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未死·第三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战争通史》
我不是一个伟大的总统。但是,我幸运地得到了成为这样一个总统的好机会。我可以向诸位断定这一点。
—— 哈里·S·杜鲁门
3月,联合国军一开始迫近三八线,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的问题就理所当然地再次成了人们的话题。
第一节 最后的声明
三八线的问题,当时是如何引起人们关注的,从下列《朝日新闻》的标题中可以推想出来。三八线的字样,从联合国军刚再次发起反攻的2月3日就开始出现了。
2月3日
美军在三八线停止行动?
保留通过外交解决的途径
2月5日
固定在三八线?
美军慎重地进至朝鲜战争的出发点
有关国家进行讨论 进攻北朝鲜
2月12日(中国军队发动二月攻势的日子)
联合国调停委员会讨论三八线问题?
2月21日(2月19日开始“屠夫行动”)
“不得独断突破三八线”,
反驳斯大林的谈话 [ 译注:1951年2月16日,斯大林就目前国际形势对《真理报》记者发表的谈话。斯大林的谈话指出了制止新战争的道路。 ]
不开展和平攻势
麦克阿瑟将军关于三八线的声明
2月22日
预测三八线停止行动
英国欢迎麦克阿瑟将军的声明
2月28日
在三八线问题上美英两国意见一致
3月13日
第8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申明
“在三八线上结束战争就是辉煌的胜利”
共产党军队撤向三八线 [ 原注:3月7日开始撕裂者行动,3月14日夺回汉城。 ]
3月14日
在东海地区距离三八线11公里
3月15日
南朝鲜军队突入汉城
共产党军队已经退却
联合国方面表示好感
李奇微中将对战局的看法
3月16日
三八线停战“难以预见”,麦克阿瑟将军回答质问
3月18日
第8集团军进攻 距离三八线16公里
三八线引人注目
没有停战的头绪
预感到中国军队的反击
3月19日
在三八线附近设置防线
联合国各国同意部分突破?
3月21日
麦克阿瑟将军亲自决定?
突破三八线 不震动联合国
3月23日
联合国军巡逻队突破三八线?
3月24日
英国期待中国的态度
突破三八线
3月25日
距离三八线3.2公里
3月26日
距离三八线1.6公里
南朝鲜军队突破进行试探
3月27日
南朝鲜巡逻队越过三八线
李承晚总统强调突破三八线
3月29日
美军距离三八线3公里
马歇尔国防部长说
突破三八线是政治上的决定
3月30日
杜鲁门总统最近声明
确保元山、平壤一线?
4月4日
美军在西线大举突破三八线
4月7日
4个师突破三八线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决定越过三八线北进的麦克阿瑟这样回忆:
“联合国军是否应该越过三八线,这个老的争论又提出来了。如果发生事情,想杀人祭旗的美国国内外同伙们就会把斥责的矛头指向我,并且造谣说,中国军队介入这场战争是由于我擅自越过三八线造成的。”
“这不只是两三个记者散布谣言的单纯事件,而是周密计划的一次政治性活动。隐瞒真实情况的政府上层利用了这一点……,而且被长期病态似地继续攻击我的一部分美国报纸传播开来。不用说,我越过三八线,完全是根据华盛顿的决定进行的。”(参照原第5卷)
“但是,华盛顿当局根本没有把远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全告诉给公众。我在回忆录里记载的来往电报,一行也没有发表。所发表的,只是那些断定对在台上掌权的人们有利的内容。”
麦克阿瑟的回忆,是很动感情和带有攻击性的,有的内容使人难于理解。但在决定越不越过三八线的阶段,不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判断问题,可能还隐藏着很多难以公布的重要事情。
一、问题之所在
以英法两国为首的西欧各国的意见是,不应该越过三八线。但是,这种意见不是从政治的角度反对再次突破三八线的。这是因为,双方军队都在任意往来,而且对方周恩来总理也已经声明:“三八线这一地理上的界限,已经永远失去政治意义。”如果本来就没有法律根据的三八线失去了政治意义,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议论其突破的政治是非了。
英、法两国反对的主要理由是,因害怕清川江畔的重演而谈论实行的可能性。因为,中国军队明显地开始增加兵力,并且出现了准备发动攻势的征候。
中朝军队的动向
当时,联合国军证实了中国第19兵团(由第63、64、65军组成的9个师)的出现,估计其总兵力为:中国19个军(57个师,但10个军的说法未得到证实)、北朝鲜18个师和6个旅。第19兵团原属于彭德怀将军的直系第1野战军,是驻中国西北地区的精锐兵团,所以该兵团的出现,可以理解为中国对战争的决心的证据。
这一百多万人的大军,沿三八线北侧占领阵地,增强了北朝鲜军队构筑的边境阵地。他们挖空石山,用圆木和混凝土加固枪眼,看上去象是专心致志于守势作战。
但是,联合国军情报部根据下列事实断定:“中朝军队的春季攻势已是既定事实,所不知道的只是发动攻势的日期和地点”。这些事实是,中朝军队已明显地在铁三角地带集积补给品和集结部队,第19兵团出现在西线上,侦察机多次在开城至沙里院一带发现相当于1个装甲师和两个装甲团的装甲部队,中朝军队虽然正在加强边境阵地但其纵深很小,而且后方没有构筑阵地,等等。联合国军情报部还作了这样的预测:“最适于使用装甲部队的地区是平坦地比较多的西线,因此敌人的主攻很可能是指向汉城。但是,在中线和东线上,其他的中国军队和北朝鲜军队也会一齐拥上前线,所以……。”
关于当时中国军队春季攻势的传闻,可从《朝日新闻》的报道中选取如下几则:
3月1日
计划“三月攻势”?共产党投入兵力30万人,飞机1000架
3月3日
朝鲜战局三个关键:兵力—季节—战略目的
春季机动对共产党有利
3月8日
共产党军队发动春季大攻势的征候
3月13日
中国投入第2野战军?
3月18日
美国预测中国的反击
3月31日
共产党军队的车辆大举南下
4月12日
中国向朝鲜战场新投入18个师
而且,这时还频繁地传来消息说中国空军增加了兵力。根据各种资料和航空侦察得知,北朝鲜军队正在紧急修整机场,这是肯定无疑的;有的机场加长了跑道,改建为喷气式飞机使用;在平壤,拆毁公路两旁的民房,把铺装公路变为跑道。估计各种飞机合计有750架处在完好状态,成了联合国空军注意的目标。
也就是说,联合国军判断:“在空中和地面都增强了兵力的中朝大军后退到能够得到其后勤保障的地线,结束了重新编成和休整,做好了发起攻势的准备,请求待命。”从结果来看,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发动攻势的决心
在上述形势下,人们理所当然地会认为,能否越过三八线实施进攻还是个问题。突破坚固的边境阵地本身是困难和要付出代价的,而且越向北推进,联合国军的补给线就越要拉长,相反地中朝军队的补给线缩短,因而将再次破坏兵力的均衡。
所以,即使越过三八线,前进到什么地方也是个问题。纵然到达鸭绿江,也不能保证战争会就此结束,将会在逐渐扩展的漫长的700公里战线上同中国大军形成无限期的对峙,美国很可能要遭到毁灭。
其次,可考虑北朝鲜最狭窄的平壤—元山一线。但是,金浦和水原的机场,由于自己的破坏已不可能使用,所以第5航空队的活动范围,最多不过到三八线以北100公里的地方。因此,停止在这一线上能在最大限度制空权的范围内同中朝大军对峙。
在三八线至平壤线之间,没有发现合适的战线。正面很宽阔,而且没有天然的地形屏障。只是,如果能夺取铁三角地带,中朝军队就很难构成一连串的战线,兵力的运用也很不方便。但这是相比较的问题,联合国军的影响好象没有波及到以步行实施作战的中朝军队。
这时,麦克阿瑟报告说:“在制空权的范围内,北进到三八线以北160公里一线 [ 注:大体上是清川江—咸兴一线。 ] 是可能的。”但所谓的清川江,对联合国各国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名字。华盛顿首脑以及西方各国都还在担心并且害怕再次出现去年秋季战败的情况。
因此,既然中朝军队的攻势准备已经非常明显,那么这样地停止在“爱达荷线”上就是危险的。地形未必适于防御,同兵力相比,正面宽阔,而且阵地的编成和纵深都使人很担心。
华盛顿的决定
华盛顿首脑曾经断然作出结论,认为该三八线问题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决心问题。因为,既然对方不承认三八线的政治意义,只我们这边承认,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华盛顿的想法如下:
既然恢复了三八线的大部分地区,联合国军的体面就有了。如果能到达鸭绿江,当然是所希望的,但能否得到同巨大代价相应的结果,尚不得而知,而且岂止结束战争,很可能反而会陷入战争的泥潭。以进至鸭绿江的目的指导战争,既不可能,也不是上策。因此,目前的政策是,一边确保现在的成果,一边抓住谈判的线索。遗憾的是,美国现在还没有采取能使中国停止战争的积极措施。如果想采取的话,固然能采取很多手段(封锁海岸、轰炸中国本土、让台湾国民党军队参战和使用原子弹等)。但如果考虑取得的效果和失去的东西(西欧各国的背离、苏联的反对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等),很明显,失去的东西更多。
因此,越不越过三八线,不是政治上决定的问题,而是为了确保现在的成果,如何对付中朝军队动向的战术上的决心问题。
关于决定所谓“抓住谈判的线索”这一政策的原委,杜鲁门回忆道:“进入了3月以后,战况开始好转,国防部和国务院提出要制定有关停战谈判的新政策。其理由是:我们能够给中国军队以巨大杀伤,并且已将其击退到三八线以北了;估计他们同我们一样也希望停战;实际上已把入侵者赶出韩国领土去了,也就是完成了联合国的任务。”
即如果重复过去的做法,那么,为了推进到鸭绿江而可能受到的巨大牺牲和危险,同所谓统一南朝鲜的政治利益不相符合。那样去追求统一南朝鲜,在美国的国内政策上及其国际政策上都是危险的。他们认识到,面子已保住,最低限度的目的已达到,还是在这个时候停战好。
但是,很明显,三八线问题既然引起了人们的注目,就必然会作为心理上的问题存在着。因此,华盛顿想利用北进的机会,发表总统声明,抓住谈判的线索(前面已经提到过,参谋长联席会议为了把中国拉到谈判桌上来,提出了积极的措施)。
在“撕裂者行动”进展顺利,中线和东线各部队进至“爱达荷线”的时候,3月2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了政府的意图,向麦克阿瑟发出了如下训令。
那就是,通知了为抓住谈判的线索而将发表总统声明;三八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所以指令说越不越过三八线属于麦克阿瑟的战术判断,并且征求随之而来的军事上的意见。
“在联合国,所谓‘越过三八线前,应进一步作出外交努力’的意见仍然很强烈,所以国务院计划最近将发表以下要旨的总统声明。那就是,‘已从韩国击退大部分侵略者,因此联合国正在为讨论解决朝鲜问题的条件而进行准备。’”
“但是,中国在外交上有什么反应?究竟能不能开始进行新的谈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不得而知。”
“然而,国务院认为三八线在军事上没有意义,同意为保障联合国军的安全而有必要北进的意见。而且,要询问一下,要在最近几周期间,一边力图保障联合国军的安全,一边保持同敌人的接触,并确保行动的自由,应该给贵将军多大程度的权限?想听听贵将军的意见。”
第二天即3月21日,麦克阿瑟以紧急信件呈报了意见。其态度非常冷淡。
“请不要增加比现在更多的限制。正如多次呈报的意见所说的那样,即使在现在的限制条件下也很难把敌人从北朝鲜赶出去。……”
但是,华盛顿把麦克阿瑟对上级询问的回答理解成“现在的训令完全适合于现在的情况”后,赶紧起草声明,参谋长联席会议、国防部和国务院的有关人员夜以继日地写成了草案。于是,国务院遍访参战各国驻华盛顿的代表,开始征得他们同意。
其总统声明的草案摘录如下:
“联合国军正在担负击退侵害韩国和联合国权威的侵略者的任务。而侵略者遭到巨大损失后,已被击退到其最初发动非法攻击的地带附近。”
“现在遗留的问题是,1950年6月27日安理会决定的‘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原则要求防止扩大敌对行为,避免悲惨的破坏和损失更多的人员。这种想法已被衷心希望和平的国家所接受。”
“根据这一精神,目前联合国军司令部正打算结束战斗,并且为商定预防再次发生战争的条件进行准备。如果能够达成这种协议,就能开辟包括撤退外国军队在内的更广阔的解决途径。”
“联合国宣布国际联合体的政策,很早以前就叙述了朝鲜民族应该建立统一的民主的独立国家的宗旨。朝鲜民族作为当然的权利应该享受和平,并且应该适应民族自身的选择和需要,决定其政治制度。……然而,在朝鲜一直存在着同联合国相敌对的势力,尽管有很多实现和平的机会,但始终没有作出反应。可是,这种机会过去给予了,今后还要继续给予。”
“朝鲜问题的迅速解决,对缓和远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将起很大作用;而且,这一地区的其他难办的问题也将根据联合国宪章以和平解决的方法找到解决的途径。”
“但是,联合国的军事行动,在为结束战斗所必须满足的协议达成之前,依然要继续下去。”
关于这一声明的要旨,杜鲁门作了说明:“该声明里隐藏的真正的意思是,如果把我们打算不搞威胁和互相揭短地解决这一战争的想法告诉给对方,可能会得到满意的回答。”这里所说的“满意的回答”,不用说是指中国接受停战谈判的意思。
二、引人注目的声明
然而,麦克阿瑟却于3月23日和24日两次发表了同前述的预定声明完全相反的声明。虽然预先通报了其声明的要旨。
说起来,麦克阿瑟的战争观是:“战争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没有不要求全胜的。”提出追求全胜的政策同华盛顿进行争论的情况,已随时叙述过了。
麦克阿瑟记述他轻松的心情说:“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电报送来之前,我已准备好了平常的声明,所以在前往现场指导汶山空降作战时就把它发表了。”但是,下述声明却成了被免职的直接原因,是引人注目的声明。
着重点是笔者在杜鲁门特别指出反对华盛顿意图的地方加上去的。
“共产党军队,实际已消灭了。敌人的补给线不分昼夜地遭到了我军的攻击,所以其前线的补给经常中断,兵员开始丧失持久力。”
“敌人的‘人海战术’,对于已经习惯了的我军来说,也失去了效果,其渗透战术也遭到了各个击破。”
“但是,非常明显,最重要的不是这种战术上的成果,而是中国没有足够遂行现代战争的工业力量。现在,中国连建设小规模的空军和海军的能力都没有,也没有能力提供地面战斗所不可缺少的坦克、重型火炮和其他技术武器。以前,能够以其强大的人的战斗力弥补这一差距,但在大规模杀伤手段异常发达的现代条件下那是不可能的。”
“控制空中和海上,即可控制补给、通信和运输。这是极其重要的,具有决定性的效果。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变化。我们已掌握了这种空中和海上的控制权;而且由于敌人地面火力弱所产生的战斗力差距,无论敌人怎样疯狂的勇敢,如何采取不顾人命的战术,也不可能弥补这一差距。”
“……现在,联合国军正在对其行动加以限制。因此,中国军队能够无视国际法,发动奇袭。但尽管如此,它想以武力征服朝鲜的企图已完全化为泡影。”
“所以,如果联合国取消现在的限制,决定把军事行动扩大到中国的海岸线和腹地,中国就一定会立即痛感到自己面临着军事崩溃的危机。……中国关于台湾和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没有固执己见的正当理由……。”
“不能牺牲遭到残酷破坏的韩国和韩国国民。这种考虑要优先于所有的事情。……但是,这个问题的本质仍然是政治性的。其解决的方法必须寻求外交途径。”
“但是,不用说,我要在作为军队司令官的职权范围内随时做好同敌军总司令官在战场上对话的准备。这是为了认真探索是否有办法不付出更大代价而达成联合国在朝鲜的政治目的的问题,任何国家都必须给予支持。”
3月24日黄昏,从汉城归来的麦克阿瑟再次发表了如下声明:
“……三八线的问题,最近在华盛顿和伦敦等处都已进行了正式的讨论,所以我就不重复了。实际上,三八线曾经一度失去了军事意义。即使现在,我空军和海军也能自由地越过这一界线;过去,敌我双方的地面军队常在这条线上自由进出,是众所周知的。”
杜鲁门以下的华盛顿首脑们自不必说,全世界都把麦克阿瑟的这一声明理解为:“以最后通告来威胁中国和北朝鲜。也就是,暗示要以联合国优越的现代化军事力量对中国本土进行攻击。”的确,麦克阿瑟公开说:“这个决定同政治决定有关系。”但是,鉴于他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地位,全世界都理解为,他是在知道了华盛顿正在考虑这种决心之后发表这一声明的。事实上,华盛顿收到了来自很多国家的照会,内容是异口同声地询问“麦克阿瑟声明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改变了政策?”例如,听说挪威大使对“麦克阿瑟的声明……”的说法使用了“普罗纳什梅特”一词,据说这个词是西班牙语系各国使用的“革命政党发表声明和宣言”的意思,所以各国得到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华盛顿必须竭力进行解释。杜鲁门说:“……由于这一‘普罗纳什梅特’在外交上造成的激奋,引起了更多的麻烦的事态,更多的……”,表现受到了这一声明的冲击。关于这方面的消息,《朝日新闻》作了如下报道。即,3月22日预告了总统声明,但从3月25日开始便匆匆忙忙地报导麦克阿瑟声明的解说、反驳和政府的否定与辩解,报道了华盛顿的苦恼。
3月22日
为解决朝鲜战争,杜鲁门总统最近发表重要声明
希望体面地结束战争
3月23日
朝鲜问题的新阶段
“缓冲地带已达成协议?”,有关各国广泛了解
停战和开始谈判 英国将表明方针?
3月25日
麦克阿瑟将军建议实现和平,昨天视察前线前发表声明
联合国的反应动向
东京方面预测:不受理就强行进攻
联合国方面对麦克阿瑟声明抱好感
准备会见敌军将领。麦克阿瑟将军声明的内容
3月26日
美国务院对麦克阿瑟声明的看法:联合国同意政治谈判,目前各有关国家达成协议
重视“含意”,担心影响局部解决
不意味着进攻中国东北边境,美消息灵通人士表明
3月28日
美国务院向麦克阿瑟将军提出要求:发表政治性声明要事前通告
麦克阿瑟声明评价军事形势
总司令部方面发表见解
3月29日
期待着联合国的声明
麦克阿瑟对朝鲜问题的立场
突破三八线是政治上的决定
国防部长马歇尔发表谈话说
4月7日
努力转换政策
美国务院方面发表见解
4月10日
美国在苦思焦虑地想对策,麦克阿瑟的见解被称为风波
杜鲁门总统从麦克阿瑟这两个声明中受到的冲击是决定性的。他把这一声明理解为“是对总统权限的挑战,轻视了联合国的政策。”因而,他心里更加坚定了予以免职的决心。
关于这一情况,杜鲁门总统似乎已控制不住强烈的感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但非常不幸,我们做了很细心的准备(准备发表声明),一切都白费了。为了得到其他各国的同意而花费的很多时间和国务院、国防部的首脑们长期付出的很多努力,都由于麦克阿瑟上将3月24日的声明而付诸东流了。这同我考虑并且想做的事情,完全相反。”
“我取消了我的声明。原因是,如果我发表了已准备好的声明,就会在世界上引起混乱。”
“这作为军事指挥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发表的声明,是没有先例的政治性和对抗性的声明。他无视了我要他注意‘有关外交政策的声明需经批准’的训令。而且,这是公然反抗我作为总统和总司令官的命令,是对宪法规定的总统的权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联合国的政策的嘲笑。”
但是,这位麦克阿瑟好象没有注意自己发表的声明的政治意义及其影响。他说是“平常的声明”,心情的确好象很轻松,被批判为“对政治感兴趣,却是个不懂政治的将军,”其原因之一可能就在这里。他回忆说:
“当时,我丝毫没有注意到,这个声明竟成了我作为司令官向所属部队,向韩国、日本,进而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最后的正式声明。”
“对我最后的两个声明,掀起了责难的风波。”
“特别集中攻击的是我呼吁同敌军司令官进行军事事项的商谈。美国所希望的和平方式已得到各国的谅解,并且刚刚发表,却被我破坏了。”
“过去,我曾两次呼吁敌军司令官投降和停止流血行动。一次是在仁川时,另一次是在攻下了平壤时。哪一次都没有责难,反而受到了称赞。战史告诉我们,司令官为了把官兵的流血牺牲减少到最低限度,应该把在自己的权限内采取各种措施作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我强调中国的弱点这一部分也遭到了非难。……我的意图是要向中国表明为什么必须同意停止战争的基本理由。……事实上,美国从那以后不到4个月期间不是就倾向于马立克建议(待后述)了吗!?
三、“狂暴行动”
既然中朝军队加强攻势准备的征候非常明显,那么在即使是天然要塞也不适于防御的重要战线即“爱达荷线”上停止行动,显然不是上策。说到这一点,越向北进,兵力对比就越对联合国军不利。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前进到什么地方能够对付中朝军队的春季攻势,这首先是战术上的决心问题;而越不越过三八线,则是现场指挥官根据决心采取的单纯战术上的部署问题。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了。
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组织指挥尔后的地面作战,责任就落在麦克阿瑟将军的双肩上了。根据战史记载,在包含着这种政治因素的很多战争中,由最高统帅规定作战的基本方针,委托现场指挥官定下“战术决心”的例子是极其罕见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五角大楼没有发出任何指令和暗示,完全委托给所谓麦克阿瑟的“战术决心”。如果2月下旬批准麦克阿瑟报告的长期作战计划(即指在北朝鲜实施登陆和空降作战,从北朝鲜击退中朝军队的计划),当然就没有这种必要了。但当时赋予麦克阿瑟的基本任务是“击退入侵韩国的敌人,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所以麦克阿瑟想必也感到很难完成。他回忆说,每件事“我都没有事先向华盛顿请求过有关行动方针一类的训令。……我经常背着手踱步。结果好就受表扬,结果不好就挨批评。”《杜鲁门和麦克阿瑟的争论》一书的作者约翰W·斯帕涅尔评论说:“麦克阿瑟如果做,就会受到责难;如果不做,也要受到责难。……”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可是,继续追求全胜的麦克阿瑟不会停止在三八线上。所以,他的课题是要果断地决定什么时候北进到什么地方。3月23日,他以视察汶山空降作战的名义飞临战场,估计除了所谓实地视察部队的实际情况的目的以外,还有一个目的是征求李奇微的意见。
关于成为他最后决断的北进决心,美国公开史料只记述说:“麦克阿瑟判断,与其停止,不如继续前进有利,并且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准备后就立即下令北上”,而对其思考过程却没有明确的记载。由此类推,这同1944年冬天艾森豪威尔在莱茵河畔采取攻势时的决心和面对英帕尔作战的缅甸方面军的心情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同下述情况有一脉相通之处。即:
“敌人占优势,并且拥有进攻的决心。但是,我军缺乏足够防守的兵力。所以,除了进攻以外,没有别的方法能完成任务,确保部队的安全。正因为兵力少,才必须进攻。”
麦克阿瑟发出指令,李奇微制定的北进计划是:“在整个战线上再次展开攻势,进至‘堪萨斯线’,准备夺取铁三角地带。这期间,要经常做好准备,以便对付敌人可能发动的春季攻势。”该作战,取名为“狂暴行动”。这可能是由于越往北进,地形就越崎岖不平 [ 译者注:狂暴行动,英文为rugged,另有崎岖不平的意思,故作者作此推断。 ] 的缘故吧。
“堪萨斯线”
选为目标线,并且被命名为“堪萨斯线”的地线,从临津江口北岸开始,经过板门店(位于开城东侧10公里处的公路上,因作为停战谈判会场而闻名)东侧向东北前进,斜穿三八线,从涟川北侧一直向东到华川水库,靠近东海岸再向东北前进到杆城南侧,基本上是一条在三八线以北20公里附近同三八线相平行的线。该目标线,正面宽184公里,比“爱达荷线”稍微窄一些,但实际上其左翼的22公里可依托大海,而且又能利用宽达16公里的华川水库的障碍,所以是一条能实际缩短38公里正面的重要战线。此外,如果夺取从涟川到华川的山岳地带,就能够威胁着估计是中朝军队的指挥和补给中枢的铁三角地带。但是,东线的地形比其他地方更险峻,敌我双方的机动都会受到妨碍。不过,联合国军方面受到的影响好象更严重一些。
北进
4月5日,第8集团军命令发动“狂暴行动”,并且规定4月9日开始进攻。4月9日正好是中线和东线上的部队推进到“爱达荷线”后的第20天,所以从所谓先发制人阻止中朝军队的攻势,继续不断地进行压迫的作战目的来看,不能不说已经失去了机会。但是,战场上的道路已荒废,特以是在中线和东线,必须修建新的道路,确保补给线,所以是不得已而为之。可以说,作战准备就是后勤保障准备,而后勤准备取决于道路的维持和修建速度。
4月9日,各军同时发起了攻势。西线和中线的美第1军、第8军和东海岸的南朝鲜第1军,排除各种抵抗,稳步地突破了边境阵地。但是,中线和东线的美第10军和南朝鲜第3军的情况却不同。这次纵贯太白山脉的进攻,由于陡峭险峻的山和千仞深谷以及补给道路不足的影响,迟迟没有进展。
华川水库
以春川为作战基地的美第9军突破水利山系之险,向华川北进。但北汉江的水量突然增加了。江水很快增涨了1.3米,冲走了左翼南朝鲜第6师的工兵桥。部队吵吵嚷嚷要赶紧撤收右翼海军陆战师用的舟桥。原来是中国军队打开了华川水库的一部分闸门。因此,如果中国军队把18个闸门全部打开,北汉江和汉江流域就会发生大泛滥,中线和西线所有的桥梁肯定会被冲走。在设计上,要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李奇微将军下令采取渗透行动。想从第9军的预备队第1骑兵师中挑选一个团,奇袭占领水库。这时,如果使用第187空降团,是组织实施空降的最好的机会。但该空降团还在汉城进行集结,所以没有办法。
4月9日夜里,第7骑兵团(配属第4特种部队连)踏出一条路,从敌人配置的间隙潜入进去。全体人员徒步行进,只背着能够携带的补给品。美军虽然采取了同中国军队一样的战术,但这种突然想起来的作战,大都进行得很不顺利。
据第1骑兵师战史记载,支队于11日夜到达水库附近。同一天夜里,第4特种部队连乘橡皮船渡过了水库,奇袭警卫水库的中国军队,夺取了水库和水库北侧的高地。接着,I连进行了增援,但无奈由于以乘坐4-5人的小船渡湖,所以到第3营渡湖时,天已经亮了。于是,中国军队就开始进行拼命的反冲击,扫射渡湖点,所以,孤立在北岸上的两个连陷入了危机。因此,该团命令第2营攻击水库西侧高地,第1营向北岸进行渡河攻击,但因支援火力只有155榴弹炮,所以都没有成功。原因是,从春川北侧的阵地上,迫击炮和105榴弹炮都够不到。于是,就期待着空中支援,但该地区山峦迭重,初春雾多,无法指示目标。连155榴弹炮的射程也是勉强够得着,所以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支援。而且,中国军队的阵地都是坑道式的阵地,赤手空拳似的该营即使勇敢地反复进行攻击,也只能是白白地增加牺牲。
奉命进行渡河进攻的第1营,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寻找渡湖点,但渡湖点和渡口都没有发现。这附近的北汉江,正如在照片上所看到的那样,都是断崖;水流打着漩涡流去,北岸上散布着坚固的阵地。
这天黄昏,李奇微将军断定这次渗透行动失败了,下令停止进攻。自己出主意干的事情,自己承认失败,是很困难的。由此可以看出李奇微的坦率而朴实的气质。
第7骑兵团冒着巨大的危险,撤回北岸的部队,两天后回到了原驻地。但是,该师的战史里写道:“这是越过三八线进行的辉煌进攻的结束。然而,第7骑兵团如果再有一两天的充裕时间,就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借以自慰。”这可能是该师的优越感促使他们这样写的。
第7骑兵团一撤退,中国军队或许是察觉到事情的重要性,就立即把闸门全部打开了。因此,水量再次激剧增加,出现了泛滥的征候。但是,据说由于预先撤收了舟桥,转移了架设在河床上的设施等等,加强了防备洪水的准备,没有造成预先估计的那么大的损失。
金白一将军
在这次“狂暴行动”的准备期间,南朝鲜军队失去了一位有为的将军。作为东海岸的权威,获得很高威信的金白一将军因飞机事故牺牲了。
金白一将军,伪满洲国军官学校毕业,战争开始时担任作战局长,从釜山防御圈出击以来作为南朝鲜第1军军长发挥了他的奇才,但在因三八线问题而处于困难时期,遭到了意外的灾祸。
正因为他是一位肩负着本国军队未来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现在有不少人悼念他的不幸去世。
作为南朝鲜第1师师长而闻名的白善烨准将,被提拔为南朝鲜第1军军长的接班人。白善烨准将去年10月下旬曾被提拔为南朝鲜第2军军长,但由于突然发生了中国军队介入的异常事态,特别是由于美第1军军长米尔伯恩将军的恳请,又恢复了现职。但是,资格老的人很多,而他才刚过30岁,所以估计是考虑到东海岸的特殊情况后决定提拔他的。
这是因为,在东海岸有这样一个特殊性,即必须经常以同美海军和空军的联合作战为基础组织实施作战。实际上,这里有个秘密:其特殊性就是既能经常得到舰炮和舰载机的支援,也能依靠海路进行补给,具有比其他任何地方更容易组织部队实施作战的好条件;发动攻势时该军可以成为北进的先锋,采取守势时则能成为坚固的据点,掩护全军的翼侧。
但是,在这样的联合作战中,不同种族和不同军种之间的协调比较困难,而且由于处在所谓被支援的立场上,所以作为军长经常会遇到麻烦的事情。在只配置有首都师的东海岸地区设有军司令部,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洛东江时期担任这一任务的南朝鲜第3师师长,由于美军的要求而不断替换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南朝鲜第1军军长不但要能善于指挥作战,统率部队,而且必须是能顾全大局的人才,即要具有作为国际人士的协调性、妥协性和能够半独立地指挥作战的才能。而在人才众多的南朝鲜的将军之中,白善烨准将被认定是最胜任的。
他回忆说:“同第1师告别是很痛苦的。……”但他将工作委托给副师长姜文奉将军,并在官山里指挥所向同甘共苦一年多的部属们告别了。
说点离题的话。现在正在美国的大学读书的他儿子的保证人,是因担任过6年海军作战部长而有名的布克将军。这个关系,是在他担任东海岸的军长和停战谈判代表时,同当时的美远东海军副参谋长布克少将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真正的亲密联合。
“犹他线”在中部和东部的美第10军和南朝鲜第3军,一边为抵抗和地形两方面的情况感到伤脑筋,一边缓慢地向“堪萨斯线”北上期间,比较容易地推进到“堪萨斯线”的美第1军和第9军又向新追加的“犹他线”继续北上。“犹他线”大体上是连结涟川—铁原—金化—华川一线的南侧高地一端。如果推进到这一线,就可以在此完成对铁三角地带的进攻准备。
此外,东海岸的南朝鲜第1军在新军长白善烨的率领下,边受到第7舰队的火力支援,边以纵队行进的速度继续向北前进。
这样,所谓再次突破三八线的戏剧性的北进又展开了。但人们所关心的是更骇人听闻的消息。这就是麦克阿瑟免职的消息。
第二节 免职
前面已经讲过,以麦克阿瑟3月23日的声明为转机,杜鲁门总统心里决定免去他的职务。
一、免职的手续
杜鲁门继续回忆:
“……更为重要的是,麦克阿瑟上将再次公然无视身为他的总司令官、合众国总统的我的政策。” [ 注:指战争爆发后的6月30日,尚不允许进攻北朝鲜地区,但他却擅自进行了轰炸;中国介入之前,他又无视禁令,命令联合国军各部队向边境进行总追击。这两次无视训令,当时也被认为是明显地违反命令,但因急转的形势所驱使,当时没有时间作为问题提出来。然而,杜鲁门在这里再次作为重大问题提出来,可以说他在当时就愤怒得忍无可忍了。 ]
“对于麦克阿瑟的这种反抗,我只有一个办法了。我已经不能容忍麦克阿瑟的行为了。”
3月23日下午,杜鲁门召集艾奇逊国务卿、腊斯克副国务卿和罗伯特国防部副部长,要他们首先审查去年12月6日发给麦克阿瑟的训令。所谓12月6日的训令,情况是这样的:
在联合国军从北朝鲜撤退时麦克阿瑟发表的声明中,有的地方给人的印象是他提出“对新的战争必须有新的政策(轰炸中国本土、封锁沿海、要台湾国民党军队参战与反对大陆等)”,要美国改变政策(限制战略);这一点使西欧各国感到疑惑;所以,华盛顿就于12月6日发出训令叮嘱他:“以后,凡可能涉及政策的声明,必须经过华盛顿批准。”这也就是麦克阿瑟说的“言论管制令”。杜鲁门要艾奇逊等人审核一那个训令是否有疑义,查清楚麦克阿瑟有没有违反命令的事实。或许给人一种暗示:“我是感到违反命令的。”总之,可以说是政治家的慎重的关照。
三人审查的结果,不出所料:“无论谁看,也是明白无误的。”
杜鲁门总统立即指示:向麦克阿瑟发训令,要他回想一下12月6日的训令。”
第二天即3月24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了亲启电报,内容如下:
“总统指示,要您注意一下1950年12月6日传达的命令。根据1951年3月20日发给您的通知,您今后发表声明时,应经过12月6日命令规定的发表手续。”
“此外,总统还指示,当共产党方面在战场上要求停战时,您要立即报告参谋长联席会议,接受指令。”现在看起来,确实是象给小孩子看的训令。作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发给麦克阿瑟的训令,内容很不相称。但从必须发这种训令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当时华盛顿的苦心。
关于这件事情的原委,杜鲁门作了如下说明:
“作为总统,现在首先必须做的事是要提醒麦克阿瑟将军注意,不得再发表对美国政策有怀疑的声明。我已知道将军在3月7日的声明中也有向总统的政策挑战的事实。他当时向记者口述笔录,声明的意思是,‘如果华盛顿不批准我提出的政策,就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可怕的屠杀’(即联合国军被迫付出巨大代价的意思)。”
“然而,那时他至少应该承认‘最后定下决心的不是麦克阿瑟自己’。但这次发表的声明,却在非常现实的意义上使全世界误解了华盛顿的政策。所以,如果他还发表这种声明,就很可能引起更大的混乱和不利。”
此外,杜鲁门还对为什么麦克阿瑟会这样反对的问题,自问自答地说:
“我经常为同麦克阿瑟之间存在着意见分岐而感到焦虑。……但我设身处地地想过,他为什么向我国的文官为主的传统挑战呢?我的结论是这样的。”
“对于麦克阿瑟将军的意见和建议,我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确实经常给予斟酌和研讨过。而且,我们尊重将军在军事上的名声,经常不得已而做些让步,这也是事实。”
“但是,在中国介入以后出现的情况是,在他的声明里博得喝彩的、哗众取宠的地方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从最近情况的发展来推测,不能不使人感到,将军害怕结束战争的功绩落到别人的手里,要加以妨碍,这一点对他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于是,杜鲁门回顾了南北战争的历史,他说:
“我想,这一情况同阿伯拉罕·林肯撤掉麦克勒兰上将时的情况非常相似。”
“麦克勒兰将军时常对军事以外的政治问题发表声明。因此,有的人询问林肯说:‘您打算怎样处理麦克勒兰?’林肯回答说:‘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有人骑上马,那马发惊,把马镫踢上去,伤了那个人。那个人会对马说,你要是还发惊,我就下来。’”
“林肯不断地为同麦克勒兰的意见分歧而伤脑筋。但是,那种分歧同现在的分歧不一样,林肯期待着麦克勒兰攻击他。然而,麦克勒兰一点也没有中伤总统。因为,将军应该如何指导战争,国家应该怎么办,已有主见。即使总统直接对他下命令,恐怕他也会无视这一命令。众所周知,麦克勒兰怀有政治野心,林肯的反对派想利用他。”
“林肯忍耐性很强。这是他天生的性格。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撤掉这位北军中高级指挥官的职务。”
“我也为同麦克阿瑟的矛盾而伤脑筋。而且,我也是除了撤掉他的最高司令官职务以外,没有别的路可选择。”
关于免去麦克阿瑟职务的理由,杜鲁门继续说:
“我国宪法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政治优先于军事的原则。政策不应该由将军和海军将领制定,而应该由掌握政权的文官制定。”
“但是,麦克阿瑟将军再三表示了难于接受政府的政策的态度,多次发表正式声明,不但使各盟国怀疑我国政策的方向,而且实质上是以他自己的政策对抗总统。”
“我一向尊敬作为军人的麦克阿瑟将军,现在还是这样。……我希望他相信,要求他服从的政府的政策是正确的,并且这样试过。” [ 注:指1月13日发出的总统私人信件。参照第7卷。 ]
“但是,他表示反对。他还公然进行了批评。……他的行动给他发誓忠诚的政府和盟国决定的政策方向造成了混乱。如果对他以这种方法对文官当局的反抗置之不理,我自己就会破坏对国民许诺的维护宪法和遵循宪法行为的誓约。”
“我们把军人置于政府控制之下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军队的性质本身决定,即使想给军人以学习执行公务所必需的谦让精神的机会,也是很少的。……所谓政治,是根据确立的原则同当时当地出现的状况的对应,是适合形势的调和,不是对原则的调整,经过选举考验的政治家知道这些,并且这样实行。”
“但是,不能认为军人在执行其勤务期间能够学到这些东西。支配军人思想方法的语言是命令和服从。而且,这些词的军事定义不是通常使用的定义,显然是盲目的。”
“这就是我国宪法具体规定文官支配武官的原则的理由。”
“虽然不能认为麦克阿瑟故意向这个文官支配的原则挑战,但从他的行为的结果来看,这个原则却受到了威胁。”
“采取行动,是我作为总统的义务。”
“在我的内心里,围绕这个问题作决断时的纠葛持续了好几天,这确实是事实。不过,在下面的事情(后述)发生之前,我心里已经有了谱。”
这样,作为总统个人的决心已经定了,但要将其作为政府的决定贯彻执行,还需要有国民能够理解的政治理由。
这是因为,当时的麦克阿瑟将军受到了尊敬,可以说有相当数量的国民(尽管不是大多数)对他表示狂热的支持和盲目的信任,他又是美国的象征性的将军,所以要撤掉他的职务,在政治上必须进行全面的考虑。第二年即1952年又是总统选举之年,因此更要慎重一些。
而且,如果战局发展不利,那姑且不谈,现实情况正是战局进展有利的时候,所以要把胜马换掉,必须有相当的理由。可是,公布国民能够同意的理由这本身就得举出美国上层争论的焦点即战争政策问题的争论,明确意见的分歧;作为政府必须证明现行的政策是正确的,麦克阿瑟的意见是危险的,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是,很明显,在大规模作战正在顺利展开的现在,公布这一情况,从团结联合国各国共同对敌的角度来看,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虽然总统决心已定,但还未达到不顾上述不利情况坚决实行的地步,还必须另找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出人意料地很快就来了。这就是麦克阿瑟的书信问题。
麦克阿瑟的信
4月5日,下院共和党内部总务、鹰派斗士约瑟夫·马丁议员在议会上公布了麦克阿瑟的来信,并且以此为证据迫使政府改变政策。麦克阿瑟的这封信,是为回答马丁议员的质问而送来的,对现行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话题还要回到前面。很早就攻击政府的急先锋马丁议员,3月8日将下述的记录送给麦克阿瑟将军,征求他的意见。
“我认为,为了解除加在驻朝美军身上的压力,最好是让台湾国民党军队参战,在亚洲构成第二战场。2月12日,在布鲁克林演说时讲到这个意思,……还准备在3月28日预定的无线电广播中也建议这样做。”
“关于这件事,我想知道作为远东战区总司令官的您本人的意见。”
他将布鲁克林演说原稿的副本附在信里。这个质问是从正面向政府的现行政策挑战,是同麦克阿瑟的一贯主张完全一致的。
不难想象,麦克阿瑟被这封信鼓起了勇气,他为自己的意见得到别人理解而感到高兴。因此,他于3月20日写了回信,自然充满了有声有色诽谤现行政策的腔调。麦克阿瑟的这封回信,是他最后的一击。信在开头时说(着重点是笔者加的):“衷心感谢您送来布鲁克林演说的副本。我以极大的兴趣拜读了。”接着,表示完全赞同马丁的意见说:
“正如人们已经知道的那样,我的意见是以最大的力量进行对抗,这是美国过去一贯遵守的传统。……根据这个看法,我已经详细地向华盛顿作了报告。……您的意见,无论在逻辑上和传统上都没有矛盾的地方。”
然后,在信的结尾部分写道:
“……可是,有些人好象对下述事情缺乏认识。即,共产主义者选择亚洲作为其称霸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所以,我们现在正在这里进行战斗。然而,在这里战斗,归根结底是为了欧洲的和平。……如果在亚洲失败,欧洲的战争也难以避免。但是,如果在这里取得了胜利,欧洲的和平就能保住,我们的自由一定能够保住。”
“但奇妙的是,对这么明显的事情,一部分人好象很难理解。正如您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胜利。胜利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
政府的政策和最高司令官的意见如此不一致,正好成了在野党的攻击材料。所以,作为勇士而闻名的马丁议员就利用了这一点。麦克阿瑟讲了这次发表的情况和信的内容,并且说明了写信的理由:
“我始终认为,就自己的职务来说,受到议会的质问时,我有义务给予坦率的回答。这是建国以来的习惯,也是现行法律的规定。正因为有这种书信的来往和在议会上的证言,立法机关才能从理智上研究国家的问题。……”
麦克阿瑟表示没有政治意图,心情很轻松,他说:
“我把同马丁议员之间的书信来往,看得非常轻松。仅仅表示做了郑重的反应,……只不过是大致表达了希望取得胜利的、普通的爱国心情。”
麦克阿瑟还谈到了他的基本战争观:
“代替胜利的不外乎是迎合。但是,一个大国一旦投入战争,如果不取得彻底的胜利,最后就会落得同失败一样的结果。”
“处于这种不进不退的胶着状态,可能会减少些牺牲,但这样就会在军事上完全放弃战争开始时的最初目的。”
然后,他说:
“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刻(3月24日的声明在他同华盛顿之间造成了不愉快的气氛),马丁议员不知什么原因不同我商量就公布了我的来信。于是,立即出现了一种非难,指责我想扩大战争。”
“这完全把我的信的意思给搞反了,我所希望的是结束战争,而不是扩大战争。”
但是,杜鲁门对麦克阿瑟这封信的批评是非常激烈的。这可能是因为,杜鲁门认为等待着解除麦克阿瑟职务的好机会终于到了,抓住不放猛烈攻击这封信,就有了免职的正当的政治理由。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杜鲁门来说,朝鲜战争大部分是同麦克阿瑟的斗争。”在他的回忆录里以大量篇幅谈到麦克阿瑟的免职问题,可以证实这方面的情况。
杜鲁门这样批评说:
“这封信的第二段是对现行政策的挑战。为什么不让台湾国民党军队参战的理由已向麦克阿瑟作了充分的说明,而且在8个月之前他是亲自表示赞成了的。” [ 注:系指战争爆发1个月后的7月31日,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访问台湾时,派遣哈里曼副国务卿协调了意见。 ]
“如果把马丁议员对台湾问题的意见称赞为合乎逻辑的、符合传统的,那么反过来说,我的政策就成为没有逻辑性的、不符合传统的了。”
“那且不说,他所说的传统(对付敌人要以最大的力量进行攻击),在军事教范以外是不存在的。这个传统,从军队的运用方面来看,可能是个好的原则,但在国际问题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却不能通用。其证据就是美国国民不使用武力,而依靠其产业和发明的才能及其宽宏大量达成了很多的国家目的。并且成了一个伟大的国家。”
“信的第三段表现了决定性的意见分歧。我不明白,将军是根据什么情报来源知道‘共产主义选择亚洲作为集中主要力量的地方’和‘选择他的军队作为对手的?’恐怕他一定不知道,要阻止共产主义方面对伊朗、希腊以及柏林的进攻,必须付出多么大的努力和牺牲。此外,他也许不知道克里姆林宫是怎样顽强地妨碍北约组织的建立。而且,我在1月13日的私人信件里明确了‘共产党方面不仅会在亚洲,而且也可能在欧洲发动进攻,这就是在朝鲜不能扩大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麦克阿瑟贬低我们在外交上的努力,……宣称胜利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替代的,从正面进行挑战。”
“然而,正如战争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一样,胜利也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
“正如布莱德雷上将所说的那样,把战争扩大到亚洲本土,就是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进行的错误的战争。’”
“麦克阿瑟所想的胜利,是指轰炸中国的城市,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胜利,但决不能认为这是正确的胜利。……拿破仑回顾远征莫斯科时不是说过吗:‘我们每次作战都击败了他们,但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到了应该划清界限的时候了。麦克阿瑟的信件表明,将军不仅不同意政府的政策,而且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挑战,公然对他的总司令官举起了叛旗。”
二、只是消失
在马丁议员公布麦克阿瑟信件的第二天即4月6日,杜鲁门总统召集国家安全会议的主要成员,听取了意见。他回忆道:“我注意了不泄露自己定下的决心。”这样,是出于不给成员们以预见而征求公正严肃的意见的愿望,也是在没有作出决断时给予的政治关怀。因为,对麦克阿瑟进行如此人事免职,很可能成为置民主党于死地的政治问题。
免职的步骤
在讨论麦克阿瑟将军的免职问题的国家安全会议上,主要成员们分别作了如下发言。
哈里曼副国务卿说:“麦克阿瑟曾在1948年和1949年两次以公务繁忙为借口拒绝华盛顿的召回。……”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这显然是不服从命令,也是严重地违反军纪。应该免去将军的职务。但是我建议在征求陆军参谋长的意见后再最后决定。”
艾奇逊国务卿说:“应该免去他的职务。但事关重大,必须充分地考虑,最重要的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全体成员要有一致的意见。……如果总统免去他的职务,将会成为政府的最大的斗争。”
大多数成员的意见是立即免职。而杜鲁门没有在这一次会议上作出决定性的结论。并且会后,命令马歇尔国防部长调查一下过去两年期间五角大楼同东京之间来往的文件。第二天即4月7日星期六,再次召开会议,马歇尔部长报告说:“已查看了同东京的来往文件。……麦克阿瑟两年前就应该免职。”但在大事情上慎重从事的杜鲁门又对布莱德雷命令说:“9日(星期一)想再听听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最后意见。”暂时没有作决定。
但是,第二天即4月8日星期日,杜鲁门召集艾奇逊国务卿进行了内部讨论后指示说,如果明天即9日听取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可能是他已预料到的意见),就立即转向国务院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杜鲁门作为政治家的慎重、机敏和极其周到的处事态度。
在4月9日的会议上,布莱德雷报告说:“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各位参谋长,全体一致意见是麦克阿瑟应该免职”;马歇尔和哈里曼也再次发表了上次的意见。而且,艾奇逊也说:“完全同意。”
除杜鲁门以外,全体人员都表示同意免职。在这里,杜鲁门第一次推心置腹地说:“在麦克阿瑟于3月23日发表声明时,我就决定免去他的职务。”
这样,就作为政府的意志决定了。但是,据庆应大学的神谷教授说,拟定免职草稿是只免去联合国军司令官的职务。还保留驻日本占领军司令官的职务。这可能是出于对日本的关心而决定的。此外,可能还包含有这样的意图,即避免所谓一举撤掉麦克阿瑟所有职务的骇人听闻的事情,尽量减少反应。总之,作为杜鲁门政府来说,这是一件大事情。想起来,这是长期的争论,但终于以悲剧结束了。剩下的只是免职的手续了。
但是,在重大的时刻常发生错误,围绕着手续问题会引起众人议论。
免职的决定是慎重的,免职的手续也是慎重的。决定由艾奇逊国务卿通知议会的首脑;住在日本的福斯特·杜勒斯(对日和约的负责人,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务卿)向日本政府说明:“司令官的撤换,并不意味着和约的谈判会有什么变化”;正在视察战线的佩斯陆军部长把免职命令亲手交给麦克阿瑟本人。
但不巧,佩斯部长正在同李奇微司令官一起视察前线,又正赶上无线电发生故障,给佩斯部长的通知来晚了。这样,第二天即4月10日泄露给芝加哥报纸,该报在11日的晨报上作了特别报道。于是,没有办法只好于11日上午10时作了没有先例的特别发表,而给麦克阿瑟的通告则同其他的一般免职命令一样,发一封电报了事。
但是,采取这一处置措施也来不及了。联合国军司令官竟然在无线电新闻广播中听到了极其不光彩的免职通知。麦克阿瑟说:“这是非常不近人情的做法……。”他这样发泄气愤,不是没有道理的。
免职
麦克阿瑟将军从琼夫人那里知道了自己被免职。在收到华盛顿发来的正式电报之前,即4月11日下午无线电广播电台作为来自华盛顿的特别报道广播说:“杜鲁门总统已经免去了麦克阿瑟将军作为驻远东和朝鲜的联合国军司令官的职务以及作为驻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官的职务。”麦克阿瑟的副官哈弗上校听到这一广播后,向琼夫人挂了电话。琼夫人就“以痛苦的表情告诉了”用完午餐正要前往前线视察的麦克阿瑟。听到这个消息后,他说:“我老早就有准备,不会为受到打击而感到吃惊了。琼,大概我这样就能够回国啦!”从他的言行来看,心里一定萦绕着复杂的感慨。但在他对夫人讲的话里,的确也充满了实感。麦克阿瑟在东洋的长期旅行结束了。他自从结束了美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的工作,作为驻菲律宾的军事顾问离开华盛顿以来,已连续在外地工作15年了。
但是,自己的职务变动不是从直接上级那里听到,而是从旁系人那里听到的,这决不是件愉快的事情。特别是令人不高兴的人事变动问题,更是如此。即使象麦克阿瑟这样的人,也不例外,在他的回忆录里对这个问题充满了气愤。例如,他发泄气愤地说:
“有史以来,司令官的变更,有时是不正常的;有时则以正当理由多次进行。”
“总统在法律上拥有免去野战司令官的权利,不管其行为是否高明,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谁也不当成什么问题。文官优越于军人,是美国政体的基本要素,……。”
“但是,象对我这样以强烈手段进行免职的例子,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不听取意见,不给辩解的机会,也不考虑过去的经历。……而且免职时,不给我一点机会说明我的立场,回答非难和反对的意见,陈述我对将来的设想和计划。”接着,他对这种无情的作法愤慨地说:
“我收的免职命令非常粗暴,甚至于不允许我按照转让指挥权的一般礼节去做,事实上是把我放在监禁的状态。即使办公室里的勤杂人员和佣人,也不会被以这样践踏礼节的方法解雇的。”
这样,麦克阿瑟将军就以军官学校时代经常唱的所谓“老兵未死,只是消失”的歌词作为最后的一句话,结束了长达52年的军人生涯。
的确,他过去的光荣及其戏剧性的免职是鲜明的对照,所以不能不引起喜欢悲剧性的人们的同情。因为难兄难弟同病相怜乃是社会之常情。
关于这一悲剧性的免职,麦克阿瑟回忆如下:
“杜鲁门好象相信我在以什么卑劣的手段同共和党合谋,这次免职完全是政治策略。……但是,他的印象完全错了。我同国内的政治局势毫不相关。……”
“但是,我的免职,问题不在于同此事有关的人物的性格如何,其严重程度在这一点上,即这是自美国闯入朝鲜战争以来,从其对亚洲态度的基本变化中产生的一连串悲惨事件中的一个象征。”
“美国态度的变化(从针锋相对到绥靖妥协),使自由世界同共产主义世界的斗争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所谓对抗对朝鲜的军事侵略的决定,如果能以宁死不屈的勇气和决心去实行,那的确是令人钦佩的决心。但是,联合国没有实行这一决心的能力。中国参战以来的情况是,联合国为恐怖而产生的意见所动摇,完全放弃了所谓为了朝鲜人民重建自由统一国家的许诺。”
“在亚洲人民对联合国发表的严肃的宣言给予信赖时,联合国放弃了自己确定的原则,这就彻底地践踏了自由世界的希望。结果,在整个亚洲地区出现了悲惨的局面。”
“中国已迅速发展成为东方拥有巨大军事实力的国家。朝鲜正处于遭受破坏和分割的状态。……。马歇尔使节团(1946-1947年)的基本错误是从把中国共产党看成只是农村土地改革者的天真的想法出发,牺牲国民党政府,同中国共产党妥协,而现在眼看着丧失了改正这一基本错误的机会。”
“最后却产生了这样悲惨的结果,即在长期的停战谈判期间我们受到的损失相当于联合国军全部损耗的五分之三。如果不改变政策,要以比这更小的损失抓住胜利的机会,那就不……。”
“战史告诉我们:防御,归根到底,竭尽全力也只能造成没有结果的胶着状态。尽管如此,还是导致了改变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美国的传统军事思想(为了胜利而发动进攻),由进攻转为防御的结果。”
“这件事情进一步造成的结果将是满足于仅能得出如下结论的优柔寡断的政策,并为此付出种种悲剧性的牺牲。这种结论就是;在战争中有代替胜利的东西;即使敌人违反战争法规采取残暴行为也不必追究其责任;尊重体面的战俘的权利并不是早已赋予各国的神圣任务。而且,很多不吉利的事情破坏了东洋人对西欧的精神、决心或者对亚洲的关心寄以信赖的情绪。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远东地区的胜利所造成的心理效果,大部分要丧失掉。”
日本的反应
众所周知,当时麦克阿瑟在日本已被神化,所以突然免职的消息(在日本禁止把华盛顿同麦克阿瑟之间的争论作为新闻,因而就更感到突然)给各界人士的震动是很大的。某一天,一位被看成绝对神圣的人物被一封电报免职了,所以使当时尚未恢复元气的日本人不知所措。
有位学者描述这种心理时说:“日本民族没有独立的宗教,往往把当政者加以神化,以求得安心。可是不久前,天皇变成了一般的人;现在又这样简单地撤换了麦克阿瑟,便感到张惶失措了。”
当时在日本开始流传麦克阿瑟免职的说法,是4月9日前后。《朝日新闻》也从4月10日开始连续几天耸人听闻地报道了这个问题,所以麦克阿瑟“没有为冲击所震惊”,大概是他自己的预感。
4月10日
美国焦急地想对策
麦克阿瑟将军的意见引起风波,总统在考虑处理措施
英国要求美国政府说明麦克阿瑟信件问题
参议院卡尔议员请求考虑免去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
佩斯部长向麦克阿瑟将军传达总统的警告?
参谋长联席会议召开会议讨论麦克阿瑟信件问题
4月11日
麦克阿瑟对佩斯部长强调说要求增援和扩大权限
总司令部表明警告的传说没有根据
南朝鲜国民也支持麦克阿瑟将军
4月12日
杜鲁门总统命令:免去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由李奇微中将继任
激怒的杜鲁门总统决定免去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
杜鲁门总统表明免职的理由:缺乏对联合国的支持
杜鲁门总统担心离间美英关系,原因是麦克阿瑟的政治声明
发表“来往文件”的内容,多次意见分歧
国外对麦克阿瑟将军免职的反应:“果断的处理措施”
美国国民以欢迎艾森豪威尔时的两倍的规模欢迎了回国的麦克阿瑟,这件事情成了后来社会上人们谈话的资料。他还被一般称为麦克阿瑟意见听取会的参议院军事外交联合委员会召唤去,进行了广泛的交谈,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由于他过于清高,固执己见,为自己辩解,并且攻击总统,引起了人们的讨厌,事实上降低了他作为军人的伟大形象。人,大概就是如此。但“正因为是人,就应该按做人的标准约束自己,不是吗?”这种想法,是普通人的苛求吗!
他的回忆录也非常强调他的伟大和正确;其终身的亲信威洛比将军(情报部长)和惠特尼将军(民政局长)的著作更是如此,这可以说是为麦克阿瑟将军表示惋惜。
在历史上,本国同驻外地的司令官之间发生争执的事例,确实是很多的。远征意大利和非洲时的拿破仑与法国政府、拿破仑战争中的英国政府与惠灵顿侯爵、普鲁士的俾斯麦与毛奇、南北战争中的林肯与麦克勒兰及格兰特将军、希特勒与现地部队等,都是欧美国家的典型事例;在日本也不乏其例,比如征战朝鲜时的秀吉与清正、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和诺门坎事件时的参谋总部与关东军等。而且大部分事例是以悲剧而告终的。
但是,象艾森豪威尔、惠灵顿、毛奇和格兰特那样功成名就的将军也很多。这一般都是在司令官方面具有理解政治的能力,或者在政府宽宏大量时出现这种情况。
肯尼迪总统在为越南问题苦思焦虑时,也曾说过:“今后的军人必须具有理解政治的能力。”
由于上述原因,很多人作出这样的论断:“麦克阿瑟没有理解政治。所以,他被免职是当然的结果。”但是,如果理解他的处境,就会感到这种论断似乎过于苛刻。因为,战胜眼前的敌人,是赋予军人的最高命令。前面列举的功成名就的将军的事例,哪一个都是获得了胜利的将军;当然之所以没有发现失败了的将军的名字,也就是这个缘故。不能取得胜利的将军,即使很深刻地理解政治,也不能担负国家的重托。
但事实上,自朝鲜战争以来在最近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政治和军事的关系越来越难以区别了;政治要理解军事和军事要理解政治的必要性,更加重要了,这一点是无需论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陆军总参谋长、当时作为参谋长委员会议主席而有名的阿兰·布鲁克元帅,对朝鲜战争中的麦克阿瑟评述说:
“麦克阿瑟最终的决断,是从太平洋地区的角度作出的,在这个范围内可能是正确的。……”
“麦克阿瑟被谴责为事先没有等待政治上的批准就实施行动了。但实际上,他所要求的政治上的政策和指导,未能得到。我认为,在没有得到政治指示的情况下自己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责任的将军,基本上是没有价值的。”麦克阿瑟也主张就这一事实进行自我辩护,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就不能只责备麦克阿瑟。
此外,麦克阿瑟战争观的基础在于对苏联的判断,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过去没有机会涉及这个问题,现作如下介绍。
“苏联的真正目标是世界上的经济开拓地,也就是蕴藏着世界上大部分天然资源的亚洲和非洲。在西欧要谋求经济上的发展,几乎已没有希望了;但在亚洲和非洲,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因此,苏联的基本战略思想是,在西欧进行防御,向亚洲和非洲进攻;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在于:使自由世界的军事力量和注意力集中到西欧,削弱或忽视亚洲和非洲等目标的防备。”
“苏联企图称霸世界的战略,苏联领导人已经公开地表明了。但是,西方国家犯了不了解苏联这一战略企图的致命错误。东西方国家的斗争尽管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而且是在以欧洲为中心,以东亚和南非为侧翼的3个广阔地区展开争夺的,但这一点也没有被人们所理解。西方国家坚信,欧洲是利害关系最大的地区,斗争也是在那里发生的。”
“苏联不断地进行宣传,施加压力,促使西方国家相信这一点,使他们相信苏联的目标是欧洲,隐瞒其真正的目标是在亚洲和非洲的事实。这样,西方国家就顺顺当当地受了蒙骗。”
“苏联的战略已经取得难以想象的成果。尽管在远东已经发生了战争,但西方国家还没有改变把最大的重点放在欧洲的态度。然而,在欧洲,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生任何战斗。苏联却借助突破亚洲的威势企图包围南面的侧翼。”
“为了试图使限制我们战争手段的、毫无道理的军事政策合法化,竟议论什么:‘如果我们推行为胜利而战的传统的军事政策,就可能逼迫苏联参战。’”
“但是,所谓苏联和中国参战的危险,本来是早在决定介入朝鲜之初就提出的问题;在作出决定时,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由此产生的影响,并为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好了准备。”
“即使苏联在政治上希望积极参战,而在军事上也是不可能的。苏军在西伯利亚的态势,必然是防御性的。他的根本弱点,就是必须依赖有限的,漫长的补给线。而且,在西伯利亚东部基本上没有就地补给的能力,远东苏军所必需的物资,全部都要依赖于这单一的补给线。该补给线,只是一条铁路线。我们基本上能随意从空中把它切断。因此,在世界上苏联的军事力量没有比这个地方更脆弱的了。”
“而且,当时我们拥有可供使用的原子弹,苏联还没有。因此,不应首先考虑苏联积极介入所带来的危险。”
“苏联的一贯政策是,不牺牲自己的军队而使用友好盟国的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势力的扩张,都是苏联士兵一弹不发而获得了。这里也不例外。”
“基本问题在于,苏联究竟是想以军事手段征服世界呢,还是想以和平手段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呢?”
“如果打算以武力征服世界,那么苏联当然就会在自己主动选择的时间和地方进行战斗,所以无论我们为解决朝鲜问题而采取什么行动,那也肯定不会成为引起世界战争的决定性起因的。”
三、李奇微
对麦克阿瑟免职的通知,从结果上看是非礼的。而对李奇微荣升的命令也不一般。
4月11日下午,李奇微陪同佩斯陆军部长在风雪交加的战场上巡视。同行的记者突然伸出手说:“啊,将军,向您表示祝贺。”可是他不知道什么事,反问:“为什么?”,这时记者为难地说:“怎么说不知道!”,看样子有些生气。他向部长打听,但佩斯部长也没有听说。
这天深夜一回到汉城指挥所,他就等待着公务电报。李奇微不介意地说:“下达命令后几小时了,我还不知道已成了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
麦克阿瑟以怒不可遏的劲头斥责没有礼貌的通知。荣升的李奇微的受命方法与他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理所当然的。
原因是,好事情越突然就越使人感到高兴;而悲伤的事情则越突然,受到的冲击越大。
所以,悲伤的消息,必须慎重地以爱护之心通知当事人。可以说,这是人之常情。处在顺境时,不需要人的同情;但处在逆境时,给以关心,会使部下感到亲切,进而有利于统率部属。
麦克阿瑟的表情
第二天即4月12日,为了接替工作,李奇微到达了羽田。据说这时,“他抱有一种朴素的好奇心,想看看从最高地位上被免职的麦克阿瑟将军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麦克阿瑟恭恭敬敬地迎接了李奇微。他本人没有什么变化,沉着、冷静、稳健、亲切地接待了其继任者。将军虽然也谈到突然免职的事情,但没有一点不快和气愤的迹象。关于这些情况,李奇微中将表示敬意。他说:
“这种免职,肯定是在伟大经历的顶点遭受的、一切化为乌有的灾难。他丝毫没有表现出受到冲击的样子。而他能够真诚、冷静地应允免职,说明这个伟大人物豁达开朗的品德,应该给予极大的赞扬。”
此外,关于同华盛顿的争执,李奇微说:
“在那场争辩中,谁正确,谁错误的问题,在书写历史之前一定还要激烈地争论下去。关于争论的中心即‘越过鸭绿江驱逐中国军队正确与否’,我已经表明了个人的意见。”
李奇微不禁表示同情地说:“我作为一个军人,不怀疑‘身为最高指挥官的总统对持有反对其意图的意见,并且不服从其命令的任何军官,都有权予以免职’。但是,我从内心里尊重和敬慕麦克阿瑟;同其他人一样,我也感到,即使这样免职,也应采取从容一点的方法。”
但是,他却把搬进麦克阿瑟居住的宫邸(现在的美国大使馆)时的情形,写下了这样一段本来可以不写的话:“麦克阿瑟将军把在十几年间国外生活中收集的所有好东西全部带回去了。留给我的只是一些从战前就在大使馆的基本用品。”
所以按字面理解这些颂词是否合适,很值得怀疑。
艾森豪威尔战前曾在远东美军司令官麦克阿瑟的手下任作战参谋,朋友问他:“你能为那位伟大的将军服务,我想是很幸运的。你受到了什么教育?”艾森豪威尔发泄怨气似地回答说:“他是个糊里糊涂冒然行事、装腔作势傲气十足的人。”
麦克阿瑟给日本人留下了妄自尊大和傲慢的印象,在李奇微的内心里好象也留下了不痛快。
就任的感慨
他作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只是对战场上的胜利负有责任。每天所关心的仅限于随着战线的变化而进行的部队的前进和后退问题。
但是,作为联合国军司令官兼盟军最高司令官和远东美军司令官,他就要负责保卫西方阵营的大要塞之一;为了理解北起阿留申南至台湾的大弧圈的形势,必须在一夜之间扩大界限。
特别是,对苏联会采取什么态度的所谓最大的潜在威胁(估计其空军和空降部队随时都能攻击北海道)如何对付?怎样指导日本的内政?以及如何干预凝视着中国大陆的令人不愉快的台湾问题等等,过去都是麦克阿瑟的责任,但这些难题现在都落到他的双肩上了。
当时认为,苏联的威胁可能性很大,并且也是最难对付的问题。但是,他能够对抗苏联的兵力,只有缺乏训练的第45师配置在日本北部地区,第40师驻扎在日本的西部地区,而日本中部地区则处在空虚状态。而且认为,对驻朝军队的补给物资,有5/6卸在釜山和仁川港,如果苏联介入,可能对这两个港口投掷原子弹。
他不介意地写道:“这些事情意味着,我必须担负远比过去从事的工作更重大的责任。……这是自日本投降的瞬间到现在一直顺利地同日本政府打交道的世界著名人物担负的工作,我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继承这一工作的处境。”
“我时常留心原来的自己,也不想显示赋予自己的权威或者保持威严。我自己所能够做到的只是,高度自如地运用上帝赋予我的判断力,遇事能竭尽全力。而且确信,对所提出的问题,只要有分析的时间,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麦克阿瑟使人感到是个非同一般的神密性人物,与其相比,他李奇微则使人感到是一个积累真挚努力的有人情味的人。
他对当时的吉田首相,说了下面的一段话。这是他对日本人的一部分看法。
“几周后前来访日的杜勒斯先生(杜勒斯先生来日本的目的是为了监督我,并且要查明我是否给日本添麻烦,或者是不是把进展顺利的工作都给破坏了?)说:‘为您能在短时间内这样取得了日本政府的信赖,感到震惊。’纵然不知道这是多大程度的信赖,但仰赖杜勒斯先生帮助和吉田首相协商态度的地方很多。”
“我同吉田首相从第一次会见时起就觉得能够很好地合作共事,这不外乎是由于吉田先生是一位坦率、富有勇气和值得信赖的人物。”
“他经常来会见我。常常是只有我们俩人用英语商谈两个多小时。我用自己的话向他传达华盛顿的看法和指示,而他能以非常坦率的态度陈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具体意见。他决不记笔记,其记忆象照片一样的正确,我要求和希望的事情,都能连具体的细节也不遗漏地付诸实施。”
“同时,他为了维护日本的权利,能够勇敢地提出建议,并且不惜进行斗争……。”
“最大的问题是日军的恢复问题。两国政府共同确认了严格防止复活军国主义的方针。但是,重建日本和让日本建立足以能够防止苏联的进攻与渗透,保卫日本所需的自卫力量,对美国的国防和经济,都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的自卫力量:为了能使我陆军尽早撤出日本,必须有很强的地面部队;如果需要的话,也应象美国空军和海军作预备队控制使用那样,建立必要的最小限度的空军和海军。”
“但是,当时的日本,国土荒废,大工厂成了一片瓦砾,失去了大陆的广阔市场。日本的经济状况,别说军费支出,就连维持国民生活都很困难。所以,要使日本政府重视这个问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我不断地宣传:‘日本人应该自己担负自己的防务责任。’因为,日本的经济虽然贫乏,但同日本的政治家的想法相比,我认为有能力担负军事费用,而且现在也没有改变其信念。这样,终于同吉田首相达成了原则上的一致意见。这就是,到1954年以前发展35万人的地面兵力。不过,由于首相退位,这一原则性谅解事项没有得到实行。快要到1955年年底了,日本只有12万陆军和低于计划数的海军与空军部队。”
天皇陛下的侧面介绍
作为日本占领军司令官的李奇微,关于对天皇陛下的印象,发表了下面的一段谈话。当时,正是陛下刚刚迎来50周岁的时候。
“我同陛下的交往是非常愉快的。”
“记得,陛下选择了5月一个晴朗的下午接待了我,开始时好象有点紧张和兴奋。”
“但是,我一开始说起朝鲜战争,他的紧张心情就逐渐缓和下来……,显然表现非常感兴趣。我以准备好的地图说明了现在的战况、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和可能的行动。给我的印象是,随着谈话的进展,陛下能随意地提出问题,……对谈话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准确。我的说明一结束,陛下非常高兴,说了很多话后提出希望说:‘请您费心使日本和韩国建成双方满意的关系。’”
这是同陛下几次会见的最初印象,但作为对陛下的总的印象,李奇微写道:
“我感到,陛下每次会见时都过得很轻松快活,……不是那么心胸狭窄和怯场。陛下是一位身材短小的男子,很有素养,虽然处在战败国元首的非常困难的地位,但为了保持作为天皇的威严而作出了令人感动的努力。我不知不觉地对他开始产生了友情。……裕仁以极大的努力很好地处理了同征服他们国家的国家代表的关系,我当时深受感动,铭刻在心,久久不能忘怀。”
据说,李奇微夫人来日本时,两位陛下设午宴请李奇微夫妻用法国饭菜,并由皇族全家作陪。在李奇微调任北约部队司令官即将离开日本时,陛下又‘抱着好象对老朋友告别的心情’设午宴款待他,继续努力培植美国代表性人物对日本的良好印象。
在退役的将军的私邸里,洋洋得意地陈设着4个漂亮的花瓶,一个是金制的,一个是银制的,另外两个是景泰蓝的。据说,“这些都是天皇倾注其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亲自挑选出来的。”
四、范弗里特
作为李奇微的继任者被任命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的是,第一流的战斗部队司令官、著名的詹姆斯A·范弗里特中将。
他是在野战部队成长起来的,是从士兵连续晋升上来的所谓“士兵出身”的将军。经常有人说,如果不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最多升到中校,但在欧洲战场上的作战中,他的天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诺曼底进攻战役时,他是登上了奥马哈海岸的美第29师的步兵团团长。尽管他进行了英勇战斗,但该师的战绩很不好。当时,上陆后已经过去5天了,该师还停留在上陆当天的战线上,由于德军的猛烈反击而遭受了很大的损失,登陆战役一度陷入局部失败。
实地视察战线的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将军查明原因,立即撤换了师长等人,让范弗里特上校代理师长。于是,该师就象苏醒了似的,突然前进了。
不久,他正式担任师长,接着又连续晋升为军长,享有战斗指挥官的盛名。战后,希腊的共产党游击队极为活跃,他被选为援军司令官,在“清剿”希腊共产党游击队的活动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作为搜捕游击队的名人而闻名于世了。
这项任务结束后,他作为国内军队的司令官负责部队的教育训练,将十几万补充兵员送往朝鲜。现在他亲自在这里担任作战指挥了。
因此,他是一位乱世英雄,战斗专家。于是,有人批评说,他对政治不关心,缺乏全局观点;也有人认为在这场政治性很强的战争中,他作为现场指挥官未必能够胜任。其原因可能是,他在职的时间比较短,南朝鲜国民对他的评价不太高,或者他的言行偏激,并且性格过于坦率等等。但这是作为擅长战斗的军人和作为对小规模战斗也要获得全胜的军人,必须甘愿受到的批判。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旧型的军人,是所谓象样子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