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乌拉尔以东的苏联领土,占苏联整个领土的百分之七十五,分为西伯利亚与中亚两部分。西伯利亚(有人解释为取自“西伯尔”这一地名,还有人解释为是“沉睡的大地”之意)占据着东经六十度到东经一百八十度,北纬五十度以北的辽阔面积,除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之外,几乎所有的地区至今末得到开发,许多地方还从未有人到过。中亚包括咸海周围的大沙漠地带,它起自荒漠的哈萨克草原,延伸至帕米尔高原。从屹立于连接着印度次大陆的中苏边界的帕米尔高原起,经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萨彦山脉、雅布洛诺夫山脉、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自西南向东北构成了中苏边境。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低下。在苏联一侧,南为中亚大沙漠地带,北为未开发的西伯利亚地区。东西辽阔,北至北冰洋。
中苏两国沙漠地带的河流都在当地被吸收。西伯利亚地区内发源于阿尔泰山脉和萨彦山脉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向北流入北冰洋(外蒙古的色楞格河流入贝加尔湖)。流经雅布洛诺夫山脉东侧的黑龙江,在东部与乌苏里江汇合后注入鄂霍茨克海。
主要湖泊,苏联一侧多,中国一侧少。
1、里海:低于海平面二十六米,为日本整个面积的一点二倍。
2、咸海:等于日本九州与四国两岛面积之和。含有盐分,但可作饮料用水。
3、巴尔喀什湖:湖水稍含盐分。
4、伊塞克湖:海拔七百零二米,位于阿拉木图南面。
5、贝加尔湖;海拔四十五米,是世界最深的湖泊,南北长六百公里,宽一百公里。
中亚的南部沙漠地带炎热如焚,雨量稀少,昼夜温差悬殊。雅库茨克北部地区冬季超过零下四十度,有陆地上最寒冷的地区之称。
北冰洋和鄂霍茨克海冬季结冰。北冰洋从八月中旬到九月下旬约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可通航,鄂霍茨克海从六月到十月约五个月的时间内可通航。另外,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大河和黑龙江从九-十一月到翌年的五-六月不能通航。
西伯利亚和中亚的交通除空中航线外,主要干线有西伯利亚铁路、中亚铁路、土库曼铁路和横贯哈萨克的铁路以及几条公路。居民多数居住在西伯利亚铁路和南方山系的山麓附近。乌拉尔以东的人口约有六百五十万,其半数以上为亚洲人,民族成分复杂,游牧民很多。除一部分外,粮食一般难以自给自足。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如前所述,在成吉思汗兴起以前,各民族就一直居住在西伯利亚和中亚,但详细情况并不为人所知。直到蒙古跨欧亚两洲建立了大帝国以后,乌拉尔以东有西伯利亚和中亚等未开发土地这一消息才传到了欧洲特别是俄国,探险家才进入这些地区。在日本的丰臣秀吉时代,俄国在乌拉尔以东的秋明和托博尔斯克建立了殖民地,把军队开进了额尔齐斯河畔,开始在西伯利亚建立俄国势力。在这之后,俄国人为获取毛皮而逐步东进(参见附图),于一六三八年渗透到鄂霍茨克,并与中国有了交往。本来最初只是民间人员的探险活动,可是到情况明朗化之后,政府就插手进来,开始推行东进政策。
一六八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与清朝缔结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把黑龙江以北,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以西划为俄国领土。
一七二八年六月十四日,缔结了恰克图条约,与中国正式进行贸易。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根据中俄《瑗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的全部地区划为俄国领土。
一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根据中俄《北京条约》,把滨海边疆区变成了俄国领土。
在这个期间,中国和俄国的军队在黑龙江江畔进行了战斗。一七二○年,俄国在北京设立了领事馆。从一七一五年到一七三七年,俄国先后六次向中国派遣了使节。这些使节经过现在的外蒙古来往于中俄之间。当时的中俄贸易情况通常是俄国商人冬季由莫斯科出发,经西伯利亚到外蒙古,由中国官员迎引到北京,在北京逗留大约三个月,出售或交换商品,然后由中国方面护送到领土之外,历三年返回莫斯科。乌拉尔以东的土地未开发到如此程度,俄国甚至把西伯利亚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于一五九五年新设了西伯利亚局,委之以承办有关流放的业务。
流放地最初划定在勒拿河畔和雅库茨克,以后又增辟了伊尔库茨克地区、鄂霍茨克、堪察加。一八六九年库页岛也变成了新的疏放地。据一六六二年的人口调查,西伯利亚有七万人,其中八千人是被流放的犯人。
图8 俄国东进略图
为管理这些犯人,在托博尔斯克设立了搜查局,在喀山、伊尔库茨克等城市设立了六个分局,收容犯人。这些犯人被驱使从事西伯利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一七六三年之后,在西伯利亚的村镇设立了一些称作“旅店”或“半旅店”的宿营监狱。囚犯在看守人员的枪械押解下,由一个“旅店”走到另一个“旅店”。他们拖着重约两公斤的脚镣,双手被反剪着,或者脖颈套着夹板,每十人连成一串,徒步而行。从一八二九年到一八八二年的五十三年期间,流放的犯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已达到五十三万三千六百二十六人。
时至今日,人们一提起西伯利亚,仍有一种恐怖之感,觉得这里是犯人流放之地。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囚犯,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很多方面才得到了开发。囚犯中包括政治犯、刑事犯、逃亡农民。俄国(苏联)把在战争中抓获的俘虏也送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各地从事开垦和建设。其历史之长,对待犯人之残酷,使牺牲者不计其数。这里略加叙述,以供参考。
1、一七○九年六月,在北方战争中,一万五千名瑞典军队的官兵当了俄国的俘虏。一个月后,他们被送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喀山、阿斯特拉罕。加加林总督于一七一四年从俘虏中挑选有经验的船员和木工,把他们送到鄂霍茨克从事造船,以便沟通鄂霍茨克港和堪察加半岛之间的联系。
2、一八六三年一月,在沙皇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爆发了大起义。俄国用一年半的时间镇压了这次起义。参与起义的波兰人、立陶宛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约三万人中有一万八千人被流放到东、西西伯利亚。
3、反对俄国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 译者注:波罗的海三国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国家于一九四○年并入苏联。——详者 ] 的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
4、一九三九年九月德波战争爆发后,在波兰东部当了苏军俘虏的约三十万波兰官兵,被送到中亚、西伯利亚(包括北极圈)从事重体力劳动。另外被苏联驱逐的波兰人共有四十七万五千人。他们也被流放各地从事重体力劳动。特别是被送到科累马河(位于雅库茨克东北,流入北冰洋)沿岸的波兰官兵(一万人以上),在共青团员矿作为囚犯从事劳役,由于饥饿和劳累,很多人死掉了。安德鲁斯将军组织波兰军离开苏联时,共带走了十一万五千名波兰人。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军官兵及日侨共约七十万人被拘留在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等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德军俘虏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十几年后归国的人共五十万,死亡二十余万。可以说这些人是为开发西伯利亚和中亚而牺牲的人。
通过这些情况,我们可以了解西伯利亚、中亚和战争的密切关系,同时我们也不可忘记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苏两国的有争议地区。
第一节 中亚地区
中亚占据着从西西伯利亚南部到阿富汗、伊朗边境的广大地区。随着俄国势力的东进,哈萨克首先于一八四二年,浩罕和希瓦于一八七六年,分别为俄国征服;布哈拉于一八八八年,帕米尔于一八九五年,唐努拓跋 [ 译者注:唐努拓跋一称拓跋,即唐努乌梁海。原为我国领土,后为沙俄所强占。一九四四年苏联改称图瓦自治共和国。我国迄今未予以承认。 ] 于一九一四年先后并入俄国。
现在,这些地区被分割成如下五个共和国:
哈萨克共和国(人口一千二百万)成立于一九二○年。
吉尔吉斯共和国(人口三百万)成立于一九二六年。
塔吉克共和国(人口二百五十万)成立于一九二四年。
乌兹别克共和国(人口一千万)成立于一九二四年。
土库曼共和国(人口二百万)成立于一九一七年。
中亚东西和南北各为二千公里,东南端的帕米尔高原(海拔五千至八千米)与中国、伊朗、阿富汗等国毗连,兴都库什山脉向阿富汗的喀布尔方向延伸,东南经喀喇昆仑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相接,北部沿中苏边境有天山山脉,山脉以东为新疆,以南为中亚。平地上分布有咸海、里海及巴尔喀什湖,卡拉库和克齐尔库姆的大沙漠横贯东西,东部和南部的险峻群山常年积雪,人马难于通行。
中亚的河流有的被沙漠吸收,锡尔河、阿姆河流入咸海,发源于新疆的伊犁河流入巴尔喀什湖。
中亚的面积为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万,哈萨克共和国占了它的大部分(人口占百分之四十)。这个地区的居民多为亚洲民旅,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其文化在很多方面也伊斯兰化了。在苏联,除了哈萨克共和国之外,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四个共和国也称为中亚。如前所述,这个地区早就是文明开化之地,在一二二○年被成吉思汗征服以后,曾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沙俄于一七二○年派遣布赫戈列兹中校,于一八五一年派遣波塔宁到中亚的伊犁附近进行探险活动。参加布赫戈列兹中校探险活动的雷纳托军士被卡尔梅克人逮捕。他传授冶金术,制造火炮和炮弹,之后作为最高司令同中国作战并取得了战果。雷纳托在一七三三年回国时带回了准噶尔部的地图。波塔宁在一八七六年以后先后五次去亚洲内地探险。他和他的妻子到内蒙古和中亚腹地进行了探险活动,在一八九三年的第四次探险中,波塔宁的足迹甚至到了重庆。
当时中亚有三个土著国家: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和希瓦汗国。这三个国家没有严格的边境,与近邻各国如波斯、阿富汗和中国不断地发生纠纷。
俄国为把中亚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曾派遣罗曼诺夫斯基将军驻守这个地区,并于一八六五年首先攻占了塔什干(“石头城”之意)。继之又命令考夫曼将军攻占了撒马尔罕,并于一八六七年首次设立了总督府,任命考夫曼将军为总督。与此同时,还委托法国人雷塞普斯制订了一个把铁路由奥伦堡经塔什干修到印度的计划,由于遭到英国反对,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一八八○年,俄国命令斯科贝列夫将军征讨了土库曼地方的突厥族。斯科贝列夫起用在俄土战争(一八七七年)的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非凡才能的安年科夫将军(当时任俄国驻巴黎武官)组织修建由里海东南沿岸经沙漠地带到撒马尔罕的铁路。尽管人们都很怀疑修建这条铁路的可能性,但是安年科夫将军调动特种营的力量(拥有一千五百人),终于在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建成了基齐尔-阿尔巴特铁路,使世人为之震惊。另一方面,库罗帕特金将军(日俄战争时的俄国满洲军总司令)由东方向土库曼进军并控制了这个地方。在这之前,浩罕于一八七六年被俄国吞并。另外,中国(清朝)在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处于困难的状态之下,整个新疆省也陷于一片混乱,惠远城先后于一八六二年、一八六三年两次发生事件,清军七万五千人被土著族消灭。浩罕于一八六四年派兵侵占新疆天山南部,使形势更趋复杂。正在迅速推行南进政策的俄国见到这个情况,认为有机可乘,便派遣科尔帕科夫斯基将军于一八七一年占领了伊犁。清朝于一八六八年任命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令他担负恢复边境治安的任务,左宗棠任内遇到俄国占领伊犁,于是新疆发生了麻烦的国际问题。
中国指派崇厚为全权大使前往莫斯科进行谈判,于一八七九年签订了关于收回伊犁的《里瓦几亚条约》。不过这项条约对俄国方面有利,中国为此划失边境土地甚多,因此招致中国朝野的反对。中国舆论界谴责全权代表崇厚,要求“讨伐俄国”。一八八○年三月,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这个时候,俄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配置了拥有包括装甲舰在内的二十六艘舰船,组建了太平洋舰队。俄国还企图租借元山港(朝鲜),作为它的海军基地。
如前所述,西德二郎公使(三十三岁)在彼得格勒看到这种形势,便到中亚进行了旅行。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俄国逐渐向南方伸展势力,一八九五年占领了帕米尔,把整个中亚地区攫为己有。继之又把魔爪伸向了满洲。
在沙俄时代,中亚缺少有价值的矿物,居民以山麓和绿洲为中心从事农耕和畜牧。十月革命以后,经过勘查发现这里拥有石油、煤炭、铜、铅、锑、水银及其他地下资源。另外,由于建成了伊尔苏-卡拉甘达运河(长五百公里)和列宁运河(长八百五十公里),农牧业发展很快,粮食、棉花、牛肉等取得了增产丰收。
|
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给中亚带来了巨变,第九个五年计划又进一步促进了它的发展。煤炭和石油在一九七五年达到了下述生产指标,特别是哈萨克共和国北部卡拉甘达地区,这里的以煤炭为中心的工业化值得注。
|
注:各共和国的首府与莫斯科、塔什干之间的国内国外航线均很发达。
从军事观点来看,在中亚地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民族的存在。苏联境内的伊斯兰教徒与住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新疆的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因此,苏联经历了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来的六十余年的岁月,不仅未能同化居住在中亚的伊斯兰教徒,而且还必须妥善对待伊斯兰教,俄语的普及也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与苏联接壤的伊斯兰教国家的动向对中亚的异民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常常会影响到苏联国内的治安。
中亚的主要城市的人口如下。
塔什干: 一百三十八万人。
阿拉木图: 七十三万人。
卡拉甘达: 五十万人。
伏龙芝: 四十三万人。
杜尚别: 三十七万人。
阿什哈巴德: 二十五万人。
一、哈萨克共和国
哈萨克共和国占中亚的大部,横贯于天山山脉北麓、锡尔河流域、里海东侧及里海北侧乌拉尔河下游地区的辽阔平原(包括大沙漠地带)之间。平原海拔在三百至五百米以下。其面积之广,仅次于俄罗斯共和国而居全国第二位,共二百七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为一千二百万。首府是南部的阿拉木图(“苹果之父”之意)。西德二郎公使曾介绍说,大约一百年前(一八八○年),他在这里旅行的时候,这个地方还没有铁路,只不过是极原始的边境地区,那时,阿拉木图的人口仅二万,很多是哥萨克开荒农民。城内分新区、旧区及土著居民区,区与区之间界限森然。阿拉木图南面是昆基阿拉套山脉,山北侧杉树、桧树繁茂,山顶冰雪皑皑。
在中亚的南部(土库曼、乌兹别克),很早就修筑了铁路,但是在哈萨克,直到一九三○年才沿中苏边境修建了中亚铁路。中亚铁路实际上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作为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支线而修建的。整个哈萨克共和国的发展是由于西西伯利亚的迅速开发而实现的。在哈萨克中部的卡拉甘达,发现了居于苏联第三位的煤田,还出现了强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巴尔喀什,由于蕴藏有很多有用的矿物,除建立了炼钢厂以外,还相继建成了能生成铬、锌、铅、铜、铁、镉、硼酸盐等工业品的工业区。另外,据说经过最近几年的地质勘探,在曼格什拉克半岛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
哈萨克共和国的北部地区与里海北面的乌拉尔河下游地区是谷物产区。
1、巴夫洛达:人口十七万二千,是拥有大型炼铝厂和铁合金工厂的大工业建设中心。
2、阿拉木图:人口七十三万,是大工业中心,有机械制造厂、轻工业和食品厂等。
3、克齐尔-奥尔达:有制造纸浆和纸板的大联合企业。
哈萨克与新疆毗连。面对中国,它居国防第一线地位,对远东和南方(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它居第二线地位。它还是最合适的核试验场。从军事上看,哈萨克对苏联来说可以说是重要的地区。
二、吉尔吉斯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和国占据天山山脉西段与帕米尔-阿赖山系之间的地区,与哈萨克共和国南部和新疆西部的南半部相接。从中亚通往新疆喀什,只有吉尔吉斯这一条道路。
吉尔吉斯共和国位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山岳地带。盆地,谷地、湖泊错落其间,山岳地带的冬季极其寒冷。
伊塞克湖:海拔一千六百零九米。
桑乔尔湖:海拔三千零十六米。
恰提尔库里湖:海拔三千五百三十米。
吉尔吉斯水源丰富,山麓地带被开垦,盛产水果。十月革命后,苏联在这个地区发现并开采了有价值的矿物,如煤炭、水银、锑(产量居苏联第一位)、石油、铅等。吉尔吉斯共和国的面积为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三百万,除吉尔吉斯人之外,还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乌兹别克人、维吾尔人、鞑靼人、塔吉克人、哈萨克人,首府设在伏龙芝(人口四十三万)。
费尔干纳溪谷适于农耕和发展畜牧业,是煤炭工业和加工工业的中心。
三、塔吉克共和国
塔吉克共和国位于海拔三千至四千米的中亚东南部的高原地区。它的东部有海拔六七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与中国之间存在着边境纠纷。这个地区在地形上形成了天然屏障,属大陆性气候,很干燥,但南部却属亚热带气候。
塔吉克共和国面积为十四万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除塔吉克人以外,还有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乌克兰人和吉尔吉斯人。主要生产棉花。首府设在杜尚别(人口三十七万)。
瓦赫什河畔建有巨大的努列克水电站(二百七十万千瓦),经营有农业与果园,同时还开办有大型氮肥联合企业。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捷尔美兹-亚万铁路,便利了与阿富汗之间的交通。从国防需要出发,还建设了一条从吉尔吉斯经帕米尔高原东部通往杜尚别的山区公路。配置在塔吉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共和国的雷达站,不仅仅是对付中国的,也是为了对付包括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印度次大陆的。一九七三年七月,阿富汗发生军事政变,废除了君主制。自那以后,又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一九七九年九月及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连续发生政变。在后一次政变中,原副首相卡尔迈勒掌握政权,担任了革命委员会主席。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阿富汗同苏联签订了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日益进入苏联的势力之下。苏联向阿富汗派遣了一万人的军事顾问(包括空降人员一千五百人)。
阿富汗军队的武器、弹药是苏联提供的,编制也是按苏联的一套。一九七九年年初时实力如下。
总兵力:十一万人。
国防预算(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六千万美元。
陆 军:十万人,编为三个装甲师(坦克七百四十辆)、十个步兵师、三个山地旅,预备兵力一百五十万人。
空 军:一万人,第一线飞机一百四十四架,编为轻型轰炸机三个飞行中队、歼击轰炸机六个飞行中队、歼击机三个飞行中队、运输机二个飞行中队、直升机三个飞行中队、防空师一个中队,预备兵力一万二千人。
准军事力量;警察三万人。
阿富汗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不仅严重地影响到同样是伊斯兰教国家的巴基斯坦和伊朗,而且给举棋不定的印度也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伊朗,自从一九七九年一月驱逐前国王巴列维以来,政局一直混乱,同年十一月四日竞扣留美国大使馆五十名人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引渡前国王巴列维,致使美伊关系极度恶化。在这种时候,苏联支持阿富汗的政变(卡尔迈勒新政权),出兵(七个师十万人)阿富汗,给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局势,特别是波斯湾沿岸各国形势带来了重大影响,也给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局势带来了恶劣影响。为此,与阿富汗接壤的中国以及其他很多国家当然抗议苏军侵阿,并要求苏联及早撤军。
图9 中东略图
四、乌兹别克共和国
乌兹别克共和国位于哈萨克共和国的南侧,吉尔吉斯、塔吉克两个共和国的西侧,阿姆河的东侧,由西部的沙漠地带、草原地带、东部的山麓地带和南部的山岳地带构成。山麓地带有塔什干、撒马尔罕和浩罕等重要城市,这里是中亚最发达的地区,今后发展潜力也很大。
乌兹别克共和国的面积为四十万平方公里,略大于日本,但人口只不过一千万左右。居民有乌兹别克人、俄罗斯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塔吉克人和朝鲜人。朝鲜人在这里居住似乎有些离奇,其实他们本是在乌苏里州和滨海边疆区从事稻米生产的农民,一九三七年三月苏联出于防谍的需要,由斯大林下令,强迫他们由苏联的远东边境迁居到了这里。首府设于塔什干(人口一百三十八万)。
乌兹别克共和国过去是棉花和水果等农产品的产地,现在已实现了工业化。农业机械制造、纤维工业、炼铜、化肥、食品工业等都很发达。在布哈拉周围发现了大气田,正通过天然气管道向苏联欧洲地区提供天然气。在咸海附近建成了炼油厂。
另外,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西部地区,有由卡拉卡尔帕克人组成的自治共和国。首府设在新兴城市努库斯(人口七万)。过去这个地区的交通通信极不便利,只有沙漠商队走的道路和阿姆河上的航运,现在自查尔朱开始铺设铁路,而且还正在修建孔格勒-马卡特之间的新干线,预计将延伸到里海东北端的阿斯特拉罕。这条干线建成后,由伏尔加河下游到中亚南部,将会开辟另一条交通线路。无疑这对中亚的开发将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亚的铁路干线贯穿乌兹别克东部的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空中航线以塔什干为中心,也很发达,乌兹别克共和国对于东面的中国,处于支援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共和国和哈萨克共和国的地位,对于阿富汗方面,向土库曼共和国一样,也处于国防第一线的地位。它在中亚的战略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五、土库曼共和国
土库曼共和国位于中亚的西南,乌兹别克共和国的西部,里海的东部,南与伊朗、阿富汗毗邻。沿伊朗、苏联边界座落有科波特山脉(海拔最高达三千一百七十七米)。共和国的大部(百分之九十)为沙漠地区。气候属大陆性,夏冬两季昼夜温差悬殊,空气干燥,阳光炽热。
土库曼共和国的面积为四十八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除土库曼人外,还有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以沙漠内的绿洲为中心从事农耕和畜牧,许多世纪以来一直与外界隔绝。
图10 苏联中亚地区略图
但是,到一八八○年至一八九○年期间,当时的沙俄以面临里海的克拉斯诺伏斯克港为起点,着手修建通往撒马尔罕、塔什干的铁路,派出军队,逐步向东方发展势力,中亚首先从这个方向进行了开发。一八九六年的八、九月间,福岛安正上校(以后升大将)在单人匹马地穿越西伯利亚后,到这个地区进行过考察。现在的首府阿什哈巴德(人口三十五万人)是当时的总督府和军司令部的所在地,库罗帕特金中将(在日俄战争中担任俄军总司令)担任军的司令并住在这里。当时麦尔格附近驻有四个步兵营、两个炮兵连和一个骑兵团,担负着对波斯(伊朗)的警戒任务。
土库曼共和国与其他共和国的不同之处是,它南面的伊朗不断地与俄国(苏联)发生冲突。即使在今天,土库曼共和国仍然与西面的高加索军区共处防备伊朗的第一线。同时,对中苏边境(新疆方面)处于国防第二线的地位。
这个地区利用沙漠里的绿洲种植棉花,栽培葡萄和瓜类。居民的大多数在沙漠地区从事牧业生产。自从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六年开始修建卡拉库姆运河(从克尔基到阿什哈巴德一段八百二十公里),并完成了到捷詹(五百七十公里)的第二期工程以后,农耕、畜牧都因灌溉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外,在涅比特-达格和切列肯半岛开采出了石油,在查尔朱建立了炼油厂。土库曼共和国正在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第二节 西伯利亚地区
西伯利亚东西长五千公里,南北宽三千公里,其面积约达一千二百八十万平方公里,包括下述三个经济区,约等于日本总面积的三十五倍。据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苏联正式公布的数字,西伯利亚人口约二千六百万,约占苏联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人口密度为日本北海道人口密度的三分之一以下。
1、西西伯利亚:面积二百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
2、东西伯利亚: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七百五十万。
3、远东:面积六百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万。
西伯利亚有十二个州、三个边疆区和三个自治共和国。如下表所示,有的州和边疆区内还包括自治州(共三个)和民族区(共八个)。
回顾一下苏联把西伯利亚置于自己的势力之下并开发和发展西伯利亚至今的历史,我们可以窥知苏联(俄国)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本质。
第一是苏联(俄国)的极积性、冒险性或叫做侵略性。 如前所述,在十七世纪的几十年里,俄国人冒着严寒穿行于杳无人烟的西伯利亚之间,将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土地纳入了自己的势力之下,其冒险性确实令人惊叹。接着,在十八世纪又攫取了阿拉斯加,渗透到美洲的西海岸。在这个期间,通过同中国谈判扩大了领土。一八八七年,俄国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俄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美国染指亚洲,以便独自向中国大陆扩张。俄国对亚洲扩张的速度之快、占地之广,确无先例。
1、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通过《瑷珲条约》割取了黑龙江以北、松花江以西的地区。
2、一八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通过《北京条约》割取了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
3、一八七五年,通过日俄两国的外交谈判交换了千岛和库页岛,整个库页岛变成了俄国领土。
4、通过三国 [ 译者注:俄国、法国、德国。 ] 干涉,从中国租借到日本通过日清战争获得的辽东半岛,并且趁北清事变之机进至满洲,修筑了南满铁路。
5、乘中国爆发革命 [ 译者注: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辛亥革命。 ] 之机,支持外蒙古独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将外蒙古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九四四年),吞并图瓦,成立了图瓦自治共和国。
7、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进驻千岛,占领了包括国后、择捉两岛在内的整个列岛与齿舞、色丹两岛,进而在一九七九年派驻了一个师。
尤其是在北清事变时,俄国对清朝帝国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其狂妄自大、侵略成性,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些要求也通告了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成为日俄战争的起因。
① 清朝帝国要允许俄军之一部进驻满洲境内。
② 驻满洲俄军视需要支持清朝帝国镇压叛乱。
③ 清朝帝国暂时禁止进口武器。
④ 当俄国认定满洲的清朝官吏犯有不正当行为时,清朝应调离这些官吏。另外,驻满的清军,其人数无论步兵、骑兵均须与俄国协商决定,并且一律禁止使用大炮。
⑤ 除与俄国协商并取得俄国同意外,清朝帝国不得把满洲的有关铁路或矿山的商业利益让与第三国及其臣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军队侵占了日本领土千岛群岛的择捉、国后、齿舞和色丹,最近又派驻了一个师,至今拒不归还,这也决非偶然。
|
图11 西伯利亚略图
第二是苏联(俄国)的阴暗面。 一八九○年,作家契诃夫(时年三十岁)不顾肺病在身,立意研究库页岛的流放问题,决定到西伯利亚进行考察。他在动身之前,曾写信给这次旅行的发言人,首都有影响的报纸的总编辑苏鲍林,谈了他在准备过程中的心得。他说:“我从阅读各种书籍中了解到,我国将几百万人投入监狱,野蛮地摧残他们。他们足带镣铐,冒着风雪严寒,徒步跋涉几万公里。他们感染上了梅毒,堕落下……。”当时的秋明是犯人的集结地,囚犯们在军队的押送下,从这里徒步穿过西伯利亚的村镇,到达伊尔库茨克、赤塔、雅库茨克、库页岛及其他地方。契诃夫一边考察犯人的遣送情况,一边花两个半月的时间穿过西伯利亚,抵达了库页岛。契诃夫在三年的岁月里埋头于被流放者的调查。他虽末获准与政治犯面谈,却能广泛地会见其他犯人。他的记录里记载的库页岛被流放的犯人多达一万人。报据一八二二年制定的流刑法规定,囚犯的分类如下:
1、徒刑犯
被投入号称“死亡之家”的西伯利亚监狱,课以强制劳动。一定期间(一至八年)受改正犯待遇。如成为模范犯人,可到狱外住宿,与家人同居。
2、强制迁居犯
服刑十年后成为自由犯,获得西伯利亚土地,永远不能返回故乡。
3、放遂犯
流浪者和行政上受放逐处分的人。刑满后可返回故乡。
为了押送这些犯人,在各地驻扎有正规军队。在每个宿营监狱(“旅店”)分别驻有由一名军官、二三名军士和四十名士兵组成的押送队(每隔三十二至六十四公里设一“旅店”,距离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半旅店’的小宿舍)。囚犯抱着重约二公斤的脚镣,徒步而行。
美国人凯南(原美联社记者)一八六五年从旧金山启程,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上岸,沿堪察加半岛北上,在北极地区过冬,乘雪橇穿越西伯利亚,总行程约八千公里。一八八五年他再度访问西伯利亚,于一八九一年出版了《西伯利亚及其流刑制度》一书。他写到:“实际情况远比我想像的残酷,远比我叙述的恶劣。”这证明西伯利亚确是黑暗的地方,与前述契诃夫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俄国,流刑这一用语最早起源于伊凡雷帝(一五四三年-一五八四年)的敕令。从这一事实也可看出,流刑是随同西伯利亚的历史一道开始的。在以后的年代,西伯利亚各地发现了矿山,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便被大量地用来从事劳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人中,不仅包括政治犯、农奴等,还包括通过战争俘获的俘虏与一般居民。因此,流放与战争和革命等有着很深的因缘。例如:
1、在北方战争 [ 译者注:北方战争(一七○○-一七二一)又称俄瑞(典)战争,以俄军大败瑞(典)军而告终。 ] 中吃了败仗而被俄国俘获的瑞典军队的俘虏。这些人中出现了著名的探险家、研究家,他们对开发西伯利亚做出了贡献。
2、一七六○年,地主取得了以“殖民”名义将自己所占有的农奴送往西伯利亚的权利。把在一七七三至一七七五年大规模农民战争中所获得的农奴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3、把一八二五年叛乱和经过德瓦布列斯特判决的军队官兵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和亦塔。
4、把参加过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农民起义的人员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5、把在苏联入侵波兰时俘获的波兰官兵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安德鲁斯在他所著的《被叛卖的军队》一书中写道:“在金山科累马,从一九三五年到一九四二年期间,共有二百万名囚犯在残酷的状况下死去,或被枪杀。”
6、把在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时的反政府分子和一般居民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7、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俘获的德军俘虏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8、把在日苏战争中俘获的关东军官兵(六十万)和一般居民(十万)扣留在西伯利亚,让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
图12 西伯利亚资源地带及开发计划略图
实际上不妨这样说:西伯利亚是由这些被流放者和俘虏开拓的。被流放者不仅与西伯利亚的开发有密切关系,而且俄国革命的领袖列宁和斯大林在青年时代也曾经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在一六八○年时(日本元禄时代稍前)人口仅五万左右,几乎杳无人烟,但到一八九七年时人口已增至五百万,今天已达二千六百七十万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每年平均增长二十五万人左右。
苏联在满洲事变爆发后,在苏满边境部署了大量兵力,同时企图通过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起独立于苏联欧洲地区的重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重申了这样做的必要性。战后,苏联尽管忙于本国欧洲地区的恢复工作,但一到赫鲁晓夫政权时代,就在谋求开发西伯利亚特别是实现伊尔库茨克、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的工业化的同时,提出了把西西伯利亚建设成国防中枢的方针政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美苏(中苏)对峙的影响所致。苏联为了对付来自美国的喷气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中远程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的威胁,指望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区,因此整个苏联的中枢地区,西西伯利亚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在这时,西伯利亚发现了很多资源(铁、煤炭、石油),西伯利亚的开发就更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后来苏联公布了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建设计划和秋明油田开发计划等项目,苏联对西伯利亚的开发更加积极主动、更加引人注目。
一、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从阿尔泰山脉(海拔三、四千米)到喀拉海,南北二千八百公里,从乌拉尔山系到叶尼塞河畔,东西一千五百公里。面积为二百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约占苏联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人口一千二百一十四万,所属各州情况如下表。
西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不同,低地甚多。在位于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之间,以及鄂毕河及其支流额尔古纳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排水能力极差,沼泽湖泊比比皆是,夏季因降雨而泛滥,冬季因寒冷而冻结,人和动物皆无,形成了所谓“未开垦的处女地”。西西伯利亚的气候条件与东西伯利亚相比,总地说来前者不像后者那样寒冷。西西伯利亚南部具有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森林地区的积雪量可达六十至八十厘米,但在草原地区,积雪量还不到三十厘米,常常遭受旱灾。
|
注:根据1969年调查统计
图13 西西伯利亚略图
包括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在内的南部地区是古代蒙古征服过的地方,自那以后也一直为蒙古系的小汗国所割据。一五八二年悉毕尔汗灭亡。一五八七年西西伯利亚一带地区成为俄国的新领土。后来喀什噶尔的势力一度伸展到中亚和蒙古,但到一六八九年即崩溃瓦解,于是俄国的势力就进一步以主要干线(一七三五年可通行马车)为中心向东方扩张。从一八九一年的福岛安正少校(以后晋升为大将)穿行西伯利亚的记录中可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对西西伯利亚的开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里不去赘言。原来这个地方是以苏联欧洲地区为市场的一大农业中心地区。据一九一三年的统计,西西伯利亚的工业生产只不过相当俄国总生产量的百分之一。到一九三四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地质学家对这里进行勘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这里进一步发展成为重要地区。
1、煤炭
库兹涅茨克煤田规模特别大,贮藏量在苏联居首位。这个煤田含灰分和硫磺很少,作为原料煤正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九七三年产量高达一亿二千五百万吨,其中一部分已向日本出口。
2、天然气
西西伯利亚的秋明蕴藏着极丰富的天然气,秋明州的北部集中着一些大矿床,如别列佐沃天然气矿床群、扎波利亚尔诺耶矿床、乌廉戈伊矿床、麦德韦日耶矿床、达布昂矿床等。秋明的天然气于一九六六年开始向乌拉尔工业区输送,一九七三年十月通过输气管道向德国(东德)输送。
3、矿物资源
西西伯利亚的铁矿石集中在阿尔泰和萨彦岭铁矿床地区。这里的戈尔诺绍里亚铁矿山所生产的铁矿石被送往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冶炼。在库兹涅茨克煤田的东面有乌辛斯科耶矿床,这个矿床出产的矿石为碳酸盐、氧化矿,贮藏量为一亿吨,据说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矿山。克麦罗沃州的萨拉伊尔矿床生产铅和锌。这个州的基亚、夏尔图伊里霞石矿床已开采,阿钦斯克的矾土厂也已投产。
4、森林地带
西西伯利亚的森林以针叶林和混交林为主,面积约八千万公顷,储量为九十亿立方米,占苏联总储量的百分之十,托木斯克州的储量占西西伯利亚总储量的百分之七十。
5、石油
一九七五年苏联的石油产量估计为四亿九千六百万吨,增产的大部分靠西西伯利亚,特别是靠秋明州。一九七○年秋明州产油三千一百四十万吨,一九七五年产油一亿二千五百万吨,一九八○年预计产油三亿吨。大油矿床集中在鄂毕河中游地区,其中萨莫特洛尔、乌斯季、巴尔伊克、蒙托沃和费多洛夫被认为是超大型矿床。萨莫特洛尔和费多洛夫两矿床潜力很大。
由于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加之与欧洲本土的交通又很发达,因此西西伯利亚现在正在成为苏联的一个大重工业中心地区。西西伯利亚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城市、铁路沿线、铁路与内河航线的交汇点以及邻近矿山的地区。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为俄罗斯族。据一九七三年的调查,重要城市的人口如下。
新西伯利亚:一百一十八万人。
古比雪夫:一百一十万人。
鄂木斯克:八十七万人。
新库兹涅茨克:五十万人。
巴尔瑙尔:四十五万人。
克麦罗沃:四十万人。
托木斯克:三十六万人。
秋明:二十九万人。
图14 东西伯利亚略图
二、东西伯利亚
东西伯利亚位于亚洲大陆的北部中央,南起苏蒙边界,北至北冰洋,面积四百一十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七百五十万,位于北冰洋的北地群岛也已作为经济区归入东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由下表中的州(边疆区)和自治共和国组成。
|
注:阿金斯克布里雅特民族区隶属于赤塔州,乌斯特-奥尔丁斯基布里雅特民族区隶属于伊尔库茨克州,太梅尔民族区、埃文基民族区及哈卡斯自治州隶属于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不同,大部为丘陵地区。接近北冰洋的地方有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太梅尔半岛。勒拿河和叶尼塞河之间的中央地带形成了海拔五六百米的台地。向南延伸,地势逐步增高。这里有人迹罕至的萨彦吟(海拔:二千五百至三千米)、勒拿河上游的雅布洛诺夫山脉(海拔一千五百至二千米)以及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一千五百二十二米)。东西伯利亚除俄罗斯人以外,还有布里雅特蒙古人、哈卡斯人和埃文基人等许多土著民族。
东西伯利亚的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占据着贝加尔湖的东北、南侧以及包括整个贝加尔湖的一带地方,面积四十万平方公里(大致与日本相同),人口六十六万(布里雅特蒙古人约有十五万人)。一九○二年这里曾经成立过远东共和国,一九二三年改为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一九三七年以来进行了清洗,随后变成了苏联的一个州,一直到今天。图瓦自治共和国面积十七万平方公里,人口很少,一九一一年在俄国的支持下宣布独立,一九一四年变成了俄国的保护国(中国政府曾提出过抗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九一九年)曾再一次地回到中国的主权之下,但一九二一年又在苏联的支持下取得独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九四四年终于被苏联吞并。世人很少了解这一真相。
伊尔库茨克州的首府伊尔库茨克,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在西伯利亚的交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赴堪察加半岛的第一次、第二次探险队也是经过这里,由雅库茨克到鄂霍茨克海的。同时伊尔库茨克还是对中国贸易的中继站。一八五一年俄国地理学协会在伊尔库茨克设立了东方支部,这里成了西伯利亚的学术研究中心。十八世纪末,伊尔库茨克的人口已超过二万。一八六四年这里设立了东西伯利亚总督府。地质学家叶卡诺夫斯基(一八二七-一九一四年)、动物学家狄波夫斯基于一八六○年,以及地质学家契尔斯基(一八四五-一八九二年)于一八七七年,曾分别被流放到伊尔库茨克。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尤其是契尔斯基绘制了贝加尔湖沿岸的地质图,努力对乌拉尔-西伯利亚道路进行地质勘查,为西伯利亚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伊尔库茨克是在一六六一年由哥萨克队(队长雅科夫·波哈鲍夫)发现的。长时间以来这里尽管是流放中心,但现在却成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现代化城市。可以说,伊尔库茨克是西伯利亚的“彼得堡”。另外,伊尔库茨克附近开凿了布拉茨克海(五千四百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安加拉发电站和勃腊茨克发电站分别具有六十六万千瓦和四百五十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后者为世界之冠)。在勃腊茨克东北一百六十公里的日列兹诺戈尔斯克有西伯利亚第一流的矿石,是勃腊茨克的炼铁中心。在舍利霍夫市(人口十二万)建有铝厂。
东西伯利亚的开发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进展,完全是由于苏联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重视开发东西伯利亚的结果。可以说,东西伯利亚已成为西伯利亚的心脏。它所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如下。
煤贮量:估计为八百二十六亿吨。
水力电力资源:年发电量为九百三十九亿千瓦(约占苏联水力发电总量的百分之四十三)。
森林资源:贮量为二百七十亿立方米(占苏联总贮量的百分之二十)。
铁矿石资源: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有安加拉-皮特铁矿区,在伊尔库茨克州有安加拉 [ 译者注:两处的安加拉均取名于安加拉河。该河全长一千八百二十六公里,发源于伊尔库茨克州,流经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 ] -伊利姆铁矿区,贮量估计为几十亿吨。
东西伯利业主要城市的人口如下。北纬六十九度的诺里尔斯克是全苏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
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六十八万八千人。
伊尔库茨克:四十七万三千人(长寿者很多,八十到一百一十五岁者在一千人中有六人)。
乌兰乌德:二十七万人。
赤塔:二十五万八千人。
安加尔斯克:二十一万三千人。
勃腊茨克:十六万八千人(新兴城市,青少年很多,人口增长显著)。
诺里尔斯克:十四万五千人。
苏联于一九七四年公布了贝阿铁路 [ 译者注:即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 ] 的建设计划(十年建设计划)。东西伯利亚的开发日新月异,预料将在西伯利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外,东西伯利亚还是列宁 [ 作者注:列宁 一八九五年,二十七岁的列宁被判刑三年并流放西伯利亚。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七日从彼得堡(俄国首都)动身,途经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到达叶尼塞河上游的舒申斯克村。一九○○年一月刑满, ] 和斯大林 [ 作者注:斯大林 作为政治犯,曾三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第一次二十三岁,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被送往伊尔库茨克北面的偏僻村落,一个月后逃跑。第二次是一九一二年夏,被送往托木斯克北部毕河畔的纳雷姆,两个月后逃回首都彼得堡。第三次是一九一三年二月被捕,同年夏被送往极北地区的图鲁汉斯克。图鲁汉斯当时人口仅一万二千人,严冬季节温度达零下六十度,距最近的火车站克拉斯诺雅尔斯克有几百公里。第二年,又被送往库烈伊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所写的反战纲领在西伯利亚的政治犯中广为传播。不久,在被流放的犯人中开始了征兵。一九一七年十二月,斯大林也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应征,但因左腕有疾未入伍,此时俄国革命爆发,他同被流放的犯人一道回到了革命圣地彼得堡,担任了党务最高负责人。 ] 青年时代的流放地。
三、远东
苏联的远东是指勒拿河流域的雅库特自治共和国和濒临太平洋沿岸的各州、边疆区(参见下表)。它北濒北冰洋,南接中国的东北地区(一部分接北朝鲜)。今后将日益开拓发展,给西太平洋的形势以重大影响。
|
远东的地理特点是:地域辽阔,濒临太平洋,受海洋的影响大。这里山脉多,西接东西伯利亚,北部有维尔霍扬斯克(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契尔斯基(海拔二千三百米)和科累马(海拔二千米左右)各山脉,在日本海沿岸有锡霍特山脉(海拔二千米)。堪察加山脉(海拔三、四千米)南北走向,象一条锁链把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连在一起,中间有高达四千七百五十米的克留赤夫火山。南部夏季由于受海洋潮湿空气的影响,降雨很多;而冬季却相反。堪察加半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附近所以常常浓雾弥漫,是因为受黑潮 [ 译者注:沿日本列岛由南向北流动的一股强大暖流,又称日本暖流或台湾暖流。 ] 和寒流的共同影响所致。
图15 远东略图
远东北部靠近北冰洋的地区是永久冻土带,往南是横贯东西宽达二千公里的针叶林带,再往南是草原森林地带 [ 译者注:草原与森林交杂一起,繁生多种植物,并以草原和草甸为主,森林则零散地分布在草丛之中。 ] ,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南部的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和乌苏里铁路沿线,总人口约六百万。自然增长率很低。
鄂霍茨克海、白令海以及靠近这些海的太平洋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马哈鱼和鳟鱼的捕获区。另外,在堪察加半岛沿海螃蟹很多,还有海兽(鲸鱼、海狗、海龙、海豹)。鱼类和海兽的捕获量占苏联总捕获量的三分之一。远东向苏联提供着为数众多的海、陆(包括地下资源)资源。远东也有它的不利条件。由于交通运输不便,面对丰富的资源不能充分加以利用。库页岛所生产的石油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提炼后可用于远东,在远东地区采掘的煤炭可为电力工业和海上运输提供燃料。此外,腹地的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位于勒拿河流域一带,拥有下述天然资源,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只是,它在西伯利亚是最寒冷的地区,年平均温度还不到零下十度。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里长寿者很多。首府雅库茨克位于勒拿河河畔,是河运、陆运、空运的交通要冲。
木材:占苏联木材总产量的十四分之一。
天然气:据认为占苏联总贮量(估计数)的十分之一。
煤炭:有涅里云格腊煤田(露天采掘)和丘尔曼煤田(坑道采掘),估计占苏联总贮量的三分之一。
铁矿石:产区在阿尔丹。
这里回顾一下远东的发展史。俄国在一六八九年与中国签订涅尔琴斯克(尼布楚)条约 [ 译者注:全称为《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 ] ,就边界和贸易问题同中国达成协议后,立即向鄂霍茨克海和堪察加半岛方向扩张。特别是当时的俄皇彼得一世(一六七二-一七二五),热望把这个方向的“出海口”弄到手。为此,他请外国人梅塞·舒密特和利用瑞典的俘虏斯特拉廉·古尔格到西伯利亚进行科学考察。前者历经七年的时间考察了直到黑龙江附近的西伯利亚地区,后者利用在西伯利亚生活十三年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回国后的长期努力于一七三○年出版了欧洲与东北亚的地图。另一方面,西伯利亚总督加加林于一七一四年招募瑞典俘虏中有经验的船员和木工,把他们送往鄂霍茨克造船,沟通了鄂霍茨克港与堪察加半岛之间的联系。对堪察加半岛的探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
对堪察加半岛的第一次探险是由白令 [ 译者注:当时白令中尉正在俄国海军中服务。他的这次探险,是按照彼得大帝拟就的对堪察加半岛的探险计划而进行的。 ] (丹麦人)海军中尉指挥下的探险队进行的。这次探险自一七二五年起,共经历了五年的时间。对堪察加半岛的第二次探险是由白令海军上尉(第一次探险后晋升为上尉)率领的探险队进行的。这次探险自一七三三年起,共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两次探险弄清了堪察加半岛与千岛群岛的情况,同时也证实了白令海峡、科曼多尔群岛(均以探险者的名字命名)的存在,从而成为俄国向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渗透的开端。第二次探险队在阿图岛发现了大量的海龙。消息传开,受到本国和北京珍视的这种海龙皮吸引了俄国商人,于是他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阿拉斯加大陆,其中就有谢拉霍夫和戈利科夫这样的事业家。他们在科迪拉克岛筑起要塞,非于十八世纪末把阿拉斯加变成了俄国的领土(一八六七年三月三十日以七百二十万美元卖给了美国)。
随着俄国对堪察加半岛的渗透,俄国人的活动也出现于千岛群岛,给“锁国”的日本敲起了警钟。一七八五年林子平写了《海国兵谈》一书,明确指出加强北方防务的迫切性。幕府也很关心俄国的南下。最上德内也在这个时候到择捉岛和国后岛从事测量活动。在这之后,俄国于一七九二年把三名日本的海上遇难者(大黑屋光太夫、矶吉、小市)送回日本,同时派拉克森中尉一行到根室湾,要求日本与俄国进行通商贸易。以后又于一八○四年派遣雷扎诺夫访问了长崎。但是,拉克森和雷扎诺夫的访问未能打通与日本的通商关系。直到一八五八年日美通商条约签订后,俄国才获准与日本通商并在函馆设立俄国领事馆。一八五九年俄国扩张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文“征服东方”之意),在那里建设了军港,俄国的远东政策越发积极主动了。一八七五年日俄两国之间缔结了千岛群岛与库页岛的交换协定,继之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大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于日本海,和谈时把库页岛的南中部收为已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出兵北朝鲜、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并占领了日本的领土——择捉岛、国后岛、齿舞岛和色丹岛。最近又派一个师的兵力进驻,这表明它绝无归还日本领土之意。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远东当刮目相看。但是,从经济发展的观点看,远东仍然是苏联最落后的地区。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远东远离苏联先进的地区——苏联欧洲地区,劳动力不足,开发迟缓。特别是堪察加半岛 [ 作者注:关于堪察加半岛,尚有研究的必要。 ] ,由于为鄂霍茨克海所隔,至今尚未开发。据说那里拥有丰富的地下资源。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一九一七年时人口仅二千,到一九六八年时已增加到十二万六千人。这里理有现代化的海、空军基地。气候比西伯利亚稍好一些,在包括千岛群岛在内的近海海域,可捕捞多达一百七十种的鱼类。战后,日苏之间每年都就禁渔区和捕获量进行谈判,这已变成了日苏之间的重要问题。
远东的主要城市除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之外,还有下列各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人口四十七万二千。
纳霍德卡:人口十四万二千。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人口四十六万二千。
共青城:人口二十二万六千。
雅库茨克:人口十二万。
马加丹:人口九万八千。
另外,这里附带介绍一下日苏关系(归还北方领土问题,贸易及渔业问题)。
战后,在鸠山内阁时期,日苏两国通过日苏联合宣言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恢复了邦交。两国政府同时约定,色丹岛和齿舞岛在缔结和平条约时交还日本。第二年,两国缔结了日苏通商条约和贸易支付协定,从此日苏贸易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一九七八年日本向苏联出口二十五亿美元,苏联向日本出口十四亿四千万美元,共计三十九亿四千万美元)。日本还对开发西伯利亚给予了合作。但是,苏联认为“领土问题已经解决”,随着中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和日中、美中接近,在一九七九年向国后、择捉和色丹岛派驻了约一个师的部队,明里暗里对日本展开了强硬外交。
由于北方领土问题没有解决,所以苏联官方以“侵犯领海”为理由,在这些岛屿的附近水域逮捕我方渔船,罚以重款,同时还公然利用被扣押的渔民进行间谍活动。
自苏联宣布实行二百海里经济水域以后,渔业问题就成为日苏之间的重大悬案,为此,两国每年都要进行谈判。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日苏两国在渔业谈判中商定一九八○年内双方鱼捕获量(二百海里水域)为如下数字。谈判中,苏联方面寸步不让,始终坚持强硬态度。
日本:七十五万吨(要求捕八十一万吨)。
苏联:六十五万吨(要求捕六十五万吨)。
图16 日苏共同捕鱼水域图
另一方面,苏联在北海道的札幌、旭川、带广、根室等地相继建立了日苏合作会馆,对于合作的渔民给予了特别优待(不逮捕,降低罚款,准许到禁渔区捕鱼等)。另外,据说苏联还正在做工作,以缓和日本对归还北方领土的要求。
四、西太平洋及北冰洋
苏联在濒临日本海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驻有太平洋舰队,这对中国的沿海地区关系重大。北冰洋一带虽然远离中苏边境的正面,看来与中苏问题无关,但它不仅是欧亚的海上交通线,而且在西伯利亚的北端地域(第一线基地)还部署有苏联对付美国的雷达网,因此,这里也有必要提一提北冰洋。
(一)太平洋沿岸一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对抗美国,苏联把实力强大的太平洋舰队部署在远东。随着苏联逐步变成超级大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也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是由于苏联不仅濒临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也濒临太平洋的缘故。俄国自从在日本海大海战中丧失了波罗的海舰队以后,直到朝鲜战争,一直以近海防御和协同地面作战为海军主要任务。
然而,苏联海军现在已越出了这个范围,开始从事积极的远洋作战。它所设想的作战范围很广,波及整个太平洋。其变化之大,前所未见。对于苏联来说,靠近远东地区的千岛群岛、日本和朝鲜半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至关紧要的地区。在过去采取守势的时候,日本和千岛群岛对苏联远东海军起的是“盾”的作川,大大有利于苏联,但是对于企图在太平洋进行广泛而积极的活动的太平洋舰队来说,这些群岛和半岛就成了限制它出入日本海的“关口”,不利于苏联。特别是日本沿岸向北流动的黑潮使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的东海岸浓雾笼罩,这不仅使船舶和飞机的行动受到限制,也不利于交通和通信。此外,这里人员的往来也受到明显的限制,开发很迟缓(因为地处边境),优良港湾不多。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一带海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捕鱼区。
|
苏联在远东地区的主要港口如下。冬季几乎所有的港口都封冻,为了运输越冬物资和建筑材料,在夏季需要很多船只。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军港:港内有日本公司制造的浮船坞(三万五千吨)。
纳霍德卡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着手建设。现在货物吞吐量已比最初增长了四十倍以上,每年超过一千五百万吨。每月有轮船定期往来于该港与日本的各港口之间。
沃斯托奇内港:为纳霍德卡港的卫星港,位于乌兰格尔湾内。预计泊地面积为六百二十五公顷,可容纳载重十五万吨的巨轮,年进出入船舶四千三百五十艘,货物吞吐量四于万吨,从一九七○年开始的第一期工程预计今年年内完成。日本将提供八千万美元给予合作。苏联非常希望该港成为贝阿铁路的“海上门户”。为向欧洲进行集装箱运输,该港还将配备集装箱货船(预计三十艘)。该港通往纳霍德卡港的铁路和公路已经建成。
苏维埃港:通往共青城的铁路已经完成。在该港与库页岛西岸的霍尔姆斯克之间配备了五艘铁路渡轮。
霍尔姆斯克、科尔萨科夫:为库页岛南部的重要港口,被认为是进攻北海道的出发地。
奥哈港、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奥哈港位于库页岛北端,同位于黑龙江口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一样,是夏季向北冰洋沿岸基地运输越冬物资(粮食)的始发点。在奥哈港建有现代化的机场。
马加丹;濒临鄂霍茨克海,是经陆路连接雅库茨克的重要港口,但存在冬季封冻的不利条件。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军港:是堪察加半岛上独一无二的良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开辟为军港。建有现代化的大型机场。在对美、对日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阿纳德尔港:曾是俄国向阿拉斯加进行渗透的基地,现在是楚克奇民族区的首府,作为港湾没有什么重要价值。
太平洋沿岸的苏联港湾多受季节影响。与这些港湾相比较,苏联占据的我国北方领土上的单冠湾,随着各项设施日臻完备,它的价值将是不可轻视的。
(二)包括北冰洋在内的极北地区
乌拉尔以东的地区分为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从地区上分又把特别寒冷的地区称作极北。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居民受到某些特殊恩典和优待措施(法律)的保护。
包括北冰洋在内的极北地区,幅员十分辽阔。除北冰洋群岛外,还有乌拉尔以西的摩尔曼斯科州、涅涅茨民族区、科米自治共和国以及下面提到的属于西伯利亚的各地区。这个被称作极北的地区,越是由西向东北延伸,气候越是严酷(属于大陆性)。特别是西伯利亚东部,平原地区在海拔七百米以上,东北部的各山脉在海拔二千米左右,因此更加寒冷。
远东北部各州气候严寒。这不仅是由于山地多,而且还由于受到紧靠这个地区的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寒流影响造成的,是寒流把刺人皮肤的雾气吹到了陆地上。
雅马尔-涅涅茨民族区;
太梅尔民族区;
埃文基民族区;
雅库特自治共和国;
马加丹州(包括楚克奇民族区);
堪察加州(包括科里亚克民族区);
北冰洋各岛屿。
这些地区的居民中,俄罗斯人占绝大部分,除了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拥有六十六万人之外,其他人数都极少,仅有几万人。但是诺里尔斯克市是个例外,这里因为有完善的现代化设备,据说人口已达十四万五千。该市是作为在极北的严寒条件下进行生活的模范城市而建设起来的,市内建有高层住宅、学校、俱乐部、剧场、教育设施、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医院等。在极北地区除了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等大河和其他许多河流可提供内陆交通之便外,北冰洋航线和苏维埃极北航线构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交通线。
北冰洋航线是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一四年由维利基茨基开辟的。他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由东向西驶过了北冰洋。一九三二年“西伯利亚科夫”号破冰船(一千三百八十三吨)由西向东横渡了北冰洋。一九三三年设立北冰洋航线总局。以后,进入了实用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九三五年,航线总局的人员达三万人,一年约有一百艘船只航行,运输了约二十万吨货物。
一九三六年中有一百六十艘船开往北冰洋,有十四艘船成功地横渡T北冰洋,从海上运输了约二十七万吨货物。在这一年内还有两艘驱逐舰调往远东。
一九四二年,包括两艘驱逐舰在内的三艘舰艇,由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调往摩尔曼斯克。
一九五六年,巡洋舰二艘、驱逐舰十三艘、潜水艇十二艘、护卫舰十二艘,辅助船只数艘,共计四十艘舰船经山北冰洋驶往远东。
一九六二年,苏联“列宁共青团”号核潜艇在北极点的冰面之下进行潜航取得成功。
北冰洋航线即使在科学技术和通信联络都很发达的今天,也仍然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是自然条件造成的。苏联正利用为数众多的无线电通信基地、气象观测站(一百五十个)和直升机的侦察加强援助。北冰洋航线上虽然设有机场一百五十处、灯塔数十座(雾信号、无线电信标、雷达、水下侦听装置)、航标数百个,但在港湾设备(特别是维修)、油料补给、船员的生活保障上(食品、医疗、娱乐等)仍有很多问题。极北地区居民的物资保障(也包括军用)是采取如下方式实施的,特别是在远东地区,需要很多商船保障补给。
1、远东地区(科累马河以东)
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中心进行补给。在冬季,一部分物资是从马加丹通过陆路运往东西伯利亚海以东地区的。
2、雅库特自治共和国拉普帖夫海沿岸地区
从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泰谢特,经贝阿铁路线(一部已竣工)上的乌斯季库特,沿勒拿河顺流而下,向位于该河河口的提克西进行补给。
勒拿河的货运量逐年增加,最高时一年内曾达到六百万吨,具体数字如下。
一九五○年:四十二万吨。
一九五五年:一百一十万吨。
一九六○年:约二百万吨。
一九六八年:二百五十万吨。
一九七○年:四百万吨。
3、叶尼塞河河口以西地区
主要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进行补给。这是因为从东方进行补给必须通过维利基茨基海峡这个“鬼门关” [ 译者注:维利基茨基海峡东西长约一百三十公里,最宽处五十公里,流速最大时为五节。喀拉海浮冰冬季受西北风和海流的影响,在维利基茨基海峡内形成大冰盖。北冰洋航线夏季通航时,维利基茨基海峡仍不解冻。船队要想通过这里,必须有破冰船作前导。为此,国际上出现了“维利基茨基——北冰洋航线的‘鬼门关’”的说法。 ] 。所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二十万劳工修筑了通往摩尔曼斯克(不冻港)的内陆铁路,为从摩尔曼斯克进行补给创造了条件。
现在在北冰洋进行航行的船舶每年有一百艘左右,运输量估计为二百万吨左右。
北冰洋航线向来只是在夏季(约一百到一百一十天的时间)通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估计有可能逐步延长一些时间。从美苏对峙的观点来看,极北地区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