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性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人认为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现在虽然互相对立,但有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和苏联(希特勒和斯大林)那样,某一天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重新合作,现在在莫斯科和北京不就在继续举行中苏会谈吗,也有不少人担心中苏合作。

   有鉴于此,这里考察一下中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

   国际间各国的合作和接近,通常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实施的。过去,英国的外交大臣曾一语道破天机:“英国既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英国有的只是英国的永恒的利益。”这真是至理名言。对中苏关系,我们不能仅仅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去认识。我们先来追溯一下中苏合作的历史吧。

   一、日清战争后俄中缔结同盟

   日清战争结束后不久,俄国串通法、德两国,以三国干涉方式提出,“日本占据辽东半岛,有碍于东洋的永久和平。”对此,日本不得不做出让步。第二年五月,俄国沙皇举行加冕礼,中国派李鸿章参加。利用这个机会,俄国和李鸿章举行会谈,双方缔结了“受日本攻击时两国共同抵抗之”的攻守同盟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两国共同对付日本:“如遇日本侵犯俄国亚洲东部或清国、朝鲜领土时,俄清两国共同出兵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俄国还同时获得了在满洲修筑中东铁路和开发矿山的权利。一八九七年十二月,俄国派遣舰队占领了辽东半岛的战略要点。一八九八年三月,迫使清政府承认俄国对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不久,又乘北清事变之机,威胁清政府签定了它独霸满洲的第二次俄中密约。但机密泄漏,引起各列强对清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个密约不了了之。

   俄国的露骨侵略行为,加之日本的劝告,使日俄战争爆发时,中国从一开始就宣布中立,而没有履行第一次俄中密约。(华盛顿会议时,密约之事才大白于天下)

   二、支那事变爆发后中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

   支那事变爆发后不久,中苏间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下旬,苏联对日军轰炸南京提出强烈抗议和警告,同时对中国实行道义上的援助。到一九三八年五月为止,共援助飞机五百架,驾驶员和机械师二百名,以及大量的军需器材。后来又派遣军事顾问团,提供贷款,支援国民党政府,而对中国共产党却未大力援助。这是因为,与中国共产党相比,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更有力量牵制日本。

   到一九四一年三月《日苏中立条约》一签定,苏联便削弱对中国的援助,忙于应付德苏战争,它在新疆的势力也衰弱下去。中国国民党政府抓住这个机会改组了亲苏的新疆政府,限制苏联的权益,中苏关系为此恶化。一九四四年,在苏联支持下,新疆发生了暴动。从这时起,斯大林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德黑兰会议上对中国国民党政府表示敌意。战争末期,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更加疏远国民党政府。

   三、战争末期缔结《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一天,罗斯福、邱吉尔为了敦促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和斯大林之间签定了秘密协定:

  1、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一九○四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

   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经谅解,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根据斯大林大元帅的提议,罗斯福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

  美英苏三国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苏联本身表示准备和中国国民政府签定一项苏中友好同盟协定,俾以其武力协助中国达成自日本枷锁下解放中国之目的。

   由于雅尔塔协定中这部分内容是秘密的,以及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等原因,这个问题在六月的旧金山联合国大会和七月的波茨坦会议上均未公开,八月日本宣布投降。另一方面,中国由于抗日战争,内战威胁和新疆政治形势等重大问题,深感和苏联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于是于六月下旬派宋子文前往莫斯科举行会谈。直到这时中国才从美国大使那里得知雅尔塔秘密协定的内容。八月十四日,中苏间签定友好同盟条约和另外四个协定。

   如上所述,这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非是中国提出的。但是,中国政府的行政院长发表了“新协定是远东持久和平的基石”的见解,立法院长孙科称中苏条约“开辟了中苏关系的新时代”。不久,苏联占领了中国东北,大肆掠夺那里的工业设备,外蒙古正式独立,中国又一次被苏联欺骗了。

   1、苏军理应于日军正式投降后三个月以内(至十二月三日)从东北撤离完毕,但是却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

   第一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

   第二次:签定延期协定,拖至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

   第三次:以苏军参谋长谈话的方式表示(于长春):“在美军从中国撤离的同时,苏军从东北撤离。”对于中国的反苏游行,宣布(四月三日)“在哈尔滨、长春、大连、今沈阳实施军事演习”,进行牵制。

   第四次:苏联政府答复:“四月末以前,将撤离完毕。”

   2、苏军直至五月三十一日才从东北撤离完毕,而在旅顺、大连依然驻扎着军队。这个期间,根据斯大林的直接命令,由苏联专家(二百二十六名)负责监督,将东北的工业设备运回了国内。

   《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中国政府表示:“只要蒙古人民希望独立,中国愿承认其独立。”苏联趁此机会,在日本投降还不到二个月的时间内,就策动外蒙古举行公民投票,十月二十五日获得五十万张赞成票(反对票无),终于使外蒙古独立。为此,中国不得不于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而放弃过去一贯主张的主权。苏联则于二月二十七日在莫斯科与外蒙古签订了《苏蒙友好互助条约》。此外,苏联还在新疆借口调停哈萨克人和汉族人的纠纷,要求中国与它签定十一项协定。这些协定虽于六月六日在乌鲁木齐正式签定,但中苏之间的互不信任却日益加深了。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与共产党之间虽然经过美国调停,但并未达成一致。共产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占据了东北,力量越来越强大,至一九四九年初已夺取长江以北各省。国民党政府则退至广东、重庆、成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终于不得不迁至台湾(台北)。共产党的力量控制了大陆,于同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毛泽东担任主席。苏联于第二天便撕去外交上的伪装,承认了新政府,不久又同新政府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仅仅四年,中国国民党政府就被苏联抛弃,失掉了大陆。

   四、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毛泽东为参加斯大林七十诞辰庆祝活动而访问了莫斯科,在那里停留了两个月。这个期间,毛泽东同斯大林举行了会谈,并于一九五○年二月十四日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作为这个条约的附属协定,签定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中国向苏联借款的协定。这一次签定的条约及协定不同于过去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它是两个共产主义国家之间的同盟。中国领导人没有忘记向世界炫耀这个条约是“人类史上无以伦比的、坚如磐石的”。将这个条约和过去的条约相比,可看出下列差异,对中国是有利的。但是,由此,中国走上了追随苏联的道路。

   1、同盟所针对的国家扩大到日本及与日本结盟的国家(美国)。

   2、签定了关于长春铁路归还日期及旅顺的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曾规定苏军从旅顺港撤离期限为三十年,这一次进行了修改,规定为不得超过一九五二年末。(由于朝鲜战争爆发,一九五五年五月二十五日才发表共同宣言,付诸实施)

   3、签定了关于大连的协定和将苏联在东北的财产转让给中国的议定书。一九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全部手续完结。但是苏联从东北掠去的工业设备却一件也未归还。

   4、苏联政府同意向中国提供三亿美元(每年六千万美元)的信用贷款。 [ 作者注:在这之前,苏联将共产党东北人民政府的高岗召到莫斯科,于一九四九年七月签定了贸易协定(有效朋一年),企图以此笼络中国的地方政府。当然,这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严重抗议。 ]

   于一九五○年十月派出大军(以志愿军名义),支援北朝鲜作战。一九五三年七月,战争终于在三八线停下来。众所周知,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那以后,中苏两国在台湾、印度支那问题上继续采取协调一致的态度。中国在科学技术上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武器和弹药。但是,到一九五六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美苏和平共处路线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一九五九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从此,中苏对立公开化,到六十年代双方的争论已变得相当激烈。尽管如此,在越南战争中双方还是继续支持越南。但是,到一九六八年发生捷克事件和一九六九年发生达曼斯基岛(珍宝岛)事件后,两国的对立越来越升级了。那以后的中国,一方面继续同苏联作对,一方面接近美国和日本。而这一切,北京是在“反霸”的名义下进行的。

   结果,中国于一九七九年四月向苏联通告废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年后的一九八○年四月,中苏同盟名实俱亡了。

   五、中苏合作的原因

   如上所述,自日清战争以后,中苏(俄)之间先后缔结过三次同盟,一次互不侵犯条约,每次都未给中苏关系带来好结果,每次都是中国上了苏联的当。之所以会如此,主要原因虽然在于日、苏(俄)、中、美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东北的力量对比,但也不能否认同中国国内的形势有很大关系。战后中苏贸易的变化是判断中苏关系变化的一个因素,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年代 出口 进口 总计(百万美元)
1950 160 135 325 1965 225 190 415
1951 305 445 750 1966 145 175 320
1952 415 550 965 1967 55 50 105
1953 475 690 1,165 1968 25 60 95
1954 550 720 1,270 1969 30 25 55
1955 645 1,055 1,700 1970 20 25 45
1956 745 715 1,460 1971 75 80 155
1957 760 545 1,295 1972 135 120 255
1958 880 635 1,515 1973 135 135 270
1959 1,100 955 2,055 1974 140 140 280
1960 850 815 1,665 1975 149 129 278
1961 550 365 915 1976 179 239 418
1962 515 235 750 1977 177 161 338
1963 415 185 600 1978 254 238 492
1964 315 135 450

   1969-1971年的贸易正值中苏关系恶化时期。

   1972年以后贸易额增大,可以说是恢复到了五十年代的状态。这同中国总贸易额增加是有关系的。

   第二节 导致中苏战争的各因素

   中苏两国各在它们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着大军,而且两国居住在边境附近的人民在生活、民族、宗教上又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纠纷很容易发生。但是这些纠纷不一定就导致战争。倒是由于有下述各种问题存在,这些问题难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加上和国际形势以及中苏的国内问题纠缠在一起,因此最终有可能发展到诉诸于武力。

   一、领土问题(含外蒙古)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苏联自十九世纪以来蚕食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中国要求归还这些领土是理所当然的。由于中苏对抗的深远原因在于此,因此只要中国不撤回它的要求,中苏对立就将继续下去。中国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苏联玩弄各种手段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了出去,使外蒙古独立并成为它的卫星国,纳入它自己的势力之下,部署大量兵力(三个师),给中国造成威胁。上图表明中苏边界附近领土问题的历史状况。

图37 中苏边境问题示意图

   二、越南问题

   一九七九年二、三月中越战争时中国之所以加强对苏正面的防备并准备苏军发动进攻,是因为前一年的十一月苏越之间签定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当时在越南既没有苏联的军事人员,也没有苏联的军事基地,只有苏联的一些舰艇停泊在北部湾,对越南进行间接的援助。可是没过多久,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加强了。“熊”式飞机不断地往返于远东至越南之间,或停留在越南的机场上,海军舰艇也停泊在金兰湾;苏联军事顾问已增加至近一万人;河内、岘港、金兰湾的海空军基地极可能在供苏联使用。此外,苏联还在积极地支持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

   另一方面,中国正支持老挝、柬埔寨的抗越力量以游击战争消耗越军。因此,中越对抗实际上也就是中苏对抗。除越南问题外,两国对柬埔寨、老挝、泰国的不同的政策,也将成为导致中苏战争的一个重大原因。

   三、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在内政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何应付与年俱增的人口(每年至少增加一千五百万,平均每天增加四、五万)是个重大问题。据说赫鲁晓夫当年曾打算利用中国劳动力开发西伯利亚,但听说毛泽东想让大量(二百万)中国人移居那里,便吓得中止了这个计划。中国人口不断增加,这对人口稀疏的西伯利亚、中亚地区来说,今后也将成为重大威胁(满洲事变时那里的人口不过三千万左右,现在即将增至一亿左右)。

   四、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

   苏联自革命成功以后,六十余年来,推行世界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确立了领导地位。但是自从斯大林逝世以后,中苏两国的利害关系发生了冲突,中国向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进行了挑战。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对勃列日涅夫的建议不予理睬,而是在意识形态上继续走自己的路,并接近以苏联为主要假想敌国的美国和日本。因此,今后即使苏联首脑部的阵容发生变化,从意识形态上来说,应该认为中苏对立将继续存在下去。

   第三节 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如上所述,存在着导致中苏对抗激化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抑制中苏战争的因素。

   第一,是两国的国内形势。众所周知,中国正推行四个现代化政策,忙于调整国内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它无力主动地去挑起中苏战争。它即使认为中苏战争不可避免,也极力想推迟之。

   另一方面,苏联由于处于一种比中国远为有利的立场,因此它的内部会有人想:“在情况允许时,不失时机地给中国一次沉重打击。”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健康不佳,加之中苏战争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战,因此苏联领导集团内部会出现与“主战论”对立的“反战论”。“主战”、“反战”两种观点争执不下,将使苏联领导集团对于是否发动这场战争议而不决.举棋不定。

   第二,对未来战争感到不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欧洲军事界,许多人估计下一次大战将是速决战。实际上出乎意料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打阵地战的持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意大利的杜黑将军 [ 译者注:朱利奥·杜黑(1869-1930) 意大利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少将。一九一○年曾提出空军在未来战争中起主导作用的见解,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能得到证实。以后,成为空军制胜论的理论家。按照他的看法,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即可袭击敌人的国家中心和经济中心,单独取得战争的胜利。杜黑的观点得到了西方某些军事家的支持,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和美、英等资产阶级国家的轰炸航空兵战斗使用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反映。 ] 重视轰炸机的作用,提倡闪击战;而许多人忽视飞机和坦克的作用。战争爆发后,尽管波兰和法国很快战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是持续了达五年之久。有一种评论说:“自古以来,将军们准备打的都是过去样式的战争,而不是未来战争。”这说明,人的认识容易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通信的发展,要想正确地把握未来战争样式并有所准备,那是极为困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原子弹问世,喷气式飞机、核武器、核动力潜艇、导弹、电子武器等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按照过去的概念预测未来战争,已经越来越困难了。世界上虽然有人认为“核大战会毁灭全人类”,“核战争不可能发生”,但毕竟人的智慧不是万能的。就算苏联的军事力量远远凌驾于中共之上,要预测中苏战争的结局也是难上加难的。恐怕连苏联自己也没有把握能百分之百地使中国屈服。处理不好,中苏战争还有可能致苏联于死地。抑制中苏战争爆发的重大因素似乎正在于此。

   第四节 中苏两国领导集团的近况

   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中苏两国处于战争指导地位的现领导集团的情况。两国都是共产党一党专政,国家的基本路线由政治局确定,政府完全处于共产党的监督之下。

   过去,英国首相鲍德温 [ 译者注:斯坦利·鲍德温(1867-1947)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领袖。一九二三年后,任过三届首相。 ] 曾说过:“专制国家利于进行战争,在这方面民主国家至少落后两年。”可以说,中苏两国都处于准战时状态。

   一、苏联领导集团

   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但是,这种规定只不过是形式,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党。共产党总书记的权限至高无上。他决定国内外政策和路线,掌握党及政府的主要人事,监督政府机关。他是:

   1、政治局的决策者;

   2、军队的最高司令;

   3、国防会议主席;

   4、秘密警察的总监督者。

   现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国家元首、元帅。由于苏联的宪法和其他法律未对如何选择接班人做出规定,因此,只有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的久经磨练的强者,如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这些人才能成为后继者。总书记是政治局、书记处内各派力量较量的产物。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如下:

   政治局委员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柯西金(一九○四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佩尔谢(一八九九年生)

     乌斯季诺夫(一九○八年生)

     安德罗波夫(一九一四年生)

     葛罗米柯(一九○九年生)

     谢尔比茨基(一九一八年生)

     库纳耶夫(一九一二年生)

     罗曼诺夫(一九二三年生)

     格里申(一九一四年生)

   另外还有九名候补委员。

   书记处书记

     勃列日涅夫(一九○六年生)

     鲁萨科夫(一九○九年生)

     苏斯洛夫(一九○二年生)

     齐米亚宁(一九一四年生)

     基里连科(一九○六年生)

     卡皮托诺夫(一九一五年生)

     契尔年科(一九一一年生)

     多尔基赫(一九二四年生)

     波诺马廖夫(一九○五年生)

     戈尔巴乔夫(一九三一年生)

   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在位十五年了。领导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也都已在位多年。乌斯季诺夫接替死去的格列奇科担任国防部长已有三年。他长期主管国防工业,享有元帅称号。军队最高统帅部人员的任免事项、宣战、下达动员令和戒严令等等,这些都是最高苏联埃主席团的权限,现在由勃列日涅夫一手控制。

   正如赫鲁晓夫时代就已证明了的,军方的力量是强大的,总书记和军方的关系是密切的。职业军人中虽没有一人进入政治局和书记处,但军方的意见却必须在政策决定上得到反映。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就是在军方的强大压力下由勃列日涅夫决定的。苏联是否决心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军方的意向。

   勃列日涅夫现在已经年迈,估计他不大可能去冒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总书记易人,出现一个野心勃勃的领导集团,估计形势可能发生变化。

   这里顺便提及一下相当我国国会和内阁的最高苏维埃和部长会议。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七百六十七名)和民族院(七百五十名)组成,两院代表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部长会议由一名主席、一名第一副主席、九名副主席等共九十五人(包括十五名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组成,现任主席为柯西金。

   二、中国领导集团

   (中译本从略)

   第五节 中苏战争的可能性

   本书前面已论及中苏战争是否会爆发以及如果爆发将从何种态势打起等问题,现在已到得出结论的阶段。关于中苏两国的国内情况和未来战争的样式,由于仍有必要进行调查研究,所以这里不陈述笔者之管见,而留待读者自己去判断和研究。笔者希望读者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避免抽象的议论和夸夸其谈,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效。本书之所以从历史和地志论起,也正是为了防止陷入空论。

   笔者还希望读者认识到下列事实:战后三十余年来社会党一直主张日本“不重新武装和恪守中立”,共产党一直高叫“解散自卫队和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社会党和公明党面对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依然坚持旧观点,这一切都将贻误国家前途,蛊惑无数纯真的青少年。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通过伊朗革命、苏军进驻阿富汗、越南称霸老挝和柬埔寨等事实可看出,最近的国际形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极为相似,中苏关系也将为这种世界形势的惊涛骇浪所左右。

   1、各国的军备预算年年增加,尤其是共产党国家不顾经济上的困难疯狂扩军备战。这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日德意和美英苏极其相似。

   2、过去各地发生的冲突不仅没有平息,反而引起连锁反应,冲突的规模和地区年年扩大,无法解决。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海军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是英德之间、日美之间海军竞争,战场甚至扩大到了太平洋。今天,美苏的海军竞争已遍及全世界海域,就连印度洋上也阴云密布。这是不祥之兆。

   4、由于革命和冲突而家破人亡、饥寒交迫的人年年增加,在柬埔寨、伊朗、阿富汗等地区还进行着残酷的屠杀,它的规模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犹太人的迫害。

   5、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联盟已陷入软弱无力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已逐年衰弱,在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