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突破三八线的争论·第四
作者: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日本
出自————《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反攻和中国军队介入·第五卷》
出自————《战争通史》
当陷入重大危机时,最危险的是迟迟作不出决定,以至为情况所迫不得不定下决心。
—— 杜鲁门
第一节 争论的展开
到9月下旬,世界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三八线南侧。因为 联合国军会不会越过三八线,在所有意义上都成了世界各国 关心的问题。
说起来,朝鲜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戏剧性的焦点。这 是这场战争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的一个标志。如果把北朝鲜军 队南进看作第一个焦点,把联合国军的介入看作第二个焦点, 把以仁川登陆为契机的总反击看作第三个焦点的话,那么,这 个问题就是第四个焦点。
如何结束这场战争,是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关系到东西两个阵营在亚洲的威信及其战略的重大问题,正因为如此,也 就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一、争论的萌芽
日本的朝野各界也进行了种种猜测,报界于9月1日首 先报道了这个问题。这天的《朝日新闻》以四栏标题,即:“艾长官声明突破三八线由联合国最后决定”报道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声明:“是否越过三八线,由 联合国做出最后决定吧。但是,如果北朝鲜军队主动地撤退,或者北朝鲜对朝鲜的统一采取合作的态度,那么这个问题自 然会得到解决”,从而表明了问题的所在。接着,该报于9月10日报道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谈话,他说:“只有安全理事会才 能决定是否越过三八线”。12日又刊载了与艾奇逊长官前次声明相同的声明。但是,由于9月上旬给人们留下了联合国 军在釜山防御圈受到强大压力的印象,而且正值仁川登陆尚未超出想象区域的时候,所以,一般的人们都把这个发言看 作是:“美国人特有的乐观”、“美国逞强”,或“牵制苏联和中国介入的外交手段”。
然而,到9月下旬,当战况突然有了进展,并确定以恢 复汉城为目标时,便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关心,舆论工具纷纷 议论和猜测“今后美国将如何办?”实际上,日本的经济由于 这场战争的特需生产开始复苏,而且媾和条约及尔后日本的 安全问题也成了人们的话题。因此,这场战争至此能否结束, 如果向北朝鲜进攻,将以何种形式结束战争,都是日本朝野 普遍关心的问题。好象是回答这种关心似地,9月25日的 《朝日新闻》在头版中央以五栏加花框的“注视三八线的朝鲜 人”的标题,刊登了中华日报特派员、记者卢冠群的一篇报 道,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这篇报道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气氛,现 作一简要介绍。
“联合国军是否越过三八线呢?”
“这不仅是朝鲜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联合国本 身面临的难题。”
“韩国的政界人士一般比较乐观,他们相信,联合国 不至于使韩国人失望。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联合国军不 越过三八线,联合国就会失掉自己的权威和地位。政府 和国会都强调‘三八线已不复存在了’。而且,韩国国民 的这种信念,已由最近驻韩国的联合国朝鲜委员会向联 合国提出的报告加以证实,报告写道:‘北朝鲜军队的南 下是预有计划的侵略行为,三八线的存在是不自然的,是 不顺应韩国国民的意愿的’。”
但是,釜山的一部分外交人士则认为,联合国军有 在三八线停止前进的可能性。其根据是:
(1)美国将依然采取不扩大的基本方针,它考虑的 首要原则是,不与苏联在朝鲜发生冲突。因此,美国将 避免采取很可能招致苏联干涉的、突破三八线这样的挑 衅性行为。其证据之一是,9月15日在釜山举行的南朝 鲜国土统一促进国民大会上,美国大使没有露面。
(2)朝鲜的问题具有必须由联合国解决的性质。所 以,纵然美国有意越过三八线,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是 否同意美国的作法还是疑问。因为西欧各国认为,如果 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苏联并不一定正面介入,而中国 参战的可能性却极大,所以担心美国的力量被牵制并消 耗在“不太重要的朝鲜,将会削弱比亚洲更重要的西 欧”的防御力量。
(3)马歇尔上将就任国防部长,无疑意味着加强了 国防部的发言权,但是他的国防部对三八线问题则一向 持慎重的态度。”
从此以后,日本的各种宣传工具围绕着这个问题连 日进行了报道。但是,这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战 败只有5年,而且是在被占领下的日本来说,尽管成了 联合国军的作战基地,尽管处于自然受到朝鲜半岛的最 大影响的地理与历史的环境之下,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二、各国的基本态度
人们认为,“是否应越过三八线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世界 的和平和秩序,对于这个问题各国的基本态度如下。
南朝鲜
南朝鲜是战乱的当事国,其国内舆论始终是以 北进统一朝鲜。可以想象,一向主张武力统一的李承晚总统 领导下的南朝鲜,企图利用这个机会实现自己宿愿的想法是 理所当然的。因此,南朝鲜首脑最担心的是联合国军在三八 线停止下来。所以,南朝鲜主张全力北进。李承晚总统在9月 19日的演说中说:“万一联合国军停下来,南朝鲜军队也要前 进”;申性模国防部长在17日的训示中希望“有进攻到鸭绿江 的决心;外交部长林炳稷在纽约讲了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 的必要性;南朝鲜国会于9月30日通过了南朝鲜军队北进的 决议。南朝鲜朝野各界都在为实现北进而努力。
美国
说起来美国介入这场战乱时的目的在于,“把北朝 鲜军队从韩国赶出去”(原注:7月30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指 令)。其根据是6月27日安全理事会作出的决议,即:“为了 击退侵入韩国的武力进攻,恢复这一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 建议联合国各会员国向韩国提供必要的援助”。它的目的,固 然不外乎是立即派兵,但是,当这个目的有了实现的可能之 后,到了这个阶段它就不太适合了。换句话说,美国是在没 有确定结束战争的目标的情况下投入战争的,因而在这个阶 段重新议论战争的目的和结束战争的具体政策,可以说就是 理所当然的了。
在美国,有人主张突破三八线,有人主张不越过三八线, 双方展开了争论。前者称为鹰派,后者称为鸽派。
主张北进的鹰派的论点是:
(1)能不能使乘胜追击的联合国军在到达三八线后就停 止前进,值得怀疑。兵在气势。特别是命令南朝鲜军队停止 下来,从法律上和技术上都是困难的。
(2)如果停止在三八线上,北朝鲜军队随时都可以再次 进行侵略。因为,北朝鲜军队的主力虽已溃不成军,但它还 有重新组建新的部队的能力。要阻止这种预想的攻势再次发 生,就要驻扎联合国军,而无限期地把联合国军留在南朝鲜 是不行的。
(3)突破三八线,从继续追踪权的理论看,是合法的。
(4)联合国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要建立统一的朝鲜民族 的国家,并没有承认三八线是永恒的疆界。南朝鲜已表明突 破三八线,因而,三八线在法律上已不复存在。
(5)不越过三八线,资本主义阵营各国就会认为三八线 是永久的合法的国境线。
(6)自战争爆发以来,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战争罪犯,要 制裁他们就不能不越过三八线。
(7)联合国空、海军从一开始就对北朝鲜进行了轰炸和 炮击。没有理由单单不让地面部队北进。
(8)6月27日的安全理事会决议规定:“为了恢复这一地 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这句话可以解释为,给了麦克阿 瑟将军以向北朝鲜进攻的合法的权限。(原注:把这一地区解释成为朝鲜半岛)
与此相反,鸽派的主张则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基调是 如果越过三八线,很可能招致苏联和中国军队介入,战争必 然扩大和长期化,从而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和东京的政治与军事首脑之间,是在击退北朝鲜 军队的8月攻势之后,好容易才喘口气的8月中旬前后提出 这个问题的。只要介入了战乱,就必须有个体面的结局,为 此必须研究以何种形式结束这场战争的问题。他们研究了两 个方案:一个方案是,满足于实现当初的目的,停止在三八 线上,求得政治解决;另一个方案是,继续北进,利用这个 机会推翻北朝鲜政府,在朝鲜半岛建立一个自由统一的国家。
杜鲁门政府慎重地、长时间地研究了这个问题,结果未 出现多大争论,很自然地决定了北进。大概仍然认为“兵在 气势”吧。因此,在杜鲁门总统的回忆录《考验和希望的一 代》中,关于这个决定只是直截了当地写道:“批准国家安全 委员会的建议,……”
美国决定北进的主要理由是:“在三八线停下来,很可能 再次发生北朝鲜南侵的危险,安全理事会决议中的这一地 区的和平何时到来将遥遥无期。空、海军已经 在北朝鲜地区作战,因而没有理由不许地面部队作战”。在制定仁川登陆计划 时,有一案是在平壤外港镇南浦附近登陆,也不能不看作是 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之一。
但是,当美国决定北进时最重视的并不是法律根据和舆 论的动向等,而是苏联和中国介入的可能性。当时,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的军队还没有组建完毕,西德军队也尚未建立,而 苏联却在东德驻扎着20个最精锐的师,所以,美国最先考虑 的西欧处于无防备的状态。同时,美国正致力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复员工作,无意同苏联进行战争,当然也不会有这 种准备。因此,当美国介入朝鲜时,当然是在确立了避免同 苏联和中国直接冲突,以防发展成为全面战争的重大政略和 战略方针之后,面临这场战争的。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美国 是想通过把交战区域限定在朝鲜半岛,交战手段只限常规武 器,交战目的限于击溃北朝鲜军队,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 就是有限战争这个新词的由来。当时,在朝鲜东北部的清津 及雄基等港口,不断有可能是补给船的苏联船只出入;并且 查明在鸭绿江口的龙岩浦有中国的船只。美国象在越南战争 中限制攻击海防港那样,也限制对这些港口进行攻击和封锁, 而且在外交上也避免采取刺激苏联和中国的言行。
美国最担心苏联和中国介入的时机有两个,即8月上旬 联合国军眼看就要从釜山防御圈被赶下朝鲜海峡的时候,接 着是仁川登陆的时候。8月22日,在东京讨论有关仁川登陆 问题的会议上,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提出了群山登陆的方案,其 理由之一,就包含着希望不给中国以介入的动机;他认为仁 川登陆这样的轰动世界的作战,有招致中国介入的很大危险; 当时推测,苏联和中国可能采取的行动有如下几种。
(1)在仁川登陆的军事效果尚不明显的时候,试图抓住 解决这场战争的某种线索以进行调停。
(2)他们亲自重新占领三八线以北地区。
(3)超然注视北朝鲜军队败北。
(4)促使中国出兵。
而且认为,最后的第4项最危险、可能性也最大。所以, 9月1日杜鲁门总统向全国广播的4项主张和9月16日拉 斯克助理国务卿(原注:约翰逊政府的国务卿)的广播都旨 在表明:“美国并无他意,希望苏联和中国慎重行事”。
因此,在决定仁川登陆和北进时,美国关注并且作为关 键问题对待的是中国军队的动向。美国动员起引为自豪的全 世界的谍报网,侦察据传完成海南岛作战(1950年4月)后 正在北上的林彪将军指挥下的第4野战军、集结在福建省宣 称要解放台湾的陈毅将军指挥下的第3野战军,以及分散在 中国大陆全境的350万中国军队的动向。
然而,美国既没有准确掌握苏联和中国军队的动向,也 没有发现他们介入的征候。于是,杜鲁门总统遂于9月11日 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如下方针:“只要没有苏联和中国介 入的危险,可以把地面作战扩大到北朝鲜”。这项指令于9月15日即仁川登陆日,传达给了在仁川海面指挥作战的麦克阿 瑟将军。根据《韩国战争史研究》,此项训令有以下内容:
(1)你的军事目的是击溃北朝鲜军队。为达到这个目的, 你可以指挥地面部队在三八线以北作战。但是,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你的陆、海、空军都不准越 过朝鲜同中国及苏联的边界。
(2)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刺激,非南朝鲜的部队一概不准 在同苏联接壤的朝鲜东北部和中朝边境地带实施进攻。
(3)严禁对中国东北和接近苏联领土的地区使用海军和空军。
(4)粉碎北朝鲜军队有组织的抵抗之后,应主要让南朝 鲜军队负责解除北朝鲜军队的残余武装和执行投降条件。
(5)北朝鲜区域内的行政,可根据形势而定。
(6)进攻北朝鲜的计划,可报请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
而且还附加了一条:“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介入的征候, 或者如果没有威胁,麦克阿瑟将军可以制定把地面作战扩大 到三八线以北占领北朝鲜的计划。但是,如果苏联和中国一 旦介入,就不要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地面作战。无论哪种情况, 突破三八线都要听候新的命令”。
随着仁川登陆的顺利进展,美国的情报机关越来越加强 了对中国军队动向的关注,不过似乎并没有发现特别的变化。 但是,9月18日的《朝日新闻》报道了美国关注苏联和中国 的情况。该报以“拉斯克助理国务卿申明他国介入无望”为 题登载了助理国务卿拉斯克同记者团的谈话。其中加上“苏 联是出兵还是妥协,美国注视战局的转折”标题,报道了美 国担心苏联的态度的消息。另外,又以“注视中国”为题,介 绍了当天美国报纸对中国介入的可能性提出警告的论调。
中国
为世界所注目的中国的动向是个谜。大概是由于对外严密封锁的原 因,其意向和决定自不待言,就连野战军 的动向也鲜为人知。但是,中国并非始终保持沉默,他们依 然继续炮击金门岛以维持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他们的发言, 以微妙的细微差别向世界报道。战争爆发后,他们采取了这 样的立场:“这场战争是内战,联合国干涉是非法的”。其后 的言行,按日期追记如下。
8月20日,周恩来总理打电报给联合国秘书长特里格夫 ·赖伊和安全理事会主席马立克,说“在这场战争中,美国 是侵略者。……中国人民对朝鲜问题的解决,不能不表示最 深切的关心”,从而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8月24日,致电安全理事会,抗议美国飞机侵犯领空,指 出:“美国对中国领土进行了直接武力攻击”,同时要求“从 台湾海峡撤走美国第7舰队”。8月28日报道美机再次侵 犯 [ 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于27日派遣3架B-29和10架“野马”式飞机轰炸了安东飞机场(新义州对岸)和铁路。对此,美军于10月2日承认8月27日有2架“野马”式飞机由于天气不良妨碍观察误射的事实,表示歉意;并且郑重地否定有侵略野心。 ] 。翌日即29日,谴责“美国蓄意扩大其武力侵略”,并向 安全理事会提议:“判决美国的这一行为为有罪,并且劝告美 国侵略军立即从朝鲜撤走。”
中国的这些动向,一般都认为他们是“想把联合国中的 朝鲜战争问题,同中国加入联合国问题和台湾中立化问题搅 在一起”。
8月27日,据美国陆军部发布的消息,中国军队的2个 师移动到中朝边境,在安东征用船舶,北朝鲜的重工业设施 正往中国东北地区迁移。28日,美军事当局发表谈话,说中 国军队将不会南下北朝鲜。
9月11日,在香港的西方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出值得注目 的情报,说有90万中国军队正从台湾的对岸往中朝边境调 动,不过否定的空气也很强。
9月23日,联合国军迫近汉城,中国突然宣布:“为解救 祖国的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东北地区部队中有战斗经验 的朝鲜士兵回国”,并在其声明的最后说:“中国人民明确声 明将永远站在朝鲜人民一边战斗”。9月25日,新华社报道: “美机向安东飞机场投下了12枚炸弹”。当天,中国人民解放 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将军请印度驻北京大使K·M帕尼卡 转告美国:“中国不会对美国越过三八线置之不理”。这个警 告是在联合国军主力到达三八线的第2天即9月30日公开 发表的。
接着传说,10月1日,周恩来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坚信,“北朝鲜军队将取得 最后胜利”,“中国决心解放台湾”;他断定美国“是丧心病狂 的残暴的帝国主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危险的敌人”,声 明“中国不会对邻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武力破坏而袖手旁观”。 据说在当天的其他会议上,周总理又以强硬的语气发表了讲 话,他说:“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为了保卫和平而同侵略 者战斗也在所不辞。中国人民不会对外国的侵略置之不理。万 一帝国主义者侵入邻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决不会袖手旁观”。
而且,在联合国通过八国联合提案(后述)给予联合国 军北进以法律根据的第二天即10月8日,中国又发表声明, 谴责“联合国通过的八国决议案是违背世界人民的意志的”; 接着又肯定地讲“美国进行的侵略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对中 国安全的重大威胁”;在阐明了“南朝鲜军队北进是国内战争, 因而无可奈何……”的战争观之后,明确表示:“我们不能对 北朝鲜遭受外国军队的侵略而袖手旁观。……中国人民是爱 好和平的,愿为保卫和平而战斗”。
上述一系列的声明和谈话,现在看来显然表明:“如果联 合国军侵入三八线以北,(中国)就要参战”。但是正如后述, 美国和联合国却都没有领会到这一点。
西欧各国
西欧各国害怕战火蔓延到西欧,本来很不赞 成突破三八线,但是,代表这些国家的英国则于9月26日判 断:“不越过三八线,就不可能在联合国管理下实施全朝鲜的 选举和实现朝鲜的统一”,从而得出了同意突破的结论。当然, 美国是西欧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救世主,战后的复兴也必 须借助美国的力量,所以他们是不能无视美国的意志的。 另外,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泛太平洋各国也赞同了美国 的做法。
苏联
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就为在台湾和中国问题 上本国的意见未被采纳愤愤不平,而对联合国采取了抵制态 度,所以在关键的6月2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决议时, 以缺席的办法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是不久,又返回去利 用联合国这个讲台同美国继续展开了论战。苏联的态度虽然 不象各国想象的那样偏激,但无疑是令人不快的。据后来逃 亡的苏联驻日大使馆秘书拉斯特罗鲍夫讲:“朝鲜战争是斯大 林的最大失算”。苏联的这种态度或许是检查了自己失策的情 绪的反映。
三、联合国的讨论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继续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反对美国北进方案的非共产党国家只有印度。但是,印度已经 承认中国,并交换了大使,所以最了解中国,把中国看作是 最近的国家,正因为如此,他的发言纵然是并无他意的正面 论述,也往往被认为是为中国辩护。实际上,印度的见解如 前所述,是了解到了中国的真实意图之后的见解(突破必然 招致中国介入,发生重大的政治问题),可是人们只从表面上 看问题,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就给这场战争带来了复杂性 和不幸。
尼赫鲁总理在9月30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谈到29日提 交联合国大会的八国决议案 [ 注:八国联合决议案是为突破三八线提供法律根据的历史性的决议案,由英国起草,联合提案国还有澳大利亚、巴西、古巴、荷兰、挪威、巴基斯坦和菲律宾。全文共6项,其要点是:1、联合国将采取一切适当的办法,确立全朝鲜安定的条件。2、为在朝鲜建立统一的独立和民主的政府,将采取联合国管理下的普选等一切措施。3、在达到上述两项目的所必要的限度以外,联合国军不得留驻在朝鲜的任何部分。(4-6项略) ] 是想默默地承认麦克阿瑟的突 破权,他表明:“不能越过三八线。就是对北朝鲜实行军事占 领,也不会达到统一朝鲜的目的”。接着,他又在10月3日 写信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和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提醒他们注 意中国介入的问题,而且倡导采取政治解决办法,但却始终未能动摇美国的意志。
在安全理事会上,两大阵营几乎天天都在进行论战,而 资本主义阵营的提案每次都因苏联使用否决权而被取消。于 是,资本主义阵营就决定提到联合国大会上讨论,遂于9月 29日向大会提出了上述八国提案。也就是准备在这个大会上 进行最后一次讨论。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对提案理由作了说明,他说6月27日 安全理事会决议中的“这一地区……”的“这一”应解释为 “全朝鲜”,“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的权限,不必等待这个决议 案的通过,早已得到6月27日安全理事会决议的批准。因此, 本案并不是关于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的提案。……”这就是 说,已把北进作为既成事实对待了。从这一天起到10月7日 的9天时间内,联合国大会虽然进行了反复的辩论,但是,在 联合国作出这项政治性决定之前,早已作出了最后的军事性决定。
第二节 决定
一、作战取得进展
汉城陷落迫在眉睫,9月27日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会 合完毕,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将军发出了肯定9月15日指令的新训令:
“联合国军总司令官的任务是,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 可能的话在朝鲜建立统一的民主国家。为达此目的,你可以 指挥在朝鲜的三八线以北进行地面作战。”
“但是,这个训令并不是最后的训令,还将根据情况的变 化加以修正。执行此项训令,只限于在肯定没有中国的大部 队或苏联军队进入北朝鲜,或者没有表明要进入的情况下。但 是应看到,苏联和中国介入的可能性很大。要特别注意收集 情报资料,如有这种征候,望立即报告。”
“另外,从政治角度看,任何部队都不得越过同中国和苏 联的国境线;非南朝鲜部队,不准向中朝边境或朝鲜东北部 地区进攻。”
“联合国军司令官要迅速制定进攻北朝鲜的计划,报请参 谋长联席会议批准。(联参电第92975号)”
此项训令是联合国军突破三八线的决定性根据,而作出 这项决定的杜鲁门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却仅仅写道:“我已经 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于9月27日传达给麦克阿瑟的新指 示。”
在此以前,接到9月15日指令的麦克阿瑟将军提出了北 进计划,要点如下:
1、命令第8集团军以现在的编成北进,向平壤进攻。 在攻占平壤时,令第10军在元山登陆,同第8集团军一 起实施夹击。
2、第3步兵师为总司令部的预备队,控制在日本。
3、在安州——宁远——兴南相连之线以北的作战, 只限于南朝鲜军队。
4、第8集团军发起攻势(突破三八线)的时间,定 为10月15日~30日之间较为适当。
但是,9月27日麦克阿瑟再次接到新训令后,看到这项 训令本文中新加上了关于苏联和中国介入的限制,并命令他 再提出计划,他感到不仅原先提出的计划没有被批准,连北 进的最后决定权也由华盛顿掌握着而不肯下放,就把新训令 看成华盛顿犹豫不决和让步的表现。从麦克阿瑟的回忆录看, 他对这项训令是不满的。他决不是主张以亚洲为重点的人,而 是对本国的现行政策感到不满意,因为它在政略和战略上玩 弄空虚的以欧洲为重点,不尽全力从事现在实际进行的这场 战争。7月中旬,主张让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参加朝鲜战争,正 面对抗总统的政策,也是这种表现之一。
但是,华盛顿的杜鲁门以下官员的看法则不同。他们认 为:“共产党方面是在利用北朝鲜试探联合国特别是美国的态 度。苏联和中国都没有表现出要把这场战争扩大成为全面战 争的意图。当然,战争也可能由于某种偶然的事件而扩大。危 险最大的是苏联和中国,必须坚决避免同他们直接交战。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对自己的军事行动加以限制,对方也会加 以限制,这样,自然就会在现在的有限范围内结束战争。麦 克阿瑟不理解、也不想理解这一点”(杜鲁门回忆录)。由此 可见,在同苏联和中国直接交战以前,他们并没有越过三八 线的决心。
在这些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世界观、战争观的不同和立场 的不同,是杜鲁门政府和麦克阿瑟将军发生争执的根源,联 系到继中国介入后能否轰炸中国东北地区及1951年再次突 破三八线等政治问题,终于发展成为“解除总司令官职务”这 样的戏剧性的结局。
麦克阿瑟接到新训令后,立即提出了如后所述的北进计 划,并在北进时废除了种种限制。同时,麦克阿瑟将军还请 求授予他全权,由他这位现地最高指挥官负责决定北进的日 期。其电文如下:
“请授权于我,当北朝鲜军队不按我将要发出的劝降书投 降时,我可以根据我的判断自由地越过三八线”。(远东总电C 65034号)
在两天后的9月29日即返回汉城日,接到国防部长乔治 ·马歇尔的回电:
“按我个人的见解,我认为,根据战术上和战略上的需要, 可以自由地在三八线以北作战”。(参联电92985号)
接着华盛顿又发来补充电文称:“已由总统批准”。(1951年第82次国会第1次宣读会上的听证会,即所谓麦克阿瑟听 证会上的马歇尔证言)
这封电报虽已授权麦克阿瑟决定突破三八线的日期,但 却并没有废除种种限制。因此,翌日即9月30日,再次报告 了他的想法:“在北朝鲜军队投降以前,我想在朝鲜全境作 战。”但是,对此没有回电。他仍然必须在这样的制约条件下 作战,即:如有苏联和中国军队介入的征候不准北进;非南 朝鲜军队不得向国境地带追击。
于是,麦克阿瑟将军在对突破三八线的国际意义和政治 意义重新作了考虑之后,认为需要特别慎重行事,遂向国防 部长马歇尔发电报重申了自己的想法。电文如下:
“如果收不到你反对的指令,我想于10月2日午夜向联 合国军部队下达如下一般命令,并将此向世界公布。‘根据6月2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允许联合国军采取军事行 动的范围已波及朝鲜全境。所谓三八线并不是制约我们军事 行动的界线。为了彻底摧毁敌人,纵然是侦察行动也罢,扩 张局部战果也罢,你的部队都可以自由地越过三八线。如果 北朝鲜军队不接受我于10月1日提出的劝告投降的条件,联 合国军根据自己的任务和作战的需要,只要敌人的武装团体 还在朝鲜存在,就要加以搜索、攻击、并且歼灭’”(远东总 电C65118号)。对此,华盛顿的复电称:“没有必要再公布与 说明。你要根据需要继续作战。……政府不希望以三八线为 争论的对象”。
麦克阿瑟将军就这样再三弄清本国政府的意向 之后,按预定计划于10月1日向北朝鲜军队发出了劝降书。 其中写道:“……根据联合国决议中关于‘防止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 更大损失,释放联合国军俘虏和老百姓’的规定,劝告北朝 鲜军队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战斗行动”。
北朝鲜军队没有反应。可是,当天“传来了暴风雨般的 消息”(美公开史料)。那就是前面所说的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这个讲话,谁听了都会认为是表明中国要参战,是9月27日 华盛顿训令中的“……进入北朝鲜的声明……”。但是,华盛 顿和东京却都认为:“这不过是为使联合国军停止在三八线上 的恐吓”。美国已不顾自己规定的制约条件了。大概这也是因 势利导吧。另一个事实是,当时中国刚迎来建国一周年,台 湾问题和西藏问题还没有解决,军队的装备很差,因而美国 在过低地估计了它的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认为已失去了介入 的时机。
如果这时联合国军了解到林彪将军指挥下的第4野战军 18个师已全部抵达鸭绿江岸的事实,或者中国再表现得更具 体一点,他们就会相信周总理讲的那番话,战争也就会发展 成为另外一种样式 [ 注:大多数人推测,即使只有南朝鲜军队北进,中国军队也会用称为志愿军的部队介入。 ] 。但是,中国军队则极巧妙地隐蔽了自己 的企图,使联合国军的情报网没有发现他们的动静。现在看 来,国民党的情报系统虽然常常报告一些正确的动静。但是 由于往往过于夸大和神秘,所以当时也不得不认为它缺乏可 靠性。当时,联合国军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尚不清楚,估计万 一中国军队介入,渡过鸭绿江的兵力也只有5万人左右,空 军也很弱小,不成其为问题。
如后所述,南朝鲜军队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为统一 朝鲜而踏上了北进之途。而且,翌日即2日,麦克阿瑟将军 下达了突破三八线向平壤进攻的命令(一般命令第2号)。当 时舆论界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连日进行了热火朝天的报道。例 如《朝日新闻》就以下列标题大肆进行了报道:9月27日 “突破三八线问题,麦将军权限之内”;9月30日“南朝鲜军 队到达三八线”;10月1日“苏联重视突破三八线问题”;10月2日“沃克中将命令韩国军队突破三八线”;“麦将军的广 播号召 要求北朝鲜立即投降;”3日“东京观察 如北朝鲜 不从命 美澳军也突破?”“中国‘如伸手将给予重大打击’” 等等。
二、历史性决断
联合国
联合国中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提案越来越多。苏 联代表马立克,10月2日提出“撤走外国军队”的议案被否 决,3日印度代表贝内加尔·劳根据中国参战的情报,一面热 心地说明不可越过三八线一面提出了妥协案。但是,他的演 说和随后发表的尼赫鲁总理的声明,却都被认为是“为中国辩解”。
从此以后,联合国大会的争论仍然未断,10月7日以47票赞成、5票反对(苏联集团)、8票弃权(印度、南斯拉夫、 印度尼西亚、埃及、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门、叙利亚)通 过了八国决议案。联合国终于做出了突破三八线的决议。
决定
在此期间,南朝鲜军队继续顺利地北进,这时早 已迫近三八线以北135公里的要冲元山。
10月9日,麦克阿瑟将军收到华盛顿的指令,大意是:“中国无论是公开或隐蔽地在朝鲜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 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 继续行动。但是,如果要对中国境内的目标进行任何军事行 动,都必须事先得到华盛顿的批准。”他们对中国的真实意图 并不了解,却指令联合国军在中国介入之后也不要立即后退, 如果有成功的可能,就将其击溃。
麦克阿瑟将军当天再次劝告北朝鲜军队投降,同时向全 军下达了发起攻势的预令。北朝鲜方面没有公开的反应,翌 日即10日,听到了金日成首相拒绝这一劝告的平壤广播。 10月10日早晨,麦克阿瑟将军终于向第8集团军下达……了北进的命令。
三、谴责与麦克阿瑟
谴责
美国在军事方面的决定,无可否认是在联合国的 决议之前作出的,对于这一点,人们进行了种种谴责。 “杜鲁门政府不能发挥政治领导权,结果迁就了麦克阿瑟 的想法。……政治受了军事成果的迷惑……战争目的在战争 遂行过程中发生动摇,是战争指导上最不好的军情之一,而 美国却在朝鲜战争中这样做了”。(神谷不二著:《朝鲜战争》)
“突破三八线问题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在 作出政治决定之前实施突破,事实上是以军事手段作出了政 治性决定。……但是,问题并不在于这个决定是否适当。问 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联合国为它的司令官作出决定,还是允 许司令官为联合国作出决定。……联合国再一次接受了既成 事实”(I·F·斯顿著:《秘史朝鲜战争》)。
“但是,朝鲜战争中的地面作战又比外交官先行了。……虽然为时已晚,联合国中的多数还是决定了这场战争的目的, 支持了麦克阿瑟将军倡议的打倒北朝鲜政府的行动……”(联合新闻记者R·M·波蒂斯著:《在朝鲜的决心》)。
“一个见解是:‘军事上的突然事件超过了政治上的决 心’,另一个见解是:‘中国介入的可能性极小’,就是根据这 样的错误判断……”(J·W斯帕涅尔著:《杜鲁门和麦克阿瑟 在朝鲜战争中的争论》)。
“军事的前进远远超过了外交步调”(9月30日《纽约时 报》)。
上述这些论点,我认为有的比较得当,也有的是在未 充分研究史实的情况下不得不凭直感、或者为了指出原因而 记述的。而且,多数著作都批评“麦克阿瑟制造既成事实牵 制了政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麦克阿瑟
在他的头脑里,是何时萌发出北进构想的呢? 现在还没有见到说明这个问题的资料。但是,托姆布尔·希 金斯著的《朝鲜战争和麦克阿瑟的下台》及其他许多著作都 写道:“7月13日,他曾经对柯林斯、范登堡两位参谋长说: ‘我认为不应只是击退北朝鲜军队。我想把北朝鲜军队歼灭 掉。根据情况,可能还需要占领北朝鲜’”。在提到关于仁川 登陆的8月22日东京会谈时,他说:“……是制造给北朝鲜 军队的决定性打击的唯一的好机会”,从而推断这些发言包含 着北进的意图。而且,这种推断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到,有的 地方甚至成了史实,成了定论。
但是,说到7月13日,正是先遣的美第24师被北朝鲜 军队猛压后退到锦江一小白山脉之线的时候,是麦克阿瑟作 出决定,把预定用于仁川登陆的第1骑兵师紧急增援到浦项 的时候,是竭尽全力进行所谓“同时间战斗”的时候,推论 在这种时候有了现实的北进构想,我认为是需要勇气的。另 外,把仁川登陆时的发言解释成为:“他的给予决定性打击的 意图,意味着北进”,从那个会议的气氛看也不能不说是大胆的。
的确,麦克阿瑟是个对华盛顿的限制战略不满的积极论 者,曾多次无视战术性限制的训令,这都是不容置疑的事 实 [ 注:6月29日轰炸北朝鲜的命令,10月24日向鸭绿江总攻击的命令,1951年春再次突破三八线时的劝降等等。 ] 。
但是,断定麦克阿瑟是任意无视本国的大政方针而突破 三八线的不驯服的烈马(《秘史朝鲜战争》等),则是没有道 理的。因为如前所述,他在下达突破三八线的命令时,曾不 厌其烦地了解了本国的意图。即使他由于仁川登陆成功如何 趾高气扬,也不会如此一意孤行,以至到了连战略性限制和 战术性限制都不加区分的程度。
麦克阿瑟在他的回忆录“新的战争”一章的开头写道:
“当称赞仁川登陆成功的电报和信件象雪片似地飞来的 时候,我对美国最高首脑关于朝鲜的未来的想法开始感到不 安,并把这种担心坦率地告诉了沃克(第8集团军司令官)。 我说:‘战争和作战的唯一目的,在于通过战场上取得的胜利, 制造可以获得和平的有利的政治形势。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 就必须把军事上的胜利运用到政治上的胜利中去。……现在, 正是可以把仁川的胜利立即转换成为政治上的和平,以有利 的条件结束战争的绝好机会。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要把 我们的意志强加给败北的北朝鲜。我想这时正是需要显示外 交能力和努力,使中国和苏联理解美国除了把敌人从南朝鲜 赶出去,保障它恢复作为独立国家而存在的状态以外,别无 其他任何使命。可是,美国的外交人士并没有利用这次仁川 的胜利,做出结束战争的努力。……我总感到,结束这场战争、实现太平洋永久和平的大好时机到来了,但却在政治上 失策,错过了这个良好机会。我担心,由于美国什么也不干, 对方会不会认为美国犹豫不决和让步,将来再次发起新的军 事行动。……战争反而会延长’。沃克同意我的意见。”
看了这段回忆录,虽然不明白麦克阿瑟究竟想以什么形 式结束战争,但是,从美国的本意是“把敌人从韩国赶出去……使苏联和中国理解……”这一句来看,即使有不少人认 为这个回忆录“史料性价值很少”,但要得出“他强烈主张北 进,以既成事实先行于政治”的结论,也是很勉强的。而且, 本国发来的突破指令是9月27日,联合国通过的八国决议案 是10月7日,美军实际越过三八线是10月9日~10日,把 这些事实联系起来考虑,就会感到这种推论更难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