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前面各章叙述了中苏两国边境地带的一般情况和军情,本章设想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苏战争的起因、规模及样式等,将在后文探讨。

   中苏战争爆发后,苏军将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在中国领土境内的所到之处击败中国军队,占领新疆、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大部。它的闪击战将震撼全世界,人们将提心吊胆地密切注视战局的发展,害怕中苏战争酿成美苏全面核战争。如果在中苏战争中动用了核武器,影响将更为严重,特别是靠近战场的北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美苏两国关系也将趋于微妙,第三次世界大战也有可能爆发。中国将动员全国人民开展游击战争,采取人海战术,进行顽强的抵抗和不懈的战斗。苏军的作战锐势将随着接近中国的长城线和东北东南部防线而逐渐衰弱下来,战线很有可能呈现胶着状态。联合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当然,中国将向国内外宣传苏联的侵略,力争得到各国的同情和支援。估计形势的发展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由于受到苏联超乎预料的沉重打击和国内陷于分裂,使苏军进至华北的中枢地区,中国边境地区出现亲苏地方政府。但是,中国政府将退守南京等地,继续组织抵抗。

   2、苏联控制大部分边境地区,中国坚守长城一线,依靠人海战术和游击战争继续抵抗,在联合国和各国的支援与干预下进行持久战。

   3、苏联侵略中国受挫,东欧各国和苏联国内,特别是中亚地区发生动乱,为此苏联不得不从中国边境撤军。

   第一节 美国等国的动向

   一旦中苏战争爆发,世界各国将根据这场战争的起因、样式和当时的国际形势采取不同的态度。下面探讨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后各国的态度和动向。

   一、美国的动向

   美国将一边防止中苏战争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边采取非常态势以备万一。它将派遣第七舰队前出至西太平洋近海,同时加强阿拉斯加的防御,以讨好中国。然而它不会立即参战,而会首先通过联合国等组织呼吁中苏双方军队立即停战(阻止使用核武器)。另外,美国必将一边对日本、韩国等盟国表明它履行义务的决心,一边观察形势的发展。这是因为中苏战争本质上将消耗中苏两国的国力,美国可从中渔利的地方很多。也还因为美国必须严密警惕古巴、尼加拉瓜等国的动向,同时判断中苏战争是否有波及“北约”各国、日本、朝鲜和其它地区进而酿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此外还必须考虑中东和非洲的形势。

   可以想象,一旦中苏战争的发展呈现胶着状态或作战告一段落,美国会通过联合国或单独对结束战争出一臂之力,但结局很难预料。加拿大将采取大体上与美国相同的步调。然而谁也不能保证中苏战争不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二、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盟”各国的动向

   这些国家将采取的态度是:一方面表明严守中立;一方面加强国防,密切注意越南动向,注视日本及美国的态度,静观中苏战争的演变和发展。它们特别希望美国强大的第七舰队进入亚洲。它们将在舆论上批判苏联的侵略,在经济上、精神上日益加强对中国的支援。新加坡将把它的海军基地借给美军使用。

   越南由于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而将采取支持苏联的态度。它很可能允许苏军使用自己的海空军基地;但初期将慎重从事,不会积极出兵进攻中国。它仅会通过挑起边境冲突来牵制中国,并同苏联交换情报。苏越关系将随着中苏战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台湾将因中苏战争爆发而愈加强调和谴责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的侵略性。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可能一改过去的政策,同大陆上的中国政府实行妥协,协同作战,一致抗苏。

   三、欧洲各国的动向

   欧洲各国将寄一线希望于中苏战争,指望苏联的军事力量被牵制和消耗在亚洲方向。它们将注视中苏战争的演变。

   1、西欧各国

   害怕战火会扩大,呼吁中苏两国军队立即停战,密切注视动向,加强“北约”防务,努力防止酿成世界大战。

图35 “北约”及欧洲共同体

   2、 东欧各国

   将在苏联的强制下努力加强战备。但它们内心期望苏联陷于困境和形势发生转变。它们内部可能出现采取反苏行动的分子,由于经济衰退,还有可能发生动乱。

   3、中立国

   估计多数国家可能持反苏态度,乘战争之机向交战双方推销粮食、武器、弹药及其他物资,坐收渔翁之利。

   四、印度次大陆及中东各国的动向

   苏联利用中苏战争侵入新疆地区,这将给印度次大陆以巨大影响。印度因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而会加强同苏联的关系,同时趁机扶持西藏的独立运动。孟加拉和巴基斯坦两国将注视中苏战争的发展和印度的动向。有阿富汗被苏联占领的前车之鉴,这两个国家将加强对美国的依赖。其它中东各国将担心中苏战争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静观战争的演变。

图36 中东一览图

   五、非洲各国的动向

   由于中苏战争爆发,苏联将减少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和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活动,而古巴、东德、捷克、波兰等国将顶替苏联,激化这些国家的内部冲突,企图把西欧、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来。利比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激进派则可能采取各种计谋,激化中苏战争,使之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六、远东各国的动向

   中苏战争爆发,将使各国受到巨大冲击。为防止发生万一,北朝鲜、韩国将立即进入非常态势,日本也将至少转入准非常态势。尤其是中国的东北地区如果成为战场,与苏联结有同盟关系的北朝鲜 [ 译者注:指一九六一年七月朝苏两国签定的《朝苏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 的动向就特别值得注意。随着形势的发展,战争波及面可能扩大,日本、韩国和台湾将受到极大影响。如果在中苏战争中使用了核武器(可能性很小),不管人们的意愿如何,“死灰” [ 译者注:指放射性尘降物。 ] 必将落到日本,韩国,舆论将为之大哗。

   中苏战争的发展必然严重地影响到北朝鲜的动向,苏联海空军在日本海、黄海和东海的作战,将对北朝鲜和远东地区产生极大影响,战火有可能逐步扩大到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这种情况下,日苏关系将进入微妙阶段,日本国内可能发生动乱,面临严重危机。苏联可能对日本提出临时占领对马岛等要求。

   第二节 中苏两国的政略和战略

   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至去年为止,三十年来这两个国家一直处于同盟关系;但随着美苏对抗加剧和苏联疯狂扩军备战,两国进入了对立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美中两国开始靠拢,一九七八年末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去年四月,中国宣布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一方面互相谴责对方,一方面却又于十月中旬在莫斯科和北京继续外交谈判,试图调整彼此间的国家关系。这大概是因为共产主义国家分合不定,两国不得不互相戒备而又互相试探吧。

   一九五六年,苏军进驻匈牙利。

   一九六八年,叫“华约”军队进军捷克。

   一九七八年,越军入侵柬埔寨。

   一九七九年,中、越发生战争。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苏军入侵阿富汗。

   中苏之间难保不发生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第六次战争。中苏两国所担心的也许正是这一点。

   一、中国的政略和战略

   回顾过去,中国在一九六二年十月和一九七九年二三月间分别对印度和越南实施过积极的攻势作战。这两次作战都是不宣而战的局部战争。前一次,中国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印军,后一次,中国军队似乎受到了相当损失。在一九五○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根据苏联的要求向北朝鲜派遣了大批志愿军,采用人海战术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战果。历史上,中国举国一致参加的战争仅仅是八年抗日战争。中苏间过去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苏联为占领中东铁路而进驻北满,一九六九年的达曼斯基岛(珍宝岛)冲突,无一不是局部战争。

   目前中国拥有四百三十二万兵力,这个数目在世界上居首位。中国军队传统上具有下列特点:

   1、由于原来是农民起义部队,使用的语言(方言)和风俗、习惯、传统等因地而异,所以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中国军队防御能力强,机动性差,攻势能力弱。

   2、军队本身带有解决就业性质,和地方、社会有密切联系,因此削减兵力困难。

   3、不易实现现代化,命中注定要以数量弥补质量。即使想实现现代化,也因经费不足而受到限制,不得不停留在某些范围内。

   4、由于是从近一千万的适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所以兵员素质好。高级干部政治色彩强,高级指挥员的军事知识和指挥能力不一定高,一般都不大熟悉技术。

   对弱小国家且作别论,对现代化的先进国家(苏联)的军队,一般而论,中国是不大可能积极主动地挑起战争的。中国所担心的是苏联挑起战争,中国在它的军队实现现代化之前是不愿中苏战争爆发的。

   (一)中国的政策

   中国不欢迎中苏战争和中国防备这场战争,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即使不久的将来中苏战争很少可能发生,作为中国也应该明确应取的政略和战略,做到预有准备。当然,战争规模不同,应采取的对策也不会相同。但是,只要战争一爆发,中国就必然会大张旗鼓地谴责苏联的侵略,接受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援,坚持顽强的抵抗,并努力给苏军以沉重打击。

   未来中苏战争的规模可能有下面几种:

   1、局部战争。

   2、使用常规武器的全面战争。

   3、受其他方向形势影响而发生的战争。

        欧洲“北约”方向的战争。

        其他方向的冲突或战争。

   4、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中国一向主张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如果它预测中苏战争的爆发势不可免或这场战争将发展成为全面战争,它将毫不犹豫地使用核武器。因为装备劣势的中国可以用核武器打击苏军及西伯利亚地区的要地,消耗苏联的国力及苏军的作战能力。如果使用核武器,乌兰巴托、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成)、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亦塔、伊尔库茨克、阿拉木图、塞米巴拉金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将成为打击目标。

   中苏进入全面战争时,虽使人担心中国内部是否会出现分裂和冲突,但是已经有过支那事变的先例 [ 译者注:指我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 ,中国民众会团结一致,抗战到底。纵然新疆、内蒙古、东北各地被苏军占领,战斗仍然会继续下去,被占领地区也将会开展游击战。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即便苏军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对日作战时那样进展顺利,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近一亿中国民众(一九四五年时为四千万人左右,他们站在第三者立场对战争采取了旁观的态度)也绝不可能采取当时那种袖手旁观的态度。

   与苏联缔有盟约的印度、越南和北朝鲜,可能从南部和东部配合苏军进攻。即便如此,受边境地带地形(山脉和河流)的影响,其地面作战难以指望收到大的战果,至于政治效果,那是另一回事。

   总之,在苏军的进攻下,事态即使严重到失去新疆、内蒙古、东北而不得不迁都南京等地,中国也仍然会一面坚持抗战,一面争取世界的同情和支援,并拉日本和韩国参加对苏作战。

   这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行动和北朝鲜的动向。它们做何动作,将对中国以及日本、韩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某种形势下,中苏战争的战火甚至有可能烧至朝鲜半岛。

   (二)中国的战略

   如前所述,中国现在奉行的总方针是:在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实现之前,尽可能制止中苏战争爆发。为此,中国有必要破坏苏联的包围中国政策,而构成包围苏联的态势。中国越是分析中苏战争爆发的后果,越痛感到这样做的必要性。不久前中国之所以接近日本和美国,其原因也正在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到,中国早就是从全球角度来考虑国家安全问题的。今后中国会进一步从这个角度加强自己的国防。勿庸赘言,中国的主要假想敌国是苏联。

   1、国防态势和军队的现代化

   为了从毛泽东文化革命时代造成的混乱和倒退中恢复过来,中国在长期经济设想的基础上,制定了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政策。但是,一九七九年六七月间却不得不进行修改。最初的计划如下表。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一年三年为调整时期,四个现代化也改为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进行。

   2、战备措施和国防

   中苏战争一旦爆发,两国投入的地面兵力将相差不多,而核力量和空军、防空军、海军的兵力及武器装备、机动力将相差悬殊。这意味着中国必须认真研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充分地做好对苏作战准备。中国极有可能受到苏联的突然袭击,从战争初期起制空权就将落入苏联手中。中国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也难免不受到重大损失。

区分 1977年 1985年
粮食产量 2.8亿吨 4亿吨
钢产量 2,600万吨 6,000万吨
5亿吨 (20亿吨)
石油 9,000万吨 (9亿吨)
人口 约8.5亿人 (11.6亿人)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 约350美元 (770-850美元)

   对此,中国必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制定妥善的作战计划,动员庞大的人力和五千万民兵,利用辽阔的国土和熟悉的地形,巧妙部署各地兵力,建立指挥联络系统和交通网,筹措和输送弹药、油料等各种补给品,设置天然和人工的障碍地带,储备维修器材和粮食,以便阻止和粉碎苏军的进攻。为此,中国似乎正在各边境地区加强自治方式,建立各边境地区长期独立抗战的态势,考虑到作战失利的情况,还在诸如长城一线和东北南部要地构筑着最后抵抗阵地。另一方面,在国家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军队的现代化也正在进行,只是因为受国内问题的影响,似乎面临着各种困难。

   警惕苏联,加强边防

   中国在严密监视苏联在边境地带活动的同时,还为防备苏联进攻而加强着第一线,在各要地构筑工事和阵地,建大保障兵力机动和后勤补给的交通运输网和通信联络系统,修建防空洞。这些是确立国防态势的重要环节。

    维持朝鲜半岛的正常化

   从保卫东北和保卫东部沿海方向(含渤海湾、黄海)考虑,苏联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对中国是不利的。中国之所以向北朝鲜缔结军事同盟,就是为了对抗苏朝同盟,遏制苏联进入朝鲜。中国新领导人第一次外访往往选择北朝鲜,也正是从这点考虑的。(北朝鲜为了从中国得到石油,表现出稍稍倾向中国的态度)今后中国将继续执行这一改策。

   加强与日美合作以及同台湾的关系

   与日美合作,这是中国在对苏战略态势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原因是:中国海军力量尤其薄弱,沿海方向存在弱点。有一个平静的朝鲜半岛和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这对中国沿海方向的安全和得到美国强大海军的支援是有利的。过去,中国要求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反对日本增强军事力量,而如今政策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也是从本国的安全上考虑的。目前,中国不可能有余力和台湾冲突。

    印度支那方向的防御

   中苏战争一旦爆发,中国对越南方向也必须有所戒备。中国不愿意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扩张。中国越是担心中苏战争,就越要排除越南的扩张。考虑到苏军有可能根据苏越同盟进驻越南,这样做就更有必要。但是,中国向越南方向投入大量兵力,是不明智的。

    和“东盟”各国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关系密切,这里居住着许多华侨,中国南海位于其环抱之中。加强和“东盟”各国(尤其是泰国)的合作,对中国防止苏联在这些地区的扩张十分必要。另外,缅甸的地位也不容轻视。

   警惕印度次大陆方向

   中国对印度的动向早有戒备。中国正在警惕这个南方邻国接近苏联,努力维护同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友好关系。为了保卫西藏,中国还时刻注视着尼泊尔尔、不丹、锡金的动向。

   3、通过和西方各国合作牵制苏联

   苏联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处于必须重视欧洲方向的立场。努力把苏联的力量引至西欧方向,就等于牵制住苏联调往亚洲方向的力量。为此,中国正试图接近西欧。一九七九年十月,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英、西德、法、意四国,加强了向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

    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的合作

   采取从东、西两个方向包围苏联的态势,这将使苏联处于困难境地,战时不得不进行两面作战。中国正是着眼这一点,而加强同“北约”各成员国(军队)的合作。另外,同这些国家(军队)密切合作,还有助于得到科学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援助,并能早期发现苏联的动向和企图。最近中国打算从英国购买“鹞”式战斗机,中国现在被称为“北约”的第十六个成员国,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分裂东欧各国,策动苏联国内暴乱

   战时影响苏军的行动,或伺机使东欧各国摆脱苏联阵营,这对“北约”各国和中国都是有利的。幸好有的东欧国家处于苏联的压迫之下,自由被束缚,经济陷于困境。因此,同这些国家密切合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抑制中苏战争也起作用。可以说,中国领导人出访罗马尼亚就是出于这种目的。

   4、联合第三世界包围苏联

   众所周知,中国正运用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企图控制 [ 译者注:这是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歪曲 ] 发展中国家,争取日本、西欧等第二世界,联合第一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把矛头指向苏联。过去中国一直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积极地进行工作,现在似乎因忙于国内问题而有无暇顾及之感。

    阻止苏联向中东(含波斯湾和红海)扩张

   苏联进入中东产油地区,意味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大,因此,中国正致力于唤起世界舆论加以阻止。尤其是这些地区伊斯兰教徒很多,中国打算联合各伊斯兰国家,进一步加强反苏活动。这不仅有利于伊斯兰教徒很多的新疆地区的安全,而且还能给苏联统治下的中亚(多数为伊斯兰教信奉者)地区带来动荡。去年末苏军入侵阿富汗,使中国北(外蒙古)、南(越南)、西(阿富汗)三面都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中苏关系极可能为此而更加严峻。

    对抗苏联在非洲的扩张

   迄今中国对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积极工作,企图通过支援这些国家达到遏制苏联扩张的目的。但近年来这项工作似乎进展不大。

    和不结盟国家的关系

   为防止不结盟国家倒向苏联一边,中国曾努力做南斯拉夫的铁托的工作,使苏联的友邦越来越少。铁托逝世对中国是个打击。

   5、国防和外交的关系

   中国为了保障本国的安全,不能不重视中苏战争。现在中国正在一边抑制战争的发生,一边调整国家的态势,并利用美苏对抗来发展本国实力。中国的外交是在同国防保持密切的关系下展开的。

   同日、美及“北约”组织各国合作

   中国企图接近西欧各国,它甚至被称为“北约”组织的第十六个成员国。中国领导人一九七九年十月至十一月出访了欧洲。毫无疑问,这是为实现自己目的而采取的外交行动。另外,中国还尽一切努力维护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企图拉这两个国家参加亚洲的反苏行列。上述种种作法都是旨在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② 对苏联及越南的外交和中苏谈判

   一九八○年四月三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名符其实地作废了。中苏两国处于一种无条约关系的状态,这对中国的国防是不利的。而且中国同越南处于敌对关系,今后的形势难以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能通过谈判掌握对方国家的动向,进而缔结某种协定,那将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之所以同苏联、越南举行外交谈判,其目的就在于此。某种形势下,中苏之间甚至有可能暂时接近。

   二、苏联的政略和战略

   以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为首的苏联党政要人,一直坚信苏联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和领袖。这种信念最早产生于斯大林,经赫鲁晓夫,为现在的勃列日涅夫所继承,遭到毛泽东的针锋相对的反对,因此中苏之间的对立是根深蒂固的。毛泽东逝世后,勃列日涅夫曾试图同中国接近,但未能奏效。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逐步增强它在中苏边境的军事力量,并以此为后盾开展对中国的外交。

   翻开苏联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总是一发现对方的弱点就抓住不放,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和领土扩张。尤其是苏联向南方寻求基地(港湾)的欲望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1、一八七七年与土耳其之间爆发战争。

   2、一八九一至一九○二年修建西伯利亚铁路,一八九八年租借大连和旅顺。

   3、一九○四至一九○五年与日本之间爆发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的这种作法并无变化。下列事实说明,苏联一直凭借武力和侵略进行领土扩张。它现在正在大规模地扩军备战和实行军队现代化,为此它的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

   1、一九三九年和德国签定《德苏协定》,瓜分和进驻波兰领土。

   2、一九四○年吞并、占领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

   3、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两次侵略芬兰。

   4、大战末期进攻满洲,租借大连和旅顺。

   5、一九四五年进攻南库页岛和千岛,至今一直占领我国北方领土。

   6、一九四五年吞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7、一九五○年支持北朝鲜,挑起朝鲜战争。

   8、一九五六年进驻匈牙利。

   9、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

   10、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向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南也门、阿富汗、越南等国派遣军队或军事顾问。

   11、一九七八年一月至五月间在国后岛和择捉岛部署一个师的兵力,一九七九年九月在色丹岛部署三千人的兵力。

   12、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动三个师约五万人武装入侵阿富汗。

   六十年代,苏联的核武器和海军力量不如美国;后来乘美国陷足于越南战争之机逐步加强,现在已大有凌驾美国之势(参见下表)。如果按现在的情况发展下去,据说到一九八三至八五年间,美国将被苏联抛在后边。这说明苏联越来越以军事力量为后盾,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梦寐以求地扩大势力范围。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苏联长期大规模扩充军事力量(包括核武器),使苏联在下面几个方面陷入了困境。这已经成为苏联的致命弱点。

   第一,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减慢,暴露出共产主义计划经济的缺陷。赫鲁晓夫曾经扬言一九八○年以前在经济上赶超美国,这毕竟成了一场黄粱美梦。苏联民众为此而在生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

   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苏联军费如果仍像过去那样,每年以百分之四至百分之五(八○年美国国防报告)的比率增长,到八十年代末期,共军费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十。

   第二个致命弱点是食粮供应尤其是谷物不足。苏联每年需二亿一千万吨。由于气候的影响,大体上每二三年都要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一次谷物。一九七九年从美国进口的谷物达二千五百万吨。可以想象得到,苏联如决心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它将首先着手进口数量相当大的谷物。(值得注意的是,苏联有可能以农业歉收为理由,大量进口谷物,进行储备)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九年美、苏战略核力量对比表

美国 苏联
洲际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 远程轰炸机 洲际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 远程轰炸机
1962年保有数 200 100 1,700 50 0 200
1972年中期保有数 1,054 656(41艘) 455 1,527 500(740) 140
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旧式洲际弹道导弹转换为潜射弹道导弹的限额) 1,054 656 (710) 1,618 740 (950)
1974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协议规定的限额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2,40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1,320)
1979年保有数②(括弧内数字为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数) 1,054 666 573 1,398 950 156
2,283 2,504
(550) (496) (608) (144)
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规定的限额(括弧内数字为1982年以后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2,250(1,320) 2,250(1,320)
分导式多弹头运载工具限额 820 380 120(3) 820 380 120(3)
1980-1983年 1988年美国将另外部署108枚“潘兴-2”导弹和464枚“战斧”核导弹。“潘兴-2”射程1,600公里;“战斧”导弹射程2,400公里。 苏联另外在东欧和苏联西部部署了120枚SS-20型导弹和90架图-26(“逆火”式)轰炸机,对西欧构成了威胁。

  注:1 英国《军事力量对比》的数字。

    2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八日条约签定时“共同声明”中的数字。

    3 发射巡航导弹的轰炸机数。

历年 经济增长率
50年代 5.8%
60年代 5.1%
1970-1975年 3.7%
80年代(估计) 3%-2.5%

        第三个弱点是,八十年代役龄青年数显著减少,这将给军队的补充带来巨大困难。到九十年代,这种困难将更大。

   第四个弱点是苏联内部及其卫星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苏联内部存在着斯拉夫民族和非斯拉夫民族的感情上的对立;各卫星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不容轻视。只要出现苏军压力放松或者苏军败退一类情况,这些国家必然会发生暴动和内乱。尤其在亚洲,只要爆发大规模战争,如日俄战争时那样,就很可能引起苏联欧洲部分的动荡不安。另外,还有必要注意下列各点:

   1、西伯利亚地区不能自给自足,需要从其他地区运进入量补给。尤其是西伯利亚铁路一旦被切断,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很容易陷于孤立。

   2、乌拉尔以东的人口构成中,俄罗斯人虽然居多数,但当地人对俄罗斯人反感;而且亚洲人的人口增长率高于俄罗斯人的人口增长率。

   3、广大地区的交通以铁路为主,公路很少,空中航线正在开辟。西部至中苏边境的补给线太长,容易受到破坏 [ 作者注:日俄战争爆发时,以日本人为主的民间西伯利亚铁路破坏队,从北京出发,沿兴安岭北上,专事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工作,部分地取得了成功。从这个实例看,苏联有必要警惕中国从陆地上对西伯利亚铁路的破坏行动。 ] 。

   (一)苏联的政策

   苏联在欧洲建立了军事力量超过“北约”的“华约”组织,同时在地中海和非洲也正在扩张势力。最近,苏联在它的西部地区和“华约”其它成员国的国土上部署了一百五十枚SS-20导弹,威胁着美国等“北约”各国的安全。在中东,苏联乘伊朗革命之机进军阿富汗,企图向波斯湾周围渗透,并在埃塞俄比亚、南也门站稳脚跟,以便将来控制波斯湾和红海。这将为苏联在亚洲积极活动创造条件。

   在亚洲,苏联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缔结和美中邦交正常化视为日、美、中三国的反苏大联合。为了进行对抗,去年十一月苏联与越南缔结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向越南派遣了常驻的军事顾问(有消息说古巴也要派驻军队),同时获得了海空军基地,并正在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在中越战争之后,苏联的活动就更加积极了。

   另外,与此有关的是:苏联向我国的北方领土派驻了一个师的兵力,增强了太平洋舰队,部署了“逆火”式轰炸机和SS-20导弹(在赤塔近郊)。他们一方面在避免同美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一方面以优势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推行他们所主张的人民解放战争(即所谓正义战争)。这就是苏联今天的态度。

   (二)苏联的战略

   苏联似乎相信,只要有优势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作后盾,他们就既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能在今后继续扩张势力。然而苏联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闻不问,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所准备能起到遏制美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因此,当苏联认定同美国的大战不可避免时,他们将倾注全部力量,首先在短时期内击败中国,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再去赢得欧洲主战场的胜利。对于苏联在中苏战争中采取何种政略和战略,现在尚难断定,不过可以认为苏联将在下述方案中做出选择:

    首先夺取新疆。

       采用直接侵略方式;

       采用间接侵略方式。

    从内蒙古直取华北地区(北京、天津),尔后伺机采取以下行动。

       侵占东北、新疆;

       将北朝鲜纳入自己控制之下。

    从几个方向同时进攻。

       进行常规战争;

       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首先谋求日本中立,时机成熟时选择上述方案之一征服中国。

   但是,由于苏联劳动人口将减少(参见下表),这对军队的质量和劳动力的补充将产生重大影响,而且非斯拉夫血统人口将增多,因此,苏联今后在人种上也将面临难题。

历年 新增加的劳动人口
1970-1975年 250万人
1976-1980年 170万人
1981-1990年 50万人

   勿庸赘言,苏联的主要假想敌国是美国、中国、“北约”和日本。

   1、苏联的亚洲战略

   被西方阵营包围的苏联中心在欧洲,亚洲、中东处于次要地位。从其所处政略和战略地位看,它必须指导东、西两个方向的内线作战。它对亚洲方向的政略和战略指导,将在这个前提下进行。

    警惕和阻挠日、美、中三国的结盟和合作

   苏联一直担心和千方百计地阻挠中日及美中在亚洲结成反苏统一战线。为了防备日、美、中三国的军事合作,估计苏联今后将进一步采取对策。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大平总理访华,一九八○年一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一九八○年五月中国领导人访日。日、美、中三国首脑互相访问,将刺激苏联进一步加剧在中苏边境及西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估计其离间日中及日美的各种谋略工作也将同时进行。

    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的作战准备和各地区的可能的兵力部署

   苏联今后将继续努力完成中苏边境地区的作战准备,同时积极采取准备对美国、日本作战的措施,因为苏联不可能不考虑对美国、日本的战争而埋头于中苏战争。为预防万一,苏联至少要在堪察加半岛、千岛、库页岛及滨海边疆区部署陆军和国土防空军,在鄂霍茨克海及日本海方向部署相当兵力的海空军。正因为如此,战时,苏联的后方补给即使能保障亚洲方向(含中苏边境)部署三四百万大军的需要,它进攻中国的兵力也不会明显超出下列数字。

     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二百万(对日作战时兵力为一百五十万)。

     新疆:       三十至五十万。

   如按军种区分,部署在中亚、西伯利亚、远东各地区的兵力为:

     战略火箭军: 二十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二)。

     防空军:   十七万(占全军的约四分之一)。

     空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海军:    十五万(占全军的约三分之一)。

     堪察加、千岛、库页岛地区的守备: 十五万。

     整个地区的后方警卫: 五十万。

     总计:    一百三十二万。

   这些兵力中,有些也要投入到中苏战争中去。考虑到中苏战争一旦爆发至少得动员三百万大军,因此平时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准备。但如果准备发动突然袭击,兵力将不止这个数目。

   太平洋地区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运用

   中苏战争一旦爆发,苏联从战争初期起是否使用核武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苏联将不得不把战略火箭军和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兵力用来准备对付美国。可以预料到,在太平洋舰队参加作战时,朝鲜半岛的动向、朝鲜海峡对于苏联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北朝鲜的动向也将使苏联的空军的活动受到影响。形势将不允许日本、韩国、台湾对中苏战争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西伯利亚、中亚的开发和安全

   苏军的进攻出发地域西伯利亚和中亚,具有以下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薄,警备困难,重要设施和交通通信不易保护,重要城市容易成为中国核打击的目标,自给自足困难,亚洲人种多,容易产生反俄罗斯人倾向。

   基于以上原因,开发这些地区对苏联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战时苏联还必须在这些地区部署相当兵力,用于后方警卫和防备美国、日本,因此,苏联平时就要作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目前苏联正在日本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下,尽一切努力开发西伯利亚和建设第二条西伯利亚铁路,因为这条铁路和国防关系十分密切。

   ⑤ 对日本、韩国、台湾采取的策略

   苏联将处心积虑地干扰和破坏日本、韩国、台湾对中国的接近,以孤立中国,同时还将离间日美、日韩关系,迫使日本“芬兰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将以其军事力量为后盾展开软硬兼施的外交活动,并竭力利用日本国内的混乱。为了促使日韩关系恶化,苏联或许唆使第三国占领竹岛或对马岛,以激化两国矛盾酿成冲突。它还可能试图接近台湾,以牵制中国。

   对中国内部的工作

   中国内部陷于混乱,是苏联梦寐以求的。它将毫不犹豫地开展工作,激化中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平时它对中国全境(而不只是边境周围)实施着无休止的电波宣传战。

   ⑦ 加强同越南的合作,对“东盟”各国进行工作

   海军舰艇及空军利用越南的海空军基地,干扰和破坏东北亚(含日本)和中国的海上交通,同时从南方牵制中国军队,并威胁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各国。

   为此,苏联将支持越南尽快地称霸柬埔寨,为建立以越南共产党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打下基础,使越南成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核心,在越南强化各种军事设施,同时向越南、柬埔寨、老挝派出苏联军队和古巴军队。迄今,苏联已向越南派遣了近一万名军事顾问,每天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万美元的援助。

   对印度次大陆的策略

   苏联渴望向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扩张,特别是将阿富汗、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对中国形成包围态势。它还将重视对尼泊尔、不丹的工作。注视印度海军在印度洋的动向,(苏联将使用印度次大陆的基地,协同及支援印度海军)

   2、苏联的欧洲战略

   苏联将竭力避免在欧亚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同时将积极采取措施,为随时将兵力从一个方向转用到另一个方向创造条件。

    保持对西欧(“北约”)的优势地位

   苏联只有保持对“北约”的优势地位,才能应付中苏战争,各个击破中国军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苏联将对“北约”的弱点——土耳其、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各国进行各种工作,以建立有利的政略和战略态势,同时苏联还将警惕和压制东欧各国“造反”,牢牢地控制这些国家,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做好大部队战略机动的准备工作

   在实施中苏战争之际当然要把大部队集中使用在中苏边境方向,但还要考虑到必要时能把兵力及时妥善地调到其它方向去。但是,西伯利亚及中亚的交通(铁路、公路)、通信、机场、各种运输工具、后勤补给、医疗卫生设施等还很不完备。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是否就绪,对苏联来说十分重要。

    对美国实行缓和外交

   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将一面通过缓和政策谋求同美国妥协,一面为防备万一而在地中海、非洲、印度洋、中东(含波斯湾)等地区培植亲苏势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化中南美特别是加勒比海周围的冲突,将美国牵制在“家门口”的方向上。

   3、在中东(含波斯湾、红海)扶植亲苏势力

   苏联企图切断这个地区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以扰乱世界的政治、经济,逆转西方阵营的对苏优势地位。这是因为苏联认为,向中东扩张,不仅对自己的政略战略地位和经济有利(尤其是可以获得石油),而且是给美国介入中苏战争制造困难、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行之路。

   4、向非洲大陆扩张

   非洲大陆资源丰富,过去一直是西方阵营的原料供应地。绕南非好望角的航线,是美国和“北约”的重要的战略要道 [ 作者注:一九七七年全年进出南非港口的船舶(绕非洲>共计一万四千艘。三亿一千七百万吨,同年十二月通过好望角的船舶为四百四十五艘(其中油轮二百二十六艘)。 ] 。破坏这条航线,符合苏联的利益。由于向南非方向扩张势力会削弱美国和“北约”各国的国力、军力,对苏联有利,因此苏联今后将继续朝这一方向努力。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