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间篇·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用间篇·第三

用间篇·第三

作者:仝晰纲

出自————《历代名将治军方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用间篇·第三

        用间,就是使用间谍。自古以来用间就与军事谋略、战争智慧联系在一起。中国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用间,在中国战争史上也出现了许多用间成功的范例,用间构成了古代军事谋略的重要内容。

        《孙子兵法》有《用间篇》,提出了完整的用间理论。孙子认为,战争兴师动众,耗费无度,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要了解敌情。而了解敌情的最好途径就是用间。孙子将用间分为五个类型,即“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两军对阵,除派出间谍侦探情报外,还要防备敌方的间谍,对已搜索出的敌方间谍要优礼款待,重金收买,使其为我所用。这样我方就可以利用“反间”了解一些情况 ,进而“乡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由此而了解了情况,就可以使用“死间”向敌方传递假情报。上述工作完备后,就可以使“生间”达到目的后安全返回。这五种间谍的使用,主持者都必须精通。

        孙武认为,在军队中任何人没有比间谍更为亲近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凡是进攻敌军,攻打城堡,都必须事先打听到守城的将官、左右亲信、守门人员和近侍官员的姓名和基本情况,这些情况的获取主要依靠间谍,几乎可以说尤所不可以用间谍。但是,非有高明的智慧不能利用间谍,不仁不义不能支配间谍,不执著用心不能从间谍处取得真实的情报。因此,使用间谍是一个高超微妙的学问。

        孙武以后,用间的范围不断扩大,《吴子·料敌》的中心内容就是分析判断敌情,料敌的前提条件就是间谍提供的情报。收集情报成为用间的重要内容。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多次用间,使项王失去了范增、钟离昧等人。在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期间,也多次使用间谍,并取得了很大成效。魏晋时期,曹操离间马超、韩遂,可称得上用间的典范之作。祖逖巧用乡间、石勒用间灭王浚都很成功。

        唐代名将李靖对用间理论进行了总结,他说:“历观古人之用间,其妙非一: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问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问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并称历史上的子贡、史廖、陈轸、苏秦、张仪、范雎等,都是凭借用间而成功的。从李靖的论述看,他把用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敌人内部,如间君间亲、间能、间左右等,使其高层决策人物之间产生裂痕和矛盾;二是从外部孤立敌人,如间助、间邻、间纵横等,通过外交手段达到破坏敌人联盟的目的。李靖在重视用间的同时,还重视防间,他认为内部的团结是防间的关键,只要君臣无猜,竭诚以待,即使敌方使用离间计也难以成功。另外,李靖还注意到了用间的危险,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①

        唐代李筌把间谍称为行人,其《太白阴经·行人篇》专门对用间进行了讲述:“夫行人之用事有二:一曰因敌国之人,来观衅于我,我高其爵,重其禄,察其辞,覆其事,实则任之,虚则诛之,任之以向导。二曰吾使行人观敌国之君臣左右执事孰贤孰愚,中外近人孰贪孰廉,舍人谒者孰君子孰小人,吾得其情,因而随之,可就吾事。夫三军之重者,莫重于行人,三军之密者,莫密于行人。行人之谋未发,有漏者,与告者皆死。谋发之日,削其稿,焚其草,金其口,木其舌,无使内谋之泄。若鹰隼之入重林,无其踪;若游鱼之赴深潭,无其迹。离娄浼首,不见其形,师旷倾耳,不聆其声。微乎!微乎!与纤尘俱飞。岂饱食醉酒,争力轻合之将,而得见行人之事哉。

        ①《李卫公问对》卷中。

        宋朝时,与辽、夏、金少数民族同时并存,相互间用间活动很多,如种世衡用间西夏,李允则捉间放间,岳飞、韩世忠、刘綺在对金战争中也都曾成功用间。

        明代署名“西湖逸士”著的《投笔肤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仿孙子之遗旨”分列十三篇,其第五篇《谍间》阐述了作者对用间的深刻认识,《谍间篇》题解日:“谍间者,谍知敌情,而乘间隙以人之也。欲攻欲守,非知敌情不可。欲知敌情,非谍间何以得之。得则胜,失则败,其机至微。”关于用间的意义,《谍间篇》日:“是故伐人以其主,贤于以己伐之也。谋人以其臣,贤于以己谋之也。散人之交而合其斗,贤于以已斗之也。”也就是说,打击敌国之君使之自乱其国,比自己直接去打击它要好些。谋算敌国臣子使其乱其政,比自己直接去谋算它要好些。拆散敌人的同盟而使之相互攻击,比自己直接去进攻它要好些。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间。伐人以主,如陈平间项羽而去范增;谋人以臣,如大夫文种货赂伯蓊而亡吴国;散交合斗,如张仪散,六国合纵使之相攻伐。对于用间的技巧,《谍间篇》曰:“欲得敌情而间之者,当先采物价之腾平,察风俗之好尚,關人事之喜怒,上下之乖和。然后因隙间亲,因佞间忠,因利间争,因疑间废,诳其语言,乱其行止,离其腹心,散其交与,间谍之妙也。”同时,《谍间篇》还提出用间要不惜重金,“吝千金而失间之心者,败也。捐千金而得敌之情者,胜也。”刘邦使陈平间楚给以重金,令其自行支配,不问所去,终于离问了项羽与范曾、钟离昧的关系,瓦解了楚军的领导核心,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谍间篇》重视用间,但反对依赖间谍,它说:“间谍可用而不可恃,用之者智也,恃之者愚也。”用间可能成功,也有凭间而失败者,为军者不可不察。

        清代朱逢甲,着有《间书》,集中反映了清代的用间思想。朱逢甲生活在清王朝开始衰败的十九世纪中期,农民反抗斗争不断,他亲身参与了镇压起义的活动,认为用间可以在镇压农民反抗的斗争中发挥巨大作用。他在《间书·自序》中说:“黔苗变起,土寇应之,寇多如毛,号称数万。城屡陷,官殉,饷则匮矣,兵则惬…..当斯时而欲建一策,使饷不糜,兵不败、练不伤,安坐而擒逆首以勘平。有是策乎?日:有。莫如用间。”朱逢甲编写《间书》的用意,显然是为清政府提供用间的经验。他在编写过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批驳了宋、明一些人轻视用间的思想,介绍了《六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李卫公问对》等兵书中的用间思想。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用间理论。如“师其意而变通之”,反对对古代的用间经验生搬硬套,强调用间要在“巧”字上下功夫,主张以“贤。能为生间”等。《间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用间的专门性著作,辑录了大量用间史料,并有按语进行评论,对研究古代用间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战争史上,用间成功的例子俯拾即是。通过对古人用间事例的了解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正确了解中国历代名将的治军用兵方略,而且也有益于提高我们的反间能力。

        一、因间

        因间,就是“因其乡人而用之”,也可以叫做“乡间”。即利用敌国或敌占区的乡人为间谍,以获取情报。据《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在做豫州刺史时,收复了被胡人占领的雍邱地区后,对当地住户以礼相待,施以恩惠,有许多当地住户的子弟在北边为胡人做事,祖逖对他们也不怀疑和迫害,这些住户对祖逖感恩戴德,纷纷向祖逖通报胡人的情况。他们就成了祖逖的“乡间”。祖逖利用乡间获取的情报,屡败胡兵,收复了不少失地。乡间一般在邻国边界地区使用,难以察觉,但乡间只能获取一般的情报,对于重大机密乡间则难以获取。

        (一)匡章“因间”渡泌水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①即利用敌占区的人了解敌情。战国时期齐将匡章在进攻楚国时,利用“因间”取得了成功。战国时期,齐国与秦国分别是东方和西方的大国,其他诸侯国或依附于齐国,或依附于秦国。秦武王时,派大将甘茂约魏国一同伐韩,经过艰苦作战攻下了韩国的宜阳(今河南宜阳),从此将势力扩展到中原。不久,秦国又令樗里疾、甘茂攻伐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和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北)、晋阳、封陵(今山西永济西南)等。秦国节节向东进逼,使韩、魏受到很大威胁,韩、魏转而依靠齐国。齐国为了扩大抗秦的力量,齐宣王还亲自写信给楚怀王,建议他加人到合纵反秦的行列,楚怀王鉴于当时的形势同意参加合纵反秦。

        秦国为了削弱齐国的力量,厚赂于楚,楚国见利忘义,背齐而亲秦,并与秦通婚,秦昭王和楚怀王还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会盟,俨然一对盟友。楚国与秦国结盟,激怒了齐宜王。齐宜王十七年(前303),齐国与韩、魏三国联合伐楚。楚国将太子横入质于秦向秦求救。秦出兵救楚,齐、韩、魏三国才引兵而退。

        ①《孙子兵法·用间》。

        齐宜王十八年(前302),入质秦国的楚太子横与秦大夫有私发生矛盾,太子横杀死有私逃归楚国,秦、楚关系破裂,齐、韩、魏乘机大举进攻楚国。齐宣王十九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联军进攻楚国的方城(今河南方城东北。楚国令大将唐蔑率兵抵抗。双方夹泌水(今河南唐河境内)相持,因齐、韩、魏的军队不知泌水深浅,不敢轻易渡河,双方相持了六个月仍未发动进攻。齐宜王派周最前去催促匡章,言辞刻薄,盛气凌人。匡章对周最说:‘杀掉我,罢免我,残害我的家族,这些都是大王能够做到的。可是,不能交战时偏让我交战,该交战时偏不让我交战,这些事情大王是不能强迫我做的。”于是,匡章仍令大军与楚国夹泌水而阵。

        匡章派人侦探泌水何处水深、何处水浅,以选择渡水地点,但由于楚军在对岸射箭阻挠而不能接近泌水。后来,齐国的侦探结交了一位在附近打柴草的人。这人对齐侦探说:“泌水何处深何处浅很容易知道,凡是楚军把守严密的地方都是水浅处,凡是楚军部署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水深处。”侦探用车子将这位打柴草的人拉去见匡章,匡章听后十分高兴,连忙挑选精兵在夜间从楚军把守严密处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在泌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蔑。韩、魏两国的军队也夺取了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西南)以北的土地。

        齐将匡章利用樵夫提供的情况顺利渡过泌水,实际上是“因其乡人而用之”的“因间”,这也正与兵法上“不用向导不能得地利”的话相符合。

        (二)李雄用间赚罗尚

        西晋时期,居住在西北边疆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移,内迁人口达百万以上,其中主要是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各民族多数保持着部落组织和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他们与汉族人民一起对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西晋统治者对他们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向他们征发徭役和兵役,征收租调,许多汉族豪强地主还强迫他们充当佃客,甚至把他们掠卖为奴隶。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不满,怨恨之气,毒于骨髓。他们忍无可忍,不断发动反普起义。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氐人齐万年在关中起义,秦、雍两州羌人纷纷响应,众至十万,这次起义坚持了三年之久。起义失败后,关西大饥,十万饥民流向梁、益两州求食,益州刺史罗尚勒令流民限期返乡,于是流民拥戴氐人李特为首,于永宁元年(301)在绵竹发动起义并屡败晋军。后来,李特不幸牺牲,其子李雄继续领导反晋斗争。

        李雄,字仲倘,是李特的第三子,身体魁梧,性格刚烈,他继承父志领导氐人反晋斗争后,盘踞郫城,晋益州刺史罗尚遣兵镇压,多次被李雄击败。罗尚又派将军隗伯前去镇压,面对强敌,李特决定用间。李特部下有一位叫朴泰的武都人,与罗尚是同乡。李特与朴泰密谋施苦肉计,把朴泰打得遍体鳞伤,然后,朴泰假装逃出郫城,投奔罗尚。罗尚信以为真,让朴泰返回作内应,约定举火为号,为罗尚攻城创造条件。

        李雄见罗尚中计,派将军李骧在进城途中设下埋伏,同时让朴泰在城上举火,竖起爬城的梯子,放下拉人的绳子。罗尚不知是计,让数百人爬入城内,被城内的伏兵一斩杀。同时,李骧的伏兵又从后面杀出,一举击溃晋军,将罗尚的重将隗伯擒获。

        李雄又派李骧进攻犍为,切断罗尚的粮道,罗尚的军队缺衣少食,被迫撤离。李雄驱走罗尚后,攻克成都,晋建武元年(304)自称成都王。光熙元年(306)改称皇帝,国号大成,任命青城山道教首领范长生为丞相,建立了封建割据政权。李雄死后,李寿继位,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又叫成汉,永和三年(347)为东晋所灭。

        (三)康茂才用间,陈友谅中计

        元朝末年,南方红巾军在打击元朝的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正十五年(1355),一举攻占沔阳、武昌、汉阳等地。后来内部为争权夺利发生冲突,陈友谅先后杀害了红巾军首领倪文俊、徐寿辉等。

        陈友谅,渔民出身,气力大,有一身好武艺。曾在县里当过小吏,因屡被责罚,发怒投奔红巾军,多有战功,作了领兵元帅。陈友谅杀害了倪文俊、徐寿辉后,于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称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是群雄中势力最强者。

        早在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势力逐渐发展起来。但实力远不如陈友谅。陈友谅为了消灭朱元璋,遺使与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准备瓜分朱元璋的领地。陈友谅的水军相当强大,有大舰百余艘,战舸数百条,大有一举攻克应天府之势。面对陈友谅的攻势,朱元璋的部下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乱作一团。朱元璋和刘基冷静分析了形势后,决定集中兵力,迎击陈友谅,然后再收拾张土诚。硬对硬和陈友谅作战,朱元璋肯定不能取胜,便决定对陈友谅用间。

        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朱元璋向康茂才询问有何妙计消灭陈友谅。康茂才说:“家有老阍者, 旧尝事友谅,令往必信。遂令阍者赉书乘小艇径至伪汉军中,许以内应,友谅果信之,甚喜。”

        陈友谅问康茂才现驻守何处?老阍者说驻守江东桥。

‘是石桥还是木桥?”

        “是木桥”

        陈友谅重赏了老阍者,并约定进军江东桥,以喊“老康”为信号。老阍者归报,朱元璋大喜,连夜命人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同时调兵遣将,令冯胜、常遇春率三万人伏于石灰山侧,令徐达率兵驻守南门外,杨璟领兵驻守大盛港,朱元璋亲率大军驻守卢龙山。令黄旗手埋伏于山右,红旗手埋伏于山左,并吩咐说:“发现敌人就举红旗,伏兵出击就举黄旗。”安排完毕,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陈友谅带兵赶到江东桥,一看是大石桥,知道被骗,锐气便挫了一半,连喊老康,又无人答应,越发胆战心惊。正在犹豫,山上黄旗招展,四周伏兵高声呐喊,奋勇出击,把陈友谅团团包围。两军一阵厮杀,陈友谅的主力被歼灭,杀死淹死不计其数,俘虏两万多人。具水军也因潮退搁浅,全部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乘机收复太平、安庆。从此,陈友谅元气大伤,后被朱元璋消灭。

        二、内间

        内间指收买对方官吏为间谍。《孙子兵法·用间》日:“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杜牧注曰:“敌之官人,有贤而失职者,有过而被刑者,亦有宠嬖而贪财者,有屈在下位者,有不得任使者,有欲因败丧以求展己之材能者,有翻复变诈常持两端之心者。如此之宫,皆可潜通间谍,厚赠金币而结之。因求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间其君臣,使不和同也。”即收买敌方内部人员为我所用。如春秋末年越国收买吴国大夫伯齬,战国时期秦国收买赵国宠臣郭开等。

        (一)范雎间赵退廉颇

        在战国七雄兼并天下的争战中,秦国的势力最大。秦打败了南方的劲敌楚国后,便将矛头指向北方。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国攻取韩国的野王(今河南省泌阳县),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士隔绝,韩国大为惊慌,遂向赵求救,共同御秦。赵国派以勇猛闻名诸侯的大将廉颇带军驻守长平,秦国也派军向长平进攻,两军在长平呈对峙状态。

        当时秦强赵弱,秦军利于速决战,赵军利于持久战。廉颇根据这一现状,决定凭险固守。秦军屡次挑战,赵军都按兵不动。廉颇准备把秦军拖得士气疲惫、给养困难,然后再寻机进攻秦军。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赵王以为廉颇胆小怯战,多次责备廉颇。秦军求战不得,锐气渐消。为了扭转局势,秦将范雎决定使用反间计,挑拨赵王与廉颇的关系。秦国按照范雎的计谋,“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①。秦国间谍来到赵国;先用重金贿赂赵国权臣,然后又散布流言说:“秦国惧怕的是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廉颇容易对付,况且他将要降秦。”昏聩的赵王对廉颇的坚守政策早有不满,听到流言后,马以赵括替代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夸夸其谈,却没有实战经验。对于赵王的换将决定,丞相蔺相如极力反对,他对赵王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会在实际中灵活运用,这怎么能做大将呢?”此时赵奢已经死去,赵括的母亲也反对用赵括为将,她对赵王说:“他父亲赵奢做大将时,与部下相处融洽,得到的赏赐都分给部下,部下一旦接到军令,就视死如归,不问家事。如今赵括刚刚受命为将,就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会见诸将,大家都不敢抬头看他。得到的赏赐都拿回家中,并恃势购买田宅,一心谋求个人的私利。赵括与他父亲相比,没有半点相似之处。希望大王不要用赵括为将,以免耽误国家大事。”赵王已被秦国间谍的流言所迷惑,便对赵括的母亲说:“我主意已定,不再改变了。”于是赵括挂上了赵国的帅印。

        ①《资治通鉴》卷五,周赧王五十五年。

        赵括走马上任后,就把廉颇的部署全部改变。对将官也全部调换,并命令举兵进攻,企图-举打败秦军。秦王听到赵国已将主将换为赵括,暗自高兴,密派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上将军,在正面佯败后退,另外又布置了两支奇兵,迂回抄袭赵军后路。赵括不知是计,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壁垒之下。正面的秦军坚守阵地,赵军不能攻入。这时,一支迂回抄袭的秦军已经断了赵军的后路,把赵军切为两段,使其前后不能呼应。另一迂回抄袭的秦军则直捣赵军后方,使赵军失去了根据地。秦军又出轻兵往来进攻赵军,赵军屡战屡败,多次突击都未成功,只好就地构筑堡垒,由进攻改为防御,以待援军的到来。

        秦军包围赵军的消息传到秦国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西北),秦王亲自来到河内(今河南泌阳一带),征发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组成军队,调往长平,阻止赵国的援兵和粮饷。赵军被困,断粮46天,饥饿的士兵暗中相互食杀,情况十分严重。为了摆脱困境,赵括将部队分为四支突击队,轮番反攻突围,企图打开一条出路。由于秦军严阵以待,赵军四次突围都没有成功。赵括只好披上厚甲,跨上战马,亲自率精兵强行搏战突围。不料,赵括刚刚出战,就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失去主帅,顷刻乱作一团,秦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把赵军杀得大败, 40多万赵军投降。秦军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二)王翦用间除李牧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改革军制,胡服骑射,国势逐渐强大起来。在楚、齐相继削弱后,赵国成为东方诸国中势力最强的诸侯国。于是,欲兼并天下的秦国便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赵国,秦、赵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赵惠文王时得到一块世上稀有的珍宝“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遣使赵国,声称愿以十五城换取“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不送璧于秦,怕秦攻赵,送璧丁秦,又怕受到秦国的欺骗。赵惠文王派蔺相如持“和氏璧”人秦。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又完璧归赵。其后,秦连续两次伐赵,并且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相会,“赵王畏秦,欲毋行”①。赵国大臣们认为不去就表明秦强赵弱,决定由藺相如随从赵王赴约。并另派精锐护卫,以防不测。担任这次护卫任务的就是中军大夫李牧。秦、赵渑池之会,由于赵国防范周密,赵王安全返回,李牧因功被封为大将,守卫代郡。李牧在代郡日夜操练将士,人心稳定,军纪严明,10余年间,北方的匈奴不敢侵扰中原。

        秦王政二年(前245),即赵悼襄王元年,主持赵国军务的老将廉颇受到奸臣的迫害逃奔魏国,赵国的军事势力日渐削弱。而此时的秦国却国势日增,不断发动对赵国的攻击。面对强秦的进攻,赵国只得召回长期守边的李牧,主持抗秦事宜。

        在李牧的主持下,赵军多次击败秦军的进攻,李牧也被封为武安君,成为赵国最有影响的大将。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秦利用赵国发生地震之机,派王翦领兵攻赵。赵王命李牧率军应战。秦军见李牧用兵有方,不敢轻易出兵。李牧针对秦强赵弱的实际,也不轻易交战,两军相持了一年。秦将王翦为了取胜,决定行施反间计,除掉李牧。

        ①《史记·廉頗蔺相如列传》。

        王翦派王敖携带重金混人邯郸,密见赵国奸臣郭开,行贿五千金,并说李牧陈兵不战,私自与秦通和,欲谋反叛。《史记.廉颇蔺柑如列传》记载说:“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昏庸的赵王不察真伪,竟解除了李牧的兵权。

        李牧被撤职后,赵王命赵葱替代李牧。李牧见赵葱不堪担任大将,没交给他帅印。李牧对赵国忠心耿耿,却得不到信任重用,悲愤交集,决定投奔魏国。赵葱对李牧不交帅印怀恨在心,按照郭开的主意,派大批刺客追杀李牧。当李牧在途中一家酒馆内饮酒时,被赵葱派来的刺客刺杀。

        (三)陈平用间,项王失将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和项羽在京邑(今荥阳西)、索亭(今荥阳南)之间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汉军防线坚固,给养充足;楚军虽骁勇善战,却难以突破荥阳防线,楚汉呈对峙状态。

        汉三年(前204),项王多次派兵破环汉军的运粮再道,卡断了敖仓到汉军的供给线。汉军缺乏给养, 荥阳岌岌可危。刘邦惊恐万分,被迫向项羽求和,提出将荥阳以西的地盘割让给项王,条件是项王不再向西进攻。项王也不愿意再战,遂答应了刘邦的议和条件。项王的谋土范曾却反对说:“汉军并不难对付,如果现在放过良机,必将后悔莫及。”项王采纳了范曾的建议,指挥楚军迅速包闱了荥阳,昼夜攻城。刘邦面对楚军的进攻,无计可施,惶惶不安。

        刘邦有一位叫陈平的部将,原在项羽麾下,后逃离楚营,投奔刘邦,并深得刘邦的信任。面对楚王的猛烈进攻,刘邦向陈平问计说:“天下纷纷,何时定乎?”①陈平素好阴计,回答刘邦说:“项王的为人,礼贤下士,恭敬爱人,不少廉节好礼之士纷纷投奔其门下。至于论功行赏,封爵赐土,却非常吝啬,不肯轻易予人,因此有能之士多不归附。大王与项王相反,傲慢无礼,廉节之士不来投奔,然大王不惜重金赏赐功臣,因此轻节好利的有能之士却能归汉。彼此各有长短,无论谁能取长补短,天下局面都可在弹指之间而定。但大王天性好侮辱人,难于取长补短,不过,可以破坏项王的长处。项王所倚重的不过是范曾、钟离昧、龙且、周殷数人。项王疑心过重,好听信谗言,大王如能出数万斤黄金,用于反间活动,加重项王对臣一下的疑心,离间其君臣,必然会引起楚军内乱,汉军乘机进攻,必能破楚。”

        刘邦对陈平的建议深以为然,当即拿出四万黄金交给陈平,让他随意使用,从不过问黄金的去向。陈平也不负刘邦的厚望,用四万斤收买项王部下,在楚军中进行反间活动。

        项王有位部将叫钟离昧,勇猛无比,多有战功。陈平制造谣言说:“钟离昧为项王立有汗马功劳,却没有得到裂土而王,欲与汉王联合共同消灭项王,然后分楚地而王。”项羽本性多疑,听到传言后,心中疑窦顿生,便不再信任钟离昧。

        陈平又散布谣言说范增私下与汉王有联系,项羽又心中生疑,便派使者到汉营侦探情况。楚使到来后,陈平让负责接待的官员恭敬地端来用精致餐具装盛的美味佳肴,见到楚使,佯装吃惊地说:“吾以为业父使,乃项王使。”说罢,当着楚使的面,令人将美餐撤走,又让人送来用简陋餐具装盛的粗糙饭食,招待楚使。楚使归报项羽,项羽果然深信范曾通汉,便削弱范曾的兵权。

        ①《汉书·陈平传》。

        范增提议急攻荥阳,项羽根本听不进去。范增见项羽怀疑自己,极为愤怒地对项羽说:“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①项王没有挽留,允许范曾返乡。范曾由于年老,加之负气,在归乡途中发病身亡。

        由于陈平用间,使项羽失去了钟离昧、范增,只剩下自己一个孤家寡人,从而注定了败走乌江的命运。

        (四)陈平施间解白登之围

        在楚汉相争之际,北方的匈奴族乘机发展起来,在冒顿单于统治下,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零、竖昆等部(约在今内蒙古至西伯利亚一带),南灭楼烦、白羊(约在今内蒙古南部),占领了河套地区,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虎视中原,声势逼人。

        汉高祖六年(前201),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早与匈奴有往来的韩王信放弃抵抗,并反叛汉朝,联合匈奴一起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汉高祖七年(前200)十月,刘邦亲率大军剿击韩王信,大破叛军,韩王信兵败后逃亡匈奴。

        刘邦为了消除匈奴隐患,决定对匈奴的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剿灭。为了慎重起见,刘邦先后派“使者十辈”去匈奴侦探虚实。冒顿单于为了迷惑汉军,故意制造假象,将精兵隐匿起来,只暴露老弱士卒,汉军派出的十批使者回来后,“皆言匈奴可击”。刘邦还是不放心,又派谋士刘敬去匈奴察看实情。可刘邦被十批使者所迷惑,未等刘敬回来,就发兵30余万向匈奴进击。当时,天寒,大雪,汉军士卒多被冻伤,“坠指者十之二三”②。当汉军艰难地越过句注山(今山西代县北)时,刘敬从创奴返回,认为不可进击匈奴。

        ①《汉书·陈平传》。

        ②《汉书·匈奴传》。

        他对刘邦分析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皆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遗憾的是刘邦非但未听刘敬的劝阻,反而斥责刘敬“妄言沮吾军”①,将其关押起来,并继续北征匈奴。

        刘邦率兵刚刚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北),步军主力尚未全部集结之际,冒顿单于已率精骑32万,将刘邦围困在平城东南的白登山。汉军被分截为内外两部,七天七夜不能突围,情况万分危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

        在此危急之际,陈平向刘邦献计,派人賄赂单于閼氏(即夫人) ,閼氏接受了贿赂,果然劝冒顿单于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②。冒顿围困刘邦的决心发生动摇,遂“解围之一角”,刘邦乘机在陈平的保护下突围而出。

        刘邦兵退广:武后,斩杀了没有探得实情的使者,释放了刘敬,并自我检查说:“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③刘邦进攻匈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判断有误,没有对侦探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平城之围的最后解决,得益于陈平的用间之计。若不是陈平“使间厚遺閼氏”,刘邦恐怕早已作了匈奴的俘虏。

        平城之围后,刘邦认识到西汉暂时不能靠军事力量与匈奴相抗衡,于是采纳了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即将汉公主嫁于莫顿为閼氏,并送以厚礼。莫顿贪于财色,答应和亲,从而使西汉王朝获得了五六十年的相对安定局面,为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①③《汉书·刘敬传》。

        ②《资治通鉴》卷十一,汉高帝七年。

        三、反间

        反间,是利用敌间进行反间活动。《孙子兵法·用间》云:“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如果敌国派来的间谍被我方发觉,或厚赂引诱为我所用;或佯装不知,故意泄露假伪情报,使敌人,上当受骗。如战国时期秦兵攻韩,赵王派大将赵奢前去救援,赵奢在距赵都30里时不再前进,以示怯弱。秦国派间谍探听虚实,赵奢设酒食招待,让他回去说赵奢惧怕秦军不敢进兵,使秦军放松了警惕,赵奢乘机反出,大败秦兵。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因其敌间而用之”的成功范例。

        (一)田单反间废乐毅

        田单,战国末期齐国临淄人,出身于田齐王室的远支。齐闵王时,曾在临淄担任市掾,是市场管理机构中的一般属官,当时并不为人所知,也没有什么影响。

        齐国在宜王、闵王时期,特别是闵王时期,政治混乱和腐败日渐严重。这时,合纵、连横的形势十分复杂,不少大国的大臣和纵横家参与了合纵、连横活动。彼此因利益的需要时合时分。本来,在苏秦的游说下,齐、燕、赵、韩、魏五国达成了合纵攻秦的共识。但是,齐国又出兵伐宋,杀宋王偃,灭掉宋国。这时,合纵五国便放弃攻秦与齐争夺宋国的土地,并谋划联秦伐齐。由于齐占有宋地后,直接威胁到三晋和楚,秦也感到不安,于是各国之间活动频繁,在燕将乐毅的努力下,最终达成了联合攻齐的意向。

        乐毅,中山人,原魏将乐羊的后裔。乐羊在魏文侯时曾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于灵寿,后世子孙遂在此生息繁衍。后来,中山复国,赵武灵王时又被赵国攻灭,乐羊的后人又归属赵国。乐毅爱好兵学,被赵国任为低级官吏,因赵国内乱而投奔魏国。当时,燕国被齐国打败,燕昭王怨恨齐国,未尝一日忘报齐国之仇。燕是个小国,又地处偏远,并没有能力报齐仇。燕昭工便屈身下上,招揽贤者。乐毅曾作为魏国的使者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信任,被任为亚卿。齐国灭米后,成为各国攻击的对象,燕昭王也在谋议伐齐,乐毅对燕昭王说:“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①乐毅之论,正合燕昭王之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E,别使连楚、魏,令赵嘴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闵王之骄暴,皆争合纵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②。

        五国破齐后,秦、韩军队回国,魏军忙于争夺宋地,赵军忙于收取河间,燕军则在乐毅的统帅下,准备一举攻灭齐国。乐毅认为,“齐乇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扰其民,则难虑也”③。乐毅不失时机,率燕军长驱人齐.直逼齐都临淄。齐闵王急忙逃到卫国。卫是小因,对齐闵王恭敬有加,可闵王仍以大国之君自居,傲慢不逊,引起卫国的反感。齐闵上又投奔邹、鲁,不为邹、鲁所纳,最后逃到莒(今山东莒县)。楚因派淖齿救齐,齐闵王任淖齿为相,在楚国的援助下,才得以在莒苟延残喘。

        在燕军攻齐时,田单及其族人逃到安平(今山东青州境内)。安平位于临淄东90里,田单认为此地会很快被燕军攻占,便让族人做好逃离的准备,将车轴的两端锯短,并包裹上铁皮,以备车辆相行时车轴相碰撞。果不出I旧单所料,当燕军攻破安平城时,齐国臣民纷纷而逃,道路上挤满了拉人载货的车辆,车轴相互碰撞,许多车子的车轴被撞坏,车子的主人因车坏而被燕军俘虏。由于田单家族早有准备,车子未受到损伤,才得以逃到即墨。

        ①②《史记·乐毅列传》。

        ③《资治通鉴》卷四, 周赧王三十一年。

        燕军攻占齐都后,分兵五路,向齐国各地进发,仅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齐国70多城,仅剩下即墨和莒两城未能攻下。燕军听说齐王在莒,举兵攻莒。由于莒地人的顽强抵抗,数攻不下。燕军转攻即墨,即墨大夫出兵应战,战败而死。城中无主,一片混乱,人们认为田单能率族人从安平顺利抵达即墨,可能通晓兵法,便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以拒燕军。田单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据城死守。燕军也数次攻城,皆无功而退。在田单的主持下,即墨成为齐国军民抵御燕军的一个中心。

        燕军久攻即墨、莒不下,形成对峙状态。这时燕国发生了政治变动。乐毅围攻莒和即墨,数年不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诋毁他说:“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余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①燕昭土为了表示对乐毅的信任,将诋毁乐毅的人杀掉。不久,燕昭王卒,燕惠王立。惠王做太子时与乐毅发生过矛盾,他即位后对乐毅拥兵在外十分不安。

        田单在即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故意离间燕惠王和乐毅的关系。田单派间谍潜伏到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

        ①《资治通鉴》卷四,周赧王三十六年。

        残矣。”①燕惠王听信了田单散布的谣言,即使不信,他也担心乐毅在外拥兵自重,便使骑劫替代乐毅为攻齐的主帅。乐毅不敢回燕,逃往赵国。

        乐毅为将,平易近人,深受士兵爱戴,逃奔赵国后,燕军将士为之感到不平。骑劫的威信不如乐毅,白然很难驾驭仝军。为了树立威信,骑劫改变了乐毅对齐作战的方针,对齐国降兵滥施劓刑,还挖掘城外的坟墓,焚烧尸体。出单为了鼓舞_士气和迷惑燕军,假托有神相助,让城中的人们吃饭前–定要在庭院内祭祀祖先,以致引来许多飞鸟争食祭品,在城中上空盘旋飞翔。燕军以为奇,田单便散布谣言说:“祎来下教我”、“当有神人为我师”。有一位士卒对此不信,随意说:“臣可以为师乎?”田单弄假成真,让这位士卒充当神师,每次下达军令,都说是神师的指点。田单又散布谣言说齐军最害怕燕军把割去鼻子的齐国俘虏放在前排与之作战。骑劫听说后,果然中计,将割去鼻子的齐国俘虏放在军阵的前排。即墨堿内的守军看到俘虏都被割去鼻子,决心誓死守城,以免被俘,士气大大提高了。田单又散布谣言说,齐人最怕燕人挖掘他们在城外的祖坟,一见先人受辱,便心寒意冷,无心作战。骑劫再一次中计,下令燕军挖棚齐人的坟墓。即墨守城军民见状,无不痛哭流涕,悲愤交加,纷纷要求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

        田单见人心可鼓,与燕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遂积极进行战前准备,“乃身操版插,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②。又让青年士卒埋伏起来,让老羽女了登城守卫,以麻痹敌人。与此同时,田单遣使与燕军约期投降。为了进一步麻痹敌人,又让城中富豪给燕军送去金银珠宝,假装请他们人城受降时保护其家中老小及资产。燕军将领大喜,由此放松了对即墨的警惕。

        ①②《史记·田单列传》。

        正在燕军准备接受即墨投降时,出单在城内征集了1000多头牛,给牛裹上画有五颜六色图案的棉布,在牛角上绑扎上尖刀,在牛尾拥绑上.灌了油脂的芦苇,又在城墙上挖掘数十个洞口,夜幕降临后,将牛从洞口内赶出,5000名士兵紧随其后。然后,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受到惊吓,拼命向前方的燕军军营奔跑。燕军毫无准备,只见“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①。跟在牛群后面的齐军,奋勇杀敌。即墨城中战鼓震天,老弱妇女也齐声呐喊,以助军威。燕军惊慌失措,急忙退军。燕军主帅骑劫也被乱军所杀,齐军大获全胜。

        田单乘胜追击,迅速收复了大多数齐国故地,田单又将齐襄土从莒地迎接到临淄,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并担任齐相,以褒奖其复国之功。

        (二)高仁厚反间阡能

        高仁厚,不知何地人氏,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蚧为营使。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采取大规模流动作战,鉴于唐军大多集中在北方,便避实就虚,南下江西、安徽、浙江,又开山路700里,进入福建。乾符六年(879)攻占广州。发布文告,揭露唐朝弊政,宜布要推翻唐朝统治,并于同年十月率军北伐。广明元年(880)渡过长江,当年十二月攻入长安,唐僖宗慌忙逃往四川。

        僖宗入川后,高仁厚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蚧的指挥下,多次击退黄巢军队的进攻,陈敬纷十分赏识高仁厚的军事才能,便选卒2000 ,让高仁厚统帅,东击黄巢。

        当时,邛州副将阡能叛唐,拥众数万,分掠诸县。唐僖宗多次派人征讨,都无功而还。陈敬蚧遂召还高仁厚,使督兵讨伐。

        ①《史记·田单列传》。

        高仁厚屯驻永安,阡能派卖面的商贩做间谍混人水安,被高仁厚的部下捉住。高仁厚下令给卖面人松绑.并询问他为何充当阡能的间谍。卖面人说自己的父母妻子都被阡能闪禁,并说如果他不能打探到永安的虚实,就要将他处死,自己无奈才充当了间谍。

        高仁厚对卖面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对卖面人说:“我知道你是个诚实的人,不忍心杀掉你。我放你回去,救你的父母妻儿,但要对阡能说明日我准备出战,只有500余人,并没有多少兵力。并暗中对阡能的部下讲明,交战时,凡愿意归顺朝廷的人.都派人在肯后写上‘归顺’二字,然后放他们回家种地。”卖面人十分感动,主动将自己了解的阡能的情况告诉了高仁厚,并答应回去后说服受阡能蒙骗而反叛朝廷的人员,让他们归顺朝廷。高仁厚将卖面人放回。

        次日,高仁厚率军到达双流(今四川双流),当地长官白文现出迎,高仁厚巡视了护城的壕沟和栅栏,大怒说:“阡能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副将,纠集一些乌合之众,你以一个县的兵力,一年多的时间却不能将他抓获。你护城的壕沟和栅栏却十分坚固,只知自己在城内饱食终日,养寇邀功,该当何罪?”高仁厚令人将白文现斩杀,监军力救,才免其一死。命令填平壕沟,去掉栅栏,只留500名士兵把守,其余的士兵全部编入自己的部队。

        阡能知道高仁厚大兵到来,派部将罗混擎在双流以西设伏,迎击唐军。高仁厚侦知这-情况后,派间谍换上百姓的衣服混人到对方的军营中,用昨天对卖面人说过的话煽动对方士兵。阡能的士兵听到这些话都高兴地大喊大叫,连忙脱下军装前来投降,高仁厚让人在他们背后写上“归顺”二字,并让他们告诉未投降的人,结果原来末投降的人也纷纷投降。罗混擎见大势已去,逾濠逃奔,被众人捉住献给高仁厚。

        高仁厚对归降者说:“我本打算让你们立即回家,但前面诸寨百姓不知道我安抚他们的意思,请你们先行,每到一地,都将背上的‘归顺’二字显示给他们,并告诉说投降后就不再追究其过错,你们走到延贡时就可以回家了。”于是,每50人编为一队,授一面旗子,使一人在前面扬旗高呼说:“罗混擎已被生擒,大军将要到来,请寨中人像我们一样归顺朝廷,立即就免去以前的罪过。”结果,诸寨纷纷投降。高仁厚又安排新降者与先降者一同就餐,大家欢声笑语,终夜不绝。

        随着各寨归降人数的增加,阡能对各寨的控制能力渐渐失去,当阡能下令各寨出兵时,却无一人响应,各寨得知唐大军已到,争眷出寨归降,并活捉了阡能,献于高仁厚马下。阡能叛乱被很快平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谍的劝降工作。阡能叛乱平定后,高仁厚被提升为眉州刺史,后又升为剑南东川节度使。

        (三)岳飞“蜡丸”用间,伪齐皇帝被废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世代以农为业。岳飞少有大志,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宣和四年(1122)应募人伍,从此开始了厮杀疆场的战争生活。

        岳飞生活的年代正是宋金战争之时,岳飞作为一位将领,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参加了抗金战争。南宋建立后,岳飞上书高宗,反对南迁,以越职言事被革职。后投奔到抗金名将宗泽部下,宗泽死后又隶杜充部下。建炎三年(1129)杜充降金,从此岳飞走上了独立抗金的道路。在战争过程中,岳飞勇谋兼备,屡立战功,与韩世忠、刘光世、张浚并称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大将。岳飞在对金作战时常常施间,他用“蜡丸”离间伪齐与金朝的关系,竟使金人废掉刘豫,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能不说善于施间。

        刘豫于建炎二年(1128)被宋任为济南知府。这年冬天,金兵围攻济南,他杀害抗金名将关胜,投降金朝。建炎三年( 1129),金任命刘豫为京东西、淮南等路安抚使、东平知府。其子刘麟被任命为济南知府。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立刘豫为皇帝,国号齐,史称伪齐。初都北京(今河北大名) ,后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统治黄河以南地区。绍兴元年(1131),金又将新占领的陕西地区划归伪齐的辖区。

        伪齐对内镇压抗金活动,对南米开展诱降活动,绍兴元年(1131)刘豫置招讨司于宿州,专门引诱宋的叛逃分子。绍兴三年(1133)南宋水军都统徐文,以海船60艘,官军4000人,自明州浮海抵盐城,投降伪齐,对南宋造成了极大威胁。

        岳飞对伪齐刘豫深恶痛绝,多次上书要求出兵收复失地。绍兴七年(1137)岳飞手书高宗说:“金人所以立刘豫于河南,盖欲茶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粘罕因得休兵观衅。臣欲陛下假臣月日,便则提兵趋京、洛,据河阳、陕府、潼关,以号召五路叛将。叛将既还,遣王帅前进,彼必弁汴而走河北,京畿陕右可以尽复。然后分兵浚、滑,经略两河,如此则刘豫成擒,金人可灭,社稷长久之计,实.在此举。”①这当然是一个实际可行的战略计划,由于秦桧主和,岳飞的计划没有被朝廷采纳。

        岳飞对未能消灭刘豫一直耿耿于怀。由于刘豫对金将粘罕倾心结纳,引起另一金将金兀术的不满,岳飞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可以间而动”②,决定离间伪齐与金人的关系。

        有一天,岳飞的部下抓到一位金兀术的间谍。岳飞假装认错了人,故意斥责间谍说:“汝非吾军中人张斌耶?吾向遣汝至齐,约

        ①②《宋史·岳飞传》。

        诱至四太子,汝往不复来,吾继遺人问,齐已许我,今冬以会合寇江为名,致四太子于清河。汝所持书竟不至,何背我耶?”①

        间谍怕暴露了身份被处死,将错就错,便承认自己是张斌。

        岳飞见间谍上当,故意表示出对他的信任,让他戴罪立功,遂写一封密信,内容是与刘豫密谋诛兀术之事。然后用蜡封上,制成蜡丸,割开间谍的腿肚子,将蜡丸藏在里面,让间谍返回伪齐,询问共同举兵的日期,并告诫他一定注意保密。

        间谍回到金国,将蜡丸交给金兀术,“兀术大惊,驰白其主,遂废豫”②。

        刘豫被废后,岳飞奏请宜乘废刘豫之际,长驱以取中原。由于秦桧当政,竟压而不报,从而失去了一个收复失地的大好时机。

        四、死间

        死间是指传递情报的人一旦被敌方发现就很难生还。《孙子兵法·用间》曰:“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也就是先散布假情报,让我方间谍得知后透露给敌方,并故意让间谍被敌方捉住逼供出假情报,使敌方上当受骗。用自己的人为死间是一种迫不得巳的办法,因此在实际用间中很少使用。在用间实践中,却有许多利用逃兵、叛将、俘虏、囚犯等为死间的情况。如庆历年间,西夏王元昊掠麟州,有人向元昊透露麟州城内无井,围城半月,就会不攻自破。元吴便对麟州围而不攻。宋军意识到元吴围而不攻是知道城内无水,便故意将稀泥涂在草上放在高处,让西夏军看到,以示城内有水。元昊便找透露城内无水的人质问,并将他杀掉,使透露消息的人成为死间。

        ①②《宋史·岳飞传》。

        (一)韩信攻齐王,郦生为“死间”

        楚汉战争期间,齐土田广割据山东,韩信攻齐前,刘邦派郦食其说降田旷, 郦食其被齐王烹杀,成为“死间”。

        郦食其,陈留高阳人,爱好读书却家贫落魄,刘邦起兵反秦后攻略陈留郊外,居住在高阳的一家客舍内,他听说当地的郦食其很有才学,便召见郦食其。食其人谒刘邦时,两位女子正给刘邦洗脚,刘邦坐在那里没有起身相迎,食其也长揖不拜,他问刘邦说:“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欲率诸侯破秦乎?”刘邦骂食其说:“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攻秦,何谓助秦?”食其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必欲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①刘邦意识到自己失礼,急忙起身将食其让到上座,食其与刘邦谈灭秦之策,刘邦听得津津有味,自此,郦食其投奔在刘邦麾下。

        汉三年秋,刘邦派韩信进攻齐国,郦食其认为楚汉相争,应尽量争取齐的支持,且齐地广人众,难以–时攻克,并主动提出出使齐国,劝齐王降汉。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令其使齐。

        食其到齐后,对齐王田旷说:“王知天下之所归乎?”

        “不知也。”齐王田广回答说。

        “知天下之所归,则齐国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之所归,即齐国未可保也。”郦食其说。

        “天下何归?”齐王问。

        “天下归汉。”食其说。

        “先生何以言之?”齐王又问。

        “汉王与项王戮力西面击秦,约先人咸阳者王之,项王背约不.与,而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

        ①《汉书·郦食其传》。

        责义帝之负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则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材皆乐为之用。…项.上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叛之,贤材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下汉王,齐国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汉王,危亡可立而待也.”①食其回答齐王说。

        齐士认为郦食其言之有理,决心降汉,遂下令撤除防汉的守备,与郦生饮酒为乐,齐国70余城顷刻间背楚降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述此事说:“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

        正在齐王田广下令撤除备汉守御之际,韩信却乘机率军攻齐,“袭齐历下军,遂至临淄”②。齐王只好仓促应战,一面领兵退守高密,一面派人向项羽求救,齐王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认为是郦食其故意欺骗自己,乃将郦食其烹杀。刘邦用间与军事进攻交替进行,使郦食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死间”。

        (二)李靖用间平突厥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二原县)人,自幼苦读兵书,常与身为隋朝名将的韩擒虎讨论用兵之道,深得韩擒虎的赏识。初在隋朝当官,后成为李世民手下的一员猛将,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将领。

        李靖对用间十分有研究,他将前人的用间活动归纳为:“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问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他认为历史上许多人物的成功都在于用间。

        ①《汉书郾郦食其传》。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

        李靖认为“离间”活动所以成功,关键是对方领导集团内部猜疑、不团结。“若束发事君,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其可用乎?”①李靖在主张用间的同时,还注意防间,他说:“且夫用间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已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李靖还意识到了用间的危险性,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败。”因此用间要谨慎,不能把问题的解决全部寄托在用间上。据《李卫公问对》记.载,唐太宗曾对李靖说:“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李靖回答说:“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恶不顾小义也。人渭以俭为死间,非臣之心。”从李靖的回答可以看出,李靖只把用间看作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辅助于段。

        李靖把唐俭当作“死间”是怎么回事呢?还是让历史事实来说明吧。

        唐初,突敞颍利可汗经常进犯唐朝边境,唐太宗对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在多年的精心准备下,任命李靖为将军,进击颉利可汗。

        贞观四年(630)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骑由马邑(今山西朔县)直趋定襄。颉利不知唐军有多少,错误地认为如果不是倾国而来,李靖不敢孤军至此。于是匆匆狼狈逃出定襄,李靖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了彻底击败颉利,李靖对其部下进行分化,派人说降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康苏密被李靖离间,到定襄向李靖投降。颉利可汗见康苏密降唐,十分害怕,急忙退军到铁山(今内蒙古阴山北)。为了缓解局势,又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请降,表示愿意归顺唐朝。唐太宗认为颉利只是缓兵之计,遂将计就计,同意了颉利的请求,并派鸿胪寺卿唐俭等去铁山受降,从而使颉利放松了对唐朝的戒备。

        ①《李卫公问对》卷中。

        此时,李靖已率大军来到离铁山不远的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李靖认为:颉利虽然兵败,其主力并没有被消灭.如果他逃到漠北,道阻且远,追之难及。如今唐俭已作为使者到达颉利军营,颉利必然会放松戒备,如选精骑1万,准备20天的粮食,对颉利突然袭击, 一定能取得胜利。副将张公谨反对李靖的看法,他.认为:皇上已下诏接受颉利的投降,朝廷的使者也在颉利军营,如果发动袭击,唐俭等人就可能丢失性命。李靖认为现在是消灭颉利的关键时期,“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不足惜”!

        于是,李靖不经疏奏,督兵疾进,直扑铁山。而颉利可汗见唐太宗派唐俭前来进行抚慰,自以为唐军不再进攻,便放松了警惕。.面对李靖突如其来的攻击,惊慌不已,其部众也四处溃散。李靖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俘虏男女10余万口,牲畜数十万头。颉利率残兵败将万余人逃遁碛口,又受到唐朝另-位大将李勋的堵击,切断了漠北的退路。李靖一鼓作气,乘胜追击。颉利在西逃途中被唐将张宝相生俘。值得庆幸的是,唐俭等人却在慌乱中脱险而还。至此,骄横不可一世的东突厥被征服了。

        五、生间

        《孙子兵法·用间》曰:“生间者,反报也。”即间谍如期返回报告探得的情报。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后,自号主父,亲自伪装成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以观察了解秦国的山川形势和军事布置情况,并安全返回。再如北宋名将种世衡,派间谍王光信人西夏,使元吴误杀两将并安全返回。

        (一)赵武灵王做“生间”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一般由国君.将帅主持用间,而他们自己亲自为间谍者却为数不多。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以国君身份亲自做间,更是极为罕见。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位国君。在剧烈兼并的战国时期,赵国属中等国家。虽然在与一些小国的战争中也能够取得一些胜利,但在与大国的征战中却常常败北,其至连像中山这样的小国也敢依仗齐国的势力经常侵扰赵国。因此,赵国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军事上进行改革。

        赵国的北方居民大多是属于胡人的游牧民族,他们身穿短衣、长裤.骑在马上非常灵活,上马下马,开弓射箭,运动自如。赵国军队的武器比胡人先进,但都穿着长袍作战,结扎繁琐,作战时多以步兵和兵车相配合,很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鉴于此,赵武灵王决定向胡人学习射箭。要骑马射箭,最好采用胡人的短衣、长裤,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的计划,遭到了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王族中的一些人的极力反对,赵武灵王经过天的争辩说服了公子成,终于让他愿意带头穿上了胡服。可公子赵文、赵造、赵俊等人和大臣周绍仍然反对,并说:“衣服习俗,古之礼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赵武灵王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遵循的?夏、商、周三代都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要使用方便,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赵文等人终于被说服。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他和王公大臣带头穿胡服,由于胡服便于生产和生活,很快得到人民的支持,大家纷纷改穿胡服。不久,赵武灵王亲自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使赵国的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还向北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

        赵武灵王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暈,迅速向西北扩张,夺取了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的广大地区,其下一-步的目标便是从云中、九原南下直接攻取秦国的咸阳。为攻秦做准备,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白号“主父”,并亲自伪装成赵国的使者出使秦国,以观察了解秦国的山川形势和军事布置情况。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此事说:“于是诈自为使者人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人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察秦王之为人也。”①赵武灵王亲为“生间”,入秦刺探倩报又安全返回,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后,赵武灵王本想准备伐秦战争,但由于国内发生动乱,赵武灵王被其长子公子章率乱兵困死于少丘宫,攻秦计划遂宣告终结。

        (二)聂壹为间诱匈奴

        西汉王朝建立以来,始终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侵扰,由于西汉初年经济、军事实力有限,基本上对匈奴采取妥协政策,用和亲.开放官市等方式换取边境的安宁。这种政策虽然换取了暂时的和平,但匈奴贵族的掠夺野心并未因此而被遏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助长了匈奴贵族更大的贪欲。因此,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样的关系不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也损害了汉族人民的利益。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的经济、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对匈奴的节节进逼,汉武帝一方面派张騫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以削弱匈奴的势力,又派60岁的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以侦探匈奴的情况。同时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驻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任命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驻守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南),悄悄为反击匈奴做了充足的准备。

        ①《史记·赵世家》。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雁门马邑(山西朔县)人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献策说:“匈奴与汉和亲由来已久,叮趁目前匈奴麻痹无备之机,将马邑作为诱饵,佯赠给匈奴,待其主力来后,汉军则出兵围攻,必能获胜。”对这建议, 西汉朝廷有两派意见: E恢认为可行,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不可取。最后,汉武帝决定采取聂壹的计划。

        这年6月,汉武帝派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军30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匈奴单于到马邑交战。又暗中派聂壹作间谍,潜入匈奴军中,对匈奴单于说:“我能斩杀马邑县令、县丞,以城归降,城中的财物可尽为您所有。”单于贪爱财物,相信了聂壹的话,就答应了聂壹,让聂壹回马邑按计行事。

        聂壹回到马邑后,将两名死刑犯的头颅悬挂在马邑城下,以此向匈奴发出信号,并对匈奴使者说:“马邑县令、县丞已被杀掉,单于可急速率兵前来。”

        于是,匈奴单于率十万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武州塞(今山西境内),在离马邑100多里的地方,看到遍野牲畜,却没有放牧的人,单于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攻下附近的一个小亭,俘获了雁门尉史,打算杀掉他。尉史为了活命,把汉军埋伏的地点告诉了单于。单于大吃一惊说:‘ 我本来就对此事存有疑心。”于是,率兵撤退。出塞后,又说:“我得到尉史,是天助我也。”并封尉史为天王。

        汉军听说单于退兵后,急忙追到边境上,估计追赶不上,才罢兵而归。汉武帝对汉军没有收获十分生气,并责怪王恢没有出击单于的辎重。王恢辩解说:‘“如果匈奴兵人马邑,与汉军交战,我出击匈奴辎重,叮获其利。今单于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寡不敌众,只会失败取辱。我固然知道还师后要被杀头,但为陛下保全了三万将士。”汉武帝仍然将土恢下狱,廷尉认为王恢当斩,王恢只好向丞相田蚧行贿千金,田不敢向武帝讲情,却对太后说:“王恢首倡马包之事,如果因为不成功而诛杀他,是为匈奴报仇啊。”汉武帝朝见太后,太后将田蚧的话说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说:“首谋马邑的是王恢,我相信他才发兵数十万。即使单于未人马邑不能伏击匈奴,如果王恢出击匈奴的辎重,也会有些收获,多少可以安慰一下数十万上兵。今不诛王恢,无以谢天下。”王恢闻知后,惧而自杀。

        聂壹为汉军作间,引诱匈奴,并无不对。但匈奴单于通过尉史了解到汉军埋伏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因其乡人而用之”,是通过“因间”侦得了精确的情报才果断撤军,双方都采取了用间的策略,并表现出了较高的用间水平。

        (三)种世衡用间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乘宋辽征战之机发展起来的。朱真宗即位后,为了缓和朱夏矛盾,授予党项首领李继迁以定难军节度使的称号,这事实上承认了李继迁在西北地区独霸一方的局面。但是,李继迁并不满足宋的妥协,反而利用辽对宋的牵制,乘机向宋展开进攻,并于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8)公开称帝,发展成为割据性的西夏王国。

        为了解除西夏对朱的威胁,宋派范仲淹、韩琦种世衡等著名将领负责西夏战事,其中种世衡善于用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种世衡在驻守青涧城和环州期间,与西夏多次展开战斗,由于对西夏情况不了解,各有胜负。为了准确侦探西夏的情况,种世衡决定派间谍入西夏。有一次,种世衡部下的一名少数民族将领犯了个小过错,种世衡大怒,下令“杖其背”,众部将求情也无济于事。这位被“杖背”的小将领在一天夜里逃出车营,投奔了西夏首领元吴。元昊对被“杖背”的小将的归附十分高兴,并对他十分信任,允许他“出入枢密院”,一些军国机密也不回避。一年后,这位小将“尽得机事以归”,人们才恍然人悟,原来这位小将是种世衡派往西夏的间谍。

        西夏政权在发展过程中,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成为执掌西夏大权的重臣。野利旺荣,是西夏王元昊宪成皇后野利氏之兄,由于野利家族曾有功于党项且与元吴有婚姻关系,因此野利旺荣及.其弟野利遇乞都受到重用。旺荣被封为野利王,遇乞被封为天都王,野利兄弟被元昊视为心腹。当时,元昊将靠近北宋边境的横山地区的西夏军队分为左右二厢,这里是朱夏交兵的主要地区,元昊让善于统兵的野利兄弟驻守在这里,兄弟俩凭借地势险要和个人勇猛,多次打败朱朝军队,对北宋构成极大威胁。

        北宋要摆脱西夏的骚扰,非除掉野利兄弟不可。驻守在宋夏边境的种世衡决定用间,借刀杀人,利用元昊除掉野利兄弟。于是,让自己结识的一位名叫王崧的僧人去实现这个用间计划。土崧,字光信,是紫山寺的一位僧人,当地人称他为王和尚。他原出身行伍,善于骑射,对宋夏边境地区的地形十分熟悉,曾多次为种世衡的部队带路,因而受到种世衡的赏识,并留在左右,给予优厚待遇,王崧也对种世衡十分忠诚。种世衡将自己的打算说出后,王崧认为可行,并保证能完成任务。于是,种世衡写了一封信,用蜡封好,缝在王崧的棉衣里,并再三告诫,非到临死之际,不能说出蜡信的事,然后又交给王崧-袋红枣和一副龟画,让他送给野利,取意“早归”。

        王崧进人西夏境内,将枣和龟画交给野利旺荣。野利旺柴一眼看穿王崧的离间阴谋,便将王崧交给元昊。元昊迫问是否有书信,王崧始终说没有,虽经拷打,仍未招认。元昊下令将王崧杀掉,王崧才伪装害怕,将棉衣内的蜡信交出。元昊见是种世衡写给野利旺荣的信,其大意是:从前大王派人送来的信已收到,得知大王有归宋之意,十分欢迎。夜长梦多,事不宜迟。事成后大宋皇帝任命大王为夏州节度使,月俸万缗,永享荣华。

        元吴看完信,对野利旺荣半信半疑。为了调查真相,暗中派人充当野利旺荣的使臣到种世衡处。种世衡经多方考察,确认来人是元昊的密探,便接见了他,故意送给他很重的礼物,谩骂元昊而称赞野利旺荣,并让来使转达旺荣早日归宋。使者返回西夏后,如实以告,元昊大怒,解除了野利旺荣的兵权并将其处死。

        在宋夏战争时期,种世衡还用间除掉了西夏的天都王。野利被杀后,种世衡故意在边境设立祭坛,悼念野利,并将悼文写在木板上,其祭文的大致意思是:野利王和天都王两位将军有意归顺本朝,在将要成功之际突然遭变,野利王被杀,不胜悼念。然后故意引诱西夏军队袭击举行悼念活动的人,种世衡把写有悼文的木板放在点燃的冥钱里,然后假装逃跑。西夏兵追来,发现写有悼文的木板尚末被烧完,上面的文字隐约可见,急忙献给元昊,元昊遂对天都王起疑,借故将其治罪。

        (四)刘锖用间斗金兵

        刘铕是宋代抗金名将,绍兴十年(1140)五月中旬,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在前往开封的赴任途中,刚由水陆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就传来了金军占领开封的消息。刘绮立即催促后续部队赶来顺昌,又命令凿沉船只,修筑防御工事,准备抗击金兵。

        刘绮得知金兀术将率军攻顺昌,会同众将领在城上商议对策,有人说我们已多次击败过金军,应赶快撤离顺旨。刘铕说:“朝廷养兵15年,正是为了一且有缓急之事可以调用,况且我们已经挫败了金车的锐气,军威稍振,士气大作。虽然敌众我寡,但我们只能应战,不能后退。而且敌人的军营离我们很近,金兀术又率大军前来,如果军队一旦后撤,金军就会紧追击后。如此一来,以前的抗金成果就会付诸东流。假如让敌人侵扰两淮,震惊江浙,我们平生报效国家的志向岂不反而变成了误国之罪吗?”众将士听后既激动又振奋,表示听从刘绮的号令,誓死抵抗金军。

        刘铕招呼曹成等二人,对他们说:“派你们去作间谍,事成后必有重赏。只要你们按我说的去做,金人一定不会杀害你们。现在,我把你们二人安插在负责巡逻的骑兵中,你们在遇到金兵时故意装作害怕从马上掉下来,让金人抓获。金军首领如果审问你们,向你们了解我方的情况,你们就说:“边帅刘铕贪恋女色游乐,并不懂军事,不过是个贪图享乐的人罢了。”

        曹成二人编入巡逻骑兵队伍后不久,就遇到了金兵。他们依刘铕的计划,果然被金兵捉获。金兀术审问他们,他们就按照刘绮的安排回答,金兀术听后高兴地说:“顺昌城是很容易攻破的。”于是,放弃了攻城用的鹅车炮具,率轻兵直抵顺昌城下。

        次口,刘绮在巡城时发现有两个人向城下走来,刑具上还绑着一封金人的 书信,刘铕怕动摇军心,立即把书信烧掉了。

        金兀术来到顺昌城下,责怪诸将损失了兵力,诸将说:“南宋的军队已非昔日可比,元帅亲临城下就可以亲闻目睹了。”刘绮遣使向金兀术下挑战书,金兀术大怒说:“刘铕怎么敢与我交战?以我的兵力攻打你们的城池,简直就像用靴尖- -踢就倒那么容易。”刘绮的使者说:“我的主帅不仅要同将军作战,而且预料您不敢过河,如果过河,可以提供五座浮桥,以供使用,等您过河后摆好阵势,再作决战。”金兀术说:“好!”于是下令将士次日会餐,准备渡河。在将近天亮时,刘铕也果然在颍河上搭了五座浮桥,金兀术的军队得以从浮桥上渡河。

        刘绮派人在颖河上游撒下毒药,在金军途经地的草上也撒了毒药,并令士兵即使渴死也不能取颍河水喝,擅自饮颍河水者诛其族。

        当时,正值盛夏,金军远道而来,将土疲惫:而刘铕的军队以逸待劳,十分轻松。金军不明地形,昼夜不敢脱掉盔甲,刘绮的军队却能轮流休息。金军又饥又渴,土兵喝了颍河的水和马吃了路边的青草后,一批批病倒。早晨,大气凉爽,刘绮按兵不动,等到中个天气正热时,刘綺突然派出几百名士兵从城西门冲出与金军交战,又派出几千人出南门袭击金军,刘镝命将士在作战时不得呼喊,只顾挥动刀斧砍杀。金兀术大败,死伤万余人,不得不拔营北去。

        金儿术退守近郊后,准备坐困米军,恰又遇上大雨,平地水深一尺有余。 刘绮派兵劫营,金兵日 夜不得休息。金兀术终于支持不住.率军退往开封。这次战斗,刘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巧妙地使用了间谍,示敌以弱,使金兀术骄傲轻敌,从而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宋金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大灭了金军的嚣张气焰,挡住了金军自两淮南侵的矛头。

        六、离间

        离间,指挑动别人不团结,搞分裂。出于战争的需要,–些将帅往往通过假象迷惑敌人,使之内部相互猜疑,从而达到挑拨离间的目的。

        (一)曹操巧离间,马超疑韩遂

        东汉术年以来,军阀称雄,割据一方,造成了军阀混战的大分裂局面。在所有割据力量中,以曹操势力最大,加之他把汉献帝迎往许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在战争中,非常喜欢用间,他在消灭马超、韩遂割据势力过程中的“用间”术,在历史,上颇具特色。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赤壁兵败后,意识到南下的时机不成熟,便决定占据关中地区,消灭在这里割据的马超和韩遂两股势力。

        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赤壁兵败后,意识到南下的时机不成熟,便决定占据关中地区,消灭在这里割据的马超和韩遂两股势力。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其父马腾在汉灵帝末年与韩遂等在西州起事。汉献帝初平三年(192),韩遂、马腾率众诣长安,汉以韩遂为镇西将军,驻金城;以马腾为征西将军,驻于郡。马腾与韩遂结为异性兄弟,最初尚能相亲互助,后来由于各自的利益又相互攻击。马腾求还京畿,由其子马超统领他的部众,马超逐渐成为西北的一股割据势力。由于马超与韩遂都受到曹操的威胁,二人又联合起来,割据关中。

        曹魏黄初二年(221)八月,曹操的军队与马超、韩遂的联军对阵于潼关,马超自知难敌曹操,决定以割让河西为条件向曹操求和,却遭到曹操的拒绝。九月,曹军渡过渭水,针对马超、韩遂急于决战的心理,坚壁不出。马、韩无计可施,再次派使者向曹操求和。由于韩遂与曹操从前相识,要求与曹操在阵前淡判,曹操的谋士贾诩乘机献离间计,以挑拨马韩关系。于是,曹操假意答应与韩遂在阵前谈判。

        谈判这一天,曹操与韩遂各自出阵相见,背操却不与韩遂谈和谈之事,只提以前的往事,并故意表现得与韩遂十分亲热。远处的马超见二人一会儿笑,一会儿拍手,不知他们在千什么。待韩遂回到营地,马超问韩遂与曹操谈了些什么,韩遂如实相告,说曹操并没有谈讲和的事,马超便起了疑心。

        过了不久,曹操又写了一封信给韩遂,故意在信.上多处涂改,好像韩遂自己改的一样。曹操在信中说:“你起兵是受别人迫使,希望你早日归附。”马超看到信在关键处都作了涂改,以为韩遂私下与曹操有往来,对其疑心更大了。

        曹操见离间计已经得逞,便列阵与马超、韩遂交战。“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超谓韩遂日:‘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H,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日:‘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使。曹公闻之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①由此可见,马超、韩遂对曹操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只是由于曹操采取了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相疑,二人不能协力作战,才给曹操提供了击败马、韩的机会。

        由于马超韩遂相疑,不能协力拒曹,被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兵败后逃亡凉州,关中地区遂被曹操占领。

        (二)侯渊施间擒韩楼

        侯渊,是北魏大将军尔朱荣手下的一员战将。

        侯渊年轻时以机警胆大闻名,魏孝昌元年(525)八月,杜洛周率边镇“降户”在上谷(今河北怀来)起义,侯渊随杜洛周举事,后归附尔朱荣。

        魏孝昌三年(527),葛荣率领的起义军吞并了杜洛周,占据了冀定、沧、瀛殷五州之地,众数十万,号称百万。北魏派太原王尔朱荣、上党王元天穆率军镇压。侯渊随尔朱荣征讨葛荣。

        ①《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注引《山限公载记》。

        当时,葛荣别将韩楼率领数万军队电驻蓟城,尔朱荣令侯渊讨伐,但给他的土卒却不多。有人认为不妥,尔朱荣说:“侯渊临机设变,是其所长,若总大众,木必能用,今击此贼,故当不足定也。”①结果,只派给侯渊700骑兵。

        用700骑兵对韩楼的数万军队,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侯渊遂虚张声势,亲率700骑深入敌境,正好在途中遇到韩楼部将陈周率领的一万多军队。侯渊设卜埋伏,等前面的敌军走过,从背后突然发动袭击,敌军顿时乱作一团,争相逃命,竟有5000人被俘。侯渊对俘虏既没有收编,也没有坑杀,而是让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兵器,然后放他们回城。左右随从不解,问侯渊说:“既获贼众,何复资遣之也?”侯渊说:“我兵既少,不可力战,事须为计以离除之。”

        侯渊估计俘虏已回到城内,急忙率领数百骑兵连夜赶到城下,叩其城门。韩楼见5000俘虏完好无损归城,就存有疑心。又见俟渊紧接着叩门,便怀疑归城降卒是侯渊的内应,将里外应合破城。韩楼不敢在城内停留,忙弃城逃走,侯渊乘胜追击,活捉了韩楼。

        5000俘虏并不是侯渊的内应,侯渊将其放回造成了韩楼的错觉,这正是侯渊善于用间的高明之处。

        (三)书孝宽伪造书信用间

        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定都长安,东魏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西魏都企图吞并对方,不时发生战争。在东、西魏的战争中,西魏大将韦孝宽的用间计很有特色。

        韦孝宽,京兆杜陵人,其祖父为魏冯翊、扶风西郡太守,其父为武威郡太守。韦孝宽受家教影响,自幼涉猎经史,成年后多次随军作战,屡有战功,迁为大将军,负责宜阳郡事。

        ①《魏书侯渊传》。

        在东、西魏的相互攻战中,东魏大将段琛尧杰占据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并派遣阳州刺史牛道恒煽动和诱骗边民,韦孝宽对此十分担心,决定用离间之计,破坏段琛和牛道恒的关系,“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造道恒与孝宽书”①。在信中写有道恒表示归降西魏的意思,并故意用火烧掉信的一半,造成烧而未尽的样子,使字迹和内容既模糊不清,又隐约有道恒背叛东魏投靠西魏的内容。

        书信伪造好后,韦孝宽令间谍送到东魏大将段琛的军营中,段琛见到书信后,果然对牛道恒见疑,所有的军事揩施,都不告诉牛道恒,牛道恒对段琛提出的施政建议,段琛也不采纳。二人相互见疑,矛盾日深。韦孝宽离间的日的已经达到,便突出奇兵袭击宜阳,生擒了牛道恒和段琛等人。从此,宜阳一带安定下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后,韦孝宽自然也就从西魏大将变为北周大将。

        北齐与北周最初曾一度通好,但北齐政治一直昏暗 ,贪污风气极盛,齐后主高纬荒淫残暴,大修官殿、寺院,穷极富丽,浪费了大量钱财,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而此时的北周却在内政和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势日渐强大起来。北齐、北周力量的悬殊,使北周决定攻取北齐。

        在北周灭北齐的过程中,韦孝宽身为大将,多次用间,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周书.韦孝宽传》日:“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人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先知。”当时,有一位叫许盆的主帅,韦孝宽对他十分信任,让他守一座小城,许盆却暗中与北齐勾通,韦孝宽大怒,派间谍人齐,俄而斩首而还。

        ①《周书·韦孝宽传》。

        北齐丞相斛律光,字明月,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猛将,也是北周灭北齐的障碍。韦孝宽决定用离间计除掉斛律光。遂让部将曲严作歌谣曰:“百升~飞上大,明月照长安。”百升为斛,明月是斛律光的字,意即斛律光要称帝。又言:“高山不摧自崩,槲树不扶自竖。”①高山,指北齐的皇族高氏,喻指北齐皂位;槲树暗指斛律光要夺取北齐高氏的政权。韦孝宽还派间谍人齐,将歌谣写成传单广泛传播。北齐大臣祖珽素与斛律光有隙,他听到谣言后又在后面续上一句:“盲眼老公背_上下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令小儿沿路歌唱。北齐大臣穆提婆听到后,告诉其母令萱。令萱以为“饶舌老母”指自己,盲,人老公指祖埏。于是与祖廷商议,将谣言一事禀告齐后主说:“斛律累世大将,明月声震关西,丰乐威行突厥,女为皇后,男尚公主,谣言甚可畏也。”②齐后主遂对斛律光存有疑心。

        不久,丞相府佐封士让密奏斛律光将行不轨,其密奏云:“(斛律光)家藏弩甲,奴僮千数,每遣使丰乐.武都处,阴谋往来。若不早图,恐事不可测。”这更使齐后主确信斛律光企图篡位。

        齐后主本性怯懦,恐怕斛律光真的夺权,便想召斛律光人宫,乘机斩杀。祖珽认为突然召斛律光恐怕会引起他的猜疑.不如赐一匹骏马,斛律光必冠来答谢,再乘机将其斩杀。齐后主听从了祖蜓的建议,赐斛律光骏马一匹,斛律光果然人宫奉谢,齐后主令武士在凉风堂埋伏,将斛律光袭杀,年仅58岁。然后“诏称光谋反,今已伏法’久,北周便攻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斛律光被齐后主处死后,为北周灭北齐扫除了一大障碍。不

        ①②《北齐书·斛律金传》附《斛律光传》。

        (四)赵匡胤用间,林仁肇丢命

        北宋建立后,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并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思想,即先消灭南方几个较弱的割据政权,后灭北汉,避免在统一南方之前与契丹发生正面冲突。

        在南方几个割据政权中,以南唐势力较大,但自周世宗取消淮南十四州后,南唐实际上成为惊弓之鸟,后主李煜对宋王朝百般讨好,倾心结纳,以求保仕其割据地位。宋则含糊其词,软硬兼施,以迷惑南唐。开宝七年(974),赵匡胤以曹彬、潘美为主将,率10万大军南下,进行平南唐的军事活动。南唐沿江屯兵却毫无准备,还以牛酒搞劳宋军,及发觉宋军意图,为时已晚,只好弃地而逃。宋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就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西南的重要渡口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由于宋灭南唐已是大势所趋,南唐的一些人士也见风使舵,向朱朝讨好。南唐进士樊若水(亦作冰),在采石以钓鱼为名,多次测量计算当地长江的深度和宽度,将情报提供给宋军。宋军据实测数据在此建造了浮桥,使军队得以顺利过江。

        但是,南唐大将林仁肇却力主抵抗,并多次向后主李煜建议收复江北失地。林仁肇在南唐有很高的威望,成为宋平南唐的障碍。于是宋决定离间他与后主的关系,借南唐后主之手除掉林仁肇。主意打定后,便私下用重金买通林仁肇的一位侍从, 窃取了一幅林仁肇的画像,并特意将画像挂在一间房屋内。

        宋大军压境,南唐不时派使者出使宋朝,请求缓兵。有一次,南唐使者到来,宋人故意将使者领进挂有林仁肇画像的房间内,指着画像问使者说:

        “这是何人?”

        “这是林仁肇。”南唐使者回答说。

        “仁肇准备降宋,先送这张画像为信物。”宋人说。

        南唐使者听后,不知如何答话,半天才回过神来。这时,朱人又指着一处空闲的豪宅对南唐使者说:“这豪宅是为林仁肇准备的。”

        南唐使者回去后,将这些情况告诉了后主李煜。李煜不知是宋朝使用的离间计,竟用毒药将林仁肇杀死了。

        宋在进军南唐前,还多次利用僧人为间谍,收集南唐情报,破坏南唐经济,建造军事设施等。南唐后主信佛,有一从江北来的僧人,自称为化缘而来,劝后主“多造塔院”,以避灾难,实际上是借此耗费南唐的钱财。这位僧人取得后主的信任后,还请求后主在牛头山盖了一座大庙,有房子1000多间,聚徒千人,每天在此大吃大喝,吃不完就扔掉,次日再准备新的,美其名日“折例”。这些活动,浪费了南唐大批钱财,宋军渡江后,牛头山上的大庙,又做了宋军的兵营,真是一举两得。

        还有一位僧人,在安徽当涂县长江南岸的采石矶修造了一座石塔,这僧人平日穿草鞋、吃野菜,化缘所得都用米修塔,南唐后主及当地百姓为他的虔诚所感动,纷纷向他施舍钱财,僧人却分文不取。宋军攻下池州后,要在长江上建石桥,“系浮桥于石塔,然后知其为间也”原来宋军早就计划在此地建一座浮桥,苦于长江沿岸没有系船的地方,才让间谍充当僧人,建造石塔以作为系浮桥的地方。

        由干宋军颇善用间,南唐本就虚弱的国势更加虚弱了。开宝八年(975)十月,宋军攻破金陵城,南唐后主李煜出降,赵匡胤虽赦免李煜不死,却将他囚禁在开封的一所深院内,只有一老卒守门,不许他与外界接触。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李煜被毒死,时年42岁

        (五)皇太极间杀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索,广西平南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进士,不久出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元年(1621),知县任满,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时年38岁。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监军山海关。

        袁崇焕到辽东后,对山海关边塞的地理人情、关隘兵备、军务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得到兵部尚书孙承宗的赏识和重用。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驻且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袁崇焕也因功升为按察使,仍镇守辽东。

        大启五年(1625),孙承宗罢辽东经略。次年,后金努尔哈赤乘辽东经略易人之际,亲率八旗13万大军西渡辽河,围攻宁远。这时,新任辽东经略高第已将宁远以外的所有明军移入关内,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袁崇焕亲率宁远军民坚壁清野,严阵以待。不久,后金军队包围宁远,努尔哈赤亲自指挥攻城,战斗异常激烈。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力反击,城上矢石俱下,后金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被迫撤退。事后,努尔哈赤对诸贝勒伤心地说:“朕自25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何独宁远一城不能下耶?”不久,努尔哈赤抑郁而死。明军在袁崇焕带领下,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为佥都御史,不久又升为辽东巡抚,独当辽东防务重任。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夺取后金阜位,为了树立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又发动了对锦州和宁远的进攻。袁崇焕采取内外夹击战术,击退了皇太极的进攻,取得了宁锦大捷。但是,袁祟焕的功绩,引起了宦官魏忠贤的妒忌,其死党纷纷弹劾袁崇焕,袁崇焕被迫卸任回籍。

        不久,明熹宗驾崩,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伏诛,袁崇焕被启用为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除督师辽东外,还负有京师的保卫之贵。

        皇太极自宁锦之战失败后,很不甘心。崇祯二年(1629)冬,皇太极派小股部队佯攻宁锦,自己则率主力绕过袁崇焕的防地,直扑京师。袁崇焕闻警后,一面严令部队坚守宁锦,一面亲率万名铁骑千里人援京师。崇祯帝诰命各路勤王之师统归袁崇焕指挥,袁崇焕率领明军与皇太极的八旗兵展开了一场血战,最终皇太极兵败,袁崇焕再次取得胜利。但是,魏忠贤的余党却诬陷袁崇焕“纵敌拥兵”,从而引起崇祯帝的疑心,当袁崇焕兵马疲劳要求人城休息时,竟遭到拒绝。

        皇太极再次失败后,意识到但凭武力难以制胜,欲取胜必先去掉袁祟焕。当他了解到崇祯帝对袁崇焕存有疑心时,决定进行离间,借崇祯帝之手杀掉袁崇焕。

        当时,皇太极俘获了一位明朝的杨太监,关押在帐中,副将高鸿中和参将鲍承先按照皇太极的安排故意在帐外窃窃私语,鲍承先小声说:“个犬退兵,乃袁巡抚意,不日伊即输城矣!”杨太监在帐内隐隐可以听见,遂佯卧窃听。后来,杨太监被放回,将偷听到的话语告诉了崇祯帝.崇祯帝果然中计,遂将袁崇焕逮捕人狱。

        袁崇焕下狱后,一时间京师谣言四起,认为后金能越过宁、锦防线直扑京师,是袁崇焕暗中通敌的结果。加之当时的内阁大学上温体仁、兵部尚书梁廷栋因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而暗妒袁崇焕,便诬他“引敌通和,居心叵测”。崇祯帝原本就是-位刚愎 自用又生性多疑的人,在周围人的影响下,也深信袁崇焕谋叛。崇祯三年(1630)九月二十二日,袁崇焕在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唾骂声中被绑赴刑场。皇太极的离间计酿成了这下古奇冤。

        七、防间

        用间固然重要,预防间谍同样十分重要。身为将帅,不仅要懂得用间,更要懂得防间。从某种意义上讲,防间甚至重于用间。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许多防间的典型事例。

        (一)石勒灭王浚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人,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涌现出的羯族首领。晋大兴二年(319),石勒在河北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由于石勒注意学习汉人地主的统治经验,优待汉族士族,因而得到部分汉族地主的支持,经过一系列征战,稳定 了在襄国的统治,并与并州的刘琨、幽州的王浚鼎足而立,成为北方的三大割据势力。当时,刘琨盘踞晋阳(今山西太原),与襄国有太行山阻隔,并受到刘汉军队的牵制,无力与石勒争斗。幽州(今北京市南)的王浚则依靠鲜卑、乌桓等部落首领的支持,多次对石勒发动进攻。

        王浚是西晋北部地区的将领,是石勒扩大势力的主要障碍。为了孤立王浚,石勒十分注意分化干浚的同盟。当时,鲜卑军队支持王浚。在一次战斗中,石勒生擒鲜卑首领段末杯,诸将请求将其诛杀,以挫鲜卑威风。石勒说:“辽西鲜卑,健国也,与我素无怨仇,为上浚所使耳。今杀一人结怨一国,非计也。放之必悦,不复为王浚用矣。”①石勒将段末柽放回,而后鲜卑部落“专心附勒,王浚之势遂衰。

        随着石勒势力的扩张,消灭王浚的计划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人提议“宜如羊祜与陆抗书相闻”。当时,石勒有一位叫张

        ①《晋书·石勒载记》。

        宾的汉人谋士,石勒向张宾征求意见,张宾说:“(王浚)虽曰晋藩,实怀僭逆之志,必思协英雄,图济事业。将军威声震于海内,去就为存亡,所在为轻重,浚之欲将军,犹楚之招韩信也。今权谲遣使,无诚款之形,脱生猜疑,图之兆露,后虽奇略,无所设也。大立大事者必先为之卑,当称藩推奉,尚恐末信,羊、陆之事,臣未见其可。”①石勒认为张宾言之有理,便听从了张宾之谋。假装推举王浚,投其所好,取得其信任后冉乘机举事。

        不久,石勒派幕僚王子春、董肇等带着重礼去拜见王浚,并递上石勒的亲笔信,信中说:“勒本小胡,出于戎裔,值晋纲弛御,海内饥乱,流离屯厄,窜命冀州,共相帅合,以救性命。今晋祚沦夷,远播吴会,中原无主,苍生无系,伏惟明公殿下,州乡贵望,四海所宗,为帝王者,非公复谁?勒所以捐躯命、兴义兵诛暴乱者,正为明公驱除尔。伏愿殿下应天顺时,践登皇祚。勒奉戴明公,如天地父母,明公当察勒微心,慈眄如子也。”②

        王浚看信后,半信半疑,问米使王子春说:“石公一时英武,据赵旧都,成鼎峙之势,何为称藩于孤,其可信乎?”

        王子春回答说:“石将军英才隽拔,士马雄盛,实如圣旨。仰惟明公州乡贵望,累世重光,出镇藩岳,威声播于八表,固以胡月钦风,戎夷歌德,岂唯区区小府而敢不敛衽神阙者乎!昔陈婴岂其鄙上而不王,韩信薄帝而不帝者哉?但以知帝王不可以智力争故也。石将军之拟明公,犹阴精之比太阳,江河之比洪海尔。项籍、子阳覆车不远,是石将军之明鉴,明公亦何怪乎!况自占诚胡人而为名臣者实有之,帝王则木之有也。石将军非所以恶帝王而让明公也。愿取之不为天下人之所许耳。愿公勿疑。’

        ①②《晋书·石勒载记》。

        王子春的回答,很合王浚的心思。王浚欣喜忘形,当即封王子春为列侯,并回赠宝物,遣使向石勒汇报。

        不久,镇守藩阳的王浚部下司马游统,暗中反叛王浚,遣使向石勒投降。石勒将使者斩杀,并将首级交给王浚,以表诚心。王浚“弥信勒之忠诚,无复疑矣”。

        晋愍帝建兴二年(314)正月,王子春偕同王浚的使者来到襄国,石勒将精兵隐藏起来,故意显示城府空虚,缺粮少马,对王浚的使者,毕茶毕敬。王浚送给石勒-件座尾,石勒装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假装不敢随便用,将其悬之墙壁,朝夕拜之,说:“我不得见王公,见王公所赐如见公也。”并遺使请王浚,表示希望能亲上幽州为王浚奉上尊号。石勒的表演惟妙惟肖,蒙骗了王浚的使者,使者返回幽州,表述了所见所闻。王浚大悦,对石勒更加信任了。

        石勒认为消灭工浚的时机已到,便挑选精骑,昼夜行军,很快来到易水,王浚身边的将领见石勒来者不善,要求率军出击,王浚却说:“石公来,正欲奉戴我也,敢言击者斩。”①乃设宴以待石勒。

        石勒率军抵达幽州治所蓟城,叱喝守军打开城门,石勒又怕里面有埋伏,驱赶上千头牛羊人城,名义上为王浚上礼,实际上是用其堵截街巷,使伏兵不能发挥作用。

        石勒人城后,很快冲人王浚的府第。王浚措手不及,被石勒的士兵生擒,押送到襄国斩首示众。

        (二)李允则捉间放间

        辽是与北宋王朝并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契丹族所建。五代时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竞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①《晋书·石勒载记》

        幽云十六州指幽(今北京市)、蓟(今河北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河北密云)、顺(今河.北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今河北怀柔)、儒(今河北延庆)、武(今河北宣化)、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蔚(今河北蔚县)。这一地区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宋建立后,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活动,在统一南方各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封桩库”,把征南所得的财富存在库内,以备收幽云之用。但此志未竞,米太祖身死。米太宗继位后,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灭掉北汉,并计划乘胜一举收复幽云。同年,宋军与辽军战于幽州城西的高粱河,宋军大败,兵器物资丢弃不可胜计,宋太宗也身中二矢,“乘驴车逃去”。第一次收复幽云失败。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宋乘辽朝内乱再次出兵收复幽云,由丁内部配合失误再次失败,从此,宋辽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在宋辽对峙过程中,双方互派间谍收集情报,已司空见惯,宋将李允则的捉间放间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

        李允则,字垂范,济州人,宋代著名将领。李允则曾知谭州,请求减免当地赋税,民皆便之。又根据江湖地区多山地的情况,鼓励山民开垦荒地,收到良好效果。后改知沧州,沧州地处宋辽交界处,李允则在境内修营垒,挖地道,充分做好备战工作,多次受到宋真宗的褒奖。

        由于李允则备边有方,又被任命为与契丹更为接近的瀛州知州。原先,北部边疆地区多置陷马坑,以阻止辽朝骑兵。虽然起到一定效果,却占用了大量耕地。李允则下令除去陷马坑,让农民耕地。同时在边境上种植榆树,树林内置以荆棘,以此作为防备辽骑兵的天然屏障。他曾对僚佐说:“此步兵之地,不利骑战,其独资屋材耶?”①

        有一天,米兵抓住一位辽朝间谍,李允则不但未对其进行审问拷打,反而“释缚厚遇之”②,间谍说自己是受命而来侦探朱朝在边境的谷粮、兵马之数的,并交出了自己收集到的情报。李允则看后说:“若所得谬矣。”③并让主管这方面的官吏将官府的记录如实抄录给间谍。间谍请求将抄录下来的情报密封,并加盖密封章。李允则答应了他的要求,并给了间谍一些金银,放他回④。

        不久,辽朝间谍又回来了,将密封的情报交给了李允则,同时,又把契丹的“兵马、财力、地理委曲以为报”团。

        由于李允则善于用间,因此,对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有一次,几位士卒投奔契丹,李允则要求契丹将士卒归还。对方说不知道士卒在什么地方,李允则说在某处某处,契丹人十分惊奇,遂不敢隐瞒,并交还了这几名士卒。李允则在宋辽对峙期间,在派出间谍了解敌情的同时,还转化利用敌方的间谍,使之为其服务,其用间艺术着实高明。

        (三)韩世忠防间擒金将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年轻时家贫无产业,有位占卜的人说他“当作三公”,世忠怒而殴之,说当三公是侮辱他。18岁时应募人伍,勇冠三军,多有战功。北朱末年方腊起义,韩世忠以偏将随从王渊征讨,渊观其战,感叹说:“真万人敌也。”⑤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金灭北朱,康王赵构于同年五月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重建米土朝,史称“南宋”。

        南宋建立后,对金一味采取妥协投降政策,金针对宋高宗集团的软弱无能,不断举兵南下,大肆劫掠。面对金兵的进犯,宋高宗不是组织军民抵抗,却-再南逃,建炎二年(1129)二月,未高宗逃到镇江,又从镇江逃到杭州。五月,由杭州北上驻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改为建康府,并派使向金求和。在求和书中.宋高宗摇尾乞怜,表示“愿削去旧号,足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真是无耻到了极点。宋高宗的软弱,更助长了金兵的气焰。八月,金兵南下,宋高宗一直逃到定海,出于南北军民的顽强抵抗和反击,金兵才不得不于建炎四年(1130)北还。当金兵退至江阴、秀州-带时,韩世忠所部800余人在黄天荡给金军以重创,金兵才狼狈化逃。绍兴二年(1132 )米高宗回到临安(1129年起升杭州为临安府),直到绍兴八年(1138) ,腐败的南宋小朝廷才在临安建都,偏安于江南一隅。

        ①②③④《宋史·李允则传》。

        ⑤《宋史·韩世忠传》。

        在宋金对峙期间,双方互有用间现象。韩世忠防间、用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朱高宗绍兴四年(1134),韩世忠驻守镇江。这一年,金兵与伪齐刘像合兵南下,分道入侵。宋高宗饬韩世忠负责镇江一带的守务,辞旨恳切。韩世忠为受到皇帝的信任而感动,决心誓死不负皇帝的厚望。为了全面地反击金军的进犯,韩此忠让裨将解元守高邮,白己则亲率骑兵进驻扬州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

        恰在这时,秦桧派魏良臣、王绘出使金国。魏、王二人是秦桧的亲信,借出使之机向金提供情报。二人从镇江来到扬州,正好遇到督军设防的韩世忠。韩世忠知道二人前去金营,故意撤去军营巾的炉灶,对魏良臣说受诏移守长江。魏良臣走到扬州东门外时,又见一队士兵从城中匆匆而出。魏去探听去向,士卒说接到韩世忠的命令,撤军瓜州。

        魏良臣见韩世忠忙着撤军,心中暗喜,准备用这一情报向金人讨赏。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经出境,急忙,上马,调整部队,引军在大仪镇周围按五阵设伏20余处,约定闻鼓同起击敌。

        魏良臣到金营后,金人问他宋军动向。魏良臣将途中所见相答。并说:“来时亲见人马出东门,望瓜州去矣。”金帅聂尔孛堇闻知韩世忠退兵到长江一带,十分高兴,遂引兵至江口,距大仪镇仪五里地。金军别将挞孛也则拥铁骑而来,当他走到韩世忠的埋伏圈后,只听鼓声齐响,伏兵四起。金军被突如其来的五阵宋军伏击,顿时乱作一团,韩世忠指挥部队乘机出击,各持长斧,上砍人胸,下砍马腿。金军四处逃窜,陷入泥潭无法自拔,死伤无数。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被俘,宋军取得了巨大胜利。

        被韩世忠派往高邮的解元,也遇到了金军,与当地水军一起夹击金军,一日十三战,不分胜负。韩世忠又派骑士驰援,两军合力作战,金军惊溃,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韩世忠利用使臣向金军传递虚假情报,正符合兵法中的“示之以伪情,反间为用”的原则。这也是韩世忠取胜的原因之一。此役之后,韩世忠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