵器,通过不断的技术改造,速度、射程、杀伤破坏力、机动性、打击的精确度等性能全面提高,许多性能提高数倍,从而使其作战效能相应大幅度提高。另一个方面是,出现了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没有或在战时尚极不成熟的新式武器装备,例如: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军用卫星等。后一方面的影响意义更深远。其一,军事斗争更加具有立体性质。20世纪初,战场由地面、水面和水下扩展到空中,从50年代后期起进一步向外层空间拓展,使战场在高度上具有五个层次。其二,打击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在50年代,出现了具有洲际打击能力的战略武器,把实施直接打击的范围扩大到全球。这不仅扩大了战场的纵深,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前方与后方的概念,使全世界任何地点在世界大战中都可能是不安全的。在以往的世界大战中,美国参战而本土未遭到袭击,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太平洋和大西洋不再是天然屏障,美国不再享有免遭打击的战略优势。其三,武器的杀伤破坏力空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一枚原子弹造成约20万人死亡、16万人受伤,远远超过了任何常规武器所能造成的伤亡。而现在核武器的爆炸当量提高上千万倍,杀伤破坏力进一步增强,核武器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对立双方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核武器,而且无法有效防御核打击的情况下,战争发动者不得不承担自身遭到严厉报复的风险,从而很难通过核战争获取任何利益。核武器的出现还表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类掌握了足以摧毁世界,从而威胁自身生存的能力,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政治和道德问题。总之,现代科学技术使武器装备的直接打击范围空前广大,达到足以履盖全球的程度;使其威力空前巨大,达到使核战争难以实现传统的战争目的的程度。这既使可能发生的世界大战空前残酷和激烈,又产生了新的制约世界大战的强有力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还加快了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期限大约是20-30 年,而在战后逐步加快到10年以内,甚至出现新研制出的武器尚未或刚刚装备部队,在某些方面又出现新的技术进步的情况。这促使超级大国丝毫不敢松懈地把极大的力量投入军备竞赛,也加重了它们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世界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制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在促进经济发展诸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倚重科技进步。
这意味着,在当代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用促进科技进步的办法可以更便利地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付出的物质代价和政治代价都可能更小,而使用传统的军事征服的办法争夺资源和市场则可能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比较效益和必要性都相对下降。所以,尽管当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在总体上却并未因此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相反,随着各国逐渐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于增进经济利益的重要作用,都相继把加强本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心放在科技进步上,使军事力量的作用相对有所下降。这表明,现代科学技术正在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增强的制约战争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将深刻影响未来世界格局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