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的背景·第一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战争通史》
我在这一生中经历了很多大的失败,因而心里已没有什么羞耻之感了。但我是拚命地干过来的,这却是真实。
—— 拿破仑
第一节 不败也不胜
一、不败、不胜
1950年夏,联合国军被穷追到釜山的一角,但以仁川登陆作战为转折点而转为反攻,到9月末完成了“击退入侵韩国的北朝鲜军队”这个任务(见原第1、2、4、5卷)。
就在人们认为战争即将结束时,把统一朝鲜作为目标的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于10月下旬渡过了清川江,就在这时被突然出现的一支幻影般的大军阻挡住了。这就是西欧各国所恐惧的中国军队的介入。
但对当时的中国评价过低的联合国军,在11月下旬发动了全力以赴的攻势,谋求结束这场战争。这就是通称的“圣诞节攻势”。在此之前,美国是充满了自信心,以其传统的谋求全胜为目标来指导这场战争的。
可是引矢而发的中国大军再度转入进攻,在寒风凛冽的荒凉的清川江畔发生了一场大遭遇战。对于联合国军来说这是一次完全非正规的遭遇战,但对中国军队来说这则是一次敌我相互对进的预期遭遇战,估计当时联合国军最多为7万人左右,而中国所投入的兵力不下30万人,而且官兵都是经过日中战争和国共内战锻炼出来的精兵。
被云海般大军所吞没的联合国军立即吃了个美国陆军有史以来的败仗,不得不一下子撤退到三八线以南。“因战败而狼狈又愤怒”的美国,对杜鲁门总统的原子弹声明感到兴奋,为探讨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而举行的美英巨头会谈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等都是这个时期发生的事情。
12月中旬,好不容易才逃脱了虎口的第8集团军在三八线进行整顿,当时半数以上的师都满身疮痍损失惨重,第10军曾在咸兴地区被包围、几乎全军覆没,危如累卵,士气空前低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迎接洛东江以来的危机。据认为如果中朝军队继续南进,会很容易地席卷整个的南朝鲜(见第原3、5、6卷)。
但是不知何故,以有如破竹之势进攻到三八线的中朝军队没有继续进攻。这种态度使人感觉好象是把联合国军从北朝鲜击退,恢复了三八线就感到满足了似的。
西欧各国对中国的这种态度抱有好感,认为这是和平的萌芽而开始试探其意向。西欧各国担心战争扩大和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也顾虑美国的力量消耗在亚洲而忽视了西欧的防御,因而热切地希望结束战争。
但是,无论是中国政府的反应还是被邀请到联合国去的伍修权代表的声明,对此都很冷淡。中国所提出的恢复和平的条件是联合国军从南朝鲜撤出、放弃台湾、中国加入联合国等等,这对当时的联合国来说都是一些不能接受的条件。
面对这种危机,美国政府摒弃了麦克阿瑟的扩大战争以求全胜的意见,坚持原定的有限战略,也就是采用了“以现有的兵力,给予敌方最大限度的打击,以进行时间尽可能拖长的持久战”的军事战略。其目标是给予中朝军队以难于忍受的杀伤,如果万不得已则再度退守釜山周围,重演去年夏天的那种逆境,设法寻求开始谈判的可能性。这是由于美国考虑到如果和西欧各国讨厌的中国进行全面战争,担心自己会在自由世界处于孤立地位,同时也为了避免重蹈象日本那样陷入无底泥塘战争的覆辙,再就是认识到在这个时间,在这场战争中,要取得全胜已不可能,因而考虑争取体面的停战。
令人恐惧的中朝军队的攻势在1951年的元旦开始了。他们和事先潜入的游击队相呼应,再次展开了怒涛般的南进。边界阵地,立即被突破,联合国军在4天之后放弃了南朝鲜首都汉城,退到了下一个沿37度线的阵地。并且计划在与继续南下的中朝军队打过一仗之后,如果支持不住就撤退到后面的锦江防线。
当时对战局持悲观态度的看法很强烈。华盛顿政府秘密决定不得已时就撤退到日本,因而同意了西欧各国提出的和中国谈判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提议立即停战……,外国军队在适当时期撤军,……台湾的前途和中国加入联合国问题由美、英、苏、中国四大国予以审议”等,其内容可以看作是实质上要求投降。
这是由于美国和联合国预见到已经完全丧失了军事上取胜的可能性,因而放弃了当初的战争目的。在谈论政治和军事之间的关系时,一般常说的一句话是“追求政治目的之必要性,寻求军事目的之可能性”,对其军事力量已经失去自信的美国,在朝鲜这个地方只好暂时地放弃其政治目的。(见第7卷)一月中旬,据守在37度线阵地的联合国军一天一天地等待承受中朝军队的攻击,但出乎预料,中国军队并没有追踪而来。中部战线的北朝鲜军队虽然与游击部队相呼应进攻到堤川附近,但不久也在皑皑白雪之中消失了踪迹。
联合国军以为是中朝军队在准备下一次的大攻势,从1月15日起反复进行小部队的火力侦察,但并未弄清中朝军队的动向。于是由连一级的火力侦察逐渐发展为师一级进攻,最后终于转为全线的进攻。也就是说开始了联合国军的再次反攻。联合国军的前线逐步北移,到二月中旬,西部战线进至汉江一线,汉城遥遥在望,在中部战线则开始了对洪川的攻击。
随着战局的好转,政治目的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一月下旬美国表明要继续留在南朝鲜的决心,这个情况是在提出被认为是实质上要求投降的谈判条件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出现的。
重又振奋起精神的联合国军,主要依靠火力,一个山峰一个山峰,一个山岗一个山岗地向北推进。这就是北朝鲜军队所说的“直线战术”,这是为了肃清残留在后方的中朝军队、也为了避免兵员的损耗而采用的一种战法。
到了二月下旬,中朝军队似乎是为了迟滞联合国军的攻势而转入进攻,再次深深突破了中部战线。这就是所谓的二月攻势,北朝鲜军把它叫做第四次战役,据其公开书刊称,这是“乘联合国军战线浮动之机而给以打击的有计划的攻势”。
在进攻中遭受反击的联合国军所受到的打击决不会小,但是就在当天即粉碎了对水原的攻击,并固守要冲砥平里,使用快速的机动兵力击溃了突破到堤川附近的中朝军队的先头部队。这是联合国军自中国军队介入以来第一次成功的防御,从而坚定了其不败的信念。同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大致摸清了往往被视为很神秘的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界限。也就是说,对于中朝军队来说,在鸭绿江附近这样能够接受从中国东北地区来的充足的补给,以体力和精力都很充沛的军队并得到战略纵横作战指导的作战环境,和远离根据地300公里以上的三八线以南的作战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在严寒的气候和没有制空权情况下的连续作战与中国军队致命的运输力不足使得南下官兵的体力、精力被严重消耗,至使其补给枯竭。另外,中国军队难以想象的联合国军以装甲战斗力和强大火力所构成的火墙,终归是其人海战术不能攻破的壁垒。因之从清川江畔长驱追击而来的中朝军队暂时在三八线停了下来,未能在美军第10军和第8集团军会合之前再度发起攻势,从而失去战机,完全是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的缘故,正月攻势也好,二月攻势也好,都是不出旬日就不得不停止不来,也都是因为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损失和补给品消耗殆尽所致。也就是说,置身于联合国空军不间断地攻击之下,使得原来就脆弱的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能力不能跟随作战进行补给,因而只能靠各个士兵所背着的补给品来发起进攻,当受阻于难以想象的强大火力壁垒之前丧失了突击能力,就在不能扩大结果的情况之下将补给品消耗殆尽,从而就立即丧失了攻击能力。
就是说,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根据地的中国军队的作战范围大约只延伸到三八线附近,如在三八线以南作战则大大超越了其补给能力的界限。这从中朝军队败退时在其数以万计的尸体,很多疲惫不堪的俘虏所提供的缺乏弹药、粮食等的情况,甚至因缺乏医药品而象从前那样在军队中流行伤寒病从而使士气大为沮丧等等,都证明了这样的事实。
于是,继续追求获取全胜的麦克阿瑟将军“北进到因补给距离形成的敌我战斗力对抗的一线,以不间断的战略轰炸来削弱中朝军队的前线兵力之后,在中朝边境附近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肃清在朝鲜的共军”这样的方针之下,下令继续北进。第8集团军为了不间断地施加压力、不失时机地再度发动了攻势,于三月上旬夺回了汉城,下旬进至沿三八线一线,大致上完成了“击退入侵韩国之敌”这样的任务。
战争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以后战争怎样发展成了最大的问题,麦克阿瑟将军依然主张全面北进以求全胜,但华盛顿的首脑们则考虑采纳盟国的意见谋求停战。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出于以下的判断,即要推进到鸭绿江边至少还必须牺牲/10万人以上,以这样巨大的牺牲与将取得的政治成果来比是极不合算的。而且即使用武力平定了北朝鲜的话,其结果是被拉进和中国之间发生泥潭战争而不能脱身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或许诱发苏联参战,或乘西欧无防备之机进行渗入的危险性将会增大。
华盛顿政府所期望的是如果继续北进到三八线以北的政治上有利而在军事上又最适于保卫南朝鲜的一线,那么中朝军队在不断的强大压力之下将会希望举行谈判。美国是想通过在不损害自己威信和体面的范围之内也给中国面子,使其坐到谈判桌旁来,以避免更大的流血和战斗力的消耗。于是在四月上旬撤换了采取明显反对政府意图行动的麦克阿瑟将军使得人事一新,这就是要寻求政治解决的途径。回顾起来,撤掉麦克阿瑟将军这件事充分表明了美国的“这场战争不能够求得全胜,没有求得全胜的价值,不必求得全胜”这样的基本政策。
基于这样的政策,新任总司令李奇微上将于四月中旬越过三八线前进到认为是防卫南朝鲜最为合适的堪萨斯线,继而又北进到防守堪萨斯线所必需的前方阵地怀俄明线(见原第7、8卷)。
但四月下旬,中朝军队开始了主攻方向指向汉城的巨大攻势。这就是春季攻势的第一阶段作战。联合国军迫不得已在中西部战线后退了大约50公里,但坚守住了南朝鲜首都汉城确保了爱达荷线。中朝军队的攻势为期9天。接着,中朝军队于五月中旬发动第二阶段作战,这次将主攻方向指向东部的南朝鲜军正面,并取得大范围的突破。但联合国军保住洪川附近和江陵附近的两个肩部阻住了这次突破,并运用快速兵力将其尖刀部队击破。这次攻势为期7天。从每次攻势都空前的短暂,每次都遭受到莫大的损失和将所携带的补给品使用殆尽这些情况可以看到,其战略、战术以及装备和补给组织等与介入当时比较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也意味着苏联的援助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这证明了当时苏联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并没有提供足以能够击破联合国军的援助这样一个事实。
中朝军队将补给线缩短到100公里以上,经过充分地准备,对处于浮动状态的联合国军发起了攻击,但仍无力击破联合国军的战线。这似乎使中朝军队痛感到了以现有力量不能击破联合国军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
另一方面,联合国军也再次充分地认识到要进攻到鸭绿江决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不仅是尚未看到中朝军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有任何的衰退,而且预计到其火力会逐渐增强,越接近鸭绿江其抵抗程度会越加顽强,反击周期也会变得更短。
总之,根据两次春季攻势的经验,交战双方都相信自己不会战败,但双方也都深知不能取得全胜。因此在了解继续更大规模地流血已然无益,依靠军事力量不能解决问题从而陷于进退维谷境地的双方之间,好象突然之间使得停战的时机变得成熟了。
但是,由于春季攻势而被压缩的联合国军的前线,从东到西大约在三八线南侧30~40公里之处。无论从联合国军的目的、美国的体面或者从政治上、军事上来说,在这条线上停留下来进行停战都是不能允许的。联合国军尾随败退的中朝军队再度北进,于6月上旬第三次越过了三八线,准备推进到三八线北侧大约40公里的从临津江口开始的怀俄明线。
这是为了获得确保被视为主要防线的堪萨斯线(从临津江口开始联接三八线20公里的一线)防御的前方阵地,同时为了将被认为是中朝军队准备发动攻势之基地的铁三角地带和美军称为“板球场”的“亥安盆地”置于压制之下。
中朝军队的抵抗除“亥安盆地”正面以外比想象的要弱。6月中旬,中、西部的联合国军前进到作为目标的怀俄明线。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任何想要谈判的迹象,这和联合国军的愿望相差很远。可是,就在准备下一次作战的过程中出现了马立克声明这个救命菩萨,因此第8集团军就在原地停止下来,一面注视着停战谈判形势的发展,一面转为阵地作战。
北朝鲜的公开史料关于转向阵地战和谈判的时机作过如下的描述:
“1951年6月中旬,敌我双方从临津江口至涟川、铁原、金化、山阳里、长坪里、论长里三八线以南和以北地区分别转入防御战。”从此,战线基本固定下来,祖国解放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即第四阶段”,“一年来,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遭到了莫大的损失。……仅据敌人显然缩小的数字来看,其损失也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半以上。……它在政治上、道德上遭到了惨败。……美国自夸的强大性的神话彻底破产了。敌人内部矛盾更加激化,侵略军队的士气极为低落,厌战思想日益滋长。……他们已经损失大量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器材,又因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补充前线的力量,所以不得不停留在他们起初发动侵略战争的三八线上。另一方面,连续打了五个战役的我军部队有些疲劳,而且扩大了的东西两岸的防线还没有得到加强,在暂时撤退时期遭受敌人破坏的地区也还没有完全医治创伤。”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劳动党科学地分析当时的军事、政治形势,制定了在全线转入积极的阵地防御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展开积极的阵地防御战,坚持已占领的界线,争取时间进一步巩固我们的后方,加强人民军队的战斗力量和技术装备,另一方面,给予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技术兵器以莫大的打击,粉碎他们的进攻意图,在敌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方面占据有利地位,为发起争取最后胜利的进攻创造各种条件。……”
二、联合国军
7月1日接到“原地停止”命令。
战线
这种态势是6月上旬以压制铁三角地带和“亥安盆地”作为目标向北推进的联合国军在中部正面推进到“怀俄明线”而得到的,但在东部的“亥安盆地”的正面,因受到北朝鲜军的猛烈抵抗不得已将攻势暂时中止下来,就在准备下一次的攻势之中原地停了下来。因此在西部、中部大体上能成为一条线,而在东部则呈明显的犬牙交错之状,如实地反映了攻势停顿下来的战况。
作战思想
因为是一边进行战斗一边开始谈判的,所以对联合国军来说产生了难以预计的作战思想的问题,可以想象中朝方面也同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本来按惯例停战谈判是在暂时停战之后再进入谈判,象这样一边作战一边谈判还没有什么先例。因此在谈判期间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怎样地作战才能与谈判相配合等都变成问题了。
虽然无须大肆宣扬并没有战败,但一心一意地进行防御将不能促进谈判。因此希望能取得有利于进行谈判的战果,但这样作战不能激怒对方诱发为全面的战斗,也不能促使战争扩大的作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入避免更大规模的流血,尽早结束战争的谈判。
因此,联合国军采取了“决不把敌人完全打倒有不满足的话设法尽量赢分,最后被判定获胜,是最适合这种情况的作战”这样一种复杂而又难于实行的作战思想。
应付不测的对策
但是上述的作战思想仅限于朝鲜战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还对可能会发生的事态作了相应的准备。当时想到的可能发生的事态是:
1、谈判进行不下去,或者中朝方面不想停战,从而谈判破裂;
2、战争扩大,苏联或者中国在朝鲜以外地区开始行动;
3、由于不测事态不得已要从朝鲜撤退时。
针对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所考虑的必要而且可能的对策就是对中国沿岸的封锁。
7月初,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李奇微上将基于如下设想于9月1日前后开始进攻,计划前进到平壤~元山一线。其设想是:
1、中朝军队的战斗力显著降低,有可能以微小损失的代价即可夺取所定目标
2、中朝军队顶不住现在这样的激烈战斗而撤退
3、改变第8集团军的任务,调驻日本的第16军等予以加强
这样的设想虽然没有变为现实,但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这样周密地安排中可以看出其对当时中朝军队战斗力的判断。
作战的基本原则
还是在开始第一次正式谈判的7月1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综合在此之前给李奇微上将所发的作战训令,就其基本任务作了明确的指示。(7月10日发,参联电第95977号)这可能是为了避免重蹈再碰上和麦克瑟调整意见时那些麻烦的覆辙。这个训令就是其后两年之间进行谈判和作战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如下:
“在朝鲜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的任务是保持所指挥下军队的安全,给敌方兵员、器材以最大限度的损失,同时达成战争的结束。这个任务包括在三八线以南的朝鲜全部土地上确立大韩民国的机能以及分阶段地建成韩国足够的防卫能力,使其在联合国军撤退之后也能阻止和击退北朝鲜军的侵略。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确保部队的安全和击破扰乱敌人,可以在朝鲜行使其所保有的军事力量。但是,对于中国和苏联的领土,沿鸭绿江的电源设施以及靠近苏联国境的罗津港的攻击必须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另外禁止在苏联国境12海里之内进行轰炸。假如苏联介入战争时要采取战略守势,在做好撤退到日本的准备的同时等待后命。
另外,作为远东军总司令,要以海、空军保卫台湾及澎湖列岛,而且在苏联进行攻击的情况下保卫日本。但是对中国以及苏联领土的军事行动只能根据总统的指令行事”。
这个训令不同于以前命令的地方是撤消了在马立克声明之后所发的“越过当时战线进行作战需得到许可”这种限制进攻作战的规定和具体指定了禁止轰炸的区域。
也就是除去限制轰炸之外,允许在全朝鲜进行自由的作战行动,这是为了适应谈判的情况来进行与其配合得当的作战。这被看作是右手拿橄榄枝、左手拿剑。
但是李奇微上将并没有急于作战。虽然东部战线犬牙交错状线的改变和对“亥安盆地”进行压制都迫切需要解决,但还是考虑以谈判为主要途径,据传这是由于其对谈判的责任感和律己的性格所决定的。
再者,根据情况判断,大口径火炮好象是显著不足。这在进行六月攻势时已有所查觉,经过1个月的对峙状态,中朝军队的阵地会变得更为坚固。因之今后如有必要在局部地区发动攻势时,将是攻击坚固的阵地。因此需要大口径的火炮。
基于这样的判断,李奇微上将向华盛顿提出的关于炮兵兵力的要求如下:
155毫米榴弹炮 5个营(90门)
200毫米(8英寸)榴弹炮 4个营(48门)
155毫米加农炮 1个营(12门)
观测兵 2个营
计150门
这个数字究竟大到何种程度,从下述的情况即可略知一二,就是当时配备在前线的中朝军队的全部火炮数为350门,虽说其中有若干105毫米、122毫米榴弹炮和少数的150毫米榴弹炮,但大部分是75~76毫米榴弹炮(据第8集团军弹痕解析班报告)。
虽然华盛顿做了努力,但由于是投入已处于混乱状态的朝鲜战场,8月17日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增援炮兵为高射炮兵5个营(90毫米加农炮)和野战炮兵4个营。据传,就是这些还是动用了要登船开往欧洲的5000人,而且是从总预备队以及学校机关等抽调出来编成的部队。
当时在美国本土的兵力如下,虽然战争已经打了一年之久,但美国还是苦于经过训练的兵员和战斗器材的不足。
第82、第11空降兵师(战略总预备队)
第28、第43步兵师(预定10月或11月派往欧洲)
第31、第47步兵师第1装甲师(1952年春训练完毕)
只有炮种没有按李奇微上将的希望配备,但从要求要10个营就给了9个营这一点来看,不能不使人感到华盛顿的首脑们对李奇微上将抱有非同一般的好感。如前所述,对于麦克阿瑟将军的要求绝对不会有这么顺利。当然,这不仅是因人而异,也因为各种条件有所不同。美国公开史料关于这个问题有如下的叙述:
“在第二次大战中,各战区指挥官都无例外地患上了一种‘地方病’,这就是埋头于眼前的状况,不考虑美国的能力和立足于全世界进行物资器材分配的可能量,盲目地要求兵力和物资的一种病。……麦克阿瑟是重病患者。李奇微也不例外,他也经常被这种病所左右。但平心而论,他的病只是属于中等程度。他因担心作为缔结对日和平条约的反作用,苏联将会对日本搞些什么动作,而希望加强作为抑制力量的海、空军……”
第8集团军
第8集团军在6月中旬接受的基本任务是“确保本军的安全、同时使敌人遭受最大限度的损失,保卫并且扶植韩国。越过怀俄明线进行作战需得到批准。”
为了完成这个基本任务,其方法是最低要确保“堪萨斯线”,为了保卫自己和南朝鲜,给予敌人最大限度的杀伤要用火力打破敌人的进攻,或者反复进行有限制的攻击以积累局部歼敌的战果,除此之外别无良策。
因之,范弗里特司令于6月中旬下令在美国各军中各配属南朝鲜国防军一个师,提供劳务将“堪萨斯线”加固成一个攻不破的要塞。还命令在“怀俄明线”迅速构筑野战阵地以便成为“堪萨斯线”的前哨阵地,对于战线尚未固定的美第10军和南朝鲜第1军则命令首先固守现战线,同时推进侦察据点为今后发动攻击作好准备。而且将接触线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往南朝鲜内地,以期防御的安全。
到7月初,“堪萨斯线”的构筑工程大致完成,用园木和沙袋掩盖的又深又窄的堑壕、蛇形铁丝网和布雷区,从临津江口蜿蜒连接到东海岸的200公里的一线上,使人想到第一次大战时的堑壕战重又出现。官兵们怀疑地说:“都说历史不会重演,可是和36年前一模一样的堑壕阵地又出现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和36年前不同的只是从这个山顶到那个山顶连接起来好似万里长城般的山岳阵地和不管哪座山上都建造了坦克可以攀登的道路。
但各军主力所占领的是现接触线。虽说“堪萨斯线”是主抵抗线,但现实是面对60万以上的大军,而且其发动攻势的征候屡屡传来,所以不得不如此。各军都在抵抗线前方2~4公里一线配置了连、营级,有时是团级的前方据点,使其与中朝军队接触。之所以没有设置通常的全面前哨、战斗前哨之类的阵地,由于时间紧迫和没有设置这些的地点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要求这些据点要具有抵抗能力和侦察能力。也就是不希望通常的“防线”只是消极的警戒线。
但是随着谈判的开始和战场暂时平静,“怀俄明线”逐渐变得坚固起来。这是各部队出于自卫本能和希望到停战为止使其得以确保的本能,进一步加固构筑的结果。
但到了7月底,人们察觉到谈判和当初所预想的不同,要拖延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谈判拖长则“怀俄明线”的性质有必要加以改变。这是因为假如“怀俄明线”的性质仅仅是一道前哨防线,那么中朝军队将会很容易地将其突破而接触到“堪萨斯线”,这就不可能限定在这个地方使谈判达成妥协。从中朝军队坚持以三八线为分界线可以看到很有这样的可能性。“堪萨斯线”位于三八线以北10~15公里一线,如果那时以接触线即“堪萨斯线”作为分界线、在其南北各划6公里设置非军事区的话,那么其南缘正接近三八线,联合国军自己不得不撤退到三八线以南,中朝军队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基于上述理由,7月30日范弗里特上将(7月11日晋级)决定将“怀俄明线”改变为主抵抗线,从而改变了确实不能随时后退到“堪萨斯线”,并以其为据点开始反击这样的方针。
也就是说将现接触线改为主阵地,而将“堪萨斯线”改为预备阵地。
但是这样一变又出现了战线凹凸过于明显,特别是在东部“亥安盆地”的正面,占据制高点的中朝军队可以把全部纵深尽收眼底,白军(南朝鲜第1军)的右翼过于突出、几乎变成了面西的正面。另外,如若占领金化,则其东北2公里的金城眼前的障碍,不压制金城盆地则“怀俄明线”的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
三、中朝军队
6月和7月曾屡屡接到中朝军队在增强和准备攻势的报告,但并没有发动预期的攻势。虽然修复铁路和公路,向前方运送补给品仍很引人注目,但特别明显的是加强第一线阵地。
根据7月1日第8集团军的情报估计,其兵力约为14个军,其前线炮兵以轻炮为主,不过350门左右(1公里相当1.6门),其火力主体和以前一样仍然是迫击炮、机关炮和手榴弹。另外有的估计约7500人的游击队继续在智异山和太白山区活动。
在6月攻势中使联合国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中国军队和北朝鲜军队对于土地的执着性完全不同。这种习性的不同在过去的战斗中虽也有所觉察,但在向“怀俄明线”推进过程中这种感觉尤其强烈。
这就是说中国军队对于进和退是非常自由自在的,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进攻和后退是具有同样价值,同样必要性,单纯的战术行动,似乎完全没有西欧的“攻击前进是光荣的行动,后退是耻辱的表现”那种概念。据说这是将毛泽东的十六字诀战法在地面上的运用,联合国军之所以比较容易夺取铁原、金化等要冲,使得侦察部队得已推进到平康,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但是北朝鲜军对土地的执着性,同中国军队比较起来却是异常的强烈。实际上北朝鲜军是在利用一草一木来努力固守其土地,这从其公开书刊中,和到处可见的“用鲜血保卫祖国的寸土”、“祖国的高地运动”等标语口号中就可看到这方面的例证。所以,虽然用上了第1陆战师还是不能夺取“亥安盆地”,形成了7月初那样奇妙的凹凸不平的战线,这也是由于这种原因。
这种不同可能是大陆民族和半岛民族这种民族性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自己的事情和终归是别人的事情这种区别所形成的。这种习性上的差异在以后的战斗过程中也有微妙的反映。
7月下旬,第8集团军对中朝军队的可能行动有如下的估计。这从7月24日范弗里特上将对接替米尔伯恩中将担任第1军长的约翰·W·奥丹埃尔少将(诨号叫“铁麦克”)谈论自己的判断时概略地体现出来。
“假如敌人仅用在朝鲜的兵力进行攻击,充其量只能夺取限定的目标。但是如果从国内再增派来几个集团军的话,老实说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会再次发生被追赶到釜山去的事态。由于敌人具有再增派两个集团军的能力,如果补给品充足的话转入彻底的攻势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虽然我并不认为敌人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我们必须要估计到敌人的最大能力,做好能够对付的准备。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到停战谈判失败的情况,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好应付敌人一切可能行动的准备。”
但是在这之后的整整两年之间,直到签订停战协定之前发动攻势时为止,中朝军队采取的是彻底的专守防御。无论局部的反击如何猛烈地反复进行,但那都是战术的、扰乱性的。
因此在今天认为中朝军队远比联合国军所估计的要软弱很多,很多人认为其后方补给的不如意决定了它们只能全力以赴地采取守势。但也有另外的看法,就是认为由于战争已经转入谈判,而且从麦克阿瑟听证会和西欧各国的态度等方面已弄清了美国的意图,因此可能是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无益的攻击了吧。
虽然孰是孰非无由得知,但从北朝鲜公开史料上可以看到关于这个时期的情况有如下的描述:
“美帝国主义从停战谈判的第一天开始起就有意拖延停战谈判,在停战谈判的幕后加紧进行扩大侵略战争的准备。美国政府在停战谈判开始后,立即命令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前线加紧进行作战准备。李奇微奉命赶忙视察前线,命令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说:‘要在谈判期间加强前线,补充部队的人员损失,并把发动大规模进攻所需的武器弹药置于第一线部队的管制之下。’范弗里特叫嚣说:‘停战谈判达成协议的唯一途径是联合国军在军事上获得胜利’。
7月10日正是停战谈判开始的那天,美国陆军部声明,在今后的三个月内,每月要轮换2、3万名美国士兵,并迫使仆从国家向朝鲜前线投入新的兵力。
截至1951年7月底为止,动员到前线的敌兵力共有21个师(美军7个师,李伪军10个师、仆从国军队4个旅以上),共达30万人左右,各种炮1.7万多门,坦克、装甲车670多辆,飞机1600多架,各种舰艇约130艘。
敌军部队还在整个战线修筑阵地,设置各种障碍物,加强了所占的界线,同时加紧进行了主力部队的攻击战演习。敌人还为阻挠我军的防御,侵占有利于今后攻击战的战术上重要的界线,对我军防线前面的战术要冲不断地进行武力侦察和局部攻击。……进入8月以后,在东部战线和中部战线更加积极地行动,准备发动所谓的‘夏季攻势’。
敌人在夏季攻势中所追求的军事目的是:使从东海岸的元山或通川地区登陆的敌军部队和从东部和中部战线发动攻击的敌军部队,在淮阳东北和末辉里地区会合,占领朝中人民部队在东部和中战战线掌握的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山岳地区,把前线推进到开城、金川、伊川、元山一线,然后,以这条线为据点,一举强占共和国北半部整个地区,并继续扩大侵略战争。
敌人夏季攻势的政治目的是:对我方施加‘军事压力’在停战谈判会议强迫我方接受敌人荒唐的侵略性提案,从而要实现所谓的‘有体面的停战’。
敌人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把主攻目标放在东部战线的扬口北方的比雅里(“亥安盆地”西侧)和麟蹄北方的加田里(“亥安盆地”东北侧)两个地区突破朝鲜人民军各联合部队的防线,在两个攻击部队会合的地点伊布里消灭我军部队,然后继续向北方推进。
为此,敌人向东部战线投入了13万兵力和1000多架飞机以及大量的坦克和炮兵,并动员数十艘舰艇大力进行登陆作战准备。还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期间,在以日本横须贺为中心的海岸地区,动员作战预备队美军两个步兵师,水陆两用坦克部队和舰队,进行了登陆作战演习,做好随时登陆的准备。
当敌人发动这种新攻势的时候,我军前线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前线没有完全修好坚固防御防地,加以发生30年未遇的洪汛,公路和桥梁等都遭破坏,以至运输很困难。并且朴宪永、李承烨等美国间谍 [ 注:都是在南朝鲜出身的独立运动的斗士。当时朴宪永任副首相兼外相,李承烨任法相兼汉城特别市市长,战后因上述罪名被清洗。 ] ,接受美帝配合敌人的攻势,策划在我国后方举行武装暴动。……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正确判断敌人的进攻意图加强了各项防御准备。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元帅早就识破敌人把主攻目标放在东部战线的意图,把守卫在东海岸一带的朝鲜人民军 [ 注:似指将第6军团调往东海岸。 ] 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几个联合部队分别调到淮阳及其东南地区,加强了我军东部战线的防御密度。
这是在组织现代防御战中事先正确地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适时机动地调动主要方向集中兵力和战斗器材的出色典范。这样,把新的作战部队调到前线地区,组织了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特别是敌人可能进攻的战术和作战要冲布置强大的防御力量,并采取了反坦克措施。最高司令金日成元帅提出了这样的作战方针‘增强前线的炮兵部队,并有效地利用炮兵,加强基本战线和东西两海岸的防御阵地,运用各种战斗形式展开积极的防御战。在由机动防御转入阵地防御的战争第四阶段初期,前线我军部队还没有完全修好防御阵地,也没有修好坑道。而敌人在大批飞机、坦克和炮兵掩护下,连日反复发动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前线部队为坚守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进行了极端难苦的斗争。’
我军部队应当根据党关于坚决进行顽强的阵地防御战的战略方针,迅速采取决定性措施,加强防御阵地的设备,还应当进行积极防御战,如动员一切炮火进行反炮斗争,在广大地区展开夜袭战和反坦克战等,以便给敌人有生力量及战斗器材以沉重的打击。
但是,窃据前线部队一部分领导地位的反党反革命分子金雄、方虎山 [ 注:都是中国八路军出身的将军,金雄是洛东江时期的第1军团长,当时为前线总司令,以后任国家保卫相。方虎山少将开战时为第6师长,当时任军团长。 ] 为了破坏党关于阵地防御战的战略方针,蓄意没有修筑防御阵地,也没有及时采取防御措施,而只进行极为消极的被动的战斗。他们还以炮兵阵地受到损失为借口,不但火炮没有进行射击,而且把炮兵转移到远离防御阵地的后方纵深,削弱了前线的火力。并且让机枪和轻机松不进行有效射程的射击,只进行近程射击。理由是怕火力点被暴露。他们还提出什么‘近距离的战斗最有效’等谬论,在战斗中,他们常常指挥战士把敌人诱到很近地点后用手榴弹、转盘枪、刺刀等进行了战斗。因此,每次战斗无比地激烈,受到了部分不应有的损失。
特别是方虎山之流反对党的阵地防御战的方针,说什么不修筑阵地,没有火炮的掩护也可以进行战斗,甚至不让所属部队挖一个掩避壕,并在运动战的枪口下,率领部队不断地从这个山移到那一山。金雄的破坏行为也很严重。他默许并暗地里增长了方虎山的错误行为。并在训练炮兵的借口下,把自己管辖的炮兵,移到远离前方的阳德地区,削弱了前线的火力。
这个时期,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采取了迅速消除这些坏分子有害行为的措施。金日成元帅强调了炮兵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曲射火力在山岳地区所起的巨大作用,并命令部队在前线增加炮兵,在山岳战斗中积极利用炮兵。
根据这个命令,我军建立了在山岳地区利用炮兵的新的而又具体的各项原则,提高了部队的炮兵火力,克服了部分指挥官忽视炮兵在山岳地区的作用和在敌空军兵力较强条件下的作用的倾向,并显著加强了步炮协同作战。纠正了在山岳地区进行消极的‘近距离战斗’的错误倾向。
金日成元帅还命令在基本战线和海岸地区迅速修筑适合防空军、防炮击、防坦克的阵地,采取决定性措施,加强防御阵地的设备,以保证我军战斗员根据条例和教范要求进行正常的战斗,并在广大战线运用各种战斗形式展开积极的战斗活动,改善对前线部队的供应工作。于是,朝中人民军勇士们冒着敌机疯狂的轰炸和炮击,修筑阵地,广泛地设置障碍物,并在广大地区积极展开了战斗活动。最高司令部还及时采取了反击敌军登陆部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