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中国
出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为促使中印边界问题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的正义战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的底宛格里为东段,长约650公里;从西藏普兰县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扎达县的6795高地为中段,长约450公里;从扎达县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为西段,长约600公里。整个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但是,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由于英国统治印度和侵略中国西藏、新疆,特别是印度尼赫鲁政府派军队对西藏、新疆地区的蚕食与侵略,致使中印边界全线不少地区存在争议。
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政府就千方百计地干涉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企图维护在西藏的特权,保护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支持西藏上层叛乱,使西藏成为中印两国间的缓冲地区。他们还公开向中国政府提出全面领土要求,并派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抢占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印边境战争,是中印边界争端和边境斗争的继续和发展,是印度政府继承英帝国主义侵略的衣钵,推行扩张主义、地区霸权主义,蓄意制造边界紧张局势,大肆蚕食和侵占中国领土的结果。它得到了美国、苏联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支持,是当时国际反华大合唱中的一曲强噪音。中国边防部队,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祖国主权完整和领土不受侵犯,保卫西藏、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创造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条件,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它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称赞和拥护。
印度政府不顾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挑起边境战争,还有其深刻的内政外交方面的原因。他们错误地认为,挑起中印边界争端,对内可以镇压进步力量,煽起反动的民族主义情绪,转移人民对政府的不满,转嫁政治、经济危机,以便摆脱困境;对外可以炫耀武力,压服周围弱小国家,称霸南亚次大陆,取悦于美国和苏联,从而乞求更多的军事与经济援助。
印度政府当时错误地判断形势,认为中国经济严重困难,无法克服;中国的西藏、新疆地区不稳定;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军准备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牵制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力量;中国的西部边防空虚,有机可乘;美国和苏联等国支持印度反华,中国孤立无援。总之,以为这时不管他们怎样大动干戈,中国边防部队都不会还手,因而公然走上了军事冒险的道路。
中国政府从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出发,一贯主张,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复杂问题,双方应考虑到历史背景和现时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公平合理地全面解决边界问题。在边界问题未解决之前,双方应维持边境的和平与安宁,不应使用武力改变边界现状。为此,中国政府和中国边防部队对印度军队在边境地区恣意挑衅、制造流血事件,一直采取克制态度,力避事态扩大,为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创造条件。
在中印边境西段,从1952年开始,印军深入中国境内占地设点,1959年,印度政府公开提出对中国西段阿克赛钦地区为主的共3.3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并制造空喀山口事件。中国边防部队为避免再次发生流血事件,主动在边境内侧20公里地区停止巡逻。印军乘机加紧蚕食中国领土,特别是1962年春季以后,大力推行“前进政策”,实施全面入侵,先后在西段中国境内设立43个侵略据点。中国新疆边防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方针,采取顶、逼、围、堵等手段,在有些地区形成了三面包围,网开一面的态势,但仍坚持不主动惹事,不打第一枪。在中段,印军于1952年进驻桑、葱莎地区,1954年后,又相继侵占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和波林三多等地,形成了总面积2000余平方公里的争议区。中国新疆边防部队进行了有效斗争,制止了印军新的蚕食。在东段,印军不仅于1953年基本上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全部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而且于1959年越过“麦克马洪线”,占领线北的朗久、塔马墩、兼则马尼等地,设立哨所。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开展了反蚕食斗争。在中印边境斗争中,当印军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方人员时,仍以极大克制避免扩大事态。只是在印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边防部队才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打击侵略者。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作战,东线主要在克节朗方向。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部署前轻后重、翼侧暴露、横宽纵浅的特点,采取两翼突破、正面牵制、侧后迂回、包围分割和各个歼灭的战法,迅速攻克了枪等、卡龙、扯冬和沙则、仲昆桥等地,全歼印军第七旅,直取达旺。此战,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部分中国领土,为以后的军事、政治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西线,中国新疆边防部队采取逐次转移兵力、集中兵力拔点的战法,一举歼灭奇普恰普河谷、加勒万河谷两地印军,乘势扩张战果,拔除了班公湖两岸及其以北地区的31个印军侵略据点,并对巴里加斯地区的印军实施了反击。此战,共拔除印军侵略据点37个,歼其一部。
印度政府不甘心第一阶段作战的失败,悍然拒绝中国政府提出的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进行战争动员,调兵遣将,决心再度进行军事较量。为了进一步打狠打痛印度侵略者,以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谈判解决,中国政府命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再次进行自卫反击。
第二阶段作战,东线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中国西藏边防部队针对印军“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布势特点,采取打头、切尾、击背、剖腹的战法,向印军第四师实施反击;在瓦弄方向,中国西藏边防部队对印军第十一旅等部队实施反击。中国西藏边防部队,经过英勇顽强战斗,基本歼灭印军第四师和第十一旅等部队,攻占了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瓦弄、里米金、梅楚卡等地,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萨木维尔和金古底一线,逼近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迫使入侵中国领土的印军残余部队全线溃逃。
在西线,中国新疆边防部队采取以主力迂回敌后、严密包围、侧后突击的战法,向班公洛地区印军侵略据点展开反击,经过激烈战斗,拔除据点6个,歼印军一部。至此,设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领土上的印军侵略据点全部被扫除。
11月21日,中国政府在自卫反击作战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促成10月24日提出的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三项建议的实现,发表声明,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并立即付诸行动。接着,又向印方交还战缴武器、装备和物资,释放全部被俘人员。
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藏、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同仇敌汽,英勇战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坚决服从命令,严格遵守政策纪律,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在中印边界西段,新疆边防部队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全部侵略据点43个;在东段,西藏边防部队进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的地区。全歼印军3个旅,重创印军3个旅,另歼印军5个旅的一部。共击毙印军第六十二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00余人,俘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人。缴获各种炮300余门,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多台,各种枪6400余支(挺),各种弹药400余万发,及其他军用物资。
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 [ 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 ] 。总结和研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历史经验,也应着眼其特点,着眼其发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它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
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
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历史上继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区进行的一场较大规模的现代局部战争。它融军事、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一体,各种矛盾错综交织,斗争极其艰巨复杂。其胜利和影响远不止于军事方面。
自卫反击战挫败了印军的猖狂进攻,沉重地打击了尼赫鲁政府的地区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大扬国威,大振军威,保卫了祖国西部边防,缓和了中印边境紧张局势。
自卫反击战揭露了印度政府奉行强权政治的本质,撕掉了尼赫鲁“不结盟”的面纱,打破了其当“盟主”的梦幻,伸张了正义,使谁要战争谁要和平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同时团结了世界进步力量,打击了国际上的反华逆流和国内分裂主义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凝聚力,教育和鼓舞了人民群众,尤其是西藏、新疆地区的人民群众,增强了克服与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自卫反击作战,锻炼和考验了部队,锻炼和考验了西部边疆人民,进一步取得了在高山密林、高原严寒地区作战以及军民并肩战斗、共保边疆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中国自卫反击作战的伟大胜利,和中国政府主动停火后撤、释放印军被俘人员以及交还战缴物资的非凡举措,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赞扬及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
就连西方舆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取得了反击作战的重大胜利。西德世界报称赞道:中国“派军队翻越了在不久前连登山队也很难爬上去的高山,使汉尼拔登上阿尔卑斯山都相形见绌。”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载文评论说:“中国人的推进就象用小刀切软和的黄油一样”,迅速击败了印军。
世界进步舆论普遍谴责印度政府挑起边境冲突的行径。巴西周报发表文章说:“印度负有发动同人民中国的武装冲突、从而破坏现状的责任。”美国进步劳工报发表社论指出:“印度政府的行动是由那些控制着印度的执政党国大党的大工业资本家和地主们的国内外政策需要所决定的。”新西兰人民之声报发表评论指出:尼赫鲁凭借武力来寻求发展,并乐于遵循美国的国内外反共路线,暴露了他装作一个“不结盟的和平人士”的所有真相。
世界舆论还高度赞扬中国政府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所采取的明智举动。加纳广播电台广播说:中国主动停火和后撤,“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高兴的意外的事情”。香港明报发表评论说:“中共的声明,宽宏大量之至,历史上的交战双方从来没有如此大方的。”“突然停火退兵,要求和谈。这一招使得漂亮之极,潇洒之极”。印方被俘人员也心悦诚服地说:“我们将被全部释放和遣返这件事,再一次显示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应当载入史册”,表示不再“拿起武器对中国朋友射击”。
对于这场自卫反击作战,毛泽东主席在不同场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政治军事仗。印度人说捉了我们的俘虏,结果交不出一个人来。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中央军委也在给边防部队的贺电中嘉勉:你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传统战斗作风,把入侵印军打得丧魂落魄。你们创造了我军在高原地区作战的光辉范例。你们的英雄业绩,将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一样,永垂千古。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距今30余年了,虽然战后国际风云变幻,世界战略格局,中印关系,特别是中印两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思想、军政素质和武器装备都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边防建设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今天全面客观地来叙述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研究其特点和指导艺术,总结其经验,从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对军队建设、边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乃至于对改善中印关系、做好民族工作和西部边疆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