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爆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世界可谓大矣,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只有中苏两国互相接壤。为了把握这个地区的特点,在叙述中苏边境一带的情况之前,回顾一下过去的历史事实,看来是必要的。特别是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历史、人情、风俗、习惯、风土、地势、天候、气象等不同寻常,因此就更有必要这样做。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笔者试图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资料,对中苏边境周围的各个地区进行分析。尽管如此,以后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正的地方一定很多。同时笔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等还将发生变化。如果读者通过本章内容能对中苏边境地区的一般情况多少有些了解,那就再好不过了。

   第一节 蒙古的兴起

   在欧洲大陆的北部和美洲大陆还处在未开发状态的时候,成吉思汗已经在中苏边境地区进行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大规模作战了。在这之前,这些地区已有匈奴、吉尔吉斯、契丹、鞑靼、维吾尔以及其他民族分居各地长达几个世纪之久。既有以狩猎为生的森林部落,也有进行畜牧的部落,这些部落在各个地区建立了规模不一的国家。其中有的曾经进犯过中国。但是它们在发展成为健全的国家之前,就几遇挫折而夭亡了。

   成吉思汗所属的蒙古族,似乎居住在黑龙江的上游地区。以畜牧和狩猎为谋生手段的这个民族,或与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徒商人进行交易,或通过战争掠夺所需物资,一直过着原始的生活。

   成吉思汗生长的年代(一一六七年生),部落之间的争斗连续不断。成吉思汗(素称铁木真)征服了这些部落,取得了权势,于一二○一年 [ 译者注:据《辞海》记载,铁木真被推为大汗的时间是一二○六年。 ] 被推戴为成吉思汗(全世界的皇帝)。他把蒙古族组织起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邻近一带地区,控制了现今外蒙古的大部分。一二○四年他率军击败占据外蒙古西北部的乃蛮族(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印玺,从此以后命令即通过文件下达),一二○五年又征服阿尔泰山脉中的篾儿乞惕 [ 译者注:古代居住在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下游一带的强大部落。 ] ,从而确立了号令新疆和中亚的地位。

   成吉思汗为保卫自身安全,组编了护卫军。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直接指挥的总兵力据说是十二万九千人。

   成吉思汗的国家是封建的军事国家。他与维吾尔(以现今新疆为中心的地区)保持友好关系,一二○九年首先进攻并征服了西夏(以内蒙古为中心的地区),继而与满洲的翁占族、契丹结成同盟,于一二二一年三月由西方越过国界侵入金国。当时成吉思汗虽然长于野战,但不知道攻击万里长城的方法,因而未能成功。对金国的入侵在这之后又进行了多次。一二一四年成吉思汗再次率军进犯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和黄河一线,在黄河以北,幸免于战祸的仅仅有设防坚固、守兵众多的十一座城池。金国迁都开封,继续进行抵抗。到一二三四年为止,据说一直处于内乱状态。

   在这个期间,新疆方面由于内乱而被成吉思汗征服,归并于蒙古帝国。这样,蒙古帝国开始与西方的花刺子模国(以包括中亚南部、阿富汗、伊朗一部在内的地区为中心)接壤。两国虽企图保持亲善关系,但不久就发生了冲突。成吉思汗于一二一九年夏把蒙古军集结到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把十五万至二十万的大军编成四个军,经新疆入侵现在的中亚南部,终于在一二二○年四月攻陷了布哈拉(位于乌兹别克州中部),征服了花刺子模国,后来又继续向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印度、高加索、波斯进军,在各地大破土著军队,显示了蒙古军的威力。特别是对怀有敌意的人,一律予以消灭,不论一般市民(包括妇女和儿童)还是士兵,都毫无区别地以极严厉的手段对待。成吉思汗驻扎在撒马尔罕、杜尚别等地,于一二二五年经新疆回国。

   成吉思汗的这次西征,是沿今天的中苏边境地区进行的。作战部队甚至到达了波斯和俄罗斯基辅城的近郊,作战距离长达六七千公里,对欧洲和土耳其影响极大。

   第二节 欧亚的往来

   成吉思汗大军进行的西征,在没有飞机、铁路、通信联络又不方便的当时来说,是极大的冒险。无论从作战范围的地形、地势、天候、气象来说,还是从历经几年的作战时间来说,无疑是一项宏伟的壮举。

   成吉思汗通过这次作战,得到了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从蒙古到里海的地区,出现了一个大蒙古帝国。政治和军事的枢纽要地均被蒙古人占据,官方文件用蒙古文书写,波斯语作为国际语言而通用。同时,成吉思汗的子弟、将军们被分配到各地担任首领。东西方的交通日趋繁忙。德国人和法国人等也受雇于蒙古朝廷,伊斯兰教、基督教也随之传入。

   这样,在从一二四五年到一三四五年的一百年间,东洋与西洋忽然相结合,以后两者又突然相分离。在这中间,马可·波罗起了重大的作用。

   1、马可·波罗的旅行

   马可·波罗一二七一年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启程,经耶路撒冷、大不里士、霍尔木兹、阿富汗、巴达赫尚(因病在此逗留一年)、帕米尔、喀什、塔里木、阿尔干,罗布泊、哈密、宁夏、多伦淖尔到达蒙古首都,受到大汗忽必烈的接见。他穿越亚洲大陆耗费了三年半的时光岁月,后来作为忽必烈的臣下,当了十七年的官。他以忽必烈近臣或高级行政官员的身份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在这个期间,马可·波罗曾从海上出使印度。他利用这个机会获准回国,经印度等地到达波斯,再出黑海,最后返抵威尼斯。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历时二十五年,回国时已超过四十岁。

   数年之后,马可·波罗将自己的东方之行写成旅行记 [ 译者注:指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记行》。读书盛赞东方的富庶,文物的昌明,并对以后开辟新的航路有所影响。 ] 公诸于世。对此,很多人以为是童话故事而不相信。但是,他的旅行记的价值、他所叙述的事情的正确性,后来终于得到了公认。他以惊人的记忆和锐敏的观察所做的记述,被作为历史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动植物学、经济学、政治史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而得到介绍,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参见马可·波罗的旅行路线图)

图1 蒙古军的进军路线与马可·波罗的旅行路线图

   2、其他的旅行者

   马可·波罗是个有口皆碑的人物,但是在他之前并不是没有人进行过东西方的联络工作。下面提到的就是先于马可·波罗而到东方旅行的人。尼克洛·波罗和马菲奥·波罗(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就是马可·波罗的先驱。

   普拉诺·德·卡尔佩尼(意大利人)

   卡尔佩尼奉教皇伊诺森提乌斯四世 [ 译者注:伊诺森提乌斯四世诞生年月日不详,卒于一二五四年。一二二七年任枢机卿,一二四三年到一二五四年任罗马教皇。 ] 之命,于一二四五年春从法国里昂启程,经波希米亚、俄国(基辅)、伏尔加河沿岸、中亚北部,到蒙古首都库伦递交了教皇的亲笔信(用蒙古语、拉丁语和波斯语三种文字写成),然后回国。

   卡尔佩尼带回的元定宗贵由汗写给罗马教皇伊诺森提乌斯四世的亲笔信(用蒙古语和波斯语写成),至今尚存。这封信是东西方交往历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外交文件。

   威廉·德·吕布律克

   吕布律克 [ 译者注:威廉·德·吕布律克 一二一五年生于芬兰,一二五三年奉法国皇帝路易九世之命自塞浦路斯启程,途经地中海北岸、吉尔吉所草原、伊犁河谷到达蒙古,翌年归国。他向法国皇帝详细报告了旅行经过。 ] 奉法国皇帝 [ 译者注:指路易九世。 ] 之命,作为使者访问了库伦,他于一二五四年夏踏上归途,跨伏尔加河,经柯不克孜、亚美尼亚,回到了塞浦路斯岛。吕布律克大约是一二五三年出发前往蒙古的。据传,他的旅行记描述了俄国诸侯参观蒙古首都库伦,以及法国金属工匠和德国人在那里的情况。

   ③ 马菲奥·波罗和尼克洛·波罗

   这两个人作为正式的或半正式的使者经陆路往来于欧洲、外蒙古之间。马菲奥·波罗和尼克洛·波罗都是珠宝商人。他们于一二五三年离威尼斯,经康斯坦丁(在此逗留六年)、克里米亚(在此逗留一年)、伏尔加河沿岸、布哈拉(在此逗留三年)到库伦,晋见了元世主忽必烈。忽必烈询问了西方各国的情况,给他们二人以隆重的礼遇。忽必烈除赏赐他们大批礼物外,还派遣一个名叫克哥塔儿的蒙古人随他们前往拜谒罗马教皇,呈递了忽必烈的亲笔信,带回了基督教学者百人(精通伦理、修辞、文法、算术、天文、音乐、几何等七艺),并从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圣地的熊熊燃烧着的圣灯上取回了圣油。波罗兄弟俩非常感谢忽必烈的优厚礼遇,在他的援助和保护下,再次穿过亚洲大陆,通过蒙古的领地进入亚美尼亚,由莱阿斯港经阿库尔回到了威尼斯,结束了前后历时十五年的长途旅行。尼克洛·波罗启程时,妻子正有孕在身。当他回来时,孩子已经成长为十五岁的少年,健壮而机灵。

   这个少年就是马可·波罗。他听了父亲的讲述,于是便沉醉于前往东方各国进行探险的幻想之中。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并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十字军东征、意大利各城市的经济活动、蒙古帝国的建立、父辈长途旅行的基础上实现的。

   总之,由于蒙古的兴起,才使东西方的联系和文化交流得以沿今天的中苏边境地带进行。

   第三节 日本人的探险

   地处欧亚大陆中部的中苏边境地区,曾由俄国(苏联)和中国进行过详细的勘查,但两国谁都未公布过详细资料。

   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即使到日俄战争之后也不为人们所详知,但是日本人由于担心俄国侵略亚洲,却早就到这些地区进行过探险和旅行。榎本武扬(曾任驻俄公使和邮政大臣)、西德二郎(曾任驻俄国、清朝公使,枢密院顾问)和福田安正少校(以后晋升为陆军大将)所进行的旅行就是例证。

   1、榎本武扬公使结束大约四年的公务回国时,于一八七八年七月二十三日从俄国首都彼得堡启程,十月二日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他用六十八天的时间穿越了西伯利亚。时年四十三岁。

   2、西德二郎公使于一八八○年七月二十日离开俄国首都,经中亚、西伯利亚进入中国,又经上海于第二年四月回到东京。时年三十三岁。

   3、福岛安正少校结束驻德公使馆武官任期回国时,曾单人骑马毅然进行了横跨西伯利亚的旅行。当时俄国宣布要建设西伯利亚铁路,福岛为了实地调查俄国东进的情况,参照榎本武扬和西德二郎二人的旅行经验,进行了这次旅行。在这以后,福岛少校还在日俄战争后到过中亚地区旅行。详细情况将在后文叙述,这里主要叙述一下西伯利亚之行。

   福岛少校结束驻德武官的任期后(时年三十八岁),于一八九二年二月十一日离开柏林,经莫斯科、乌拉尔山脉,由西伯利亚进入蒙古,再由乌兰巴托、赤塔、伊尔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到满洲的齐齐哈尔,经吉林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这次旅行共历时四百八十八天(参见旅行路线图)。福岛通过这次旅行掌握了几乎不被世人所知的西伯利亚与外蒙古的概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对指导日俄战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福岛上校(已由原来的少校经中校晋升到上校)的中亚之行,自一八九五年开始。他用三年的时间遍访了中东和印度。一八九六年,他到达波斯和中亚方面,弄清了这个地区的情况。在福岛上校之前,到过这些地方旅行的日本人中间,有曾经在俄国临时首都彼得堡任过职的西德二郎公使(此人是曾经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马术比赛中荣获冠军的西中尉的父亲,西中尉后来晋升为上校)。他于一八八○年七月二十日启程回国,在公使馆人员的欢送下,从彼得堡车站出发,途经莫斯科到了奥伦堡(铁路终点),以后又经厄斯坦、卡扎林斯克,沿锡尔河到了塔什干。到达塔什干的日期是八月十八日。以后又经撒马尔罕、布哈拉、浩罕、阿拉木图,于十一月上旬进入中国的伊犁地区,再由俄国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到西伯利亚,到中国的上海。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图2 日本人到西伯利亚、中亚探险旅行全图(明治前期)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